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生命线”,守护“万家安”

湖北公安110“一市一台”改革高效服务群众

新华每日电讯     2025年01月08日
升级“生命线”,守护“万家安”

湖北公安110“一市一台”改革高效服务群众

( 2025-01-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秦巴山深处,七旬老人蒋某进山砍柴后彻夜未归且失联,家属心急如焚报了警。
  2024年12月30日9时57分,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公安局城关水陆派出所接警后立即组织10名警力,协调党委政府组织40余名群众进山“拉网式”寻找,并联系刑侦技术人员带警犬到场支援。
  经过近六个小时的不间断搜寻,救援力量在一处山坳中发现迷失的蒋某,将其安全交给家属。
  2024年,湖北公安机关实行110“一市一台”改革,将县市区公安(分)局110报警服务台上收到地市州公安局指挥中心,对警情统一接警、统一受理、统一派警,解决了警情一派了之、处警单打独斗等问题,让110进一步成为救助、守护群众的“生命线”。
  每一次接警即处,只为警力更快到达群众身边


  13时23分,接警。
  13时32分,落水女孩被吴洪刚等4名民警辅警救起。
  仅用不到10分钟救起一条鲜活的生命。这是2024年4月27日崇阳县公安局天城派出所的出警和处警速度。
  “群众拨打110求助是对公安机关的信任,我们绝不能辜负。”湖北省公安厅改革专班负责人平晨凡介绍,“按照‘一市一台’改革要求,各地重新搭建110接处警系统,指挥调度直达基层接警单位,减少分级流转调度。各地派出所落实接警即处警,让110反应再快一秒,救助群众再快一步。”
  针对重大突发类警情,110指挥中心可以直接调度附近民警出警,实现重点部位警力5分钟到场、城区警力10分钟到场处置。
  今年,湖北各级公安机关还将110与各地新建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平台(简称“数公基”)对接,利用“数公基”平台的海量数据,为一线民警处警制定最合理路线,对犯罪嫌疑人、处警对象精准“画像”,助力派出所高效出警、快速到达现场处置。
  2024年12月14日,在利川市,一名外卖小哥不慎将手机丢失,利川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仅用10分钟就从路面视频中发现疑似捡拾手机人员,巡逻民警及时出警,外卖小哥的手机失而复得。
  2024年,湖北公安110共接报有效警情473万余起,全部第一时间及时处置,救助、服务群众52.3万余人次,有效警情处置平均耗时同比下降9.2%,接处警群众满意率达97.6%。
  每一次细致研判,只为消除群众身边安全隐患


  陈某多次在多地盗窃,每次因涉案金额太小都不构成刑事犯罪。2024年8月,宜昌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研判深挖,推动夷陵区分局和属地派出所将数起案件并案处理,最终对陈某刑拘。
  2024年1月,竹山县人柯某扬言要杀死妻子及其情人。十堰市、竹山县两级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一番研判后发现柯某购买了剔骨刀等凶器,第一时间将落地处置指令推送派出所,并上报竹山县委政法委介入跟踪处置,一起可能发生的恶性案件被及时制止。
  2024年,湖北省公安厅推动各地公安机关将12345政务服务热线、公安局长信箱等警情信息全量汇聚到指挥中心,将警情作为辖区治安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实现警情“颗粒归仓”。
  “我们用绣花功夫强化警情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进研判,从中发现、处置各类安全风险隐患。”湖北省公安厅指挥中心民警黄潇介绍,特别是对“一事多发、一人多次、一地多起”重复警情“专研精研”,将研判情况及打防建议交基层跟进处置,确保每一处安全隐患及早被发现、及时妥善处置。
  2024年,湖北各地公安机关通过对警情深挖研判,有效避免了100多起恶性案事件发生。
  每一次联动处置,只为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小区保安年纪太大,导致工作做不到位,业主报警要求更换保安……这似乎是一起与公安机关“风马牛不相及”的警情。
  2024年8月16日,随州市公安局曾都区分局接警后并没有置之一旁。警情传达到西城派出所草店子社区警务室,辅警徐亮随即联系草店子社区和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共商解决方案。
  三方一道调解,历时近一个月终于形成解决方案:对门卫进行经济补偿,门卫主动辞职,小区更换新保安。
  “没想到打了个110,警察就把这么多单位请来一起帮我们解决了问题。”问题解决后,2024年10月1日,社区居民将一面致谢锦旗送到草店子社区警务室。
  对非警务警情不推诿,不一弃了之,本着对群众负责的态度,湖北公安机关积极构建“110”与“12345”政府热线、综治中心联动处置机制。公安机关接警即研判,对非警务警情针对性转移、分流给相关部门解决,努力让群众报警“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随着力量的汇聚,警情分流处置效率显著提升。2024年,湖北公安机关共向“12345”等平台分流警情166万余起,推动相关部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8万余个。
      (本报记者陈琰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