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7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家 园
16 8/16 7 8 9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村级河长“接力”守护岷江源头活水
· 千年古堰灌区扩容,昔日旱村“水旱从人”
· 红寺堡:走过荒芜生绿洲
· 西藏山南:青山绿水变成“聚宝盆”
· 福鼎:巡河进行时
· 南平:“武夷山水”品牌为优质农产品代言
· “候鸟驿站”护鸟人

  相关文章: 
红寺堡:走过荒芜生绿洲

( 2018-07-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家 园
 
  新华社银川7月26日电(记者于瑶)地处宁夏中部的红寺堡区曾经是生态十分脆弱、荒漠化严重的地带。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20年来,这里经历了从一片荒芜到林网如织、风光旖旎的生态嬗变,成为西北干旱带上的一颗绿色明珠。

  在红寺堡城北,一道10万亩的生态屏障巍然挺立,顽强阻隔风沙侵蚀。站在绿树成荫的生态公园顶端,郁郁葱葱的林带向远方延伸,一株株云杉、国槐、新疆杨长势喜人,面积400多亩的紫光湖波光潋滟,不时传来喜鹊的叫声。

  “红寺堡东、南、西边都有村庄,唯独北边是荒漠,城北防护林体系的建成,有效减弱了城区的风力。”红寺堡区林业局林综中心主任梁宝银给记者详细介绍生态防护林的构成,近处的是生态林,远处的是苗圃,更远处的是经果林……

  这位从事生态建设近20年的林业人,见证了红寺堡“沙丘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森林覆盖率不足5%的不毛之地,荒山裸露,连只麻雀都难找,每年沙尘暴达20多次,真的是‘一碗面里半碗沙’。”梁宝银回忆道。

  地处毛乌素沙地前缘的红寺堡,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000毫米,2000多平方公里戈壁沙丘纵横,一度成为军事训练靶场。1998年,黄河水淌进这片沉睡的土地,生活在“苦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23万名各族群众迁移至此,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生态扶贫移民开发区。

  没有哪个地方像红寺堡那样迫切,需要种出一片绿来。为了改变脆弱的环境,当地以“生态立区”为发展战略,按照“南保水土北治沙,扬黄灌区林网化”的思路,大力推进灌区绿化,加快生态林业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构筑绿色屏障。

  “其他地方是人造天养,红寺堡是人造人养,生态建设成本高,但我们一直坚持不懈。2010年以来,年均投入过亿元作为林业建设资金。”红寺堡区委书记丁建成说。

  红寺堡坚持“宜林则林、宜封则封、封旱并举”原则,全方位推进“山、田、路、林、渠”五位一体综合治理。截至去年底,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2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4万亩,开展补植造林15万亩,累计保存林地面积105万亩,城市绿化率、绿化覆盖率和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35%、39%和27.5平方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红寺堡:走过荒芜生绿洲

( 2018-07-27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家 园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