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 闻 |
8 |
3/8 |
2
|
3
|
4
|
>
|
>| |
|
|
PDF版 |
|
|
|
|
|
这所不希望“大”的大学,为梦想而生 |
|
|
( 2018-10-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杭州10月20日电(“中国网事”记者俞菀)10月20日,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正式成立。当会场上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无数参与学校创建的科学家、企业家们热泪盈眶。西湖大学的创立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和关注。定位于“小而精”,却剑指世界一流,西湖大学能否走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新路径?能否成就社会力量办一流大学的“中国样本”?
“小”规模催生“大”愿景
据调查,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约有私立高等院校60余所,后逐渐转为公立院校。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渐恢复,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是,比起同期的公立高等教育而言,民办高等教育仍处在规模小、发展不足的初级阶段,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还是营利性的。
根据2016年底颁布的新版民办教育促进法,政府对民办教育实施分类管理,在许多方面给予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同等的待遇。
西湖大学在这样的法律保障下应运而生——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有限学科。“我们不希望西湖大学‘大’,希望在十年之后有300位教师,基本达到加州理工大学的规模。”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
规模虽小,却剑指一流。西湖大学建校之初以培养博士生为主,聚焦科学技术,发挥世界级教授作用,培养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希望在5-10年后,一大批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可以在西湖大学产生,一批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会在西湖大学诞生。”
如何用“小”规模催生“大”愿景?西湖大学的创建走过了重要的几步:
2018年初,西湖大学得到了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可容纳2500名科研工作者和1000名左右博士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云栖校园在2017年投入使用;办学经费一方面由各级政府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西湖教育基金,接受社会各界捐赠。
2018年4月,第一届校董会第一次会议上,学校确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董会为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同时,西湖大学全体党员和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西湖大学党委。此后,学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而又与国际接轨的规章制度。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符合办学初衷。”施一公说。
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辟新路径
多位专家表示,自西湖大学始,中国高等教育可以想象另一种可能。
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说,西湖大学的设立是社会力量举办研究型大学的积极探索,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行动。对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办学首要是师资。西湖大学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教研人员聘任体系,设置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讲席教授)三个职级,分准聘与长聘两类岗位。截至目前,学校通过8次全球人才招聘,从5000余名申请者中,选聘了68名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和博士生导师。采取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目前共录取西湖一期、二期博士研究生139人,2019年博士生招生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
科学研究方面,西湖大学前期将优先建设理学、医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初步建成了生物医学新技术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理化公共实验平台、先进微纳加工与测试平台等4个校级科研公共平台。
“举全社会之力办学,这是中国特色,也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旻昊说,学校的运营经费、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来源,将主要依靠社会捐赠。但西湖大学承诺,社会捐赠的每一分钱,都不会用于营利。每一位西湖大学的教师、职工,都是大学的实际拥有者。
西湖大学将秉持并传承新的高等教育学术评价体系——“过度看中指标体系,会让学术工作者的道路越走越窄。”施一公说,“西湖大学不会将论文发表数、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等,作为学术判断的最重要指标。”
西湖大学将以学术研究是否处于国际前沿,是否已经有实质性进展突破,是否在影响全世界、全人类的重大发现中有所贡献来衡量。“哪怕要用5年、10年时间,才会有所成果,我们也会支持。”施一公说。
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西湖大学为梦想而生。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学校的生命线。”施一公说,西湖大学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大家对教育事业所给予的厚望,将是学校不断发展、传承的动力。
西湖大学的创立获得了逾百所海内外知名高校的支持。截至目前,学校已收到超过400份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捐赠人中有企业家、投资人,也有普通的上班族、华人华侨,甚至山区的孩子。
“在我看来,西湖大学的创始人都是‘志士仁人’。他们不需要靠做创办大学这件事情来谋取什么,在竞争中获得什么。他们是为了社会理想去贡献自己。”西湖大学校董会成员、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越光说,“而作为一个资助型的基金会,我们的使命,就是做求道者的同道,做步行者的陪伴,做探索者的后援。”
“‘深知育人不易,略尽绵薄之力’,这几乎是所有捐赠者的初衷。”施一公回忆,“三年前,一位公务员对我说,只要上班一天,就会全力支持西湖大学一天;退休了,也会动员同事和身边的朋友继续支持西湖大学。两天前,一位普通上班族,专门找到西湖教育基金会在北京的办公地址,拿出10万元积蓄,全部捐给了西湖大学。”
正是因为他们,西湖大学的创办有了更厚重的使命。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参与西湖大学成立大会时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逐渐富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渴求,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加上聚集了一批满怀教育情怀,学术造诣深厚,有志于奉献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西湖大学应运而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每一个强大的国家都拥有世界一流领先的大学,区别只是在于用什么样的路径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包括西湖大学在内的全中国大学,都有着重要的使命:在学术本位基础上坚持原创,并始终饱含人文关怀。”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说。
|
|
这所不希望“大”的大学,为梦想而生
|
|
|
|
( 2018-10-2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
|
|
|
这所不希望“大”的大学,为梦想而生 |
|
|
( 2018-10-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
新华社杭州10月20日电(“中国网事”记者俞菀)10月20日,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正式成立。当会场上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无数参与学校创建的科学家、企业家们热泪盈眶。西湖大学的创立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和关注。定位于“小而精”,却剑指世界一流,西湖大学能否走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新路径?能否成就社会力量办一流大学的“中国样本”?
“小”规模催生“大”愿景
据调查,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约有私立高等院校60余所,后逐渐转为公立院校。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渐恢复,近年来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是,比起同期的公立高等教育而言,民办高等教育仍处在规模小、发展不足的初级阶段,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还是营利性的。
根据2016年底颁布的新版民办教育促进法,政府对民办教育实施分类管理,在许多方面给予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同等的待遇。
西湖大学在这样的法律保障下应运而生——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有限学科。“我们不希望西湖大学‘大’,希望在十年之后有300位教师,基本达到加州理工大学的规模。”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
规模虽小,却剑指一流。西湖大学建校之初以培养博士生为主,聚焦科学技术,发挥世界级教授作用,培养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希望在5-10年后,一大批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可以在西湖大学产生,一批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会在西湖大学诞生。”
如何用“小”规模催生“大”愿景?西湖大学的创建走过了重要的几步:
2018年初,西湖大学得到了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可容纳2500名科研工作者和1000名左右博士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云栖校园在2017年投入使用;办学经费一方面由各级政府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西湖教育基金,接受社会各界捐赠。
2018年4月,第一届校董会第一次会议上,学校确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董会为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同时,西湖大学全体党员和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召开,宣布成立西湖大学党委。此后,学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国情而又与国际接轨的规章制度。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符合办学初衷。”施一公说。
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开辟新路径
多位专家表示,自西湖大学始,中国高等教育可以想象另一种可能。
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说,西湖大学的设立是社会力量举办研究型大学的积极探索,也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行动。对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办学首要是师资。西湖大学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教研人员聘任体系,设置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含讲席教授)三个职级,分准聘与长聘两类岗位。截至目前,学校通过8次全球人才招聘,从5000余名申请者中,选聘了68名独立实验室负责人和博士生导师。采取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的模式,目前共录取西湖一期、二期博士研究生139人,2019年博士生招生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
科学研究方面,西湖大学前期将优先建设理学、医学、工学3个学科门类,初步建成了生物医学新技术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理化公共实验平台、先进微纳加工与测试平台等4个校级科研公共平台。
“举全社会之力办学,这是中国特色,也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旻昊说,学校的运营经费、教师的薪酬福利待遇来源,将主要依靠社会捐赠。但西湖大学承诺,社会捐赠的每一分钱,都不会用于营利。每一位西湖大学的教师、职工,都是大学的实际拥有者。
西湖大学将秉持并传承新的高等教育学术评价体系——“过度看中指标体系,会让学术工作者的道路越走越窄。”施一公说,“西湖大学不会将论文发表数、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等,作为学术判断的最重要指标。”
西湖大学将以学术研究是否处于国际前沿,是否已经有实质性进展突破,是否在影响全世界、全人类的重大发现中有所贡献来衡量。“哪怕要用5年、10年时间,才会有所成果,我们也会支持。”施一公说。
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西湖大学为梦想而生。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学校的生命线。”施一公说,西湖大学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大家对教育事业所给予的厚望,将是学校不断发展、传承的动力。
西湖大学的创立获得了逾百所海内外知名高校的支持。截至目前,学校已收到超过400份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捐赠人中有企业家、投资人,也有普通的上班族、华人华侨,甚至山区的孩子。
“在我看来,西湖大学的创始人都是‘志士仁人’。他们不需要靠做创办大学这件事情来谋取什么,在竞争中获得什么。他们是为了社会理想去贡献自己。”西湖大学校董会成员、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越光说,“而作为一个资助型的基金会,我们的使命,就是做求道者的同道,做步行者的陪伴,做探索者的后援。”
“‘深知育人不易,略尽绵薄之力’,这几乎是所有捐赠者的初衷。”施一公回忆,“三年前,一位公务员对我说,只要上班一天,就会全力支持西湖大学一天;退休了,也会动员同事和身边的朋友继续支持西湖大学。两天前,一位普通上班族,专门找到西湖教育基金会在北京的办公地址,拿出10万元积蓄,全部捐给了西湖大学。”
正是因为他们,西湖大学的创办有了更厚重的使命。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参与西湖大学成立大会时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逐渐富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渴求,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加上聚集了一批满怀教育情怀,学术造诣深厚,有志于奉献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西湖大学应运而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每一个强大的国家都拥有世界一流领先的大学,区别只是在于用什么样的路径和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包括西湖大学在内的全中国大学,都有着重要的使命:在学术本位基础上坚持原创,并始终饱含人文关怀。”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