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新华深度

04版:综合

05版:特稿

06版:经济

07版:国际

08版:读城

习近平会见李显龙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曹嘉玥 冯歆然)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
  习近平积极评价李显龙担任新加坡总理期间带领新加坡取得显著成就,并长期关心和支持中新合作。习近平指出,去年我们共同确立了中新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发展明确了战略方向。明年是中新建交35周年,双方要密切高层往来,进一步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各领域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地区和平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30年间,苏州工业园区从“池塘洼地”变成“创新之城”,树立了两国合作的生动样板,也是新加坡深度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中国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开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将始终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有信心保持经济长期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欢迎新方继续做对华合作的先行者,用好中新双边合作机制会议平台,高水平运营好重大合作项目,把握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机遇,续写新时代中新合作新篇章。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风险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坚持团结合作、开放包容才是人间正道。中方愿同新方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抵制集团对立、分裂对抗,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李显龙表示,去年3月我成功访华,同习近平主席共同宣布将新中关系定位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机制会议顺利召开,产生很多务实成果。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年来,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成为新中高质量合作的成功实践和金字招牌,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不断改革开放的姿态。中国已经找到了成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方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中国将保持发展繁荣,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新方将继续致力于深化同中国的合作,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各国应该秉持长远眼光,坚持多边主义,致力于团结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更好造福人民。
  双方还就中美关系、地区形势等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
  王毅参加会见。
习近平会见萨摩亚总理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冯歆然 曹嘉玥)11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进行正式访问的萨摩亚总理菲娅梅。
  习近平指出,萨摩亚在太平洋岛国中第一批同新中国建交。建交近50年来,两国保持传统友好,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中方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有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的权利。中方坚定支持萨方维护自身主权和独立,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愿同萨方坚持互尊互信,加强治国理政和发展经验交流,继续在南南合作框架内为萨摩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帮助,深挖经贸、投资、农渔等领域潜力,拓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双方要促进文明互鉴,加强教育、文化、青年等人文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中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
  习近平强调,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秉持“四个充分尊重”原则,对太平洋岛国的帮助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强加于人,不开“空头支票”。中国对太平洋岛国的政策开放包容,没有私心,不针对第三方,不搞地缘争夺和势力范围。中方愿将帮助太平洋岛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作为优先合作领域,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维护公道正义和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菲娅梅表示,在习近平主席杰出领导下,中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为全球南方国家树立了榜样,萨方愿意学习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有关减贫、绿色发展等治国理政经验。感谢中方长期以来给予萨摩亚宝贵帮助,萨方高度赞赏中国秉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对太平洋岛国的帮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向来言出必行,说到做到。萨方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萨方将中国作为重要战略伙伴,期待以明年共同庆祝两国建交50周年为契机,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
  会见后,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萨摩亚独立国联合声明》。
  王毅参加会见。
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启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智库报告解析
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启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智库报告解析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6日发布智库报告《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深入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世界贡献。
  报告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重要思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回应世界对十字路口新路标的期待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伴随数百年工业化进程,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世界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成为摆在全世界面前的时代之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报告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历史特点,是在世情国情社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作出的科学解答。
  报告认为,这一重大思想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涵盖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基本问题,其主要方面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开放包容的思想体系,随着实践深化不断丰富完善。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四个重大转变”和“五个重大关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说,“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与“十个坚持”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进一步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是创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崭新篇章。
  报告还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倡议文明互鉴、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绿色繁荣、系统治理、务实合作,系统阐释和科学谋划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凝结了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的睿智思考和深刻洞见。
  以科学思想指引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科学理论引领前进方向。报告从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风尚等多方面,生动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提升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第一梯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水平整体提升;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012年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曾经,中国北方秋冬季雾霾频发、部分河湖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响了史无前例、规模巨大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了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方法经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经过持续攻坚,2023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03个,占比达到约六成。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三北”防护林工程像一道绿色万里长城阻挡着风沙的侵袭,守卫着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
  “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表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科学治沙,“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逐步实现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的转变,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的生态保护修复“大蓝图”基本形成。
  ——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风尚。从自觉光盘行动到全民义务植树,从主动垃圾分类到拒绝“白色污染”,从拥抱新能源汽车到掀起跑步骑行热潮……中国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全民持续提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报告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国际社会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热爱自然情怀、科学治理精神、携手合作应对,体现了大国领袖的世界担当,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说:“非常感谢中国给世界提供了‘生态文明’概念,并以此来命名我们所希望的共同未来。”
  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理念逐渐走向世界,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中国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向全球市场提供了60%的风电设备、70%的光伏组件设备,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与超过40个国家的17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一揽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与俄罗斯、蒙古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护地和生态廊道。
  在全球生态系统保护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重点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荒漠化防治,引领各国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沙尘灾害天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报告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东方大地带来一场变革性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就并惠及全球。新征程上,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智慧、中国担当、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推动世界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必将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新突破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新突破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今年以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持续火爆,助力新疆旅游业发展;
  11月初,我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并网发电,可满足约20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
  在经济承压的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西部12个省区市中有10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来,中国西部频频成为关注热点,重塑人们对这片广袤、神秘、丰饶土地的认知。这些新闻的背后,新一轮大开发已拉开序幕,西部再一次站在时代的风口。
  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
  西部地区总面积占全国约72%,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广西,人口占全国约27%,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占全国约21%。
  “西部大开发”1999年首次出现在党中央文件中。2019年党中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新的战略棋局下,西部在中国全局性发展版图中的角色,将被重新定义。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关乎区域均衡发展、关乎内外双循环、关乎共建“一带一路”等,将出现诸多新前景、新趋势。
  (一)生态:筑牢安全屏障,支撑高质量发展


  2019年,党中央要求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生态大保护”是西部地区鲜明的战略定位。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部对于中国的生态安全意义极端重要。
  ——一端牵系水源。
  被誉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是中国两条母亲河——长江、黄河和其他共十余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维系全球约20亿人口的用水需求。
  ——另一端牵系防风、防沙。
  西北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与周边国家大片荒原戈壁相连,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风沙来源于此。
  保护西部生态,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加强对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创新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大尺度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
  2021年首批正式设立5个国家公园,其中三江源、大熊猫两个国家公园在西部。数据显示,近5年来,三江源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在6%以上,每年向中下游稳定输送600多亿立方米优质淡水。
  40多年来,我国持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仅“三北”工程即累计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筑起绵延万里的“绿色长城”。
  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发展,而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例如,荒漠化严重的内蒙古经多年防沙治沙,森林和草地面积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这些林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助力当地达成二氧化碳年减排目标。去年以来,内蒙古以多种形式实现碳汇价值6000多万元。
  清洁的空气和水源、优质的农产品、壮美的自然风光……在广阔西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层出不穷。
  当前,气候变化对全球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专家研究证实,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东扩。冰川加速消融造成“亚洲水塔”失衡,局部地区冰崩、洪水、极端干旱等灾害风险增加。
  为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已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北方防沙带等区域部署了9个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二)开放:从末梢站到前沿,新通道构建大枢纽


  近年,北京、上海等地的消费者已习惯在手机上动动手指,不出几天便收到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榴莲、菠萝蜜等新鲜热带水果。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水果多数是搭载火车、汽车,经由中国西南边境的陆路口岸——广西凭祥,通关入境。
  凭祥,位于中越边境,曾经多年是一座安静的小县城。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这里的故事被改写了。
  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改善,通关日益便利,大量货物在口岸快速流转。人气旺盛、车流如织,凭祥被一些网友誉为“水果自由首发地”。
  假如从高处俯视,在西部12省区市,像凭祥这样的微型“节点”一个个悄然链接,构筑起一条绵延不断的陆海新通道,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新标识。
  很长时间里,在人们眼中,东南沿海地区是开放的代名词,中国对外贸易的对象主要是欧美国家。而今天,开放的内涵正在不断刷新。
  共建“一带一路”突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瓶颈,激活了新的开放空间。
  中国西部接壤13国,是中国向西、向北和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的门户地区。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联通东西、纵贯南北,货物经铁路、海运、公路等,向南经广西出海,通达125个国家和地区的542个港口。
  依托这条通道,一些不沿边、不靠海的西部腹地收获了新机遇。例如,重庆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经过广西钦州港南下,比原来沿长江经东部沿海南下减少10多天,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的物流成本下降约一半。

  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新疆的水果、青海的锂、陕西的集成电路……“西部制造”乃至“中国制造”由此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
  2020年,东盟首次超过欧盟跃升为中国最大货物贸易伙伴。过去4年,东盟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去年,东盟占中国外贸总值比重达15.4%。
  “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等将西部从内陆地区变为对外开放的新前沿。”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赵磊说。
  2023年,中欧班列国内开行数量前三名的城市均位于西部,分别是西安、重庆、成都,开行数量占全国总量四成以上。
  未来如何更好发挥西部地区开放的效能?
  专家认为,优化开放环境是确保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核心。随着全球经济格局变化,西部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市场策略,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扩大对外贸易覆盖面;要注重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要加强政府服务,改善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吸引更多外资……
  另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要深刻理解文化是深沉持久的力量,加强与相关国家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提升软实力,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三)交通:留白正在补齐,串联成网加速


  “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藏时语重心长地说。
  短短几年,西部的留白正在加快补齐。
  截至2023年底,西部地区铁路里程达6.4万公里,公路里程达220万公里,高速公路覆盖97%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和地级行政中心,民航运输机场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几天走不出内蒙古”“坐完汽车换牛车,翻过大山跨大河”……西部交通的不便正逐渐成为历史。从温带季风气候到高原山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水、陆、空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不仅将居住在“四季”的人们紧密连接,也打通了西部的发展脉络。
  例如,因青藏公路而兴的青海格尔木市,承担85%的进藏物资和进出新疆部分物资的转运集散功能,随着路网不断加密,这座戈壁小城变成通达甘肃、四川、新疆和西藏四省区的重要枢纽。
  西部基础设施突飞猛进,是中国“基建狂魔”的典型缩影。3万多座桥梁飞越山峰、跨过深谷,使“地无三尺平”的贵州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并以“桥梁博物馆”闻名世界。“瞧桥”,成为近年西部旅游的热门选项。
  西部陆海新通道南下,中欧班列北上,一条贯穿西南与西北的交通主脉显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流动。
  发展民航交通是西部地区解决地广人稀、陆路建设成本高的可行路径。近年来,云南的鲜花、川渝的数码产品、青藏的牛羊肉、新疆的新鲜瓜果……不仅能随时发往内地,也飞向全球。
  “西部交通发展正处在网络化的前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规划师郭轩说。
  根据规划,到2035年,新增国家公路一半以上将布设在西部,“八纵八横”高铁网络超过三成将建在西部;“十四五”全国运输机场重点建设项目中,西部有22个新开工机场,占比超过一半。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重要节点的串联,西部交通网络会越织越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能源:“多能互补”模式已具规模,戈壁沙漠“播种”绿电


  对于一些山东百姓来说,一个不易察觉的变化正在发生:家里的灯还是那个灯,但电已经不是原来的电了。11月初,“中国人在荒漠建了一片发电海洋”登上微博热搜,我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并网发电。这些绿电并非在本地消纳,而是被输送到山东。
  此前,“西电东送”主要是为解决地区能源供需不平衡,现在增加了新功能:让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得到利用。
  长期以来,“陕蒙的煤炭、新疆的油气、西南的水”是西部地区的能源名片。而2023年,新疆煤炭外运超1亿吨,成为煤炭供应新增长极;同年,水力发电量前5大省有4个在西部,分别是四川、云南、贵州、青海。
  火电、水电等仍是西部地区发挥能源“压舱石”作用的重要支撑,但传统单一能源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水电第一大省四川因“高温、水少、负荷大”等因素局部缺电。为此,四川将单一水电规划调整为水电和新能源双主体、其他电源做补充的多元化能源结构。“疆电入川渝”通道正在建设,预计明年投运。
  多能互补,是西部地区构建能源体系的新方向。
  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9个清洁能源基地,其中7个在西部,有“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风电+光伏发电+火电”等组合,均为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基地。
  沙漠、戈壁、荒漠曾长期被视为西部自然禀赋的劣势,但现代科技改变了这一观念。如今,这里成为追“风”逐“日”,建设风光基地的优势区域。
  国家能源局2021年以来公布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大多数分布在西部。我国首条以输送“沙戈荒”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宁电入湘”工程将于明年建成。西北电网成为全国首个以新能源为装机主体的区域电网。
  从高空俯瞰,一幅崭新的西部新型能源图景蔚为壮观:一望无际的光伏板与长龙矩阵般的白色风车组成风光大基地,长江干流上6座巨型水电站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还有大量煤矿、油气田等传统能源基地,以及横跨东西的输电线路、输气管线,令人目不暇接。
  关于能源,最新的热点话题是“AI的尽头是电力吗?”据测算,电力约占AI数据中心运行成本的70%。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对能源提出巨大需求,为西部带来机遇:
  “大数据产业”成为贵州新名片,聚集华为、腾讯、苹果等中外企业数据中心;三江汇流处的四川宜宾形成动力电池、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去年动力电池销量占全国15%;越来越多与AI 相关的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科技企业落户西部。
  (五)产业:突出特色“各展所长”,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西部12省区市南北距离超3000公里,跨越5个气候带,拥有雄奇险峻的山峰、绵延千里的荒原、苍茫辽阔的林海草原等,地貌复杂多样。
  “与平原地区不同,西部的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特点鲜明,产业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各展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长肖礼军说。
  西部地区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守护百姓的“果篮子”“糖罐子”“粮袋子”:
  广西食糖产量连续33年全国第一、水果产量连续6年全国夺冠;新疆去年实现粮食总产和播种面积增量全国第一,与东北、中部地区等“粮仓”共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千里河西走廊正打造全国最大的蔬菜和花卉外繁制种基地,构成我国种子“南繁北育”格局……
  不同于以往强调“输血”,当下西部部署谋划高质量发展,更强调自身“造血”,尤其是深度挖掘新兴产业发展潜力。
  以锂电、光伏、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在西部悄然崛起。
  “万里长江第一城”四川宜宾,曾饱受“化工围江、污染绕城”之苦。近年来,当地一手抓减排治污,一手抓产业再造,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和水运优势,深耕动力电池、晶硅光伏、储能等产业。去年,当地动力电池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
  抓住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重庆布局谋篇,建成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三大新能源汽车品牌——问界、深蓝、阿维塔进入全国新势力车企排行榜前列。2023年,重庆生产新能源汽车50多万辆,汽车总产量居全国第二。
  从四川到重庆,一条聚集在长江上游的绿色新能源产业带,成为西部求新求变的缩影。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这背后,西部贡献不可小觑。
  (六)乡村:“非传统”村落越来越多,“新农人”打造新经济


  “村超”,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的乡村足球赛事,很多球队由各行各业村民组成:杀猪的、卖鱼的、掌厨的……去年开赛以来,这些“村味”满满的足球赛,单场最高上座人数超6万人,在网络引发超百亿次浏览,吸引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共同社等外媒到现场报道,巴西、法国等国球员还来参加友谊赛。
  “村超”,发源于贵州东南部的榕江县。令人惊讶的是,榕江4年前才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国内外球迷到榕江观赛时,他们看到的是烟花、民族服装秀,以及精心保护的侗寨村落和设施齐备的咖啡屋。
  “村超”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繁荣景象,看到“非传统”印象的乡村,更看到中国乡村发展的新形态、新路径。在告别绝对贫困后,乡村振兴战略为西部农村填平城乡鸿沟带来历史性机遇。
  随着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越来越多西部农村地区出现“网红村”“淘宝村”。大屏幕智能手机和下沉村级的电子商务平台,让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消费需求快速传递至乡村,带动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经营更加规模化、品牌化。
  在全国最大产棉区新疆,农民建起大面积高标准农田。随着植保无人机、大型采棉机、残膜回收机等广泛应用,新疆棉花耕种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棉农甚至能帮助国际采棉机巨头改进机器工艺。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一些西部农村的劳动力还在外流,“空心化”情况依然存在。
  “西部农村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人。”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说,年轻人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新一代农人更好地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带动整个农村实现腾飞。
  为此,四川启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百千万”工程,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贵州实施“雁归兴贵”工程,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引导100万人次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云南构建多方联动的创业帮扶模式,加快“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
  西部正出现令人欣慰的人口“回流”现象:乌江北岸,一万余名各怀绝技的“乡村掌墨师”正奔走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养蚕、养牛、种茶经验;滇黔交界处,民族村寨的“青年造村计划”吸引越来越多青年返乡创业;陇原大地上,村里的“电商达人”穿梭于网络平台直播间,助力家乡农产品走出大山……
  (七)创新:加强“人才密度”,从“洼地”跃上“高地”


  很多人不知道,日均活跃用户达“亿”量级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诞生于四川成都。
  “成都的数字经济不断创新,得益于高素质劳动力在此聚集,带动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肖莹光表示。
  2023年,成都吸引各类人才落户72.21万人。在招聘平台和高校联合推出的评选中,成都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20世纪80年代这首流行歌曲,是当时人们对西部荒凉、贫瘠景象的典型叙事,西部也曾长期被认为是人才和创新的洼地。
  近年来,西部的人才竞争力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重庆人才资源总量超过630万人,今年1至7月,重庆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吸引高校毕业生留渝来渝同比增长6.6%;近10年来,西安人口增长近500万,其中西咸新区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年增长率超过60%……
  人才直接关系创新。
  在陕西,最近3年光子产业产值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递增,企业数从不足100家增至320余家;四川绵阳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解读西部创新腾飞的密码,离不开历史上的“三线建设”。“老三线”企业曾为国防和地方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也是今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气。
  在国家老工业基地甘肃天水,“老三线”企业在转型中焕发生机。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用4年时间实现高档数控机床90%的国产化及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重返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西部地区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5.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1万亿元。
  西部创新发展“成绩单”的背后,是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在重庆,从“人才卡”到“人才码”,从“一站式”到“一件事”,从“人才公寓”到“人才社区”,配套资源引人、留才力度不断加强。近3年,在渝高校毕业生每年有近六成选择留渝就业。
  2021年建设以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实施吸引产业链人才、海外人才、名校优生和行业领域人才等系列举措,目前“秦创原”已成为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不可否认,家底薄、能量弱、不均衡等问题仍是西部创新路上的障碍。从“洼地”跃上“高地”,西部需要在理念、政策、机制等方面加力提升。
  专家认为,西部未来有几个可为之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稳定企业发展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坚持问题导向,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科技成果快速落地,提高产业化实效;因地制宜,加大力度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政策的后勤保障,为人才提供创新空间。
  (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西部地区是我国民族地区最集中的区域,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在西部,少数民族人口70%以上集中分布在西部。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着力破解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各民族共同实现繁荣。
  今年5月,展现多民族日常生活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带动新疆旅游。今年前三季度,新疆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同比增长77%;实现旅游收入超2337亿元,同比增长超160%。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我国拥有59项世界遗产,其中20多项在西部地区。
  从茶马古道的千年古镇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宝库,从云贵的神秘苗寨到西北的草原风情,西部既有瑰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持续吸引国内外游客。
  专家认为,未来要把文旅等服务业打造成西部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从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到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配套的软硬件全面提升。
  平坦的硬化路修到了彝族聚居的大凉山腹地,互联网的普及让苗寨里的年轻人做起直播带货,川西牧区的藏族小伙边放牧边拍英语视频……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到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越来越多的西部优质绿色产品走出大山。全国人民每喝6杯牛奶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贵州的刺梨种植面积达21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超21万人;全国每10枝鲜切花,有7枝来自云南,云南鲜切花还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专家认为,未来,西部地区需要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物流等公共服务,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今年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4亿元已下达,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手工业、文化旅游等富民增收特色产业;内蒙古推动民营企业进边疆,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云南在全省沿边行政村(社区)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推动边境村寨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丽君表示:“只有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携手发展,各民族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九)城市:成渝双城经济圈龙头带动,多极化城市群悄然崛起


  西部大开发,哪座城市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2023年,西部地区GDP超万亿之城有三座:重庆、成都、西安;GDP超4000亿元的城市有10座,既有昆明、南宁、贵阳、乌鲁木齐等省会或自治区首府,也有榆林、鄂尔多斯、绵阳、包头、遵义、曲靖等能源、工业基地。
  这表明,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省会独大、单核驱动的格局正在改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一些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城市群不断培育。
  成渝地区的人口持续净流入。2023年川渝地区前三季度人口净流入达2.8亿人次。截至今年11月2日,铁路成都车站今年旅客发送量突破1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7%。
  不仅成渝,西部很多城市的吸引力都在增加。从2023年末常住人口数据看,重庆3100多万人,成都2100多万人,西安1300多万人,西部大多数省会、自治区首府的人口在增长。
  西部农村人口长期流向东部城市的情况正在改变,春运浩浩荡荡返回西部的摩托大军已经消失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一些产业紧随劳动力变化迁移到西部。四川雅安芦山县是一个约10万人的小县,从无到有集聚起占全国产能10%的包覆纱产业,这种特殊纺织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电子等行业,推动当地传统纺织向高端化发展。
  成渝地区正成为带动西部城市发展的领头羊。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从实践看,双城经济圈并非只发展成都、重庆两个主城区,而是让成渝充分发挥“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禀赋,通过主城区构造都市圈,进而带动泛经济圈,形成覆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积极融入的整体城市群。
  今年上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GDP40365.7亿元,同比增长5.8%,与京津冀的经济总量差距持续缩小。
  同时,随着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进,西部地区一批具有潜力的城市迎来发展爆发期,知名度明显提升。
  有的依托沿边开放优势加快发展,如广西、云南建设面向东南亚的门户城市,西藏把日喀则打造为面向南亚的开放枢纽;有的用好能源禀赋加快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如榆林、鄂尔多斯;有的突出气候优势,如银川等依托年平均气温较低优势,抢抓算力产业机遇;还有的借助文旅打造品牌,如大理、丽江等地的“文旅兴城”。
  这些城市的发展壮大,将缓解省会城市压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多极化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十)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制度化,从单向支援到双向奔赴


  打开中国地图,有一条“胡焕庸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线东侧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94%,线西侧人口占比为6%。历史上,这条线两侧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导致两侧人口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地图显现的色差,既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也是发展水平的差距。世纪之交,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1%,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约30%。
  28年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报告》,以“结对子”的形式将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省份紧紧联系在一起。从给钱给物,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资金流、资源流、技术流、人才流进入西部。
  专家表示,东西部协作拥有深厚的制度渊源,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强调“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以来,“东西部扶贫协作”扩展升级为“东西部协作”。两字之差,包含协作范围的扩大和机制的创新;一个关键点,是多省份提出聚焦“协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行走在山城重庆,渝鲁大道、泰山大道、海尔路等地名,体现了重庆与山东的紧密协作;贵州正安的吉他产业,在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协助下,实现从代工向创新、创造的转型;2023年开园的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发挥毗邻中老铁路优势,联动式导入长三角产业,形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等模式。
  2023年,东部8个省市向西部10个省区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31.9亿元,协作双方互派党政挂职干部3045人、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
  新时代新征程上,东西部协作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稳定器”,是助推共同富裕的“加速器”,也是实现协同转型发展的“试验场”。
  “从东西部协作的实践看,巨大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产业合作广度与深度不足、西部消费产品供给不足不精等短板。”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庆华说,如何更好利用政策红利、增强内生动力仍需要作答。
  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西部地区已经焕然新生。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化,这片广阔厚重的土地承载发展的新希望、新动力,将继续创造发展奇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的新篇章。(本报记者熊争艳、王浡、王铭禹、张晓龙、马丽娟、覃星星、张斌、谢佼、周闻韬、赵珮然、潘德鑫、朱文哲、魏冠宇)
 
破解基层“用药难” 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加快“下沉”
破解基层“用药难” 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加快“下沉”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董瑞丰 李恒)因为一些慢性病、常见病,患者来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却被告知“没有药”。
  针对基层“用药难”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 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努力畅通城乡、县乡之间用药衔接渠道,提升基层药品配备和使用能力,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
扩种类 让“家门口”的药更全


  我国基层诊疗量2023年占比已达到52%。但部分医务人员此前反映,基层的药品配备种类少,自主用药空间小,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用药目录难以衔接。尤其是上级医院转诊来的患者,他们一些用药在基层“开不了”。
  最新印发的文件提出,规范和优化基层用药种类。在省、市级卫生健康委指导下,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和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的药品为重点,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将统筹确定用药目录,规范扩展基层联动药品种类。
  同时,推动二、三级医院用药目录中的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向基层下沉。紧密型医联体可作为整体研究确定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的品种数量,通过处方实时查阅、互认共享,为慢性病、常见病复诊患者开具处方。
  参与上述文件起草制定的专家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表示,这突破了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目录受限的局面,基层药品扩充配备迎来“新天地”。
防短缺 做好基层药品供应配送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一项专题调研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多、药品用量少、配送成本高,中西部和偏远地区尤为突出,导致部分企业配送积极性不高,药品供应不稳定甚至断供。
  上述文件要求,完善基层药品集中供应配送机制。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导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等单位,及时对县域内基层用药需求计划进行汇总审核。省级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医保部门畅通基层药品配送问题沟通渠道,建立协作机制,完善药品供货企业管理制度。
  同时,健全基层药品短缺预警处置机制。紧密型医联体建立缺药登记制度,缺药登记频次较多且经评估确有必要的,及时纳入下一年度上下用药衔接范围。
  专家表示,基层药品服务管理涉及主体多、政策链条长、关联领域广,需要多部门联动发力。为基层“用药难”问题开出一整套“药方”,在强基层的同时,将促进分级诊疗进一步落实。
惠民生 因地制宜保用药


  据了解,针对基层用药问题,各省份进行了积极探索。
  山东以县域中心药房为载体,统一医共体内用药目录,满足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用药需求。
  河北在全省14个地市201个医共体制定统一用药目录,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重合率达到70%以上。
  北京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缺药需求登记服务制度,满足患者差异化用药需求。
  福建三明对已确诊的六类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疾病、慢阻肺病、支气管哮喘、脑卒中及后遗症)患者在基层就诊的,提供39种基本药物干预保障,医保基金全额报销。
  国家卫生健康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推进药品供应和服务下沉,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统筹指导监测评估,加强部门协同,研究完善提升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化水平的政策措施。
 
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4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开幕
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4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开幕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成都11月26日电(记者余里 胡璐)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2024全球熊猫伙伴大会2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
  开幕大会上,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撰写的《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智库报告以中英文向全球发布。来自30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等380多人参加了会议。各方围绕生态文明、熊猫文化、中外文旅等议题展开研讨,共同探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路径。
  与会人士表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大熊猫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体系日臻完善,野外种群已增长到1900只左右;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圈养种群规模扩大;大熊猫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拓展。举办2024全球熊猫伙伴大会,正是以熊猫为媒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一次有益探索。未来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共同推动生态保护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凝聚力量。
  2024全球熊猫伙伴大会是一个具有学术性、开放性、国际性,凝聚共识、共谋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对话交流平台,倡导各国携手关注熊猫和其他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深化彼此合作与信任、民间交往与友谊。这次会议由新华通讯社四川分社、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成都传媒集团主办。
 
职工医保个账省内共济全覆盖 “家庭共济”这些要点需注意
职工医保个账省内共济全覆盖 “家庭共济”这些要点需注意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徐鹏航)国家医保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已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共济,23个省份已将共济范围扩大至“近亲属”,今年1至10月共济金额达369亿元。职工医保个账家庭共济如何实现?需要注意什么?国家医保局进行相关解读。
什么是职工医保个账家庭共济?


  我国职工医保参保人设有医保个人账户,缴纳的保费会有一定比例划入个人账户,原来只能由职工本人使用,主要用于支付就医购药时个人负担的费用等。
  2021年,国办印发文件,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使用范围从职工本人,扩大到其参加基本医保的“配偶、父母、子女”;今年7月,国办再次印发文件,进一步将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亲属的范围由“配偶、父母、子女”,扩大至其参加基本医保的“近亲属”,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2.83亿人次,比1至9月增长0.37亿人次;共济金额369.08亿元,比1至9月增长64.51亿元。
  目前,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跨统筹区共济。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明年将加快推进跨省共济。
“家庭共济”可以用于支付哪些费用?


  随着全国所有省份已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共济,只要共济人、被共济人在同一省份内参保,无论是否在同一个城市,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都可以用于支付被共济人在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以及参加居民基本医保等的个人缴费。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从共济用途看,今年1至10月用于支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306.64亿元,用于支付在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个人负担的费用14.16亿元,用于参加居民基本医保等的个人缴费44.54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各地处于居民医保集中缴费期,1至10月用于参加居民基本医保等的个人缴费的金额比1至9月增加27.51亿元。
如何实现“家庭共济”?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家庭共济”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共济的家庭成员仅限于父母、配偶、子女等近亲属。二是共济的家庭成员必须参加了基本医保。
  参保人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地方专区、当地医保部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功能模块,实现线上办理,具体途径由各统筹区医保部门向社会公开,也可以在线下医保大厅办理。
  例如,李明的儿子李小明生病了,李小明就医购药需要个人负担100元。李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里还有余额,办理家庭共济后,李小明就可以使用李明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支付这100元。
  需要注意的是,医保个账“钱可以共济,卡不能共用”。也就是说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就医购药都必须使用患者本人的医保卡或医保码。
 
2024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活动将于12月1日启动
2024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活动将于12月1日启动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白阳)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记者26日从司法部获悉,2024年“宪法宣传周”活动主题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间为12月1日至7日。
  根据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的通知,今年“宪法宣传周”活动的重点宣传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和宪法的地位作用;宪法,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等宪法相关法;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根据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牵头举办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有关活动;中央依法治国办、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等将联合开展“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2024年度法治人物”宣传活动;中央网信办将集中开展“尊宪崇法”网络法治宣传,举办全国网络法治宣传优秀案例推选活动;教育部将举办第九届全国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全国总决赛、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教育系统“宪法晨读”活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还将举办第二期全国“法律明白人”示范培训班,在中国普法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宪法知识竞答活动等。
  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媒体公益普法责任制,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共同参与、整体推进的宪法宣传教育格局。加大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加强以案普法,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中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力戒形式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不断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取得实效。
 
突破1000颗 “中国天眼”脉冲星探测“成绩单”出炉
突破1000颗 “中国天眼”脉冲星探测“成绩单”出炉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张泉)“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来自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同盘点“中国天眼”在脉冲星领域的新发现,研判学科发展前沿。
  为什么要探测脉冲星?
  脉冲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遗骸”,是一种高速旋转的中子星,因持续发射高度周期性的电磁脉冲信号而得名,因其具有一系列鲜明“个性”,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关注。
  据介绍,脉冲星具有极高的密度,方糖大小的体积就有上亿吨的质量;具有极强的磁场,表面磁场可达到人造最强磁场的百万倍;还具有极强的引力。
  这些特性使脉冲星成为研究极端条件下物理规律和众多天文前沿问题的“天然实验室”。通过观测脉冲星,可为脉冲星物理等理论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还可助力检验广义相对论、探测低频引力波等。
  自1967年发现首颗脉冲星以来,人类对脉冲星的观测与研究从未止步,相关研究多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脉冲星至今仍有众多未解之谜。
  “中国天眼”在脉冲星领域有哪些发现?
  口径500米,反射面板总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能接收到百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站在人类视野的最前沿,“中国天眼”成果频出。
  从发现第一颗脉冲星到发现脉冲星数量破千,“中国天眼”只花了7年多时间。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炜玮介绍,“中国天眼”发现的1000余颗脉冲星中,包括大量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丰富了脉冲星的种类和数量。
  “‘中国天眼’发现的脉冲星数量约占人类发现脉冲星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不乏一些特别珍贵的样本,深化了人们对脉冲星形成、演化的认识。”北京大学教授徐仁新说。
  “发现脉冲星的过程中,相关科研团队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戴子高说,例如,测量了双中子星的质量并实现了高精度的引力论检验,发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首次测量了年轻脉冲星的三维速度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打开探测宇宙的新窗口。
  得益于“中国天眼”超高的灵敏度,除脉冲星领域的发现之外,中国科学家还在快速射电暴、中性氢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
  未来,FAST将探索在望远镜周围增加辅助天线,以显著增加覆盖天区,并进一步提升灵敏度和空间分辨能力,在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中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美丽中国“绿色密码”启迪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美丽中国“绿色密码”启迪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11月26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2024全球熊猫伙伴大会上,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共同撰写的《让世界读懂美丽中国的“绿色密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实践与世界贡献》智库报告发布。报告全面深入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制度保障,让世界共享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中国智慧。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绿色密码”何在?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这一重要思想以其深厚的人民情怀、文化情怀和天下情怀,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深邃思考,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绿色密码”指引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既造福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的光明之路。一个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梦想,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中国“绿色密码”提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刻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倡议国际社会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热爱自然情怀、科学治理精神、携手合作应对,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绿色密码”助力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将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继续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重要动力,为保护地球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高敬 康锦谦)新华社成都11月26日电
 
严惩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保障人民安全社会稳定
严惩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保障人民安全社会稳定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近期接连发生几起危害公共安全的极端案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性质极其恶劣。向无辜者发动暴力攻击,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是不能容忍的恶行,应受到法律的严惩和舆论的谴责。
  善恶是非之间,全社会的共同态度坚定而鲜明:每个人都应该成为法治社会建设者,对这些暴力事件无论怎样追根溯源,都不应偏离法律坐标,对施暴者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打击。同时,加强风险源头防控、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严防发生极端案件,是摆在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要增强社会治理的“刚性”,防范打击必须强之又强、硬之又硬。确保极端暴力犯罪可防可控,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强化各类风险信息全要素采集,进一步织密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网、筑牢防范极端案件防火墙,以细致、精致、极致的工作作风,尽最大努力把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消弭于萌芽状态,制止在发案之前。
  要提升社会治理的“柔性”,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树牢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理念,不断健全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全周期管理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把各项举措落实落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摆在突出位置,兼顾情理法,真正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确保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有地说,有人管、管到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真正实现矛盾纠纷处理案结、事了、人和,严防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当前,我国每十万人命案发案数为0.46起,是世界上命案发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人民群众是“两大奇迹”的创造者,也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以案为鉴,举一反三,只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一定能更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记者熊丰)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最高法首次发布海事审判专题指导性案例
最高法首次发布海事审判专题指导性案例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罗沙)今年是我国海事法院成立40周年,最高人民法院26日发布第41批指导性案例。这是最高法首次发布海事审判专题指导性案例,涵盖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难救助、船舶触碰损害责任等领域,为审理类似案件提供更权威、更明确的裁判规则指引。
  据悉,海事案件主要涉及船舶、运输、海洋开发利用或者相关领域中的民商事纠纷,具有专业技术性强、涉外因素多、程序规范特殊等特点,在国际司法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此次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将进一步解决海事领域法律适用难点问题,统一类案裁判标准,提升我国海事审判整体水平。
  其中,新某航运有限公司诉中国机某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明确了实际托运人不承担因目的港无人提货而产生的费用和风险。东莞市丰某海运有限公司诉东营市鑫某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海难救助纠纷案,旨在明确同一船舶所有人的船舶之间进行海难救助,救助船舶获得的救助款项,不因与其属同一船舶所有人的遇险船舶对海难事故的过失而被取消或者减少。某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诉帕某海运公司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明确了承运人对于货物表面状况是否如实批注的判断标准。
  常州宏某石化仓储有限公司等诉宁波天某海运有限公司船舶触碰损害责任纠纷案,明确因船舶触碰事故导致港口、码头等设施损坏期间的营运损失不能优先于其他限制性债权得到清偿。南京华某船务有限公司申请设立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案,明确同一海事事故中当事船舶适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实现对同一事故当事人的平等保护。S航运有限公司申请承认外国法院民事判决案,明确了我国适用互惠原则承认外国法院民事判决的审查标准。环某船舶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诉天某财富有限公司船舶碰撞损害责任纠纷案,明确涉外船舶碰撞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当事人在船舶碰撞发生后,可以协议选择侵权纠纷适用的准据法,充分体现了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
 
共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共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刘紫凌 张宋红 马丽娟)“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建设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民族地区考察时,常常来到社区了解民族团结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记者近期在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广西等地走访时看到,各地牢记总书记嘱托,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打造互嵌式社区,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加强党建引领 解决急难愁盼


  10月底,新疆乌鲁木齐市固原巷社区一处老旧居民区完成改造,停车场拓宽,路面硬化,还增设了运动休闲区,面貌焕然一新。
  “这下带娃再不担心安全问题了!”居民阿孜古丽·阿不力孜说,过去这片区域路窄、碎石多,老人带孩子在楼下活动时,还要经常注意躲开来往的车辆。今年8月,社区干部在居民区走访时,阿孜古丽·阿不力孜和其他居民一同道出了“烦心事”,没想到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按照社区党总支建立的“三项清单”制度,社区干部收集群众诉求形成“需求清单”,联络施工单位提供“资源清单”,完成后梳理归纳“项目清单”。“三项清单”动态信息还张贴在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接受居民监督。
  固原巷社区是个多民族聚居社区,少数民族居民超过95%。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固原巷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工作重心下沉,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网格化服务机制,社区干部、党员定期入户走访征询居民意见和建议,围绕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供更及时、更细致、更精准的服务。”固原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耀文说。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和谐家园需要大家共建共治。
  “骑电动车的人不少,小区的充电桩不够”“电动车充电不当容易引发火灾,要有专门的停放区域”“雨雪天车会脏,建议搭个棚子”……
  青海西宁市文亭巷社区“周六议事会”上,社区各党支部支委、楼栋长、物业公司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电动车充电桩事宜。短短几个月,多个小区电动车充电专区从无到有,一排排充电桩整齐安装。
  文亭巷社区辖2万多居民。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亭巷社区考察时指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我们创新思路和理念,通过‘周六议事会’‘智慧社区小程序’等线下线上平台,畅通居民反映诉求渠道,让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党委副书记罗世明说。
构建互嵌式环境 推进守望相助


  每逢周一,宁夏银川市长城花园社区58岁的居民苏芳都会来到社区“才艺堂”,和“抱抱团”的成员一起学剪纸。“周一剪纸,周三跳舞,我一次不落!”她笑着说。
  几年前,苏芳确诊癌症做了切除手术。起初,她整日躲在家里,心情压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社区“抱抱团”了解情况后主动找上门,志愿者多次和她聊天,给她走出家门、拥抱生活的勇气。
  “‘抱抱团’就是抱团取暖。”长城花园社区长城花园小区第二党支部书记李玉忠说。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时,他得知不少癌症患者常年把自己“关”在家里,有的心情抑郁、生活孤苦。在社区支持下,他决定发起成立关爱组织,给罹患癌症的街坊邻居带去温暖。
  社区每年向民政部门争取相关项目资金,党员、居民也会自愿捐款,“抱抱团”用这些资金定期组织读书分享、健康讲座等活动,还不定期开展健步走、果蔬采摘、观光游览等户外活动。“成员间分享抗癌经验,彼此打气,慢慢地大家心态更阳光了。”苏芳说。
  长城花园社区1.8万多名居民中少数民族占38%,是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总书记说‘一个社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我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鼓励社区居民成立了13支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各族群众间的情谊在一次次守望相助中日益加深。”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赵耐香说。
  关爱癌症患者志愿服务队、爱老团志愿服务队、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一个个暖心组织将各族居民像家人一样紧紧凝聚在一起。
  青海西宁市文亭巷社区的独居老人王玉珍这两年有了“新家人”。2022年,社区依托社工组织,探索培育老年人心灵呵护志愿者团队,专门为像她这样的独居、高龄老人提供入户陪伴、就医陪诊等志愿服务。团队中有专业社工,还有辖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
  “志愿者经常来看我,陪我聊天。”王玉珍和记者说,前些日子过马路时她意外被车撞倒受了伤,社区干部和社工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陪她做检查、办住院手续等,“像家人一样”。
  “‘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这是总书记为我们指引的方向。”罗世明说,近年来社区引进有资质的专业社工组织,培养了百余名志愿者,发挥多方力量,努力把社区建成群众幸福安心的港湾。
增强文化认同 共筑精神家园


  “壮家生来爱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声声伴酒喝,春夏秋冬都快乐,嗨嘹嘹啰……”悠扬的歌声从广西南宁市蟠龙社区的文体活动室传出。
  “我们一三五唱歌、二四六跳舞,还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表演,每天非常充实!”年逾七旬的社区歌舞团副团长何继荣说,歌舞团现有70多名成员,包括汉族、壮族、仫佬族等社区居民,“歌舞像一根纽带,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6年前,何继荣和老伴搬进蟠龙社区,结识了不少同样爱唱歌跳舞的邻居,一有空就相约在小区空地练习。不久,社区专门将党群活动中心活动室让出来当固定排练场所。有了场地,歌舞团队伍越来越壮大,到了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更是格外热闹。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蟠龙社区考察时,鼓励社区充分利用人才、场地等资源,开展更多健康有益、启智润心的文化活动,以此激发更大的正能量。
  “社区有2.7万多人,常态化地开展非遗项目体验、民族服饰展演、民歌比赛、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民族团结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各民族居民感情越来越深。”蟠龙社区党委书记刘雁琳说。
  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过一个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生活着1.2万居民的内蒙古赤峰市临潢家园社区,“民族团结之家”是人气最旺的地方。
  朝格吉乐图和高娃夫妇退休后在“民族团结之家”当起了老师。书画室里,朝格吉乐图带着社区书法班的学生挥毫泼墨,汉文书法飘逸流畅,蒙古文书法韵味独具;手工艺室里,高娃教大家刺绣,墙上挂着她和社区30多名各族姐妹共同完成的《草原儿女心向党》《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刺绣挂画。
  “总书记说‘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以文化为桥梁,打造‘民族团结之家’,为社区凝聚和谐发展的力量。”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说。
  2019年以来,“民族团结之家”每周还为辖区少年儿童开设民族故事汇、创意手工、民俗文化等课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孩子们心灵深处。
 
《关于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发布
《关于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发布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关于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强调,体育工作既是强国事业,也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联的事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指导意见指出,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和综合价值,以体育健身活动和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各族群众身心健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力量。
  指导意见要求,到2030年,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显著成效,民族地区的体育健身活动更加丰富,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明显提升,高素质体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实现民族地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围绕着民族地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抓实一批中华传统体育示范项目,打造一批知名体育赛事,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组织一批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培育一批体育人才基地;各族群众的体育意识、健康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度融合。
  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加强民族地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强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保障;丰富各族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体育服务水平;做好体育文宣工作,推动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天涯海角有尽 民族友爱无穷
直击民族大联欢活动
天涯海角有尽 民族友爱无穷

直击民族大联欢活动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椰风挑动银浪,亲友相聚联欢。
  26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活动在三亚上演。这里除了平日的蓝天白云金沙碧海,更多了许多化不开的浓郁色彩、冲不淡的浓郁情感。
  来到天涯海角游览区,一眼可见远处的海面,人与海之间,是一条长长的欢迎大道。未进景区,海南特色的牛角号与蛙锣便已奏响迎客。脚步踏入景区里的幸福大道,海南传统牛皮鼓与“打柴舞”轮番上演,最后则是茶酒文化这一欢迎宾客的“最高礼仪”。“来到我们这里,这里就是你的家,喝了这杯山兰酒,我们永远是朋友……”
  歌声热烈奔放,如同大道两旁盛放的三角梅。
  欢迎仪式过后,便是下午的游园环节。结合天涯海角风情场景与“奇遇游园会”理念,百花民舞场、国潮非遗街、奇遇百戏里、民俗社火集、逐浪音乐会5个主题展演区与丛林游艺区、沙滩游艺区两个游艺互动区域开放迎客。
  百花民舞场背靠大海,经典民族舞蹈与海南特色舞蹈在此上演,吸引不少选手驻足,也有人在演出间隙拾级而下,踏上沙滩。新疆代表团沙哈尔地表演项目的穆斯塔帕·艾合买提平时在阿克苏工作,这次来到三亚第一次看到大海,身着维吾尔族风格的漂亮服装,他在海边留下一张“人生照片”。
  沙滩上的足印会被海浪抚平,关于这届运动会的美好记忆则会一直留存心底。
  “看到大海非常激动,前几天还在海里游了泳。这次也认识了不少朋友,河南代表团、内蒙古代表团还有香港和澳门代表团的,特别喜欢这里的氛围!”这个帅气的新疆小伙说。
  丛林游艺区热闹非凡,“投壶”“趣味乒乓”等体验活动瞬间围满人群。设置的项目之外,已经有人自发地跳起舞蹈。北京代表团北京西藏中学的藏族学生们与西藏代表团的选手们惊喜相遇,随着音乐跳起锅庄。
  高三学生玉珍虽然有着学业的压力,但依然果断报名参加本届运动会。“今天和西藏代表团一起跳锅庄,真的感觉回到了西藏,前几天的开幕式也让我感觉真的是中华民族一家亲,不管在哪个地方,大家都是一家人。”
  逐渐扩大的舞圈引得其他代表团的选手们也纷纷加入,丛林边跳出一个大大的同心圆。
  活动既有传统,也有新意。奇遇百戏里单元,魔术师、小丑在街头与嘉宾、运动员进行互动交流。逐浪音乐会区域,海边贝壳形舞台上风格多变,民族风情、流行乐队与国潮电音来回切换。
  各区域的道路上,选手们携手游园,海面泛起金光,照亮路上一张张欢快的脸庞。丰富多彩的民族服装穿梭其间,如同雨林中百花盛开。
  开赛以来一直在三亚河训练比赛,香港龙舟运动员陈晓彤直言民族大联欢的规模比自己想象中大很多,可以说是大饱眼福。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与云南代表团互赠礼物,并互相发出盛情邀约。“从队员变成教练,我参加了五届运动会,到后来每一届都能见到老朋友,也能结识新朋友。”云南代表团教练李吉欣感叹。
  游园活动渐近尾声,选手们前往亚沙公园。本届运动会民族大联欢的联欢环节在此举行。
  阳光收起热度,晚霞渐见温柔。从祖国北疆到西南边陲,从雪域高原到天山南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节目以大海为背景渐次登场。《马铃儿摇响幸福歌》结合民族舞蹈与走马文化,舞者既是骑士,也是骏马;朝鲜族舞蹈《谷雨》于春雨绵绵中播下希望,来日收获金色梦想。
  歌舞《同心共筑中国梦》为当晚的演出收官,节目告一段落,欢庆仍未结束,意犹未尽的演员与观众在舞台上一起歌唱,欢快起舞,不分民族,不分你我。舞台上方,随着表演不停变换场景的“永恒之环”大屏幕画面定格,“民族大联欢,天涯共此时”。  
   (记者郑直 夏天)新华社三亚11月26日电
 
特别的“暂停”,民族大联欢传播笑声与友谊
特别的“暂停”,民族大联欢传播笑声与友谊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
 
  除了热闹,还是热闹!除了笑声,还是笑声!26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活动现场,欢歌笑语声飘荡在海南三亚的阳光下、沙滩上。
  从26日中午开始,整个运动会的竞赛突然“暂停”,与会各民族选手和嘉宾们兴高采烈地开起了“派对”,这就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特别节目——在赛事中期举行的民族大联欢活动。
  本届运动会的民族大联欢活动分为欢迎仪式、游园环节和联欢环节。在天涯海角游览区的大门口,沿着幸福大道两侧,身穿黎族传统服饰的表演者们用“旗鼓相迎”的表演,欢迎参加游园环节的人们。
  22岁的藏族小伙萨嘉热情地击鼓、舞蹈,充满活力的笑容感染了前来体验大联欢的运动员们,很多运动员与他合影。
  “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了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的朋友们。今天,我穿着黎族的传统服饰欢迎大家!”萨嘉说。
  在天涯海角游览区,设有百花民舞场、国潮非遗街、奇遇百戏里、民俗社火集、逐浪音乐会5个主题展演区。
  “我们利用三亚特有海景,安排近40组主题装置,算是延展出了一条绵长的海边‘民族风景线’。与海边特色景观、民族特色交互演艺相融合,结合了海南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时尚潮流特色。”民族大联欢总制作人吴艳介绍。
  在国潮非遗街,无论是非遗漆扇制作体验区还是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体验区,想要上手体验一二,都得排很长的队。辽宁代表团的运动员王廷俊和他的队友们看着手中的漆扇,开心得不得了。
  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新疆板鞋竞速队与海南板鞋竞速队相约一起参加游园活动,并在海边合影留念,海南队还向新疆队赠送了礼物。
  “我们和海南队的队员是好朋友。特别欢迎大家到新疆做客。”新疆板鞋竞速队17岁的姑娘胡热西达·吐尔逊说,“我们队进决赛了,好开心;在比赛中收获了友谊,更开心。”
  河北代表团的汉族运动员刘俊杰觉得游园活动的氛围特别好,比三亚的艳阳还要热烈。“今天大联欢的氛围太热烈了,我真切地感受到各民族的关系非常融洽,非常有幸能生在中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随着天光渐晚,游园环节接近尾声,运动员们三三两两地朝着亚沙公园走去,准备参加联欢环节。
  在亚沙公园,夕阳西下,晚霞如锦,阵阵海风送来清凉,歌舞《海天相连》、舞蹈《马铃儿摇响幸福歌》《扎西的蓝天梦》等文艺节目让人目不暇接;《美丽板鞋跑跑跑》《快乐彩绳跳跳跳》等互动游戏也赢得了运动员们的连声喝彩和热烈掌声。
  夜色渐深,大联欢进入尾声,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演员们热情地邀请运动员们一起歌唱、一起舞蹈,欢快热烈的气氛一直延续,团结友爱的情绪也如同海浪一般蔓延。
  27日,“暂停”的运动会竞赛赛事又将重启。
       (记者王春燕 陈子薇)
       新华社三亚11月26日电
 
又见达里雅布依
又见达里雅布依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本报记者胡虎虎 陈朔

  克里雅河自莽莽昆仑奔涌而下,一路向北,进入塔里木盆地,穿行于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恣意奔流,最终消失在苍茫大漠腹地。
  河水滋养着沿岸的胡杨、红柳、芦苇,也哺育了牧民和羊群,在漫漫黄沙间形成一条长达300多公里、宽约10公里的绿色走廊。
  走廊末梢,河流尾闾之处,就是达里雅布依。
  19世纪末,这片绿洲被探险家意外发现,惊现于世。此后百年间,多位考古学家在克里雅河沿岸探寻文明印记。
  1989年,新疆于田县设立达里雅布依乡。此后30年间,这里没有公路与外界相通、没有长明电、没有网络信号。因极度偏远闭塞,生活在达里雅布依的人,又被称为“最后的沙漠部落”。
  “一步千年”的跨越发生在脱贫攻坚历史进程中。2019年,随着全乡最后一批110多户村民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达里雅布依有了新村、旧址之分。
  又见达里雅布依,记者在新旧“两个时空”触摸沙漠小村的发展脉动。
河水


  克里雅,河如其名,“漂移不定”。作为沙漠河流,它的河道并不完全固定,河堤也不明显。
  依明·买提库尔班的老房子,由胡杨、芦苇、红柳、泥巴搭成,被称为“笆子房”,在达里雅布依村旧址5小队,位于克里雅河下游。自此往下,河水挣扎向北,最终不见于地表。
  想要在旧址见到依明绝非易事。从于田县城出发,驱车驶过100公里的柏油路后,需要继续在没有尽头的沙丘和胡杨林间颠簸200多公里。只有请熟悉地形路况的本地村民做向导,才能精准到达目的地。
  2019年春秋时节,记者与同事有幸先后两次住在依明家采访拍摄,见证这一家人锁上“笆子房”,跨出木头小院围栏,蹚过克里雅河,走向新村的全过程。
  今年再次来访,乡政府旧址周边的村民多次去河边摸情况,都说河水太大,风险太高,不建议过河。等了两晚,仍不见水位下降,只好作罢。
  河水四溢,为绿洲带来生机,让牧民鼓起口袋。依明和妻子此次回旧址,为的就是中药材大芸的秋收。像他家这样,平时在新村住安居房,享受教育医疗等普惠公共服务,农忙时回到老村的人还有不少。
  达里雅布依人祖祖辈辈习惯了在原始胡杨林中游牧。搬迁后,他们又沿着不舍昼夜的克里雅河,奔走在新村、旧址之间,开启了另一种“游牧”生活。
  万亩大芸无法搬迁,全村3.2万只羊赖以生存的天然草场也都在老村,但村子必须改变原有的生产模式。为了让更多劳动力外出务工,走出沙漠感受多样的生活,达里雅布依成立合作社,将这些“比天大的事情”托管给100多位能手,由他们主要负责,收益按合作社成员商定的方法分成。
  在同一片沙漠间耕耘,达里雅布依人也在尝试新可能。除了传统的红柳大芸,新村还扩种了8000多亩梭梭大芸,眼下村民正在平整沙地,计划在明年新增1万多亩;偏远的位置和绿色散养的方式,为产自老村的和田土羊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依明家的羊也在这里。他捡起胡杨叶,引来嗷嗷待哺的羊群。近百只羊围着矮小的依明。从身后看去,他的罗圈腿有些明显。乡里的医生说,这是长期饮用含氟量超标的地下水导致的,类似的情况在达里雅布依中老年人里很常见。
  搬迁让这些苦痛成为过去时,依明的两个儿子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两人从县里的职业高中毕业后,就随乡亲一起前往武汉就业。
  新村手机网络信号稳定,智能手机让一家人的“云团圆”可随时实现。搬迁前,车少、路难、费用高,每逢寒暑假,兄弟俩想从县城学校顺利回家,需要碰碰运气。而他们的老家因远离通信基站,一天中只有中午,才会“飘来”2G信号,勉强维持通话。
  夕阳西下,将河水染成金色,与层林尽染的胡杨林交相辉映。
  河水奔流,流向下游依明的老家。望着上涨的河水,记者脑海里又浮现出5年前搬迁时的一幕:
  依明双脚带泥,卷着裤腿,爬上门前的胡杨树,大声对着手里的老年机喊话,告诉河对岸数十公里外的表兄弟,“行李收拾好了,可以出发,去新村!”
热闹


  这个金秋,达里雅布依人迎来了史上最热闹的日子。在新村,一场以赏胡杨秋韵为名的文旅活动,吸引了约4000名游客。对只有1400多人的达里雅布依而言,足以载入历史。
  歌舞过后,慕名自驾前来的游客,纷纷开着越野车向老村进发。头顶上方,不时还有直升机载着游客低空飞过。
  车辙盖过羊群的脚印,继续在荒芜里延伸,窗外黄沙起伏,似波涛汹涌。
  越野车队从新村出发后,经过持续4个小时的颠簸,就来到了没有网络的世界——达里雅布依老村。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样的特种旅游不失为一场“探险”。
  老村大体保留着搬迁前的模样。传统民居、成片胡杨是牧民原始生活的见证者,也是达里雅布依发展旅游、走向新生活的依托之一。
  过去、现在、未来,就这样交织在沙丘中。
  艾西汗·如孜经营着一家名为“荒漠”的快餐厅,紧挨着乡政府旧址。搬迁后的第一年,为了陪伴身为护林员的丈夫,她选择回到老村做生意。主要顾客是仍在老村的牧羊人、游客,以及春秋两季回来采收大芸的村民。
  刚宰的羊挂在进门的左手边,用直白的新鲜吸引着食客。三根柱子顶起横梁,四张桌子两两相连,几把大小不一的椅子,人们坐在太阳能点亮的白炽灯下,有说有笑。
  高峰时,她的店里一天至少消耗一只羊。艾西汗直言:“比搬迁前还要热闹!”来自浙江、北京、江苏等地的游客将个性化旗帜贴在餐厅内外,展示自己“勇闯天涯”的故事。
  赏秋旺季,老村的喧闹是从日出前开始的。游客争先恐后爬上村东头的沙梁,架上拍摄设备,记录胡杨日出和村庄晨景。艾西汗生于斯、长于斯,对这样的风景司空见惯,她更好奇这些外来客开的哪种车,穿着打扮什么样。
  与艾西汗大部分时间在老村不同,38岁的努尔比亚·哈力克仅在旅游旺季回来。作为旅游合作社成员,努尔比亚与其他四位村民一起,在乡干部的带领下,为夜宿老村的游客打扫房间、准备特色美食。
  为发展旅游,当地政府试点将老村的民居改造,推出5套外观古朴、内里现代的小院。努尔比亚结婚后一直居住的房屋也在改造之列。“有点舍不得。”她低头喃喃,“不过,游客来了,住得好,吃得好,也是好事。”
  想要运营好小院,却不简单。老村带有秘境色彩的人文景观、奇美的自然风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利”——在距于田县城200多公里的沙漠里,但这也给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招聘增添了困难。
  “除非工资特别有吸引力,不然,大学生娃娃肯定待不住。”一位负责乡村振兴的干部说,“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快村民培训。”
  朴拙原始之美,是达里雅布依的特色。面对跨越沙海而来的游客,达里雅布依能提供的不应仅仅是金色胡杨的视觉享受、特色美食的味觉刺激。考古表明,包括达里雅布依绿洲在内的克里雅河两岸遍布着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以及两汉、魏晋、隋唐时期的重要遗址。
  任重道远。达里雅布依人想要的,不仅是金秋时的旅游高峰,更是四季的热闹。
外面


  当年轻一代达里雅布依人走出沙漠,搬迁到父辈眼中的“外面”时,就注定了他们还要去往更宽广的世界。
  周末,10岁的阿布都热合曼·买吐地与小伙伴们一起,在新村奔跑,嬉戏打闹。他的父亲在老村放牧,除了自家的羊,还有邻居托管的。
  “放羊不好,我要努力上学。”三年级的阿布都热合曼很坚定,“我想当军人。”说完,他还敬军礼给记者看。按当地教育政策,明年秋天,阿布都热合曼将前往县城学校开始四年级学习,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达里雅布依新村小学共三个年级、53名学生。记者走进一间教室,找到搬迁前在老村采访拍摄时,几位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他们看着自己过去的照片,兴奋地向老师展示。
  自从2018年底随学校一起搬迁后,老师周平桦没再回去过。他说,过去的日子“太原始了”。
  这位湖南“90后”来到达里雅布依已经7年了。搬迁前,不少小孩子从没见过草莓,还以为外面的世界都是沙漠胡杨,周平桦自然成了学生们口中关于外面的代名词。
  周平桦感慨,学生在新村接收外界信息更便捷,现在大家的穿着打扮、精神气质与在老村时已全然不同,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萌生了关于未来的更多想法。
  周平桦教的第一批学生,目前有的在县城读高中,也有人选择去对口援疆城市天津的职业高中学习。学校老师都极力支持学生到外面去,“非常难得,别说是天津,哪怕是去和田市,也是跨出的重要一步。”
  类似的变化也出现在成年人身上。“刚搬过来那会儿,想组队打篮球还能找到年轻人,现在都凑不齐了。”周平桦笑着说,走出达里雅布依,到外面闯荡的人明显增加,把孩子送到100公里外的县城上学,家长陪读上班的也不在少数。
  故土,总是让人难以割舍。告别熟悉的家园,打破原有的秩序和生活方式,去适应新的生活,需要不小的勇气。
  26岁的帕提古丽·吾布力毕业时,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大幕刚刚开启。那年,她第一次走出于田县,去武汉的一家电子厂上班。“想家时会哭,而且家中只有妈妈一人。”这位在沙漠里出生长大的年轻人,在家乡亲人与异乡上班间反复纠结,熬了一段时间,还是回到新村。
  帕提古丽现在是合作社的出纳员,同时经营着小商店,小店名字是她自己定的——“美好的春天”。
 
当雪域高原小村“牵手”大上海
当雪域高原小村“牵手”大上海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本报记者王辰阳 丁汀

  西藏拉孜县,距离珠穆朗玛峰不到200公里,这个平均海拔4050米的县,藏语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仿佛指向这里的人们居住在云端之上。
  吉角村,曾是拉孜县海拔最高的村,海拔近490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村民们常年生活在群山之间,用水用电都十分困难。2023年11月底,村民们离开了世代定居的不毛之地,集体搬入了新吉角村,距离拉孜县人民政府不过5分钟车程。
  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跟随上海第十批援藏干部来到新吉角村,与村民们进行了一场“三日谈”,谈谈一年来的新生活。
一日谈·适应新生活


  在拉孜县的上海杨浦路,新吉角村的大门临街而建,一列红旗立在门楣上猎猎生风,“吉角美丽宜居村”的汉藏双语门牌格外醒目。一位干练的年轻人迎上来,他是今年28岁的格桑加措,已经在吉角村当了3年的党支部书记。
  三言两语,格桑加措介绍了吉角村的情况:现在村里有37户143人,老村曾是拉孜县海拔最高的村,自然条件恶劣,常年风力8级至12级,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住的是藏式土房,到2019年才通水通电。“高苦难”是老吉角村最明显的特点。
  “记得2021年我刚当上书记,那年夏天雨季很长雨又大,有几户人家的房子都塌了,维修费时费力也不是长久之计,大家都在发愁要怎么办。”格桑加措说。
  当地干部和援藏干部几经调研讨论,决定要尽快让老吉角村易地搬迁,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从2018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开展了极高海拔生态搬迁工程,陆续将多地48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的农牧民聚落迁往相对较低海拔的安置点。
  但是,吉角村易地搬迁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按照最初计划,搬迁后的新吉角村离拉孜县城比较远,建的新房都是楼梯房,这些变化让村民们无所适从。经过反复调研和争取,新吉角村的规划方案得以调整,选址离拉孜县城更近了,车程不过5分钟,新房也修成了藏式风格的两层平房,更符合当地老百姓的居住习惯。
  “既然是给村民们造新家,就要倾听他们的需求。”上海援藏干部、拉孜县副县长李贇峰说,“我们和当地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一起摸底,了解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房屋户型、喜欢什么样式的装修、甚至家具要怎么朝向和摆放。”
  建好的新房也兼取所长,选用内地建筑常见的断桥铝门窗和浅色地砖,既保暖实用又温馨明亮,多数房屋还采取了藏式的装修风格,让村民们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
  走进村民桑珠的家,记者就感受到了浓浓的藏族风情,鹅黄色的墙面上绘有色彩斑斓的吉祥纹饰,大件的木质家具上铺着厚厚的藏式毛毯……桑珠请记者一行人坐下,倒上奶茶,开始说起他搬进新家的感受。
  “以前老村的环境很恶劣,很多房子都有裂缝,随时可能倒塌。”谈到以前的生活,桑珠脸上还有些担忧,“我们一家有九口人,后来分到了这套面积184平方米的新房子,住得更安全也宽敞多了!”
  桑珠今年69岁,他还清楚地记得2023年11月28日,大部分村民一起从海拔4900米的老村搬到海拔4000米的新村。他说:“那天是村里的大日子,大家都穿着过节的藏袍,一早搬迁的车队敲锣打鼓驶向新家。拿到了新家的钥匙,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激动。”
  谈话间,桑珠老两口对搬到新房后的生活赞不绝口,最满意的是方便孙子在拉孜中学读书,以前他上学一趟路程有40公里,一个学期才能回一两次家,现在从新家步行到学校也才十几分钟。
  搬进新居后,村民们还在适应新生活,有些老习惯一时半会难以改掉。上厕所就是其中之一。在牧区,不少村民们习惯在户外“方便”或者上旱厕,看似“回归自然”的做法其实很不卫生,还容易造成包虫病等疾病传播。大家搬到新吉角村后,急需来一场“厕所革命”。
  村委会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教学怎么用水厕,年轻人带动老年人形成新的如厕习惯……一开始,村里还有人偷偷跑到新村旁边的空地“方便”,只为了节约一点水费;现在大家已经离不开水厕,干净又卫生。
  听说了其中原委,记者才恍然大悟:怪不得走访的几户村民都要拉上记者到厕所里参观一番。
  “之前在牧区,要通过烧牛粪来取暖或烧热水;现在家里就能用上太阳能和燃气,这样我给一岁多的宝宝准备食物就更方便了。”藏族青年次旺曲吉说,搬到新家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的卫生习惯更好了,孩子的成长环境也更令人放心了。
  从日照当空到暮色四合,记者在新吉角村里走走停停,进了好几户人家拉家常,不知不觉天色已暗。此时,村头传来阵阵欢快的藏族乐曲。“是晚上村里人聚在一起跳锅庄咧。”格桑加措说。
  夜色里,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开始享受休闲时光。记者和格桑加措约定好,第二天再来细细探访村里的新变化。
二日谈·拥抱新变化


  再访吉角村,还是一个好天气。趁着晴天无风,格桑加措准备和几位村民驱车前往老村附近,忙起牧场搬迁,旺堆大叔就是搬迁团队中的一员。
  尽管已经搬到新村,畜牧业依然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牧区高寒的气候,加上长时间在移动毡房里席地而坐,导致旺堆和很多村民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长年在牧区,医疗条件欠缺,旺堆腿疼时常常就忍着,疼得实在太严重了才停下劳作。
  搬到新吉角村后,居住环境好了很多,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暖气片,旺堆关节痛的次数少了,难受时也可以到附近的诊所看病,开车5分钟就到了。“我劝他该看的病还是要看,虽然关节炎已经是久病难以根治,但是能缓解一些也是好的,何况看病拿药也有医保报销呢!”旺堆的妻子边巴阿姨说。
  “别看老村和新村海拔只差900米,这边气候300米是一个坎,差距大着哩。”吉角村的乡村振兴专干宗吉说,目前村医会定期来给村民检查身体、送药,县医院的医生也会不定期义诊。吉角村新的卫生院正在修建,不久后村民们看病拿药就更方便了。
  小到个人生活,大到乡村治理,新吉角村正在拥抱新变化。
  走在新吉角村平整的内部道路上,一排四个垃圾桶引起记者注意。吉角村也在推行垃圾分类吗?“不错,为了做好垃圾分类,我们专门向上海取经了。”宗吉介绍道,“上海杨浦援建我们拉孜县,那里的228街坊也和吉角村结对,建设新农村还引入了不少城市建设的好经验。”
  在吉角村口的值班室,记者看到一块在上海基层常见的蓝色大屏幕——智慧社区管理系统,集成了视频监控、停车管理、养老管理等11个智能化模块,可以实时看到各项指标和情况。
  今年5月,吉角村智慧社区方案收获一项大奖,在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城市赛道颁奖典礼中,荣获“数字城市金牌项目”。这是西藏的第一次,也是首个获得金牌的援藏项目。
  新吉角村的一期项目是让村民们安居的现代化小区;而刚刚落成不久的二期项目,是新村门口的一条商业街,不仅为附近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还能给村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里有共享助农主播间,配合村里合作社卖起牦牛肉制品;还有文旅空间,游客可以买氧气歇歇脚;旁边的连锁餐饮店也即将营业,未来要引入上海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在县里招募一批外卖骑手……
  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拉孜小组组长、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宫爱如说,从数字智能治理的技术落地,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在雪域高原的生动实践,吉角村村民生活质量、发展空间得到根本改善,村民们可安居、能发展。
  在新吉角村二期项目的一侧,三期项目正在抓紧施工,计划于今年年底竣工,建成后将成为集服务、管理、展示、教育于一体的党群服务和社区睦邻中心。大都市里“15分钟生活圈”的便利,也将在这片高原净土落地,闪闪发光。
三日谈·谱写新故事


  第三天一早,在吉角村迎接记者的是高高瘦瘦的次仁塔杰和一杯温暖的咖啡。“先喝杯咖啡提提神,你们从大城市来都喜欢。”次仁塔杰时任吉角村所在查务乡的党委副书记,他见证了新吉角村从无到有,今天也正好来村里准备迎接调研考察的客商。
  “这咖啡也是我们村里的创业项目,咖啡豆和咖啡机都是从上海带来的,尝尝味道怎么样?”他先向记者推荐起了产品,“咖啡都是村民做的,我们希望以后能吸引更多本地青年回来就业创业。”
  此时的索朗多吉刚刚起床洗漱,但他可不是村里的“懒汉”,反而是著名的上进青年。今年31岁的索朗多吉,在县城经营一家餐馆,人气很旺,高峰期甚至要提前订位。
  “他们家味道可好了,藏餐中餐都不错。”听到介绍,索朗多吉有些害羞。这家餐馆是索朗多吉一家搬到新吉角村以后才开起来的,靠着以前打工和放牧攒下的8万元本钱起家,不到一年已经回本。
  “我是老板也是厨师,店里还招了一个服务员,生意不错的话一个月能净赚一万五千块。”索朗多吉下一步的计划是到拉萨或者日喀则再精进自己的手艺,多学点拿手菜。
  年轻人靠拼搏自食其力,村里也不忘给困难家庭添一份保障。
  从高山上搬到现代化小区式的建筑,新吉角村的环境卫生和秩序也需要有人维护,援藏干部把物业管理的理念引入到这座新村。村委会商量着,与其在外面招聘保安、保洁,不如请村里人来工作,公益性的岗位还能给村民增加收入。这个好提议获得了村民大会一致通过。
  益西普尺大姐成了新吉角村的专职保洁,白玛杰布大哥则负责安保工作,他们每个月都能获得2400元的收入。
  “我以前在牧区是没有工作的,想都没想过这辈子还能领工资。”益西普尺说。如今,她的丈夫还在新吉角村建设的三期项目上工作,一家人的收入增加不少,大大缓解了供养两个孩子读书的压力。
  谈到儿子和女儿,益西普尺既骄傲又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她还有个人新的职业发展规划——参与氆氇编织的培训,增收创收。
  氆氇是手工制作的毛织品,在西藏常做成衣服或床毯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氆氇正被挖掘出新的潜力。“上海工匠”、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秀玲多次来到西藏,钻研如何将氆氇工艺与时尚产业结合,帮助当地妇女就业。近一年来,郭秀玲把氆氇制作的时尚产品,带到了巴黎和纽约,登上全球瞩目的秀场。在吉角村,郭秀玲在青藏高原开设的第8个氆氇工坊刚刚落成,五彩的绒线将为当地编织出新希望。
  郭秀玲的好朋友,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彭一浩见证了吉角村氆氇工坊的诞生,也多次来到吉角村调研,推动了当地的变化。“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西藏、关注西藏、支持西藏,更欣喜看到这里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藏族同胞、把最好的服务提供给藏族同胞,让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彭一浩说。
  “我想对当地和上海援藏的党员干部们说一声‘雅布’,感谢你们!”益西普尺说。“雅布”是藏语点赞的意思,藏族人会用大拇指沾着白色糌粑,在真心称赞的人身上点个指印,就是“雅布”。
  “你家酥油茶的味道也‘雅布’!祝大家的生活都‘雅布’!”记者回应道。在场的人都笑了,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企业持续投入创新有底气”
浙江“先用后转”模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综述
“企业持续投入创新有底气”

浙江“先用后转”模式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综述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杭州11月26日电(记者朱涵)“高校与企业合作越来越密切,成效越来越显著!”以科技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方式与浙江大学团队合作3年后,浙江创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有彬感慨道。
  浙江创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地处浙西南山区。通过“免费试用”牵线搭桥,林有彬的公司与浙大教授、龙泉汽车空调产业的首席专家熊树生达成长期合作。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公司实现产能翻番,新增专利产品产值1亿元以上。
  记者采访了解到,最初,龙泉的汽车空调企业以作坊式手工生产为主,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资源找不到、合作谈不拢、风险接不住”的窘境。近年来,浙江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新模式,以灵活的市场机制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门槛,创新性引入科技保险,让企业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承接科技成果、投入创新。
  “‘先用后转’让中小企业先‘不花钱看成效’,在试用满意后,再按照约定的条件和方式支付费用,‘花钱办大事’,持续投入创新就有了底气。”林有彬说。
  “我们聚焦汽车空调主导产业,梳理出35个技术节点,目前已有12个来自企业的技术难题以‘先用后转’的方式成功与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龙泉市科技局局长郑绍武说,曾经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龙泉如今已拥有了全国领先的汽车空调系统研发、检测、成果转化创新综合体。
  浙江省科技厅成果处处长金聪说,以往,企业有着“成长的烦恼”,实验室的研究也面临“束之高阁”的问题,如今“先用后转”不仅能减少因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带来的交易成本,也降低了中小企业承接转化科技成果的风险。
  数据显示,自2021年10月浙江率先探索科技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方式以来,已有5900余项科技成果纳入“先用后转”成果池,累计免费试用1879次,促进技术、人才、资金、平台和服务体系等要素向中小微企业有效“下沉”。
  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完善的过程中,一批专家从象牙塔走进生产线,企业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的生动故事越来越多。
  浙江香满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的智能管理系统,大棚花菇的年亩产量提升15%,优质花菇占比提升15%;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12支专家团队,集中用2个月时间深入70多家企业车间,将轴承模具使用寿命从原来的平均2小时提高到6小时;武义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针对“电动工具行业角磨机”生产线设备模块化、标准化等共性问题研发出的30多项专利,均面向加入产业联盟的企业免费提供……
  据统计,在浙江的山区县,以“先用后转”实施成果转化的交易双方,已有约六成实施了进一步的产学研合作。
  此外,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功能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淘宝端)上线。打开App页面,诸多科技成果一一陈列,成果简介、参考价格、围观人数等信息直观呈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线的119项支持“先用后转”的科技成果触达意向人群已达上亿人次。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权益保障机制,浙江还对“先用后转”模式机制进行地方立法,明确“先用后转”交易规范流程,建立“企业投保、高校受益”保险模式,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我们要推动科技成果‘更快转’,鼓励中小微企业‘主动转’,强化产学研‘精准转’。”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将进一步打造转化平台市场主导、主体活力充分激发、政策制度保障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形成充分开放、协同并进、实效实用的技术市场生态。
 
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年产页岩油破百万吨
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年产页岩油破百万吨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26日电(记者顾煜 戴小河)中国石油集团26日宣布,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2024年累计产量突破100万吨,成为我国首个年产突破百万吨的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页岩油是附着在页岩石或者缝隙中的石油,属于最难开采的油之一。因此,开采页岩油,在业内也被称为从石头缝里‘榨’石油。”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地质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依伟介绍,“页岩”顾名思义,是如书页般层层分布的岩石。页岩油便是储藏在页岩中的石油资源,页岩油是一种新兴油气资源,受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传统石油储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页岩油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加。
  我国页岩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松辽、准噶尔、四川、渤海湾5个大型盆地和柴达木、江汉、苏北等8个中小型盆地,页岩油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新疆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吉木萨尔、玛湖、五彩湾—石树沟三大凹陷区,总资源量超30亿吨,勘探开发前景广阔。其中,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吉木萨尔页岩油资源估算量超10亿吨。
  目前,我国已成立3个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包括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大庆油田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2023年,我国页岩油产量突破400万吨,创历史新高。
  “今年,由新疆油田和吐哈油田共同开发的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计划投产的页岩油新井数量同比2023年增长一倍。”陈依伟介绍,今年至今,新疆油田、吐哈油田在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分别生产页岩油83.1万吨、18万吨,“自2020年以来,页岩油年产量增长了近3倍。”
  按照中国石油集团规划,2025年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要顺利建成并实现年产页岩油170万吨。其中,新疆油田完成产量140万吨,吐哈油田完成30万吨,并为国内非常规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科技创新擦亮三湘农业“新名片”
科技创新擦亮三湘农业“新名片”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长沙11月26日电(记者谢奔 尤立)数智技术焕发古老蚕丝产业的新活力,分子育种推动辣椒良种快速“上新”,“良种良养良销”新模式让优质鱼端上餐桌……记者日前在湖南多家企业、科研院所采访发现,前沿科技成果的深度应用,让三湘大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品质更优、“名片”更亮。
  “相比传统养蚕模式,基于数智技术的工厂化养蚕效率可提升1000倍。”在位于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茧新科桑蚕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丽自豪地说。
  湖南是蚕丝产业的传统优势区域之一。蚕茧是蚕丝产业的基础原料,而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桑养蚕”,效率、质量都难以跟得上产业发展新需求。看中这一产业转型机遇,中茧新科在浏阳投资建设产业园。
  在中茧新科智慧养殖大数据中心,数字大屏上实时显示着企业各个车间产线的运行状态,产能情况、环境参数、质量监测等信息尽收眼底。刘丽介绍,企业目前每天可下线超10吨蚕茧。
  “我们还联合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持续攻关蚕品种选育、饲料配方优化、智能化饲养等关键技术。”刘丽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育种技术创新是攥紧“芯片”的关键。作为全国辣椒主产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辣椒种子供应中心,湖南的辣椒育种技术水平走在行业前列。
  在湖南湘研种业有限公司,技术人员运用多种育种新技术,每年推出10余个新品种,配置辣椒新组合6000多个,比常规育种方式效率提升1倍多。
  走进湘研种业生物育种技术中心,一排排单倍体辣椒植株在三色灯照射下茁壮生长。“得益于新的育种技术应用,技术人员可以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实现辣椒种质资源的快速创制和性状的精准改良。”湘研种业副总经理缪武告诉记者。
  目前,湘研种业登记的辣椒品种超过100个,“湘研55号”“软皮2307”等高品质、特色化辣椒品种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助力种植农户增产增收。
  缪武表示,企业正推动育种技术向更先进的智能育种迈进。“我们已经研发出国内首款辣椒育种液相芯片,可对4000多份辣椒种质进行基因型鉴定,进而根据辣椒基因组设计育种,进一步提升育种效率。”
  “鱼米之乡”湖南,水产养殖越来越有“科技范儿”。在位于湖南师范大学的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展示区的水缸里,一条条鱼儿正在畅游。
  “你看,这是我们研发的‘合方鲫2号’新品种,肉质鲜美、抗病性强,正在规模化推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介绍。这位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专家,带领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地接续努力,在鱼类远缘杂交研究的理论、产品和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刘少军说,除了研发新品种,团队还在推进“良种良养良销”一体化,在湖南、广东等地建立10余个鱼类育种及健康养殖基地,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同时积极开发特色鱼类加工产品,让更多老百姓“吃好鱼”。
  “杂交水稻育种与应用技术稳居国际领先地位,耐盐碱水稻重大新品种创造每亩573.8公斤高产纪录……”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艳青说,湖南坚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科技创新活力涌动,2023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我国将于2027年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我国将于2027年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张晓洁 张辛欣)记者26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近日联合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构建形成“能力普适、应用普及、赋能普惠”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
  5G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万物互联、数据流通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以泛在连接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类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根据方案,到2027年底,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8个,5G个人用户普及率超85%,5G网络接入流量占比超75%,5G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1亿。
  方案围绕应用、产业、网络、生态“四个升级”明确主要任务,持续增强5G规模应用的产业全链条支撑力、网络全场景服务力和生态多层次协同力,全力推进5G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多方位赋能。
  记者了解到,5G规模化应用将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系统推进5G规模化应用相关工作,加速实现5G应用量的规模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支撑新型工业化和信息通信业现代化。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行动方案,提升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行动方案,提升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赵文君)为全面深化认证领域各项改革、着力提升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专业化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实施了《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
  这是记者26日从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行动方案明确了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建设的目标方向、任务举措和保障措施。根据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6年底,质量认证有效性全面提高,认证行业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认证监管精准有力,认证活动依法合规,认证人员专业敬业,认证结果真实有效并得到广泛采信,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质量认证行业公信力大幅提升。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蒲淳表示,针对行业发展突出问题,急需以质量认证公信力为抓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相适配的质量认证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副局长佟波介绍,市场监管部门已采取相关措施,严厉打击虚假认证违法行为。积极推动认证领域规范化执法,统一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统一执法尺度,严格执法程序,坚决防止“以罚代管”。
 
今冬首场寒潮来袭,能源保供形势如何
今冬首场寒潮来袭,能源保供形势如何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戴小河)当前,我国北方地区已进入供暖季。中央气象台11月25日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6℃至10℃,其中,华北北部、内蒙古中部及东北地区等地部分地区降温12℃至14℃,局地16℃以上。
  多地气温断崖式下跌,电力、煤炭、天然气等的需求攀升,能源行业保供形势如何?
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


  26日,福建北部迎来下半年首场寒潮,山区输电线路覆冰。国网福建电力在6个高海拔地区装设线路观冰监控,建立智能感知的线路覆冰报警系统。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董万成说,今年度冬期间全国最高用电负荷较去年度冬期间预计明显增长,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但局部面临一定压力。
  保暖保供,电力是“生命线”。
  在云贵高原等高海拔地区,冬季受冰雪影响的区域和输电线路较多。对此,南方电网提前开展融冰演练。
  在云南曲靖,经过绝缘化改造的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完成直流融冰升流试验,检验设备在极端天气情况下的融冰可靠性;在贵州遵义,基于柔性直流技术的融冰装置刚刚开展了实战演练,可融化超过20毫米的重覆冰,确保雨雪天气下线路正常运行。
  “南方电网预计度冬最高用电负荷2.38亿千瓦,同比增长约8%。”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总经理黄河介绍,今冬面临新能源发电渗透率持续增加、极端自然灾害多发等多重挑战,南方电网将发挥大平台作用,灵活调剂省间余缺,提升电力应急能力。
  为应对寒潮,国家电网制定了25项保供重点措施,做到“一区一案、一省一策”。如加强电力跨区配置,加强省间余缺互济,最大限度保障电力电量平衡,组织安排好高耗能企业错峰检修等。
煤炭稳产稳供


  深夜,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神东煤炭补连塔煤矿百米井下灯火通明,综采工作面生产忙碌有序。巨大的采煤机在轰鸣声中缓缓移动,煤炭从煤壁上整齐地剥离,如流水般从工作面涌出,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地面。
  “我们矿现在每天能产出6万吨煤,日均发运14列,可满足一台60万千瓦的煤电机组运行8天、发电1.2亿千瓦时。”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补连塔煤矿生产副矿长郭海军说。
  保暖保供,煤炭是“压舱石”。
  入冬以来,我国煤炭主产区持续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全力保障电煤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截至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在2亿吨以上,平均可用天数超过30天。
  保暖保供,离不开运力保障。今年采暖季开启前,全国铁路实行新货物列车运行图,进一步增加了煤炭运输能力,如国铁太原局共安排跨局大宗货物直达列车113列,其中电煤直达列车70列,其他煤炭直达列车18列。
  11月15日开始,我国北方地区全面启动供暖工作,用煤量持续攀升。铁路部门加大运力投放,保障供暖用煤运输。
  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11月1日至24日,黄骅港煤炭港区日均卸车143.8列,日均装船62万吨。
  “我们加强与铁路、销售和航运等单位合作,结合到车趋势、船货匹配等情况进行分析预判,适时调整作业计划,保障港口生产运行顺畅。”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指挥中心经理刘金光说。
清洁能源各显其能


  在山东沂蒙山区,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目前,临沂市光伏发电装机580万千瓦,月均发电量5.6亿千瓦时,可满足10万户家庭1个月的用电需求。”国网临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周忠堂说,公司做好光伏发电消纳工作,完善清洁能源保暖保供机制。
  每年冬季北方地区进入采暖季后,也是大气污染治理的攻坚期。黄海之滨、胶东半岛,国家电投核能供热工程“暖核一号”已启动供暖,为山东海阳市和乳山市提供热源,供热面积近1300万平方米,可节约原煤消耗40万吨。
  保暖保供,清洁采暖是未来方向。
  入冬以来,中国石化启动地热供暖,超1000座换热站投入运行,可为天津、陕西、山西等11个省份的110多万户居民提供清洁热能,供暖能力超1.1亿平方米,年减排二氧化碳约590万吨。
  天然气是“煤改气”地区保暖保供的主力。11月22日,来自卡塔尔的满载9万吨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靠泊到中国石化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码头。作为华北天然气调峰保供的重要枢纽,10月份以来,该站累计气化外输天然气8.7亿立方米,可满足2900万户家庭60天的用气需求。
  国家管网集团预计,度冬期间管网日冲峰能力将达11.1亿立方米,较去冬提升1.1亿立方米。集团优化“管网—接收站—储气库”一体化运营,与管网连接的18座储气库注气超160亿立方米;运营的3座储气库注气超33亿立方米,实现满库入冬,为应对用气高峰提供资源保障。
 
浙江永康:“自主创牌”培育新质生产力
浙江永康:“自主创牌”培育新质生产力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近年来,为转变粗放型发展模式,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加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启动品牌建设战略,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提速打造“世界五金之都”。
  永康市拥有6.5万家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009家。市场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企业发展如浪中行船。越来越多永康企业意识到,发展必须从“代工贴牌”转变为“自主创牌”。
  为此,永康市挑选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律师、税务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员,精准助企纾困,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据了解,截至目前,永康市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3家。
       (记者王立彬)
 
山西前10个月煤层气产量超过去年全年
山西前10个月煤层气产量超过去年全年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太原11月26日电(记者王飞航)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记者26日从山西省统计局获悉,今年前10个月山西省煤层气总产量达到113.8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已超过去年全年产量,约占全国同期煤层气产量的80.9%。
  煤层气俗称“瓦斯”,是产自煤层、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其资源的开采对于减少煤矿瓦斯事故、扩大天然气供给、降低环境污染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雪过后,天气渐冷。随着北方地区陆续进入了供暖季,为做好能源保供迎峰度冬,山西正加大煤层气增产增供力度。在晋南沁水盆地,一台台抽气机在山峦间隐约可见,它们将地下煤层里的煤层气抽出后通过管道送到千家万户。
  作为山西省天然气保供主体企业,华新燃气集团承担了全省约70%的天然气供应任务。“进入采暖季前,我们提前谋划部署,一方面持续加大自有资源区块煤成气增储上产力度,另一方面积极落实省内煤层气、过境天然气及周边省份气源等外部资源,形成多气源保障格局,进一步提高天然气资源保障能力。”华新燃气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山西省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预测资源量约8.3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近1/3;2023年山西省煤层气总产量达到112.7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80.8%。
 
我国首座海上储气库将为350万户京津冀家庭供气
我国首座海上储气库将为350万户京津冀家庭供气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新华社石家庄11月26日电(记者杨帆 刘桃熊)11月26日,位于渤海唐山海域的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南堡1号储气库采气井生产阀门打开,天然气沿着采气流程顺利进入生产装置——这标志着我国首座海上储气库开始首轮正式采气。
  “储气库里的天然气通过管道潜入海底、穿行水下,最终并入国家管网‘大动脉’。”冀东油田储气库建设项目部(储气库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张永东介绍,作为调峰保供用气,这股来自海洋深处的清洁能源能够温暖京津冀地区千家万户。
  据介绍,储气库对于确保国家天然气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冀东油田南堡1号储气库设计有效库容18.14亿立方米,于2021年开展先导试验,2023年整体开工建设。
  “为持续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冀东油田南堡1号储气库今年又新建了集注总站和注采井场,并达到了正式采气条件,与先导试验阶段相比,整体采气能力提升了近10倍。”张永东介绍。
  “今年采气期,南堡1号储气库将为约350万户京津冀家庭供应天然气。”张永东说。根据计划,中石油冀东油田已开展了5座油藏型储气库研究,正建2座储气库,未来将建设4座储气库群、共15座储气库,建成华北储气中心,京津冀地区的天然气调峰保供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打通供应链 打造“共赢链”
中国汽车产业“链”起全球
打通供应链 打造“共赢链”

中国汽车产业“链”起全球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26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以“链”为纽带,发出“携手成链”“链接世界与未来”的呼声。
  “一条马路集聚一条产业链”“40秒下线一台车”……在当下的中国,供应链变“共赢链”的故事比比皆是。中国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强劲,为跨国企业发展提供持久驱动力,为世界经济复苏贡献宝贵确定性。
一款产品中的“协作链”


  一款现代工业产品,往往集合多家上下游企业的优势和智慧,它背后的供应链是否稳定高效,是决定整个产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摆在每一个行业决策者面前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斯特凡·哈通眼中,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中国。
  最近,哈通来到中国,为设在江苏太仓的合资企业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太仓分公司三期工厂揭幕。博世计划明年在这家工厂实现第二代电桥批量生产,进一步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生产能力。
  电桥是电驱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这家工厂生产的电桥,将运往几公里外的下游企业,完成车辆组装。这种高效、紧密的协同模式能够实现,得益于当地强大的区域产业链优势。
  “这充分体现了高效供应链的协作力。”哈通表示,中国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构建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速度和活力,博世也因此能够和中国伙伴一起开发先进技术,并实现快速落地和快速交付。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表示,越来越多欧洲企业选择在中国进行本地化生产。“过去一些零部件需要从欧洲进口,如今很多欧洲企业将供应链和产业链向中国转移,形成‘在中国,为中国’和‘在中国,为世界’的生产模式。”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高质量供应链不仅为产业规模化提供基础,更是保障产能稳定、推动技术迭代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正是这种贯穿上下游、“链”起全球的供应链优势,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条马路上的“产业链”


  是什么样的中国供应链让跨国企业无法割舍?
  博世太仓工厂位于太仓南京路,这里一条公路上就聚集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太仓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殷伟介绍,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70%的汽车零部件都能在太仓实现配套。
  殷伟说,太仓临江、临港、临沪,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配套成熟,吸引不少外企主动落户,不仅带动了上下游外资企业集聚,还促成本地数百家企业与外企协同生产和创新。如今,太仓已形成涵盖700多家汽车零部件上下游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其中外资企业超过200家。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太仓的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正加速推进。在这里,完善的供应链产业链打造了一条“共赢链”,通过紧密协作实现价值共创与共享,成为中国供应链韧性与创新力的生动缩影。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是全球最重要市场之一,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几乎所有商品都能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在很多跨国企业眼中,这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跨国公司持续深耕中国市场的关键原因。
  据特斯拉公司制造副总裁宋钢介绍,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也是中国供应链的成功。特斯拉与中国供应商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种合作模式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每40秒下线一辆汽车,成为这家美国企业的全球出口中心。
  德国杜塞尔多夫工商会主席安德烈亚斯·施密茨表示,中国的供应链体系不仅完善,还展现出极高的敏捷性与灵活性。稳固的产业链基础和强大的韧性,为外资企业在中国深度发展注入信心与动力。
一台展会上的“共赢链”


  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推动者。链博会正是促进各方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国际平台。
  链博会突出一个“链”字。此次展会不仅集中展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还充分展现各行业上下游关键环节的紧密协作与深度融合,彰显供应链生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优势。
  本届链博会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600余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境外参展商占比从首届的26%上升至32%,覆盖近70个国家,其中欧美参展商占境外参展商的比重达50%。
  链博会正成为全球企业关注焦点,其平台效应和影响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积极参与,共同探索合作新机遇,推动全球供应链互联互通。
  “今年,我们将在第二届链博会的智能汽车链展区亮相,期待通过展会进一步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推动智能化与可持续供应链的转型与创新。”博世集团中国区总裁徐大全说,在当前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链博会的举办对于这一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张少刚介绍,链博会更注重供应链上中下游企业的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中外企业以联合展台形式参展是第二届链博会的一大特色。在展台分布和展区设置上,链博会更加突出“链式”思维,全流程展示各链条上中下游重点环节,推动大中小企业聚链成群、优势互补。
  以链博会为桥梁,中外企业正携手构建更加高效、稳定的全球供应链网络。“链接世界,共创未来”,中国为世界打造开放性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企业提供共创价值的空间,让供应链真正成为“共赢链”。
   (记者李函林 杨绍功)
  新华社柏林/南京11月26日电
 
书店减少 日本将尝试在图书馆卖新书
书店减少 日本将尝试在图书馆卖新书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鉴于近年来实体书店大量减少,日本两家企业将从始自明年4月的2025财年起试行在一些公共图书馆销售新书。
  据日本共同社23日报道,向地方政府和一些机构提供图书馆服务的图书馆流通中心公司将与大型图书批发商日本出版贩卖公司合作,尝试在部分图书馆售书。这一计划旨在增加人们购买图书的机会,尤其是向那些可能不熟悉网上购物的老年人提供便利。
  届时,图书馆将设立单独的图书销售柜台,接受无库存图书的订购。
  试行期间经费将由上述两家公司承担,目前它们正在挑选合适的图书馆。如果图书销售行情不错,服务覆盖范围还有可能扩大。
  除图书外,公共图书馆还将销售文具和当地种植的蔬菜。日本出版贩卖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表示,力争让图书馆成为地区交流中心,打造“图书馆商店”。
  受日本人口出生率低迷和网购日益普及等因素影响,日本的书店经营者面临压力。日本出版业文化基金会调查显示,截至今年3月,日本1741个市町村中,482个没有实体书店,343个仅有一家书店。两项合计,实体书店不超过一家的市町村比例高达47.4%。
  市町村是日本都道府县的下一级行政区。
  数据还显示,与2022年相比,2023年日本实体书籍和杂志的销售额减少了6%。(乔颖)
 
她,一名马来裔舞狮者
她,一名马来裔舞狮者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新华社吉隆坡11月26日电(记者程一恒 谭耀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万挠一个小镇里,每个周末晚上,一阵阵锣鼓声从街巷里传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永骏醒狮团在一间厂房内训练。
  永骏醒狮团成员年龄在10岁到18岁之间,包括马来裔、华裔、印度裔,因为对舞狮文化的热爱聚到了一起。其中,一名个头不高、包裹头巾的马来裔女孩阿兹音在队伍中格外引人注目。
  阿兹音学习舞狮已有五年。聊起五年前与舞狮结缘,她仍难掩激动之情。“当时我师父第一次到我们学校表演,我被他吸引住了,他们玩得太帅了,那之后我很想去参加舞狮。”阿兹音用流利的汉语说。
  阿兹音在团队中承担狮尾角色。每当锣鼓声响起,她飞身上桩、轻巧跳跃、起身独立、挟腰转体……与搭档们一起,瞬间化身为一头俏皮伶俐的狮子。
  阿兹音从接触舞狮到加入醒狮团,离不开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她的父亲费扎勒。三十年前,还是学生的费扎勒喜欢上了舞狮,但那时学习舞狮要到很远的地方,受家庭经济条件所限,他错失学习机会。费扎勒说,他想了解其他族群的文化,“因为文化的魅力是共通的”。
  如今,女儿重新点燃了费扎勒对舞狮的热爱。身为网约车司机,他每个周末晚上都会准时送阿兹音到训练场地,全程陪伴她训练并且用手机记录女儿的成长。
  阿兹音的师父陈永证自幼在父亲影响下接触并学习舞狮,父亲是永骏醒狮团的创立者。在陈永证看来,阿兹音是他教过学员中非常出色的一个,对舞狮的坚持和专注令人感动。
  “别看是女生,她力气很大,可以把她的搭档很轻松地举起,完成很多高难度动作。”陈永证说,“在早几代成员中,其他族裔或女生接触学习舞狮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现在不同了,因为舞狮文化的独特性和包容性,我们组建起一个家。”
  马来西亚舞狮与中华传统舞狮同根同源,属舞狮派系中的“南狮”,随着华人漂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并生根发芽。最初,舞狮只是华人节日和庆祝活动中的表演项目。随着马来西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舞狮渐渐跨越不同族群与信仰,成为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2007年,在中华传统舞狮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高桩舞狮成为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据中马两国6月签署的联合声明,两国同意联合申请将“舞狮”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双方赞许“舞狮”成为两国共享的历史文化,将共同保护该文化遗产。
  狮头昂起,鼓声阵阵。敢于拼搏创新、勇往直前的舞狮精神深深融入热爱舞狮的马来西亚人心中。
 
德国可能重启核能发电吗
德国可能重启核能发电吗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际
 
  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期间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德国重启核能发电是“合乎逻辑且理性的”。德国最大反对党基督教民主联盟也呼吁重启核电,引起多方激辩。
  德国去年正式关闭该国最后三座核电站。如今,重启核电又在德国成为热议话题。专家认为,德国虽然存在重启核能的可能性,但由于民意、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阻碍,至少近期难以实现。
  摇摆:弃核之路波折不断


  德国国内的核能争议由来已久。自20世纪60年代德国首座商业核电站投用以来,该国反原子能运动就从未停歇,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更是激发了民众对核安全的担忧,也推动了以“环保、和平、反核”为政治原则的德国绿党的发展。
  2002年,因“安全问题”和“高放射性废物的最终储存问题”相关考量,德国修订《原子能法》,决定逐步淘汰核能商业发电。但2010年,德国再次修订该法,将核能视为过渡到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技术,决定延长核电站使用寿命。
  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加剧了德国民众对核事故严重后果的恐惧。当年5月,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宣布,德国将在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成为世界首个彻底放弃核电的发达工业国。
  弃核的同时,德国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大规模投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默克尔的经济顾问拉尔斯-亨德里克·罗勒曾对媒体表示,弃核政策“让德国过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但当时“别无选择”。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决定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包括停止从俄罗斯进口煤炭和石油,同时俄罗斯也停止通过“北溪”天然气管道向德国供应天然气,德国能源价格飙升。为缓解能源危机,原定2022年年底关闭的最后三座核电站被允许继续运行至2023年4月才最终退出电网。
博弈:重启核能成竞选议题


  今年11月初,德国执政联盟因在财政预算等方面存在分歧而破裂。随着德国内部政治分歧升级,各党派将核政策作为竞选的重要筹码之一。
  由反对党基督教民主联盟与基督教社会联盟组成的联盟党近期推出了新的能源政策,呼吁重新评估德国现有核能基础设施,以确定是否可能“以合理的技术和财务成本”重启核电站。执政党之一的绿党发言人则对媒体表示,相关提案是在美化过时的工业方案,发展可再生能源才是能源安全的关键。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李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能源供应问题关乎德国工业化进程,能否找到有效、稳定的能源供应渠道并显著降低发电成本,应对“能源脱俄”带来的负面冲击,对德国执政党意义重大。
  德国总理朔尔茨将于下个月在联邦议院发起信任投票,如未能通过信任投票,原定明年9月举行的联邦议院选举可能提前至明年2月。民调显示,如果提前选举,大约34%的选民将投票支持基督教民主联盟。
  分析人士认为,选举结果可能对德国核政策产生影响。李超说,如果联盟党能在选举后顺利组阁、上台,有可能推动关于核政策的讨论,甚至推动政策变革。即使不能马上重启核电站,也有可能在研发层面出台一些激励措施。
困难:重启之路阻碍重重


  尽管格罗西认为德国重启核能发电是“合乎逻辑且理性的”,但就目前情况看,重启之路阻碍重重。
  李超认为,虽然德国存在重启核能的可能性,但真正落地实施还有不少制约因素。“民意对此能否统一尚不确定。”他说,德国民众“恐核”心理由来已久,主要的反核政党绿党的立场又较为坚定,且已担任执政党总计十余年。长期的政党影响和舆论引导,导致至今仍有不小的“反核”声音,真正想要逆转核政策并不容易得到大多数民众支持。
  从经济层面的实际操作上看,尽管许多发电厂基本部件尚未拆除,重启核能在原则上存在可行性,但这一举措代价高昂,对财政困难的德国政府来说负担巨大。德国能源供应商莱茵集团和意昂集团出于盈利考量,拒绝了重启退役核电站方案。莱茵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库斯·克雷贝尔对媒体表示,重返核电计划在经济上不可行,“我认为一切都结束了,德国没有回头路”。
  李超表示,重启核能还存在政治上的争议。如果逆转核政策,德国政府势必背负“政策反复”“出尔反尔”等舆论包袱。此外,目前还很难预料选举后联邦政府组阁情况,联盟党如何说服执政伙伴支持其改变核政策,也具有不确定性。
  李超说,德国即使最终决定重启核能,也还面临行政许可、安全核查等一系列程序。近来关于德国官僚主义的讨论十分激烈,行政效率低下被认为是导致德国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再加上财政紧张,预计在核电站问题上,很难快速决策并落地实施。
    (记者褚怡 李若佳)
  新华社柏林11月25日电
 
重庆江北嘴:千年“水码头”变身西部金融高地
重庆江北嘴:千年“水码头”变身西部金融高地

( 2024-11-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读城
 
  第五届江北嘴新金融大会于27日至28日在重庆金融会展中心举行。
  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重庆肩负的重大使命。作为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的载体,江北嘴金融核心区再次成为经济界、金融界关注焦点。
  近年来,江北区勇挑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的重担,着力打造江北嘴西部金融核心城,成效显著。目前,江北嘴已成为全市金融机构、金融功能集聚效应最明显的区域,“东有陆家嘴,西有江北嘴”在业界广为流传。
  江北嘴,又称江北城,东临长江、南临嘉陵江。如今,江北嘴已从20多年前的“水码头”,蝶变为高楼林立、商贾云集的西部金融高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曾经辉煌、一度没落的江北城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江州、巴郡、楚州、渝州、恭州等古称,对于了解重庆历史的人来说早已耳熟能详,而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北嘴(江北城),却并不为太多人知晓。
  江北嘴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得交通之便,沿江一带地势平缓,向阳宜居,使它有幸成了重庆最早的古城。
  重庆1891年开埠之后,江北城码头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频繁往来的食盐、粮食、山货、木材、药材等商品充塞街巷。据史料记载,最繁华时期,从三洞桥到打渔湾,商家货栈密布,几近六千家。
  “新中国成立以前,重庆除水路与外界相通外,陆地只有成渝、渝黔两条公路与外部连接,且货运车辆极少。”据《江北城街道志》记载,当时,陇南、川北大量农副土特产品主要靠人力、畜力运抵江北城,然后装船外运。江北城两江沿岸各码头常年停泊着数以千计的货船,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江北城划归江北区管辖。直至20世纪80年代,江北区一些重要机关、企业,以及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粮、油、盐、糖、酒仓库,都设在江北城。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其他交通方式的迅猛发展,水运失去了优势。因水而兴的江北嘴,“光彩”逐渐暗淡,通往码头的老石阶上,行人越来越少。
  1966年1月19日,嘉陵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江北区重心开始向观音桥地区转移。1993年编制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城的发展慢了下来,与对岸的解放碑和旁边的江北区观音桥商圈形成鲜明对比。
  过去,连接江北嘴和江对面渝中区沧白路的是两根横跨钢索,钢索上“行走”着两台缆车,让每天来往于江北嘴和解放碑的人们有了一条过江捷径。坐上索道,从江中心望向两岸,一边是繁华,一边是冷清。
  1993年至2002年,鉴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江北嘴历经了近十年的控规阶段。江北嘴的这种缓慢发展状态一直延续至21世纪初。
  在很多人印象里,这段时期,江北嘴几乎没有新楼诞生,也没有新产业兴起。到2002年,聚集了10多万人的江北嘴地区,危旧房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整个区域最高的房子才6层高。
千年“水码头”蝶变为现代化新城


  变化,始于2002年。
  2002年7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快江北城规划建设的提案》。随后,重庆开始编制中央商务区规划,并着手准备江北嘴的整体拆迁,古老江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3年7月,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中央商务区规划》,明确重庆中央商务区由江北城商务中心区、解放碑商贸中心区和南岸弹子石功能配套区共同组成。
  根据市里的统一规划和部署,江北区明确了打造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的思路——与江北城近两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相结合。“双城、一轴、五区”的城市发展空间规划,随之出台。
  所谓“双城”,即“记忆之城”与“未来之城”,意在现代建筑和历史遗迹交相辉映;“一轴”即中部联系两江四岸的核心景观主轴;“五区”指的是商务办公区、综合服务区、混合使用区、休闲娱乐区和配套居住区。
  同时,根据两江环绕的地形地貌,江北嘴还规划布局了滨水绿化带和休闲娱乐带。
  2003年10月12日,位于下横街的3栋房屋爆破,拉开了江北嘴旧城改造的帷幕。至溉澜溪片区拆迁完毕,江北嘴累计搬迁约27400户居民,搬迁人口共计约12万人;搬迁企事业单位约185户,拆除危旧房约220万平方米。
  江北城的旧城拆迁,是重庆市旧城改造史上最大规模的整体搬迁,为重庆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和城市形象塑造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2005年,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正式拉开建设大幕。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金融城……一栋栋写字楼、一座座公共设施,陆续在江北嘴拔地而起。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江北嘴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6年,是江北嘴征地拆迁、规划设计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至2012年,是江北嘴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重点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当地相继完成了江北嘴25公里长的市政道路和管网,以及重庆大剧院、重庆科技馆、江水源空调、中央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最多时,有30多个工地同时在建。
  第三阶段,2013年至2020年左右,是江北嘴全面出功能、树形象阶段。
  经过20余年的努力,如今,江北嘴已建成高楼超过150栋,其中商务楼宇82栋。每当夜幕降临,鳞次栉比的高楼流光溢彩。
  江北嘴的生活配套设施、交通,也在这20余年里日渐完善。轨道交通6号线、9号线直达江北城,交通十分方便;有财信广场、重庆国金中心、三洞桥风情街等商业体,形成了一个集“吃喝玩乐游购娱”于一体的新兴商圈,给市民和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比如,重庆国金中心由“百年港企”九龙仓联手中海地产打造,已打造成集5A甲级写字楼、高端购物中心、宴会服务及休闲娱乐、奢华天际酒店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成就重庆高端综合商务范本。
  对于江北嘴的这些变化,华夏银行重庆分行职工李伟娴有着深刻的体会。“2012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周边到处都在搞建设,整个江北嘴建成的楼宇很少。那时的江北嘴,可以说还比较荒凉。”李伟娴回忆,那时江北嘴找不到一家便利店和小商店,买一瓶水都困难。“晚上加班要吃饭,附近却没有吃饭的地方,只能喊几公里外的外卖。”
  “但如今,我们单位附近就有财信广场、重庆国金中心两大商业综合体,吃饭、购物、娱乐都非常方便。”李伟娴说。
快速崛起为西部金融高地


  江北嘴的蝶变,不仅体现在城市建设,更在于金融业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占地面积6.83平方公里,这块“弹丸之地”最适合做什么?从江北嘴启动中央商务区建设之日起,重庆市级层面和江北区就审慎思索。经过反复考量,最终将目光瞄准了金融产业。
  方向明确,江北区一边推进江北嘴的基础设施建设、商务楼宇建设,一边瞄准国内外金融机构招商。
  2009年,华夏银行重庆分行率先明确落户江北嘴,2011年12月正式搬迁,成为首家入驻江北嘴的金融机构。2013年,平安产险重庆分公司也宣布入驻江北嘴。
  自2015年起,江北嘴更是迅速成为众多金融机构投资兴业的热土:
  2015年8月,中信银行重庆分行入驻江北嘴。
  2016年4月,中新互联互通股权投资基金在江北嘴成立,总规模约1000亿元。
  2017年2月,拥有西部首张由银监会批准的汽车金融牌照的企业——长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汽车金融),正式落户江北嘴金融城2号;当年8月,中信银行国际业务运营中心开始在江北嘴试营业。
  2020年5月,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小米消金)在江北嘴注册成立。
  2023年4月,上海证券重庆分公司在江北嘴揭牌,成为上海证券在中国西部地区的首家分公司。
  2024年,中信银行互联网贷款运营中心、邮储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和中信消费金融运营中心等3家功能性总部,也相继选择落地于此……
  青睐江北嘴的,并不止金融机构。多年来,西部金融法律服务中心、重庆股权服务集团、毕马威、第一太平戴维斯、大成律师事务所等众多专业服务业企业、机构,以及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也竞相抢滩江北嘴。
  其中,西部金融法律服务中心为江北区在全国首创。该中心融合了律师咨询、金融纠纷调解、公证、金融审判、经侦、检察等资源,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区、诉讼服务区、检察服务区、警务服务区四大功能区域,为金融机构和群众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法律服务。
  重庆股权服务集团作为一家市属重点国有企业,立足于强化重庆上市企业培育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
  据统计,截至2024年9月末,江北嘴已入驻企业超58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4家、中国500强企业47家、专业服务业企业500余家;集聚各类金融机构超过320家,其中区域以上金融总部86家。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江北嘴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为主体,基金、小贷、租赁、保理、股权投资、要素市场和资产管理等新型金融机构为辅助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江北区相关负责人说。
  昔日的千年“水码头”,蝶变为西部金融高地及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一个以金融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在江北嘴强势崛起。
金融业蓬勃发展


  在这个产业集聚区内,众多金融单位及其他机构、企业发展蒸蒸日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例如,中信银行重庆分行实现了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协调发展,在重庆创造了贷款规模连续10年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一、票据贴现连续5年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一等5个第一。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信银行重庆分行还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为重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融资、融智、融产”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赋能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仅最近3年,该行就联动中信集团在渝金融类公司,为在渝企业提供融资超8000亿元。
  2023年,该行由总行授牌成立科创金融中心,设立了“科技金融中心”一级部,组建了跨部门科技金融工作专班和15家科创先锋支行,构建起了科技金融支撑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该行创新推出“全金融牌照、全周期产品、全场景服务”的专属合作方案,以及“科创E贷”“积分卡审批”等科技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的融资服务,覆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这些探索,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该行已服务重庆专精特新企业1290家、支持科技型企业829家,表内外融资余额达360亿元。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
  作为重庆唯一一家总行级后台集中运营机构,中信银行国际业务运营中心自2017年8月开始试营业以来,致力于实现中信银行单证业务规模化、标准化、集中化操作,打造具有中信银行特色的“结算融资一体化、本外币一体化、境内外一体化”的综合性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开展铁路运输单证等跨境融资业务创新,提供便捷的国际结算服务,推动重庆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重庆的金融创新,为重庆吸引高端国际业务人才。
  目前,该中心业务涵盖“结算+融资+交易”等,已集中中信银行35家海内外分行的单证业务及17家分行涉外汇款业务,年结算量超千亿美元。
  作为我国首家专注巨灾风险管理的金融科技公司,中再巨灾风险管理公司成立5年多来,研发出了国际领先、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台风、洪涝三大巨灾模型。三大模型支持巨灾保险定价、巨灾产品创新和巨灾债券设计,打破了外国企业垄断,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巨灾保险领域被国外企业“卡脖子”的问题。
  基于自身的研发实力和研发成果,近年来,该公司联合重庆市江北区应急管理局打造了应急保险联动数字化平台,创新应急与保险联动机制,为风险减量管理提供支撑;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推进地质灾害模型研发,为推进重庆地质灾害保险创新和风险量化数字平台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重庆农商行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全国头部农商行,截至2024年9月末,资产总额超过1.5万亿元。在今年8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中,该行位居国内商业银行第22名,在全国农商行中排名第一。
  小米消金自2020年5月成立以来,业务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24年10月底,其已累计服务超1000万客户,累计投放消费贷款超1300亿元,在贷余额超过180亿元。
  金融机构的发展势头良好,也推动了江北嘴金融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末,江北嘴金融业增加值达240亿元、在全市占比超10%;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达1.57万亿元,占全市的近六分之一。
乘势而上再出发


  江北嘴金融中心核心区的崛起,非朝夕之功。
  多年来,重庆市江北区致力于营造优质金融生态环境,全力打造江北金融服务“金”字口碑。
  比如:坚持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一对一”服务;对金融机构面临的各类问题,及时予以“点对点”解决;在规划上未雨绸缪——既要建设一个金融中心,也要打造一个宜居乐业、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交相辉映的生态典范。
  政策红利,是江北嘴腾飞的另一翼。2016年,江北嘴被确定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重要承载地;2017年,江北嘴被确定为重庆自贸试验区核心区;2021年12月,《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加快推进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随后,江北区被赋予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的重任。
  凭借政策红利和贴心服务,江北嘴营造出了“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出效益”的良好氛围。
  “江北嘴的营商环境特别好,不仅有专人为我们贴心服务,还给了我们很多支持。比如我们作为金融科技公司,产品研发出来后需进行应用测试,江北区相关部门尽可能为我们提供一些项目,让我们能够练手。”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公司选择江北嘴,正是因为看中了江北嘴优质营商环境及人居环境所成就的软实力。”平安产险重庆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也深有体会。比如,营商环境方面,政府部门安排专人高效率为公司解决各种诉求,且有求必应;为公司高管提供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的福利。
  人居环境方面,江北嘴有公园,有沿江步道,也有购物中心、商业街,员工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很方便、惬意。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江北嘴的发展前景。
  “之前我在上海工作了20余年,今年8月才到重庆。我感觉重庆跟我想象得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在江北嘴,无论是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商业配套,还是金融机构集中度、产业链完整度,都媲美上海陆家嘴。”小米消金职工伊明由衷地感慨,“未来,江北嘴有望成为西部金融中心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江北嘴是江北区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的‘主阵地’,未来,我们将以打造江北嘴西部金融核心城为主要抓手,乘势而上再出发,努力为重庆加快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激活主引擎、增添新动能。”江北区相关负责人说。
  而第五届江北嘴新金融大会的举行,就是江北区乘势而上再出发的第一步。本次会议以“新金融强产业增信心:打造现代化西部金融中心”为主题,邀请国内外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思维碰撞,共同为重庆高水平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建言献策。同时,江北嘴金融城将在此次大会上与伦敦金融城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在绿色金融等领域进一步深化交流、加强合作,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赋能。
  江北嘴新金融大会作为重庆金融领域的重要盛会,自2018年起已成功举办了4届,是西部地区金融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是重庆金融开放发展的重要名片之一。过去4届大会取得丰富成果,影响力日益增强。以本届大会为契机,江北区期望进一步提升江北嘴西部金融核心城的吸引力、辐射力和集聚力,吸引更多金融机构、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江北嘴,助力重庆加快打造西部金融中心。
  江北嘴正奋楫扬帆,成就万里之望。
  (本报记者王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