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深读

04版:新华关注·各地

书香满中国
书香满中国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史竞男、冯源、王明玉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浙江杭州开幕。诗画江南、西子湖畔,人们共享开卷之美、阅读之乐。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全民阅读大会致贺信,勉励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鼓励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在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自倡导下,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中华大地充盈书香。
播种阅读种子


  【总书记这样说】“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民阅读,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书香故事】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顺义温榆河畔的新华书店温榆河田园店内,来自各地的读者品味着浓郁的书香和大自然的气息,静享“书里书外”的美好生活。
  “受益于北京实体书店专项扶持资金,依托公园资源打造综合性文化空间,这里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我们策划举办了专家讲座、读者见面会、亲子故事会等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来看书买书的人越来越多了!”顺义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秀梅说。
  “农忙卖农资、农闲来看书,日子很充实!”云南省安宁市青龙街道,村民李桂枝家门口,在2017年世界读书日那天落成云南省第一家“乡愁书院”,近5000册图书全年免费向村民开放,点亮了乡亲们的“耕读”路。
  “以前需要买书只能去市区书店,来回60多公里路。现在家门口就有了书院,大伙儿一有空就往书院跑,好多问题都能在书里找到办法。”李桂枝和乡亲们说,有耕有读,“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乡村振兴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书香数字】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书,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阅读已不仅仅是承继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家风传统,全民阅读更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各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服务网越织越密。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从北国极地到南疆岛屿……全国约3300家公共图书馆、10万余家实体书店、58.7万家农家书屋,播种下一颗颗阅读的种子,构建起涵育文明风尚的精神家园。
  数字背后,是书香中国建设的有力步伐——
  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10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全民阅读工程列为文化重大工程之一,《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随之发布;2020年10月,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对推进新时代全民阅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书香飘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培育书香氛围


  【总书记这样说】“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寄予厚望。
  【书香故事】这是书香弥漫的一天——
  清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更新了自己的读书公众号。“如果有书柔风细雨般滋润你,生命力会更旺盛”“书能够让世界变小,让我们长大”“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延续至今,如此伟大?我觉得一个根本的原因是阅读延续着文脉”……这位茅盾文学奖得主与读者分享阅读心得,在他眼中,阅读是写作的最好准备,是最幸福的事。
  午后的阳光,照进杭州市临平智慧图书馆,杭州市民李建柱正带着女儿共度亲子阅读好时光,“图书馆离家很近,带孩子来看书,是为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在这座智慧图书馆里,沉浸式阅读、互联网听书等一系列智能服务为读者提供便利,就连传统书架也实现了智能操作——在显示屏输入书名,图书所在的书架层会立即亮起蓝色的指示灯。
  “平均每天有五六百人来这里借书、看书,月均借阅量1.5万册。我们下班时间是晚上8点半,但有的读者还是舍不得走,转战到旁边的‘24小时图书馆’。”馆长鲍丹说。
  华灯初上,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杨柳郡社区的“纯真年代书吧”,一场书友自发组织的“论语读书会”讨论热烈。至今,这样的读书会已举办近50场。“有心得能与书友一起分享,这是共读最大的乐趣。今后,我们还会继续阅读其他经典书籍。”读书会发起者、退休市民崔越说。
  ……
  阅读,无处不在。
  【书香数字】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下,全国各地积极行动,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中华大地充盈书香——
  2022年8月,南国书香节在广东全省多地举行,共在373个实体书店、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设立分会场,总面积达66万平方米,合力推动书展增容扩圈;
  2022年11月,上海书展迎来18岁“成人礼”,在5天时间里举办了近百场精彩纷呈的线上线下活动,涵盖新书发布、文化讲座、艺术表演等;
  2023年2月,在琅琅诵读声中,第十二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拉开序幕,活动以“书香满京城 礼赞新时代”为主题,来自家庭、社区、机关、企业的代表共同分享阅读感悟……
  据统计,近年来,全国80%的县级以上城市都举行了全民阅读活动。“中国好书”年度盛典、“新时代乡村阅读季”等阅读活动持续开展,点燃大众阅读热情;“追寻光辉足迹”“书香中国万里行”“全民阅读红沙发”等品牌项目,推动全民阅读走向深入。
涵养精神力量


  【总书记这样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
  【书香故事】《共产党宣言》《之江新语》《资治通鉴》《东坡乐府》《平凡的世界》……4月21日上午,“新时代大学习·跟着总书记读好书”——中共浙江省直机关工委主办的第八届全省机关讲书大赛决赛拉开帷幕,12名选手依次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这一活动开展至今已有10万余人参与,成为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的重要引擎。
  全民阅读,离不开榜样引领风尚。奋进新征程,需要不断充盈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读者》杂志社副总编辑陈天竺走上“代表通道”,分享了她鼓励留守学生小雨通过阅读汲取力量、不断成长的故事。
  “现在小雨已经从一所师范大学毕业,成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打心眼里为她高兴。小雨总是说,阅读让她的世界从此明亮、丰富起来。我感到小雨的故事让我见证了阅读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启智增慧,带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陈天竺说。
  阅读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
  3月28日,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启动暨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开通仪式上,清华附小学生林玥辰分享了努力在阅读中成为祖国期待模样的阅读成长故事,并向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发出倡议,让阅读成为共同成长进步的桥梁和纽带。
  在她的校园里,有一棵“长满书的大树”,挂满了《神笔马良》《西游记》《可爱的中国》等经典书籍。教学楼走廊里、教室里,随处可见各种图书。踏着阅读的阶梯,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乘着数字化翅膀,阅读有了更多样化、更便捷的选择,实现了从“一书在手”到“一屏万卷”的跨越,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阅读体验和精神文化生活。
  《永乐大典》上线了!今年2月,“《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读者可以在“云端”直观感知《永乐大典》这部成书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旷世宏编。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让曾经被束之高阁的典籍“活”起来。
  “通过GIS技术、3D复原技术等手段,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永乐大典》的装帧样式和流传过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说,数据库还对部分大典内容做了知识标引示范,探索后续《永乐大典》的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书香数字】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日渐丰富,全民阅读水平不断提升。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综合阅读率达到81.6%,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继续上升,阅读人口显著增加。
  最是书香能致远。全民阅读,静水流深,久久为功,在琅琅读书声中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激扬精神力量。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聚焦目标任务 注重实际成效
——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聚焦目标任务 注重实际成效

——各部门各单位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聚焦目标任务、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实际成效,推动主题教育正确有力、扎实有效开展。
  这次主题教育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部门各单位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通过召开党组(党委)专题会议、理论中心组学习等,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中联部举办3期读书班,处级以上干部用一周时间集中学习,结合党的对外工作列出题目开展集体研讨。中央政法委制定14项重点任务清单,通过领导带学、个人自学、支部共学等方式促进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坚持全校教职工和在校学员学习教育相统筹、中心工作和主题教育相统筹,把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贯穿到主题教育全过程。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着力抓好理论学习,举办院务会学习习近平著作读书班、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研讨班等。国家民委通过编写出版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论述摘编、加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少数民族文字版翻译出版等工作,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中国法学会细化机关及所属51个研究会主题教育工作安排,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智慧力量,服务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
  大兴调查研究,提高履职本领。中央政研室要求通过调查研究、信息反映、推进改革等,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加强与基层单位结对共建、开展志愿服务。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印发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结合今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要点确定的重点任务,研究确定调研课题。教育部对照党中央明确的12个方面调研内容,细化教育领域的13个方面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和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努力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实际成效。
  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主题教育中,政法机关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
  最高人民法院健全完善审判质效管理指标体系、优化诉源治理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审判工作理念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首要任务,高质高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公安部全面深入梳理排查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改进和加强全面从严管党治警各项措施,健全正风肃纪长效机制。国家安全部组织开展“调研成果大交流”“实践成果大考核”“整改成果大展示”“规章制度大梳理”等活动,增强学习实效。司法部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一揽子检视问题、列出清单,全面整改整治。
  各中央新闻单位充分发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理论学习与自身思想、职责、工作实际结合上下功夫,为主题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人民日报社通过刊发系列评论员文章、“仲音”评论文章、开设专栏等形式,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部署要求,深入宣传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进展成效。新华社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抓好新闻报道和事业发展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报道,及时反映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主题教育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学习和调研成果有效转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持续深化提升总台“头条工程”,精心打造《新征程上看中国》等精品力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有力有效开展对外传播,向海外生动展现大党大国领袖的思想智慧和风采魅力。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强军十载 挺进深蓝
——写给在强军目标指引下奋进的人民海军
强军十载 挺进深蓝

——写给在强军目标指引下奋进的人民海军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黎云、张瑞杰、孙鲁明、米思源

  4月的青岛,再次见证人民海军的自信与成长。
  导弹驱逐舰开封舰、导弹护卫舰大庆舰、综合补给舰可可西里湖舰、综合援潜救生船洪泽湖船位列青岛的3号码头,悬挂满旗供市民参观。
  1949年4月,人民海军从江苏泰州白马庙启航,当年的舢板小船逐渐发展成今天的艨艟巨舰。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人民海军全面建设不断提质增速,从近海近岸挺进远海深蓝。
  4月23日是人民海军成立纪念日,也成为人们关注海洋、爱我海疆,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日子。
练就能战胜战底气


  站在安阳舰的后甲板,鱼雷兵李阳举起望远镜。
  镜头里,那是祖国宝岛台湾。遥看岛上中央山脉,峰峦叠嶂,海岸线清晰可见。
  2022年8月,人民海军舰艇首次环绕台湾岛开展联合海空演训,向世界宣示——我军完全有决心有办法有能力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军部队大抓实战化练兵,构建完善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加快推进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变,战略威慑与反击、海上机动作战、海上联合作战、综合防御作战和综合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能战胜战,从容应对来自海上的威胁,是中国海军的底气实力。那天凌晨,执行战备远航任务的372潜艇突遇“水下断崖”重大险情,急速下降。危难之际,3名当更战士依靠平时练就的娴熟技能,不到2分钟就关闭40多个阀门,关停14种电气设备。全艇官兵3分钟内一共执行了30多个口令、完成500多个动作,驾驭潜艇成功脱险,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
  若没有平日的千锤百炼,哪有危难时刻的临阵不乱转危为安。海军部队始终坚持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大力推进战训耦合、体系练兵、科技练兵,加快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全面提高海上威慑和实战能力。
  如今,在祖国万里海疆,人民海军的军舰、战机不舍昼夜巡航警戒,在一线对峙、大风大浪中练战法、练攻防。人民海军舰艇出岛链训练已成常态,航母编队体系化训练持续推进,海军舰机定期砺兵大洋。
  欲临敌而有功,宜闲习之在素。今年初春,历时30天、航程9000余海里,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舰随编队赴南海、西太平洋等海域,圆满完成远海联合训练任务。
  就在4月上旬,山东舰航母编队赴西太平洋开展实战化演练,舰载机多次起降进行舰机协同、对海突击,冷静应对外军舰机滋扰挑衅。
  备战打仗永远是人民军队的核心职能、主责主业。导弹驱逐舰海口舰围绕“体系作战中我们能发挥什么样的效能”展开广泛讨论,与“蓝军”进行对抗训练,总结出多套战法训法。海口舰先后参加多国联演和40多次重大演习演练任务,航迹遍及美洲、非洲、亚洲,跨越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累计航行48万海里。
建设海上钢铁舰阵


  大国复兴,必得巨舰护航。
  2022年6月17日,中国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在万众期待中下水。
  10年间,我国航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改装到国产、从滑跃到弹射的升级跨越,稳步迈入“三剑客”时代。
  10年间,人民海军接二连三“下饺子”。新型战略核潜艇、首艘国产航母、大型驱护舰、综合补给舰等相继入列,舰载战斗机批量交付,预警机、舰载直升机再添新成员,新型反潜巡逻机补齐了人民海军反潜作战的短板……
  2020年1月1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归建入列,标志着人民海军驱逐舰实现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
  此后两年多时间里,055型驱逐舰拉萨舰于2021年3月加入中国海军序列;2021年4月,又一艘055型驱逐舰大连舰公开亮相;2022年4月,海军某部组织实战化训练的新闻刷爆网络,另外两艘055型驱逐舰鞍山舰、无锡舰进入人们的视野……
  2021年4月23日,人民海军连收三份生日礼物:三型主战舰艇——长征18号艇、大连舰、海南舰集中交接入列。
  今天,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舰已经融入体系、驶向深蓝。这些年,海军舰艇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当年被称为“新生代”的海口舰,变成了海军舰艇中的“老大哥”。
  2018年4月,中国南海,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在这里举行。海军航母编队首次以战斗编组形式接受检阅。
  舰载机飞行员徐英驾驶歼-15战机,接受了统帅的检阅。徐英仍然记得那个壮观的场景,放眼辽阔海疆,48艘各型战舰铁流澎湃,人民海军正以前所未有的豪迈姿态奋进在新时代的逐梦航道上。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一支威武的航母编队,还是一部浓缩的海军发展史。”徐英说。
履行大国国际义务


  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丹戎不碌港。一名重6.24斤的男婴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出生,这是“和谐使命-2022”任务接生的首个婴儿,也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迎来的第七名“和平宝宝”。
  2022年11月,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从舟山某军港起航,赴印度尼西亚执行“和谐使命-2022”任务,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已先后10次走出国门,航行26万余海里,服务43个国家和地区,为25万余人次提供医疗服务,实施手术1400余例,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书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乐章。
  自从成立之日起,中国海军始终向世界传递着善意与和平的信号,航行在播撒大爱的航道上。
  “我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今年初春,第43批护航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延续着人民海军的承诺和守护。“如需帮助,请在16频道呼叫我”,成为那片曾经波诡云谲的海域最让人心安的声音。
  迄今为止,人民海军已累计派出43批100余艘次舰艇参加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完成1500多批7000余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解救、接护各类船舶近百艘,其中外国船舶占50%以上。
  日益强大的人民海军,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力量。
  2013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紧急前往救助。
  2015年3月,也门爆发内战。危急关头,接到撤侨命令的临沂舰三进三出炮火密集的交战区,从也门成功撤离中国公民600多人和来自15个国家的外国公民270多人。
  2021年4月,印尼海军“南伽拉”号潜艇失事,中国海军派出舰船,赴相关海域协助印尼开展救援行动。
  2022年1月31日(除夕),应汤加王国请求,中国海军五指山舰、查干湖舰组成编队,星夜兼程将1400余吨灾区急需物资全部及时送达。
  “朋友圈”越来越大,航迹越来越远。高层交往、专业交流、技术合作不断深化,提供的国际公共安全产品越来越多。日益强大的人民海军,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正在成为维护地区和海洋安全的重要力量。
         新华社青岛4月22日电
 
“是发展所需,更是主动为之”
“地瓜经济”引领浙江更高水平开放发展
“是发展所需,更是主动为之”
 
“地瓜经济”引领浙江更高水平开放发展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何玲玲、方问禹

  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汲取更多阳光、雨露和养分,支撑根基部的块茎长得更加粗壮硕大……这种跳出一地一时、开放式发展形态,被称作“地瓜经济”。
  像地瓜藤蔓一样延展,浙江经济曾在开放中拔地而起、茁壮生长,当前则在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中,开辟新空间、激发新动力。
跳出“一时一地”向开放要空间


  去年5月,一些国家防疫政策稍有调整,力高控股集团董事长陈晓军闻风而动,拉着自家公司生产的行李箱立即飞往欧洲。
  创业20多年来,这是最长的一次出差——前后2个月,一口气跑了10个国家。所到之处,作为疫情下第一批到访的客商,他收获了诸多信任与订单。
  疫情“速冻”商贸流通,箱包行业受到剧烈冲击。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年产3000万只箱包的龙头企业,怎么办?陈晓军的答案是“走出去”与“强内功”并重,对内对外“双轮驱动”。
  无独有偶,直面国际贸易环境、全球疫情等不确定性,位于“国际纺都”浙江柯桥、年出口额达到2.5亿美元的绍兴木林森纺织有限公司,也将突围目光投向海外。
  “企业打算‘两条腿’走路,在柯桥打造协同创新基地,在印尼扩建工厂。”企业总经理黄勇表示,如果这个模式顺利,还计划到土耳其、埃及投建工厂。
  全球疫情期间,柯桥纺织外贸的脚步从192个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扩张到198个。
  向开放要空间。这种跳出一地一时、开放式发展形态,正是指引浙商冲破瓶颈、在危机中育新机的“地瓜经济”。
  “就是这种开放形态,让企业一次次涅槃壮大。”每逢逆境,陈晓军习惯于绷紧神经、目光四射,寻找向外突围的机遇。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跳出浙江到安徽建厂;2011年大胆收购比利时品牌海格林(Hedgren),就此从本土工厂到国际品牌,形成强劲的核心业务;2018年到柬埔寨建厂,化解关税、用工压力,支撑企业近三年订单翻番……
“地瓜经济”长出“三个浙江”


  “以前大家觉得开欧美进口车有派头,现在我们出口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市场就在欧洲。”领克汽车余姚工厂制造副总监陈关刘说。
  领克是由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合资打造的高端品牌。作为国内25万元以上中高端汽车出口主力,领克闯进了全球门槛最高的汽车市场——欧洲。
  现在回头看,没有当年“蛇吞象”收购沃尔沃,就没有2022年营收1480亿元、创历史新高的吉利汽车。
  同样,没有在危机时走出去收购国际品牌、吸收关键技术、投资布局工厂,就没有今天成为全球行业龙头的龙盛集团、力高控股集团等;没有漂洋过海、持续扩张,就没有遍布全球的“温州人经济”、十万侨商闯世界的侨乡青田,也没有今天的“世界超市”义乌、“国际纺都”柯桥……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奇迹,就是在一波接一波迈开脚步、拓宽视野、增长本领的接力中,实现从“浙江经济”到“浙江人经济”的飞跃,不断破茧成蝶,踏出新天地。
  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被浙商奉为准则的“四千精神”,就是在不断开放中沉淀,并支撑浙商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2003年7月浙江省委推动实施、此后全面引领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就提出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秉持开放的视野,“地瓜经济”长出了“三个浙江”——省域浙江、中国的浙江、全球的浙江,形成了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也锻造了浙江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澎湃动力。
  从家门口创业,到投资全国各地,再到国际市场一争高低、参与全球供应链分工、长出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浙江发展的“番薯地”面积越来越广,吸收养分越来越丰富,地瓜根茎也越来越壮实。
“是发展所需,更是主动为之”


  桐昆集团是全球化纤龙头企业,市场占比超过14%。在企业董事长陈士良看来,企业已经触碰“天花板”,实现从大到强,还需要跋山涉水。
  “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是发展所需,更是主动为之。”陈士良认为,“高手过招”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桐昆走好国际化这步棋,就能支撑未来20年的健康发展。
  今年1月,浙江省委提出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打造更具韧性、活力、竞争力的“地瓜经济”。
  在浙商看来,提升“地瓜经济”正逢其时:从追赶者到并行者,再到矢志引领,需要更加坚定开放脚步,踏出一段从未走过的路。
  这是否意味着一种“替代”甚至“掏空”?浙商以为,树高千尺,根在中国,“地瓜经济”更是一种“反哺经济”。
  华立集团在全球布局建设6个境外产业园区,其中建设最早的泰国罗勇工业园已经运营近20年。企业董事长汪力成说,这些园区先后入驻200多家中国企业,迄今没有一家“举家外迁”,没有一家因为建了海外工厂而把国内工厂关停。
  从产品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产业园区走出去,再到资本走出去,浙江经济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当中做大做强。
  “地瓜经济”向着四面八方加速延伸。记者了解到,在镍矿分布较为集中的印尼,浙江青山实业、振石集团、华友钴业等多家企业已展开投资。
  陈晓军告诉记者,去年底,企业果断决定在多米尼加投资建厂,成为首批在当地投资兴业的中国企业之一,项目预计今年10月份建成投产。
 
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
李书磊宣布开幕
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开幕

李书磊宣布开幕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武汉4月22日电4月22日,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
  本届博览会以“美丽中国 美好生活”为主题,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突出开放合作、共建共享,集中展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博览会设1个主会场、6个分会场、1个云交易展播平台和系列文旅产品交易会,展览总面积8万平方米,国内外2000余家文旅参展商,法国、德国、韩国、葡萄牙、塞尔维亚、泰国、美国等15个国家文旅主管部门及国际旅游机构参展。博览会设置“大美中国馆”,融会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代表性元素,展现中国生态之美和中华人文之美。各地主题展馆和“山水知音 相会湖北馆”等展区展示了全国各地多姿多彩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展示了湖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成果。世界大河文明馆、国际旅游及购物展区展现了缤纷世界的多彩文明和各国重点文化旅游资源。博览会还举办系列文艺活动、艺术品拍卖、非遗展销和网络直播带货等活动,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广大群众踊跃参与。
  本届博览会为期3天,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
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4月22日,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等共同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于晓等20人、大气复合污染协同防控技术研究团队等5个团队获奖。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出席活动并颁奖,她希望广大女科学家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记职责使命,心怀“国之大者”、民之关切,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四个面向”,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中勇于担当,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勇攀高峰,投身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强国建设,争做时代的书写人、追梦的奋斗者,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巾帼力量。
  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出席并讲话。
 
自然资源部: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完成
生态修复“负面清单”管控成效显著
自然资源部: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完成

生态修复“负面清单”管控成效显著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福州4月22日电(记者王立彬、张华迎)今年4月22日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在此间举办的地球日主场活动上宣布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经完成。
  自然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重大战略部署。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编制,完成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上图入库,作为项目用地用海审批依据。
  全国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15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0%以上,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态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区域,覆盖了绝大多数草原、重要湿地、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绝大多数未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
  据介绍,与各地自然地理格局相匹配,有的省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50%,有的省份不到10%。红线包括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地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海岸侵蚀等生态极脆弱区域约85万平方公里;其他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约50万平方公里。
  按照划管结合的原则,在中办、国办《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基础上,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规范了国家重大项目占用的具体情形和审批程序,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部门监管职责。
  目前浙江、江西、上海、山东、安徽、四川等省份已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细则文件,其他大部分省份也已在征求意见或即将出台。自然资源部将定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提升动态监测预警能力,部门联动协同,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
  新华社福州4月22日电(记者王立彬、张华迎)自然资源部22日在此间举办的地球日主场活动上发布信息显示,我国在27个省份实施的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即“山水工程”“负面清单”管控成效显著。
  据介绍,“十四五”期间,从第一批山水工程申报开始,全国就启动了山水工程负面清单审核,明确将不符合“三区三线”管控规则、工程措施缺乏科学性、人工干预过多、华而不实的“盆景”工程等九类项目排除在中央财政资金安排之外。
  截至目前,44个山水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537万公顷。从温带森林、灌丛、荒漠与半荒漠区到沼泽、河流、湖泊、海岸带,从矿山、农田到城市,山水工程既保护恢复了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保护修复了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系统,减少了生态安全隐患,改善了生态系统质量,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据介绍,为避免过多不科学的人为干涉,我国已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等“1+N”标准体系,有效指导各地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科学开展生态修复。
 
中国农科院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取得新进展
中国农科院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取得新进展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于文静)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的农业农村部“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实施以来,发掘出38份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种植、抗稻曲病的育种可利用优异种质,为加快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高效的材料基础。
  这是记者近日从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了解到的消息。
  项目首席科学家郑晓明研究员介绍,该项目实施以来,发掘出强耐盐种质W11、对多个南亚和东南亚稻瘟病小种具有高抗性的野生稻W341、高抗稻瘟病品种N107等38份育种可利用优异种质,为加快优异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了资源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表示,水稻资源工作者要坚持“四个面向”,勇于创新。“水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项目成效显著,但仍需加大精准鉴定力度,加快发掘优异基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优异资源向优良品种的转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
  据悉,科研人员将进一步做好野生稻和栽培稻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持续发掘符合当前及未来产业需求的优异种质资源,将资源展示和精准鉴定相结合,加强育种种业共享服务利用。
  据了解,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正在加强。由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建设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项目,位于三亚市崖州区,预计今年6月完成建设,建成后资源保存能力将达4万份,年鉴定评价1000份以上。
  作为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资源圃以植株种植的形式使野生稻种质资源活起来,有利于水稻种质资源优异性状的发掘,促进共享利用,进一步支撑产业发展。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推动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负责人解读《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推动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负责人解读《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这部规划出台有何意义?规划对保护重要江河湖库提出哪些新要求?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负责人21日就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构建“三水统筹”系统治理新格局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恢复等方面取得突破,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格局基本形成。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7.9%,长江干流国控断面连续三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国控断面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水环境质量改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河湖生态用水保障不足,水生态破坏问题凸显,水生态环境风险依然较高。”这位负责人说。
  他表示,这部规划着力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规划的制定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河湖统领、三水统筹”的思路,指导地方搞清楚问题、症结、对策和如何落实,建立完善更加精准科学的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11项指标构建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这位负责人说,规划共设置了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大类11项指标,其中,3项为约束性指标,8项为预期性指标。3项约束性指标包括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在水环境方面,着力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5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地表水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在水资源方面,着力推进重点河湖生态用水逐步得到基本保障。到2025年,354条(个)河湖要达到生态流量要求。
  在水生态方面,着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突破。到2025年,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改善,力争127个河湖水体重现土著鱼类或土著水生植物。
  规划进一步提出,展望2035年,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美丽中国水生态环境目标基本实现。
清单式推动重点任务落地


  这位负责人表示,为全面推进规划各项任务顺利实施,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工作。
  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印发规划的重点任务措施清单,加大规划督导力度,定期调度情况,指导地方加强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谋划、储备和实施,支撑重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
  此外,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水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
  这位负责人说,要将规划的重点任务措施进度滞后等问题,纳入全国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通过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独立调查、跟踪督办相结合的方式,压实相关方面主体责任,推动落实相关任务措施。
(记者高敬)据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
 
让阅读抵达更广阔人群
多地打造提升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观察
让阅读抵达更广阔人群

多地打造提升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观察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倡导公民积极参与全民阅读。记者在一线采访中发现,面对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多地因地制宜打造“小而美”、多样式的新型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城市书房、社区图书馆等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构建便捷服务网络,“一刻钟百姓文化生活圈”日趋完善


  在深圳坪山区碧岭街道汤坑社区科源实验学校内,一栋白色外墙的大楼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坪山区图书馆汤坑社区分馆,也是深圳目前最大的社区图书馆,近日开放以来吸引附近居民纷纷前来打卡。
  “我们一家都喜欢阅读,新开放的这个社区图书馆就在我们家附近,走路十几分钟就到,以后读书更方便了。”深圳市民谢女士说。
  通过建设覆盖全区的城市书房和基层公共文化中心,深圳市坪山区将图书馆开到群众“家门口”。
  深圳市坪山区图书馆执行副馆长陆其美说:“我们通过与校园、企业、园区等共建和完善阅读设施,打造紧密型垂直公共总分馆、馆店一体化城市书房、共建共享馆校合作‘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实现阅读资源的全域连接、服务推广的全域协同、阅读品质的全面提升。”
  目前,坪山区总分馆体系建设实现100%垂直一体化管理,街道馆100%覆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地方纷纷构建便捷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一刻钟百姓文化生活圈”。
  深圳一些城区依托总分馆体系搭建,推进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共建共享;浙江一些地方以邻里图书馆建设为契机,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激活公共阅读服务微循环;北京通过改造老旧厂房,利用腾退空间、交通枢纽、商业楼宇、公园绿地等场地,相互融合赋能,建成众多新型公共文化设施……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昶说,市、区、街乡大力推动各类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有助于促进形成全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打造特色阅读空间,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丰富多元


  谷雨时节,浙江温州乐清市的清和公园草木蔓发,一派生机盎然。坐落于公园湖心小岛上的清和书苑,成为当地文化活动新地标和市民热门打卡地。
  家住附近的朱女士带着孩子,在弥漫着咖啡香气的阅览室享受阅读时光。“公园里的书房环境太美了,这样的公共阅读空间很受欢迎。”朱女士感叹。
  清和书苑在空间布局上以公园景观轴为中心,充分挖掘建筑本身特点,打造可同时观山、看水、读书的绝妙之地。
  在北京西二环,百科·嫏嬛书房是不少读者感受书香生活方式的“世外桃源”。走进书房,灰瓦白墙,石板流水,书架上整齐摆放着线装书……浓浓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这个闹中取静的阅读空间很有特色,我经常带孩子来参加文化活动。”在书房附近上班的傅先生说,6岁的女儿第一次在这里接触到宣纸、古琴。“触感很重要,让孩子亲手接触篆刻、版画、书法等,培养兴趣爱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乐清市图书馆馆长林回清说:“乐清的这些公共书苑更加注重人的需求,融合了时尚性、开放性、生态环境和资源,是集阅读休闲、家庭亲子、数字未来、轻食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百科·嫏嬛书房主理人魏孔媛介绍,除了提供免费阅读服务,书房还充分利用文化空间开展多种文化活动,从讲座活动到线上直播,从线下阅读到数字阅读,从论坛到展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古籍文化普及,让古籍里的文字在现代人的手上和心头“活起来”。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说,因地制宜建设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空间,切实精准为群众提供有效文化供给,多样化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创新服务和管理方式,让阅读抵达更广阔人群


  “多大的空间都不够。南山区图书馆藏书已超100万册,区级图书馆总馆将发展成为图书的中转站。”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馆长杨熔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城市书房、社区图书馆等针对场馆空间不足、馆藏书籍利用率低等问题,纷纷采取相关措施,以服务更广阔人群。
  深圳市南山区图书馆以“动态馆藏”方式为读者提供更便利、精准的文献服务:及时下架利用率低的图书、补充需求量高的文献复本及种类,使在架图书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充分利用智能书架、室内定位导航系统,为到馆读者提供图书、空间等资源的精确查找与定位;利用“网借+图书快递到家”服务,为读者提供更大服务保障。
  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为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插上双翼。北京通过加强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建设,推出数字化阅读、网络文化活动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便捷度;深圳推出智能书库预借到家无接触服务、有声阅读推广活动、文旅融合特色线上旅游阅览;浙江一些地方通过推动“全民阅读在线”应用落地、打造“一键借阅”一体化平台等,运用数字化引领全民阅读……
  “阅读能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质,是构建学习型、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抓手。”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昶说,应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创新公共阅读空间服务和管理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吸引更多群众参加全民阅读。
   (记者印朋、鲁畅、杨淑君、魏一骏)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从“朱师傅”到“朱老师”
诗词不负有心人
从“朱师傅”到“朱老师”

诗词不负有心人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50岁的朱彦军是《2023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得主。初中毕业后,他走出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红寺镇魏沟村,在30多年打工生涯中,凭着对诗词的一腔热爱勤学不辍,亮相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一鸣惊人。从农民工“朱师傅”到全国亚军“朱老师”,诗词改变了朱彦军的命运。
  小学学到的第一首诗《悯农》开启了朱彦军的诗词之路。从此,他沉醉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感受诗意纵横。诗词帮他打开外面的世界,让古典文学的种子在心底不断生根发芽。
  打工的日子难免挫折,但朱彦军总能从诗词中获取力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是他克服困难的法宝;“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他情绪低落时的强心剂;“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他保持乐观心态的动力……
  朱彦军对诗词的痴迷贯穿于生活的点滴。每到新的城市打工,他会第一时间找到书店。下雨天工地停工时,他就一大早赶到书店,静静地看一天书。为了利用碎片时间读诗,他的兜里总是装着一把摘抄诗词的纸片。“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读书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自由、更幸福、更快乐。”朱彦军说。
  今年3月,回到家乡的朱彦军被聘用为静宁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这里,朱彦军能有更多时间深入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也有更多走进课堂的机会。在他看来,未来的自己更应该是一位“秉烛人”,努力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让人们在书香中体会阅读的美好。
     (记者刘金海、陈斌、方欣)
 
“投资”地球从珍爱野花开始
写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
“投资”地球从珍爱野花开始

写在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4月22日,第54个世界地球日悄然来临。在地球上人类足迹所至和不至之处,雨开风落,野花蓬勃。
  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说,根据定义,野花是未被人类改变的原生花卉;世上所有花朵都起源于野花。
  美国得克萨斯州早在1901年就把一种羽扇豆属野花设为州花。它的花朵形如旧时西方女性便帽,以蓝色为主,故名蓝帽花。得州东北部小城恩尼斯每年4月举办蓝帽花径节,周边多条乡村公路穿越蓝帽花等各种野花盛开的田野和牧场。驱车漫游其间,但见千万朵野花蓝得饱满,粉得娇嫩,黄得灿烂,紫得梦幻,绿得清幽。风吹花动,蜜蜂嗡嗡、蝴蝶翩跹,鸟儿啁啾。
  野花草甸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野花为昆虫提供食物,而禽鸟和许多其它动物又以昆虫为食。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说,全世界超过三分之一食物,包括大部分水果和蔬菜,都依靠昆虫授粉。在夏季,一英亩(约4047平方米)野花草甸一天能绽放300万朵花,每天可养活将近9.6万只蜜蜂。很多野花可入药,对古代人类健康和现代医学贡献非凡。
  从环保角度,茂盛的野花草甸具有深入土壤的复杂根系,不仅可通过储存雨水减轻洪涝灾害,还能固氮和稳定土壤,阻止土壤养分流失。野花草甸吸收的二氧化碳与林地一样多,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野花本身也是气候变化的观测指标。像蓝帽花这样的一年生野花,对发芽期间气候模式变化敏感。更干旱的夏,更湿润的秋,更温暖的冬,都会影响开花周期。今年得州蓝帽花季提前,就被一些专家视为全球变暖长期趋势和气候变化加速的征兆。
  野花对道路等公共空间的景观美化也功不可没,在炎热干燥、地势平坦的得州尤其如此。得州是美国第一个在州际公路两旁播撒野花种籽的州;来自得州的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了1965年美国高速公路美化法,并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美。如今,得州政府每年购买约13608公斤野花种籽,播撒在全州约129万公里高速公路两旁。得州交通部网站说,野花无需修剪照料,降低了维护公路景观所需经济和人力成本。
  多年来,野花常因人类活动、杀虫剂或除草剂滥用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大片消失,进而威胁授粉昆虫的生存和遗传多样性。在欧洲,蝴蝶种群因失去野花资源而数量骤减,一些国家为此专门开辟野花带。在美国,仅得州今年已有两种野花被列入濒危物种名单。恩尼斯蓝帽花径节期间,野花徒步游向导劳拉·贝蒂告诉新华社记者,没有野花,大自然的循环会被打破,人类饮食和生活方式都将改变。“野花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未来就在哪里。”她说。
  必须指出,如果把野花之于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仅归因于种种“功用”,那将谬以千里。即便从环保角度,如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所言,20世纪一大杰出科学发现,就是土地的复杂性;询问某种动植物“有什么好处”,就是一个最无知的问题。
  古今中外,野花一视同仁地滋养着全人类的心灵。无论在哪个国家,也无论乡村和城镇,人们都能觅见野花。但不同地域的野花往往不同,这种地域性,使野花带来独属于家乡和童年的亲切感,伴随游子一生乡思和乡愁。而野花自在生长的诗意之美,更是精神瑰宝。美国环保主义者哈维·布鲁姆说得好,人类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创造,但无法创造“日落、松林、风奏出的音乐、森林深处的潮湿气息,抑或一朵野花羞怯之美的替代品”。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这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句。可能很多中文读者不知,英文原句中的一花,完整翻译是一朵野花。
  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是“投资我们的星球”。践行这一主题,或许可以从珍爱一朵无名野花做起。    (记者徐剑梅)
  新华社美国恩尼斯4月22日电
 
人流回暖 物流畅通
从浙江交通枢纽看经济复苏
人流回暖 物流畅通

从浙江交通枢纽看经济复苏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杭州东站近5万平方米的候车大厅内,旅客摩肩接踵,井然有序检票进站,搭乘高铁列车前往各地。今年一季度,这个长三角地区枢纽车站共计发送旅客1470.5万人次,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旺盛的客流背后,是经济复苏的满满活力。”铁路杭州站副站长马鸿说,尤其是春节假期后,客流量增长势头强劲,商务流、旅游流等多元化的客流,反映出经贸往来和文旅消费的全面复苏。
  交通枢纽是旅客、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其数据变化是观察经济社会活力的风向标。今年以来,浙江车站、港口、机场等标志性交通枢纽数据稳步增长,交通运输业呈现人流回暖、物流畅通的形势。
  自3月10日铁路春游运输启动以来,长三角地区多个车站单日旅客发送量创下历史新高。“区域内铁路网分布密集,列车公交化开行,乘坐高铁‘快旅慢游’已经成为许多游客的选择。”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周世锋说。
  谷雨过后,东海之滨,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三的宁波舟山港一派繁忙景象。该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长约3.74公里的码头岸线上,各国巨轮靠满泊位,桥吊与集装箱卡车忙碌有序装卸货物。
  据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统计,今年1至3月,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31亿吨,同比增长9.14%,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18.7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48%。
  “开年以来,港口物流一直保持通畅有序,尤其是春节假期后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用箱量逐步增加,反映出外贸复苏的积极信号。”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说。
  杭州海关日前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浙江省进出口总值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锂电池“新三样”合计出口414.2亿元,增长46.2%,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7个百分点。外贸新亮点、新动能进一步释放活力。
  有着“世界超市”之称的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内人头攒动,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市场日均采购商数量明显回升。十几公里外,“义新欧”中欧班列始发站义乌西站,驰而不息的“钢铁驼队”有力支撑着物流链供应链畅通。
  “一季度,‘义新欧’中欧班列共开行500列,共发41634标准箱,同比增长35.7%。”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金华货运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铁路部门与运营公司、口岸单位等各方加强协作,努力优化铁路口岸营商环境,为企业降本增效。
  4月初,杭州萧山机场先后开通杭州至美国芝加哥、杭州至丹麦比隆两条国际航线,杭州萧山机场也成为航运物流领域世界500强企业马士基集团首个在中国投入定期货运航班的机场。
  在马士基大中华区总裁吴冰青看来,杭州跨境电商业务发达,也是长三角地区高科技制造中心,新开通的定期航班将为时效性要求高和高价值的货物提供运输解决方案,并与周边枢纽港口形成积极协同效应。
  一季度,杭州萧山机场旅客和货邮运输吞吐量增长明显,多条国际客运航线恢复运行,国际全货机航点达到20个。浙江空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荣表示,接下来,杭州萧山机场还将新开通欧洲航点,为促进和支撑外贸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做出更多贡献。
    (记者魏一骏)新华社杭州4月21日电
 
持续扩大开放优势 百年老港赋能地方发展
持续扩大开放优势 百年老港赋能地方发展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春和景明,一江碧水之上,城陵矶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格外繁忙。桥吊紧张作业,集装箱卡车穿梭不息,大型货轮整装待发……
  地处湖南岳阳的城陵矶港,位于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素有“湘北门户、洞庭咽喉”的美誉,早在1899年就已设关开埠。
  从前,繁忙的货物往来给当地带来了发展,却也将10余公里的长江深水黄金岸线“割裂”成一个个散、小、乱、差的码头,煤炭、铁矿石等货物运输带来的扬尘、噪音、污水等问题愈演愈烈。
  “无序”成了城陵矶港多年挥之不去的标签,也让这座天然良港难以迈出向现代化转型的步伐。
  2016年,为坚决贯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城陵矶港迎来“破茧重生”。
  “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长江岸线。”城陵矶新港区党工委书记李建华告诉记者,在城陵矶新港区建设过程中,港区范围内先后有20余个小码头被关停,“同时斥资4.1亿元实施了城陵矶老港提质改造工程,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大港口。”
  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完善,让城陵矶港有了“施展拳脚”的广阔空间。
  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中国(岳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以及汽车、肉类、粮食等货物进口指定口岸先后获批,城陵矶港业务范围从单一货品运输向更多新兴领域延伸。“既提高国内货运市场的占有率,也不断拓展海外渠道。”城陵矶新港区管委会主任钱丹青说。
  2022年12月28日,城陵矶港成为继重庆港、武汉港之后,长江中上游第三个“百万标箱大港”。
  今年以来,城陵矶新港区持续扩大开放优势,城陵矶进境原木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用、首趟从岳阳发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铁水联运集装箱直通专列开出、“上海—岳阳—重庆”进口集装箱货物转运监管新模式落地实施……一季度,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09万标箱,件杂散货进出港量935.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0.9%、38.5%。
  如今,城陵矶港的开放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地方产业发展的巨大潜能。
  钱丹青介绍,依托城陵矶港通江达海的优势,新港区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临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今年一季度新签约项目8个,签约额达202.5亿元。“除了引进涉水亲水型和出口型企业之外,港区接下来发展会朝着有高端附加值、与全球产业链紧密联系的产业开拓。”
  “城陵矶港不仅要做‘物流港’,更要做‘商贸港’,构建起‘以贸促产、以产强港’的发展格局,让一江碧水成为赋能发展的不竭活水。”李建华说。
(记者余春生、周楠、刘佑民)
新华社长沙4月22日电
 
北京2023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发布
严禁“接收简历”等方式选拔学生
北京2023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发布

严禁“接收简历”等方式选拔学生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赵琬微)北京市教委22日下午发布《关于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坚持免试就近原则,严禁通过考试、接收简历等方式选拔学生。
  据介绍,北京市今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整体保持稳定。小学入学坚持以登记入学为主,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初中入学坚持免试派位,按志愿通过计算机派位录取。
  在当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北京市教委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四个严禁”。严禁以考试成绩和各类竞赛证书、培训竞赛成绩、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以面试、评测、接收简历等形式选拔学生;严禁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以培训班、校园开放日、夏令营等形式提前招生、选拔学生;严禁任何学校以实验班、特色班、国际部、国际课程班等名义招生。
  据了解,北京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新建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社会资源统筹等方式扩充学位,确保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入学工作中将进一步优化入学服务平台,做到“一网通办”,推进入学工作更加便捷、高效、透明。
 
金融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跑”
金融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跑”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在位于重庆市璧山区的重庆腾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辆辆崭新的三轮摩托车整齐排列,等待装车出口。作为一家从事三轮摩托车生产、销售的企业,企业产品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往缅甸、巴西等国家。今年以来,企业出口订单持续火爆,但不久前,企业负责人包俊却为了资金周转问题辗转反侧。
  “一方面订单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应收账款付款周期延迟,流动资金周转非常困难。”包俊说,缺少抵押物,贷款并不容易,资金若不到位,将影响企业发展。
  在包俊一筹莫展之际,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向企业推荐针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外贸企业的“陆海新通道贷”专项服务。“不需抵押物,企业就获得了200万元的融资,为我们加快生产、满足订单需求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包俊欣喜地说,款项3月顺利到账,他心里悬着的石头才算放下。
  近年来,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速推进,沿线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长。近日,第五届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金融峰会在重庆举办,西部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合作是重点内容之一。重庆等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金融机构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合作契机,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走进长江上游最大港口重庆果园港,集装箱码头上一个个“千里而来”的集装箱被整齐有序地吊入指定地点,如今果园港已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重要枢纽。为支持港口建设,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与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对接果园港作业区集装箱堆场扩能工程项目,为企业授信9.35亿元,已发放贷款超4亿元。
  “金融机构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贸易等领域,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金融支持。”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阮路表示。截至2022年末,重庆市金融机构已累计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项目、贸易物流企业发放贷款近5000亿元。
  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主任刘玮表示,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服务正为通道沿线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助力沿线企业产品加快“走出去”,促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繁荣发展。
  面对沿线企业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如何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考验着沿线地区和金融机构的智慧。刘玮表示,多式联运“一单制”等创新性金融服务,减少货物运输换单环节,提升通道物流效率。不断丰富完善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让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优势进一步体现,充分释放通道对沿线地区的吸引力。
  更多国际金融合作让沿线企业共享国际市场机遇。一颗泰国龙眼从果园里完成采摘,搭乘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联运班列,10天内就能摆上重庆等西部城市的商超柜台。去年夏天,从事高端水果进口业务的重庆洪九果品股份有限公司泰国子公司获得来自渣打银行的首笔300万美元贷款,这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金融领域首个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
  “这笔贷款主要用于在泰国的鲜果收购等业务,对我们提升收购能力、开拓当地市场有重要作用。”重庆洪九果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洪九表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贸易机遇,公司已在泰国、越南等国家运营16个产地工厂,下一步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网络,进一步拓展东盟国家市场。
  4月21日,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在重庆正式成立。陆海新通道金融服务联合体牵头行重庆银行董事长林军表示,未来,期待依托金联体和金融服务平台,更好地串联起金融供给、投融资需求和经贸信息,加快实现供需匹配集合、项目金融对接融合,为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提供优质的服务,深化跨界跨区域金融合作。
      (记者李晓婷、刘梓桐)
     新华社重庆4月21日电
 
音乐为线 文化为轴
音乐为线 文化为轴

( 2023-04-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雄浑的乐音、挥舞的长袖,和美的钟声、悦耳的乐曲……4月22日在武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上,一场《编钟礼乐》作为开幕式演出艳惊四座,让国内外数千名参展商和嘉宾感受到“中国之声”的魅力。
  1983年首演的编钟乐舞,以歌、乐、舞相结合的形式,用曾侯乙编钟、编磬、建鼓等古乐器仿制品同台演奏,将人们想象的古代礼乐盛景搬上舞台。
  1978年,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州出土。除了赞叹其惊世骇俗的铸造工艺,考古学家在3700多字的铭文中觅得了更多音乐的精妙。
  “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记载了乐律在不同诸侯国的不同名称,是音乐交流的见证。早在2400年前,音乐就没有‘国界’。音乐的传播无孔不入,它可以越过地域的阻隔、打破时空的界限,引发人们的共鸣,成为人类共同的语言。”编钟研究院院长、音乐考古学家冯光生说。
  古琴奏响,八方客来。袅袅余音,不绝于耳。在“山水知音相会”的湖北武汉,正是音乐串珠成线、勾连古今,连接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串联迤逦多彩的世界文明。
  漫步在8万平方米的展厅,好似跟着音乐去旅行。“大美中国”馆内,《我和我的祖国》歌唱壮美山河,羌族的《清亮亮的咂酒》、赫哲族的《乌苏里船歌》等地域性歌谣唱出鲜活的图景、舞出深切的热爱。“世界大河”馆里的《莱茵河交响曲》《尼罗河畔的歌声》等异域他乡之音展现出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近日,长江之滨的武汉迎来长江民歌汇音乐会。13首长江沿岸各省份耳熟能详的民歌悉数唱响,引领观众从三江源一直“游”到入海口。“民歌源于山水、源于生活,无论是隔山而唱的豪迈,还是水边轻哼的柔美,不同民歌的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中国煤矿文工团党委书记徐晋说。
  放眼全球,世界名曲与大江大河的有机融合令人心驰神往。在当天的展会上,数万名观众踏着音乐的足迹沉浸式逛展。华中师范大学学生马欣宇在观赏“世界大河”馆内的《黄河颂》表演时连声赞叹。“不同的大河风光在一首首江河之歌间缓缓流淌,仿佛世界文明就在我眼前一一展现。以后一定要去到这些地方,亲自看一遍、听一遍。”马欣宇说。
  滚滚长江绵延千里,璀璨文明生生不息。先秦乐舞时期的钟磬礼乐,中古伎乐时期的丝竹音乐,宋元明清时期的戏曲唱腔,“西学东渐”的中国近现代音乐……每一种音乐风格的盛行都有赖于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形态。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博士生导师李幼平说,要以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为根本,做到深层次的多元互融和互通,不断增强中国音乐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
(记者喻珮、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