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新华关注·各地

04版:新华影像

圆安居梦 暖百姓心
圆安居梦 暖百姓心

( 2022-10-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住房是民生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百姓喜圆安居梦想,改善了住房条件,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居新生活,啃下棚改“硬骨头”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  ——习近平


  【故事】

  88岁的王奶奶居住在湖南省津市市这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如今,她经常在晚饭后由家人陪着在小区悠闲地散步。

  回想棚改搬家前一家四代人挤在一起住的日子,王奶奶说:“那是5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连客厅和阳台都安了折叠床,来个客人都没法落脚。”

  津市原有城市棚户区247万平方米3.2万户、城区黑瓦屋20万平方米。这些棚户区存量大、问题多、功能弱,曾是城市更新、社区再造进程中难啃的“硬骨头”。

  津市出台了棚改政策,除了拆迁补偿款项,棚改户还享受购买二手房补偿3万元、新房补偿5万元的安置补贴。王奶奶享受了这个政策,再加上两个女儿拿出部分家庭积蓄,2019年在城东新区购买了商品房,满足了改善居住的需求。

  “新小区和老房子相比真是‘一个天一个地’,现在我享清福了。”王奶奶说,小区所处的城东新区新建了大型超市商业点、农贸市场,增加了小学、中学、大型公立医院,还开了好几条公交线路,生活配套设施既便捷又齐全。

  十年来,津市实施棚户区改造3万多户,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生产街、西河街、双济沟、新村三眼桥等成片棚户区完成了更新改造,告别了过去的“老破旧”。

  【数说十年变化】

  十年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为百姓安居托底。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4亿多群众圆了安居梦。

  这十年,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2.2倍。住房品质逐步提升,新建住房质量更高、配套设施更全、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保障性租赁住房,“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习近平


  【故事】

  9月27日凌晨两点,孙玉龙忙完一天的工作,骑行大约15分钟回到了上海市松江区有巢国际公寓社区泗泾店的住所。

  “住处离我单位很近,不到3公里。”回到家,孙玉龙卸下了一天的疲劳。大学毕业后就到上海打拼的他,目前在一家服务咨询类企业工作。

  有巢国际公寓社区泗泾店属于上海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孙玉龙告诉记者,刚工作时,他在公司附近租了一套一室户,月租金3600元,“后来得知上海有专门针对新市民、青年人推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比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便宜至少10%。我就赶紧在网上找,实地考察,一眼看中了现在的房子,月租金不到2600元。”

  面积约35平方米,独立卫浴,房间配有电视、沙发、洗衣机、冰箱等生活用品,社区有篮球场、健身房、自习室等配套设施……“社区还有管家服务,下雨天能帮忙关窗收衣服。”孙玉龙说,“这样的居住品质和环境,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拼事业。”

  2022年初,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不限户籍、不设收入线,只要在上海市合法就业且住房困难的在职人员均可申请。

  【数说十年变化】

  我国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多主体、多渠道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格局已初步形成。2021年、2022年,全国建设筹集33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可解决近10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此外,公租房运营管理不断加强,实物供给数量显著增加,货币补贴制度不断完善。到2021年底,38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

农村危房改造,让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


  “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南方住房要注重通风,北方住房要注重保暖”  ——习近平


  【故事】

  金秋时节,赵世华在院子里晾晒刚从地里掰回来的玉米,他身后的一栋二层小楼,窗明几净。

  赵世华是云南省剑川县老君山镇新生村的白族村民。建新房前,一家4口挤在3间低矮的土坯房里,有一间房既是卧室又当厨房,常年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

  “这几间老房子是六七十年前建的,实在拿不出钱来重建。”赵世华说。他身体残疾,行动不便,2016年,赵世华家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后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入户走访,帮助申请了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动员村里的壮劳力协助建新房。2019年,赵世华终于搬进安全稳固的新房子。

  独立的厨房、水厕、浴室,客厅内液晶电视、茶几、沙发布置妥当,厨房里摆上了电饭锅、电磁炉、冰箱……住进新房,赵世华家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

  2015年以来,新生村全村586户,其中307户在政府补助下住进安居房。村里的老人们感慨:“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党的政策好,有机会盖新房,过好日子。”

  新生村的变化是近年来云南农村贫困群众“住有所居”的缩影。2012年至2021年,云南省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共解决269.27万户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改造后的农房均达到“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基本要求。

  【数说十年变化】

  “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动态消除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农村边缘贫困群体的C、D级危房。在脱贫攻坚战中,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全国2341.6万户、9899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步支持1075万户、3500多万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贫困群体改造危房,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

(记者王优玲、苏晓洲、郑钧天、丁怡全)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努力给孩子们前进的路照得亮一些
努力给孩子们前进的路照得亮一些

( 2022-10-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问计于民。10名代表先后发言,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副校长盘玖仁就是其中之一。他向总书记反映偏远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短板”:首先是教师数量不足,存在结构性缺编;其次是条件艰苦,好的老师留不住。

  “你反映的问题很实际。”习近平总书记回应道,“昨天我去看了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学校里有教学楼、宿舍和食堂,营养午餐是免费的,孩子们很开朗,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普及化的问题,但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又突出出来。‘十四五’时期要着力解决这个问题,要好好研究。”



  从大山脚下的湖南省常宁市城区出发,车沿山路行驶1个多小时,不知转了多少个急弯,爬了多少陡坡,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终于出现在眼前。

  “我们这里山高坡陡,路不好走,是半山腰起风的地方。”身材结实、皮肤黝黑的盘玖仁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山坡走势。1993年,17岁的他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三尺讲台,一干就是近30年。这个“起风的地方”,见证了两代人的坚持。

  会不会有老师不来了?新老师能否留得下?以前,每到开学前后,盘玖仁的心里最忐忑。

  “我们这儿不是‘好老师留不住’,而是‘好多老师留不住’。”盘玖仁感慨。学校老师来源主要是公费师范生和“顶岗”实习生,合同服务期一到,大多要进城。曾有两名老师来实习,看到学校在山旮旯里,住了一晚就不辞而别,“电话一问已经回家了”。有的年轻老师干了三四年也没能坚持,“宁愿去外地打工,也不要在山里教书”。

  2位在岗在编老师,180多个学生,这是七八年前最捉襟见肘的时候。

  让教师们愿意来、留得住,不仅要靠感情,也要把待遇、环境尽可能改善。

  “这两年我们想尽办法留住老师的心。”盘玖仁说,“瑶乡山里穷,多读书才有未来。如果一家能走出一个孩子,一个村庄就有希望。”

  在他的书桌里,保存着一沓发言材料,内容都是关于增加高寒山区教师津贴、提高乡镇少数民族学校教师待遇、职称评定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和偏远农村教学点倾斜……作为湖南省政协委员,盘玖仁这两年一直在调研、在呼吁,很多建议得到了采纳。

  傍晚散步的时候,盘玖仁经常和老师们谈心,关注还有哪些困难。大家反映最多的,是山里通讯不便和快递送不到。

  以前山里信号有盲区,而且每逢大雪,竹子倒了压着电线,电话打不出接不到。在他和其他政协委员持续呼吁推动下,今年乡里新建了6座移动通信基站,老师们可以用上网络资源,也可以和城里打视频电话了。

  快递的问题,列上了新的任务单。“年轻老师每周末回来要从山下大包小包地背生活用品。”盘玖仁说,把这些问题一个个解决好,才能让老师们安心。

  基层代表座谈会之后,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回到瑶乡,盘玖仁觉得身上更有劲儿了。“我向总书记报告的是多年来的心里话。那天之后我更认定了未来是有希望的。”盘玖仁对记者说,这让他坚定了想法,要为瑶乡山村多培养一些人才。

  今年秋季开学前一周,盘玖仁和校长、教导主任坐到一起,专门商量师资问题。他想起以前教过的学生盘微,是从长沙应届毕业的公费师范生,正好可以去做做她的工作。

  “跟我到学校去看看吧。”忙完一天的工作,盘玖仁晚上9点多赶到盘微家,向学生郑重发出邀请。

  第二天上午,太阳刚刚翻过高山,热气尚未升腾,一大一小两位“盘老师”出现在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

  一进校门,盘微就注意到了变化:

  以前的土操场,雨天“一步一身泥”,现在已经做了地面硬化,干净敞亮。老师用铁丝网自制的“围墙”曾被孩子们钻得稀烂,现在新修的围墙整齐牢固。新建的教师宿舍楼有了热水器和水冲式厕所,不用提桶拎水洗澡,也不用再找人掏旱厕。

  走进教室,盘玖仁用从前砍竹子、刨木头做教具的手,熟练地点击触控屏。盘微看到,水泥黑板换成了电子白板。

  “这两年变化特别大,真是从‘糠箩’跳到‘米箩’啦!”听到老师说起家乡话,这位“00后”姑娘会心一笑。

  今年暑假,施工队来翻新校舍和操场,盘玖仁也不闲着。他常常骑着摩托车一大早从家里出发,驶过20多里山路去盯守施工进度和质量。

  开学时,学校粉刷一新。盘玖仁的心更踏实了。走出大山的盘微“回归”,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塔山瑶族乡中心小学,“90后”“00后”老师占了四分之三,并且有了专职音体美老师。

  “以前有老师把‘哆来咪发嗦’念成‘12345’,这个情况应该不会再有了。”盘玖仁笑着说。

  给记者翻看手机照片时,他露出了难得一见的自豪:今年塔山有20个学生考上重点高中,可以到外头“打广告”啰!

  新的学期,老师们已经到岗,但也有个别老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留下。解决好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任重道远。为了老师“愿意来、留得住”,盘玖仁和同事们还在不懈努力。

  夕阳西下,凉爽的风吹过杉树林和竹海。记者问盘玖仁,是如何理解乡村教师这个职业的?

  “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盘玖仁想了想,语气平缓而笃定地说,我们就是一盏不那么明亮的路灯,没有耀眼的光,但一直努力给孩子们前进的路照得亮一些。

  (记者白田田、柳王敏)新华社长沙10月6日电

 
颂山河赞歌 享美好生活 ——各地国庆假期见闻
颂山河赞歌 享美好生活
——各地国庆假期见闻

( 2022-10-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同庆国庆抒发家国情怀,国风国潮成就别样精彩,生态画卷让人心向往之……这个国庆假期,千街万巷的“中国红”点亮锦绣山河,铺展一幅幅欢乐祥和的美好画卷。

  无论是感受传统文化还是游于山水田园,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背后,呈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

  齐聚首,颂一曲祖国赞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手舞一面小红旗,身贴一颗“爱国心”,国庆假期走进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温泉街道东大社区,一群平均年龄72岁的老年人组成歌咏班,用歌声唱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赞美。

  欢度国庆,悠扬嘹亮的歌声时不时从大街小巷中传出。

  “东大社区歌咏班由社区退休老教授组织开办,这个国庆假期,歌咏班用歌曲、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为新中国庆生。”东大社区党委书记郑丽玲说。

  国庆节当天,家住重庆丰都县江池镇的13岁少年李宇杭,在自己家门口完成了升国旗仪式。“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就是我升国旗的时候,升旗是我对祖国的热爱。”李宇杭言辞恳切。在李宇杭带动下,镇上许多孩子也开始跟着他站军姿、升国旗。

  国庆期间,最美还是那一抹“中国红”。国庆假期,悬挂在湖北省武汉市191条重要道路和商圈景区的10万面国旗迎风招展。鲜艳的红映照武汉长江大桥,迎着晨光与大桥合影留念,是许多市民庆祝佳节的方式。在武汉欢乐谷,一场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艺术画卷共创活动顺利举行,260块拼图方块组成的展示墙上,千百游客共同拼出一幅美好中国图景。

穿古巷,赏一场国风秋韵


  衣裙翩翩、舞袖流香。10月3日下午,20多位汉服爱好者身着精致汉服,在重庆磁器口古镇款款而行,引得不少游客驻足称赞。

  国庆假期,重庆多地推出系列国风国潮活动,传统戏剧表演、以汉服文化为主题的巡游活动吸引着年轻游客。25岁的汉服爱好者楼兰告诉记者:“这一次的磁器口巡游活动,我们4位汉服表演者专门按照《簪花仕女图》中的装扮来打造,希望能够还原出古人华贵、优雅的服饰妆容。”

  这个黄金周,穿梭在青砖古厝间,体验文化的魅力与传承成为一种新时尚。

  “来福州旅游的第一站就是三坊七巷,这里既能了解历史名人故事,又能体验时尚街头文化。”来自浙江杭州的游客王梅说。穿行在福州三坊七巷间,一处处古建筑映入眼帘,一件件非遗产品让人爱不释手,一场场特色演出精彩纷呈。

  曾经的城市开发热潮让三坊七巷险些不复存在,为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福州市启动三坊七巷保护修复项目,累计修复各级文保单位和古建182处。如今,三坊七巷形成“商街、文坊、俗巷、杂边”的商业格局,入驻商户288家,其中文化、文创类占比超60%。

  更多“文化盛宴”丰富着假期生活。湖北省多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等活动,襄阳唐城景区推出唐风演艺“幻唐之夜”国庆特别节目;吉林省博物院开设吉林红色标识专题展,讲述发生在吉林这片沃土上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国庆期间展出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成为北京热门打卡地,已吸引2万余名观众参观……

游山河,看乡村新生活


  国庆假期,武汉西郊的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热闹非凡,一排排越冬候鸟飞来湿地落脚,不少游客专程前来观鸟。

  十多年来,湿地陆续开展退养还湿、水系疏浚、植被恢复等环境修复工作,湖面的人工养殖、捕捞活动相继被取缔,珍稀鸟类频频现身。

  在绿色发展理念“加持”下,乡村催生出更多新产业。凉风习习,在位于重庆市大足区雍溪镇慈云村的天华百卉园内,300多种花卉安静地盛开着。园区内的露营基地里,一群小学生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花卉知识、制作微景观和鲜花饼。8岁的傅诗默兴奋地展示着她手中的鲜花饼:“这个好玩又好吃,我还在鲜花饼的正反两面都印上了花朵图案。”

  今年国庆假期,天华百卉园预计接待200多名小学生进行研学旅行。目前,雍溪镇花卉基地建成面积约8000亩,年产值超过3亿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00余人。

  清晨的阳光洒向燕山山脉,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洞台村的乡亲们又忙碌了起来。这个黄金周,村里风格多样的民宿迎来了旅游旺季,门前屋后汇聚着来自各地的游客。板栗树下,村民正在查看林下赤松茸的发菌情况。

  “旅游业和新型农业相互助力、共同发展。国庆节前,我们在林地播种下赤松茸,明年春天就会出菇,在丰富村民餐桌的同时,还能为乡亲们增收。”洞台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尚军说。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亲历新时代 迈向新征程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引发参观热潮
亲历新时代 迈向新征程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引发参观热潮

( 2022-10-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0月6日,正逢国庆假期。秋日暖阳里,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现场涌动着参观的热潮。

  贵州北盘江大桥、京新高速公路、兰新高铁、川藏铁路、云南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在展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成就的一幅幅展板前,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大三学生陈文朗和同学一起仔细观看。

  “这些新的基础设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耳目一新的变化。”陈文朗说,这些年,他到过的郑州、洛阳等城市都有了地铁,不同城市的地铁还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十年来,城市的景观也有了很多变化,不少过去偏远的郊区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这些变化都是他所实实在在感受到的时代进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步伐不断加快,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备。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和修改的部分法律单行本的展柜前,来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经营司的陈谞和同事们驻足观看。

  “我有幸全程参与了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审议通过的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相关修订工作。”陈谞对记者说,新修订的法律充分体现了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要求,为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在参与修订的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手举“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红旗的医务人员、兔儿爷、阿福……在一张展示泥塑工艺的制作台前,不少观众停下来,一边观看,一边拍照留念。

  “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錩向记者介绍,这次展览他带来的都是有时代特点和吉祥寓意的展品,以表达喜迎二十大的心情。

  张錩说,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扶持下,“泥人张”的技艺才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十年来,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在这个时代,他要更加做好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坚定文化自信,让艺术取自时代,回馈时代。

  带着年幼女儿观展的北京市民沈先生介绍,奥运奖牌、冬奥会吉祥物、新鲜的科技成果,这些都是他女儿喜欢的展品。

  “平时我女儿也喜欢看展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我已经和她去过好几次了。”沈先生说,他平时会带女儿去一些展示党百年奋斗历程和新时代发展成就的展览,来培养孩子爱党爱国的感情。

  “成就辉煌、体验丰富!”

  “山河远阔、国泰民安!”

  “生于斯、长于斯,盛世华诞、国强家圆!祝您生日快乐!”

  “祝愿我的祖国繁荣昌盛,越来越好!”

  ……

  在展览的留言簿上,观众们热情抒发着对祖国母亲的祝福、对新时代发展成就的赞叹。

(记者王琦)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

 
持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贵州:绿色发展闯新路
持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贵州:绿色发展闯新路

( 2022-10-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贵阳10月6日电(记者李自良、潘德鑫)汽车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收费站刚下高速,两侧青山迎面,山间一条8米多宽的崭新旅游公路蜿蜒在迷人的秋色中。

  行至乌蒙山腹地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打开车窗,清爽的空气沁人心脾。路边的农家乐、民宿门前旌旗招牌各色各样,一栋栋黔西北民居简洁大方。

  村口一家苗绣车间中,27岁的苗族姑娘杨文丽正带着绣娘们飞针走线,赶制颇具苗族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一幅9米长的苗绣长卷即将完工。长卷画面上,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村民们载歌载舞。

  “苗绣长卷展示了化屋村10年来的改变,这是我们用苗族特有的方式记录村民的美好生活,迎接党的二十大。”杨文丽告诉记者,村里十多位绣娘设计制作了这幅长卷,一针一线,用心用情。

  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畔的化屋村,曾经和贵州山区的许多贫困村一样,生活贫困和生态恶化交织。

  而今,在化屋码头旁的广场环顾,小村庄是一番动人景象,山水旖旎如画,道路平整宽阔,楼房整齐漂亮,环境优美宜人……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了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黔西市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化屋村过去曾大面积开荒向山要粮,也曾“网箱养鱼、驾船捕鱼”向水要经济,最后“山秃了,水臭了”。而哺育着化屋村的乌江,流域内承载了贵州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也因粗放发展、两岸污水处理滞后,一度成为“污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化屋村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山地增绿等措施加快生态修复,一方面依靠国家扶贫政策,补基础设施短板。2017年村里脱贫摘帽后,生态建设脚步也不停歇。

  在村里一家农家乐门口,记者碰到了刚巡河归来的村民杨清鑫,他脚上的胶鞋、手里的滤网还滴着水。十几年前,杨清鑫就在乌江支流六冲河里打鱼为生。2019年,为保护河道环境,六冲河全面禁渔,村里渔民分批转产上岸,他加入了村里护河队负责清理河道垃圾。

  化屋村村干部说,近几年,村里除了配备护林队、护河队,还拆除网箱1000多平方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16座,村民生活污水不再直排入河。

  几乎同时,贵州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乌江流域生态修复,推进实施《乌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面推行五级河长制,大力整治沿岸磷化工污染,全面禁渔……

  “近年来村里的变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才是长远的路。”化屋村驻村第一书记常开林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为了不污染河流,化屋码头对游船油污处置实行更严格管理,并启用新能源船舶逐步替代燃油型船舶,还实施了特色民居改造工程提升污水治理水平。

  据统计,目前化屋村的森林覆盖率增至60%以上,主要河流水质也恢复至二类以上。依托好生态,村里开了30余家农家乐、19家农家旅馆,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2021年,全村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9万元,较2012年增加了6倍。

  放眼全省,2021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2.12%,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乌江干流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流域水质总体为优。2021年贵州林下经济带动超过300万农村人口增收,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水秀山清百业兴。记者从贵州省相关部门获悉,笃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贵州正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总目标,同步推进磷污染防治、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乌江流域生态保护等专项行动,同时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今年先后颁发了全省首张林业碳票、首张集体林碳票,持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今年1月,杨清鑫和媳妇在化屋村开起了一家名为“笑容顺安”的农家乐,旅游旺季,一天能挣2000元左右。平时除了打理农家乐,夫妻俩每天都会开着小船去巡河,一人负责开船,一人负责打捞河里的垃圾,配合默契。

  “国庆节游客多了,生意忙了不少。但再忙也要巡河,家门口的‘饭碗’一定要守好。”杨清鑫说,“河水不清,游客不来;环境越好,生活越美。”

 
凝聚共识 全民行动 节俭美德续写新篇章
凝聚共识 全民行动
节俭美德续写新篇章

( 2022-10-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从“光盘行动”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制止“天价月饼”“天价烟酒”,再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节俭观念成为社会风尚,中华美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续写新篇章。

  多措并举反对“舌尖上的浪费”


  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一粒粮食,折射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更反映着现代文明的基本诉求。

  打好厉行节约这场“持久战”,反对“舌尖上的浪费”尤为重要。

  “你们店里有没有张贴相关标识?有没有什么具体措施?有没有提醒就餐客人不要浪费?”走进四川成都都江堰市杨柳河街的一家火锅店,都江堰市市场监管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正在随机检查反食品浪费相关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为有效制止“舌尖上的浪费”,各地各部门纷纷作出具体明确规范并严格落实。

  河北省石家庄市实施《餐饮服务经营者反食品浪费行为规范》,从食品采购、加工制作、就餐服务全过程提出反食品浪费要求,规范餐饮服务经营者行为。

  《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要求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设置最低消费额,不得诱导、误导或者迫使消费者超量点餐。

  新疆博乐市联合新闻媒体开展制止餐饮浪费专项整治行动,并在市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餐饮业红黑榜……

  “建议您主食先点半份”“推荐半价菜、小份菜更适合”“剩菜剩饭可以打包带走”……如今,节约“新食尚”正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成为餐饮经营者和食客们共同的遵循。

  在政府主导、行业引导、示范引领下,在做好避免浪费“减法”的同时,从城市到乡村,勤俭节约观念的“加法”正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未来。

培育节俭节约新风尚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培养反对浪费、崇尚节约理念,需从提高全民的节俭意识开始。

  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南校,以“1台秤”“1张榜单”“3步打卡”多样化的方式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围绕“节约粮食、厉行节约”主题,持续推动“光盘行动”。

  在学校的巧心引导下,学生们也开始意识到每一粒米的来之不易。当节俭之风吹遍校园,“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也就从一句口号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从认知到认同,从跟随到习惯,厉行节约的文明观念吹向乡土大地。

  “乡里乡亲不攀比,餐桌浪费伤不起。大操大办须抵制,文明新风好自己……”日前,“节约之星”龚方清在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为邻居安排婚宴时,用自己编排的顺口溜向前来赴宴的乡亲们传播节约办事、节俭生活的理念。

  “像这样走近老百姓身边的微宣讲,我已经坚持了快10年。”龚方清说。如今,县里329个村和社区、近10万户家庭签订了不办“无事酒”承诺书。厉行节约、崇尚文明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节约无小事,应从点滴、从你我做起。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的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绿色生活新方式蔚然成风


  “孩子大了东西用不上,扔了又可惜,捐出来可以让闲置物品重获新生。”日前,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居民黄翠玲向宁波垃圾分类“旧物焕新”超市实体店捐赠了闲置的玩具熊和小推车。

  2021年至今,宁波“旧物焕新”活动已累计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旧物3230件,将卖出的近2万元收入全部用于当地慈善事业。

  闲置旧物捐赠、公共交通出行、参与垃圾分类、降低办公能耗……全民节约意识不断增强,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可持续”成为参展的全球消费精品的主打卖点。年轻观展消费群体关注低碳、可降解的产品及品牌活动;“零碳咖啡”、植物基洗手液、生物降解系列餐具颇为吸睛;空瓶回收、西服焕新、包装减量等活动广受欢迎。

  多家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从目前的经营数据来看,消费者的“可持续”意识正在增强,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愿意为可持续产品买单。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从生产到生活,一个个勤俭“小气场”,正在汇聚成为社会文明的“大气候”。

  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反对铺张浪费,各地农村把“杜绝餐饮浪费”融入村规民约,节约之风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师生们的德育课,企事业单位大力推行“简约适度 绿色办公”……

  节俭只有变成具体行动,才能更好地阐述新时代的新内涵。节约只有成为社会风尚,才能续写中华民族美德的新篇章。对你我而言,更要成为行动者,才能真正让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新华社北京电

 
制造业生产指数扩张 工业经济持续恢复
制造业生产指数扩张 工业经济持续恢复

( 2022-10-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记者张辛欣)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制造业进入传统旺季,生产指数升至51.5%,高于上月1.7个百分点;大、中、小型企业景气水平均有所回升……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制造业生产有所扩张,景气度回暖。随着稳增长政策发力,产业链有效运转,工业经济恢复势头得到巩固。

  踩下刹车就能让车门自动闭合,开启小憩模式海浪声便在耳边助你入眠,夜间行驶时会在车辆前方投射示宽光毯……此前举行的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新能源汽车展区里,智能汽车引来参观者的惊叹。

  今年1至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为制造业发挥稳定经济大盘“压舱石”作用做出贡献。持续向好的不只是新能源汽车。连月来,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发力,企业运行状况得到改善,工业生产继续呈现恢复态势。

  4台高度约20米的钢结构“机器人”并行排成两排,挥动顶部的机械吊臂……9月29日,“钢结构工业厂房智能建造一体化平台”在中建三局科创公司浙江舟山华润电力标准厂房项目投用。该平台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实现各工序连续穿插作业,为钢结构厂房施工提供了工业化解决方案。“我们通过研发应用智能装备,推进智能建造,提升施工效率,加快项目进度。”项目有关负责人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2%,高于上月3.7个百分点。建筑业升至高位景气区间,表明生产活动扩张加快。9月份,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生产指数均升至54%及以上,企业产能较快释放。

  工信部总工程师田玉龙说,一段时间以来,支持工业稳增长的政策加密出台,为企业增添后劲,为市场注入信心。与此同时,我国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全力推进相关主体稳产增产,重点行业加快向好,为增强产业韧性注入动能。

  来自京东工业品的数据显示,9月,京东五金城浏览量环比增长95%,成交金额大幅上升。“五金工具是工业品品类的典型代表,向好数据既说明数字化让工业品采购效率提升,也表明企业生产扩张。”京东工业品平台业务部总经理曹鑫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份,中型企业PMI为49.7%,比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8.3%,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运行状态恢复,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企稳势头。

  “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各类助企政策措施就有30余项,这些政策在帮助中小企业纾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说。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工信部在全国推动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目前已征集110余家大企业和1200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2000多项对接需求。

  “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政策举措靠前发力、适当加力。”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说,将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监测调度,加力帮扶中小企业,促进工业经济加快恢复。

 
万泉河:红色母亲河奏响绿色、开放新乐章
万泉河:红色母亲河奏响绿色、开放新乐章

( 2022-10-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这支传唱多年的老歌,如今已成为海南许多重大活动的主题曲,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和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悠扬响起,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经典背景音。作为海南的“母亲河”和革命摇篮,万泉河哺育了红色娘子军并见证其精神历久弥新,随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进,山林聚水,水润民生,万泉河水更清,沿河生态更绿。

  秀水出名山,五指孕万泉。有海南“屋脊”、琼州“水塔”之称的五指山,孕育了众多河流。其东麓热带雨林深处,一挂瀑布飞流直下,在望天树、细叶榕等热带乔木“拱卫”之下,汇聚成潭顺着山势奔流,这里就是万泉河的干流源头。

  山、水、雨林是循环共生的有机统一体,山因林而青,水因林而聚,保护好雨林就是守护绿水青山。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林业局生态办主任王德才说,2021年10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是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万泉河源头就位于公园核心区,如今实施最严格的雨林生态保护措施,琼中县森林覆盖率超过86%,水源涵养、净化功能不断提升。

  万泉河作为水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热带河流,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的十分之一。

  依山而建,向水而兴。近年,琼中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不断挖掘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增长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钗农场新伟茶厂的1600亩茶园,紧邻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山清水秀,茶树‘吃’的都是最好的东西,不用打药原生态生长。”新伟茶厂厂长覃建生说,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叶才能卖个好价钱,人工捉虫除草也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发展农旅结合生态产业,让更多的人领略雨林茶的独特魅力。

  不同于上游的水绕山转、波涌浪急,万泉河流入琼海市境内后,河水温柔平缓、段段开阔、漫江碧透,两岸屋舍俨然、良田齐整。

  慈柔的万泉河在琼海哺育出了坚持信念、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红色娘子军,也滋养了海南人敢闯敢试、埋头苦干、开放进取的胸怀与气魄。

  博鳌镇地处万泉河入海口,河水似一条玉带九曲环绕,奔向一望无际的南海。从一个落后破败的小渔村,变成名扬世界的“外交小镇”。博鳌镇的蝶变,正是海南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不断深化对外交往与合作的生动缩影。近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等坚定表态,体现出大国自信与担当。

  万泉河畔的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打造医疗对外开放窗口,目前已引进248种未在国内上市的创新药械临床使用,成为国际药械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主要通道。先行区利用万泉河丰富的自然资源实施集中供冷供热系统,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进一步推动园区低碳绿色发展。

  在万泉河的灌溉下,手指柠檬、冰淇淋果、燕窝果等一大批“新奇特”水果在海南生根挂果。走进海南琼海“世界热带水果之窗”项目基地,从拉丁美洲、非洲引进的各色热带水果“长相”各异。基地负责人王俏介绍,作为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重点项目,已从世界各地引进400余种名优热带水果,成功选育出150多个特色品种,其中50个优选品种开始产业化推广,种植面积达1.5万亩。基地不仅“引进来”,还推动品种和技术“走出去”,向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输出优质种苗2000亩,初步建成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现代化产业园。

  站在博鳌留客村琼侨“下南洋”的流马古渡口眺望,万泉河上已不见满载乡愁的远洋帆船,唯有游船穿梭、游客嬉戏。当年华侨闯海奋斗、从海外购置建材回乡修造的祖宅被完好保护,并打造出一批精品美丽乡村集群。

  博鳌镇镇长黄田忠介绍说,博鳌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留客村用好“海南侨乡第一宅”蔡家宅等资源,融合“田园风”与“国际范”;沙美村引入社会资本以专业带产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吸引八方游客,富裕当地村民,“万泉河水清又清”的动人曲调,回响更加悦耳的幸福乐章。  (记者严钰景、夏天)

    新华社海口10月6日电

 
左手书卷气 右手烟火味 “千年台州府城”焕发生机
左手书卷气 右手烟火味
“千年台州府城”焕发生机

( 2022-10-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兴善门下,紫阳街前,一派热闹景象。国庆长假伊始,今年新晋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浙江临海市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感受千年古城文化韵味与人间烟火味的交融。

千年古街拥抱新潮


  永利百年木杆秤店门前,各式工艺小秤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60多岁的店主蔡雪贞拿着一把小锤,在老旧斑驳的木板桌上敲敲打打,现场制作木杆秤。

  “不少游客对老手艺感兴趣,会看我做秤,听我讲工艺。”作为门店第五代传人,蔡雪贞守在紫阳街,将开张160多年的门店和制秤手艺传承下去。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临海紫阳街,全长约1080米,是台州府城中轴线。漫步紫阳街上,青石板路修旧如旧,砖头墙、木椽子和泥瓦片与周边的热闹景象相得益彰。

  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这座千年古城,在书卷气与烟火味的自然交融中展现勃勃生机。

  兴善门下,一群年轻人被吉他手即兴演唱的歌声吸引,围坐聆听。路过的游客也被这古城里的悠扬旋律吸引,不时举起手机拍照录像。

  海苔饼百年老店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种当地特色小吃,皮薄馅多,口感酥松,香气浓郁。刚出炉的海苔饼,在街口就能闻到香味。

  往前每走几步,便可遇见张秀娟剪纸、钟表科普博物馆等各色历史博物馆;店铺的主人在楼下开店,楼上就是住宅,与游客共同构成景区的一部分;古街居民搬张椅子坐在家门口,与游客闲聊……

  古街拥抱新潮。紫阳街老店之间,有一家“18R”咖啡店引入台州府城传统小吃元素,推出蛋清羊尾拿铁、草糊咖啡、白水洋豆腐拿铁等创意咖啡,受到消费者热捧。

  “新旧融合并不是把旧的东西扔掉,而是放大各自特点,让更多人接受。”这家咖啡品牌创始人林跃洋说,创意咖啡占到店里总营业额的60%,节假日高峰期间最多一天可卖到2000杯左右,远超街对面的知名咖啡品牌。

  据临海市文旅集团介绍,紫阳街上业态丰富,目前60%是经济业态,其中25%为传统文化店铺,35%是新引进的年轻业态。

“江南长城”穿越古今


  蜿蜒5000多米的台州府城墙有“江南长城”之称,最早可追溯至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从揽胜门拾级而上,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江南长城”依山而筑,俯视大江,雄伟秀丽。

  城墙上不少细节引人注目:有的石砖上刻着窑工姓名,有的刻着制造日期,还有的刻着吉语或数字符号。一块块跨越宋代至民国时期的“铭文砖”,刻画着这座千年古城独特的历史记忆。

  “不过度进行人为干预,往往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在临海市文物保护所所长彭连生看来,对临海城墙文化遗产价值的判断也需要体现时代性,允许它自然留下时代印记。

  就在古城墙侧,青砖黛瓦的“再望书苑”映入眼帘。书店小楼融入周边古朴建筑中,并不显突兀。推门而入,一层是供应咖啡、轻食的吧台,高脚凳上坐着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二层是阅读区,原木色书架上摆有多种类型书籍,大大的落地窗透进了自然光亮。

  “‘再望’的寓意是,不妨停下来、再看看。”书店创始人、85后青年谢然羽说,坐在书店里可以看到长城,在长城上也可以看到书店,与凝固着临海文化历史积淀的长城对望、思考——“阅读长城”,正是书店的设计理念。

  今年7月,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获批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长城”以崭新面貌汇聚青春力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临海生活、创业。

古城韵味活态传承


  走进紫阳街“岭根草编”店铺,屋里挂满了蒲扇、笸篓、草帽、手提包、花瓶等各式草编工艺品。木质结构的堂屋,加上淡淡的青草气息,为小店营造出温馨怀旧的氛围。

  “我们是家传手艺,一直坚持用灯芯草作材料。”店铺主人、岭根草编传承人郑仙红蹲坐在地上编着未完的蒲扇,门口水槽里还养着几株碧绿细长的灯芯草。

  从草编、剪纸,到羊岩勾青、木杆秤制作技艺,从黄沙狮子、临海词调,到戚家军巡城文艺演出,千年台州府城临海的各种历史遗存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陈年旧物,而是古今融合、“活”在当下的传承。

  自2004年9月起,临海市政府对紫阳街区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过程中仅少部分居民外迁,且老街始终没有兴建高楼大厦。目前在临海,包括紫阳街在内的台州府城仍生活着2.8万原来的居民。

  “把古城搬空重筑,是最简单的方案,但这样只会留下空壳一张,没有市井韵味。”临海市文化广电旅游和体育局局长王荣杰说,在“迁”与“留”之间,临海选择把居民留下,并提出“主客共享、旅居相宜”理念,实现景城融合,打造“活着的景区”。

  建设台州府城墙博物馆;号召市民“我为名城献一砖,万民修复古城墙”;出台实施《台州府城墙保护条例》;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台州府城墙保护日”……临海古城保护与发展,既注重“形”的修复,更突出“神”的传承。

  记者了解到,通过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临海台州府城如今共有15家主题博物馆、12家非遗展示馆,60余家传统店铺,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重回大众视野。

  (本报记者于佳欣、黄书波、方问禹)

 
北京:国庆假期后返岗须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北京:国庆假期后返岗须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 2022-10-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10月6日电(记者侠克)10月5日0时至16时,北京新增本土感染者2例,均为隔离观察人员。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国庆节假期即将结束,进返京高峰即将到来,进返京人员要切实履行个人防疫责任,进返京后开展3天2检,7日内不聚餐、不聚会、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职工假期后返岗上班须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北京市疾控中心通报,9月29日以来,北京市共发生京外输入病例及关联病例13例,4日通报的感染者9一家四口于10月1日从京外与他人一起拼车来京探亲,抵京后2天内与家人出入菜市场、烤鸭店、剧院、火锅店等多个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未严格遵守抵京后7天内不聚餐、不聚会、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等防疫规定,造成疫情传播风险。截至目前,4人中已有3人感染。

  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进返京高峰即将到来,提醒进返京人员要切实履行个人防疫责任,出京旅行及自驾游人员返京时要主动报备,选择乘坐飞机、火车、长途客运等正规运营公共交通工具,配合扫码测温、查验核酸阴性证明,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减少与他人接触,做好个人防护、核酸检测及健康监测;在高速路服务区全程佩戴好口罩,注意个人卫生,与他人保持一米社交距离,非必要不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堂食;如途中出现涉疫风险,就地配合落实防疫措施,暂缓进返京。

 
产粮大县湖南湘阴抗旱保粮一线见闻
产粮大县湖南湘阴抗旱保粮一线见闻

( 2022-10-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真没想到我家这400亩中稻还能丰收!”国庆假期,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岭北镇铁窑社区的种粮大户王梓红驾驶着收割机,在稻田里忙碌。

  就在不久前,王梓红还为了这400亩中稻的缺水问题焦虑不已。今年7月以来,湘阴县持续出现高温少雨天气,遭遇了罕见的干旱,多处农田的灌溉用水日益紧张。看着稻田慢慢干涸,稻叶有变黄趋势,王梓红心急如焚:“附近的水源都干涸了,再不浇水,水稻就要枯死了。”

  作为湖南省的产粮大县,抗旱保粮成为湘阴县近期的重点工作,各级党员干部奋战在抗旱一线。看到水源逐渐干涸,铁窑社区党总支书记易文栋组织粮农们商量对策。经过现场查勘,大家几番商议,决定启动“四级提水”:将远处的湘江水先抽到机埠,然后引到渠道,流入小水塘,再灌到田里。

  水资源宝贵,易文栋组织党员干部们严格管水、合理用水,避免出现大水漫灌的浪费。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全社区2680多亩水稻均得到有效灌溉,中稻顺利抽穗扬花和灌浆。

  看着沉甸甸的稻穗、金灿灿的稻谷,王梓红一脸笑意:“感谢干部们帮忙,大家一起努力,用水得到了保障,稻谷结实率高。”

  岭北镇水利站站长刘海正带着大家在沟渠清淤,为当地晚稻的灌溉用水提供保障。他和同事们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过周末。他告诉记者:“引来水只是第一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保证渠道通畅,才能确保水及时流进田里。”

  据了解,为了努力减轻干旱带来的影响,湘阴县派出112名水利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协调引水,组织打井,保障水渠通畅;组织农业抗旱救灾小组,按照不同农作物受旱情况、生长阶段和品种特征,为粮农提供补种改种的技术服务;派出多支气象服务小队,及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国家电网湘阴县供电公司派出19支服务队,在田间架设供电线路,满足临时抽水点的用电需求。

  “通过积极调配物资,组织干部群众抗旱,截至10月初,全县为57万余亩农田提供了有效灌溉,为稳住秋粮生产打下了基础。”湘阴县副县长刘界雄说。

 (记者周楠)新华社长沙10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