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青年节 |
16 |
6/16 |
5
|
6
|
7
|
>
|
>| |
|
|
PDF版 |
|
|
|
|
|
“支教接力”点亮山村未来 |
记贵州大山里的研究生支教团 |
|
( 2018-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五四青年节 |
|
新华社贵阳5月3日电(记者骆飞)还有约两个月,程嘉宁在贵州乌蒙山区的支教“接力棒”就要递交给学弟学妹们了。在去年阳光灿烂的5月,她和另外15名同学被选作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延续着学校自2005年以来、连续13年在贵州毕节山区不间断的“支教接力”,用“支教青春”守护着山村未来。 程嘉宁所支教的学校名叫“华农大石希望小学”,位于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所在的大水乡大石村。虽然名为小学,这里实则是个只有70多个学生的村级教学点,除了当地3名专职老师外,程嘉宁和其他4名一起来支教的同学便成了学校的教学主力。
“我主要负责3年级11个孩子的语文教学,还兼顾着教四年级的英语、一年级的体育,平时还要去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虽然辛苦但很充实。”程嘉宁对记者说。
作为支教大学生,程嘉宁和队友们除了把更多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还积极通过学校、朋友等联系爱心人士和企业帮助改善支教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校长王成范说,这些年的支教帮扶,显著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并改善了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他高兴地说,多年支教撒下的“种子”结出了果实。从这所小学毕业的王祥、高守应等20多个孩子后来都走进了大学校园,更多的孩子读到高中,知识的力量正改变着贵州山区孩子们的命运。
同时,学校的操场也硬化了,还修建了抽水厕所、淋浴房,每年寒冬腊月还组织爱心企业给孩子们寄来棉衣棉鞋等过冬物资以及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
在支教的一年中,程嘉宁和队友们积极对接爱心人士,为孩子们筹集包括保暖内衣、可充电台灯等总价值几万元的爱心物资。同时,筹集近2万元在小学附近搭建了一个“希望蔬菜大棚”,今年4月初已正式投入使用。
“建蔬菜大棚,一方面是丰富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想结合大家所学专业,试种一些符合当地需求的蔬菜等,以便后期推广,帮助村民培育产业,吸引更多家长返乡,减少农村留守现象。”程嘉宁说,学校留守孩子比较多,缺乏父母关爱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谈到关爱孩子,程嘉宁讲了一个细节:“我们要求孩子们每天坚持写日记,如有几天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很高兴,那么在日记里肯定能找到父母回家了的信息。”她说,对这些留守的孩子来说,什么物质都比不上父母的陪伴。
尽管是孩子们的支教老师,但1995年出生的程嘉宁也还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孩子,支教生活也在改变着她。“我其实和孩子们一起在成长,我教他们知识,他们教会我坚强,甚至更多。”谈到收获,她有些激动地说,有的孩子才七八岁就要独自撑起一个家,既要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喂猪喂鸡、干农活,面对困难依旧乐观地学习和生活,让人心疼又感动。
和程嘉宁一起来支教的王凯阳和另外3名同学在当地一所名为“本禹希望小学”的村级完小支教。这一年,除了汇聚爱心,王凯阳把更多精力用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
“很多孩子早上六七点就到学校了,但大多没有晨读和预习的习惯。通过努力,孩子们一年来都习惯了早晨课前半小时的晨读和预习,效果也逐渐好起来。”他说。
贵州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邓守成说,这些年,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多所高校的研究生支教团有1500多人服务贵州山区教育,他们充满青春活力,为贵州教育注入不竭动力。在他们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
|
“支教接力”点亮山村未来
|
记贵州大山里的研究生支教团
|
|
|
( 2018-05-04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五四青年节 |
|
|
|
“支教接力”点亮山村未来 |
记贵州大山里的研究生支教团 |
|
( 2018-05-04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五四青年节 |
|
新华社贵阳5月3日电(记者骆飞)还有约两个月,程嘉宁在贵州乌蒙山区的支教“接力棒”就要递交给学弟学妹们了。在去年阳光灿烂的5月,她和另外15名同学被选作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延续着学校自2005年以来、连续13年在贵州毕节山区不间断的“支教接力”,用“支教青春”守护着山村未来。 程嘉宁所支教的学校名叫“华农大石希望小学”,位于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所在的大水乡大石村。虽然名为小学,这里实则是个只有70多个学生的村级教学点,除了当地3名专职老师外,程嘉宁和其他4名一起来支教的同学便成了学校的教学主力。
“我主要负责3年级11个孩子的语文教学,还兼顾着教四年级的英语、一年级的体育,平时还要去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虽然辛苦但很充实。”程嘉宁对记者说。
作为支教大学生,程嘉宁和队友们除了把更多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还积极通过学校、朋友等联系爱心人士和企业帮助改善支教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
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校长王成范说,这些年的支教帮扶,显著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并改善了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他高兴地说,多年支教撒下的“种子”结出了果实。从这所小学毕业的王祥、高守应等20多个孩子后来都走进了大学校园,更多的孩子读到高中,知识的力量正改变着贵州山区孩子们的命运。
同时,学校的操场也硬化了,还修建了抽水厕所、淋浴房,每年寒冬腊月还组织爱心企业给孩子们寄来棉衣棉鞋等过冬物资以及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
在支教的一年中,程嘉宁和队友们积极对接爱心人士,为孩子们筹集包括保暖内衣、可充电台灯等总价值几万元的爱心物资。同时,筹集近2万元在小学附近搭建了一个“希望蔬菜大棚”,今年4月初已正式投入使用。
“建蔬菜大棚,一方面是丰富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想结合大家所学专业,试种一些符合当地需求的蔬菜等,以便后期推广,帮助村民培育产业,吸引更多家长返乡,减少农村留守现象。”程嘉宁说,学校留守孩子比较多,缺乏父母关爱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谈到关爱孩子,程嘉宁讲了一个细节:“我们要求孩子们每天坚持写日记,如有几天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很高兴,那么在日记里肯定能找到父母回家了的信息。”她说,对这些留守的孩子来说,什么物质都比不上父母的陪伴。
尽管是孩子们的支教老师,但1995年出生的程嘉宁也还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孩子,支教生活也在改变着她。“我其实和孩子们一起在成长,我教他们知识,他们教会我坚强,甚至更多。”谈到收获,她有些激动地说,有的孩子才七八岁就要独自撑起一个家,既要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还要喂猪喂鸡、干农活,面对困难依旧乐观地学习和生活,让人心疼又感动。
和程嘉宁一起来支教的王凯阳和另外3名同学在当地一所名为“本禹希望小学”的村级完小支教。这一年,除了汇聚爱心,王凯阳把更多精力用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
“很多孩子早上六七点就到学校了,但大多没有晨读和预习的习惯。通过努力,孩子们一年来都习惯了早晨课前半小时的晨读和预习,效果也逐渐好起来。”他说。
贵州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邓守成说,这些年,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多所高校的研究生支教团有1500多人服务贵州山区教育,他们充满青春活力,为贵州教育注入不竭动力。在他们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