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实践中求解“旧改”新答案 |
|
|
( 2024-12-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年终报道 |
|
作为一名记者,走进浙工新村改造项目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项工程特殊性与普遍性交织的复杂脉络。这个项目是当下老旧小区改造中极具现实意义的探索样本。
浙工新村的成功,离不开拱墅区上下动员的努力。从成立工作专班到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过问,浙工新村改造显然被赋予了极高的优先级。如果没有这股强大的政策推动力,很难想象一个“只关乎危旧楼、无关经济效益”的老旧小区会成为区域重点项目。
这种“特殊性”也恰恰说明,老旧小区改造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政策和行政支持,往往难以破局。对浙工新村来说,政策的倾斜为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组织保障。
84天完成签约,66天完成腾房,这些数字背后是政府与居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项目启动之前,政府通过扎实的调研和持续的政策宣传,为居民扫清了许多顾虑。同时,熟人社会在浙工新村的推进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浙工大教师及其家属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意见分歧的居民能够在邻里劝说下走向共识。
有居民提到:“如果你不同意,一群人会找上门来做你的思想工作。这种社会环境跟普通小区完全不同。”这种社区凝聚力在其他小区可能难以实现,但在浙工新村却成为推动改造的重要力量。
浙工新村居民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这也是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居民能够承担自筹资金的改造成本。同时,杭州的房价也为项目提供了现实支撑。扩面费用虽高,但与周边二手房相比并不显得离谱。这种房价与成本的平衡,使得居民愿意选择“重建”而非“出售旧房、另买新房”。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成本”和“利益”的平衡是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而浙工新村提供了一个相对成功的样本:当扩面费用与市场价格差距不大时,居民的改造意愿会显著增强。
拱墅区干部感慨,浙工新村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蹚出了一条路。确实,无论是“居民主体、政府主导”的模式,还是从设计到施工的居民深度参与,浙工新村都为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浙工新村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所有老旧小区改造都能轻松复制。
然而,浙工新村的意义在于,它让全国,尤其是国内超大城市的老旧小区居民看到了城市更新不仅能带来“新房”,更能带来公平和尊严。
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我们面临的挑战将更加复杂:如何平衡发展与公平?如何让更多的居民从改造中受益?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持续探索的问题。浙工新村给了我们答案的一部分,但更多的答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寻找。
作为记者,记录这些过程,是见证一座城市走向更美好未来的一部分。我相信,浙工新村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杭州的努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更新的无限可能。
(本报记者李坤晟 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