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8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1/16 10 11 1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林则徐带来鸦片战争”怪论之怪逻辑
· 养狗进化论
·  今之“尺素难”

  相关文章: 
 今之“尺素难”

( 2018-08-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马斗全


  古人诗文中多有“尺素难”语,许多前贤决不会想到,时过千百载后,如今已更“尺素难”了。不过此“难”非彼“难”,今之“尺素难”,并非古人的感情丰富而复杂不知信该如何写,当然更不是交通不便有信难寄,而是因为汉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不会写、写不好信了。

  今就本人多年来所阅书信,看今人书信知识之缺乏。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写不好信自不必说,以下且举几例文化层次较高而著书立说者书札的出人意料处。

  一位青年朋友,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在多种报刊发表过作品。一次他找我商量其工作问题,并拿出商之于父亲的信让我看。令人惊奇的是,他落款时在自己的名字后写着一个“示”字!我告他:“示”是长辈对晚辈信中所用之辞,你给父亲的信,末了不用“稽首”之类也罢,怎么竟写了个“示”字?他甚感不好意思,坦白地告诉我,是见父亲来信这样写的。当我知道他的父亲是位农民时,便不客气地批评他在这一点竟不如种庄稼的父辈。

  西南某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副教授,研究生毕业,也发表过不少文字。他寄来一篇稿子,那信封上收信人一行赫然写着要我“敬收”。他分明将自己的“敬”,错成了要收信人“敬”。不瞒读者说,不论他发表过多少文字,这“敬收”二字,就使我对其水平先有了一点了解。而在我所收著书立说者的来信中,要我“敬收”或“敬启”的竟有好些封。后又收外地某先生寄其生日自寿诗,信中要我“伏和”,读之甚令人惊讶。“伏”,“伏地”“俯伏”之“伏”,是较“敬”更谦恭之字。古人奏议和书信中常有“伏奏”“伏读”“伏见”等语,乃卑者对尊者所用之谦辞,多用于对皇上所言。这位老先生的索和信将本应称己之“伏”错作了要对方“伏”。其实,他若一定要用“伏”字,可说自己“伏望”“伏蒙”之类。若欲表示虔敬,可云请对方“俯和”。

  以下则要非常遗憾地谈到东南某名牌大学人文学院一位博士后的来信。这位来信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从信中知道,他已取得高级职称,发表、出版过好几百万字的撰述。而他来信开头的称谓为:“贵刊:”令人颇感新奇。“贵刊”二字,实即“你刊”之敬称,而非敝刊之名,信中可以说“贵刊如何”,上款却不当如此称呼的。更令人不解者,致祝时“祝”字抬头写,下一行的“编安”却靠后写。信末的致敬致祝之语如何写,应是再寻常不过的常识了,竟也出错。

  与上举以“贵刊”作称谓相类者,是某刊海外版卷首所刊某人书简,开头的称谓为:“吾兄:”据信的内容知道,写信的这位先生是上过大学的,不但写了这样的信,而且还拿去发表,展示到海外去。

  因“贵刊”和“吾兄”之上款,想到南方一家著名报社回复山西大学某教授的信,抬头竟然为“×××读者:”“读者”是对读书读报的人的通称,用作第二人称时,往往说“读者朋友们好”“请广大读者鉴谅”,而不能如“先生”“同志”一样用。

  近又见到胡某赠书之上款“惠赠××先生”,真是不胜惊讶。他竟然不知“惠”字之义及用法,而且落款时间的“2009.9.30日”也甚稀奇。便是一个中学生,也不该如此水平,而胡某竟是大学教授,并且是一所名牌大学“资深教授”“博导”!也真该为这所名牌大学一叹了。

  其他无须多举,仅此几例,即可看出如今一些文人的实际水平。出现这类问题,实际是文化知识欠缺和汉语水平较差所致,应归咎于多年来对中华文化的轻视和近年来日渐严重的浮躁之风。记得我上小学时,课本上就曾讲过如何写信,所以小时候虽然不写信,但“此致”“敬礼”之类该如何写,还是知道的。即使课堂上没学过,但作为一个生活中的文人,尤其是一个舞文弄墨者,亲友的来信总该看过吧。总之,这样的差错出现在大学教师、博士后、资深教授乃至博导笔下,真叫人不知说什么好。


 

今之“尺素难”

( 2018-08-1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