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乡村移风易俗成效见闻 |
|
|
( 2024-05-0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 |
|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持续深入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切实减轻群众负担,“零彩礼”“低彩礼”在一些地方悄然成风。同时,各地坚持树立新风与尊重传统并举,在移风易俗过程中讲方法重引导,顺应时代变迁、立足实际情况,不断推动文明新风尚在广袤的乡土间流淌。
红白喜事“适度办”深入人心
婚车是朋友们凑的8辆小轿车;婚宴上主要是大锅菜、家常菜,用的烟一盒不超过10元,酒整箱不超过200元;没有花“重金”请吹鼓手、歌舞团……这个“五一”假期,河北省宁晋县孙村村民吴会强为儿子吴嘉奇、儿媳魏亦凡操办婚礼,整个婚礼花费大幅下降。
邢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薄国纯说,以前村里人办酒席暗自较劲,比排场、拼档次,谁家办事节俭反而被认为实力不行。为此,邢台市近年来多措并举,通过细化村规民约、规范红白理事会章程、推广文明积分制等举措,综合治理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现象,培育红白喜事“适度办”的文明乡风。
不少地方还专门提供红白喜事活动场地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办主任古晓峰介绍,广西在不少乡村探索建立举办红白事指定用餐地点的“新风食堂”,成效显著。
广西玉林北流市石窝镇上珍村党委书记李锋说,2023年村里有指定用餐地点后,村民更加自觉遵守规定,喜宴桌数从原来的50桌降到20桌,标准从原来的每桌1000元降到380元,白事宴席标准从原来的每桌800元降到每桌200元,桌数也大幅下降,获得了村民欢迎。
“零彩礼”“低彩礼”新风渐起
今年年初,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的魏丽华与丈夫完成了结婚登记,没有收彩礼,而是为父母缴纳了养老保险。
“县里倡导‘不送彩礼送保障’,女婿可为岳父、岳母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满15年后,岳父、岳母每月可领取一定数量养老金。”大田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桂珍说,当地通过征求意见,还提出了彩礼的倡导性标准,即彩礼不应超过近三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总和,切实减轻了人们负担。
近年来,面对不断攀比的天价彩礼,部分地区倡导“零彩礼”“低彩礼”获得群众欢迎。
公益红娘组织也在彩礼新风中发挥作用。前不久,河北省成安县郑家庄三村村民王天印和路珂举办了一场简约又庄重的订婚仪式,仪式没有去酒店大操大办,而是邀请双方亲朋好友到镇里的俏红娘工作室,共同分享订婚蛋糕。
成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利梅说,成安成立了多个公益红娘组织,对需要依靠公益红娘组织介绍对象的青年群体,要求他们遵循移风易俗相关要求,在适度简办的基础上,尤其提倡“低彩礼”“零彩礼”,切实减轻村民家中负担。
弘扬传统美德与培育文明新风并重
前些日子,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王集村村民李丰收为父亲举办葬礼,当天,不少人前来悼念,习俗一项不落。葬礼结束后,前来帮忙的红白理事会成员和参加葬礼的村民一起吃了顿大锅菜。
王集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李高照说,此前村里办白事至少得准备八菜一汤,还要专门设宴接待来帮忙的人,有时甚至要请戏班子,一场白事办下来花费好几万元。移风易俗后摒弃了各种不必要的活动,李丰收这次整体开销只有1000多元。
“移风易俗不是简单地删繁就简,不攀比少花钱、重仪式有意义、讲方法会引导,才能真正得到群众认可。”河口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锋之说。
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宗世法说,移风易俗主要是改变“变味”的风俗,树立新风要和尊重传统民风民俗并举。为让红白喜事简约不简单,可对仪式进行适当创新,增加一些富有意义、积极向上的环节,强调红白喜事的本质是亲情、友情的表达,而非形式上的攀比。 (记者赵鸿宇 林凡诗 丛佳鑫 吴剑锋 蒋成)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在哪里”
一放学,江西省高安市吴有训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就涌进500米开外的高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这里,不仅有红色影院、城市书房,还有科普VR体验区,学生们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还能感受科技的魅力。
一座城市的文明气质何以可见、可感、可亲?高安用实践给出答案。
近年来,高安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的重要抓手,聚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我们希望通过构建全域覆盖、随时可达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在哪里’。”高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古红玲说。
高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中心、所(站)、点(广场)”三层组织链。市级中心内设置指挥调度中心,统筹协调全市各条块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各乡镇(街道、场)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史馆、童心港湾等阵地平台,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示范所站,将文明实践触角延伸到基层。
走进新街镇千年古村贾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聚集了不少村民,站长贾谨佳正给大家讲述古村文化。“生活富裕了,老百姓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贾谨佳介绍,根据居民需求,实践站先后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文艺汇演等活动,还通过市级中心,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农技能手进村入户,为村民们讲政策、增本领。
建成贯通市、乡、村、组的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中心网络只是开始,如何组织好队伍,让这些“小”阵地发挥“大”作用?针对基层单位人员数量有限难题,高安将用好志愿者作为突破口。
高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市级志愿服务总队,并下设8支常备分队和多支特色分队,在配备132名专职文明实践员的基础上,采取社会聘用及村干部兼任等方式,积极吸纳“五老”人员、地方乡贤和农村“田博士”“土专家”加入文明实践队伍,并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开展活动。
目前,916支志愿服务队的15万名志愿者活跃在高安各地,平均每五个高安人就有一个志愿者,构建起一支“在群众身边不走”的服务队。
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能否真正吸引广大群众,关键在于活动内容是否符合百姓实际需要。
“我们将‘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进行匹配,实现‘群众点单、部门供单、志愿者接单’,同时,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在打造品牌项目上做文章,进一步释放新时代文明实践‘生命力’。”高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况志勇说。
“十送乡亲”将舞龙、采茶戏、道情等文艺形式融合,进村入户送到群众家门口;“农业大讲堂”向村民宣讲理论政策、科普知识和种养技术;“红色管家”创建“文明实践+社区+业主委员会+志愿者+物业服务”治理模式,解决部分小区“无人管”“不好管”“管不起”的问题……
目前,高安已经建立1个市级文明实践中心、11个实践所、393个实践所(站)、168个实践点和实践广场,盘活了全市1000多个服务阵地,“人人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正蔚然成风。 (本报记者孙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