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安徽:让有格局的科创成就最鲜明的气质
安徽:让有格局的科创成就最鲜明的气质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刘菁、徐海涛、何曦悦
 

 
  一个岛上,科学家正聚力攻关“人造太阳”未来能源;一条街上,科创产业集群持续“加持”新动能;一座谷里,加快推进的全球创新中心建设张开臂膀拥抱全球合伙人。
 
  东风浩荡征帆劲,江淮春涌万象新。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安徽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既倾力基础研究、创新策源,又践行创新驱动、创新引领,聚焦创新生态构建,开辟高质量发展的“科创安徽”路径。
 
  “科学岛”:胸怀“国之大者”攀登科学高峰


 
  高约11米、重400余吨的“人造太阳”装置,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罐子”,顶部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科研人员在控制室里投入地讨论着实验方案。
 
  这里是安徽省合肥市西北郊的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因为身处蜀山湖的中央,被形象地称作“科学岛”。岛上从事的大多是面向“国之大者”的基础研究。
 
  4月初,“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启动新一轮实验,目标是再次刷新核聚变能源研究领域的多项世界纪录。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说,新实验不仅将冲击新的技术指标,还将探索更高效的运行模式,“我们要更高质量地点亮‘人造太阳’!”
 
  核聚变能源被视为人类“未来能源”。近年来,中国的EAST先后创造“1.2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101秒”“近7000万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1056秒”等世界纪录。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这是安徽给自己下的任务,也是安徽为科技自立自强做的贡献。
 
  安徽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布局,全力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数量居全国前列,承担11项国家级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总数居全国第一位。
 
  聚焦核聚变能源、量子科技、深空探测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安徽建立攻关项目“揭榜挂帅”“竞争赛马”运行制度,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
 
  “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支持应用研究。”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安徽每年实施100项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核聚变能源、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原创成果世界领先。
 
“量子大街”:科学家身兼创业者


 
  在合肥市高新区,一条并不宽阔的云飞路家喻户晓。
 
  这里坐落着以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为代表的几十家量子科技企业,被人们称为“量子大街”。这三家量子领军企业分别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三位院士创办。
 
  十余年前,在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带领下,发源于中科大量子信息研究团队的国盾量子成立并入驻云飞路,成为我国最早探索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企业之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走出高校院所大门,汇入这条大街创业。推动他们的既是心中的科技报国梦,也有越来越适宜科研成果“落地”的创业土壤。
 
  身为“90后”的国仪量子公司董事长贺羽,对创业之初时的忐忑记忆犹新:“那时量子还不是一个很火的概念,关注度不高,经常坐冷板凳。”
 
  而合肥高新区的热情,让他印象深刻。“高新区有接受高度创新前沿科技的理念,也有颇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比如,企业房租全免,公司所有应届毕业生和外地就业人员在前三年享受房租补贴。”他说。
 
  出台新机制破解高校成果转化难,创办科技大市场化解成果定价难,完善金融体系解决企业融资担保难……安徽直面科技创新的痛点、难点、堵点不断实施改革,让科学家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业之路走得更顺、更远。
 
  国科量子、云玺量子……随着量子企业不断进驻,“量子大街”构筑涵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的产业链,逐渐形成了我国量子产业头部企业集群。
 
  “我们目前在量子科技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一小步。”本源量子首席科学家、中科大教授郭国平说,“但是,正如蒸汽机第一次被装在马车上,谁能想到它孕育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速发展的大格局,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中科大校长包信和说。在中科大,专门新设立科技商学院,对标世界一流,聚力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五懂”人才。
 
  不仅是中科大,还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越来越多的知名高校院所来安徽设立研发机构,毕业生来安徽创业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商业化。目前,安徽拥有科创板上市公司23家,总数居全国第六位。
 
 
“科大硅谷”:孕育全球创新中心


 
  近日,安徽企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细分领域的类ChatGPT技术将于5月落地。这家从安徽创新生态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在全球多个人工智能技术比赛中夺魁。
 
  以科大讯飞为龙头,安徽诞生了全国首个定位于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连续五年产值增长率和企业数量增长率超30%。如今,谷内企业已超过千家,年产值超千亿元。
 
  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安徽致力于让“顶天立地”的高科技转化为“铺天盖地”的生产力。除了声谷,安徽还有以科创聚集形成的环境谷、健康谷、显示谷……
 
  在芜湖市奇瑞汽车智能网联超级工厂焊装车间,一台台工业机器人有条不紊地工作,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台新车下线。今年一季度,奇瑞集团销售汽车33万辆,同比增长44.1%,创下历史新高。
 
  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有一条比亚迪大道,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建成3个年产值百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项目。
 
  科创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超52.7万辆,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从沙子到整机”整体布局、全球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人工智能产业可穿戴智能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
 
  一个更高志向的“谷”——“科大硅谷”正在加快建设中,安徽省提出要将“科大硅谷”建成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打造全球创新中心。
 
  “‘科大硅谷’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志说,这里将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以中科大作为标识,吸引和号召更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校友、科研人员来创新创业。“科大硅谷”招聘30名管理等领域人才的启事,最终吸引了全球2000多人报名。
 
  打造“科大硅谷”全球创新中心有着坚实的教育、科技、人才基础,也将为安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磅礴的创新动力。在安徽,去年平均每天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11家、全年净增约3900家,总量超过1.5万家。过去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4.7%提高到41.6%。
 
  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说,当前安徽正处在厚积薄发、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在新征程上,安徽将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安徽贡献。
 
描绘村美人和共富的动人画卷 从三组数据看“千万工程”二十年引领浙江山乡巨变
描绘村美人和共富的动人画卷
从三组数据看“千万工程”二十年引领浙江山乡巨变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杭州4月8日电(记者邬焕庆、方问禹、许舜达、郑梦雨)正是江南春好时。从浙北水乡碧波荡漾,到浙中丘陵杨柳依依,再到浙西南山区绿意盎然,浙江广袤的乡村一派生机勃勃。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二十年久久为功,“千万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引领浙江山乡巨变,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画卷正在之江大地上徐徐铺展。
 
  森林覆盖率超过61%:重塑省域农村人居环境


 
  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这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半山半水秀春妆,半乡半市家兴旺,半文半武竞风流,半耕半读写诗章”——村歌开头的几句歌词,道出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东衡村的独特韵味。
 
  走进村庄,鳞次栉比的浙派民居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江南水乡尽显秀美。
 
  眼前的风景让人难以想象,多年前的东衡村是另一番光景:钻头轰鸣、尘土飞扬,村里遍地是矿场,村民在家门口开采石矿,村庄水体、空气、土地面临持续污染。
 
  在“千万工程”推进中,东衡村下决心关停所有矿场,此后摸索着找到新出路——制造钢琴。
 
  “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路子,不能再走了!”今年62岁的俞荣仁曾是东衡村里100多个“矿老板”之一,如今在“中国钢琴之乡”洛舍镇创办了一家钢琴制造企业。
 
  “回填矿场,琴声悠扬”,东衡村诗意蝶变的故事在浙江俯拾皆是。
 
  “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二十年间,浙江省2.7万个行政村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省域乡村生态环境发生质的提升。
 
  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做起,“污水革命”全面完成,“垃圾革命”实现全域分类,“厕所革命”实现全面覆盖,美丽乡村形成全域格局。
 
  “清水永康江,清新丽州城。”永康江畔,蓝天白云与碧绿江面相互映照,人在江上栈道游览,犹如行走在画中。
 
  前不久召开的第27届中国五金博览会上,参会客商发现,这里不仅是“中国五金之都”,更是生态宜人的绿色之城。
 
  2016年,永康市舟山镇端岩村端头自然村发起一场“垃圾革命”:在村民垃圾分类基础上,二次分拣为15类。说起农村垃圾分类,端岩村党支部书记俞海十分骄傲。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浙江久久为功,扎实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003年至2010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示范引领,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推动乡村更加整洁有序;
 
  2011年至2020年,“千村精品、万村美丽”深化提升,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2021年至今,“千村未来、万村共富”迭代升级,形成“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近些年浙江农村人居环境测评持续领跑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61%,并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
 
  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37565元: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


 
  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村民在七彩田园跳起了竹竿舞,与游客欢快互动。就在十年前,这片田园还是一家存栏3万多头生猪的养殖场。
 
  关停大型生猪养殖场,拆除农村违建,改造农房墙体立面,将家门口空地改造成“一米菜园”……以环境整治为起点,浦山村走上发展新路。
 
  浦山村党支部书记黄伟民介绍,靠着浓浓的畲乡风情和美丽的村庄环境,村里引进企业投资,带动村民发展民宿、农优产品等,在家门口增收致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连年翻番至100多万元。
 
  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随着“千万工程”持续深化,浙江美丽乡村催生多元新兴业态,助力三产融合发展。
 
  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65元。
 
  “‘千万工程’是造福千万农民的民心工程。”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认为,这项工程给农民带来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
 
  带来切身的获得感、幸福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深入人心。
 
  经历多年快速增长,本世纪初的“中国水晶玻璃之都”——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生态几乎走向绝境:每天直排1.3万吨水晶废水、600吨水晶废渣,加上印染、造纸等污染,导致县域85%的河流变成“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
 
  随着“千万工程”大力推进,浦江铁腕治水:水晶企业关停并转,从2.2万家骤减至526家,其中400多家集聚到园区发展。
 
  “那时候不少企业想不通,为什么有钱不赚,现在完全理解了!”浙江浦江晶盛水晶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福民坦言。
 
  今年56岁的张福民是浦江县浦阳街道石马头村村民,从家庭作坊到入驻产业园,如今企业年营收突破3000万元、为100多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他做水晶已经30多年,但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千万工程”改变了浦江:美丽的浦阳江焕发新生,经受生态洗礼的水晶产业规模、附加值持续提升,农民在现代化产业园区里就业创业。
 
  “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浙江抢先一步下好了这步关键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顺势展开绿色产业布局,又开启了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程度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关于2023年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其中提到,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深化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以“千万工程”统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0:共同富裕建设示范先行


 
  走进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棠棣村,村民门前屋后花木成林,村里兰花基地幽香扑鼻。去年,这里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2万元。
 
  “生活在像花园一样的村庄里,真是幸福!”90岁的村民刘阿锦每天早起在乡间小道漫步,然后到村里党群服务中心“健康小屋”测血氧、量血压。
 
  去年,柯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605元,在浙江90个县(市、区)排名中位居榜首;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60,是浙江省发展最协调均衡的县(市、区)之一。
 
  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村美人和共富成为浙江乡村发展最动人的形态,这也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下扎实基础。
 
  2022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90,比上一年度缩小0.04。
 
  事实上,这一数据已经连续十年缩小,表明浙江乡村稳步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未来可期。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乡上墅村的大麓书院,占地约5亩的院落被改造成茶馆、轻食餐厅、书店、酒吧、设计工作室等。院内有一棵将近140年的香樟树,一群年轻人在品尝备受追捧的“树下咖啡”。
 
  “农村环境好了,有了发展机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扎根乡村!”上墅村党总支书记、大麓书院合伙人蔡松鹤说。
 
  在浙江,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正在稳步推进,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辐射带动百万农民共同发展。
 
  农创客扎根乡村、面向市场,队伍不断壮大,折射浙江统筹城乡迈上新台阶,也为浙江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高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浙江省提出把提高县城承载能力与深化“千万工程”结合起来,在城乡融合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以统筹城乡的思路来抓乡村建设,既是顺势而为的务实举措,也是城乡融合发展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2019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走向全国,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实践路径。
 
  从美丽乡村到美丽浙江,再到为美丽中国建设探路,走过二十年的“千万工程”展现时代生命力,正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更多有益启示。
 
一季度国家铁路客货运输两旺
一季度国家铁路客货运输两旺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记者樊曦)记者8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一季度,国家铁路运输呈现客运稳步快速恢复、货运持续高位运行的良好态势,累计发送旅客7.53亿人次、同比增长66%,货物9.7亿吨、同比增长2.3%,为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铁集团运输部负责人介绍,一季度,铁路部门运用大数据分析,准确把握旅客出行需求增长规律,特别是3月份以来公务商务差旅、短途出游、探亲、清明祭祖等出行需求旺盛的特点,精准实施“一日一图”,有力保障重点地区运力供给,进一步提高客运服务品质,持续改善旅客出行体验。

  一季度,国家铁路共发送旅客7.53亿人次,同比增长66%。其中3月份,国家铁路日均发送旅客858万人次,同比增长171%,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广深港高铁1月15日开始陆续恢复开行以来,双向客流持续走高,日均发送旅客人数逾2万人次,最高日突破4万人次,积极促进了香港与内地人员流动、经贸往来。

  一季度,国家铁路货运装车屡创新高,日均装车17.96万车、同比增长3.1%,其中3月份以来日均装车18.61万车,连续3天刷新单日装车历史纪录;重点物资运输得到充分保障,国家铁路发送煤炭5.37亿吨、同比增长3.4%,其中电煤3.98亿吨,同比增长13%,全国363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平均可耗天数达24.4天,保持较高水平;国际联运持续加强,推进口岸站挖潜提效和中欧班列扩编增吨,中欧班列共开行4186列、发送货物4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5%、28%,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发送19.1万标箱、同比增长11.7%,中老铁路发送跨境货物100.4万吨、同比增长276%。

 
璀璨夜景看海口
璀璨夜景看海口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夜色中的海口国际免税城(前)和海口新海港客运综合枢纽项目(后)(4月4日摄)。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于4月10日至15日在海南海口举行。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核心城市,海口紧紧围绕自贸港建设目标打基础、强功能、补短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质跨越提升。         新华社记者杨冠宇摄
 
人勤春更早,振兴劲头足 从三个指数看哈尔滨一季度经济复苏
人勤春更早,振兴劲头足
从三个指数看哈尔滨一季度经济复苏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哈尔滨4月7日电(记者杨思琪、徐凯鑫、戴锦镕)春光送暖,冰雪消融,广袤的黑土地迎来勃勃生机。今年一季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聚力发展、提振信心,用电指数、地铁指数、夜游指数不断攀升,见证发展有动力、人群有活力、消费有潜力,经济社会迎来复苏发展的好势头。
 
用电指数:为工业振兴积蓄动力


 
  蓝天白云下,在哈尔滨尚志市一栋居民楼的屋顶上,几名施工人员正在组装光伏板。这是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现场,正在进行汇流线敷设、逆变器安装、高低压电缆敷设等工作。
 
  “我们抢抓工期、加紧推进,计划5月15日前全容量并网。”尚志市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屋顶光伏项目经理王超说,目前三期项目预计年产值1700万元,年发电销售收入552万元,年均缴纳所得税33万元。
 
  “工业企业用电量增加,将助力新能源发展。”尚志市发展和改革局产业环资股负责人郭威说,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区域内工业企业节省电费,同时新能源发电污染少、占用空间小,将迎来广阔的增长空间。
 
  今年初,哈尔滨市提出坚持把工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显示,哈尔滨市1至2月全社会用电量52.2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21.8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2.8%、9.8%。
 
  “从用电量的增速、用电结构的调整可以看出,哈尔滨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向好,也印证市场信心在增强。”哈尔滨市统计局综合处处长石新权说。
 
地铁指数:见证流动城市的活力


 
  “今天假期,准备和朋友逛个街,吃个饭。”5日,在哈尔滨地铁二号线省政府站,正在等地铁的市民王雪莹告诉记者,“地铁一直运营到晚上10点多,到哪儿都方便。”
 
  随着气温回升,“冰城”市民出行量渐增,经济发展态势火热。截至3月31日,哈尔滨地铁一季度线网累计客运量5106.62万人次,同比增长46.72%,日均56.74万人次,同比增长46.73%,3月25日创历史客流最高值88.95万人次。
 
  “中央大街站、凯盛源广场站、黑龙江大学站等分布在商圈和学校周边的地铁站,连日来平均进出站客流量在5万人次左右。”哈尔滨地铁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刘炳强说。
 
  为应对客流高峰,哈尔滨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对线网列车进行全面调整,包括工作日缩短早晚高峰行车间隔、双休日均衡规划平峰和低峰时间段、制定节假日或突发大客流期间专项应急预案等,进一步提升地铁服务水平。
 
  “我们会提前对大客流站点进行风险分析和研判,在关键出入口设置围栏,引导乘客有序进站。”刘炳强说,随着整体经济复苏,地铁客流将会进一步增长,未来将不断拓宽轨道交通线网覆盖面,助力城市提升活力。
 
夜游指数:点亮“夜幕下的哈尔滨”


 
  夜游松花江,逛夜市,品小吃……天气转暖,哈尔滨的夜间消费“热”起来。不论是商场、超市,还是餐馆、夜市,灯火通明、人流熙攘,点亮夜间经济的灯火。
 
  “今年1月以来,餐厅就没有闲下来,特别是晚上时段,下午4点多就要开始等位。”位于中央大街的老俄侨私房菜馆主理人娜塔莎说,不少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游客特意来品尝油炸包、焖烤大鹅等美食,近期异地客流占比八成左右。
 
  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夜间美食示范街区,为百年老街增添夜景,新增24小时便利店……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说,今年以来,哈尔滨市出台多项政策,将繁荣夜间经济作为激发消费潜力的抓手,促进商、旅、文、体业态不断发展。
 
  冰雪消费从一季走向四季。在哈尔滨“热雪奇迹”室内滑雪场,从下午4点到晚9点开设不限时夜场,游客随时可以入场。“夜场门票不限时,线上销量比白天场卖得还好,是白天场的三四倍。”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哈尔滨市夜间消费(18时至次日6时)整体订单量同比增长25.4%。其中,夜间餐饮订单量同比增长31.7%,夜间休闲娱乐订单量增长54.8%。哈西大街、学院路、群力地区、中央大街沿线等成为夜间餐饮订单量最多的几大商圈,“夜冰城”正在成为这里的“新IP”。
 
广东:促开放、强创新、抓协调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东:促开放、强创新、抓协调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广州4月8日电(记者孙飞、周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广东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
 
  伴随着汽笛声,搭载着广汽等国产品牌汽车的外贸滚装船,从广州南沙汽车码头出发,驶向“海外”。南沙海关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引导出口企业“提前申报”,助力国产汽车加速“出海”。
 
  全国两会闭幕后,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一回到工作岗位就向员工宣讲全国两会精神。“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们深感振奋,一定积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冯兴亚说,如今口岸通关环境不断优化,国际化会是公司下一个重要增长点。
 
  国产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发展。支持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加快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最新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2022年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正朝着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既定目标加速前进。
 
  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已成为我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趋势。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以此作为统领全省工作的“纲”。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朱伟说,如今大湾区跨境通关更加高效,“一地两检”等便利通关模式先后实施,资金流动更加便捷,“大湾区建设正迎来最好的时期,已到了加速发展阶段”。
 
  3月22日,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里,一场全国两会精神学习会正在热烈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全国人大代表、迈普再生医学董事长袁玉宇说,“对企业来说,创新是头等大事。”据了解,近几年公司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3亿元,未来在保持高研发投入的基础上,还将继续开拓更先进的创新技术平台。
 
  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活力,正在广东持续迸发。最新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
 
  从北京回来后,全国政协委员王理宗的全国两会精神宣讲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身兼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深圳市企业家联合会常务会长等职务的他,身后是各个高科技领域的6000多家会员企业。
 
  “从省到市再到高科技企业,我已经进行了10场宣讲。”王理宗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支持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们正积极引导企业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在原材料、工艺、流程等领域突破创新。”
 
  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面对面交流传达全国两会精神,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罗定市黎少镇隆久村党总支书记李小兰近期十分忙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李小兰说:“全国两会上,我就加大对广东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推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提出了建议,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回应和关注。”返回家乡后,结合隆久村实际情况,她与村民就如何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进行了探讨。“好荔枝,不愁卖,今年我们将着力发展优势荔枝品种,让村民种荔枝增收。同时,我们希望引进一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李小兰说。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落实全国两会精神,广东正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广东省委、省政府近日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打造一批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推动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县(市、区)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细分领域,打造1至2个特色产业,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精准化扶持政策,形成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培育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等。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广东县镇村发展的短板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国际问题专家: 中法元首会谈为两国关系发展把稳大方向
国际问题专家:
中法元首会谈为两国关系发展把稳大方向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记者成欣、袁帅)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于4月5日至7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4月6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同马克龙总统举行会谈,双方一致认为,应该坚持稳定、互惠、开拓、向上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方向,为中欧关系带来新气象,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作出新贡献。7日,双方发表了中法联合声明。

  多名国际问题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法元首北京会谈成果丰硕、意义重大,会谈达成的各项重要共识为中法关系发展把稳大方向,释放出两国密切各领域合作、携手应对全球危机的积极信号。

  双边层面:伙伴关系稳健 合作成果丰硕


  在会谈中,习近平主席积极评价中法关系保持积极稳健发展势头,强调指出,稳定性是中法关系的突出特征和宝贵财富,值得双方精心呵护。马克龙总统表示,明年法中将共同庆祝建交60周年。60年来,法中关系保持了稳定健康发展。他完全赞同习近平主席对法中关系的积极评价以及就发展双边关系提出的重要建议。

  马克龙总统是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全国两会后接待的首位欧洲国家元首。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说,此访是马克龙作为法国总统的第三次访华,当前形势下,两国领导人进行友好深入的会谈,对中法、中欧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中法关系超越意识形态、制度体制和文化差异,成功走出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有力促进了两国各自发展,也为世界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金玲表示,中法双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推动两国合作取得新成果。她注意到,此次签署的合作文件内容不仅涉及航空、民用核能、农业食品等传统领域,还拓展至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新领域。

  人文交流也是这次马克龙总统访华的亮点之一。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双方将以两国人员往来全面重启为契机,推动文化、教育、语言、出版、影视、旅游、地方、青年等各领域交流,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为契机,深化体育合作。

  金玲表示,相信此次中法高层互动将有力带动两国各层级、各领域人员往来,持续推进中法两国民心相知相通,进一步筑牢中法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民意基础。

地区层面:推动中欧合作 聚焦积极议程


  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金玲表示,法国是欧盟重要成员国,马克龙总统此访不仅事关中法关系发展,也将有助于促进中欧关系。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关系关乎双方福祉,关乎全球稳定和繁荣。中欧双方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相信中法关系发展也将对中欧关系发展起到积极引领作用。

  5日至7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马克龙总统同期到访中国。6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同马克龙、冯德莱恩举行了中法欧三方会晤。

  金玲说,马克龙和冯德莱恩同期访华是一次特殊的安排,也展现了中方尊重欧方“用一个声音说话”的战略诉求,是对欧洲一体化和追求战略自主的明确支持。

全球层面:密切沟通协作 携手应对挑战


  习近平主席在同马克龙总统会谈时强调,中方愿继续本着开放态度,同法方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保持密切沟通和协作,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问题等全球性挑战。马克龙总统表示,法方赞赏中方始终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为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发挥积极作用,期待同中方密切沟通协作,努力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稳定。

  冯仲平认为,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法都是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双方加强国际合作,反对阵营对抗,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两国元首还就乌克兰危机交换了意见。马克龙总统赞赏中方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法方主张重启政治谈判,以外交手段解决危机,实现欧洲持久和平,希望同中方加强沟通,为和平做出共同努力。

  在6日举行的中法欧三方会晤期间,冯德莱恩和马克龙表示,中方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欧方赞赏中方为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所做努力,期待中方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愿同中方合作,找到劝和促谈的办法。

  冯仲平说,尽管在乌克兰问题上看法不尽相同,但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止战促和,是中法、中欧之间的共识。

  在7日发表的中法联合声明中,双方表示“支持一切在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基础上恢复乌克兰和平的努力”。

  “中法在乌克兰问题上达成的共识,将为欧盟提供重要思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欧洲中心主任孙海潮说,习近平主席和马克龙总统共同擘画两国关系未来,在国际热点问题和全球治理等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对双边关系和地区乃至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始终秉持科学态度,及时分享溯源进展 国新办发布会权威回应我国新冠病毒溯源研究情况
始终秉持科学态度,及时分享溯源进展
国新办发布会权威回应我国新冠病毒溯源研究情况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记者董瑞丰、彭韵佳)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病毒溯源研究工作,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沟通合作,成功在武汉完成了溯源第一阶段联合研究,发布的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得到了当时参与研究的国际国内专家和世卫组织的充分认可。

  近期,世卫组织个别官员和专家轻率否定当时的结果。针对我国新冠数据发布是否公开透明、是否立即分享了相关数据、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能否明确新冠病毒起源等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权威专家回应上述关切。

新冠数据发布:中国没有任何隐瞒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表示,在新冠病毒溯源第一阶段联合研究过程中,我国向联合专家组提供了当时掌握的所有溯源相关资料,没有隐瞒任何病例、样本及其检测和分析结果。

  沈洪兵表示,疫情发生后,中国在溯源这个科学问题上一直秉持科学态度,积极与世卫组织沟通合作,为响应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决议,率先主动邀请世卫组织选派国际专家组两次来华合作开展溯源联合研究,在坚持“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共同开展分析研究、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共同发布研究结果”的原则下,成功在武汉完成了溯源第一阶段联合研究。

  “近日世卫组织个别官员和专家随意发表观点,轻率否定当时的结果,完全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对世界各国参与前期溯源工作的科学家的粗鲁冒犯和不恭,是将新冠病毒溯源政治化的表现,是中国科学界无法容忍的,也是不能被全球科学界所接受的。”沈洪兵说。

数据分享:陆续开展了系列研究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团队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一篇关于华南海鲜市场早期研究数据的论文,受到国际关注。

  沈洪兵表示,溯源第一阶段联合研究提出了后阶段的相关建议,中国疾控中心的科学家根据建议开展了系列后续研究,但研究需要一个过程,不存在有意要推迟或者延迟释放数据。

  据介绍,第一阶段联合研究报告发布以后,中国科学家进一步开展了大量的新冠病毒溯源相关工作,比如对武汉2019年下半年献血者的新冠病毒抗体血清学调查显示没有新冠感染,对中国境内17000多只蝙蝠的病毒谱研究没有发现新冠及其相关冠状病毒序列,有关研究成果已经及时公开发表。

  沈洪兵表示,在第一阶段联合研究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中国并没有停下新冠病毒溯源的脚步,仍然统筹资源继续在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动物与环境乃至实验室检查等方向开展全面的科学调查研究工作,相关进展和结论,也已经由中方科学家通过与世卫组织和新型病原体起源国际科学咨询小组(SAGO)报告交流或发表文章等方式,与国际科学界进行了分享。众多研究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第一阶段的联合研究结果。

病毒溯源:向科学事实要答案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表示,目前还没有任何科学根据能够明确新冠病毒真正的起源。

  最新论文中公布的华南海鲜市场内环境样本中DNA条码数据,并不能对新冠病毒溯源提供新线索。童贻刚表示,分析结果发现,这些样品宿主信息中最多的还是人的信息,提示华南海鲜市场环境中的病毒很可能来源于早期病人。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和世卫组织联合团队在第一阶段所做出的结论。

  中国科学家呼吁,应该向科学事实要答案,而不应该将溯源问题政治化。

  “新冠病毒溯源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的,它必然需要全球科学界共同的努力。”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周蕾表示,希望世卫组织真正能把全球溯源工作组织起来,秉承科学、严谨、公正的态度,让新冠病毒溯源未来真正能够得到一个让大家信服的答案。

 
中国在新冠病毒溯源第一阶段联合研究中没有任何隐瞒
中国在新冠病毒溯源第一阶段联合研究中没有任何隐瞒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在4月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新冠病毒溯源第一阶段联合研究过程中,中国向联合专家组提供了当时掌握的所有溯源相关资料,没有隐瞒任何病例、样本及其检测和分析结果。

  沈洪兵表示,作为开放大国,在疫情发生后,中国在溯源这个科学问题上一直秉持科学态度,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沟通合作,为响应第73届世卫大会决议,率先主动邀请世卫组织选派国际专家组两次来华合作开展溯源联合研究,在坚持“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共同开展分析研究、共同撰写研究报告、共同发布研究结果”的原则下,成功在武汉完成了溯源第一阶段联合研究,形成的中国-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得到了当时参与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和世卫组织充分认可。

  沈洪兵表示,近日世卫组织个别官员和专家随意发表观点,轻率否定当时的结果,完全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对世界各国参与前期溯源工作的科学家的粗鲁冒犯和不恭,是将新冠病毒溯源政治化的表现,是中国科学界无法容忍的,也是不能被全球科学界所接受的。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中方专家、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周蕾表示,关于新冠病毒的起源在第一阶段联合研究过程中已经得到了结论,当时在武汉的联合专家组分成了流行病学组、动物溯源组、分子溯源组,并从这些方面分别开展研究工作,因此当时得到的综合研判的结论科学可信。

  周蕾介绍,这个结论充分展示在当时和世卫组织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报告从人的方面、动物的方面、跨种属传播、实验室等角度,进行评估并得出: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的可能性是“可能到比较可能”,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通过冷链引入是“可能”,通过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

  周蕾表示,在结束了武汉的第一阶段联合溯源研究后,我们并没有停下研究脚步,继续按照当时在武汉制定的下一阶段工作方案和建议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种种研究结果也都证实了在武汉第一阶段的研究结论。  (记者董瑞丰、彭韵佳)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

 
中国海警初步建立海上执法立体监管模式
中国海警初步建立海上执法立体监管模式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记者张鑫、段欣轶)中国海警局近年积极推行“科技+”“网络+”执法模式,全面强化打击整治力度,初步建立起陆岸巡查、海上巡航、空中巡视的海上执法立体监管模式,海上走私、偷渡、贩毒、盗采海砂、非法捕捞等海上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陆岸巡查、海上巡航、空中巡视的海上执法立体监管模式是指派出人员、车辆对重点码头、港口、岸线、海岛进行陆岸巡查;派出舰艇对海上重要航道、重点海域进行海上巡航;派出无人机、直升机等空中力量,采取定线巡航、区域巡查等方式进行空中巡视。

  据介绍,陆海统筹、立体防控的监管模式,使中国海警海上执法能力显著提升,海上治安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中国海警局有效接处警15227起,侦办刑事案件732起,查处各类治安行政案件2681起;缴获毒品1.12吨、制毒物品1.2吨,打掉特大制贩毒团伙3个;查获各类走私案件471起,案值约21.8亿元。

 
《中国国情读本(2023版)》出版发行
《中国国情读本(2023版)》出版发行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普及读物《中国国情读本(2023版)》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该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纂,共分六编:第一编“图说中国”,精选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配以简短文字,直观反映2022年中国概貌;第二编“国情概略”,主要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白皮书、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相关内容;第三编“国情特载”,展现2022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第四编“专题国情”,深度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记录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中国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第五编“国情精要”,从时政、经济、文化、科技、民生、人物等方面,生动展现新时代中国活力;第六编“年度大事”,全面盘点2022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国情读本》自2008年以来,每年出版一本。

 
《快递电子运单》国家标准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快递电子运单》国家标准强化个人信息保护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4月7日电(记者赵文君)近日实施的《快递电子运单》国家标准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禁止显示完整的个人信息,推荐对个人信息进行全加密处理,规范个人信息相关内容的读取权限。

  这是记者7日从市场监管总局举行的快递业两项国家标准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快递电子运单》国家标准和《通用寄递地址编码规则》国家标准近日正式实施。

  我国快递年业务量达千亿件,快递电子运单是应用于快递外包装的重要单据,每年耗用量很大。在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快递电子运单》国家标准要求快递企业、电商经营主体等采取措施,避免在电子运单上显示完整的收寄件人个人信息。收寄件人姓名应隐藏1个汉字以上,联系电话应隐藏6位以上,地址应隐藏单元户室号。推荐对个人信息进行全加密处理,规范个人信息相关内容的读取权限,仅限于快递企业及其授权的第三方、相关管理部门,使用相关设备合法读取。标准还明确了纸张、背胶、油墨,以及字体字号、隐藏及加密处理、胶粘物理性能等一系列技术指标。

  《通用寄递地址编码规则》国家标准实现全行业地址信息及编码体系的统一,将寄递地址代码化、替代文本地址,无需再记录和书写传统的文本地址,避免了地址不清、书写错误等问题,方便寄递企业和广大用户。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深圳原创舞剧《咏春》4月7日至9日在京上演,这是国家大剧院“泱泱国风·舞动经典”系列演出的开幕大戏。

  这部舞剧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歌剧舞剧院创排演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担任编剧,韩真、周莉亚执导。舞剧将“咏春拳”和“香云纱”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元素融入舞蹈,用当代舞蹈语言活化传统武术,彰显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新时代深圳的精神风貌和时代气质。

  主创团队介绍,舞剧《咏春》以一个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为引,将“戏外”的《咏春》剧组与“戏内”赴香港打拼的“叶师父”两条线索在剧中并行展现,两个故事承载的“拼搏精神”在不同时空中同频共振、温暖人心。

  “双线叙事的结构,两个时代的故事与人,在剧中彼此呼应和共振,这个故事因‘英雄’而来,由‘追光者’而展开,最终落在‘理想’,这与深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冯双白说。

  专家表示,舞剧《咏春》将非遗文化与岭南民俗风情对接,融合多种武术和舞蹈语汇,这样突破性的表现方式“将为大湾区的文化融合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据介绍,舞剧《咏春》2022年底在深圳首演,2023年3月启动全国巡演。

 
东部战区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
东部战区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南京4月8日电(记者李秉宣、韩学扬)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按计划于4月8日至10日在台湾海峡和台岛北部、南部、台岛以东海空域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

  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这是对“台独”分裂势力与外部势力勾连挑衅的严重警告,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行动。

 
两岸专家:针对蔡英文窜美采取反制措施必要且正当
两岸专家:针对蔡英文窜美采取反制措施必要且正当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针对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以“过境”为名窜美并与美国会众议长麦卡锡见面,多位两岸专家受访指出,蔡英文打着“过境”的幌子在美从事政治活动,图谋提升美台官方往来和实质关系,本质上是“倚美谋独”的挑衅行径,严重危害台海和平稳定和国际秩序。中方采取坚决反制措施,完全正当、合理、必要,充分彰显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鲜明亮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理性负责的态度。
 
美台勾连变本加厉各有盘算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指出,蔡英文的“过境”动机绝不单纯,美方为所谓“过境”提供便利背后自有盘算,一个是企图“倚美谋独”,一个是意在“以台制华”。蔡英文勾连美国反华势力玩这种“过境”把戏已有多次,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美国反华势力与蔡英文一拍即合,公开为蔡英文‘台独’挑衅撑腰打气,企图通过打‘台湾牌’来为中国统一设置障碍,遏制中国发展进步、阻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李鹏说。
 
  台湾时事评论员赖岳谦认为,蔡英文“过境”企图借助所谓的“国际活动”凸显台湾,进行“台独”活动。美国反华势力则希望通过打“台湾牌”向中方施压,操作相关议题,谋求利益。蔡英文此次种种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为迎合美国反华势力进行的表演。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说,美国一些极端政治势力在台湾问题上已食髓知味,打“台湾牌”不停手;蔡英文接近“毕业之旅”的“过境”窜美之行,显然也想寻求所谓的政治或历史“突破”。
 
破坏一中原则必遭坚决反制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强调,台湾问题历史经纬清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事实不容置疑。“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
 
  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相平指出,美方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作出郑重承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中美建交以来,历任美国政府均明确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朱松岭认为,美方口头上称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实际上不断“切香肠”,企图歪曲、篡改、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赖岳谦也指出,实际上,美方的行为是在破坏其一个中国政策。
 
  美国反华势力长期企图介入台湾问题,但在中国人民坚决斗争下,图谋一次次遭到挫败。“美方种种言行无法改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的性质,无法撼动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无法动摇国际社会一个中国原则的广泛共识。”李鹏说。
 
  李振广指出,蔡英文此次“过境”窜美,引发台海局势新的动荡。麦卡锡与蔡英文见面,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侵蚀和破坏,美方完全明白中方立场。台美勾连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在先,中方不得不坚决反制,这完全正当、合理、必要。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中方说到做到,也是以理性负责的态度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他说。
 
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


 
  专家指出,无论“倚美谋独”还是“以台制华”,都会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动荡,危害台海和平稳定,破坏和平统一前景,给台湾带来灾难性后果,严重损害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
 
  李鹏说,美国反华势力越来越口无遮拦和肆无忌惮,民进党当局一味甘当美遏华马前卒,投靠美国无异于“抱薪玩火”,为谋“独”不择手段,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将会给台湾带来严重后果。
 
  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昆义认为,蔡英文若继续“倚美谋独”,很可能一失足,给台湾民众留下千古恨。
 
  刘相平指出,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加剧台海局势紧张,岛内社会愈加不满,批评声浪高涨。“美国从不关心台湾前途和民众福祉利益。逼迫台积电搬到美国,把武器卖到台湾,明摆着是要挖空台湾,让岛内百姓当战争‘炮灰’。”
 
  朱松岭说,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勾连外部势力,不断进行谋“独”挑衅,不得人心。“台湾民众愈加看透台美勾连的丑恶戏码。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对抗,才是岛内主流民意。”他指出,近期两岸交流回暖,岛内社会希望尽快恢复两岸交流往来的呼声强烈,就是明证。
 
  “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刘相平呼吁,广大台湾民众应彻底认清美国“以台制华”不良居心和严重危害,充分认识“统一有好处、‘台独’是绝路、美国靠不住”,顺应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决反对“台独”和外部势力干涉,与大陆同胞共同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记者尚昊、石龙洪、章利新、许雪毅、黄扬、陆华东、王承昊)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
 
岛内各界强烈谴责蔡英文为谋私利祸害台湾
岛内各界强烈谴责蔡英文为谋私利祸害台湾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台北4月8日电(记者章利新、尚昊)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6日以“过境”为名窜美并与美众议长麦卡锡见面,7日晚返回台湾。当晚,岛内数十个政党和团体在桃园机场举行反“台独”反介入联合行动,强烈谴责民进党当局推动台美勾连、“倚美谋独”的这一新的挑衅行径,为谋一党政治私利而祸害台湾。

  在机场抗议现场,近300名岛内各界代表高举标语,高呼“反‘台独’,救台湾”“麦蔡会,卖台会”“倚美谋独,掏空台湾”“爱我中华,打倒‘台独’”等口号,强烈谴责蔡英文的挑衅行径。

  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召集人、劳动党主席吴荣元表示,台海危险局势的根源就在于“台独”分裂势力和美国的勾连。美国将台湾当作棋子,蔡英文及民进党当局走的是一条“卖台”的道路,台湾人民对此不会同意。“蔡英文同麦卡锡会面,给两岸和平带来了更大的威胁,将台湾绑在美国的战车上,我们必须发出愤怒的心声。”

  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长王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进党当局执政这几年严重破坏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关系大幅倒退,使许多台湾年轻人失去了在两岸融合发展进程中发展的机会,现在又要把台湾年轻人送上战场。“我们郑重呼吁蔡英文和民进党当局悬崖勒马,绝不能把台湾出卖给美国。”

  中华统一促进党青年党员庄骏胜指出,蔡英文所作所为实质上是利用其领导人的地位谋求自身的利益,而全然不顾台湾百姓的福祉。台湾人民的未来系于两岸的和平统一大业,而不能被美国操纵。

  就蔡英文此次窜美并与麦卡锡见面,反“台独”反介入联合行动6日发表书面声明指出,该行径严重破坏一个中国原则,蓄意挑衅中国大陆,致使台海危机升级。民进党当局为配合美国政客用以消耗大陆的“毁台计划”,不惜做美国打代理人战争的棋子,势将台湾拖入战争之中,彻底出卖台湾人民的生命安全。“蔡麦会”引狼入室正是引爆新台海危机的根本乱源。

  联合行动声明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既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也是国际公认的法理事实;而一个中国原则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也是中美关系行稳致远的基石。台湾问题是两岸中国人的内政,中国人自家的事应由两岸自家人自行解决。蔡英文借由窜美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这绝不可能得逞,完全毫无实质意义,徒耗民脂民膏。

  联合行动声明呼吁,台湾民众唯有高举“和平统一救台湾”的大旗,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坚定捍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意志,拒当美国战争机器的马前卒,给予蔡英文及民进党当局最为严厉之抵制与最为沉痛之打击,方能拯救和平、遏止战争!

  连日来,岛内媒体和专家也持续批评蔡英文拙劣的窜美表演。《中国时报》6日发表社论指出,针对民进党这次短线操作,美国政府有高度的危机意识,并精确掌握情势,积极进行风险管控,对蔡英文“过境”及“蔡麦会”低调再低调,重申是私人、非官方性质,更重申不支持“台独”。在这个大环境下,民进党的所谓“外交突破”泡沫都快速破灭了。

  台湾资深媒体人吕志翔撰文指出,在国际现实政治中,台湾处境满布荆棘,蔡英文已付出与洪都拉斯“断交”的代价,自嗨式的重大“外交突破”只有大内宣效应,无助于改善台湾对外关系。

  台湾时事评论员赖岳谦对记者表示,民进党的所有“国际活动”都只是想推动“台独”,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美国,即使会造成两岸关系紧张、最终可能爆发军事冲突,民进党也不在乎。岛内现在缺蛋、缺水、缺电,之前是缺疫苗、缺口罩、缺快筛,民进党也不在乎台湾老百姓,他们只从政党的利益、个人的利益来思考问题。

 
“台独”分裂立场的自供状 ——评蔡英文“过境”窜美言辞
“台独”分裂立场的自供状
——评蔡英文“过境”窜美言辞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记者


  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近来“过境”窜美期间,紧抓各种机会发声,公然兜售“台独”分裂主张,谋求美国反华势力支持,寻求台美官方关系新“突破”,再次暴露其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勾连外部势力谋“独”挑衅的政治底色。

  作为当年李登辉“两国论”的起草班底成员,蔡英文的“台独”立场由来已久。“过境”窜美期间,她声称“台湾仍然持续被排除在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运作之外”“需要其他民主国家的支持,协助我们参与国际组织”云云,其寄望外部势力为其在国际社会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站台、张目之心态表露无遗,延续了李登辉、陈水扁谋求“入联”的“台独”路线。联系到民进党当局近年连续遭遇“断交”挫折的事实,蔡英文的上述言辞,也透露出其在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现实面前的焦虑和心虚。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将台湾当局“代表”从其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包括台湾在内全中国在联合国以及国际机构中的代表权问题,也彻底封堵了任何人、任何国家企图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任何空间。台湾没有任何根据、理由或权利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中国政府以一个中国原则对待台湾的对外交往活动,保障台湾同胞在海外的一切正当合法权益。

  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长期以来鼓噪“台湾代表权”“拓展台湾国际空间”“有意义参与国际组织”甚至是“加入联合国”等谬论,以各种谎言欺骗岛内民众、误导国际舆论,目的和本质就是搞“台独”。

  对于两岸关系,蔡英文在美蔑指大陆“刻意升高紧张情势”,声称“台湾在两岸关系中是负责任的那一方”。对2016年以来两岸关系情势丕变有所了解的人们,恐要为蔡英文大言不惭地说出这番谬论而哑然失笑。

  从否定“九二共识”、毁弃两岸关系共同政治基础,到公然宣扬“两国论”,肆意攻击“一国两制”,在岛内全方位推行“去中国化”,操弄“法理台独”;从出台种种恶法阻挠、限制两岸交流合作,打压岛内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正义力量与理性声音,到勾结外部反华势力,频频向美军购,操弄“以武谋独”“倚美谋独”,置台海和平、台湾民众安危于不顾,民进党当局2016年重新上台后,“反中抗中”、谋“独”挑衅言行不断,导致两岸关系急转直下、台海紧张动荡,台湾甚至被外媒称为“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为了实现“台独”幻想和一党私利,深陷“倚美谋独”迷思,不惜将台湾推向灾难深渊,蔡英文及民进党当局才是造成两岸关系严峻复杂局面的始作俑者,何谈“负责任”?

  大陆始终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才是对两岸关系、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负责任的正义之举,必然团结起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此次“过境”窜美,蔡英文大肆渲染“台海危机”,称“不稳定的台海将带给全球严重的经济及安全风险,因此对各国而言,维护此一区域之和平及稳定显得格外重要”。

  事实上,寄望通过贩卖“大陆威胁”,对内大打“悲情牌”,谋求选举利益;对外凸显自身重要性,将台湾问题“国际化”,谋求“倚外谋独”,这是民进党当局多年来一贯操弄的如意算盘。为应对所谓“大陆威胁”,民进党当局近年来拿着台湾百姓的血汗钱向外国求购军火,且金额不断走高;在美方怂恿下,图谋与大陆“脱钩断链”,不惜助推岛内优势产业外流以配合美西方“产业链供应链重组”。事实证明,民进党当局渲染“大陆威胁”,图的是民进党一党私利,损害的是台湾民众利益,掏空的是台湾产业,满足的是反华势力的胃口。

  窜美期间,蔡英文重弹“台湾站在民主阵营第一线”等“民主”老调。话里话外,无非是以“民主”的幌子包装“台独”主张,取悦美国反华政客。

  把“民主”当成口头禅的民进党当局,做的事恰恰是反民主的。2016年上台以来,民进党在岛内打压异己,操弄族群对立,分化台湾社会;钳制舆论,制造“寒蝉效应”;依仗行政和司法资源,强行通过“反渗透法”等恶法,形塑“绿色恐怖”,打压主张两岸交流和支持统一的政党、团体与人士,等等,将民主工具化、政治化、斗争化,引来各界持续挞伐。人们讥讽,所谓民主,在民进党当局眼中俨然就是“民进党做主”。

  民进党当局把两岸关系分裂套进所谓“民主对抗威权”的虚假叙事,在两岸关系上以民主之名掩盖谋求分裂之实,其逻辑无法自洽,在事实面前更显苍白。

  制度差异,并不构成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障碍。否则何以解释,民进党当局2016年上台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与2008年至2016年间并无不同,但那8年间两岸人民却能创造出大交流大合作的荣景?事实也已经证明,尽管民进党当局这几年来设置重重障碍,但阻挡不了两岸人民走近走亲的愿望,要交流要合作的两岸主流民意“沛然莫之能御”。

  蔡英文“过境”窜美的种种言辞,虽有华丽的外表,实则一份“台独”分裂立场的自供状。历史将很快证明,任何人、任何势力逆两岸大势而动,终将被时代大潮所淘汰,留下不光彩的案底。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

 
农业主体连成链 产业融合促振兴 “塞外江南”伊犁河谷春耕见闻
农业主体连成链 产业融合促振兴
“塞外江南”伊犁河谷春耕见闻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春意暖、气温升,新疆伊犁河谷春耕正当时。在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带动下,连接种箱的圆形穴播器向前滚动,表面等距送出玉米种子。镇压装置用泥土将籽粒覆盖,同时也压平了滴灌带。播种、覆土、安装灌溉设施同步完成,全程机械化。

  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区,伊犁河谷气候湿润,水土光热资源得天独厚,被誉为“塞外江南”。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民罗俊杰正带领15人的种植团队,抢抓农时耕种。团队今年承包约8000亩高标准农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有拖拉机、犁地机、整地机、播种机、农业无人机共13台设备。

  “去年的玉米亩产相比2018年开始承包时翻了近一番。”罗俊杰是“90后”大学毕业生,他借助土地流转盘活闲置农田资源、改良品种探索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农机补贴政策并引入先进设备,去年团队创收500余万元,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察布查尔”在锡伯语中意为“粮仓”,察布查尔县是伊犁粮食生产大县,具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禀赋。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民山表示,随着乡村振兴的稳步实施,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构建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的重要性。

  “农民成立合作社来分摊成本和共享农机设备,使用高标准农田并应用滴灌技术,实现水肥一体化。这带来了便利、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量。”

  2023年,伊犁州农作物预计春播面积666.06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90%。截至2022年底,新疆47.39%的耕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自治区将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步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在新良蔬菜专业合作社,种子、农药、化肥密密麻麻地堆放。合作社负责人马成来说,七成的农资由全国供销合作系统供应,并按进货价销售给54户社员。

  马成来是山东省东平县人,1993年扎根察布查尔县开垦种植。他成立的合作社将农资和农技“引进来”,又让社员的2000多亩大棚蔬菜“走出去”。“通过整合渠道,合作社将蔬菜集中分拣、储存、运输、销售,愈加标准化的产品在本地、南疆、广东等地打开了市场。”

  当下,大棚中的黄瓜、白菜、芹菜已进入采摘阶段。县供销超市按照需求前往合作社拉货,衔接农户的生产供给和城镇居民的蔬菜需求。

  察布查尔县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副主任张兵兵介绍,“供销社和合作社建立双向联系,连接县城和乡村,既为农民提供质量有保证的农资,又为他们的剩余农产品开拓销售渠道。”

  该供销社除在县城开设超市、在乡镇建立合作网点外,还通过淘宝、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等电商渠道,把合作社、农业企业生产的米、面、油、肉制品、锡伯族手工刺绣等300余种产品售至全国,去年收入达1100万元。

  红花是察布查尔县的主要经济作物,红花籽油、红花蜂蜜、红花手工皂是特色产品。据伊犁雅其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新文介绍,公司35名员工近一半是本地农户,去年从农村收购近1500万元的红花丝和红花籽,经加工包装后对外销售。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新疆已春播农作物超25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93万亩。天山南北的农民、合作社、供销社、农业企业正汇聚合力“端牢饭碗”,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记者赵晨捷、张啸诚)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8日电

 
云南景迈山: 续写人茶共生的千年传奇
云南景迈山:
续写人茶共生的千年传奇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春日景迈山,云海绕在山腰,阳光喷薄而出,在古茶林中投下斑驳的影子。

  “茶树发芽了,开山采茶了!”一年一度的春茶开采仪式近日在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中启幕。

  在开采茶叶前,景迈山上的傣族和布朗族群众祭拜茶神树、茶魂树,表达对茶树、大自然和先人的崇敬。

  人们载歌载舞,欢呼声穿透山林。“我们祭告祖先,有新茶叶可以喝了,感谢祖先种下茶树供我们吃穿住食。”景迈山茶农岩温发说。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坐落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10至14世纪,布朗族、傣族先后迁徙至景迈山定居,并开始驯化栽培茶树,逐步形成万亩古茶林。

  千百年来,生活在景迈山的布朗族、傣族先民以古茶林为核心,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和合理布局,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

  “老祖宗的智慧就是草、茶、林的‘混搭’。”61岁的芒景村布朗族茶农南康说,布朗族村民至今恪守先祖帕岩冷留下的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这茶园和茶树给你们,方可让子孙后代有吃有穿。”

  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认为,景迈山古茶林与古村落的布局之妙,体现为一种“垂直海拔土地利用”方式——水源地在山顶,古茶林和村落在山地的中部,外围的防护林可以防止冬天低温和病虫害传播,而耕地则在水源充足的低海拔地区,避免种植过程中对古茶林的干扰。

  “由此,森林得以利用,茶林得以保护,村寨得以延续,彰显了先民遵循自然、保护古茶林的智慧。”熊登奎说。

  早在2004年,景迈山各个村落的电线改造就“让道”于古茶林。后来政府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景迈山的古村落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

  多年来,当地政府和村民都致力于保护景迈山“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景观结构。如今,行走在景迈山,古茶树枝干遒劲,叶片茂盛,传统民居风貌依旧,消防、饮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景迈山上的村民说,曾经的村落低矮破旧,政府部门在保留原有风貌基础上进行修葺,让人们的居住环境大幅提升。

  走在古茶林里,不时能见到采茶的茶农。1984年出生的傣族茶农仙贡已是远近知名的茶人。仙贡一家世代以种茶、卖茶为生。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2010年仙贡成立澜沧县景迈人家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200多户农户加入其中。2012年,她贷款在山上开办农家乐,接待茶商和游客,并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发展成为食宿一体的特色客栈。

  仙贡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如数家珍,树上的花蜘蛛是除虫利器,地上的枯树叶是肥料。“倒下的枯木我们也不会搬走,这是山林最好的养料。”她说。

  在景迈山上,各世居民族自发形成了保护古茶林的“村规民约”。“严禁在古茶林内使用化肥、农药,严禁毁灭性采摘,严禁在古茶林内种植其他农作物……”仙贡说。

  相较于民间约定,当地政府用立法举措将古茶树保护工作推到新高度。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澜沧县委副书记张丕生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修订完善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等20多部针对古茶林保护的规章制度。

  保护好完整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村落,也要让村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在景迈山,许多村民用智能手机在直播间卖茶,或者将自家采茶、制茶的照片发布在社交媒体,吸引人们前来观光、买茶。

  3月底,春茶采摘季到来,越来越多各地客商上山看茶买茶、参观游览。“今年茶叶的品质很好,景迈山的未来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要继续奉茶为祖,共同守护好这个家园。”仙贡说。(记者吉哲鹏、何春好)

       新华社昆明电

 
产业旺 村民富 乡村兴 从西卡学村幸福蝶变看西藏乡村振兴
产业旺 村民富 乡村兴
从西卡学村幸福蝶变看西藏乡村振兴

( 2023-04-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天刚蒙蒙亮,距离雅鲁藏布江扎囊段江岸约3公里的西藏扎囊县扎其乡西卡学村,49岁的村民边觉打开羊舍赶羊出圈,不时用右手挥舞着藏式赶羊甩石器。

  边觉左边的袖管是空的。20多岁时,因操作农机具不慎失去左臂,但他并未因此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2020年,在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边觉成为西卡学村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目前有680多只绵羊。“去年卖出百来只绵羊,算上县政府补贴,收入十多万元。”边觉笑着说,“等六七月天气暖和了,修剪羊毛再卖。”

  边觉的母亲赤列曲珍将挤好的牛奶提回家,准备做成酥油和奶渣。她家的客厅宽敞,家电一应俱全。除了酥油茶,客厅的桌上还摆放着招待客人的其他饮料。“10年间,村子已经彻底改头换面了。”81岁的赤列曲珍说。

  10年前,西卡学村较为落后,村里只有泥土路,“晴天一层灰,雨天两腿泥”;村民的房屋简陋,没有稳定收入。“现在,村里新增了十多个合作社,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西卡学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李德林说,村两委为村里的蔬菜种植基地注资,2021年以来每年带动群众就地就便创收达40万元以上。

  蔬菜种植基地的带头人是一对“团结户”夫妻,妻子宫觉措姆是本地人,丈夫高彦文来自甘肃,有一定的蔬菜种植经验。2019年时,基地温室大棚只有5座,试种西兰花等易种植的蔬菜,如今48座温室大棚全部启用,占地面积达50亩,蔬菜水果种类繁多,忙季带动20多位村民就业。

  “现在全村人都能吃上基地产的西红柿和西瓜等蔬果了。”宫觉措姆说。她的蔬菜种植基地成了村里便利店和藏餐馆最大的蔬菜供货商。目前,西卡学村有十几家便利店和藏餐馆。

  2021年6月25日,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开通运营,该线路途经山南,串联起雅江流域绝美的风光,也方便群众出行。同年8月,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成投运,成为西藏最大航站楼。

  如今,紧邻拉林铁路和泽当至拉萨贡嘎机场高等级公路的西卡学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村民们不时能看见从村口驶过的复兴号列车和从村子上空飞过的飞机。

  乡邮递员白玛次旺见证了10年间村子的物流变化。他说:“近几年,村民们网购的快递数量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通过网购的方式购买生活必需品,方便快捷。”

  近年来,西藏邮政快递业发展迅速,到2021年已建成450个快递网点、754个邮政网点,服务触角不断延伸。

  西卡学村全长3.3公里的主干道正在硬化,两个月后有望完工。村民们在道路两边、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树。白玛次旺说:“正值春季,进村送包裹不时能看到盛放的桃花。”

  交通方便了,村里的政务服务也在快速发展。李德林在村委会设立了“一户一柜”资料库,存放每户村民的户口簿、身份证等重要证件的复印件,以便提供服务。

  71岁的格列仁增说:“我的眼睛已失明,自己无法办理残疾证,驻村工作队通过户档资料库帮我完善资料,在县民政局办了证件,特别方便贴心。”

  2022年,西卡学村被山南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

  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西卡学村的蝶变是西藏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西藏计划实施1337个乡村振兴项目,投资估算146.73亿元。(记者张汝锋、刘洲鹏、邵泽东)

     新华社拉萨4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