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弦歌盛,复睹衣冠鲜

——大部头《岭南文化辞典》缘何受欢迎

新华每日电讯     2025年02月11日
犹记弦歌盛,复睹衣冠鲜

——大部头《岭南文化辞典》缘何受欢迎

( 2025-02-1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记者陈凯星 叶前

  何以岭南?
  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悲苦,是“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坦然,是“马上风烟连百粤,岭南文化格三苗”的融合。
  是美食的鲜靓,方言的婉转,建筑的精巧,画派的灵动,音乐的悠扬。
  是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非遗集市,是粤东小公园广场的英歌战舞。
  文化岭南,繁盛在兹。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蛇年新春,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打开方式:皇皇五百万言,《岭南文化辞典》,一书阅尽千年,纸上遍览南粤。
集大成者


  近日,《岭南文化辞典》入选2024年度“南方好书”。
  古往今来,凡辞典者,必为某一领域之基本知识典范,古有《尔雅》《说文解字》,今有各式百科全书。这部《岭南文化辞典》便是岭南文化的集大成。
  粤人修文典,巨制乃空前。这是目前规模最大、反映岭南文化最全面的一部工具书,自远古至今,内容基本涉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展现了古代岭南文化开放、包容发展的辉煌,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新貌。
  全书分地理、历史、民族·民系、宗教、民俗、学术·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科技、建筑、饮食、中医药、武术、对外贸易、华侨·侨乡、海洋文化、人物等19卷,共计13379个词条、510万字。
  这是对岭南文化的一次深情告白,也是对中华文化宝库的一次珍贵“补仓”。
  广东美术领军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林墉说,《岭南文化辞典》很好地呈现了“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特点,也展现了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秉性。
  探赜斟五岭,包罗跨千年,犹记弦歌盛,复睹衣冠鲜。
  在这里,你可以读懂日常语言、自然地理、建置区划和文化认同四个层面的岭南,解锁岭南文化传承不息的千古密码。
  在这里,你可以读懂城址从未改变的千年商都和至今保持着宋代“外曲内方,四横三纵”格局的潮州古城,一座座城的经络气象、沧海桑田,成就了岭南文脉的延续,留下了城市的记忆,记住了人们的乡愁。
  在这里,你可以读懂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彭湃,以及无数侨民向海而生、纸短情长,虽千辛万苦却心忧家国,一代代人的敢闯敢试、务实拼搏,打开了近代中国进步的大门,蹚出来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广东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肖林说,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辞典遵循“贯古通今”“古为今用”的原则,选取了具有岭南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的岭南事物、名词术语、概念范畴设置条目,以反映岭南地域文化及其渊源、演变、发展过程,与读者共同探索岭南文化的斑斓画卷。
盛世修典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从凤凰山麓的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到珠江之畔的美术、非遗、文学“三馆合一”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粤菜”到行销世界的东莞潮玩,从岭南画派的融合东西、兼工带写到咏春的时代接力、创新表达……
  岭南文化,浸润着这片大地的每个角落,散发出如工夫茶般历久弥新的滋味。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着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通过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致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文化资源系统保护整体保护、品牌化提升和活化利用,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修典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旨在通过政府组织大规模整理文献,保存和传承文化遗产,这一传统可追溯至孔子整理“六艺”。
  《岭南文化辞典》应运而生,是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成果,也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重点项目。
  壮哉诸儒力,斯文在兹焉。2019年,备受期待的《岭南文化辞典》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正式立项。编纂工作当年启动,汇集了广东省内文化、历史等众多领域的“天团级”专家学者,1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
  2024年12月,历时5年,《岭南文化辞典》正式发布。
  辞典编纂广泛吸收《辞海》《广东百科全书》《广东通史》等经典工具书,是对岭南文化的一次大规模积累,也是一次集中展示,致敬过去,启迪未来。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认为,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本土和海外文化交融交汇的产物,形成“不拘一格,不守一隅”的鲜明特色,正是这种特点赋予了《岭南文化辞典》的独创意义。编纂出版这一辞典,归纳、总结、吸取历代岭南文化精神,对推动文化继续向前发展有很大意义。
踵事增华


  新春少不了美食,每道菜里都藏着岁月记忆和文化传承。热心的读者从《岭南文化辞典》中整理出一份美食菜单,让天南地北的游客透过文字,来一场舌尖与心灵的盛筵。
  岭南之地,山川秀丽,人物风流。经典的传世,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熠熠生辉。
  无疑,《岭南文化辞典》的出版,将有助于岭南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传承与发展,推动岭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辞典主编黄天骥说,历经传承发展,岭南文化形成了求实、包容、开拓、创新等特质,从100多年前大革命策源地打开中国近现代进步的大门,到40多年前改革开放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再到当前生机勃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岭南之地努力发挥着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
  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岭南文化辞典》也肩负着继往开来的使命。未来,本书编纂者将加强岭南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充分展现岭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气象。
  一代有一代之岭南。接过千年接力棒的新一代广东人,正成为岭南文脉的创新者、发扬者。
  新竹高于旧竹枝。多姿多彩的岭南文化正在守正创新中焕发青春的活力。
  “潮龙出墟”展示非遗与潮流碰撞的精彩,广府达人秀演绎大湾区经典的流行,越来越年轻态、潮流化的方式,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光彩。
  “却看木棉风骨,怒放迸涌朱焰,光射九重云霄。披襟向海立,春信在弓梢。”
  这是DeepSeek以岭南为题所作的东坡体诗词。从创始人角度看,这一备受关注的新型人工智能大模型也带着岭南文化基因。顷刻间“四韵俱成”似乎在诉说,无论代际如何发扬光大却不忘根和本。
  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于此时,历史脉络与新兴创意相得益彰。(参与采写:邓瑞璇)新华社广州2月10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