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开工“第一单”

新华每日电讯     2023年01月29日
节后开工“第一单”

( 2023-01-2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外卖小哥迎着寒风向春行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陈旭)春节期间,北京许多外卖小哥穿梭在大街小巷,让千家万户动动手指头就能吃上各式美味。大年初七一大早,在住处附近的早餐店迅速吃完早饭,外卖小哥苗文攀出门跨上电动自行车,赶去参加节后骑手“开工早会”。

  戴好头盔整理仪容、把餐箱里里外外仔细消毒、交代安全事项……站长李光耀向在场的几十名外卖小哥仔细叮嘱:“大家有的假期坚守岗位,有的今天凌晨才到北京,都很辛苦,希望大家都‘兔’飞猛进。”李光耀说。话毕,苗文攀和其他小哥们跨上电动车,赶往自己熟悉的餐厅等待开工第一单。

  苗文攀老家在哈尔滨,他种过苗木,一场洪水冲毁了他的苗木园,但没有浇灭他追求更好生活的信念。随着数字经济兴起,他选择做外卖骑手,在外卖行业最需要人手的春节,连续两年留京过年,还时常带徒弟教新骑手。

  上午9时,苗文攀来到西城区一家餐厅前等候。等单之余,苗文攀跟记者聊起来。言谈间,苗文攀很快就接到这家餐厅的配送单。“这个时间,还没到中午饭点,但附近医院的医生护士刚交接班会点单,我也是猜中了。”苗文攀有些得意,“兔年图个好彩头,一年到头顺溜溜。”

  不知不觉,临近中午。苗文攀的手机滴滴响个不停,同时配送的挂单量破了十个。面对突增的单量,他却表现得不慌不忙,先去四家餐厅取餐、再去四个小区送,顺路经过某家餐厅还可继续取餐,一张配送地图熟稔于心。

“百年老字号”的新期盼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李放、鞠焕宗)28日上午10点,位于王府井大街的北京东来顺饭庄总店里虽然还没有客人,但服务员和厨师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今天估计来的客人不少,我们要提前把菜都备好。”经理助理马立彦说,“春节后开工第一天,我们这个百年老店要来一个‘开门红’。”

  “春节期间,我自己一天就要切40多公斤的鲜羊肉。”50岁的冯炳山是北京东来顺饭庄总店的一名厨师,手切鲜羊肉是他的拿手绝活。10点30分,冯炳山来到后厨,在三尺灶台之间,一把长约50公分的切刀在他手里有节奏地“跳动”,一整块鲜嫩的羊肉一眨眼的工夫就成了一盘薄厚适中的“手切肉”。他说,“这里面是有讲究的,既要立盘不倒、薄厚适中,也要保证一涮就熟、久涮不老。”

  10点50分,店里迎来了节后开工的第一桌客人,20岁的服务员王欣彤赶忙将客人迎进店内。她说,这个春节是她工作以来经历过最热闹也是最累的。“虽然累,但工资和奖金高了。”

  据了解,春节假日期间,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企业实现销售额50.9亿元,较2019年增长13.2%。东来顺、全聚德、隆福寺餐饮、庆丰包子铺等老字号餐饮企业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4倍、1.1倍、58.2%、32.5%。

  中午12点,店内已是熙熙攘攘、客流不断。顾客赵女士告诉记者,节后开工第一天来吃火锅,也是想讨个新一年“红红火火”的好彩头。

  “我们‘百年老字号’在新年也有了新期盼。”店长王田说,希望我们新的一年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美食和更好的服务,也希望我们老字号能够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场定制游的新体验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鲁畅、鞠焕宗)大年初七,清早出门前,导游何静特意把早已烂熟在心的讲解提纲又念叨了一遍,套上一身显眼的纯白色羽绒服,乘着地铁赶往天坛——她将接待兔年春节假期后首个定制游旅行团,“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期待。”何静说,因为团里有三位上小学的小朋友,她特意把讲解词设计得更加通俗,方便孩子理解。

  作为一名从业20年的“老导游”,何静总能以她的开朗热情迅速拉近与游客间的关系。“小朋友,你们可能听不懂什么叫‘天人合一’,但我要告诉你们,人要敬畏大自然,保护好环境……”祈年殿前,何静耐心地讲解,小朋友听得入神。慢节奏地游览完天坛,何静又带着一行人尝了尝老北京小吃,接着去往下一个目的地前门大栅栏。

  “选择定制游团,就是为了孩子能多听、多感受北京的文化特色。”在北京工作了10多年的吕女士是这次定制游的“发起人”,“河南老家的好朋友想错峰带孩子来北京玩,我就想到了这种形式,体验更丰富。”吕女士说。

  在大栅栏游览时,何静特意带他们来到天乐园大戏楼,“国粹之旅迎新春”的亲子体验活动立刻吸引了三位小朋友的兴趣。“什么时候能听戏呀”“可以试试这个衣服吗”……小朋友激动不已,活蹦乱跳地随着工作人员参观京剧舞台。

  走出大戏楼,何静带着三位小朋友买了冰糖葫芦,恰好看到三年没见的“老同行”带团游览,两人相视一笑,眼里都充满了希望。

“90后”团队让卫星“列队齐步走”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邰思聪)28日,农历大年初七,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某型号卫星姿轨控分系统团队,正在为开工第一单任务、将于今年发射升空的卫星编队做冲刺阶段的算法验证。

  “随着航天任务需求不断增加,目前许多任务已无法依靠单颗卫星实现既定目标,因此,卫星编队技术应运而生。”在卫星姿轨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赵晓涛眼中,卫星编队犹如各司其职、默契配合的突击队,承担着通信、导航等航天任务,在对地观测、天文观测和深空探测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是未来航天任务的关键技术。

  春节假日期间,这个以“9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也没有闲着。“大家都想过完年的时候,工作上能有更大突破。”卫星姿轨控分系统方案设计师吴一凡说。

  初七上班,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赵晓涛、吴一凡和其他团队成员便紧锣密鼓地开始更多系统算法的校验工作。

  “卫星编队在地球轨道上,以每秒七千多米的速度高速绕地球运动,宇宙间的碎片、不明飞行物等,都有可能穿越卫星编队构成的虚拟阵,我们要对编队系统的运行安全性进行进一步测试。”赵晓涛说,作为开年第一单任务,姿轨控分系统的几个小伙深感肩上的压力,但对于大家的设计构想和实践结果,他们都充满信心。

  “未来的日子将是我们卫星研发工作的冲刺阶段,我相信,只要完成所有算法的充分验证,我们一定能够成功完成任务,让卫星在我们的指挥下,在太空中‘列队齐步走’!”赵晓涛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