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闻 |
8 |
2/8 |
1
|
2
|
3
|
>
|
>| |
|
|
PDF版 |
|
|
|
|
|
“绣花针”织就群众幸福线 |
上海普陀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
|
( 2018-10-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
|
本报记者吴振东
弄堂小巷,事关人心;家长里短,皆是民情。近年来,上海市普陀区从人民群众关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服务模式,完善社区自治共治机制,逐步构建起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打通老房加装电梯“最后一公里” 上海城市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而兴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层住宅大多没有安装电梯,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住户面临出行难题。近年来,上海各职能部门已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补贴政策,为老房加装电梯一路“开绿灯”,但这一工程本身繁琐复杂,加之居民需求多元,政策支持与实际操作之间仍有着“最后一公里”。
“加装电梯要征询居民意愿,就挡光、通风等问题与居民反复协商,有了加装电梯的意愿,如果对加装政策和流程不熟悉,很多居民小区还是无从下手。”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花溪园居民区业委会主任王萍说。
曹杨新村街道62个小区中,有43个属于老式多层住宅小区。今年7月,该街道在上海率先成立加装电梯指导办公室,建立“职能部门指导+社会组织辅导”双导机制,旨在促进居民自治加装电梯的流程更规范、程序更便捷、指导更有力。
在职能部门指导方面,加装电梯指导办公室由街道管理办、自治办、平安办、党群办等相关职能科室抽调有关人员负责专业指导;在社会组织辅导方面,邀请诸如王萍等在实践中成长起的“半个专家”进行经验分享和辅导。
“我们会协助业主与加装公司对接,在整个项目中给予的是陪伴式辅导。”加装电梯指导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办公室首先是为有加梯需求的居民搭建自治协商、经验分享的沟通平台,健全征询会、恳谈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居民协商会议制度。此外,办公室还负责相关政策的解释,与区相关委办局协调沟通,优化居民办理的程序。
在由加装电梯指导办公室制作并发布的《曹杨新村街道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指南2018版》中,几乎可以一揽子为加装电梯工程中的各个难点环节找到解答。例如,梳理了加装电梯立项前的各项工作流程,提供了新增电梯各楼层居民费用分摊的协议模板,为居民提供了各项政府补贴款的申请单等。
今年内,位于花溪园居民区的美源公寓就将加装完成3部电梯。“住进来二十几年了,现在有了电梯,买油买菜就再也不用拎着爬楼了。”居民王老伯说。
“绿色行动”如火如荼 要成为全球卓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上海提出,到2020年,所有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实行垃圾投放的定时定点。
今年4月,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开始探索生活垃圾“二次分类、就地减量”新模式,试点至今,这项工作受到居民普遍认可,垃圾分类习惯在居民中逐渐形成。
走进甘泉路街道长富大厦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这里不再是过去胡堆乱放、蚊虫苍蝇满天飞的景象。洁净的玻璃门后,红、蓝、黑、棕四色垃圾桶分别标注着“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干垃圾”“湿垃圾”,整洁地排列在厢房内,哪怕走进厢房,也几乎闻不到异味。
甘泉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居民普遍尚未熟悉垃圾分类的具体规则,因此,现阶段只要求居民在家简单按照“干湿两类”进行分类,再由分拣员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在这一环节,湿垃圾将被进一步细分,易粉碎的投入粉碎机,就地减量,不易粉碎的单独挑出来,集中后由绿化市容部门运走处置。
“我们是分拣员,更是宣传员,负责对居民错误的分类进行纠正和指导。”长富大厦小区分拣员高琼说,“城市白领工作忙,反而是老人和孩子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高,他们在家里身体力行,‘教育’了更多年轻人,促进了全民意识的提高。”
目前,甘泉路街道已投入使用的新模式厢房覆盖12个居民区,总户数8616户,试点以来,日均粉碎减量161.95公斤,湿垃圾户均减量达4.26公斤。
“城市大脑”助推精细化管理 凭借城市交通历史数据,准确预判某个区域未来10分钟至1小时的交通态势,帮助政府部门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和疏导措施;全区布设10万个小型传感器,实时感知社区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可实现自动派单,就近调配职能部门人员到达最近的现场……
记者了解到,普陀区在上海率先建设区级“城市大脑”,形成了“智联普陀”的智能化工作平台。借助于云端计算能力,工作平台可对物联网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不仅能修正城市运行缺陷,更有助于城市交通、公共安全、惠民服务的精准调度。
传感器与传输网络的铺设只是第一步,普陀区在“智联普陀”中还加入了三级平台和四级应用的设计。三级平台即区级、街镇(委办)和片区三级总分管理平台,提供实时上报、态势感知、事件预警、决策调度、智能派单等功能模块,四级应用则覆盖区、街镇(委办)、片区和居委,扮演重要数据输入源和流程执行者的角色,两者共同构成完备的“神经系统”,助力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实现。
“‘城市大脑’是目前政府信息化系统的2.0版本,相较以往系统更偏重数据打通和流程再造。”普陀区科委副主任王蓓介绍,“城市大脑”将深化数据共享挖掘,并采用“标准化+定制化”模式,确保数据更好地服务职能部门的实际管理需求,最终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依靠数据驱动、人工智能引领。
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就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磨一枚适合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绣花针”。普陀区党员干部表示,将加快推动新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度融合,使城市治理变“被动”为“主动”,变“总结”为“预判”,变“应对”为“引导”。
|
|
“绣花针”织就群众幸福线
|
上海普陀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
|
|
( 2018-10-0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 |
|
|
|
“绣花针”织就群众幸福线 |
上海普陀打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
|
( 2018-10-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新闻 |
|
本报记者吴振东
弄堂小巷,事关人心;家长里短,皆是民情。近年来,上海市普陀区从人民群众关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服务模式,完善社区自治共治机制,逐步构建起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打通老房加装电梯“最后一公里” 上海城市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而兴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层住宅大多没有安装电梯,使行动不便的老年住户面临出行难题。近年来,上海各职能部门已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补贴政策,为老房加装电梯一路“开绿灯”,但这一工程本身繁琐复杂,加之居民需求多元,政策支持与实际操作之间仍有着“最后一公里”。
“加装电梯要征询居民意愿,就挡光、通风等问题与居民反复协商,有了加装电梯的意愿,如果对加装政策和流程不熟悉,很多居民小区还是无从下手。”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花溪园居民区业委会主任王萍说。
曹杨新村街道62个小区中,有43个属于老式多层住宅小区。今年7月,该街道在上海率先成立加装电梯指导办公室,建立“职能部门指导+社会组织辅导”双导机制,旨在促进居民自治加装电梯的流程更规范、程序更便捷、指导更有力。
在职能部门指导方面,加装电梯指导办公室由街道管理办、自治办、平安办、党群办等相关职能科室抽调有关人员负责专业指导;在社会组织辅导方面,邀请诸如王萍等在实践中成长起的“半个专家”进行经验分享和辅导。
“我们会协助业主与加装公司对接,在整个项目中给予的是陪伴式辅导。”加装电梯指导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办公室首先是为有加梯需求的居民搭建自治协商、经验分享的沟通平台,健全征询会、恳谈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居民协商会议制度。此外,办公室还负责相关政策的解释,与区相关委办局协调沟通,优化居民办理的程序。
在由加装电梯指导办公室制作并发布的《曹杨新村街道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指南2018版》中,几乎可以一揽子为加装电梯工程中的各个难点环节找到解答。例如,梳理了加装电梯立项前的各项工作流程,提供了新增电梯各楼层居民费用分摊的协议模板,为居民提供了各项政府补贴款的申请单等。
今年内,位于花溪园居民区的美源公寓就将加装完成3部电梯。“住进来二十几年了,现在有了电梯,买油买菜就再也不用拎着爬楼了。”居民王老伯说。
“绿色行动”如火如荼 要成为全球卓越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上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上海提出,到2020年,所有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实行垃圾投放的定时定点。
今年4月,普陀区甘泉路街道开始探索生活垃圾“二次分类、就地减量”新模式,试点至今,这项工作受到居民普遍认可,垃圾分类习惯在居民中逐渐形成。
走进甘泉路街道长富大厦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这里不再是过去胡堆乱放、蚊虫苍蝇满天飞的景象。洁净的玻璃门后,红、蓝、黑、棕四色垃圾桶分别标注着“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干垃圾”“湿垃圾”,整洁地排列在厢房内,哪怕走进厢房,也几乎闻不到异味。
甘泉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居民普遍尚未熟悉垃圾分类的具体规则,因此,现阶段只要求居民在家简单按照“干湿两类”进行分类,再由分拣员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在这一环节,湿垃圾将被进一步细分,易粉碎的投入粉碎机,就地减量,不易粉碎的单独挑出来,集中后由绿化市容部门运走处置。
“我们是分拣员,更是宣传员,负责对居民错误的分类进行纠正和指导。”长富大厦小区分拣员高琼说,“城市白领工作忙,反而是老人和孩子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高,他们在家里身体力行,‘教育’了更多年轻人,促进了全民意识的提高。”
目前,甘泉路街道已投入使用的新模式厢房覆盖12个居民区,总户数8616户,试点以来,日均粉碎减量161.95公斤,湿垃圾户均减量达4.26公斤。
“城市大脑”助推精细化管理 凭借城市交通历史数据,准确预判某个区域未来10分钟至1小时的交通态势,帮助政府部门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和疏导措施;全区布设10万个小型传感器,实时感知社区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可实现自动派单,就近调配职能部门人员到达最近的现场……
记者了解到,普陀区在上海率先建设区级“城市大脑”,形成了“智联普陀”的智能化工作平台。借助于云端计算能力,工作平台可对物联网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不仅能修正城市运行缺陷,更有助于城市交通、公共安全、惠民服务的精准调度。
传感器与传输网络的铺设只是第一步,普陀区在“智联普陀”中还加入了三级平台和四级应用的设计。三级平台即区级、街镇(委办)和片区三级总分管理平台,提供实时上报、态势感知、事件预警、决策调度、智能派单等功能模块,四级应用则覆盖区、街镇(委办)、片区和居委,扮演重要数据输入源和流程执行者的角色,两者共同构成完备的“神经系统”,助力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实现。
“‘城市大脑’是目前政府信息化系统的2.0版本,相较以往系统更偏重数据打通和流程再造。”普陀区科委副主任王蓓介绍,“城市大脑”将深化数据共享挖掘,并采用“标准化+定制化”模式,确保数据更好地服务职能部门的实际管理需求,最终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依靠数据驱动、人工智能引领。
让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就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磨一枚适合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的“绣花针”。普陀区党员干部表示,将加快推动新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度融合,使城市治理变“被动”为“主动”,变“总结”为“预判”,变“应对”为“引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