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教育

习近平对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全力做好现场救援伤员救治 及时排查处置风险隐患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李强作出批示
习近平对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全力做好现场救援伤员救治 及时排查处置风险隐患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李强作出批示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5月1日2时10分许,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截至2日15时30分,灾害已造成48人死亡、30人受伤。
  灾害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广东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要全力做好现场救援、伤员救治,妥善做好善后处置等工作。要抓紧抢修受损道路,尽快恢复交通秩序。当前正值“五一”假期,群众出行增多,人员流动量大,部分地区还将出现大范围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各类事故灾害易发多发。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底线思维,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及时排查处置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风险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作出批示,要全力抢救受伤人员,细致做好善后工作,千方百计搜救被困人员,严防次生风险。当前正值“五一”假期群众旅游出行高峰,部分地方还将出现大范围降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安全责任落实,重点排查道路、景区以及公共设施等因长时间降雨引发的风险隐患,切实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全力防范各类事故灾害发生。
  根据习近平指示和李强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赶赴现场实地指挥一线应急处置工作,广东省、梅州市成立现场指挥部和多个工作组,全力做好现场搜救、伤员救治、交通疏导和善后处置等工作。目前,有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青春不止步 追梦不停歇
回访部分第二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和获奖集体
青春不止步 追梦不停歇
 
回访部分第二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和获奖集体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青年者,国家之魂。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记者近日回访了部分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和获奖集体,聆听他们获奖一年来的所思所悟,以及立足自身岗位,锐意进取、书写青春华章的新故事。
  每当在家中看到金灿灿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广东省江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指挥大队教导员李建昀都能清晰记得初次触摸它时的激动心情。“这个奖章是对我过去努力的肯定,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更是一种激励和鞭策。”李建昀说。
  曾长期奋战在打击走私一线的李建昀,在2021年的一次追捕行动中不幸受重伤,失去左腿。面对领导、同事和亲友的关心鼓励,他决心振作:“装上假肢还能继续当警察!”
  获奖一年来,从参与组建无人机实战指挥平台,到多次统筹指挥重大任务,李建昀拼着一股劲要干出新成绩。2023年至今,协助破获走私案件50宗,查扣冻品194吨和作案非法改装快艇108艘……奋勇争先的身影,让李建昀的奖章更加熠熠生辉。
  这一年,李建昀还经常参加各级党课、青年干部宣讲、政法英模巡回宣讲等活动。“我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鼓舞身边更多的青年人,激励大家用坚韧的奋斗,让青春更加闪耀夺目。”李建昀说。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内,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设计团队的年轻设计师正紧盯屏幕,轻触鼠标,一列动车组的数字模型跃然屏上……
  “当时,很多技术难题等着我们去攻克。”回忆起项目启动之初,京张高铁“复兴号”智能动车组设计师高鹏说,“封闭3个月,做出42套车头方案、5000余份图纸,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去年杭州亚运会举办前夕,一道“虹韵紫”穿梭于山海间,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列车正式载客运营……一年来,这个获奖的青年集体持续科技攻关,不断将人们对智能动车组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团队里有136名35岁以下的青年设计师,为提升列车性能和自主创新能力,年轻人敢想敢试,肯钻进去研究,许多‘90后’已经能独当一面。”高鹏说。
  最近,设计团队又投入到我国新型动车组研制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攻坚克难、加快创新创造,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高鹏表示。
  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奋斗在不同领域的青年,用汗水与拼搏铸就最闪耀的成绩。
  “看,这是中国的人类大脑磁共振成像专用机,目前已研制完成。”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党委委员、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吴丹向记者展示了一段视频。这一年来,她与团队在该领域取得多个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实现高时空分辨率脑影像提供了重要支撑。
  吴丹专注的领域,被称作医学影像领域的明珠——磁共振成像,基于该技术的磁共振扫描仪,可以获得人体从结构到功能的各方面信息。吴丹团队所研发的3D高分辨率弥散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成像速度和空间分辨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关键技术与团队最新研发的硬件系统相结合,将进一步推动相关临床研究。“自己的成长能和我国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同频共振,这是最令我振奋的事情。”吴丹说。
  担当奉献的青春身影,是美丽的时代风景。
  “我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但音乐是我心中的光。”13岁时,张晨因病致盲,进入安徽省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学习音乐。经过刻苦学习,张晨成为安庆市首位盲人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当老师,用爱“点亮”残障孩子的心灯。
  获奖一年来,张晨的工作和生活忙碌且充实。在学校教音乐和盲文的张晨,会利用课余时间给她所带的“七彩旋”音乐社团排练。“取这个名字,是希望学生们能在音乐中感受世界的七彩。”张晨说。
  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七彩旋”音乐社团在安徽省中小学生合唱专项展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学生们更自信了。”张晨希望,孩子们在音乐中快乐成长,长大后有能力回报社会。以音乐社团实践为基础,张晨正在研究视障学生音乐教学的相关课题,期望通过音乐社团与学校课程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视障学生的综合能力。
  走进航空工业沈飞数字化装配车间,自动制孔机器人精准钻出排排钉孔,飞机主体部件分毫不差地摆放到相应位置……驻足于自动化生产线前,航空工业沈飞总工艺师张永亮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我们会定期观测,找到需要提升的地方。”
  作为获奖集体航空工业沈飞某型舰载机研制罗阳青年突击队中的一员,张永亮长期从事飞机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正带领团队加紧研究和构建先进制造技术体系,积极投身航空智能制造和“数字沈飞”建设。
  一年来,张永亮团队主动探索技术研发新模式,努力攻克型号跨代发展对制造技术提出的新挑战,致力于进一步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水平。
  张永亮团队是罗阳青年突击队的一个缩影,这支35周岁以下队员占比超过60%的青年突击队,仍在不同战线上再攀高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矢志不渝的信念。”张永亮说。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青春的中国前程似锦,中国青年重任在肩、砥砺前行,正在各行各业各领域成长成才、建功立业,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跨越山海的爱心陪伴
武大学子与新疆孩子的笔友情
跨越山海的爱心陪伴
 
武大学子与新疆孩子的笔友情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日电(记者苟立锋 周生斌 丁磊)春日傍晚,饭后的活动间隙,阿瓦克孜将书挪到一边,腾出桌面空间后,拿出一张信纸摊开,用手小心翼翼地展平,郑重写下“见字如面”几个字,挠了挠头又琢磨了一会儿,这个新疆女孩继续倾诉心事。
  一年多来,阿瓦克孜和武汉大学的志愿者累计通信十几封,从最初拘谨的自我介绍,到现在无话不谈的亲密挚友,远方素未谋面的姐姐给了阿瓦克孜太多指导、鼓励和希望,也让她心中对未来的憧憬愈发清晰。“我特别想考上武汉大学,成为像姐姐那样优秀的人。”阿瓦克孜兴奋地说,去年她收到了武大130周年校庆明信片,这让她更加向往武大校园。
  阿瓦克孜就读于新疆双河市高级中学,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子。2020年武汉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双河市高级中学发起“山水知行”书信陪伴计划,“孩子们其实对未来充满好奇,也有很多青春的烦恼无处诉说,通过书信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的初衷。”时任支教团团长的王强说。
  “山水知行”书信陪伴计划是武汉大学学生公益活动品牌之一,旨在以书信的形式,邀请武大学子与偏远地区的孩子结成一对一笔友,让关注偏远地区教育的大学生们,以哥哥姐姐的口吻来为孩子们解答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烦恼。
  “我有点偏科,经常会写信向武大的哥哥请教学习方法。”19岁的柯哲然从一开始写几百字到如今每封信洋洋洒洒3000多字;“姐姐说‘事忙而心闲’让我受益匪浅。”18岁的闫翊桐喜欢远方笔友字里行间的那份淡雅洒脱;“我养了姐姐当时在这里支教时接生的小猫,现在经常在信里给她寄猫咪照片。”17岁的赵一冰在研支团学姐回到武大后,依然和她分享着生活点滴。
  孩子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关于学习、关于生活、关于未来人生,武大学子的回复耐心细致,有鼓励、有叮咛、有无限关爱。一纸书信,咫尺天涯,在即将迈入人生下个阶段前,这些祖国边疆的孩子们收获了来自远方的满满善意,他们和武大哥哥姐姐间的笔友情日益深厚。
  从天山脚下到长江之滨,借助武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牵线搭桥,截至目前,双河市高级中学累计有450余名学生以书信的形式,与武大学子结为笔友,他们在3200余封信件中彼此陪伴、共同成长,分享着成长过程中的足迹与经验,成为跨越山水的知音挚友。
  研究生支教团一年一届轮换,来支教的武大学子不仅是任课老师,更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见外面世界的窗口。在第25届支教团里,王仡柯开设了摄影选修课,闫睿篪教同学们打羽毛球,而写信传统也被他们传承下来。
  2023年,双河市高级中学的吴梓卓、韩莫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歌词以另一种方式照进现实。“能够遇到研支团的哥哥姐姐们,是我一生之幸。”吴梓卓说。
  如今,双河市高级中学参加书信计划的学生和武汉大学的志愿者每月写一次信,信件统一投递到学校的珞珞信箱里,“邮差”就是在学校支教的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而信箱是以武汉大学曾经的网红狐狸珞珞为主题设计的。跨越千山万水,纸短情长的爱心陪伴让两地青年学子的心紧紧相连。
  一届又一届武大学子远赴新疆支教,背后是整个援疆工作的多年持续投入。十几年来,湖北省黄冈市累计有近百名教师来到双河市高级中学任教,学校重本上线率显著提升。
  不久前,王仡柯和支教团成员们寄走了又一批信,时间还没过去几天,但很多孩子已经频繁问起,自己的回信到了没有。“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跨越山海的书写与陪伴,意义或许就在于此。”王仡柯说。
 
文韵沁湾区
文韵沁湾区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广州5月2日电(记者陈凯星 叶前 吴涛 邓瑞璇)莽莽珠江贯五岭,奔千里,汇湾区,入南海。在珠江流经广州的对外交通要道白鹅潭处,一栋典雅壮丽的场馆巍然矗立,如同一艘巨轮泊于江岸、风帆正举。
  5月1日,集广东美术馆新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为一体的重大文化标志性工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向公众开放,一个蕴藏岭南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奥秘的珍宝盒子被缓缓打开。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承担着岭南文化的标志地、大众休闲的目的地、湾区交流的会客厅的职责,将推动人文湾区建设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当前,广东正勇担新的文化使命,培育向上向善、刚健朴实文化,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和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白鹅潭畔,江风文韵相融,贯通古今,连接中西。
白鹅潭畔 巨轮扬帆


  甫一开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门前,等待进馆的市民游客就排起了长龙。
  为了赶上第一天参观的“头啖汤”,深圳市民张建提前一天赶到广州。他说:“不论是建筑还是馆藏,艺术中心都让我充满了期待。”
  “艺术中心是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总设计师何镜堂介绍,长近360米的艺术中心,展陈面积超4万平方米。三馆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有巨轮出海之态,寓意“岭南文化乘风破浪、远播四海”。
  三馆之中面积最大的广东美术馆新馆内,“新时代·新跨越——广东美术馆新馆系列大展”8个主题展览规模壮观、气势磅礴。
  集广东美术馆数年馆藏精华,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机构馆藏经典,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关山月等700多位中外艺术大师的近千件书画、雕塑等作品按照不同主题,一字排开。
  “一下子能看到这么多大家的经典作品,真过瘾呀。”参观展览一整天的市民张秋婷说。
  绚烂的灯光、珍贵的影像、迷人的音效,位于美术馆三楼的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则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拍照“打卡”。
  木棉、紫荆、莲花……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市花,以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诠释岭南文化的魅力。光影流转,“太美了!”赞叹不绝于耳。
  “我们采用数字艺术与传统绘画融合的手法,不仅复现了岭南画派的美感,还塑造了一个饱含湾区特色的生命花园。”创作“南国花园”主题展的艺术家费俊说。
  非遗馆四楼,约1米高、4米多长的大型骨雕作品“湾区同心”巧夺天工,广州镇海楼、香港金紫荆广场、澳门大三巴等湾区地标纤毫毕现。
  国家级非遗象牙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张民辉说,为完美复刻湾区的名山秀水,作品集合20多名工匠、共用工时约3000天制作而成,使用的牛骨材料达13吨。
  而这只是非遗馆物华天宝的一角。馆内,广东5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悉数与观众见面。
  “我们着力把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打造成中外文化交流的艺术殿堂和重要平台,使它成为既是世界了解岭南文化、中华文明的一个窗口,也是广东、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了解世界各国文化、文明的一个窗口。”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斌说。
馆以载文 活态传承


  “这本我看过!”“原来这也是广东的作品”……广东文学馆内,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梁启超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从欧阳山的《三家巷》到“打工诗人”郭金牛的《纸上还乡》,兼容并蓄、悠久灿烂的岭南文化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我们希望将文学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学大本营,集收藏、展览、研究、交流等活动于一体的文学殿堂。”广东省作协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说。
  滔滔珠江,见证千年文脉传承;馆以载文,凝聚岭南厚重文化。承载这一切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正是广东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缩影。
  在北江流经清远城区中心的江段上,坐落着首家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
  书院藏有岭南历史、文化等领域书籍近3万册,还持续开展二十四节气茶席、国学公益班等活动。2017年书院落成后,这座曾少人问津的小岛成了市民流连忘返的去处。
  一壶白茶,一本古书,从《清远县志》中探寻家乡本源,在古籍文献中研究地方历史,在文化公开课中与学者同好共学交流……57岁的清远市民陈卫红说:“书院一落成我就经常来,这里就是我们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潮州金山书院、惠州丰湖书院、肇庆星岩书院、梅州东山书院……一座座身处秀丽风景之中的书院,彰显广东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绵长的历史文脉。
  以各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三馆一站为主体,广东公共文化建设也由点及面全面铺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走进百姓生活。
  广州市越秀公园东秀湖畔,一栋白色建筑融于园林景观中,与附近厚重的明城墙、繁茂的大榕树、盛放的紫荆花相得益彰。
  这里是花城文学院,花香、茶香、咖啡香衬托着书香。
  与科幻作家畅聊科幻创作、聆听文学史视野下的当下文学、探索女性视角与新女性写作……广州市越秀公园主任王艾君说,花城文学院将专业的文学内容植入城市公共空间,成立一年多来,已举办承办文学分享、文化共建类活动超过70场。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新馆……近年来,一个个文化新地标拔地而起,融通古今、荟萃中外的大湾区,正在成为文化的新高地,岭南文脉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的风采。
融汇中西 向海而强


  广东美术馆新馆“觉醒时代——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传承与演变”展厅内,人头攒动。
  展览以美术作品讲述了“西学东渐”风潮如何影响中国美术的进程,以及艺术的力量如何回应现实。其中,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岭南画派代表人物用一幅幅作品,展示兼工带写、彩墨并重的艺术手法,阐释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追求。
  “广东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很多西方文化和新事物都是通过这里进入中国的,比如油画、摄影等。”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说。
  “西学东渐”对岭南地区的影响不仅在艺术,也在语言、建筑、经济等方方面面。
  “百货均输成剧邑,五方风气异中原。”“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的笔下,广州是一个因世界贸易而繁忙、融合了各方外来文化而拥有独特风气的城市,这也是岭南地区的缩影。
  行走在湾区城市,骑楼随处可见。这种由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跨出街面的骑楼,还可弥补室内空间的不足,满足商业活动需求,是岭南人民生活智慧的体现。
  开放包容的传统,更让这里有着向海而生的气质。昔日侨民乘着红头船“过番出海”,勤劳的炎黄子孙向世界带去中华文化。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粤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广州粤剧院艺术总监欧凯明说,每次到国外,他都会被岭南文化的广泛传播与传承深深触动。
  粤剧、英歌、醒狮、咏春……不仅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更是唤醒海外华人的乡音乡情。源自南粤,融汇中西,远扬海外,已成为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色。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人文湾区活力显现,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从历史古迹保护、文博机构联动、文化设施共享,到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影视资源互通、艺术展演交流等,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密切合作,并充分利用粤语、英语和葡语等语言纽带,推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凝思间古今往来轮转,馆舍前珠水悠悠依然。
  泊于白鹅潭边的“文化巨轮”将岭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相连,更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连。
 
6.5%背后的“含金量”
透视吉林省一季度经济运行“开门红”
6.5%背后的“含金量”
 
透视吉林省一季度经济运行“开门红”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一季度看吉林,看吉林一季度,全面振兴之“势”,伴着春风扑面而来。
  于宏观处俯瞰振兴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又一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于中观处观察发展后劲,一、二、三产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9.5%、5.7%,农业稳、工业快、服务业优化的格局呈现;于微观处感受经济活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提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资源要素持续汇聚……
  纵观白山黑水,发展热潮涌动,“进”的势头更劲、“稳”的基础更牢、新动能拔节生长。吉林正应势而动,乘势而上。
增速再超全国平均
经济列车全面提速


  在长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里,新车型加速装配下线,项目周边,电池、电驱、整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产业项目汇聚,产业集群快速集聚……
  在吉林市,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现场,焊花四射,施工繁忙,建成后,将增产上百万吨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布局……
  繁忙的生产景象,是经济运行加速的缩影。较高的发展速度支撑下,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多个季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季度经济“成绩单”亮点频现:
  ——全面振兴“再加速”。吉林省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在2023年全年6.3%的高增速基础上,加快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3%,比上年全年加快6.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0%,出口同比增长6.6%;
  ——市场信心“再汇聚”。市场信心伴随经济发展而巩固、提升,振兴机遇伴随招商引资而生发、汇聚。今年一季度,吉林省有资金到位项目462个,到位资金586.66亿元,同比增长41.9%,增速居历年前列。民间投资动力增强,同比增长2.8%,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2023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发展质量“再优化”。发力战略新兴产业,吉林着眼新质生产力培育,一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3%。深入布局未来产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5%和16.2%。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表示,新质生产力驱动吉林省一季度经济运行提速提质、结构优化的态势明显,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有力基础。
工业“顶梁柱”繁花锦簇 “向新”“升高”势头强


  工业制造业是吉林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一季度吉林工业经济加速发展,重点产业量提质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工业引擎底盘稳。一季度,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3.6个百分点;全省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省属口径整车产销量分别增长22.1%和27.3%,在汽车城长春,国网长春供电公司数据显示,全市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3.53%,为工业稳增长奠定基础。
  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中国一汽红旗品牌展台前人头攒动,长续航、耐低温、高安全性的新能源汽车备受关注。先进的车型背后,是吉林推动工业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全面推进“智改数转”。
  作为东北传统老工业基地,石化、冶金、食品等产业都具备推陈出新的基础和条件。制造业转型浪潮,正在吉林大地展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从下游的整车、高铁厂商,到中游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再到上游的工业原料车间,2024年全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计划提升至50%。
  ——新兴产业动能劲。3月份,吉林制造业PMI为51.4%,近半年来首次进入扩张区间。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徐洪才认为,工业基础驱动传统和新兴产业“比翼齐飞”,是重返扩张背后的“密码”。
  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增长76.3%、动车组产量增长57.1%、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产量增长16.2%,一季度吉林省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同比实现快速增长。与之相伴的高“含新量”产品竞相涌现,一汽红旗新能源子品牌首款战略车型首发,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试运行,一汽弗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投产……“新增长点巩固向好态势,强信心、增底气。”吉林省统计局局长林梅说。
第三产业万紫千红 生产生活“有呼有应”


  如今的吉林,服务业正成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促进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53.5%,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
  ——向新而行,服务经济发展主力军。从全省发展态势看,聚焦高技术领域生产性服务业,正与吉林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互为支撑、相辅相成。
  眼下,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吉林一号”卫星密集勘测全省耕地信息,为众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数据服务。以长光卫星为龙头,吉林省带动链条上的零部件制造、遥感数据应用等行业近250家企业共同发展。
  数据显示,1至2月,吉林省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等四大生产性服务业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合计拉动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增速21.3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80.1%。
  ——活力涌动,文旅“火”、消费“旺”。一季度,在冰雪旅游热和假日经济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95.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7.1%;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897.9%,实现入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42.2%。
  文旅热潮带来了滚滚人流,激荡起消费市场和经济运行的活力。一季度,吉林省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同比增长6.6%和9.9%,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0.5%;全省铁路旅客发送量增长39.2%,公路旅客运量增长52.1%,民航旅客发送量增长43.0%。
  “吉林省一季度经济运行已经从恢复增长步入了正常增长的轨道,供需两端呈现协同发力、同步向好态势,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福前说。
(本报记者段续 王晓林)
 
假期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3亿人次
假期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3亿人次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王聿昊 叶昊鸣)记者2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5月1日(“五一”假期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31574.2万人次,环比增长54.7%,比2023年增长16%。
  具体来看,公路跨区域人员流动量29201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17%,其中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人员出行量25403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18.4%,公路营业性客运量3798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8.6%。铁路客运量2069.3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5.2%。民航客运量216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2.6%。水路客运量87.94万人次,比2023年增长1.5%。
 
“用实际行动浇筑塞中铁杆友谊”
习近平主席复信令斯梅戴雷沃钢厂职工深受鼓舞
“用实际行动浇筑塞中铁杆友谊”

习近平主席复信令斯梅戴雷沃钢厂职工深受鼓舞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5月2日电(记者邓耀敏 石中玉 林浩)“收到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职工斯特凡·内希奇对新华社记者说。
  4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塞尔维亚籍职工,勉励他们为中塞友谊作出新贡献。钢厂职工们表示,这封复信让他们对钢厂的未来充满信心,他们将继续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浇筑塞中铁杆友谊”。
深受鼓舞,备感荣耀


  斯梅戴雷沃钢厂成立于1913年,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但由于市场、管理及转型方面原因,钢厂一度陷入困境,濒临倒闭。
  2016年,中国河钢集团收购斯梅戴雷沃钢厂。在双方管理团队和钢厂工人的共同努力下,钢厂面貌焕然一新,为斯梅戴雷沃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钢厂在中资企业投资后迅速扭亏为盈、5000多名职工的工作岗位得到保障、数千家庭享受平静幸福生活。
  2016年习近平主席对塞尔维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曾到斯梅戴雷沃钢厂同职工面对面交流。日前,河钢集团斯梅戴雷沃钢厂30名塞籍职工代表致信习近平主席,介绍钢厂发展近况及对当地民生改善的重要贡献,表达对习近平主席亲自关心和促成该项目的感激之情。
  “我没想到习近平主席这么快回信!”钢厂职工内纳德·茨韦塔诺维奇激动地说。茨韦塔诺维奇说,钢厂投资新建了高炉煤气柜、加热炉等设备,“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钢厂材料管理及维护部门负责人波波维奇·博扬告诉记者,习近平主席的复信对钢厂职工意义重大,大家深受鼓舞、备感荣耀。
“继续为塞尔维亚经济发展作贡献”


  4月30日,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明向斯梅戴雷沃钢厂负责人和职工代表转交并宣读了习近平主席复信,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李明说,斯梅戴雷沃钢厂职工对习近平主席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复信,都深感荣幸、振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希望钢厂职工继续参与到中塞关系的发展中,不断为两国加强合作作贡献。
  作为钢厂管理团队一员,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执行董事宋嗣海也深受习近平主席复信的鼓舞。
  宋嗣海说,钢厂团队将牢记习近平主席的嘱托,带领5000多名职工继续把钢厂经营好。收购钢厂以来,团队对钢厂装备进行了升级改造,企业面貌焕然一新,环保达到了历史上最好水平。
  在河钢进驻之前,钢厂不少设备陈旧,工艺流程落后。中国企业引入了新技术新设备,让工人们接触到现代化的生产流程。钢厂2022年投产的烧结厂通过改造现有设施和建设新设施,减少了能源和附加材料消耗,有效提升了环保水平。2023年,斯梅戴雷沃钢厂区域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比欧盟标准更低。
  而今,斯梅戴雷沃钢厂重新成为“塞尔维亚的骄傲”,两国员工还为建设在欧洲具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共同努力。
  “我们的目标是继续提高效率并扩大业务,以确保钢厂的长期发展。在河钢集团支持下,在塞中两国持续合作中,我们相信这是可以实现的,钢厂未来将继续为当地和塞尔维亚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博扬对此充满信心。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成功典范”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强调,斯梅戴雷沃钢厂的良好发展,是中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也是两国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钢厂职工是中塞友好合作的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钢厂职工斯拉詹·斯托亚诺维奇感谢习近平主席对钢厂职工付出努力的认可。“只有伟大的奉献精神和努力工作才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他说,“塞中铁杆友谊坚不可摧。尽管我们的文化不同,但对工作的奉献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是我们的共同之处。”
  塞尔维亚学者亚历山大·米蒂奇认为,习近平主席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复信斯梅戴雷沃钢厂职工,体现了他对劳动者的关心以及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重视。
  在米蒂奇看来,塞中两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都取得积极成果,“斯梅戴雷沃钢厂是塞中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成功典范,为当地乃至塞尔维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塞尔维亚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内纳德·斯特基奇说,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体现了他对斯梅戴雷沃钢厂职工工作以及他们为塞中友谊所作贡献的认可和支持。斯梅戴雷沃钢厂是塞中高质量经济合作的象征之一,已成为两国互利合作的典范。
 
中匈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主题年会达成多项成果
中匈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主题年会达成多项成果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五月二日,新华通讯社社长傅华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出席中匈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主题年会并致辞。
新华社记者贺灿铃摄
 
 
  新华社布达佩斯5月2日电(记者郑明达 康逸 陈浩)中匈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主题年会2日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匈两国政府官员,商会和企业界代表以及两国主流媒体、智库负责人等约200人,围绕“引领中国-中东欧合作方向 共享发展机遇”的主题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务实合作成果,为中匈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新华通讯社社长傅华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匈建交75周年,建交以来两国政治互信和传统友谊持续巩固,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新华社始终致力于为中匈共建“一带一路”凝心聚力、添砖加瓦。举办此次主题年会,就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推动中匈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务实合作,以更多创新成果为中匈共建“一带一路”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傅华说,新华社将继续深入报道中匈两国高层交往,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现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成果,加强同匈牙利智库的沟通交流,充分利用并不断优化世界媒体峰会、“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等平台机制,推出更多务实成果,为中匈开展多领域合作搭建桥梁,更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匈牙利“向东开放”战略深度对接。
  匈牙利国家经济部部长纳吉·马顿说,匈中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丰硕成果,匈塞铁路就是这一合作的重要体现。匈牙利视中国经济发展为重要机遇,中国银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在匈牙利投资兴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匈方愿继续同中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并发挥自身优势,做连通中国与欧洲的纽带。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刘洪才说,中匈各界要落实好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深入推进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打造更多面向未来的合作动能,充分发挥两国各层次合作平台的特色优势,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发挥建设性作用。希望两国各界人士积极唱响友好与合作的主旋律,推动中匈关系再创新辉煌。
  匈牙利ATV集团首席执行官科瓦奇说,近年来,匈牙利和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蓬勃发展。得益于ATV集团与中国媒体之间的广泛合作,广大受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匈中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双方要继续推进这样的合作,让两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这将有助于提升和巩固匈中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其在未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中匈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主题年会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新华社联合匈牙利ATV集团共同主办。年会期间,各方取得多项务实成果:“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东欧联络处揭牌;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发布“丝路心相通”中匈民间合作项目;中国一带一路网上线“中匈产业合作专区”;《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新内涵——中国-匈牙利投资合作报告》正式发布。
  会前,与会嘉宾还观看了中匈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图片展。
 
外交部发言人就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关于中国台湾地区参加世卫大会的声明答记者问
外交部发言人就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关于中国台湾地区参加世卫大会的声明答记者问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外交部发言人2日就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关于中国台湾地区参加世卫大会的声明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5月1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声明称,美方强烈鼓励世卫组织邀请台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今年世卫大会。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说,美方有关声明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发言人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台湾地区参与国际组织,包括世卫组织活动问题上,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即必须按照一个中国原则来处理,这也是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和世界卫生大会25.1号决议确认的根本原则。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导致台湾地区参加世卫大会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美方有关声明混淆视听,实质是纵容支持“台独”分裂活动。
  “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我们再次敦促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将美领导人作出的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承诺落实到行动上,停止借世卫大会炒作涉台问题,不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错误信号。”发言人说。
  发言人说,一个中国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支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容否认,也不可阻挡。任何打“台湾牌”、搞“以台制华”的图谋必将遭到国际社会的坚决反对,注定以失败告终。
 
习近平主席鼓励匈牙利学子做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
习近平主席鼓励匈牙利学子做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有一所匈中双语学校。
  用中文说“你好”,是孩子们的第一堂课;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名句的中译文,不少人能熟练背诵;老师会给孩子们介绍中国文学家鲁迅……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在这里系统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2009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匈牙利期间到这所学校考察。现任匈中双语学校校长埃尔代伊·苏珊娜作为亲历者,对这番寄语深感共鸣。
  2023年,习近平主席复信该校学生,鼓励匈牙利青少年更多了解中国,“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
  “习近平主席一直关心我们学校的发展。”埃尔代伊说,在习近平主席的鼓励下,学校已培养出一批“匈中友谊的建设者”。
双语学校变化巨大


  探访匈中双语学校,仿佛踏入一片中国文化的小天地。校门口一对石狮还有中文名字——雄狮“多多”,雌狮“丽丽”。校园内,伫立着一座孔子铜像。教室用中国结、红灯笼、中国书法作为装饰。记者采访时,看到有些学生正在学习勾画京剧脸谱,还有人在学习太极拳、剪纸等。
  这所学校是中东欧地区首个使用中文和母语双语教学的公立全日制学校,今年正逢建校20周年。起初,学生大多来自在匈牙利工作和生活的中国家庭。
  “习伯伯,您好!”2009年10月,学生们在黑板上用中文写下欢迎语。时任校长郭家明感慨地说,那次访问中,习近平主席语重心长地说,在这个学校的孩子们身上,可以看到中匈两国的友谊事业后继有人。离开时,习近平主席特意叮嘱,天气寒冷,不要让孩子们到户外送别。
  如今,学校已扩大到12个年级、20个班,在校学生500余人,大部分是以匈牙利语为母语的学生。学生不仅有汉语课,绘画、音乐、计算机课也用中文教授。2017年,该校与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作建立了孔子课堂。
  埃尔代伊校长说,习近平主席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很坚定”,“一以贯之”,“非常鼓舞人心”。学校发展长期得到匈中各界广泛支持,学生们有机会到访中国、与中国青少年交流。
做“有温度的”友好使者


  “祝您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事事如意!天天开心!”这段写在田字格里的汉字整齐秀气,是匈中双语学校学生胡灵月、宋智孝写下的祝福。
  2023年春节前夕,她们代表全校学生致信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教授,按照中国风俗拜年,讲述在校学习中文12年的感受,表达将来到中国上大学、为匈中友好作贡献的愿望。
  匈中双语学校中方负责人、中文教师王悦说,两名学生当时用不同纸张试写,争取最好的书写效果,信里没有华丽辞藻,质朴而真诚。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亲切而温暖。在信中,习近平主席谈起2009年在匈中双语学校同师生们交流的情景,为学生们长期坚持学习中文、立志为中匈友好作贡献“点赞”。他欢迎学生们高中毕业后到中国读大学,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匈牙利青少年喜欢上中文、学习中文,有机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更多地了解当今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
  长久努力,梦想成真,胡灵月和宋智孝2023年被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录取。
  她们在北京的大学生活“有意思”、也“有挑战”,每天都有“跨文化的体验”。“中国吃米饭多,匈牙利吃土豆、面包多”,“匈牙利习惯用刀叉,这里用筷子”,两国也有一道搭配相似的家常菜“土豆炖牛肉”。胡灵月在学校国际文化节上结识了好朋友,平时经常聊天,在对方的帮助下更好地适应在北京的生活。
  她们就读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梦想是学成后当老师,“给匈牙利学生们讲中国的故事和文化”,“做有温度的匈中友好事业的使者”。
“到中国去”


  王悦告诉记者,习近平主席的复信极大鼓舞了匈中双语学校学生。以优秀学长为榜样,很多学生现在学习中文的热情更高了,争取今后有机会到中国学习深造。
  中文名为伍上的学生杜龙德·埃内斯特·山多尔到过广州、深圳、北京等多座中国城市,切身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在他看来,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学习中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12年级学生英厄斯·多丽娜对中国文化很着迷,尤其热爱古筝和中国民族舞。“我好想到中国去,想结交更多中国朋友。”她说。
  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对新华社记者说,匈中双语学校为两国人民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机会,双方可以学习和认识彼此的文化和文明,鼓励人们保持开放和客观的态度。
  匈中双语学校自2016年起增设中学部。近年来,不少高中毕业生考入匈牙利知名高等学府罗兰大学。除了继续学习中文,很多学生选择经济、数学、教育等专业深造。王悦告诉记者,又有十几名学生已被中国高校录取,今年9月就要来华。
  目前,匈牙利已开设5所孔子学院。匈牙利人对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不断高涨,中文已被纳入匈牙利国民教育体系,并成为高考科目。双方互设的文化中心也是展开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
  “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记者探访校园快结束时,听到教室内传出的中文歌,歌声嘹亮,激情飞扬。   (记者陈浩 张远 陈文仙
参与记者:孙鑫晶 赵旭 宿亮)
新华社布达佩斯/北京5月2日电
 
凡人微光书写时代华章
基层劳动者“五一”风采掠影
凡人微光书写时代华章

基层劳动者“五一”风采掠影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新华社记者走近5个不同的劳动者群体,聚焦新业态蓬勃兴起中的执着和奋斗,和洋溢其间的劳动之美。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他们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书写出不平凡的答案,激励着更多人奋力向前奔跑。
“站岗过节”的交警女子机动队


  杭州南山路一处路口,29岁的姜子璇身处人流车流,从容不迫指挥疏导交通。“五一”假期首日,西湖风景名胜区迎来流量高峰。
  “坚守岗位是最有意义的过节方式。”姜子璇的身后就是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然而作为一名路面执勤警力,她无暇转身看上一眼。
  姜子璇是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景区大队女子机动队的一员。这支活跃在西子湖畔的交警“她力量”,是杭州成立最早的骑警队伍,现有队员32名,平均年龄27岁。
  川流不息的车流中,队员们凭借耐心、细致和专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在作为一名交警必须具备的素质方面,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景区大队教导员邵征伟说。
  群众过节,交警站岗。“五一”假期,杭州交警每天投入2000名警力屯警路面,全力保障这座超大城市交通系统安全、顺畅、有序运转。
“行程满满”的小百花


  今年“五一”期间,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杭州蝴蝶剧场演出新编现代戏《钱塘里》,讲述“一场车祸、两户人家、以善相拥、平凡不凡”的动人故事。
  5月1日下午,小百花的演员们早早来到剧场后台开始化妆,准备晚上演出。这段时间,大家行程满满。今年元宵节,剧团开启全国巡演,先后前往全国15个城市,演出30多场,在此期间,杭州的驻场演出也一直在继续。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84年5月,是我国知名的戏曲表演团体。在1日晚演出的《钱塘里》中,女主角“方小米”由青年演员李云霄担纲。她说:“能够在浙江小百花这个大家庭里和大家一起努力,通过自己的演出,给观众带来快乐和感动,我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持证上岗”的民宿管家


  这几天,浙江德清县莫干山缦田生态度假村一房难求。“45间房早在半个月前就全部订出了!”民宿管家颜传波正忙着招呼旅客参加登山挖笋、采摘樱桃等春日特色活动。
  颜传波管理的这家民宿位于莫干山脚下,占地约300亩,还配有生态农场、四季果园、露营草坪、马场、越野车基地等。据了解,德清登记在册的民宿近900家,像颜传波这样的民宿管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
  “民宿管家指为客户提供住宿、餐饮以及当地自然环境、文化与生活方式体验等定制化服务的人员,是优化旅客民宿体验的重要角色。”颜传波说。2022年,民宿管家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的18个新职业之一。
  2024年3月,从业近6年的颜传波拿到了民宿管家职业技能初级证书,他颇为自豪:“社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我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以光为尺的科技创业者


  这个“五一”,刚刚从德国归来的“80后”创业者李涛日程排得很满。以光为尺,致力于高精度三维视觉技术的普及应用,是他20年来专注的事业。4月下旬,他带领团队赴德参加博览会,与世界各地参展商交流,也带回更多订单。
  高精度3D扫描技术在国内发展起步晚,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占领。“2009年,我们的最高精度测量水平大概在20微米,和国外技术存在一定差距。”李涛带领团队边摸索边验证,最终成功实现20微米到5微米的精度提升。
  每一微米的提升背后,都是数万次参数的验证。
  凭借高精度3D扫描技术,他创始的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产品更是在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并出口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这一代的科技创业者,就是要锚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李涛说。
奔走山乡的科技特派员


  “五一”假期,科技特派员依然奔走在田间地头。这几天,浙江农林大学研究员斯金平正在杭州长乐林场查看石斛和黄精种植情况。
  眼下,大片大片的黄精、石斛开出黄白色花朵。
  “树上铁皮石斛、树下黄精、林中养蜂,这就是‘不占良田、不需耕地、不争林地,与林草和谐共生’的林下经济模式。”斯金平说,他和团队还在研究怎么让石斛和黄精变成果脯、酒,走进超市、厨房,带动更多地区实现“一亩山千斤粮万元钱”,走向共同富裕。
  这一扎根田间的制度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推动着之江大地山乡巨变。
  据统计,浙江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累计超过3.9万人次科技特派员走出课堂、实验室,奔赴山乡,推动农民增收超63亿元、企业增效超45亿元,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作出独特贡献。
 (记者方益波 马剑 朱涵 冯源 张璇)
     新华社杭州5月2日电
 
专项整治“机闹”,三百一十一人次被行政拘留
专项整治“机闹”,三百一十一人次被行政拘留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任沁沁 熊丰)记者4月30日从公安部获悉,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吸烟、霸座、闹事等“机闹”问题,2023年7月以来,民航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依法整治“机闹”,维护航空安全秩序专项行动,共打击处理“机闹”事件669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人次,行政拘留311人次。每百万旅客中扰序行为人占比较专项行动前下降13.2%,有效遏制“机闹”多发态势,维护航空安全秩序。
  近年来,民航领域扰乱机舱秩序、甚至危害飞行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公安部4月30日公布5起依法整治“机闹”维护航空安全秩序专项行动典型案件,涵盖在飞机上霸座、吸烟、打架斗殴、开启应急舱门、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等多发违法犯罪行为。“机闹”案事件,已严重威胁到民航安全秩序,损害旅客安全出行权益。
  按照专项行动统一部署,民航公安机关规范空中执勤,强化协同处置,全力打击整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结合“机闹”高发类型,优化报警流程,深化快处机制,强化公安机关、航空公司、机场的同步处置,对各类“机闹”案事件,坚决介入、果断警告,及时处置,同时进一步规范空警、安全员执法执勤,强化证据固定,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为依法严厉打击“机闹”违法犯罪行为,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今年初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在使用中的航空器内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依法从严惩治吸烟、霸座、殴打辱骂机组人员、违规开启应急舱门等扰乱航空器客舱秩序、危害飞行安全的各类“机闹”违法犯罪行为,为广大旅客安全出行和民航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护。
  专项行动相关负责人表示,整治“机闹”维护航空安全秩序专项行动事关航空安全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民航公安机关将加强协作配合,保持“空中严控”高压态势,全力提升机上处置能力,依法严厉打击“机闹”等扰乱航空安全秩序的违法行为,不断巩固深化打击整治成效,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支持科技创新,政府采购出台“新”方式
支持科技创新,政府采购出台“新”方式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申铖)为完善政府采购支持科技创新制度,更好支持应用科技创新,财政部日前制定出台了《政府采购合作创新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在合作创新采购方式下,采购人可以邀请供应商合作研发,共担研发风险,并按研发合同约定的数量或者金额购买研发成功的创新产品。
  据了解,合作创新采购方式分为订购和首购两个阶段。订购是指采购人提出研发目标,与供应商合作研发创新产品并共担研发风险的活动。首购是指采购人对于研发成功的创新产品,按照研发合同约定采购一定数量或者一定金额相应产品的活动。
  办法明确,采购项目符合国家科技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任务,并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采用合作创新采购方式采购:一是市场现有产品或者技术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技术突破的;二是以研发创新产品为基础,形成新范式或者新的解决方案,能够显著改善功能性能,明显提高绩效的;三是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合作创新采购,指的是对于目前市场上没有的、需要研发的创新产品,由采购单位从研发环节提前介入,先购买研发服务,再购买研发产品。”财政部国库司司长李先忠此前介绍,这种新的采购方式特点可以概括为“两给两共”:既对供应商的研发成本“给补偿”,又以承诺购买一定量创新产品的方式“给订单”,通过“共同分担研发风险”“共同开拓初始市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多措并举让消费者以旧换新更有获得感
多措并举让消费者以旧换新更有获得感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谢希瑶)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正在全国各地铺开,如何切实惠及消费者?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徐兴锋日前表示,本着尊重消费者意愿、回应消费者诉求的原则,商务部将会同多部门多措并举让消费者更有获得感。
  在汽车以旧换新方面,一是让买车更实惠,从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各环节让利,降低买车成本;二是让用车更便利,进一步完善充电、停车、智慧交通等基础设施,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支持汽车改装、租赁、房车露营、体育赛事、传统经典车(老爷车)等行业发展;三是让卖车更省心,推动取消二手车全国范围限迁,建立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四是让报废更方便,鼓励拆解企业上门收车,让车主交售报废车辆更加方便。
  在家电、家装厨卫换新方面,一是突出消费便利,鼓励打造“储藏室”“回收站”“周转房”,也鼓励“互联网+回收”,“收旧、送新、拆装一站式”;二是突出信息透明,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动态完善适老化家居产品名录,推动家装“样板间”进商场、进社区、进平台;三是突出智慧便捷,加快完善智能家居互联互通标准,推动智能产品在更多生活场景落地;四是突出环境优化,组织开展“放心家装进社区”、家电售后服务提升等行动。
 
国务院安委办印发紧急通知部署做好当前安全防范工作
广东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已致48死,救援仍将持续
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保险业迅速开展灾害保险服务
国务院安委办印发紧急通知部署做好当前安全防范工作

广东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已致48死,救援仍将持续

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保险业迅速开展灾害保险服务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2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近日印发紧急通知,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深刻汲取梅大高速塌方灾害教训,切实做好当前安全防范工作,坚决防范遏制类似事故灾害发生。
  通知指出,要清醒认识到当前面临的事故灾害挑战更严峻、更复杂,进一步增强做好当前安全防范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深刻汲取梅大高速塌方灾害教训,切实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强化极限思维、底线思维,深入查找当前安全防范工作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不足,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消除重大事故隐患、有效管控重大安全风险。
  通知要求,要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安全防范,深入分析研判汛期交通运输领域安全风险特点,聚焦高速公路、重要国省干道、铁路沿线、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加大巡查监测和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不能确保安全的要坚决采取封闭封停等措施;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和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管理,督促旅行社、旅游景点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强游客的安全警示教育,严厉打击“黑景点”“黑旅游包车”“黑游船”以及违规改装车船等;要进一步加强人员聚集场所安全管理,对本辖区或行业领域人员聚集活动风险进行评估,严格落实现场安全管理责任措施;要进一步强化突发事故灾害应对处置,加强会商研判,提高极端恶劣天气和灾害预报预警水平,落实预警“叫应”和跟踪核实机制等,坚决防范遏制重大事故灾害发生。
  新华社广州5月2日电(记者陆浩 王瑞平)5月1日2时10分许,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截至目前,共发现23辆车陷落,造成48人死亡,另有3人需要DNA进一步比对确认;30人受伤,目前无生命危险。这是记者2日从在梅州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的。
  塌方灾害发生后,梅州全力开展现场抢险救援工作,共调派应急、公安、消防、卫健、交通、通信等各类救援力量577人,调集各类救援车辆64辆,对事故区域进行网格化救援,开展地毯式搜救;并组织医疗专家救治伤员,共组织12名省级医疗专家、20名市级医疗专家、30辆救护车、200多名医护人员开展多学科会诊,采取针对性救治措施,尽最大努力救治受伤人员。
  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目前30名伤员均情况稳定、无生命危险。对于梅州大埔、江西、福建等地通过电话、实地寻找失联人员的家属代表,梅州已安排专人一对一对接服务,全力做好遇难者及失联人员家属的安抚和服务工作。经排查,伤亡人员中暂未发现有外籍人士。
  为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发生,当地已组织协调国家、省地质专家赶赴现场,开展灾害现场调查,评价灾害体及其周边坡体稳定性,划分安全区域和危险区,指导建立危险区5个人工观测点,布设2个仪器设备观测点,对灾害体及其周边坡体进行24小时监测。
  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以来,梅州出现多轮强降水,全市平均累积雨量为621.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49倍,已超越有气象记录以来4月历史最多降水量(1980年437.3毫米)。特别是4月1日至4月30日,大埔县降雨量628.2毫米,比常年平均228.4毫米多2.75倍,为有气象记录以来4月历史最多降水量(1980年419.5毫米)。
  接下来,救援工作还将持续。除了采取“设备不停、人员轮班”的方式,多个工作面同步、不间断开展施救外,还将继续开展清淤工作,对涉事区域进行无死角清理,确保现场不遗漏任何车辆和人员。同时,采用生命探测仪、人体搜寻仪等设备,开展全覆盖搜寻。
  新华社北京5月2日电(记者李延霞)记者2日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获悉,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发生后,金融监管总局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指导保险机构成立突发事故处置专项工作组,整合保险资源,开通绿色通道,配合做好各项应急支援。
  截至5月2日12时,中华联合保险广东分公司等保险机构已预付保险赔款1062万元。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
 
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将五四精神注入时代内涵,将报国之志融入血脉
探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路径”
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将五四精神注入时代内涵,将报国之志融入血脉

探寻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北大路径”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育
 
  五四青年节将至,未名湖畔,书声琅琅,五四运动场上身影跃动,挥洒着汗水跑进金色暖阳,校园处处焕发着青春活力。126岁的北大,沐浴着明媚春光,生机勃发。
  2014年,也是在草木生发的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与师生座谈,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10年来,北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构筑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深耕基础研究激发创新潜力,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时代新人


  成立于维新运动之时,承载教育图强之责。赓续红色血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扛起民族复兴的大业,是北大办学的重中之重、立身之本。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大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从1992年率先成立全国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到2018年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从开设“大钊班”,到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已融入北大的血脉,也成为育人的根本遵循。
  从校党委书记、校长连续6年上三尺台讲授“开学第一课”思政教育项目,到毕业离校“大思政课”,北大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引导北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近年来,北大着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多门思政“金课”,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及19门“四史”课程,集结各领域的知名教授和顶尖科学家来到思政课堂,为学生释疑解惑,分享交流,深受学生欢迎。
  思政课程也在田间地头落地开花。“北大思政课是一门‘沾满泥土气息’的课程,教会我‘扎根群众,读懂中国’。”北大中文系2022级硕士生周思睿说。2019年,北大在全国率先实施实践育人的综合改革,开设“思想政治实践”必修课。截至目前,该校已在全国建设了420余个主题鲜明的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共计1.5万名北大师生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中读懂中国、坚定“四个自信。”
  “未来学校仍要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发掘各学科、各院系的育人资源,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说。
  将五四精神注入时代内涵,引导学生以理想信念铸魂、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北大正谱写“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时代新篇。
  从女航天员王亚平、乒乓球奥运冠军丁宁,到“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宗立冬,北大学子用所知所学,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大地上,“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自2010年启动定向选调生招录以来,截至目前已有4200余名北大毕业生走上选调之路,足迹遍及31个省区市。
探溯中华根脉 勇担文化使命


  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中国的学术才会茁壮勃发、底蕴丰厚,办学之路才能行稳致远。多年来,为满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北大探源中华文明,传承文化根脉,立足中国特色,致力于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成为人文社科的学术高地。
  未名湖畔,北大老中青三代学人默默深耕《儒藏》文化工程。历时近廿载,《儒藏》“精华编”最终圆满收官,“全本”编纂顺利启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具系统性与典范性的基础文化建设工程之一。
  走出书斋,也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北大以“考”当家,溯中华文化之根。从河南,陕西,到新疆……北大考古工作者深度参与“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三星堆遗址发掘等世纪工程,躬身于田野遗址,探寻文明源头。2021年,三星堆考古发现震惊天下,一众北大学者和学生参与其中,为考古发掘与研究贡献力量。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面对越来越多文物遗存,北大以“证”当道,探中华文明之源。从建设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到搭建古陶瓷便携式XRF釉层元素大数据库,北大用科技考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薪火相传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传统,是北大学术的亮点。
  2015年3月,由北京大学牵头启动的《马藏》文化工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和思想阐释新的学术范式。启动建设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编译《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北大扛起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旗帜,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入研究。
  身处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时代,解答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北大挺膺担当。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领衔创办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深挖新中国70多年经济发展的理论富矿,推动经济学理论自主创新,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影响深远。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近年来,北大相继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人文学部跨学科研究平台等多个研究载体及平台,搭建全方位的新型智库体系,聚焦中国实际问题,以“北大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助力。
面向国家需求 助力科技强国


  微型化光子显微镜、世界最薄高能效光学晶体、超大规模集成的光量子芯片、莫尔纳米激光器……连日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北大重大科技成果频现,成为论坛上一抹亮丽色彩,也展现着科技助力国家的“硬核”实力。
  多年来,北大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国之重器”上主动布局,攻坚克难,有力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科研突破,北大前瞻布局“新工科”,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汇聚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从邓宏魁教授团队创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一代底层技术,到彭练矛教授团队将碳管芯片技术水平推至5纳米,创造未来芯片的北大方案;从颜学庆教授团队建成世界上首台1%能散激光质子加速器装置,到程和平教授团队领衔建设怀柔科学城“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十年来,北大勇担科技兴国使命,始终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一批青年学者与科学家瞄准国家需求,在育人的同时,也潜心研究,奋战在国家各领域科技创新前沿。作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大时在座谈会上发言的青年教师代表,化学学院陈鹏教授始终不忘嘱托,扎根中国大地做科研,十年如一日,推动了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和疗法创新。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国家所需就是北大人前进的方向。十年来,北大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遍布京津冀、中原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国家的发展中成长起来。为了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北大把学科建设作为第一支点,截至目前已建成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新入选41个一流学科,32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及以上,稳居“双一流”高校首位。
  从加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到积极筹建和参与国际大学联盟,放眼世界的北大正坚定走中国特色教育开放之路,汲取全球经验,吸纳国际高端人才,搭建国际化平台,打造全球学术命运共同体。
  鉴往知来,风帆再扬。亲历了近代以来的沉沦与屈辱,也深度参与了民族的奋起与复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北大,这所将报国之志融入血脉的高校,正和国家一起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朝着梦想,奋勇前行。     (本报记者魏梦佳     参与采写:李慧宁)
 
70年,“54煤”一直在燃烧发光
还原一个“为国转系”青年群体的奋斗历程
70年,“54煤”一直在燃烧发光

还原一个“为国转系”青年群体的奋斗历程

( 2024-05-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教育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54煤”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光荣集体,他们一生与煤为伴,煤,点燃了他们的青春之火,照亮了他们奋斗的人生。
  74年前,东北大学106名青年学生毅然放弃自己喜爱的专业,为国转系,选择了采煤这个既艰苦又危险的专业,从此“54煤”应运而生。1954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采煤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奔赴到环境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七十多年间,他们有的被深埋井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的在偏远的煤矿一干就是一生,有的终生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大量的矿业人才,有的埋头钻研攻克煤炭行业一个又一个难题……“54煤”既是一所高校独有的红色基因,又承载着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54煤”为祖国燃烧一生,生动诠释了“祖国在我心中”这六个沉甸甸的大字。
  在个人意愿和国家需要面前,106名青年学生选择“为国转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17岁的徐小荷踏上北上火车,怀着建设新中国重工业基地的美好理想,从上海来到位于沈阳的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就读。
  正当徐小荷和同学们一道憧憬着如何攻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入学时已经按系、专业录取)并畅想着美好未来的时候,学校发出动员令: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离不了煤炭,技术人员远远不够,希望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们带头转学采煤专业。
  “我原来报的是最喜欢的机电专业,既然国家需要,我毫不犹豫决定转学采煤专业。”91岁的徐小荷回忆当时的选择,充满了自豪。“总共有106名同学从机械、机电、化工等专业转入采煤专业,可以说,每一个放弃自己心爱专业而转学采煤的同学都是抱着献身精神而做出了伟大决定。”
  如果说“为国转系”显示了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在煤矿实习的经历则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肩负的重担和历史责任。在鸡西煤矿,矿务局领导对他们说:“你们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祖国期待你们。”当他谈到由于没有我们自己的工程师,只能留用日本人,经常遭到日本人的嘲讽时,同学们都紧紧攥拳,咬紧牙关,心中默默地发出不可磨灭的誓言:“为祖国建设不遗余力。”
  真正实际接触采煤、在井下作业则让同学们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艰苦。“54煤”甲班同学王家琛回忆说,上了一个班也未把眼打完,却累得骨头都散了架,原来这506凿眼机很重,打顶眼用手抬不住,只能用头顶着,另一个人扶着,第三个人推着。压气机一开,三个人同时抖着。机器的噪声也是满耳灌着,上井后脑袋里还嗡嗡地叫着。
  “尽管大家亲身体验到了艰苦,可是没有一个同学退却。相反,这些实习经历更坚定了大家为矿业献身的决心。总要有一批人去献身,才能让这个行业兴旺起来,才能让国家富强起来。”
  “54煤”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向祖国汇报成绩,绝不允许任何一位同学掉队”的口号。为祖国学习成为“54煤”每一个同学的学习动力。为了早日撑起祖国煤炭事业,他们利用分分秒秒的时间抓紧学习,绝大多数同学大学四年的寒暑假都没有回过一次家。
  在“54煤”同学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建设祖国,自己一个人掌握本领还远远不够,需要“54煤”这个群体一起前进。班里每名同学不仅希望自己考得好,也希望其他同学考得好。甚至某个同学在考试时,同一小组的同学会跑到考场外静悄悄地等着。有一个同学的“电工”课只有“及格”成绩,同一小组同学都十分着急,后来“电工”课的课代表用几个月的时间给他讲了3遍,他的成绩终于上去了。
  1954年4月,东北工学院授予54采煤甲乙班“学习模范”称号,“54煤”真正做到了政治、业务双过硬,向祖国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无论是百米深井还是科学殿堂,“54煤”都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1954年7月29日,“54煤”的同学们结束了大学生活,走出东北工学院的校门,各自怀揣着理想抱负,奔向天南海北。
  在毕业临别前,“54煤”的同学们约定由留校的同学定期出版《54煤通讯》。在创刊词上他们这样写道:“煤矿事业各个部门都有‘54煤’这一美好而又令人兴奋的名字。它曾伴随着我们生活学习了数年。过去是、今后也将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之一。我们时刻记着它,并珍惜这一集体的友谊和荣誉。”
  曾任东北大学党委书记的费寿林回忆:“毕业分配时,大家所填的志愿基本上都是去矿山生产一线,去艰苦的地方,去边疆。106名同学,有43%分配到了矿山生产第一线,仅黑龙江省的鹤岗、鸡西、双鸭山三大矿务局就分去了18名。”
  曾任东煤集团总工程师的王友佳当年在填写毕业分配志愿时,把“到现场去,尤其是到我毕业设计的矿——鹤岗兴安台竖井去”作为第一志愿。他说:“从1954年8月参加工作到1992年退居二线,整整38个年头中,我有三个‘始终’:始终没有离开东北煤矿,始终没有离开煤矿生产实践,始终没有离开技术岗位。”
  在采煤一线,“54煤”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陆强麟,毕业后被分到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务局岭西竖井矿,他吃住在井口,陆续参与开发建设了岭西竖井,岭东煤矿一、二、三、五、六井,四方台煤矿。他坚持不懈推进采煤改革、改进输电方式和支护方式。父亲病危,发来两次电报,他却因竖井煤矿会战离不开没能回去,时隔两年母亲病重,他请假回到上海老家,朋友亲属在上海为他找了多个单位任他挑选,他都婉言谢绝,毅然决定将年迈的母亲接到双鸭山定居,一直住到母亲去世。
  陆强麟刚去双鸭山时,全局煤产量仅为200万吨,1981年他任矿务局总工程师后,实施全局综采技术、支护改革,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局实现了千万吨级的目标。
  2008年,陆强麟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当地群众排着长长的队伍前来告别,大厅的挽联概括了他光辉的一生:歌才颂德令群山流泪,呕心沥血创煤城佳绩。
  “54煤”十余名女生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煤炭行业。来自广州的姑娘李英娥被分到辽源矿务局西安矿,从事水沙充填工作,这个开朗乐观的女孩毕业仅7年就因为一场事故被埋在井下。和她一起来西安矿工作的胡又珠回忆说,“我听到消息后就往她家跑,一见到她的儿子就哭了,孩子才一岁,那天正好一周岁生日,”说好晚上为孩子过生日的。”
  被分到焦作矿物局的夏宗绩,一次重大意外导致左侧身体偏瘫,病残后他自学外语,发表煤矿技术译文十余万字;陈可清和王友佳夫妻俩坚持在煤矿一线工作,先后将两个子女托付给老家的父母抚育,未能陪伴孩子成长是他们一生的遗憾;陈惠芬,作为一名优秀的煤矿设计师,从东北到西南,从甘肃到安徽,哪里设计有困难,她就出现在哪里……
  煤矿是战场,学校、科研机构也是“54煤”发光发热的地方,一批“54煤”人把一生奉献给了煤炭教育和科研事业,书写了我国矿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的辉煌篇章。
  作为“54煤”中的佼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创造了矿山压力与控制领域的数个第一。在几十年科研生涯中,他创立了以采场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和支架-围岩系统控制为一体的实用工程理论体系,构建了世界领先的“砌体梁”力学模型,解决了中国许多矿区工作面低产和安全(防止冒顶)的关键采矿工程难题。
  留校任教的林韵梅,在44年的从教生涯中,翻译了中国第一本岩石力学译著,被誉为“将岩石力学学科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发表了中国第一篇关于深部岩体力学研究论文;提出“围岩稳定性的动态分级法”,是世界第一个工程岩体分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她带领团队创建了东北大学矿山建设专业博士点,她招收的25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中,13人成为教授,2人当选院士。
  “54煤”这个群体星光熠熠:徐小荷,我国岩石破碎学科的开拓者;王泳嘉,我国计算岩石力学奠基人之一;杨荣新,我国露天开采专业的创建者之一;叶蜚宾,全国知名的通风、防灭火和防瓦斯专家,新疆煤炭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
  “54煤”一直在燃烧。
  “54煤”是一团火,一团生动的、跳跃的、充满正能量的火


  “54煤”精神不仅鼓舞自身,更感染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后来人,让爱国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各地。
  在“54煤”班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东北大学先后有45名毕业生奔赴新疆可可托海,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将稀有金属矿石从可可托海源源不断送往祖国各地,铺就了中国尖端工业的崛起之基。
  “在可可托海磨砺过的人,劳累、艰苦、压力都难不倒,面对金钱和物质的诱惑都不动心,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祖国找到急需的稀有金属。”新疆有色集团原副总经理、东北大学1968届毕业生肖柏阳说。
  “54煤”钱鸣高院士的学生,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长王家臣说:“钱鸣高院士是我国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从他身上我们深刻感受到‘54煤’毕业生矢志创新、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从大四到博士,我一直跟随林韵梅老师学习,她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说。
  2011年,冯夏庭当选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现为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主席。林韵梅激动地说:“这是该学会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位黑头发、黄皮肤、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坐上了掌门人的位置。”
  2023年8月31日,在辽宁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开学第一课”上,冯夏庭演讲的题目就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由他领导的岩爆科技攻关小组,目前正在青藏高原上,为保障川藏铁路现场施工安全刻苦攻关。“四年酷暑寒冬我们都挺了过来,能参与到这个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梦想的重大工程,我们充满了激动。”小组现场技术负责人何本国教授说,“传承东大老一辈岩石力学人敢为人先、实干报国的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东大人的责任。”
  70年来,“54煤”的感人事迹和爱国精神在东北大学历届学子中广为传颂,东北大学也在不断凝练“54煤”精神,形成了以“热血青年、献身矿业、刻苦学习、敬业报国”为精髓的精神内涵。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说:“‘54煤’精神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东北大学百年爱国奋斗史增添了新的内容,70年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东大人为国学习、实干报国。当前,学校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勇担育人兴邦使命,以‘54煤’精神教育引导师生,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在科学的最前沿和产业一线培养未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和社会治理人才。”
  近年来,东北大学采取多种方式传承和弘扬“54煤”精神。学校将“54煤”精神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干部通过专题宣讲、主题党课等形式,讲述“54煤”故事;学校还将“54煤”精神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资源,纳入“大思政课”工作体系,有机融入师生日常爱国荣校文化活动中去。
  学校加强校史资料挖掘、整理和研究,编撰出版40余万字的《54煤》,全面生动展现“54煤”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基因,原创诗朗诵《永不凋谢的情怀》,自编话剧《54煤春秋》。东北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玉琦介绍,学校连续21年举办“家国·传承·筑梦”“妙笔流声”朗诵大赛,持续举办“讲述·东大人的故事”典型推介会、东大青年奋斗的青春故事会、“青春在砥砺中闪光”校友报告会等品牌活动,推广师生和校友传承“54煤”精神科技报国的事迹。“54煤”精神正以多种形式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激励着新时代东大人弘扬爱国传统,献身祖国建设。
  荣获“东北大学志愿服从国家需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的余俊杰,是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022届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被“老学长”们为新中国矿业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毕业时坚定地选择了去艰苦的行业一线工作。“作为新时代青年就应该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矿业行业关系到国家的资源,只有越来越多有知识的青年人投身进去,行业才能发展,资源才能被更好的利用。”余俊杰说。
    (本报记者于力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