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进行时 |
8 |
4/8 |
3
|
4
|
5
|
>
|
>| |
|
|
PDF版 |
|
|
|
|
|
万座礼堂立田头,文化如水润乡村 |
|
|
( 2018-10-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进行时 |
|
“参加重阳敬老演出,还是给自己的妈妈演出,我们心里都很高兴。”刚走下舞台的陈丽春和丁小芬笑得特别开心。她们都是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苋川村的村民,17日下午,一台重阳文艺演出在村文化礼堂举行,她们的腰鼓队打的头阵,而观众中就有她们的妈妈。
在台下的观众席,第一排坐的都是村里年届九旬的老人,其中就有陈丽春的婆婆、丁小芬的母亲柯宝杏。“妈妈虽然92岁了,但是听说下午有演出,还是我们的演出,特别高兴,早早地就叫我们带她来看。”母亲、女儿、儿媳——有如“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老莱子彩衣娱亲”。
这个村的文化礼堂建于2013年。村党委委员、文化礼堂总干事丁志强扳着指头告诉记者,村里不但有腰鼓队,还有铜管乐队、鼓乐队、拔河队、舞龙队、婺剧队、乒乓球队……各种文体队伍有十来支。
“我们新生入学有开蒙礼,新兵入伍有壮行礼,重阳节有敬老礼,月月有活动。”丁志强笑着说,9月份的丰收节,文化礼堂办起了小吃集市,光烧饼就做了1500只。
在缙云县,全县文化礼堂活跃着82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其中有181名“村晚”农民导演、1728名“村晚民星”、150名灯光师、163名音响师,依托文化礼堂,文化志愿者已经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接地气的生力军。
而在丽水九县(市、区),从2013年以来,全市财政投入1.5亿多元,带动社会投资2亿多元,建成文化礼堂521个。每座文化礼堂都有舞台、礼堂、排练厅的“三件套”标配,都能排节目、演大戏。通过前期规划、制度建设、资源整合、品牌塑造,当地实现了文化礼堂的建好、管好、用好、育好。
丽水文化礼堂建设的一大品牌,就是“乡村春晚”。2012年,丽水全市“乡村春晚”总数为120台,而到了2018年春节期间,全市共有1115个行政村自办春晚,1100多名“民导”、35万“民星”和上百万观众在礼堂的舞台上下圆了自己的“春晚梦”。
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始于2013年,这一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为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发展实际,着力打造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连续6年将它纳入当年的全省“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今年国庆节前夕,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文化礼堂热热闹闹地开张了。这是浙江省建设的第1万家文化礼堂,包括了礼堂、讲堂、活动室、图书室、镇头水库文化展馆等设施。
在礼堂内墙上,“我们的干部”专栏展示了历任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的工作业绩,“我们的匠人”专栏介绍了当地以酿酒和做辣椒酱著称的4位工匠,“我们的幸福”专栏里则是一位位年届八旬以上老人的笑脸。村文化员姜献军告诉记者:“这些专栏都是用‘我们’开头的,就是要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以往的乡村社会是一个以‘近距离’为特征的、以个体化关系为依托的人际共同体,由传统道德和文化传统约束农民的行为,而市场经济已经极大地消解了这一共同体,文化礼堂则为重建共同体提供公共空间。”回顾浙江文化礼堂的建设历程,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评价说。
“当时,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一些农村也出现了‘精神荒漠化’的苗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野研究员从文化礼堂起步伊始就予以了密切关注,她表示,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是传承民族文化文脉的根基,农民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员。因此,需要给村庄建设一个“精神文化地标”,而农村文化礼堂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从今年起,浙江还计划每年建设3千家农村文化礼堂,到2022年,实现人口500人以上村的文化礼堂“全覆盖”。农村文化礼堂将成为乡风文明传习地、群众文化大舞台、乡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农耕非遗文化传艺馆、乡愁乡情博物馆和思想道德教育馆。
(本报记者冯源)
|
|
万座礼堂立田头,文化如水润乡村
|
|
|
|
( 2018-10-2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进行时 |
|
|
|
万座礼堂立田头,文化如水润乡村 |
|
|
( 2018-10-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进行时 |
|
“参加重阳敬老演出,还是给自己的妈妈演出,我们心里都很高兴。”刚走下舞台的陈丽春和丁小芬笑得特别开心。她们都是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苋川村的村民,17日下午,一台重阳文艺演出在村文化礼堂举行,她们的腰鼓队打的头阵,而观众中就有她们的妈妈。
在台下的观众席,第一排坐的都是村里年届九旬的老人,其中就有陈丽春的婆婆、丁小芬的母亲柯宝杏。“妈妈虽然92岁了,但是听说下午有演出,还是我们的演出,特别高兴,早早地就叫我们带她来看。”母亲、女儿、儿媳——有如“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老莱子彩衣娱亲”。
这个村的文化礼堂建于2013年。村党委委员、文化礼堂总干事丁志强扳着指头告诉记者,村里不但有腰鼓队,还有铜管乐队、鼓乐队、拔河队、舞龙队、婺剧队、乒乓球队……各种文体队伍有十来支。
“我们新生入学有开蒙礼,新兵入伍有壮行礼,重阳节有敬老礼,月月有活动。”丁志强笑着说,9月份的丰收节,文化礼堂办起了小吃集市,光烧饼就做了1500只。
在缙云县,全县文化礼堂活跃着82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其中有181名“村晚”农民导演、1728名“村晚民星”、150名灯光师、163名音响师,依托文化礼堂,文化志愿者已经成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接地气的生力军。
而在丽水九县(市、区),从2013年以来,全市财政投入1.5亿多元,带动社会投资2亿多元,建成文化礼堂521个。每座文化礼堂都有舞台、礼堂、排练厅的“三件套”标配,都能排节目、演大戏。通过前期规划、制度建设、资源整合、品牌塑造,当地实现了文化礼堂的建好、管好、用好、育好。
丽水文化礼堂建设的一大品牌,就是“乡村春晚”。2012年,丽水全市“乡村春晚”总数为120台,而到了2018年春节期间,全市共有1115个行政村自办春晚,1100多名“民导”、35万“民星”和上百万观众在礼堂的舞台上下圆了自己的“春晚梦”。
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始于2013年,这一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为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发展实际,着力打造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连续6年将它纳入当年的全省“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今年国庆节前夕,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文化礼堂热热闹闹地开张了。这是浙江省建设的第1万家文化礼堂,包括了礼堂、讲堂、活动室、图书室、镇头水库文化展馆等设施。
在礼堂内墙上,“我们的干部”专栏展示了历任村支书和村委会主任的工作业绩,“我们的匠人”专栏介绍了当地以酿酒和做辣椒酱著称的4位工匠,“我们的幸福”专栏里则是一位位年届八旬以上老人的笑脸。村文化员姜献军告诉记者:“这些专栏都是用‘我们’开头的,就是要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以往的乡村社会是一个以‘近距离’为特征的、以个体化关系为依托的人际共同体,由传统道德和文化传统约束农民的行为,而市场经济已经极大地消解了这一共同体,文化礼堂则为重建共同体提供公共空间。”回顾浙江文化礼堂的建设历程,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评价说。
“当时,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一些农村也出现了‘精神荒漠化’的苗头。”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野研究员从文化礼堂起步伊始就予以了密切关注,她表示,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是传承民族文化文脉的根基,农民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员。因此,需要给村庄建设一个“精神文化地标”,而农村文化礼堂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
从今年起,浙江还计划每年建设3千家农村文化礼堂,到2022年,实现人口500人以上村的文化礼堂“全覆盖”。农村文化礼堂将成为乡风文明传习地、群众文化大舞台、乡村历史文化陈列馆、农耕非遗文化传艺馆、乡愁乡情博物馆和思想道德教育馆。
(本报记者冯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