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特稿

05版:文旅

06版:科技

07版:各地

08版:产业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二〇二五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二〇二五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全文如下: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统筹做好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度过欢乐平安祥和的节日。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心关爱困难群众,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广泛开展救助帮扶、走访慰问等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落实落细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困难的群众,及时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加强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群体的关爱帮扶。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确保流浪乞讨等临时遇困人员安全过冬。扎实开展治理欠薪冬季行动,依法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行为。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做好新就业群体走访慰问工作。关心基层干部职工,特别是工作在条件艰苦地区和急难险重任务一线的同志。深入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老干部,红军老战士、老复员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残疾军人、烈军属等。
  二、强化市场保障供应,满足群众节日消费需求。全力做好煤电油气保供稳价工作,严格落实极端灾害天气期间相关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保障群众温暖过冬。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粮油肉蛋奶果蔬等生活必需品产销保供,确保市场供应稳定。丰富商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假期消费需求。充分发挥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机制作用,加强重点枢纽、主要通道、重点区域交通物流的运行监测和跟踪调度,做好保暖保供能源物资运输保障。加大节日市场大宗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监督检查力度,加强食品安全执法,督促相关生产经营主体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重要民生商品服务价格监测监管,严厉打击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强网络交易监管,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受理处置消费者诉求,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三、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浓厚节日氛围。深入开展“新春走基层”主题采访活动和“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举办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展现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振兴新气象。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优秀的文化产品、科学技术、健康知识等送到群众身边。开展“非遗贺新春”系列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文化文艺产品。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和旅游市场供给,推出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和惠民措施,加强综合执法,维护文化和旅游市场秩序。
  四、统筹做好春运工作,保障群众平安便捷出行。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热点路线运力投放和组织调度,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加强综合运输协同衔接,强化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与城市客运信息共享,畅通旅客出行“最先与最后一公里”。加强自驾车出行服务保障,落实重大节假日期间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加强易拥堵路段疏堵保畅,强化新能源车辆充电服务保障,提升服务区、收费站服务能力。鼓励各单位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引导错峰出行。加强务工流、学生流、旅游流等重点客流出行保障,严格落实军人、消防救援人员、英烈遗属出行依法优先优待政策。完善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防范应对预案,严厉打击超限超载超速、非法运营、农用车和货车违法载人等行为,严防重特大交通事故,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五、坚决整治事故隐患,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工作。全面排查整治冬季取暖、烟花爆竹、春运交通、矿山、化工生产、建筑施工、渔业船舶等领域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燃气、动火作业、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保温材料以及“九小场所”、多业态混合生产经营场所等方面火灾隐患,开展供暖锅炉、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等特种设备隐患排查和维护保养。深入摸排全国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加强跨年夜、除夕夜等重点时段的灯光秀、焰火晚会等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提示,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统筹做好新冠、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和其他重点传染病防控,强化监测预警和重点场所日常防护,做好医疗救治物资和应急准备。        
  六、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对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开展拉网式排查,努力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源头。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条块结合、部门协同,强化信息联通、矛盾联调、风险联控、问题联治,形成工作合力。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以及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涉黑涉恶等违法犯罪。加强繁华商圈、旅游景区、公交地铁、车站机场、校园医院、文体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防范,强化枪支弹药、危爆物品、管制刀具等重点物品安全管理,最大限度消除治安隐患。强化社会面巡防管控,加强重点目标安全防范,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严防极端事件发生。密切关注社会舆情,积极稳妥做好风险研判和应对处置,加强正面引导,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七、倡导勤俭文明廉洁过节,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作风,严格家教家风,倡导勤俭节约,推进移风易俗,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攀比炫富、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严明纪律要求,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防严纠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狠刹违规吃喝歪风,从严纠治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发放津贴补贴或福利、违规操办婚宴借机敛财、公车私用等问题,时刻防范隐形变异问题,及时通报曝光典型案例。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纠治高档烟酒茶、“豪华年夜饭”、节礼过度包装等现象背后的享乐奢靡问题。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纠治以总结和推进工作为名搞文山会海、随意向基层派任务,多头重复要求报材料、填表格,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现象。盯住趋利性执法问题,大力纠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等现象。
  八、加强值班值守和应急处突,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运转。严格执行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外出报备等制度。配齐配强值班力量,直接服务群众的单位要合理安排节日期间值班执勤,保证服务质量。强化应急预案演练,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准备,确保遇有突发事件迅速响应、高效有序处置。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坚决杜绝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部署落实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确保本通知精神落到实处。
 
架起相知相亲的桥梁
——习近平主席书信外交传递温暖情谊
架起相知相亲的桥梁
 
——习近平主席书信外交传递温暖情谊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张代蕾 陈颖 王天聪)对坦桑尼亚学者汉弗莱·莫西而言,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是“2024年最大惊喜”;在重新成为“塞尔维亚的骄傲”的斯梅戴雷沃钢厂,工人们聚精会神聆听习近平主席的复信;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说,习近平主席在信函中的鼓励让年轻人看到“未来是光明的”……
  2024年,从大洋彼岸的“老朋友”到热爱中国文化的“小朋友”,从文化、旅游、友好城市等主题的人文交流盛事到媒体智库等主题的论坛活动,习近平主席通过复信、贺信面向各国人民开展友好工作。全年30余次“书信外交”,架起人民相知相亲的桥梁,传递着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共同发展的诚意和温暖。
“明天会更美好”


  这一年,习近平主席通过书信外交,鼓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受益者继续投身建设光明的未来。
  2024年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复信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鼓励他们“继续为中肯和中非友好事业发光发热”。
  “展望未来,‘一带一路’的壮丽画卷和中肯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宏伟蓝图需要包括你们在内的更多有为青年来实现。”鼓舞人心的寄语让参与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留学生薇姬·万盖奇和卡里乌对未来充满期待。
  目前正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万盖奇告诉记者,她每年假期都回肯尼亚,在当地的中国建筑企业实习,希望未来能为自己的国家设计出更智慧、更便捷的铁路和桥梁。
  卡里乌两度到中国学习铁路管理,曾在中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蒙内铁路工作,亲眼见证这条现代化铁路给家乡带来发展与繁荣。“随着中非务实合作加速,相信会有更多项目落地肯尼亚,我的专业技能一定会为肯中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内纳德·茨韦塔诺维奇是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老员工。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塞尔维亚时,到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同职工面对面交流,寄语钢厂“必将重现活力”。此后,在中塞双方管理团队和钢厂工人的共同努力下,钢厂面貌焕然一新。2024年春天,听闻习近平主席将再访塞尔维亚,30位塞籍职工代表立刻给习近平主席写信。茨韦塔诺维奇说:“我们想让习主席看看,我们已实现8年前他提出的愿景。”
  回忆起工人们收到复信时的情景,茨韦塔诺维奇按捺不住激动,从椅子上起身,边比划边说:“几乎所有员工都到了。现场宣读复信时,大家聚精会神,逐字逐句聆听……”
  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良好发展,是中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也是两国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鼓励钢厂职工代表“为促进塞尔维亚经济社会发展和巩固中塞铁杆友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另一位老员工兹拉坦·班科维奇用本厂生产的钢材,将钢厂剪影雕刻在纪念牌上,以此记录钢厂的变迁。2016年,他和工友制作的纪念牌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习近平主席。今年,班科维奇又雕刻了一枚纪念牌,剪影中是新烧结厂、高炉煤气储罐等现代化设施。“钢厂的变化日新月异,工人们的日子更加幸福,大家相信明天会更美好。”班科维奇说。
“推动南南合作不断深入”


  这一年,习近平主席通过书信外交激励现代化建设的“同路人”,携手促进全球南方共同发展。  
  12月12日,习近平主席向“2024从都国际论坛”致贺信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同球共济”精神,坚持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坚持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坚持包容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取得新进步。
  论坛嘉宾、波黑塞族共和国前总理姆拉登·伊万尼奇说:“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明确传递出促进多边合作的积极信号,受到广泛欢迎。”
  “在世界百年变局中逐梦现代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全球南方国家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也是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面临的共同时代课题。”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向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致贺信。
  参加论坛的巴西伯南布哥州记者协会主席穆西奥·阿吉亚尔说,每次回顾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内容,自己都有新的感悟。“正如习近平主席倡导的那样,在全球南方相互尊重、共同逐梦现代化的道路上,媒体必须团结起来发出响亮的‘南方声音’,助力全球实现和平、公正发展。”
  11月访问巴西前夕,习近平主席复信巴西各界友好人士,鼓励他们继续为中巴友好事业贡献力量。巴西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市前副市长恩里克·特谢拉就是这些友好人士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习主席的复信不仅是对我们的鼓励,更是对巴西和中国友谊薪火相传的肯定。”
  特谢拉的父母都曾到访中国,对“深厚的中国文化、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印象深刻。特谢拉本人在担任坎皮纳斯市副市长期间多次访华,到访过福州、深圳等地,见证两国地方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他认为,巴西和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在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不仅能造福两国人民,还将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南南合作不断深入”。  
  8月27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前,习近平主席复信非洲50国学者。“习主席鼓励我们更加深入研究探索全球南方国家发展道路,这既是重要的启发,也是极大的鼓舞,为全球南方实现共同发展目标注入动力。”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汉弗莱·莫西告诉记者。
  参与致信习近平主席的喀麦隆中国文化中心创始人罗德里格·塔灵认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中非友谊与合作“新的里程碑”,“期待非洲能在全球南方声势的壮大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需要持续培育这种希望”


  这一年,习近平主席的温暖鼓励,让友谊和希望的种子在年青一代心中扎根。
  “明年4月,我们将应邀带领40名阿联酋学生去中国研学。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体验中国文化。”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执行负责人法蒂玛·艾哈迈德·巴斯塔基近日高兴地告诉记者。
  今年,“百校项目”示范校哈姆丹学校和亚斯学校40名中小学生代表分别用中文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和热爱,立志做中阿友好的使者。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亲切温暖:“我读了你们每个人的信”“欢迎你们来中国看熊猫、登长城,长大后到中国读大学”“也欢迎更多的阿联酋青少年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同中国的青少年交流交心、互学互鉴”。
  “百校项目”的老师们说,习近平主席的鼓励让师生和家长都倍感自豪,孩子们学习中文的热情更加高涨,“还有更多学生踊跃加入‘百校项目’,立志未来去中国留学”。
  推动民间友好事业离不开青春力量。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与未来的重视,让美国肯恩大学校长拉蒙·雷波列特深切共鸣。
  今年,雷波列特致信习近平主席,介绍温州肯恩大学合作办学情况及成果。“习近平主席鼓励两国高校加强交流合作,搭建更多桥梁,这让我深感认同。”雷波列特告诉记者,肯恩大学师生受到鼓励,更加积极地参与对华交流活动。不久前,该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学术代表团在温州参加了学术会议。
  “我希望美国学生能把握机会,深入体验丰富多彩又充满活力的中国文化,在交流中拓展视野,为促进美中友好打下基础。”雷波列特说。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美关系的未来在青年。”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向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致贺信,鼓励两国青年“深入交流、增进友谊,相知相亲、携手同行”。
  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说,习近平主席始终鼓励两国青年积极传承美中人民友谊、携手促进合作,“这非常重要”。前不久,她在纽约州的艾尔弗雷德大学向学生们讲述了传承美中人民友谊的鼓岭故事,许多学生深受感动,纷纷表示希望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赴华交流学习计划。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困境,但鼓岭情谊的传承带给我们希望,我们需要持续培育这种希望。”穆言灵说。
  鱼雁不绝,笺暖情长。2024年,习近平主席通过书信外交以友为桥、以心相交,字里行间的真诚汇聚起人民友好的涓涓细流,为国与国关系健康发展夯实民意根基,为推进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凝聚共识、汇集力量。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增值税法、关于修改监察法的决定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赵乐际主持会议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增值税法、关于修改监察法的决定

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赵乐际主持会议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增值税法、关于修改监察法的决定、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决定免去王广华的自然资源部部长职务,任命关志鸥为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签署第41、42、43、44号主席令。赵乐际委员长主持闭幕会。
  常委会组成人员165人出席会议,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修正草案的议案,决定将修正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委托李鸿忠副委员长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说明。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决定。根据决定,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25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津巴布韦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里南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华侨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个别代表的代表资格的报告。
  会议表决通过了第六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会议经表决,任命苗生明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接受束为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务的请求的决定。
  会议还表决通过了其他任免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秘书长刘奇出席会议。
  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刘金国,国务委员谌贻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成员,各省区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部分副省级城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列席会议。
  闭幕会后,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四讲专题讲座,赵乐际委员长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法制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朱勇作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讲座。
 
明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确定
明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确定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召开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决定。根据决定,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5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
  决定建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议程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审查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修正草案)》的议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日前召开的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决定(草案),建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于2025年3月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还决定,2025年3月1日至2日召开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为召开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作准备。
 
广东“百千万工程”奏响区域协调发展“三重奏”
广东“百千万工程”奏响区域协调发展“三重奏”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广州12月25日电(记者肖文峰 吴涛 刘宏宇)一场大湾区经济发展优势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之间的大协作正在南粤大地进行。
  2022年开始,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以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从大规模产业有序转移到万名医师下基层、百所高校入乡村,再到集成式改革破障前行……在产业“协奏曲”、民生“圆舞曲”和改革“破阵曲”的“三重奏”里,广东正努力把县镇村发展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潜力板,奏响区域协调发展强音。
产业“协奏曲”


  走进位于清远市清城区的广清产业园,一幢幢现代化厂房里企业正开足马力忙生产。曾经的鱼塘荒地,已成为100多家企业聚集的产业高地。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广清产业园实行“广州主导开发运营、清远负责社会管理”的共建共享模式,并探索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财税分享机制。
  由广清产业园、广佛(佛冈)产业园等组成的“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是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目前已引进项目732个。
  以产业平台为载体,广东区域产业“协奏曲”铿锵有声。
  “今年1到11月,清远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增速全省第一。广清产业园已初步形成现代家居、汽车零部件等五大产业集群。”清远市委书记殷昭举说。
  在佛山(茂名)产业转移合作园高州片区,佛山照明的高州生产基地建设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基地内已建成4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产能达到400台套/小时。
  佛山照明董事长万山说,佛山照明主动链接产业上下游企业抱团入驻,构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楼上企业通过电梯就能将零部件送到楼下的终端产品生产线上。
  粤东西北地区县域经济迎来发展大机遇。
  佛山(茂名)产业转移合作园高州片区工业投资连续15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一年多来,平均每个星期园区可以签约1个项目,每两个星期落地1个项目。
  “茂名正抢抓机遇,扬长补短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以产业兴旺壮大县域经济,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茂名市委书记庄悦群说。
  “反向飞地”、两地互设“经济飞地”等新模式不断涌现。
  广州帮助对口扶助地区在穗建立67个“反向飞地”;汕头濠江区在深圳南山建设的“濠创园”已有12家企业进驻……
  截至目前,粤东西北县域已承接珠三角制造业转移项目逾300个,投资过1100亿元。与此同时,粤东西北等地在珠三角建设的“反向飞地”也超过110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大湾区企业快速发展有增资扩产需求,粤东西北有广阔空间。广东可充分利用‘经济飞地’‘反向飞地’促进区域资源优势互补,提升全省创新力。”广东省创新战略研究会副秘书长吴小龙说。
民生“圆舞曲”


  聚焦民生关切,推动医疗和教育资源下沉,着力发展乡村产业和公共服务……一系列举措给广东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能。
  资源下沉,推动万名医师下基层。
  广东清远佛冈县是粤北一座人口仅30万出头的小县城,佛冈县人民医院每年却要做600多台心脏导管手术。广东省人民医院派驻的佛冈县人民医院院长梁昌详说:“这意味着县城医院就能够解决大部分的急性症状。”
  2023年起,广东计划5年内推动10000名医师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目前已派出4656名医师。不仅医生下乡,管理和技术等优质医疗资源也全方位下沉,推动当地医疗水平快速提升。
  “目前广东已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广东省卫健委主任刘利群说。
  以文相会,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器乐合奏《龙腾虎跃》、二胡合奏《赛马》、竹笛重奏《大青山下》……今年7月,在新中国音乐奠基人李凌故里的江门台山四九镇,星海音乐学院带来了一场音乐盛宴。
  从2023年开始,广东启动实施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简称“双百行动”),星海音乐学院因此与台山结缘。一年多来,双方在师资培养、生源共育等方面深度合作。今年11月,岭南音乐“传薪”乡村文创工作室在台山市四九镇南村艺术部落揭牌。
  星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邓国安说,星海音乐学院将充分利用自身艺术、文化资源,通过构建文化帮扶体系、挖掘岭南音乐文化、培育乡村文化产业等举措,助力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文化繁荣。
  以智相助,为乡村长远发展集聚人才。
  在广东揭阳惠来县,华南理工大学与当地企业中旭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健康食品开发研究实验室”,开展胡萝卜营养健康食品研究,现已结出硕果:“一类羧甲基赖氨酸消除剂及其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一年多来,广东教育系统派出上千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技轻骑兵助力农业产业一线破解技术发展难题。通过共建专家智库工作站、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方式,已建立产学研平台180个,转化运用专利44项。
  “‘双百行动’有系统、成机制地把实验室建在乡村小镇、把专业课放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南粤大地,推动人才培养与基层经济社会发展衔接,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说。
改革“破阵曲”


  从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再到县镇管理体制改革,广东以改革破局,推动城乡区域在协调发展中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聚焦集体经济,改出乡村增长新活力。
  在广东云浮,通过“政银企村(户)”共建模式,去年全市847个行政村、125个社区集体的经营性收入均已达15万元以上。
  云浮市委书记卢荣春说,云浮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一种发展农村产业、实现多方共赢的解决方案。
  近两年来,广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地方立法、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计划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稳步推进,县镇村发展活力不断被激发出来。全省已有897个村开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50个村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基本消除。
  聚焦土地要素,改出县镇发展新空间。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广东佛山南海,通过“三券”(地券、房券、绿券)制度改革,累计拆除改造村级工业园2.48万亩,整备连片产业用地2.26万亩,腾退低效建设用地并复垦复绿1.3万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用地空间。
  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说,南海已连续两年供应产业用地超过6000亩、招商引资突破千亿元。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广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步入快车道,42个试点已完成投资650亿元,整理农用地6.8万亩、建设用地4.7万亩、生态保护修复土地39.5万亩,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近6.2万亩,有效拓展了县镇村发展空间。
  聚焦体制机制,改出城乡协调新气象。
  今年11月,《关于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的意见》印发,一个横跨广州市从化区和增城区、惠州市博罗县和龙门县,总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的农文旅发展示范区出现在人们面前。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黎晓华认为,意见提出了创新信贷投放方式,探索创新生态金融产品等创新措施,显示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引领区建设成为改革创新实验样板的决心。
  “广东未来将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以‘百千万工程’推动优势塑造、结构调整、动力增强和价值实现,不断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黎晓华说。
 
李强会见日本外相岩屋毅
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达成10项共识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1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外相岩屋毅。
  李强表示,当前,中日关系处于改善发展的关键时期。上个月,习近平主席同石破茂首相在秘鲁举行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中方愿同日方一道把握好这一正确方向,落实好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推动双边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务实合作取得更多新成果。
  李强指出,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搬不走的邻居,“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是两国共同作出的庄严承诺。希望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建设性妥善管控分歧,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当前,全球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双方要拓展经贸关系、深化互利合作,更好惠及两国企业和两国人民。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双方要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夯实友好基础。
  岩屋毅表示,日中有着2000多年友好交往历史,当前对地区及国际事务负有重要责任。日方愿同中方共同努力,沿着两国领导人确定的方向,加强各层级往来特别是民间交流,促进互利合作和民意氛围改善,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构建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25日在京同日本外相岩屋毅共同出席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会议达成10项重要共识:
  一是大力推动青少年交流互访,鼓励支持两国间修学旅行。
  二是深化教育领域合作,加强互派留学生,支持两国中小学缔结姊妹学校、高等院校开展校际合作。
  三是支持旅游业合作,出台更多便利化措施促进两国游客互访。
  四是搭建更多友好城市交流桥梁,积极用好中日省长知事论坛、中日韩文化交流年、东亚文化之都等机制和平台扩大两国地方、民间友好交往。
  五是加强体育交流合作,相互支持办好2025年哈尔滨亚冬会、2026年爱知-名古屋亚运会等重要体育赛事。
  六是支持影视、音乐、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娱产业继续合作,互派高水平艺术团交流互访,支持两国经典著作互译出版。
  七是加强媒体、智库交流合作,在双边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着力改善民意和舆论环境。支持双方开展新媒体交流合作,鼓励两国正能量网络创作者相互交流。
  八是开展妇女团体交流,就促进男女共同发展共享经验,中方邀请日方参加纪念北京世妇会30周年全球妇女峰会。
  九是将2025年大阪·关西世博会打造为两国人民交流与友谊的平台。中方支持日方办会,日方欢迎中方参展并将为中国馆筹建和运营等提供协助。
  十是适时在日本举行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第三次会议。
国办印发意见: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更好发挥专项债券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扩投资等积极作用,提出7方面17项举措。
  一是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实行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未纳入“负面清单”的项目均可申请专项债券资金;在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方面实行“正面清单”管理,提高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以省份为单位,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券规模上限由该省份用于项目建设专项债券规模的25%提高至30%。二是完善专项债券项目预算平衡。优化专项债券额度分配,做好项目融资收益平衡,确保专项债券实现省内各市、县区域平衡,严防专项债券偿还风险。完善专项债券项目“一案两书”制度。三是优化专项债券项目审核和管理机制。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在10个省份以及雄安新区下放项目审核权限,省级政府审核批准本地区项目清单。打通在建项目续发专项债券“绿色通道”。建立“常态化申报、按季度审核”的项目申报审核机制。四是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快专项债券发行进度,加快专项债券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进度,加强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监管。五是强化专项债券全流程管理。加强专项债券项目资产管理,分类管理存量项目资产,规范新增项目资产核算。建立专项债券偿债备付金制度,抓好项目收入征缴工作。对收入较好的项目支持提前偿还债券本金。六是加强专项债券监督问责。加大监督问责力度,严肃持续抓好问题整改工作,加强审计监督,依法接受人大监督。七是强化保障措施。加强组织实施,形成工作合力。开展政策实施动态评估,提高政策实施效能。
  《意见》强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健全本地区专项债券管理工作机制,管好用好专项债券资金,采取有力措施,抓好专项债券管理工作具体组织实施。
住建部: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王优玲)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25日表示,2025年,将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12月24日至25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一是着力释放需求。把“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坚决落实到位,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作用。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货币化安置,在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城中村改造规模,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居住条件。对群众改造意愿强烈、条件比较成熟的项目重点支持。
  二是着力改善供给。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以需定购、以需定建,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配售型保障房要加大力度,再帮助一大批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实现安居。
  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市场呈现止跌回稳势头,10月、11月新建商品房交易网签面积连续2个月同比、环比双增长。目前,各地持续打好保交房攻坚战,已交付住房338万套,完成既定目标。城中村改造扩围至300多个城市,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1790个,建设筹集安置住房161.7万套,改造城市危旧房7.4万套(间)。
  在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方面,相关负责人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着力优化和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发展保障性住房,满足城镇住房困难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市政府因城施策,增加改善性住房特别是好房子供给。二是推动建立要素联动新机制,以编制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为抓手,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促进房地产供需平衡、市场稳定。三是大力推进商品住房销售制度改革,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优化预售资金监管。四是加快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为房屋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五是完善房地产全过程
监管,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纪念朱光亚同志诞辰
一百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王沪宁出席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纪念朱光亚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25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座谈会,并在会前会见了朱光亚同志亲属。
  朱光亚同志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在座谈会上缅怀了朱光亚同志的光辉一生;强调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以行践诺的政治品格,精诚报国、矢志不渝的赤子情怀,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德馨品高、为人师表的崇高风范;表示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主持座谈会。
2024年中国正风反腐“成绩单”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孙少龙 李雄鹰 白佳丽)前三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64.2万件,其中立案省部级干部58人;今年以来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近60万个;前11个月,全国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近9.2万起……
  反腐败高压态势不减,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加力……2024年正风反腐工作不松劲、不停步,自我革命始终利剑高悬。
“主动投案”成高频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2万件,其中立案省部级干部58人。和去年同期相比,两项数据均有增长。
  “数据的增长,直观反映出反腐败斗争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反腐败效能的持续提升,向社会传递了反腐败高压态势不会改变的清晰信号。”北京廉政法治协同创新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彭新林认为,当前反腐败工作清存量、遏增量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要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现实形势,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
  与此同时,“主动投案”成为高频词。不久前,北京粮食集团原副总经理姜鹏举在境外主动投案并被遣返回国。此前,还有青海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发森,十三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保铭等中管干部主动投案。
  “主动投案是反腐败工作成效的直观体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徐行认为,在未来的反腐败工作中,不仅要保持高压态势,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基层执行力,推进权力透明化,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党员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制约,真正实现监督无死角、全覆盖。
惩治“蝇贪蚁腐”毫不手软
  今年4月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全国部署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严查“蝇贪蚁腐”,纠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59.6万个、处分46.2万人,移送检察机关1.5万人。
  “‘蝇贪蚁腐’主要聚集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执法司法等重点领域,啃食的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北京廉政建设研究基地副主任宋伟认为,基层腐败治理的实际成效,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深刻影响着反腐败斗争全局,必须加大惩治力度。
  徐行认为,在强化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整治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构建多元监督格局。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内部监督,健全村务公开和责任公示机制,提升治理透明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群众监督、民主评议、媒体曝光等手段,确保社会监督的深度介入,形成监督合力。
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不断加大
  《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工作规划(2023-2027年)》要求完善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建立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刑法修正案(十二)正式施行,进一步修改完善行贿犯罪规定,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提出,强化受贿行贿一起查,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
  党的二十大以来,一系列制度性举措接连出台,向全社会持续释放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的强烈信号。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行贿人员1.9万人,移送检察机关2972人。
  “行贿不查,受贿不止。”宋伟认为,行贿人的围猎腐蚀已成为当前腐败增量仍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行贿行为不仅破坏市场公平竞争、污染行业风气,也严重腐蚀着干部队伍,必须深刻认识行贿问题的政治危害,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才能提高腐败综合治理效能。
  彭新林认为,在健全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完善行贿行为法律规制体系的同时,也要坚决查处新型行贿和隐形行贿。“白手套”型行贿、披上“合法外衣”型行贿、受托理财型行贿、给予虚拟货币型行贿等手段“花样频出”,应综合分析其表现形式和演变趋势,增强发现和打击能力,让其无所遁形。
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今年前11个月,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近9.2万起,批评教育和处理近13.5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约8.6万人。
  与此同时,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继续深入推进。今年以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中央纪委办公厅分3批公开通报了9起典型案例,持续强化警示震慑。
  “与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相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复杂性、隐蔽性和反复性更为突出,纠治难度也更大。”徐行认为,上下齐心共治,是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的关键路径,上级部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推动政策调整,基层干部真抓实干,才能共同推动作风转变,优化治理效能。
  彭新林认为,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领导干部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头雁效应”,才能以“关键少数”撬动“绝大多数”。
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治理
  中国建设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章更生,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寇伟,十四届全国政协原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原副主任苟仲文……
  过去一年,在金融、能源、烟草、医药、体育、基建工程和招投标等领域,一批腐败分子被严厉查处,释放出深化整治重点领域腐败问题的强烈信号。
  “深化重点领域反腐,既有‘变’也有‘不变’。‘不变’的是高压态势、‘零容忍’态度,‘变’的则是反腐败范围的扩展和治理方式的创新。”徐行表示,从范围上看,重点领域反腐败进一步从传统领域向体育等新领域扩展;从治理方式上看,完善法律制度、堵塞监管漏洞、优化金融与行政监督机制等手段的丰富,进一步实现了腐败风险的全流程管理,提升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腐败的治理效能。
11月全国查处28327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11月全国查处28327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孙少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5日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月报数据。通报显示,今年11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8327起,批评教育和处理38961人(包括2名省部级干部、98名地厅级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7996人。
  根据通报,今年11月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3744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9832人。其中,查处“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问题最多,查处12240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7854人。
  根据通报,今年11月全国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14583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9129人。其中,查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问题7448起,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2139起,违规吃喝问题3330起。
 
赵乐际主持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闭幕会并作讲话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 不断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
赵乐际主持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闭幕会并作讲话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 不断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25日上午主持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闭幕会。在会议完成有关表决事项后,赵乐际作了讲话。
  赵乐际说,本次会议共审议10件法律草案,通过其中3件,决定将1件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审议4个专项工作报告和2个执法检查报告,审议2024年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议5个专门委员会关于代表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听取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报告,决定批准2件条约等,顺利完成各项议程。
  赵乐际指出,会议审议通过增值税法,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将增值税有关政策法规和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推动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修改监察法,完善监察派驻、监察措施、监察程序和反腐败国际合作等规定,对巩固拓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提高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科学技术普及法作出全面修订,强化科普社会责任,促进科普活动,有利于培育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社会风尚。有关方面要做好法律学习宣传、实施准备工作,出台配套规定和保障措施,确保全面有效实施。会议审议了代表法修正草案,决定提请大会审议,要组织全国人大代表认真研读讨论草案,为审议做好准备。
  赵乐际指出,《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近日出版,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的权威读本,人大同志要带头抓好学习。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光辉历程、本质特征和显著政治优势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四个机关”等一系列重大理念、重大原则,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宪法、立法、监督、代表、对外交往等工作的部署要求,找准人大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和任务,依法履职、担当尽责,不断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
  赵乐际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认真做好人大各项工作,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要务实高效、周密细致做好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筹备、组织和服务保障工作;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工作要点和立法、监督、代表、外事工作计划,做好明年工作安排和准备。
 
提信心·稳预期·促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
提信心·稳预期·促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齐琪)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日前分组审议了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与会人员普遍认为,草案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实践中的有效做法确定为法律制度,对于巩固改革成果,回应各方关切,提振发展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第一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第一次将促进“两个健康”写入法律;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确,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
  “草案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重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从法律制度上回应民营企业期盼。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是在法治轨道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起点。”安立佳委员说。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规定,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包括民营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
  李纪恒委员认为,草案坚持依法平等对待、平等保护,有利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让“自己人”安心谋发展。同时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的作用,支持、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提振发展信心、塑造社会责任形象,引领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出,支持有能力的民营经济组织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保障民营经济组织依法参与标准制定。加强对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李锦斌委员建议,草案增加各级人大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进行监督的法律规定,定期组织对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等,依法行使有效监督,确保法律刚性。
  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完善民营经济组织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草案一系列规定,明确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民营经济投融资环境。
  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建卫认为,草案针对实践中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作出明确,为民营经济投融资提供了强有力法律支撑。
 
监察法完成修改 推进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
监察法完成修改 推进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孙少龙)监察法是对国家监察工作起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的反腐败国家立法,是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监察法的决定,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据了解,现行监察法于2018年审议通过,对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实现对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发挥了重要作用。监察法实施以来,党中央对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反腐败斗争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地对监察法作出修改完善。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表示,此次修改监察法,主要把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科学修法等原则,聚焦实践反映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保持监察法总体稳定,根据党中央部署和形势发展要求作必要修改,保持基本监察制度顶层设计的连续性。
  据介绍,此次监察法修改,主要包括完善有关监察派驻的规定、授予监察机关必要的监察措施、完善监察程序、充实反腐败国际合作相关规定、强化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等内容。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负责人介绍,此次修改监察法,将加强对监察权的监督制约,保障公民权利作为一个重点。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强化监察执法工作规范化要求、强化公民权利保障、确保严格依法慎用监察强制措施、加强对监察权的监督和约束等方面。
 
赵乐际向第六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组成人员颁发任命书
赵乐际向第六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组成人员颁发任命书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第六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组成人员颁发任命书。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主持了颁发任命书仪式。
  刚刚闭幕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任命了第六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组成人员。他们是:主任沈春耀,副主任崔世昌、张勇,委员王灵桂、王禹、李焕江、陈端洪、唐晓晴、黄柳权、黄显辉。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的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共10人,由内地人士和澳门人士各5人组成,任期5年。第五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已经结束任期。
 
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有了专门法律
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有了专门法律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申铖 王雨萧)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5日表决通过了增值税法,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有了专门法律,税收立法再进一程。
  今年前11个月,国内增值税收入为61237亿元,约占全国税收收入的37.8%。“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是全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纳税人覆盖绝大部分经营主体,与社会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李旭红表示。
  2022年12月和2023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增值税法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的增值税法草案三审稿规范立法授权,对有关内容改由在法律中直接作出规定,或者经清理规范后纳入税收优惠范围;完善税收优惠相关规定;做好与关税法等有关法律的衔接。
  此次通过的增值税法共6章,包括总则、税率、应纳税额、税收优惠、征收管理、附则。
  李旭红表示,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了一系列关于增值税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增值税制度。“增值税法此次通过,巩固了近年来增值税改革成效,有利于增强税制确定性,有利于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随着增值税法制定出台,我国现行18个税种中已有14个税种制定了法律,涵盖了绝大部分的税收收入。
  “增值税法的出台,是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重要一步。”李旭红说,加快税收立法步伐,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医保码”自己保管好 勿信骗子“假帮忙”
“医保码”自己保管好 勿信骗子“假帮忙”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继四川乐山警方查获犯罪嫌疑人借医保之名使用受害人手机注册网络账号后,河南又曝出以帮忙激活“电子医保卡”为名,套取参保群众个人信息,实施转账、洗钱等非法行为的案件。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医保码”一人一码、专码专用,只有参保群众本人进行激活才安全有效、合法合规。
  “电子医保卡”的准确名称为“医保码”或“电子医保凭证”,是全国医保线上业务唯一身份凭证。目前全国已有11.7亿人激活了医保码,医保服务正在快速迈入“码时代”。这一变革不仅简化了传统的医保办理流程,让参保人享受到更为便捷的服务,更在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实时响应上实现了飞跃。
  医保码的使用,让医保事项“指尖”可办、“无卡就医”成为现实。然而,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假帮忙,侵害群众利益,实施违法犯罪。近年来,多地警方查获相关案件,如四川省乐山市公安局查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以帮助他人下载注册国家医保APP为名,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受害人手机注册网络账号;河南省邓州市公安局查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假借第三方平台工作人员身份,以激活电子医保卡的名义,骗取村民身份证和人脸信息,对空白支付宝账户进行实名认证,并解除转账限制,再将账号出售给跨境赌博、洗钱犯罪团伙。
  国家医保局强调,国家医保局及下属部门、单位,从未授权任何社会人员开展涉及“电子医保卡”激活等相关工作,广大人民群众一定要擦亮双眼、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一旦发现相关线索,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或向医保部门举报。  (记者徐鹏航)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12356”将成为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
“12356”将成为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董瑞丰)有心理困扰、情绪问题,想咨询心理健康知识,以后可以拨打“12356”。
  记者25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12356”作为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号码,近期有望投入运行。到2025年5月1日0时前,各地现有心理援助热线将与“12356”连接,实现一个号码接通心理援助热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加快推广“12356”热线,指导各地与已有热线做好平稳过渡。同时,依托“12356”热线,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供给,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何考?怎么辨真伪?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何考?怎么辨真伪?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姜琳)烘焙师、民宿管家、医疗护理员、全媒体运营师、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近两年来,越来越多人热衷于考证,以此获得一技之长、增强职业发展竞争力。
  那么,普通劳动者可以考哪些技能等级证?怎么辨别是否为国家认可的证书?
可以考哪些技能等级证?
有何报考条件?


  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了解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针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外的一些社会通用性强、技术技能要求高的职业或工种。其中既有美容师、包装工、广告设计师等传统职业,也包括调饮师、碳排放管理员、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等新职业。
  与过去由政府统一考评发证不同,现在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已经实施社会化评价。即劳动者可以通过所在单位或者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认定获得证书。
  那么,面对网上五花八门的考证推荐,大家如何判断相关证书是不是国家认可的,能否对就业和职业认可有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定从业规模且相对成熟的职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收录至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为大典的三、四、五、六大类共计1000多个职业。报考前,大家可以查找2022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是否有相应职业。
  在上述基础上,还要看相关职业是否具备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国家对职业的定义、技能等级和培训要求等作出具体规定后,评价机构再据此进行规范考评。
  据了解,目前在用的国家职业标准约600个,报考人可以到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进行查询,学历、工作经验、技能水平等报考要求均包含在其中。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何获得?
“上岗必须”“高薪入职”靠谱吗?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体怎么考?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企业评价方式比较多样。除理论知识测试,一些企业还将“考场”搬到码头、车间等生产一线,结合平时业绩进行技能水平认定。
  此外,人社部门还遴选确定了一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通过他们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为社会人员和不具备条件的中小微企业职工提供职业技能认定服务。
  二者虽然面向的群体不同,但颁发的证书具有同等效力。需注意的是,一定要认准经过人社部门备案的机构,相关信息可通过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中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公示查询系统”查询。
  专家提示,除危险货物和化学品运输从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内的准入类职业外,普通技能型工作国家并没有硬性门槛要求。特别是一些新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还在陆续制定中,因此,不是必须考取相应证书才能从事新职业。
  对使用“政府主推”“×××部”“原×××部”“代考”“包过”“不过包退”“速成”“上岗必须”“×天拿证”“零基础包拿证”“挂靠”“挂证”“轻松月入过万”“高薪入职”“内部推荐”等字样的,一定要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证书怎么查真假?
哪些可申领技能提升补贴?


  劳动者获得的技能类证书,一般可以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等查到,参评人输入证件号码、姓名、证书编号中的任意两项即可免费查询。
  为鼓励更多人提升技能,近年来国家持续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关证书的“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根据规定,参加失业保险1年以上企业的在职职工或者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取得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每人分别按照最高1000元、1500元、2000元的标准申领技能提升补贴。
  技能提升补贴政策长期执行,但放宽参保年限到1年等优惠政策,目前是执行到2024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劳动者记得抓紧最后的窗口期进行申请,社保经办机构审核通过后将直接发放补贴资金至申请人本人的银行账户或者社保卡。
 
解码5亿多年前的生命密语
澄江化石地发现40年纪实
解码5亿多年前的生命密语

澄江化石地发现40年纪实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本报记者岳冉冉

  澄江化石地,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遗产。它向人们打开了一个远古海洋中的生命世界,首次真正揭示了地球早期最伟大的生物多样性创造事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5.18亿年前,云南省东部地区是临近赤道的一片汪洋大海,在靠近古陆的浅海海域,无数生物突然呈爆发式出现,一时间海洋生命蓬勃,热闹非凡。但忽地一瞬,大自然的力量让这些生命戛然而止,它们被泥沙迅速埋葬,死时仍保持着游弋、爬行、固着等生活姿态,最终成为化石,变为地球岩层中一张张精美“相片”。
  现在的澄江地区已成为一个依山傍水、万物生长的陆地世界。1984年7月1日,这些封存在地层中的生物被发现,地球5亿多年前的记忆,开始一一展现在世人眼前。
石破天惊的发现!


  40年前,云南玉溪市澄江抚仙湖边的一座普通小山,一夜之间震惊世界,成为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眼中的“圣山”。
  这座山名叫帽天山。人们真正认识这座山,是从1984年7月1日开始。对于35岁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下称“南古所”)的侯先光来说,这一天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一早天还没亮,侯先光就起来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焦虑让他睡不踏实。
  此时的侯先光,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已经工作了两年多。作为助理研究员,他一直在搜集和寻找研究的古生物化石。
  这是侯先光第二次来云南。当年6月初,他从南京动身,开始了独自远行。他先去昆阳磷矿工作了数天,6月19日到达玉溪市澄江县(今称“澄江市”)。
  之所以到澄江,并非侯先光突发奇想,1972年他的导师张文堂就曾带领研究组考察过澄江的地质古生物,侯先光也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其中在1942年出版的《地质汇报》中,有何春荪教授发表的《云南澄江东山磷矿地质》,里面提到,澄江县境内“页岩内有一种低等生物化石”“德国米士教授采获有三叶虫化石”。
  碰巧,云南地质一大队正在澄江大坡头村勘探磷矿,侯先光闻讯赶到那儿,向地质队领导说明来意,得到队里热情接待。侯先光很感谢大队提供的便利,他不用再找农民家寄宿了。
  6月20日,侯先光开始勘探,但要找到一个地层连续、上下地层清晰、适合野外作业的地点并非易事,他每天早出晚归,跑遍了驻地周围大小山头。6月27日,他选择了洪家冲村附近的小山工作。揪心的是,该地点岩石仅轻微风化,既难挖又难劈,有价值的化石甚少,保存质量也不佳。
  6月30日晚,结束洪家冲的工作后,侯先光十分沮丧,在野外的不顺使他难以入眠。对一位以研究化石为职业的年轻人来说,没有充足且理想的标本,等于无米之炊,甚至会影响职业生涯。但挫折没有击垮他,侯先光想换个地点重新开始,他想到几天前踏勘时,工作过几个小时的帽天山。
  7月1日清晨,小雨淅淅沥沥,云雾中的帽天山朦胧缥缈,侯先光叫上雇请的农民工,一起向帽天山进发。他们没有走之前的线路,而是另辟蹊径,选择了山麓西坡。与此前一样,挥镐的同伴剥土挖石,挥锤的侯先光劈石找标本,两人持续工作了6个小时。
  侯先光的手臂、眼光、判断力几乎陷进了机械的重复中。下午三点,雨停了,阳光下的帽天山散发着草木香,寂静的山坡上,“咣咣”的劈石声传得很远。
  幸运在此刻降临。
  忽然,侯先光盯住一块敲开的石头,石头劈开面上出现一个长4至5厘米的虫体,虫子向前摆动的腿肢对称地分布在背甲下。
  这是一枚纳罗虫化石!侯先光颤抖着捧起化石仔细端详,他完全融进了这个远古动物中。
  发现保存软躯体的化石,是古生物学家一直梦寐以求的事情。此前,寒武纪保存软躯体的化石仅发现于著名的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如今,这样的化石突然出现在中国,令侯先光始料未及。他又惊又喜,仿佛看到一束强光照亮黑暗。
  已经放晴的天空使潮湿的化石增添了些许光彩,在侯先光眼中,这枚纳罗虫化石仿佛活了一般,在游泳、在爬行。
  “我看着这枚石头,脑海中开始浮现布尔吉斯页岩中的精美化石,双手不由自主地抖动,民工发现了异样,赶紧唤我,我才回过神来。”侯先光隐隐预感到,会有更多精彩的生命沉睡在此。
不得了,世界瞩目!


  如果知道在此发现保存软躯体的化石意味着什么,就能理解当时侯先光的激动。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迄今已有46亿年历史的地球,最初是混沌、没有生命的。直到32亿年前,海洋中才出现了仅有单细胞的菌类、藻类;又经过缓慢发展,到了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的生命突然出现多样性的飞跃,于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命题被提出,只是由于化石证据所限,科学家无法知晓当时的海洋生命图景。
  1909年,美国科学家在加拿大发现了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但是其地质时代是在寒武纪中期,也就是说,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不是发生在寒武纪早期或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
  所以,要彻底解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谜,就需要有那个时期的化石证据。
  现代生命世界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式地出现?究竟爆发出什么动物?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为寻找答案,世界各地的古生物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化石物证。
  侯先光知道,此刻,他手中的化石正是来自寒武纪早期。他赶紧用厚厚的棉花和报纸把这枚化石包好,放到地质包中。
  侯先光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在奔涌,他似乎看到更多熠熠闪光的生命。他不停挥动榔头,劈开石块,一块,两块……新的发现不断涌现。“当时我感到无比震撼,我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中国古生物学界极其重要的一次发现。”
  那天,一直到天黑,侯先光和农民工才动身返回。农民工背着满满一篓化石,侯先光则背着装有重要标本的地质包。
  当晚,侯先光想起读过的一篇论文,文中将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中保存软躯体、附肢的化石统称为叶足类化石或叶足类层化石,他拿出日记本,写下:“7月1号(星期天,小雨),在帽天山采到叶足类化石”,并画了一幅当日采集的林乔利虫化石草图。
  写完日记,侯先光心情依旧激荡,他把包好的标本打开翻看,看过后又包好,接着又打开,不停重复。“每看一次,都是心潮澎湃,就这样,折腾了一晚,彻夜未眠。”他回忆道。
  7月1日这一天的收获,预示着帽天山存在一个保存软躯体的动物化石群。之后,较大规模的化石采集全面展开。
  侯先光在7月4日的野外工作笔记中,详细记录了工作情况,并画了在“叶足类层”中采集到的7个不同种类的化石草图。7月29日,他给当时南古所所长吴望始写信,详细汇报了澄江生物群的发现。
  1985年侯先光又两次来云南澄江等地,采集了更多保存软躯体的化石标本,扩大了成果。依据1984年和1985年采集的化石材料,《古生物学报》发表了相关的7篇论文。“当时发现这些化石后我就想,命运之神不止是垂青我,更是垂青中国的科学、中国的古生物学。”
  1987年4月17日,南古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公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在我国云南发现的澄江动物化石群,距今5.7(实为5.18)亿年。其化石之精美、保存之完整、门类之众多,为世界近代古生物研究史上所罕见。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证据,都可以在澄江化石中找到。南古所将之称为“澄江动物群”。
  国内十多家媒体把这一消息向世界发布,引起了巨大震动。学界一直想证明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如今在帽天山找到了大量新证。1991年4月23日《纽约时报》发文称,这一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至此,云南澄江的名字从中国走向世界。
云南虫,脊椎动物祖先?


  纳罗虫的发现让学界对澄江化石地“脱帽致敬”,此后采集到的云南虫、海口虫、华夏鱼、中新鱼、昆明鱼、海口鱼等化石,更是让学界展开了广泛探讨。
  1995年,《自然》杂志发表南古所研究员陈均远的论文,认为云南虫是最古老的脊索动物,这一观点震惊学界。
  脊索动物,为何会成为国际学界争论的重点?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刘煜解释说:“在古生物学中,脊索动物门是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的分水岭,它包含三个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尾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代表着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迈出了重要一步。能够在距今5亿多年前的化石中,找到脊索这一重要中枢神经结构,非常不可思议!”
  1991年,侯先光等发表了采集于帽天山的一种呈蠕虫形、长3至5厘米的新动物化石,其身体前端有一个漏斗状吸盘,叫“吻”,吻后有7对鳃裂进行呼吸,这种虫脊索平直,脊索下有13对生殖囊,它以滤食方式生活,如同今天的小水蛇,借着肌肉收缩在海里侧向浮游。侯先光等把它命名为“云南虫”,归属于“分类位置不定”类群。
  今天,包括人类、走兽、飞禽等在内的各种生命,其祖先或许都可以追溯到小小的云南虫身上。
  陈均远还为云南虫写了首诗:“那是一条漫漫长路,从云南虫到我们。那是一条阳光道,从云南虫到人类。告别了鳃和鳍,迎来了秀发和肺。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们成功了。”
  其后20多年来,关于云南虫是不是脊椎动物祖先,国际学界一直讨论不断。
  侯先光认为,澄江生物群是首次展现在世人眼前,各个动物的真实相貌特征因化石保存的缺陷难以被完全知晓,研究者只能凭借所获得的不同化石,以及诚信可靠的心态做学问,研究难度大、争议多,出现不同的声音,完全可以理解。
  不止是云南虫,海口虫、昆明鱼等也面临同样争论。事实上,远古年代化石的研究本身就谜团重重,每一个新成果,都足以让人思考,因为进一步的研究,意味着人类离认识自己和这个星球又近了一步。
  不能否认,科研群体对“澄江动物群化石”倾注了大量心血,南古所、云南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大量研究,发表了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陈均远、侯先光、舒德干三位先生也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40年来,澄江化石地已采集发现了300多个物种,它们隶属于20多个门类,且80%属于新种,几乎地球上所有现生动物门类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
  国际古生物协会原主席理查德·奥尔德里奇说:澄江化石群为揭示生物进化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群;它的发现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意义相仿。
困扰人们的两个难题


  澄江动物群化石一直留有两个谜思,一是它保存软组织的方式,二是它是否挑战了达尔文进化论。
  通常情况下,若无特殊埋葬条件,动物死后会很快腐烂,硬骨骼在海床停留若干年后会被沉积物掩埋。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成为化石,且多是残片,能够完整保存个体就是奇迹。
  但澄江动物群化石却是例外,动物们多被裹在极细的泥岩中,不仅骨骼、软体构造等保存完好,甚至还呈立体保存,比如:纳罗虫的姿势或卷曲、或斜躺、或平直,有的肠道中还有胀满的食物;还有节肢动物类群、叶足动物类群,人们能看到它们纤细的触手、腿肢……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动物极易腐烂的软组织能成为化石?对此,科学家们莫衷一是。一些学者用“特异埋葬说”解释,即动物在突发灾难中,瞬间被埋葬、密封,且与氧气、细菌骤然分隔,所以软体构造得以完好保存。
  据此,学界又提出不少假说。一种认为,特大风暴搅动海底泥沙,使海水成为富泥沙混浊体,动物被卷到海底深处;另一种认为,特大风暴将古陆地的大量泥沙刮至海中,动物在瞬间被裹挟,埋葬海底;而火山灰沉积的发现,又使科学家猜想,这里化石的形成可能与火山爆发有关;还有的认为,是古河流三角洲沉积埋葬了海洋中的生物。
  也有推测说,暴风雨使陆地的泥流向海洋低处流动,一路上,泥流不断吞没生物,就像一场集体活埋。之后,在岩层漫长的挤压下,逐渐形成了状如薄片的澄江动物化石。
  另一个谜思指向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有观点认为,澄江动物群所展示的地球早期生命的突发性、多样性,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挑战。
  达尔文认为,生物演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渐变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突变”进化,挑战了他的“渐变”进化理论。
  确实,澄江动物群化石证实了生命大爆发事件在5.18亿年前确实发生过,在短短几百万年间,几乎现在地球上的各动物门类迅速起源,而在这一瞬间性、突发性的事件中,所有现生动物门类蓝图已然建立,而非经过长时间演化变来,这是生命起源理论的一大突破。
  “新达尔文学说认为,较高级的分类范畴是生物种级水平演化变化、慢慢堆积的结果,依次达到属、科、目、纲、门级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达尔文理论是不正确的,达尔文由于受当时科学条件限制,没有认识到生物的突变,造成其理论的不全面。”侯先光说。
  关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学说,学界并无很大争论。人们只是关心进一步的问题,比如大爆发发生前,地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一种观点认为,是海水中一次化学物质的改变激发了这场爆发;也有观点认为,是一次遗传的变异促成了它的开始。
  这场大爆发的时间有多长?专家们表示,从开始到结束,大约只经历了200万年左右,它与整个地球历史的46亿年比,就好像是一天中的1分钟,一个短暂的瞬间而已。
澄江化石地申遗成功


  早期生命化石一般都是和磷矿伴生。磷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大海中富含磷、钙等物质,才有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澄江拥有得天独厚的磷矿资源,储量极其丰富,探明的高品位磷矿资源就有上亿吨,其中储量最多的就是帽天山及其周边区域,占当地磷矿总储量的60%。
  可以说,磷化工是澄江的经济支柱,但如果发展磷化工,必然会对化石地造成威胁。
  要支柱产业还是要化石宝库,作为财政收入较为单一的澄江来说,必须做出选择。
  2004年,澄江对帽天山周边储量达7600万吨、市场价值约200亿元的14个磷矿采点实施了全面关停禁采。此后,澄江还发出关于加强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保护、禁止一切采矿行为的通告,注销帽天山化石群周边的矿山开采证,实施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先后筹资1.15亿元,对8个原采矿点进行恢复治理,植树2万亩,退耕还林273亩,修拦沙坝8座,建成了帽天山与抚仙湖景区连接的10.8千米绿色走廊……经过整治的帽天山,拥有了青翠容颜。
  磷矿关停了,化石保护之路才刚刚开始。在磷矿被全面削减后,与保护地配套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带来了大规模土地流转。
  “有矿不能采、有田不能种”让澄江化石地承受了巨大压力。澄江,必须尽快探出一条长续发展与保护传承之路。
  同年,玉溪市启动了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是一项纷繁浩大的系统工程。当时申遗存在名额限制,有遗产的国家每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在我国需要申报的项目清单中,澄江化石地并未列入其中,但玉溪没有气馁,一直在争取和努力。
  2011年,澄江化石地完成了申遗的国内程序,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审核,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2011年9月23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走进帽天山,进行了4天的现场考察评估。
  2012年5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了技术评估报告,认为:澄江化石地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杰出范例,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建议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2年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澄江化石地全票通过表决。大会执行主席敲响了手中的小锤,宣布: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理由是——
  澄江化石地的岩石和化石展示了杰出的、保存非凡的记录,是距今5.3(实为5.18)亿年前寒武纪早期地球上生命的快速多样化的见证。在这一短暂的地质间隙时段中产生了几乎所有主要动物类群的祖先。澄江化石地多样化的地质证据代表了化石保存的最高质量,传承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完整的记录。它是一个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最早的记录之一,也是一个进一步认知寒武纪早期群落结构的独特窗口。
  喜讯传回,当地点燃了欢乐的火把。不知是巧合还是命运,从1984年7月1日的石破天惊,到2012年7月1日的申遗成功,澄江化石地都与7月1日这个日子紧密连在了一起。
“活”起来,化石不再高冷


  如何在研究好、守护好世界自然遗产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澄江化石地的综合效益?这就需要让“高冷”的古生物化石“活”起来。
  而让澄江化石真正“活”起来的,首先是研究手段的进步。
  在澄江化石地发现后的30多年中,研究工作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始终是一大困扰,化石里蕴含的诸多奥秘也无法完全展示。
  “过去,古生物学家研究化石主要靠相机拍摄、化石修理、显微镜下绘制线描图、绘制艺术复原图等,这些技术手段不仅耗时、观察不到动物身体全貌,还对化石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刘煜说。
  直到2012年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开创出澄江化石研究的两个新分支——古神经生物学研究和显微CT三维无损研究。通过现代技术,古生物学家得以窥见化石上保存的脑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肌肉组织,甚至近乎完整的三维身体构造。
  2012年至2014年,英国《自然》杂志以每年一篇的频率,刊登了由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马晓娅、侯先光等联合多国学者撰写的论文,揭示数个澄江节肢动物体内的神经结构,确认了曾被认为“不可能在化石中保存下来的内部解剖结构”。2014年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文章,展示了抚仙湖虫体内的心血管系统,进一步颠覆了人类对化石保存的传统认知。
  2015年,澄江化石“被压得扁平”的印象被改写。刘煜、侯先光带领团队利用显微CT无损扫描、计算机三维建模,成功将化石中的“扁平”动物的三维立体结构完整提取出来,让人们看到了这些动物的本来面目。
  “目前,已经有24种澄江节肢动物近乎完整的身体结构被提取,这些前所未有的三维数据,为全面认识这些远古动物奠定了坚实基础。”刘煜说。
  新知识的获得不仅推动了学术进步,也让科普工作有了更严谨的素材。
  20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在化石遗址上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大型自然博物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正式开放。开馆以来,累计参观人数突破260余万人次。
  博物馆馆藏标本6万余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互动技术,以“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为主线脉络,完整讲述了地球生命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不断演化发展,形成现今地球多姿多彩生命形态的历程——
  5.18亿年前,地球荒凉,唯有海洋五彩斑斓。一队队、一群群的生物游了过来,它们有的游得缓慢、优雅,有的游得快捷、迅猛,它们或互为邻居,或互为对手,它们各有地界,又有共同水域。最引人注目的是火把虫,一支支火把将水面照亮;足杯虫缓缓摆动,如频频举起的杯子;队伍最庞大的纳罗虫姿态优美、楚楚动人;中华月亮谜虫游来了,仿佛发光的月亮;云南虫游来了,这或许是鱼的祖先、人类的祖先……
  突然,一些动物开始慌忙躲避,一定是有事发生。果然,2米多长的海中巨无霸奇虾举着两个大钳子游来,它的两只巨眼向四周巡视,目光锐利,没有谁能对它形成威胁,就像侏罗纪时期的恐龙……多细胞生物世界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格局:强者横行,弱者躲避。
  水中的慌乱很快恢复平静,美丽的精灵继续漫游。风暴掀起了泥沙,把大海也掀翻了,一部分生命在风暴中走进了发黄的岩石,另一部分生命似乎更有耐心,在时间的路上飞奔,进化成了如今的模样。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这样评价澄江化石地40年:“澄江化石所蕴含的巨大科学价值需要一代代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和发掘。以澄江化石为对象的研究未来将持续在科研和科普两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024年7月3日,在澄江生物群发现40周年纪念活动上,侯先光成为了公众追逐签名的对象。对于他来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记忆中。
 
“长白天下雪”绘出冰雪经济新蓝图
“长白天下雪”绘出冰雪经济新蓝图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冰雪飞扬,玉树琼花,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冰雪吉林。12月20日,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在吉林省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落下帷幕。这场以“繁荣冰雪经济、携手共赢未来”为主题的盛会,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区的参会嘉宾,与继续主打“长白天下雪”概念的吉林共绘寒地冰雪经济新蓝图。
  吉林地处“冰雪黄金纬度带”,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禀赋,是中国冰雪运动的先行地、冰雪旅游的热门地、冰雪文化的富集地、冰雪装备制造的隆起地。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吉林近年来着力构建冰雪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不断推进冰雪资源向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化。
全球视野:扩展国际“冰雪朋友圈”


  夜幕下的北大湖滑雪度假区,雪道蜿蜒,灯火璀璨,来自17个国家的外交使节、企业代表、行业专家济济一堂,共话冰雪经济未来合作。度假区位于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是2024/2025雪季“开板”以来东北地区雪场滑雪里程的领跑者,连日来更成为“长白天下雪”对接牵手国际伙伴的承载者。
  “吉林的粉雪资源独一无二,是吸引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奥地利驻华大使馆公使吴浩然的发言引起了会场共鸣。他提到,奥地利平均每年接待2000万人次冬季游客,冰雪经济占其GDP的6%。在中国,吉林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国际市场需求相契合,为全球企业提供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在与会嘉宾及冰雪行业代表看来,吉林冰雪的国际吸引力不止自然条件,更得益于近年来在冰雪经济领域的长远规划与持续突破。数据显示,吉林冰雪市场占有率、冰雪产品销售额、文旅接待总规模已连续多年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总部位于法国的地中海俱乐部,自2016年起就和北大湖开展合作。“这里不仅有世界一流的滑雪条件,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提升。这为吸引更多国际滑雪爱好者提供了保障。”俱乐部中国区副总裁安娜说,随着吉林对国际游客需求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俱乐部还计划在这里拓展越野滑雪、山地徒步等更多项目。
  吉林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的优势正转化为融入全球冰雪经济圈的动势。在本届大会冰雪装备展区,不同类型的滑雪板、护目镜、雪靴等地产装备整齐陈列,吸引了不少与会者驻足。美国新蛋集团中国区副总裁路娜已连续两届参会,看好吉林在冰雪装备制造领域的潜力。“这些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一定竞争力。我们希望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它们推介到更广阔的市场。”她说。
  冰雪运动是牵引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吉林在这一领域的成就也为域外资本增强了信心。“在冬奥会上,吉林的运动员赢得了7枚金牌、15枚银牌、10枚铜牌。这里的人们对冰雪运动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推动了冰雪运动的发展和普及。”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致本届大会的贺信中评价。
  “吉林通过培养专业化人才,增强了冰雪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静认为,吉林的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体系对推动冰雪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希望以大会活动为契机,为国际企业提供更直接、更具体的合作机会,推动其与吉林冰雪经济的深度融合。”吉林省商务厅副厅长孙伟说。
全域联动:构建“东雪西冰”新格局


  “东雪西冰”,从东部的长白山粉雪经济带,到长吉两市联动的冰雪双能带,再到西部的查干湖冬捕经济带,几乎整个吉林大地都在雪季里洋溢着冰雪活力。不仅是连续两届在吉林举办的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更多的冰雪活动正通过省内纵横交织的联动,传递冰雪消费持续提振的信心。
  查干湖冬捕是吉林冰雪文旅的金字招牌,“冰湖腾鱼”的胜景每年都会吸引数十万游客。2019年至2023年末,查干湖累计接待游客117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7亿元。今年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将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与吉林省首届群众冰雪运动会系列活动同框上线。“活动结束后,冰雪运动场地面向公众开放,促进民众的广泛参与和体验。”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大伟说。
  隆冬时节的白山松水,冰雪经济还在不断融入城市生活。源自北欧、风靡全球的赛事活动瓦萨国际滑雪节,已连续在长春净月潭举办22年。“经过22年积淀,参赛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长春的‘白金名片’。”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丁志国说。从最初只有数百人参加的小众专业赛事,到如今吸引数万人参与的大型冰雪盛宴,“中国瓦萨”已跻身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冰雪旅游节事,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上个雪季,吉林接待国内游客1.2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1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这样的成绩背后,是全域联动的冰雪矩阵的不断完善。“每年营业特色冰雪乐园不低于100家,建设高品质冰雪旅游目的地,发展冰雪名城、名镇、名村,培育一批冰雪领域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孙光芝说。
  长白山作为吉林冰雪旅游的旗舰区域,近年来通过升级改造基础设施,为消费业态的持续发力提供了支撑。长白山下新推出的“云顶天宫”以《盗墓笔记》为灵感打造雪雕景观,联动即将开通的“雪国专列”和麓角村冰雪体验项目,成为年轻人热衷与热议的好去处。据长白山管委会统计,2023年长白山主景区共接待游客274.8万人次,同比增长260.5%,2024年预计达330万人次。
  吉林全域冰雪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长白天下雪”的长远谋划。近年来,当地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编制《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先行先试冰雪资源普查,全力推进“冰雪丝路”建设,以对标阿尔卑斯山区、落基山区的视野推出“长白天下雪”概念,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全链布局:释放冰雪产业新动能


  走进辽源市德弘冰雪运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双双精致的滑雪靴从全自动生产线下线。“这是今年刚投建的生产线,设计产能为30万双。”公司总经理曹国清介绍,“滑雪靴的设计特别考虑了东北冰雪环境的特点,不仅保暖性强,还具备优异的防滑性能。”
  全链条布局冰雪相关产业,以装备制造拓宽冰雪赛道,已成多地发展壮大冰雪经济的共识。在北大湖滑雪度假区,许多雪友在体验吉林化纤集团新推出的碳纤维滑雪板。作为延伸碳纤维产业链的最新成果,这些滑雪板不仅质量轻、韧性高,还能提供更稳定的操控感。“滑起来特别顺畅,而且耐冲击性特别好。”一名雪友评价。
  联动4个市州规划推进的冰雪装备产业园项目中,一批高水平的装备研发成果初显:中国一汽自主研发的鱼形双人雪车填补了国产冰雪装备自主研发的空白,红旗雪车和辽源雪蜡车已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亮相……“争取到2025年底,园区满足企业入驻要求,冰雪装备项目陆续落地。”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唐亮说。
  “吉林有丰富的冰雪资源,更有完整的产业链支撑。”文化和旅游部冰雪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教授辛本禄说。近年来,吉林通过政策设计为冰雪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近期发布的《关于推动吉林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吉林着力构建以“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装备”为核心的“4+X”冰雪产业体系,实现寒地冰雪经济迭代升级。
  “试验区内已经入驻的国内外文旅行业头部企业蓬勃发展,产业集群效应正在逐步凸显,市场需求潜力可观,这里必将会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吉林市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党工委书记于跃洋说,试验区作为全国唯一省级冰雪经济发展专设平台,成立3年多来,已成为驱动全省冰雪流量的重要引擎,未来这里还将建设世界超级滑雪大区。
  业内人士认为,吉林冰雪经济的未来并不仅仅停留在单一产业的增长,而是以全链布局推动复合型、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推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向冰雪产业的延伸,丰富消费业态,拓展消费场景。“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吉林正从中国冰雪经济的重要基地迈向全球冰雪经济的关键节点。”辛本禄说。
(本报记者褚晓亮 王昊飞 金津秀 王帆)
 
创新文旅供给,释放乘法效应
创新文旅供给,释放乘法效应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美美旅享”,这是湖北文旅集团近期推出的文旅创新活动。“美美旅享”深度融合文旅、体育、康养、商贸资源,跨界开发“社区+景区+酒店+体育”等多重属性的旅居康养度假新产品。业内人士对“美美旅享”丰富文旅融合场景寄予期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文旅产品供给,必将推动文旅业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带动就业创业等方面释放“乘法效应”。
  创新文旅产品供给,应重点围绕三大维度练内功、做文章。
  首先,突出以人为本,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随着文旅消费者“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业界不断推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旅游产品。业界普遍认为,“更加便利”“更富创意”“更重体验”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风向。从春季多地开拓“赏花+研学”“赏花+非遗”“赏花+露营”等消费场景,到冬季火爆南北的“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产业”等消费模式,游客因时因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没有变。只有不断从深挖文化底蕴、打造新场景、创造新体验等方面优化文旅产品设计,践行“美好生活服务商”理念,深化文旅供给侧改革,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其次,立足全域,因地制宜推动“文旅+”“+文旅”。一方面,通过“+文旅”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推动打造区域文旅IP;另一方面,通过“文旅+”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商业、体育等要素的深度融合,赋能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办好一场赛,带动一座城”“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村BA”“村超”“村排”“村跑”等乡村体育赛事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建强市场主体,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旅游业涉及面广、带动能力强、开放度高,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动力。深化文旅融合,关键是培育好市场主体,进而构建以市场主体为中心的融合生态系统,促进文旅产业通过跨界融合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互促。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主动作为,营造良好的文旅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深耕文化创新转化的活力。在这方面,湖北省具有“先行先试”的经验。湖北省整合湖北国际贸易集团、湖北健康养老集团、湖北体育产业集团、湖北省旅游集团等文旅业资源资产,组建新的省属企业湖北文旅集团,进一步聚焦了文化旅游、体育康养、商业贸易三大主责主业。“美美旅享”产品跳脱传统的文旅地产思维,在推动湖北文旅集团资源“化学融合”中努力把“社区”变成“景区”,把“流量”变成“留量”,把“游客”变成“住客”“业主”。湖北省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潘世炳表示,“美美旅享”产品统筹了国资国企盘活存量资产的各方资源,抓住了旅居康养度假美好生活的消费新趋势。就此而言,推出“美美旅享”也是湖北文旅集团探索“首发经济”的小小“试水”。  (汪鹏)
 
行走川藏线,体验高原旅游新玩法
行走川藏线,体验高原旅游新玩法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长江之巅”贡嘎雪山、“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通往天堂的眼睛”格聂之眼……建成通车70年的川藏公路连接四川盆地与雪域高原,也让沿途壮美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展现于更多人眼前。
  “此生必驾318”的标语被大众所熟知,高原秘境每年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前来探寻。据统计,仅2024年国庆假期,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就接待国内外游客312.72万人次,同比增长13.85%,创甘孜州国庆假期旅游接待历史新高。
  “川西游”热度的持续增长,得益于不断丰富的文旅业态多元发展。
  近年来,以乡村振兴、对口支援等为契机,甘孜州依托当地“冷资源”打造“热经济”,将特有的雪域高原风情、藏民居文化和现代元素巧妙融合,推出了一批精品酒店、民宿,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新热点。
  “在川西看到了日照金山,住进了‘人生酒店’。”从成都自驾来川西的李女士说。近日,她在社交媒体上“种草”了一家设计师酒店,便萌生了和家人周末来川西的想法。
  李女士一家入住的设计师酒店坐落于川藏线途经的康定市新都桥镇新一村。8个独立且充满设计感的木屋沿河而建,每个木屋都配有弥散式供氧系统,装修既保留传统藏式建筑特色,也融入了现代风格。同时配有充电桩、咖啡厅,新式藏餐也更加符合大众口味。
  “酒店自8月份开业以来,几乎每天都是满房状态,很多都是回头客。”新一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宏键告诉记者。
  相关人士介绍,酒店打造充满设计感的氛围吸引游客,再用提档升级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配套来留住游客,打消游客对高原反应和高原住宿条件的顾虑,这样不仅提高了客单价、增加了酒店收入,而且还留下了好的口碑。
  类似的精品酒店、民宿在川藏公路沿线并不鲜见。“酒店游”“民宿游”逐渐火热,丰富高原旅游新玩法,也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不少中高端酒店、民宿都有当地村集体入股,酒店每年会将一部分收益分红给村民。在新都桥镇,还催生了一支“阿妈清洁服务队”,专门给各家民宿做卫生。借助“酒店民宿热”,川藏线沿途百姓的钱包也是越来越鼓。
  吃得安心、住得舒心,玩法也要创新。差异化的定位,让游客来到川藏公路沿线有了更多新选择。距离成都仅5个小时车程的康定市塔公草原,骑马游草原一直是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如今,当地也在传统牵马服务基础上引入新消费业态。
  塔公镇党委副书记让布介绍,依据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镇上引入了热气球体验、滑草等项目;依托草原景观和塔公特有民族文化,打造了极具风情的摄影基地,并提供专业旅拍等新消费业态。
  在甘孜州稻城县,依托噶通镇的大科学装置,当地着力打造“天文小镇”。在雪山脚下露营、登垭口远观日照金山,日渐兴起的“观山热”成了年轻旅行者的新宠。甘孜州建设了环大贡嘎“一心六片”区域观景点位52个,开辟了30条环贡嘎主题旅游线路。
  冬季天气寒冷,是高原旅游淡季。但随着文旅业态创新发展,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冬游高原不再难。川藏公路途经的西藏八宿县,每年12月到次年3月,然乌湖畔的来古冰川都会迎来最美的“蓝冰季”,吸引大批冰川爱好者慕名而来,一睹蓝冰盛况。
  高原游文旅产品和业态不断更新,正朝着精品化、垂直化、专业化的方向创新发展。在日前举办的2024四川冬季旅游启动仪式上,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向全球推介“冬游四川”的“独家定制”。
  “适应群众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期待与需求,探索旅游新产品和消费新业态,让川藏线带来的‘车流量’变成旅游消费的‘客流量’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刘洪说。  (记者薛晨)新华社成都12月25日电
 
“冷资源”助力“热经济”,岭上兴安“火力全开”
“冷资源”助力“热经济”,岭上兴安“火力全开”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天气越冷,冰雪经济越热。这个冬天,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精彩纷呈的冰雪旅游活动纷至沓来,丰富多元的旅游业态竞相涌现,趣味十足的新奇玩法新鲜出炉,让各地游客沉浸式感受冰天雪地里的欢乐与激情。
冬季旅游业态竞相涌现


  清晨8时许,从乌兰浩特开往阿尔山的冬日主题列车缓缓驶出车站。车厢内以“最炫民族风”“东北年味儿”“冰雪奇缘”“野生动植物乐园”四个主题进行精心装饰,营造出浓郁的冬日氛围。
  “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一阵悦耳的歌声在车厢内响起,乌兰牧骑队员带来的精彩演出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更是吸引了游客们和乌兰牧骑队员齐声合唱。
  “我是第一次去兴安盟阿尔山,没想到坐火车还能听一场‘音乐会’,真是有趣的体验,让我的旅途不再无聊。”河北省唐山市游客张园对此次冰雪之旅充满期待。
  车窗外,雪花飘落,天地间银装素裹;车厢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一路欢笑一路歌。游客们在阿尔山火车站下车后,又“偶遇”精彩的花车巡游,大家不禁欢呼起来,争先恐后地与演员们招手互动,为寒冷的冬日带来了温暖与欢乐。
  关于冬天的狂欢,兴安盟比想象中更有趣。游客可以在冒着“热气”的不冻河上漂流,体验前所未有的刺激与震撼;在白狼镇欣赏百里雾凇奇观,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林海雪原中驾驶越野车,穿越茫茫白雪挑战极限;在冰天雪地的凛冽中,享受蒙医养生温泉美容汤;在阿尔山雪村,体验地道的东北林区民俗……这些都将让游客爱上冬季的兴安盟。
  “今年冬季,兴安盟全力打造天天那达慕、天天乌兰牧骑、天天戏冰雪、天天泡温泉、天天过大年系列主题旅游产品,围绕发展‘冰雪+’,开发温泉、康养、运动、研学、年会、观光等领域配套产品及活动。游客所期待的冬季冰雪游玩体验,都将在兴安盟‘一站式’实现,冰天雪地也将变成‘欢天喜地’。”兴安盟行署副盟长孙书涛说。
冰雪运动热度不断攀升


  12月14日,2024-2025赛季全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锦标赛在阿尔山落下帷幕。来自河北、辽宁、江苏等14支队伍的运动员在这里进行了为期6天的精彩角逐,游客们也纷纷“跟着赛事去旅游”,全面体验阿尔山冬季冰雪运动的激情与乐趣。
  运动员们在高台腾空的身影,与雾凇林海的风景交织,演绎出运动与冰雪的浪漫邂逅。“很开心这个赛季的第一站比赛在阿尔山举办,这里承载着我们几代人备战冬奥会的梦想。希望越来越多人走进阿尔山,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北京冬奥会冠军徐梦桃表达了对阿尔山的深厚感情。
  不仅是阿尔山,兴安盟其他旗县市也借助“冬风”,相继进入游客视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位于科尔沁右翼前旗的雪村滑雪场,雪道宽阔平整、积雪松软厚实,来自各地的滑雪爱好者身着鲜艳的滑雪服,在雪道上尽情驰骋。雪村滑雪场运营总监袁野介绍:“滑雪场营业以来,日均客流量达500人,日均收入5万元左右,滑雪场内有25人的专业教练团队,能够快速帮助初学者掌握滑雪技巧。”
  与此同时,2024乌兰浩特市第七届冰雪旅游季开幕式暨首届巴彦查干山滑雪邀请赛也在巴彦查干山景区火热进行。丰富的冰雪娱乐项目和精彩的滑雪比赛,吸引了游客和滑雪爱好者们前来游玩。“这里的雪质很好,氛围更好,大家都非常热情。”滑雪爱好者宋国军高兴地说,“我会向身边每一个喜欢滑雪的朋友介绍这里,带动更多朋友来这里享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
  兴安盟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积极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让“体育+旅游”贯穿整个冬季。“我们还将继续举办滑雪比赛、冬钓比赛、冰雪趣味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共赴冰雪盛宴。”乌兰浩特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关晟说。
旅游市场持续提质升温


  又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与天寒地冻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兴安盟冰雪经济越来越活跃。数据显示,今年入冬以来,阿尔山的旅游搜索热度和预订量均呈现明显增长。
  “这里天然的冰雪景观、自然的温泉水,对南方游客很有吸引力,是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这几天我发的朋友圈被很多游客点赞,他们都希望报名来阿尔山的旅行团,圆他们的冰雪梦。”上海新金桥国旅负责人杨光表示,阿尔山旅游资源独特富集,“童话阿尔山”名不虚传。
  凭借口岸优势,阿尔山市对接蒙古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商品开展互市贸易,跨境免税超市汇聚了千余种国外商品。此外,沿街贩卖的山野菜等土特产也吸引着广大游客。“阿尔山的牛肉干和山野菜非常美味,文创纪念品也非常精美。我买了好多,准备带回去送给家人朋友,让他们也感受到岭上兴安的魅力。”来自湖南省的游客赵文提着大大小小的袋子高兴地说。
  受益于政策引领、资源禀赋、流量赋能等多重因素,“越来越热”的冰雪经济带动旅游业繁荣、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随着知名度的提升,阿尔山等地也着力加强旅游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
  “不管阿尔山多么火,我们的饭菜也不会涨价,保证让大家在阿尔山吃好喝好玩好。”阿尔山市小磨豆腐农家菜馆老板由俊丽真情承诺,表示将坚持用优质的食材、正宗的味道,热情服务各地的游客。
  不仅如此,为了迎接远方来客,整个阿尔山市焕然一新,引进太空舱休息室、进行河道疏浚、增设停车场地、搭建供暖移动卫生间,还安排花车巡游、铁锅煮饺子和汤圆等活动花式迎客,推出一系列优惠活动,出台多种免票政策,让游客体验丰富多彩的冬季活动。
  冬天曾是兴安盟的旅游淡季,如今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银装素裹的冬日画卷中,冰雪不仅是自然界的绝美馈赠,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此刻,“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答卷正在兴安岭上书写,居游共享的冬季旅游目的地正在成为岭上兴安的“金字招牌”。     (魏婧宇 胡日查 许文军)
 
科学技术普及法完成首次修订,这些看点值得关注
科学技术普及法完成首次修订,这些看点值得关注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这是科学技术普及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首次修订。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有哪些看点?“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盘点。   
看点一:首次设立全国科普月


  我国现行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施行以来,对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科普事业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更有力、更完善的法律保障。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从法律层面明确科普在新时代的定位: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充分发挥科普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将“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作为总体要求之一,突出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价值和使命。
  “这一修订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科普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顾雁峰说。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科普责任,科技人员和教师等参与科普活动,科技资源向公众开放等多方面,对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多年来,相关部门举办的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受到了公众的广泛欢迎和认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此次科学技术普及法增加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说,设立全国科普月,是首次在科普专门法律中明确一个时间段,集中、密集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这一举措积极回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科普需求,有利于让更丰富、更深入、更稳定的科普活动融入公众日常生活。
  “9月是新学年的开始,此时组织科普活动,可以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日常学习,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科技后备人才。”王挺说。
看点二:强调新技术新知识科普


  为进一步促进科普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普供给水平,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增加了“科普活动”一章,从支持科普创作、发展科普产业,加强重点领域科普,加强科普信息审核监测和科普工作评估等方面,支持促进科普活动。
  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研究员彭春燕指出,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同时,越是前沿的新技术,越要关注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这就对新技术、新知识科普的及时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次修法作出了相应规定,如:国家部署实施新技术领域重大科技任务,在符合保密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开展必要的科普,增进公众理解、认同和支持。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新技术、新知识开展科普,鼓励在科普中应用新技术,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为科技成果应用创造良好环境。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晓鸣关注到,此次修法特别强调了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科普。“老年人、残疾人的信息获取和识别能力相对受限,更需要相关知识技能的科普,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享受科技发展的成果。”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开放大学、老年大学、老年科技大学、社区学院等应当普及卫生健康、网络通信、智能技术、应急安全等知识技能,提升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信息获取、识别和应用等能力。
看点三:治理网络伪科普流传


  互联网、新技术的普及一方面丰富了科普的内容和手段,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网络伪科普的流传,不仅误导大众,还可能带来较大社会风险。
  “网络上,部分机构和人员打着‘科普’旗号散播伪科学和谣言,假借量子、纳米等新技术术语,谎称其产品具有特殊功效。利用AI技术编造新闻事件、伪造公众人物音频视频、散布未经证实的医学建议等也屡见不鲜,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利用AI技术开展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彭春燕说。
  对此,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布的科普信息应当具有合法性、科学性,不得有虚假错误的内容。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传播虚假错误信息的,应当立即采取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
  王挺说,相关法条强调了科普信息发布者对信息合法性与科学性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源头上保证科普信息的可靠性;同时,明确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环节,有义务对发布的科普内容进行审核和监管,将促使平台完善审核流程和标准,提高对科普内容的审核能力。
看点四:壮大科普人才队伍


  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199.67万人,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近456万人……近年来,我国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但总体上,科普队伍建设仍然相对滞后。
  为此,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新增了“科普人员”专章,围绕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鼓励和支持老年科学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和完善科普相关学科和专业,完善科普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等内容作出规定。
  针对科普人员普遍反映的缺乏职业认同、上升渠道狭窄等突出问题,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特别明确,国家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
  顾雁峰说,目前,全国已经有18个省份启动了科普类职称评审工作,中国科协也从2023年起面向中央在京单位试点开展了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取得了切实成效。
  “以法律形式推动完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对科普人员的权益与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将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投身科普事业,保障科普人才队伍发展。”顾雁峰说。    (记者温竞华)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党建凝聚学会力量,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党建凝聚学会力量,助力科技创新发展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农业技术如何持续创新,农村生态环境如何保护,农村水资源怎样加强科学管理?……
  不久前,一群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走进浙江余村,亲身感受“两山理论”的实践经验,围绕乡村振兴中的关键问题迸发出许多灵感。
  “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跨学科合作机制。”调研过程中,他们认识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深入交流与合作,他们初步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合作框架,为余村调研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青年科学家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聂鑫表示。此次余村调研,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工委)联合多家全国学会共同组织,是中国科协“2024年青年科技人才凝聚示范项目”的一次生动实践。
  “青年人才培养一直是各学会党建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们加强合作、丰富形式,通过党建引领,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加大火力’。”青工委有关负责人说。
  学会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会党建工作是促进学会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全国各学会通过党建凝聚力量,为科技进步助力。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坚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引领,为他们构筑起宽广的成长舞台。从举办CHINA ROCK学术年会,到开展科技创新论坛、举办科学家精神讲座,再到提供锻炼岗位、推出招聘计划以及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青年人才得以触及前沿、领略科技魅力。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筹建青年科学家俱乐部,建设新时代青年科技工作者之家,托举优秀青年科学家,培养青年骨干力量,提供人才支撑。学会先后举办“党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活动,“党建+”学术论坛、走进中航工业601、参与“中国科协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高层次专家研讨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青年科学家分享成果、经验,讨论热点问题,促进学科交叉合作。
  在探索学会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除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各学会还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展览活动等为我国科技发展助力。
  中国自动化学会以传播自动化、信息及智能科学领域新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使命,积极响应“科普中国”建设,开展党建强会“党建+”特色活动。党员先锋队带头开展“党建科普下基层”活动,进一步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团结联系各地学校建立智航助学助教基地。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也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协会“科学阅读推广大使”系列活动及优秀科普作品奖资源,面向全国学会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好书推荐活动,推出“科学阅读”优质科普图书书目。
  “党建与业务深度交融,为学会建设注入了不竭的活力源泉,在助力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中贡献出更大的力量。”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蒋彤)
 
全球科研向“四极”前沿发展
全球科研向“四极”前沿发展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回顾2024年全球科学研究的轨迹,向“四极”前沿发展的态势尤为清晰。仰观宇宙之大,太空探索掀起新高潮;俯察细微之妙,基因编辑技术开辟攻克顽疾新篇章;纵横天地之阔,深地深海留下人类探索印记;跨学科融合之广,人工智能多点开花推动创新浪潮。
向极宏观拓展:追星逐月问苍穹


  “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黎明”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突破。借助韦布空间望远镜,科学家今年宣布观测到迄今最古老黑洞、螺旋星系结构、宇宙早期星系的诞生……作为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它正帮助人类持续扩展对宏观宇宙的探测。
  被誉为“宇宙观测的神奇之眼”的射电望远镜也在助力人类太空探索。4月,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项目首批低频天线在澳大利亚安装,将有助于回答宇宙演化等科学问题。“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超过1000颗脉冲星,对理解脉冲星的形成和恒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月球探测也摘得硕果。5月启程、6月归来的中国嫦娥六号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相关研究填补了人类多项认知空白,如发现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获得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等。
  火箭是人类走向太空的“桥梁”,相关技术在2024年取得多项突破。美国“星舰”首次验证了“筷子夹火箭”的回收技术,有望大幅降低发射成本。日本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H3火箭、欧洲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阿丽亚娜6型火箭也都试射成功。
  寻找外星生命是人类经久不衰的太空梦。木卫二被认为是太阳系内在地球之外寻找生命的“最佳地点”,10月美国航天局“欧罗巴快帆船”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将研究木卫二的冰面下海洋中是否存在生命。
向极微观深入:钻坚研微探未知


  在微观方向,能改变细胞深处遗传物质的基因编辑,还有更深层次的粒子物理,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通过使用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剪刀”,科学家现在能够编辑人类基因并以此治疗疾病。当选英国《自然》杂志2024年年度十大人物的中国风湿病专家徐沪济,尝试用经“基因剪刀”改造后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科学》杂志也将CAR-T细胞疗法列入今年十大突破,认为其开启了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新篇章。
  针对艾滋病这一医学难题,荷兰研究人员3月发现,利用“基因剪刀”能清除受感染细胞内艾滋病病毒,为治愈艾滋病带来希望。
  再向微观深入,人类还在探索深层的物质结构和物理规律。8月,中国科研人员主导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首次观测到一种新的反物质超核——反超氢-4。这是迄今实验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超核,有助于探索正反物质对称性。
  12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网称该机构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探测到了反超氦-4的首个证据,为进一步揭示反物质的奥秘提供了新线索。
向极端条件迈进:寻根溯源访极限


  黑暗、高压、冰冷的深海是一个充满未知与风险的世界。8月起航的中国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十余名中外科学家探索深海,有力推动了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研究。
  深地通常是指地壳深部及以下的区域,包括从地壳深部延伸到地幔上部的范围。一个国际研究团队8月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大西洋海底钻取到了迄今最深的地幔岩芯,这一长达1268米的地幔岩芯将有助于更多了解陆地岩浆活动、地壳形成等。
  除了探索自然界极端环境,人类也在通过实验模拟一些极端条件。模拟太阳核聚变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11月,最新一批由中国公司承制的ITER部件包层屏蔽模块首批产品运往法国,标志着中国在聚变堆建造所需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人工智能潜力大


  近来,人工智能成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代表。在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中,都有人工智能专家获奖,成为“跨界”大赢家。在生命科学方面,人工智能可帮助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助力孤独症早期筛查、辅助开发原创新药。
  人工智能以及柔性材料、生物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推动脑机接口技术走向实用化。8月,美国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表示,已完成该公司第二例脑机接口设备人体移植,接受移植者在术后用意念控制光标、玩电子游戏等能力增强。
  “具身智能”则可以将人工智能赋予机器人。在北京举行的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多种可适应不同环境和需求的机器人亮相。特斯拉公司今年展示了最新版Optimus人形机器人,它具有在工厂中行走、分拣电池等能力。
  当前,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全球科研向“四极”前沿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有望助力未来提升生产力,增进人类共同福祉。
        (记者张晓茹)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
 
科学新证:多思考能延缓大脑衰老进程
科学新证:多思考能延缓大脑衰老进程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科技
 
  新华社杭州12月21日电(记者朱涵)浙江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思考”引发的神经活动下,大脑中的物质和能量之间存在一种可以有效协调转化的“联动机制”,抑制这一机制会导致能量短缺、认知受损等与大脑衰老相关的神经病理性改变,持续增强这一机制则能够改善认知功能,延缓大脑衰老进程。20日,这项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在线发表。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是大脑这个“信息处理系统”的“信息传递网”,构建起复杂的神经网络。其中,有传递信息的“关键枢纽”——突触,以及生命体专属“供电站”——线粒体。
  论文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马欢说,课题组通过建立小鼠模型,发现在学习记忆或者人工诱导的神经活动下,神经元突触附近的线粒体基因转录显著增加,促进大脑的能量供给。这意味着,在“思考”引发的神经活动下,物质和能量之间存在一种可以有效协调转化的偶联机制。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设计了多种新型的靶向分子工具,对“神经活动—线粒体偶联机制”进行精准改造和增强。实验发现,抑制这一机制会导致其学习记忆失能,而如果在2个月的时间内持续增强这一机制,能够增强学习记忆过程中线粒体基因表达水平,提升大脑的生物能量,并在个体水平上显著改善小鼠大脑的认知功能。
  马欢表示,整个研究经历了7年的反复探索和试验,目前相关临床转化研究和药物开发正在进行中。
  此外,研究团队还在这一研究中,揭示了哺乳类动物大脑高效处理“海量信息”的机制。哺乳类动物大脑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按需供能”策略,即在每个突触附近布置可被神经活动调控的线粒体。信息处理过程中,线粒体通过突触活动驱动其基因转录和蛋白合成,以实现神经元在信息交互的突触附近“局部”能量供给调控。
  “这一机制的发现,有望为人工智能在增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减少能耗提供全新启示。”马欢说。
 
把党的故事、城市发展的故事送进了市民的脑中、心中
上海杨浦“老杨树”:“老视角”打开新发展
把党的故事、城市发展的故事送进了市民的脑中、心中

上海杨浦“老杨树”:“老视角”打开新发展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杨树,生命力旺盛,代表着坚韧不拔、无私奉献。
  在上海市杨浦区,有这样一株株枝繁叶茂的“老杨树”——他们亲历时代变迁,奋力投身建设,见证人民城市建设的火热实践,如今依旧虬曲苍劲。它就是“老杨树宣讲汇”,一个由长期工作生活在杨浦区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银发力量组成,成员平均年龄73岁,主要面向基层群众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人民城市理念的宣讲团。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回信指出:你们结合亲身经历,向市民讲历史,讲党的创新理论,讲新时代上海城市发生的可喜变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走近“老杨树”,枝繁叶茂、挺拔葱茏,他们进校区、进园区、进社区、进营区,以亲身经历为题材,把党的故事、城市发展的故事送进了市民的脑中、心中,让理论宣讲变得更加掷地有声、声入人心。
弦歌不辍,用“老视角”打开新发展


  11月7日下午,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在杨浦区安浦路630号开馆,“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模黄宝妹等人集体参观了展示馆。
  “我13岁进入日资裕丰纱厂,那时候,每天工作12小时,终日不见阳光,腰酸腿疼不说,手指也常被纱勒出血。还要被‘拿摩温’(工头)殴打,我有一次被打得双脚直跳,却一声也不敢出……”93岁的黄宝妹从纺织童工开始讲述她的经历,到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为第一代劳模,再后来获得七一勋章。
  黄宝妹是宣讲团中年纪最长的成员之一。她虽然头发花白,但腰杆挺直、头脑清晰、反应敏捷,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一场宣讲用两个小时,最多的时候,已至鲐背之年的黄宝妹一天讲过三场。“连观众都对我竖起大拇指。”黄宝妹自豪地说。
  从被父母捧为“宝妹”,到童年生活在旧社会充满艰辛,到后来投身新中国建设热潮、被评为全国劳模,再到一生践行着“为人民纺纱”诺言,晚年依然当“主播”为年轻人讲党课……满头银发的“黄奶奶”,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
  2019年11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在杨浦滨江被首次提出,黄宝妹当时就在现场。“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以前的事,我就讲自己的人生,让大家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黄宝妹说。
  以黄宝妹的视角打开杨浦区的变迁,是一条“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壮丽奋斗史:她曾经工作42年的棉纺织厂,如今已是人流如织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江边曾经的农田、泥土路、棚户区,成为了现代化的园区;近江不见江的局促和遗憾,永远成为历史。
  这些历历在目的现实,让黄宝妹们铭刻于心。宣讲团老专家、老战士、老教师们,时刻奔波在基层。“想一起将‘银发力量’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
  传递党的声音,人民城市遍地都是“红色讲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多拉快跑”》,这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年过八旬的“老杨树宣讲汇”成员姜德福的一次宣讲主题。那时,要将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快递小哥”的生活联系起来,“‘多拉快跑’是快递小哥们的愿望,结合在一起之后再去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很多东西就顺了。”姜德福说。
  宣讲团成员大多来自基层,拥有丰富的奋斗史,他们利用自身优势,不断为宣讲团的“课表”添砖加瓦,让理论很“潮”很有趣。
  “不能把理论‘讲空了’‘讲虚了’,甚至‘讲歪了’。”在姜德福看来,宣讲方式一定要接地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根本是要释疑解惑,去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说到群众的心坎上。
  倪来娣是宣讲团负责人,也是团队中的“年轻人”,在她的带领下,宣讲团打造线上宣讲矩阵,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开通直播账号;宣讲团成员忻培华曾担任英语学习平台“流利说”的党建指导员,她推动“流利说”录制英语视频课程,讲述党史故事,上线“半条被子的故事”英文版,讲好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将互联网工作者从受众变成“主讲人”。
  在这些红色声音中,城市的发展变得更具“烟火气”,富有人情味。
  2600余场宣讲,让无形的“老杨树”变成有形的“红色精神宝藏”,让市民有机会更好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有一次,姜德福去菜市场买鱼,店主一眼认出了他:“您是姜老师吧?我听过您的课,您讲的东西我们能记住!”姜德福笑着说,党的理论是生动的,是有生命力的。
  春有风筝节,夏有读书季,秋有运动会,冬有音乐节。三纵七横的水系,湿地公园与复旦大学遥相呼应,构成了美丽的宜业宜居宜创的杨浦新江湾城。郝建华在这里生活了20年,“我现在就是家门口的‘活地图’,可以把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变化讲给居民群众和年轻一代听,让大家知道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
  扎根大地、扎根基层、扎根群众、朴实无华——“老杨树”不是一个人,它是一类品质、一种精神、一份传承。哪里有需要,“老杨树”们就把“讲台”搬到哪里,把党的理论送到哪里,让红色故事上连天线、下接地气。
  老树新芽,让城市讲述“人人来讲,处处能讲”


  延吉新村街道机关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李佩蓉不仅是宣讲团员,还是个热心的“老娘舅”。她时常和党支部老党员们深入到多个离退休干部之家中,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帮助更多社区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她还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化解居民矛盾,做好社区的“润滑剂”。
  “我们一直希望通过行动,找准老同志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中的发力点,发挥自身所长,参与到社区基层治理、党务帮带、兴趣组队、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活动,助力社区建设和治理。”李佩蓉说。
  薪火相传,弦歌不辍。12月4日,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和区委老干部局联合主办“志愿杨浦”主题研讨会首场活动,“一团火”正散落为“满天星”。
  滨江“小小讲解员”、国歌展示馆“国歌之星”志愿者服务团队……16支城市讲述志愿服务队和700余名讲述志愿者活跃在杨浦滨江沿岸、城市地标、特色街区、文博场馆等场所,宣讲内容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城市发展变迁、人民生活变化等方面,发动“亲历者”、吸纳“见证者”、吸引“聆听者”为“讲述者”。
  杨浦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邓青表示,杨浦区将积极搭建老干部作用发挥平台,完善老干部作用发挥机制,把老干部、老党员组织好、团结好、引导好,以“老杨树宣讲汇”为榜样,持续擦亮“老杨树”系列志愿服务品牌。  (本报记者周琳 孙青)
 
当“台湾腔”遇上“东北话”
当“台湾腔”遇上“东北话”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你们搁哪儿来的?”“台湾。”“唉嘛,‘小当归’!整挺好!”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台湾90后女孩林榕瑜难掩笑容,这场与保安的对话,一下子拉近了她与“冰城”的距离。
  “尽管天气很冷,但冰雕太惊艳了,‘尔滨’人真的好热情。”她说,上个冰雪季,“尔滨”火了,台湾游客被亲切叫作“小当归”,自己非常想来,如今终于圆梦。
  台北与哈尔滨,隔着千山万水,跨越3000多公里。12月18日至24日,以“燃情冰雪·携手同行”为主题的海峡两岸青年冰雪节在黑龙江举行。在“台湾腔”与“东北话”的对话中,约千名台青“打卡”冰情雪景,饱览北国风光,体认祖国幅员辽阔、同胞情谊深厚。
  来自台湾的吴韦君是一名本科四年级学生,正在重庆一所大学做交换生。这次“尔滨”之旅,让她深刻地认识了一个字:“且”。
  “且”,是东北方言中对“亲戚”“客人”的称呼。吴韦君说,自己常说“蛮好”“蛮刺激”,一不小心就“暴露”台胞身份,但大家听出她是台湾来的,就会说“来且了”。
  “在中央大街逛夜市,我问旁边的小姐姐‘刚买的小吃好不好吃’,她就直接给了我一份,说‘来且了,送你了,玩得开心’。”吴韦君感叹,这份豪爽热情让她惊喜连连。
  在哈工大航天馆,中国空间站小机械臂、嫦娥六号、天问一号……哈工大参研多项“国之重器”的实物和模型,令不少台青心潮澎湃。
  “没来过大陆,会错过很多精彩,我觉得台湾青年都应该来看一看。”吴韦君说,哈工大师生“不是要做全国第一,是要做全世界第一”的信念,让她发自内心地觉得“了不起”,激励自己“每日精进”。
  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去年冬天火爆“出圈”,也成为台湾青年此行中的一站。
  多达数千页的美国解密档案,用于人体解剖的手术刀,731部队原队员的受访视频……在陈列馆里沉默缓行、不时记录,台湾“00后”青年雷以谦红了眼眶。
  “心情非常沉痛……我们的同胞曾被当做活体实验的材料……很难想象那是怎样的可怕。就算历史书上没有提到这些细节,这些物件和证词也不会说谎。历史的残酷,只有在真正了解后,才能成为今天的借鉴。”
  雷以谦的话激起了同伴的强烈共鸣。
  在陈列馆的留言簿上,不同的腔调在此刻交融成同样的方块字——
  “愿凛冬散尽,春暖花开再无国殇。”
  “因为这场追寻,我们不再遥远。”
   (记者杨思琪 杨轩)新华社哈尔滨电
 
北京纳入“无事不扰”清单企业超十万户
北京纳入“无事不扰”清单企业超十万户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阳娜)今年,北京市聚焦降低经营主体负担、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出了“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试点改革。北京市市场监管局25日发布信息显示,截至11月底,北京全市纳入“无事不扰”清单的企业已达10.5万户。
  据介绍,“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试点改革举措充分运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将风险低、信用好的优质经营主体纳入“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要求各监管部门除因投诉举报、转办交办案件线索、专项检查及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检查,为企业发展打造更加宽松的市场环境。
  “‘无事不扰’给企业发展松了手脚。”北京市大兴区入围首批“无事不扰”试点的企业北京富思特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最大的变化是日常检查量大幅减少,以前我们需要设置2个专岗和多个不同方面的专员应对检查,现在只需1个负责合规工作的人员即可,企业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专注发展。”
  “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并非对企业放任不管,而是北京在实行“风险+信用”分级分类评估等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信用赋能后的改革创新。只有信用好、风险低、合规度高的企业,才能进入清单。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只有一直保持良好的诚信合规状态,才能确保一直留在清单内,一旦被发现存在违反守信承诺、严重违法或失信行为,会被立即移出试点清单。这样的动态调整机制也能提升对企业的激励效果,促进企业重视自我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自2024年7月启动对“无事不扰”企业被检查情况监测以来,首批“无事不扰”企业被检查量环比下降了79.1%。
 

激活“神经末梢” 赋能企业发展 青岛啤酒集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激活“神经末梢” 赋能企业发展
青岛啤酒集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1秒钟,一条生产线有16瓶啤酒下线。在青岛啤酒厂智能化生产线上,包装部3号线工段长蒋永猛与攻关小组正研究,如何搭建数据模型,实时采集产品、效率、能源等海量生产数据,共享公司与工厂的数据平台,一天内完成近20个生产品种的无缝切换。作为一名党员,蒋永猛利用每月党小组会,分享智能化生产线的隐患排除、异常处置、瓶颈突破等操作经验,“以老带新”强化品质把控、提升生产效率。
  党建兴则企业兴,党建强则企业强。包装部3号线是青岛啤酒厂智能化生产线的排头兵,担负着为智能化技术在其他生产线推广实施收集成功经验的任务。通过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3号线在生产品种增加10%的情况下,合力挖潜智能化柔性生产,产量反倒增加3%,实现质效再提升。
  青岛啤酒集团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有100多家单位,下辖53个党委、26个党总支、348个党支部、近7000名党员,党组织分布呈现“点多、面广、跨度大”的特点。针对党建责任落实“上热中温下冷”难题,青岛啤酒集团党委聚焦“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实施了激活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创新实践。
  “作为集团首批试点,我们在原‘三级联动’党建工作机制基础上,引入党小组专属层级,构建起‘党委有站位、支部有定位、小组有工位、党员有作为’的党建责任链条。”青岛啤酒厂党委委员、副厂长兼工程党支部书记赵维成向记者介绍,让党小组成为党建责任链条的重要一环,能充分发挥党小组“小型、灵活、多样、实效”的优势,促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青岛啤酒厂建成了物理高度、周转率、单位面积存量均在同行业领先的智能立体仓库。2024年,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数字孪生等技术,因地制宜再度“定制”啤酒产品立体库,新建立库效率再提升30%。为迅速将仓库投入使用、加快成品运转效率,青岛啤酒厂成立以仓库使用部门生产党支部为主,工程部、包装部、财务部、品管部等多个部门党员组成的党小组,建立起高效沟通机制,快速处理业务问题,保障仓库的顺利投用。
  “党小组打破了部门、党支部之间的组织界限,将负责仓库各模块的党员组织起来,实现了重点项目与党建工作同频共振、双向融入。”青岛啤酒厂生产党支部成品物流工段长李松斌对此印象深刻。他说,在仓库使用初期,不管遇到设备问题还是系统问题,均需向上级领导汇报,由领导再联系各个部门派人解决,费时又费力;党小组成立后,成员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可以点对点找到相关人员,信息传递更快速准确,问题解决更高效。
  既实化党小组执行落地责任,也搭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实现党组织和党员双向互动。青岛啤酒集团推行“党员两维学习”“党员多做奉献”“党员早知先行”“党组织战前动员”四种机制,引导党员争当生产经营的能手、创新创业的模范、提高效益的标兵、服务群众的先锋,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以“党员多做奉献”机制为例,青岛啤酒集团党委开展“两个多一点”活动,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成为党员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的“主战场”。科研中心党员多次攻克制约我国啤酒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让青岛啤酒四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青岛啤酒厂酿造党支部糖化党小组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形成“1+N”共同奉献模式,在全员设备管理中更加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跟踪进展,设备自主维修率得到明显提升。
  在这些机制引导下,党员的示范带动、典型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群同心推动锐意进取、实干担当。近年来,青岛啤酒集团累计立项党员项目1000多个,近7000名党员通过“带思想”“带本领”“带作风”“带业绩”,带动近4万名员工在产品研发、提质增效、市场攻坚、智能化升级、新业态发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攻坚克难、创新争先,凝聚起推动企业发展的合力。
  “实践证明,把党建工作实实在在地做好,紧密融合业务,就是生产力。”赵维成说。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青岛啤酒坚守战略定力,持续推动产品创新和结构优化,各项业务稳健增长,企业品牌价值连续21年摘得啤酒行业桂冠,新动能新优势加速形成。   (本报记者贾云鹏)
 
重庆江津:聚才汇智,建设现代化枢纽之城
重庆江津:聚才汇智,建设现代化枢纽之城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近期,重庆市江津区与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13所院校共同签署“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开放型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翻开了校地联动、系统培养开放型人才的新篇章。活动现场,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江津片区)负责人说:“未来,多所院校将定期选派一批优秀青年大学生到江津开放平台学习实践,为产业园定向培养国际物流、跨境商贸等紧缺人才,有力夯实枢纽经济体系的人才支撑!”
  据了解,近年来,江津区以人才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突出服务保障重大项目,以人才发展推动“通道+经贸+产业”联动发展,在创新引育专业人才方面成效显著,“科技副总”进企业专项便是其中的生动缩影。
  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车间内,机器人淘药、原料自动投放、多条生产线高效运转。“智能生产线省力省心,数字化转型非常给力,但若科研创新跟不上,则会使企业发展停滞。”公司总经理张伟对记者说。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用才”和“柔性借智、协同攻关”的思路,江津区在全市先行试点“科技副总”进企业专项,聘请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医馆主任医师方显树担任中药二厂“科技副总”。
  剂型改造、工艺优化、提炼增效,方显树教授加入后,为企业开出多剂“创新良方”,实现了全密闭式高效制粒,药品融化时间缩短近两成。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张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目前,江津区已选聘56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助力企业创建创新平台32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44项,解决关键难题92个,为服务建设枢纽之城提供坚强智力支撑。
  “科技副总”进企业的成功,只是江津区引才聚智建设枢纽之城的一个生动写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江津区承办了中组部、团中央赴渝博士服务团团务活动,聘请10名博士担任高质量发展特聘顾问,通过实地调研,博士团成员深入了解了江津及渝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江津要大力发展‘人才智能+’,深入推动算力与数据、算法一体化应用。加快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进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于明峰博士在“智汇新江津·建功新重庆”座谈交流会围绕建设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作此建议。
  下一步,江津区将抓住重庆枢纽港产业园“一号工程”和新江津发展的最大增量、关键变量,深入落实科技创新和重庆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坚持创新制胜,强化人才引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聚焦重庆市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持续提升“津鹰计划”人才工作品牌辨识度、影响力,着力构建人才最优生态,加速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枢纽之城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本报记者李松)
 
浙江临安:“共富工坊”走出“共富路”
浙江临安:“共富工坊”走出“共富路”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嘚嘚嘚……嘚嘚……”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龙岗镇的“团圆人共富工坊”内,灯火通明,一片热闹景象。来自周边村庄的30余位村民,正聚在一起手工敲制山核桃仁,伴随着锤子有节奏的敲打,不一会儿,一颗颗完整的山核桃仁便脱壳而出。
  近年来,“团圆人共富工坊”每年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人均年增收8万余元,共富工坊正在成为村民增收新路径。
  “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好起来,是我们建设‘共富工坊’的初衷。”临安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共富工坊”不仅是发展之坊、富民之坊,更是强基之坊、暖心之坊。截至目前,临安区累计因地制宜建立共富工坊200个,吸引77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工作地点近,活儿又轻松,村民们都很珍惜这样的工作机会,这是‘双赢’。”锦南街道“樱红锦南”共富工坊负责人说。
  在临安区锦南街道,500余亩樱桃是多个村的特色产业,“樱红锦南”共富工坊应运而生,并成功建立起了水果共富产业品牌。在该工坊工作了大半年的刘大妈一边整理着大棚薄膜,一边笑着说:“在自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既安心又放心。到了年底,家里也能有些存款结余,我打心底里高兴。”
  近年来,临安区大力开展党建联建助力共富工坊建设,对全区镇街和村社全面过筛、逐个把脉,深化上下游联建、大中小带建、产学研共建,形成“一区域一组团,一联建一特色”工作格局,积极推进全区18个镇街开展党建联建。目前,已累计组建“部门+企业+金融”天目乡村共富帮共体62个,落地助富项目84个,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带18条。“共富工坊”建设成为临安区贯彻落实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大重要举措。
  “‘共富工坊’不仅是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探索。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精准施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形成先富带动后富、村企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临安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刘婧宇)
 
江西东乡:“追新逐绿”培育新质生产力
江西东乡:“追新逐绿”培育新质生产力

( 2024-12-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产业
 
  40年时间,一枚绿壳蛋孵化出上亿元产值的特色产业;12年时间,一家传统胶带行业的小企业成长为行业头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年时间,一个曾聚集60余家高能耗、低产出企业的开发区蜕变为处处涌动着创新活力的主题产业园……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立足自身产业特色和优势,着眼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新要求,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枚“绿蛋”孵出亿元产业


  喂料、清扫、捡蛋全部实现自动化,一枚枚鲜绿鸡蛋经清洗、消毒、烘干、分拣等程序后进入车间打包,再通过快递发运到全国各地……
  走进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的江西东华种畜禽有限公司,智能鸡舍的养殖场景令人眼前一亮。在养殖基地大厅显示屏上,蛋鸡数量、蛋鸡健康情况、饮水喂料信息等实时数据一目了然。
  “相比于之前普通鸡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现在智能鸡舍两三个人管理设备就行。”江西东华种畜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建生说,实现了“人养设备、设备养鸡”,蛋鸡的养殖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基地年产蛋量达到7500万个,产值上亿元。
  对于70岁的徐建生而言,公司养殖发展到这么大规模并不容易。他用了整整40年时间,才把这枚“致富蛋”真正孵化出来。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85年的夏天,当时的徐建生是原东乡县农业局畜牧站技术员,他在下乡调查家禽品种时,偶然在村民家中发现了一雄两雌三只少见的黑鸡。后经查阅发现,这是一种世界罕见、濒临灭绝的珍稀鸡种,后被命名为东乡绿壳蛋鸡。
  发现这三只黑鸡后,当时全县进行了一次普查,但没有发现其他乡镇还存在此类鸡种。此时的徐建生意识到,做好这三只鸡的保种育种工作刻不容缓。
  “当我向农业专家请教此类蛋鸡的保种、育种方法时,他们却劝我最好放弃,因为蛋鸡的保种、育种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场地、资金、技术、设备、人才,而当时我连鸡舍都是租用村民的,光靠一个技术员很难做到。”徐建生坦言创业之初的困难。
  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使命感,徐建生开始筹划保种育种工作。经费不够,他就贷款几百万元成立一家养殖企业,有时遇到困难时甚至要靠养猪来补贴养鸡;技术缺乏,他就向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家禽权威专家请教,建立院士工作站,聘请专家顾问……40年来,徐建生说他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守护好、发展好东乡绿壳蛋鸡。
  这一守护结出了累累硕果:2022年,东乡绿壳蛋鸡育种被列入国家64个重要特色物种联合攻关项目,由国家投资育种;东乡绿壳蛋鸡的绿壳率由60%提高到近100%,产蛋性能、蛋形、蛋色等指标稳定性大大提高;相关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徐建生本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东乡绿壳蛋鸡的品种选育工作进展不断,蛋鸡养殖规模、产蛋能力明显提升,但在产业化发展上仍存在不少短板。东乡区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区内外家禽养殖企业调研发现:泰和乌鸡、崇仁麻鸡、宁都三黄鸡、东乡绿壳蛋鸡并称江西“四大”鸡种,去年前三只鸡种的养殖规模分别达到1000万羽、9000万羽、1亿羽,产值分别达到56亿元、32.5亿元、32亿元,成为当地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全国“一县一品”示范产业,而东乡绿壳蛋鸡养殖规模只有60万羽,产值仅1亿多元。
  东乡区委副书记、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桑辉认为,相比于绿壳蛋鸡的品牌价值,目前绿壳蛋鸡的产业化进度仍需加快,须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东乡绿壳蛋鸡品牌。
  从去年开始,一篇围绕做好绿壳蛋鸡土特产的文章在东乡展开。
  针对销量不稳,区工创投集团每天为徐建生的企业销售5万枚鸡蛋以销定产,打消企业顾虑;面对销路不畅,东乡区与省农发集团共同成立销售团队,拓展江浙沪沿海市场;解决市场竞争力不强问题,全区绿壳鸡蛋产业正逐步实现统一标准、包装、品牌、销售;聚焦规模不大,引进一家专业养殖公司合作建设50万羽东乡绿壳蛋鸡养殖合作项目;直面产业链条不完整,快速推动年深加工1100万羽绿壳蛋鸡及配套建设项目满产达产,争取上海一家企业投资5亿元的10万吨速食冻干预制菜食品项目年内启动建设。
  在桑辉看来,东乡绿壳蛋鸡是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只有坚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这一产业全链条升级,持续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真正擦亮这一“国字号”特产。
  不止绿壳蛋鸡,蓝莓也是近年来东乡打响特色农业品牌的重要抓手。
  自2020年种下第一株蓝莓开始,东乡区精心培育蓝莓特色产业,形成主培育苗、规模种植、休闲采摘、预冷保鲜、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等完整蓝莓产业链。短短3年,东乡蓝莓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从“有”到“优”的升级。
  “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东乡的蓝莓从果园到家园、从野外到门外,只需1-3小时就能到达南昌消费者的手中。”今年5月,在南昌召开的东乡区优质农产品评鉴和销售推介会上,桑辉向消费者郑重推介。
  如今,东乡区共有蓝莓基地96个,种植面积达1.6万亩,2023年鲜果销售近60万斤,实现收益近1000万元,今年预计产量可达240万斤。2023年,东乡区还获评“江西蓝莓之乡”称号。
  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以产业化思路经营农业,特色农业效益才能不断凸显。如今,在东乡这片土地上,“蓝色”希望正在加速孕育,“绿色”经济正在蓬勃发展。
一卷胶带带出一家龙头企业


  从胶带一线工人做起,用了30年时间,把一家制造业民营企业,做成上市企业——
  在2024年初江西省两会“代表通道”上,江西永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吕新民分享了他不平凡的创业史,尤其是从上海来到江西东乡后的12年,江西永冠产业园成为其全球4个基地中最大的一个,生产的美纹纸胶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排名全国第一。
  一家传统行业的小企业如何一跃成为行业头部企业?
  从2002年在上海成立公司开始,吕新民就带领企业在胶带行业深耕细作,专注于“一卷胶带”的研发和生产,奠定了以布基胶带为主的发展基础,短短3年时间就与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2年,为了突破产能瓶颈,吕新民将新的生产基地落户江西东乡。江西基地打造美纹纸胶带、PVC胶带、布基胶带的产品矩阵,致力于成为“综合性胶粘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
  来到东乡后,在当地产业政策支持下,永冠科技一年一个台阶,几乎以每年一个新厂区的速度发展,员工数从100人变为4000人,厂区从2个增加到7个。
  企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婷婷说,公司2019年上市之际,由于企业前期步子迈得过快,面临胶带行业设备更新换代快,行业利润空间较小,企业回款压力大等问题。关键时刻,东乡区给企业筹集到了1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政府在关键时刻拉了我们一把,这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在东乡发展的信心,公司利润几乎全部用于本地追加投资”。
  数据显示,2023年江西永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企业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年均营收复合增长率超50%,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30亿元。
  在吕新民看来,高速增长的背后得益于东乡良好的投资环境,“从创建生产基地到3次扩大生产规模,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有了好的营商环境,企业也更能扎下根来持续创新、不断突破。永冠集团与大学、研究所开展深度产研合作,2012年以来,研发投入的复合增长率高达25%,驱动集团近10年业绩复合增长率超过26%。
  “江西公司每年都有10多款新的胶带产品研发出来。”王婷婷说,经过20年发展,目前公司产品有布基胶带、纸基胶带、膜基胶带三大品类,先后通过了多个欧美国家的产品认证,产品销往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头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在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下,永冠科技开启了一条新的产业升级之路。
  堆垛机在立体存储仓内自如运转,快速将货品送达指定位置;RGV轨道穿梭车灵活穿梭于宽敞明亮的仓库,精准地把物料运送至入库口;AGV自动导引小车在完成一波操作后自动归位,等待下一次指令……站在永冠科技打造的自动化立体存储仓前,智能化生产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江西永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IT负责人程忠进介绍,目前企业投入2亿元打造3个立库,立库满足3.4万吨、4.5万立方米的存储需求,且用地仅1.5万平方米,让单位面积库容提升了4倍,提高工作时效,减少安全隐患。对企业而言,这是一笔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在小空间里解决了大问题”。
  程忠进说,现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效率提升20%,订单交付及时率比原来提高30%,企业综合竞争力更强。如今,借助创新技术优势,永冠科技正推动汽车、新能源、消费电子等领域产品的突围与升级,向高端市场转型。
  永冠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是东乡区近年来强化本土企业培大育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力缩影。依托资源禀赋,东乡区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加快新动能培育的主动力,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原材料投入料仓后,设备自动配料、输送,并根据订单要求自动转换尺寸……走进同样致力于生产软包装膜的江西膜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只见4台制膜机高速运转,但车间内的工人却屈指可数。该公司结合“两化融合”评估、“智改数转”诊断,推动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江西膜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忠心介绍,运用这套智能化设备,可以节省30%以上的人工,成本可减少5%至10%,产品品质大幅度提升,良品率达99.5%。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在东乡区,传统企业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推动转型升级、焕发新生的故事不断上演。
  在恒安(江西)家庭用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排排机器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上纸、折纸、切割、包装……庞大的原料纸卷变成了各种不同规格的生活用纸,通过自动化的流水线传递到工人手中。
  恒安(江西)家庭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30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自1994年落户东乡至今,经历了一、二、三期的发展,年产值由1994年的200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4亿元。去年,该公司新引进190欧克抽纸设备对生产线进行自动、伺服、智能化全过程管理,不仅产能较传统工艺效率提升了5倍,实现了生产效率提高、质量效益提升、资源消耗减少、运营成本降低,还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
  从引导企业加大数字化改造,到鼓励企业打造智能工厂,去年以来,东乡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乘数而上、向新而行,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东乡区工信局局长邹伏明介绍,今年1到11月,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298.4亿元,同比增长13.5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
一次试点做强全产业链


  台德科技、台宏科技、中科视显、诺保光电……走进位于东乡经开区的荣华人工智能产业园,各个企业生产车间正在全力赶制年前订单,争取把产品早日送达客户手中。
  荣华人工智能产业园负责人陶金城说,自2018年江西台德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总部搬过来后,东乡经开区以该企业为链主企业,先后引进6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企成“链”、延“链”发力,目前该产业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6亿元。
  产业链的完善,直接助力链上企业发展。以园区入驻的台宏科技公司为例,以前企业产品运输距离较长,现在客户就在身边,配送货便捷,沟通方便,运输成本下降近一半。
  相比于如今一栋栋现代化厂房,几年前,荣华人工智能产业园所在地块一度存在着十几家高耗能、低产出的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一边是“沉睡”的低效闲置土地,一边是“渴求”的新增工业用地指标。
  发展破题,从用地破冰开始。2018年,东乡区开展开发区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改革试点工作,创新用地评价体系,把企业分为五档,以亩产论英雄。对于亩产效益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绿色环保的企业,给予优先供地等政策支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而对于亩产效益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则采取限制发展、整改提升、依法关停等措施,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以商招商集聚引进上下游企业入驻,助力推动园区腾笼换鸟;一批批新项目扎根东乡,产业集群聚优成势……6年来,东乡区聚焦开发区改革创新试点,积极探索“开发区+主题产业园”运营模式,创新建园路径,实施主题招商,完善“链群协作”,有效破解供地“缺而低效”、产业“集而不群”等发展难题,推动主题产业园成为产业集聚集群的有效载体,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平台,开拓了一条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路径。
  东乡经开区管委会党政办主任饶抚佳说,为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当地结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改革,建立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识别机制,实施土地清理行动,目前共清理低效、闲置土地5000余亩,并将其中近2000亩土地用于建设主题产业园项目,推动老旧厂区实现“二次开发”。
  去年10月,在当地未新增工业用地的情况下,连冠胶粘新材料项目在东乡经开区的永冠新材料产业园正式投产,预计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年营收15亿元。
  走进位于荣华人工智能产业园的江西台德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电子屏上“让万物智慧交互”的标语令人印象深刻。智能音箱、智能录音笔、智能眼镜、智能学习机、智能TWS耳机、智能显示中控……展厅内陈列的全屋智能、智慧教育、智能穿戴等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体验。
  江西台德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何福珍介绍,公司现有300余项人工智能产品核心专利,与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科大讯飞等大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该公司入驻荣华人工智能产业园是东乡区“腾笼换凤”,老旧厂区蜕变为产业新城的一个生动缩影。
  以“腾笼换凤”盘活闲置低效用地,以“引凤筑巢”加速产业集群聚优成势,激活主题产业园发展新动力……如今,荣华人工智能产业园正逐步成为集人工智能科技孵化、产品制造等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吸引着众多科技企业入驻,实现了从发展转型“包袱”到产业孵化“热土”的华丽转身。
  创新研发核心片区、生活服务片区、智能智造片区……在东乡区的八大主题产业园中,每一个园区都紧密围绕其独特的产业定位及入驻企业的实际需求,精心规划并打造了与之相匹配的功能片区。
  这些功能片区不仅为入园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配套服务,还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与创新发展。目前,荣华人工智能产业园的车载显示系统、永冠产业园的车衣膜、专精制造产业园的发动机零部件达成合作,协同进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长安汽车供应链系统。
  在饶抚佳看来,东乡区建立“围绕一家头部企业、构建一条产业赛道、推出一套集成政策、组建一支招商服务团队”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行业引领作用,带动企业嵌链融链,打造了一个个搬不走、拆不散的产业链闭环。目前,东乡区经开区8个主题产业园入驻企业达73家,全部建成投产后,主营业务年收入将超300亿元。
  入驻园区的企业大多来自沿海地区,这为东乡区构建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协作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为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东乡经开区设立规模达1亿元的科技创新基金,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吸引了诸如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江西研发基地、中科(东乡)智汇工厂、南昌大学新材料新能源(抚州)研究院等一系列重要创新平台的加盟,双方共同合作推进了十多个重要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另外,东乡区还携手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共同开创了“工业诊所”这一创新性的企业服务模式,旨在通过“一对一”的定制化咨询服务,精准解决园区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瓶颈与挑战。截至目前,“工业诊所”的专家团队已深入东乡经开区内的97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研分析,并为其提供了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助力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东乡经开区作为全省首批开发区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围绕打好工业创新发展强攻战,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要求,纵深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解决经开区体制僵化、机制不畅、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避免多头执法、无序执法、执法扰企等弊端;“管委会+平台公司”改革,为企业和开发区平台建设融资造血,扶持助力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改革,推动土地节约利用、企业集约发展,构建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的全产业链生态。
  为进一步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要素保障、证照办理、人才引进、政策兑现等难题,不断激活园区企业创新创业的热情,持续增强园区关联产业的吸纳、集聚和辐射带动力。
  “经开区建立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机制,面向体制内外选聘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涵盖经济管理、金融工商、土木工程等专业。同时,建立业绩与收入挂钩的分配机制,推动‘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让人才链与企业链、创新链深度契合,实现人企‘双向奔赴’。”饶抚佳介绍。   (本报记者闵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