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权威发布

05版:新华关注·各地

06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07版:新华国际

08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09版:草地周刊

10版:时空走廊

11版:说人解史

12版:神州风物

习近平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5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强调,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2023中关村论坛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25日在北京开幕,主题为“开放合作·共享未来”。
 
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主席致2023中关村论坛的贺信激励各界携手促进科技创新
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主席致2023中关村论坛的贺信激励各界携手促进科技创新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5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中关村论坛致贺信。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引发与会人士和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大家表示一定要在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的指引下,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要破解共同发展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充分体现了对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大势的深刻洞悉。”在开幕式现场聆听了贺信,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董进十分振奋。他表示,中关村论坛将展示中国科技创新最新成果,让世界了解创新开放的中国。与会嘉宾通过论坛深入研讨、充分交流,将有利于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创新思想和发展理念。
  “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成为埋在山洞里的宝藏。”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对贺信中提到的“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深有感触,“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科技创新只有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中国科协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院士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再次强调了“合作”之于创新的重要性,这为我们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提供了途径和方法。我们将肩扛“国家责”,用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金钥匙”。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习近平主席的贺信精神为指引,构建起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创新体系,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支撑引领作用,最大限度提升创新效能,以科技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实现。
  “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近年来,中国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新时代科技创新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对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赵长山表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
  “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只能自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开放合作,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机构和组织通力协作,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应对共同挑战。”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的信念。
  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发展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开创了改革开放史上的一段传奇。
  “中关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让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我们将不断提升论坛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强调,北京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2022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一,300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关村设立了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多年来,北京市特别是中关村始终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开放合作格局不断完善。
  北京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沿着贺信指引的方向,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
  “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和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海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我们将牢记贺信精神,充分发挥中关村论坛国家级平台作用,增进共识、促进合作,使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于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推动世界科技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王合生说。(记者陈芳、胡喆、温竞华、张漫子、吴文诩)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
目录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二)形势要求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三、国家水网总体布局
  (一)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
  (二)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
  (三)建设骨干输排水通道
  四、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
  (一)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
  (二)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
  (三)推进水源调蓄工程建设
  五、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一)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二)增强洪水调蓄能力
  (三)确保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
  (四)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
  六、完善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体系
  (一)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
  (二)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三)推进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七、推动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安全发展
  (二)推动绿色发展
  (三)加快智慧发展
  (四)统筹融合发展
  (五)完善体制机制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二)加强组织实施
  (三)加强政策保障
  (四)加强科技支撑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做好国家水网顶层设计,编制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21年至2035年。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成功战胜了数次特大洪水和严重干旱,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新时代构建国家水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纵横交织的自然河湖水系网络,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天然条件。河湖水系是水流的载体,具有行蓄洪水、排水输沙、供水灌溉、内河航运、水力发电、维护生态等多种功能。我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45203条,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2865个。河湖水系相互交织,形成复杂多样的河网格局和生态系统,成为国家水网的重要本底条件。
  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我国已基本建成防洪减灾、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等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之重器发挥巨大效益。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总库容90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调控能力约30%;5级及以上堤防约32万公里,保护了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区;建成大中型灌区7330多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37亿亩。各类水利工程逐步由点向网、由分散向系统发展,成为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湖水系连通和人工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连通河湖水系、构建江河水网的实践探索,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宏伟工程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造福中华民族。随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等重大引调水工程相继建成,跨流域跨区域水网格局逐步形成。部分地区在水网建设和河湖水系连通方面的实践,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由于我国水问题的复杂性和治水的艰巨性,与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要求相比,水利工程体系还存在系统性不强、标准不够高、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尚未完全形成。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不完善,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高,水利工程互联互通和协同融合不够,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安全绿色智慧发展亟待加强,水利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效率有待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性、综合性、强韧性还需增强。
  (二)形势要求
  当前,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有坚实的水安全支撑和保障。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水利工程体系的优势和综合效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更大范围实现空间均衡的必然要求。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水资源跨流域跨区域科学配置,解决水资源空间失衡问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生态环境累积欠账、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用水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水质污染、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生态问题。目前,全国仍有3%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为Ⅴ类、劣Ⅴ类,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年均超采量158亿立方米。河湖水域空间保护、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水质维护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系统谋划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既保障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又实现“还水于河”,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风险、更高标准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迫切要求。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易受流域性洪水、强台风等冲击,中西部地区易受强降雨、山洪灾害等威胁,400毫米降水线西侧区域大多干旱缺水、生态脆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需要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洪涝干旱防御工程标准,维护水利设施安全,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强韧性的安全水网,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发展模式,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二)工作原则
  ——立足全局、保障民生。坚持全国一盘棋,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统筹推动国家水网建设,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支撑。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把节水作为实施国家水网工程的基本前提,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充分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要求,科学合理规划水网工程布局,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提高重要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
  ——人水和谐、绿色生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国家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全过程,努力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持续改善水生态水环境,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促进可持续发展。
  ——系统谋划、风险管控。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流域整体,兴利除害结合,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推进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着力提升国家水网整体效能和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强化底线思维,增强水安全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坚持多轮驱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方面作用。创新国家水网建管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更好发挥水价杠杆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加强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融合,提升水网工程科技和智能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骨干网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水网有序实施,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网工程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洪涝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明显增强;水生态空间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河湖生态水量有效保障,美丽健康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国家水网工程良性运行管护机制健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度运用基本实现。


  (四)主要任务
  构建国家水网之“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江河湖泊为基础,以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为重点,科学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排水工程规划建设,推进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标建设、重点河段河势控制,针对重点河段适时开展提标建设,构建重要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织密国家水网之“目”。结合国家、省区市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引调排水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省市县水网体系,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加快推进列入流域及区域规划、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控制性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调蓄能力,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生态等功能,加强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发挥工程综合功能和效益。
三、国家水网总体布局


  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结合江河湖泊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国家骨干网、省市县水网之间的衔接,推进互联互通、联调联供、协同防控,逐步形成国家水网“一张网”,共同发挥保障水安全的作用,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布局相均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
  根据我国自然地理格局、江河流域水系分布、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及河湖水系连通情况,国家水网主骨架由主网和区域网组成。未来根据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要,逐步扩大主网延伸覆盖范围,与区域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水网。
  (二)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
  充分发挥长江、黄河等国家重要江河干流行洪、输水、生态等综合功能,加快完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扎实推进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生命线作用,用足用好东、中线一期工程供水能力,提高工程供水效益。坚持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深化方案比选,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后续工程建设。
  (三)建设骨干输排水通道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江河防洪治理骨干工程,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骨干输排水通道。统筹考虑重要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优化水资源调配体系,推进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重要江河堤防达标提质升级和河道综合治理,相机新(扩)建重要分洪通道,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江河行洪排洪能力。
四、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


  针对我国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水资源分布特点,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开源节流并重,采取“控需、增供”相结合的举措,在深度节水控水前提下,科学规划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源工程,依托纵横交织的天然水系和人工水道,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水资源互济联调,推进科学配水、合理用水、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全面增强水资源总体调配能力,提高缺水地区供水保障程度和抗风险能力。
  (一)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
  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聚焦流域区域发展全局,兼顾生态、航运、发电等用水保障,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强互联互通,加快形成战略性输水通道,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增强流域间、区域间水资源调配能力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促进我国人口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优化调整。
  (二)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
  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开展水源工程间、不同水资源配置工程间水系连通,提升区域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完善城市供水网络布局,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长效管护,改善供水水质,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形成多水源、高保障的供水格局。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质保障,提升农村供水标准和保障水平。统筹用好当地水、外调水,强化地表水、地下水联调联供,加强再生水、淡化海水、集蓄雨水、矿井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提高水资源循环和安全利用水平。在易旱地区,加强抗旱引调提水工程和水库连通工程建设,提高水源调配和抗旱供水保障能力,保障干旱期城乡用水需求。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在东北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结合国家骨干网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完善灌排骨干工程体系,创新并推广高效节水新技术新机制,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三)推进水源调蓄工程建设
  充分挖掘现有水源调蓄工程供水潜力,加快推进已列入规划的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加快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海岛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五、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全面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针对水旱灾害防御新形势新要求,从流域整体着眼,以大江大河大湖等重要江河湖泊为重点,开展七大流域防洪规划修编,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布局,做好洪涝水出路安排,综合采取“扩排、增蓄、控险”相结合的举措,以流域为单元构建由水库、河道及堤防、分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科学提升洪涝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统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确保重要城市、重要经济区、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
  (一)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以河道堤防达标提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加快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保持河道畅通和河势稳定,全面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对涉及国家重大战略、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重要防洪城市的重点河段,按照流域防洪规划和规程规范等要求,复核防洪能力,修订防洪标准,适时开展提标建设。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优先实施沿河有县级及以上城市、重要城镇和人口较为集中的河段治理。对北方地区河流,重点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减轻河道淤积萎缩,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对南方地区河流,重点维护河势稳定和行蓄洪空间,协调干支流关系,统筹防洪与排涝,减轻干流防洪压力。新(扩)建一批骨干排洪通道,解决平原河网地区外排通道不足、洪水出路不畅等问题。加强河口治理,规范入海流路,保持河口稳定畅通。
  (二)增强洪水调蓄能力
  加快实施一批流域控制性水库工程建设,提高江河洪水调蓄能力,努力争取流域洪水防控的主动权。长江流域重点推进上游渠江、沱江,中游清江水系,下游水阳江、青弋江等支流控制性枢纽建设;黄河流域重点加快东庄等控制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古贤等工程;淮河流域重点开展上游潢河、汝河等支流,沂沭河及山东半岛重要行洪河道洪水调控工程建设;珠江流域加快西江、柳江等防洪控制性枢纽建设;东南诸河推进钱塘江、赛江等控制性枢纽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加强科学调度,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发挥调蓄工程综合效益。
  (三)确保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
  根据流域洪水出路安排和防洪保护要求,优化调整蓄滞洪区布局,加快推进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确保正常分蓄洪功能。加强蓄滞洪区土地利用、产业引导、人口规模管控。有条件的地方科学有序实行退田(圩)还湖。禁止非法侵占河湖水域,保护行蓄洪空间。以恢复蓄洪空间、行洪通道、生态空间为目标,因地制宜采取“双退”或“单退”方式,开展洲滩民垸分类整治,恢复行洪滞洪功能。优化黄河下游滩区治理方案,引导区内人口有序外迁。
  (四)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
  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影响和防洪形势变化,科学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增强全社会安全风险意识,有效应对超标洪水威胁。提升流域防洪智能化水平,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项措施。加强水库群等水工程联合调度,发挥防洪工程体系整体优势,全面增强流域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针对病险水库水闸、中小河流暴雨洪水、山洪灾害等突出风险点,及时有效消除风险隐患,提高应对洪涝灾害能力。
六、完善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体系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流域上中下游,兼顾地表地下,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一)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
  按照重塑和保持河流健康生命形态的要求,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加强节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退减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开展重点河湖、湿地生态补水,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持续整治侵占破坏河湖的问题。加强河湖监管巡查,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河道河湖清淤整治清障、生态整治修复、水系连通,改善河湖水循环和水动力条件,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环境。加快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及岸线保护范围,加强岸线功能分区管控,实施河湖空间带修复,打造生态宜居、亲水便捷的沿江沿河沿湖绿色生态走廊。推进大江大河河口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加强重大引调水工程水源区及输水干渠、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二)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深入推进华北等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在确定地下水取用水量和水位控制指标基础上,采取强化节水、禁采限采、水源置换等综合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按照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要求,实行分区管护。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利用当地水、外调水和再生水,实施超采区地下水回补,逐步实现采补平衡。
  (三)推进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加强青藏高原“中华水塔”保护,加大封育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实施林草植被恢复等预防保护措施,提高林草植被综合覆盖度,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以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三峡和丹江口库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坡耕地、淤地坝、侵蚀沟、崩岗治理等工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治理效益。以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统筹配置沟道治理、生物过滤带、水源涵养、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
七、推动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


  统筹规划国家骨干网和省市县水网建设,坚持高标准、高水平,推动水网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智慧发展、融合发展,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推进安全发展
  提升水安全保障标准。高标准建设国家水网工程,对已建工程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水网整体安全性。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复核流域区域防洪能力,分析洪涝灾害风险,优化防洪区划,对沿河城镇级别、人口规模等保护对象重要性提升或新增防洪任务的河段,合理提高防洪安全保障标准和防洪工程标准。以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为核心,有效应对特大干旱、水污染等供水风险,提升城乡供水安全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快制定修订水网工程技术标准,健全与水安全保障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在推进工程建设时同步配套完善监测计量设施。
  加强水安全风险防控。以水资源、防洪、水生态等风险防控为重点,健全国家水网工程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安全风险识别,建立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等全链条管控机制,确保水网工程运行安全。加强水网统一调度和水工程联合调度,发挥水网运行整体效能,增强系统安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制定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安全风险应急预案,防范化解突发水安全事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二)推动绿色发展
  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国家水网建设要充分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建设节水高效水网工程。对水资源超载区水网建设,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大力推动各领域节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建设引调水工程,增加水源补给,退减挤占的河道生态水量,压减地下水超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水资源尚有开发潜力地区水网建设,要充分考虑河流水系、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调入区与调出区,统筹相关区域用水需求,合理确定可调出水量,为构建水网提供水源支撑。
  建设生态水网工程。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国家水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优化水网工程布局和建设方案,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水网工程建设应尽量避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避免压覆重要矿床。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引调水、调蓄水源等水网工程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采取生态友好型建设方案、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因地制宜对已建水网工程实施生态化改造,深入开展小水电清理整改及绿色转型升级,建设绿色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水网生态调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推动健全流域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工程建设中注重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水文化。
  (三)加快智慧发展
  加强水网数字化建设。深化国家水网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推动水网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自然地理、干支流水系、水利工程、经济社会信息为主要内容,建设数字孪生水网,加快构建映射物理水流过程及其响应过程的数字化场景,提升水网工程数字化水平,实现物理水网与数字水网间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和深度融合。推进水网工程与相关行业数字化平台衔接,实现信息共享。
  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国家水网调度中心、大数据中心及流域分中心建设,构建国家水网调度指挥体系。通过智慧化模拟,支撑水网全要素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模拟分析,提供智慧化决策支持,提高水网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调度管理水平。
  完善水网监测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监测站网,加快重要江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监测站网优化与建设,加强水文水资源、取排水、河湖空间、水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工程安全等监测,全面提升水网监测感知能力。推动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应用,提高监测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全覆盖、高精度、多维度、保安全的水网监测体系。
  (四)统筹融合发展
  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互联互通。统筹国家、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的衔接和互联互通,做好省级水网规划建设,发挥水网工程整体效益。北方缺水地区依托跨流域调水骨干工程,建设完善省级水网,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逐步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强洪水资源化利用。南方丰水地区通过水网工程,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统筹调配水资源,增强河湖水动力。
  有序推进省市县水网协同融合。依托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优化市县河湖水系布局,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提升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水系连通,留足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涝空间,推进再生水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者建设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发展规模集中供水。完善灌排体系,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提高农村水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水网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国家水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在粮食主产区及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新建一批现代化大型灌区,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提高灌区输配水效率。推进水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发展,加强国家水网与水电基地协同融合。推进水网与能源产业布局融合发展,在强化节水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承载条件,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水网建设,保障重要能源基地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水网与航运融合发展,加强水网与水运通道统筹,结合流域综合规划,科学论证和有序推进内河航运发展。巩固长江黄金水道、珠江、大运河黄河以南段等航运主通道,加强江汉运河、江淮运河等工程规划建设,推进平陆运河建设。
  (五)完善体制机制
  创新水网建设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投建运营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对国家骨干网建设,由中央或省级组建项目法人,负责建设运营管理。对省市县水网建设,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优势的水管单位、供水公司、投融资平台等,组建水网建设运营实体。支持社会资本采取股权合作、特许经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符合条件的水网项目建设运营。
  健全水网良性运行机制。完善国家水网调度运行机制,提高水网运行效率和效益。研究建立水网运行调度管理等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化管理水平。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规范明晰用水权,完善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制度。加快水网供水价格改革,创新完善公益性与经营性供水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健全水网工程运行管护常态化机制,积极推进管养分离,促进管理专业化、标准化。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集中管理模式,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国家水网建设正确政治方向。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建设国家水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如期完成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
  (二)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国家水网总体设计和组织保障,完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纲要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通盘考虑、分区施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等,科学有序推动各级水网工程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创新省级水网建设推进机制,开展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深化水网工程前期论证,科学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布局和方案,力争实现水网综合效益最大化。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将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滚动实施。“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一批规划依据充分、前期工作基础较好、地方建设积极性高的国家水网重大工程。
  (三)加强政策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细化完善立项审批、资金投入、用地用海、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积极支持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建设。加强水网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协调,将国家水网建设项目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中央投资对国家水网工程建设予以支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水价标准和收费制度,建立合理回报机制,扩大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对有发电、供水等经营收益的水库和引调水工程,探索和规范推行项目法人招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参与工程建设运营。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盘活存量资产。
  (四)加强科技支撑
  积极开展国家水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运用系统论、网络技术等理论方法,提高水网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设施工、联合调度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加强国家水网科研能力建设,依托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建立国家水网科研基地。吸纳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广使用实用技术。加快水网建设相关领域科技人才培养和实践锻炼,培育领军人物和专业化科研技术创新团队,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扎根乡野解民生治学问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教学实践见闻
扎根乡野解民生治学问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教学实践见闻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石家庄5月25日电(记者李凤双、范世辉、赵鸿宇)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回信中说,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把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前,该校已在全国24个省区市的91个县市区旗建立了139个科技小院。
  10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自找苦吃”,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谱写了一首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之歌。
厚植爱农情怀


  华北平原麦浪滚滚,一片丰收在即的景象。
  在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往来田间,看小麦长势,和农民交流,续写着老一辈农大人在这里改土治碱服务三农的传奇。
  曲周地处河北省南部黑龙港流域低洼地带,曾有28万亩盐碱地,“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听耧声响,不见粮归仓”是历史上当地真实写照。
  1973年,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的石元春、辛德惠等几名老师,来到曲周县盐碱最重的张庄村,住进漏风、漏雨、漏土的“三漏房”,开始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研究。
  在他们的努力下,昔日“盐碱滩”渐成“米粮川”。此后,旱涝碱咸治理成果走出曲周,推动了我国涉及3.8亿人口、4.7亿亩耕地的低产田治理。
  爱农情怀,薪火相传。
  改土治碱取得阶段性进展后,老一辈科学家继续留在曲周进行综合开发工作。师生们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实验站开展各种研究,他们发现,实验站和农民的田地虽只“一墙之隔”,却“产量悬殊”。
  眼睁睁看着群众的产量上不去,师生们坐不住了,怎么办?
  “搬出实验站,住到村里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说,2009年,为了方便送科技到地头,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部分师生搬到白寨村一农家院子住。农民们亲切地把这个院子称为科技小院。后来,其他科技小院也陆续建起来。
  小院师生们让当地农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2010级研究生黄志坚向王庄村农民推广“水氮后移”技术,小麦亩产突破650公斤,比当地最好地块还高出100公斤。他通过合作社集中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让农资成本降低了10%。
  类似事迹不胜枚举。科技小院,成了农民农业生产的主心骨。2012年,黄志坚一个“村外人”,破天荒地当选村支书。
  农民的信任,厚植了学生们的爱农情怀;农民无微不至的关心,更让他们把农民当成了家人。
  “小院生活期间,村民看我常吃泡面,就送来了蔬菜;有时候下大雨,村民冒雨给送伞。”2018级研究生叶松林说,村民听说他准备离开小院返校写毕业论文时,纷纷拿来家里的梨、苹果、鸡蛋送他。
  最终,叶松林毕业后选择留在曲周实验站工作,继续为当地农民服务,与他深爱的农民在一起。
练就兴农本领


  先把农民当老师,再做农民的老师,学生们在科技小院练就兴农本领。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负责人张卫峰介绍,科技小院的学生是三年制,他们要在这里进行2个月左右的学前培训,开学后在学校进行5个月左右的理论学习,之后在科技小院进行20个月左右的实践,再返回学校,撰写毕业论文。
  植根广袤田野,学生们从实践中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
  “刚来的时候,我甚至分不清麦苗和野草,在老师和乡亲们的带领下,我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查看苗情,每到一处都与种植大户等交流,半个多月后,我就开始给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了。”2021级研究生吴依曼说。
  科技小院学生还深入涉农企业,在服务企业中成长。2019年,地处曲周县的有机肥制作企业邯郸市沃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遇到鸡粪制肥发酵慢的难题,负责人李书立找到科技小院,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朱高玄随即来到了企业。
  “想弄清楚不升温的原因,就得在发酵池取样,我每天就跳进鸡粪池中,用手扒鸡粪,分层取样。”朱高玄说,当时每天带着一身鸡粪味儿,做实验、查文献、问导师,经过近1个月的研究,终于使发酵期由60天降到30天左右,还降低了30%的生产成本。这个过程中,他自己学到了很多,还获得了3项发明专利。
  科技小院培养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受访企业说,这些学生既懂农业,又懂产品,还耐得住寂寞,企业特别需要这样的人才。
奋力建功立业


  目前,科技小院已经培养了700多名研究生。这些学生中,70%以上依然在从事涉农方面工作。
  科技小院首届学生曹国鑫,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药肥一体化和水肥一体化研究。得益于此前积累的经验,曹国鑫认为,新产品必须方便农民使用才行。为此他选择在农田中和农民共同研发,产品很快被推广。
  “和我同一批到科技小院的另外3名研究生,有的在大型种植公司做技术主管,有的在农业高校教书,有的在农业方面自主创业,都在坚持服务农业农村。”曹国鑫说。
  近年来,曲周县发展了2万多亩甜叶菊种植,其田间管理复杂,人力成本较大。为此,叶松林进行了甜叶菊育苗、移栽、覆膜、起垄、水肥一体化等全程机械化实验。利用新技术,每天可种植15亩左右甜叶菊,还能同时铺设滴灌带,方便后期管理。
  “今年中试成功后,明年曲周的农民就可以无偿使用这些技术,实现种植降本增效。”叶松林说。
  曲周县前衙村有40多年葡萄种植传统,全村种植了近2000亩葡萄。2017年前衙科技小院建成后,学生们发现农民种植葡萄习惯大水大肥,不但浪费水资源,还出现了土壤板结。为此他们开始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地减少了200元投入。学生们还指导农民利用无人机针对不同苗情变量用药,助推了农业绿色发展。
  “一批批农大师生接续奋斗、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把论文写在了曲周大地上。”曲周县委书记孟凡雄说,近年来,在中国农业大学的支持下,曲周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县、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小院联通中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科技小院孜孜以求。
  为了共享中国经验,中国农业大学打造了中非科技小院班,为非洲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业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中非科技小院班负责人焦小强说,中非科技小院班采用“1+1+1”的模式,留学生第一年在中国开展理论和实践学习,第二年返回到非洲开展科技小院落地,第三年在中国开展论文答辩。其中,第一年实践学习要在曲周实验站和科技小院驻扎一个作物生长季,开展实验、尝试支教、体验农村文化活动。
  谷子是布基纳法索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每公顷产量2吨左右。在布基纳法索农业部门工作的萨图宁,2019年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开始他根本不相信中国的谷子每公顷产量能超过6吨。
  在曲周,研究生导师焦小强在指导他的同时,还安排了一位当地农民帮他了解谷子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收获时,实测产量每公顷6.6吨。
  “我拿着沉甸甸的谷穗和家人视频,惊叹说,‘这简直是奇迹’。”萨图宁说。回国后,萨图宁用在中国学到的间苗、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当地村民种植谷子,目前每公顷产量已经达到4吨左右。
  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赛姆的家乡马拉维,极端天气经常影响玉米出苗率,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也时有发生。他说:“我格外珍惜来中国的学习机会,在这里,可以进行充足的覆膜试验,系统了解中国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为回国后进行科技推广积累经验。”
  目前,中非科技小院班已先后为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马拉维、布基纳法索等10多个非洲国家培养了60多名农学类研究生,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年、2022年连续向全球推广这种合作模式,称其是在生产一线赋能小农户的典型案例。目前,中国农业大学正探索在非洲一些国家建立科技小院,已有2个小院在马拉维建成。
  科技小院贡献世界的,不仅是对非洲学生的培育,很多研究的突破,也在不断丰富着人类对农学领域的认知。
  “我们依托科技小院的成果,陆续在《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报》等期刊及其子刊发表了20多篇论文,大量来自一线的数据让这些论文的影响力非常大,为全球植物营养与养分管理等农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说。
 
“点线面”三维发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观察
“点线面”三维发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湖北构建新发展格局观察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李鹏翔、徐海波、王自宸

  湖北省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经济成绩单显示,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1899.7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1%;增速比上年全年回升0.8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湖北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瞄准五大优势产业,着眼国内国际双循环,抓好区域协调发展。由点及线、连线成面,“点线面”三维发力。一季度全省经济开局平稳、起势有力,交出一份“稳中向好”的答卷。
“点”上布局 五大优势产业聚势成链


  三夏时节,荆楚大地的田间地头一片火热。在湖北荆门钟祥市的一块田地里,农机手赵鑫正手推遥控器操控拖拉机,约半个小时,就完成4.55亩的耕种面积。赵鑫说,拖拉机装上北斗高精度农机自动驾驶终端,就如同安上了“智慧大脑”,可实现耕、种、管、收、储全环节“无人化”作业。
  而在数百公里外的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内集控中心屏幕上,赵鑫的作业面积、轨迹、进程、合格率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依迅北斗农业服务管理平台,可以详细查看农田各项数据,并有效分析农机作业效率、运营时间、成本效益等。
  “一季度合同签订额达1.7亿元,同比增长60%。”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红介绍,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完善与成熟,北斗的行业应用逐渐深化、场景不断丰富,同时也带动了交通、能源、矿业、农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出更加广泛的商业价值。
  在湖北,依迅这样的北斗企业已达730余家,千亿级北斗产业集群正浮出水面。
  当前,湖北正在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及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以点及线,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按照规划,到2025年,湖北省电子信息、汽车、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元,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将达到5500亿元,北斗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通过五大产业规模实力的稳步提升,带动湖北制造业产值迈上7万亿元新台阶。
  “线”上延伸 新时代“九省通衢”释放新优势


  近日,黄石新港棋盘洲港区一片繁忙,一艘艘来自南美等地的货轮正等待装卸。“今年一季度黄石新港货物吞吐量强势复苏,月周转量达到300多万吨。”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兆弟说,以海港标准建设的黄石新港,依托江海联运大通道,万吨货轮可全年直达,水铁运输在此能无缝衔接,目前已成为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口。
  刘兆弟说,不久前,黄石新港多式联运物流园项目、深圳港长江港口智慧调度中心大楼项目等6个项目集中开工,再次吹响黄石新港长江水铁联运重要枢纽建设的奋进号角。
  湖北省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大通道的中心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目前全省综合交通里程已达32万公里。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作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要内容。
  立足“得中独厚”“得水独优”的比较优势,湖北省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引导枢纽城市功能协调发展、高质量建设枢纽港站。
  5月19日下午3时许,满载100多台汽车的中欧班列(长江号)从荆门国际内陆港铁路作业区内开出,这是荆门国际内陆港首次开通国际物流班列,班列在抵达武汉吴家山货场后,经阿拉山口出境至俄罗斯莫斯科。荆门国际内陆港相关负责人说,此通道打通后,荆门货物出口欧洲物流成本较空运可节约75%左右,物流时间较水运可缩短50%以上。
  湖北省交通厅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388.1亿元,同比增速达36.5%。与此同时,全省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525.2亿吨公里、完成水路货运周转量1109.4亿吨公里、港口吞吐量1.4亿吨,均实现2位数增长。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俯瞰荆楚大地,高速路网四通八达、客货飞机迎来送往、高铁班列疾驰神州,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在其间奔来驰往,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面”上覆盖 三大都市圈引领“聚变”


  走进华工激光位于鄂州葛店的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工厂内占地2万平方米的激光切割装备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一台台大型激光数控切割机有序下线,不久后,它们将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
  华工激光总部位于武汉光谷未来城,距离企业葛店园区约10公里。“开车全程不到20分钟,同城化感受非常强烈。”华工激光总经理邓家科说,“过去讲企业前端研发在武汉,后端制造在鄂州。现在,都属于武汉新城了。”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湖北省着眼解决湖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实际,作出大力发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的战略部署,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
  “三大都市圈”中,武汉都市圈是主引擎,而横跨武汉、鄂州两市的武汉新城,则是武汉都市圈建设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武汉新城规划、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相继发布,区域融合发展空前提速。目前,武汉新城重点项目库已集聚亿元以上项目205个,总投资4376.44亿元。
  着眼增强都市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的襄阳都市圈,正加快建设成为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重要增长极。着眼强化面向渝东、湘西、鄂西北区域辐射能力的宜荆荆都市圈,也致力于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两大都市圈相得益彰,加快提质量、增能级,奋力托起湖北腾飞的南北两翼。
  5月18日上午,湖北省二季度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举行。从区域分布看,武汉都市圈项目1006个,总投资5151亿元;襄阳都市圈项目389个,总投资2348亿元;宜荆荆都市圈项目652个,总投资3538亿元。一大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项目“拉满进度条”,为夯实工业增长提供硬支撑。
  湖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新时代新征程,湖北将全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积极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实践,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新华社武汉5月25日电
 
激发创新活力 不负关怀期许
——习近平主席回信勉励澳门科技大学师生代表在澳门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激发创新活力 不负关怀期许
 
——习近平主席回信勉励澳门科技大学师生代表在澳门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澳门5月25日电(记者李寒芳、刘刚)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23日给参与“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师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习近平主席的回信,在澳门科技大学等澳门高校师生、澳门科技工作者以及澳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他们表示,感谢习主席对澳门科技事业及澳门青年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一定牢记习主席的殷殷嘱托,不断推进澳门科技创新,培育“爱国爱澳”人才,为澳门更加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内地和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2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参与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18名师生代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汇报卫星成功发射的喜讯和参与卫星研制工作的感受,表达积极参与祖国科研建设的愿望和决心。
  “这是澳门空间科研事业一项零的突破,也是‘一国两制’下内地和澳门科研合作的成功案例。我们满怀着激动的心情,向习主席汇报内地与澳门在卫星科技领域上首次合作的重大突破。”谈起写信的初衷,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说。
  李行伟表示,习主席的回信对澳科大科技人员的经年努力给予肯定和勉励,全校师生都深感荣幸、备受鼓舞。这对于澳门科技大学以及澳门的科技创新事业是极大的推动力。澳科大将以习主席回信为指引,继续深入与内地各部门、各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增添科研动力。
  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可可表示,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一国两制’赋予澳门科技大学及澳门广阔的发展平台。澳门的空间科学家一定不负习主席的期望,把澳门的空间科学发展起来。”
  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说,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澳门高校、澳门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90后”科研力量,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尹亮、澳科大太空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易思琦参与了卫星项目。他们表示,习主席的回信给了自己莫大的鼓舞,将激励自己继续投身科研事业。
  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会长崔世平表示,希望澳门各领域的专业人士、科技工作者都深入了解并服务国家所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澳门适度多元发展,不辜负习主席的殷切期望。
  澳门青年联合会会长罗奕龙表示,回信充分体现了习主席对澳门科技以及青年发展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激发澳门科技人才融入国家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了澳门青年投身国家科技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会员大会主席杨炜轩表示,习主席回信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期待特区政府及社会各界以此为契机,在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合作研发、应用实践等方面推动澳门科技产业发展,为有志于投身科技领域的澳门青年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全体澳门居民,由衷感谢习主席和中央对澳门包括教育和科技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亲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他表示,这封回信不仅是对澳门科技大学师生的祝贺与肯定,更是对全体澳门居民的关怀和期许,对广大澳门居民是巨大的鼓舞和激励。特区政府将认真学习传达习主席回信精神,继续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培养更多“爱国爱澳”优秀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立足“国家所需、澳门所长”,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推动澳门“一国两制”事业再上新台阶。
  “澳门科学一号”是国际上首个监测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卫星,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双方在多个层面进行了全面合作。设在澳门科技大学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该卫星增设了卫星地面站及数据分析中心,回传数据相关处理分析工作将在澳门进行。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10月8日揭牌,是中国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丁薛祥出席2023中关村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丁薛祥出席2023中关村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5月25日晚,2023中关村论坛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在开幕式上宣读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丁薛祥指出,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充分体现了对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十年,中国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丁薛祥强调,中国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加强基础研究,集聚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全面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中国支持北京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支持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丁薛祥表示,中国愿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同世界各国共享创新发展成果。他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完善全球创新治理,发挥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作用,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二是促进全方位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各国政府间、科技界、产业界的交流互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顺畅流动。三是加强全球性问题研究合作,支持各国科研人员开展联合研究开发,共同推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
  开幕式后,丁薛祥巡视2023中关村论坛前沿技术展,与科技人员进行交流。
  国内外科技人员、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等约1000人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开幕式。
 
国家发改委部署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步伐
国家发改委部署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步伐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杭州5月25日电(记者陈炜伟、屈凌燕)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25日在全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现场会上表示,要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步伐,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总体消费量的三分之二。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是工业能耗和排放的主体,推动重点领域实施节能降碳,有助于加快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我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卢卫生介绍,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已初步建立起以能效水平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系统梳理了重点领域的节能降碳先进成熟技术装备和改造升级重点项目,支持了一批骨干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卢卫生说,下一步,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重点任务:一是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完善清单方案。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5个重点行业25个重点领域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印染、化纤、造纸3个行业,增加乙二醇等11个重点领域,加快开展节能降碳工作。二是严格能效管理,加快实施分类改造。一方面,要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另一方面,要推动实施改造升级。三是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四是加强政策协同,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强化能效监督考核,有效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介绍,要持续推进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进重大节能降碳技术攻关。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全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作现场会24日至25日在浙江宁波召开,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主办。会上,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进行了政策解读,相关行业协会专家做了专业讲解,浙江、上海、山东、四川等地方进行了经验交流。
 
十四部门部署推进新一轮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十四部门部署推进新一轮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魏弘毅、张辛欣)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促进“双千兆”网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部署推进新一轮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
  实施意见明确,要进一步强化电信基础设施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公共基础设施属性,统筹电信基础设施系统与局部、增量与存量、行业内与行业间等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促进电信基础设施合理科学布局,准确把握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的新特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进共建共享深化发展。
  实施意见部署了推进“双千兆”网络统筹集约建设、深化“双千兆”网络共同进入、加强农村通信杆路线缆维护梳理、鼓励跨行业开放共享、加强数字化技术支撑、优化“双千兆”网络建设环境等六方面重点工作,其中包括推进5G异网漫游、大幅提升千兆光网覆盖水平、建立并完善农村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维机制等具体举措。
  此外,实施意见还提出了部署推进新一轮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的保障举措,包括建立共建共享跨行业协调机制、优化简化审批程序、加强典型案例挖掘和培育等。
 
公安部交管局:全力保障高考考生安全及时应考
公安部交管局:全力保障高考考生安全及时应考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任沁沁)2023年高考在即。记者25日获悉,公安部交管局部署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认真做好全国高考交通管理工作,严管考场周边交通秩序,积极服务考生家长出行,全力保障考生安全及时应考。
  今年高考考生人数超千万,再创历史新高,加之高考期间恰逢汛期,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突发情况。公安部交管局要求,各地交管部门对涉及高考用车的轻微交通违法行为,教育警告后及时放行;对发生涉及考生交通事故的,要迅速出警、快速处理,必要时帮助联系车辆转送考生;依托铁骑设立护考小分队,为考生提供紧急援助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全力保障考生安全及时应考;严查考场周边乱停乱放、乱鸣喇叭等交通违法行为,必要时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严管面包车超员、客车超速、货车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严防发生涉考交通事故。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将实地踏勘考场周边道路,优化交通组织,完善设施设置;充分挖掘考场周边停车资源,开辟临时场地,设置停车引导标志;配合教育、交通运输等部门摸排涉考运输企业和组织集中接送考生的学校,加强安全教育,提醒驾驶员安全驾驶、驾乘人员全程系好安全带;加强与气象、应急、市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早掌握雨情、汛情和险情灾情,认真做好恶劣天气交通应急处置准备。
  公安部交管局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应提前熟悉考场周边道路情况,科学选择出行方式及线路;如遇交通拥堵、忘带证件等问题,请及时报警求助,交警将提供紧急援助服务。其他社会车辆如行经考场周边道路,请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降车速、禁鸣笛、按序通行,共同营造安全、畅通、宁静的护考环境。
 
陈文清在俄出席第十一届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国际会议和中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第八次会议
陈文清在俄出席第十一届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国际会议和中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第八次会议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莫斯科5月25日电(记者耿鹏宇、陈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陈文清24日在俄罗斯出席第十一届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国际会议并发表讲话。10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会议。
  陈文清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核心思想就是团结合作。中国将始终胸怀天下,在坚持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推进国际共同安全,积极参与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为建设普遍安全、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不懈努力。
  陈文清还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代表团团长会晤、金砖国家代表团团长会晤,分别同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局长纳雷什金和部分与会国家代表团团长举行双边会见,就加强团结协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达成共识。
  22日,陈文清与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共同主持中俄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第八次会议。陈文清表示,习近平主席3月成功访俄,同普京总统就两国继续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机制框架下的互信对话达成重要共识。中方愿同俄方制定好合作措施,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落实全球安全倡议,更好维护两国和国际社会安全利益。帕特鲁舍夫说,深化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坚定不移的方针,以元首共识为指引,全面推进两国执法安全合作,将为俄中应对安全风险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就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利部约谈4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就水资源利用问题

水利部约谈4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水利部近日对2022年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较多的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等4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所辖6个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了约谈。
  约谈通报了被约谈地区发现的超总量批准地下水、超许可水量取水、未经水资源论证审批取水许可、取用水统计或计量设施不规范等典型问题。
  约谈强调,要全面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履行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管水治水的政治责任;加强问题整改,切实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主体责任,对水资源管理薄弱环节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对仍未整改落实的地区将从严从重追责;举一反三,切实发挥警示震慑作用,督促各地依法强化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切实传导压力,推动水资源管理水平提升。
  4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所辖6个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本次约谈为警示,深刻反省,对照突出问题全面开展排查整治。
  水利部监督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水利部将组织开展2023年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工作,推动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我国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惩治和预防工作
我国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惩治和预防工作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齐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25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惩治和预防工作。意见自2023年6月1日起施行。
  意见分为6个部分共40条,明确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基本原则,强调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应当由专门机构或者专门人员办理,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相关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对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程序和方式,意见规定公安机关受案后直接立案的四种情形;明确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立案时限;对于管辖不明案件,要求公安机关先行立案,待管辖权明确后,移交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
  在侦查取证工作方面,意见要求全面查清犯罪事实,力求不漏一案、不漏一罪、不漏一人。规定办案机关发现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中提到其他犯罪线索的,均应调查核实。对于具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便利条件的人员涉嫌性侵害犯罪的,要摸排犯罪嫌疑人可能接触到的其他未成年人。对于发生在犯罪嫌疑人住所周边或者相同、类似场所且犯罪手法雷同的性侵害案件,应当及时并案侦查。
  意见细化被害人保护救助要求。强调综合保护、及时保护。要求接报或发现性侵害未成年人线索后,无论是否属于本单位管辖,均要在第一时间采取制止侵害行为、保护被害人等紧急措施。在监护保障问题上,意见对于监护人性侵害未成年人的,规定不仅要依法撤销监护人资格,还要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全面保障未成年人利益。
  此外,意见还对相关部门能动开展犯罪预防工作提出要求。对强制报告、入职查询法律制度落实和相关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明确。
 
两高发布司解,从严惩处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两高发布司解,从严惩处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齐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5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强奸、猥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依法从严惩处强奸、猥亵未成年人犯罪,加强对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水平。
  “在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各类问题中,强奸、猥亵等性侵害犯罪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严重践踏法律红线和伦理底线,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社会反映强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一庭庭长何莉介绍,针对此类犯罪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制定本司法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司法解释坚持依法从严惩处,进一步明确了相关犯罪的入罪条件和从重、加重处罚情节认定标准。例如,明确利用网络实施的猥亵行为的入罪条件;明确列举对奸淫幼女、强奸未成年人适用较重的从重处罚幅度的多项情形等。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对相关从重、加重处罚条款作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同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等特点,落实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优先保护原则。
  此外,司法解释明确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的加重处罚情节,规定对未成年女性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利用优势地位或者被害人孤立无援的境地,迫使被害人与其发生性关系的,以法定刑较重的强奸罪定罪处罚,以依法、准确、有力惩处犯罪。明确猥亵儿童罪加重处罚情节,例如,明确猥亵致使儿童轻伤、自残的,或者对猥亵过程制作视频,以此胁迫对被害人实施猥亵的,应当加重处罚。
  针对一些特殊情形的法律适用标准,司法解释明确,对胁迫、诱骗未成年人进行网络裸聊、向未成年人索要裸照、视频等特殊猥亵行为,明确以猥亵儿童罪或者强制猥亵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九部门:力争到2025年新增相关领域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000家以上
九部门:力争到2025年新增相关领域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000家以上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25日从工信部获悉,工信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中小企业质量标准品牌意识显著增强,综合效能不断提高,质量标准品牌对中小企业生存发展贡献持续加大,其中明确新增相关领域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1000家以上,形成中小企业质量标准品牌优秀标杆300个。
  专项行动旨在通过质量提升、标准引领、品牌建设,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提出一系列目标,包括到2025年新增贯彻实施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中小企业10000家以上,新增参与标准制定等标准化工作的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等。
  专项行动明确提升质量标准品牌意识、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推广质量管理数字化、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等15项重点任务。其中特别提出,深入开展中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中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检测评定工作;支持更多中小企业参与产品质量分级,聚焦机械、电子、纺织、钢铁、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开展产品质量分级评价。
 
全国总工会启动推进社会组织建会专项行动
全国总工会启动推进社会组织建会专项行动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周圆、樊曦)记者23日从全国总工会获悉,全总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近两年的推进社会组织建会专项行动,持续推动具备建会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建立工会。
  根据全总日前印发的《推进社会组织建会专项行动方案》,各级工会要以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和在各地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医院、学校、幼儿园等为重点,力争到2023年底,上述具备建会条件的社会组织建会率达到60%以上;到2024年底,建会率动态保持在85%左右,并带动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两新”组织建会工作。
  针对社会组织规模不一、类型复杂的情况,方案要求各地工会深入摸底排查,依法推进建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一突破。同时,推动已建会的社会组织健全组织体系,聚焦社会组织职工最困难、最操心、最忧虑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多接地气、暖人心、更优质的服务项目。
 
新疆:以学促干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新疆:以学促干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乌鲁木齐5月25日电(记者李自良、于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新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部署,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用实际行动、工作实效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在全面学习、系统把握上下功夫,在融入日常、悟在经常中求实效,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将主题教育落实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各项工作中,奋发有为建设美好家园。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自治区第一批开展主题教育的110多家单位举办了多种类型的读书班。党员领导干部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先后组织11次集中学习、5次专题研讨,举办全疆检察机关县处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主要负责人作理论解读和业务辅导,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先学深学、以学促干。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做实做好学习与工作结合文章,在践行人民检察为人民中有温度,在强化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中提质效,切实把主题教育学习成效转化为更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检察实绩。
  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用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发展业绩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今年以来,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升“硬设施+软服务”为旅客出行提供便利,收获旅客好评。公司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主题教育中,要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深入调研谋发展,进一步发挥“快、准、优”的航空运输特点,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增建空中运输新通道,打造现代化空中交通体系。
  致力于打造面向全国、聚合周边、贯通丝路、辐射亚欧的现代综合性商贸物流企业,新疆商贸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主题教育与企业发展两促进,国有企业要带头强化改革创新、切实发挥作用,在实干担当促进发展上见成效。企业将聚焦发展陆港、口岸、陆路商贸物流产业,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现代物流体系赋能助力。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新疆第一批开展主题教育单位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运用多种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鲁班温馨花园小区的老旧小区改造施工现场,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员领导干部一边调研项目开工情况,一边着手解决已发现的问题。
  无外墙保温、地下管线年久失修、供排水设施老化等情况,极大影响了辖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经过反复调研和征求居民意见,这个小区被纳入今年老旧小区改造计划。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把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主题教育“办实事、解民忧”民生实事之一,厅党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入手,改善各族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
  在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镇巴勒哈木斯村,一些村民一大早便赶到义诊现场问诊问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专家团队详细询问每位患者的病情和病史,认真诊断和分析,提出具体的诊疗方案和建议。
  按照统一部署,自治区卫健委各直属医院立足自身特点开展主题教育,切实为基层群众解难题。
  “在主题教育中,我们医护人员把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把更多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进一步推进医疗资源下沉,为各族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自治区卫健委党组有关负责人说。
  自治区党委主题教育办有关负责同志表示,新疆将在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下功夫,聚焦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抓好专项整治、办好为民实事,推动改革发展稳定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国资委将出台一揽子政策支持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国资委将出台一揽子政策支持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记者王希)国务院国资委将积极研究出台支持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并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这是记者从国资委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会议上强调,中央企业要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在此次会议上,国资委提出,中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产业布局优化上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打造世界一流的产品、服务和品牌,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尽快形成体系化布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加大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研发投入。
  此外,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营造开放合作的良好产业生态,深化与国内外各类所有制企业合作,优化产业协作模式,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在完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动力的体制机制上不断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国际袜都”一季度增速亮眼

 
“国际袜都”一季度增速亮眼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5月25日,在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街道的浙江凯诗利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内,工作人员在查看织缝翻检智能一体袜机的运行情况。
  浙江省诸暨市大唐街道是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这里每年生产250亿双袜子,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袜都”。
  目前,大唐街道在库规上工业企业共201家。据统计,今年1-4月累计总产值达35.4亿元,其中新产品产值11.7亿元,同比增长10.7%。同时,一季度大唐街道自营出口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19.64%,增速亮眼。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扯”证不回户籍地,可以去哪里办?应提前做什么准备?
聚焦我国扩大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热点问题
“扯”证不回户籍地,可以去哪里办?应提前做什么准备?

聚焦我国扩大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工作热点问题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当前,全国每年平均办理结(离)和补领婚姻登记证约1800万对。然而,随着人户分离现象愈加普遍,婚姻登记必须在一方户籍地办理的规定,多年来让不少外出工作、生活、学习的人深感不便。
  根据国务院授权,北京、天津等21个省(区、市)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试点实施后,可以去哪里领证,领证前应该做哪些准备?民政部5月2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回应热点问题。
  热点一:试点地区婚姻登记机关何时受理“跨省通办”事项?


  记者了解到,2021年6月1日起,民政部在辽宁、山东、广东、重庆、四川5省(市)部署开展了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在江苏、河南,湖北武汉、陕西西安2省2市开展了内地居民结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
  截至2023年5月24日,试点地区累计“跨省”办理婚姻登记125247对,“跨省通办”既节省了当事人的经济开支,又省去了舟车劳顿,试点地区群众不再“为爱奔波”。
  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按照国务院授权,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陕西、宁夏21个省(区、市),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试点地区婚姻登记机关统一自2023年6月1日起受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事项。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在发布会上介绍,扩大试点后的21个省份将覆盖我国总人口的78.5%,能够基本满足群众异地办理婚姻登记的需求。
  何时能实现全国范围内“跨省通办”?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二级巡视员杨宗涛表示,要实现全国范围内通办,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婚姻登记条例》相关条款要进行修订,二是要有婚姻登记数据、工作制度和流程、人员力量配置等基础支撑。现在这两个条件尚未完全成熟。“婚姻登记实现全国范围通办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待条件成熟后,我部将及时推动此项工作。”杨宗涛说。
  热点二: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为何限定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住地?


  杨宗涛在发布会上介绍,根据目前《婚姻登记条例》规定,内地居民结婚或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地区,相关规定调整为内地居民结婚或自愿离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共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
  例如,男方的户籍在甘肃、女方的户籍在湖南,他们中的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北京工作生活。按照现行《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他们只能回甘肃或湖南进行婚姻登记。但按照试点要求,这次北京市是试点省份之一,因此,他们既可以选择回到甘肃或湖南进行婚姻登记,也可以选择在北京市进行婚姻登记。
  为什么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限定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住地?
  王金华表示,开展婚姻登记服务是一项基本公共服务事项,也是一项高频政务事项,既要解决长期在外工作、学习、生活的群众回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不便以及增加支出费用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各地婚姻登记资源配置和承载能力,确保各地婚姻登记机关正常工作秩序。
  热点三:选择一方经常居住地办理婚姻登记应出具什么证件,提前做哪些准备?


  王金华介绍,在试点地区,当事人选择在一方经常居住地申请办理婚姻登记的,不但要出具双方当事人户口簿和身份证,还应当出具一方当事人经常居住地的有效居住证。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试点地区允许一方或双方户籍是本省(区、市)的,可以在本省(区、市)任意一个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无需提供居住证。
  如男女任意一方具有上海市静安区户籍,双方当事人既可以选择在上海市静安区民政局办理婚姻登记,也可以选择在上海市内任意一个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婚姻登记。
  “为提高‘跨省通办’的效率,避免人员聚集,避免当事人来回奔波,建议当事人按照试点地区的要求提前在网上预约;办理婚姻登记时,如实填写本人身份信息和婚姻状况,以免因信息不实无法办理。”杨宗涛说。
  热点四:如何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中避免重婚、骗婚现象?


  近年来,重婚、骗婚等现象仍有发生,引发社会关注。如何让“婚姻骗局”无处遁形?
  “重婚、骗婚等行为既涉及个人诚信缺失,也涉嫌违法犯罪,不但损害了婚姻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诚信价值,也干扰了政府正常的管理秩序。”王金华在发布会上表示,民政部门将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王金华表示,民政部门将提升婚姻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全国联网的稳定性和信息的完备性,强化婚姻登记全国联网审查功能,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及时对当事人身份信息和婚姻状况信息进行联网核验。此外,民政部要求各级婚姻登记机关配置智能化个人信息比对设备,提高婚姻当事人个人信息比对的准确性;加强婚姻登记机关管理和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甄别能力;对涉嫌违法犯罪的,民政部门将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民政部门还将探索建立婚姻领域个人信用制度,婚姻当事人签署个人婚姻状况承诺书,承诺不实将纳入个人信用惩戒范围。”王金华说。  (记者高蕾、王明玉)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创新的号角 合作的平台
写在2023中关村论坛开幕之际
创新的号角 合作的平台

写在2023中关村论坛开幕之际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今天,一场聚焦前沿、共商合作的国际科技盛宴在北京中关村拉开序幕。
  围绕“开放合作、共享未来”这一主题,2023中关村论坛6大板块的150余场活动将在这场科技盛会中陆续上演,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将在这里谈科论道,区块链、高端制造、基因与细胞治疗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将亮相,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个团队将在这里同台路演、跨国竞技。
搭建全球科创“会客厅”


  走进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五六台服务机器人向记者走来。他们正辅助工作人员完成引导接待、物品递送、清洁整理等工作。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中国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创新是根植在这块土壤上的天然基因。为更好地推动中国科技与世界前沿“接轨”,2007年,中关村论坛应运而生。
  经多年积淀,中关村论坛已成为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科技创新实践、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国际交往窗口。
  “中关村论坛不是简单地总结过去,而是吹响号角,走向未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对此颇有感触。
  对于在中关村土生土长、与中关村论坛同频共振多年的企业而言,中关村论坛不像是一场论坛,更像是一间“会客厅”:链接全球智慧,推动中关村更深刻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彰显中国高水平开放创新的勃勃生机。
  上周,武汉杨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施国敏已提前来到中关村“报到”。作为高端心血管医疗器械赛道的“实力派”选手,武汉杨森生物自主研发的仿人体自身动脉结构的人工血管即将亮相2023中关村论坛。
  “我们期待与更多国内外同行、上下游行业伙伴交流碰撞,在基础研发、临床转化、人才引进、产业落地方面寻得新机,共同实现超越。”施国敏说。
交出科技自强闪亮“成绩单”


  中关村论坛的成长之路,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加速、全球科技开放合作更加深入的历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2020年的中关村论坛上,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科研副院长、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展示了全球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将中国原创的顶尖成果推向世界。
  成立八年,2款已上市药品、13款处于临床阶段药品、员工超千人——这是一家在中关村土生土长的创新药企交出的“成绩单”。诺诚健华公共事务高级总监郑慧铭回忆,5年前,就在中关村论坛的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赛上,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崔霁松完成了诺诚健华的第一次路演。
  “这场路演推开了一扇门,更多投资人、合作者对我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参加完大赛不到7天,公司就完成了5500万美元的融资。如今,这家公司已成长为北京首家A股、港股两地上市的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
  近年来,中关村孵化出越来越多茁壮的科技力量,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的目标迈进。2022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8.7万亿元,占全国国家高新区的1/6,是2012年的3.5倍。年收入亿元以上企业4244家,是2012年的2.2倍,其中年收入超千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11家。
  在中关村的创新驱动下,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4%,数字经济占比提升至41.6%。2022年,北京每天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数量为293家,这意味着不到5分钟,就有一家科技型企业诞生在北京。
擦亮开放合作“金名片”


  “中关村论坛,是国际技术创新交流的一张名片。开放合作、共享未来,能够把这张名片擦得更亮。”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说。
  今年,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将共话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数据治理等议题,探讨科技前沿发展,展示最新原创成果,把脉未来产业趋势,为推动世界繁荣发展汇聚起科技力量。
  万众期待中,今天,来自全球的目光再次投向中关村——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走出科研院所院墙下海弄潮,实践科研成果转化、新技术扩散试验的“创一代”,到拔地起高楼、人声鼎沸的中关村电子大卖场,从“腾笼换鸟”为创新主体筑新巢,到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全国、撒向海外,中关村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创业者的逐梦之地,更作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范例,为中国科技企业走向世界舞台留下鲜活注脚。
  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谢晓亮在哈佛大学执教20年后,于2018年全职回到中关村。他说,“科学是面对一切变化的底气。用科学创新为人类创造福祉,是科学家的使命,也是中关村论坛的时代意义。”
  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关键节点,中关村论坛将肩负更高使命。
  北京市副市长于英杰说,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我们践行科技向善理念,使2023中关村论坛成为推动全球开放创新、合作共享的科技盛会。“我们期待与各界嘉宾相聚北京,深入交流、增进共识,共同为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凝聚智慧,为推进全球经济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说。
  (记者张漫子)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雄安新区出台行动方案助力北京疏解企业跨省迁移
雄安新区出台行动方案助力北京疏解企业跨省迁移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石家庄5月25日电(记者刘桃熊)记者25日从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了解到,雄安新区近日印发《企业跨省市迁移“1+N”行动方案》,构建企业跨省市迁移服务体系,助力北京疏解企业高效落户新区。
  所谓“1+N”即一套跨省迁移体系和N项支撑迁移体系的惠企举措。方案提出,雄安新区将重点围绕北京疏解企业跨省迁移过程中,涉及的企业登记、涉税业务、公章刻制、公积金、社保及银行开户6个环节,打造企业跨省迁移“全链条”服务应用体系。同时,从“原名称沿用、原资质保留”“原文书互认、原业务延续”“无额外收费、有减免政策”“保姆式帮办、暖心式住房”等方面,聚焦企业需求和跨省市迁移过程中的堵点和难点制定若干惠企举措。
  目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6年来,中央企业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150多家,其中二三级公司100多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产业,新区投资来源为北京的注册企业超过3000家。
  雄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市场主体准入组负责人高松介绍,方案出台将进一步加速疏解企业高效落户新区。未来,企业无需往返京雄两地,无需到迁入地相关部门现场递交材料,仅需在线上填写相关信息,即可完成跨省迁移手续。
 
贵州:数据交易所助力数据价值化
贵州:数据交易所助力数据价值化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贵阳5月25日电(记者向定杰)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但因数据特性复杂,怎样科学确权、定价,促使其合规高效流通一直是行业痛点,助力数据价值化的交易所便应运而生。
  记者发现,对数据价值的挖掘正如火如荼展开。今年以来,多地数据交易所加大创新,多个行业首创陆续推出。
  作为我国首家挂牌运营的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去年完成投资重整。来到交易所内部,一块电子屏幕上展示着实时交易动态,数据、算力、算法等多元化产品的名称以及需求方、供应方的信息一目了然。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所累计入驻交易主体超过600家,累计交易额突破13亿元,服务覆盖金融、交通、气象等20多个行业领域,上架产品达到1000多个。
  昔日沉睡的数据资源正在被“唤醒”。为做实数据交易,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先后上线了多个“数据专区”。以“气象数据专区”为例,目前已产生4000余万元交易额。
  用户购买气象数据服务产品有何用途?以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为例,其在冬季防灾监控中,通过对电塔和高压线区域的气温、水汽、降雨等气象监测和预报数据进行加工分析,有利于科学应对电线积冰风险,指导融冰工作。
  “数据只有流动起来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蔚说,为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国有数据交易平台,他们不断规范运行机制。
  为培育产业生态,去年底,一场由交易所主办的“数据场景应用创新大赛”正式开启,活动鼓励参赛者在电力数据、气象数据、交通数据等多个方向提交应用案例,565个团队历经5个多月的角逐,即将在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对外展示成果。
  “力争到2025年,数据流通交易走在全国前列,年度交易额突破100亿元。”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刚表示。
 
吉林:抢抓施工“黄金期”,积蓄发展新动能
吉林:抢抓施工“黄金期”,积蓄发展新动能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长春5月25日电(记者段续、王晓林)气温转暖,东北进入施工“黄金期”。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吉林省正聚焦产业升级、粮食安全、扩大内需等领域,加快项目建设,积蓄发展新动能。今年1至4月,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5.1%。
  2000多名工人、30多台焊机、80多辆曲臂车、10余台吊车……位于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现场,作业声轰鸣。该项目是德国奥迪公司在华建设的第一家专用于生产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基地,总投资约350亿元,投产后将创造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在紧锣密鼓的施工节奏下,项目厂房已经封顶,正在安装生产设备及配套设施,将于今年启动生产。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在这里,总投资339亿元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转型升级项目正在有条不紊推进。装置建设现场,企业日均投入挖掘机、铲车、吊车等大型机械约190台,2000余名施工人员轮班昼夜奋战,桩基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120万吨乙烯装置预计2024年实现中期交工,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帮助协调厂外管廊、电力外线施工等事宜,我们很有信心。”吉林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段时间,吉林广袤的黑土地上春耕正忙。集中连片、沟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保障粮食安全,一方面通过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吉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省47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同比增长21.1%。“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产量还能提升10%以上。”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种粮大户吕彦明说。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施工期短。为让更多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吉林省抢先抓早,在冬季就开展项目前期专项行动,加快立项、土地、规划、环评等手续办理,并对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加强用地、用工、用能、资金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长春汽开区进行“7×24小时”支持,帮助解决了水、电、气、热、路等一大批制约项目建设的难题。
  在要素保障和政务服务的有力推动下,吉林省目前重点实施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吉林石化120万吨乙烯、“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沈白高铁、北大湖旅游度假区整体开发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产业项目正加快建设。
  据统计,吉林省在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1207个,较去年同期增长18%,工程机械设备作业量今年显著增长。数据显示,吉林省一季度有6类设备平均作业量同比增长,其中泵车增长554.3%,摊铺机增长269.5%;4月工程机械开工率居全国前列,挖掘机平均作业量同比增长77.5%。
  “目前是项目施工‘黄金期’,全省将抢时间、抓进度、增效益,全力做好要素保障和项目服务,有力助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吉林省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处副处长岳亮表示。
 
织密立体网络 强化发展支撑
浙江加快交通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织密立体网络 强化发展支撑

浙江加快交通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眼下,位于浙江义乌的杭温铁路二期下旺特大桥连续梁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加紧施工,确保工程进度。
  “下旺特大桥贯通后,意味着全线桥梁贯通。指挥部优化设计方案,进一步提升了施工效率,压缩了施工工期。”杭温铁路二期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张均清说。
  杭温铁路二期项目是浙江省首条省方全资建设的高铁项目,由浙江交通集团主导投资建设。杭温铁路全线建成后,将串联起浙江省内杭州、金义、温州三大都市经济圈,是浙江实现“省域1小时交通圈”的关键工程。截至目前,杭温铁路二期开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62.09亿元,占总投资的65.5%,计划于2024年6月具备通车条件。
  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近年来,浙江加快交通项目建设,努力构建内畅外联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距离铁路湖州站不到10分钟车程,20余幢不同规模建筑在西塞科学谷错落分布。自去年8月开园以来,这里已汇聚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1个科研项目,以及约500名科研人员。
  “西塞科学谷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去年9月,合杭高铁湖杭段开通和杭州西站启用,湖州与杭州形成同城效应,浙江大学科研人员往来更加便利。”湖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孔亮说,2024年沪苏湖铁路开通,将进一步助推长三角人流、物流、资金流活跃度提升。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对原本处于交通末梢的海岛山区来说,“开路架桥”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浙南山区的泰顺县罗阳镇交垟工业区,浙江壹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设备正开足马力生产高性能水刺无纺布,产品运用于医用口罩、手术衣等领域。
  “2021年公司在泰顺县签约落户,文泰高速的通车是当时选址的重要参考因素。”公司董事长周恩德说,交通条件的改善提升极大弥补了其区位的不足,有利于当地转化生态环境价值和投资成本优势,培育发展潜力。
  泰顺县是浙江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的缩影。舟岱大桥通车,结束岱山县长期以来不通陆路的历史,舟山连岛工程再扩容;衢宁铁路、杭台高铁先后通车,庆元县、天台县、新昌县等地有了铁路……近年来,新建工程沿线地区群众出行更加方便,区域发展潜力源源激活。
  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距离码头约3公里的远控操作室内,桥吊司机坐在电脑屏幕前推动摇杆,远程控制桥吊精准完成集装箱装卸。今年1月至4月,这座东方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131.42万标准箱,同比增加3.38%。
  “宁波舟山港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黄金地理位置,我们持续推进智慧港口建设,用新技术提升作业效率,保障供应链畅通,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任小波说。
  作为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浙江省提出到2027年,形成世界一流强港等10方面标志性成果,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创新、行业治理和支撑带动先行引领。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蔡洪表示,下一步,浙江将以2027年基本建成高水平交通强省为目标,以更优质的交通服务助力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记者魏一骏、邹多为)
    新华社杭州5月25日电
 
在摇晃的生活里“拄”梦前行
31岁脑瘫“博士”的求学路
在摇晃的生活里“拄”梦前行

31岁脑瘫“博士”的求学路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初夏的兰州大学,鸟鸣啁啾,树影婆娑。理工楼自习室外的过道尽头,身穿格子衬衫、佩戴黑框眼镜的谢炎廷背着一本砖头般厚重的专业书,独自一人摇晃着走来。他的身体向左倾斜着,双臂无法正常摆动,双手僵硬地握成拳头,每走一步,右脚脚尖都要从后往前画个大圈,细看,鞋头处早已磨出很深的凹陷。
  这是脑瘫患者特有的步伐,虽然吃力,但谢炎廷走得坚定。就这样一步一步,从住处走到校园,从“本科”走到“研究生”,走过在兰州大学旁听的12个年头。如今,这位手握5篇SCI论文的旁听生即将“毕业”。站在岁月轮回的起点,他信念如初:在科研路上继续走,摇晃,但向前。
用爱浇灌出的262分


  1992年,谢炎廷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一户普通人家。早产近50天的他略显瘦小。11个月大时,意外发烧住院的谢炎廷被诊断为脑瘫。为了治病,母亲刘小凤辗转多地,几乎跑遍了能治脑瘫的医院,但儿子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
  为了专心照顾这名特殊的孩子,一家人打消了生二胎的念头,不厌其烦地教他说话、走路、吃饭。配合定期的针灸、按摩,谢炎廷渐渐长大,学会了“爸爸”“妈妈”以外更多的词汇。6岁时,他终于可以不用辅助工具踉跄着走路。
  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谢炎廷带来更多惊喜。“他四五岁的时候,就把图文并茂的《西游记》画册看得滚瓜烂熟,一共36回内容,随便问哪一回,他都能说出来。”刘小凤说,家里人都说这孩子聪明、反应快,但由于身体原因,到了上学的年纪,始终没有学校愿意接收。
  为了不让谢炎廷荒废时间,在他8岁的时候,母亲、父亲和爷爷在家里办起“课堂”。他们买来教科书,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轮流授课。到了四年级,刘小凤还买来电脑,为儿子报名网校,利用周末时间突破重点、难点知识。
  双手萎缩的谢炎廷无法正常写字,但在刘小凤的记忆里,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份作业。“哪怕是寒暑假作业,也被他写满密密麻麻、看不懂的文字。”凭着这份毅力,谢炎廷在家“读”完小学、初中。到了高中阶段,他靠自学完成所有内容。
  日常生活中,家里人从不回避谢炎廷的身体问题,这让他逐渐接纳了自己,更加豁达地成长。“所有人都很疼爱他,家庭氛围也是轻松、愉快的。”刘小凤说,有一次拍合照,大家调侃谢炎廷说:“你快站直了,都拧成麻花啦!”结果他头一歪:“不拧就不是我啦!”
  2011年,谢炎廷“高中毕业”,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参加当年理科高考。写不了字的他“苦练”答题卡涂卡技能,在总分280分的选择题部分取得262分,数学选择题满分。回想当时,谢炎廷仍然兴奋:“每一分都是用爱浇灌出来的,这么多年的坚持,看到了希望。”
赋予人生意义的12年


  虽然成绩无法达到进入大学的门槛,谢炎廷却不想放弃:“除了想感受校园生活,还想寻求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在刘小凤的多方打听和争取下,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同意谢炎廷以旁听生的身份入学,梦想的种子就此发芽。
  为了不耽误上课,谢炎廷搬进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家属院的出租房,由退休的大姨陪伴照料。每天,他都要花费比常人多几倍的时间走到教室,在不喝一口水、不去一次厕所的情况下坐到下课。一到课余,他就提着小包,花费近半个小时跨越图书馆门口的几十级台阶,在书海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入学第二天的解析几何课上,谢炎廷遇到了人生的“伯乐”——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徐守军。“这孩子很特别,上课全凭耳朵听、大脑算,除了外在表现,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自从知道谢炎廷的情况,徐守军对他就格外关注,总是抽时间和他交流。
  在徐守军的引导下,谢炎廷对数学的分支学科——图论产生兴趣。“我从小就喜欢数学,但我运算不行,相对来说,注重推理的图论更适合我。”谢炎廷说,在图论的世界里,他的心情总是快乐又安静的,也在不断解谜中收获自信。
  梦之舰一旦启航,目标便是星辰大海。
  本科“毕业”后,谢炎廷成为徐守军的“弟子”,一路从“硕士生”读到“博士生”。这些年,他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研讨活动,风雨无阻地上课、自习,将全部精力用于思考钻研,已完成5篇SCI论文在内的10项科研成果。
  学习之外,谢炎廷在集体的关怀下逐渐打开自己,朋友圈里贴满了和老师、同学的合照。“他们经常帮我倒热水、扶我下楼、送我回家。除了讨论问题、分享趣事,逢年过节我们还会聚会、爬山,我从一个社交容易紧张的人,变成了爱凑热闹的人。”谢炎廷说。
  “世界上的大学有千所万所,最好的是接纳我的大学。”这是2019年,谢炎廷被授予兰州大学“荣誉研究生”称号时写在朋友圈的话。他觉得,在兰州大学的12年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他摸索到人生的意义,在师友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上挚爱的科研路。
不放弃 因为乘着力量的船


  “因为没上过一天学,谢炎廷大一时上课就像听天书,但他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拿着《高等代数》和《数学分析》不停地看,后来都翻烂了。”刘小凤说,一路走来,谢炎廷经历过无数的低谷和瓶颈,开始做科研后,更是不断推翻、重建,“但从没提过放弃”。
  “‘放弃’这个词从来不在我的字典里。”谢炎廷说,普通人面前有许多选择,但他只有这一条路,必须向前走。“况且每走一步,总有人为我传递力量,他们像一条隐形的大船,帮我渡过生活的河,让我在无数个山穷水尽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内心也不断强大起来。”
  母亲是船。从力排众议支持谢炎廷来兰州大学旁听,到筹款在兰州大学本部校区旁买房,为孩子创造只过一条马路的上学距离,再到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洗澡等无微不至的关怀,刘小凤几乎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
  “我妈妈很坚强,而且比我乐观。”谢炎廷说,母亲从未给过他压力,只希望他能勇敢一“搏”,成与不成都没关系。学习上,她总提出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比如给著名期刊投稿,关注更多应用方面的知识。“有些事情我都不敢想,但她会把我‘顶’上去、帮我‘推’一把。”
  恩师是船。“徐老师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否则他不会收留我。”谢炎廷说,这些年师徒俩不是在办公室探讨问题,就是通过邮件、微信沟通细节。谢炎廷说话、打字慢,徐守军总是耐心等待和回应。徐守军出国做访问学者时,两人的联系也从未间断。
  “为了方便我学习,徐老师还给我买电脑、打印机。”提起从老师身上获取的力量,谢炎廷的话绕不开“善良”和“活力”。“徐老师喜欢运动,也要求大家定期跑步打卡。虽然无法参与,但旁观也是乐趣,我开始关注各类运动比赛,在其中汲取拼搏的力量。”
  伙伴是船。曾经的谢炎廷是“封闭”的,直到在学校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远航”的轨迹才逐渐清晰。“一个人做科研难免困惑、孤独,和同届的博士生同学并肩作战后,一切才顺利起来。”谢炎廷说,他还经常和已经工作的同学交流、探讨,规划自己的路。
下一步 寻找人生的巧解


  前不久,谢炎廷交出了篇幅达100页的“博士毕业论文”。这篇将他“博士阶段”完成的4篇论文整合在一起的“巨作”,前后共花费将近一年的时间。撰写时,他用左手两根手指“戳”键盘打字,一天只能写一页,有时候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
  “致谢”里,谢炎廷提到了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有家人、老师、同学,还有祖国和时代。他在开头写道:“十二年,一个轮回,我是上一个兔年来到了兰州大学,今年又是一个兔年,我完成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时光在“重逢”中前进,曾经懵懂的少年,用一个轮回交出答卷。
  如今,谢炎廷的答辩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但“毕业”并不意味着能“松口气”。“我的前方还是一团‘雾’,所以还要在科研道路上继续走,直到看清未来的‘轮廓’。”谢炎廷说,他现在的生活还在写论文、投期刊、改论文中“循环”,争取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更多论文。
  抛开学术,对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谢炎廷也许早就有了答案。他是哈利·波特的超级粉丝:“罗琳也曾经历挫折与失败,但她依然相信美好、相信爱。”他很喜欢《1950他们正年轻》这部纪录片:“祖国能有今天很不容易,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谢炎廷始终关注着脑瘫患者,关心这一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生活和命运。他希望通过努力,让社会接纳和正视脑瘫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展机会。
  提到自己的人生法则,谢炎廷看向窗外。“这就像图论一样,始终在寻求一个巧妙的解。只要坚持,就一定会在某天灵光乍现,解开困扰自己许久的‘结’。”说罢,他将自己的身体挪正:“希望我们都能找到人生的巧解。”
    (本报记者王紫轩、陈斌、方欣)
 
炮制对华“去风险”是“脱钩论”新瓶旧酒
——起底美国抹黑中国话术系列评论之一
炮制对华“去风险”是“脱钩论”新瓶旧酒

——起底美国抹黑中国话术系列评论之一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风险”是经济生活中的常态,所有不确定性皆构成“风险”。七国集团在广岛忽然不提“脱钩”,而提“去风险”,猛一听觉得他们似乎有点懂“经济”了。实际上,G7把自己的“风险”理解成只由中国诱发,或者说只有遏制中国,自己才能摆脱风险,这本身就是巨大的风险。这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不合政治常识。
  用词软化并不代表思维进化,以“去风险”替代“脱钩”其实是新瓶装旧酒,目的依然是构筑“小院高墙”,对华“技术封锁”,本质上还是“脱钩断链”,打压遏制中国。只不过这样的表述更具欺骗性,目的还是蛊惑胁迫他国加入围堵中国的“小圈子”。
  美国从对华“脱钩”论调改口为“去风险”,有迫于现实的压力。当下美国经济金融形势不稳,美债违约进入“倒计时”,美联储为遏制通胀持续上调利率,多家美国银行相继陷入危机,金融动荡加剧经济衰退风险。对美国企业而言,与中国这一全球最具潜力与活力的市场脱离,是难以承受之重。对于美国普通消费者来说,离开了中国制造,通胀压力更加严峻。以“去风险”替代“脱钩论”,话术的背后反映的是美国既希望从中国取利拯救美国经济,同时又不愿放弃冷战思维继续遏制中国发展的“既要又要还要”的自私霸道心态。
  用“去风险”替代“脱钩论”还因对华“脱钩”无异于自残。中美贸易战以来,中美经贸关系交融的现实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深。按美方统计口径,2022年美中货物贸易额达69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美国“政客”新闻网刊文指出,美国脱钩政策如果“走得太远”,将拖累美国经济、赶走盟友、阻碍应对全球危机的努力。美国《国会山报》撰文指出,“脱钩”一词使美国机械化看待中美关系,误认为能够孤立甚至操纵中国并可能因此作出误判。
  美国以所谓“去风险”替代“脱钩论”,也是为了拉拢盟友构建反华阵线寻找共同话语。实际上,对华“脱钩断链”代价巨大行不通,成为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共识,美胁迫盟友对华脱钩已招致多国不满。奥地利一份智库研究报告估算,如果对华脱钩,德国一年GDP将下降2%,相当于损失600亿欧元。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欧中双方应共同努力,不掉入“脱钩断链”陷阱。
  美国是否会迫于形势软化对华“脱钩”政策?看看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最近的讲话就知道,美国不仅没有软化其对华“脱钩”政策,相反在取利中国的同时开始谋求“更加精细化的脱钩”。美方《中国竞争法案2.0》继续推进,目标是加强出口管制和限制美国对华投资,阻止中国获得先进技术;七国集团广岛峰会上所谓“半导体供应链弹性”成为重要议题,针对的还是中国……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在高科技等领域正加紧围堵中国,“小院高墙”的范围不断扩大。《南华早报》评论,美国政府希望避免使用“脱钩”一词,但并没有真正改变立场。
  打着“去风险化”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美国费尽心机遣词造句,却忘了自己才是世界经济最大的风险源头。美方强推“脱钩断链”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煽动意识形态对立,搞阵营对抗,滥用经济、金融垄断地位对别国实施长臂管辖、单边制裁,还对外输出通胀、财政危机,造成严重外溢效应,《通胀削减法案》以“掏空”欧洲的方式“保护”美国制造业,《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过巨额产业补贴和遏制竞争的霸道条款推动芯片制造“回流”本土……美国为一己私利甚至连盟友都不放过。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报告说,美方做法给德国带来“去工业化”威胁,德国工业结构将受到严重损害。
  中国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挑战,是合作不是对抗,是保险不是风险。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连续6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三分之一。世贸组织最新报告将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预期上调,认为中国是“关键因素”。中国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各国企业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投资环境,成为全球企业的投资热土。
  谁是“风险”,谁是“机遇”,世人自有公论。所谓“去风险”不过是蒙骗世人的幌子而已,其本质是把经济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大搞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打着“去风险”旗号鼓动对华“脱钩”悖逆大势,这种抹黑中国、给中国贴标签的做法绝不会得逞。
  一帮政治骗子向全世界撒谎造谣,到头来会耽搁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记者俞懋峰)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奏响中非文明交流新“乐音”
记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项目
奏响中非文明交流新“乐音”

记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项目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的凯旋大道上,由中国政府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援建的人民宫和烈士体育场坐落于此。隔街相望,形如“非洲鼓”的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正进入竣工冲刺阶段。未来,这里不仅有望成为这座中部非洲最大城市的新地标,也将奏响中刚合作和中非文明交流的新“乐音”。
  作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重点项目之一,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建筑主体由文化中心和国家艺术学院构成,包括一个2000座规模的大剧院、一个800座规模的小剧院和一个可容纳2000名学生的国家艺术学院校区。
  项目设计团队中南建筑设计院管理组组长刘建江告诉记者,立项期间,中刚双方想法“不谋而合”,很快就项目方案达成共识。“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期望能通过项目加深了解和互信,我们有信心将这一项目打造成中部非洲国家开展文化艺术交流的殿堂。”
  艺术中心的设计处处体现“巧思”,核心建筑文化中心的造型创意源于颇具特色的非洲鼓和非洲传统民居圆形草庐,其圆形形态也隐喻团结圆满和中非友谊的延续。
  为了让图纸上的精妙设计完满落地,中南建院设计团队因地制宜、因势而造、因地取材,将外遮阳的本土建筑特点与镂空花格砖的本土建筑元素嵌入其中,使建筑适于当地、融于文化。
  “镂空设计不仅彰显了当地建筑特色,也解决了室内通风散热的问题。我们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的美观度和实用性。”刘建江说。
  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项目长期受到刚方高度重视。2019年,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亲自为项目奠基。此后,他曾多次带领刚政府官员对项目及施工人员进行视察慰问。2021年,齐塞克迪在视察时表示,刚中都是文化艺术大国,相信这一项目建成后,将为非洲和中国文化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中刚多个基建项目的见证人,刚国务部长兼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部长穆武尼非常关心艺术中心的建设进展,时常亲自前往项目工地与中方人员交流。他表示:“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是两国合作的又一靓丽名片,我们非常期待它能在今年年底竣工。”
  在金色霞光中,如火如荼的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施工现场与人民宫和烈士体育场交相辉映。“在项目的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定会全力以赴,为刚人民呈现完美的作品,把中部非洲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成金沙萨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刘建江说。
      (记者史彧)
    新华社金沙萨5月24日电
 
惠誉发出评级警告 美债僵局如何收场
惠誉发出评级警告 美债僵局如何收场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国际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24日晚宣布将美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意味着美国当前的“AAA”主权信用评级面临下调风险。距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警告的6月1日债务违约期限只剩一周,两党谈判仍陷僵局,违约风险攀升,市场恐慌情绪进一步蔓延。
  惠誉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反映出违约截止日期将至,党派之争加剧正阻碍双方就债务上限问题达成协议。
  惠誉认为,美国国会两党在债务上限问题上采取边缘政策,而美国政府未能有效应对中期财政挑战,导致预算赤字上升、债务负担不断加重,这些都预示着美国信誉面临下行风险。
  该机构仍然认为两党最终会就提高债务上限达成一致,但不能及时达成一致的风险正在增加。“逾期”达成协议将是一个负面信号,表明美国的整体治理和及时履行债务意愿不太可能与“AAA”评级相符。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并非没有先例。早在2011年,由于国会共和党人和奥巴马政府之间最后时刻的债务上限僵局,标准普尔首次将美国保持了70年之久的“AAA”评级降至“AA+”,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惠誉的最新警告显示,时隔12年,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再次面临下调风险。
  彭博社援引瑞穗银行新加坡经济和战略主管维什努·瓦拉坦的话称,惠誉的警告非常具有象征意义,同为评级机构的穆迪可能会效仿。
  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刘劲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惠誉的表态意味着该评级机构上调了美债的危险性,目前还只是观望状态。他认为,美国民主、共和两党达不成协议的概率虽然很小,但已经增加,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很大威胁。
  美国债务上限谈判不确定性导致6月初到期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在24日突破7%,反映投资者对在预计违约日附近到期债券的风险厌恶。
  当天,纽约股市三大股指继续下跌,衡量投资者恐慌情绪和市场风险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指数(又称“恐慌指数”)显著上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比前一交易日分别下跌0.77%、0.73%和0.61%。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已经连续四个交易日下跌。
  在惠誉将美国“AAA”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期货继续下跌。
  美国爱德华琼斯公司高级投资策略师莫娜·马哈詹表示,债务上限谈判倾向于在最后一刻得到解决,以双方均做出让步结束。虽然根据历史先例最终会达成协议,但在达成最后解决方案之前有一些恐慌情绪,并很可能出现政治作秀。
  截至目前,谈判双方在支出限额、申领联邦政府救济的门槛等多个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分歧。两党仍在互相“甩锅”。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共和党领袖麦卡锡坚持认为,白宫和民主党人应该为当前政治僵局负责,他指责总统拜登很长一段时间内拒绝谈判。白宫新闻秘书卡里娜·让-皮埃尔斥责这是一场“人为制造的危机”,称众议院共和党人的方案将导致涉及民生的多方面开支遭到削减。
  耶伦24日出席一场活动时表示,美国“几乎确定”会在6月初就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所有账单。耶伦说,如果不采取措施提高债务上限,财政部和拜登将会面临“非常艰难的选择”。
  《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政府按时支付账单的声誉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石之一,全球投资者将美国国债视为避险资产,对美国财政部偿付能力的怀疑可能会产生“广泛后果”。
  刘劲告诉记者,美国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将导致比2008年金融危机更严重的全球金融动荡,不仅会对美国造成重创,还会因美元的霸权地位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冲击,形成“金融海啸”。 (记者刘亚南、熊茂伶)
     新华社纽约5月25日电
 
巴县老院子:老民居绘出和美乡村新图景
巴县老院子:老民居绘出和美乡村新图景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花草、流水、田野,入院别有洞天;黑瓦、白墙、回廊,旧时风雅又见。
  走进重庆市巴南区天星寺镇,拨开层层繁花绿林,一处结合川东民居与江南徽派建筑特色的四合大院“别花山房”安静矗立。别具一格的“歪门”之内,这座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巴渝老民居经改造修缮后,变身乡村民宿重焕光彩。
  近年来,巴南区有序打造“巴县老院子”文旅品牌,修缮了一批具有巴渝风格、巴县传统、巴南特色的重庆传统建筑,活化衍生出民宿、书苑等业态,一大批散落在大地上的历史文物“醒”了过来,并带“活”了乡村闲废土地、闲置房屋、空闲劳动力,绘制了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图景。
散落在巴渝大地上的文物


  一条夕阳古道,多少盐茶往来。蜿蜒的道路连接起廖家大院别花山房、廖氏祠堂、石壩屋脊等系列传统院落,诉说着这个地方大族的历史兴衰。
  “别花山房建筑规制高,是典型的官制民居,经考证其名取自白居易诗词‘除却微之见应爱,人间少有别花人’。”巴南区博物馆馆长黎明告诉记者,在巴南,像这种明清以来的古建筑遗存还有200余处。
  “武成三年改巴县,废枳垫江二县入焉”,翻开《巴县志》方知,千百年来,巴县一度是老重庆的代名词。作为老巴县“继承者”的巴南区,百余处明清古建筑忠实记录着巴渝百姓的生活百态,一批批家族老宅内,主人们或富甲一方,或贩盐贩油,或耕读传家。
  探寻历史的遗迹,从这些老院子里,走出了杨沧白、邹容、丁雪松等巴县历史名人,承载过如故宫文物南迁重要周转地等重要职能……老巴县的历史和故事,在老院子里演绎,升腾出长江上游地区跨越千年的“烟火气”。
  “对巴县老院子的保护是保存重庆历史文脉的重要工作。”黎明表示,巴县老院子有巴渝建筑、徽派建筑、木构抬梁式和穿斗建筑、夯土碉楼等,是不同时期南方建筑的精美代表。
  走访多个巴县老院子遗存可以发现,巴渝地区的民居建筑,很多是前店后居的临街院落、风采独具的吊脚楼,但巴县老院子大多规模宏大,呈现“口”字形、“日”字形、“器”字形的四合院布局,雕刻精美,占地较大,许多还配有碉楼,由黄泥、石灰和糯米粉混合浇筑而成,屹立百年而不倒。这些老院子成为研究巴渝文化的重要载体。
  巴南区文化旅游委主任万耀东表示,巴县老院子的院落选址多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与自然山水的协调,非常考究,本身就具备良好的文旅属性,存在活化利用的多种可能。
拾起重庆人的“乡愁”


  在开放宽敞的老院空间内举办艺术展陈,在精致的土木结构中新增现代化住宿设施,在静谧别致的山野乡韵中筑学苑书院……通过合理利用老民居环境延伸田野之趣,一批民宿、书院氤氲着浓浓的乡愁,在山环水绕间快速成长。
  2023年3月,根据历史文化价值和活化利用情况,巴南区评选命名杨沧白故居、彭氏民居、黄家大院、别花山房、花房筑·明院、学苑书院、五斗丘小院、十全堂、花境院子和覃家大院为首批巴县老院子。
  看到如今的花房筑·明院,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处破败不堪、年久失修的危房。2019年,房主赵玲将老房子折算入股,交由合作的设计策划公司经营。
  “老胚墙、老木梁,只需一眼就能想象它改造后的模样。”公司总经理刘晓波告诉记者,一个院坝、一片竹林、一杯清茶,便是久居喧嚣都市之人向往的乡愁告解之地。
  修旧如旧,匠心独运,是这些巴县老院子获得成功的基础。在巴南区相关部门指导下,刘晓波带领团队改造这处老院时,专门保留了土胚砖瓦结构,完整体现了巴渝老民居特色,并将原先老院储存红苕的防空洞、猪圈等加以改造利用,形成现代性与乡趣结合的特色民宿。
  “住在散发泥土气息的老房子里、吃着天然有机的绿色食品、听着婉转的鸟声、看着袅袅炊烟、享着民宿管家真诚热情的服务,远离喧嚣心情格外地放松。”民宿住客李东说。
  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朱家大院保留精美的福、禄、寿等几何纹样格眼窗花,板式木门,自然弯曲的室内木梁;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丰盛古镇的老院子十全堂通过应用老木材、老构件等原材料,恢复当年大方厚重、细腻流畅的建筑风貌;紧邻云林天乡等著名景点的花境院子坚持传统工艺进行修缮……
  在保存古韵的基础上,为老院子加一点变化、添一些个性、造一些场景,则让乡愁有了具体可感的载体。
  如今走进这家高端定制民宿花房筑·明院,可以现摘、现做、现吃的露天“樱桃小厨”打造别样会餐场景;可仰望星空的天窗,有供孩童们玩闹的滑梯,藏于房间深处的酒窖让民宿趣味满满……
  纵观巴县老院子的重生之路,优质社会资本的加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朱家大院,巴南区引入九三学社学苑出版社这一社会资本,朱家大院负责人赵洁说:“房屋产权仍为当地农场所有,经营工作交由企业负责,如今这里变成融合图书、艺术、剧场等多功能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万耀东表示,社会资本的注入有助于更好盘活资源、凝聚力量、提高效率,近年来全区引入社会资本1.6亿元,打造巴县老院子7个。未来三年,巴南还将围绕老院子做好空间规划、功能布局、供地保障,大力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修缮并活化利用老院子80个。
诗意空间暗藏流量密码


  依托巴县老院子等文旅品牌,2022年,巴南共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左右,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49亿元,与2019年的旅游接待情况基本持平。
  越来越多的游客自山河湖海而来,品味巴南一隅的风景。“只有新鲜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还远远不够。”刘晓波说。凭借对文旅发展的深入研究,刘晓波成为巴南区旅游发展协会会长,他始终认为,民宿的调性来自文化、来自底蕴,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秘诀在于文化的注入。
  “一开始客人刚到这里普遍会抱怨:太偏远了,大老远开车过来只看见普普通通一座山。”刘晓波回忆,但当客人在民宿管家的引导下,沿影影绰绰的竹林走进民宿院落,抱怨和质疑随之会变成惊讶与赞叹。
  除了泥土气息的房屋以及原生态的食品,花房筑·明院这样的乡村民宿,还主打文化体验式入住,注入农耕文化内涵,通过定制服务让旅客感受农业文明生活生产方式。
  “花房筑民宿采取包院形式,共9个客房、14张床位,为客人打造定制化服务,不论是策划一场订婚仪式,还是在民宿度过一个纪念日,我们都会根据客人需求布置场地、打造食谱等,为游客体验注入满满的仪式感。”刘晓波说。
  客人们亲近乡野的同时,民宿的旅游资源聚合能力也充分释放。在这样的民宿中,一个个定制化的“旅游包”,客人们可自由选择采摘、野漂、滑翔等体验项目或体验不同的巴南文旅线路,以往短短一两天的休闲之旅,向深度游、体验游转变。
  在火热乡村游的带动下,刘晓波的民宿越做越好。“周末要想来住上一晚,需要提前一两周预订,很多游客都是带着亲朋好友过来的‘老顾客’。”
  20余公里外,改造后的朱家大院迎来一批自然教育学校的研学队伍。走入朱家大院,一幅幅精美的钢笔绘艺术作品生动鲜活,万册图书搭建起书香四溢的诗意空间。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学苑出版社试图打造更多文化产品,凝聚起更多巴南故园记忆。
  据赵洁介绍,朱家大院自改造后已承接各类学术研讨活动、研学活动32场,未来计划再加入大数据技术,让这个竹林中的“图书博物馆”更具科技范儿。
  “家门口就有一个这样的文化空间,周边村民随时随地都可以过来坐着看看书、看看展,逐渐成为一个文化聚集地,也助力当地文化氛围不断提升。”南彭街道党工委宣传委员彭伟表示。
老院子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在花房筑·明院工作7个月来,刘洪森已经深爱上这样的生活和工作节奏。
  “每天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心情都会变好,以前的工作节奏太快,很容易让人疲惫。”对于21岁的民宿管家刘洪森来说,他已经能与团队一起为客人设计一场个性化服务。
  在刘晓波直接管理的4家民宿中,像刘洪森这样的民宿管家还有20余名。通过民宿产业发展,更多城市里的年轻人才被吸引入村,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除了将城里的年轻人引入乡村,一间老院子的重生,还搅动了周边田野的“三闲”,即闲废土地、闲置房屋和空闲劳力。
  别花山房经营负责人张勇告诉记者,刚来到别花山房老宅时,偌大的房屋仅剩两名留守老人在此处喂喂鸡、做做农活,绝大部分房屋和土地都已荒废,杂草丛生。
  “我们企业入驻后,通过流转土地从村民手中盘活土地和房屋的经营权,并在旁边的幸福农庄购买房屋将老院子全部置换出来。”今年五一假期,别花山房早早就已预定出去,假期前四天,民宿经营收入达10万元。
  “民宿赋予周边的经济价值中,卖房间只占5%,其余都是对‘三闲’的带动利用。”刘晓波表示,自团队2016年进入巴南改造老民居以来,不断吸纳周边零散务工人员,不少村民变成固定项目骨干,日均薪资增长到原来的三倍;更多村民随项目进展灵活务工,目前一个项目施工的100余人中近80%为当地村民。
  如今,刘晓波正向重庆市人社局申请“千人管家培训计划”,希望通过专业培训培养更多普通人成为民宿管家,助力当地民宿产业人才储备。
  “乡村振兴的未来在于产业的延伸与融合。”巴南区委书记何友生说,该区正以巴县老院子衍生出的民宿、书苑产业为基点,带动周边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推动乡村振兴。
  “企业和当地采取‘院内+院外’合作模式,院内由我们企业经营,院外采取农村合作社的方式交给当地村民经营。”张勇表示,周边村民通过发展多种业态,共享民宿涵养客源,带动当地“稻+N”、水果、垂钓产业发展,同时周边产业也为民宿客源带来更多体验项目,一举多得。
  从一个产业到一个“产业包”,更多产业链上产品被“打包”进文旅项目中,成为丰富项目内容、吸引游客流量、实现价值变现的“密码”,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机遇。“现在当地一斤高山梨价格已经从3元到了8元。”刘晓波说,有了市场,农产品才有卖点。
  如今,以巴县老院子为圆心,更多文化节、旅游线路搭建起来……巴县老院子已成为巴南极具辨识度的城市品牌载体,在巴山渝水间散发出熠熠光辉。
(本报记者李勇、韩振、李晓婷)
 
多元培育·产才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内蒙古扎鲁特旗培养乡土人才有一套
多元培育·产才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内蒙古扎鲁特旗培养乡土人才有一套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我们的传统刺绣以质朴无华的色彩著称,强调颜色由淡到深进行色彩变化,图案的形式上也具有浓厚的装饰性,体现了图案与颜色协调、统一之美。”近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内蒙古扎鲁特旗优秀乡土人才萨义玛正在旗乡土人才孵化中心手把手传授刺绣方法。
  去年以来,扎鲁特旗围绕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紧盯本土乡村振兴实用人才缺口,找准实用人才“培育难”核心问题,通过构建分类认定、靶向提能、设岗搭台的专项培养管理模式,培育了一批既熟悉农村环境又掌握服务技能的乡土人才。
  分类认定,找准人才培育方向。组织开展全域摸底调研,梳理现代农牧业、经济管理、城乡规划、环境工程等13个紧缺专业人才领域需求清单。照单筛选,对各类乡土人才或具有专业发展潜力、发展意向人员根据其特点,按照“旗级统筹、一镇一库、一村一册、一人一档”的标准纳入信息库,作为分级分类培养扶持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着力实施本土域外人才回归工程,重点联络回引热爱家乡、群众认可、敢挑重担的高学历、高素质人员,针对本土发展规划和个人发展意向,“点对点”帮助其制定科学化创业计划书,并配套开通集资金、场地、技术、服务等内容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切实打破乡土人才返乡“顾虑”壁垒。去年以来,已有48名乡村振兴实用人才被命名为优秀乡土人才,扶持返乡创业人才150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04万元。
  积极引导各类培训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常态化推行“培训券”服务,特殊专业技能人才通过身份证明申请,即可享受“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其他通用类专业按照分批、分类原则,通过远程授课、现场观摩等形式进行“双线”培训。为降低乡土人才个人培训成本,对基层一线往来不便的,抽调教育、卫生、农业、畜牧等重点行业专家人才100余名,把培训课堂办到田间地头、大棚圈舍和生产一线,配套建立长期定点“师带徒”机制,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就业职业技能和创业规划能力培训,精准提高乡土人才的专业素质能力。
  设岗搭台,将本土“十个产业”发展建设规划与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相融合、同推进,充分结合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多渠道搭建创业舞台,通过兴办各类农业牧业科技园、小微企业孵化器、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乡土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同时,建立健全乡土人才服务群众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三服务一促进”助力基层发展项目活动,推动乡土人才深入群众家中、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帮助农牧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形成“带动一群、影响一片”的良好氛围。年初以来,通过驻企交流方式,培养中高端企业人才50名,开展人才基层服务10批次、帮扶群众3400余人,引导旗级15名骨干教师到基层学校任教。     (张志远)
 
在旧时光里注入新生机
湖南郴州“唤醒老屋”行动观察
在旧时光里注入新生机

湖南郴州“唤醒老屋”行动观察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破败的房屋摇身一变,成为精品民宿、研学基地、村史展览馆、农产品展销馆……在湖南郴州,伴随“唤醒老屋”行动的实施,一幢幢长期无人居住、被遗忘在乡村的闲宅渐渐“苏醒”,在“蝶变”焕新中给村落带来新活力。
  走进北湖区华塘镇茅坪村,古码头、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一幅古朴素雅的山水画卷跃入眼帘。在这里,从事食品加工行业的肖秀玲租下了两栋一百多岁“高龄”的老屋,经修缮后,用作农产品展销馆。
  “不少村民已在外定居,房屋长期空置且年久失修,导致一些房屋只剩断壁残垣,还有些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肖秀玲还记得,刚租下老屋时,空气中尘埃飞扬,木质窗棂破损不堪,屋角长满了青苔……
  “我们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对老屋进行了修复改造,现在的老屋既有原汁原味的老建筑风貌,又充满了活力。”肖秀玲说,老屋承载着人们记忆里的乡愁,因此在修复后能“自带流量”,吸引不少游客参观游玩。
  “从祖辈开始,我们一家四代人生活在老屋里,后来孩子们盖了新房,老屋就闲置了……”看到昔日老屋成了村里的新景点,茅坪村村民李育艾满心欢喜。“不仅老屋得到了修缮,我们每年还能拿到租金和项目分红呢!”
  华塘镇党委书记谭皓介绍,作为“唤醒老屋”行动的试点乡镇,华塘镇有可流转租赁的老旧房屋近300栋,目前已有80栋完成流转协议签订。
  “年久失修的老屋,不仅埋下安全隐患、影响人居环境,更制约了乡村的发展。”谭皓说,随着“唤醒老屋”行动的实施,破败危房、旱厕等被全面清理,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为明确实施范围、基本原则、工作要求等,郴州出台了“唤醒老屋”行动工作方案,根据老屋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唤醒”方式。
  在桂阳县正和镇和谐村,青砖碧瓦中传来琅琅诵读声,一群身着传统服饰的学生正在背诵《三字经》。村党总支书记黄凯介绍,本村通过“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发了19栋具有湘南民居风格的老屋,引入公司进行整体运营,打造了国学经典屋、湘昆传承馆、古法造纸体验馆等文化场馆。
  “老屋的新生,也为我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来机遇。”黄凯说,村民们如今走上了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未来,村里还计划利用“老屋”的名片,进一步打造耕读文化体验园和特色劳动实践基地,让村民获得更多收入。
  在郴州永兴县、汝城县、临武县等多地,越来越多古村老屋正在焕发新生。“历史建筑是人文之根,一幢幢老屋,承载着一个地方厚重的文化与历史。”郴州市委副书记黄进良说,按照红色教育、产业发展、公益服务等方向,“唤醒老屋”行动让“沉睡资产”苏醒,促进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记者张格)新华社长沙5月24日电
 
时光之河见证百年沧桑
一条苏州河 一个新世界
时光之河见证百年沧桑
 
一条苏州河 一个新世界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报记者姜微、肖春飞、吴振东、郭敬丹、王默玲

  74年前的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党的诞生地,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
  大历史,是由一个个小细节构成的。74年前,苏州河是激烈的战场,为了将上海这座城市完整还给人民,解放军“瓷器店里打鼠”,只用轻武器进攻,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了突破苏州河,20岁的连指导员迟浩田和两名战友沿下水道潜入苏州河,悄然泅渡,奇兵突袭,抓获国民党上校副师长,迫其师部及三个营放下武器,创造了三个人不放一枪、制伏千余敌人的传奇。迟浩田后来回忆,当时苏州河水齐脖深,又臭又黑,三人上岸后,除了牙齿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
  74年过去了,天翻地覆,昔日恶臭熏天的苏州河,已蝶变为新时代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民城市”理念集中展示地,中国共产党人的豪迈宣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已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场景,正伴着苏州河上的粼粼波光,徐徐铺展。
告别“黑”历史 焕新“绿丝带”


  一群白头鹎在香樟树上啾啾叫着,不时啄一颗浆果解馋;盘旋的白鹭穿林而过,俯冲入水,衔起一条鱼腾空远去……如果不是周围林立的高层住宅,或许会以为这是一处远离城市的世外桃源。
  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位于苏州河南岸的一座半岛上,享有水清岸绿的标志性景观。园内用于开展水环境科普教育的梦清馆,是由1933年建成的上海啤酒厂灌装车间改造而来,老厂房变身科普馆,向市民游客讲述着苏州河的前世今生。
  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从空中俯瞰,其宛如一匹绿色的锦缎,九曲十八弯地穿过城市心脏地带,汇入黄浦江,东流入大海。
  百年前,上海乃至中国的近现代民族工业从河畔起步,创下无数个“第一”。1949年上海解放时,苏州河沿岸已集中了一批著名企业和包括面粉厂、榨油厂、纺织厂、印染厂、化工厂、印刷厂等在内的近两千家工厂。但与此同时,大量工业废水直排苏州河干流,使河流污染逐年加剧。到了20世纪70年代,市区河段鱼虾绝迹,河水终年黑臭,水面垃圾漂浮,有居民回忆:“只要一刮东南风,家里全是臭味,窗户是万万不能开的,每到夏天,屋内闷热难耐。”
  不堪重负的苏州河,此时犹如系于城市腰间刺眼的“黑丝带”,到了非彻底整治不可的时候。
  痛定思痛,上海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苏州河进行治理,从支流整治到全流域截污,从稳定水质到提升水质,从恢复水生态系统到改善两岸绿化环境……上海一干就是三十年。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三十年来,上海坚持“以治水为中心,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苏州河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水质改善。2000年,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黄黑线”基本消失。后经过二期、三期治理,苏州河干支流水质明显改善,干流和主要支流中心城区段基本消除黑臭,河道整洁、水面干净的苏州河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
  生态恢复。经过整治,苏州河结束了鱼虾绝迹的历史。2011年至2012年开展的苏州河鱼类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1种,较2004年调查的5种明显上升,且鱼类物种组成相对丰富,鲫鱼等耐污种类已能全河段分布。
  三十年、三期整治,职能部门与专家学者群策群力,终让苏州河干流彻底告别“黑”历史。但上海并不止步于此,对照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要求,上海于2017年12月发布《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总体方案》,第四期整治拉开帷幕。和前三期工程相比,“苏四期”整治范围大幅增加,西自江苏省界,东至黄浦江,北起蕰藻浜,南到淀浦河,共855平方公里,涉及上海12个区、2012条段中小河道,总投资超过250亿元,主要实施污染治理、防汛安全、两岸整治等领域的14项工程。
  从“黑如墨”到“美如画”,当年的残酷战场已变成鱼翔浅底、绿廊延展、市民自在休憩的宜居家园。通过苏州河治理,上海也探索出一条特大型城市治理黑臭水体的道路。
  100多年前,我国第一场有正式记载的赛艇比赛在上海举行;100多年后,2021上海赛艇公开赛首次在苏州河上拉开大幕。如今的苏州河,被上海市民形容为“南岸走起来、北岸跑起来、中间划起来”。不久前,普陀段举行了首届“半马苏河”半程马拉松赛——苏州河上海区域全长42公里,其中普陀段占了21公里,正好是半程马拉松距离。
传承红色记忆 澎湃产业活力


  上海解放之初,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巨大的烂摊子:天上国民党飞机狂轰滥炸,城里匪特猖獗,流民遍地,盗抢高发,物价飞涨,加上国民党败逃前大规模掠夺和劫运,当时上海煤存量只够用一个星期,棉花和粮食连一个月都支撑不了,全市私营工厂,开工户数只占1/4……面对“共产党军事一百分,经济上零分”的叫嚣,上海解放后,中国共产党打赢了一场“经济战线的淮海战役”。
  中国共产党,不仅可以建设一个新世界,而且可以建设得很好。苏州河沿岸的产业迭变,就是一个缩影。
  这里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机器面粉厂、第一家棉纺织厂、第一家硫酸厂、第一家机器生产调味品厂等均诞生于此;20世纪30年代,上海72家大型纺织厂中,有38家集聚在苏州河两岸。然而,民族工业的繁盛没有改变广大工人艰辛困顿的生活境遇,许多人挣扎在赤贫线上,苏州河畔由此也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见证了党领导下工人运动的风起云涌。
  上海解放后,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上海市人民政府在经济建设及对工商业的处理上遵循“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16字方针,使上海民营经济在历经战火后走向复苏和新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苏州河畔的工业企业继续稳步发展,大批企业从实际需要出发,革新工艺、模具,制造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和生产流水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创造出众多驰名全国的名牌产品,如“白象牌”电池、“永字牌”热水袋、“华生牌”电扇、“佛手牌”味精等。民生产业的蓬勃和繁荣,夯实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石。
  奔腾不息的苏州河,工业文明绵延接续,产业活力始终澎湃。随着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和苏州河水环境治理的推进,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全面转型,走出了一条新兴产业争相集聚、特色园区凸显魅力、创新企业茁壮成长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苏河水岸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机勃勃的“发展秀带”。
  苏州河畔的长风生态商务区内,合众新能源汽车(哪吒汽车)新租用的3万多平方米办公楼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置身于此,能看到苏州河蜿蜒流淌,游船不时经过,两岸芳草萋萋。“除了区位优势、周边配套,宜人的办公环境也是吸引我们来此‘安家’的重要因素。”合众新能源汽车相关负责人说。
  长风生态商务区正是由老工业区转型而来,昔日喧闹嘈杂的连片厂房如今已是沿河2.7公里、宽80米到130米的“绿色长廊”,超过2000亩的公共绿地面积,为上海中心城区罕见。目前,园区已集聚金融、商贸、会展、文化、科技服务等上千家现代服务业企业,拥有各类金融行业、科技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数千人。据统计,近十年来,长风生态商务区累计实现税收约435亿元。其中,房地产税收占比从65%下降到30%,产业税收占比则从不足35%增长到70%。
  与产业变迁同步,那些承载了历史记忆的老厂房经过改造,以文化地标和创意产业载体的形式存在于园区内。其中,火柴厂、味精厂等工厂旧址得以系统保护,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游艇游船馆等文化设施陆续建成。“滨水工业遗产是特殊的城市空间,把一幢幢充满年代感的老建筑‘更新换代’,重拾珍贵历史,能够让苏州河畔的百年工业文明被凝固、留存,在新时代激发更多共鸣。”上海市普陀区区委书记姜冬冬说。
苏河美如画 生活新样本


  滨水而居,享受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美好生活,永远让人心向往之。
  苏州河弯弯绕绕,形成无数个“湾”“嘴”“角”。城市记忆中,朱家湾、潭子湾、潘家湾以及药水弄合称为“三湾一弄”,最为著名。但“著名”并非因为风光旖旎,而在于它们曾是上海远近皆知的棚户区、贫民窟。其中,药水弄更是有着“宁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窑”的恶名。
  上海是党的初心之地,始终恪守“人民至上”的宗旨。在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一大批老旧居住区在20世纪末完成改造。1985年,药水弄棚户区改造工程开工,竣工后更名“长寿新村”;1998年,潭子湾、潘家湾、王家宅旧区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是当时上海市中心最大的旧区改造工程,此后,“两湾一宅”棚户区华丽转身为现代化生态居住社区“中远两湾城”。
  近年来,上海加快调整江河岸线的功能布局,全面实施滨水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先后实现了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贯通,曾经“闲人免进”的滨水地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运动、观光的共享开放空间。
  上海市中心的中山公园北面,苏州河在这里拐了一个近180度的弯,将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紧紧环绕。该校区有一片“国宝级”历史文物建筑,这些建筑紧邻苏州河,却长期被绿篱“包裹”在校园围栏内,市民游客走过这里的狭窄步道,总想一览围栏后建筑的全貌。
  2021年7月,绿篱消失了。华东政法大学拆除了水泵房、仓库、垃圾房等十余处后期建设的生活建筑,师生们克服困难,“让出”了临河的校内空间,以开放共享的态度,使其成为市民游客享有的滨河景观公共空间。
  如今,漫步长约900米的苏州河华政段,思孟园、格致园、倚竹院、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文化廊、法剧场、银杏院和海棠园十个景观节点依次展开,犹如镶嵌在河岸的一颗颗“珍珠”。中西合璧的古朴建筑、青翠与精致交织的花境,吸引人们长久驻足。
  拆掉的是围墙,聚起的是人心。“过去就是匆匆路过,现在会停下来好好看看,感觉每一块地砖、每一处绿植都包含了匠心。”在附近工作的白领王先生点赞,“在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还真不是说说而已。”
  静安区居民沈阿姨有同样的感受。2022年9月,苏州河静安段沿线长寿路桥下贯通点经过数月施工,实现景观再提升。此后,市民可沿河畔一路畅行。
  沈阿姨为此十分开心。“我每天都要到另一侧的昌化路菜场买菜,从家到菜场直线距离并不远,但是长寿路桥下空间位于北横通道施工范围内,我们只能通过旁边的长安路天桥和恒丰路过街,绕来绕去多出来二三十分钟。”现在,沈阿姨再去买菜,走一分钟步道就能到路对面,再走十来分钟就能到菜场了。
  静安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贯通点位于苏州河东岸长寿路桥正下方,全长约60米,净宽约5米,顺接北侧的苏河光音栈桥和南侧的锦绣花园,形成立体复合的苏州河贯通步道。
  这处步道两侧利用双层玻璃结合灯光建设成幻彩长廊,主体为蓝色,特殊灯光营造出灵动的水纹效果,宛似海底通道。人行其中自然放慢脚步,可漫步、可停留、可玩赏,体会到不同于其他步道的幽静之情。
  近年来,静安区以“上海新地标,静安苏河湾”为设计愿景,重点打造了上海总商会、四行仓库、蝴蝶湾驿站等景观节点,同时对周边滨河步道、休憩站点、桥下空间和绿化景观等做了进一步的品质提升,释放更多高品质、高颜值、全天候的滨水活动空间。
  2021年7月,《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计划将苏州河沿岸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生活示范水岸;2022年1月1日,《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正式颁布施行,为“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贯通开放将持续推进,把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百姓。未来,上海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鼓励居民全面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上海市“一江一河”办常务副主任张永刚说。
一切为了人民 缔造城市新传奇


  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上,陈毅市长讲话,意气风发:“上海今天已成为人民的城市,屹立于世界上!”
  从此,“人民”成为这座城市开启传奇的密码。
  上海解放之初,在重重困难面前,共产党人机敏灵活,他们充分发动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改造旧上海。“市民拿出积蓄多年的黄金白银兑换成人民币,支援国家建设”“广大市民踊跃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码头工人以主人翁态度和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待工作”……上海在短时间内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种种细节体现了共产党强大的组织能力和赢得民心民意的能力。
  人民是创造者,更是主人翁。作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重要理念的首提地,上海在苏州河治理、贯通及水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城市主人”的参与感、成就感。
  2020年初,中远两湾城的苏州河贯通工作初步启动,但住在这里的居民却并不支持,不少人认为,购房时苏州河属于小区的私有岸线,甚至写进了产证里,一旦贯通对外开放,自己的利益可能蒙受损失。另外,中远两湾城建成20年来,小区沿苏州河边的景观年久失修,许多居民都感到扼腕,他们担心贯通工程不仅不能改善老问题,反而带来新问题,比如外人更容易进入小区,产生安全隐患等。
  “这些问题虽然繁杂,但提出来就是好事,这说明居民对苏州河贯通有不小的期待,只是有诸多顾虑,对贯通后的效果还缺乏信心。”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说。
  不妨让居民充分参与到决策中来。恽梅用脚丈量民意,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了居民的各种诉求和建议,同时反复上门宣传方案,邀请居民参加座谈会,就他们最为关心的公共空间权属、贯通后物业管理范围、小区安防措施提升等问题,请街道领导、专家、设计师等给予详细的沟通和解答。
  在推进贯通工作过程中,中远两湾城4个居民区党总支共举行磋商会13场、联合接待21天,组织了在线7000人的直播访谈,搜集了2000多条意见建议,细致到步道的设计样式、隔离样式的挑选和隔离栏杆颜色的调整……改造方案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吸收居民意见建议;每个环节,都充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当同意票数达到通过比例,贯通工程得以顺利动工,恽梅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只要站稳百姓立场,想的是让百姓受益,就能把‘不可能的任务’变成‘家门口的风景’。”
  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充分表达,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
  “我们最初对于岸线开放的担心,统统变成了放心、安心和暖心。”去年9月,在上海市人大举行的地方立法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探索与实践成果展示活动上,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朱敏分享了《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的立法故事。
  苏州河华政段滨河岸线贯通后,市民游客可以穿行在百年建筑间,亲水近水、饱览美景。在这段岸线开放的背后,有参与者的不懈推动、立法者的审慎考量,也有多方协调下的共治共享。
  朱敏介绍,苏州河华政段开放之初,就遭遇了空间上的局限性,由于步道最窄处仅容1至2人通过,计划开放的空间又与学校教学场所毗邻,这些“先天不足”为滨河步道开放增添不小难度。为确保“不占水面、共享岸线”,人大、政府等相关部门多方协调,座谈会上大家碰出了好方案——采用绿植挪位、绿篱后退等手段,退让环河的滨水空间。
  空间问题解决了,师生们的担忧随之而来——开放会不会影响教学秩序?“师生提出了10余条意见建议,比如建议在滨水公共空间应当全时段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基础上,补充‘沿岸企事业单位和住宅小区生产生活、教学科研等确需在特定时间段封闭相应区段的除外’等限制条件,确保学生考试等特殊情况不受干扰。这条意见最终被采纳,写进了《条例》中。”朱敏说。
  “如何让‘人民理念’成为苏州河最亮丽的发展名片”“如何强化党建引领下沿河社区的基层治理”“如何优化沿河环境,让人才爱上苏州河”……近日,上海市普陀区委在上海市委组织部、市“一江一河”办指导下,成立了党建引领半马苏河“问水”委员会,并向来自城市规划、宏观经济、城市治理、建筑设计、风景园林、旅游发展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颁发聘书,以广泛吸纳各方对于苏州河保护、建设、运营的意见建议。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引领下,苏河两岸正在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样板间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实践地。
  河水徐徐流淌,苏州河亦如一条时光之河,见证了百年沧桑,正在向未来敞开更宽广、更温暖的怀抱,迎接属于这座城市的新传奇。
 
在大漠寻油
在大漠寻油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时空走廊
 
申尊敬

  没风的塔克拉玛干,远看似一片布满波涛的海面,数不清的沙山手拉手,望不尽的沙丘坡连坡,波浪式的线条,流线型的纹理,象牙色的肌肤,很优雅,甚至可以称妩媚,美得怎么也看不够。
  没风也没雨的日子,这里的白天和夜晚一样安静,安静得能听见安静的声音。
风沙


  忽然一阵狂风起,一切都变了样。
  远处的天变黑了,近处的风扬沙了。沙海上陡然升起一面黑压压的墙,这墙上接着天,下连着地,左边望不到头,右边看不见尾,几分钟后便如千万个狂涛巨浪呼啸着排山倒海压过来,呛人的沙尘随风扑过来,沙子打得人脸皮疼,脚下的沙山也颤抖起来了。四脚蛇和小跳鼠等沙生动物吓得蜷缩在沙地上,一动也不敢动。刚才还当头照的太阳,不见了踪影,天与地混沌成一团看不透的昏黄色,上见不到天,下见不到地,能见度只有一两米甚至为零,打着手电筒都看不清对面人的脸,混杂着沙尘的空气呛得人喘不过气。
  石油物探队的队员们知道,他们最恨也最烦的沙尘暴来了。这恶魔般的家伙一来,他们的一切就乱套了。
  塔克拉玛干是让“沙漠之舟”骆驼也绝望的地方,沙尘暴这怪物上帝看见都会恐惧,但却是这个33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的“常客”。每年四到八月,沙尘暴常常不请自来。它一来,安静的塔克拉玛干就沸腾了,万千沙山仿佛中了邪,都飘起来舞起来了,舞得天也昏来地也暗,也只有它有这么大的能量。
  塔克拉玛干的沙尘暴席卷万物,横扫一切。虽不至于像晋代法师法显《佛国记》里描绘的“遇者皆死,无一余者”,也足以让人心惊肉跳。玄奘法师曾在《大唐西域记》里说,于阗国北方有一个曷劳落迦城,一夜间被沙尘暴卷来的沙尘埋掉了,变成了几个大沙丘。
  因为极端干旱,因为沙尘暴,塔克拉玛干是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在维吾尔语里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在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笔下是充满恐怖的“死亡之海”。在未曾踏足但“一望头欲白”的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眼里,是“平沙万里绝人烟”“飞鸟千里不敢来”的生命禁区。
斗天


  骂一声万恶的沙尘暴,转过身就和它斗。
  在塔克拉玛干,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247队的队员们,与沙尘暴斗了十几年,越斗越勇,也越斗越精,斗出了极端环境里的生存智慧,斗出了石油人特有的胆魄和情怀。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苦,但苦的环境不一样。石油人常在“兔子不拉屎”“鸟儿不做窝”的地方找油,在众行业里格外苦,物探队员在四顾茫茫无人烟的塔克拉玛干饱受沙尘暴的折磨,更是苦上加苦。物探队是“沙漠游击队”,沙尘暴这个敌人太强大了,打不过它,那就用“敌进我退”的游击战术跟它斗。顺应天时,在“顺天”中与天斗,在“斗天”中求生存。让自己在沙尘暴里安全地活着,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队员们的第一反应是找个沙窝子,赶紧把水桶、水袋等水源埋起来,否则,大风在沙丘上不停地掏洞,很快就把这些宝贝埋住了。久经沙场的247队原队长董刚说:“水是我们的生命线,保护好它是头等大事。”在沙漠里,沙尘暴一来,生活物资送不上来是常事,断水比断粮更危险。
  沙山高处风沙太大,就在近处找个大沙窝子躲起来,沙窝子里风沙小。遇到10级以上的狂风,不能睁眼,没法正常走路,就眯起眼睛,猫着腰走。有时只能就地趴下,静待风沙小些时再找个沙窝躲起来。不能张嘴,张开嘴沙子往嘴里灌,就拿毛巾或口罩把鼻子和嘴罩住。沙子往耳朵里钻,就用卫生纸把耳朵眼堵住。离施工车近的人,赶快爬到车上,把车里的器材等东西挪开,掏个洞躲进去,用篷布把人罩住,等大风变小风时再回营地。野外队没有厕所,风沙里,要方便,不方便,那就背风尿尿,迎风拉屎。遇到连刮十几天的沙尘暴,躲在帐篷或营房车里的烟民缺烟抽,就一支烟几个人轮着抽。
  塔克拉玛干的沙子湿度为零,还特别碎细,细得像面粉,沙尘更是像粉末,大风一刮就“抬头见,低头见,无处不见;这也入,那也入,无孔不入”。沙子钻进衣服里,像无数虫子在身上爬,发痒能痒到骨头里,那就忍着,再难受也忍着。这种时候,三十六计,忍为上计。遇到大沙暴,就连忍十几天。
  沙尘暴刮起来,短则三五天,长则十几天。司机们出工时,都把平时捡来的红柳和梭梭等干树枝捆起来挂在车厢两边,很难看,但金不换。这是野外队的“救命柴”。一旦连续多天被沙尘暴困在野外,回不了营地,这些“战备物资”就可以用来做饭烧水,保证不饿肚子。“救命柴”烧完了,就用柴油代替柴火做饭。队里的铝锅在频繁的搬家中磕磕碰碰,锅盖都翘起了边儿,做饭时柴油味直往锅里窜,饭菜里就有了柴油味。那就和着柴油味吃,再难吃也要吃下去。风吹沙尘到处飞,没法做米饭,就顿顿吃面条。捞起面条控控水凑合着吃,吃完“黄沙拌面条”,碗底还是有不少沙子。有人开玩笑说,这叫“一碗面条,半碗沙子”。被困的时间长了,没有菜吃,就把扔掉的西瓜皮捡回来,炒一炒当菜吃。
  沙尘暴一过,沙山安静了,沙尘不飞了,塔克拉玛干又恢复了平日的安宁。灿烂的朝晖和夕阳下,座座沙山都泛着醉人的金光,这是物探队员们最喜爱的塔克拉玛干。
  这时候的247队队员,个个都心情大好,纷纷走出营房车或帐篷,不用领导招呼,都自动跑到自己的岗位,放线的放线,查线的查线,打井的打井,该干什么干什么。
  这是“敌退我追”,追什么?追施工进度,追耽误的工期,追造成的损失。
兄弟


  困在沙尘暴里,出不了工,干不成活,许多人选择读书,有人抱着小说读,有人捧着杂志看,还有人在看技术书。沙尘天里日色暗,光线不够用,就打着手电读。一本书,大家传着看,传到后来,每一本书的每一页纸上都带着沙子,每一本书都缺页卷边了。有的书传到后来,就剩半本了,大家还在传着看。
  董刚说,我就是在沙尘暴里读完了金庸和古龙的几本武侠小说,看热闹,也看门道。后来他带队伍攻难关时,常常“理论”联系实际,琢磨如何打通“任督二脉”。
  247队有个小伙叫刘久亮,喜欢读书,人很精灵,口才一流,平日里说话幽默风趣,讲故事绘声绘色。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抓起车里的对讲机,在电台里给因为沙尘暴困在七八个作业点上的队友们开起了故事会。
  刘久亮借金庸武侠小说里康熙皇帝平定新疆准噶尔叛乱的故事壳,编排了一个又一个戏说这段历史的故事。为了让故事接地气,他“联系实际”,把队里一般情况下惹不恼的几个队友编进了故事里。这些故事里的人物,既是历史上的名人,又是大家熟悉的队友。大雅与大俗,妙趣各不同,大家听着特别亲切,听了还想听。每天一到时间,大家就兴致勃勃地挤在驾驶室或帐篷里,听得津津有味。沙尘暴在外面刮,他们在故事里乐。
  沙尘暴里,刘久亮编排的“滑稽喜剧”,成了化解大家枯燥生活里烦躁情绪的“灵丹妙药”。刘久亮说:“在沙漠里,每天除了干活,没有别的事,日子很枯燥,再来个沙尘暴,大家的心里都很烦躁。这些故事,都是瞎编的,就是想把大家逗乐。大家快乐,我就快乐。”
  在塔克拉玛干“一起吃过沙,一起挨过饿,一起放过炮,一起睡过觉”,247队人称他们的关系有这“四大铁”。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队员不是亲兄弟,但在大风沙里铸成的这种“铁关系”,超越了兄弟情,比亲兄弟还要亲,他们成了永远的兄弟。
  在沙尘天里,很容易迷路,常常是一人失联,全队出动,四处去找,风沙再大也要去找。千辛万苦找到了,这些大男人就抱成一团集体哭。饭做好了,只要一人不回来,全队就不开饭。只剩一瓶矿泉水时,大家轮着喝,谁也不肯多喝一口……
  在大沙漠里生死与共同甘同苦的交情,是过命的交情,感情深得像战火里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一人有难事,大家都来帮,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争先恐后伸援手,在247队是寻常事。
  这些自嘲“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搞物探的”粗人,心里都有满满的大情大爱。在247队,人走了,“茶不凉”。2000年,李金柱的孩子病了,家里急需用钱。大家知道后,争先恐后捐了款。其实,李金柱前几年就已经买断工龄,回到老家河北邢台了,如今他有困难,大家还是伸出了援手。
  2012年,曾经在247队工作过的李佳国遇到了大难题。他要做心脏搭桥手术,可他的爱人已经去世,母亲也患了心脏病,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了,一家人愁得快哭了。
  董刚在一次会议上通报了李佳国的情况,发出了倡议。几天后,职工们纷纷出手,捐献了52380元钱。
  董刚带着大家捐的这些钱,和几名同志来到河北徐水,把满含着全队同志真情厚谊的5万多元钱送到李佳国家里时,他的老母亲拉着董刚和儿子昔日队友的手,感动得泣不成声。
  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247队上演,感动的是受捐者,温暖的是全队员工和家属们的心。
  副队长齐建民的家在河南,他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待久了,难免想家。回家不久,又想队伍,想这队伍里的人。在这里干活确实苦,但这个集体很温暖,我还是喜欢在这苦地方和大家一起共渡难关。”
  董刚说,这种事,可以往小里说,也可以往大处说,它是一种“小队文化”,这种文化能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
笑傲


  南疆有一个让人欢喜过后是惆怅的传说,说塔克拉玛干沙漠里遍地是黄金,就是拿不出来。现代科学证明,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没有什么黄金白银,但沙山沙谷深处埋藏着巨量的石油天然气。
  石油勘探,物探先行,物探队是油气开发的先遣队。1983年以来,中石油的十几支沙漠物探队,在塔克拉玛干这片“最大的处女地”纵横驰骋,这是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
  在没有生存条件的“死亡之海”里,哼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物探队员们顽强生存几十年,抗击风沙几十年,筚路蓝缕几十年,吃了千般苦,受了万重罪,做了二维地震,又做三维地震,基本查明了沙漠底下石油天然气的蕴藏规律,为钻探开发这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塔克拉玛干,已经建成了塔中、富满和哈得3个沙漠油田,塔里木油田的油气产量2022年达到了3310万吨,这个我国最年轻的油田,如今已跃上我国第三大油田的宝座,他们的梦想终于成了真。
  浩瀚的塔克拉玛干,一个特殊的考场,考生存智慧,考应变能力,考毅力意志,考队伍士气,考队伍的刚性,也考队伍的韧性,我们的物探队员交出的答卷很漂亮。
  塔克拉玛干依然荒凉,沙尘暴还会不请自来,来了还会疯狂肆虐。如今的石油人,已经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且意志如钢,他们自信又从容,笑傲沙尘暴:“你撒你的泼,我在大沙窝;你发你的威,我自向天歌!”
 
在南海“观天”
在南海“观天”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时空走廊
 
本报记者黄垚

  走进位于永兴岛的海南省三沙市气象局,在2楼党建活动室可以看到一整面墙的黑白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早年间气象台站的建设故事。模糊的老照片,定格了上世纪茅草屋、杉板房、破旧小楼的真实质感。
  三沙是中国最南端的城市,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年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夏秋季易受台风侵扰。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一代代气象人在这里尽最大努力观测变幻莫测的南海风云。从最初只有简陋的观测场,到建成临近、短时、短中期到延伸期时效的无缝隙海陆一体化监测预报预警业务,风云变幻越来越清晰可测。
垒土


  1957年,年轻的汪海泳第一次登上了永兴岛,他曾是广西涠洲岛气象站的副站长。彼时永兴岛尚未扩建,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出头,徒步绕岛一周只用几十分钟。这个岛还有一个别名叫“茂林岛”。在汪海泳的记忆里,岛上林木深密,长得最粗大的是抗风桐。
  在这一年,按照国家部署,广东省气象局准备建立西沙群岛气象站,并计划在7月1日8时按时观测并发出观测报文。6名气象工作者先后登上永兴岛,他们的首要任务是为观测场选址。
  汪海泳在岛上跑了整整两天,最终选择了一块视野开阔、地势高、长满抗风桐的空地。但这时距离7月1日仅有13天,他们需要清除两三百棵大树,建好临时观测场。
  永兴岛没有四季,年平均气温有27℃。在早已进入盛夏的6月,烈日炙烤下,短短几分钟就能晒爆皮。挪走数量巨大的树木本就不是易事,半径过大的树需要两人合抱,砍成几段才能扛走,结束一天的工作经常要到后半夜。他们还要“见缝插针”安装百叶箱等仪器,架设风向杆、天线杆,设置风向标、风压板。
  终于,观测报文在7月1日顺利发出,西沙群岛气象站成为永兴岛上最早的政府部门。
  作为一座远离陆地的海岛,永兴岛上的物资全靠船运补给。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吨位不大的补给船最长三个月才能来一次,淡水、蔬菜都是稀缺资源。
  于是,气象站有了一块菜地,负责打理的是油机发电工魏启强。每年,他都要喂一窝小鸡,这是为台风季准备的。一旦台风刮得时间长,没有菜吃,这些鸡就派上用场。
  “一直到本世纪前十年,三沙的条件一直都非常艰苦,吃饭、喝水、洗澡都是难题,到设市后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才逐步得到改善。”三沙市气象局局长孙伟说,有三沙工作经历的前辈,很多都患上了风湿等疾病。曾经在三沙扎根30多年的魏启强,去年69岁也患病过世。
  即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8000多吨的船只也难以避开天气影响。“像去年11月底到今年1月上旬,海上大风预警发了30多天,这种情况船只很难航行,补给肯定会减少。”孙伟说。
  几十年里,气象站的名称历经多次调整变更,直到2012年三沙市成立,三沙市气象局正式挂牌。由不同的、具体的困难拼凑起来的每一天,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也因只言片语的记录难以窥见全貌。但呈现的结果是:从1957年7月1日起,这里的气象记录一天都没有间断。
孤岛


  广袤南海上,大大小小的岛礁星罗棋布。三沙市气象局观测站网涵盖永兴岛、珊瑚岛两个国家基准气候观测站和多个海岛气象观测站。常年只有两人驻守的珊瑚岛气象站,堪称一座孤岛。
  这座南海深处的小岛,面积仅有0.31平方公里,船是往来这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傍晚从海南文昌清澜港坐船出发,经过整整一夜到达“中转站”琛航岛后,再换乘冲锋舟才能最终抵达目的地。
  每天早上6点半,珊瑚岛气象站办公楼前的简易升旗台上,总有一面五星红旗准时升起。属于驻岛两个人的升旗仪式,拉开了他们一天工作的序幕。
  一人负责核对西沙海域8个海岛气象站和5个船舶气象站上传的各类气象数据,一人负责记录监测结果。天气好的时候,日常观测数据每天要核对6次,受台风影响期间,监测频率将提升至每小时一次。此外,对观测场设备进行巡检、为驻岛人员提供气象服务也是工作内容之一。由于人员有限,两个人三班倒,珊瑚岛没有节假日。
  在这里除了需要做好业务工作,还要掌握做饭、除草、种菜、捕鱼、维修电瓶车等“生存本领”,这不仅是生活所需,也是对抗孤独的方式。
  但有时,他们甚至来不及孤独。
  珊瑚岛气象站同时还承担周边岛礁自动观测站的维护工作,出海巡检设备是家常便饭。“我们只有两个人,且必须留一人驻守,出去只能‘单兵作战’。”珊瑚岛气象站副站长张建青说。通常充当岛际交通工具的冲锋舟数量有限,他需要同时完成多个任务,与时间赛跑才能赶上回去的船。“有时候没有人帮忙撑个伞,晒得连电脑屏幕都看不见。”
  在人迹罕至且交通不便的小岛上,最大的威胁是突发疾病。
  现任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科长的邢俊,曾于2009年在珊瑚岛驻守。刚上岛两个月,由于冷空气影响,已经一个多月没有看见补给船的身影。“我们半个月都在煮面,放点雪菜就吃。”他说。
  某一天,他感到腹部疼痛,以为是吃坏了。但到第二天这种疼痛变得剧烈,难以忍受。不确定的病因让邢俊开始担忧,但受冷空气影响风急浪高,船难以靠近珊瑚岛。几经协调,南海救助局表示能够派出直升机救援。
  珊瑚岛从未停过直升机,研究好场地和经纬度坐标后,南海救助局终于接到了邢俊。一个小时后,飞机降落永兴岛加油,随即飞往三亚。在医院,邢俊被确诊为阑尾炎,医生说“这已是能够治疗的最后时刻”。
  除珊瑚岛外,许多岛礁都布设有自动观测站,收集各类气象数据。逐渐完备的设备仪器能够更加准确、及时地捕捉各项数据,极大提高了观测效率和质量。但再先进的设备,人工维护仍不可少。
  今年27岁的三沙市气象局预测减灾科预报员王国章在工作不到一年时,就参加了一次出海巡检工作。那是2020年夏天,10天时间里,他跑了琛航岛、晋卿岛、北礁、金银岛等7个岛礁。
  “刚乘船出发去北礁,天气还不错,非常兴奋。”王国章说,这股新鲜感很快被繁重的工作冲散——8个重量60斤的电池,他们要一步步抬到站点进行更换,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刺眼阳光下,工作状态紧张且不停歇。
  很快,繁重工作的疲累又被一场惊吓冲散。
  船停靠另一个岛礁时,装载设备的小艇从船舷缓缓下降,过程中一侧的缆绳突然断裂,导致一名水手受伤骨折,设备翻落入海。
  这场意外至今让王国章感到后怕,也成为他日后工作的警醒——工作中要在乎每一个细节。
防台


  每天晚上睡觉前,有30多年打鱼经历的老渔民冯明芳会习惯性打开“三沙海洋气象服务”微信群,看看第二天的天气是否适合出海。
  对以海为生的三沙渔民来说,天气预报显得尤为重要。
  在古代,渔民出海去西沙、南沙只能依靠经验。路途中遇到哪些岛礁、岛际间需要行驶多少距离、岛礁各自的位置等,都需要牢记在心。这些来之不易的经验,被一一记录成册,称为“更路簿”。翻开这些薄薄的小册子,里面用工整的字迹清楚记录着航路知识、岛礁名称和特征、准确位置和航向,是渔民世世代代在南海诸岛生产作业的航海指南。
  而今,更路簿中的气象经验被天气预报代替。
  每天8点、11点、14点、17点,王国章和同事们都会将精细到岛礁的“短时天气预报”发到群里,为三沙居民提供生产生活参考。
  在夏秋季节,三沙很容易受到台风影响,且港口不能为大船提供避风场所,大多船只需要在台风来临前开到广东或海南岛其他港口避风。为了争取转移时间,精确的路径和影响预报尤为重要。
  “每年都有好几次。”在三沙市应急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应急科工作人员陈勋对看来,台风来临前在小岛礁、各作业平台转移人员已经轻车熟路。“三沙岛礁数量多且分散,预报越准越早,我们的准备就越充分。毕竟等台风来了再转移,肯定来不及。”
  对于气象局来说,预报的高效准确永远是核心。这不仅依靠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专业扎实的预报员,在这个特殊的地方,经验也尤为重要。
  “比如出现在海南岛和西沙中间的弱切变线,从理论角度讲不会在西沙形成大的降雨,但实际上好几次都出现了暴雨。”邢俊说,经历几次这种情况后,他们会在模式预报基础上进行修正。
灯塔


  在三沙各岛礁临近码头的水域,设有一些颜色鲜艳的航标。这些航标是回港船舶的重要指引,而对于航标本身,气象信息也是“灯塔”。
  每当设置一个新航标,三沙航标处都会向气象局索要该区域历史气象数据,以确定航标设置的具体位置。“如果我们设置灯浮标,会考虑区域风力,风较大的话会适当加长灯浮标锚链。”三沙航标处党群工作部科员申展说。
  行进中的船舶,“灯塔”变成了各条航线的专项预报。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三沙天气预报形式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为了对船舶进行更科学的开停航管理,我们联合气象、海洋、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进行气象专报编制工作。”三沙海事局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曹晨光说。
  三沙市气象局经过详细的调研走访,并征求其他单位建议后,2021年4月正式发布了三沙航线天气专报。目前,三沙宣德群岛、永乐群岛两地,文昌清澜港到宣德群岛、清澜港到永乐群岛、三亚到永乐群岛三条航线,都有了各自的航线预报产品。
  “海岛天气变化很快,气象海洋预报的针对性提高,对我们科学决策很重要。”曹晨光说,尤其是近年三沙旅游发展,海事局会根据预报信息指导游轮是否开航,以确保安全。
  “三沙海洋气象观测为区域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曾这样评价。在他看来,三沙科学地位重要,应发挥区位优势,在多圈层观测研究领域做更大贡献。
  从1957年开始进行海洋气象观测,三沙市气象局积累了长达60余年的连续基础观测数据,初步建成覆盖南海大部分地区的大尺度观测网。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科研院所与三沙市气象局开展科研合作,让三沙年轻的气象人找到了新的职业方向。在日常工作有了一定积累后,他们希望能够在理论研究方面拓展深度。
 
第一个向西方翻译儒家经典的中国人
第一个向西方翻译儒家经典的中国人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说人解史
 
周甲禄

  1928年4月30日,一代名人辜鸿铭在北京病逝,走完72岁人生。屈指算来,辜鸿铭逝世已整整95年。
  95年烟云,淹没了许多历史人物,辜鸿铭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说到辜鸿铭这个名字,知者甚少,即便知道,大多也只是知道他的“怪癖”“怪论”。他对中国文化在西方传播所做的贡献,现代人恐怕知之甚少。
  在晚清及近代,文化领域“西学东渐”成为主要风潮的时候,从小受西方教育的辜鸿铭却逆潮流而动,致力于“中学西渐”,他是第一个将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翻译为英文的中国人。他一生致力于向西方宣传介绍中国文化,他不停地用英文写作,向西方阐释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辜鸿铭是被公认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最有成就的人。
  著名学者吴宓在辜鸿铭逝世时撰写的《悼念辜鸿铭先生》一文中,这样评价他:“今日吾国人中,其姓名为欧美人士所熟知,其著作为欧美人士所常读者,盖无有如辜鸿铭氏。自诸多西人观之,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唯一之宣传员也。”
特殊经历造就语言奇才


  辜鸿铭人生经历奇特,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即他出生在马来亚(今马来西亚),在欧洲受教育,娶了一个日本女子作如夫人,在北洋政府任过职。虽然他的一生比这四句概括更丰富,但这足以显示出他经历的奇特。
  辜鸿铭祖籍福建同安,1856年出生在马来亚槟榔屿一个华侨世家。他的父亲辜紫云帮英国人福布斯·布朗管理一个橡胶园,母亲是西方人,所以辜鸿铭是混血儿,生就一副蓝眼睛。辜鸿铭自幼聪明伶俐,布朗夫妇非常喜欢他并收他为义子。
  13岁左右,他由布朗夫妇带往欧洲留学。大约17岁时,他考入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院,师从卡莱尔专攻西方文学专业,1877年春,以优异成绩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来他又到德国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据说还获得工科文凭。接着又到法国巴黎、意大利等地游学。
  辜鸿铭留学时,广泛学习欧洲多国语言,下的功夫很深。他在外语方面的广博当时闻名遐迩,享有盛誉。在武汉作张之洞幕僚时,一次接待俄国皇太子和希腊王子来访,他的语言才能令中外人士惊讶不已。张之洞的首席幕僚赵凤昌在《国学辜汤生传》中对此有生动的记载。说他:“所习若干国语文,汤生不屑示人,人亦莫之测。遇有所用,辄出西学以折西人,其人服且惊,即国人与相习者亦每出意外也。”“(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俄国皇储游历来鄂,随员皆有爵贵臣,且有俄储内戚希腊世子在其间,共十人,仪卫甚盛。俄储乘己国兵舰泊汉口,总督以地主礼先往访,关道与中军从。俄储问两从者官职名,汤生译以对。顷之送客出,俄随员十人左右立舱口,汤生语俄储,令向客唱名自通,以尊张督。旋邀宴晴川阁,汤生本以法语通译,席间俄储与希世子问答,欲避人知,改用俄语,谓即晚有他约,宜节量。汤生言此餐颇卫生,愿属餍,客有讶色。文襄(张之洞)吸鼻烟,希世子以为异,用希腊语问俄储,谓主人鼻吸何物。汤生达之主人,即以鼻烟递世子,两储益骇。临去,俄储郑重握汤生手,约至彼国当敬待,并以镂皇冠之表赠焉。后抵上海,辄告人,汉上见张总督,有辜某所通语言至博,各国无此异才。”这一顿饭中宾主交谈,就显示出辜鸿铭懂得法语、俄语、希腊语。
  他究竟会多少种外语,没有人确切知道。他晚年在日本讲学时,多次讲到他在欧洲学习语言的情况,说他有“研究语言的热望”。综合他所讲的情况看,可肯定的是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马来语,略懂日语和俄语。他写文章主要用英文,但其中引用了大量德文、法文、拉丁文。
  一个叫鄂方智的西方主教曾评价道:“他用英文所写的文章,以英国人看,可以和维多利亚时代任何大文豪的作品相比并。”精通英语的林语堂认为,在中国人中,辜鸿铭的“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孙中山也认为近代中国英语人才,辜鸿铭排第一。
  1910年,清政府曾赐予十二名因具有“游学专门回国在十年以上者”以“进士及第”头衔,其中文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分别为严复、辜鸿铭、伍光健。辜鸿铭排名第二,仅次于大名鼎鼎的翻译家严复,可见当时知识界对他外文及西学水平的肯定。
  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超越当时一般的出国留学生,甚至超越了一般西方受过教育的人。1920年,德国著名教授奈尔逊向德国人介绍辜鸿铭著作时说:“这个人他广泛地集西方文化于一身并加以消化吸收;这个人他熟悉歌德就像一名德国人,熟悉卡莱尔、爱默生和别的盎格鲁-撒克逊作家就像一名盎格鲁-撒克逊人;这个人他通晓圣经就像一位最好的基督徒……”
痛感当时西方“中国学”浅陋


  1880年,24岁的辜鸿铭结束在欧洲的留学生涯,返回家乡槟榔屿,被派往新加坡海峡殖民地政府任职。工作了大约三年左右,他在新加坡遇见了马建忠,真正了解到中国思想和文化,遂辞职回槟榔屿,补习汉语并开始改穿长袍马褂,留辫子,打算返回祖国效力。
  辜鸿铭回国的情况有些偶然,也正是这个偶然为他后来学习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曾任张之洞首席幕僚的赵凤昌在《国学辜汤生传》中对辜鸿铭回国情况有详细记述。时间是1885年,正值中法战争期间。传记中说:“光绪十一年,张文襄公督两广,法越战事方殷,闽亦有警。文襄命知府杨玉书赴闽侦事,回,由海舶抵香港,汤生适同舟,玉书邂逅与谈。回粤与督幕赵凤昌言,舟中遇一人,与德国人讲伦理学,其人兼善中文,问姓名为辜汤生云。时海警需才,署中德文译员颇谫陋,凤昌以所闻白文襄,就香港邀之,任以邦交诸务。”
  这就是说,当时在广东工作的张之洞急需一个懂德语的翻译人员,杨玉书在船上碰到了辜鸿铭,发现他懂德语,向张之洞推荐了他。从此,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工作了20多年。
  张之洞是清朝的翰林,是晚清有名的饱学之士,又是晚清有名的大臣。张之洞在晚清官场以儒臣著称,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他周围有一大批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的硕学鸿儒。辜鸿铭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为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带来极大便利,这为他的对外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了思想和理论准备,使他拥有别人难具备的便利条件。
  辜鸿铭自己说:“非常幸运的是,我回国后不久,就进入了当时中国的伟人、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府。我在那儿待了多年。张之洞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目光远大的政治家。由于这种契机,使得我能够同中国最有修养的人在一起朝夕相处,从他们那儿,我才对中国文明以及东方文明的本质稍有解悟。”
  辜鸿铭进入张之洞幕府系统学习中国文化后,立志向西方传播中国文明。进入幕府前,他就全面系统地调查了当时外国对中国的介绍和研究著述情况。他研究发现,西方的“中国学”非常浅陋,没有真正传播中国的主流文化,由此误导了西方人,使西方人对中国人产生许多错误的认知。针对这一情况,1883年,他用英文写成《中国学》一文,于10月31日和11月7日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连载。文章对西方汉学家和“中国学”存在的这种不足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批评。
  他历数了英、法、德三国具有代表性的欧洲人关于中国的著述,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西方的中国研究存在两大明显问题。
  一是有关中国的知识不充分。他说,所谓欧洲人的中国知识“只是意味着掌握一门语言知识的较大困难已被排除”,“对于超过这一点的夸大其辞的声言,我们则感到非常怀疑”。他充分肯定英国马礼逊《华英字典》“严肃认真、热情诚挚和良心从事”的精神后,认为之后一批学者如德庇时、郭士腊要么“真的不懂中国”,要么对中国的了解“浅尝辄止,不打算再作进一步的了解”。辜鸿铭说,德庇时当时所掌握的那点中国知识,只能胜任任何一个领事馆的洋员职务,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直到今天,仍能发现绝大多数英国人对于中国的知识,是受到他关于中国著作的影响”。
  二是他们翻译和了解的都不是中国文学的“上乘之作”,甚至是一些“下品”。比如,法国雷慕沙是欧洲所有大学中最先获得汉学讲座教授席位的人,1826年他翻译出版了中国小说《玉娇梨》,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只是一个下品的代表,而且即便是在下品中也不占很高位置。
  由于西方的中国学存在上述两个缺限,带来两个对中国错误的认知:
  一是只关注和翻译中国文学中那些平庸和毫无价值的小说与其他作品,由此得出:“中国人智力贫乏”和“中国文学不道德”的荒谬结论。
  他说,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学主要是通过翻译过去的小说,而且只是一些平常的小说。这就好比一个外国人通过那类学龄儿童阅读的小说来评价英国文学一样可笑。
  他认为,从前研究中国的外国人的译作,是把儒家经典排除在外的,自然看不到中国文化中的道德内容,从而得出中国文学不道德的错误结论。
  二是“习惯于仅仅以孔子的名义合成的那些作品来设想和建构他们对中国文学的评价”,忽视中国文学形式的丰富性、多样性及其后来的发展。这样也不可能对中国文学做出正确而符合实际的评价。
  他对西方学者翻译的中国经典很不满意。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名为《中国经典》。
  但是,辜鸿铭引用另一个英国汉学家,曾任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总主笔的巴尔福的评价说:“理雅各在翻译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大量地依赖了那些生造的专门术语。我们感到理雅各博士所借用的那些术语是深涩、粗疏和不适当的。有些地方简直不合语言习惯。”
  这是就形式而言,那么内容如何呢?辜鸿铭认为:“可以肯定,如若理雅各博士没有设法在头脑中,将孔子及其学派的教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把握,他是无法阅读和翻译这些作品的……因此,总体来说,理雅各博士对这些经典价值的评判,无论如何不能作为最后的定论来接受。”
  他对巴尔福翻译的《庄子》批评更尖锐,他说:“巴尔福先生的作品一点也算不上翻译,简直就是胡译。”“他既未弄懂许多单字的意思,又未能对句子的语法结构做出正确的分析,还没有准确地理解段落的安排。”
  从辜鸿铭这些分析批评看,当时西方虽然翻译了不少中国经典,但对中国经典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并没有反映出来,甚至糟蹋了经典,使西方轻视了中国经典的价值。
  这说明,在一些西方汉学家努力之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反映中国文化的经典终于被译介给了西方,但因为存在前述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问题,传播的效果有限,甚至可能起到了反效果,降低了西方对中国文化价值的判断。
  辜鸿铭认为,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完全不同,有其独特性。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乃至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欧洲人的文化完全不相干。因此,研究中国文学的外国人,不仅有必要用外于他们的中国民族之观念和概念来武装自己,而且首先要找到它们在欧语中的对应物。假如这些对应物不存在,便要分解它们,看看这些观念和概念可以归属于普遍人性的哪一面。
  他举例说,在中国经典中不断出现的“仁”“义”“礼”,英文一般译作benevolence,justice,propriety。“然而当我们审查这些英语单词和它们的内涵时,发现它们竟然是那么地不合适:它们并不包含这些中国字具有的全部意义。”他认为,humanity可能是那个被译成benevolence的中国“仁”字最恰当的翻译。正是按照这一原则,辜鸿铭将儒家典籍《大学》书名译为《Higher Education》,而不是当时为外国人所熟悉的“Great Learning”,显然辜译更能体现该书的内容、语意更明确好懂。
翻译儒家经典传播中国文化


  正是激愤于西方对真正中国文化的无知和误解,为纠正西方不恰当的翻译而产生的负面效果,辜鸿铭开始有计划地翻译儒家的经典。
  中国儒家经典的西译始于明朝末年,翻译者都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而且多是译成欧洲上层知识分子通晓的拉丁文,到清末之后才有了法、英、德语译本。限于他们的汉语水平,这些西人的翻译存在不少问题。
  但是,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中国人对西方基本上毫无所知,对于西方传教士是如何介绍翻译中国文化经典的,更是没有人知道。1861年清朝开设京师同文馆之前,中国根本没有懂西语的人才,在中国的知识界没有人能将儒家经典翻译成外文。直到1898年辜鸿铭英译《论语》之前,没有中国人做西译中国经典这项工作。
  早在欧洲留学时,辜鸿铭就意识到翻译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学者兆文钧在《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中写到,辜鸿铭义父布朗告诫他:“我计划让你在德国学科学,再送你去英国学文史哲学及社会学。学成之后,送你回中国,你再把中国的经典著作,背得熟熟的,学深学透。然后,将中国学术思想与欧洲学术思想,融会贯通,得出正确的结论,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人的生活!……我希望你学通中西,就是为了教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洲和美洲的重任。”
  在法国游学时,一位老教授告诉他:“你们中国的《易经》是很有价值的经典。可惜,我不通中文,这是我终身的遗憾。我所读到的是一些法文和拉丁文翻译片段,虽然不全面,未能将《易经》的真价值全盘托出;但是《易经》哲学已经光芒万丈,炳如日月星辰!你只通西学不成,归国后,要深入研究《易经》。”这位教授还劝他不要继续在欧洲逗留,应赶快回国学习中国文化。
  正是早期的这种教育使他有一种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正如前面所说,他对西方人翻译的中国经典非常不满,认为糟蹋了中国文化,误导了西方人。因此,他也有翻译中国经典的紧迫感。
  1898年,他在武昌湖广总督衙门完成了《论语》的英译。在译序中对翻译此书的目的和原因作了说明:他认为《论语》“这本蕴涵着孔子及其弟子一贯之道的言论集……是一本给予了中国人智识和道德装备的书”。但是,西方人没有将书中的“智识和道德”准确明白地翻译出来。
  他说:“对于绝大多数英国读者而言,我们却不能不认为,理雅各博士在其译著中所展示的中国人之智识和道德的装备,正如同在普通英国人眼中中国人的穿着和外表一样,必定会使其产生稀奇古怪的感觉。”
  因此,他决定重新翻译《论语》。他的翻译果然与之前的一切翻译都不同,他在序言中对他的翻译理念和方法作了说明:“为了尽可能地消除英国读者的陌生和古怪感,只要可行,我们都尽量去掉所有那些中国的专有名称。最后,为了使读者能彻底到家地理解文本内容,我们还加了一些注释,引用了非常著名的欧洲作家的话。通过征召这些欧洲读者熟悉的思想系列,对于他们或许会有所帮助。”
  他接着说:“我们只是想借此表达这样一个愿望:即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但愿在耐心地读过我们这本译书后,能引起对中国人现有成见的反思,不仅修正谬见,而且改变对于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际交往的态度。”
  由此可见,辜鸿铭决心翻译《论语》的目的是为了“纠偏”。从这一目的出发,他的《论语》翻译实际上是一种“释译”,即彻底理解《论语》每一句的意思之后,用优雅的英文将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虽然,现在翻译界许多人对辜鸿铭的这种翻译方式提出批评,认为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但从辜鸿铭的角度看,这种“跨文化传播”方法达到了他的目的,取得了好的效果。
  按照他的这种翻译理论和方法,辜鸿铭将《中庸》书名翻译成“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普遍秩序或人生之道)。他为什么要翻译《中庸》呢?他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道德的、真正的文明,中国人民有强大的道德责任感。《中庸》“是对这种道德责任感的阐述和解释,它构成了中国文明设计下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在译序中评价:“就我有限的知识来看,在所有欧美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没有见过像在这本小书中所发现的那样简单明了到了极点,同时又如此完整而丰富的关于道德责任感或道的阐说。”
  所以,他翻译《中庸》是要向西方人传播东方文明中的“道德责任感”。他写道:“如果这本出自中国古代智慧的小书能有助于欧美人民,尤其是那些正在中国的欧美人更好地理解、对待中国和中国人,抛弃那种欧洲‘枪炮’和‘暴力’文明的精神和态度,而代之以道,无论是以个人的方式,还是作为一个民族同中国人交往过程中,都遵从道德责任感——那么,我将感到我多年理解和翻译这本书所花费的劳动没有白费。”
  辜鸿铭的翻译虽然也存在一些学者指出的过分释意化、弥缝古人之说等不足之处,甚至也存在对原文错误的理解而导致的误译,但是,他这种创新性的翻译,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还是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和弘扬。
  首先,他的翻译不是简单地进行词句的对应翻译,而是根据他的“有机整体”的翻译思想,对儒家经典的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准确把握其基本精神和整体思想,然后在这种宏观的思想背景之下,对具体的篇章词句的深刻内涵进行准确解释,再选择准确的英文词句进行翻译。他在《中庸》译序中说:“我的翻译标准是:彻底掌握其中意义,不仅对等译出原作的文字,而且再现原作的文体风格。”
  其次,翻译时充分考虑接受对象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储备,站在接受者理解经典的角度从事翻译,使接受者更容易读懂和理解。他在英译《论语》的书名下专门注明:“一本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来解说的新的特别翻译。”他在翻译时大胆创新,一方面大量引用歌德、卡莱尔、爱默生、阿诺德和莎士比亚等西方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有关经文;另一方面,他还在注释中对经文里出现的中国人物,以西方知道的历史上具有相似地位和某些其他特点的人物来比拟,这又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这对那些不熟悉中国历史人物的西方读者理解经文有很大的帮助。他在注释中还经常将经文的涵义比照西方的思想进行阐发,加深读者的理解。
  第三,辜鸿铭英文的写作水平公认可媲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文豪,所以他的翻译自然流畅,避免了之前传教士们翻译的生硬、晦涩,这非常有利于他的译本在西方的传播。
  辜鸿铭对中国经典翻译的这些努力和创新无疑对中国文化的西传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的这些方法对今天的对外传播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近代中国对西方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辜鸿铭除了翻译儒家经典,还用英文撰写了大量文章宣传东方文化,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辜鸿铭研究者黄兴涛教授甚至认为,他是近代中国在西方文化思想界“唯一发生过相当影响的学人”。
  辜鸿铭曾自称一生写过20部书。但汉文著作只有《张文襄幕府纪闻》和《读易草堂文集》两本,其他都是用外文写成出版的著作。其著作被译成德、法、日等多种文字,在西方世界拥有广泛的读者,他的名字也因此在西方广为人知。
  20世纪20年代去德国留学的魏嗣銮在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辜鸿铭在德国》中回忆:“辜鸿铭在中国,青年们知道他的,恐怕很少。就是知道,也不过晓得他会说拉丁语,有毛辫子罢了。倘若说他有自己的哲学,懂欧洲的文化,则除少数真正认识他的人而外,恐怕没有不诧异的了。”
  然而,在德国却不一样,魏嗣銮回忆说:“民国十年,我到德国留学,遇着一位哲学教授奈尔逊,他约我到他家去谈。奈教授是讲康德哲学的,在数学内,也有相当的贡献。当我们闲谈的时候,他便问我在中国的时候,曾否读辜鸿铭的著作。我告诉他:‘辜鸿铭的姓名,虽尝听着,但他的著作却未读过。一般人都说他是个老顽固,所以我们青年们都不喜欢去理会他。’奈教授听了大为诧异,他向我说:‘辜鸿铭的著作,我幸读了几种,据我看来,他的哲学,意义是很深厚的,我很佩服他。’”这位教授于是从书架上将辜鸿铭的书籍一一取下来,向魏嗣銮介绍,然后,很诚恳地劝魏嗣銮一定要多读辜鸿铭的书。
  1933年,魏嗣銮再次去德国,遇着一位留学生章用先生。他是学数学及哲学的,成绩极佳。他告诉魏,现在所从学的两位哲学教授,都很敬仰辜鸿铭。其中一位名H.Nohe的,他的学生若不懂辜鸿铭,他便不准其参加讨论,其折服于辜鸿铭,于此可见。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德国文化界曾出现过“辜鸿铭热”。他们成立“辜鸿铭俱乐部”“辜鸿铭研究会”,研究辜鸿铭的著作和思想。
  20世纪20年代另一位留德学生沈来秋在《略谈辜鸿铭》的文章中回忆:“这一时期,德国人士认为,可以代表东方文化的有两个人,除了辜鸿铭之外,便是印度的泰戈尔。泰戈尔只是个诗人,而辜鸿铭除了是哲学家、文学家之外,还是一个政论家,对于德国的基本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1921年,英国作家毛姆访问中国,专门去拜访辜鸿铭。回国后写了《中国游记》一书,书中对所见中国人多有挖苦,惟独对辜鸿铭颇敬惮。其中一篇《哲学家》就是记录访问辜鸿铭的情况,称他为“德高望重的哲学家”,“他是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
  欧洲学者对辜鸿铭著作评价很高。奥斯卡·A·H·施密茨在《中国人的精神》德译本序言中说:“辜氏的写作立场是不偏不倚的。”“他是以实事求是的批判态度来对待东西方文化的。人们只要通读此书,就不能不相信,作者的这些思想并非是空想的乌托邦。因为辜鸿铭本人就以他自身的经历证实了这一点。”他表示对辜鸿铭的许多观点“只能赞同”。
  辜鸿铭的著作在西方出版后,总会引起媒体的关注和评价,而且一般都是正面的评价。他的《中国反对欧洲观念的辩护:批判论文集》在德国出版后,《民族报》评论说:“这部书只能出自这样一位非凡人物的手笔,他既饱学中国文化,又充分接受过欧洲教育。一方面,他是孔夫子学说博学的学生,对自己国家政治及其精神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位对康德有深入了解的留学生。”
  黄兴涛教授说:“辜氏是五四时期以前唯一有分量的向西方积极弘扬中国文化的中国学者,是‘中学西渐’史上一个独特的代表。只有他,硬是在传教士的垄断中挤得了一席之地。”
 
雨过天青云破处,淄博陶瓷数千年
山东淄博陶瓷产业的前世今生
雨过天青云破处,淄博陶瓷数千年
 
山东淄博陶瓷产业的前世今生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本报记者王念、邵琨

  夜幕降临,山东淄博的各大烧烤店里烤炉炭火烧红,肉串滋滋冒油。趁热拿下一串,加上蘸料、小葱,卷上面饼用力一撸、送入口中,唇齿之间尽留香。凭借着火遍全网的烧烤,今年3月以来,淄博一跃成为网络“顶流”。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里,陈列着几千年前当地用于烤炙食物的陶琉容器。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临淄赵家徐尧遗址,又将当地烧烤食物的历史推至距今约13000年。
  淄博,齐国故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北方重要陶瓷生产基地,历史上兴盛的制陶业,帮助齐国渔盐冶铁,称霸诸侯。
  今天,我们走进淄博,触摸历史长河中关于陶瓷的珍贵记忆,寻觅北方陶瓷文化明珠的古风遗韵,体味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力量。
一炉窑火传承数千年


  China,“中国”和“瓷器”的英文译名。
  在海外,陶瓷最早的称谓是Chinaware,直译为“中国瓦”,后来简称为china。关于这个词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中外文明交流史上,陶瓷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
  淄博是中国北方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陶瓷史》记载,山东省淄博寨里窑是目前已知的北方青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如今,这里的陶瓷被冠以“当代国窑”之称。
  凡是在淄博境内,不同历史时期生产的陶瓷制品,窑场相对集中在一个行政单元,统称“淄博窑”。“淄博窑”在我国北方诸窑系中极具影响力。
  历史上,“淄博窑”生产的陶瓷以民用为主,结构简单、建造容易的“馒头窑”是当时烧制陶瓷的主要设备,窑外形呈馒头状,横切面有圆形、椭圆形等。对古窑址的考证表明,这种窑出现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到宋代,窑的结构分窑室、窑门、通道、火膛、窑床、烟囱六部分,历经元、明、清,无显著改进,新中国成立后仍广泛应用。
  淄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耐火材料、山林、煤炭资源,为其陶瓷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淄博是我国最早生产和使用陶器的地区之一。2005年发掘的扁扁洞遗址出土文物令人惊叹,淄博地区使用陶器的历史被一举推至距今8000多年前。扁扁洞出土的陶片多为夹砂陶,质地不均匀,颜色以红、红褐为主,也有部分褐、黄褐色,主要器型为釜、钵。陶器表面素净,未见纹饰或刻划现象,有的已具有后李文化陶釜的叠沿样式,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源头。
  西周初年,太公姜尚封齐建国,定都临淄(今淄博市临淄区),面对“地瀉卤,人民寡”,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采取“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等治国方略。齐国濒临渤海、黄海,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海盐产地,年产海盐36000钟(一钟合今制384公斤)。《管子·轻重甲》载:“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
  古代制盐,一般用深腹陶器将海边滩涂下的卤水煮沸,加入凝固物质结晶而成。盐的大量需求带来制盐业的大规模发展,社会对煮盐用的陶制工具需求激增,淄博制陶业日渐繁荣。
  《吕氏春秋》记载:“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通鉴外纪》记载:“黄帝方宁封为陶正,以利器用。”周王朝设置司工、陶正、车正、工正等官职,对各种手工业实施专管,其中“陶正”这一官职就是为管理制陶业而设置的。齐国作为周王朝的属国,效法周制设立了“陶正”。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讲解员杨文庆介绍,“陶正”是我国最早专门管理制陶业的官员。齐国还设有官办制陶作坊,专门生产宫廷使用陶器。
  齐国将盐卖给“粜之梁(魏)、赵、宋、卫、濮阳”等无盐之国,首开“矿、盐生产官营”的先例。陶器是储盐和贩盐再好不过的容器,生产和贩运盐需要大量陶器,于是,齐国渐渐发展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发达的制陶业助力渔盐冶铁,“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齐国社会财富不断积累,国富民强,为实现霸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淄博窑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寨里窑的青瓷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到了唐宋时期,陶瓷烧造技艺日趋精进,器类齐全,地方特色更加鲜明,雨点釉、茶叶末釉、绞胎瓷、白地黑花瓷和铁锈花、兔毫瓷等独树一帜。明清时期,淄博形成了以淄川、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基地和产品销售中心,以寨里窑、磁村窑、博山窑为代表的淄博窑成为古瓷名窑。
  淄博市博山区颜神古镇至今保存着13座古窑。走进古镇,千年古窑静静浮现在眼前,穿越深邃厚重的青石巷,烧痕斑驳的匣钵墙传递出当年窑民生活的细节。据史籍记载,明清时期,这里有圆窑170余座,规模傲居博山六大窑场之首,烧制出的雨点釉、茶叶末釉等名瓷蜚声海内外。
  作为淄博陶瓷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颜神镇有“中国陶瓷古窑村”的称号。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大的陶瓷厂山东博山陶瓷厂诞生于此,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烧窑制陶,为人们日用生活提供了数不清的陶瓷制品。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陶瓷产业从手工制作走向机械化生产,现代陶瓷窑炉技术大大提高了窑炉的能源利用率,大量手工作坊和柴煤烧古窑被淘汰废弃。大批陶瓷企业走向衰落,其中包括山东博山陶瓷厂。
争做世界上最好的瓷器


  曾经,中国陶瓷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不仅作为器皿,更作为东方艺术的载体,掀起强劲的“中国风”。在十七世纪的西欧,皇室和宫廷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时尚”,普通人拥有一件中国瓷器也往往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然而,伴随着西方制瓷业的兴起和国内一些陶瓷企业品牌意识的缺失,“瓷国无好瓷”的尴尬让人堪忧。china一度褪去绚丽的光彩,在历史的聚光灯下若隐若现。
  2000年春天,一个名叫苏同强的制陶人到法国考察。在一家世界知名陶瓷品牌的商场里,苏同强看到了一件精美的陶瓷,驻足在柜台前,这时候,一名店员带着冷漠的眼神走过来,很不友好地示意:不能触碰。看见苏同强和同事掏出一大叠崭新的欧元,店员才换了一种表情,问:“你们是不是日本人?”苏同强大声说:“China!China!我们是中国人!”
  苏同强是淄博华光国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来自以瓷为名的国家,出身制瓷世家,眼看精妙的瓷器而不能端详触碰。尤其是营业员冷漠的态度,让人难以忘怀。”苏同强回忆说。
  苏同强和同事把身上所有的7000欧元全部拿了出来买了瓷器。回到公司,苏同强将从欧洲带回的几大顶级品牌的瓷器摆在最显著位置,鞭策员工做世界最好的陶瓷超过他们。
  历史上,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曾“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最早的全球化商品之一,为中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五个窑口均烧造于宋代,并且都为宋室宫廷烧制过御用瓷。景德镇也有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而淄博生产的陶瓷主要面向民用。
  数量大、效益低,有规模、没品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淄博陶瓷企业数量众多,但多以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为主。淄博华光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制瓷的典型,数十年来一直在低端瓷器行业中摸索徘徊。
  各陶瓷厂大规模的同质化生产造成低价竞争,企业举步维艰甚至纷纷倒闭,有的通过为国外陶瓷公司生产贴牌产品而勉强生存。
  “那时候生产的陶瓷颜色釉马克杯95%出口到美国、欧洲。”苏同强说。星巴克、雀巢、宜家、迪斯尼咖啡杯的生产商便是华光,一个杯子出口的售价仅为二三元人民币。贴牌的背后,是产品的价值被严重忽略。没有品牌支撑,这些陶瓷杯在国外沦为“地摊货”,受人冷眼。
  骨质瓷因质地细腻通透、釉面光滑润泽、器型美观典雅,有“瓷器之王”“皇家用瓷”美誉,是西方宫廷和贵族彰显尊贵的象征。
  想要摆脱尴尬境地,唯有奋起追赶。华光公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磷矿石和石灰石等天然矿物中寻得出路,获得成功,产品的白度、硬度、透明度、热稳定性各项指标均超过英国骨质瓷,而且有效保障了陶瓷产品原料和材质的健康品质,后来又探索解决瓷器釉面铅镉溶出技术这一世界级难题,并获国家发明专利。
  如果说陶瓷是淄博的一层底色,那么科技创新正在为其涂上一层迷人的釉彩。随着智能化浪潮席卷而来,淄博陶瓷产业从传统粗放型增长向创新、个性、绿色等方向转变,在全国陶瓷行业引领风潮。以科研创新改造传统陶瓷产业,使淄博现代制陶业后来居上;融入文化创意,又催生了崭新的陶瓷产品。
  “中华龙”系列、“鱼子蓝”系列、“金玉满堂”系列……走进山东硅元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展厅,记者被这里一件件“科技与艺术”融汇而生的陶瓷产品所吸引。日用瓷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要有文化内涵。从“中华龙”系列到“光耀盛世”到“儒风”,瓷器成为文化载体,输出的是中国魂、中国形象。
  山东硅元把每年销售收入15%以上的资金用在技术研发上,并对科研进程给予全力支持与配合,就是为了提升陶瓷品质。他们在日用瓷领域先后研制出5种新材质,被誉为“五朵金花”:镁质强化瓷,鲁玉瓷,鲁光瓷,高石英瓷,合成骨质瓷。鲁光瓷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4种瓷质均获得国家发明奖。
  锻造品牌、磨砺品质,已经成为中国陶瓷企业谋求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在淄博汉青国瓷,纹饰轮廓线在瓷器上游走,片刻工夫,一朵盛放的荷花跃然瓶身。在这里,白色的瓷器可以“穿上漂亮的花衣服”。汉青国瓷总经理黄少晨介绍,以前,在给瓷器贴花纸的时候,很容易有一道缝。现在我们是量体裁衣,把这条痕迹去掉了。这项无缝贴花技术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淄博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何雅英说:“几百年前,西方的贵族为拥有一件中国的精美瓷器感到荣耀,后来我们落后了,现在我们有信心做世界最好的瓷器,让‘瓷国产名瓷’。”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青瓷是瓷中上品。我国青瓷烧造历史源远流长,“清醪既成,绿瓷既启”,从商周原始青瓷的出现到东汉成熟,至唐、五代发展,宋代达高峰,在长达三千余年的陶瓷发展史上,青瓷始终与中华文明有着不解之缘。中国文人雅士对青瓷情有独钟,不仅因为其具备玉温柔敦厚的气质,还因为其蕴含着“重气节重操守”的道德观念和“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
  相传,北宋末年,徽宗赵佶梦到了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为之倾倒,挥笔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的诗句,并要求工匠们造出“雨过天青”般颜色的瓷。
  留住这抹天青,成为历朝历代陶瓷人不约而同的追求。陶瓷的相对永久性与光华朗润的特点,赋予“尚青”文化一种独特的魅力。
  传统青瓷的青色来自釉面,而非材质本身。淄博陶瓷企业大胆设想,探索用新材质、新创作来推动当代青瓷艺术。2006年,华光公司研制开发出一种陶瓷新材质,命名为“华青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苏同强介绍,华青瓷通过烧制过程中的窑变所形成的结晶体使釉色温润,以青为本色,兼有天蓝、天青、粉青及葱绿等,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传承了中国传统陶瓷的“尚青”文化。
  现代技术带来了材质创新,再加上文化创意革新,新材质会生发出更大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科技和审美情趣,华青瓷被制作成文具、啤酒具、茶壶、奖杯等,无铅瓷、抗菌瓷、骨质瓷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让“皇家用瓷”、健康陶瓷进入寻常百姓家。
  陶瓷行业内有这样一句话:“名瓷名窑出江南”。受限于自然条件,我国北方地区少有优质高岭土,烧造出来的陶瓷品质难以与南方地区瓷器抗衡。但是,淄博陶瓷依靠创新材质和文化创意异军突起。
  壮丽的山川脉络,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在陶瓷上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淄博汉青国瓷出品的《江山如画》把《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呈现在瓷器上,获得业界高度认可。
  淄博汉青国瓷总经理黄少晨说:“我们专注传承精致东方美学,用梅子青致敬宋代青瓷,就是想向世人证明,在这个最初界定瓷器之美的国家,依旧可以生产出富有东方设计感的国瓷产品。”
  凭借着“传统文化 当代表达”的理念,汉青国瓷出品的梅子青“海岱清风”城市礼品、“盛世河山”等产品在海内外享有美誉。
  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一套“千峰翠色”系列瓷器格外引人注目,这套瓷器曾被用于国家重要外交场合。主创设计师林宇峰介绍,“千峰翠色”的设计灵魂就是齐鲁海岱文化。山东古称“海岱”,海洋文化与陆地文化交融,沉淀出了具有人文特色的海岱文化。林宇峰说:“华青瓷材质晶莹朗润、清澈通透,造型设计以山海为题,以齐鲁海岱文化为主创元素,旨在表现朴实与开放兼具的齐鲁文化。从器型上看,瓷器中的立面产品造型饱满圆润,平面产品流畅平缓,组合成日出东方的立体效果。金色的泰山浮雕盖扭,彰显雄伟泰山大气磅礴之势,延展出盛世中国相拥世界,共同发展繁荣的大国风范。”
  依托陶瓷产业,淄博还衍生出刻瓷、拓彩、瓷画等多个产业,陶瓷琉璃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从用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日用瓷,到健康环保的天然矿物质瓷、抗菌陶瓷、无铅陶瓷,淄博陶瓷业正走进国际陶瓷舞台中央。
  华青瓷柳叶瓶2011年被英国皇室收藏,华光公司生产的“和谐五洲壶”“和谐2007”咖啡具等被中国国家博物馆、芝加哥富地博物馆、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等收藏;汉青国瓷生产的“国色天香”被中国陶瓷馆永久收藏。
  何雅英说,陶瓷行业不再是过去简单的陶瓷生产概念,已经开始向文化创意转型升级,产品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文化和艺术含量上,一件件普通的瓷器正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东北牡丹引种记
东北牡丹引种记

( 2023-05-2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本报记者郎秋红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牡丹花开的盛况,穿越千年,在东北再现。
  5月中旬,长春牡丹园上万株牡丹争奇斗艳,引来众多市民前来观赏,如醉如痴。
  中国人喜爱牡丹,洛阳、菏泽等地更是因牡丹名满天下。但是因为气候寒冷,东北一直被视为牡丹栽培的禁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多少年来只能望“花”兴叹。
  那么,这些牡丹如何来到长春?又如何在这里扎根、绽放的呢?
“百里挑一”育牡丹


  位于长春东中华路南侧的牡丹园面积不大,但是精巧别致。长春市文化广场绿化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崇章说,牡丹园这个名字日伪时期就曾有过,但是只有名字没有牡丹。不过,这里的人们仍然喜欢以牡丹命名城市的各个角落,牡丹街、牡丹胡同、牡丹社区……时光到了1998年,长春市政府决定重建牡丹园,并引种牡丹。
  王崇章当时是这个公园的技术员。虽然多年从事绿化工程,但是在东北种牡丹,毕竟没几个人搞过,他也不知道能不能成。
  中国有2000多种牡丹,他从中原和西北引进了100多个耐寒品种,在自己家试种。“死了很多,成捆的牡丹枝子都能当柴烧了。”经过七八年的试种,最终西北紫斑牡丹等两三个品种获得成功。2004年,试种成功的牡丹开始大面积落户牡丹园。
扎捆打包“倒时差”


  用两层报纸将牡丹包好,再用一层丝袋子把报纸扎紧……每年的11月份,王崇章和同事们都要将园里的牡丹就地扎捆打包。“这不仅仅是为了防寒防风,更重要是可以调温,让牡丹可以休眠更长时间。”王崇章说。
  “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至今山东、河南等地仍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然而,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有近一个月的温差,那时东北冰冻的土地还没有化开,根部无法向上供给养分,如果牡丹按照原有的生物钟开放,枝上、芽上的养分不断消耗,就会出现生理干旱。王崇章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用报纸将牡丹裹起来休眠,“就像人睡觉时拉上窗帘一样”。等到气温上升到15摄氏度,大地开化,再去掉丝袋子和报纸,此时根部正好可以将养分输送上去。他们称这个过程是给牡丹“倒时差”。
“劫后重生”更娇艳


  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牡丹的传说,流传最广的当数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说是隆冬时节,武则天酒醉下诏,命百花连夜开放。牡丹抗旨不开被贬至洛阳,一到洛阳昂首怒放,激怒了武则天,下令烧死牡丹。牡丹虽历火劫,但到第二年春,反而开得更盛。
  长春牡丹园的牡丹也曾遭遇一劫。2012年春天,牡丹突然大面积死亡,1万多株牡丹只活下来不到1000株,市民无比痛心。王崇章他们天天守在园里,一棵棵观察、分析,最终发现是因为当年春雪过大,温度过高,导致牡丹花的根部被大量雪水沤烂。第二年,牡丹园按照地形重新规划布局,新栽种的牡丹得到了更好管护和照料,开得更加娇艳。
  经过25年的引种驯化,来自中原和西北的牡丹终于在东北扎下根来,并有了新的品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牡丹》一书特辟一章,专门介绍东北牡丹。
  以花为媒,每当花开时节,牡丹园都会吸引大批南来北往的游客,吟诗作画。长春市民还自发组织牡丹节,游园赏花,载歌载舞。王崇章说,牡丹不仅成为城市一景,未来还有望发展成为一个产业。
  一个爱花的城市,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