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着迷的流动时光 |
|
|
( 2025-01-10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
|
王莹
木心在诗中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有网友调侃,现在地铁快,一个车厢就看上五六个。虽是打趣,却激发起我的兴趣,作为一个常年依赖地铁出行的人,我平日乘坐地铁的不少观察和感受也渐渐清晰起来。
地铁在很多大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地铁站名也建构出不少异乡人对一座城市的认知地图。在地铁高频的流动空间里,素不相识的人们因为一段共同的路途偶然相遇,人们的视觉在漆黑的隧道与明亮的站台之间反复切换。站立的一节节车厢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空间,空间里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一个小世界。远望过去,每一节车厢仿佛都有不同的故事。
在这个小世界里,小心翼翼与洒脱松弛毫无违和地并存着。
毕竟是公共场合,绝大多数的人会控制音量、规范言行。于是,沉默与安静成为车厢里的主基调。偶尔的失控也会被及时克制,大家谨慎地维护着公共场合的秩序。但有一次,这种谨慎却给我留下不同的印象。
那是一个稀松平常的非高峰期时段,地铁上零星有些空座。几位农民工兄弟上来后,有一个热心的大妈喊他们过来坐,他们却不好意思地笑笑说,“衣服不干净,不坐了,怕弄脏椅子。”说完,几个人蹲下,靠在车厢边上。
我被这一幕触动了。的确,他们的衣服上满是工地上沾的灰、土、水泥渍。或许是他们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又或许是之前被人嫌弃过,他们选择蹲坐在地上。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我脑海里闪过一句话,“你懂事得让人心疼”。城市里林立的光鲜是他们用双手建造的,而他们却在光鲜背后如此小心翼翼。同样是购票进站,他们和其他乘客并无不同,他们的选择却让人心生感慨。
接下来的一幕让我又有些释然。他们蹲坐在地上,拿出手机开始在各类平台上刷短视频。没有耳机,但音量控制在不引起别人反感的分贝上。尽管眼神疲惫、脸颊黝黑泛红,他们却因为一条条短视频绽放出清澈憨厚的笑容。
是啊,这是他们疲累里的放松方式,也是远离家乡和亲人后的一种情感寄托。他们没有因为担心被嫌弃而卑怯,他们沉浸在手机给予的片刻温情里,那么专注、那么松弛。面对这样的他们,又有几个人会苛责呢?
就这样,小心翼翼与洒脱松弛这两种状态,在地铁空间里矛盾又统一着。如同在安静的车厢里,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豪爽的乘客,沉浸在自己的电话交流里,毫不避讳地告诉快递小哥自己家的详细地址,又或者毫不掩饰地与另一半拌几句嘴。可能会有人皱起眉头,觉得他们吵,但转念一想,这样的吵闹其实也是漫长旅程中的一味调剂。只要不是长时间,又何妨呢?
另一个让人感触颇深的是,与前些年比,这几年地铁上爱学习的人多了。这是一个喜人的变化。作为一个北京地铁4号线的资深乘客,在我的观察里,这几年,拿着纸质书专心阅读的、打开读书应用认真翻阅的、听线上讲课的、跟着软件打卡学习的群体明显增多。人们在狭小拥挤的空间里,努力为自己充电。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志同道合者也会悄然靠近。
印象里有一次,一个年轻小伙站在我旁边,也是一个洒脱松弛的“社牛”。音量控制在合理的分贝,跟着某款手机应用学习日语。一遍又一遍跟读,不时把几个单词通过简单的助词连接成短句。因为我也会日语,所以全程静静地跟着重温。不一会儿,小伙子进入了课后练习题环节。有一句中文需要翻译成日语,他磕磕绊绊就是翻不顺畅,看他焦急的样子,我没忍住就帮他翻译出来了。小伙子听到后露出了惊讶又欣喜的神情,随后就与我交流了一阵日语学习的体会。
交流随着我的到站结束了,但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信赖,却让我心里始终暖暖。这样的经历相信不少乘坐地铁的人都曾有过。陌生的你我他,在某一段路途中偶然站在同一车厢,因着某个小细节,浅聊一阵。无需认识,也无需再联系,享受短暂时光里纯粹的思想碰撞和精神交流。当然,如果有人因此邂逅了更深的缘分,那岂不更加美哉。
让人着迷的还有一类时常出现在地铁上的现象:穿着精致古装的小姐姐、打扮亮眼的COSPLAY爱好者、为“爱豆”打CALL的演唱会粉丝群、情绪激昂的球迷……他们的脸上,自信与热爱交织;他们的眼里,明亮与灿烂流转。如此鲜活,如此生动。他们的定期或不定期涌入,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活动和事件,也感染着早已将生活调成静音的人们去勇敢尝试、突破自我。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流动的地铁空间带给人们的,远不止于此。在北京,每天有上千万的地铁客流量。社会百态、人情冷暖,善良与丑陋、欢喜与悲戚、自洽与焦虑……都在流动的时光里上演。当你踏进地铁,遇见便已开始。奇妙的是,你不知道在这段旅途里,会感受到什么,因为每一次都有新的体验。在平淡的日子里,去看、去听、去感受,去参与这场独特的、流动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