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
8 |
4/8 |
3
|
4
|
5
|
>
|
>| |
|
|
PDF版 |
|
|
|
|
|
“神笔马良”的“山村远景图” |
|
|
( 2018-07-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
|
新华社太原电(记者陈忠华、孙亮全)“一天,他画了一只没有眼睛的白鹤。一不小心,在它脸上溅上一滴墨水,白鹤便眼睛一睁,扇扇翅膀飞上天去了。”童话故事《神笔马良》中这样描写。 近日,在燕山山脉深处的一个晋北小山村,记者也听到了这样一个“点画成真”的故事。村民马良1981年绘制了一幅《上北泉村远景规划图》,30多年后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家住山西省灵丘县上北泉村的马良出生于1949年,那时《神笔马良》的童话还没有被创作,熟读《三国演义》的父亲为他取名叫“马良”。马良的爷爷和父亲都会画画,马良因此得以家传,功力还不错。
在马良所绘的这幅“规划图”中,房子整齐排列,河滩果园成片,白的梨花、粉的桃花争相开放,山坡上的梯田里种着庄稼和果树,远处的山上碧绿葱葱……
然而,马良画这张“规划图”的时候,上北泉村却远非如此。
村后的山上和村前的河滩光秃秃一片,没有一棵树。“村子近处的树和灌木都砍光了,村民们砍个柴还得到十来里之外。”马良说。
这幅画又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1981年,时年29岁的上北泉村党支部书记郑海水决心改变村里的“烂状”。“说‘烂’一点都不夸张,山上没有一棵树,400多人的穷村分成好几派,整天斗来斗去,党员也没个党员样子。”马良回忆说。
连续开了三个晚上的支委会和四个晚上的党员会后,全村统一了思想:种树!“当时也不知道该咋办,就想着多种点树总归是好的,山不就应该是绿的吗?”郑海水说,当时他们还喊出了一个很时髦的口号:给荒山披上绿装!
形成种树的决议后,全村40名党员对着党旗宣誓,紧接着把“我村要想富,必须要栽树”的口号刷在了墙上。村里让当时担任会计的马良画一幅《上北泉村远景规划图》。一连忙了20个晚上,马良的这幅由广告纸背面拼凑画出的“规划图”贴在了大队部的墙上。
“说来可笑,画的第一片林子竟然是‘丧棒林’。”马良指着画上右侧角落的一块绿色说,“丧棒林”就是柳树林,种柳树是为了解决村民们办白事时孝子手中的“哭丧棒”。缺林少树的上北泉村,当时连一棵柳树也找不到。
村集体把猪圈和羊圈变卖掉,买来了树苗,在村前荒滩上栽种了80亩果园,在村后山坡上栽种了100亩山楂园。“栽经济树,比种地强。”
“图上开花的地方,到了1987年,基本上都实现了。”马良说,这一年他和村里的代课老师吕洋把“规划图”进行了“升级”,将村里的新想法画了上去。这幅重新绘制的《上北泉村建设示图》上明白地写着:“上北泉村,经济树200亩,户均2亩,人均40株,人均收入已180元。”
20世纪90年代初,上北泉村又开始“向荒山进发”,他们想把“图”中的“青山”也变成现实。
集体没钱买树苗,他们就去附近林场捡人家淘汰的油松苗。“曲里拐弯的树苗太细,自己站不起来,栽的时候就在旁边插根木棍固定上。”马良回忆说,村民们靠出义务工,担水上山,一瓢一瓢把这些树种活。
今年100亩,明年200亩,一年接一年,一棵棵栽树,一片片变绿。郑海水带着村民们“一根筋”式地坚持造林绿化,但凡有生态和造林项目,他们就千方百计去争取,没有就自己想办法,3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而马良所绘“规划图”上的片片绿色,就像被童话中那支有魔力的“神笔”点画过一样,神奇般地都变成了现实。
如今,当年“捡来”的油松苗已长到了碗口粗,没有一棵树的神堂坡,林子密得已经无处落脚。等今年种完最后的1000亩后,上北泉村的树已经“无处可种”。全村17000亩荒山、河道和村庄全部栽满了树,村子已经变成了画中的模样。
相邻的下北泉村,复制了上北泉村的经验,连续22年将村里的荒山秃岭也全种上了树。上北泉“吃山”,下北泉“吃水”,走在山水相连的上下北泉村,满眼青山秀水,生机盎然。
“树多了,水清了,来的人也多起来了。”马良说,种树的时候谁也没想过搞旅游,现在游客们倒是自己来了。
随着游人越来越多,2012年两村合办起了乡村旅游文化节——荷花节,注册了旅游公司,建起了主题酒店,搞起了实景演出,每年接待游客好几万人。
“当年种下的树给儿孙攒下了几辈子也吃不完的家底,绿水青山可不就是金山银山吗?”马良指着图中一个拿相机拍照的人说,当时“大着胆子”想象出的场景,现在天天都可以看到。
|
|
“神笔马良”的“山村远景图”
|
|
|
|
( 2018-07-1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乡村振兴 |
|
|
|
“神笔马良”的“山村远景图” |
|
|
( 2018-07-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
|
新华社太原电(记者陈忠华、孙亮全)“一天,他画了一只没有眼睛的白鹤。一不小心,在它脸上溅上一滴墨水,白鹤便眼睛一睁,扇扇翅膀飞上天去了。”童话故事《神笔马良》中这样描写。 近日,在燕山山脉深处的一个晋北小山村,记者也听到了这样一个“点画成真”的故事。村民马良1981年绘制了一幅《上北泉村远景规划图》,30多年后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家住山西省灵丘县上北泉村的马良出生于1949年,那时《神笔马良》的童话还没有被创作,熟读《三国演义》的父亲为他取名叫“马良”。马良的爷爷和父亲都会画画,马良因此得以家传,功力还不错。
在马良所绘的这幅“规划图”中,房子整齐排列,河滩果园成片,白的梨花、粉的桃花争相开放,山坡上的梯田里种着庄稼和果树,远处的山上碧绿葱葱……
然而,马良画这张“规划图”的时候,上北泉村却远非如此。
村后的山上和村前的河滩光秃秃一片,没有一棵树。“村子近处的树和灌木都砍光了,村民们砍个柴还得到十来里之外。”马良说。
这幅画又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1981年,时年29岁的上北泉村党支部书记郑海水决心改变村里的“烂状”。“说‘烂’一点都不夸张,山上没有一棵树,400多人的穷村分成好几派,整天斗来斗去,党员也没个党员样子。”马良回忆说。
连续开了三个晚上的支委会和四个晚上的党员会后,全村统一了思想:种树!“当时也不知道该咋办,就想着多种点树总归是好的,山不就应该是绿的吗?”郑海水说,当时他们还喊出了一个很时髦的口号:给荒山披上绿装!
形成种树的决议后,全村40名党员对着党旗宣誓,紧接着把“我村要想富,必须要栽树”的口号刷在了墙上。村里让当时担任会计的马良画一幅《上北泉村远景规划图》。一连忙了20个晚上,马良的这幅由广告纸背面拼凑画出的“规划图”贴在了大队部的墙上。
“说来可笑,画的第一片林子竟然是‘丧棒林’。”马良指着画上右侧角落的一块绿色说,“丧棒林”就是柳树林,种柳树是为了解决村民们办白事时孝子手中的“哭丧棒”。缺林少树的上北泉村,当时连一棵柳树也找不到。
村集体把猪圈和羊圈变卖掉,买来了树苗,在村前荒滩上栽种了80亩果园,在村后山坡上栽种了100亩山楂园。“栽经济树,比种地强。”
“图上开花的地方,到了1987年,基本上都实现了。”马良说,这一年他和村里的代课老师吕洋把“规划图”进行了“升级”,将村里的新想法画了上去。这幅重新绘制的《上北泉村建设示图》上明白地写着:“上北泉村,经济树200亩,户均2亩,人均40株,人均收入已180元。”
20世纪90年代初,上北泉村又开始“向荒山进发”,他们想把“图”中的“青山”也变成现实。
集体没钱买树苗,他们就去附近林场捡人家淘汰的油松苗。“曲里拐弯的树苗太细,自己站不起来,栽的时候就在旁边插根木棍固定上。”马良回忆说,村民们靠出义务工,担水上山,一瓢一瓢把这些树种活。
今年100亩,明年200亩,一年接一年,一棵棵栽树,一片片变绿。郑海水带着村民们“一根筋”式地坚持造林绿化,但凡有生态和造林项目,他们就千方百计去争取,没有就自己想办法,3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而马良所绘“规划图”上的片片绿色,就像被童话中那支有魔力的“神笔”点画过一样,神奇般地都变成了现实。
如今,当年“捡来”的油松苗已长到了碗口粗,没有一棵树的神堂坡,林子密得已经无处落脚。等今年种完最后的1000亩后,上北泉村的树已经“无处可种”。全村17000亩荒山、河道和村庄全部栽满了树,村子已经变成了画中的模样。
相邻的下北泉村,复制了上北泉村的经验,连续22年将村里的荒山秃岭也全种上了树。上北泉“吃山”,下北泉“吃水”,走在山水相连的上下北泉村,满眼青山秀水,生机盎然。
“树多了,水清了,来的人也多起来了。”马良说,种树的时候谁也没想过搞旅游,现在游客们倒是自己来了。
随着游人越来越多,2012年两村合办起了乡村旅游文化节——荷花节,注册了旅游公司,建起了主题酒店,搞起了实景演出,每年接待游客好几万人。
“当年种下的树给儿孙攒下了几辈子也吃不完的家底,绿水青山可不就是金山银山吗?”马良指着图中一个拿相机拍照的人说,当时“大着胆子”想象出的场景,现在天天都可以看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