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促改革 内外兼修气象新

宁夏银川市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新华每日电讯     2024年12月31日
兴产业促改革 内外兼修气象新

宁夏银川市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 2024-12-31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
 
  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银川市,抢抓“东数西算”机遇,以“算力之都”建设为牵引,发力数字经济新赛道;深化“六权”改革,以确权赋能为“关键一招”,释放绿色发展新动能;注重内外兼修,以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含金量……近年来,以高质量发展为关键词,银川市将产业、生态、文化等协同发展的“大美之歌”越奏越响。
“算”出发展新机遇


  在银川,算力产业发展正在按下“快进键”。2023年底,银川市启动建设“算力之都”,先后出台“新型工业化18条”“算力10条”“民营经济15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持续优化算力产业生态,加速推动数据开发、场景应用等产业聚集,吸引了一批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领域的知名企业共谋发展。
  “银川市聚焦智算、智能、智产,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全面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芯片软硬件适配基地、全区首个百亿级参数大模型平台。”据银川市市长陶少华介绍,银川“算力之都”建设已签约算力产业重点项目31个,签约总金额380.5亿元,建成智能算力3300P,下线智能服务器3000台,落地应用政务、医疗、教育等一批垂直领域大模型。
  在银川IBI育成中心,宁夏希望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希言”大模型已在住房公积金、教育、农业等多个领域深度应用,特别是在政务服务领域已实现首批15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的全自动化办理。
  “大模型可以精准识别企业群众办事诉求,再快速检索在哪办、怎么办、带什么等信息。”宁夏希望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李昊说,经过大量数据学习、积累知识经验,大模型能够“善解人意”、准确作答。
  澎湃算力“算”出新质生产力,“算”得无限新机遇。在2024年10月下旬银川市举办的“百日攻坚战”项目签约仪式上,48个算力产业项目现场签约,安全大模型、智慧农业大模型、空天地一体化大模型以及智慧文旅大模型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银川市智算中心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也在加紧建设,不断推进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
  下一步,银川市将加快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智算中心、互联网骨干设施、智能算力调度平台三大基础设施;引进培育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数据加工标注三大发展引擎;发展半导体、服务器及相关制造业,致力于将银川建设成智能算力供给的“最优区”、西部人工智能产业的“集聚区”。
深改赋能显活力


  实施煤矿矿井水综合利用项目,处理后的达标水质可用于浇灌紫花苜蓿、青储饲料及约6万株乔木防护林带,补充养殖基地63家规模企业养殖用水;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处理形成的有机肥还田利用,使养殖基地周边1.26万亩荒滩变成肥沃的牧草场……这是宁夏圣友德实业有限公司“多权融合”改革取得的成果。
  近年来,银川灵武市培育打造出圣友德公司集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于一体的“多权融合”改革示范点,采取生态循环、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变废为宝”,有效破解灵武市149平方公里现代养殖基地近20万头奶牛畜禽粪污处理、周边煤矿矿井水治理和土地荒漠化治理等难题,为现代产业绿色发展探索新路径。像这样的“多权融合”改革示范点,银川市已打造29个。
  用水权变现、土地权确权、排污权交易、山林权抵押……银川市持续深化水、地、林、污、能、碳等经济发展关键要素的供给方式变革,赋予要素资源商品属性、市场属性、金融属性,推动实现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交易有市、节约有效的制度体系,持续释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活力。
  “‘六权’改革通过确权、赋能、定价、入市,让山、水、林、地、能等资源要素活起来,实现市场化配置。”据银川市委政策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12月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已推出国有山林地林下空间资源等15个交易产品。目前全市累计完成“六权”交易275宗、金额28亿元。
  翻开银川“六权”改革成绩册,案例还有很多:率先打通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通道;实现中西部地区首单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交易;闽宁镇“绿电小镇”案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上亮相;“碳普惠”减排量交易“第一笔”、国有农用地经营权“第一证”、集体林地“第一票”等改革在宁夏首创……
  在持续深化“六权”改革的路上,银川正通过一次次创新性探索取得一个个突破性进展、一项项标志性成果,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推进绿色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内外兼修赋“新意”


  近年来,银川市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为目标,全面开展“美丽河湖”建设,推动河湖生态保护与治理取得新成效;修复滨河水系,守护黄河安澜,让黄河银川段水质保持Ⅱ类进出。
  如今,“塞上湖城”银川的“生态标配”是近200个自然湖泊、沼泽湿地,5.31万公顷湿地面积,5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随着湖泊湿地面积扩大,城市绿地公园增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临水而居已成为银川幸福宜居的加分项。
  生态美景提升城市“颜值”,文化底蕴涵养大美“气质”。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银川市通过点亮古建筑、改造老街巷等举措,加速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2024年国庆长假期间,在银川老城兴庆区,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鼓楼和玉皇阁在光影秀中“焕新”亮相,每晚吸引数万人等候围观:当一束束光影投射在古城楼上,勾勒出飞檐斗拱的巍峨轮廓,炫彩流光在青砖灰瓦和雕梁画栋上形成一幅幅山峦叠嶂、游云飞鸟的巨幅画卷。当光影幻化成五彩凤凰振翅夜空,凤城银川的名字具象化了……
  在银川,兼顾历史背景、文化根脉、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等因素进行的老城改造,让历史文化街区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让市民游客穿梭在老街巷里就能感受到城市发展足迹和历史文化脉络。如今,越来越多初到银川的游客会感叹“原来你是这样的银川”;而久居此地的市民,常因街头巷尾的“小惊喜”而感慨“银川,你美得让人陌生”。
  据银川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银川市将多措并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农商体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传统文化底蕴“活”起来,文旅产业发展“快”起来,城市形象品牌“亮”起来。      (本报记者任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