|
成风化人 |
8 |
7/8 |
6
|
7
|
8
|
>
|
>| |
|
|
PDF版 |
|
|
|
|
|
“编外哨兵”:护边接力棒世代相传 |
|
|
( 2018-10-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
|
▲和丈夫一起骑牦牛巡逻是瓦罕走廊护边员都来提·加玛力(中)的日常任务之一。 |
|
|
本报记者李坤晟、张宝印、黄书波
在有5700公里的边境线、与八国接壤的新疆,被称为“编外哨兵”护边员是不可或缺的人。
新疆边境管理区差不多是江苏省和浙江省两省陆地面积之和,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内不到6人。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在白雪皑皑的高山……如果没有地形熟、人员熟、情况熟、语言通的护边员,地广人稀的边境安宁实在难以保障。据新疆边防总队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边境辖区80%的边境情况都是由护边员先发现的。
护边员不穿军装,却将守边接力棒世代相传。
护边是责任
“中国网事·感动2016”年度网络人物、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这两年,78岁的魏德友成了知名人物。
2017年魏德友还做了一件事——他回了一趟山东老家。赴疆54年,此前魏德友只因办理证件回老家待过三天。
“哥哥85岁了,再不看或许就看不到了。我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再回去。”心愿已了的老人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魏德友至今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相当绕地球赤道5圈,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从未发生一起涉外纠纷。半个世纪,他用坏了整整50台收音机。如今,他将继续守下去。“守边是我的工作和职责。”2018年8月,在萨尔布拉克草原,魏德友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一名护边员就是一名哨兵,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无数哨所连起来就是一条边疆防线。
相比从内地赴疆守边的魏德友,新疆土生土长的护边员护边的理由更直接。
“这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不能丢。”在中巴边境的红其拉甫,39岁的塔吉克族护边员艾提买买提·百克买买提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百克买买提最佩服的人是66岁的巴依克。66岁的塔吉克族大叔巴依克已在红其拉甫守边护边40多年。40多年来,巴依克在中巴边境平均海拔4700米的崇山峻岭间巡逻。最危险的巡逻路线不仅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还要蹚过30多条冰河。
这些年,巴依克家先后有10几头牦牛在巡逻途中掉落山崖或葬身雪谷。边防连队要赔偿,他分文不要。他生气地说:“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赔偿的事,再也不要提!”
护边是传承
新疆吉木乃县的萨尔乌楞村距离中哈边境线只有100多米,被称为“中哈边境第一村”。54岁的哈萨克族护边员马合沙提·斯拉木是村里最有名望的人。
“1997年,正式设立界碑。边境上拉起了第一道铁丝网。2016年,我们拉了第二道铁丝网。”马合沙提说。边境线上的每个土坑、每条水沟、甚至每块石头,他都一一刻在脑海里,记在心里。
不过,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马合沙提更爱提起自己的父亲斯拉木。斯拉木是当地一名义务护边员。马合拉提小时候,斯拉木常把他抱在马背上一起巡边。1989年,马合沙提从部队复员后,回到村里拿起了父亲的马鞭,也当了一名护边员。30年守护,在马合沙提心中,从父亲手中传承下来的护边事业无比神圣。
在红其拉甫,巴依克也是从父亲凯迪拜克手中接过的赶牦牛的鞭子。巴依克家族骄傲的是1949年解放军在当地第一次巡逻就是凯迪拜克担任的向导。1972年,凯迪拜克开始带着巴依克巡逻。巴依克记得父亲曾告诉他: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不仅给牧民送来牛羊,每次遭灾还把粮食、马料和药品送到牧民家。共产党、解放军的恩情不能忘!
现在,巴依克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儿子拉齐尼。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克像往常一样带着官兵们巡逻,突然间天气骤变、猛降大雪,积雪的厚度将牦牛都埋没了。行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不慎从牦牛背上摔了下来,掉进雪洞里,周围的冰雪不断垮塌。
在这危急时刻,拉齐尼·巴依克高喊着“大家都不要动”,自己却迅速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可是拉齐尼·巴依克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县医院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了生命。
2015年2月11日,拉齐尼作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受到了习近平主席接见。
巴依克的侄女,27岁的都来提·加玛力今年3月也成为了瓦罕走廊南瓦根基达坂的一名护边员。中阿边境2号界碑就矗立在南瓦根基达坂。这里是瓦罕走廊中国段的尽头。因为阿富汗国内各种势力交错,社会形势复杂,瓦罕走廊作为中阿接壤的唯一通道,是实打实的反恐维稳第一线。
个子小小的都来提·加玛力说山上雪厚的时候,雪能埋到她的肩膀位置。加玛力笑起来,眼睛跟月牙儿一样。“这是我丈夫。”加玛力指着身边一位高大的塔吉克青年说。加玛力的丈夫叫艾塔木别克,也是一名护边员。现在他们夫妻俩一起巡逻。这样的护边员家庭在新疆比比皆是。
护边与时俱进
有着厚厚一叠奖状的萨发里克是中阿边境瓦罕走廊南瓦根基达坂资历最老的护边员。他曾因及时向边防连队汇报有两名阿富汗人非法越境获得表彰。
“当年没边境执勤房,也没有路,一个月只有210元补助。但守边是我们塔吉克人的义务。”57岁的萨发里克说。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给他们配备了望远镜、对讲机、电警棍和充电宝。护边员可以视天气情况和地形条件,选择步巡,骑摩托车巡,还可以骑牦牛巡逻。”塔什库尔干乡党委武装部长张金杨说。
守边54年,为了照明,魏德友用过马灯、蜡烛、太阳能、发电机。让他开心的是2017年,他的土房子终于通上了电。“之前没有电,手机得准备几十块电池,每个月到最近的乡里朋友家充电。”魏德友说。
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的伊尔克什坦口岸,护边员的执勤房有一台小电视。这里能看到中央台和新疆台。今年夏天,柯尔克孜族护边员哈力别克还看了世界杯。
2017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按照平原每人每月2000元、高原每人每月2600元的标准,再次提高了护边员补助标准。边疆各族人民护边守边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张金杨介绍说,从去年4月份开始,当地护边员从过往的护边和放牧相结合,转变为军事化的训练管理。每天都要出操、巡逻。“他们主要观察边境铁丝网有没有破损,监控设备有没有被破坏。”张金杨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护边人多了,设备升级了。越是如此,马合沙提越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没有借口,不能有任何闪失,更要做好自己工作。”
马合沙提会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要想当好护边员,要做好工作认真,要有洞察力。要观察对方有什么动静,铁丝网有没有断裂。附近野猪多,尤其有要注意铁丝网。”
年轻人也有胜过马合沙提的地方。“年轻人普通话好,会用电脑。他们能把现代科学知识用到工作上去。这点我比不上。”马合沙提说,现在他正在牧民夜校学习普通话。
(参与采写:张骄瀛)
|
|
“编外哨兵”:护边接力棒世代相传
|
|
|
|
( 2018-10-2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
|
|
|
“编外哨兵”:护边接力棒世代相传 |
|
|
( 2018-10-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
|
|
▲和丈夫一起骑牦牛巡逻是瓦罕走廊护边员都来提·加玛力(中)的日常任务之一。 |
|
|
本报记者李坤晟、张宝印、黄书波
在有5700公里的边境线、与八国接壤的新疆,被称为“编外哨兵”护边员是不可或缺的人。
新疆边境管理区差不多是江苏省和浙江省两省陆地面积之和,但平均每平方公里内不到6人。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在白雪皑皑的高山……如果没有地形熟、人员熟、情况熟、语言通的护边员,地广人稀的边境安宁实在难以保障。据新疆边防总队提供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边境辖区80%的边境情况都是由护边员先发现的。
护边员不穿军装,却将守边接力棒世代相传。
护边是责任
“中国网事·感动2016”年度网络人物、2017年感动中国人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这两年,78岁的魏德友成了知名人物。
2017年魏德友还做了一件事——他回了一趟山东老家。赴疆54年,此前魏德友只因办理证件回老家待过三天。
“哥哥85岁了,再不看或许就看不到了。我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再回去。”心愿已了的老人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魏德友至今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相当绕地球赤道5圈,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从未发生一起涉外纠纷。半个世纪,他用坏了整整50台收音机。如今,他将继续守下去。“守边是我的工作和职责。”2018年8月,在萨尔布拉克草原,魏德友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一名护边员就是一名哨兵,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无数哨所连起来就是一条边疆防线。
相比从内地赴疆守边的魏德友,新疆土生土长的护边员护边的理由更直接。
“这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不能丢。”在中巴边境的红其拉甫,39岁的塔吉克族护边员艾提买买提·百克买买提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百克买买提最佩服的人是66岁的巴依克。66岁的塔吉克族大叔巴依克已在红其拉甫守边护边40多年。40多年来,巴依克在中巴边境平均海拔4700米的崇山峻岭间巡逻。最危险的巡逻路线不仅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达坂,还要蹚过30多条冰河。
这些年,巴依克家先后有10几头牦牛在巡逻途中掉落山崖或葬身雪谷。边防连队要赔偿,他分文不要。他生气地说:“巡逻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赔偿的事,再也不要提!”
护边是传承
新疆吉木乃县的萨尔乌楞村距离中哈边境线只有100多米,被称为“中哈边境第一村”。54岁的哈萨克族护边员马合沙提·斯拉木是村里最有名望的人。
“1997年,正式设立界碑。边境上拉起了第一道铁丝网。2016年,我们拉了第二道铁丝网。”马合沙提说。边境线上的每个土坑、每条水沟、甚至每块石头,他都一一刻在脑海里,记在心里。
不过,在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马合沙提更爱提起自己的父亲斯拉木。斯拉木是当地一名义务护边员。马合拉提小时候,斯拉木常把他抱在马背上一起巡边。1989年,马合沙提从部队复员后,回到村里拿起了父亲的马鞭,也当了一名护边员。30年守护,在马合沙提心中,从父亲手中传承下来的护边事业无比神圣。
在红其拉甫,巴依克也是从父亲凯迪拜克手中接过的赶牦牛的鞭子。巴依克家族骄傲的是1949年解放军在当地第一次巡逻就是凯迪拜克担任的向导。1972年,凯迪拜克开始带着巴依克巡逻。巴依克记得父亲曾告诉他: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不仅给牧民送来牛羊,每次遭灾还把粮食、马料和药品送到牧民家。共产党、解放军的恩情不能忘!
现在,巴依克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儿子拉齐尼。2011年11月,拉齐尼·巴依克像往常一样带着官兵们巡逻,突然间天气骤变、猛降大雪,积雪的厚度将牦牛都埋没了。行走在最前面的战士皮涛不慎从牦牛背上摔了下来,掉进雪洞里,周围的冰雪不断垮塌。
在这危急时刻,拉齐尼·巴依克高喊着“大家都不要动”,自己却迅速爬到雪洞旁边脱下衣服、打成结、做成绳子,花了两个小时将皮涛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皮涛得救了,可是拉齐尼·巴依克却被冻得不省人事,送到县医院急救3个小时,才挽回了生命。
2015年2月11日,拉齐尼作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受到了习近平主席接见。
巴依克的侄女,27岁的都来提·加玛力今年3月也成为了瓦罕走廊南瓦根基达坂的一名护边员。中阿边境2号界碑就矗立在南瓦根基达坂。这里是瓦罕走廊中国段的尽头。因为阿富汗国内各种势力交错,社会形势复杂,瓦罕走廊作为中阿接壤的唯一通道,是实打实的反恐维稳第一线。
个子小小的都来提·加玛力说山上雪厚的时候,雪能埋到她的肩膀位置。加玛力笑起来,眼睛跟月牙儿一样。“这是我丈夫。”加玛力指着身边一位高大的塔吉克青年说。加玛力的丈夫叫艾塔木别克,也是一名护边员。现在他们夫妻俩一起巡逻。这样的护边员家庭在新疆比比皆是。
护边与时俱进
有着厚厚一叠奖状的萨发里克是中阿边境瓦罕走廊南瓦根基达坂资历最老的护边员。他曾因及时向边防连队汇报有两名阿富汗人非法越境获得表彰。
“当年没边境执勤房,也没有路,一个月只有210元补助。但守边是我们塔吉克人的义务。”57岁的萨发里克说。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给他们配备了望远镜、对讲机、电警棍和充电宝。护边员可以视天气情况和地形条件,选择步巡,骑摩托车巡,还可以骑牦牛巡逻。”塔什库尔干乡党委武装部长张金杨说。
守边54年,为了照明,魏德友用过马灯、蜡烛、太阳能、发电机。让他开心的是2017年,他的土房子终于通上了电。“之前没有电,手机得准备几十块电池,每个月到最近的乡里朋友家充电。”魏德友说。
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的伊尔克什坦口岸,护边员的执勤房有一台小电视。这里能看到中央台和新疆台。今年夏天,柯尔克孜族护边员哈力别克还看了世界杯。
2017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按照平原每人每月2000元、高原每人每月2600元的标准,再次提高了护边员补助标准。边疆各族人民护边守边的积极性大大增强。
张金杨介绍说,从去年4月份开始,当地护边员从过往的护边和放牧相结合,转变为军事化的训练管理。每天都要出操、巡逻。“他们主要观察边境铁丝网有没有破损,监控设备有没有被破坏。”张金杨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护边人多了,设备升级了。越是如此,马合沙提越觉得自己的责任更重了。“没有借口,不能有任何闪失,更要做好自己工作。”
马合沙提会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要想当好护边员,要做好工作认真,要有洞察力。要观察对方有什么动静,铁丝网有没有断裂。附近野猪多,尤其有要注意铁丝网。”
年轻人也有胜过马合沙提的地方。“年轻人普通话好,会用电脑。他们能把现代科学知识用到工作上去。这点我比不上。”马合沙提说,现在他正在牧民夜校学习普通话。
(参与采写:张骄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