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要闻

03版:经济

04版:特稿

05版:文旅

06版:各地

07版:健康

08版:体育

习近平的敦煌情
习近平的敦煌情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记者向清凯 施雨岑 王鹏 张钦 张玉洁

  敦煌,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湾清泉,照鉴过去,也照耀未来。
  80年前,1944年1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表示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丝路古郡的向往。2019年8月,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深情地表示,此行实现了一个夙愿。
  从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到打造敦煌学研究的高地;从莫高精神的代代传承,到敦煌文化的发扬光大……殷殷牵挂、谆谆嘱托,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古老文脉的深厚情结,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深邃思考。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丝路重镇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汇,孕育莫高窟的华光璀璨。
  2019年初秋,在甘肃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
  走进莫高窟第323窟,习近平总书记望向北壁上的一幅壁画。
  “这是张骞。”总书记说,随即又问,“这是什么时代画的?”
  “初唐时期。”负责讲解的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向总书记介绍。
  虽然是第一次走进莫高窟,但是总书记对文物的熟悉程度令工作人员惊讶和感动。
  这种熟悉,缘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敦煌长久以来的一份情结。
  1986年,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到甘肃调研交流,因时间紧、路途远而没能到敦煌。直到30多年后说起这段往事,总书记还提到了当时的那份遗憾。
  后来,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大学调研,参观“浙大文库”时,对著名敦煌学家姜亮夫的学术成就如数家珍。
  到中央工作后,2009年,习近平同志到兰州大学调研,叮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将敦煌学做强做大,为国争光”……
  “心向往之”的背后,是至为深邃的思考。
  翻开史册,河西走廊风云际会,敦煌盛时气象万千。
  巍巍大汉,从此处望向长安,数千里路途中80余处驿站,沿途“使者相望于道”,敦煌更是“华戎所交一都会”。
  隋唐盛世,丝绸之路北、中、南三条路“总凑敦煌”,敦煌成为丝路“咽喉之地”,驼铃声声、商贾云集。
  穿越千百年的时光,古老的丝路重焕荣光。
  2013年9月,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人们不仅记住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更记住了这位大国领袖充满感情的话语——
  “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敦煌,在总书记心目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向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致贺信,习近平总书记盛赞“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总书记谈及古丝绸之路,将敦煌等古城称为“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结出果实,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时,这位“首倡者”来到了敦煌。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明来意:“当前来讲,又是我们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还是再回到老的丝绸之路看一看,可以找到很多灵感。”
  从厚重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悠远文明中获得力量。
  在敦煌研究院参观学术成果展示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幅青绿山水画前驻足良久。
  画中,危崖耸立,瀑布倾泻,河流蜿蜒,蔓草垂悬。旅人行走于山水间,路旁桃李花开,春光明媚。
  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告诉总书记,这幅壁画临摹品取材于莫高窟第217窟,讲述印度高僧佛陀波利两次来五台山礼佛的故事。这幅青绿山水画,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
  今天,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画作绝大多数已经失传。这种色彩明快的唐代青绿山水画,是莫高窟为后世留存的一段珍贵文化记忆。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在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他珍视文脉的原因所在。
  来到福建武夷山朱熹园,强调“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在四川眉山三苏祠,感叹“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走进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
  敦煌情,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情怀的生动写照,更是面向未来的深谋远虑——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保护好是第一位的”


  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在雄壮激昂的乐曲声中,满头华发、身形清瘦的樊锦诗缓步走向授勋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授勋台正中,微笑着与这位“敦煌的女儿”热情握手。
  “听说你们那儿下雨啦?”
  “是的,总书记,我们在做相关监测工作。”
  治国理政的千头万绪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挂心敦煌的雨水?
  就在此前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会上,樊锦诗汇报了一系列可能影响敦煌文物保护的自然因素,水是其中之一。
  “游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负荷情况怎样?”“近年敦煌下雨多了?”……座谈会上,从游客数量到自然灾害影响,习近平总书记问得特别细致。散会的时候,总书记又在门口停住脚步,特意叮嘱大家:“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旅游是第二位的,不能光盯着门票而追求经济效益,不能过于商业化。”
  樊锦诗一直很感叹:“总书记关心的,都是敦煌当前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曾这样深情告白。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一幅描绘从正定、太原到五台山方圆五百里山川风貌的五台山图,勾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忆。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经常走访县志里记载的古寺、古塔等文保单位。
  在隆兴寺调研时,习近平同志看见一块碑,上刻朱熹题写的“容膝”两字。旁边还有一块隋碑,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很多地方已经风化。
  当时,习近平同志对工作人员说,“以后不能拓碑了,要把朱熹的题字碑封存起来保护好,那块隋碑也封存起来”。
  后来,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工作者还曾前往正定隆兴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留下一段特殊的缘分。
  30多年后,置身莫高窟第61窟,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这块隋碑,回忆起保护正定历史文物的点点滴滴。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跨越数十载光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着对中华文明的深厚情感,身体力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掩映在青山茂林之中。
  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馆内的兰台洞库。洞库顶部,取材自敦煌唐代壁画中的飞天形象尽显东方美学神韵。
  “盛世修文。”在兰台洞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起这个词。“中华民族的一些典籍在岁月侵蚀中已经失去了不少”“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批人精心呵护它们,保留下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一是平安稳定,一是有强烈的民族文化保护、建设的意愿,再有有这个能力。条件具备了,那就及时把这件大事办好”。
  这又何尝不是对敦煌的寄语?
  近400年无人管理,历经战乱、偷盗、破坏……走过无数个日升月落,历经多少次九死一生,敦煌石窟才终于来到今天,在新中国的阳光下,明珠拂尘、重现光彩。
  在敦煌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行走在莫高窟窟区。洞窟外加固后的崖体,与周边风貌浑然一体。
  赵声良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上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中央拨出巨款开展莫高窟危崖加固工程,抢救维修了莫高窟。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财政拨出专款,极大改善了敦煌研究院职工的工作生活条件。
  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照,凸显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伟大时代的波澜壮阔。
  敦煌研究院内的国内首个文物保护领域多场耦合实验室里,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们专心记录着各项数据。
  实验室自2020年正式投运,分为夏季仓、冬季仓和风雨仓,可模拟-30℃到60℃、10%至90%相对湿度的环境。从莫高窟等地取来的土石样品将经受各种气象条件的考验,从而揭示石窟寺风化的奥秘,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总书记的勉励,一直鼓舞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莫高精神正代代传承。莫高窟历尽沧桑的壁画前,殷墟遗址的考古工地上,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里……千千万万的文脉守护者,悉心呵护着中华大地上的文化瑰宝。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在福建全力保护三坊七巷、拨款支持鼓浪屿八卦楼修缮工作,在浙江保护良渚遗址这一“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习近平总书记对古老文脉矢志不渝的保护,让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景无限荣光——
  “我们的文化在这里啊!是非常文明的、进步的、先进的。将来传下去,还要传五千年,还不止五千年。”
“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甘肃兰州,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一楼中厅展柜上,2022年推出的《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勘录》格外醒目。
  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在这里,总书记再次提起了敦煌。
  副总经理富康年回忆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敦煌文献涉及方方面面,是丰富的历史资料。这几年,我们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出版了一大批与敦煌、简牍相关的图书。”
  敦煌藏经洞,记录着一段“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彼时国力衰微,无数珍贵文物流失海外。
  在莫高窟藏经洞参观时,习近平总书记主动讲到王圆箓道士发现藏经洞的经过。
  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强盛才能文化繁荣。”
  2023年4月,“数字藏经洞”上线,数字孪生技术复原了洞窟实体与所藏文物。
  动动手指,用户便可扮演不同角色,“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时期,与洪辩高僧等历史人物进行互动,感受洞窟营造、放置经书等不同场景,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
  “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下,“数字敦煌”一步一个脚印,正变成现实。
  敦煌,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此汇聚交融。
  使者张骞凿空西域、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反弹琵琶乐舞千年……历史长河奔涌,莫高窟数百个洞窟中栩栩如生的壁画上,留下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印记。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只有心怀自信的民族,才能在历史潮流激荡中屹立不倒,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敦煌,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不朽见证。
  带着这样的包容与自信,敦煌以开放的姿态走向未来。
  回顾敦煌学百年,从早年重文献,到后来补史、证史,而今,学者们正努力更进一步,让“冷门绝学”不绝、“国际显学”更显。
  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郑炳林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敦煌通史》的编写情况。如今,这套书已经出版,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从敦煌保护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相关保护理念与技术,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这些理念与技术已应用在50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并开始走向吉尔吉斯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饱蘸历史之墨,书写新的历史。
  当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献以数字化方式回归故里,当古老壁画中的九色鹿经由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丝路花雨》的翩跹舞蹈惊艳世界,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被彻底改变……“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期待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召唤下,古老的敦煌绽放青春的芳华,为亿万中华儿女积淀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谋高质高效 建和美乡村
安徽勇当农业强国建设先行省观察
谋高质高效 建和美乡村

安徽勇当农业强国建设先行省观察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本报讯(记者姜刚 水金辰 赵金正)全年粮食总产增加超10亿斤,“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稳步实施,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2023年以来,安徽锚定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建设目标,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健全完善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打造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农业强国建设持续贡献力量。
  粮食总产增加超10亿斤


  隆冬时节,皖北大地被绿油油的麦苗覆盖。阜阳市颍州区田集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雷走在田间,拔了根幼苗查看冻根情况。39岁的杨雷是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2023年秋收时节,他种植的玉米产量吸引关注:经专家测产,亩产达1045.63公斤,打破安徽省玉米单产历史纪录。
  “很多人说这刷新了认知,2024年要跟着我一起干。”杨雷说,这样的产量得益于“良种配良法”:精选耐密植品种,亩株数较2022年增长近一倍;铺设滴灌带、选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增施叶面肥,全周期保障玉米生长……
  在合肥市庐江县,经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栽培室首席专家吴文革团队指导,当地种粮大户种植的约560亩中籼稻田块实现亩产“吨粮”。
  在宿州市灵璧县,种豆大户陈晓伟种出了亩产343.56公斤的大豆,刷新了安徽省大豆单产历史纪录。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安徽的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安徽2023年粮食总产达830.16亿斤,较上年增产10.14亿斤。
  “到2035年全面建成‘千亿斤江淮粮仓’。”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说,2023年安徽提出多种粮、种好粮,谋划加快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行动,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粮稳天下安,产能提升来之不易。
  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感慨2023年水稻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1400斤左右,但过程跌宕,最终“化险为夷”。
  “插秧时遇上了干旱,多亏了村里新修的水利工程,及时灌上了水,否则可能就没啥收成了。”程夕兵说,这几年,农田水利设施越来越完善,种粮人心里“有底”了。
  多种粮、种好粮,离不开“真金白银”政策的助力。
  过去的一年,安徽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亩均投入标准,省财政统筹11亿元用于支持粮食生产,安排2.5亿元对300亩以上的种粮主体进行专项支持,安排1亿元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深挖粮食单产潜力。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我们通过优品种、推技术、赛高产等方式力促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副局长曹高飞说,2023年安徽筛选了一批抗逆、丰产、抗病、耐密玉米品种和净作高产稳产品种,提高免耕精量种肥机播、“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到位率,通过开展高产竞赛引导各种植主体自发争高产、创纪录。
  2023年,安徽省在8个大豆、6个玉米主产县(区)整建制开展大豆、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各地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关键技术落实,主动应对防灾减灾,全力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水平,实现单产水平稳中有升。
做好增值大文章


  肉牛养殖企业增多,产业链越来越完善……2023年以来,“养好牛”成了亳州市利辛县的热词。走在乡村,记者看见牛棚多了,一些村民屋外的白墙也换上了“养牛致富”的绘画。
  搭上数字化“快车”,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智慧养牛”。
在位于利辛县的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头头牛都打上了耳标,这些耳标配合牛棚内的AR摄像头、数智化终端基站,与利辛县搭建的“徽牛云”肉牛产业发展数智平台相连,实现了健康监测、环境温湿度监测以及生物资产监管。
  “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是2023年安徽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种养一起抓,推进秸秆资源过腹转化增值;做好‘畜头肉尾’,延伸肉牛产业链条,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大肉库’‘大厨房’。”利辛县委书记张吉明表示,这是以大农业观思维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关键一环,带动了农业增值、农民增收。
  围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安徽省各地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
  在安庆市怀宁县,小小蓝莓果正成为当地“有盼头”的大产业。打造长三角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建立蓝莓种质资源苗圃和数据库,建成集冷链、仓储、分拣、深加工、交易为一体的蓝莓产业园……2023年,怀宁蓝莓鲜果产量超3万吨,蓝莓深加工年处理能力达7万吨,综合产值约65亿元。
  大豆主产区宿州市埇桥区,2023年着力打造皖北大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记者了解到,4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包括高盐稀态发酵酿造酱油、大豆膳食纤维加工宠物饲料原材料、投资超6000万生产高品质大豆植物蛋白等。埇桥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股负责人武龙洋介绍,4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实现产业链产值增加超10亿元。
  在皖南,黄山市依托良好水质打造泉水鱼、臭鳜鱼产业,2023年,徽州臭鳜鱼年产值突破50亿元。目前,安徽正引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徽派预制菜,壮大预制菜“徽派品牌方阵”,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
  安徽省提出,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方向,下大力气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重点培育1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和美乡村彰显徽风皖韵


  大别山腹地,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石关村又迎来了滑雪季。手握雪杖、脚踏滑雪板,一个个远道而来的滑雪爱好者驰骋在皑皑白雪间。
  平均海拔约900米的石关村,2023年进入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全域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提标升级、全村90余家民宿质量整体提升、与第三方公司免费签约帮助个体民宿设计包装……一系列项目已准备就绪。
  “我们将扎实做好这些项目,推动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见效。”石关村党总支书记汪文林充满期待地说,“2024年石关村村容村貌和产业形态将会大变样。”
  2023年7月,安徽省在黄山市召开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到2027年,全省计划建设1000个左右的精品示范村,并系统升级建设省级中心村总数1万个以上。”会上,安徽省明确,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安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
  建设和美乡村,坚持规划先行。
  “此前,一些地方在乡村建设中,关于‘怎么建、如何建’完全交给第三方公司设计,容易出现千村一面、不符合本村实际的窘境。‘村书记’有想法在乡村建设中很重要。”安徽省村社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董良东说,此次安徽省强调“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要求,推动村庄布局、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规划在村域层面实现“多规合一”,是务实之举。
  目前,安徽6800余个村已形成村庄规划成果、3800余个村正在编制村庄规划。各地从自然、人文、产业、建筑、风俗等方面,多角度挖掘村庄特性和特色,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运营也是关键。为强化要素保障,安徽省财政在每年继续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省级中心村建设的基础上,下达新增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不少于20亿元支持各地开展精品示范村创建。
  2023年10月底,黄山市黟县人民政府在上海陆家嘴组织了一场特殊的推介会。黟县将112个村落作为农文旅“产品”,招募乡村运营团队开展村庄整体设计、包装、业态规划,并参与后期运营、宣推。目前签约的运营团队已有7家。
  “这是我们利用平台思维和市场化逻辑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一次尝试。”黟县农业农村水利局副局长程李星桦说,该县将闲置农房等资源、资产盘活,引进团队系统梳理挖掘村庄优势资源、非遗技艺,将散落在村庄中的乡村记忆变身有价值的市场化产品,鼓励村集体以管理入股参与分红,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益。
  程李星桦表示,以前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村集体在管护时往往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如今引入市场力量全程参与乡村建设,让市场主体有利润、村民有钱赚、乡村风貌更可持续。
 
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法国国礼《论语导读》背后的故事
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法国国礼《论语导读》背后的故事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的法国国礼《论语导读》(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张爽摄

  牛皮封面、飘口烫金、书口刷红……2019年3月,正在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从法国总统马克龙手中接过作为国礼的《论语导读》,细细翻看。这部首次以法语向欧洲系统介绍中国儒家思想的著作,因此再次走到聚光灯下,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介绍,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集《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1687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是《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法国东方学家贝尼耶在这本拉丁文书籍的基础上进行法语编译,完成《论语导读》一书。贝尼耶希望法国读者,特别是当时的君主和贵族阅读此书后,能以孔子道德哲学思想为借鉴,“培养仁爱、温和、诚信和人道的精神”。
  这本书的出版工作因作者突然离世而中断,只留下几份手抄本传世。近年来,在中法人文交往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两国学界对《论语导读》研究不断深入,不仅为了解数百年前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提供新视角,也揭开了一段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的历史佳话。
“提供一面哲学思想的镜子”


  作为法国国礼的《论语导读》如今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作者贝尼耶曾旅居东方十多年。彼时,拉丁文《中庸》和法文《孔子传》等书籍的出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法国知识分子对东方哲学思想的渴求。
  中山大学哲学系法籍教授蒂埃里·梅纳尔(中文名梅谦立)认为,贝尼耶崇尚儒家著作中呈现的崇高道德和政治理想,所以希望能以儒家思想原则,作为构建现代政治学的基础。
  梅谦立曾主持编译《中国哲学家孔子》中文版,2015年协助《论语导读》现代版在法出版工作。“贝尼耶的翻译非常细致,比如他保留了《论语》对话的叙事方式,同时参考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注释。”梅谦立说。
  梅谦立说,贝尼耶希望在法国更广泛地传播儒家思想,重建国家政治的哲学、道德基础。“他写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译作,而是希望为当时的法国君主提供一面哲学思想的镜子,更好地照鉴自己。”
  那么,当时的法国需要对照了解什么呢?
  自1750年以来,贝尼耶《论语导读》其中一部手抄本,一直被珍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下属军火库图书馆。馆长奥利维耶·博斯克认为,“最有可能的是,贝尼耶注意到儒家著作中有能够启迪君主改善国家治理的内容”。
  博斯克说,贝尼耶这部书旨在向君主阐明“基于道德、尊重、平衡的东方价值观”,“让国王成为更好的治理者”。
“为法国现代化提供启迪”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300多年前贝尼耶的著作即将同中国读者见面。《论语导读》中译本将以《孔子与君王之学》为书名出版。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汪聂才是该书的主要译者。
  “这本书因其作为‘国礼’而备受关注。我们将其译成中文以飨读者,希望学界还有普通读者能够有机会一睹其真容,从而得以了解300多年前儒家经典在欧洲的影响力,体会到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意涵。”汪聂才说。
  18世纪,欧洲出现持续百年的“中国热”。欧洲人发现,源自东方的儒家文化揭示了可以不依靠宗教力量,而以伦理道德支撑一个社会和平、有序发展,人们遵循孔子的教导诚意正心、认识自然、设立制度、和平生活。这些思想深深启发了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如伏尔泰、魁奈、莱布尼茨等人。
  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书中所说,对于法国启蒙思想家而言,古代中国统治者“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中国的官职均经科举获得”“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每个民族文化都需要建立在自身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法国汉学家雷米·马修说,“中国的科举制度对法国精英的选拔产生重大影响,并延续到今天。”
  梅谦立说,通过同中国的交流,欧洲人了解到一种“更公平、更有效”的官员选拔理念和模式。当时很多在华法国人都著述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对这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国家人才的机制给予高度赞扬,推动法国摆脱封建传统、走向现代官员选录制度。
  谈及中华传统文化对法国社会的影响,梅谦立认为,最重要的是帮助法国走向文化和理性的觉醒。自文艺复兴以来,像伏尔泰这样的思想家从中华传统文化和政治实践中,意识到建立现代国家的可行性,进而主张将政治建立在理性与美德之上,“这一思想过程启迪了法国的现代化”。  

“交流互鉴有助于自身文明”


  回顾17至18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史,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认为,这是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史中少有的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一段历史。
  “17至18世纪,来华传教士把西方文化和技术传到中国,‘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科技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张西平说,与此同时,通过传教士和贝尼耶这样的学者,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东学西传”,促成欧洲不断认识中国、改进自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
  “欧洲文明曾学习过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张西平说,一种文明需要向其他文明学习才能成长起来,“中欧交流的历史证明,不同文明可以包容共济,同时也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现代性的思想种子。”
  汪聂才深有同感,他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查阅《四书》原文以及拉丁文译本,感受到“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生命力”,在当代思想体系中可以得到共鸣、呼应和新生,产生新的火花和力量,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同其他文明开展交流互鉴,有助于更准确定位自身的文明坐标。”马修说,“法中两国间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今天双方交流意愿更加强烈,内容也更为丰富。”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两国将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包括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音乐会、“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凡尔赛宫与紫禁城”展览等在内的数百项活动,令人期待。
  “如今中国非常了解欧洲,尤其是了解法国。而法国对中国的了解拓展到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马修说,期待类似的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双方增进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势头更加强劲。(记者梁霓霓 陈杉 参与记者:张百慧 乔本孝 王娅楠 杨骏 刘佑民)  新华社北京/巴黎1月28日电
 
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七
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七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
  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肩负起做好舆论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职责使命,为推动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网络舆论乱象丛生、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带来的挑战,如何有效引导舆论,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信息化时代的“时”与“势”,对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在新形势下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
  前进方向更明确。“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新闻舆论战线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使命任务更清晰。牢记“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职责使命,新闻舆论战线践行“四力”、开拓奋进,在新征程上书写新荣光。
  实现路径更清晰。遵循“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重要方针,广大新闻工作者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新闻舆论工作推动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撑。
  新时代同心逐梦,新征程凯歌以行。
  面向未来,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己任,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更好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汇聚起共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从中南海搬到媒体融合发展第一线。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明了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信息化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成为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全局、审时度势,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2023年7月,湖南长沙,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其中,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应用、“媒体+”新场景等内容,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不少与会代表表示,主流媒体正在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拓展更多应用场景,用受众喜欢的方式打开内容创新的广阔空间。
  从“相加”迈向“相融”,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全方位、深层次的媒体融合态势初步显现——
  “报网端微”百花齐放,文图音视竞相发力,通过创新手段、全媒呈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时代变革中融合发展。
  “AI合成主播”上岗播报,VR直播带来视听新体验,主流媒体积极拥抱5G、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时代变革中“破茧蝶变”。
  向“融”而进,和“合”弥新,融合发展局面大开,舆论生态气象一新。
  面向未来,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持续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使命如磐、重任在肩。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锚定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目标任务,不懈努力、矢志前行。
  “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作为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的网络大国,互联网正成为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力的重要载体。
  2020年8月,“十四五”规划建议编制开展“网络问计”,内蒙古达拉特旗蒲圪卜村村干部李电波提出的关于“互助性养老”的建言被吸纳进建议。
  来自小村的声音“走进”中南海,是互联网充分发挥作用、助推党心与民心相通的生动写照。
  从“十四五”规划到围绕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进行网络征求意见,互联网成为我们党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互联网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明至关重要。
  2023年11月8日至10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千年古镇再吹数字新风。
  有火热的前沿技术,也有冷静的行业思考。乌镇古朴典雅的氛围里,一系列关于数字未来的思想火花激情碰撞。
  举办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开展“网络中国节”系列主题活动和各类网上主题宣传……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聚焦工作主阵地,维护好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当前,网络已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必须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国家标准,深入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拳整治“自媒体”乱象、网络水军、网络暴力等网络生态突出问题……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聚焦舆论斗争主战场,推动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
  如今,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不断完善、网络生态持续向好、网络安全屏障不断筑牢,网络强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
  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只有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写好用网治网大文章,才能更好掌握住舆论主导权,把握住时代主动权。
  站在新的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锚定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目标任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正开拓奋进,迈上新的征程。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稳岗、减负……人社部多政策助民企发展
稳岗、减负……人社部多政策助民企发展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电(姜琳 彭美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不久前印发“关于强化人社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从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加大社保惠企力度、扩大技能人才供给、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运东来说,专门下发通知进行部署,是贯彻落实党中央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民营企业发展堵点、痛点的及时之举。
  通知要求突出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支持企业稳岗扩岗。“我们引导各地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就业创业等各项涉企政策,强化倾斜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导向,健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机制。实施重点企业用工保障,要求及时将专精特新、涉及重点外资项目等民营企业纳入重点企业清单,强化民营企业公共就业服务。”运东来表示。
  “真金白银”支持企业轻装上阵,十分关键。“我们将加大社会保险惠企支持力度,降低民营企业用工成本。”运东来介绍,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5年底,对不裁员、少裁员的民营企业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参照实施。
  针对民营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通知突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提出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举措,强化民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人社部门为民营企业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或“直通车”,畅通民营企业技术人才评价渠道;同时将相关人员纳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推荐选拔范围,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为提升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通知提出,各地要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档案、所有制等制约,做好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社会保障工作衔接,促进各类人才资源向民营企业合理流动、有效配置。据记者了解,多地人社部门强化公共服务有序衔接,配合相关部门将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引进范畴,在积分落户、购(租)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倾斜。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立足部门职能职责,建立常态化服务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深化涉企‘一件事’集成改革,有序衔接公共服务,努力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运东来说。
 
超1800万人次!职业培训加速育工匠
超1800万人次!职业培训加速育工匠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电(姜琳 彭美琪)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职业技能培训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记者26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过去一年,随着“技能中国行动”深入实施,各地聚焦重点领域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全国共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超过1800万人次。
  2023年,人社部门累计遴选3.3万余家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年超过1200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数字技能领域职业,支持建设115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39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我国技能人才工作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介绍,“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推行以来,已累计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3000多人,为提升技能人才薪酬待遇、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政策举措,构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技能人才成长成才和作用发挥,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王晓君表示。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王晓君说,今年将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创新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同时,围绕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人社部门将加大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农民工是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面向农民工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在资金使用方面,通知要求统筹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等,支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提质增效是关键。为规范机构办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聚焦重点产业和急需紧缺职业设置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及时公开和动态调整培训机构目录。
  通知提出,分类分档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基本形成覆盖重点产业行业和急需紧缺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和技能推广网络。
  针对部分劳动者在培训、考证中遇到的痛点问题,通知强调,加强培训和评价流程管理,强化培训过程监管,严格组织考核评价,规范“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严格培训资金监管,依法打击靠训吃训、内外串通、套取骗补培训资金等行为。
  一系列举措接连推出,一连串部署多方推进,2024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正在按下“快进键”。
  “我们将加快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技工教育特色发展,打造一支爱岗敬业、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劳动者大军。”王晓君说。
  按照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将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
 
以“中法精神”引领两国合作继续向前
以“中法精神”引领两国合作继续向前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60年一甲子,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国和法国走过了不平凡的交往历程。6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岁月风雨,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在动荡变化的世界中凸显其战略性和引领性。面向未来,两国携手合作,必将再创辉煌。
  中法作为两个历史悠久的大国,能够相知相交、相互理解、携手同行,是出于独立自主、敢为人先的精神共鸣,是两大文明之间的相互欣赏、彼此吸引,也是历史的必然。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短短两句话的公报冲破冷战坚冰,震撼整个世界,被国际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前总理法比尤斯认为,中法两国建交敢为天下先,是因为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都致力于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60年来,中法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战略抉择,始终致力于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平等交流促进文明互鉴、通过多边协调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两国关系创造多个“第一”: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也是最早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机制性战略对话的西方大国,最早同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西方国家,第一个同中国互办文化年、互设文化中心的国家。从开通中国同西方国家间第一条直航航线到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两国秉承“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始终走在中西方关系前列。
  60年来,中法两国坚持互利共赢,经贸合作日益紧密,坚持把蛋糕做大,以开放汇聚合作力量、共享发展机遇。法国已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国,中国是法国在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七大贸易伙伴。空客飞机占据中国民航半壁江山,“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已成为中法合作金字招牌。中国的手机、电动汽车等商品也越来越受到法国消费者青睐,法国将担任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宾国。中法不仅在农食、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传统合作领域有着深厚基础,在服务贸易、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合作增长点也有着广阔前景。
  60年来,中法人文交流密切、合作紧密,东西方两大文明如同两盏明灯相互照亮,并在交流互鉴中实现自我成长创新,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两国友好省区和友好城市数量、游客数量都在中欧之间居于前列。中国已成为法国主要留学生来源国之一。法国近千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学习中文的学生超过10万人。中方自去年12月1日起对法国短期来华人员实施15天免签政策,法方也宣布中国有在法学习经历的硕士文凭持有者可获5年签证,两国加速推动人员往来便利化。今年的中法文化旅游年和巴黎奥运会,是中法两国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绝佳契机。正如法国国民议会法中友好小组主席阿洛泽所说,法中共同度过的60年是一种力量,今年所有的庆祝活动将促进文化和民众间的交流,“使我们能够更多地相逢,巩固友谊的纽带”,成为下一个60年两国发展的基础。
  今天的世界再次走到关键十字路口。面对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中法作为独立自主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应秉持建交初心,担负责任使命,共同开辟通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人类发展之路。中法要继续做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关乎世界前进方向的重大问题上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时代进步一边;中法要继续做真诚互信的朋友,相互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用好两国多层次、多维度的沟通渠道,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真诚交流、扩大共识、弥合分歧、增进互信;中法要继续做互利互惠的伙伴,中国将持续释放消费和投资市场需求,为包括法国企业在内的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多便利,法方也应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公正、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中法要继续做交流互鉴的典范,积极扩大双方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地方等领域的合作,掀起中法人文交流新热潮。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中法两国要以“中法精神”为引领,赓续传统、面向未来,坚定不移地发展双边关系,以中法关系的稳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继续坚持平等、尊重、互信,携手应对全球挑战,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将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打造得更加牢固和富有活力,为增进两国和世界人民的福祉作出更大贡献。(记者唐霁)新华社巴黎1月28日电
 
国家发改委安排3000万元支持昭通灾后应急恢复重建
国家发改委安排3000万元支持昭通灾后应急恢复重建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28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00万元,支持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灾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应急恢复重建。
  1月22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去年12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5966起
去年12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5966起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孙少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8日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月报数据。通报显示,2023年12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5966起,批评教育和处理22696人(包括96名地厅级干部、1318名县处级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6729人。
  根据通报,2023年12月全国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6492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0043人。其中,查处“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严重影响高质量发展”方面问题最多,查处5676起,批评教育和处理8894人。
  根据通报,2023年12月全国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9474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2653人。其中,查处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问题4021起,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1424起,违规吃喝问题2317起。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7547起,批评教育和处理153662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08695人。从查处级别看,2023年,全国共查处省部级领导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0起、地厅级领导干部问题649起,查处县处级领导干部问题7899起,查处乡科级及以下干部问题98989起。
 
证监会全面暂停限售股融券出借
证监会全面暂停限售股融券出借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刘羽佳 姚均芳)记者28日从中国证监会获悉,为贯彻以投资者为本的监管理念,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的监管,证监会经充分论证评估,进一步优化了融券机制。具体包括:一是全面暂停限售股出借;二是将转融券市场化约定申报由实时可用调整为次日可用,对融券效率进行限制。
  因涉及系统调整等因素,第一项措施自1月29日起实施,第二项措施自3月18日起实施。
  同日,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发布《关于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的通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优化融券制度,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上交所、深交所决定暂停战略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出借获配股票。通知实施前尚未了结的出借合约到期不得展期。通知自2024年1月29日起施行。
 
证监会明确2024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点
证监会明确2024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点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刘羽佳 刘慧)记者26日从中国证监会了解到,1月25日至26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总结2023年工作,分析资本市场形势,研究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从维护市场公平性出发,系统梳理评估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安排,重点完善发行定价、量化交易、融券等监管规则,旗帜鲜明地体现优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落实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的查办力度,提升案件查办效率。
  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会议提出,大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
  围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会议指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
  会议还强调,要突出“稳”与“进”的统筹。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健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机制。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加强发行上市全链条监管,评估完善相关机制安排。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加快落地,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动态平衡。
  此外,会议强调,要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依法将所有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同时,扎实推进资本市场法治建设,健全私募基金监管制度机制,扎实推进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推动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收敛。
 
从“千丝万缕”走向“千变万化”
在“中国轻纺城”感受科技力量
从“千丝万缕”走向“千变万化”

在“中国轻纺城”感受科技力量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一根丝、一块布“织”入先进科技,会带来多少种可能?
  开年之际,记者走进浙江绍兴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集群。
  穿行在店铺林立的轻纺城里,犹如置身布匹的海洋。在这里,随处可以遇到能独立开发特色面料的实力商家。
  在东区一家名为“衣上”的店铺内,销售经理罗立琴拿起一块名为“竹丝缎”的样布说,它将绿色环保的竹纤维和抗皱性强的聚酯纤维织在一起,不仅细腻光滑,还能透气吸湿、抗菌防皱。
  “一些功能性面料研发长达半年。虽然研发成本较高,但产品附加值高才更有竞争力。”这家店铺的面料开发总监龙平告诉记者。
  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产品竞争力,早已成为3万多家经营户的共识。
  “去年,我们与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共同研发集抗紫外线、抑菌、抗静电、远红外、吸湿、速干等功能于一体的石墨烯科技环保面料。”位于轻纺城坯布市场的绍兴汉途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宇告诉记者。
  这家公司将功能性面料作为新增长点,去年总销售额同比增长53%。“这段时间,工厂800台织布机连轴转,订单已排到4月份。”朱宇说。
  尽管面临需求不足等诸多挑战,中国轻纺城仍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23年,中国轻纺城市场群成交额超2700亿元,同比增长8.22%,“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成交额超3600亿元;柯桥区纺织品出口额达1094亿元,同比增长5.15%。
  如今,向高端面料挺进、打造面料品牌成为众多布商的目标。在万姿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楼展厅,用索罗娜环保纱线、TR无胆防绒、TAC三醋酸、中空纱等高端面料制作的样衣一字排开。
  “这件羽绒服的面料集低静电、防风拒水、高透气透湿性等功能于一身,很受高端羽绒服成衣品牌的青睐。”万姿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叶时平说,“我们正在推进面料品牌建设。每件由万姿面料制作的成衣都会挂上专属面料吊牌,这让面料也拥有了‘身份证’。”
  纺织面料行业素来竞争激烈,如何在稳固线下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线上展销渠道,是布商们面临的挑战。
  利用一款名为Style3D的设计软件,浙江捷信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对几千款印花图案进行数字化,制作了近百件数字样衣,并用AI数字人模特进行虚拟走秀,从而更直观地在线上展示布料。“为了提高面料销量,我们往往会制作一些样衣。如今通过样衣数字化,可以帮助更多无法到现场看布的面料批发商、成衣商感受布料效果。”公司总经理刘化海告诉记者。
  在柯桥,“千丝万缕”既可织布做衣,也可变身为全新材料,投身更广阔的工业天地。
  走进浙江梅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小强拿起一块灰色的仿麂皮样布,向记者介绍说,“这是聚氨酯超纤革,不仅轻,透气性好,还能阻燃。这种材料已经运用到多款电动汽车的内饰中。”
  李小强说,公司正和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进行密切合作。
  在这个技术创新中心,记者看到了“一根丝”的无限可能:高强度的防弹衣,医用人类心脏“血管”,可以隔热、隔音、阻燃、防潮的航空级玻璃纤维棉毡,能在深海系泊工程中使用30年的特种缆绳……这些神奇的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医药等领域。
  “科技创新对纺织产业附加值提升的作用不可估量。”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说,自2022年7月成立以来,中心已联合企事业单位开展了8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为数百家企业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服务。
  既可为传统面料增加新功能,又可化身新型材料上天入海——
  科技力量正不断推动纺织行业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增效,带来业态更新与价值延伸,创造出更多“布”可能。
(记者任军 顾小立)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看似“莫名”,实则“其妙”
从南北两大商贸城看大市场魅力
看似“莫名”,实则“其妙”

从南北两大商贸城看大市场魅力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商贸市场的景气度,观察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南义乌,北临沂”,相隔千里的两地,却在国内商贸市场版图上占据独特位置——
  一个是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地,产品销往2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世界超市”;一个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集群,基本覆盖国内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门类,被称为“中国大集”。从“小个子”长成“大块头”,两个商贸城均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商贸奇迹。
  “莫名其妙”“无中生有”,这组用来形容义乌传奇发展的词语,又何尝不是包括临沂在内众多商贸市场发展壮大的真实写照。如今,临沂到义乌开通了铁路货运班列。开年之际,记者走访南北这两大商贸城,透过商流、人流、物流的涌动,感受国内大市场的活力和魅力。
持续做强“商”的优势


  走进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二楼的星宝伞业店铺,各式雨伞,满墙缤纷。几位外国客商的到来,让面积不大的店铺显得有些拥挤。
  “现在有时一天接待十拨客户,忙得像陀螺一样。”老板娘张吉英说,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0%,如今订单排到几个月后。
  “原来是坐在店里等客户,现在是主动走到客户家门口。”张吉英说,去年跟随义乌商城集团“品牌出海”计划,去了日本、迪拜等地参展、洽谈,今年还计划去东南亚拓展市场。
  室外,寒意袭人;室内,火热再现。招揽客人、洽谈咨询、线上沟通……一幕幕忙碌场景,见证着商城线下活力的回归。
  义乌商城集团市场运营公司副总经理陈知幸告诉记者,2023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日均客流量超20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水平;去年前11个月,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3%。
  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临沂商城,另一派繁忙景象。
  这里涵盖了125处专业批发市场,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由于产品品类广,当地人戏称,“在汽摩配件城转一圈,凑够零件,一辆小轿车都能拼出来。”
  位于临沂市兰山区的红人里电商供应链总部基地,主播带货声此起彼伏。“我们的直播24小时不停,平均一天有20多场。”潜水艇卫浴运营中心总经理刘伟说,接触直播电商后,企业销售的产品种类已经从几十种拓展到上百种,去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达60%。
  据基地总经理贾航洲介绍,如今基地已入驻电商供应链企业106家,日均交易额突破500万元。“直播电商大大拓展了临沂企业的销售半径,并带动了生产、销售、物流等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在新技术、新业态赋能下,传统的“中国大集”焕发出新生机。2023年,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超6100亿元,物流总额超9300亿元,网络零售额约610亿元,同比增长35%。
  面对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和需求疲弱,商户们困中求变,主动出击,线上线下齐发力。临沂商城组织了多场专业展会及国际采购商大会,邀请国内外客户“走进来”,帮助商户寻客源、拓订单。在“义乌小商品城Chinagoods”平台,可讲几十种外语的“AI数字人”能24小时与外国客商交流,跨境贸易生态进一步完善。
  一线市场活力蕴藏在一个个鲜活的经济数据中:2023年,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全年营业性货运量同比增长8.2%,“新三样”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近3成……
  从“无中生有”到“无所不有”,义乌、临沂两大商贸城创新求变、敢闯敢试,持续做大市场的规模和优势,迸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断加大“链”的长度


  市场做大做强,产业支撑至关重要。
  以“小商品”闻名的义乌市场,持续颠覆着人们的认知。
  在义乌商城大道与福田路交叉口,一座崭新建筑引人注目。走进其中,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大块头”商品展厅令人耳目一新。这个2023年3月才诞生的新能源产品市场,进一步丰富了“世界超市”的“货架”。
  在浙江捷尔科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120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光伏板、稳压器、太阳能冰箱、锂电池等百余种新能源产品。公司负责人林建雄告诉记者:“这些年业务从非洲拓展到中东、中亚和南美,去年整体销售额同比增加约20%。”
  以贸促工,工贸联动。“小商品”出身的义乌,既以数字化为抓手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破“一条腿走路”局面,“无中生有”打造出信息光电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两大千亿级现代制造业集群。
  如果说工业反哺贸易,物流则对贸易发挥了牵引作用。
  很难想象,曾经“四塞之固,舟车不通”的沂蒙老区,如今发展成为货通全国的“物流之都”。
  在临沂物流圈,流传着一个“舍近求远”的案例——一张乒乓球桌,从东部沿海某城市直接运往乌鲁木齐,约需15天、花费320元;若先拐个弯到临沂再运往乌鲁木齐,只需10天、花费120元。
  在这里,不再是“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不少货车司机宁可绕道临沂,再将货送到目的地。对此,临沂市商务局副局长薛咏解释道:“临沂不仅有完善的物流网络,而且货源充足,货车全天候不间断快速发车,节省了等候时长,价格能比全国平均低20%到30%。”
  对内,3000余条物流线路辐射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通达所有港口和口岸;对外,中欧班列、航空口岸、临沂港多式联运提速,编织起一张更大的物流网。
  当下,临沂的物流正向着更“智慧”、更现代迈进——
  站在山东顺和国际智慧物流园二层俯瞰,无人叉车穿梭,货车进出,园区最南端的北斗试验仓正进行着一场商贸物流无人化试验。
  一街之隔,临沂现代物流城正加紧建设。6200亩的公路物流枢纽一期项目工地,200多座塔吊高悬、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这里将成为临沂物流企业的“新家”。
  工业与物流并举,创新与转型齐飞,把“链”做长,把“流”做大,两个商贸城不断打开新的发展格局。
努力拓展“市”的空间


  看似传统的“中国大集”并不传统,国际化步伐正在提速。
  在“临沂进口商品城”,可买到来自俄罗斯、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80多个国家的上万种商品。通过海外厂家直采,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惠享”全球。
  这里的企业不仅加大“引进来”,还加快“走出去”。兰华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在韩国投资建设了海外商城,“我们主推临沂柳编制品、宠物用品、五金等产品。”总经理蔺天一对记者说,“企业不做冰冷的货架,要打造体验中心,将更多当地产品推广到海外。”
  启动国际公路运输,发展跨境电商,加快海外商城、海外仓建设……曾经以“买全国、卖全国”为主的临沂商城,正在加快向“买全球、卖全球”迈进。
  去年新开的“临沂—义乌”铁路货运班列,将两地更紧密联系起来,为更好促进两地经贸交流搭建起桥梁。
  在义乌西站铁路口岸,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机械设备、日用百货的“义新欧”中欧班列缓缓开出。
  自开通以来,“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平台已累计开行超6000列,辐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50多个、城市160多个。班列上的货物从小百货拓展至高科技产品,越来越多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特色商品也随着回程班列进入百姓的“购物车”。
  做链接双循环的关键枢纽,用数字化深度赋能,既立足国内大市场,又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包括义乌、临沂在内的更多市场正不断拓展“市”的空间。
  在义乌福田街道,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的第六代市场“义乌全球数贸中心”,正拔节生长。
  未来,采购不再是逛摊位,而是仿佛置身于购物中心;店铺老板不再只是卖产品,而是可享受生产、生活、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义乌本土商人与外来客商深度融合……在这里,商机释放无尽魅力。
  (记者于佳欣 任军 王希 顾小立 杨文) 新华社北京电
 
托稳百姓“菜篮子”
华中国际食品产业新城“首衡城”见闻
托稳百姓“菜篮子”

华中国际食品产业新城“首衡城”见闻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天未亮,位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的华中国际食品产业新城“首衡城”灯光如昼、十分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果蔬运输车辆穿梭其中,运货、卸货、装货……一片繁忙景象。
  “首衡城”经营范围涵盖水果、蔬菜、水产和冻品4大类,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民生保供基地,投运两个月以来,已入驻商户近3000家,对接全球种植基地400万亩,下游辐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地的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商超等。
  中午时分,蔬菜交易区,云南豌豆、广东韭菜、湖北大白菜等各地新鲜蔬菜整车待发。叶菜销售大户黄平边核对订单,边安排员工往短驳车上装大白菜。
  “从早上5点到现在已经卖了60多吨蔬菜,下午还有5车菜陆续运来,预计今天销售100多吨。”黄平说,大白菜每斤批发价3毛,价格稳定,不愁销路。
  春节临近,农产品供需两旺。“首衡城”常务副总经理赵涛说,为做好春节农产品保供稳价工作,园区加强常态化数据分析监测,定时跟踪市场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同时结合天气变化,积极组织商户从不同产区调拨果蔬,确保储备充足。
  “我们在全国各地对接了很多蔬菜基地,北到河北、南至云南,确保一年四季蔬菜不断供。”黄平说,他今年还在江汉平原对接承包了近1000亩优质蔬菜种植基地,“即使遇到特殊情况,自种基地也能保证供应量和价格稳定。”
  年味渐浓,水果也在热销,尤其是进口水果广受青睐。走进水果交易区,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只见宽敞的交易走廊两侧,码放着成箱的车厘子、牛油果、蓝莓、榴莲等进口果品。直播的、拉货的、采购的……很是热闹。
  “智利车厘子,批发价30块钱一斤!”“蓝莓一盒10块钱,欢迎品尝。”……档口前,水果商户宋会永一手端着果盘,一手拉着过路的市民推销。
  “我们以订单销售为主,今天上午从上海运来的两柜共30吨智利车厘子,现在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宋会永说,水果批发价和零售价相同,不仅保障批发供应,还能让附近居民享受实惠。
  做好保供稳价,保量也要保质。赵涛说,连日来,园区不断加大农产品安全检查力度,确保进场车辆持有农产品产地证明等手续,同时增加每日农产品抽样检测次数,保障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目前,“首衡城”已开启年货节。据统计,园区日均交易量超1.74万吨,日均交易额达1.42亿元。孝南区委书记夏齐勇说,当下,“首衡城”供应链不断巩固,这座园区未来还将建成集交易、商贸、冷链、加工、商务、会展六大功能于一体的食品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华中地区民生保障,托稳百姓的“菜篮子”。
       (记者田中全)新华社武汉1月28日电
 
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
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戴小河)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1月26日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与东北地区天然气骨干管网实现互联互通,优化我国东北地区油气管网布局,每年可新增天然气供应量100亿立方米,极大提升我国东部能源通道保供能力。
  国家管网集团建设项目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何南华说,虎林—长春天然气管道工程包括1条干线和8条支线,全长2073公里。干线起自黑龙江虎林,途经黑龙江、吉林2省4地级市12县(区),止于吉林长春,总长度795公里,设计压力10兆帕,设计年输气能力100亿立方米,投产后将进一步拓展我国能源通道。
  “十四五”开局以来,国家管网集团累计新建管道总里程超1万公里。油气管网加快延伸,预计今年西气东输四线吐鲁番至中卫段、中俄东线南段可顺利建成投产,更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培养“一技之长”助力青年就业
从地方两会看稳就业实招
培养“一技之长”助力青年就业

从地方两会看稳就业实招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更是重中之重。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青年就业”话题备受关注。职业技能培训、实习见习岗位开发、服务平台搭建……翻阅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多省市正释放稳就业信号,真招实效为青年就业打通堵点、谋划空间。
  多点发力 青年就业支持体系持续完善


  毕业于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护理专业的邹玲,去年参加了长沙市望城区人社局组织的“康养无忧”优质培训项目。这期间,她认真学习了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的知识,还踊跃参加“养老服务进社区”等培训实践活动,顺利应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邹玲的经历是众多毕业生的缩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去年以来,为提高求职者就业创业能力,多省市开展青年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助力青年就业。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福建省深入实施“技能福建”行动,投入3.4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所技工院校获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5.8万人,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供需匹配更加精准。
  就业见习是增强实践能力、促进青年就业的重要举措。记者从吉林省人社厅了解到,2023年吉林省募集新增就业见习岗位15145个,组织新增见习人员5837名。全省6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实训中心。
  近年来,上海逐步完善“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打造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上海稳岗扩岗、创业扶持、技能提升等稳就业政策加快落实,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上线运行,建成社区就业服务站点227个,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持续健全。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主任方研翔认为,当前青年就业还存在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堵点难点,“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青年提升职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就业观。
  搭建供需“连心桥” 做大就业“蓄水池”


  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79万,同比增加21万。面对就业压力,新的一年,各地纷纷将“稳定青年就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技能培训、供需对接、岗位开发等方面出台实招,为青年就业保驾护航。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加强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建成全省统一就业信息平台,全面启动“智慧就业”系统,推动供需有效对接。
  “为夯实就业这一民生之本,需要以政策配套为基础,健全保障体系,优化就业环境。一方面,要构建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重点行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以供需匹配为关键,关注重点群体,强化就业支持,接续办好‘春风行动’等系列活动。”福建省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吴丽冰表示。
  长期以来,就业市场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精准对接亟待破题。对此,今年吉林省提出实施“想就业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务创新提升工程,预计征集推送岗位40万个(次),并建成规范性实体零工市场50个,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破解重点群体“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问题。
  就业一头连着民生冷暖,一头连着经济发展,部分省市将做大就业“蓄水池”作为今年工作重点。山东省明确,将支持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稳岗扩岗,实施“社区微业”行动,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0万个。实施“创业齐鲁”行动,新培育20个省级创业街区。
打通就业之路 重在培养“一技之长”


  面向未来,青年就业之路如何行稳致远?各地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就培养青年“一技之长”建言献策。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李腾认为,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人才缺口将持续扩大,为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基层干事创业,建议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纳入各级组织、农业、人社等部门实施的各类农村青年人才培育计划中,开展涉农技能培训,帮助志愿者提升专业技能,练就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过硬本领。
  同时,教育也要因势而动,让学生获取最前沿、更能适应市场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来教今天的学生,让他们去应对明天的挑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指出,“教育也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教材不能及时更新,也要做一些补充教学的‘微课程’”。
  去年以来,文旅市场迎来全面复苏,为青年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高洪雷认为,当前旅游业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议未来建立产教融合信息共享平台,推动院校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的标准与方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
  (记者吴剑锋 吴振东 张力元 李双溪 刘芳洲 袁敏)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祁连青山当如是
祁连青山当如是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特稿
 
  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没有祁连山,会是什么样?黄河以西的广大干旱区,黄沙漫漫,鲜见绿洲;古丝路的繁盛景象可能只是海市蜃楼,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格局或许不是今天这样。
  祁连山,护佑河西走廊、促进文明交流的“幕后英雄”。她的皑皑雪山和冰川,哺育了绿洲里的城镇和农田,滋养了大片草场,吸引了众多民族在此定居。从此,浩瀚无垠的荒漠戈壁和无人区边缘,就有了一条绵延近千公里、狭长却牢靠的通道。伴随金戈铁马、商旅驼铃,中原和西域乃至欧洲,在整个欧亚大陆的版图上,不同文明的交汇、茶马丝绸的互市、各个民族的交流,有了稳固的纽带。
  幸好,历史无法假设。这同样也值得警惕,历史没有如果。
  曾经的过度索取让祁连山发出低沉的悲音。一段时期里,祁连山,既是伟大的祁连山,也是羸弱和危机并存的祁连山。
  新时代,沿线历经阵痛,实现美丽嬗变。青山常绿,还要细心呵护。
嬗 变


  车行牧道,两旁蒿草夹击,足有一人高。穿过密草,峡谷山峦豁然开朗。甘肃省永昌县焦家庄镇夹道二沟萤石矿旧址,金昌市生态环境局永昌分局局长杨远程展开地图,尝试给记者找出曾经的矿口,也不由感慨“快分不出来了”。
  透过无人机视角俯瞰,昔日斑驳的山体披绿,矿井边坡、堆渣处皆被草木覆盖。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六年有余,修复区域正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沿连霍高速西进河西走廊,延绵的祁连山相伴而行。远望祁连,宁静安详。但那只是外围。只有走进祁连山深处,才能看到无与伦比的壮美草原、森林、雪山、冰川,也才能发现过去无序无度发展留下的、鲜为人知的印记。
  祁连山是哺育生命的“母亲山”。河西走廊的水林田湖草沙冰,全系于此山。自祁连山中流淌出的冰雪融水,形成了泽被走廊绿洲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点点绿洲又和祁连山“联手”,阻挡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南侵,千百年来默默维系着区域生态安全。
  祁连山也是资源富集的“万宝山”。铁、铜、铅、锌、金、钨、锰、石棉、煤炭等丰厚矿藏深蕴山中,吸引资本不断挺进深林。
  自半个世纪前第一宗大型煤矿设立,砍伐林木、大肆开矿、密集建设小水电……多轮开发,累积出局部受损严重的祁连山。2017年,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自此,祁连山经历了一场猛药去疴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
  144宗矿业权分类退出、42座水电站分类处置、25个旅游设施项目完成整治……保护区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修复区域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以自然之力恢复本来面目。
  高耸的原生密林旁,低矮云杉静静生长。几只蓝马鸡列队踱过冰河,留下深深浅浅的爪印。
  “不稀奇啦。”兰建荣是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的一名生态管护员。在他眼里,这几年蓝马鸡、岩羊、马鹿皆属“常客”,他还曾与雪豹正面遭遇。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整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深刻调整。
  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野生动植物管理科科长马堆芳告诉记者,随着人为扰动减少,包括“旗舰物种”雪豹在内的野生动物频频现身。200多只大种群白唇鹿、800只左右特大种群岩羊、50只以上大种群蓝马鸡……曾被认为几近绝迹的马麝也重新出现在祁连山里。保护区还新发现了凤头蜂鹰、红脚隼、藏狐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专家认为,这揭示了生态环境的向好趋势。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评估结果显示: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明显改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增加37.5%;植被指数增幅10.88%。
转 型


  2023年8月,张掖市巨龙铁合金有限公司投资5800余万元的烟气余热节能发电系统正式投用。董事长闻斌说,新设备将环保除尘烟气的废热回收用于发电,截至2023年11月底,公司已节约标煤约3559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800吨。
  这家企业曾因环保欠账“挨过板子”,又靠环保改造“尝到甜头”。2017年,企业因污染问题关停。此后,公司拆烟囱、布监控、上设备,咬紧牙关先后投入近亿元用于环保设施改造升级。改造完成时,恰逢同类企业因环保问题纷纷关停,市场货源紧俏,公司不仅收回环保投入,还扭亏为盈。2022年,巨龙铁合金公司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比改造前翻了一番。
  企业重生,闻斌深有感触:“生态安全同生产安全一样,必须高度重视。绝不能搞经济建设时忽视环保投入、生态整改时再恶补生态欠账!”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一批曾被问责的干部在接受采访时真诚反思:过去来自民生改善的压力和加快发展的冲动,共同构成了惯性思维,形成了侥幸心态,阻碍了向绿色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型。问责“重拳”落下,上上下下“挨了板子记住疼”:生态红线不可逾越!
  走访中,沿线干部群众都说,要把祁连山这道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真正筑牢守好,就必须既忍得住“阵痛”,及时整改“疗伤”,又必须厚植绿色理念,在行动上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行走在祁连山下的木栈道上,云海笼罩下的雪山冰川依稀可见。途中偶尔要停下脚步,等候过路的牦牛。
  春赏百花秋观叶,夏纳凉风冬听雪。在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冰沟河景区,游人四季皆可亲近广袤自然,领略祁连壮美。景区总经理聂福照说,景区依照环保要求整改后,最大限度保持了自然生态原真性、完整性,2023年游客人数创历史新高。“已有20多个生态研学项目陆续落地,这里今后也会是祁连山自然科普教育基地。”他说。
  不仅是整改,如今整个区域的发展谋划都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为要。致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已成为祁连山沿线市县的重要目标。
  张掖市致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成立西部碳汇交易平台,在全省率先完成35.1万亩林业碳汇和400万亩草原碳汇交易,净收益7450万元。
  武威市聚焦奶业、特色农产品、新能源等特色优势培育绿色生态产业,2022年全市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8.8%。
  金昌市加快建设新能源千万千瓦级基地、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区和河西走廊新能源电力调峰中心,截至2023年11月底,全市新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474.47万千瓦。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沿线群众也正循绿色发展之道,形成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2023年末,赶上300余只携带“健康证明”的羊,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西岭村牧民顾伟东再度转场。与传统意义上的转场不同,他的目的地是酒泉市肃州区三墩镇的农田。直至今年3月,他都会在更温暖的农区放牧、接羔。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这几年在祁连山牧区兴起,牧民称作“借牧”。2023年10月中旬开始,大批牧民都将自己的牛羊赶到邻近乡镇的玉米、苜蓿地里,依靠秸秆、苜蓿育肥过冬。这一来自农牧民的创意,既让农田免去秸秆焚烧的污染,又减轻了草原承载压力。2023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全县共有30.2万个羊单位前往农区“借牧”。
挑 战


  寒露之后,祁连山中段迎来多场降雪。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西水保护站站长张永称悬着的心才暂时放下。
  这几年关停退出、植被恢复,牧草枯落物堆积叠加,易燃物载量逐年增多,林区防火压力显著增加。张永称说,每年10月到次年5月的防火期,自己都睡不了一个囫囵觉。“2023年旱情重,夏季起防火压力就比以往更大。”
  守护者们另一个“甜蜜的负担”是“家族”日渐庞大的野生动物。随着祁连山野生动物资源恢复,它们的分布范围和活动区域,渐与周边农牧民生产生活“接壤”“重合”。有护林员就曾在巡护途中遭豺围攻。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今,仅肃南一县就发生野生动物伤害牧民家畜事件234起,伤害家畜共计1314头(只)。肃南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安玉锋说,野生动物经常到放牧草原抢食,与家畜长时间混牧甚至混居,易给彼此带来疫病威胁。
  从更大尺度时空变化来看,祁连山沿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环境本底脆弱,由“大治”到“长治”挑战仍存。
  作为祁连山“由乱到治”的记录者,记者在过去六年间十余次踏入祁连山,奔走中见证了沿线干部群众在生态治理阵痛之后,改善生态、转型发展的极大决心。但一种担忧也同时在脑海萦绕:这里仍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样本,支持地方保障民生、保护生态等发展的积累尚未完成,破坏会不会卷土重来?
  祁连山生态问题问责激发的震荡给固有发展模式带来巨大裂痕。新时代,祁连山沿线矗立在转型关口,一旦突围,不但生态转危为安,沿线地方的发展理念、发展秩序也将实现变革和重构。受访者期望,一方面,地方应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方面加强探索,为绿色农牧业、高端旅游业等新业态注入“强心针”,培育出竞争力和生命力兼具的接续替代产业;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生态产品的全面市场化步伐,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更多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为以祁连山地区为代表的生态消费品产出区提供更多发展可能性。
  从全球范围看,气候变化正在导致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在河西走廊,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在去年表现为局地严重旱情。
  记者2023年8月在张掖市山丹县、金昌市永昌县走访看到多个水库“见底”,永昌县西大河水库偌大的库区超四分之三裸露。相关负责人称,与往年同期相比,蓄水量明显减少,持续几个月死库容运行。途中记者还遇到了当地政府的运水车。等水的村民告诉记者,今年人畜饮水保障艰难,部分村民家中自来水断供,“现在吃水都得靠车拉,更别提灌溉了。”
  在祁连山腹地的七一冰川,记者就在三年时间里连续目击了冰舌退缩的明显变化。2023年7月30日卫星资料显示,祁连山东、中、西段积雪面积较历年同期减小,总面积减少26.8%,其中东段减少达69.1%。
  根据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长期连续监测,从1996年至2020年的24年间,祁连山北麓中段排露沟监测区气温升高0.6摄氏度;2002年至2016年,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呈下降趋势,从175厘米减少到154厘米,完全解冻深度和冻土最大深度均有减小趋势。专家称,这一趋势仍在持续。
  未来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选择。青山常绿,需要共同守护。 (本报记者马维坤 王博 宋佳 张智敏)
 
“Cold,but amazing!”驻华使节探寻中国冰雪热
“Cold,but amazing!”驻华使节探寻中国冰雪热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这个冬天,火爆的冰雪游让黑龙江乃至整个大东北火出了圈。这不,多位驻华使节和外交官也来到黑龙江,其中既有来自瑞士、奥地利这样冰雪资源丰富国家的,也有来自新加坡这样地处热带国家的,一起来看看冰天雪地下蕴藏怎样的“热”能量。
  这是外交部2024年开展的首场“驻华使节地方行”活动,来自1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22位驻华使节、外交官和国际组织代表应邀参与。从23日至27日,使节和外交官们行程数百公里,对当地的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产业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
  冰雪旅游为什么火了?使节和外交官们在实地走访中有了更直观的观察:“Cold, but amazing!(冷,但很精彩!)”
  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说,“氛围感”是冬季旅游的第一要素,在这一点上黑龙江和瑞士一样,一到冬天就是一个雪白的世界。好的基础设施也很重要,比如交通和雪场设施的便利性,亚布力等滑雪胜地离大城市不算近,开通动车、修好道路,人们从城里出发去滑雪就不用花太长时间。
  白瑞谊说,还要有丰富的活动,比如在瑞士既可以滑雪也可以购物,而在哈尔滨我们看到冰雪节和一些文化活动、民俗传统结合了起来,中央大街上还有各色美食,此外还有冰雪运动。
  “所有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成功的冬季旅游目的地。”
  不久前的三天元旦假期,仅哈尔滨市就累计接待游客304.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1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的4.4倍和7.9倍。《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4)》预计2023-2024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首次超过4亿人次,中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5500亿元。
  斯洛伐克驻华大使利扎克认为,雪乡的开发给了他很多启发:“雪乡成功将冰雪资源转化为消费现象,这里的环境和氛围让我想起了家乡,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小镇,可以利用它们发展冬季旅游,这有很大的潜力。”
  黎巴嫩驻华大使贾布尔告诉记者,很多人不知道黎巴嫩也有良好的冰雪资源,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文化。“我们也希望发展冰雪旅游业,在这方面我们同中国有很多的合作机会,比如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做得很好。”
  新西兰驻华使馆代理政务参赞陈立恩说:“看得出来,冰雪旅游在中国确实更流行了。新西兰也能滑雪,我们的雪季正好是中国的夏季,希望中国游客也可以去新西兰滑雪,体验我们的冬天。”
  除了冰雪旅游,冰雪运动也是此次参访的一个主题词。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将在哈尔滨举行。参访中,使节和外交官们走进雪场、冰场,实地了解亚冬会筹备进展。
  此前,哈尔滨已积累了丰富的冬季赛事举办经验,是第三届亚冬会、第二十四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多个综合性冬季运动会的举办地。
  冬季赛事的举办,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将为双方带来哪些合作机遇?使节和外交官们也表达了他们的期待。
  “从北京冬奥会到亚冬会,我们看到中国的冰雪运动产业在这几年发展如此之快。”加拿大驻华使馆外交官巴中南说。他认为冬季运动设施的可持续性利用、冰球运动的开展都是双方未来可以进行合作的领域。
  奥地利驻华大使利肯很高兴地发现,滑雪场的一些设施是奥地利公司生产的。“这说明我们已经在合作了,当然了,合作永远不嫌多,奥地利有多年的冬季运动传统,也有很多公司做这方面业务,我非常期待两国冰雪产业合作,包括基础设施、服饰、设备等,可合作的领域很多。”
  利扎克表示,亚冬会是促进体育运动发展一个很好的契机,这里高质量的雪道等设施将会吸引更多人爱上并参与冰雪运动。“我相信有了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经验,亚冬会一定会高水平举办。”  (记者郝亚琳 邵艺博 杨轩 王大禹)   新华社哈尔滨1月28日电
 
“尔滨现象”
会否昙花一现
“尔滨现象”会否昙花一现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成为这个冬天中国文旅经济最闪亮的景观。“尔滨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在纷纷点赞的同时,也不免会问:哈尔滨的走红只是流量的狂欢吗?会不会“昙花一现”?
  记者调查发现,“尔滨现象”的出现固然离不开互联网助力,但更重要的是“势成之”:“乘势”——“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启迪之下,哈尔滨凭借优越“冷资源”和深厚文化发展特色文旅“热经济”;“造势”——当地政府和企业“预则立”,为疫情过后首个冰雪季早早做起功课;“顺势”——妥善应对挑战后“尔滨”愈发自信,市民主人翁热情迸发,社交媒体热度持续。是这样的时与势,让冰城“火”了。
  “‘尔滨’这次火爆出圈,烟火气满满、活力满满、热情满满、信心满满”,哈尔滨市的城市管理者说,“我们更有底气书写特色文化旅游的新篇章”。
“井喷式”增长,“冰城”今冬如此耀眼


  这个冬天,来哈尔滨赏冰玩雪,成为全国各地人们的新时尚。
  1月25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第39天。夜幕下,这座巨大的冰雪乐园人潮涌动,流光溢彩。游客观赏冰雕雪塑之余,争相体验超级冰滑梯、雪花摩天轮等“王牌”娱乐项目,跟随网红主持人“左右哥”的口令尽情舞动,现场化作一片欢乐的海洋。“好看又好玩,不虚此行!”西安游客卢畅笑着说。
  不仅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等热门景点景区人头攒动,红专街早市、道里菜市场,甚至一些洗浴中心都人气十足。
  “尔滨”火了,带动起黑龙江全域冰雪旅游热。广西“砂糖橘”、四川“小熊猫”等萌娃组团“勇闯”黑龙江,所到之处受到东北“老铁”热情欢迎,网友通过直播平台开启“云看娃”模式。黑龙江冰雪热的巨大流量和关注度,让全国各地文旅部门由心动到行动,纷纷“整活”,围绕当下“热梗”、话题,宣介自家旅游产品,形成“全国文旅大联欢”之势。
  不仅如此,“尔滨”还出圈到国外。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瑞士国家旅游局局长马丁·尼德格尔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对哈尔滨冬季旅游的火爆叹为观止,并用中文喊话,欢迎中国游客前去瑞士观光旅游。
现象级爆红,偶然还是必然?


  “哈尔滨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厚积薄发。”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何晶说。
  冰雪是黑龙江的鲜明特色和优势。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作为冰雪资源大省,黑龙江省近年来积极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将冰雪特色文旅作为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产业加快推进。
  游客可能没想到的是,为了迎接这个冬天的冰雪热,黑龙江省早就开始行动了。2023年,黑龙江开展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和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建立“文旅体验官”制度,以游客思维、游客视角换位思考,着力改善旅游消费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在冰雪季来临前,黑龙江省辗转多个省份向全国人民推介自己的优质冰雪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运用新媒体平台多维度推介。
  2023年12月18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拉开冰雪季旅游大幕。不料,当天游客众多,因等待大滑梯时间过长直喊“退票”。哈尔滨市相关方面立即退票、道歉,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细化景区服务。这样的诚意之举打动了游客,化危为机,赢得大量网友点赞,让更多人坚定了来冰城“打卡”的心愿。
  “尔滨”此后渐入佳境,开启“宠客模式”。索菲亚广场升起人造月亮、街边建成温暖驿站……哈尔滨拿出“家底”,一波波暖心操作让本地人感到“陌生”。市民的好客热情也被点燃,纷纷加入款待客人的行列,在中央大街请游客喝茶、私家车免费护送游客……
  市场有效,政府有为,市民有爱,再加上社交媒体加持,使“尔滨”在天时、地利、人和中成为“顶流”。
“尔滨现象”,如何成为“新常态”?


  谈起“尔滨现象”,业内人士认为,哈尔滨今年冰雪旅游爆红有偶然因素。不过,借着“3亿人上冰雪”的冬奥效应、东北全面振兴机遇等大势,这座具有城市特质、历史积淀、文化底蕴,有决心做好市场管理、高水准服务的城市,有望把“尔滨现象”变成文旅产业大发展的“新常态”。
  “哈尔滨之美,何止冬天的冰雪。”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座城市春有浪漫的“丁香花王国”,夏是宜人的避暑之都,秋有美丽的五花山色,这是哈尔滨发展全季旅游的实力所在。
  哈尔滨多元文化荟萃、中西文化交融,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长红”的最大底气。市区保留着巴洛克式、拜占庭式、哥特式等一大批历史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城”。这里是我国传承现代音乐艺术最早的城市。“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品牌整合夏季旅游资源,让音乐会、美食节、啤酒节深度融合。人们有理由期待,“尔滨现象”的夏季版同样精彩。
  “需要努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硬设施’,优化旅游业态、消费氛围等‘软环境’。即便冰雪消融或是流量减少,这样的城市也将在下一轮激烈竞争中获得更多先机和更充足的底气。”黑龙江省政协常委、黑龙江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执行会长潘洋说。
  “让‘尔滨现象’成为‘新常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讲师张娜认为,“特别是要持续提高冰雪旅游文化影响力,提高政府部门在冰雪旅游发展中的服务、管理能力。” (记者熊言豪 刘赫垚 杨思琪)
     据新华社哈尔滨1月26日电
 
文旅持续“沸腾”:“流量”如何变“留量”?
文旅持续“沸腾”:“流量”如何变“留量”?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2024年,文旅市场以持续“沸腾”的方式开场。
  从“尔滨”到“山河四省”,从网友自发“监工”到文旅部门在线“听劝”,各地文旅局“花式揽客”、奇招频出,希望用“泼天的流量”接住“泼天的富贵”。
  各地文旅为何这么拼?真正的“流量密码”究竟是什么?更值得思考的是,流量“退潮”后,可持续出圈的路径是否更为清晰?
各地文旅“花式揽客”


  “冻梨摆盘”“人造月亮”“飞马踏冰”……这个冰雪季,哈尔滨对游客的“宠爱”令其成为“顶流”旅游目的地。
  今年元旦假期,让人陌生的“尔滨”创纪录实现旅游收入近60亿元。携程公司近日发布的2024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春节期间哈尔滨旅游预订订单同比增长超14倍。
  “泼天的富贵”一下让各地文旅部门“坐不住了”,纷纷开始“抄作业”,效仿哈尔滨向全国游客抛出橄榄枝。
  先是“喊麦”。多地文旅局长跑到哈尔滨中央大街,带上土特产录制视频邀约全国游客,有的甚至扮成“白鹿仙子”给游客发冻梨汁,“不论是北方的游客还是自家的孩子都要宠”。
  山东、河南、甘肃、江苏等地也纷纷创作“我姓……”的“喊麦”文旅宣传曲,用魔性音乐和洗脑歌词“刷屏”短视频平台。
  再是“听劝”。网友留言“想在洛阳看飞鱼服帅哥”,洛阳文旅部门迅速组织专业表演团队在火车站和地铁站与行人互动。
  河南文旅部门开展“题海战术”,一天发数十条短视频,吸引近百万新粉丝,不少网友自发“监工”。“听劝”的山西文旅、河北文旅也“疯狂输出”,河北文旅创下日更视频纪录。
  接着,多地文旅部门纷纷邀请各路流量明星“助力家乡上分”,引发新一轮关注热度。此外,北京圆明园派出“安陵容”冰嬉、河北太行五指山专设可投喂“孙悟空”、辽宁抚顺展示超长雪道游龙……
  各地文旅“实力宠粉”是否提升了旅游热度?
  携程数据显示,多个城市旅游产品搜索量攀升,春运期间国内航线搜索指数同比增长超170%。河南等多地景区也趁势官宣免票、优惠等活动,进一步刺激旅游消费。
  这波热潮不仅令旅游市场更为活跃,也调动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互联网上,从新媒体运营到公共服务,从挖掘特色文化到提升消费体验,网友纷纷为各地文旅发展支招,探求如何接稳“泼天的富贵”。
重塑哪些市场共识?


  从文旅局长到文旅部门,各地文旅纷纷破圈突围,既能看出各地在塑造文旅品牌中营销手段的新变化,也反映出目前旅游消费市场的新趋势。
  春节假期即将到来,消费者出游热情攀升,旅游宣传推广也迎来窗口期。
  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沈佳旎指出,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加速恢复,如何吸引游客并将本土特色传递出去尤为重要。既熟悉文旅资源又想抓住机遇发展产业的文旅部门一马当先,想方设法推介本土文旅特色。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认为,近年来“氛围式”消费悄然增加,不少人因为一场演唱会、一次赛事、一个展览,就可能来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多位传播领域专家看来,新媒体平台给文旅部门提供了直接对话游客的机会,游客也提出个性化需求,双向交流、有求必应的互动形式让游客感受到“尊重”甚至“被宠爱”,无形中激发“前往一游”的兴致。
  文旅领域专家表示,年轻人已成文旅消费生力军,移动端大量宣传可以有效提升文旅产品曝光度。相比传统单向输出的营销方式,线上宣传具有低成本、大众化的特点,网友互动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高流量的回报。
  韩元军认为,文旅发展对提振地方综合效益作用良多。
  旅游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各地文旅部门卖力吆喝,除了展示本土旅游资源,也能积极促进产业投资。如河南柘城是“钻石之都”、黑龙江有蔓越莓、四川盛产鱼子酱等,都在一波波出圈中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
  此外,各地文旅“同台竞技”也在不断重塑市场共识:旅游的本质是对未知的探索、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和人文的乡愁;卖力运营或许是“始于颜值”,但更要“敬于才华”,靠真心和实力圈粉,为游客提供真实深刻、文化植根于身心的体验。
让“网红”变“长红” 服务永远是王道


  文旅产业是当下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对促进经济复苏、提振发展信心作用显著。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各地文旅纷纷发力能否持续刺激旅游市场尚不可知,但这波“文旅热”无疑为2024年的消费增长开了一个好头。
  然而,随着各地都想“分一杯羹”,线上跟风模仿又未能凸显本土特色的内容也层出不穷,同质化严重,易引发审美疲劳。业内人士认为,基于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打造的差异化产品才能形成竞争壁垒。一些网友更是直言:“没有宰客、提高服务,才是王道!”
  业内人士表示,各地“花式揽客”为文旅产业链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遇,旅游行业企业应主动与文旅部门、景区、酒店等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互利共赢。各旅游目的地应从细节上提升食、住、行、游、购等服务,在文旅产品与游客、网友的互动中迭代升级,促进社会资本和商户服务加大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文旅部门不能因本地短期走红沾沾自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后端‘品控’工作。”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宋长善说。如果“弯道超车”变“翻车”,舆论风暴反而会影响长期打造的旅游形象。
  专家表示,对于普通城市来说,想提升城市品牌、赢得人才和投资青睐,还需思考如何从“网红”到“长红”、让“流量”变“留量”。
  宋长善建议,应在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以特色文化赋能景区,打造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硬核”文旅产品。“线下的旅游体验取决于整个旅游产业链是否完善、管理是否到位,这并非仅靠拍短视频宣传片就能做到。”   (记者何磊静)
     新华社南京1月28日电
 
推动融合创新 为“诗与远方”添彩
从地方两会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融合创新 为“诗与远方”添彩
 
从地方两会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旅
 
  从“水墨江南”到“北国风光”,寒冬也挡不住人们奔赴远方的热情。去年以来,我国文旅产业蓬勃复苏,动能强劲。在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多地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提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旅融合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旅“出圈” 惊艳“亮相”


  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文旅产业数据创新高。
  2023年贵州省推动旅游业加快复苏,全省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游客人均花费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13%、119%和105%。
  2023年陕西省文旅产业8条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7729.86亿元,全年接待省外游客1.09亿人次,同比增长271.94%。
  入冬以来,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客运繁忙。2023年,哈尔滨完成航空旅客吞吐量2080.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居东北地区之首;黑龙江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5.1%和213.8%……
  一份份出色的成绩单背后,是各地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多渠道扩大文旅消费的实干之举。
  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黑龙江省出台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及实施方案等,制定实施释放旅游消费潜力50条、加快发展边境特色旅游20条等措施,完成开展旅游业治理专项行动,夏季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两个“百日行动”成效显著。
  陕西省2023年聚力打造文旅新业态,新增2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1个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试点、1个全国“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2项全国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3台全国旅游演艺精品,有效激活文旅发展后劲。
融合创新“擦亮”特色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如今人们对旅游的期望从“看山看水看风景”逐渐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其中折射出旅游产业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继乡村篮球赛、“村超”接连火爆“出圈”之后,体育与旅游融合游成为贵州两会的关键词,山地户外体育、大众体育不断涌现出新亮点,与乡村休闲游、露营产品等深度融合。截至目前,贵州省累计推出28个乡村振兴体育旅游示范点,游客“流量”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客人来了我们会给他们唱古歌、吹芦笙,教苗绣,让他们沉浸式体验苗家人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我们用世世代代传承的本地文化吸引客人,用相互尊重的理念服务他们。”贵州省人大代表、凯里市季刀苗族文化传播中心法人陈琴说。
  陕西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数字赋能,“文化+旅游”“文化+科技”等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有效促进文化旅游市场繁荣发展:在西安城墙上,点点手机,就能获取导览服务信息;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戴上VR眼镜,“地下军团”在眼前“复活”;在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D场景模拟等数字技术带游客穿越千年,与居住在统万城的百姓“隔空对话”。
  在深挖自身特色基础上不断融合创新,旅游给游客带来不同的体验,满足了多元需求,多地文旅产业频频“破圈”。
百尺竿头 再铸亮点


  新的一年,文旅依然是各地着力打造的重要产业。多地纷纷定目标、出实招,助力文旅产业再上层楼。
  根据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黑龙江将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不断增强黑龙江特色文旅吸引力;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计划冰雪季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收入超1500亿元,以冷资源撬动热经济,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文旅市场持续繁荣让我们振奋的同时,也对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为游客提供更多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更有温度的旅游服务,更好地满足文旅消费需求落地。”山东省政协委员、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朱丽说。
  近期,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群众纷纷走上哈尔滨街头,展现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受到广泛欢迎。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文旅创意设计产业协会会长陈嘉建议,应借此势头,安排非遗文化驻场演出,推出非遗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同时加强冰雪旅游与创意设计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文创,开发更多“出圈”的文创产品。
  陕西省政协委员闫小宁建议,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文旅产业链式发展,着力打造文娱演出产业链、文化创意产业链、会展经济产业链、赛事经济产业链和出版发行产业链,形成“一业兴”带“百业旺”的文旅大产业发展新格局。
  (记者姜辰蓉 刘赫垚 张力元 齐健 蔡馨逸 许祖华)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小投入”撬动“大资本”
河北武安引入社会力量解决水利发展困境
“小投入”撬动“大资本”

河北武安引入社会力量解决水利发展困境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清淤、挖沟、放管……近期虽是数九寒天,河北省武安市多项水利工程却在热火朝天建设。
  武安市是工业强市、钢铁重镇,用水量大。然而,当地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因防汛要求不能过多存水,区域内水源难以完全满足发展需求。
  为此,武安市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通过争取试点项目、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等方式,在政府“低投入”情况下,近两年启动实施了总投资约50亿元的系列水利工程,水城共融的美丽画卷在逐步形成。
既怕水又盼水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武安市,地势西高东低,最高处和最低处海拔相差逾1800米,上游山高坡陡、源短流急,区域内洺河、马会河等众多河流呈扇形分布。
  武安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海峰介绍,武安市年均降雨量约540毫米,但主要集中在汛期,4座中型水库需要承担防汛职能,蓄水能力有限。
  不仅难以蓄水,武安市的西部山区,因局部小气候,有时仅几个小时雨量就达暴雨级别,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担负着城区主要排洪功能的玉带河,此前由于上下游落差大、沿线水生态环境有待修复等原因,河道防洪排涝能力不足,2016年以来已有三次强降雨导致沿河两岸农田和建筑受损。
  “我们怕水,但又盼水。”武安市委书记刘浩峰说,武安人均水资源271立方米,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同时工业用水量大,每年4500万立方米左右,远高于周边县区的用水量,充足的水源对全市各行各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武安没有外用水源,可利用水资源相对短缺。冯海峰说,为了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有时被迫压减工业供水,致使企业部分限产。“武安虽是全国‘百强县’,但如果全靠财政投资建设水利工程,不仅压力大,还会拖累其他事业发展。”冯海峰说。
“小杠杆”撬动“大资本”


  为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武安市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类试点项目,另一方面通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方式,探索以政府少量投资为“小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方协力治水兴水的局面。
  2022年8月,武安市通过公开招标,社会方特许经营单位出资90%,武安市城发集团出资10%,共同成立南水北调引水工程项目公司,负责工程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将通过16年运营期的供水收入实现收支平衡。
  冯海峰说,武安没有在南水北调沿线上,这次计划通过总长29.99千米的地埋管道,从邯郸市三陵分水口引水。投用后每年可为武安引入长江水2000万立方米,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用水紧张局面。
  武安城区及周边农村污水处理厂同样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武安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长刘伟说,通过15年建设和运营期限特许经营权招标,中标方投资4.89亿元建设了占地54.8亩的污水处理厂,运营期间通过使用者付费实现收支平衡。
  据了解,这两个项目特许经营期满后,在保证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将无偿移交相关部门继续管理运行。
  “武安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推出的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武安市城发集团董事长张玉晓说,未来玉带河治理将与商业开发、康养项目、休闲农业开发等齐步进行,以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关联产业经营收益,以产业增值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专业人做专业事


  近两年,武安市陆续启动了总投资48.9亿元的系列水利重点工程。为保障这些项目高标准运营,有关部门在和特许经营公司签订合同时,包含了“绩效考核”,如果工程质量、运营标准出现问题,将扣除一定费用甚至无条件终止合同。“例如污水处理项目,企业在第三方账户上始终要有3000万元押金,出现问题直接扣押金。”刘伟说。
  冯海峰介绍,如果政府部门运营这些项目,不仅需要增加人力物力,还缺乏专业知识,很可能成为财政负担。特许经营模式能够借助业内优秀企业经验,规范项目运营,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张玉晓说,优秀企业的融资成本较政府专项债、一般城投公司更低,例如水利工程建设,政府可发专项债,但还款期限为3年到5年,还款压力大,而特许经营模式,还款期限一般超过15年。同时,武安寻找的特许经营合作企业资信等级高,申请贷款年利率不到4%,而武安市城投申请贷款年利率可能超过5%。
  中节能国祯环保(武安)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直文说,公司在全国运营100多座污水处理厂,如果是委托运营,大部分合同只签三五年,而特许经营模式合同年限长,利于企业根据地方实际,进行长远规划、提高科技投入、稳定人才队伍。
  类似的探索在武安市还有不少。2023年被列入国家储备林项目库的武安市西部山区国储林项目,目前正通过市场化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探索林下经济、林业康养、林业碳汇开发交易等“储备林+”运营模式,实现项目运营自平衡。  (本报记者赵鸿宇 岳文婷)
 
新春走基层2022.tif
返乡路上的列车招聘会
返乡路上的列车招聘会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春节将至,又是一年归家时。1月26日春运首日,福州开往贵阳的K478次绿皮火车满载1000多名务工人员踏上返乡路。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车厢里“招聘味”十足。
  “福伴返乡路”“送岗上列车”“职等你来”……踏入列车,记者就看到车厢里张贴着各种写有招工标语的窗花。列车员与福州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张罗着招聘会的准备工作。“餐车的9张桌子设置成企业的招聘场地,上面摆了一些水果、零食,大家可以边吃边聊。”福州客运段青年志愿者列车员郭晓雯说。
  不一会儿,列车开始上客。“包吃包住,宿舍全新,带空调、热水器、免费网络,还有独立卫生间!”来自企业的招聘人员开始挥舞着宣传单吆喝,向务工人员介绍企业优势与薪资待遇。
  来自贵州贵阳的李春菊,将宣传资料从人群中接过,笑得咧开了嘴。55岁的她一早背着行李从出租房出发,坐上了这趟火车。年后她的工作还没有着落,正盘算着,列车招聘会就开到了她跟前。
  “我找工作一般是靠老乡介绍,或者等年后回来去工地上碰碰运气,现在就业机会直接送到手里来了。”李春菊说,自己在福州打工十几年了,坐火车找工作还是第一次。
  在填好表格后,企业为她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礼包,有春联、饮料、泡面等礼品。
  礼包内还有一份“寻工地图”。“我们印制了市区地图,每个区都刊登了重点企业用工信息,有意向可以拨打招工电话,简单直接,适合农民工朋友。”福州市人社局劳动就业中心就业服务科科长周韧说。
  发车半小时后,招聘会现场已坐满了人,有些甚至还在门口排队。
  在K478次列车上,共有20家企业为务工人员提供岗位2600余个,涉及普工、家政、快递员等多类型岗位。据统计,招聘会共吸引600多名务工人员参与,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00余人次。
  “抢开局、稳就业、保用工,节后春天期待与更多务工人员在福州相聚。”周韧说。
(本报记者周义 吴剑锋)
 
▲一月二十三日,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
高铁“探路车”春运首日巡行记
高铁“探路车”春运首日巡行记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出发联控,信号开放,车门关闭,到点开车。”26日5时5分,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昌南机务段动车司机倪龙一边读出信息指令,一边推动牵引手柄,DJ5191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随即从武汉站缓缓启动,驶入茫茫夜色之中。
  这一动车组列车从武汉站出发,前往黄梅东站,它既不载客,也不载货,甚至在12306网站上也查询不到相关车次信息。作为每天在高铁线路上开行的首趟动车组列车,它被称为动检确认车。铁路工作人员必须“先旅客一步”,搭乘这趟列车,对各类铁路设备状态进行检查,为旅客列车安全开行“探路”。
  今年36岁的倪龙成为动车司机已有5年多,凌晨3时不到,他就起床洗漱,在出勤指导室内按规定进行测酒、领取运行揭示、核对限速调度命令后,担当起春运首日动检确认车司机的任务。
  从武汉站出发,动检确认车平均速度从约50公里每小时逐步提高到280多公里每小时。探照灯下,轨道两旁的电杆飞速掠过视野。
  一路上,倪龙不断读出信息指令,并根据指令比出手势、按下按钮。此外,他的脚也不能停歇,每隔30秒,他要踩踏一次无人警惕装置,避免因打盹或身体健康出现异常导致无人驾驶并发生危险。
  “春运来临,确保高铁列车运行安全是红线、底线。”倪龙说,为了提高注意力,他涂了清凉油,还特意将驾驶室的温度调至18摄氏度,并打开外循环通风,用低温让人保持清醒。
  这期间,动检确认车上,其他工作人员同样各司其职,共同担负着高铁安全确认工作:指导司机协助进行观察;机械师负责对动车组状态进行全身“体检”;线路检测员负责对线路状态进行检查,测量线路平顺度。一旦遇到异常情况,便会在第一时间精准定位,及时上报、妥善解决。
  “我们重点观察接触网上是否有异物,铁轨上是否遗留有检修工具。”同行的指导司机谢雨志全程站在倪龙身后。工作已有15年的他,对各种动车组机型、线路状态、应急处置了如指掌。
  谢雨志说,列车高速运行之下,很多隐患一闪而过。因此,“探路”不仅要练就好眼力,更要清楚线路上易发生隐患的点位,做到心中有本账。“我们的工作是为高铁‘扫雷’,但我宁愿一直扫不到‘雷’。”
  6时3分,DJ5191次列车抵达黄梅东站。7时29分,DJ5192次列车安全返回武汉站。DJ5192次动检确认车也变为G2705次旅客列车,准备迎接当日首批乘客。
  1月26日,2024年春运正式启动,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管内客流平稳有序,预计发送旅客50多万人次。
  站台上,谢雨志、倪龙与相向而行的旅客擦肩而过,在稍加休息后,他们将再次上岗,驾驶动车组列车运送旅客回家。
(记者李鹏翔 王自宸)新华社武汉电
 
“知音故里”崛起绿色生态城
“知音故里”崛起绿色生态城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深冬时节,走进“百湖之市”武汉的西南角,不禁被道路两侧的不同颜色吸引:一侧是延绵不绝的“绿”,鸢飞鱼跃、湖光潋滟,上万亩连片水体涂抹出壮阔的生态画卷;一侧是拔地而起的“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来自法国设计师们的精巧构想,正在中国工人的手中加速成为现实。
  这里是10年前签约的中法两国重大合作项目——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规划面积达39平方公里,北倚汉江,南靠后官湖。
  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记者近日走进武汉蔡甸区,探寻长江经济带上这颗日益闪亮的“绿色明珠”。走在街头,能明显感受到这里的不同:每条道路平均间隔仅200米,单向支路把街区分割成小地块,形成城市微型循环系统。
  “22米宽的支路行车道宽度仅为7米,却设置了2米宽的绿化带、2.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以及3米宽的人行道,鼓励市民利用非机动车出行。”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计文华介绍,生态城内随处可见来自法国的先进理念和城市运营经验的探索实践,绿色低碳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在后官湖畔的霖音半岛,一道滨湖涵养带,将中法半岛小镇与后官湖连接,植被茂盛、野趣天成,既有可以感受自然音律的互动装置,又有在生态敏感区增设的动物通道,人类活动与自然湿地巧妙融合,又互不干扰。
  从天空俯瞰,涵养带岸线曲折,像长短不一的手指。“指状岸线不仅让生态空间更加灵动,也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地,目前已有白鹭、黑翅长脚鹬等关键物种落户安家。”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项目策划中心副主任李茗柯说,项目还构建了三级排水净化网络,最终将实现面源污染削减70%。
  沿着生态城大道一路向西,武汉首座大型分布式能源站映入眼帘。作为可集中供冷供暖的“超级中央空调”,能源站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总供能面积可达103万平方米。
  “空气、土壤和水中本身蕴含着一定的热量,但属于低位热能,无法直接利用,能源站采用中法两国先进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空气源热泵等设备对能源进行梯级利用、多能互补。”能源站相关负责人说,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达到40%以上,未来还将引入污水源热泵,从城市污水中获取热能。
  来到距离能源站约两公里的光控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大厅电子屏幕上,园区空调运行情况、光伏板发电量以及碳减排量等数据一目了然。
  “产业园已通过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中和认证,低碳智慧场景下产生的剩余碳配额将参与交易,打通新型产业园区的碳中和路径。”产业园负责人李颢说,从2020年被生态城的绿色发展理念吸引落户,到如今园区已入驻企业25家,科技企业比例80%,正成为华中地区具有示范效应的低碳智慧新样板。
  “生态城是中法两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武汉蔡甸区合作建设的一座可持续发展之城。”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胡建谊说,经过数年规划与建设,如今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已初见雏形,并取得丰硕成果。
  春秋时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从这里广为流传,时光荏苒,如今一座见证中法友谊的生态新城正在崛起。中法友谊大桥、地铁4号线建成投用,融合法国“小街区、密路网”空间模式建设的低碳交通体系基本成形,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8平方米……
  “10年时间,这里从武汉市三环线外一片阡陌纵横的城乡结合部,蝶变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生态示范新城。”蔡甸区委书记余从斌说,未来将持续培育现代产业、厚植绿色底色、拓展国际合作,努力将中法城打造成产业创新之城、生态宜居之城、低碳示范之城、中法合作之城、和谐共享之城。
(记者廖君 熊琦 熊翔鹤 万芃琦)
新华社武汉1月27日电
 
小平台也是大舞台
夜宿海上采油平台见闻
小平台也是大舞台

夜宿海上采油平台见闻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深夜的渤海湾,静静地像入了梦。浩瀚的天海之间,星罗棋布的121座采油平台灯火通明,伴随着轰轰机鸣与阵阵涛声,油气正源源不断地通过管线送往岸上。
  25日10时许,经过临时出海安全培训后,记者按要求穿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跟随倒班的采油工人乘船约40分钟,登上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中心三号平台。高出海面30多米的平台巍然矗立,刚一下船记者就体会到岸上的微风悄然变成大风。
  这个平台所处海域水深13米,离岸10多海里,具备油气水处理及自动化全过程控制功能,集中接收和处理周边井组的来液,为井组平台提供电力及注水,是一座密闭外输平台。
  当天倒班上平台的海洋采油厂海四采油管理区经理强乐乐介绍,他们管理着周边29座采油平台,共276口油井、141口水井。每天处理来液3.1万立方米,日均输送4400吨原油。
  2010年大学毕业的陕西人强乐乐,当年10月第一次出海上平台,待了25天。“毕业于石油院校,学的是地质工程,大学校歌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到油田来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他坦言。
  这座平台技术密集、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高,由于完全依靠电力运行,采油工最担心电网波动。强乐乐说,今年1月16日上午,大风导致电网闪停,两台排量最大的外输泵停了,他们在5分钟内重新启动,及时避免冒罐泄漏。“密闭外输平台的确先进,但也是对员工的考验,必须高效处理突发情况。”他说。
  中心三号平台实行15天倒班运行模式,每班到平台约35名员工,24小时轮班作业。晚7点半,强乐乐召开班后会,了解了当天生产运行情况,并布置次日工作安排和注意事项等。
  “明天,设计院和施工方来确认一个大的改造计划,春节后就开始大规模施工。”强乐乐说,在岸上,晚上10点就能睡觉,但在海上从没12点前睡过觉,时刻紧绷着安全生产这根弦。“有了安全,才能谈产量与利润。”
  2023年,中心三号平台共输送了165.1万吨原油和3920万立方米天然气。自2013年投产以来,平台已累计安全生产3691天,外输原油1400多万吨,创造经济效益140多亿元。
  行走在中心三号平台,这里没有陆地上常见的“磕头机”或皮带式抽油机,也看不到任何油气的痕迹,油气处理外输、采出水处理、注水等全部封闭运行,保证“气不上天、油不入海、水不外排”。
  海上是胜利油田增储上产的主阵地,也是安全环保的重中之重。“海上安全环保大于天”“不让一滴油入海”等标语,设置在上下平台的必经之路,路过人员抬眼可见。目前,像中心三号平台这样的平台工艺系统全部设置异常报警、一键关断,实现1分钟内完成油井关井、溢油泄漏等应急处置。
  祖籍辽宁的孙宁峰负责机电仪器工作,1994年就到海洋采油厂工作,见证了海上采油的点滴进步:“现在,我们的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管线压力变化,实现泄漏预警,同时借助平台上的溢油雷达,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置应急情况。”
  海上生活艰苦又枯燥,关心关爱员工尤为重要。一日三餐,午饭和晚饭各有五六个荤素搭配的菜品,平台还配有健身房。
  孙宁峰说,生活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了。之前自己做饭,现在有专业厨师,超过15人的平台还配有医生,前年自己突发阑尾炎,幸亏医生及时诊治,赶回岸上做了手术。
  河南人张毅2021年取得硕士学位后来到胜利油田工作。张毅记得第一次来到海上平台,那天海风刺骨,吹在脸上很疼。因为一直有当工程师的梦想,张毅并不觉得苦和累。
  午夜时分,平台中控室仍有3人在岗。
  26日早上五点半,月光之下的海面波光粼粼。强乐乐启程回厂参会,记者搭船同行。“5小时醒了两三次。”强乐乐说。
  远眺大海,观海听涛,浩瀚的海洋蕴含着无限的希望,胜利油田紧紧围绕端牢能源饭碗,正在加快开发万里海疆里的石油资源。
  回望平台,不足两万平方米的平台,多数是机器的位置,实际供员工活动的空间寥寥无几,1200平方米的生活平台聚集着五湖四海的人们,致力于为国献油。
  上午,从海洋采油厂职工代表大会传来消息:2024年,海洋采油厂将迎来建厂30年,目前已经连续增产18年,累计生产原油7300多万吨。
(记者吴书光 王阳)新华社济南1月27日电
 
一个花炮小镇的转型
一个花炮小镇的转型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分布着62家花炮企业,是全国花炮企业数量最多的乡镇,其花炮产值占全县花炮产值近一半。多年来,作为一个传统的花炮主产乡镇,金山镇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创新,微烟、少尘、无硫、降噪等安全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均走在行业前列。
  去年,金山镇率先开展高氯酸盐治理专项行动。全镇62家花炮生产企业相继启动高氯酸盐污染整治工作,逐一落实“雨污分流与废水固废收集回用不外排”举措,装药车间、粉碎车间、结鞭车间等涉药工序建立多级沉淀池,并结合防雨、防渗、防溢等配套措施,有效降低含高氯酸盐废水进入外部环境的风险。
  金山镇分两批组织全镇花炮企业负责人,集体观摩不同企业的不同做法。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六顺花炮厂负责人柳检走进兄弟企业,一眼便看中了兄弟企业做法中的优点,表示回到企业后会立即照做。
  生态治理,永无止境。“如何加大对高氯酸盐的分解研发、深度治理,是新一年工作重点。”2024年第一个工作日,金山镇负责环保工作的副镇长崔新明就和企业负责人一起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大高氯酸盐的资源化利用处置,为花炮这一传承千年的传统产业添加更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力量。    (本报记者刘佳敏)
 
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他们为先天聋儿打开有声世界
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他们为先天聋儿打开有声世界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健康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而一滴水珠般大小的药,则能改变一个聋儿的命运和一个家庭的未来。
  3岁不到的牛牛,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谁也没想到,他出生时患有最严重的一种先天性耳聋——全聋。如果不接受治疗,他的世界将永远处于无声之中,更不能说话。这一度让全家陷入痛苦深渊。2岁那年,牛牛加入了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领衔的一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仅仅一个月后,牛牛就恢复了听力,当听到孩子一声声稚嫩而洪亮的叫声时,全家喜极而泣。
  1月25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这项由中国医务人员主导的全球首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基因治疗在遗传性耳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展现了基因治疗对治愈遗传性耳聋的应用潜力,有望让更多患者回到五彩斑斓的有声世界。
小缺陷引发大障碍


  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数据显示,全球先天性耳聋患者高达2600万,我国每年新生约3万聋儿,其中先天性耳聋60%与遗传因素相关,已知致聋基因超150种,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药物。
  “我们最初以为孩子性格偏安静、开口晚,谁想到是先天性耳聋。”牛牛妈妈说,当孩子1岁多被确诊时,全家仿佛跌入深渊。偶然有一天,网上一则招募信息燃起了家庭一线希望,全家商量后立即决定为孩子的未来搏一把。
  牛牛参与的这项临床研究,全称为“AAV1-hOTOF基因治疗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9:一项单臂研究”。主导完成这项研究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舒易来教授表示,导致牛牛耳聋的“罪魁祸首”是OTOF基因(表达耳畸蛋白)突变,这是导致先天性耳聋常见的病因之一,患者通常表现为重度、极重度或完全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在我国婴幼儿听神经病人群中,因OTOF基因突变致聋的发病率高达41%。
  2022年6月这项研究获得伦理批准,同年10月团队正式发起临床试验招募,并随后实施全球首例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基因治疗。
  “牛牛是第4例入组的孩子,虽然我们看到第1例孩子恢复得很好,可轮到自己孩子手术时依然很担心:效果好不好、伤口疼不疼……治疗后一个月,我们发现牛牛逐渐对声音有反应,后来越发灵敏,并与家人产生互动,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声音,这种欣喜真是无以言表。”牛牛妈妈说,如今,当她在社交平台看到有人焦急地打听先天性耳聋怎么办时,会第一时间留言分享,希望帮到更多有需要的家庭。
  遵循从大龄到小龄儿童,这项研究的患儿队伍不断扩大至11人,最长的患者随访时间已达1年以上,可以进行日常对话。“这是全球第一个获得疗效的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也是该领域目前成系统的、病例数最多的临床试验。”舒易来说,因为极具突破性进展,有幸成为《柳叶刀》2024年以来中国领衔发表的第一篇研究。
一滴药打开一扇门


  针对遗传性耳聋无药可医这一世界难题,近年来,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根治遗传性耳聋最有潜力的策略之一。其主要原理是通过递送载体将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直接递送到内耳,随着蛋白表达恢复正常功能,从而恢复或改善耳聋患者听力。
  相比外置的人工耳蜗需终身佩戴,目前基因治疗只需耳内一次注射,可显著减少对患儿身心发育和未来就业择偶的影响。但就是这样一滴水珠般大小的药,开发和验证需要很长时间,舒易来和团队在基因治疗领域更是深耕了10多年。
  “首先,要找到一把开门的‘钥匙’,即如何研发有效的基因治疗策略。”舒易来说,腺相关病毒是目前最常用的基因治疗递送载体,然而OTOF基因超出了单个腺相关病毒的装载容量。为了克服大基因内耳递送难题,研究团队利用腺相关病毒的双载体递送系统,即由两个腺相关病毒载体携带OTOF基因,从而恢复OTOF蛋白表达。
  打个比方,一辆车搬不动它,需要两辆车一起搬,药物注入人体后,这两辆车需要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发挥作用。
  “其次,要把‘钥匙’精准插进门洞,因为耳蜗位置深、细胞种类多,人体如何给药是难点。”据舒易来介绍,这款基因药物虽然是直接递送到内耳,在耳部注射,但是儿童的耳朵小,微创注射中每一步都像在“袖珍世界”里“走钢丝”,多一分、少一厘,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对周边组织或神经造成损伤。
  为了这一滴药的注射,研究团队专门开发出精准、微创的耳部递送路径和装备,比如一根注射针的弯口角度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再者,要复制出多把‘钥匙’,即如何推进临床转化、满足患儿需求。”舒易来称,针对术前评估、给药方式、术中监控、术后护理等,团队已建立了系统、成熟的方案,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支持与保障。
  这一滴药,对于医学界而言,如同是为治疗难治性疾病开辟了一扇新大门;对于患儿家庭来说,仿佛是当年上帝关上的门又重新打开。
  在医院,患儿妈妈赵女士抱着儿子,声声感谢着医学进步拯救了孩子成长。她永远记得孩子治疗后回到家里,有一天被屋外鞭炮声吓哭的那一刻。“如今他和正常孩子没差别,等他再长大一点时,我们会告诉他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心存感恩的人,也乐于帮助别人。”
创新力成就竞争力


  细胞与基因治疗是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重要“新赛道”,已被多地纳入发展行动方案。
  “国内外虽有部分耳聋基因治疗在动物模型上取得进展,但是真正从实验室到临床试验,这项工作还是第一个。”舒易来说,当他在2023年10月布鲁塞尔召开的第30届欧洲基因细胞治疗年会上公布临床研究数据时,受到了国际领域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会后,很多医生、学者向他追问进展和细节,大家感到很兴奋,很明显,也给了大家信心,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内外的临床研究步伐。
  从“无人区”到“核爆点”,如何扩大领跑优势?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获悉,此次临床突破除了有高校、医院的支持,还离不开院企合作,利用互补优势高效推进产学研转化,打通了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产业化设计、工艺生产、安全评估等通路,极大地推动了耳聋基因治疗的发展。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结出的果实。”上海鼎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睿说,一直在关注医院深耕耳聋基因治疗领域,恰好我们有相应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未来,双方还将继续合作探索,攻克更多致聋基因导致的疾病,为患儿寻找最优解。
  “今天交出的这份答卷,希望让一些家庭了解到,听力和言语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我们的工作还远未结束,作为中国五官医学的前沿阵地、五官健康的守护者,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将聚焦国际医学前沿,深耕细作、努力探索,争取在临床救治、科研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多贡献,让更多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说。
  去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成立了“基因和细胞治疗中心”,依托医院眼科和耳鼻喉科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的耳聋、眼病、头颈肿瘤等基因和细胞治疗的创新探索。
  未来,该中心将逐步筹建临床—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临床转化型团队,建立标准的视听障碍、头颈肿瘤生物治疗科研与临床研究体系,为难治性、重大性五官疾病提供新疗法。
  上海市科学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表示,此次基因治疗在耳聋领域取得的突破性和阶段性成果,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一方面说明未来医学不是摆花架子,要瞄准解决病人实际困难以及能够为病人未来生活质量、生活前途带来光明的领域,另一方面说明“从0到10”的科创,离不开医院、企业、研究机构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从而不断发现、创造、突破新技术、新产品,助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惠及更多百姓健康。
       (本报记者姜微 龚雯)
 
一枚“pin”礼情暖中韩
一枚“pin”礼情暖中韩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16岁,初登奥运舞台,收获两金两银,还有比这更好的馈赠吗?
  有!中国短道速滑小将张心喆,就是这样一个收获更多的人。
  在韩国江原道举行的第四届冬青奥会上,张心喆不仅摘金夺银,还在赛场外收获了一份令他惊喜又感动的跨国友情。
  这一切,要从一枚“pin”(徽章)礼说起……
中国运动员的一枚“pin”礼


  “pin”,承载着卓越、尊重、友谊内涵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历来是奥林匹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
  要知道,换“pin”可是大型体育赛事的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备受运动员、志愿者、媒体记者和工作人员喜爱,江原道冬青奥会也不例外。
  冬青奥村“运动员365”体验区,是运动员们每天进出的必经之地,也是赛会青年参加文化体验活动、结交朋友、彼此换“pin”的聚集地。
  20日,张心喆和队友来到“运动员365”体验区,参与一项VR体验活动后,负责这一展区的三名韩国志愿者来找张心喆,他们都想得到中国体育代表团那款有“冰墩墩”的“pin”。
  面前三名志愿者,自己手里只有两枚“pin”,咋办?张心喆想了一个办法,让三名志愿者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谁是获得者。
  一位名叫林丽晶的姑娘,成了三名志愿者中无缘中国“pin”的人,脸上难掩遗憾。
  林丽晶的失落,张心喆看在眼里。他转身找到不远处的队友李金恣:“你手里还有‘pin’吗?借我一个,回头还你。”
  林丽晶喜出望外的时候到了。
  “没想到张心喆和他朋友(李金恣)很开心地跑过来,向我伸出手掌说,有‘pin’了。”回忆起这一瞬间,林丽晶满脸喜悦。
  林丽晶说,自己一直以源自中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典故的韩文成语“塞翁之马”作为人生座右铭。这次获得“pin”礼的经历,让她惊喜更感惊奇——自己竟然真的印证了一回“塞翁之马”。
  林丽晶用手机拍下了张心喆挂在胸前的证件……
韩国志愿者的一封手书


  21日,结束比赛的张心喆路过“运动员365”体验区时,林丽晶叫住了他,祝贺他获得金牌,还递给他一封信。
  在当日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比赛中,张心喆获得了一枚金牌,这是他继前一天获得银牌后的第二枚奖牌。
  “没想到她会专门来祝贺我,而且写了信感谢我,我一下子就感动了。”张心喆说,信是用中文手写的,字字句句工工整整。
  “我想这将是本届奥运会(冬青奥会)最难忘的回忆。”面对记者采访,林丽晶先是有些腼腆,然后她告诉记者:“张心喆给我‘pin’,让我很开心,很感动,就想着给他写封信表示感谢。”
  念高中时,林丽晶曾把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短暂学过一段时间。几年过去,要用中文写封信,对林丽晶来说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于是,她先在手机上用韩文写好了信,然后用翻译软件译成中文,之后又照着中文版书信,一笔一画地誊抄成了一封亲笔信。
  说起林丽晶与奥运的缘分,要从2018年平昌冬奥会开始。当时还在读高中的她,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成为奥运会的志愿者。
  六年后,林丽晶的愿望实现了,她成为了江原道冬青奥会的志愿者,与奥林匹克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张心喆专门送出的‘pin’,让我感受到了真挚的友谊。”林丽晶说,这些天,与速滑运动员伊莎贝拉·古铁雷斯的交往也让她记忆深刻。
  “前不久结识了哥伦比亚女孩伊莎贝拉,她一定要我去看她的比赛。”为此,林丽晶特意去江陵速滑馆为伊莎贝拉加油。
  林丽晶的志愿工作主要是帮助参赛运动员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从运动员身上学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十足的热情和能量,这对我的未来很有帮助。”
世界青年的一份情缘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曾说:“奥运徽章看上去很小,但是记录的是友谊、是历史,这些徽章让很多人成为朋友。”
  在给张心喆的信中,林丽晶这样写道“下届奥运会能见面就见面吧”。在心底珍藏着中国“pin”,珍惜着与冬青奥运动员们的友谊,她还期待着与奥林匹克再次结缘。
  张心喆说:“我们已经在社交网络上互相关注,说不定将来我们又能在奥运赛场上见面呢。”而哥伦比亚的伊莎贝拉也一定还希望林丽晶和她的伙伴们能在世界其他地方观看她的比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一枚“pin”礼,一张自拍,一次击掌,一个拥抱,一声加油……冬青奥的舞台上,一个个小瞬间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和“卓越、尊重、友谊”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像静静流淌的江水,滋润着无数平凡人。
  奥运的魅力,不仅在于对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在于它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许多普通人的生活,使一个时代的大事件、一场国际性的盛会最终与每一个普通人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
  作为奥林匹克的舞台之一,冬青奥会是所有参与其中的年轻人共同成长、一起闪耀的广阔“宇宙”。这些年轻人在探索未来的旅程中,点燃自己,发出独一无二的光,照亮别人,一起闪耀成灿烂的星河,一如本届冬青奥会的口号“共成长,永闪耀”。
  一枚“pin”礼,一封手书,一段佳话,足以融化冰雪,情暖中韩,温暖世界。(记者余孝忠 王春燕 陆睿 姬烨 参与采写:韦骅 高鹏 孙一然 杨畅 卢星吉 赵建通 许仕豪)
       新华社韩国江陵1月27日电
 
郑钦文,一个中国女孩的自信闪耀
郑钦文,一个中国女孩的自信闪耀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谢谢现场为我加油的中国朋友们,谢谢你们!你们给我带来了非常难忘的回忆,还有上面举着的国旗真的非常好看!”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半决赛取胜,21岁的郑钦文说出这句话时,开心而自豪。
  本届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央球场一次次为郑钦文沸腾。她不仅获得2024年澳网女单亚军,也让全世界目睹新一代中国网球运动员的风采。
  正如到澳网观战的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白喜林所说:“新一代球员阳光自信,充满青春活力。”
  而英国广播公司BBC则评价:“郑钦文与她的偶像李娜相似之处不仅仅在网球方面,她同样活泼、友好,像李娜一样吸引全球粉丝。曾经的李娜、现在的郑钦文可能是中国最好的‘软实力’。”
最喜欢的昵称是Queen Wen


  在澳网的观众席上,常常有郑钦文的球迷举着横幅:“Queen Wen,Queen Win”。
  郑钦文有许多昵称,她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Queen Wen(女王文)”是她最喜欢的一个。
  明亮自信,是她重要的性格特征。也正因如此,郑钦文名字英文拼写的谐音“Queen Wen”,便成了粉丝们对她的称呼。
  在被问及教练团队不够大牌时,郑钦文曾回应:“如果我成了顶尖球星,我所有的团队成员不也就成大牌了吗?”
  谈及偶像,郑钦文坦承,成为职业球员之后,便不再把谁视作偶像:“因为要和她们同台竞争,要想打赢她们,就不能把她们放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仰视,应该平视她们。”
  在成绩刚有起色、逐渐被球迷关注的阶段,郑钦文也曾因为自信发言而受到些许非议。
  她很快洞察了其中的逻辑:“谦虚,赢了是谦虚,输了就是不自信;自信,赢了是自信,输了就是自大。”这个出生于2002年的女孩十分明确自省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在自信与谦逊中,她始终在学习寻找平衡。今年1月的联合杯比赛后,郑钦文曾表示:“(之前一段时间)可能在场上我因为对自己太过自信,我看待很多问题的角度太过于焦躁……身边人给我很多建议,我永远觉得那个时候我自己是对的。后来经历过很多事情后,我慢慢发现,其实不管怎么样,真正能帮助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但同时不要忘记了去信任身边的人,他们给的建议是需要听的。可能最后做决定的人是你自己,但还是需要把那些建议听进去,然后从多维度思考问题。”
  而面对外界各种各样的评价,“Queen Wen”早已做好了应对的准备:“随着成绩越来越好,肯定会有更多人支持我、喜欢我,当然也会有更多人讨厌我。这都是我未来需要面临的课题。我知道更多的期待也会带来更多的压力,我觉得如果要成为一个真正顶尖的球员,我需要学习怎么去跟它们和平共处。”
  这种坚实自信的底色,来自郑钦文对网球的全情投入与付出。从疫情期间凌晨4:30起床训练,到不断向教练要求加练,再到带伤坚持与世界第一交手只为不浪费切磋的机会,郑钦文知晓自己的能量,也明确自己的方向。她的每一分自信都出自实打实的努力。
“上面举着的国旗真的非常好看”


  1月25日,郑钦文在澳网女单半决赛击败对手雅斯特雷姆斯卡,拿到了自己的首张大满贯决赛入场券。
  赛后在中央球场接受澳网官方采访时,面对全场的中国球迷和挥舞着的五星红旗,她接过话筒用中文大声说道:“谢谢为我加油的中国球迷,(看台)上面举着的国旗真的非常好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网球都并非中国运动员、甚至并非亚洲运动员擅长的项目。
  2011年,当李娜拿下首个大满贯时,9岁的郑钦文曾深受触动:“当她赢下大满贯冠军的时候,我就开始想原来我们中国人、亚洲人也可以在网球运动做得那么出色,也是有机会去和顶尖球员较量的。在娜姐没有赢之前,你会觉得那个舞台是不可触摸的。当娜姐打破这个屏障后,你就会发现那个也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她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而如今,站在赛场上的她仍在用自己的努力证明,顶尖舞台并非中国球员不可触摸。
  去年的杭州亚运会网球比赛对于职业选手来说并没有积分,郑钦文依然选择出战,这也是她第一次参加亚运会。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她表示:“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为了荣誉,希望能为国争光。”
  杭州亚运会夺金后,郑钦文说:“这个冠军的意义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这是代表中国和我身后的湖北。希望我的表现,能激励更多的湖北球员们,好好训练,享受网球就好。”
  2023年10月29日,郑钦文在经历2小时51分钟的鏖战后,两次输掉“抢七”,败在巴西选手玛雅拍下,屈居珠海WTA(女子网球选手协会)超级精英赛亚军。赛后,郑钦文说自己赛前吃了止痛药,不顾团队反对坚持上场。
  “其实在赛前的时候还一直在考虑究竟要不要上场,那是在为自己的身体作打算,因为我的团队一直坚持让我不上场比较好,他们知道我的身体什么样子,但是我自己考虑了一下,尤其是在中国,我还是想坚持打完这场比赛。”郑钦文说。
  “我想要努力成为那些小朋友期待中的样子”


  来自湖北襄阳的网球爱好者闵斌27日晚带着刚刚开始学网球的女儿一同在湖北奥体中心集体观赛。看到萨巴伦卡最初的高歌猛进,闵斌神色紧张,而在郑钦文渐入佳境,双方打得有来有回时,他又放松地大声叫好。
  “时隔十年,湖北又出了一位站在大满贯决赛舞台的球员,我觉得非常振奋、非常震撼。无论夺冠与否,郑钦文都给大家带来了正向的激励,都可能使更多的孩子愿意参与到网球运动中。”闵斌说。
  “网球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比较小众的运动项目,但郑钦文等网球运动员在国际上展现出的自信姿态和幽默谈吐对于我们非常有吸引力,他们在国际舞台上闪闪发光,会让更多家长和孩子想要参与到网球运动里。基数大起来,未来中国就可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网球人才。”
  与此同时,在位于墨尔本的澳网媒体间,一位澳大利亚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大概从2001年开始定期报道澳网。当李娜捧杯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时刻。她不仅对中国选手产生了影响,也证明了亚洲球员是有机会的。需要有人先来实现突破,这就是李娜,但更需要人们不断地来证明。我们已经等待了很长时间,等待一个亚洲球员的再次到来。因此郑钦文能打进决赛,这非常重要。这会激励到她自己,也会鼓舞其他中国选手以及亚洲的选手们继续前进。”
  郑钦文在李娜等一代中国网球金花的黄金时代中成长。被鼓舞过的她,也完全明白,站上最高赛场的她会对那些赛场下、屏幕前的小孩产生何等影响。
  “因为我小时候对于职业球员有很多期待和幻想,后来我进入职业圈后发现一些期待和幻想都被打破。所以我想要努力做到一个成为那些小朋友期待、幻想中的样子。因为职业球员一定要专注,对自己的网球负责任。同时要成为外面很优秀,内在很好的一个人。这也是我的目标之一,因为我想要那些很小很小的小朋友看到我,发现我不仅是一个好的球员,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一个在场外很阳光,很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这对年轻一代会是很棒的激励。”郑钦文说。
(记者高萌 王琪 马向菲)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
 
这里的孩子“贼扛造”
这里的孩子“贼扛造”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贼扛造”,是东北话中形容结实耐用的极高评价。深冬时节,这话拿来形容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的孩子不但贴切,而且传神。锤炼和摔打,是莫旗的“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涂锴润,靠边滑安全!”张书云话音未落,她的儿子已从二层楼高的台阶上“出溜”下来,两脚扎进护栏前的积雪中,扬起几片雪花。
  在莫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看台上的积雪被压实后,已成为孩子们的雪滑梯,有的嫌坐着滑不过瘾,竟大头朝下“飞”了下来,惊出家长们一身冷汗。
  活动中心后面的长台阶,也成了天然雪道,孩子们坐着雪圈飞身而下,尖叫声、笑声不断,空气中充斥着快乐和童真。
  “冬天多摔打,孩子才能越来越皮实。”作为母亲,张书云与孩子形影不离,但她并不过多干涉孩子的户外锻炼,如今涂锴润已“摔打”成呼伦贝尔市第五届冬运会速度滑冰丁组的1000米冠军。
  对于莫旗的孩子来说,这种“野”场地早已司空见惯。体育活动中心里有个大操场,为了让喜欢滑冰的孩子能有块像样的场地,涂锴润的滑冰教练陈波带着家长们,一圈圈地浇筑出冰场,经过几年训练,孩子们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远近闻名。
  “莫旗的小孩能吃苦、有天赋,不在意寒冷和摔打,一点都不娇气。”陈波说,莫旗好多孩子都是渔猎民族的后代,长大后体质非常好,“这与孩子们从小玩得‘野’,有很大关系”。
  莫旗位于呼伦贝尔市最东部、大兴安岭东麓中段、嫩江西岸。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让这里的冬季运动与传统民俗文化联系紧密。闲暇之余,达斡尔民俗专家郭连锁会带着孩子们上山体验最原始的滑雪活动,“‘肯古楞’就是达斡尔族最早的滑雪板,对我们来说山林里到处都是滑雪场”。
  据郭连锁介绍,“肯古楞”的板底粘满了动物鬃毛,下山滑行时可以减少摩擦力,徒步上山时又如倒刺般防滑稳定。穿上古老的“肯古楞”,莫旗孩子基因中的滑雪记忆瞬间被唤醒,很快就能在山林中健步如飞。
  山上是滑雪、打雪仗的游乐场,江面则成了“遛娃”的欢乐谷。陆地的玩具木马一旦上冰,就化身为全地形爬犁,当地居民赵天翼把四岁的女儿放在木马上,潇洒地“御马”滑行。一不留神,女儿就跌下“马”来,父女俩拍拍身上的雪,继续乐呵呵地前行。
  “我们这代人从小想咋玩就咋玩,感觉比现在的孩子更快乐。莫旗冰雪资源这么好,处处都是冰雪乐园,不能辜负了大自然的恩赐,得带着孩子玩起来。”赵天翼说。
  莫旗的冰雪运动“设备”,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尼尔基镇七家子村,大马力拖拉机也参与进来,在广袤的冰面上,拖拉机拉着雪圈起舞旋转,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发动机的轰鸣声混成一片。
  夜幕降临,打火球的少年出村了。火球由曲棍球演变而来,莫旗是“曲棍球之乡”,我国第一支专业曲棍球队就在这里诞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曲棍球运动员,其中多位选手还登上了奥运会和曲棍球世界杯的舞台。
  为了满足群众的运动热情,仅2023年,莫旗就举办了达斡尔冰钓季速度滑冰挑战赛、雪地足球赛、体育舞蹈大赛等十余场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据统计,2023年冬季,全旗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达5万余人次。
  在莫旗人看来,当地每一个体育人才的横空出世,都离不开小时候的“撒野”。
(记者邹俭朴 达日罕 张晟)
新华社呼和浩特1月28日电
 
他们来自“无雪之地”,却闪耀冰雪之上
他们来自“无雪之地”,却闪耀冰雪之上

( 2024-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体育
 
  “我证明了一切皆有可能,即便来自突尼斯,你也能够获得银牌。”日前,在江原道冬青奥会主媒体中心的一场座谈会上,突尼斯雪车运动员卢日米动情地说。
  这名接触雪车运动仅一年的选手,为他的祖国赢得了历史上首枚冬青奥会奖牌。突尼斯地处北非,气候炎热,很难开展冬季运动。卢日米表示,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激励更多非洲年轻人。
  除了卢日米以外,本届赛事还有许多来自冬季运动弱国、甚至“无雪之地”的运动员,他们的优异表现共同践行了赛会口号:“共成长、永闪耀。”
  冰壶赛场,尼日利亚队收获了所有观众的尊重。尽管难求一胜,甚至每场都以大比分失利,但他们的每一次投掷、每一次得分都是在创造历史。
  “这是非洲国家首次参加冬青奥会的冰壶比赛,我们为站在这里感到非常骄傲。”这些尼日利亚少年说。
  在尼日利亚,冰壶是一项极为小众的运动。这支队伍在训练时没有专业场地,本次参赛费用甚至源于“众筹”,但这丝毫挡不住他们火热的心,因为“每打一场比赛,都能看到全世界为尼日利亚欢呼”。
  巴西人不仅会滑板,也会滑雪!17岁的齐恩·贝托尼科证明了这一点。在单板滑雪障碍追逐比赛中,他为巴西获得了历史上首枚冬青奥会奖牌。
  “我们国家没有雪,向人们介绍滑雪时,我会用他们熟悉的冲浪和滑板打比方。”他说,自己在北美旅行时接触到滑雪,从此便深陷其中。
  这名刚刚创造历史的巴西小将,已经将眼光瞄向更远的未来:“希望这次获奖,对巴西人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来自东南亚的年轻选手,同样在江原道熠熠生辉。彼得·约瑟夫,是菲律宾历史上首个参加冬青奥会的短道速滑选手,在强敌环伺的男子500米比赛中,这名16岁小将获得第五。该国奥委会在社交媒体晒出一张大大的海报,写着:“我们以你为荣。”
  但最令记者动容的,是来自牙买加的里弗斯兄妹。在牙买加人首次涉足的高山滑雪赛场,这对兄妹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激励更多人。
  “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能向‘无雪之地’的人们分享冬天的经历,不论你生活在哪里,都可以滑雪。”
  “体育与肤色无关。每个人都可以滑雪,每个人都可以擅长滑雪,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乐趣。”他们说。
  更多来自“无雪之地”的年轻运动员,正将家乡的热情带到冬季运动当中。共成长、永闪耀,这是体育的包容,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成功。    (记者许仕豪)
    新华社韩国江陵1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