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与火的千年邂逅

山乡痘姆古陶迎新生

新华每日电讯     2024年07月18日
泥与火的千年邂逅

山乡痘姆古陶迎新生

( 2024-07-1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文化
 
  新华社合肥电(记者陈诺)夏天的雨后清晨,安徽天柱山群峰连绵,阳光与云雾交织。沿着潜河边的小道一路向南,乡村公路边的一组砖红色建筑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潜山市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
  古窑依山坡而建,窑身半埋于地下,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长约百米,宛如卧在山坡上的长龙。土坯瓦房,陶罐垒墙,窑前坊后有陶片铺路,层层叠叠。
  走进手工作坊,两排矮桌上,制陶转盘正在匀速旋转,前来体验的游客们举着一双双满是泥巴的手,时不时蘸点水,在制陶师傅们的帮助下,一团团黏软的黄黏土逐渐有了形状。
  所谓陶瓷,先有陶,再有瓷。制陶师傅黄成红说,陶器以黏土为原材料,瓷器则是高岭土。另外,两者的烧成温度也不一样。
  痘姆乡因古陶闻名,素有“皖西南陶瓷之乡”的美誉,制陶历史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薛家岗文化并绵延至今。6000年前,潜山先民发现痘姆乡蕴藏大量天然陶土,他们沿河建窑,围窑建坊,折松为炬,练泥冶陶。
  痘姆陶盛于唐宋,一度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诗人李白曾赞舒州(今潜山)酒具:“舒州杓(陶瓷酒具),力士铛(陶温酒器),李白与尔同死生。”基地现存的百米古窑为中外罕见,被业内专家学者誉为活化石。
  痘姆古法制陶,从制坯到烧制,整个周期较长,仅烧窑就要三天三夜,还需专人看火。窑温达到1200摄氏度以上时,陶坯中的金属元素与松脂、柴灰相熔,即使万件相同的陶坯进窑,出窑时釉面也绝无雷同,所以窑变之美“只可遇见、不可预见”。
  因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制作,加上产品单调而缺乏消费市场,这个传统技艺一度濒临失传。近年来,痘姆乡投入数千万元用于抢救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加固龙窑,建成非遗客厅、艺术家工作室等场馆,举办痘姆陶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及龙窑点火仪式等,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超过40万人次。2021年,痘姆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潜山天柱陶瓷品牌入选中华老字号。
  精美的茶具、餐具、香炉、茶叶罐……走进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的展示馆,陶制品琳琅满目。“相比于之前制作的水缸、咸菜坛,如今这些陶制品被贴上‘艺术品’的标签,变得更受市场欢迎。”基地负责人程柏全告诉记者,2016年接手后,他们努力将这里建设成为文旅名片,创新开发各类茶具、酒器、香器,积极参加各地大型展会,并作为安徽礼品走向海内外。
  据介绍,当地还以多种形式将古陶文化搬上墙,打造特色陶村,结合民宿业态建设百业工坊,让村民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