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关注·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

05版:新华关注·各地

06版:新华财经

07版:新华国际

08版:新华体育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人民日报记者赵永平 刘毅 王浩

  盛夏时节,万物荣华,大美中国,江山如画。
  云南洱海碧波万顷,不远处苍山青翠。8年前洱海湖畔,习近平总书记留下“立此存照”的约定,殷殷嘱咐:“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系统治理生态环境,全流域加强保护修复,如今苍山洱海风光更加绮丽。
  陕西秦岭群山巍峨,清泉映碧翠,一脉承古今。3年前秦岭深处,习近平总书记迎着清冽山风举目远眺,语重心长:“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
  牢记嘱托,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秦岭陕西段生态状况评价为“优”“优良”等级面积已首次超过99%。
  山一程,水一程,情系“国之大者”。从东南沿海到黄土高坡,从东北平原到青藏高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讲到哪里,对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倾注巨大心血。
  2018年5月,党中央召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阐释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环境与民生、国内与国际等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阔步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话语激荡人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神州大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思想领航——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思想是历史的航标。
  大河奔涌,九曲连环。今年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保护治理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
  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运城市考察时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
  对黄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在三江源头,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在甘肃,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感慨“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
  新思想引领新实践。最新遥感调查评估发现,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上游植被覆盖“绿线”比20年前西移约300公里。黄河干流去年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流域各地迈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江河之兴,见证思想光芒。回望来路,更能读懂大党大国领袖的历史担当。
  几十年时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走进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怎么走?
  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厚重书写“绿色答卷”。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深邃思考。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放眼人类文明,审视当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两者命运与共、兴衰相依的规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既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鲜明标识标杆。
  ——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浙江安吉县余村,曾经挖山开矿,腰包鼓了,生态却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协同共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后,村里痛下决心,关停矿山、水泥厂,发展生态旅游。
  “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调研,强调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的昔日矿坑变身油菜花田、荷花藕塘,一年四季皆有景,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看到村里的变化,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小乡村藏着发展大逻辑。
  为当代计,为万世谋。看当前,“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谋长远,“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明思路,“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新时代中国,坚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个又一个“余村”奋力书写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是一切为了人民的深厚情怀。
  “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的话语,振聋发聩。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更加强烈。
  一次次重要会议,一次次考察调研,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是总书记最深切的挂念: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朴实话语,映照初心。谆谆嘱托,化成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坚决行动。
  定方略,绘蓝图,明路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指引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钱勇表示。
  思想领航,笃志前行,社会主义中国坚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实践伟力——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风吹拂,层层叠叠的红树林,宛如一条绿色丝带。
  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我有过几次指示。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
  远眺水天一色,总书记叮咛:“沿海地区生产最密集、人口最密集,同时对自然生态影响也比较大,一定要真正重视起来,采取真正有效的举措加强保护。”
  一棵棵树,一片片林,见证大党大国领袖的深远考量。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新时代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面开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部署开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和重大改革举措,每个关键阶段、每个重要环节,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打破思维惯性、化解利益交织并非易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直指痛点难点,坚持动真碰硬。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内蒙古“一湖两海”重现生机,云南集中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两轮督察全覆盖,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构建起来,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全国省市县乡设立四级河湖长30多万名,村级河湖长(含巡、护河员)达90多万名。山有人管,绿有人护,近120万名林长守护莽莽林海。
  ——以更有力的举措保护和修复生态。
  福建长汀县,一度水土流失严重。习近平同志曾5次到长汀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得知长汀已成绿洲般的美丽家园,总书记动情回忆起当年往事:“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人养山,山才养人。这条绿色发展新路子,带来了红火好日子。”长汀县濯田镇园当村村民马雪梅感叹。如今,马雪梅承包的600多亩山场,种满板栗、脐橙、油茶等,荒山变绿,土地生金。
  长汀经验推向全国。兴修梯田、打坝淤地、固沟保土,一座座濯濯童山变成“花果山”。新时代十年,全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6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趋势。
  在国际上率先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编制完成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一系列有力措施护山、保水、固土、造林、种草,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
  铿锵话语发人深省。
  重拳治污,奋力转型,湖南衡阳市水口山镇的铅矿业浴火重生。在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铅冶炼厂,环保车间放置了一个鱼缸,10多条欢游的金鱼直接检验着水质。“不达标绝不生产,尽管水处理成本高了不少,但早转型早主动。”公司副总经理唐志波说,企业走过“阵痛期”,连续4年每年盈利2亿多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各地坚定信心,治污攻坚,为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多;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污染,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提升生活“幸福指数”;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以系统思维谋全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年后,将“草”纳入这个体系;2021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强调一字之增:“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系统治理成效显著。云南昆明治水治岸,植树护绿,滇池水质已连续5年保持Ⅳ类,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十三五”以来,我国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537万公顷,美丽家园焕发勃勃生机。
  ——始终保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
  绿色转型,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也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
  新冠疫情防控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察看各地生态保护情况,用意深远: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遭遇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的念头。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各地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湖南按下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加速键”,广西大力推进新型储能建设,浙江今年计划新增并网清洁煤电装机200万千瓦、风光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天空更蓝了。新时代十年来,治污攻坚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中国成为全球改善空气质量速度最快的国家。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
  河湖更清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绿色发展动力更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新时代十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了56%,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
  “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
接续奋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深山之中,陕西平利县蒋家坪村的茶园里,茶香氤氲,风景怡人。村党支部书记寇清新念念不忘:“2020年4月21日,总书记来到村里,走进茶园,察看春茶长势,同茶农们亲切交谈。”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牢记嘱托,蒋家坪村村民努力因茶致富、因茶兴业。3年改造800亩老茶园,扩建350亩新茶园,打造新景区,绿色茶山变成致富金山,走出茶旅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小山村映射大中国。一个立志于千秋伟业的大党,以智慧和远见擘画“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未来。
  基于历史、立足当下、面向全球、着眼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战略安排,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明晰: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锚定新目标,砥砺新征程。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到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攻坚,各行业各领域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发展难题,扎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这是久久为功的绿色行动。
  北京朝阳区东坝中心公园,绿意盎然,格外动人。
  今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铲土造坑、培土围堰、提水浇灌,接连种下油松、西府海棠、国槐、柿树、红瑞木等树苗。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连续11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对国土绿化事业殷切寄望:
  “造林绿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我国人工造林规模世界第一,而且还在继续造林。地球绿化,改善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功不可没,中国人民功不可没。”
  持之以恒植树造林种草,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绿色版图不断延伸。新时代十年来,全国累计造林10.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亿亩,稳居世界第一,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到2025年,每年实施国土绿化任务1亿亩,人工造林不低于2000万亩。坚持扩面增绿与提质增效相结合,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植绿护绿到垃圾分类,从“光盘”行动到节约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亿万人民踊跃参与。“绿色”成为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也成为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最美生态护林员”持续涌现,绿色低碳新风扑面。
  ——这是掷地有声的民生承诺。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定话语,回应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环境的新期盼。
  2013年9月,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总书记严肃指出:“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
  一场治污硬仗在燕赵大地打响!压减燃煤、调整产业、依法治理,河北以“断腕”之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石家庄市摄影爱好者王汝春老人,用3000多张照片组成“天空日记”,记录下从“雾霾重重”到“蓝天常在”的转变。
  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终点。河北明确,今年要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所有设区市稳定退出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后十”。
  变化何止一城一域。“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八大标志性战役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各地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云南提出,今年开展劣Ⅴ类水质断面清零攻坚。湖北明确,牢牢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将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这是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坚定不移。
  让“乌金”变成“绿金”。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100多米高的烟囱矗立,曾经的滚滚浓烟变为白色水蒸气,捕集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可用于食品保鲜等领域。“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每年约减排烟尘540多吨、二氧化硫1340多吨、氮氧化物1200多吨,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公司副总经理董鑫说。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京津冀到成渝经济圈,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广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工厂车间、广袤田野的一场场绿色变革,见证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的勇毅。
  中国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的“绿色答卷”:今年前5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8%,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速;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11.3%,均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7%和53.6%。
  ——这是惠及世界的中国行动。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
  一诺千钧,言出必行。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和实施“双碳”政策体系,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正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世界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创造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的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造就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万千农民群众的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
  “中国践行的生态文明理念,展现出一种积极的、立志于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世界的思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认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诸多成功实践,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
  今日中国,绿色发展不断加快,绿色版图接续扩展,绿色贡献持续增加,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气势恢宏。
  从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的图景里,世界看到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从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图景里,世界看到一个砥砺前行的中国。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深刻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以实际行动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凝聚奋进力量
以实际行动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凝聚奋进力量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7月14日至15日,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与会人士和社会各界结合实际,深入学习领会。
  大家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使命任务,以网络强国建设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鼓舞人心:我国网信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广大干部群众对此感同身受。
  “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科学指引。”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央网信办政策研究局副局长李志高倍感振奋,“我们将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化对这一重要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开展好网信领域理论研究、政策研究、调查研究等工作,以学习成效和实际行动为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网信事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指出的,网络空间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新时代以来,我国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关于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一系列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赢得更多认同和支持。”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说,各国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要坚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数字未来”。
  通过新闻报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贵州省黔西市花溪彝族苗族乡花溪小学校长陈安贵对“网络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深有体会。
  “这些年,得益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数字教育的推广,我们这所山村小学实现了数字教育全覆盖,教育水平逐步提升。借助数字教育平台,学生们不出村也能享受优质教学资源。”陈安贵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教育将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点亮更多山村孩子的梦想。
  指引方向:为新时代新征程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提出网信工作“举旗帜聚民心、防风险保安全、强治理惠民生、增动能促发展、谋合作图共赢”的使命任务,明确“十个坚持”重要原则,为新时代新征程做好网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个方面使命任务和‘十个坚持’重要原则,把党对网信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全新高度,为我们开展网络社会组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现场参会的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赵晖感到重任在肩。
  “网络社会组织因网而生、因网而兴,我们将充分发挥网络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党管互联网,强化政治引领和行业自律,引导网络社会组织和会员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推动互联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她说。
  盛夏时节,古都南京涌动创新热潮。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研究中心主任黄韬表示:“我们的团队一直以实现网络自主可控为科研攻关的方向,这也是实现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
  面向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紫金山实验室在未来网络、网络安全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技术成果。“我们将力争突破一批新的原创性、颠覆性关键技术,不断完善未来网络技术体系,推动我国自主可控未来网络产业生态构建,为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黄韬说。
  “总书记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这让我对今后的工作方向更加明晰。”湖南洞口县融媒体中心主任唐盛说,近年来,他们立足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推出的不少融媒体产品受到当地百姓好评。
  唐盛表示,将继续努力以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声音,以更多有创新、接地气的融媒体产品,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飞入寻常百姓家”。
担当尽责:为网络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网信事业的重要地位作用日益凸显。
  “嘉兴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做好网信工作意义尤为重大。”浙江省嘉兴市委书记陈伟说,“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关于网信工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市委网信委统一领导、网信部门牵头抓总、网信委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的‘大网信’工作格局,形成推进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级网信部门要忠于党和人民,勇于担当作为,善于开拓创新,敢于斗争亮剑,甘于拼搏奉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天津市红桥区委网信办主任张会群倍感责任重大。
  张会群表示,将通过抓实“党建引领 实干担当”重点任务,运用好红桥“网信学院”网上网下双线课堂,进一步提升网信干部管网、用网、治网水平,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网信工作队伍,为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
  在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磁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里,博士生南秦和团队师生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而核心技术正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快速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我将和团队继续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努力开发自主可控的核心算法,为推动信息技术发展、建设网络强国贡献青春力量。”南秦说。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引汉济渭先期通水 长江黄河关中握手
引汉济渭先期通水 长江黄河关中握手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西安7月16日电(记者张斌 邵瑞)历经十余年建设,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16日成功实现先期通水。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引来的江水,穿过近百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后,最终将补给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从而实现长江和黄河在关中大地握手。
  地处西北的陕西水资源总量长期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陕西省水利厅统计数据显示,陕西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全国总量的1.48%,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并且全省71%的水资源分布在陕南地区,缺水成为制约关中和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
  为改变这一状况,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复,2011年底引汉济渭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一重大工程由调水工程(一期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组成,总投资约516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二期工程部分完工。
  “这一工程统筹陕西三大区域,解渴陕北、滋润关中、带动陕南,具有深远意义。”陕西省水利厅厅长郑维国说,调蓄丰水期的汉江水发电、供水,带动陕南绿色产业发展;汉江水进入关中后,可有效补给关中城市群用水、减少当地地下水开采;通过水权置换等,还将为陕北争取黄河干流取水指标,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用水保障。
  调水线同样也是“科技线”。据设计施工单位介绍,这项工程破解了诸多重大技术难题,甚至是世界性难题,它是人类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山脉,将长江流域的汉江水调入黄河流域的一项伟大壮举。
  据悉,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后,将解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关中地区城市的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11万人,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
 
“追风逐日” 向绿而行
河北加快新型能源强省建设观察
“追风逐日” 向绿而行

河北加快新型能源强省建设观察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石家庄7月15日电(记者李凤双 闫起磊 秦婧 杨帆)炎炎夏日,在河北省坝上地区张北县,走进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现场,只见一座座巨大的白色风机缓缓转动,整齐划一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这一示范工程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系统、智能输电于一体,依托30余项新技术和119台(套)高新设备,破解了大规模新能源集中并网、集成应用的世界性难题。”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建部主任梁立新说。
  得益于特殊气候条件,张家口风能、太阳能尤为丰富,适合大规模开发,而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的建成投用,保障了源源不断发出的绿电,能稳稳当当地“送”出去。
  “张北柔直电网将大规模、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多点汇集,形成稳定可控的电源,每年可将140亿千瓦时清洁电能输入北京。”国网冀北超高压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运检中心副主任李振动说,柔直电网的建成显著提升了张北地区新能源外送能力,提高了京津冀地区绿色电能比例。
  记者从河北省发改委了解到,河北立足资源禀赋,抢抓国家推进能源革命机遇,聚焦建设新型能源强省,大力推进风电、光伏、抽水蓄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构建稳定可靠、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助力京津冀重塑能源格局和绿色转型发展。
  近年来,河北省可再生能源实现规模化发展。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风电制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海兴光伏“领跑者”基地等一批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及配套工程加快建设。冀北清洁能源基地列入国家“十四五”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势头强劲。
  为更好存储坝上地区富余风光绿电,在承德市燕山深处,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应运而生。
  “电站在用电低谷时利用富余的风电、光伏电能把水抽到山上,在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不仅维护了电网安全运行,还保证了京津冀地区的绿电供应。”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电站总装机360万千瓦,计划于2024年实现12台机组全部投产,届时年发电量将达66亿千瓦时。
  河北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北大力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全省在建抽水蓄能项目11个、总装机规模1620万千瓦,储能应急保障水平持续增强。
  此外,河北氢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唐山,目前国内单体产能最大的电池燃料用氢气生产项目已投产;在张家口,数百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投用,“绿电制氢”前景被广泛看好。全省已形成覆盖制氢、氢能装备、加氢站、燃料电池、整车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根据河北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省行动方案,河北将加快构建形成“风、光、水、火、核、储、氢”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大力开展实施抽水蓄能开发提速、风电光伏高质量跃升、海上风电有序开发、清洁火电高质量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核电项目稳步推进、天然气输储基地建设等7个专项行动,到2027年,新型能源产业成为河北现代化建设重要支撑。
 
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唱响帕米尔
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唱响帕米尔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张瑜 赵晨捷 马嘉帅

  盛夏,帕米尔高原,苍山连绵。
  夜幕降临,浑厚的唱诗声打破周遭寂静。27岁的铁力瓦尔地·白先那洪对这个曲调很熟悉:“《玛纳斯》!这就是《玛纳斯》!”这首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他已经学习了约20年。
  让他激动不已的,不只是《玛纳斯》的说唱表演。13日晚,藏族史诗《格萨(斯)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与《玛纳斯》齐聚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九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唱响帕米尔高原。
  这三部少数民族英雄史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被称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今年57岁的才智,是《格萨(斯)尔》代表性传承人,说唱《格萨(斯)尔》史诗约30年。当晚,他持铜镜率先登场,以独特的说唱方式讲述史诗经典片段《赛马称王》。随后,由青海省果洛州文化馆演员扮演的格萨尔王威风凛凛走上台,演员们挥舞着手中的马鞭,模拟赛马场景,用舞蹈和歌声将少年格萨尔王智取赛马冠军、降服对手、赢得王位的故事重现舞台。
  “格萨尔王抑强扶弱,关怀人民,带领人民降伏妖魔,是藏民的英雄,《格萨(斯)尔》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才智说。
  在新疆蒙古族乐器托布秀尔的优美琴声中,《江格尔》接力登台,五位《江格尔》说唱者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歌舞团的演员们,共同演绎了以江格尔为代表的英雄勇士保卫家乡宝木巴的故事。在说唱基础上,演出融合了萨吾尔登等蒙古族传统舞蹈。
  博州歌舞团副团长桑乐11年前曾带队来克州表演。他表示,当下《江格尔》的艺术呈现形式更加丰富、欣赏性更强。“同台表演也是三大史诗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是我们取经的好机会。希望能向专业人士学习,更好表现史诗内涵。”桑乐说。
  此刻,演出现场克州乌恰县城汇集了约1.5万名观众。中外嘉宾、游客人头攒动,手机的闪光灯、相机的快门声、无人机的蜂鸣声相互交织。
  一位妻子挽着丈夫的胳膊,年轻的父亲将孩子架在脖子上,一家三口聚精会神地望向舞台。两位年逾60岁的柯尔克孜族大娘满含笑意、席地而坐,不时就情节相互交谈……
  来自北京的林玉珊第一次来到乌恰县,“当地居民们观看表演时的表情特别感染我,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那是融入在骨子里的喜悦,千年史诗在这里快乐传诵。”
  晚上十一点半,《玛纳斯》上演,饰演英雄玛纳斯的“95后”演员巴合提白克·艾克拜登场。精彩的说唱,配以欢快的弦乐器库姆孜和悠扬灵动的口弦琴,将气氛推到高潮。
  台上,演出精彩纷呈;台下,欢呼声此起彼伏。
  “我们要向英雄玛纳斯学习,爱护同胞、热爱国家,《玛纳斯》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铁力瓦尔地·白先那洪说。
  前来观看演出的吉尔吉斯共和国文化、信息、体育和青年政策部文化遗迹保护和发展局资深专家阿尔玛斯·慕拉特别科夫,也随着表演欢呼鼓掌,“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内容丰富,非常了不起。《玛纳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在中国见到的很多小孩都能唱,中国对《玛纳斯》保护传承的各项措施做得很好,我特别高兴。”
  过了零点,演出徐徐谢幕。观众们意犹未尽,来到舞台前方,与演出人员拍照留念。帕米尔高原上,明月当空,繁星闪烁……
  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16日电
 
“洞穿”秦岭调水 长江黄河“握手”
写在引汉济渭工程通水之际
“洞穿”秦岭调水 长江黄河“握手”
 
写在引汉济渭工程通水之际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张京品 张斌 邵瑞

  峰峦如聚,苍翠欲滴,滔滔江水穿秦岭。
  7月16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先期通水。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引来的江水,穿过近百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后,最终将补给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从而实现长江和黄河在关中大地成功“握手”。
  凿秦岭,打隧洞,鏖战10余载。一泓清水背后,是润泽关中、解渴陕北、带动陕南的世纪工程;是人类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施工难度世界罕见的超级工程;亦是为鱼儿“修道”、为动物“让路”的生态工程。
缓解关中“水荒”的世纪工程


  16日上午,秦岭脚下西安市周至县,随着引汉济渭黄池沟分水池的进水闸门缓缓开启,源自汉江的清澈水流,在秦岭输水隧洞里经过12个小时的漫长旅程后,进入黑河金盆水库西安供水管线,实现引汉济渭工程向西安先期供水。
  “引汉济渭是陕西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润泽关中、解渴陕北、带动陕南,意义深远。”陕西省水利厅厅长郑维国难掩激动之情。
  世纪工程折射着一个西北大省的水资源困境:陕西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全国总量的1.48%,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并且全省7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陕南地区,而土地面积、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65%、77%和90%的关中和陕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
  曾遭遇过“水荒”的西安市民感受更为深切。“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时一停水就是好几天,水压也不够,半夜起来排队接水的场景历历在目。”70岁的西安市民郭宏说。
  为破解陕西水资源总量长期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的难题,陕西也曾多次实施水利工程,但缺水问题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为改变这一状况,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复,2011年底,引汉济渭工程正式开工。
  引汉济渭工程由调水工程(一期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组成,总投资约516亿元。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11万人,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
  据介绍,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后,将解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关中地区城市的生活与工业用水需求,有效改变关中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同时,可增加渭河入黄河水量年均6亿至7亿立方米,通过水权置换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从黄河干流取水提供用水指标,对构建国家水网格局、改善渭河水生态环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穿越秦岭山脉的超级工程


  超高温地热、岩爆、涌水……参与施工10余年,中铁十八局引汉济渭项目部经理宋伟几乎遇到过隧洞施工的所有难题。
  秦岭输水隧洞全长98.3公里,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隧洞最大埋深离地面2012米,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新华社记者曾在冬季跟随施工团队,在黑暗中抵达埋深1840米的施工现场。彼时,秦岭腹地的气温已降至零下10余摄氏度,但隧洞内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湿度超过90%,像一个密不透风的“大蒸笼”,感觉浑身都被热气包裹着。工人们全部光着膀子干活,现场汗水、火花、泥浆交织,一片火热景象。
  越是艰苦,越要迎难而上。
  同样参与施工10余年,中铁十七局引汉济渭黄池沟配水枢纽项目党工委书记陈昌林说,秦岭隧洞施工区域多是硬度大的石英砂岩,特别费钻头,一般的施工项目一个钻头可以钻两三米,在这里钻两三米需要六七个钻头。
  费钻头,也费刀头。负责给掘进机更换刀头的工人李超说:“一个刀盘有52把刀,一把刀400斤重,遇到异常坚硬的岩石时,最快一天刀刃就磨平了。”
  频繁的岩爆带来的风险更大。统计数据显示,在岩爆高发区域,掘进机平均每掘进1米就会遭遇一次岩爆,高峰时每天岩爆次数多达286次。施工人员说,岩爆时碎石像子弹一样射出几十米,让人防不胜防。为了安全,一线工人甚至要“全副武装”,穿上防弹衣、戴上钢盔。
  另一项难题是长距离运输。“施工工人进入工作面要先坐汽车,再转有轨机车,单程16公里的路程,却需要4个多小时,这意味着一次上下班8个小时就没了。”宋伟介绍,一年需要进出240次左右,10余年下来,进出隧洞的距离近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
  开展科技攻关项目130多项,获得专利授权72项、发明专利7项,荣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超级工程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留下了建设者攻坚克难的汗水,也蕴含着诸多技术创新。
  10余年间,一批又一批秦岭深处引水人,怀揣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刚到项目时,陈昌林还是一头乌黑的浓发;如今,59岁的他皮肤黝黑、鬓角早已冒出一茬茬白发。自到项目后,陈昌林的春节几乎都在工地上度过。通水当天,看着倾泻而出的江水,他颇为感慨:“就像看着一个孩子逐渐长大一般,欣慰、激动,一切都值得!”
坚守绿色底线的生态工程


  “朱鹮之乡”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引汉济渭工程黄金峡水利枢纽,一条全长1908米的“生态鱼道”,已然成为汉江鱼儿洄游的黄金通道。
  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在黄金峡水利枢纽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就考虑到鱼类洄游产卵的需求。“鱼道中设有41个‘休息室’,鱼儿能在这里歇口气,再‘回家’繁衍。”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黄金峡分公司经理张鹏利说。
  修建“水路”,不忘为野生动物“让路”。
  秦岭和合南北,是我国的“中央水塔”。引汉济渭工程洞穿秦岭,横跨多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施工过程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为了尽可能避开动物的活动范围,设计团队对线路进行了不少改线和优化。例如,岭南段最早采用的是1500米深的竖井方案,后改为采用长达5800米的斜井方案,虽然投资大幅增加,但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引汉济渭输水隧洞总设计师李凌志说。
  记者了解到,秦岭近百公里的输水线路,是当年专家组从调研考察的近10条线路中遴选出来的,规划设计时秦岭生态保护一直被放在首位。
  “引汉济渭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严格遵守秦岭保护条例,实行秦岭准入许可制度,尽可能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在环保方面投入数亿元,引入了无人机监测环保施工等举措,当好秦岭生态卫士。”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鹏介绍。
  废水处理也异常严格。在位于黑河上游的秦岭输水隧洞6号、7号支洞废水处理站,留养的几十尾金鱼有着特殊的功用。
  “这些金鱼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水质生物检测员’,如果金鱼可以在处理过的水中长期存活,这些废水才能被排放。”董鹏介绍,为了解决隧洞施工排水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工程建设中还引进了专业化的环境管理运营公司,负责施工排水净化工作,每一个秦岭输水隧洞支洞的出口,都建设有废水处理站。
  秦岭深处,汉中市佛坪县大河坝镇沙坪村,盛夏时节,废弃渣场覆土后建成的耕地绿油油一片。原来沟沟坎坎的河沟地,如今也已变成连片平整的高标准农田。
  站在村中远望,青山如黛,白云悠悠,汩汩清流正不断润泽秦川。
     新华社西安7月16日电
 
陈文清在全国国家安全系统表彰大会上强调
矢志不渝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安全屏障
陈文清在全国国家安全系统表彰大会上强调
 
矢志不渝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安全屏障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全国国家安全系统表彰大会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出席大会并讲话。他强调,国家安全机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矢志不渝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安全屏障。
  陈文清指出,广大国安干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纯洁、让党放心、甘于奉献、能拼善赢”的殷切嘱托,奋勇拼搏、无私奉献,在新时代谱写了英雄赞歌。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安全机关在新一届部党委带领下,推动隐蔽战线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陈文清强调,新征程上,国家安全机关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决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忠诚履职、担当作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加速推进工作体系和工作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国家安全机关工作新格局。要坚持政治建警,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国安铁军。
  陈文清要求,各级党委政法委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关心支持隐蔽战线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履职提供有力保障。      新华社北京电
 
多地政策加码释放稳就业积极信号
多地政策加码释放稳就业积极信号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姜琳 刘巍巍 李亚楠)近日,多地密集出台促就业政策加力惠民生。据“新华视点”记者梳理,6月底至今,陕西、江苏、四川等省份专门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北京、黑龙江、河南等十余地推出优化调整稳就业一揽子政策。
  各地快马加鞭、集中发力,释放稳就业、特别是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积极信号,为下半年推动就业形势持续改善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推政策,全力稳就业基本盘


  7月3日,北京市集中发布15项稳就业举措,从强化重点行业企业扩岗支持、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等方面,进一步优化调整现行政策,拓宽就业空间。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企稳向好,我国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保持总体稳定。但同时,受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当前就业总量压力依然不小,青年失业率处于高位。
  立足外部环境变化和就业形势需要,多省份近日纷纷加大稳就业政策力度,千方百计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以更快速度促就业惠民生。
  黑龙江打出21条政策组合拳,实施大项目拉动就业计划;河南推出12条稳就业举措,要求及时梳理本地用工规模较大、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用人企业;河北发布17条稳就业政策,计划2023年开发设置5500个临时性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按照每人2000元发放求职补贴。
  一项项政策加码背后,是一笔笔资金的支持。
  青岛医保城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位强告诉记者:“2023年,公司招用就业困难人员101名。1至4月份人社部门发了社保补贴73.88万元,大大纾解了资金压力。前两年企业受疫情影响很大,今年以来经营有所改善,目前正在制定高校毕业生的招聘计划。”
  山东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今年统筹安排68亿元全力支持稳住就业基本盘。此外,江苏省今年安排中央和省级就业补助资金预计增长31%。安徽省财政近日统筹下达稳就业资金25.6亿元,同比增加3.1亿元。
多渠道发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各地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地专门推出“政策包”,将推动青年就业、帮扶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摆在更突出位置。
  强激励,开拓更多就业渠道——
  云南省在给予招用毕业生的单位吸纳就业补贴方面,将补贴范围从中小微企业扩大至所有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增加受益主体418.71万户,并将补助标准增加至2000元;对县以下吸纳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5000元。
  发布2023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服务指南后仅一个月,7月6日,陕西省再次发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六条措施》,用“真金白银”提高补助补贴、强化毕业生创业扶持,同时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扩大到8.55万个。
  促匹配,加快招聘进度和速度——
  江苏人社部门部署在8月底前完成11万个政策性岗位等招录工作,同时联手互联网企业在9月底前每周为毕业生采集不少于1万个月薪6000元以上的高质量岗位;重庆下一步将筹集政策性岗位3万个,9月底前重点举办600场招聘会,预计提供市场化岗位30余万个。
  在7月14日举行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陕西省属国有企业专场招聘会上,160余家企业提供的3000个岗位,吸引了许多毕业生带着简历早早到来。“我比较想去大型国企专业对口的岗位,所以收到短信就来了,已经投了部分简历,希望能有收获。”西安航空学院机械专业2023届本科毕业生小高说。
  陕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王晓龙介绍:“我们已经全面启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将一对一进行实名帮扶,同时要求下半年国企、事业单位新增岗位优先招用困难毕业生。”
  增技能,提升青年就业能力——
  陕西省今年将向青年提供不少于5万个见习岗位,并要求对毕业学年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想方设法增加青年职场经验和择业选择;广东省近日发布“岗位+培养”学徒计划,协调20个战略性产业的龙头企业给应届毕业生和新入职职工提供10万余个学徒岗位。
  位于湖南的南华大学加大经费投入,两个多月举办了25场就业培训指导活动,为309名特困毕业生发放求职补助20余万元,从经济兜底、心理调适、就业指导、重点推荐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全面帮扶。
  经历了多次求职,南华大学松霖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毕业生小刘不久前落实了工作。她告诉记者:“此前一直不太顺利,家里又比较困难。辅导员不仅帮着申请了求职补贴,还多次指导我根据应聘岗位有针对性地准备简历及面试,帮助我树立信心突出重围。”
开创新思路,提升促就业实效


  针对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不少地方创新政策举措、主动担当作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促就业实效。
  “这笔贷款解了‘燃眉之急’,接下来我们会新招20来个人。”刚刚获得400万元信贷支持的江苏中美达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学勇说,今年上半年公司新增约1000万元订单,急需扩大产能,资金压力陡增。受益于银行和江苏人社部门创新推出的稳岗扩岗贷款,资金难题很快解决。
  据了解,该贷款产品额度最高可达3000万元,期限最长10年,主要为用工规范、稳岗效果好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金融支持。政策实施以来江苏省已发放稳岗扩岗类贷款约435亿元,为鼓励企业稳定经营、吸纳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四川城市职业学院、长江职业学院与领克、沃尔沃等汽车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14个,并分别予以校企双方5万元奖励。“订单班”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直接对接企业所需,既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又稳定了学生就业,让他们一入校就锁定70%以上的定向就业率。
  多地人社部门还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为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如重庆人社部门持续推动就业工作数字化转型,将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就业相关数据接通汇聚,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有效破解了过去就业底数不清、趋势不明、匹配不准等问题。今年上半年,重庆市城镇新增就业40.98万人,同比增长2.3%,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3%。
 
中外科学家在京共话“基础科学”
中外科学家在京共话“基础科学”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魏梦佳、马晓冬)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场内,800余名海内外科学家及知名学者共聚一堂,重点围绕数学、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展开探讨交流,展望未来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
  当天,主题为“聚焦基础科学,引领人类未来”的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开幕,吸引了包括10多位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诺贝尔奖得主以及50余名各国院士在内的300余名海外科学家及知名学者前来参加。
  “基础科学研究不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物质本质、宇宙结构和历史的好奇心,也是为了在知识上探索出真正伟大的发现和进步,从而催生新技术。”开幕式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戴维·格罗斯教授表示,当前人类面临诸多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加强基础科学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基础科学是引领人类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主席、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教授期待,能通过这样大规模的学术交流,为世界基础科学发展作出贡献。“我希望国际知名学者能加强对中国的了解,也希望年轻学者、学生们积极与世界一流学者交流,从而树立明确的目标。”他说。
 
普通人群是否易感?重点人群如何防范?
多地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专家解答热点问题
普通人群是否易感?重点人群如何防范?

多地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专家解答热点问题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近期,全国多地接连监测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猴痘病例有所增加。我国疾控机构高度重视,加强了入境人员、重点人群监测,医疗机构监测等,及时报告疫情,持续开展风险评估。
  普通人群是否易感?重点人群如何防范?有哪些公众需要了解的猴痘防治科学知识?国家疾控局14日组织专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解答相关热点问题。
生活接触传播风险低


  “猴痘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特别是性接触传播。生活接触传播风险比较低,普通人群接触猴痘病毒机会很低。”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施国庆介绍,目前已排查发现性接触以外的其他密接人员300多人,没有发现感染者。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22年5月份以来的猴痘疫情,感染人群基本是有男男性行为人群及他们的关联人群。
  施国庆表示,从我国内地6月份报告调查的106例病例情况来看,101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96例在发病前21天内有明确男男性接触史。目前猴痘疫情主要在高风险人群间通过性接触传播。通过广泛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及时有效采取预防措施,能极大程度减少感染风险,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防控重在及时发现与隔离治疗


  部分公众关心如何有效防控猴痘。对此,施国庆介绍,猴痘防控主要策略是加强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加强多渠道监测,特别是及时发现与隔离病人、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
  专家表示,对于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家人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做好污染物消毒,非必要不外出。
  对于经疾控机构判定的密切接触者,虽不需要集中隔离,但要重点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接触病例之日起21天。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与工作,须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同时,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在预防措施方面,专家明确,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外出时须戴口罩;国内猴痘疫苗正在研发中,尚无可用于预防猴痘的疫苗;目前从境外回国不需要提供猴痘核酸阴性证明。
出现这些症状及时就医


  “感染猴痘病毒后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疱疹、淋巴结肿大,皮疹、疱疹可能会瘙痒。”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说,如果发现自身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疱疹或淋巴结肿大,或是近期与类似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接触史和暴露史。
  李侗曾说,从临床情况看,大多数猴痘病例为轻型、普通型,是可以自愈的,需要住院治疗的比例约为6%。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免疫力,通常不会再次感染。
  在治疗方面,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和防治继发感染。如发烧时,使用退热药物,多补充液体;痘疱疹破裂后,用碘伏、酒精等擦拭消毒,防止继发感染。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疱疹多数可痊愈,但疱疹较大、较深的,若就医治疗不及时会留下疤痕。
(记者顾天成 董瑞丰 蔺娟)
新华社北京电
 
宜昌:化工重镇猇亭见证绿色崛起
宜昌:化工重镇猇亭见证绿色崛起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万里长江出三峡,最后一处关口是荆门和虎牙两山。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就坐落虎牙山之下。
  凭借独特区位和便利水运,从20世纪80年代,化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猇亭落地。猇亭一跃成为长江沿线有名的化工重镇。
  “化工业高度发达,沿江一公里内就有21家化工厂,猇亭人均GDP常年稳居宜昌市首位。”猇亭区委副书记、区长左晓说,化工业带来税收就业的同时,也让当地陷入“化工围江”困局,林立的烟囱厂房、密布的砂石码头,威胁着长江生态安全。
  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指引下,2016年以来,长江沿江省市和有关长江流域机构着眼中华民族长远利益,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找准病根,综合治理。猇亭积极响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主动破解“化工围江”难题,大力实施“绿色猇亭三年行动计划”,投资59亿元、实施项目127个,推动绿色发展落地见效;编制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规划,按照“关5改7搬9”路线图有序推进21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一个个化工企业实现完美的绿色嬗变。
  走进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沿江约1公里长的景观带内,绿树成荫、生机盎然。作为大型精细磷化工企业,兴发集团全面推动“关停、转型、搬迁、治污、复绿”5大工程,累计投资近百亿元,拆除沿江生产装置,腾退出950米长江岸线全部进行绿化,建设污水处理再利用装置。
  企业转型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批“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更高的产业迎来蓬勃发展。
  在以兴发集团为主体建立的三峡实验室,黑磷、硅气凝胶等新材料正在展出。“这些黑磷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可用于超级快充、芯片制造等。”兴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普通黄磷一吨卖2万多元,而我手中的黑磷,一克就可卖到5000元。”
  在广汽传祺宜昌生产基地,500余台机器人有序协作,对汽车进行智能化安装。自2019年投产以来,这个工厂加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陆续投产4款量产车,向新能源科技企业转型。
  在酵母行业巨头安琪酵母绿色生产基地,机械手上下翻飞,一包包干酵母运下生产线,销往全国各地。自去年投产以来,生产基地通过装备升级,有效降低气、水和电等消耗。据介绍,该项目设计年产2.2万吨高活性干酵母、1.65万吨酵母抽提物、2000吨鲜酵母和1000吨中试特种干酵母,达产后年营业收入将超10亿元。
  猇亭区委书记李小军说,目前,猇亭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省级创新平台32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3家,14个单项产品产量位居全球或全国前列。
  曾为“脏乱差”的工业码头,成了网红打卡点。“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馆内,一件件由长江漂浮物、化工废料等废弃物加工制作的艺术展品正在展出,向人们传递长江大保护的科学理念。夕阳下,人们成群结队,散步、拍照、荡秋千,惬意十足。
  虎牙山上,石阶古栈道如一条巨龙,崎岖逶迤,镶嵌在悬崖峭壁之间;山下,江水滚滚东流、生生不息;岸边,正在建设的15公里生态廊道,把三国古战场、灯塔广场和长江大保护教育基地等地标串珠成链。一幅山水相融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记者惠小勇 李思远 田中全)
新华社武汉7月15日电
 
巴山蜀水携手合唱文旅经
巴山蜀水携手合唱文旅经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
 
  《我们巴蜀男儿汉》《我爱你中国》……近日,一场演奏会在川渝两地同时举行,一首首经典曲目在四川阿坝达古冰川景区唱响,而为其伴奏的音乐家却身在千里之外的重庆奉节“三峡之巅”景区,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演出。
  这场互动表演不仅让观众“穿越时空”,沉浸于两地的音乐和美景之中,也见证着重庆、四川携手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川渝两地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一直广受游客青睐。但过去两地文化旅游联动不足,发展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去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携手拓展文旅市场,合力培育文旅新业态,共同开展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加快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进入暑期,来自福建的游客熊斌和亲友们走进四川乐山大佛、重庆武隆天生三桥等景区,近距离感受川渝文化和自然遗产之美后,直呼“安逸”“巴适”。
  世界自然遗产主题游、长江上游黄金水道主题游、民族风情主题游……近年来,川渝将一大批知名景点串珠成线,联合发布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
  都市体验游、生态康养游等新业态近几年逐渐兴起,川渝两地依托活力都市、魅力山水等特色资源优势,通过业态共创、项目共建、品牌共推、客源互送等机制,共同培育壮大文旅消费新业态。
  重庆洪崖洞、成都宽窄巷子作为川渝两地都市游的地标景点,一起组成“宽洪大量”文旅组合,在市场营销、产品互推、游客导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今年“五一”假期,两景区携手推出数字徽章送祝福活动,采用交互数字藏品引领游客沉浸式享受都市旅游。
  “只需出示预约二维码和身份证,便能畅行四川西岭雪山、四姑娘山几大景区。这次川西之旅光景区门票就节省不少。”重庆市某企业职工张成玉说。
  这一良好出游体验,得益于川渝两地整合景区景点、演出项目、文博场馆等文旅资源,推出的“百万职工游巴蜀”旅游年票活动。截至6月底,已带动近90万人次出游,累计拉动消费9亿元以上。
  盛夏时节,重庆大足石刻文创园内,清脆的凿石声此起彼伏,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岳石刻”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高万里正带领工匠们对着初具雏形的石刻造像精心雕琢。展厅内,一件件精美石刻艺术品令人流连忘返。
  川渝两省市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物古迹众多。随着巴蜀文旅走廊建设推进,两地围绕文物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重点领域全面开展合作。
  川渝石窟寺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其中不乏大足石刻、安岳石窟等精品遗存。2022年6月,两省市共同成立川渝石窟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基地。今年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与安岳石窟研究院联合组建团队,对部分处于濒危状态的安岳千佛寨摩崖造像开展考古调查研究和数字化保护。
  川渝还在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传承创新上持续发力:合作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规划和建设方案;60余家文博单位组成川渝博物馆联盟;成立川渝非遗保护联盟,联合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近百场。
  “随着共建共享理念、机制、措施不断深化和落地,巴蜀文旅走廊正向着‘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加快迈进。”重庆市文旅委主任冉华章说。
(记者李勇 张桂林 刘恩黎)
新华社重庆7月16日电
 
十里钢城寻回一湖碧水
十里钢城寻回一湖碧水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
 
  盛夏时节,位于武汉市青山区的戴家湖公园里,满池荷花绽放,湖面波光粼粼。青翠的草坪间散落着几处具有工业元素的雕塑,仿佛静静地诉说着长江畔这片绿地来之不易的经过和这座重工业城市蓬勃发展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青山这片长江右岸的滩涂,被选址为新中国第一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的建设基地,“十里钢城”拔地而起。
  “我现在经常梦见儿时的戴家湖,梦见荡起双桨、游泳戏水的美好时光。”76岁的“钢二代”胡昇在武钢建设之初,就和父母举家迁至青山。他见证了戴家湖的变迁。
  因武钢建起的青山区,先后迎来了一冶、武石化等国有特大型工业企业,成为全国闻名的重工业区。
  发挥着重要保供作用的青山热电厂火力全开,发电产生的大量粉煤灰无处可去,戴家湖一度成为倾倒粉煤灰的容器,几条管道从厂区接到这里,日夜不停地排出黑色灰浆。
  到了90年代,粉煤灰越堆越高,形成了10多米高的“戴家山”。“天晴的时候,一刮风就满天灰;下雨的时候,又是满地黑乎乎的泥水。”胡昇说。
  2000年之后,一批新型建材厂开始尝试用粉煤灰造砖,这座煤灰山成了当时抢手的“资源”。几年功夫,山被铲平,甚至挖出了十几米的深坑,雨水积攒,“湖”仿佛又回来了,但很快这里又变成了一座垃圾山。
  随着武汉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13年,戴家湖公园破土动工。历时一年多,完成粉煤灰清运、生态修复、水体恢复和景观改造,戴家湖又见碧波荡漾。
  2020年,公园二期建成开放。这座占地1000余亩的生态公园成为武汉首个建在工业废弃物原址上的城市综合公园,与紧邻的青山公园一同形成了武汉市的一块“绿肺”,不仅成为周边10余万居民健身休憩的好去处,还曾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据介绍,建成后的戴家湖公园每年可吸收约1.8万吨二氧化碳,释放约1.2万吨氧气,吸滞200余吨粉尘。从空中俯瞰,如今的戴家湖像一只清澈的眼睛,凝望着青山的蓝天白云。
  “过去为了发展牺牲了生态,现在要想发展,就要把生态找回来。”青山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山区立志改变过去的“黑灰”形象,找回绿水青山。
  如今,胡昇做起了戴家湖公园的义务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戴家湖生态恢复的曲折历史。
  在园史馆门口的纪念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碑文:“今天,我们立碑记录武汉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这段‘弯路’,只为:永远不再出现这种伤害!”  (记者熊琦 万芃琦)
新华社武汉7月14日电
 
沉湖湿地再迎群鸟翔集
沉湖湿地再迎群鸟翔集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
 
  记者近日沿长江行进式采访,行至长江、汉江交汇的三角洲地带看到,这里湖泊密布,水网纵横。武汉市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沉湖湿地就位于此处。走上沉湖大堤,只觉水阔云淡。透过望远镜,发现远处湖面浮叶上密密麻麻的小黑点,竟是一群在此筑巢繁殖的水鸟,树林里更是群鸟翔集、热闹非凡。
  “曾因围湖养鱼导致生态恶化的沉湖湿地,如今已变身‘鸟的天堂’。”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程师冯江感慨道。
  沉湖湿地主要由沉湖、张家大湖、王家涉湖以及周边部分民垸组成,总面积11579.1公顷,是江汉平原最大的典型淡水湖泊沼泽湿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站点。
  沉湖湿地滋养了一方生灵。武汉市蔡甸区消泗乡渔樵村原村支部书记陈为炳介绍,附近的村民祖祖辈辈靠水吃水、打鱼为生,“20世纪80年代,清澈的湖水甚至能直接饮用”。
  2008年,大学刚毕业的冯江来到沉湖湿地工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划成田字格的鱼塘和密密麻麻的围网。
  “越来越密的围网养鱼,让沉湖生态扛不住了。”陈为炳说,成片鱼塘被承包出去大规模养殖,养殖户为提高产量,往水里投入大量粪便、饲料,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沉湖一些区域“又臭又脏”,最差时长期为劣Ⅴ类水体。
  迁徙鸟类最喜取食鱼虾、啄食作物,村民与鸟类之间的矛盾日益增长,一时间打野鸟、拾鸟蛋等行为盛行。
  “水被污染,人为驱赶,鸟儿都不愿意来了,沉湖变得面目全非。”陈为炳说,一段时间里,飞来过冬的雁群常常无处落脚,只好反复在天上盘旋。
  痛定思痛。2013年,沉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4年,《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正式施行。
  “根据生态补偿标准,目前沉湖湿地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内的农田和鱼塘可以得到每亩25元至50元不等的补偿,用以引导周边农民调整种植和养殖方式。”冯江说。
  2017年起,沉湖湿地开始全面禁止围网养殖,保护区内3.2万亩围网被全部拆除。2019年实施“退养还湖”,沉湖湿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历史遗留的7.8万亩区域内的生产活动全部有序退出。退养以后,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开启,经过多年修复,沉湖水质明显改善,目前提升到Ⅳ类水体。
  “沉湖湿地经过这些年休养生息,逐渐实现自我修复,形成了湖泊、沼泽、滩涂、草甸等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各类生物提供了合适的栖息地。大红鹳、卷羽鹈鹕等鸟类多次现身。”冯江说。
  目前,沉湖湿地监测到鸟类283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64种,有19种鸟类分布数量超过全球种群总量的1%。
  如今,湖塘周围的残留堤埂上已长满芦苇和荻,湖底“沉寂”多年的种子也冒出来,芡、莲、构树生长。湖中,水生昆虫、虾蟹、野鸭穿梭觅食,白鹭不时飞抵,呈现一幅水清鱼跃鸟翩跹的生态新画卷。
  巡护结束,冯江在沉湖湿地七壕保护站为记者展示了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系统。这套系统能通过鸟类图像、叫声,自动识别鸟的种类和数量,实时监测水文、水质、气象等环境指标。“智慧监测为保护湿地、保护鸟类插上了更坚实的翅膀。”冯江说,相信沉湖湿地未来会越变越好。 (记者熊翔鹤)
据新华社武汉7月16日电
 
探访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探访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
 
  随着朝阳缓缓升起,长江源头、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鹤、斑头雁等水鸟伴随晨光苏醒,叫声此起彼伏。天刚刚亮,水鸟活动频繁,正是开展监测的好时机。58岁的生态管护员江永才仁骑着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
  青海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隆宝镇,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以黑颈鹤及其繁殖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
  仲夏时节,保护区已经聚集了大批迁徙水鸟,赤麻鸭、黑颈鹤在湿地中嬉戏繁衍。
  “巡护中要记录观察到的鸟类数量,有时晚上也要巡护,如果发现有动物受伤要及时救助。”江永才仁说,“虽然很辛苦,但每次成功救助动物后,都感觉工作很有意义。”
  家住隆宝镇措桑村的才仁旦周是一名“95后”。在成为管护员之前,他守着一片牧场,与自家的50多头牦牛为伴。每到巡护日,才仁旦周戴上袖标,拿着望远镜等装备,守护的对象从牦牛变成了水鸟。
  “黑颈鹤和斑头雁数量现在肉眼可见地增多了。”才仁旦周说,草长得好,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来到这里的鸟类才会不断增加。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副站长江永坚赞介绍,随着湿地管护员制度和保护措施的完善,黑颈鹤数量从保护区刚成立时的几十只增加到200余只。斑头雁、赤麻鸭等其他鸟类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
  今年,隆宝滩湿地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将进一步得到系统保护。
  随着草原生态不断改善,草场承载能力增加,才仁旦周养殖的牦牛也增加到了90余头。“这里是自然保护区,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乡。”才仁旦周说。
  如今在三江源地区,越来越多的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户均年收益2.16万元。
  暑期来临,游客和前来研学的学生在保护区展厅内排起长队,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了解保护鸟类和湿地的重要意义。
(记者陈杰 张子琪)
据新华社西宁7月15日电
 
“真金白银”延揽人才 细微之处温暖人心
江苏南通人才强市见闻
“真金白银”延揽人才 细微之处温暖人心

江苏南通人才强市见闻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南京7月16日电(记者沈汝发)“双创”人才引进重点指标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二、人才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一批产业领军人才……位于江苏中部的南通市近年来拿出“真心实意”“真金白银”延揽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选择落地南通,是被南通人才招引团队的诚意打动。”南通秒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章寅回忆说,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星湖天时科创园招商团队主动与公司反复对接、洽谈,提供了从项目落地到人才招引,再到投融资对接的全过程服务,“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2022年,章寅团队在招商团队推荐下成功入选人才引进计划,获得350万元启动资金。目前公司专注5G新基建、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的视觉传输技术,不到两年已积累大量客户,销售收入达数百万元。
  南通还推出一系列极具含金量和竞争力的扶持政策,形成强大的“人才磁吸”现象。在12日开幕的2023中国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上,南通又出台“人才新政4.0”和“新科创30条”。
  根据规定,对符合条件的领军型高端人才,南通将给予1000万元的资金资助,用于“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突破,助力科技现代化。对符合条件的创业类人才项目,采取拨投股方式给予支持。重大顶尖人才项目,一事一议,不设上限。
  2021年,同济大学博士李蜜带着资金、技术、团队来到南通市海门区,创办了江苏亿控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人才、科创政策的加持下,获得海门金玖一期科技股权投资基金3000多万元投资,完成5000平方米办公场所和生产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公司营业收入已达7000万元。
  一大批产业领军人才纷纷选择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举办13年来,落户人才项目超过900个,新增创投资本110多亿元。
  交通出行、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南通针对这些“关键小事”,为人才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人才生态。
  “以往从上海来启东,光辗转车站的时间就要将近1个小时,沪启人才专线开通后,公司门口就可免费乘车。”拓信达(启东)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皮红军说。沪启人才专线是南通下辖启东市为破解沪籍人才通勤痛点推出的交通服务。
  打造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全覆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开通12345“尚贤”人才服务热线……一系列暖心服务,让人才在南通安心扎根。
  目前,南通市人才总量达到15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3万人,高技能人才53万人,形成生物医药、芯片设计、智慧建筑等新兴产业集群,城市发展创新动能日益强劲。
  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说,南通将深入实施“江海英才集聚工程”,持续推出高含金量的人才新政,构建高承载力的科创平台,引育高成长性的创新主体,加快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坚强支撑。
 
成都:一城大运 满城烟火
成都:一城大运 满城烟火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成都烟火何处寻,猛追湾里味正浓。
  仲夏夜,锦江边暑热难消。成都猛追湾望平滨河路两侧,慕名而来的游客,或徘徊十二月市“打包”成都味道,或扎堆滨江露天酒吧,啤酒串串“龙门阵”,共同迎接即将在这座城市举行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29岁的以色列人阿布在成都生活了11年,前年在望平滨河路开了一家西式餐吧,这是他开在成都的第三家店。“成都人待我们像自己的家人,这里的滨水空间与我的家乡也很相似,一楼商家可以外摆,游客多了还能给楼上餐吧引流。”
  与望平滨河路平行的望平街,则是油爆爆的市井烟火味。砖红色老房外墙散发着怀旧工业风,纷至沓来的游客把老街两边的火锅、烧烤、钵钵鸡塞得满满当当。
  “以前这里是一家企业的职工宿舍区,楼下临江地带都是围起来的,没有滨河路,到了夏天味道很大,居民都不愿意来。”一位老街坊说,“政府整治后,商人、游客喜欢来,我们住着也巴适,要是有机会,我还想把房子租两间出来做生意。”
  成都方言里,“巴适”有舒服、真棒的意思。成都人懂“巴适”、敢“巴适”。在成都流行一种说法:理解了成都人对“巴适”的执着,才能真正理解成都的城市文化。
  “在沉浸式体验成都的日子里,最打动我们的,就是这种扎根在繁华中的烟火气、风景之下的城市温度和幸福感。”历时1年抓拍100多位成都市民200多组真实生活镜头,于近期推出城市形象宣传片《成都无边界》的导演程方和程晓说。
  这种烟火气,来自成都人千百年来养成的乐观通达与开放包容。
  很多外地游客都会对现存于四川博物院的那个手舞足蹈、开怀大笑的立式说唱俑印象深刻。这件说唱俑于1963年出土于成都市郫县宋家林一处东汉砖室墓。四川博物院专家谢志成指出,其实在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全部面带笑容。
  历史上,成都曾因战乱兵祸数度遭受重创,最终能够挺过苦难再造辉煌,就是因为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让这里的人们能直面苦难,乐观通达。
  独特的移民文化则强化了开放包容的生活态度。成都历史上经历过数次大移民,五湖四海而来的人们,带来了风格各异的建筑、美食、娱乐、风俗,并在交流碰撞中走向了心理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繁荣的移民文化,大家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共同完成重建家园的过程。
  这种烟火气,也来自这座城市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
  作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的发展定位之一,就是建设“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有质感,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利用空闲零星地块打造社区花园,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拆除部分老公园的围墙,实现公园与社区界面、功能、业态融合;开展“金角银边”场景建设,利用河边、桥下、街旁、地下等城市空间,打造网红运动场、美丽小公园、智慧科普角……每一处空间的华丽变身,都折射出这座城市对“巴适”的执着。
  其实,这里随处都有创新创业扎根的空间。位于成都太古里的玉成街,原本只是闹市里的一条陋巷,随着附近商圈人气的持续弥散,当地不失时机推进了一个城市更新项目。现在,老旧院落的居民家门口就能体验“入则庭院出则繁华”的幸福感。
  今年年初,位于锦江区国华街,曾以“后备厢经济”闻名的三色路夜市开街回归。华灯初上,江边绿道上是慢跑的健儿,路边是人头攒动的“吃货”,一个个“后备厢”的小老板,都在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和绝活儿,与这座城市进行着一场以“巴适”为目标的双向奔赴。“最近地方趁着成都大运会举办的契机,又在推进经营升级,希望以后能更接地气,给我们这些草根带来更多惊喜。”一位外地经营者说。
  “余生很长,何事慌张?”
  成都铁像寺水街陈锦茶铺的这副对联,生动诠释了这种烟火气所蕴含的城市精神,以及成都人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追求。
  “这就是一座幸福城市应该有的模样,正好迎接五湖四海而来的嘉宾。”文化学者顾衡说。
(记者叶含勇 董小红)
新华社成都7月15日电
 
爱心暑托班 呵护“小候鸟”
爱心暑托班 呵护“小候鸟”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7月15日,在山东青岛中铁建工上合大厦项目部“小候鸟”驿站,小朋友在爱心暑托班科技探索课上参与“空气大象”实验。
  近日,青岛市2023年建设工地“小候鸟驿站”爱心暑托班陆续开班。全市156个工程项目的1000余名“小候鸟”暑期与父母团聚的同时,在各暑托班参加趣味英语、科技探索、音乐舞蹈等课程,以及系列户外拓展和研学活动。青岛市“小候鸟驿站”活动自2016年举办以来,已成为国内建设行业开展留守儿童关爱颇有影响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福建最大引调水工程全线通水,惠及约580万人
福建最大引调水工程全线通水,惠及约580万人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福州7月14日电(记者张华迎)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最大的引调水工程——福建省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简称“一闸三线”工程)14日全线通水。该工程全线通水后,将为福州市仓山区、长乐区、闽侯县、福清市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地送去优质原水,年供水量约8.7亿立方米,惠及近580万人。
  14日上午10时30分,随着“一闸三线”工程平潭段正式通水,来自福州市永泰县大樟溪的优质原水顺着近百公里的输水线,穿山越海直通平潭三十六脚湖,平潭群众彻底告别了“靠天吃水”的历史,也标志着“一闸三线”工程全线通水。
  “从今天开始,一直困扰平潭的原水紧缺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福建水投集团平潭水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翁海洪说,大樟溪优质水源引入三十六脚湖后,将通过南部、北部两个水厂为枢纽输送给城乡居民及用水企业。项目设计每日最大供水量达75万吨,将为平潭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闸三线”工程于2018年动工建设,全长约181公里,总投资约61.6亿元,旨在解决闽江口城市群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供水短缺问题。“一闸三线”工程以永泰大樟溪作为主水源,“一闸”即永泰莒口拦河闸,“三线”即闽江竹岐至大樟溪补水线,永泰莒口至福州、长乐输水线,永泰莒口至福清、平潭输水线。
 
小程序发挥大作用
“云南评议”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小程序发挥大作用

“云南评议”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昆明电(记者字强)家住云南昆明西山区融城优郡A区的赵俊臣近日心情舒畅。通过“云南评议”系统,他6年办不了不动产权证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目前整个小区619户住户都拿到了不动产权证。赵俊臣说:“这个‘云南评议’很管用。”
  赵俊臣口中的“云南评议”,是当前云南省开展有关专项行动的一个有效抓手和重要平台,于去年5月10日上线运行。群众可通过微信小程序“云南评议”,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举报反映“急难愁盼”问题,并对该省93个省直机关单位(部门)进行满意度评价。
  “作风好不好,效能高不高,群众说了算。”该专项行动推进组负责人邓杰介绍,针对群众通过“云南评议”系统反映的问题,相关单位(部门)必须依法依规及时回复办理,法律法规没有时限要求的,7个工作日内落实反馈,特殊情况不超过15个工作日。群众评议结果,将作为省直机关单位(部门)季度考核等考评、评议的重要依据,群众评议不满意、作风不严不实、效能低下的单位(部门)会被通报曝光。
  据介绍,“云南评议”系统目前已在全省16个州市推广使用,各地政务服务大厅、机关大楼门口、公共交通、商场、居民小区等场所均设置公共评议码,群众可随时随地拿起手机扫码“评议政府、监督政府”。截至7月14日,“云南评议”系统共收到评议意见42.22万余条,群众满意率达98.7%。
 
通辽:“小大夫”携手“老村医”,村民看病不出村
通辽:“小大夫”携手“老村医”,村民看病不出村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呼和浩特电(记者张云龙 魏婧宇)清晨5点,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扣河子镇卫生院的医生来到莱草洼村,和村医刘殿祥一起为村民做检测、进行用药指导,一直忙到8点钟,村民们陆续下地干活,医生们也回到卫生院准备出诊。
  “地里的农活不等人,为了对上村民的作息时间,健康管理都在大清早进行。”刘殿祥说,卫生院医生隔两个月就来一趟村里,给村民们体检,还进行健康教育,很受欢迎。
  近年来,通辽市卫健委全力破解基层医疗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尽用”难题,加大对“老村医”的培训与能力提升,下派中青年骨干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挂职,使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医生。
  送走卫生院的医生,刘殿祥回到村卫生室,已经有几名村民在这里等着他。“这两年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卫生室是越来越忙喽。”这位行医23年的“老村医”一边说着,一边拿出银针、火罐准备为村民进行中医理疗。西医出身的刘殿祥从2022年开始学习中医,“村里老人很多有慢性病,只用药效果不明显,结合中医的按摩、针灸调理,一些病症能慢慢好转。”
  73岁的刘文献几个月前摔了一跤后卧床不起,刘殿祥每日上门为他热敷、针灸,现在他已经可以自己走到卫生室进行理疗。刘殿祥说,以前不会中医理疗,遇上刘大爷这种情况只能让他去旗里住院,现在在家就能把病养好。
  通辽市卫健委开展基层医生能力提升培训,特别是下派挂职的医生,在村医中推广中蒙医适宜技术,就近指导有效提升了村医的技术水平。
  刘殿祥就是跟着从库伦旗医院到扣河子镇卫生院挂职的王小东医生学到了许多技术,这位年仅27岁的小伙子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大夫”。他的到来“激活”了闲置多年的卫生院中医馆,曾经门可罗雀的中医馆如今每天能接诊四五十名患者。
  王小东说,刚来的时候,一些患者看我年轻还不太放心,我用中蒙医疗法为腰腿疼、肠胃病患者治疗,都有不错的效果,患者们对我越来越信任了,有些在北京、辽宁的大医院看病的患者选择回来做康复治疗。
  作为帮扶医生,王小东不仅在镇卫生院挂职开展医疗服务,还常下乡对村医进行指导培训。扣河子镇卫生院院长于春雨说,以前送村医出去培训,一次只能去一两个,如今帮扶医生来卫生院带着学,覆盖面更大,效果也更好了。
  “资源不足、人才短缺是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效发挥服务作用的重要因素,通过医疗‘组团式’帮扶,推进了县域医共体建设,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明显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通辽市卫健委主任陈静说。
  按照通辽市委组织部要求,通辽市卫健委开展优秀中青年医生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2022年至今已选派39名青年骨干医生下沉一级挂职,选派40支团队、150名技术骨干深入基层开展医疗服务工作,着力提升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雄安新区奋力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雄安新区奋力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一张“白纸”绘蓝图,为科技创新提供广泛的应用场景;吸引各类人才扎根,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让创新型企业加速聚集……记者近日在河北雄安新区调研时充分感受到,这里正奋力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创新场景俯拾皆是


  当检测到行人有过街需求时,发光地灯闪烁,提醒来往车辆减速慢行。在雄安新区一些街头,“智慧斑马线”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智慧斑马线是雄安新区智慧道路的一部分。作为全国第一个全域按照智能交通建设布局的区域,雄安新区数字道路建设总里程未来将达到500公里,目前容东片区153公里数字道路已投入运营。
  当“智慧路”遇上“聪明车”,为群众出行带来全新体验。行走在容东片区,时常可以看到红灰相间的巴士公交车平稳驶过,看似普通的公交车其实是“无人驾驶”的智能网联巴士。
  “该车配备的超高感度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感知设备让车辆‘耳聪目明’。”悦享雄安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网联巴士讲解员谢颖说,在行驶过程中,它不仅能识别红绿灯、车道标线等,还能自动做出跟车、超车、变道、紧急停车等动作。
  相较于现有的成熟城市,雄安新区从零起步具备天然的创新优势。一些来访专家说,不只是智慧交通,如今在雄安新区,层出不穷的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数字身份、孪生城市、智慧建造等创新应用场景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觉。
 
创新人才扎根成长


  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雄安新区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一场主题为“生活中的光电子技术”的科普课,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授课讲师并不是普通的物理老师,而是我国光电子领域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祝宁华。
  2019年,年近60岁的祝宁华投身到雄安新区建设中,推进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建设。2020年5月,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完成地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祝宁华任院长。
  在他的努力下,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建立起通信光子集成芯片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吸引各类人才100余人,初步建立了一支能力突出且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雄安新区是一座未来之城,同时也是一处科技创新的试验田,对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使命感。”祝宁华说。
  今年2月,祝宁华领到一张“雄才卡”A卡。“雄才卡”即雄安新区人才引进一卡通,根据社会贡献、专业程度和学位等级分为ABC三类,持卡人可享受涵盖教育、医疗、住房、税收奖励等在内的政策支持。
  据介绍,雄安新区全面实施“雄才计划”,多渠道引进院士及其他高端领军人才12名,引进规划建设重点领域人才100余名,选录“双一流”高校人才3000余名,新增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5万余名,为新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
 
创新企业加速聚集


  不久前,雄安智能城市论坛在北京中关村举办。在圆桌对话环节,眼神科技公司副总裁王厚金在台上畅谈了自己眼中的雄安智能城市。
  2018年,眼神科技作为首批中关村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高科技企业之一,正式将总部落户雄安。“对于人工智能企业来说,雄安是一片创新和创业的热土。一方面我们的技术高度符合雄安建设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有更多机会参与一座智能城市建设,落地更多应用场景。”王厚金说。
  智慧校园、智慧安防、智慧办公……几年来,眼神科技参与了雄安新区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与此同时,公司也享受到新区“店小二”式的服务和完善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为了让创新型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雄安新区推出产业互联网平台,搭建起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间的桥梁;设立“雄安科技创新专项奖励”,支持创新主体立足雄安开展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百度研究院发布的《雄安新区2022年大数据研究报告》显示,科技创新类企业加速向雄安新区集聚,截至2022年底,雄安新区科创类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1%,企业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7.2%。
  “雄安新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将持续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让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于国义说。
                          (记者刘桃熊)新华社石家庄电
 
制度和科技创新双轮并进
上海自贸区策源地一线见闻
制度和科技创新双轮并进

上海自贸区策源地一线见闻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2023年是上海自贸区成立10周年。记者近日在上海自贸区最早挂牌的地方——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走访发现,这片改革开放试验田正在推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并进,助力企业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位于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的星弈昂(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在星弈昂的细胞建库间、分化扩增间,随处可见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从人员招聘、办公室装修、实验室建设到将研发产品推进至动物实验阶段,星弈昂只花了短短2年时间,创造了生物科技领域的“自贸区速度”。
  标准化的厂房、高效的政务服务、良好的产业生态,都是星弈昂创始人王立群选择在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创业的原因。不过,上海自贸区的开放基因以及大胆闯、大胆试的改革举措更是吸引王立群的因素。
  2022年11月,《浦东新区促进细胞和基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正式对外发布。同时,浦东还推出了医产融合创新策源平台,帮助创新药打通临床应用“最后一公里”。“政策供给到位,我们有信心推动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王立群说。
  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构筑发展新优势,越来越多的前沿科技、新兴业态在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生根结果。
  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上海市“社会文物流通管理综合改革 畅通海外文物回流渠道”成功入选十佳案例。
  这项改革的重要载体,是位于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的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这一中心内有着全球规模居前的艺术品保税仓库,库内专业艺术品存储水平和存储量级均居全国前列。
  文物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进博会5件免税、海关远程查验……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翼说,依托诸多制度创新,海外文物艺术品在保税区走通了通关、进境、展示、交易、代理、免税、交割、结算等一整套流程。2022年从这里进出境的文物艺术品达6320件(套),总货值约110亿元人民币。
  打造“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核心功能区、升级“全球营运商”计划、推动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落实自贸区提升战略,当前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正在紧锣密鼓落子布局。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保税区管理局局长章曦说,未来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将着力培育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中外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记者何欣荣 杨有宗)新华社上海电
 
“澳车北上”火爆为大湾区发展添马力
“澳车北上”火爆为大湾区发展添马力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生活半径扩大,时空距离缩短,商旅往来便捷……自2022年12月20日“澳车北上”政策正式施行以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进出境的澳门单牌车通关数量呈阶梯式增长,越来越多的澳门民众畅享“踩一脚油门就能到广东”的幸福感。
  “澳车北上”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领域的一项政策。符合条件的澳门车主在预约通关获准后,即可驾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畅享便利出行。
  2023年1月1日零时20分,在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经海关等部门验放后,澳门的郑先生驾驶澳门单牌车辆驶入内地。这也是“澳车北上”政策启动实施后顺利入境的首辆澳门单牌车。
  据统计,“澳车北上”政策落地至今,系统成功注册账号人数已超过4万人,合资格的车辆逾1.7万部,显现澳门居民的热情。
  “第一次从申请到审批也就十天左右,刚好赶上过年,可以载上一家老小回娘家。”网名为“红豆”的澳门居民说,今后也可以实现澳门单牌车在广东自驾游的梦想。
  在澳门科技大学就读研究生的李同学表示,今年4月首次约到“澳车北上”是去珠海游玩,身边也有不少朋友通过“澳车北上”出行,生活上更加有融入大湾区的感觉。
  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颜奕恒表示,“澳车北上”有助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打通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
  在便利人员往来同时,“澳车北上”也成为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助推剂”,为大湾区经济注入崭新活力。许多澳门青年纷纷驾车“北上”,寻找投资机遇和工作机会。
  澳门青年王少毅在珠海创办了一家跨境电商公司。他表示,现在每天都可以开车往返珠澳洽谈生意,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澳车北上”带来的便利。
  据拱北海关发布消息,政策落地实施首月澳门单牌车通关量达7800多辆次,5月单月澳门单牌车通关量已超10万辆次。目前,单牌车通关量占大桥口岸进出境客车通关总量的五成以上,高峰时段超七成。
  由于暑期居民出行热情高涨,据澳门特区政府交通事务局数据,自即日起至8月12日前预约名额已被约满。
  为了保障“澳车北上”政策更好实施,珠澳两地持续完善配套,进一步优化服务,让更多“澳车”通过珠海连接内地更广阔的空间。珠海方面从进一步强化交通衔接、提升通关效率、完善停车服务等方面推出多项保障措施。
  澳门创新发展研究会秘书长余渭恒表示,“澳车北上”是一场“双向奔赴”的交流,既带动更多澳门人士在内地旅游、投资兴业和商洽合作,也促进港澳人士拓展内地庞大的市场,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澳车北上’申请攻略”“实现‘澳车北上’自由”……在社交网站上搜索“澳车北上”,可以看见许多澳门民众分享心得,展现生活半径扩大后的获得感。
  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梁孙旭表示,“澳车北上”以及7月推出的“港车北上”均深受欢迎,除了能扩大港澳居民的生活空间和发展空间之外,也能让他们更加方便了解国家发展情况,协助融入国家发展,加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澳车北上’有着重要意义,在便利澳门人士奔赴南粤大地的同时,澳门与内地往来将更加紧密,为大湾区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增添马力。”澳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教授盛力说。
  (记者李寒芳 参与采写:实习生朱颖子旭)  新华社澳门7月16日电
 
江西为农民加开“粮油课”
江西为农民加开“粮油课”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南昌7月16日电(记者陈春园)2023年,江西省农业农村部门将对3万名以上农民开展高素质培训,重点夯实保障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人才支撑基础。根据江西日前出台的《2023年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方案》,全年围绕粮油稳产保供任务开设的班次和培训人数,粮食主产县不低于85%,非粮食主产县不低于75%。
  今年的培训工作将实施高素质农民直播课堂、油菜产业发展、专业农机手等七大专项培训行动。其中,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全年将举办不少于20期高素质农民直播课堂,全省将培训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员6615名,信丰、高安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将分别培养100名至200名产业发展带头人。
  方案要求,粮食、油料主产县要立足本区域主要粮油作物,围绕作物生产全过程全周期开展培训,突出良种选购及制种、关键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同时,强化田间地头实践实训,依托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切实提升农民实操水平。非粮油主产县重点围绕落实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开展果菜棉茶等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培训、畜牧水产养殖户培训等。
  为提升农村产业发展能力,江西将重点组织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新创业人员等,围绕生产组织、电商直播、风险防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等,开展全产业链技能培训,并普及绿色种养、科学施肥用药、农业减排固碳等知识。
 
苏州:夯实就业民生之本
苏州:夯实就业民生之本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眼下,定期到“新路乘枫”教育实训课堂听课,成为“95后”快递员陈军峰的生活日常。
  为助力新业态群体高质量就业,陈军峰家所在的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推出“新路乘枫”教育实训课堂,量身定制13类课程菜单,涵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伤害预防、劳动者权益保护等,鼓励辖区新业态人群工作之余“充电”“加油”,提升职业技能,拓宽职业空间。
  一边聆听课程,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刚当上爸爸的陈军峰感觉更有奔头了。他说:“有了更多技能傍身,就能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枫桥街道健全就业培训体系的实践是苏州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缩影。近年来,苏州市探索建立就业友好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
  走进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的江苏省首个建筑行业零工市场——苏州建筑零工市场,实时更新数据的建筑产业工人服务平台、整洁温馨的“亿匠园”建筑产业工人集宿区令记者眼前一亮。56岁的甘肃籍求职者徐金根说:“大屏上,钢筋工、砌筑工、木工等需求变化一目了然,集宿区环境好、价格低,还为大家贴心设置了‘夫妻房’。”
  苏州市相城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许新艳告诉记者,市场通过政府购买公共就业服务等多元化方式,为建筑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求职招聘、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一体化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自去年10月运营以来,累计举办线下招聘会42场,提供岗位近5300个,1650余人达成用工意向。
  为畅通供需对接渠道,促进人岗快速匹配,苏州今年以来共挂牌79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近日,苏州市姑苏区金阊街道石路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面向高职学生和社区未就业青年,举办了一场调饮制作技能培训沙龙。现场,服务站还提供150个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岗位。
  技能培训沙龙是石路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特色活动之一,服务站还同步提供就业指导、求职咨询等服务。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谭国明说:“我们希望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这一平台,激发群众就业创业的兴趣和活力,帮助求职者做好职业规划。”
  苏州富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其立足自身制造业基础,联合协会、大学等机构,共同为智能制造领域人才提供培训、实习、就业等全职业周期服务。
  企业董事长吴加富告诉记者:“我们立足制造业发展实际,开发了四大门类、30多门课程,包括工业控制、工业机器人、工业视觉和工业大数据等,基本涵盖了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和数字化领域。最近两三年时间里,我们与400多家院校合作,为全国约160家企业输送了54000多名智能制造数字化高技能人才。”
  截至6月底,苏州城镇新增就业13.01万人,城镇失业再就业人数4.11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2万人。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朱正说,苏州以“产城人”融合发展为理念,推动就业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可及,努力以高质量就业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获得感。
                                   (记者刘巍巍)新华社南京7月16日电
 
东航接收第二架C919 与首架机搭档执飞沪蓉快线
东航接收第二架C919
 
与首架机搭档执飞沪蓉快线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上海7月16日电(记者王辰阳 贾远琨)东航16日在上海正式接收第二架国产C919大型客机。当天上午10时,飞机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调机飞往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正式“入列”东航机队。新一架C919飞机的到来,标志着东航商业运营C919大型客机正在提速。
  此次东航接收的C919大型客机为东航首批采购5架C919客机中的第二架,客舱布局与首架机保持一致。7月14日,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向东航颁发第二架C919飞机的国籍登记证、适航证、无线电台许可证,标志着该飞机已具备商业运营资质,符合民航规章的适航要求。根据东航的规划,第二架C919将与首架机搭档,首先投入东航“上海虹桥—成都天府”空中快线,后续将逐步拓展更多航线。
  作为国产C919大型客机的全球首发用户,东航于2022年12月9日正式接收C919的全球首架交付机,2023年5月28日,东航完成C919首个商业航班的往返飞行。截至7月12日,首架C919共执行87班次商业航班,平均客座率近80%,累计服务旅客11095人次,商业运行超250小时。
 
发展中国家不相信美国炮制的“债务陷阱”谎言
发展中国家不相信美国炮制的“债务陷阱”谎言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一些美国媒体日前再度翻炒所谓“债务陷阱论”的陈词滥调,企图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甩锅给中国。但经采访调查,美方诋毁中国的言论根本站不住脚。广大发展中国家根本不相信美方谎言,而且高度认可中方为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中国贷款占比不高


  西方媒体近年来反复翻炒的所谓“债务陷阱论”是诋毁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贷款,这些国家无力还贷后便落入“陷阱”,其资源乃至主权被中国控制。美联社最近就抛出这样一篇文章,宣称非洲的肯尼亚、赞比亚,以及南亚的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都是“债务陷阱”的“受害者”。
  事实果真如此吗?
  巴基斯坦经济事务部向新华社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巴外债总额为1257.02亿美元,其中来自中国的贷款为203.75亿美元,占巴外债总额的16.2%。巴外长比拉瓦尔本月初访问日本期间对日媒表示,有关巴基斯坦陷入中国“债务陷阱”的指责是“政治宣传”,巴方既接受中国的贷款,也接受其他国家贷款。中国向巴方提供的帮助大部分都是投资或条件优惠的软贷款。比拉瓦尔强调,巴基斯坦债务问题不会导致其重要基础设施被他人掌控。
  斯里兰卡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斯现有外债276亿美元,其中私人债权人占比最大,为53.6%,多边债权人占比20.7%,中国占10.9%。斯外长萨布里多次驳斥中国“债务陷阱论”,指出中方尊重斯方请求,从来没有强迫斯贷款;没有中国的帮助,斯不可能实现发展。
  再来看非洲。肯尼亚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该国外债总额为366.6亿美元,其中46.3%的债务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来自中国各种实体的债务占17.2%。赞比亚情况与肯尼亚相似。根据非洲政策研究所2022年的一份报告,2011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约四分之三的偿债资金支付给了债券持有人和商业贷款人。它们才是非洲最大的债权人。
  今年4月,时任尼日利亚副总统奥辛巴乔在伦敦国王学院发表演讲时说:“在我看来,大多数非洲国家对同中国的密切关系无怨无悔。中国在西方不愿出现的地点和时间出现,非洲需要贷款和基础设施,而中国提供了它们。”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说,所谓中国制造“债务陷阱”是一种“政治污蔑”,被用来转移注意力,以免除西方理应承担的责任。“我们希望外界关注到非洲债务更多来自西方国家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2020年5月在一份关于“一带一路”的报告中也指出,多项研究显示,“没有任何例证表明中国故意使另一个国家债务缠身,以此获取某种不公平的优势或采取没收债务国资产等行动”。
西方高息才是问题


  美联社报道称,巴基斯坦等10多个“对中国负债最重”的国家“发现偿还债务正在消耗越来越多的税收收入”,“这些收入是维持学校开放、提供电力以及支付食品和燃料所需的”。“在巴基斯坦,数百万纺织工人被解雇,因为该国外债过多,无力维持电力供应和机器运转。”
  巴基斯坦纺织厂协会秘书长沙希德·萨塔尔驳斥了这一毫无根据的指责。他表示,现阶段巴纺织业面临的流动性短缺问题有几个原因,包括巴基斯坦卢比对美元汇率大跌导致电厂难以购买燃料发电、消费税退税延迟以及棉花歉收等。将纺织业遭受的重挫归咎于中国“荒谬可笑”,“中国一直在与巴基斯坦合作,持续地帮助我们解决经济问题”。
  巴基斯坦亚洲生态文明研究与发展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沙基尔·拉迈说:“我们真正的问题是来自西方金融机构的外债。这些外债现在给我们造成了真正的问题。巴基斯坦没有能力偿还这些债务,因为这些贷款的利率很高。”
  巴基斯坦前规划、发展与特别项目部长阿萨德·奥马尔2021年曾表示,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贷款的平均利率低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其他西方机构给出的平均利率。
  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很大关联。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造血”功能较弱,要发展离不开借外债。为追求高回报,西方金融机构经常鼓动发展中国家发行大量短期高息债券,让一些债务国面临巨大偿债压力,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雪球”越滚越大。
  英国“债务正义”组织去年发布报告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测算,非洲国家政府外债中12%来自中国,35%来自西方尤其是私营机构。中方贷款的利率为2.7%,而西方贷款则为5%,几乎是中方的2倍。
  赞比亚就是一例。赞比亚中国友好协会副会长奇贝扎·姆富尼指出,在赞比亚外债中,来自西方和多边金融机构的债务占比远大于中国,而且西方和多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高于中国提供的贷款利率。
  “非洲各国长期疲于支付西方金融机构贷款的利息。”姆富尼说。
  “西方国家才是非洲每一次‘债务陷阱’的制造者,”津巴布韦执政党津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信息与宣传书记克里斯托弗·穆茨万古瓦最近在北京参加活动时对新华社记者说,“在中国(提供帮助)之前,对于非洲来说,如果想要资本,去巴黎,那里的资本很贵;去纽约,那里的资本更贵;如果去伦敦,那里的资本‘贵翻了天’。”
  美国金融霸权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美国利益集团和金融机构联手,数度在新兴市场国家制造债务危机,从这些国家巧取豪夺巨大经济利益。上世纪90年代,阿根廷利用国际低利率环境大幅举债,还被美国灌下“新自由主义”迷魂汤,到2001年金融危机爆发时负债额高达千亿美元,因无法还债被迫于2005年和2010年两次进行债务重组,至今仍受债务问题困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非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叶剑如指出,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集中爆发的导火索。美国先是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让低息美元大量涌入非洲及新兴市场国家,然后激进加息,吸引美元回流美国,导致发展中国家流动性不足、资金链断裂、货币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偿债压力飙升。
中国是摆脱“贫困陷阱”的伙伴


  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不仅要通过债务处理等手段治标,也要治本,提升其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在“一带一路”合作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有利于其改善发展经济的基础条件,增强经济“造血能力”。
  有关统计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这些项目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老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电站点亮了万家灯火;蒙内铁路拉动肯尼亚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
  中国对外合作项目是否有助于当地发展、改善民生,当地民众最有发言权。去年6月,南非黑尔堡大学一项研究定量分析了中国贷款对15个非洲国家发展的影响,认为中国帮助非洲发展基础设施的努力切实促进了非洲经济增长,中国一直是帮助非洲发展的重要力量。
  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最近在参加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时说:“南非自2015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来,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提升,这对我们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他表示,越来越多中资企业加大对南非各领域投资,不仅帮助南非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还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对推动南非经济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还履行职责有效执行缓债措施。世界银行研究指出,2008年至2021年,中国对低收入国家债务进行71次重组。2020年,中国积极响应二十国集团缓债倡议,仅当年缓债额便超过13亿美元,占二十国集团缓债总额近30%,是二十国集团中贡献最大的国家。
  “事实是中国没有令任何人陷入所谓的‘债务陷阱’,我们非洲大陆知道自身需要什么,”加纳智库非中政策咨询中心执行主任保罗·弗林蓬今年6月在一个媒体论坛上说,“以基础设施领域为例,中国总是给我们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替代选项,这使非洲人民受益无穷。”
  “我们期待获得更多来自中国的投资,”曾担任津巴布韦驻华大使的穆茨万古瓦说,“因为来自中国的投资正在使非洲实现现代化,将非洲带入全球经济舞台,这是西方国家之前从未做到过的。”
  今年4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就非洲债务问题回应说:“中国不是非洲国家‘债务陷阱’的源头,而是帮助非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的伙伴。一些美西方政客编织各种话语陷阱,企图干扰破坏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合作,他们的伎俩已经被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看穿,越来越没有市场。”
(记者刘天 田栋栋 韩冰;参与记者黎藜 蒋超 金正 李卓群 李成 孟含琪 彭立军 吕诚成 车宏亮 余谦良 米斯巴·马利克)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去风险”难掩遏华本质
警惕“去风险”的话术陷阱系列评论之一
“去风险”难掩遏华本质

警惕“去风险”的话术陷阱系列评论之一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在对华关系问题上,美高官近期多次表态,对华不寻求对抗、冷战或“脱钩”,而是聚焦所谓“去风险”,但是看看他们是如何推动“去风险”的就会发现,变的只是口径,不变的是行径——将对华经贸活动贴上“风险”标签、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去中国化”、打造破坏正常中外技术交流的“小院高墙”……这不是“脱钩”又是什么?以“去风险”之名行对华“脱钩”之实,继续遏制孤立中国,才是美国话术陷阱背后的真实图谋。
  风险是所有经济活动固有的,防范风险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遭遇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事件后,一些国家主张加强产业链建设、提升供应链韧性,提出“分化风险”等。合理的安全关切可以理解,但美国却利用这种心态泛化安全风险,贩卖安全焦虑,将“去风险”的概念扩大化工具化,并通过不断地炒作、利用、异化这一概念,将其与中国关联,意图将中国与“风险”画上等号,将“去风险”路径简化为“去中国化”,以此为对华遏制战略换上新装。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文说,“去风险”这一新话术“暗示与中国的贸易存在固有风险”,中国认为“去风险”与“脱钩”之间没有实质性区别是“有道理”的。
  话术变了,背后的目的却一点没变。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一边说寻求“去风险”不是“脱钩”,一边却大谈美国要在关键技术领域设置所谓“小院高墙”战略。在自身遭受巨大损失,严重干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招致大量批评之后,美国一系列操作的目的还是要将中国排除出关键供应链之外,限制中国向产业链价值链更高端攀升,遏制打压中国发展壮大,以维持自己的霸权垄断优势。
  韩国大邱大学经济金融系教授金良姬说,如果在“脱钩”前加上修饰语“选择性”,与“去风险”之间的实质性差异就会消失。《南华早报》刊文说,不管美国使用何种话术,背后动机仍是敌视其他地区发展愿望、维持美国霸主地位。
  美国为了“脱钩”耍出了“四板斧”: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扩大美国对中国投资限制的范围,加强对先进芯片技术等领域的贸易限制,阻碍中美科技合作交流。如今美国虽表态不愿“脱钩”而要“去风险”,相关政策一项都没有松动,反而变本加厉。美国国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5月初宣布一项名为“中国竞争法案2.0”的跨党派提案,试图通过限制投资和技术流向中国赢得对华“竞争”。6月12日,美国商务部将主要涉及航空相关领域的31家中国实体列入原则上禁止出口的“实体清单”。美国不仅自身滥用出口管制措施,还不惜损友自肥,胁迫诱拉一些盟友加入对华出口限制的小圈子。
  此外,在所谓“印太地区”力推“印太经济框架”和“芯片四方联盟”;在大西洋地区强化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机制;在美洲地区发起“美洲经济繁荣伙伴关系”……在这些“小圈子”中,美国塞进了诸多排他条款,频频炒作所谓中国“经济胁迫”,绑架诱拉盟友组建“供应链联盟”,打造把中国排除在外的“平行体系”,美国与中国的“脱钩”或“选择性脱钩”步伐实际上正在加快。
  不管措辞怎么变,美国以冷战思维看待美中关系的做法没有变,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取向没有变,围堵打压遏制中国的目标更没有变。美国为了维护自身霸权,违背各国意愿推进“阵营化”,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给世界繁荣稳定构成真正的风险。
  实际上,美国“去风险”的战略忽悠已经引起广泛警觉。在美国工作的英国籍学者尼亚尔·弗格森撰文说,欧洲人对美版“去风险”提出质疑,原因有三:一是他们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视为拜登版“美国优先”;二是他们意识到沙利文的“高墙”也会使欧洲无法参与人工智能竞赛;三是他们担心美国技术上遏制中国的政策将产生意料之外的后果。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警告说:“美国的技术基础与中国密不可分地连入一个覆盖全球的技术网络,如果随意切断并重组这一网络,后果将是可怕和危险的。”
  报告作者乔恩·贝特曼认为,如果切断与中国的技术联系,将伤及美国自身:一是苹果等美国企业不可能在中国之外以类似成本复制供应链,“脱钩”将对美国重要科技公司带来极大伤害;二是美国在部分领域需要中国的科技产品和原材料,“脱钩”将给美国应用相关技术、制造相关产品造成巨大困难;三是“脱钩”将阻碍两国科技人才交流,对美国科研、教育等领域带来巨大挑战。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9日总结访华之行时说,听到了中方认为“去风险”相当于“脱钩”的关切,并表示解决相关问题非常重要。在与美国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向来听其言观其行,希望美国是真听懂了中方的意思,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从根本上纠正其对华错误认知,改变其错误对华政策。
       (记者高文成)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和平方舟”号太平洋上救治中国籍受伤渔民
“和平方舟”号太平洋上救治中国籍受伤渔民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新华社和平方舟7月14日电(黎云 李伟欣)右腿骨折60多个小时后,中国籍渔民尚某在距祖国万里之遥的南太平洋上迎来生的希望——当地时间14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临时调整航线赶来,为其成功开展了损伤控制手术。
  11日上午,这名渔民在基里巴斯塔拉瓦以东海域作业时不慎掉入海中,被渔船尾桨从右小腿正面切过,造成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由于渔船医疗条件有限,伤口感染,他的伤势持续加重,不得不向中国驻基里巴斯大使馆求助。
  同一时刻,执行“和谐使命-2023”任务的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正行驶在大洋之上。根据计划,基里巴斯是医院船此次任务到访的第一站。
  接到大使馆通报后,一场为了同胞生命的海上救援行动由此拉开序幕——“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研判情况、请示上报后,决定立即调整航线,转向高速航行28小时,于14日凌晨2时许和渔船合会。
  此时,伤员在没有止疼药的情况下,已经苦熬了60多个小时。
  5时,“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通过卫星与海军军医大学开始远程医学会诊。6名创伤骨科、关节骨科专家为伤员最终的手术方案给出了会诊意见。
  6时30分,伤员被推进手术室。“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第一例开放性骨折手术在南太平洋海域展开。
  全麻下行清创缝合、克氏针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术……经过近4个小时的紧张救治,医护人员彻底清除了伤员伤口周围坏死及感染组织,对骨折断端进行复位固定,控制感染扩散,成功完成了损伤控制手术。
  据了解,伤员转运至“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时,右小腿开放性骨折已经60多个小时,出现骨折远端肢体坏死的可能性很大,若感染扩散还将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看,截肢风险已经减小,伤员右小腿保留希望很大。”主刀医生林文波说。
 
“生命在于运动”从未如此正确
“生命在于运动”从未如此正确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今年初,28岁的成芸决定从老家武汉重回北京。
  在天河机场与家人分别前,她还有一项额外任务——托运自行车。这是她在疫情期间形成的新爱好。
  2019年底,成芸还在北京上班,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家乡成为不见硝烟的战场。公共卫生与健康这个一度遥远的话题,忽然之间与她的生活密不可分。
  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成芸在家乡微信群里不时看到亲戚邻居守望相助的感人消息。但身在千里之外,她依然倍感担心。此后,成芸父母感染“新冠”,作为独生女,她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回老家照顾父母。
  “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健康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成芸说。
“健康是1”真正深入人心


  这样的心路历程不是个例。疫情三年的巨大冲击,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身体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注意到,疫情后,运动的人明显增多。“以前说了无数遍‘健康是一,其他是零’,但很多人都没真当回事儿。当疫情让所有人健康面临威胁时,大家才意识到健康是多么可贵。这是激发人们疫情后高度关注运动和健康的内在动因。”
  健康和运动意识的觉醒,在成芸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一开始,骑车是为了避免挤地铁带来的感染风险。后来,她逐渐享受傍晚骑着共享单车在街上驰骋的感觉。
  骑车和坐地铁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骑车的时候,成芸能感受到很多扑面而来的东西,光线、风、各种声音、形形色色的路人,而且“可以在想停的时候就停一停”。
  她对运动的观念因此发生了巨大转变。“疫情前,我其实一直是个运动‘废柴’,早晚通勤就是我一天全部的运动量了。但现在,感觉一天不运动就不太舒服。”
  爱上骑行后,成芸欣喜于对自身的“掌控感”——可以把握行进的速度、决定骑行的路线,“能明确感受到自己一点点变强了”。这样的“确定感”,让她在疫情期间一些失衡郁闷的时刻找回内心的平静。
  骑着骑着,骑行工具从共享单车升级成了专业公路自行车。“身边的朋友陆续都换了车,我骑共享单车肯定追不上了嘛,就想着也买一辆。当时去专卖店里一问,提货要等一个多月。”成芸说。
  疫情期间,“一车难求”火上热搜。疫情改变了大众出行方式和生活理念,也给了运动市场契机。据《2022-2023年全球及中国自行车产业运行监测与消费需求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自行车市场规模为1940.7亿元,预计2022年自行车市场规模将突破两千亿元,此后将保持平稳增速,预计2027年可达2657.7亿元。
  数据背后是观念的转变,“生命在于运动”从未如此正确。
  著名跑者金飞豹认为:“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态。首先是逼迫我们来追求健康的身体状态,来审视我们到底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钱财有多有少,生意有亏有赚,但健康没有了,我们的人生就没有希望了。所以很多人都在疫情期间喜欢上了运动。”
运动深度融入生活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李文葭身上。2021年秋天,她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北京“香八拉”(香山到八大处)徒步:“那段时间一直在居家办公,有天突然觉得该出去走走,活动活动筋骨,就一个人开车去香山了。”
  走在山野中,李文葭收获着一种简单的轻快:“我太容易迷路了,所以就只关注地图和脚下的路,其他什么都不想,反而觉得非常轻松。”
  也因为徒步,她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有人方向感强负责带路,有人贴心细致负责善后。大家在途中都只关心彼此跟没跟上,关心下一步往哪走,不看手机、不聊工作,挺开心的。”
  健康,除了身体还有心理——运动的多种功能此刻彰显。相同的体育爱好形成了若干社群。疫情期间,以骑行、徒步、飞盘、露营等为代表的新兴休闲运动成为了人们的运动新选择,也成为了让“孤岛”都市人打破社交壁垒的新方式。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认为,运动本身带有很强的线下社交属性。疫情之后,更多人选择走出家门,去向远方。“我相信,一方面小众、新兴的户外运动热度将持续,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将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新方式。”
  运动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包括出行、社交、休闲娱乐甚至潮流趋势。
  王雪莉认为,疫情打破了人们参与体育的固有形式。“比如疫情催生了新的居家健身场景,你会购买使用一些居家运动装备,相关企业也做了很多线上产品,去满足新的体育消费需求。”
  据以线上运动为主营业务的健身APP Keep统计,2022年第二季度,该APP平均月活跃用户有4108万,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865万。与此同时,健身环、魔镜等运动新品一度风靡,刘畊宏、帕梅拉等健身视频博主火爆出圈。疫情后,传统体育活动的回归,让一些新运动形式的火爆程度有些回落,但仍有不少场景得以延续。
  与运动潮流相应的是,运动穿搭也逐渐成为新时尚。据《小红书2023年运动户外服饰行业用户洞察报告》显示,其近8成用户会购买运动户外服饰,26岁以上群体对其偏好有所增长。
  “体育运动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句话如今正在变成现实。”王雪莉表示,“换句话说,运动,变得更自然而然了。”
  李文葭至今还保持着每个月至少要徒步一两次的习惯,从日常繁琐抽离到山野中,是她放松的方式。而成芸等了一个月才到手的那辆专业公路自行车,一直陪着她,从北京到武汉,又从武汉回到北京。她说,骑行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她会一直骑下去。
 
“破圈”不断拓宽体育行业边界
“破圈”不断拓宽体育行业边界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横断山脉中西侧,高黎贡山。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这里珍贵的基因库,颇具传奇色彩的茶马古道也曾由此途经。高黎贡山的自然人文故事,一直为人传诵。而近年来,一群跑者的加入,为这条巍峨山脉汇聚了更多目光。
  “高黎贡超级山径赛”是在中国云南腾冲举办的超长距离顶级越野赛。2018年,赛事获得全球首个“by UTMB”授权,吸引了来自五大洲的1850名越野跑者参赛。比赛线路途经小镇与山野,跑者们翻山越岭,用双脚丈量寸寸山野,用心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
  有跑友表示:“好的越野赛是有故事的。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地理多样性明显,很多遗迹、地理景观、历史地点和线路等待我们通过自己的奔跑去切身感悟。”
“体育+”成为行业新趋势


  事实上,这样的赛事呈现正是主办方“行知探索”一直以来追求的方向:“以文化来挖掘IP,以体育来发展品牌,以旅游来落地发展,这是我们核心的一个方法论。”行知探索云南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行知探索公司还拥有“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八百流沙极限赛”等若干体旅文深度融合的品牌赛事。目前,这家公司正在利用云南的地理优势探索跨国马拉松赛事的可行性。
  对此,云南省体育局局长杨中华表示:“经历疫情冲击后,人们更加明白体育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自己的造血能力。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体育产业要实现‘市场化、产业化、法制化、生态化、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没有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自娱自乐,无法支撑国家战略。”
  “破圈突围”,成为近年来体育产业实践的“热词”,“体育+”的种种形式使得体育的边界不断拓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越来越清晰和明显。这其中,体育与旅游、文化在精神内涵层面的众多相通之处,也使得文体旅融合变得自然而然。
  云南省体育总会副会长、“秘境百马”创始人金飞豹表示:“云南是一个旅游强省,是一个户外运动消费目的地大省。要谈到消费,我个人认为必须要文体旅融合,合作共赢,共同推动市场才会做得更大、更强。如果体育消费能够搭载云南的文旅产业,形成文体旅融合,这个市场将会非常可观。”
  同样的信心与期待,也在距离高黎贡山1600公里外的广西展现。丰富的水资源和喀斯特地貌是广西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基于此的文体旅融合,为撬动当地经济新增长点、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位于广西北海冠头岭旁的紫霞湾体育旅游精品景区,曾经是渔民们停泊船只的区域。“后来有一个体育企业来跟村集体合作,搞帆船、摩托艇、海钓这些体育旅游项目,带动了整个村集体收入增长。虽然三年疫情影响比较大,但总体收入还是增加的。我之前去调研,村集体收入大概18万,现在已经达到30万,另外有25个村民在那里上班,平均月工资4000元,高峰的时候也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我们相信这些项目的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今后会更大。”广西体育局经济处三级调研员黄弦讲述道。
复苏中孕育新亮点


  循着地图北上,疫情后的第一个雪季,在我国北方的许多雪场已经交出了成绩单。体育产业的快速回暖不仅得到验证,且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特征越来越清晰。
  逶迤山峦之中,曾经“雪皑皑、路迢迢”的雪场,如今成为人们冬季出行的热门目的地。据统计,2022年11月雪季开始至2023年3月,河北崇礼共接待游客近180万人次,今年元旦和春节假期多个滑雪场单日进场游客人数破万。
  而在西北方向的几千公里外,一辆列车为新疆的无垠雪原带去了活力与生机。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场地处阿勒泰富蕴县,是中国雪季持续时间最长的滑雪场之一。2022年12月28日,首趟“中国雪都·阿勒泰号”冰雪旅游专列开行,城市里的滑雪爱好者们随着列车进入深山。据悉,仅在今年4月,这里接待的滑雪者就超过12万人次。自2016-2017年雪季到2021-2022年雪季,当地接待游客数量从194万人次增长到1196.17万人次。
  与此同时,老牌滑雪胜地黑龙江,也在积极寻找体育与休闲、旅游、康养融合的路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爱好者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亚布力筹建温泉度假村,“从雪场直接滑到温泉旁”将成为新的消费亮点。
  哈尔滨室内雪场“热雪奇迹”的总经理关亮介绍,哈尔滨“热雪奇迹”春节期间共计接待近万人次,对比同期提升28%,今年春节期间哈尔滨成为全国最火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政府对旅游市场的政策支持,也让我们企业对经济复苏充满了信心。”
  体育与其他产业的多种融合,从社会层面看是为经济与民生赋能;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则是一种基于需求而产生的必然趋势。消费者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突破体育的单一边界。
当“体育”不止于“体育”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表示:“受制于疫情期间时间、空间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在疫情之后对于健康的关注,消费者自身就会寻找新型的、融合的体育消费形态以及参与运动的方式,去拓展或者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原有的一些固有印象。”
  文体旅融合发展,只是体育边界拓展的一个方面。随着体育参与者意识与需求的变化,体育正在变得“更丰富、更多元、更好玩”。
  “我个人认为,融合可以真正带来体育产业的创新产品,可以带来体育消费的新场景。比如说,当体教融合时,体育教育培训产业一下就扩大到了学校;体旅融合,去跑个马拉松,人们都会围绕马拉松对这个城市进行一个短途的、甚至是全家的旅行。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体育产品,都因此增加了新的内容与消费空间。”王雪莉说。
  如果说“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中异军突起的一种业态,那么作为传统的融合产业,体育制造业也在历经疫情影响之后不断调整结构与思路,用“创新”与“品质”破题,为体育产业“提质扩容”、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2023年5月举行的中国体育产业峰会上,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席李桦分享了一组数据并表示:“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体育用品及社会出口总额为176.69亿元,已经超过2020年158.12亿元,展现较强的企业韧性。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第一季度体育用品和设备出口额为40.74亿美元,环比增长4.22%,体育用品业外贸复苏态势显现。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用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我国体育用品业在国际赛场上同样具备争金夺银的实力。”
  此外,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之一。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表示:“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许多新兴的运动空间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休闲、社交等方面的综合诉求,这也是全民体育消费升级的一个具体表现。各方应携手拓展体育业态多元发展,加速运动空间创新实践。”
  随着体育边界的延展,其经济、文化、社会、民生功能也在不断涌现。当“体育”不止于“体育”时,行业的发展便如同彼此交握的根系,融合创新中,一同进入新的阶段。
 
“城会玩”,村也会玩!
“城会玩”,村也会玩!

( 2023-07-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约两个月前的夜晚,雪亮的光柱混杂着潮水般的欢呼,翻滚着冲出辽宁体育馆,划破沈阳上空寂静漆黑的夜。漫天飞舞的彩带缓缓落入拥挤的观众席,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辽宁男篮夺得2022-2023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总决赛桂冠。
  这座明亮至深夜的球场,在外界看来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体育归来。
城里的球场爆满


  42岁的沈阳“老”球迷曲霄鹏,现场目睹了家乡球队捧起奖杯的那一刻。年逾不惑的东北汉子跟年轻人一起嚎破了嗓子,拍红了手心,热泪在眼眶里打转儿。
  “很多精气神儿,都能在球场上找回来。”曲霄鹏表示,篮球让他找到生活的投射:“跟球场一样,‘逆转’挺难的。今年辽宁队伤病不少,这个冠军拿得不容易,所以会有代入感——疫情终于过去了,总觉得自己得再拼一拼,给生活注入点儿激情。”
  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也在球场中迸发。“看球去!”在CBA、中超等各大赛事全面回归的2023年,这样的喊声回荡在不仅限于球迷的人群中,而“手慢无”的情况则出现在各大城市球票销售APP上。
  4月15日,改造后的“新工体”首秀迎来中超2023新赛季,北京国安迎战梅州客家的揭幕战,点燃了现场近4.7万名球迷久违的热情。当晚,震天的加油声响彻绿茵场和朋友圈。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工人体育场,承载了无数北京市民的集体记忆。如今新翻建的体育场,又为中超时隔三年全面恢复主客场制写下注脚。据门票销售平台数据,本场比赛开始售票仅5分钟便提示“缺票登记”,国安主场2.5万张年票也基本售罄。
  不仅在北京,中超和CBA各队所在的城市均出现“抢票潮”,票房全面超越疫情前。人们涌入球场,尽情欢呼。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样的激情不只在城市。这个夏天,村里的赛事更火爆。
村里的赛事更燃


  在素有“苗疆第一要区”之称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5月13日开幕后,因场上进球的“神来之笔”、现场数万村民的热情、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迅速火遍全网,并赢来昵称“村超”。
  英国足球名宿欧文送来祝福、香港明星足球队友好“喊话”、知名主持韩乔生义务解说、前“亚洲足球先生”范志毅带队交流、国外媒体争相报道……至6月下旬,“村超”话题全网浏览量超200亿次。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在疫情后中超回归常态、世界杯冠军阿根廷队访华引发热潮的6月,中国西南省份的一项乡村业余足球赛事,意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无独有偶。去年以来,在距离榕江县不到200公里的台江县台盘村,由当地苗族“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村BA”更是率先火爆“出圈”。美国网站“体育新闻”称其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篮球联赛之一”。
  一赛火,百业兴。截至6月下旬,“村超”共吸引游客79.66万人次,拉动相关产业作用明显。与上年同期相比,榕江县批发业增长32%,零售业增长42%,住宿业增长352%,餐饮业增长386%……
  乡村体育“意外”走红,引来不少相关部门、专家和媒体的研究思考,体育在乡村振兴中凸显的多元功能价值受到重视。
  6月5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发文,决定组织开展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6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等十二部委又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在回答“两项村赛为什么火”时,媒体报道称:“脱贫攻坚胜利后,村民物质生活富足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交通便利了,外地游客来得更多;网络通畅了,新媒体传播更迅捷。”“因为姓‘村’,彰显的是村民自己的赛事;因为扎根于人民心中,它就有了不竭的生命力。”
  体育产业专家、体育咨询公司关键之道创始人张庆认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活跃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看到在基层乡村,群众自发组织的赛事如此规模化、系统化,且参与度很深,影响范围很广,“确实觉得是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城乡均衡发展的一个例证”。
群众体育争奇斗艳


  张庆觉得,体育赛事具有凝心聚力的强大感召力,说白了,就是能提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城市需要,乡村也需要。
  “村超”“村BA”并非孤例。湖南汨罗、广东佛山等地的龙舟赛,海南万宁市田新村的冲浪基地、“村排”,江苏徐州沛县的“村界杯”农民足球赛等都各具特色、颇具魅力,代表基层群众体育的蓬勃兴起。
  而疫情后基层群众体育参与度另一亮眼的增长点,则是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和户外赛事“井喷”。
  据《2023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报告》,2023年已有68家国内赛事组委会通过中国田协向世界田联申请标牌,创历史新高;2023年上半年备案的路跑赛事达133场,其中全马赛事61场。
  世界田联竞赛与活动部路跑赛事经理阿莱西奥表示,疫情后的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最具创新力的跑步市场”。
  知名跑者金飞豹表示,马拉松“井喷”背后是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潮,尤其是疫情之后,运动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叠加憋了三年的运动热情,在2023年全面爆发。“之所以这种热潮在路跑表现更明显,是因为这项运动门槛低,参与面广,赛道上有七八十岁的老者,也有残障人士。”而为扩大参与面,近年来不少路跑赛事还延迟了“关门”时间,并推出迷你跑、亲子跑等组别,方便更多爱好者参与。
  不仅路跑,疫情前后,自行车、飞盘、露营、陆冲等一批新兴休闲运动方兴未艾,收获了一大批身体力行的粉丝。如今一到周末晚上,北京城长安街就被大批骑友们“占道”——这里是很多骑友们市区骑行健身的首选线路,宽阔的自行车道上,经常出现拥堵状况。
  2023,体育不再是电子屏幕上的遥远影像,它正日益渗透进城乡百姓的日常生活。
(本版稿件执笔记者:李丽 高萌,参与记者:苏斌 董意行 岳冉冉 王君宝 卢羡婷) 均据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