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8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2/16 11 12 1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天山褶皱中:一条沟的发现,一个村的新生
· 乐清拦诗巷
· 梵净山数美
· 故园今日新

  相关文章: 
 
故园今日新

( 2018-08-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短评
 
  乡村是组成国家的细胞,也是国家稳定的基础。中国作为一个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古国,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决定了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

  乡村还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则体现了我们的软实力。

  当下,乡村的魅力还在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寄托,在于“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乡土人情和村规民约,在于那些朴素的生活智慧和草根信仰。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今天,乡村更是我们心灵皈依的故园,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之所。

  “乡贤还乡”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也使得木垒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一体多元文化传承更加鲜明。新型知识分子自觉担负起了乡村建设的历史使命,文人学者艺术家们用最自然、最环保的方式保留了乡村原有的文化形态和传统人文,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则在热切地迎接新“乡贤”们带来的先进实用的经营理念和文学艺术氛围的同时,也分享了名人们有意无意中播撒的扎根乡土的乡建理念和现代文明,汲取了他们传递的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主意识和发展自信。

  现代化变迁中的农村应该成为“生产生活有保障的生活乐园,道德之美的心灵家园,生态之美的休憩田园和民族记忆的历史故园”,让回乡返乡入乡者,把乡村真正当成安顿此生的家。这个梦正逐渐成为现实。(本报记者李晓玲)

 

■短评
故园今日新

( 2018-08-31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