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浙江嘉兴,看见共富中国 |
|
|
( 2025-02-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
|
本报讯(记者俞菀 唐弢)辞旧迎新,浙江嘉兴的乡村共富工坊里张灯结彩,年货上新供不应求;村晚舞台精彩纷呈,一曲越剧《碧玉簪》,迎来满堂喝彩。
2024年,浙江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连续21年保持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51:1。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嘉兴成为浙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观察样板。
要素牵引激发共富动能
步入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火炬村,一排排楼房整齐划一、绿化美观整洁,临街的店铺鳞次栉比,配套的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这里是嘉兴乃至整个浙江最早启动农房改造集聚和迁建安置的试点区域之一,几年间,新塍镇的农户实现了集中居住,宅基地被复垦整理,按一定比例用来建设社区和开发工商业。
一子落而满盘活。经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家家户户的“小田”连成了“大田”,农户集中居住、农田连片耕作。分散的宅基地也化零为整,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土地要素供给。在此基础上,引导城市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撬动农业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以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综合集成试点为切入点,实施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全面推广‘农民共富十法’,扩大‘飞地抱团+’项目覆盖面,带动村级集体经济飞速发展,扎实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漫步在嘉兴桐乡市崇福镇的农田间,连绵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崇福镇农创家园里,许多大学生和新农人入驻创业。年节期间,农创客谢跃平种植的草莓陆续上市,成为十里八乡的“抢手货”。“租金减免、项目补贴、低利率农信担保贷款……细致入微的创业服务让我们安心扎根乡野、振兴乡村。”谢跃平说。
“人才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动力。”嘉兴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相关责任人说。从嘉兴到浙江,正着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青年入乡发展,构建有利于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
让公共服务便利可及
在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以嘉兴为代表的浙江,始终把乡村与城市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努力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优质共享、便利可及。
嘉兴市南湖区七星街道湘城社区,通过和谐邻里中心统筹辖区资源,为众多“新居民”“小候鸟”找到归属感。一辆往返于城区和近郊农村的101路公交车,“拉”来了经济、文化、生态等资源的城乡一体化,串起了美丽乡村文旅精品线。
“在‘千万工程’指引下,村里生态和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我们借助千亩桃林优势,努力把桃林变景点、把农房变客房,吸引来大批游客。”位于101路沿线的凤桥镇三星村党委书记徐利军说。
人文荟萃,是嘉兴最为宝贵的公共文化资源之一。
海宁市袁花镇龙山村,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故居所在地。以金庸诞辰100周年为契机,当地对周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盘点和修复。“游客可以饱览金庸笔下的故乡胜景,本地居民日常沉浸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瑰丽世界中。”嘉兴市社科联主席黄国强说。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落到个体上如何才能更有“实感”?
嘉兴始终把共富示范区的改革重点任务清单,放在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议题上:通过“教共体”改革促教育资源互通共享,不断缩小城镇与城乡居民医保水平差距,推动更多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逐步建成“20分钟公共服务圈”,把普惠型育儿、托幼、养老、助残等服务内容送到百姓家门口……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城乡发展差距的直接后果和重要体现,但是当前农村居民对城乡间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差异和交通、排污等基础设施差距更为敏感。”嘉兴大学中国共富研究院执行院长文雁兵说,要重点聚焦城乡间“共享美好生活”“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差距。
党建引领良善之治
走进位于嘉善县姚庄镇横港村的锦绣共富“嘉”油站,只见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商品。与其他商店不同的是,这里的物品是用“积分”兑换。
自2019年来,横港村推行“三治积分+金融赋能+生态绿色加油站”模式,构建激励引导村民齐心为生态绿色“加油出力”的乡村治理长效机制。“积分制让村民切身感受到参与村级事务的好处,不仅有获得感,更体现主人翁的价值感。”横港村党总支书记张林说。
民众的幸福感,便来自治理环境的点滴改善。嘉兴不断发挥红船起航地的政治优势,以基层党建品牌为引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激发人人参与的动能、形成人人享有的格局。
走进海盐百步镇得胜村,村民妙法明正在精心修剪家门前空地上的花草。“通过自己打理自家门前的园艺花草,环境变美了,人的精神风貌也变得更好了。”妙法明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近年来,海盐推出“善治管家”自治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创新实践之路。
一个新的城镇社区里,本地居民、迁置居民、新居民如何和平共处?遇事村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究竟谁说了算?近年来,嘉兴平湖等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断探索与创新,形成了“息事无讼”“红色物业”“平治110”“幸福合伙人”等系列基层社会治理实用路径,擦亮了一张张和谐共治新名片。
村民法治驿站、“板凳法庭”、阳光议事厅……从嘉兴到整个浙江,“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社会善治之风逐渐形成,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凝聚起广泛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