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深读

05版:新华财经

06版:新华关注·各地

07版:新华观点

08版:新华关注·教育

新的文化使命
——从“第二个结合”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的文化使命

——从“第二个结合”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
  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中,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揭示出历史的真谛——
  “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宣告:“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时代的必然


  陕西延安,河南安阳殷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方,穿越历史烟云,在中国大地上依然绽放照亮古今的光辉。
  2022年10月下旬,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两地,赓续我们党的文化基因,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在延安,瞻仰中共七大会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在安阳,考察殷墟遗址,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习近平总书记点明此行的深意:“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历经革命烽火、走过建设时期、激荡改革风云,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机活力,越来越多人在思考、在追问:
  一个来自欧洲的思想,为何能在万里之遥的中国扎根,生长出20世纪到21世纪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文明创造?
  当我们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走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出坚定有力的回答。
  应运而生,与时俱进。
  “两个结合”先后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
  坚持“第二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获得丰厚滋养,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这是坚持和发展真理的逻辑必然——
  湘江畔,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辍。
  2020年9月17日,细雨蒙蒙,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座千年学府考察,望着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语重心长,“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回望百年,救亡图存之际,马克思主义一来到中国,就开启了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的进程。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全新的政治力量和革命方向,也代表着崭新的文化力量和文化方向。
  山东曲阜,孔庙南门的万仞宫墙前,天南海北的游客慕名而来,聆听千古颂传的人文故事,感受时光淬炼的先贤智慧。
  《马克思进文庙》——郭沫若写于1925年的这篇文章,以戏剧化的语言让马克思和孔子有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相遇,道尽“马”和“中”各自的理想社会目标,竟是如此不谋而合。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行观,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二者的内在融通和高度契合,始终作为思想的泉源,涌动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
  在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丰富自己,在应对时代新课题、发展新挑战中完善自己,马克思主义从来不会结束真理,而是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这是探索正确发展道路的实践必然——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翻开风起云涌的红色篇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作为蕴含其中的动力之源,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奋进百年的实践进程。
  “共产党员极端注重他们的文化。”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赴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5个月的采访,写下这一观点。
  在《北行漫记》中,福尔曼的记录表明,这或许就是中国共产党能把自己的根深植于中国最广大的民众之中的谜底之一。
  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开拓,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
  今天,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进行着日益深入的结合,体现于安邦理政的治国之道中,贯彻于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中,灌注于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中,呈现于质文兼具的表达方式中……
  运用“革故鼎新”的智慧推进改革创新;将“万物并育”等古训运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协和万邦”等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因此生机勃发。
  这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系列重大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已经更为深刻地进入文化和文明的层面。
  从现代维度确认精神命脉,增进文化认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更为丰沛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必然。
(二)思想的飞跃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纵论古今,阐明“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这一思想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2016年1月18日,北京西郊,中共中央党校。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讲“第一课”: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
  一番博古通今、纵横中西的论述,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理论阐释,令在场学员回味无穷。
  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与中华民族千年理想有机结合,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厚培中华文脉沃土;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礼乐文明有机结合,倡导“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构筑起党中央坐镇中军帐、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的政治秩序;
  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民本思想有机结合,倡导“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使我们党始终拥有执政的坚实根基和最大底气;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取向有机结合,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激荡起雄浑豪迈的中国精神;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倡导“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为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的文化源泉;
  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协和万邦的和合智慧有机结合,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引领新时代的中国携手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
  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绝产出,植根中华沃土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结出累累硕果。
  这一思想揭示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延续中华民族“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的传统,党的二十大前夕,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复兴文库》一至三编出版发行。习近平总书记为这部皇皇巨典作序。
  序言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要“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以古之规矩,开今之生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鲜明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四川眉山,三苏祠。百年银杏、千年黄葛,生机盎然。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里,实地考察千年古祠,深有感触地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从文化自信,总书记又谈到道路自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底蕴,我们带领人民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既葆有马克思主义之魂,更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之形,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主。
  只有将国力的强大转化为文明上的兴盛,坚定走自己的路,成为新文明的主体,一个民族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三)文化的自觉


  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一组古朴典雅的建筑群坐落山间。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华堂南广场,一座石雕巍然矗立,上面镌刻的“赓续文脉”四个大字,宣告着这座崭新文化殿堂的职责使命。
  “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2023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强调,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
  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质和独特定位,坚定守护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明,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014年10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
  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到广东潮州广济桥;从山西平遥古城,到甘肃敦煌研究院;从陕西西安博物院,到广西北海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带着深厚的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
  一路走来,他对这片沃土的真挚感情、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深情致敬,始终如一、绵延不绝。
  30多年前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告白:“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在正定,组织编写涵盖正定古代、近代、现代各阶段历史的普及读物《正定古今》,“有了这本书,就可以更好地鉴古励今”;
  在福州,全力保护三坊七巷等文物古迹,强调“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
  在浙江,指出“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
  到中央工作后,强调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
  ……
  将中华文明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信和战略清醒,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力量。
  拉开历史纵深,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11月底,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
  这是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活动。从五千年辉煌历史溯源,以百余载近代奋斗起笔,新时代中国领航人以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开启了治国理政新的篇章。
  也是在这次参观展览中,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究竟源自哪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中国性”究竟源自哪里?
  半年多之后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
  “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这种思路,瞬间拉长了‘中国特色’的时间之轴,并将之接入深邃的中国文化之池。”一名外国学者这样评价。
  以史鉴今,资政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中国古人的观点给今天以深刻启迪。秉持“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描绘和部署中国之治“制度图谱”,筑牢中国长治久安的制度根基。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品读出“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等历史智慧。
  从“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忧患意识,到“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战略部署,我们看到“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清醒。
  ……
  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大“道”的同时,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化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价值与文明的高度加以创造和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打开创新空间,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
  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绿树婆娑的北大校园,在同师生座谈时指出:
  “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中国梦”唤醒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造性凝结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长河中看待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功能,在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价值。
  2021年3月,北京友谊宾馆,全国政协联组会现场气氛热烈。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打动了无数国人的心。
  今天,中国人民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四)文明的开新


  浙江杭州,良渚遗址公园正门外,高达20米的雕塑“良月流晖”屹然挺立,顶端跳跃的火焰象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新世纪之初,采石爆破声曾在这里此起彼伏。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明确指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影响遗址安全的湖州德清县6家石矿场,关停有困难。”在场者如实汇报。
  “明天,就去湖州。”习近平同志当机立断,次日就赶到湖州调研。很快,几家石矿场彻底关停。
  青山还绿,遗址重生。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
  溯源最深沉的历史,才能开启最长远的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
  在“天下第一雄关”甘肃嘉峪关关城,叮嘱“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在山西云冈石窟,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在于铸就文化的新辉煌、创造新的文明形态。
  历史告诉我们:近代以来,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明在探索中前行,各种思想流派、各种制度模式、各方政治势力轮番登台,但都没能找到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和有效办法,没有找到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有效路径。
  现实启示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改造,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铸就了中华文明新辉煌。
  未来召唤我们:不能躺在中华文明的历史殿堂里当“啃老族”,而是要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也需要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上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夏日阳光照耀着梁家河的黄土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场上,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当年,来插队的习近平问乡亲,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最好?
  有人告诉他,就是“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下辈子“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还有人使劲想了想,大着胆子说,“将来上山干活挑着金扁担!”
  如今的梁家河,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一个小山村,印刻着初心使命,浓缩着时代巨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创造,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作出了中国贡献。
  马克思指出:“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
  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中国方案。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
  2015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讲坛,首次面向世界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鲜明的价值追求延展至世界维度,实现中外话语体系在价值观领域的开创性对接。
  2023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15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相聚“云端”,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今天的中国以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时代强音。
  在新的历史起点,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记者霍小光、张旭东、邹伟、吴晶、林晖、胡浩、史竞男、郑明达、徐壮、屈婷)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持续引发热烈反响。
  大家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努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讲好中华文明的多彩故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阐释,我深有体会。”现场聆听了重要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心潮澎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大量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极大增强了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王巍表示,作为考古学工作者,将更加科学系统地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通过考古发现让人民群众更好了解古代的中国,认识现在的中国,理解未来的中国。
  祖国西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里游客络绎不绝。漫步于珍贵展品之间,人们真切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总书记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近年来,我们以突出国家治理新疆的历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的历史为展示脉络进行布展,正是为了让参观者更好感受到中国这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说,未来,将继续运用好这些特色文物资源,讲述好中华文明统一、包容、和平的故事。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长期从事古代史教学科研工作的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感触颇深。
  “史学创新是我们史学工作者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根本任务。”李治安表示,将继续专注于教学研究工作,以史学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做好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现场参会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总书记对‘两个结合’的系统阐述。”山东大学教授何中华说。
  “创造性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主体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自觉确立起来的体现。”何中华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提供深厚滋养和有力支撑。
  作为在座谈会上发言的6位专家学者之一,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心情激动。
  “‘第二个结合’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相互契合,其中很多基本价值原则是一致的,而且二者还可以相互成就,从而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莫砺锋说,他将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最新论断,并以此为指引开展古代文学学术研究和传承普及,让传统文化更好焕发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肩负传统文化典籍整理、出版重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感使命光荣。”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肖启明说,中华书局将继续抓紧完成《复兴文库》出版、发行等工作,向广大读者更好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历程。
坚定文化自信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孟夏时节,四川眉山三苏祠绿水萦绕、生机盎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为我们今后开展文物收藏保护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眉山三苏祠博物馆馆长陈仲文倍感振奋。
  “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力量,建立三苏文化大数据库,延续三苏文脉,深入挖掘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推进三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面向世界讲好三苏故事,用三苏实例实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陈仲文说。
   6月3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汇集八方学者,一场聚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与实践的高端论坛在这里举行。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都需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胸怀天下,在这次讲话中又强调开放包容,这说明充分交流、开放互鉴是文化发展、文明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高金萍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工作者要担负文化使命,吸收外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凝聚世界文明智慧,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凤凰山麓,岭南广州。
  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版本馆建设和版本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馆长张伟涛表示,广州分馆将坚持守正创新,聚焦版本收藏主业,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和保护,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把盛世修文这件大事办好,为强国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酒泉6月4日电(记者李国利、黎云、黄一宸)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5时42分,按照飞行程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11月29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完成大量空间科学实(试)验,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圆满完成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与技术实验奠定了基础。
  作为迄今为止执行任务时平均年龄最大的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不仅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次数的纪录,还见证了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历史时刻。
 
书写多彩的生态答卷
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倾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书写多彩的生态答卷

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倾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各地积极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书写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多彩答卷。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倾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一块光伏板的“阳光”之旅


  6月的骄阳炙烤着库布其沙漠。连绵起伏的沙丘上,数百台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削峰填谷、平整土地。
  张瑞军抬头望着4米多高的支架上一排排闪闪发亮的板材说:“这伙计可神奇了,给点儿阳光就‘来电’。”
  张瑞军是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项目负责人,他口中“神奇”的板材是光伏板,能瞬间将阳光转化为电流,通过电网系统输送到千家万企。更“神奇”的是,在光伏板的“庇护”下,阴凉处可以种上沙柳、杨柴等沙生牧草,畜禽也能在下面乘凉。
  因为光照资源富集,还有着广阔的沙漠、戈壁、荒漠等可开发地带,在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近几年内蒙古承接了一大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正努力从传统能源大区转向清洁能源大区。
  “今年底项目建成以后,我们每年能供绿色电力40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2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40余万吨。还能通过板下经济修复10万亩沙漠,实现发电、治沙两不误。”张瑞军指着项目建设现场说。
  普通人的生活也因光伏板发生了改变。在巴彦淖尔市联星村,家家户户的房顶上、院落里,随处可见光伏板的身影。村民杨改枝说:“以前过冬靠烧煤,家里黑烟滚滚呛得很。自从安装了光伏板,不光能发电,还能集中供暖,方便又卫生。”
  短短几年,光伏板跟随各种建设项目,身影几乎遍及内蒙古,更见证了西部地区的能源之变,见证了能源从生产、发电到终端应用等全环节的脱“黑”向“绿”,未来,还将见证更多降碳减排的绿色转型故事。
  【“数”说环境】各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嘱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年发电量27000多亿度。
一块山地的“疗伤”之旅


  白鹭回来了!连丰村的村民奔走相告。
  江西会昌县周田镇连丰村是赣江上游一个小山村。2005年,被发现蕴藏页岩资源后,命运就此改变。
  页岩是烧制页岩砖的好原料,这里先后建起了两个砖厂,开山采石、砍树建房、毁地烧砖……
  望着曾经林木蓊郁的山坡只剩下裸露的岩石和光秃秃的矿坑,连丰村党支部书记刘兴泽叹息道:“唉,地也荒了,周围的老表们都搬走了,这可怎么办才好?”  
  这样煎熬的日子过了13年。
  2018年,因为不符合新修订的环保标准,这两个砖厂被关停。山地虽然不用再受“开膛破肚”之苦,却沦落成沙石遍地、粉尘漫天的废弃矿山,满山都是难看的疮疤。
  转机始于2021年。以建设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县为契机,会昌县开始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
  专家团“会诊”后,帮助确定了“治疗”方案——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已无土壤覆盖的岩质边坡使用喷播的方式,种上狗尾草、胡枝子、红花草等多年生草本植物;还留有土壤的边坡则种上枫树、杉树等乔木,实现固坡复绿。
  矿坑则被设计成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后,先是覆盖一层黏性较好的土作为保水层,再在上面铺上肥力更高的耕作层。为了滋养山地上新增的80多亩水田,专家们从旁边的雷公坝水库引来了水源。村民吴庆德说:“这里的水稻现在每季亩产能有800多斤。”
  “感谢专家妙手回春,现在这块山地草木丰茂,秧苗茁壮,时常还有白鹭飞过,生机蓬勃。”刘兴泽笑着说。
  【“数”说环境】“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各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造林10.2亿亩。截至目前,我国森林面积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4.02%;草地面积2.65亿公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0.32%。
一只朱鹮的“移民”之旅


  最近,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化训练基地传出好消息:黄河口朱鹮家族要添新宝宝了。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宝级的存在。因为太美太珍稀,有着‘东方宝石’的美称。”保护区高级工程师王安东介绍说。
  为了促进朱鹮种群的发展,半年前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商定,在黄河口湿地开展野化放归科学研究,30只朱鹮“移民”到了这里。
  为了让来的朱鹮愿意留下,工作人员做了精心的准备。保护区里灌木、芦苇、柽柳遍地,朱鹮不仅可以愉快地玩耍,睡得也舒服。准备的“午餐”不仅有它们最爱吃的泥鳅和面包虫,还专门加了一种黄河口土生土长的小鲢鱼,既好吃,又能帮它们尽快适应这儿的环境和“口味”。入夏了,怕朱鹮中暑,工作人员又贴心地拉起了遮阳网。
  “朱鹮的野化放归只是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一部分,加强黄河下游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打造更完善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王安东说。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实施了17个湿地修复工程,开展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原生植物保育、海洋生态修复等工作。2019年以来累计补水5.33亿立方米,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
  如今,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已从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371种,其中像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有25种、65种。
  工作人员最近惊喜地发现,新“移民”的几对朱鹮夫妇产了7枚卵。当然,这样的喜事在这里经常有。2022年,优雅的东方白鹳繁殖了152巢、470只幼鸟。美丽的丹顶鹤越冬的时候种群也超过了300只,今年已监测到丹顶鹤野生繁殖了8巢。
  “为了让鸟类能更自在地生活繁衍,游客现在还只能跟它们远远地相望。”王安东说,“但游客漫步在景区中的身影,和周围各种鸟类此起彼伏飞翔的倩影,在我看来,就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画。”
  【“数”说环境】各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嘱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国陆域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覆盖重要生态区域;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
(记者于长洪、安路蒙、王靖、刘杨、姚子云、张武岳)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在海外中华儿女中引发热烈反响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在海外中华儿女中引发热烈反响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连日来,海外中华儿女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他们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意大利《世界中国》杂志社社长胡兰波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出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海外中华儿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海外中华儿女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胡兰波说。
  中国-希腊投资者联合会会长夏长伟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守正创新等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促进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
  白俄罗斯明斯克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盛雪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更要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文化建设内涵,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增强文化自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盛雪梅说。
秉持开放包容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美电影节和中美电视节主席苏彦韬从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已逾30年。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重要元素,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
  苏彦韬表示,将继续发挥中美电影节和中美电视节在中美人文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光影艺术的平台上推动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宝生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宝贵精神动力。
  “在孔子学院的日常教学中,当地学生对‘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道德观非常认同,认为这些内容让他们更清楚地理解新时代中国治国理政理念和对外交往观念,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李宝生说。
  日中文化协会专务理事唐启山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强加于人。“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要努力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外国友人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丰厚底蕴,也指引着我们面向未来,”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语言系博士生兼助理研究员玛尔江·叶尔肯说,“作为在俄罗斯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看到我们的文化创新充满活力,看到我们的文化在世界舞台熠熠生辉,吸引外国友人了解和学习,我深深为之自豪。”
深刻领会讲话精神 用心做好文化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崔杰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内涵。“我们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用心传播好中华文化,用情讲好中国故事,用行动展示好中国形象,让中非文明更充分地交流。”
  哥斯达黎加中哥文化教育中心在中国驻哥使馆帮助下曾举办“汉语桥”、中国文化周等活动,还同哥教育部共同开展“我们说汉语”项目,实现了哥基础教育中汉语课程设置常态化与体系化。中心董事长宋晓宁说:“我们将以更高标准,做好中华文化海外宣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工作,深化当地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伍昌力是中国第27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总队部的翻译,同时也是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他说,作为研究中非人文交流的学者和援外医疗队队员,他将和同事们一道,在开展医疗援助的同时促进中阿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韩圣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他们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导,“我们将继续通过孔子学院这一平台,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重要经验”
出席“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对外宣介会的外国人士在湖北参访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重要经验”

出席“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专题对外宣介会的外国人士在湖北参访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5月29日至6月2日,出席“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湖北的实践”专题对外宣介会的100多名外国政党领导人或代表,分多路深入武汉、襄阳、宜昌、十堰,亲身感受湖北在科技创新、长江大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
  外宾们表示,中国的发展成就极大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未来的信心,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各方希望同中国共产党加强治党治国经验交流互鉴,共同推进各国现代化进程。
“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巨大成就”


  在华中科技大学,外宾们参观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湖北制造业创新成果展,在这里感受科技发展的澎湃动能。
  超灵敏磁共振装置、全球首创全数字PET、多激光金属3D打印技术、奥运面罩……现场展示的各项科技创新成果让外宾们眼前一亮。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现代工业、医药健康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的生动例证。”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阿列克桑达尔·帕乌诺夫说。
  在襄阳数字工业创新中心的展示厅里,一台台机器人伸出手臂有节奏地工作。墨西哥拉丁美洲公共电视网内容总监阿方索·乌尔塔多一边仔细观看,一边举着手机拍照。
  “以前只知道德国、美国在工程学、自动化领域技术领先,没想到中国湖北的自动化技术和汽车产业也这样先进。”阿方索·乌尔塔多告诉记者,自己的弟弟是一名工程师,真希望他能到中国来读博士。
  汽车产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外宾们走进比亚迪襄阳产业园,目光立刻被车间内现代化的动力电池生产线牢牢吸引。
  “中国现在已经有很多新能源汽车品牌,我要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鼓掌。”阿方索·乌尔塔多说。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参访期间,来自摩尔多瓦社会主义者党干部考察团、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干部考察团、非洲智库媒体考察团、中东欧多党干部联合考察团的50余位外宾来到宜昌,登上三峡大坝,走进新材料产业园,感受中国的绿色发展。
  “太震撼了,三峡工程不愧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在三峡大坝上,外宾们赞叹不已,纷纷拍照留念。
  “这项伟大的工程与大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令人印象深刻。”尼日利亚和平与冲突解决研究所副主任楚克乌俄梅卡·伊克梅福纳·姆巴说,三峡工程不仅在建设质量方面有着很高标准,还兼顾长江生态,周边移民也得到了科学妥善安置,值得学习借鉴。
  参观中,外宾们纷纷感叹中国保护长江生态、推进绿色发展的力度之大。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欧乌阿马·乌登塔·乌登塔说:“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地。丹江口市山水秀美、生态优良、交通便利、产业兴旺,已被列入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丹江口优美的自然环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蒙古民主党外事局局长苏格尔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极具启发性,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待中国和蒙古国持续加强在生态方面的合作。
  “通过此次访问,我更深入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


  在武当山紫霄宫,仙山琼阁之间,一场太极表演赢得外宾们阵阵喝彩。看完表演,蒙古民主党全国政策委员会委员巴特扎尔格勒上前讨教起了功夫。“中国功夫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就像书法一样优美。”巴特扎尔格勒说。
  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行走其中,心旷神怡,外宾们纷纷表示,中国的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值得学习借鉴。
  夜幕降临,在襄阳盛世唐城景区,外宾们赏歌舞、看杂技、游长街,如身临盛唐。
  “美妙!震撼!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美轮美奂。”巴拿马圣玛利亚拉安提瓜天主教大学政治学教授理查德·莫拉莱斯说。
  古巴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鲁比斯雷·冈萨雷斯说,中国十分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通过此次访问,我更深入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
  “不忘历史,面向未来。”冈萨雷斯感慨,“在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记者成欣、徐鹏航、田中全)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
 
“在这里感受中国发展的勃勃生机”
多位驻华使节参访河北
“在这里感受中国发展的勃勃生机”

多位驻华使节参访河北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5月31日至6月3日,来自加蓬、巴林、斯洛伐克、挪威、马来西亚等2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驻华使节应邀赴河北石家庄、雄安新区、保定等地参观访问,进工厂、访乡村、登城墙、看非遗,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北实践,感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勃勃生机。
对中国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


  “这辆车是几驱的?车身多长?越障能力如何?”在参观完长城汽车徐水整车制造基地生产线后,科摩罗驻华大使毛拉纳·沙里夫详细询问工作人员车辆配置情况,并当场决定购买一辆运回国使用。
  他说,中国汽车在科摩罗还没有销售,他将成为科摩罗第一个购买中国汽车的人,这将有助于促进当地对“中国制造”的了解。
  博茨瓦纳驻华大使巴特郎·塞雷马对工厂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之高印象深刻。他说,工厂内部几乎见不到工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机器人和机械臂,这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让他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科林电气厂区内,驻华使节们详细了解智能电表、新能源充电桩等产品,表示期待各自国家同中方积极挖掘绿色能源、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潜力。
  加蓬驻华大使波德莱尔·恩东·埃拉说,近些年中国在绿色能源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科林电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高性价比的清洁能源产品,也在海外为当地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在加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希望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到加蓬建设当中。”
  挪威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汤柯纳表示,绿色、可持续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点,期待同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高度肯定


  “农业产业化”“旅游规范化”“养老服务市场化”……听到正定县塔元庄村党委副书记朱蕊讲村发展理念,使节们频频点头。
  曾经,这里是正定县有名的穷村,“盼着一年吃细粮,盖上新房娶新娘”是村民们心中头等困难的大事。现在,塔元庄村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发展的华丽转身。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村民们每三年都会拍一张村“全家福”。
  尼加拉瓜驻华大使坎贝尔听得尤为认真。他说,从这些照片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这里的人民很有精气神、很有干劲,并且很快乐,而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所在。
  塞浦路斯驻华大使玛莎·玛夫罗玛蒂表示,从塔元庄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这也是中国能实现脱贫目标的关键。
  参观完塔元庄后,使节们来到西柏坡,参观西柏坡纪念馆和中共中央旧址,了解中国革命历史。
  “在西柏坡,我对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思想代代相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公使巴斯拉姆·乔杜里表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旧社会变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让这么多人过上好日子,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做到了这一点。
对传统文化独特魅力交口称赞


  这也是一次体验燕赵文化的人文之旅。在正定南城门城楼上看千年古城,在白洋淀欣赏民俗表演,在曲阳县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瓷艺术,在高阳县体验中国传统草木染技艺……参访期间,使节们由衷赞叹中国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
  正定,千年古城。使节们站在南城门城楼上向四周眺望,广惠寺华塔、临济寺澄灵塔、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须弥塔错落有致。玛夫罗玛蒂感慨道:“中国是文明古国,今天我们站在城楼上深有体会,深切感受到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明。”
  在曲阳县参观定瓷展览时,使节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精美的瓷器。
  定瓷以“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名扬天下。定瓷烧制技艺始于隋唐、兴于宋,随后逐渐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定瓷艺术恢复工作,定瓷从此走向新生。
  在听完定瓷发展历史的讲解后,加纳驻华使馆公使阿布·欧苏曼深有感触。他说,中国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值得称赞。
  在“未来之城”雄安新区,使节们在考察了起步区建设后一起来到白洋淀。雄安古乐、舞狮子、鹰爪翻子拳、河北梆子等众多民俗表演轮番上演,使节们喝彩声不断,为表演者热情点赞。
  以白洋淀芦苇秆为作画原料制作的芦苇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现场作画,吸引众多使节驻足观看。芦苇画本色天然、古朴典雅,花草鱼虫、山水风景皆可展现。看到现场展示的佳作,多位使节用手机扫码购作伴手礼。
  马来西亚驻华使馆参赞穆罕德·阿兹兰说,在雄安参观令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座面向未来打造的国际化城市,很好地保留了“过去的痕迹”,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质。
  参访中,使节们纷纷表示,他们将积极推进各自国内企业、商协会与河北主动对接,推进经贸、产业、人文、国际友城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并感叹此次参访是一次真正的深化友谊之旅、文化交流之旅、务实合作之旅。
    (记者邵艺博、任丽颖)
     新华社石家庄6月4日电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评论员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阐明“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会枝荣。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就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东风披晨霞 天际迎归舟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全记录
东风披晨霞 天际迎归舟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全记录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月落日升百余昼夜,寒往暑来半载春秋。
  2023年6月4日,与前来“接班”的神舟十六号乘组共同工作生活5天后,神舟十五号乘组依依作别中国空间站,梦圆载誉而归。
  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东风着陆场平安着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首次实现“太空会师”,开启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见证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欢度空间站建成后的首个春节;圆满完成4次出舱任务,刷新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半年时间,神舟十五号乘组在浩瀚太空,为中国载人航天史册写下新的一页。
圆梦乘组 梦圆太空


  太空出差长达180多天的航天员费俊龙顺利出舱后,面带微笑地说:“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完成了所有在轨飞行任务,现在顺利回到了祖国,我们感觉良好。”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意味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连战连捷、一气呵成。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到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再到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不到31年的时间里,中国载人航天就实现了“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这一几代航天人的浪漫梦想。
  神舟十五号乘组,正是梦圆时刻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
  2022年11月29日夜,长箭掠过金色弦月,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点火升空。
  彼时,发射场区寒风刺骨,气温直逼火箭发射最低温度条件。这是我国首次在超低温天气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先后通过返回舱舱门、轨道舱前舱门以及核心舱节点舱径向对接口舱门三道门,同神舟十四号乘组紧紧相拥。
  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太空会师”,我国首次有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中国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时代由此开始。
  如今,“新乘组先上去,老乘组再下来”的轮换模式已经成为常态,这对于空间站长期在轨运营和开展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轨期间,神舟十五号乘组完成4次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纪录。出舱活动期间,3名航天员在舱内外密切协同,先后圆满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跨舱线缆安装接通、舱外载荷暴露平台支撑杆安装等任务,创造了出舱范围覆盖空间站三舱、航天员手持大体积脚限位器和舱外操作台等多个“首次”,为后续开展大规模舱外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奠定了基础。
  费俊龙形容这些工作是:“房子到我们手里时已经盖好了,我们负责装修交付。”
  除圆满完成出舱活动任务外,神舟十五号乘组还开展了多次载荷出舱任务、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实(试)验,涵盖生命生态、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等,获取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期间,航天员使用双光子显微镜,获取了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的三维图像,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为了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空间技术全面发展,面对更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航天员乘组分工更加精细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一种必然趋势,神舟十六号乘组中就首次出现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的全新组合。
航天科普 星火燎原


  民谚道:“芒种芒种,忙收忙种。”
  再过两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气芒种了,眼下大江南北田间地头一派忙碌劳作景象。
  6个月前,神舟十五号乘组把一份特殊的“见面礼”带上了天——几包不同的种子。其中,榆钱种子,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架旁那棵“树坚强”的种子;苦楝树种,来自曾经缺水缺电缺补给的开山岛;杂交水稻种子,是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心之所系……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也饱含着中国航天人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这些种子由神舟十五号乘组带上太空,又由神舟十四号乘组带回地面。据了解,这两艘神舟飞船共搭载了112家单位1300余份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等航天育种材料。在空间站建造阶段历次飞行任务中,不仅安排了航天育种实验项目,航天员还尝试在太空种菜。
  “在空间站如何克服失重?”“怎么解决吃饭问题?”不仅面向中国的中小学生,神舟十五号乘组还与上合组织国家青少年开展了一场有意思的“天地问答”。
  太空授课,一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面向全人类开展太空科普教育,特别是向青少年群体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播撒航天梦想种子的有效途径。今年5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首次推出“天宫课堂”线上课程系列,第一节课由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与地面专家共同出镜,详细解读“载荷出舱任务”。
  春节假期,中国空间站第二届“天宫画展”、首届“全球拍天宫”摄影作品展开展,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对展出作品还进行了重点介绍。孩子们用各异的色彩、线条绘出的作品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让航天员赞叹不已。越来越多的专业摄影师、天文爱好者、航天工作者、青年学生等,用手机、相机抓拍中国空间站过境时的经典瞬间。
  科学沃土滋养林木,枝叶如盖复又肥土。
  航天梦不断播种、循环。因杨利伟飞天而心向星辰大海的王亚平,后来成为了千万青少年的“太空教师”;2013年看过王亚平太空授课的孩子们,如今有不少人成为了航天人。
  神舟十六号任务中,飞船上专门搭载了来自阿尔及利亚、刚果(金)、埃及、马达加斯加等10个非洲国家青少年的优秀画作,国际绘画作品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共同梦想,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地域,我们愿与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携手绘就更加美好的蓝图。”四次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在乘组见面会上说,“这次我们有幸把孩子们最美好的青春、最美好的友谊、最美好的梦想带上太空,在中国空间站播下科学、梦想和友谊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播下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焰。
星辰大海 登月可期


  6月2日,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六号乘组在空间站进行了交接仪式,神舟十五号乘组跑完了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程,又把空间站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交到了神舟十六号乘组手中。
  一天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离开空间站组合体,在神舟十六号乘组的目送下踏上归途。
  同一时刻的东风着陆场,记者跟随的任务车队已经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在夜色中严阵以待。4日清晨,当沙漠被阳光唤醒,数架直升机、近百台车辆也陆续向飞船预定着陆点进发。
  这是一场跨凌晨的返回搜救行动,也是东风着陆场第4次迎接英雄归来。
  这一次,神舟十五号依然采用“5圈快速返回模式”。为完成飞船搜索和航天员救援任务,东风着陆场事先开展大量针对性准备工作,推进了着陆场布局优化,在东风着陆场周边勘选了应急备降场,按照飞船连续两圈可返回状态设计了搜救方案。
  这一次,神舟十五号返回任务在以往大范围偏差搜救预案的基础上,首次规划飞船后弹道返回着陆区,设计飞船后弹道返回搜救方案,提升东风着陆场应对大范围偏差快速搜救能力,进一步增强航天员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安全返回。
  “国际空间站运营以来,先后出现过3次载人飞船后弹道返回案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介绍说。
  “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穿越黑障区”……当一朵红白相间的巨大降落伞绽放在天地中央,东风着陆场直升机搜救分队、空运机动搜救分队、地面搜救分队、着陆区周边民兵分队等各方搜救力量,穿过数不清的骆驼刺、梭梭树,碾过起伏不平的沙包石砾,迅速向飞船的最新预定落点集结。
  一时间,戈壁滩上尘烟四起,翻滚着在霞光下升腾。
  “飞船返回时段着陆场区域地面风力3-4级,气象条件满足返回要求,东风着陆场‘东风’俱备。”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副主任康林说,时值初夏,冷空气较为活跃,从开伞到落地,风向风速是影响飞船返回舱落点精度的重要气象要素。
  减速、反推发动机点火……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返回舱成功着陆。
  从2500多公里外的江苏南京专程赶到东风着陆场的天文爱好者徐成城,挤到了人群中靠前的位置,一眼就能看到航天员。“春节期间,费俊龙在空间站里展示了我的拍天宫摄影作品。”近年来,徐成城常用自编的程序操纵天文望远镜来拍摄中国空间站过境时的清晰影像。登上太空的那张照片上,空间站组合体光泽柔和,太阳翼清晰可见。
  随着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天外归来,我国第一、二批现役航天员全部圆梦九天。同时,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桂海潮进入中国空间站,浩瀚太空也首次出现了第三批航天员的身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表示,目前,中国第三批航天员已完成既定的训练内容,通过飞行资格评定,均具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和条件。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也正有序推进,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选拔工作。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入选飞行乘组,接续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飞行任务的中坚力量。”林西强说。
  还有令人振奋的消息,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也已全面部署开展各项研制建设工作,包括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新建发射场相关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
  眼有星辰大海,登月未来可期。
  也许有一天,中国百姓也能飞向宇宙,领略太空深邃之美,这更值得期待。
(记者李国利、黎云、黄一宸、郭明芝)
新华社酒泉6月4日电
 
大漠金霞映神舟
直击神舟十五号返回舱着陆
大漠金霞映神舟

直击神舟十五号返回舱着陆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6个多月前的夜幕中,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送入太空。4日清晨,在金色朝霞映衬下,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胡杨大漠凯旋,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回到地球怀抱。
  东方欲晓,苍茫天幕泛起鱼肚白,淡淡的云层依稀可见,雄浑的胡杨大漠也逐渐苏醒。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东风着陆场上,搜救队伍枕戈待旦、蓄势待发。
  清晨的大漠,凉意袭人。直到太阳初升,一缕缕穿透云层的阳光,才给大家带来了丝丝暖意。天愈来愈亮,返回时间愈来愈临近,大家不时仰望苍穹,想尽早发现返回舱的身影。
  突然间,一声雷鸣般的巨响穿透云层,整个戈壁滩沸腾了起来。“看见了!看见了!主降落伞打开啦!”有人高声喊道。仰望天空,只见红白相间的主降落伞挂着黑褐色的返回舱,正在缓缓降落。
  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记者赶到着陆点看到,返回舱周围降落着几架直升机,身着不同颜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
  金色朝霞之下,胡杨大漠上的返回舱万众瞩目。随着返回舱舱门打开,医监医保人员上前进行了短暂的询问交流。随后,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依次出舱。他们神情轻松地向大家挥手致意,引发人群阵阵欢呼掌声。
  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额济纳边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雷宏亮值守的位置,距离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很近。虽然背对着返回舱,但他依然能清楚地听到航天员的讲话声。“每次神舟载人飞船发射、回收,我们都要参加安保任务,为此还特地组建了‘航天护卫队’。”雷宏亮激动地说,神舟凯旋让每一个参加安保任务的民警都非常振奋,大家都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强大而骄傲。
  在返回舱着陆现场,除了众多的工作人员,还有一名“追星”的牧民,他是额济纳旗赛汉陶来苏木孟格图嘎查的牧民卫其勒格其。“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也降落在我家草场,我太高兴啦!”为一睹神舟凯旋的精彩瞬间,4日凌晨4点多,卫其勒格其就从家驱车出发了,“‘神十二’‘神十四’‘神十五’的返回舱都降落在我家草场,这是我的荣幸,我为出征太空的航天员们点赞,为祖国航天事业点赞!”  (记者任军川、刘懿德、林翔)
新华社酒泉6月4日电
 
神舟拂晓回东风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侧记
神舟拂晓回东风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侧记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唤醒巴丹吉林沙漠时,在太空“出差”180多天的3位航天员踏上了回家之路,已经在东风着陆场预定落点守候的搜救人员也开始忙碌起来。
  6月4日6时33分,在现场人员的期盼和欢呼声中,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早在14个小时之前,6月3日下午4时,一支任务车队已从东风航天城出发,前往着陆场附近区域待命。
  这是东风着陆场第4次迎接航天员天外归来,也是首次跨昼夜执行的神舟飞船搜救任务。为了应对戈壁滩上昼夜近20摄氏度的温差,搜救人员带上了羽绒服和防风毯。
  4日凌晨2时,东风着陆场,圆月映照戈壁。搜救分队空中(直升机)分队、固定翼飞机(载伞降救援组)分队、地面分队、道路封控分队、搜救支援分队、搜救预备队和地面搜救小组陆续开始行动。数架直升机、近百台车辆向飞船预定着陆点进发。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说,为确保航天员归途安全,东风着陆场设立了应急备降场、新增后弹道返回搜救区域、构建非合作式搜索体系、创新预案体系构建方法、全面实施装备检修检测、制定应急处置预案200余份。
  当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按照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指令开始调整姿势,沿着既定的轨迹朝着地球飞来时,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东风着陆场,地面风力仅3-4级,正是着陆的好天气。
  “轨返分离”“推返分离”……在东风航天城指控大厅,口令一个接一个地发出,搜救工作进入倒计时。
  不久,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进入黑障区。返回舱刚进入黑障区,敦煌测控区光学组组长李长松便准确地捕捉到返回舱的实时高清图像。
  曾经会让飞船与地面失去所有联系的黑障区,如今已经实现可控。“从神舟一号任务开始,为了解决飞船在黑障区的跟踪测量难题,经过一代代测控人接续攻关,现已具备了黑障区稳定跟踪飞船的能力。”测控区技术专家吴刚说。
  “回收一号发现目标!”“回收二号发现目标!”东风航天城指控大厅,一个耀眼的白色火球出现在屏幕上,光学望远镜成功捕获飞船轨迹。
  “是开伞了吗?”一出黑障区,便传来航天员费俊龙的声音,“神舟十五号报告,状态正常。”
  随后,空旷的戈壁滩传来“砰”的一声巨响。距离地面大约10公里,伞舱盖从返回舱上弹落,红白相间的降落伞打开。
  全员出动,全力以赴。等候了一夜的搜救车队,打开全部车灯,全速向着返回舱进发,素白的灯柱随着车辆的颠簸上下起伏。
  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返回舱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着陆。褐色的返回舱散发着淡淡的焦糊味,在周遭留下一圈圈浅浅的沙坑。
  随后,第一架搜救直升机也降落在返回舱附近,穿着橙色工作服的搜救队员快速从直升机上跳下,奔向返回舱。
  按平压气阀、固定安全带、旋转开舱手柄……开舱手高嘉鑫娴熟地打开舱门。
  圆满完成4次出舱活动任务,开展多次载荷出舱任务、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28项航天医学实验,以及38项空间科学实(试)验……神舟十五号乘组结束6个多月的太空远行、顺利返航。
  7时许,按照出舱流程,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顺利出舱。3名航天员面带微笑,精神饱满。
  为适应地球重力,航天员被从舱门搬运到半卧式座椅上。戈壁滩的清晨天气寒冷,出舱后的航天员随即穿上保暖型睡袋。
  “回家了,回家了。”面对记者递过来的话筒,费俊龙说,我们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完成了所有在轨飞行任务,现在顺利回到了祖国,我们感觉良好。
  邓清明依然是一脸温和的笑容:“感谢全国人民对我们乘组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无论年龄多大,能够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幸福的。”
  “眼有星辰大海,胸怀赤胆忠心!我们会尽快调整状态,投入训练,随时准备再次出征太空!”航天员张陆的回答铿锵有力。
  短暂的地面重力适应后,3名航天员离开着陆场,乘专机飞往北京,在那里有他们期待已久的家人和朋友。
(李国利、黎云、黄一宸、郭明芝、张艳)
新华社酒泉6月4日电
 
聚要素 强产业 促开放
河南枢纽经济发展新观察
聚要素 强产业 促开放

河南枢纽经济发展新观察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一季度,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GDP)14968.97亿元,位居全国第五,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增速比上年全年回升1.9个百分点;同期,河南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5.6%。“五一”假期,全省高速公路车流总量达1449.44万辆,国铁集团郑州局累计发送旅客较2019年同期增长31%,单日发送旅客创下历史新高。
  经济大省挑大梁。立足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立体交通网络和联通中外的“四条丝路”,河南通过交通枢纽牵引和区位优势集聚,推动产业升级,扩大对外开放。今年以来,客流、物流、资金流同时提速,中原大地活力涌现,是枢纽经济赋能河南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立体枢纽贯通文旅“诗和远方”


  “走,去安阳林州住民宿。”藏于太行深山的林州,如今成为各地滑翔发烧友、乡村游爱好者、画家摄影家的聚集地。“这里峡谷的景色很美,住上几天很惬意,从合肥坐高铁过来大概4个小时,下了高铁交通也很方便。”游客张恩勋说。
  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并实现“市市通高铁”、5A级旅游景区高速公路全覆盖、两小时航空圈覆盖中国90%以上人口……今年以来,河南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串联起热门旅游目的地,带动文旅市场强劲复苏。
  “河南风景名胜众多,文旅资源丰富。随着区域内铁路织线成网,高铁旅游线路持续火爆,我们今年陆续开通了‘红旗渠号’等多条旅游热门专线,‘五一’假期,专线日均开行232趟。”国铁集团郑州局客运部技术科科长王胜说。
  便捷交通带客来,游人如织消费旺。今年以来,洛阳洛邑古城内的夜晚,满城尽是穿古装的游客,“剧本秀”体验店人气爆满,民宿供不应求。35天的洛阳牡丹赏花期为这座古都带来了177.13亿元的旅游收入。
  郑州接待游客916万人次,同比增长144.27%;开封外省游客占比超3成,酒店入住率超9成;信阳各大美食街区客流比去年同期增长5成……“五一”假期,河南全省接待游客5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1亿元,与2019年同比增长21.3%、7.69%。
  河南2023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明确,推进“黄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大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建设“一河三山”重点区域、重点县、重要线路旅游公路试点……随着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联通景区、贯通城乡的全域旅游交通网逐步建成,“老家河南”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要素集聚赋能现代产业集群


  当游客们在太行山上的民宿中安然入睡时,凌晨3点的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却依然灯火通明。搬箱、装车、送货,货车司机李广磊在夜色中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近期快递量又有所增加,我们一天要送货物到营业网点3趟,晚上7点才下班。”他说。
  枢纽畅通既吸引八方来客,也集聚优势产业。2021年,河南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其中“优势再造战略”明确提出要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货车司机的忙碌、物流产业的发达,正是枢纽牵引下产生“链式反应”的缩影。
  中欧班列(郑州)辐射境外40多个国家、140多个城市;全省二级以上公路连通所有高铁站、机场、港口和省级开发区;郑州机场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中原大地上,一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带来客流、物流、资金流的大规模集散、重组、整合,吸引了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并带动相关产业进行结构调整。
  作为我国首个航空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区”)依托“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造了智能终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服务器产业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还发展了生物医药、半导体、航空物流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今年4月,郑州比亚迪在郑州航空港区正式投产。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将把企业的技术、战略、规模和品牌等优势,与河南的人才、市场、产业和交通等优势结合起来,助力河南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目前,通道优势已经成为河南产业升级的新动能。安徽船老板盛金启自周口中心港恢复通航起,就来到周口“闯码头”。如今,盛金启船上的货物种类有了很大变化,“从往外运粮食,到把粮食运回周口,再把面粉、食用油等成品销往外地。”从原料供应方到食品加工方的角色转变,正是河南枢纽经济带动产业发展升级的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河南先后启动两期“三个一批”项目。其中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产业占开工项目总数的70%以上。
  “河南以枢纽聚产业,培育高铁、临空、临港产业,将有效引导交通运输业从引领发展向价值创造阶段过渡。”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龙志刚说。
区位优势托起内陆开放高地


  货车司机李广磊送完货准备休息时,郑州市民郑淑云正用小推车推着1岁多的儿子在家门口附近的中大门国际购物公园里购物,她走到奶粉区买了4罐荷兰奶粉,又到生鲜区买了2斤澳洲牛肉。“现在进口商品超市很多,根本不用找人代购。”
  中大门国际购物公园是河南保税集团推出的跨境电商直购体验区,而更多的外国商品则可以通过跨境电商直达消费者手中。此外,郑州市民还可以在空港跨境免税店、中欧班列进口商品超市等场所购买外国商品。
  外国商品能够直接进入河南得益于这个省功能性口岸的不断增加。截至目前,河南已拥有肉类、粮食、药品等9个功能性口岸。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河南通过交通枢纽和口岸联通世界,使内陆变前沿。
  借助空中、陆上、海上、网上等“四条丝路”,河南人不仅能够“买全球”,还可以“卖全球”。现在,河南出口的商品不仅有服装、假发、家具等“老三样”,还有电动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等“新三样”。今年前4个月,河南“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124%,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15.7亿元,同比增长171%。
  立足枢纽优势,努力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河南,正悄然从内陆经济大省向外贸大省转变。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河南出口1788.6亿元,同比增长9%,出口贸易稳中有进。2022年,河南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8500亿元,排名创历史新高。
  枢纽先行扬新帆,引客聚产天地宽。
  “在‘四条丝路’开放新通道的支撑下,中原大地的交通区位优势正加快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未来河南将更加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产业升级,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喻新安说。
  (记者唐卫彬、刘金辉、翟濯、李文哲)    新华社郑州电
 
对外开放活力更显 科创赛道动能更足
古都西安发展势头强劲
对外开放活力更显 科创赛道动能更足

古都西安发展势头强劲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一季度,西安市地区生产总值2834.11亿元,同比增长7.6%。
  数字增长背后,是付诸实践的系列务实举措。今年以来,西安市千方百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底气更足、朝气更显,矫健步伐里彰显出奋力追赶、敢于超越的使命担当。
新高地:内陆改革开放步伐坚实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办,全球再次将镜头对准这座千年古都。从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到GDP领先西北率先突破万亿大关,古之长安、今之西安一直秉承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城市气度。
  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和红利,一批企业感触最深。5月23日,中国-中亚峰会闭幕后的第四天,重达两吨的车厘子就搭乘波音B757-200型飞机,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运抵西安。即到、即查、即验、即放,仅1小时这批货物便完成了交付。
  “全程效率很高,保证了水果的品质。近期,我们还将陆续进口一批产自东南亚国家的榴莲、椰子等。”陕西鼎弘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阮籍说。
  移步换景,汽笛声声。西安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5月30日,装载着各种货物的50个标准集装箱从西安驶向塔什干,这些货物总货值突破一亿元。
  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1103列,较去年同期增长39.6%,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西安国际港站相关负责人白宽峰说,班列已开通境外17条线路,实现欧亚地区主要货源地全覆盖。
  便捷的往来之间,离不开立体多维的国际贸易通道。近年来,地处西部内陆的西安不断搭建起由航空、铁路组成的贸易大通道,因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受到欢迎。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长期往返于西安和阿斯塔纳的爱菊粮油集团副总经理孟玲说:“以往我们需要先从西安抵达北京,然后乘飞机到阿拉木图,再辗转到阿斯塔纳,如今西安已开通直飞中亚五国的航班,这种便利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展相关贸易。”
  开放优势正加速转变为发展胜势。今年一季度,西安一般贸易进出口额319.83亿元,同比增长8.1%,占进出口总值的34.3%,同比增长7.1%。
  深入实施西安港扩能优化行动,加快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外贸新模式新业态,加大外贸主体孵化培育力度……西安正持续建强做优开放平台,提升开放服务能力。
新动能:创新驱动见效成势


  西安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创智云谷内,一批精密零部件正在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加工。这家公司主要从事超精密加工及抛光工艺,这项技术是我国亟待突破的“卡脖子”技术之一。
  企业负责人米天健是西安理工大学青年学者,从事相关研究多年。“我们一直筹谋进一步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米天健说,秦创原加速了这一转化过程。
  秦创原是陕西省于2021年设立的创新驱动平台,致力于激活丰富的科教资源,打破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转化“堵点”。作为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安西咸新区被确立为秦创原总窗口。
  米天健说,入驻秦创原后他们先后获得了创业启动资金、享受三年厂房租金减免,还有来自科技经纪人从“技术端”到“市场端”的贴心服务。目前,公司已建成十余条生产线,去年营业额达到4500万元,预计三年内总产值可达5亿元。
  为好技术找到好出路,秦创原吸引力持续释放。西安砺芯慧感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秦创原拔节生长。
  不仅如此,隆基绿能、西部超导、三一重工、商汤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也在此纷纷布局,带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加速融合。
  隆基绿能是全球领先的光伏企业。今年年初,这家企业再次于西咸新区追加投资,打造全球单体最大、产能最高的光伏电池生产基地。
  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说,借助秦创原平台和优势,今年一至四月,新区签约落户项目达80个,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一季度,新区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29家,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5.186亿元。“科创企业、人才和资金等各类要素高效融通,开放创新的生态正不断形成。”
  持续深化秦创原建设,驱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
新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骨架隆起


  位于西安市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平均一分钟就可以下线一台整车。与之对应的是,今年一季度,西安新能源汽车以62.8%的同比增速持续领涨,产量占全国的13.8%,这意味着全国大约每生产7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产自西安。
  产量持续攀升,研发不断深入。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钊说,企业落户西安后,依托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的广泛资源,去年公司自主研制出60款新能源产品,完成了自动驾驶、燃料电池等23项关键技术落地。
  新能源汽车只是西安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切面。近年来,西安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并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壮大成势。
  5月24日,陕西首条氢燃料电池全自动生产线在西安开工建设,预计投产后可年产2000套氢燃料电池电堆。此外,氢燃料电池研发创新中心、氢能检测中心等也在筹建中。
  西安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西安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6%;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8%;集成电路圆片、太阳能电池等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1.6%、48.8%。
  走进西安市雁塔区西京科创园,近600家企业、2万多名员工聚集于此,智能制造、技术迭代等关键词随处可感。在西安创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款搭载在传感器上的陶瓷芯片厚度仅1.5毫米,几十秒后这款产品就在生产线上完成制作。
  今年年初,雁塔区电连接器产业集群跻身特色产业“国家队”,西京科创园正是这一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目前,园区产业涉及电子元器件、航空航天、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诸多领域,亩均产值近4000万元。
  雁塔区委书记王征说,辖区正在加快西京科创园、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抢占新赛道、制胜新领域,助力新兴产业扩产增效。
  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等布局应用,前瞻布局生命健康、氢能与储能等一批未来产业,西安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不断迈上新台阶。
  古都西安,活力迸发、势头强劲!
    (记者孙波、张斌)
    新华社西安6月4日电
 
向“制造高地”飞跃
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向“制造高地”飞跃

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线观察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从家喻户晓的“飞鸽”自行车,到彼时的时尚之选“海鸥”手表,作为多个“新中国第一”的诞生地,天津的制造业底蕴已经融入血脉。近日,天津印发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天津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力争先、勇往直前。
以智为媒构筑转型“硬实力”


  机械臂协同操作,精准地从原料箱中将不同规格的螺母分拣排列。这套视觉分拣螺母系统,是不久前天津卓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的展品之一。
  “通过实时生产数据的上传共享,产线的灵活性和质量控制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公司总经理张坤宇说。在智能科技的加持下,卓朗科技帮助一批本地企业实现了智能化产线的升级改造。
  近年来,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蹄疾步稳。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的天津,正在“以智为媒”,先行先试。
  步入位于天津市津南区、不久前获评“可持续灯塔工厂”的天津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零部件沿着头顶的全自动物流运输系统被有序传送至所需工序,先进设备与极少量人工协同作业下,一台洗衣机即可完成快速下线。
  “通过智能化、自动化升级以及信息互联技术的应用,整个前工序车间基本实现了无人化生产,只需几名技术工人监测和维护设备运行。”天津海尔洗涤电器有限公司信息化部部长陈勇介绍说。
  “近年来,我们在智能制造领域加大投入,围绕节能减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该公司总经理郝兴军说,如今,企业已能够通过数据集中管理,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自动分析、智能优化,不断改进工艺流程,起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天津市工信局局长尹继辉表示,天津正在加速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天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已达107.6,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1.5%。
集群聚力打造发展“排头兵”


  在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一排排冰柜中存满了疫苗“种芯”。25年的发展历程,令这家公司成长为辐射原料药、制剂、中兽药、饲料添加剂与宠物诊疗等业务板块的综合性生物制药企业。
  京津医药谷项目已完成建设规划,天士力、瑞普生物等一批企业稳步发展……集中优势打造“排头兵”,是天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见行见效的手段之一。目前,天津已在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正加速向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迈进。
  近年来,天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机遇,以龙头企业为行业牵引,以金融服务为支撑助力,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
  “最初来到天津时,我们只是一支两三人组成的小型团队,如今公司已有近20名员工,园区优惠的配套政策、优质的服务与人才引进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回忆起企业的发展历程,天亿纵横智能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博颇为感慨。
  企业的母公司北京天亿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工业机器人、计算机系统集成等业务的科技型企业。接到研发动车车底故障检测机器人的项目后,李博带领核心成员落户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心无旁骛地投身到设备研发与算法数据训练之中。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优势,人才在两地间畅通流动,“北京研发、天津制造”的产业链协同模式加速形成。
前瞻布局抢占未来“制高点”


  天津宜科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内,作业员正实时监控着屏幕上的数据和图像,对高精度伺服电机编码器进行组装、调试。依靠自主创新,这家深耕工业自动化“赛道”的公司已逐步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
  在与企业一墙之隔的空地上,公司董事长张鑫正筹划新建1万平方米厂房。“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工业‘神经网络’布局,为更多制造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张鑫说。
  企业所在的西青区,是天津制造业科技创新的“高地”之一。天津市西青区工信局党组书记方文轩介绍,西青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持续壮大企业规模。
  不止于此。今年3月,由天津市布局、依托天津大学设立的第六家海河实验室——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正式揭牌。
  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主任助理、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团队教授许敏鹏介绍,这座实验室拥有无创脑机交互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实现脑机交互全技术链条覆盖,不仅是我国脑机交互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正加快探索成为天津制造业的核心支撑。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脊梁,是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尹继辉说,天津将坚持先行先试、一业一策、梯度培育,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奋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记者郭方达、刘惟真)新华社天津电
 
“进”无止境
江苏武进以干部硬作风做优营商“软环境”
“进”无止境

江苏武进以干部硬作风做优营商“软环境”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近期,西安联美(常州)环保设备研发总部项目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启动,从拿到土地到办好开工手续,只用6个小时不到。项目负责人李哲宇介绍,交地当天即取得不动产土地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四证三书”,武进变“串联办”为“并联办”,开工审批手续1天内全部办结。
  三国时期,吴帝孙权为此地取名“武进”,蕴含“以武而进”之意。新征程上,武进着力打造“A武进”营商环境品牌,以“进”无止境的豪雄之气推动发展。今年1-4月,武进区新增市场主体近9200户,同比增长近27%,市场主体总量正式迈入“20万户时代”。
企业“点菜”
政府“端菜”


  近期,武进发布“A武进”“5A”内涵:政策更精准、市场更和谐、政务更满意、法治更透明、人文更活跃。
  “拿地即开工”是武进创建“5A”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锚定更高目标,武进还推出“低风险项目简化审批”“分阶段施工许可”等8项配套措施,为全区重点项目提供“菜单式”服务。根据企业审批进度测算,采用相关方案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至2个月左右。
  政策送暖,经济复苏。然而,对于不少企业而言,惠企政策“不知晓”“不理解”“不会办”等难题萦绕于心——政策文件内容多、学习理解门槛高、中介机构收费贵,企业经常错失政策申报时机,无法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如何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打开“一企通”平台,2500余条政策跃然“屏”上,人才、税收、金融、助企纾困、综合支持等6个模块皆攸关企业生存发展。政策库、政策速配、政策订阅等功能,不仅帮助企业答疑释惑,还能助其排忧解难。
  “了解最新惠企政策,申报项目很快通过答辩。”江苏源氢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斌笑着说。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这块“政策计算器”,已给企业精准画像,实现政策精准赋能。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围绕推进“顶天立地”的重大项目、服务“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武进从“小切口”入手,“打包式”发布包括帮办代办促办、税收智囊团等37条助企暖企举措。
  既“栽梧桐”,又“除杂草”,既“植沃土”,又“勤浇水”。“政策环境要着眼综合更优,市场环境要着眼公平有序,政务环境要着眼高效便利,法治环境要着眼公正透明,人文环境要着眼亲商安商。”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乔俊杰说,要以营商环境的“进无止境”,促进经济发展的“稳中求进”。
企业“吐槽”毫无保留
政府“笑纳”改进作风


  “高级机加工的缺口很大,技术人才招聘成了‘老大难’”“企业订单饱满,急需就近找一处5000平方米标准厂房”……近期,在由区长主持的每月一次武进营商环境企业家座谈会上,不同产业集群的企业家谈需求、说感想、建良言,部门负责人解疑惑、做改进、谋优化。一个诉求推动解决一类问题的机制,悄然形成。
  企业“吐槽”,部门“笑纳”。武进针对新能源企业、机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后备企业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举办座谈会8场,收集到的近百条意见建议全部落实到位。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企业家们普遍反映,他们特别在意政策预期是否稳定、政府承诺能否兑现、要素保障能否跟上。如何做强营商环境这一核心竞争力,检验的是政府的担当。
  为打造过硬的干部作风,武进区纪委监委开通“武廉码”,除精准推送各类惠企政策,还不断拓宽企业反映问题的渠道。与此同时,武进区纪委监委还在全区选择30家代表性企业,设立营商环境廉情监测点,把监督“探头”架到企业一线,对影响营商环境的作风和腐败问题线索第一时间跟进、督办、查处。
  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有企业反映,区政务服务大厅“进一门”,并不能完全解决“多头跑”问题。武进区纪委监委了解后,相关诉求迅速得到回应。江苏洛凯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黄华感慨道:“遇到困难得到快速解决,最能增强信心。”
  武进已发布涉优化营商环境问题的自查自纠清单,全面破解难点、痛点、堵点,挖掘改革创新亮点,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地方发展动力注入强劲势能。
  “人人是营商环境,时时是营商环境,处处是营商环境,事事是营商环境。”武进区区长恽淇丞表示,要把企业“心声”转化成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有力推手,把优化营商环境的每一件“小事”当成关系武进未来发展的“大事”。
  追求“5A”驱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太阳诱电超薄多层陶瓷电容器项目,是一个重大外资项目,仅一期建筑物投资额就达170亿日元。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武进为项目量身绘制了涉33个单位部门、57个环节、31个事项的全流程图,各部门间通过内部流转、联席会议、信用监管多种形式,审批周期大幅压缩。“政府组建工作专班,每两周上门,现场解决问题。”太阳诱电(常州)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在不少常州干部看来,“A武进”的A就是第一,不仅坚持把企业和群众的诉求摆在第一位置,始终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第一选项,还要敢于在营商环境创新突破上迈出第一步,立志收获营商环境建设第一口碑,为武进高质量发展提供第一支撑。
  作为“吴文化”发源地,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塑造了“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阳湖精神”。带着“阳湖精神”这一文化标识的武进,成为“苏南模式”发祥地之一,曾创造每四人就有一人是老板的奇迹。迈入新时代,武进已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1个,坐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4家,先后四次获评江苏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区。
  “勇争一流”的武进人意识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往往意味着率先遇到发展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只有“干部敢为”,才能更好地引领和推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从一定意义上讲,干部作风就代表着营商环境。为此,武进真正把营商环境的评价权交给企业、交给社会。
  武进常态化开展政务服务满意度评价、行风监督员监督检查等综合评价工作,让市场主体成为营商环境的“阅卷人”。近两年,企业评价好评率保持在98%以上,政务服务满意率保持在99%以上,监督检查问题整改率达100%。“我们已逐步构建了量化指标评价和企业感受相互印证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武进区行政审批局局长祁斌说。
  用“营商”,去“赢商”。今年以来,武进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461.01亿元,同比增长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3.1%,增速较2022年提升33.1%;新能源产业一季度完成产值449亿元,增幅30%。机器人、智电汽车、集成电路、石墨烯、医疗健康等5张新产业名片越叫越响。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
  “抓作风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未来。”乔俊杰表示,只有对标一流营商环境,永不懈怠推进作风建设,全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承载力的发展生态,才能让各类市场主体尽享更多机遇、更优服务、更快发展,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武进新实践汇聚强大力量。
  (本报记者秦华江)
 
“全力以赴确保粮食归仓”
安徽保障夏粮抢收一线见闻
“全力以赴确保粮食归仓”

安徽保障夏粮抢收一线见闻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据新华社合肥6月3日电(记者水金辰)在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许堂乡刘岗村,收割机正轰鸣作业。3日晌午,云系增多,村民李明亮焦急地站在麦田旁张望着,“不在这儿盯着,心里不踏实。”
  同样站在麦田旁的还有村党总支书记张振峰,他正协调机手和农户加快麦收进度。“三夏”时节,协调机手到田收割,是镇村干部的“中心工作”。
  “我们要全力以赴确保粮食归仓。”张振峰说,刘岗村有13个自然庄25台收割机,村里的生产队长、老党员等都加入了应急抢收服务队。
  产粮大县阜南县,76支应急抢收服务队、28个农机维修服务队活跃在各个乡镇夏收一线。
  “主产区前期降雨让不少地方小麦同期成熟,打破了机手由南向北作业的行进规律。”阜南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站高级工程师朱继侠介绍称,他们每天调度各乡镇收割进展,尽全力满足在地小麦抢收需求。
  “三夏”抢收,除了要把地里的麦子及时抢收上来,还得储存安全,水分控制是关键。行走在皖北粮食主产区,不少农户房前屋后都摊晒着新收的麦子。“趁着天好晒一晒,把水分控下来。”颍上县田头,一位种粮农户告诉记者。
  对于种粮大户来说,规模收获的小麦无法用摊开晾晒的老办法。颍上县金唐庆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应利望着太阳下黄澄澄的小麦说“先晒晒控水”,实在不行再上烘干设备。据介绍,“潮麦”收下来两三天不晒干,就可能霉变,“收了也可能白忙活。”
  不远处,颍上县东阳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里,7组烘干设备正开足马力作业。记者看到,仓库内堆积着大量新收待烘的小麦,烘干员郑多保正忙着向烘干锅炉内添加燃煤。目前,在颍上县共有83家烘干中心453台烘干机,日烘干能力达13000吨,全力保障粮食降水分稳品质。
  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6月2日,安徽投入联合收割机12.2万台,此前已全面启动省内1.74万台烘干机,开足马力烘干新收的小麦,并协调各学校、企业等有具备晾晒条件的场所帮助群众晾晒小麦。
 
“让国旗飘扬在国境线的每个角落”
“让国旗飘扬在国境线的每个角落”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6月2日,护边联防队队员骑着摩托车巡逻。
 
 
  车轮滚滚,黄沙漫漫,一队摩托车风驰电掣般驶来……这里是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昌果乡,虽然已是初夏时节,但依然寒风刺骨。50岁的昌果护边联防队队长石角带领18名队员,骑着摩托车在边境线巡逻。
  昌果乡是与尼泊尔接壤的边境乡,有105公里的边境线,5条通外山口。
  1996年,昌果边防工作站成立,石角成为官兵与牧民间的翻译。看石角家境困难,官兵们时常给他送慰问品,让他接受职业培训,还帮他家开了间小卖部,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1996年我主动申请成为一名联防队员,当时只有我一个人。”石角对记者说,那时他的主要工作除了翻译和向导外,还会同官兵一起参加边境巡逻,“我的家乡处在祖国的边境一线,守护家乡边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003年,昌果边境派出所要组建护边联防队的消息传到了石角耳朵里,他赶到派出所第一个报了名。当时的护边联防队仅有15人。2005年10月,昌果乡遭受特大雪灾。危难之时,石角所在的护边联防队自发组成“抢险救灾突击队”与官兵们苦干三天三夜,打通了十几公里的雪阻路段,成功解救152名受困群众和15000多头(只)牲畜,为群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20余万元。
  2006年,因为工作积极、踏实肯干,石角被推荐成为护边联防队队长。他说:“我没什么文化,但我相信,只有自己做好巡边护边这件事,一心一意守好国家的边境,这样大家才会有幸福平安的生活。”
  因为工作顾不上家,石角觉得对不起妻子和女儿,但妻子对他说:“你为国家守边巡逻,就是保护我和孩子。”“没有国,哪有家?”石角说,有了家庭的支持,守边就更有动力了。
  在石角和队员们的带动下,参加护边联防队被当地牧民视为一种荣誉。2008年,护边联防队扩招,20个名额却来了100多人报名。“我们护边队现在总共有103人。”石角说。
  26岁的索朗次仁两个月前刚刚加入护边联防队,这次是他参加巡逻第一次到达界桩。“看到界桩的那一刻我很激动,我是一个退伍兵,没想到退伍之后还能为保卫国家做出我的贡献。”索朗次仁说,“我想做一个像石角队长那样的人,把巡边护边坚持下去。”
  从1个到103个——在27年的时间里,一支由普通牧民组成的护边联防队在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让国旗飘扬在国境线的每个角落。
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影报道
 
乐山高位山体垮塌造成19人遇难
乐山高位山体垮塌造成19人遇难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成都6月4日电(记者余里、王曦、龙泠宇)记者从四川省乐山市委、市政府获悉,6月4日6时许,乐山市金口河区永胜乡鹿儿坪石板沟发生高位山体垮塌。事发后当地迅速组织救援力量600余人,携带各类专业救援设备开展搜救。截至4日20时,搜救工作已经结束,此次山体垮塌造成19人遇难,5人轻微受伤。高位山体垮塌的原因正在调查中。
 
京津冀签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京津冀签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石家庄电(记者王民、冯维健)6月2日,京津冀三省(市)区域交通一体化统筹协调小组联席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会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签署了《交通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2023-2025年)》,明确将持续推进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水平。
  按照框架协议,围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京冀双方将共同协调推进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项目建设,推进京雄高速二期进京检查站规划建设,推动进京检查站与高速公路同步建成投用。
  围绕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京冀双方将加快推进厂通路建设,保证2024年建成。推进厂通路公安检查站建设,随路同步建成投用。加快密涿高速三河平谷段建设,实现2023年年内建成。
  围绕深入推进运输服务优化升级,京冀将推动环京地区定制快巴通勤试点,积极构建以北京为核心的通勤圈。按照“成熟一条、实施一条”原则,推进廊坊北三县至北京通勤定制快巴稳定运行,2023年将开通廊坊主城区、永清、固安至北京定制快巴,加快向张家口、保定等周边地区增点扩面。推进河北净菜进京车辆免费通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根据框架协议,津冀支持津兴铁路建设,保证2023年建成通车。共同推进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在双向四车道基础上扩建为双向八车道,力争2023年具备开工条件。
  围绕深入推进津冀港口协同发展,协议明确,津冀双方将优化区域集装箱、大宗散货等运输布局,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津冀世界级港口群。发挥港口物流枢纽作用,保障国家能源原材料运输安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围绕深入推进运输服务优化升级,津冀将推进通武廊地区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通过定制快巴等形式方便群众出行。推动天津国际枢纽依托石家庄国际陆港延伸腹地、石家庄商贸物流依托天津辐射全球,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海铁公联运、陆空联运示范样板。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新一批职员表被公布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新一批职员表被公布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哈尔滨电(记者杨思琪、唐铁富)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731部队”)罪证陈列馆2日联合在哈尔滨市向社会公布一批731部队编制资料。这些资料详细记载了731部队从关东军防疫部改编成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的职员表,揭示731部队从无到有的人数变化过程。
  731部队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以研究防治疾病和饮水净化为名,实则用中国人、朝鲜人、苏联人等进行活体实验,以及进行细菌武器研制和生产的秘密部队。据悉,这些资料是由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日本明治学院大学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松野诚也近期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藏资料中发现的。
  松野诚也介绍,这些资料包括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军官高等文官职员表、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判任文官同待遇者职员表、关东军军马防疫厂军官高等文官职员表、关东军军马防疫厂判任文官同待遇者职员表等,其产生的时间均在1940年8月。
  “这次发现的资料显示,731部队人员表均被列为军事机密,部队组成和人员部署均为重大保密事项。”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说,通过名单可以看出,731部队由总务部、第1至第4部、资材部、诊疗部、教育部构成,是一个以医学为主体的机构,其中管理层人员多达455人。这支部队由军医、药剂、卫生等方面的军官、工程师、技师、雇佣人员等组成。从军官、高等文官的职员表来看,医学工程师在部队中占据很高的位置,其中包括731部队首任部队长石井四郎的哥哥、动物班负责人石井三男。
  “这是研究二战期间日本发动化学战、细菌战极为重要的档案资料,也是日本关东军在侵华期间所犯罪行的铁证。”金成民说,这与1940年发生在我国的细菌战具有密切联系。资料显示,在浙江衢州、宁波、金华等多地,日军曾使用感染鼠疫的跳蚤等实施细菌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学何为?
专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学何为?

专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从极地科考到测天绘地、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两弹一星”到粮食安全……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应运而生的武汉大学,在130年的办学历程中孕育了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大学践行“四个面向”,牢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先后牵头研制并成功发射四颗卫星,推动空天信息、智能水利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奋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武汉大学如何展现新作为、实现新愿景?
  6月1日上午,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在新华社接受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的采访。
  记者: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武汉大学将以什么样的行动,为昂起高等教育的龙头作出贡献?
  黄泰岩:武大党委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专题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表示,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论述的极端重要性。大学,尤其是“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高校,要迅速行动起来,围绕建设教育强国这个伟大目标奋发有为。
  我的体会,一是要把人才培养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要把科研工作做好,围绕国家“四个面向”的要求,服务“国之大者”,攻关“卡脖子”难题。三是要做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贡献智慧和力量。四是要做好文化传承创新的工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
  总书记特别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怎样发挥龙头作用,给我们提出了新课题,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为这个“重中之重”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记者:今年武汉大学将迎来130周年校庆。百卅武大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黄泰岩:跨越三个世纪历史时空、经过130年建设发展的武汉大学,始终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基因、传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坚持“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的卓越追求,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格局性变化。
  “自强担使命,拓新创未来”是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的主题。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的武汉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使命担当、更大的主动作为再接再厉、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再立新功,为奋力谱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武大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学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
  黄泰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办学治校,以高质量发展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我的体会是,要增强“三个思维”、把握好“三个关系”。
  一是增强战略思维,在战略谋划上搞清楚“武大之位”和“武大之为”的关系。“武大之位”的“位”,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办学定位,二是我们在国内外高校中所处的现实地位,三是目前我们在学校发展史上所处的历史方位。只有真正搞清楚了这三个方面的“武大之位”,才能从战略、全局、长远角度思考和谋划“武大之为”的方向、重点、路径。
  二是增强辩证思维,在思想方法上把握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我们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要运用好这个强大思想武器,真正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去射武汉大学高质量发展的“的”。
  三是增强历史思维,在办学治校上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武汉大学经过130年的建设发展,积淀了深厚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这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指引。我们要珍惜这些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做好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
  记者: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结合点和聚合地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如何思考并积极回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
  黄泰岩:党的二十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清晰地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领会,紧紧聚焦教育、科技、人才,系统谋划“武大之为”。
  教育方面,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一是大力推进新时代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基础学科人才、国家急需人才、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构建高质量本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二是持续加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基础学科学术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博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等,全面提升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
  科技方面,要坚持“四个面向”,提升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测绘遥感、北斗导航、水利水电、信息科学、生物医学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大力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加大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策划和培育力度,力争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承担更多战略任务。另一方面,武汉大学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方重镇,要围绕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和研究范式创新,加强中国特色高端智库建设,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
  人才方面,要坚持引育并举,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关键在人才。一是要精准引才。在继续做大人才增量的基础上,围绕国家战略和学校学科布局,聚焦世界学科前沿、国家重大急需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大顶尖学者和战略科学家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提高人才引进效率和精准度。二是要精心育才。从学科建设全局高度和师资队伍建设长远角度考虑,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激活人才存量活力,建设综合素质优良、规模结构合理、梯队传承有序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的工作,靠什么来统领?我们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平台建设等,这样才能聚焦学校建设的目标、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记者:您从战略上对“武大何为”进行了思考,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对“武大之为”进行了系统阐述,那么如何切实保障“武大有为”?
  黄泰岩:党的领导是根本。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改革创新是关键。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也永无止境。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积极推进学校综合改革,重点统筹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筹好内部精细管理与外部拓展资源,统筹好改革、发展、稳定。通过改革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激发办学活力,凝聚发展合力。
(本报记者薛园、李伟)
 
好风景孕育好前景
好风景孕育好前景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曾任苏州刺史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深情忆江南,怀念的不仅是自然风光,还有此间的人文风情。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城市,有古城的小桥流水,也有新城的活力时尚;有人文的华章璀璨,也有自然的山水形胜。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生产、生态与生活相融共生,不断滋养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好风景孕育了好前景。
  传承文脉、保护生态才能永葆好风景。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古城内,建筑限高24米等保护红线,被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定力坚守下来,让苏州得以保藏这份人文根脉和城市灵魂,持续凝聚着世人对江南水乡的向往。苏州古城外,西临太湖、北接长江的山脉水系,被一一造册,以专门方案维护、扩容,让“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文化氛围浓、人居环境好,还能长长久久保持下去,这当然是市民心头的城市好风景。
  好风景变成好前景,需要以人为本打造“人民满意的城市”。在苏州,政府把8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任何人只需下载一个App就能免费借阅全市图书馆的书籍;为让初来者更快融入,政府承诺“你只需要一个背包,其他‘包’在苏州身上”。在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中,不断探索实践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将吸引更多怀揣梦想的创新创业者聚集,创造更多好前景。
  好风景与好前景和谐共生,需要不断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协同经济、人文与自然。当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发展好前景的必然要求。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城市,正全面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调适优化产、城、人的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增益城市自然生态涵养能力,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探索推进经济、人文与自然的协同发展。把千百年延续而来的人文自然好风景,变成人们可观可感的生活好前景,不断绘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好图景。
  从人文与自然好风景,到生活发展好前景,是每一个人的向往,更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无论是自然环境、文化古迹的保护,还是城市的发展治理,共建共治才有共享。人人参与贡献智力与汗水,才能共筑一座座承载光荣与梦想的文明之城。    (记者杨绍功、朱筱)
     新华社南京6月4日电
 
人文之美蕴涵发展之力
人文之美蕴涵发展之力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半小时车程就能看到山水,周末的图书馆里都是读书人”,这是杭州的人文之美,在创业者眼中的宜居宜业魅力;“西湖遍地是名人,遍地是诗歌,遍地是文化”,这是杭州的人文之美,在艺术学者眼中的巨大财富。当代的杭州正在书写人文经济学的新篇章,人文之美造就了这座城市发展的丰实底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人历来认为,“人文”具有与“天文”同等的地位,都是社会生产生活遵循的准则。人文,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化会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人文之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会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人文之美蕴涵着发展之力。它营造出近悦远来的城市吸引力,人流的方向同样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方向,熙熙攘攘必然生机勃勃;它孕育出万物并育的城市包容力,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化入市民的普遍意识,让城市生活井然有序;它生发出奋发向上的城市竞争力,人文之美不仅是自然风光,更离不开前人创造和今人维护。在人文之美中涵育的市民,也自然而然成为人文之美的维护者和创造者。
  正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的人文经济学新篇章,意义也同样在于此。“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人们对人文之美感同身受之后,自尊和自豪就会油然而生,从而转化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成强大的向上动力。中华人文之美,为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
  “充实之谓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些先人留下的智慧结晶,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今天的发展提供规范和启迪。中华人文之美,为发展提供了磅礴动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衣食住行,都有美好的标准,而集大成者的生活美好,与人文之美可谓异曲同工。中华人文之美,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展现。(记者冯源)新华社杭州6月3日电
 
“去风险”才是最大风险
“去风险”才是最大风险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美国口头上以所谓“去风险”替代“脱钩论”,行动上却继续拼凑着“去中国化”的“遏制拼图”。七国集团峰会刚开完,美国近日又召集“印太经济框架”部长级会议、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会议,目的还是拉拢盟友打造排除中国的“平行体系”。这种以“去风险”之名分裂世界的做法,给深度交融的全球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美国推销所谓“去风险”概念,是在误导国际社会朝着它所希望的方向思考并得出对其有利的结论。美国召集国际会议,反复在“去风险”框架下推动遏制中国议题,目的就是要把中国与“风险”划上等号,诱拉盟友从过去因美国压力与中国“脱钩”的被迫状态,转为主动“去风险”进而“去中国化”的自发状态,为美国实现其整体对华“脱钩”遏制战略打助攻。
  是“去风险”还是“脱钩”,不要听美国怎么说,关键是看它怎么做。
  所谓“去风险”的实质,美国媒体说得很直白。《外交事务》杂志近期刊文指出,美国力推“去风险”概念,实际上就是从三个方面限制中国:限制中国在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的能力,例如芯片;限制中国在关键原材料及其加工上的地位,例如稀有金属;限制中国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说到底,“去风险”核心就是打造针对中国的“小院高墙”,搞更加精细化的“断链脱钩”,意在排挤打压中国,维护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和垄断地位,所以“去风险”是假,维护霸权是真。
  名为“去风险”,实为“去中国化”,甚至是“去全球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为限制中国发展将经贸问题政治化,胁迫诱拉一些国家限制对华出口,冲击全球产供链稳定。然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制造业第一大国,世界离不开中国。美国胁迫他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不仅严重干扰全球市场正常运行,更加剧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混乱,引发国际规则竞争与冲突,对经济全球化造成巨大冲击。
  对于“去风险”引发的全球风险,国际社会已经发出严厉警告。新加坡副总理黄循财指出,有关针对中国“去风险”而非与之“脱钩”的声音,同样会导致更加碎片化和“脱钩”的世界经济,“一个碎片化的全球经济将把世界分裂为相互竞争的区域集团。贸易、投资、思想的传播将会减少——而这些都曾是帮助我们实现经济进步的关键因素”。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则认为,开放的全球贸易使各国受益,全球贸易投资的“脱钩”,将进一步拉高世界经济当前的“发热曲线”,表现为高通胀、高债务和低增长。
  那么,美国以“去风险”为名推动“去中国化”行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美国至少难过“三关”:首先,对于企业,美方要人为改变中美企业互利的市场格局如逆水行舟,毕竟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是追求利润的,不会完全按照政府指挥而违背市场规律;其次,对于消费者,离开“中国制造”,意味着更高物价、更高通胀率;最后,对于盟友,美国企图拉上它们共同遏制中国,但对于欧洲国家在内绝大多数国家而言,这不仅不符合其利益,而且会付出高昂的机会成本。
  当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如此紧密,与中国经济“脱钩”或“去风险”的代价实际上远远超过某些国家的预期和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绝大多数国家看来,中国根本就不是什么“风险”而是机遇。正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刊文诘问的,“哪个国家会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本身对它们会是一种风险?”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人才储备和产业集群等方面积累了巨大的优势,已然对全球商业力量形成一种强大的“磁场效应”,这些优势及其蕴含的机遇必然会对冲美国打压中国的霸权战略。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近日访问中国。在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的会见中,马斯克把美中利益比作连体婴儿,认为彼此密不可分,并明确表示反对“脱钩断链”,愿继续拓展在华业务,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几乎同时,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戴蒙、星巴克首席执行官纳拉辛汉相继来华,稍早还有通用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博拉到访上海,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现身北京三里屯……外企投资有热度,中国开放有力度,最后的结果是操弄“脱钩”有难度。
  无论美政客怎么费尽心机遣词造句,终究拗不过市场规律,割不断产业联系,挡不住中外往来,更阻挡不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复兴之路。包围孤立长江黄河,最终只会让自己干涸。
  (记者叶书宏)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
 
“胡同里的学校”变身记
北京西城区以“小而美”探索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胡同里的学校”变身记

北京西城区以“小而美”探索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教育
 
  北京市西城区处于首都功能核心区,也是全国基础教育的高地。近年来,西城区义务教育在校人数迅速增加,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尤其是与老城区有限的空间之间形成矛盾,成为影响百姓教育满意度的“老大难”问题。
  为破解教育发展痛点,西城区探索实施“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建设,推动19所规模小、社会满意度有待提升的学校向优质发展,补齐“短板”构建全新教育生态。
向教育均衡的“绊脚石”开刀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小地没想到,在西城区还有学校内建筑不规范、周边环境杂乱的情况。“在琉璃厂附近,一所中学在胡同里,东西两个校区间隔着民房。”他说。
  2022年11月,朱小地受邀参加西城区校园改造工作。他调研发现,不少校园建设年代较早,存在教育设施空间资源不足、校园环境老旧、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周边居民生活都造成了影响。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分局局长王科介绍,近年来,在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学生需求与教育资源,尤其与老城区有限的教育空间之间,形成了矛盾。
  北京市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邢旭东表示,教育优质均衡是百姓的急难愁盼,也是长期积累的“老大难”。这些学校是老城区教育的短板,属于应该办但实际很难办的棘手问题。
  为破解老城区教育发展痛点,2022年8月,西城区委区政府通过调研走访,确定对19所规模小、社会满意度有待提升的中小学校进行整体提升,力争经过2至3年时间建设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用校外的“大资源”解决校内“小问题”


  西城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攀介绍,为破解跨部门协调难等问题,西城区“提级调度”,力求实现用校外的“大资源”解决校内“小问题”。西城区四套班子19名领导担任19个学校的名誉校长。
  老城区的学校发展面临的许多综合性问题,是学校自身较难解决的。“比如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占地纠纷等问题。”华嘉小学校长胡兵介绍,学校的操场一角被企业长期占地,在名誉校长的协调下得以解决。
  为了让制度落在实处,工作组集中完成了19所学校的前期现场踏勘工作,统一整理各学校的需求和相关档案资料,通过建立区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教育两委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半月报”机制和区级领导下校双报机制等,提高推进效率。
  西城区委书记孙硕担任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名誉校长,他多次来到学校调研并将学校“阳光文化”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了解到学校内涵提升的迫切需求后,他协调来自北京教育学院、西城教育研修学院、西城区教科院的专家进行指导。
  “2022至2023学年第一学期,教研员课堂听课指导125节,还有总结研讨、专场展示等教研活动。”校长陈真说,在项目引领下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涭水河分校的名誉校长由西城区区长刘东伟担任,他多次到学校调研,对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视。”学生家长戴微微说,了解到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后,名誉校长联系了“劳模进学校”系列教育活动,为孩子们树立榜样。
在“小切口”下做出“大文章”


  在北京,名胜古迹遍布周边的什刹海小学并不显眼。不大的校园内,学生数量从2010年的200多人增长到如今的700多人,办学空间捉襟见肘。在名誉校长、西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立新的协调下,有关部门将附近一处新腾退的文保单位“三官庙”协调给学校使用。
  “四合院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可以组织社团活动、建图书室。”什刹海小学校长张东兵说,这个200平方米左右的四合院纳入校园使用后,生均面积将提高至0.9平方米。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主任蔡冬梅介绍,“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建设项目为每所学校研判发展难题,引进发展所需的资源。在项目的牵引下,有的迎来了组团流动的干部队伍,有的获得了课程与教研资源。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兼任“小而美”项目校青年湖小学校长,与他一同流动到青年湖小学的还有北京小学原来的德育副校长、分校副书记和一位数学教师。“组团流动是为了更好解决优质均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李明新说,如今学校教师干劲更足了,教育面貌发生了变化。
  月坛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郭彤介绍,依托“小而精”项目学校申请了西城区的教研项目,请来了许多学科的专家进行讲座。
  “首都师范大学师范生来到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为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郭彤说,孩子们在写作上的热情明显提高。
  通过与文旅、商务等部门和高校广泛合作,项目为19所学校提供课程资源。仅首都师范大学就有14所院系参与,目前首批资源47节课程已对接到19所学校,为学校全面赋能。
构建“各美其美”教育新生态


  在琉璃厂附近胡同内的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朱小地设计了一组“空中步行连廊”弥补空间不足,并与老城风貌有所呼应。“建筑师很少有机会参与校园改造项目,但大家愿意为孩子做点事。”他说。
  参与这批建筑设计的还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胡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王小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辉以及张永和、赖军、马岩松等知名的建筑师。
  “邀请建筑师可以用高超的设计智慧克服条件困难,在小空间里做大文章。”王科说。
  经过了踏勘、座谈、线上线下会议累计240余次的沟通,这批建筑设计师各显身手。今年暑假,将实施提升类的改造项目共22个,涉及9所学校。
  香厂路小学校长高春岭说,学校将迎来1965年建校以来最大一次改造,老师们很振奋。“我们虽然面积小,但学校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都不错,尤其是特色体育有一套办法,三年级武术、四年级跳绳、五年级踢毽、六年级跆拳道。建筑师为我们设计了漂亮的高架操场,大家非常期待。”
  香厂路小学的名誉校长是西城区政协主席程昌宏,他了解到学校信息化方面的需求后,协调引进了“智慧笔”项目——学生用智慧笔即可在作业纸上书写,老师在后台实时查看进度、正确率等。
  “当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了补齐短板、各美其美、生态优化、共同发展的新阶段。”李明新说,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推进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是肩上的一份责任。针对规模小、底子薄的学校,集中力量打造成为教育有特色、发展有品质、校园有颜值、办学有风格的精品特色学校,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刘慧说:“项目在高校与中小学课堂中架起桥梁,由高校向资源相对缺乏的学校提供优质的课程和教学,进一步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
  西城区委书记孙硕表示,西城区将持续推进“小而精”“小而美”项目,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中力量补短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本报记者乌梦达、赵琬微)
 
“一千多年后,我也来到了长安留学”
“一千多年后,我也来到了长安留学”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教育
 
  踏访西安城东南乐游原的青龙寺,24岁的日本留学生熊谷花奈感叹:一千多年前到长安学习的遣唐使,正是为这里的文化吸引力而来。
  始建于隋代的青龙寺,曾是日本“入唐八大家”之中六家学习之地。
  公元804年,日本僧人空海随日本遣唐使船入唐求法,曾到青龙寺受学。空海归国时携带了大量经典,还将中国的文学、书法、天文、医学等知识传播到了日本。
  “日本的文化是从中国来的,特别是盛唐的文化深深影响了日本。到中国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来到西安留学,这种感受更加深刻。”熊谷花奈高兴地说。
  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的熊谷花奈,2022年9月来到西安,成为西北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一名研究生。
  她告诉记者,自己上大学时在日本京都,京都曾长期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日本的古城奈良一样,那里的建筑设计仿照唐朝都城长安而建造,至今仍留存着唐朝建筑风格。
  “我想今后研究日式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我的日本老师说,从事这项工作需要认真了解唐朝时代的长安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了解现在的西安,我就来到了西安留学。”熊谷花奈说。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金中介绍,唐朝时期的长安城海纳百川,其文化制度吸引了周边国家遣使来学习,特别是日本派遣了较大规模的遣唐使,将文化、制度、艺术、技艺带回日本,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谈起遣唐使,熊谷花奈说自己在课堂上对这段历史印象深刻。“很多日本人希望去西安旅游,看看曾经的盛唐遗迹,这里有太多日中交流的故事。”
  青龙寺的空海纪念碑、樱花林,兴庆公园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环城公园的吉备真备纪念碑,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的遣唐使井真成的石质墓志……
  来中国一年内,熊谷花奈走了西安很多大街小巷,前往大明宫遗址公园、大雁塔、大唐不夜城等文化景区,感受这座城市里的历史文化气息和现代旅游风韵,还喜欢上西安的肉夹馍和面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谈及跨越时空的留学生涯,同在西北大学的韩国留学生郑雅凛,对一千多年前朝鲜半岛遣使到唐朝留学的故事同样感受颇深。
  “在历史课堂上我学习到,唐代文明在当时非常发达,吸引了很多国家派人到长安学习。文化共鸣直抵人心。现在到西安留学,听听古人的留学故事,触摸一些历史古迹,就像是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留学前曾6次到西安旅游的郑雅凛说,自己非常喜欢西安这座城市。
  作为千年古都,西安市近年来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不仅成为国内外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周边国家学生来华留学的首选地之一。陕西省政府部门数据显示,陕西目前共有1万余名留学生,主要集中在西安。
     (记者张京品、许祖华)
      新华社西安电
 

为孩子们点亮大山深处的光 记云南乡村教师付发祥
 
为孩子们点亮大山深处的光
 
记云南乡村教师付发祥

( 2023-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教育
 
  “现在,我们再来解一道题。”59岁的教师付发祥站在黑板前,快速写下板书,转过头,孩子们渴求知识的脸庞映入眼帘。
  这是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孟官村明德小学的三年级数学课堂。明亮的校舍、崭新的课桌椅、多样的课题本……面对设施齐全的明德小学,付发祥的思绪却时常飞往一个遥远的简陋校舍里。
  那是位于板桥镇清水村委会沙河厂自然村的沙河厂小学——付发祥执教36年的地方。
  1986年,付发祥从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出身农村贫困地区的他决心回到海拔高、气温低的偏僻山区,帮助家乡的孩子走出大山。
  “一师一校”的沙河厂小学,是政府为解决沙河厂自然村20多户人家的孩子就学问题而设立的教学点。付发祥刚到学校的时候,全校只有五六个孩子。
  沙河厂小学地处大山环抱的山沟沟里,出山之路崎岖难行,偶尔有野兽出没。山区教学资源匮乏,为了去板桥镇中心小学给孩子们取学习资料,付发祥便徒步翻过大山,往返10多个小时的山路,一走就是12年。
  “这个山区经常下雨,印象最深的是付老师为了给孩子们取资料,打着雨伞,艰难地走在泥泞的土路上。”村民董相说。
  1998年,山区终于通了公路。用积攒的工资买了一辆摩托车后,付发祥开始骑摩托车在沙河厂小学与板桥镇中心小学之间来回奔波。“条件非常艰苦,付老师雨天赶路的行头,从雨伞换成了雨衣。”董相说,“黑的、红的、绿的……各种颜色的雨衣不知换了多少件。”
  20年间,付发祥报废了两辆摩托车。
  随着不少村民搬下山,沙河厂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村里曾提出让付发祥和孩子们一同搬去镇上的中心小学。但由于当时中心小学没有寄宿条件,孩子们每天要走20多公里的山路,不忍孩子们奔波求学的付发祥打消了搬迁念头,“在哪里都是为了孩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0多年来,沙河厂小学近200个孩子没有一人因贫困辍学,许多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走出了大山。
  1976年出生的董树才就是其中之一。
  “铛!”每当“钟声”响起,董树才和其他孩子们就知道,读书的时候到了。
  山区不通电的年代,付发祥用废弃轮胎里的钢圈,自制了一个“钟”,每天早上,他就用这口自制“钟”叫醒沉睡的孩子们。
  “我们的字,都是付老师手捏着手,脸贴着我们的耳朵,弓着身子,一笔一笔教着写出来的。”如今已在昆明成家立业的董树才说,“是付老师把我们送出了大山。没有付老师,我们就没有今天”。
  1996年,远在云南红河州的董树才陆陆续续收到来自老家的25封信,打开一看,信里字迹不一,有的像大拇指一样大,只有二十几个字;有的字号适中,铺满了几页纸。
  这些信,都是付发祥带着孩子们一起,给走出大山的董树才寄来的,一字一句,写满了山高路远的挂念和鼓励。
  “身边甘肃、四川、贵州的同事,都投来了羡慕的眼神。这份感动,我至今难忘。”董树才说。
  “在沙河厂小学的那些年,付老师有时去镇上卖炭,也会叫上我一起。”董树才回忆道,“卖炭赚到了钱,他就家家户户走访,主动提出帮孩子们垫付学费”。
  那些年村民家里条件都不好,付发祥生怕家长因为学费问题不让孩子们继续读书,一次劝不动,付发祥就劝两次、三次,直到学生坐在教室里。
  沙河厂小学前后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受过付发祥的资助。
  2022年,沙河厂小学正式合并到板桥镇孟官村明德小学。“付老师,您会跟着学生一起去明德小学吗?”学生家长董美兰找到付发祥,希望他去明德小学继续执教,“有您跟着娃娃们,我们家长就放心了”。
  为了将一批又一批孩子们送出大山,付发祥在山区坚守了36年;如今,带着一颗牵挂的心,付发祥终于迈出了离开大山的脚步。
  如今,沙河厂自然村大部分村民都曾是付发祥的学生。“如果没有付老师,沙河厂小学早就不在了。30多年来,是他撑起了整个村子的教育。”村民马荣军说。
  付发祥多年来的坚守与付出得到了各界的认可。2014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授予他“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记者佟璐)新华社昆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