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8年06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草地周刊
16 12/16 11 12 1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百年青岛的人文印记

  相关文章: 
百年青岛的人文印记

( 2018-06-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青岛老照片。
 
  
李明


 
  1898年3月,也就是夏历戊戌年欲雪不雪的阴晦日子里,几张纸的《胶澳租借条约》在北京东堂子胡同签订,大清国东北海岸线上一个叫青岛的地方,命运尘埃落定。随后,一份详细的青岛新城规划在柏林完成,胶州湾东岸几个稀落渔村开始依图造城。就此,伴随着港口、铁路、学堂、下水道、纱厂、沿海开放城市这些意义迥异的关键词,一个魔术师一般快速崛起的现代化样板城市,被镶嵌在胶州湾畔。
 
  1909年11月1日,招收110名学生的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开学。对这所大学,大清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开放姿态,视其毕业生等同于科考录科。德华大学学生,有幸聆听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的一番期待——
 
  1912年9月30日下午,访问青岛的孙中山走进德华大学,在礼堂向学生发表了一段言辞恳切的演讲:“年轻的共和国还处在发展初始阶段,这就意味着必须动员所有力量,使之得到完善。”
 
那一长串成就人文青岛的名字


 
  1932年的夏天,在国立青岛大学教书的闻一多曾经描述青岛说,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马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关于在蛇背上看城市的感受,两年后作家王统照在《青岛素描》中有独到的观察。
 
  看见过青岛蛇一般跌宕起伏的一代知识分子,是一份很长的名单,诸如宗白华、顾随、刘次箫、梁启勋、徐崇钦、蒋丙然、高平子、王应伟、宋春舫、刘本钊、方令孺、杨筠如、胡鸣盛、游国恩、吴伯箫、台静农、艾芜、苏雪林、林微音、端木蕻良、周铭洗、谭抒真……
 
  当年闻一多和王统照们看到的城市,后来被改变了很多。人与城市的关系,好多时候不能用时间丈量。对这些知识分子而言,青岛仅仅是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但对青岛来说,这却是一份挥之不去的记忆。
 
  1930年4月,40岁的杨振声获国民政府任命为国立青岛大学校长。在展开了一系列短暂的前沿性教学改革之后,他黯然去职。站在时代潮流和大众视线的外面,杨振声的大学梦想与现实疼痛,伴随了他的后半生。
 
  1930年8月,32岁的闻一多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与青岛最重要的文学联系,应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奇迹》。但是,诗人很快就在一片争议声中,决绝地离开了青岛,再也没有回头。50年后,他在大学路前居住的房子,被命名为“一多楼”,成了城市著名的人文纪念景观。
 
  与有过两次搬家经历的闻一多不同,梁实秋在能远远看见“冠盖往来的饮宴之地”的鱼山路一住就是四年,直到1934年7月离开青岛,没有移动过。在他的青岛履历上,相濡以沫的宽容姿态,令人难忘。
 
  1931年8月,沈从文经徐志摩的引荐,来到青岛,1933年夏天到北平,他一直住在国立大学的福山路教师宿舍。期间来青岛休假的巴金,也在这里住过。1934年洪深来青岛,成为沈从文的隔壁邻居,但他们两位擦肩而过,并不曾在这条街上谋过面。
 
  1934年9月,老舍移家青岛就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在青岛住了三年。黄县路12号,是老舍在青岛居住的三个地方之一。因为写作《骆驼祥子》的缘故,这里在老舍一生的创作道路上,有着里程碑意义。而这份记录对青岛来说,俨然是百年不遇的礼物。重情感的青岛和青岛人,记住了这位布衣先生说的一句老实话:我在青岛住过三年,很喜爱它。
 
碰撞中塑造城市的文化性格


 
  1929年,蔡元培踌躇满志地希望青岛成为中国新文化的一个“中心点”,随后一干知识分子精英,摇摇晃晃地给未来的“中心点”端茶送水。可惜一方水土未及有充分生长期,青岛“中心点”梦想随着胶州湾的潮汐,飘散得无影无踪。1946年赵太侔重拾旧梦,终究也未能找回蔡元培的旗帜。再过20年,这位两任国立山东大学的校长抱憾而去,把梦想丢在了大海边。
 
  懵懂中看百年青岛文化史,像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的豆腐皮,装在一个竹筐里却互不关联。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两张皮;精英文化和市井文化是两张皮;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同样还是两张皮。偶尔表皮之间会有些甜面酱粘连着,但稍一用力便抖落开,各行其是,各走各的路。直到作家刘海军在故纸堆里翻腾出《束星北档案》,理性与文明的光亮,恍惚映射在胶州湾海岸线上。
 
  青岛文化的驳杂,一如这个城市的开端。传统中国文化之外,日耳曼文化与东洋文化涨潮一般涌上来,又退潮一般落下去,丘陵之上遗留下星罗棋布的建筑物和跌宕起伏的街道,弯弯曲曲的马路两边,槐树、法国梧桐、樱花树分别标志了城市的文化来源与脉络,也积累出城市文化性格。
 
  敷在藤萝架下的潮湿,也许可以成为一百年青岛文化的一个象征,从里面看一个样,从外面看是另外一个样,慢慢走进去,发现前面的样子和后面的样子,都不一样。真实的青岛,恰恰就在其中,半杯残茶,溅出味道。
 
理想的光亮


 
  1980年代,上海路工人文化宫图书馆一个可以容纳上百人的房间,不论冬天还是夏天,不论刮风或者下雨,在每周一个固定的晚上,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集到这里的年轻人,交流从精神分析,到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再到所谓“看不见的手”等种种新鲜和已不新鲜的学说。不论后来现实的遭遇如何,青岛这个普及性的文化讲坛,依然保持了基本的平民化形态。
 
  若干年回头看,青岛工人文化宫的这个“每周一讲”是什么?知识传播的大本营?青春和热情的练习场?在那个年代,靠着纯粹的精神号召力,非今天功利氛围所能够理解。
 
  在青岛上海路的讲坛上,许多人已经永远消失了。继受尊敬的金又新逝世之后,2004年的9月5日,作家江涛在青岛工人文化宫这个有讲述传统的地方,做了题为《文化的尴尬》的最后演讲。四个月后,他默默离去。他们的存在,使得理想的烛光在青岛所发出的光亮,长时间被记忆。
 
城市或者可以温柔存在


 
  2006年10月,一栋19层的青岛大酒店被用一百万人民币炸掉的时候,一个叫库尔特·罗克格的德国建筑师正被青岛的历史研究者发掘出来。“全国第一爆”的皇皇场面被新浪网大规模扩散,三秒钟,62米的高楼灰飞烟灭,令人感慨高科技的不凡。
 
  消失的青岛大酒店,存活的历史不过20年,更早些时候被拆除的汇泉青岛体育馆,活在这个城市的日子也很容易计算出来。同样的例子,还有城市东边的远洋酒店和西边的铁道大厦。
 
  库尔特·罗克格死得很早。这个设计了青岛第一个音乐厅,第一个医药商店,第一个旅游公寓,第一个俱乐部的德国人,当年从青岛开始职业建筑师生涯。  
 
  毫无疑问,不论是对青岛还是更多的城市,记忆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把所有的过程都剔除了,城市也就失去了灵魂。一个没有传统和记忆温暖的城市,仅仅是个美丽的外壳,没有多少人会喜欢。城市,温柔地存在,和谐地成长,才可以成为一个尊重传统并保持创造激情的生命集合体。
 
八大关见证风云变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八大关成了青岛的流行标签。但八大关的故事,却始终背影模糊。当城市以八大关为荣的时候,人们其实并不确定,青岛的文化血液里面,究竟还残存着多少前人的遗传基因。远去的故人,曾经在这里留下的不仅仅是清晰的呼吸,还包括弥漫在街市中间的气度、气质和气氛。在这许许多多的“传承”里面,至今存活着的街道、建筑、树木,仅仅是些表象,唯有深入其中,匍匐在那些曾经的真实呼吸中间,才会显现出一个生命体的温度。
 
  今天人们熟知的八大关,背山面海,树木茂密,道路星罗棋布,四季游人如织。其间布满众多旅游者耳熟能详的庭院建筑,涉及的众多闻人,多在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八大关形成于1930年代,期间沈鸿烈主政的市政府将城郊近千亩区域规划为“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规定建筑密度须控制在50%以下,同时严格保护并持续增植绿地,沿街院落采用透空围墙。许多中国规划师、建筑师与一些外籍建筑师一起,陆续完成了这一区域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其间中国建筑师作为专业主导者,为八大关的规划,奠定了科学、先进、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八大关区域修筑大约十条道路,均以军事关隘命名,包括纵向的紫荆关路、宁武关路和韶关路,以及横向交织的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居庸关路和山海关路。沿街200多栋别墅建筑,包括了欧洲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中西混合等多种式样,获誉“万国建筑博览会”。不同道路植有不同树木,例如韶关路春天盛开的碧桃,正阳关路夏天怒放的紫薇,居庸关路秋天金黄的银杏等等,形成了地势、街道、建筑与植被四季分明、唇齿相依的生动景观。
 
  作为地名称谓,八大关的流行叫法在1940年代末形成。档案检索发现,八大关一说最早出现在1948年9月的青岛《民言报》。1950年代这里开始建立海滨疗养区,1957年3月编制的《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正式确认八大关、湛山一带为疗养区。
 
  在八大关20世纪的漫长记忆中,数不清的历史人物与这里发生联系,前50年包括蒋介石、汪精卫、王正廷、韩复榘、吴郁生、何思源、赵太侔、周志俊、蒋百里、邵式军等等;后50年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彭真、叶剑英、彭德怀、刘伯承、李四光、郭沫若、茅盾、曹禺、刘海粟等等。这让这个季节性休闲区域的演变史,充满了传奇性的惊心动魄。
 
  1979年7月26日晚,75岁的邓小平从上海乘专列到达青岛。这是邓小平第二次到青岛,从火车站出来,他和22年前走的路一样,目的地都是山海关路9号。1957年夏天的那一次,他的邻居是刘少奇和周恩来。22年之后,痛定思痛的邓小平开启改革开放。后来40年的实践证明,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历史是在不断认识中显现的,这既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包括历史地理。实质上,人们对八大关历史不间断的发现与认识,也让八大关一些被淹没的过往,逐渐清晰。一些错误的传说被纠正,一些被颠覆的真相,获得恢复。
 
  掠过记忆链,深入到包括八大关在内的青岛那些真实呼吸中间,可以体会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的丰富、丰厚和丰盛。人们描绘、记录、还原青岛,既是为了历史过往延续,也是为了现实的需要。一百年过去,石头垒起来的青岛,最终成为传奇。
 

 
  
 
 

百年青岛的人文印记

( 2018-06-08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