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6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脱贫攻坚
16 4/16 3 4 5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贵州日报》赞新华社石阡扶贫
· 苗山脱贫影像志 父母在,不远行
· 从喝雨水到喝自来水,“小凉山”告别“水困”
· 湖南:“农民大学”打造脱贫带头人
· 四川派3500余干部助凉山深贫县脱贫
· 甘肃向兜底脱贫中的“人情保”“关系保”开刀
· 河北多地试水防贫险为临贫户筑“截流闸”

  相关文章: 
“笔杆子”写实文章,用“四个千万元”助力脱贫攻坚
《贵州日报》赞新华社石阡扶贫

( 2018-06-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编者按:6月21日,《贵州日报》在头版以《新华社驻石阡扶贫工作队用“四个千万元”助力脱贫攻坚 “笔杆子”写实文章》为题,报道了新华社驻石阡扶贫工作队卓有成效的扎实扶贫工作。】

 
 
  6月12日,石阡县坪山乡大坪村,大雨把边坡冲垮,一堆泥沙阻断了进村的路。
 
  “大家拿工具,我们一起上,把路抢通!”突然,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打破宁静。
 
  “田书记说得对,我们不能什么都等政府来解决。”正在村委会里准备开会的群众,迅速动起来。你拿锄头,他拿铲子,现场热火朝天,干得最起劲的就是村民口中的田书记。
 
  “他叫田朝晖,是新华社来的笔杆子,挂任县委副书记。”田朝晖经常来村里,村民对他都很熟悉。
 
  2016年,新华社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统一安排,选派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进驻石阡开展结对帮扶。去年4月,田朝晖担任驻石阡扶贫工作队队长,带领同事欧甸丘、宾绍政长驻温泉之乡。
 
  大坪村是新华社的帮扶村,宾绍政任该村第一书记,“三兄弟”常在村里聚首,商量帮扶计划。
 
  佛顶山下的大坪村,虽有一个“坪”字,却找不到一块平地,耕地零零碎碎。全村870多人,只有700多亩耕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约占40%。
 
  经多次走访调研,在新华社相关领导的指导下,田朝晖和扶贫队提出了帮扶目标:一是把村级阵地建好,二是把产业抓起来。
 
  去年,工作队争取新华社帮扶资金40万元,经过6次反复协调选址,建起了新的村委会大楼。今年又争取到20万元启动资金,引来企业利用该村良好的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
 
  宾绍政说,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并负责收购,每年能出栏近30万斤鱼,可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的纯利润。此外还帮助村民新植300多亩茶园,套种辣椒等短期经济作物。
 
  一件件惠民事实,一篇篇生动的“文章”,深刻体现了新华社驻石阡扶贫“三兄弟”在脱贫攻坚中的担当、作为。
 
  去年,新华社启动“1对1”帮扶计划,田朝晖“三兄弟”一户一户地走,一家一家地看,认真核实名单上的帮扶对象。他笑着说:“几十个对象全部走完,方式虽然笨,但最有效。”
 
  今年,工作队争取到1000万元医疗健康扶贫兜底保障“防火墙”专项基金。田朝晖多次深入相关单位及贫困患者家中开展调研,实施方案就修订了10多次,他说:“一定要把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
 
  “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敬业和赤诚,看到了牺牲和奉献。”石阡县委副书记周迪告诉记者,去年8月的一个晚上,田朝晖从本庄镇回县城,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说他父母遭遇车祸……他最终还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其父由于伤势过重花掉医药费上百万元,至今未苏醒。
 
  但田朝晖没有因此而放松脱贫攻坚事业,他把情感上的折磨、经济上的压力深藏心里,双脚依旧行走在石阡的土地上,用真情书写精彩的帮扶文章。队员欧甸丘、宾绍政也把一腔真情倾注在石阡,宾绍政吃住都在贫困户家里,春节至今没回家;欧甸丘每天奔走村寨、农家,每一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笔杆子’写出了实文章!”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用“四个1000万元”总结工作队的战绩:直接或间接捐赠、帮扶的教育资金超过1000万元,争取来的医疗帮扶救助资金超过1000万元,新华社工会系统采购石阡农特产品总额有望超过1000万元,新华社各终端平台拿出超1000万元的产品推介石阡。  (杨聪 来源:贵州日报)
 
 

“笔杆子”写实文章,用“四个千万元”助力脱贫攻坚
《贵州日报》赞新华社石阡扶贫

( 2018-06-2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脱贫攻坚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