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权威发布

05版:新华关注·中国农民丰收节

06版:新华关注·中国农民丰收节

07版:新华关注·各地

08版:广告

09版:草地周刊

10版:人文漫笔

11版:时空走廊

12版:神州风物

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强调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
强调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指出,今年,我们克服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应对南方局部严重高温干旱挑战,实现夏粮、早稻增产,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全国广大农民要积极投身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塞上儿女凝心聚力向未来,在共创幸福生活的奋斗中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宁夏:让塞上江南更美好
  塞上儿女凝心聚力向未来,在共创幸福生活的奋斗中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宁夏:让塞上江南更美好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银川9月22日电(记者王永前、何晨阳、靳赫)金秋好时节,丰收正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里,以大地为纸、水稻为颜料“绘”成的巨幅稻田画,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6月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

  观光园负责人赵凯说,落实总书记的要求,观光园进一步完善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提高了农业附加值,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相信党的二十大会为‘三农’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我对田园综合体下一步发展充满信心。”赵凯说。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宁夏提出加快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撕掉“苦瘠甲天下”的历史标签,宁夏西海固地区群众生活翻开了更加美好的一页。59岁的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东山坡村脱贫户余全福近期买了一台大型电动铡草机,因为他家的牛越养越多,饲草用量随之增大,原先那台小号铡草机已不够用。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不但脱了贫,还成了村里的养牛大户。”余全福说,下一步他打算扩大规模再多养十几头牛,让未来的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赋予宁夏的使命任务。从贺兰山下到六盘山区,美丽新宁夏的“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贺兰山宁夏石嘴山段大磴沟,昔日因粗放式开采遗留的巨型煤渣堆和矿坑已不复存在,山坡上迎风轻摆的山桃、山杏、榆树、槐树,孕育着勃勃生机。

  入秋后,林木管护进入关键时期。这些天,石嘴山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刘红霞和同事们在贺兰山上紧张地开展森林防火巡查、秋冬季植树造林现场踏查等工作。

  “贺兰山生态修复治理成果来之不易,我们一定会守护好。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我们也谋划部署了新的植树造林工作,进一步扩大贺兰山生态修复治理成果。”刘红霞说,作为缺水少雨的西北地区,石嘴山市将更加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推进。

  宁夏的生态愈发美丽,民族团结的花儿也更加灿烂夺目。

  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团结村近日召开了一场特别的村民代表大会。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如何举办以“喜迎二十大,促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化体育活动。

  团结村村如其名,会集了来自原州区9个乡镇的800余户多个民族移民群众,团结和谐的村风民风成为村里各项事业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

  “村里的设施农业、养殖业都是大伙这些年一起搞起来的,发展成果也由大伙一起分享,其乐融融。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将为我们开启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我们既要在民族团结上争当表率,也要在产业发展上争做示范,让大家日子幸福得像‘花儿’一样。”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沙彦智说。

  生态更美,各民族更团结,为宁夏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首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近日在宁夏银川市举办。一批数据中心集群、网络基础设施、一体化算力调度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和投资协议在大会期间签订。其中战略合作协议14个、协议金额达2710亿元,重大投资项目合同24个、合同金额达727亿元。

  “近几年宁夏算力产业搭上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快车,跑出了发展加速度。”宁夏西部云基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庄宁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一定会对我国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安排,我们对宁夏算力产业的前景满怀期待。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制油分公司合成油厂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开展新试验装置试运转工作,以保证这些装置尽快正式投用。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考察,详细了解煤制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直激励着我们。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大家都鼓足了干劲,要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合成油厂油品加工一车间主任李沛博说,“作为一名党员,我更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大伙再创佳绩。”

 
新时代改革强军的伟大实践 ——党中央和习主席领导指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综述
新时代改革强军的伟大实践
——党中央和习主席领导指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综述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穿梭过去与未来,铭记光荣与梦想。

  人民军队诞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一路走来,改革创新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主席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重大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一系列重大工作,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领导全军大刀阔斧推进改革。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开大合、蹄疾步稳,变革重塑后的人民军队体制、结构、格局、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深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充分肯定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称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国防和军队改革”。

  把握时代大势,作出改革强军战略决策


  这是一场回避不了的时代大考,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是一篇塑造未来的战略擘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长期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习主席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果断作出改革强军的战略决策。

  这个决策,来自于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患——

  2012年冬,在广东深圳蛇口港,习主席乘坐军舰出航。

  在南海之滨,习主席作出论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

  一百多年前,列强从海上入侵。一次次错失改革机遇的近代中国,逐渐陷入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

  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习主席深刻指出:“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

  这个决策,来自于对军事革命的深刻把握——

  放眼寰宇,世界新军事革命风起云涌,世界主要强国的军队纷纷踏上变革转型之路。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习主席激励全军:“新军事革命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奋发有为,不仅要赶上潮流、赶上时代,还要力争走在时代前列。”

  这个决策,来自于直面问题的强烈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先后进行了13次比较大的改革,部队规模、体制编制不断调整,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国防和军队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要解决的大都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起来确实不容易。”习主席告诫全军,“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的。”

  改革的机遇,稍纵即逝;改革的意志,坚如磐石。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决定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上升为党的意志和国家行为。

  国防和军队改革作为单独一部分写进全会决定,这在全会历史上是第一次。

  仅4个月后,又一条重磅消息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习主席决策成立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并担任组长。党的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这也是第一次。

  这两个非同寻常的“第一次”,昭示了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坚定意志、坚强决心,极大激发和凝聚了全军官兵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的磅礴力量,成为推动改革的根本保证。

  回望十年来雄浑激荡的改革画卷,改革强军的历史回响深远而悠长——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

  科学谋篇布局,绘就改革强军宏伟蓝图


  这注定是一场迎难而上的跋涉,也注定是一次革故鼎新的起航。

  对于一支大国军队来说,改什么、怎么改,有目标、布局问题,有立场、观点问题,也有方法、路径问题。习主席为改革论证设计倾注大量心血,多次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军委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多次当面听取有关单位改革意见建议,亲自确定改革重大工作安排,亲自领导调研论证和方案拟制工作,亲自组织研究改革重大问题……

  改革始终奔着问题去,以问题倒逼改革。在改革的各个阶段,每一个方案都指明了破解现实问题的方法路径,每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思路最终汇聚成一条条具体的改革措施。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整体性变革,要加强顶层谋划、体系设计。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习主席强调,要把握改革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使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设立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组;建立由军地200多名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军事政策制度改革咨询评估专家库,充分发挥第三方独立评估作用;赋予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相关研究论证任务,发挥其智囊作用……

  汇聚全军和各方面智慧,形成改革“最大公约数”。习主席到机关、进班排,上高原、赴海岛,登战车、乘军舰,深入调查研究。全军和各方面踊跃献策、积极建言,军外到军内、机关到部队、将军到士兵;各方向实地调研、各层面座谈访谈、大范围问卷调查;一份份情况报告、一封封来信意见、一条条网络留言……许多好思路、好建议、好点子进入了改革方案。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习主席领导运筹下,一整套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有重大创新突破、人民军队特色鲜明的改革设计破茧而出。

  2015年7月,习主席先后主持召开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军委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总体方案。

  在领导推动这轮改革的历程中,习主席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思想,立起改革强军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抓住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改革、以强军目标引领改革、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战斗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军队活力,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牢牢把握坚持改革正确方向这个根本,在改什么、不改什么的问题上要有战略定力,更好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更好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更好坚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牢牢把握能打仗、打胜仗这个聚焦点,树立向改革要战斗力的思想,把改革主攻方向放在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难点问题上,放在战斗力建设的薄弱环节上,着力提高我军实战化水平。

  ——牢牢把握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个指向,深入推进领导指挥体制、力量结构、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赢得军事竞争优势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牢牢把握积极稳妥这个总要求,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该改的就要抓紧改、大胆改、坚决改,同时步子一定要稳,必须稳妥审慎,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

  ——全面把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战略举措,着眼于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要求,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着眼于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抓住治权这个关键,构建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着眼于打造精锐作战力量,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推动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着眼于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着眼于开发管理用好军事人力资源,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

  从党和国家整体布局到军队各系统相互耦合,从总体方案、重大领域方案到专项方案层层深入,从领导指挥体制、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到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新时代人民军队改革的目标图、路线图和施工图就此绘就,一场浴火重生、开新图强的历史性变革蓬勃展开。

  奋力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强军战略实施


  改革,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布局、大韬略,也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大气魄、大担当。

  2015年11月24日,习主席出席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任务。统帅号令所指,全军闻令景从,向心凝聚、向战发力、向难攻坚。

  率先开展军队领导指挥体制改革——

  2015年12月31日,习主席向陆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2016年1月11日,习主席接见调整组建后的军委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

  2016年2月1日,习主席向新成立的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授予军旗并发布训令。

  2016年9月13日,习主席向武汉联勤保障基地和无锡、桂林、西宁、沈阳、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授予军旗并致训词。

  组建新的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军委监察委员会,向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分别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构建起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格局;组建新的中央军委政法委员会,按区域设置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组建军委审计署,全部实行派驻审计。

  组建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中央军委军事科学研究指导委员会,构建起我国国防科技创新的全新顶层架构……

  首战即是硬仗,首战奠定胜局。领导指挥体制改革贯彻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总原则,打破长期实行的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构建起“中央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中央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立起人民军队新的“四梁八柱”。

  “四总部”退出历史舞台,调整组建军委机关15个职能部门,指挥、建设、管理、监督等路径更加清晰,决策、规划、执行、评估等职能配置更加合理,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和战略谋划、战略管理职能有效强化。

  “七大军区”完成历史使命,重新调整划设五大战区,健全军委、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构建起平战一体、常态运行、专司主营、精干高效的战略战役指挥体系。

  军兵种领导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武警部队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预备役部队全面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

  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极大增强,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的权力运行体系。

  改革后,通过一系列体制设计和制度安排,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进一步固化下来并加以完善,确保了我军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

  压茬推进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

  “一支军队,如果在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上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展,就可能丧失战略和战争主动权。”

  2016年12月2日至3日,中央军委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主席再次向全军发出动员令。

  改革号令如山,全军迅即行动。调整优化结构、发展新型力量、理顺重大比例关系、压减数量规模……

  2017年4月18日,习主席接见全军新调整组建的84个军级单位主官,对各单位发布训令。其中,陆军18个集团军番号撤销,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这既是集团军的重塑再造,又是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

  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向新调整组建的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授予军旗并致训词。军队院校由77所整合为44所,重组科研机构,优化训练机构,构建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以军事科学院为龙头、军兵种研究院为骨干、院校和部队科研力量为辅助,军事科研“航母编队”犁浪前行,“天河”奔流、“北斗”闪耀,一大批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取得新突破。

  将列武警部队序列、国务院部门领导管理的现役力量全部退出武警,武警部队担负民事属性任务的黄金、森林、水电部队整体移交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并改编为非现役专业队伍,同时撤收武警部队海关执勤兵力。

  军事力量体系的整体性革命性重塑,改变了长期以来陆战型、国土防御型的力量结构和兵力布势,人民军队加快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裁减军队现役员额30万,但作战部队人员总数不减反增,官兵比例明显优化,实现“瘦身”与“强体”的有机统一。

  重塑力量结构,大幅压减老旧装备部队,增加战略力量和新型作战力量比重,优化不同战略方向力量配置。空中突击、远海防卫、战略投送、精确打击等新型作战力量活跃演兵场,山东舰、歼-20飞机、东风-17导弹等一批新型装备加速列装部队。

  重塑部队编成,降低合成重心,减少领导层级,打造具备多种能力和广泛作战适应性的部队,部队编成更加充实、合成、多能、灵活。

  在习主席亲自指挥下,改革多路并进、多点突破:调整改革全军后勤力量,调整改革军委、战区和军兵种机关直附属单位,大幅调整省军区系统,整编老干部服务保障机构……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全面推进军事政策制度改革——

  “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局中,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既是重要内容,又是重要保证,走好这一步很关键。”2018年11月,习主席在出席中央军委政策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时作出强调。

  “谋划推进这项改革,首先要解决好体系问题。”习主席把握规律、抓住关键,指引全军把系统集成作为基本理念和原则牢固确立起来。

  这次改革彻底改变以往零敲碎打的做法,打破过去按照司、政、后、装等工作领域立法的格局,系统谋划、前瞻设计、创新发展、整体重塑,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政策制度体系,形成军队党的建设制度、军事力量运用政策制度、军事力量建设政策制度、军事管理政策制度“四大板块”。

  4年来,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相继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军队党的建设条例》、《军队政治工作条例》等我军党的建设主干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陆续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等6部军事法律。

  成立中央军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中央军委干部考评委员会。出台《现役军官管理暂行条例》及11项配套政策制度,建立中国特色军官职业化制度取得实质进展。颁布《军士暂行条例》、《义务兵暂行条例》以及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文职人员制度,面向社会延揽优秀人才。

  构建军人荣誉体系,举办授勋授称仪式;优化军人待遇,发放军人父母赡养补助、配偶荣誉金,实行军人配偶子女免费医疗等新的医疗保障政策……一件件暖心事,增强官兵职业荣誉感,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军事政策制度改革成熟一项推进一项,23个重大领域基本法规相继推出,一大批配套政策制度和重大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军队战斗力和官兵活力进一步解放,改革效能持续释放。

  深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跨军地重大改革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部署,推动一系列举措落地。

  2018年春节刚过,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深化跨军地改革是其中重要内容。

  结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武警部队跨军地改革,推进公安现役部队改革,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实施空管体制改革,成立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推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打造现代国防动员力量体系;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军队不从事经营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中央国家机关和各地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纷纷出台一系列支持改革、服务改革的政策举措,军地汇聚起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改革未有穷期。今天,人民军队继续沿着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推动改革强军向纵深推进,不断夺取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新胜利。

  在习主席掌舵领航下,新时代的人民军队必将保持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锐气,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依靠改革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确保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新华社记者梅常伟,解放军报记者费士廷、钱宗阳)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干好这件头等大事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干好这件头等大事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9月23日,秋分,我国将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放眼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稻浪随风起伏,玉米长势喜人,田野上铺展着丰收的图景。

  粮稳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四川考察粮食生产时指出:“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极端天气频发等背景下,我国夏粮实现增产,秋粮克服多重挑战,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今年粮食问题备受关注。国际粮价高位波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去年秋汛造成我国三分之一的冬小麦晚播、长势复杂。粮食压舱石能否稳得住,直接关系经济基本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14亿多人口要吃饭,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三农”工作和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三农”工作阐释了五方面重大问题,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方面,总书记指出:“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2013年至2022年,连续10个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三农”工作,围绕抓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为做好今年粮食生产,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央财政分三批累计下达补贴资金400亿元,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分赴田间地头,推动小麦促弱转壮;农业农村、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加强会商和预警、因地制宜抗旱减灾……

  春去秋来,夏粮产量在去年高基数上再增产,秋粮丰收在望,有力检验了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证明了我国有措施、有能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10年来,各地各部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良田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动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构建保障机制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制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定配套考核办法,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共同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各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

  10年来,我国粮食产能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粮食产品摆上百姓餐桌。2021年粮食产量连续第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国家仓廪充实,为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夯实了根基。

  “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秋日的松辽大地,金风送爽,丰收在望,洋溢着黑土地的芬芳。吉林省梨树县梨树镇泉眼沟村,路边“田长制”公示牌高大醒目、内容清晰:从县级总田长到乡镇田长再到村级田长,姓名、职务、联系方式、职责、目标,一目了然。

  东北是世界主要黑土区之一。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梨树县的黑土地,在一片玉米地里同农业专家细细攀谈,深入了解黑土保护的“梨树模式”。

  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占世界9%的耕地,要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严格落实党中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2019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决定,“永久基本农田”取代了原来的“基本农田”,体现了永久保护理念。

  去年12月,自然资源部通报100起涉刑土地违法案件,涉及31个省区市,包括企业法人代表、投资者等160余名自然人入罪获刑。

  耕地保护,既要守住红线,也要提高质量。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这个决心一定要下,该拿的钱一定要拿!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粮食商品率高,是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的重要来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今年6月,我国第一部国家层面的黑土地保护法诞生。从初审到三审通过,“小快灵”的立法实践仅用半年时间。除了为黑土地保护立法,各地还加强土壤监测、设立“田长制”、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增施有机肥,多措并举守好大粮仓。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为核心的耕地保护法治体系;民法典、刑法对耕地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加快制定中的粮食法也强调耕地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良田。到今年末将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实现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但也存在短板,其中最大的短板就是种子。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大脑”——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总书记说:“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早在4年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沿着田埂走进“超优千号”超级水稻展示田,听农业科技人员讲稻谷。听到我国科研人员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屡创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总书记十分高兴,指出“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被列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要抓好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2021年7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22年3月,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施行。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大部署为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突破性品种选育、前沿育种技术研发……各个环节久久为功,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更多良种走向沃野。

  如今,我国形成了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96个制种大县和120个区域性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国家级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提高到75%。节水小麦、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保证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科技赋能种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农机农艺、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新修的排水沟渠开阔通畅,田间还配备了小型气象站和土壤墒情仪;农民打开手机通过“云上巡田”,就知道庄稼缺水还是缺肥;扫一扫二维码,城里人可以查到自己吃的粮食长在庙前村的哪块地……在国家级制种大县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的五沟镇庙前村,万亩良田正在孕育着新的收获。

  1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7个百分点,超过61%;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力保障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


  “真没想到!总书记会给我一个普通农民回信!”今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让这位当地种粮大户很意外,也很感动。

  11年前,习近平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考察时,曾向徐淙祥和乡亲们了解小麦种植情况。今年夏天,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一纸书信,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亿万农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必须回答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到农村调研,在很多村子看到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年轻人不多,青壮年男性更是寥寥无几”“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这的确不是杞人忧天啊!”

  在这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怎样实现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同步发展?这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粮食生产一大软肋是生产成本偏高,解决办法还是要创新经营方式,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让农民种粮能获利、多得利。

  我国加大力度支持农民教育培训,构建高等农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协同发展格局,以培育计划为抓手,每年培训农民达到100万人,农民总体素质明显改善。

  近些年来,各地创新经营方式,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将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培育95万多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带动小农户超过7800万户。

  为了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2018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改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入法。这项重大制度创新,为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粮食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筑牢了根基。

  保障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既要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要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围绕浪费粮食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并以身作则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尚。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力度,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发布《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粮减损举措更加硬化实化细化,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更加明显成效。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金秋时节,希望的田野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辛勤耕耘、不懈奋斗,一定能够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记者于文静、王立彬、高敬、胡璐)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情况汇报,要求狠抓政策落实推动经济回稳向上;确定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举措,为企业和群众增便利;确定强化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和支持相关市场主体纾困的政策,支撑经济平稳运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情况汇报,要求狠抓政策落实、推动经济回稳向上;确定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举措,为企业和群众增便利;确定强化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和支持相关市场主体纾困的政策,支撑经济平稳运行;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围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近期国务院对部分地区开展第九次大督查。着力督导和检查地方稳经济、保民生,推动解决了一批地方反映的实际困难;主要采取暗访等方式,提高了督查实效、减轻基层负担。下一步要将问题清单转地方和部门,举一反三整改。各稳住经济大盘督导和服务工作组要保持“在线”状态,与督查整改相衔接,继续协调解决问题,重点推进财税金融支持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等扩投资促消费政策措施的落实。各地要扛起稳经济保民生责任,经济体量大的省份要挑大梁,共同努力巩固经济企稳基础、促进回稳向上。
 
  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和水平,会议决定,聚焦企业和群众实际需求,围绕企业从开办到注销、个人从出生到身后的重要阶段,对涉及面广、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政务服务,建立清单,后台由政府部门对关联的单项事进行归并,前台办事由“多地多窗多次”转变为“一地一窗一次”,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对市场主体,实现企业开办、企业准营、员工录用、涉企不动产登记、企业简易注销5项政务服务一次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这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对新一轮经济下行压力。对个人,实现新生儿出生、灵活就业、公民婚育、扶残助困、军人退役、二手房转移登记及水电气联动过户、企业职工退休、公民身后8项政务服务一次办,更好满足群众期盼、为群众提供便利。年底前各地要全部实现,兑现不到位的要予以通报、限期整改。
 
  会议指出,交通物流是市场经济命脉,要持续做好保通保畅并强化政策支持。一是全力保障港口、货站等正常运转和主干道、微循环畅通,防止层层加码、一刀切。二是在第四季度,将收费公路货车通行费减免10%,同时对收费公路经营主体给予定向金融政策支持,适当降低融资成本。三是第四季度将政府定价货物港务费标准降低20%。四是用好1000亿元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支持货运企业和司机等纾困。
 
  会议指出,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有权不可任性。行政复议是政府系统自我纠错的监督制度,有利于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是解决“民告官”行政争议的救济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民、法人等合法权益。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修订草案)》。草案坚持复议为民,对扩大受案范围、提高办案质量、加强行政复议对行政执法的监督等作出更明确规定,以提高行政复议公信力、打造成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李克强同日本经济界代表举行高级别视频对话会
李克强同日本经济界代表举行高级别视频对话会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2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同日本经济界代表举行高级别视频对话会。日本经团联、日中经济协会、日中投资促进机构负责人以及日本经济界代表出席。李克强同他们就中日关系以及经贸合作、应对全球经济金融挑战、气候变化、老龄化等广泛议题对话交流。

  李克强表示,再过几天将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互为重要近邻,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保持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双方利益,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李克强表示,50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长远战略眼光和巨大政治勇气,作出实现邦交正常化的重大政治决断。50年风云变幻,中日关系总体取得长足发展。展望未来,双方要致力和平友好共处,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客观理性看待对方发展,推动中日关系行稳致远。

  李克强指出,经贸合作始终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中日经济优势互补,近年来双边贸易额连创新高,2021年超过3700亿美元,彼此合作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潜力。中方愿同日方推动两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提质升级。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挖掘地区经济增长潜力。中方将在做好防疫工作前提下有序增加中日之间直航航班,进一步便利双方人员往来。

  李克强强调,亚洲是中日两国安身立命之所和共同发展的依托。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希望中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增进互信、妥处分歧,共同维护和平的外部环境、稳定的周边环境,实现中日和地区国家的共同发展。

  在谈到中国经济时,李克强指出,今年受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我们果断应对、及时调控,着力稳就业、稳物价,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体呈恢复态势。我们将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争取全年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改革开放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挑战的关键一招,也是今后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明确透明稳定可预期的监管规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将中国打造为世界的大市场、外商投资的热土。欢迎日本经济界继续把握中国发展机遇,积极拓展中国市场,加强同中方伙伴的合作,更好实现互利共赢。

  与会日方人士表示,日中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日中邦交正常化50年来,两国经济合作实现飞跃式发展,为推动日中两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感谢中方克服疫情困难为包括日企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提供帮助、排忧解难。日本经济界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将积极拓展在华业务,努力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日中经济关系。期待两国以RCEP生效实施为契机,扩大经贸、环保、健康和老龄化等领域合作,密切人文交流,推动两国、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肖捷出席上述活动。此次对话会由中国贸促会和日本经团联共同主办。

 
2022年国庆花坛将亮相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沿线
2022年国庆花坛将亮相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沿线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赵旭)22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布了2022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方案。据了解,天安门广场中心将布置“祝福祖国”巨型花果篮。同时,14组立体花坛将在长安街沿线亮相。

  据介绍,今年“祝福祖国”巨型花果篮顶高18米,以喜庆的花果篮为主景,花坛底部直径48米。篮体南侧书写“祝福祖国”“1949-2022”字样,篮体北侧书写“喜迎二十大”字样。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喜迎二十大”将更换为“喜庆二十大”字样。

  天安门广场两侧绿地延续吉祥如意花带布置方式,花卉布置总面积5050平方米,两侧花球共18个。长安街沿线将布置14组立体花坛,还将种植地栽花卉7000平方米,布置容器花卉100组,营造出热烈、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花卉布置工作已于9月15日进场施工,预计9月25日左右完工亮相。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城镇绿化处处长刘明星说,根据总体部署,今年国庆北京在全市范围内还将布置主题花坛50个、地栽花卉10万余平方米、小型花境组合容器花钵2000余处、花箱1万余个,共使用花卉1900万余盆。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述评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华大地正展现出天蓝地绿水清的亮丽新景象。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远眺山峦叠翠,近看碧波荡漾……秋日的苍山洱海,让人流连忘返。洱海是云南大理人的“母亲湖”,也曾因长期污染导致湖水富营养化。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洱海边,仔细察看生态保护湿地,听取洱海保护情况介绍,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经过系统治理,今年上半年,洱海水体透明度达到近10年最好水平。“当洱海在眼前一天天清澈起来,才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理古生村村民何利成的客栈一度被关停进行整改提升,恢复营业后迎来八方游客。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的赶考之路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道必答题。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通过一系列切实举措,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产业提升,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及集群,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补上短板,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快速推进,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能源转型,清洁取暖改造减少散煤污染,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曾被雾霾笼罩的天空逐渐被擦亮。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2021年的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

  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2021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之后,总书记又将“草”和“沙”纳入其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如今,我国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了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为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提供有效保护。全国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4.02%,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减少,绿意装点着山川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生动展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竹海绵延,荷香清幽,处处皆景……这是游客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看到的风景。

  “绿水青山,在我们这里已经变成金山银山,也变成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农家乐春林山庄的主人潘春林说。

  要“钱袋子”还是要“绿叶子”,也曾是困扰余村人的难题。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大论断。

  余村复绿整治矿山,治理污水垃圾,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白茶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总书记强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一个小山村如此,一个国家亦如此。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地坚持绿色发展,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美丽的桂林山水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

  2021年4月,漓江岸边。正在广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地负责同志说:“这次来,我最关注的就是你们甲天下的山水。什么能比得上这里的生态好?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你们的首要责任。”

  桂林山水也曾面临非法采石采砂等带来的生态危机。近年来,桂林市大力治理漓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如何激发绿水青山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河南省就尝到了保护绿水青山的“甜头”——今年7月初,山东省财政厅宣布向河南省支付1.26亿元生态补偿金。鲁豫两省去年建立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来,黄河由豫入鲁的水质始终保持在Ⅱ类以上。山东省作为受益方,向上游的河南省兑现了这笔生态补偿资金。

  近年来,安徽、浙江等18个省份探索开展了跨省流域上下游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人们认识到,好山水、好生态也是“有价之宝”。

  守住绿水青山,还要明确底线红线。

  对一些严重损害生态环境的事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松手。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秦岭北麓由“无序开发”到“有序退出”;祁连山由曾经的“千疮百孔”变为满山苍绿;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从严重污染到再现“汾河晚渡”美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底色。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今年4月21日,英国弗朗西斯·霍兰德学校的小学生们收到一份珍贵礼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他们的回信。习近平主席在信中说:“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是个共同体,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要合作应对。”

  共建地球家园,有主动作为的中国贡献、中国担当。

  “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2021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引起了与会各方的广泛共鸣。

  这10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从68.5%下降到了5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

  我国是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执行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深入开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020年9月22日,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我国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陆续发布“双碳”目标下的“1+N”政策,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努力推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

  近年来,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实行垃圾分类,覆盖1.5亿户居民。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纸、节电节能,到环保装修、拒绝过度包装、告别一次性用品,“绿色低碳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2022年1月17日,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用3个“全力以赴”,再次表明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行动:

  “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以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以赴加强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新征程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携手同心、不懈奋斗,定能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丽新篇章。(记者高敬、黄垚)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双碳”工作开局良好 实现目标须久久为功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聚焦生态文明建设
“双碳”工作开局良好 实现目标须久久为功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聚焦生态文明建设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潘洁、安蓓)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确保目标如期实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取得了哪些进展?国家发展改革委22日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作出回应。

“双碳”工作开局良好,进展好于预期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发布会上说,“双碳”目标提出两年来,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实现了良好开局,各方面进展好于预期。

  他说,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我国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加大力度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启动全国碳市场,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据介绍,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水耗强度下降了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了约58%。

  在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方面,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我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保持“双增长”,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加最多的国家。

  立足实际、久久为功,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失衡加剧,部分欧洲国家重启煤电,全球减排进程遭遇波折。这会影响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吗?

  “绿色低碳转型绝非易事,必须立足客观实际、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刘德春说,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宣示,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他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切实履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科学把握节奏,加强统筹协调,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关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

  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方面,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双碳”领域人才培养;在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方面,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持续完善财税、投资、金融、价格等方面政策,推进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成果丰硕,各项政策纳入法治化轨道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副司长王心同说,我国已初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细化实化,国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政策。

  王心同介绍,近年来,我国区域间生态保护补偿的合作网络织密织牢,出台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制定了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指导意见。地方积极探索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3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领域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绿色金融、绿色标识、绿色建筑等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我国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取得重大进展。”王心同说。

  他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尽快出台,把生态保护补偿各项政策纳入法治化轨道。

 
最高检首例直接办理公益诉讼案“万峰湖专案”作为指导性案例发布
最高检首例直接办理公益诉讼案“万峰湖专案”作为指导性案例发布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贵阳9月22日电(记者汪军、刘奕湛)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直接办理的第一起公益诉讼案——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公益诉讼案,作为指导性案例在位于贵州省兴义市的黔桂滇三省(区)万峰湖联合水上检察室正式发布。这是第一次采用“一批次一案例”的形式发布,同时也是第一次在办案现场发布指导性案例。

  2019年11月,最高检收到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经调查查明,万峰湖地处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接合部,水面达816平方公里,蓄水量达到100多亿立方米,是我国十大水库之一,其水质事关沿岸5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珠江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由于该地区污染防治工作滞后,网箱养殖无序发展,导致湖区水质恶化严重,整体水质在Ⅲ类或者IV以下,部分水质甚至达到劣V类。

  经综合分析研判,2019年12月,最高检决定基于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的事实直接进行公益诉讼立案。历时一年,通过办案督促整治,万峰湖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整改,湖面非法养殖、沿湖岸线及干支流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水质持续好转。如今,碧波荡漾的万峰湖,均为I类或者Ⅱ类水体。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说,“万峰湖专案”指导性案例发布,彰显了公益诉讼检察在跨区划生态环境受损问题解决上的独特价值作用,同时对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直接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检察一体化办案模式的运用以及检察机关以办案为中心推进诉源治理等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傅政华、王立科案分别一审宣判
傅政华、王立科案分别一审宣判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长春9月22日电2022年9月22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傅政华受贿、徇私枉法一案,对被告人傅政华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以徇私枉法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对傅政华受贿犯罪所得及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经审理查明:2005年至2021年,被告人傅政华利用担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北京市委常委,公安部副部长,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司法部部长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上的便利,以及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企业经营、职务调整、案件处理等方面提供帮助,本人直接或者通过其亲属非法收受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17亿余元。2014年至2015年,傅政华在担任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期间,对其弟弟付卫华涉嫌严重犯罪问题线索隐瞒不报,不依法处置,致付卫华长期未被追诉。

  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傅政华的行为构成受贿罪和徇私枉法罪。傅政华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论罪应当判处死刑;傅政华徇私枉法,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亦应依法惩处,并与其所犯受贿罪并罚。鉴于傅政华归案后如实供述罪行,尚能认罪悔罪,积极退赃,提供其他重大案件线索经查证属实,有重大立功表现,具有法定、酌定从轻处罚情节,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根据傅政华犯罪的事实、情节和对国家、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法庭遂作出上述判决。

  新华社长春9月22日电2022年9月22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江苏省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王立科受贿、行贿、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伪造身份证件一案,对被告人王立科以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以行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以伪造身份证件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对王立科受贿犯罪所得及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经审理查明:1993年至2020年,被告人王立科利用担任辽宁省北镇满族自治县公安局副局长、北宁市公安局局长、锦州市公安局副局长,葫芦岛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辽宁省公安厅副厅长,大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江苏省副省长、省公安厅厅长及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等职务上的便利,以及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他人在企业经营、贷款办理、职务调整、案件办理等事项上提供帮助,直接或伙同其特定关系人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4.4亿余元。王立科为谋求本人及他人职务晋升等不正当利益,先后多次向公安部原党委委员、副部长孙力军等人行贿共计9731万余元。王立科明知娄河涉黑犯罪组织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充当该组织的“保护伞”,长期放任该组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帮助该组织逃避查禁与打击,并为该组织协调银行贷款,致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称霸一方,严重破坏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王立科还利用职权为其本人及亲属、特定关系人等违法办理多份虚假身份证件。

  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王立科的行为已构成受贿罪、行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伪造身份证件罪。王立科受贿数额特别巨大,收受贿赂后为多人谋取职务提拔、调整,帮助有关企业协调银行贷款致使巨额贷款无法偿还,还多次利用职权插手案件办理,严重破坏司法公信力,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论罪应当判处死刑;王立科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情节特别严重;长期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伪造多份居民身份证件,均属情节严重,对其所犯行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伪造身份证件罪,亦应依法惩处,并与其所犯受贿罪并罚。鉴于王立科主动到案,主动交代办案机关尚未掌握的部分犯罪事实,积极退缴绝大部分违法所得,具有从轻处罚情节,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根据王立科犯罪的事实、情节和对国家、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法庭遂作出上述判决。

 
多领域对外投资保持增长、推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 商务部回应近期经贸热点
多领域对外投资保持增长、推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
商务部回应近期经贸热点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谢希瑶)今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情况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多边贸易水平?在商务部22日举行的网上例行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针对近期经贸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前8个月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7.2%


  商务部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8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92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折合751.1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5.1%,流向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同比增长13%,流向制造业、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也呈增长态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8.2%,占同期总额的18.6%,较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1至8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611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折合931.9亿美元,同比增长1%);新签合同额8461.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9%(折合1289.8亿美元,同比下降7.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07.5亿美元,新签合同额667.6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54.5%和51.8%。

  前8个月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23.7%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开放共识有所弱化。中国始终支持经济全球化,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束珏婷说。

  发布会上,束珏婷介绍了中欧、中德经贸投资合作情况。她介绍,今年1至8月,欧盟对华投资增长123.7%(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这充分表明,包括欧盟在内的外国投资者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希望继续深化对华投资合作。

  谈及中德经贸合作,束珏婷说,1至8月,中德贸易额达1550亿美元,继续保持增长;截至目前,双向投资存量超过550亿美元。中德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是全球化发展和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中方愿与德方一道,共同推动两国经贸关系互惠互利、行稳致远,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从三方面推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


  束珏婷表示,入世以来,我国自贸“朋友圈”不断扩大,自贸协定内容日益丰富,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初步形成。下一步,将从“扩围、提质、增效”三方面发力,推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

  进一步扩大范围。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进程;全面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谈判;继续推进与海合会、厄瓜多尔、尼加拉瓜、以色列、挪威及中日韩等自贸协定谈判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等升级进程,与更多有意愿的贸易伙伴商签自贸协定,共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进一步提升水平。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零关税比例,放宽服务贸易和投资市场准入,积极参与数字经济、环境保护等新规则议题谈判,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进一步增强实效。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为契机,加大对自贸协定的宣介、推广、培训,提升自贸协定综合利用率,让协定更好更快惠及企业和人民。

 
问鼎“世界航天奖” 天问一号团队获赞誉
问鼎“世界航天奖” 天问一号团队获赞誉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这是九月二十一日在法国巴黎拍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团队成果介绍会现场。 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新华社巴黎9月22日电(记者邢建桥)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18日至22日在法国巴黎举行。国际宇航联合会21日专门为获得该组织年度最高奖、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的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团队举办成果介绍会。

  “世界航天奖”旨在表彰在航天科学、航天技术、航天医学、航天工程管理等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航天科技人员。国际宇航联合会表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团队为成功探索火星提供了创新性的选择,并为推进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杰出贡献。

  国际宇航联合会主席帕斯卡莱·埃伦弗罗因德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取得了巨大成功,它首次发射就同时包含了环绕器、着陆器和火星车。天问一号任务极其复杂。

  “有许多火星任务都失败了。(天问一号)的火星车在火星上的表现非常出色。我们已经看到相关科研团队发表的关于火星水活动的论文。祝贺中国取得这一成功。”她说。

  天问一号任务期间,团队与国际同行开展了若干合作,例如“祝融号”火星车与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轨道器开展数据中继通信试验,实现中欧火星科学数据中继合作。

  埃伦弗罗因德认为,国际合作对于太空任务十分重要,“太空探索任务非常复杂,我们必须利用全球的专业知识”。她还说:“太阳系探索以及太阳系外探索激励了当今的年青一代。他们许多人现在梦想成为宇航员。”

  天问一号任务于2016年1月批准立项,2020年7月23日探测器成功发射。探测器经过202天4.75亿千米的深空飞行,于2021年2月10日与火星交会,成功实施捕获制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探测器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实施火星着陆。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致敬耕耘 礼赞收获 ——写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致敬耕耘 礼赞收获
——写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中国农民丰收节
 
  新华社记者


  “今年,我们克服去年北方罕见秋雨秋汛、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局地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应对南方局部严重高温干旱挑战,实现夏粮、早稻增产,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放眼广袤田野,东北黑土地上玉米、水稻逐渐成熟,长江流域稻菽飘香,黄土高原上苹果长势喜人,西南地区特色蔬菜迎来新的收获……金秋的五彩画卷,是对耕耘的致敬,对收获的礼赞。

天道酬勤迎来丰收


  秋分节气即将到来,东北平原天高云淡,密密层层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

  在黑龙江省望奎县东郊镇,厢兰五村村民周春生今年种了400亩玉米。他在地头剥开一穗玉米,开心地笑了:“看看这玉米棒多大,籽粒多饱满!”

  周春生告诉记者,去年秋天村里用大农机进行整地,今年春播和夏管期间都有农业技术人员指导,气候条件总体不错。“目前来看,预计我家亩产至少1600斤,比去年多300斤。”

  今年的粮食丰收来之不易,疫情影响给春耕备耕和田间管理带来挑战,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夏季南方部分地区高温干旱给水稻生产带来困难。

  面对挑战,相关地区和部门全力以赴,多措并举。中央财政3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合计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安排100亿元支持秋粮抗高温干旱;农业农村部设立农资保供专班、热线电话和微信公众号,投放322万公斤国家储备种子,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春耕钾肥缺口。

  “龙口夺粮”“虫口夺粮”,科技是关键。

  夏粮生产中,面对因秋汛造成大面积冬小麦晚播,农业科技人员指导农民落实关键技术,突出抓好抗涝保播、促弱转壮、防病治虫、“一喷三防”、机械化抢收。

  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南方水稻抗高温热害、玉米抗高温干旱、蔬菜茶叶抗旱减灾等6个技术指导意见,派出25个包省包片联系指导工作组、10个专家指导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南方相关地区农业农村部门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动员基层农技人员扎根一线指导服务。

  前段时间,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洋淘湖镇冲天村,镇水利站站长曹湘文调集了十多台水泵,经过10多天奋战,帮助种粮大户肖金良完成了灌溉。为了加强病虫害防控,汉寿县农技部门工作人员每隔5天就下田提取虫害样本。截至9月中旬,全镇3万多亩稻田已完成了3轮病虫害统防统治。

  “由于遭遇了高温干旱天气,一个月前我特别担心种的2000亩水稻收成不行。现在看来,除了因灾损失的20亩外,其他稻田都度过了危险期,产量有保障,终于放心了。”肖金良说。

  辛勤的汗水,迎来沉甸甸的收获。今年夏粮、早稻实现增产,目前除南方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外,其他大部分秋粮作物进入完熟期。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9月22日,秋粮已收获20.3%。西南地区收获过六成,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过三成,西北地区过两成,黄淮海和东北地区开始收获。

质量兴农点亮希望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优质、特色、健康的农产品需求增加,农业生产向高效、生态、多样化发展。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洋溢着更加缤纷的色彩。

  秦岭脚下,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清水头村,不少农民已经背着背篓忙碌起来。

  “再忙也开心啊!”村民孟建朝说,在区政府支持和农业专家指导下,乡亲们修好了稻田渠系,引进小龙虾养殖,9月上旬已经进入了稻田小龙虾成熟收获期。

  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军表示,“稻虾共生”实现了“一水两用”,还增加了效益。每亩地出产的小龙虾能达到300斤左右,收入约1.8万元,出产的有机稻米价格也很可观。

  数千里外,山东省高密市胶河社区李家屯村千亩梨园种植区,在这个金秋迎来了累累硕果。“酥梨大丰收,多亏了供电所的电工师傅。春季花期授粉的关键时候,灌溉及时才有了好收成。”正忙着采摘的种植户李丹好说。

  抽水灌溉需要供电保障。在梨园管理的关键时期,国网高密市供电公司柏城供电所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主动上门走访,了解用电需求,及时更换老化电力线路等,确保配电线路及设备“零缺陷”运行,解决了农户关心的大问题。

  为了“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充足、质优价稳,今年有关部门和各地突出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完善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今年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推广的第一年,从田间调查看,大豆玉米长势良好,有望实现“玉米基本不减、增加一季大豆”的预期目标;目前各地秋菜定植接近尾声,蔬菜上市量将逐步增加;生猪生产发展和市场供应总体平稳,禽蛋奶水产品等产量同比均保持增长。

  为了加快补齐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连续3年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00多亿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400多亿元,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新增冷藏保鲜能力1200万吨以上,有效降低产后损失,实现择期错季销售,增强主体议价能力和产业抗风险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联农带农效果显著。

同心协力共建家园


  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这是亿万农民的期待,也是人们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

  眼下,云南哈尼梯田水稻正陆续收获。远远望去,一块块金色的梯田,尽显秋色美好。农民忙着收割稻谷时,“梯田兰子”正和团队制作丰收的短视频。

  “梯田兰子”名叫丁继楠,是元阳县本地人,自2019年在短视频平台上传了哈尼族美食的制作过程,得到网友广泛点赞后,便积极为大地代言、传播哈尼农耕文化。

  “哈尼梯田是我们的根,我们要保护好梯田,传承好农耕文化。”丁继楠说,近年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村庄环境和道路得到改善,曾经撂荒的田地种上了水稻,原生态的哈尼梯田得到了大家的守护。

  乡村承载着乡愁,传承着优秀农耕文化。近年来,各地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展示农耕智慧、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同时,各地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等文明新风尚。

  为了让乡村更美丽,我国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8%左右,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笑容展现在越来越多农民群众的脸庞。乡村富民产业稳定发展,让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实际增长4.2%。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在希望的田野上,每一滴汗水都见证着农民的辛劳,每一个季节都在为新的收获筑牢基础。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这是亿万农民群众的期盼,也是广袤中华大地越来越美的风景。

   (记者胡璐、黄腾、周勉、杨静)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庆丰收 迎盛会
庆丰收 迎盛会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中国农民丰收节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热烈氛围中,我们将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亿万农民发自心底喜爱这个节日,以勤劳和收获装点这个节日。以农为本、以节为媒,五年来,中国农民丰收节已成为弘扬农耕文化、推进乡村振兴、期盼国泰年丰的暖心符号。

  这是新时代的新节庆。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诞生,从2019年“我的丰收我的节”到2020年“庆丰收 迎小康”,从2021年“庆丰收 感党恩”到今年“庆丰收 迎盛会”,一个个主题就像新时代的大事记,记载着亿万农民在党领导下决战脱贫攻坚、告别千年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迈向共同富裕的历程。这一节日传递着重农强农的理念和决心,回响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的时代强音。

  中国农民丰收节散发着新稻新谷的芬芳,承载着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希望。特产展示、文艺演出、手艺比赛、美馔尝鲜……一个个传统民俗聚拢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大江南北、线上线下,参与热情高涨,活动内容丰富,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农民丰收节成为融合城乡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舞台。

  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是祈盼,更是感念。今年,我们克服自然灾害和局地疫情影响,实现夏粮、早稻增产,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靠的是党的领导、好的政策,靠的是广大农民和农业专家,靠的是养育我们的绿水青山、肥田沃土。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饱含着在党的领导下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希冀。  (记者王立彬)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品味收获的美好
品味收获的美好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中国农民丰收节
 
  每年的公历9月22日至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秋分日后,太阳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从此一步步走向深秋。

  人间最美是清秋。北宋文学家谢逸在《点绛唇·金气秋分》一词中写道:“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仿佛一夜间,南方桂花的香气就随着阵阵秋风飘散开来。此时北方的枫叶红色渐浓、银杏叶开始泛黄,岁月在刹那间定格成风景画。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如果说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秋天就是品味收获的美好时光。到了秋分节气,田野里玉米长势良好、稻谷飘香,大江南北到处充满着丰收的气息。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的秋粮生产经受了种种严峻考验,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通过不误农时保春耕、全力抗旱保夏播、持续抓好秋粮田间管理,用辛勤的汗水努力夺取秋粮丰收。沉甸甸的收获里,都是亿万农民的奋斗印记。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我国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第一个节日,寄托着对五谷丰登的期盼、对千年农耕文化的传承、对亿万农民的牵念,为秋分节气增添了更多内涵。

  今年9月23日,我国迎来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各地结合农耕文化,聚焦农时农事,组织开展农业非遗文化展演、乡村美食品鉴推广、农民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节日活动,展现乡村味道、田园生活。今年还将重点展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展乡村振兴促进法普法宣传等活动。古老的农耕文化与现代技术、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水乳交融,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其实说起丰收,并不只是农作物的丰收,也是农民生活水平的丰收、精神面貌的丰收。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公共设施提档升级、富民产业稳定发展、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收获的喜悦沁进心里,而更多绿色、优质的农产品送到全国各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秋分,仍然是农家的忙碌时节,忙收获也忙耕种。农民们需要及时抢收秋收作物,避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还要适时早播越冬作物,为来年丰产奠定基础。一代代农人就这样辛勤耕耘,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正是对作物收获的最高礼赞。  (记者胡璐)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金秋良田美画卷 黑龙江再迎丰收年
金秋良田美画卷 黑龙江再迎丰收年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中国农民丰收节
 
  新华社哈尔滨9月22日电(记者王建、黄腾、孙晓宇)金秋九月,又是一年丰收季。在“中华大粮仓”黑龙江的平畴沃野上,农机列阵,稻花飘香,玉米金黄,大豆“摇铃”,丰收的画卷正在各地徐徐展开。端牢“中国饭碗”,产粮大省黑龙江再迎丰收年。

黑土地上喜获丰收


  “今年雨水好,你看这棵豆秧,豆荚多,豆粒满。”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福利镇金星村地头,村党支部书记杨春海喜上眉梢。为响应“稳粮扩豆”号召,杨春海带头将自家240亩旱田改种大豆。

  “亩产400斤不成问题,还有种植和轮作补贴,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提高。”杨春海说,大豆喜获丰收,今年价格也不错,收入有保障。

  秋收时节,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富镇连生村,地里的玉米叶子已变黄。连生村种植大户尤振东在地头扒开一穗玉米说:“看看这玉米棒多粗,籽粒多饱满,今年是个大丰收年。”

  “估计能增产100斤。”尤振东种了600亩玉米,他伸出一根手指比划着说:“今年风调雨顺,是近几年最好的年景。”

  在北大荒集团泰来农场有限公司的一处稻田,金黄的稻穗在秋风吹拂下掀起层层金浪。与往年不同,今年这里首次采用先割晒、后拾禾的分段式收获方式,提高出米率的同时,也保证大米品质。

  “通过田间晾晒,使水稻的含水量迅速下降,减少了轻瘪粒的比例。”泰来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忠忱说,收获后的水稻可以直接储存,提前抢占市场,卖个好价钱。

  根据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卫星遥感分析,2022年黑龙江省主要作物生长期农业气候资源丰沛,光、温、水匹配协调,气候适宜作物产量形成,各地作物生长发育势头良好。

良种良法夺高产


  在海伦市前进镇,东兴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豆正在收获。理事长刘春生介绍,今年合作社种了7400亩大豆,好地块亩产达到400多斤。

  东兴现代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17年开始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通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逐渐变高,曾因过度施肥造成的土壤板结现象得到缓解。

  近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区一处大豆地块,收割机正在作业。经过实收、测产,工作人员现场宣布:270亩大豆,总产15.25万斤,平均亩产达564.81斤。

  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万太文说,近年来农场通过引进良种、与玉米轮作、推广大垄三行密植技术、改单层施肥为分层定量施肥等手段,产量逐年提升,粮质也越来越好。

  “秸秆粉碎还田我们连续进行了21年,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提高,这也是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万太文说。

  在黑龙江省庆安县平安镇,水稻即将收获,北方绿洲稻作研究所所长郭彦文正和工作人员一起查看实验稻种收成。郭彦文不久前刚参加一场省里组织的水稻鉴评,他惊喜地发现,参与鉴评的黑龙江品种普遍抗倒伏、抗稻瘟病,产量和粮质都上了新台阶。

  目前,黑龙江省累计建设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19个、农作物专家育种示范基地16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4%。

机械作业高效收粮


  近日,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岭上丰管理区玉米高产示范区,收割机、灭茬机、翻地机车等几十台车辆正在同步作业。收获后的玉米统一运往粮食仓储中心进行烘干处理,实现粮食收获、秸秆还田、翻地整地、粮食经营等各环节无缝对接。

  在黑龙江省望奎县东郊镇厢兰五村,玉米已长至两米多高,村里为测产将地边几十株玉米全部扒开,一根根玉米棒又粗又长,籽粒饱满整齐。厢兰五村党总支书记张会春说,去年村里添置了1000多万元的大型农机具,今年春耕、秋收派上大用场,全程机械化收获,过去几十天才能收完,今年估计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完成。

  近日,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二管理区第一作业站玉米种植地块,两台大马力收割机正在收获玉米。今年,友谊分公司与多家企业签订了25万亩的订单玉米,帮助种植户提前联系客商进行预订销售,充分发挥了“大基地”群体优势,实现以销促收,以收促整,错峰销售,有效解决了种植户卖粮难题。

  目前,黑龙江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今年黑龙江立足“抢”字抓秋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丰产又丰收。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来自田间一线的观察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来自田间一线的观察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中国农民丰收节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陈聪、魏弘毅、陈春园)9月23日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很多人还在脑补农民弯腰弓背、挥汗如雨的农忙画面时,在全国各地的广袤农田里,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科技的应用、智能化农业机械的登场、保姆式耕种管收托管服务的普及,令这个收获季充满科技风与未来感。

  中国饭碗如何通过“藏粮于技”端得更稳?“新华视点”记者在田间地头寻找答案。

“老把式”体验掌上务农


  在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红卫农场有限公司,第九管理区种植户李英俊正在田里进行割晒拾禾作业,抢早收获水稻。他身后的这片55万亩的水稻田,已经连续两年应用多光谱无人机遥感监测技术收集田间数据,监测水稻在各个农时节点的生长情况。

  “从去年年初开始,我们通过利用多光谱无人机航拍稻田、收集数据,再结合地面样本的采集,生成水稻长势分析图和施肥指导处方图,上传到农场的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应用平台提供给种植户。”红卫农场有限公司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副主任于海铭说,自己地里水稻长势旺盛还是缺肥,种植户通过手机App一看便知,施肥也能更精准,对于改善粮食品质、提高产量、节约肥料、降低成本很有用处。

  在全国一些地区,机械化、信息化的新农事在广袤田野里不断书写着。

  在江西省丰城市董家镇富硒大米生态基地,3000余亩金黄色的富硒稻正在加紧收割。丰城市通过建立农事、农资、农机服务大数据平台,破解农民种粮中遇到的难题,让农民从“会种田”变成“慧种田”。

  “以前农忙时到处找农机,现在市里成立了农事服务中心,全市农机实现了‘云集合’,只要手机一点,就有农机服务上门。”董家镇种粮大户饶彬说。

  在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处万亩智慧农场,秋收时节几乎看不到人。金灿灿的稻田中,一台台无人驾驶收割机正快速收割水稻,谷粒落入存储仓,秸秆被切碎回田。

  “从春耕到秋收,我们都可以实现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智能化无人生产作业模式,为粮食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该公司总经理邹泰晖说,得益于无人农机的推广应用,26名职业农民能种上万亩田,而且粮食损耗率也大大降低。

“田保姆”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


  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龙江县超越现代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刚正在查看与合作社签约的1000多名农机手信息。“十一”假期过后,农机手将驾驶数百台收割机、拖拉机、运粮车等,开赴玉米收割一线,履行托管职责。

  通过实施一套科学、统一的作业标准和大垄密植的耕种模式,合作社今年全程托管了县里49万亩玉米地,覆盖农户8000多户,托管面积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

  “我们合作社以产业化服务为主,建成从县城、乡镇到村屯的组织架构;全县大部分村屯都有农机手,每个村屯的农机手负责各自村屯地块的作业,让客户在耕种管收的整个过程都有良好的服务体验。”魏刚说。

  龙江县景山村窝卜屯的高友是合作社雇佣的农机手之一,今年他承担了16户村民共1300多亩地的秋收托管任务。“我跟着合作社干了4年,自己的耕种水平越来越高,也眼瞅着合作社提供的托管套餐越来越优化。”

  高友告诉记者,今年有一户年老无耕作能力的村民把自家的地托管给他种,得益于合作社提供的科学耕种模式,玉米亩产大幅增加。跟几年前土地流转收益相比,那一户村民今年收入有望翻番。

  有了“田保姆”,农民种地更轻松。这并非一句广告词,而是智慧农业对“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的有力回答。

  江西省吉水县醪桥镇种粮大户周小毛,今年种了500多亩中稻。但他本人却如同当起了“甩手掌柜”,中稻收割时都没下田,鞋面上甚至没沾泥点。

  “我和江西井冈山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签了托管合同。育秧、耕地、插秧、施肥、收割和销售都不用操心,平日管管沟渠供水就行。”周小毛说,如今粮食也不愁卖,每亩田每年有两三百元的稳定收益。

  井冈山粮油集团副总经理冯小庆告诉记者,公司从2015年开始在吉水县探索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户提供优质稻种、农资配套、农机服务、粮食收储等社会化服务,如今订单面积达21万余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一半左右。

  相比以前,如今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如同看着菜单点菜。冯小庆说,公司既提供全过程托管的“全职田保姆”服务,也有购买单项或多项农业服务的“钟点工田保姆”,农田托管形式更为丰富。

“种田人”已不是那个“庄稼汉”


  黄金九月,风吹稻浪。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的“85后”农机手陆向导正在抓紧检修收割机,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做准备。

  陆向导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垦荒大军挺进北大荒,陆向导的爷爷陆诗然是其中一员,他们“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此后科技不断进步,父亲陆书民用上了拖拉机、收割机。到陆向导这一代,只需轻触安装在插秧机上的平板电脑,搭载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智能插秧机便开始在田间忙碌,绿油油的秧苗就扎根在黑土地。

  “现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机械设备会由我们农机手最先接触掌握,等技术成熟后向农场种植户推广。”陆向导说,农闲时,自己会教种植户对比不同的水稻和肥料品种,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技术、操作先进农机。

  从人扛牛拉“六只脚”,到“四只脚”的拖拉机,再到不用下田的无人化智能操作,新时代的“种田人”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

  他们中有农学硕士、农技员,有多年在外打工的农民,也有曾经商办厂的创业者。通过互联网思维和新的产销模式,他们推动了特色农业、生态种养、绿色食品、农村电商、农旅融合产业发展,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没想到我这个‘庄稼汉’竟有机会站上大学讲台!”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种粮大户闵小明务农16年,今年受聘担任江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他感到新型职业农民越发有奔头、有面子。

  近年来,江西农大探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选聘工作由校内延伸到田间地头,先后聘请了18名年龄在30岁至55岁之间的“农民导师”,对接受继续教育的农民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开展辅导教学。这些“农民导师”享受副教授级课酬待遇。

  “农业现代化再加上一大批高素质的新一代‘种田人’,这将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智慧农业与农业外经处处长陈勋洪说,在培育现代化农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互联网思维赋能农业,我们的饭碗就能端得更稳。

 
牛壮蟹肥土豆圆 沙漠也来话丰年
牛壮蟹肥土豆圆 沙漠也来话丰年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中国农民丰收节
 
  金秋9月,阳光下的库布其沙漠熠熠生辉,这片曾经的“死亡之海”迎来了今年的丰收季。

  “你看咱这土豆,又圆又大,这‘颜值’多高。”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木古龙健康产业园里,24岁的土豆分拣工任益江从传送带里拿出一个土豆说,产业园一到9月就变得热闹起来,每天来这里拉土豆的卡车少说也得有50辆。

  看着头尾相接排队的卡车,产业园项目经理白小东又高兴又心急,他要抓紧时间协调装车运输,确保新鲜的土豆以最短的时间供应市场。“这里每天运走的土豆超过了1500吨,很受市场欢迎。”白小东说,沙漠和丰收能关联在一起,这事在过去是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

  阿木古龙健康产业园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2016年这里开始试种甘草。“种甘草有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可以改良沙地土壤,让这里从沙漠慢慢变成田地。”白小东介绍说,2018年他们开始试种土豆,现在已形成2万亩土豆和8000亩玉米的种植规模,还吸纳了附近的50多名村民在这里打工,每天200元的工资让人们又多了一份收入。

  茫茫沙海“变身”丰收良田,得益于杭锦旗广大干部群众治沙的探索与努力。近年来,杭锦旗在固沙治沙的同时,将部分沙漠改造为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良田,适度挖掘沙漠的“粮田”潜力。

  向沙漠要粮,土壤的改良是关键。在库布其沙漠西北部的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近3000亩的沙地上种满了苜蓿、土豆、葵花、高粱、狼尾草和多种瓜果,从高处望去一片绿色,长势喜人。然而,这片充满生机的田地在今年4月以前,还是一片荒芜的沙漠。

  短短5个月的时间让沙漠变为良田,这是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项目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项目驻点工作人员张拓表示,科研团队发现了土壤力学特性与生态属性之间的关系,创新研发了植物纤维粘合剂,将沙子改造后使其具有土壤的性能,可以实现“沙漠土壤化”的规模化应用,提升农作物产出能力,并结合地块条件进行试验示范和产业经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科技的助力让人们看到了在沙漠发展高质量农业的潜力。“我们的技术让原来寸草不生的沙漠长出了农作物,这既是生态治理成效的显现,也是沙漠具有高经济价值的印证。”张拓说,下一步他们将进一步扩大“沙漠土壤化”项目覆盖范围,将更多的沙漠改良为农田,切实利用好沙漠的优势资源。

  在杭锦旗,沙漠的“丰”景不仅是菜绿瓜香,还有螃蟹的黄满膏肥。眼下,常被人叫作“老满”的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养牛大户那仁满达胡在库布其沙漠养殖的螃蟹又迎来了丰收。

  沙漠和水产,两个原本并不搭边的名词如何擦出火花?老满说,这是因为当地在2014年利用黄河南岸总干渠和牧业分干渠,将黄河的凌汛水成功引入了库布其沙漠腹地,他在沙漠中的8000余亩草牧场的水也越来越多。

  “那景象,绝对能叫得上水草丰美了。”老满说,自从沙漠里有了水,家里养的牛也逐渐多了起来,从几十头增加至700多头,作为传统牧民的他也由此开启了“跨界”养螃蟹的生活。

  “这几年积累了不少在沙漠里养螃蟹的经验,螃蟹的产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按照每斤28元的价格来算,今年养螃蟹的收入就能达到10万元。”老满说。

  话音刚落,老满便拉着记者去捕捞他养的螃蟹。他熟练地将小船推入水中,在水中捞起螃蟹笼,看着倒进筐里的一只只大螃蟹,老满憨厚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彼时,养牛经验丰富的老满在沙漠里面搞起水产养殖,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心里充满忐忑。如今,牛壮蟹肥,收购商抢着购买他养的螃蟹,老满对自己的“跨界”很满意。

  “随着沙漠生态一天天变好,在沙漠里能干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的沙漠如今也能庆丰收!”老满说。

  (记者张云龙、朱文哲、李志鹏)

  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2日电

 
湖南多地新型“粮经纪”助农民增收
湖南多地新型“粮经纪”助农民增收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中国农民丰收节
 
  据新华社长沙9月22日电(记者周勉、李琳海)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明山头镇新村社区村民夏新华前几天收获了新一季的中稻,留足一家人的口粮后,他打算把剩下的3100公斤卖掉。夏新华给同社区的杨四海打了个电话,当天,杨四海就派车来收走了全部稻谷,付给夏新华7102元。

  杨四海是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一名新型“粮经纪”——凭借日处理稻谷数百吨的烘干设备、条件先进的仓库和更高的收购价格,他和当地农民实现“双赢”。

  夏新华说,以前卖粮,要先在自家院子或者路边把谷子晒干,但车压、风吹、鸟食等原因,会让稻谷有至少2%的损耗,遇到下雨天,损耗会更大。

  杨四海告诉记者,和农户自己晒谷动辄需要三五天不同,烘干机只需要14个小时就能把同样的工作完成得更好。烘干后的稻谷被存放进安装有通风地槽、恒温空调和高压风机的仓库,能大大减少损耗。“有些储粮条件不好的农户,稻谷放上几个月,发霉变质的比例能达到40%。”杨四海说,“在我们这种仓库里存放一年都不会有问题。”

  杨四海2020年开始收粮,去年全年共收粮6000吨,辐射半径30公里,覆盖了周边4个乡镇。他说,希望今年全年能收到1万吨粮食。

  近年来,新型“粮经纪”已成为湖南各地农村常见的一个职业群体。在100多公里外的常德市鼎城区镇德桥镇,新型粮食经纪人李杰刚刚把前几天从农户手中收来的33吨优质稻谷用大卡车发往广东湛江。“量多质高不愁销,我价格卖得高,所以给农民的收购价也不低。”李杰说,每斤稻谷自己的收购价要比别人高出2到5分钱。

  李杰的公司24小时营业,农户随到随收,而且他从不以量定价,同样的品种不管是几百斤还是上万斤,都是一个价。粮款支付方式也很灵活,根据农民需要选择现金、转账等,不会“打白条”。

  李杰已经开始尝试保底收购和订单收购,“我们只有依靠农民才能做大做强,农民的丰收就是我们的丰收。”他认为,像自己这样的新型“粮经纪”除了能让自己和农民都赚到钱,还有更重要的社会责任,那就是让农民能增加信心,安心种粮。

 
苹果之乡:丰收喜悦挂眉梢
苹果之乡:丰收喜悦挂眉梢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中国农民丰收节
 
  新华社西安9月22日电(记者陈钢、陈晨、张斌)时近秋分,黄土高原云卷云舒,层林渐染。陕西漫山遍野的苹果园,处处可见红彤彤的果子,丰收的喜悦挂在果农的眉梢。

  延安市宝塔区从事苹果生产的果农有12.6万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56%。去年,宝塔区果农人均收入达1.3万元。苹果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另一张名片。

  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成片的山地苹果红得正艳。果园的尽头,村民张彦斌正在家中冷库里忙碌。院内,装满苹果的包装箱堆积如山。院外,一辆卡车装载完毕,发车在即。

  种了40年苹果,又到采摘季,张彦斌对今年的销售格外有信心。

  这些年,当地果农一路求新求变:给苹果“吃”上了有机肥,品质有保证;果园里搭起防雹网,避免果子“颜值”受损;冷库建在家门口,行情不好时就把苹果存起来,到了淡季再销售。

  “过去,我们等果贩上门收购,价格做不了主。现在,苹果品质上去了,我在网上卖苹果,去年卖了7万斤,净赚30多万元!”他说,今年行情更好,中早熟苹果每斤地头收购价比去年高出2元。

  多年来,依靠苹果收入,张彦斌为3个儿女挣出学费,自己开上了小车,还在延安城区买了新房。平时,他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农村,过上了“上班族”的生活。

  移步换景。20公里之外,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的苹果公园内,果农乔桂梅又收到了一份认养订单。

  “客户用手机小程序认养果树,我定期为他们直播长势。等收获后,再用快递将鲜果送到客户家中。这叫作‘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她走进果园,仔仔细细地将新客户的认养牌挂上枝头。

  谈起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采摘旺季,乔桂梅信心满满:“就像去年一样,怕是村里又要堵车了!”

  一棵苹果树,富了一方人。陕西最负盛名的果乡洛川县,53万亩苹果渐次成熟。在旧县镇洛阳村的果园,苹果经纪人张永亮正在进行一场直播。

  “洛川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是苹果最佳优生区。产出的苹果果形漂亮、色泽艳丽、香脆多汁。”面对镜头,网名“苹果大叔”的他头头是道,“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雪。消费者不光爱吃苹果,也爱这果园里的风景。”

  2021年,陕西苹果产量达1242万吨,约占全球的七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从一棵棵苹果树上,果农“摘”下小楼小车,圆了致富梦想。

  在渭北旱塬的白水县,林皋镇北马村种植大户林秋芳组建的“女子果园服务队”远近闻名。这些年,她们的服务地域从白水扩展到外县、邻省,得到了更多收入。

  “当初看到技术人员给农户剪树、嫁接,一天就能赚100多元,我羡慕得不得了。”林秋芳脑子活,人也勤快,她带着老乡学起技术,“天黑了都不回去,追着专家问个不停”。

  如今,林秋芳的团队成员熟练掌握着扦插、压条等种植技术,80多名队员还拿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从春到冬,再无农闲。“冬春季节,我们去各地提供果园服务。摘苹果时,我们就给大家张罗销售。”谈及收入,林秋芳哈哈一笑,“好着哩,电动三轮车都换成小轿车了!”

 
共赴亚运
共赴亚运
写在杭州亚运会 倒计时一周年之际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杭州9月22日电(记者商意盈、夏亮)竞赛场馆全部竣工并完成赛事功能验收,“迎亚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入快车道,亚运场馆提前开放掀起全民健身热潮……23日,延期后的杭州亚运会迎来倒计时一周年,各项筹备工作也结出累累硕果,“天堂之城”再次蓄势待发。
 
  9月19日,历时一个月的全国体操系列赛(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全国体操锦标赛、全国蹦床冠军赛)在杭州黄龙体育馆落下帷幕。本次比赛按照承办亚运会的标准、全要素参与、全流程演练,得到了参赛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一致好评。
 
  “这次冠军赛的场馆就是亚运会比赛场馆,特别贴近国际比赛的氛围和环境。”艺术体操国家队教练孙丹说,这样的比赛环境,达到了锻炼运动员的目的。
 
  一方面积极推进检验亚运场馆运行团队能力及赛事组织、服务保障的“模拟考”,另一方面“还馆于民”也从理念变成现实。日暮西沉,走进夜幕下的拱墅运河体育公园,迎面而来的除了秋日微风,还有附近居民高涨的健身热情。有人在国风跑道上跑步,有人踏着滑板追逐晚风,有人随着音乐在广场上起舞……
 
  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位于杭州闹市区,定位既是亚运公园,也是开放式的人民公园。去年年末,公园开始对外开放。一南一北,两座场馆,行走其间,绿草如茵,清水环绕,公园迅速成为杭州市民的“网红打卡点”。“天气好时,每天的接待人流量在四万人以上。”公园运营方、蓝城杭亚文体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宓说。
 
  在场馆设计之初,就将“节俭办赛”“还馆于民”的理念融入其中,让运营单位提前介入,充分考虑赛事和赛后功能需求,这在杭州亚运会的场馆建设和改造中非常普遍。杭州亚运会虽然延期,但这些已经建成的场馆并未束之高阁。杭州亚组委今年5月宣布,原则上已全面竣工并通过赛事功能验收的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自今年7月1日起陆续惠民开放。
 
  “亚运会推迟了一年,我们没有选择空着场馆,而是向全社会惠民开放,让大家去用起来。”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杭州市副市长陈卫强说。
 
  让老百姓共享亚运红利,“还馆于民”只是其中之一。以亚运为契机,杭州正全力推进嵌入式体育设施建设打造“10分钟健身圈”,城市空间的“边角余料”正成为全民健身的“金角银边”。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2020年4月,杭州发布了《杭州市亚运城市行动计划纲要》,其中包括基础设施提升、绿水青山守护、数字治理赋能等八项具体行动。
 
  随着亚运的脚步日益临近,杭州西站、萧山国际机场三期、合杭高铁湖杭段、机场轨道快线(19号线)等“两点两线”重大项目正式投运。根据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的信息,预计到今年9月底全市快速路总里程将达到480公里。住在这里的人们正切身体会到悄然发生的变化——交通方便了,道路变美了,城市基础设施也愈发完善。
 
  智能是杭州亚运会的四大办赛理念之一,也承载着亚奥理事会对杭州亚运会的期待。作为杭州亚运会地标性建筑,“大小莲花”(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网球中心)智慧化改造也在今年上半年揭开了神秘面纱。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一块名为数智管理舱的超级大屏,让工作人员足不出户便能够掌控全局。
 
  “通俗来说,‘大小莲花’里真实存在的东西,在数智管理舱里的电脑模型中也都全部存在。”“大小莲花”数字化业务负责人珞林说,数智管理舱链接了整个“大小莲花”区域内的50个弱电系统、2万多个设备、8万多个设备单元,可以实现对场馆区域内的水、电、气等实时能耗的监测,还可以统计二氧化碳、碳排放量等,智能推算出场馆能耗“最优解”。
 
  再次来到倒计时一周年的时间节点,陈卫强说,杭州亚组委将重点围绕细化场馆运行方案、提升改造信息指挥系统、举办测试赛查漏补缺、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激发全民亚运热情等方面努力。“还有一年的时间,我们把它看成是新增的力量、新增的收获,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亚运、参与亚运、支持亚运。”     (参与记者:马剑、许舜达)
 
 

 
上海立法保障进博会越办越好
上海立法保障进博会越办越好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上海9月22日电(记者郭敬丹)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22日表决通过《上海市服务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条例》,条例主要从支持办展办会、服务与保障、综合效应等三方面作出规定,共五章四十条,将于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根据条例,上海的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国家明确的进口博览会承办单位,聚焦重点领域,做好先进技术和产业的招展;支持上海本市企业、机构与承办单位开展合作招商办展,优化展商、展品结构。

  条例对出入境便利化服务、志愿服务、知识产权保障、法律服务等内容作出规定,提供高质量服务。例如,上海加强进口博览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全球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在进口博览会首发、首展。上海市知识产权相关管理部门会同承办单位在进口博览会举办期间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机构,组织专业人员进驻,开展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投诉受理、案件处置、有关展出证明办理等工作。

  在综合效应方面,条例要求发挥进博会平台作用,对进博会促进上海贸易、投资、产业、消费等方面作出规定。例如,明确以展览品贸易方式进口的进口博览会展品在展后可以转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者保税物流中心(B型)予以核销并转为保税货物,符合条件的商品可以开展跨境电商网购保税业务。

  条例明确,上海按照国家对外开放总体部署,对标国际贸易投资通行规则,推动更高水平国际合作,助力构建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介绍,为了更好发挥进博会“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推动进博会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上海通过地方立法对办好进博会提供法治支撑,固化服务保障机制和举措,持续放大综合效应。

 
西安:电影艺术融入市民生活老旧厂区焕发经济活力
西安:电影艺术融入市民生活 老旧厂区焕发经济活力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市民在西影“电影圈子”内观看露天电影(9月11日摄)。西部电影集团(简称西影),是新中国六大电影制片基地之一,它的前身为成立于1958年的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中国电影捧回多个国际奖项。2016年起,西影拆除厂区围墙,围绕“电影生活化、生活电影化”建立电影博物馆、胶片工业馆、艺术档案馆、商业综合体等多个相关业态聚合的“电影圈子”,让电影艺术融入市民生活,将国家级工业遗产项目变身极具经济新活力的电影产业集聚区。                    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浙江“低碳稻”亩均碳减排超20%
浙江“低碳稻”亩均碳减排超20%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杭州9月22日电(记者许舜达)中国水稻研究所日前公布了低碳稻作技术最新成果数据,在不减产的前提下,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的长三角地区首个低碳稻田,实现亩均碳排放当量较传统模式减少超20%。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但稻田系统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源之一。此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上,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放等措施。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王丹英研究员告诉记者,降低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核心就是减少甲烷气体排放,减少种植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以及减少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使用量。

  据介绍,该低碳稻田项目包括400亩核心区域和1500亩辐射农田,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相关企业研发低碳稻作技术,通过无人机光谱分析和基地可视化平台实现生长差异化辨别,最小单位精准施肥灌排。同时,根据数字化预测水稻不同生长周期碳排放量,予以农事作业指导等。

  经测算,引入低碳稻作技术后,每亩稻田的甲烷排放可降低6公斤,能减少排放约150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

  王丹英表示,通过低碳稻作技术,能同步实现水稻丰产与稻田降碳减排,未来可以服务整个长三角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更多地方。

 
让文明新风“接地气”“入人心” 青海推进移风易俗基层工作观察
让文明新风“接地气”“入人心”
青海推进移风易俗基层工作观察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西宁9月22日电(记者陈杰、张龙)“婚丧嫁娶要节俭,人情消费量力行……”台上眉户戏词铿锵,台下观众掌声雷动。近日,边麻掌村一出名为《高额彩礼》的眉户戏让小山村热闹起来。

  眉户戏,俗称为“迷糊”“曲子戏”,传入青海已逾百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的边麻掌村,每当眉户戏开演,十里八乡的村民们便聚集在戏台子前,听着曲子,乐在其中。

  2017年开始,边麻掌村眉户戏业余剧团以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盘活”非遗文化。

  剧团负责人张发旺说,针对部分群众存在铺张浪费、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他们编写了《高额彩礼》《老来难》等揭露不良风气的新剧目,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75岁的雷友忠是眉户戏的忠实“票友”,他说:“相比村干部上门宣传、村里开会一板一眼地讲政策,大家更乐于接受眉户戏的宣传方式,村里上到80岁的老人,下到上学的娃娃都能看得懂。”

  “眉户戏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群众接受度高。”张发旺说,村民平时出门打工、忙农活难以集中,给农村政策宣讲带来了一定难度,而戏剧表演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把政策宣传、乡风文明建设融入剧本中,不仅让村民们听得明白,也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当地从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中选拔人员组成“三老”宣讲团,把党的方针政策从会议室搬到百姓的家门口,让“大道理”接地气,深受群众欢迎。

  今年70岁的老党员薛德礼退休后想要继续发挥余热,5年前通过社区推荐加入宣讲团,如今是“三老”宣讲团的负责人。

  “祁连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宣讲团必须要弯下腰、俯下身,才能做好工作。”薛德礼说,平时宣讲过程中,他注重把会议文件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从不照本宣科。

  在祁连县峨堡镇白石崖村,“彩礼”的压力一度让藏族小伙桑德海愁眉不展。

  “高额彩礼会给新人带来经济负担,嫁过去就要面对沉重的债务。真爱不能和彩礼画等号。”在宣讲团和村干部的多次劝说下,女方银木措的父母终于同意举办“零彩礼”的婚礼。

  这场特别的婚礼,没有豪华的迎亲车队,也没有披红挂绿的彩礼和陪嫁,拉开了当地推进移风易俗,实行“零彩礼”新风尚的帷幕。

  今年9月,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五上村,村民韩占云为父亲韩录林举办葬礼,治丧仪式一切从简,时间大大缩短。

  “以前我们这里结婚丧葬都要请客摆席,大家都想把事情办得风光一点。”韩占云说,自己起初也打算为去世的父亲办一场“像样”的葬礼。

  五上村党支部书记朱印得了解情况后,和村两委干部来到韩占云家中,向家属讲解移风易俗相关条例和村规民约,引导家属丧事简办。

  “经过干部引导,我们遵守移风易俗条例,服从疫情防控大局,不组织亲友聚集吊唁。”韩占云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经济负担。

  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曾经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不仅影响社会风气、造成铺张浪费,也给群众带来很大负担。

  2020年,海东市出台并施行《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起到很大作用,也为青海其他地区推进移风易俗立法提供了有益探索。

 
杭州亚运会各项工作基本准备就绪 专访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杭州市副市长陈卫强
杭州亚运会各项工作基本准备就绪
专访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杭州市副市长陈卫强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杭州9月22日电(记者夏亮)延期后的杭州亚运会23日进入倒计时一周年,这也意味着亚运的脚步渐行渐近。杭州亚组委副秘书长、杭州市副市长陈卫强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杭州亚运会各项工作基本准备就绪,将力争举办一届“办赛精彩”“文化多彩”“交流出彩”的亚运盛会。

  “杭州亚运会推迟一年举办,我们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准备就绪。”陈卫强说。

  “节俭办赛”是当下举办综合性体育盛会的主流趋势,杭州亚运会也不例外。陈卫强表示,“节俭”将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的一大亮点。“既要把赛会办好,也要勤俭节约。一方面我们依靠赞助,通过社会资源,让大家来参与办亚运,从而减少纳税人的支出,减少政府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场馆及设施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

  历时近5年建设,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56个竞赛场馆于今年3月31日全面竣工并通过赛事功能综合验收。尽管随后不久亚奥理事会宣布了杭州亚运会延期的消息,但已建成的场馆并未就此束之高阁。

  “我们85%的场馆都由第三方团队来运行,延期后所有的场馆也都是惠民开放,让大家去用起来。我们不怕它用旧,也不怕它损坏。”陈卫强表示,竞赛场馆及设施在比赛时间外的利用既是节俭办赛的延伸,也是节俭办赛的成果。

  除了节俭,“绿色”也将是杭州亚运会筹办过程的亮点。“除了碳中和,我们也非常强调场馆建设要体现绿色理念。比如,靠近钱塘江的场馆,我们利用钱塘江丰富的水资源,来调节场馆周围的小气候。”陈卫强说。

  亚奥理事会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于杭州举办一届“智能”亚运会的期待。“智能”无疑将是杭州亚运会最显著的标签之一。

  “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就是智能亚运一站通。”陈卫强说,该平台围绕“食、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需求,结合票务功能和防疫谋划,整合各类城市服务,为观众提供从购票、出行、观赛到住宿、美食和旅游等“一站式”服务。

  此外,陈卫强还透露,在路况相对复杂的杭州奥体中心,届时可以使用AR进行导航;亚运村和奥体中心主场馆之间往返通勤,无人驾驶将带来便利;公园里开辟的观赛空间,可以给市民带来沉浸式观赛体验。

  在陈卫强看来,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既要办赛精彩,也要文化多彩,还要交流出彩。为了实现这“三彩”,杭州亚组委也进行了多番尝试。比如在项目设置上,杭州亚运会增设电子竞技和霹雳舞为正式竞赛项目。在吉祥物的选择上,机器人“琮琮”“莲莲”“宸宸”分别代表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西湖和京杭大运河,充分融合了杭州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创新基因。在交流互动上,创作了以亚运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旨在激发全亚洲人民对于亚运情感的共鸣。

  陈卫强表示,接下来一年时间,杭州亚组委将重点围绕细化场馆运行方案、加强工作人员英语培训、提升改造信息指挥系统、举办测试赛查漏补缺以及营造全民健身氛围等方面继续努力,激发全民亚运热情。

  “还有一年的时间,我们叫‘亚运+1’,这个‘1’是新增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把它看成新增的力量、新增的收获,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亚运、参与亚运、支持亚运。”陈卫强说。

(参与采写:陈梦竾、孔令杭、王科)

 
我国今年第6处新建大型灌区开工
我国今年第6处新建大型灌区开工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刘诗平)总投资达104亿元的安徽省怀洪新河灌区工程22日开工建设。至此,国务院今年重点推进的6处新建大型灌区工程已全部开工。

  建设工期48个月的怀洪新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43万亩,其中改善灌溉面积171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72万亩。灌区工程以农业灌溉排涝为主,兼顾城镇供水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国务院今年重点推进的6处新建大型灌区工程,分别是江西大坳灌区、江西梅江灌区、广西大藤峡灌区、广西龙云灌区、海南牛路岭灌区和安徽怀洪新河灌区。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新建大型灌区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益、充分发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经济大盘作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六天五夜,勇士逆行震中
六天五夜,勇士逆行震中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本报记者吴光于、李力可
 

 
  “你看,山还在那里。”徐凯手指的方向,“蜀山之王”贡嘎山从云雾中露出了主峰。地震没有撼动它的巍峨,但山的脚下很多事都变了。
 
  这些天来,徐凯有时会因腰痛半夜醒来。总有那么几秒,他会不知身在何处。9月5日泸定地震发生后,那场六天五夜的生死大营救,刻骨铭心的一幕幕,仍时常在这位特警脑海中浮现。
 


 
  地震来的时候,地面会像水面一样掀起波浪,地底下传来的持久轰隆声听上去就像尚未划破天际的闷雷。
 
  地震波尚未过去,驻扎在贡嘎山下康定老榆林村的甘孜州公安局特警支队已经接到州公安局的救援命令,应急预案同时启动。
 
  从组织指挥到整装出发,这一切,甘孜特警支队已经演练了许多次。
 
  震后5分钟,第一批110名特警在战训勤务科科长徐凯的带领下奔向震中泸定县磨西镇。
 
  队伍中最小的拥忠和扎西降初只有23岁。33岁的徐凯是最年长的“阿哥”。
 
  “凯哥,注意安全,不要逞能。”来不及和家人通话,新婚妻子的信息先到了。“把你身边的兄弟们照顾好。”妻子随后又补了一条。
 
  从康定前往磨西,最快的是走榆磨路。这本是一条壮美的景观大道,沿途可见绵延的雪山和碧绿的高山草甸。但这天一路烟尘滚滚,到处都是山体垮塌,落石和断木不断砸下。70公里的路,汽车开了一个多小时。
 
  到达之后,支队又有两个梯次增援的队伍到达。271名甘孜特警成为震后第一支抵达震中的成建制救援力量。
 
  磨西镇,这个贡嘎山下的美丽小镇以海螺沟冰川和温泉闻名,是许多人的诗和远方,可眼前的一切像灾难片中的场景。
 
  空气里弥漫着尘土。徐凯领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到贡嘎广场附近的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救援。
 
  正在奋力刨挖废墟,指挥部传来新命令——磨西镇青岗坪、蔡阳村、共和村道路、通讯全部中断,村庄人口稠密,情况万分危急,必须即刻派出精锐力量探明情况、报告灾情!
 
  “战训勤务科、尖刀大队随我徒步进山!”下午3时,徐凯一声号令,60名特警向青岗坪村进发。
 
  昔日的公路支离破碎,沿途都是塌方,徐凯在前探路,最终选择从一处呈70度、落差约200米的塌方体上“速降”到磨西河岸。
 
  河对岸已经站着几名群众,朝队员们焦急地挥手。但水深浪急,无法直接涉水过去。
 
  沿河搜寻,他们很快找到两根横跨河面的钢索。这本是温泉酒店用来挂输水软管的,此刻成了“便桥”。
 
  脚踩,手抓,没有任何保护措施,队员依次走上钢索。钢索上的机油让脚下不停打滑,走到河面中央更是晃动不停。这段30米的钢索,徐凯走了4分多钟。
 
  太慢!更不可能背着伤员这样过河!
 
  焦虑之际,另一组队员沿河搜寻发现一块离河对岸较近的巨石,率先过河的战友打锚点接应,很快在两边架起一座“飞索桥”,曾经当过高山向导的王万锐第一个冲上去,四肢倒挂,背对激流,飞快移向对岸。紧接着,队员沙马泽呷跃上飞索。钢索和飞索两路同时过河,队伍很快全部来到对岸。
 
  河岸边有几棵倒下的树,就地取材,简易浮桥很快搭起来。随着武警、消防战士们的抵达,更多便桥架起来。它们成为运送物资、转运伤员、疏散群众的“生命线”。
 
  下午4时,徐凯带领队伍进到青岗坪村。处理完险重灾情后,他留下10人负责继续救援并向指挥部汇报灾情,又派了10人前往蔡阳村搜救。剩下的队员继续和他翻山越岭,朝共和村二组进发。
 
  抵达二组已是傍晚,一位被马蜂蜇得伤势很重的老人躺在地上无法动弹。为他简单处理伤口之后,徐凯从老人家震塌的房子里搬出了床垫和棉被,联系指挥部派医疗组接应。
 
  此后队伍一分为二,一队原地搜救,另一队前往共和一组,并约定好到共和三组会合。
 
  刚一进村群众就围拢上来:“到处都在滚石头,你们怎么进来的?”“我们能安全进来,就一定能把大家安全带出去!”徐凯一遍遍安慰大家。
 
  直至6日凌晨1点,甘孜特警和消防、武警官兵一起,将数百名被困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
 
  一边挺进,一边了解灾情,人员被困情况越发清晰——大山更深处的海螺沟景区三个营地还有大量建筑工人、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滞留。
 
  “继续进山!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接到突击队汇报,支队长俄吉志美命令徐凯带领队伍继续前行。
 
  共和三组之后,道路愈发艰难。虽然老乡一再劝阻,徐凯还是决定带8人去探路。
 
  一段路基完全塌陷的地方,泥石流来了。
 
  “阿哥,我腿抽筋了。”赵浩鑫陷在淤泥中,泥浆已经没过膝盖。
 
  头顶上山石摇摇欲坠,徐凯踏回淤泥将他一把架起。突然,两人一齐下陷,流动的泥浆裹挟着二人,悬崖越来越近……
 
  “这下完了。”徐凯此生第一次感到如此恐惧。
 
  “就算要死也要搏一把!”他咬紧牙关,架着赵浩鑫又奋力迈了一步,收紧身体核心力量,奋力再迈一步……站回踏实的地面,这位以3分14秒成绩一直保持着四川省特巡警大比武综合体能科目纪录的老特警也开始抽筋。
 
  正在压腿处理抽筋的工夫,落石又来了。拉起战友,又是一阵狂奔……
 
  这之后是蜂子岩长达3公里的塌方路段,徐凯让带路的村民掉头回村。他们攀着塌方体继续向前。天已经完全黑了,手电和头灯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竖起耳朵!跟着我的脚印走!看准就赶紧过!”
 
  路况越来越危险,深夜23点,他们决定在海螺沟一号营地附近休息,等天亮能看清路况再行动。
 
  那夜,他们感受到至少20次余震。虽然筋疲力尽,还得保持“强制开机”。徐凯要求队员不能脱下头盔和鞋。盖着一张路上捡来的塑料地膜,8人并排躺下。没有人睡着,他们听了一夜山谷中落石的声音。
 


 
  6日清晨5点20分,又是一阵余震。8人齐刷刷从地上弹起来,此时头一晚留在共和三组的队员也冒险上来了。徐凯从背包里拿出一面国旗,让大家在上面一一签名,共24人,一起向海螺沟一号营地开拔。
 
  “没有人知道前面是生是死。”徐凯对大家说。
 
  但没有一个队员提出异议。“穿的这身衣服会教你勇敢。”
 
  在一号营地,他们找到两位老人和4位景区工作人员。
 
  一位老人头部被落石砸伤,伤口已经化脓,双腿因为骨折无法动弹。他没有呻吟,只是静静地躺在地上。另一位老人有心脏病,拄着拐杖,坐在地上一言不发。就在将他们往空旷地带转移时,受伤老人喃喃地请求:“你们要是看见我的狗儿,帮我喂一下吧……”
 
  那一刻,徐凯无比心酸。简单处理完老人的伤口,他向指挥部请求直升机转运,同时也得到揪心的消息——当天夜里海螺沟景区会有降雨。
 
  “你们务必保证自己安全!要冷静判断、择机行事!”卫星电话那一头,支队长声音嘶哑,万分焦虑。
 
  是上还是下?徐凯面临艰难抉择:前面的路已经几乎没有路基,下雨会加重塌方,即便能上去,也大概率走不回去。但是二号、三号营地依然情况不明,支队派我们进来就是要摸清情况、带出群众,不能就这样回去!
 
  他把所有人召集到一起。“前面的路更加危险,但是山上还有人,我们肯定还得继续上,稍后有直升机接上伤员,你们可以先撤离一部分,愿意跟我继续走的举手。”
 
  齐刷刷,24双手全部举起来。
 
  徐凯眼角有点湿。
 
  与过去执行的所有任务不同,这场救援的可控因素太少。对于今年刚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的徐凯来说,这是从警以来最大的挑战。他面前的这群小伙子平均年龄只有26岁,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不敢想最坏的结果。
 
  在一号营地待了两个小时,等接伤员的直升机。再三确认飞机当天会来后,他们燃起一堆烟,又用石头压着沙发巾,在空地上摆出一个“H”为直升机做指引。担心后续还会塌方,他们卸掉了立在一号营地前的钢制广告牌,斜搭在公路堡坎边,留出一个紧急避险空间。
 
  吃了几口烧洋芋,队伍继续出发。徐凯又让大家装上几块生洋芋。
 
  终于,山谷中传来直升机的声音,他们远远望见,飞机悬停在身后一号营地的上方。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继续向前是三处巨大的塌方体。余震不断,山石激起滚滚烟尘,几步开外的战友都看不清。“把国旗打出来!每过一个危险路段我点一次名!”徐凯把先前签名的国旗绑在一根树枝上,让安全员用旗语提醒。
 
  “各小组务必缩小铺开面,注意观察落石、脚下路况和临时躲避点!一定要看红旗的指示,每个人都必须给我安全过去!”
 
  回想那日,曹立鹏眼前全是国旗的影子,耳边尽是吹哨声和徐凯的嘶吼。
 
  “周围什么都看不见,抬头只有国旗。它在的地方就是方向,它举起来的时候就是冲锋。”
 
  那天,一块巨石从山上滚下,看到旗语提醒,8个人迅速躲到另一块巨石背后,落地瞬间,巨石碎成无数小块,砸到队员们的头上、肘上、腿上、背上……幸而都是小伤。
 
  刚抵达二号营地,就听到一阵欢呼。“特警来救大家了!感谢党和政府!”人群中有曹立鹏的父亲。两人相顾无言,抱在一起默默流泪。
 
  “爸爸,来的路上嬢嬢跟我说妈妈没事。”“好的好的,爸爸也没事,你去忙你的事。”
 
  二号营地被困的是100多名工人和景区工作人员。没有人员受伤,但人们情绪激动,担心山下家人的安危,想冒险走下去。
 
  徐凯把队员分成了几个小组,分头介绍几个村庄的情形,安抚大家。
 
  有人用纸杯盛来一杯稀饭,徐凯仰头一喝,狠呛一口。
 
  “那是这辈子喝过最香的稀饭。”徐凯说。传着仅有的几个纸杯,队员每人喝了五六杯。“其中有个人喝到的那杯里有块肉,简直是中了大奖。”
 
  巡查完二号营地,徐凯判断避险位置相对安全,队伍继续向三号营地出发。
 
  6日14点多,在历经23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后,24人队伍终于抵达三号营地。
 
  自此,震后满目疮痍的大山,被他们用脚探出了一条长达70公里的生命通道。他们身后,一支武警救援队伍也到了。
 
  “救援来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沉闷的营地响起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
 
  被困的有100多人,包括游客、景区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其中还有一名德国留学生。
 
  终于有了海螺沟景区人员被困的详细情况,指挥部立即制定救援方案。
 
  山上,特警们还有更多事要做。
 
  地震后,景区工作人员成立了一个临时党支部,一直忙于维持秩序、保障被困人员基本生活需要,但局面并不乐观——有人高原反应,有人情绪焦虑……
 
  游客中有人执意要徒步下山。徐凯掏出手机,给他们看来时拍摄的视频。“这只是还相对安全的路段。”徐凯说。
 
  安顿着七嘴八舌的人们,指挥部传来消息——将尽快派出直升机,但当天的气候条件无法再起飞。
 
  三号营地的背后是一面巨大的悬崖,此时已裂开一道缝隙。虽然离营地还有一段距离,但徐凯判断,一旦垮塌定会殃及营地。
 
  三号营地曾经发生过泥石流,这也是他最担心的事情。
 
  巡查一番之后,他们确定了两条避险路线。虽然已经筋疲力尽,徐凯还是狠心让队员们搞了两次演练。
 
  这是多年来的实战经验——任何时候都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6日晚,他们把被困人员安顿在大巴中,告诉司机一旦有响动就赶紧朝能开的地方躲避。
 
  有人不理解,认为这太小题大做。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徐凯的判断——那天夜里,真的有一块巨石砸到三号营地的空地上。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们用彩条布搭了个雨棚,身上的衣服和鞋已经干了又湿好多次。海拔3000米的营地,寒风裹着冰雨,气温降到四五度。他们升起一堆火烤衣服,不知不觉中,有人的鞋被烤糊。
 
  7日天刚蒙蒙亮,二号营地的包工头前来求助:很多工人绷不住了,执意要走出去。徐凯赶紧带着4个队员过去分头劝阻。刚安抚好这边,对讲机又传来呼叫:三号营地又有人执意要徒步下山。徐凯又去劝阻……
 
  焦头烂额之时,指挥部传来消息,直升机将在当天上午前来转运被困人员。
 
  要转移的人员有200多名,只能分批走。伤员、老人、妇女优先,之后再是青壮年,救援人员留到最后——这是他们与武警、景区工作人员达成的共识。他又让队员仔细巡查了一遍,确保没有遗漏人员。
 
  海螺沟景区树林茂密,他们把停机点选在离三号营地不远的干海子附近。为了引航,用油漆画了一个大大的“H”,还插上了国旗,生了火放烟……
 
  下午1时左右,伴随巨大轰鸣,直升机出现在视野中。
 
  终于等到你!
 
  “闭上眼睛,跟着我们走!”螺旋桨掀起狂风,队员将人们一个个护送至机舱口,陆航团战士将他们接上飞机。
 
  送走第八架次飞机后,徐凯给妻子用卫星电话报了个平安。通话只有30秒,很快又响起直升机的声音,只好挂断。
 
  到了第十三架次,徐凯让赵浩鑫先走。“你先回去给指挥部报告详细情况,我们随后就到!”
 
  他们将216人安全送上飞机,但没有等到来接自己的第十四架次。
 
  指挥部传来消息:因为降雨,飞机当天不具备起飞条件。
 
  此时的三号营地变得空空荡荡,只剩下24名甘孜特警、4名武警和6名景区工作人员。
 


 
  得到最新情况,特警们并没有太多失落。
 
  安全送走了216名被困人员,意味着任务圆满完成,终于可以喘口气。
 
  “顶多再留一夜,明天可以下山。”徐凯暗自思忖。他开始组织分配补给、收集柴火、重新搭建避雨设施。
 
  队员们排出了值班表,保证全天24小时都有7个哨兵轮岗,负责监测落石和泥石流。卫星电话与指挥部保持着每小时一次的联系……
 
  大家开始复盘这一路的点点滴滴。他们谈论着这一路的惊险,相互模仿着滑稽的动作,说到有趣的地方笑成一团。
 
  没有人谈论家人。
 
  没有人敢开启这个话题。
 
  8日,天气持续恶化,飞机依然无法降落。
 
  到了中午,卫星电话无法再接通。
 
  “我们已经成功把大家都送出去了。我们是救援队不是被救的,大家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准懈怠!”徐凯鼓励大家。
 
  他们按入警先后顺序轮流站岗。每个人轮到自己时都想多值一两个小时,让其他人多睡一会儿。
  “请18年入警的战友放心!”“请19年入警的战友放心!”海螺沟冰川下,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9日晨,徐凯又一次拿起卫星电话,这一次终于接通。
 
  电话那头,支队长的声音在发颤。这一头,徐凯也激动万分。“快!快!给我找根烟。”他朝着队员喊,忘了烟早已抽完。
 
  有人找来一个烟屁股,他看都没看,直接咂了一口。“再来一根!”又是一个烟屁股……
 
  “报告支队长,甘孜特警24名队员一个不少,全部平安!我们随时待命!”
 
  “等你们凯旋!”
 
  雨还在下,原定当天中午接他们的飞机没有来。
 
  望着远方的云雾,天空有些要放晴的样子,他鼓励大家耐心等待。
 
  沉闷的气氛很快被一幕趣事打破:几个队员嘴唇黢黑,一问才知原来这几天没办法刷牙,嘴里难受得慌,于是发明了“牙粉”——把烧过的木炭搓成粉末,在牙上反复摩擦,还真有点效果!
 
  大批人员撤离后,山上的猴子胆子也越来越大,这天大模大样地走到营地翻吃的。
 
  “你们说,等我们回去,是不是就跟它们一样了?”一个队员指着猴子问。
 
  “是成这样吗?”平日严肃惯了的徐凯故意咧开嘴问道,大家一阵哄笑……
 
  10日清晨,天空终于放晴。得知直升机马上起飞的消息,大家把营地里捡来的半个烂南瓜煮了一锅粥,吃了顿“大餐”。
 
  徐凯变戏法似的从兜里掏出两根烟,分给十来个兄弟,大家轮流咂了一口。
 
  “阿哥就是阿哥,啥事都有备用方案!”
 
  “这下真的没有了,下去给你买。”
 
  9点38分,直升机缓缓降落,24名特警手挽着手站成了一道人墙,直升机背后,贡嘎山露出了雪峰。
 
  透过舷窗,他们终于把来时的路看清。
 
  那一处处巨型的塌方体,那些依然落石的山体,那些隐没在密林深处看不见的脚印,见证着过去的六天五夜,他们历经高寒、缺氧,走过密林、高山。
 
  这一路走来,他们为群众搭建起7处临时安置点,成功救援13名重伤者、25名轻伤者,协助直升机转运被困群众216人,还带领500人从陆路避险转移……
 


 
  勇士们回到磨西镇的那天是中秋。
 
  停机坪上,局长来了,支队长来了,战友们紧紧相拥,像分别了一个世纪。
 
  在特警支队临时驻地门口,徐凯远远瞥见妻子的身影。妻子是海螺沟景区医院的医生,5号本来在休假。地震后,她也追着特警们的脚步,第一时间冲向磨西镇,回到岗位上。他不敢多看,7月新婚后,这是他第一次见她。
 
  冒死前行的一路上他没流过泪,那一刻却控制不住泪水。他不敢告诉她这一路的艰辛,更不敢提亏欠和牵挂。所有的情绪都哽在嗓子里,吐不出,也咽不下。
 
  归建当天,支队长缴了徐凯的对讲机,命令所有突击队员强制休息。但他依然没办法就此睡过去。“还有那么多人在拼命,怎么能睡得安稳?”
 
  从磨西镇到得妥镇,救援还在继续。
 
  失去了父亲和妹妹的特警秦晓强,仍在运送救援物资。
 
  巨大的塌方体上,还不断有人冒死前行,从孤岛里背出伤员,带出村民。一张张分明还是孩子一样的面孔,在这场灾难中,一夜成人。
 
  眼前的一切,似曾相识。
 
  12年前,“4·14”青海玉树地震,记者曾在尘土飞扬的结古镇跟随这支队伍采访。见证过一群热血青年长途奔袭11个小时后,从废墟中抢出生命,不休不眠。
 
  多年以后,再与这支队伍重逢,已是全新的面孔,却又似是故人。
 
  支队长俄吉志美说,自2008年组建,他们一直坚持着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一批又一批甘孜特警,以“雪狼”为代号,坚持着最严苛的训练,承担着急难险重的任务。
 
  金沙江两次断流形成的堰塞湖边,理塘、九龙的森林大火中,丹巴水电站透水事故的救援现场……他们一直在与险情争夺时间。
 
  “你们凭什么能活着出来?”我一次次问徐凯。
 
  “我们是雪狼,是团队,有默契,有信任。危险面前,我们有判断、有理性。遇到困难,我们有信念、有勇气。雪狼就是这样,遇强则强,遇刚则刚。”
 
  贡嘎,巍峨的“蜀山之王”。在藏族群众的信仰中,它是一座“神山”。
 
  徐凯的外婆相信,孙子冒死前行的日日夜夜里,它默默护佑着他和身边的兄弟。
 
  但徐凯明白,若没有一身硬本领,他们也许早消失在这茫茫的大山里。
 
  多年来,他们不分昼夜地爬冰卧雪、负重奔袭,他们反复锤炼的各种警务技能是这次死里逃生、成功救出群众的根本保证。
 
  “9·5”地震发生前两周,特警支队举行了一次警务技能大比武。比武科目包括高海拔山地武装奔袭、简易担架制作、伤员应急处理、伤员转运、结绳……两周后,他们来到另一个比武场,这一次是与死神较量。
 
  9月13日,泸定地震第一批救援人员从灾区撤离。磨西镇上,人们扶老携幼夹道相送,车辆驶过的地方,鲜红的国旗、洁白的哈达汇成一片海洋。
 
  回到康定老榆林的基地,换下泥泞的作战服,特警又回归了日常的训练。徐凯依然没有回家。
 
  他说回到磨西镇的那天,他把突击队拉了个群。经此一役,大家成了过命兄弟。
 
  他还讲起一件事情——那天坐在飞机上,他曾问大家,如果需要,敢不敢再进一次?
 
  “敢!敢!敢!”那是兄弟们的回答。
 
故乡的藤野先生   本报记者王子江、杨汀

  不到六岁就离开了日本福井县芦原市,藤野幸弥对故乡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地方:老屋和墓地。
  老屋现在是藤野严九郎纪念馆,墓地里埋葬着这位因鲁迅的文章而闻名的藤野先生,也就是他的祖父。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句话,是大部分中国人都在《藤野先生》一文里学习过的。
  去年,藤野幸弥的母亲在94岁的高龄去世,他带着母亲的骨灰从横滨回了一次芦原,将它葬在家族墓地里。
  墓地位于芦原市福元寺内,有两块墓碑,左边一块是单独为藤野严九郎竖立的,黑色的大理石墓碑非常光亮,背面的碑文显示,碑是严九郎的次子藤野龙弥在1958年修建。龙弥是幸弥的父亲。
  “如果不是鲁迅,藤野先生的故事只能流传在家人的圈子里”
  藤野幸弥不像祖父那样黑,也并不瘦,他已经67岁,个子不高,头发全白了,穿着的确比较“模胡”:一件短袖衬衣下面的扣子都开了,脖子上缠着一条擦汗的蓝色毛巾,腰里围着硕大的腰包,胳膊上挎着一个绿色书包,后面还背着一个与身高并不相配的红色双肩背包。
  “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去世10年了。小时候父母在外地工作,我就被留在老家由祖母照顾,5岁的时候,父母到横滨工作,我就离开了老家。”
  中学放暑假的时候,他就回去看望祖母。1983年,中国绍兴市和日本芦原市缔结友好城市,市政府希望将这座老房子建成纪念馆,他的父亲就同意了。
  “其实那个房子已经非常破旧,如果不捐出去的话,很有可能就自然毁坏了,捐出去还能够得到保护,同时也是为了两个城市友好。”藤野幸弥说。
  老屋两易其址,2011年搬迁到芦原火车站对面,乘客一出站就首先看到这座藤野先生故居加诊所改造的纪念馆,前面是一座鲁迅和藤野先生的雕像。1990年,雕像落成的时候,藤野幸弥和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都出席了揭幕仪式。
  藤野幸弥去参观故居时,很多以前的画面会浮现在脑海里,他能够想起,幼年从台阶上摔下来的情景,还能看到他最熟悉的、房子里挂着的祖父亲笔书写的中国经典《孝经》。当然,更多的是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是老人讲过的故事。
  祖母与藤野先生都是二婚,祖母出生于商人家庭,藤野先生出身医学世家,两人的三观很多时候并不一致。“祖母告诉我,有一年家里地震,她丢下孩子一个人从房子里跑了出去,这件事被祖父说了一辈子。另外,祖母有时候有点大小姐脾气,花钱大手大脚,于是有时候会嫌祖父小气。”
  其实藤野先生并不小气。藤野幸弥说,现在的纪念馆里,有父亲小时候写的作文,形容家里到处是蔬菜。他于是想起祖母曾告诉他,当时农民生活艰苦,看病时交不起医药费,即使病人没钱,藤野先生也会好好看病,因此贫苦的人来看病时,就会带一些种得比较好的蔬菜水果作为酬谢。
  “祖母说,家里的西瓜太多了,只能放在浴缸里。”
  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但如果不是鲁迅,所有的故事也只能流传在家人的圈子里。藤野幸弥在初中时,从祖母的口中听说了鲁迅和祖父交往的经历,祖母还说,丈夫亲口告诉她,中国一定会发展起来的。
  “祖父告诉祖母,日本的文化来自中国,日本应该对中国抱有敬意,对中国的侵略应该立刻停止。他还说,再过100年,中国会变得非常强大,到时候日本会发现侵略中国是个错误,可到那时候已经晚了,因为已经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伤痛。”
  藤野先生是1945年8月11日去世的,中国变得强大,用了不到100年。
  “藤野先生是基于汉学的精神与鲁迅相处的”
  藤野幸弥说,家里人很少谈论鲁迅和祖父的故事,更不会主动向外人说起,他们不想被人认为是在借着中国文豪给家族脸上贴金和炫耀。
  “如果不是因为鲁迅先生,祖父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只是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善意,让他成为一个名人,我们非常感激中国。但如果祖父知道他今天这么有名,肯定是又高兴,又苦笑,毕竟他不是因为学术上的成就出名的。”
  藤野幸弥可能并不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其实早在1956年中日建交之前,鲁迅遗孀许广平就访问了福井县,她原计划去10几公里外的芦原市祭拜藤野先生墓,但由于连日活动过度疲劳,只好委托鲁迅生前好友内山完造代为祭拜,内山在藤野的墓前朗读了许广平的信。
  那次交流,被称为藤野先生家乡与中国交流的开始,藤野先生的名字也因为这样的交流逐渐被他故乡的人熟知。
  1964年,在芦原市建起了第一座与藤野先生有关的纪念碑,石碑位于足羽山顶,俯瞰着整个城市,上面镌刻着藤野先生的头像和“惜别”两字,字体来自藤野先生在送给鲁迅照片背面的亲笔题字。“惜别”,从此成为这段交往的主题词,也成为芦原市展示给中国的一张名片。
  1980年,在藤野先生出生地,建立了周海婴题写的“藤野严九郎碑”。出生地与墓地所在的福元寺只隔着一条两车道的马路,现在马路旁边还多了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刻着汉字:“藤野严九郎生诞之地。”
  自从1983年芦原市与绍兴结为友好城市之后,两地保持了密切的交往,新冠疫情之前,每年都互派代表团出访,青少年交往尤其频繁。
  2018年是两市缔结友好关系35周年,当时的芦原市长佐佐木康男计划访问绍兴,他决定带去一份特别的纪念品:一本关于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漫画书,因为日本最有名的文化产品,就是漫画了。
  “我们请当地的漫画工作室抓紧在半年内制作完成,并希望漫画以孩子也能容易读懂的形式创作。”佐佐木康男告诉记者。
  时间紧急,任务落在了在福井县博物馆工作的历史爱好者后藤宽实身上。后藤宽实学的是化学材料专业,一直在大阪工作,后来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她回到老家福井。因为喜欢历史,她加入日本历史研究会,并参与制作了关于明治维新时期福井当地藩主的历史漫画。不过,接到任务时,她对藤野先生和鲁迅相关的历史几乎一无所知。
  “既然漫画书主要的读者是孩子,我希望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从零开始探索这段故事的来龙去脉。”
  后藤宽实翻遍了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走访了藤野先生当年在故乡所有可能留下足迹的地方,与6位曾经见过藤野先生的老人进行了深度交谈,她还阅读了大量的鲁迅作品。
  “我投入了很多感情,藤野先生来自我的故乡,我能够追寻他的足迹。我还希望追寻他儿时的事情,希望知道他人格形成的过程,以便能够感受他和鲁迅相遇时候的各种情况。”
  后藤宽实在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藤野先生的汉学老师野坂源三郎,因为她在研究中发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好,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欧美思想进入之前,日本学习的都是汉学思想,儒学的四书五经也是日本人为人处世的基础,藤野先生是基于汉学的精神与鲁迅相处的。”
  野坂源三郎1916年去世,墓地距藤野先生墓地相隔不到一公里,墓志铭全部用汉字写成,上面写到:“先生为人端直温和,博学多才,通经史善诗文……请教者陆续云集……教弟子谆谆不倦,以身率之。”
  “鲁迅与藤野先生的故事现在更有重读的价值”
  1945年,藤野先生去世后,人们在他每天随身携带的挎包里,发现了一封野坂源三郎多年前写给他的信,当时藤野先生在爱知医学专科学校上学,只有20岁左右。
  这封信里,野坂源三郎以尊兄自称,他在信中告诉弟子:如果有志于做学问的话,必须志存高远,要树立为庶民服务的志向。他还鼓励藤野先生要经常思考,克服懒惰之心。
  藤野先生在读书的时候,号“为庶”,他把这封信一直放在身边,严格要求自己,也可见汉学对他的影响之深。
  后藤宽实在创作时,还加入了细腻的女性视角。她认为,鲁迅和藤野先生都是幼年丧父,童年时代跟随母亲长大,所以藤野先生无意中对鲁迅有着同病相怜的感情。后藤宽实经常把自己带入到藤野先生的时代,想象自己从依然运行的车站出发,坐车去为病人就诊。
  在这本漫画中,她根据个人的情感和思考加入了部分推测的内容。譬如,藤野先生在课堂上让其他日本学生帮助鲁迅时说:“你们不觉得帮助周君是对日本的老师中国的报恩吗?”当藤野先生临终倒在路边时,恍惚之间看到了鲁迅对他说:“先生,这样躺着会着凉啊。”
  是否加入这些合理想象的情节,后藤宽实是非常矛盾的,在极度纠结的时候,她会一个人到藤野先生的墓前与他隔空对话:“我告诉他:‘我是这样想的,您觉得我这样想对吗?’”
  这本书漫画书在2018年如期出版,佐佐木康男访问中国时,带了70册送给绍兴,同时也派发给芦原市的中小学校,并赠送给福井县其他地区的图书馆。
  也是从2018年开始,芦原市开始在藤野先生的祭日8月11日,举行“惜别祭”,第一年参加者只有5人,这本书出版后,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当地孩子的教育中也加入了藤野先生与鲁迅交往的内容。2022年,参加“惜别祭”的人士,有近百人。
  “惜别祭”的举办地点,就在藤野先生墓地所在的福元寺。已经卸任市长的佐佐木康男也在其中。因为创作这本漫画付出了太多的个人感情,后藤宽实也积极参与“惜别祭”等活动。
  “希望福井县的人,要好好珍惜这个缘分,思考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思考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她说。
  今年是藤野先生去世77周年,“惜别祭”的活动更加丰富,参与者一起朗读了《藤野先生》日语版的部分段落,凭吊了藤野先生墓,还邀请几位学者进行了现场讲座。
  福井县最大报纸《福井新闻》特别编委伊予登志雄的讲座内容最为丰富。2004年,恰逢鲁迅和藤野先生相遇100周年之际,伊予登志雄前往仙台等地进行了深度采访,连续撰写了近10篇文章,让更多的福井人知道了那段故事。
  今年8月4日,他又在报纸发表评论员文章,题为《再读藤野先生——将其作为真正的友好的路标》,呼吁借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重读《藤野先生》,思考对中日友好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伊予登志雄告诉记者:“鲁迅与藤野严九郎的交流,可以说是日中友好的象征。鲁迅发现了藤野先生最闪光的部分,就是对中国的尊敬,日本的文化原本是从中国传来的,藤野先生自身也从汉学受益匪浅,因此要对中国报恩。所以他才非常努力的为鲁迅修改笔记,也希望通过此来推动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
  他还说,藤野先生与鲁迅的关系对中日关系有重要启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基础还是人与人的交流,互相理解、信赖、体谅。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国家的友好。
  “我认为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关系所代表的民间友好就像一个路标。鲁迅与藤野先生的故事不仅完全没有过时,现在反而更有重读的价值和启发意义。”
  “希望《藤野先生》为更多日本人阅读”
  大学毕业后,藤野幸弥一直在横滨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他至今还保留着一本《高等汉文》,里面他最喜欢的篇章是《史记》名篇《鸿门宴》。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日本的文化来自中国,但也有很多日本人并不了解这一点。经过漫画书艰难的创作过程,后藤宽实才对此有了深入的了解。
  “藤野先生是在江户时代受过汉学教育的人,这种教育下的日本人,是日本人中的日本人。鲁迅先生在否定其他的日本的东西的同时,发现日本有藤野先生这样的人,是非常惊喜的,我也认为藤野先生这样的人,才是日本人中的日本人。”
  后藤宽实最喜欢的鲁迅作品是《阿Q正传》,她说,中国人从阅读《阿Q正传》中,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并且敢于反省,而“缺乏反省精神”是日本人最大的弱点。
  “日本作家太宰治写过一部小说《人间失格》,明显受到了阿Q的启发,里面描写了一些有问题的日本人,但日本人只感觉他是小说的主人公本人的问题,并不觉得他的问题是普遍性的。正因为缺乏反省反思,才导致日本成为今天的样子。”
  她说:“我也很难受。我深刻地觉得,如果我们不切实真正地反省,谈中日友好相处其实是比较无力的。”
  即使现在,日本仍然有人打着考证的幌子,抹黑《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芦原市伊予登志雄的系列报道发表之后,就开始向学生推荐这篇文章,但毕竟芦原市只有不到3万人。从日本全国范围来看,读过《藤野先生》的人并不多。
  “希望《藤野先生》为更多日本人阅读,藤野先生是芦原市的骄傲。”伊予登志雄说。
  2025年,从东京出发的北越新干线延长线将抵达福井,藤野先生的故乡将第一次见到高速铁路,拥有鲁迅和藤野先生品牌的福井,有望吸引到更多的中国游客,也可以想象藤野先生的老屋和墓地,将成为大家必到的景点。
绣花功夫修护胡同,京华再现“老巷幽宅静树依”
绣花功夫修护胡同,京华再现“老巷幽宅静树依”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时空走廊
 
本报记者王秋韵、张漫子
 

 
  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北京的面孔不只有宽宽的马路和簇新的高楼。那些横亘于老城里,穿越了历史尘埃的胡同,是老北京最具标志性的特色之一。胡同里的古树老宅,沉淀了历史的沧桑,蕴藏着游子的旧梦,也承载着千年古都的乡愁。这里的一砖一瓦历经岁月雕刻,于无声处讲述着古都的变迁。
 
从衰草离披到花木扶疏


 
  许多人喜欢胡同,或许是因为这些纵横交错的京城脉络为他们的创作营造了鲜活的灵感——
 
  老舍眼中的北京胡同,是少年时代的难忘记忆,艰辛却有滋有味儿的日子;郁达夫文中的北京胡同,是悠然乐天的市井生活,“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恬淡惬意;沈从文笔下的北京胡同,是灯屏琉璃、宝玩填街的繁华景象……
 
  随着时代发展,北京胡同曾一度被指在“衰败、没落”,不少四合院被相继盖成了气派的高楼,弄丢了古宅老树、闲花满地的历史记忆。
 
  近年来,北京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创新改造方式。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批,明确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在部分老城区,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去或留”,外迁出去的,住上了设施现代化的楼房;留住居民则利用腾退空间改善居住条件,装配现代化厨卫浴等设施。
 
  经过“绣花功夫”的修缮保护,曾经衰草离披、令人怅望的老胡同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文化味儿——古都记忆苏醒了,“老巷幽宅静树依”的京华风韵回来了。
 
  走进东城区南锣鼓巷的玉河畔,仿佛一下子告别了闹市的喧嚣。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景象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珠凝翠叶荷花动,潋滟清波映碧天”的盎然生趣。流水潺潺、绿树成荫,行人的脚步在这里缓下来,心也静了下来。
 
  顺着河畔蜿蜒的石子路走进雨儿胡同,一条东西走向、不算宽敞的小巷映入眼帘。两边一水儿的青灰色砖墙,每隔几步就是一个院落。院落有门檐、台阶,门楣有吉祥的彩绘,门下有造型不一的门墩,门楼一般有雕花的墙砖,门面有精致而绝不重复的对联。
 
  院落间,藤花闪烁、花香荡漾,从灰墙内伸出的老树枝,仿佛时光的手臂,书写着昔日的老故事。
 
  雨儿胡同13号院是齐白石旧居纪念馆。高墙上透出的几竿修竹,让院内的静谧与禅意隐隐泻出,凝住来往行人的脚步。画家齐白石晚年曾经居住于此,他许多“融前人精粹、取民风自然”的画作也诞生于此。
 
  “小园梅树檐前雪,著我蓑衣数落花”。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郑智威说,每当介绍馆里那些描绘鲜活生动世俗生活的作品,会不自觉地想起齐白石老人的这首题画诗。对齐白石来说,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上游的,无一不可入画。这种广泛、平实的创作取材,和悠然安适的意境,来自胡同文化肌理为画家铺就的温暖底色。
 
  纪念馆不远处的30号院,是最早修缮改造的院落之一。青砖灰瓦、朱门楹联,石纹苍老、花木扶疏。院内,71岁的老居民崇宝才坐在小院已经挂果的核桃树下,细数着秋藤、冬雪、春雨、夏荷这些“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美景。
 
  30号院原为清代值年旗的杂物房,后来收归国有,作为直管公房,给住房困难的职工家庭居住。1988年,崇宝才一家三口搬进30号院的一间北向小屋。那时,总面积3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住了14户居民,每户的居住面积也就十几平方米。
 
  谁家都不够住,怎么办?只能不断在院子里私搭乱建。“自家门口,往前推一块,就搭出个厨房。等家里孩子大了,就把厨房再扩大点,连住人再带上做饭都在一块儿。”回忆起密如蛛网的胡同里房屋杂乱得挤成一团的艰辛,年过古稀的老人凝视着院里被风吹得微微晃动的丝瓜藤,陷入沉思。
 
  厕所,只有胡同里的公厕。遇上下雨、下雪,上了年纪的人用起来特别不方便。冬天,得买煤烧炉子。各家各户在窗根儿底下垒个池子放煤,一个冬天烧煤要花近千块。大雨天,整个院子积水难消,只能蹚水进院。有好心人会捡几块砖头,间隔着放在积水里,于是街坊四邻们就像走梅花桩一样,小心翼翼、摇摇晃晃地踩着走进屋……崇大爷比划着,无奈地笑笑。
 
  “这几年,修缮改造后,我们四合院的温情味儿、惬意劲儿回来了。”崇宝才说。
 
  绿荫之下,风动蝉鸣。“以前,我们心心念念盼着拆迁。现在,老街坊们愿意留下来了,家家户户种菜种花,闲暇时就搬个凳子坐在树荫下聊聊天、下下棋。”
 
  “拆除了私搭乱建,阳光照进了我的屋里,也照进了我的心。心情好了,我的身板也硬朗了。大杂院变成了我曾经羡慕不已的中式大院。”这位抗癌10年的老人的脸上皱纹舒展,眼里闪动着光。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和他身后的梁檐窗门上,院子里树影婆娑、花香阵阵。
 
  一位作家曾说,抚慰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不是大修大建,而是在文化滋养下,普通民众在寻常生活中对美生生不息的追寻。
 
绣花功夫“抚慰城市心灵”


 
  胡同,又写作“衚衕”,意为小巷。最早见诸于文字的“胡同”出现在元杂剧中,取材于三国故事的关汉卿杂剧剧本《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衚衕(胡同)来”之句。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北京到底有多少条胡同?据清末《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当时的北京城共有2077条街巷,其中直接称胡同的有978条;2007年出版发行的《北京胡同志》记载,截至2003年底,北京四城区共存有胡同1928条。
 
  近年来,为在修缮过程中保留老房子的味道,北京研究考证自清乾隆以来的演变过程,恢复胡同的规制格局,重视四合院老材料、老构件的保护和再利用,用传统的修复技艺代替了以往的大拆大建。这些对传承风貌恢复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对局部构件损坏导致构架变形的,用传统支顶加固方法抽换构件;部分墙体存在风化、酥碱、开裂、歪闪等情况,按原规格传统做法,使用剔补、查补、拆砌等施工方案;柱根部糟朽严重时,采用墩接柱子的方法进行修缮……
 
  雨儿胡同30号院因规划定位为片区公共活动交流的共生院,设计师专门为院内的会客室——“槐香客厅”的地面搜集了原汁原味、当时只有大户人家才能使用的民国南洋地砖。
 
  关于这些地砖的发掘,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当时,改造务工人员的宿舍恰巧被安排在一个二进四合院形制的大杂院里,而这些宝贵的地砖正“隐藏”在房屋的地面中。工程师们带着惊喜,如获至宝地将它们小心清理出来。经过研究,这些地砖最终使用在了30号院里,负责雨儿胡同改造工程现场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郑天介绍说。
 
  不仅如此,设计方案在保护老建筑风貌的同时,也兼顾了居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在设计初期,设计师提出希望将雨儿胡同30号院的门统一为木门,但有居民担心木门会受潮、变形,于是就提出了能否安装断桥铝户门的想法。设计师们经过研究,最终为居民们安装了双层门。这样一来,屋里面的一扇门是断桥铝制,保证不受温度、湿度影响,关门严丝合缝,冬天不漏风;外门还是木制,保持色调和建筑风格统一,同时又满足了居民需求。
 
  修缮完成后,虽没有拆旧建新的大变样,但保留了院落的历史沧桑感,延续了古城的古韵与气脉。
 
  “以往,我常常修复建筑,但这一次,我感觉更是在修复城市,修复她的文明基底。”郑天深有感慨。
 
崇古厚今世代传承


 
  位于前门地区的草厂胡同,因旧时为积草之地而得名。这里从西至东整齐排列着十条胡同,是北京保存最好的老胡同片区之一。清朝时期,百余家会馆在这里形成特有的商贾文化,如今,亦有近千个院落坐落其中,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
 
  “胡同里一砖一瓦都有故事。让房顶结构或柱子保持通风干燥的通风砖叫‘透风’,家家户户有不同形状的雕刻纹样,有宝瓶状的,寓意平平安安;有葫芦形状的,寓意福禄双全;有喜鹊形状的,寓意着喜上眉梢……”草厂胡同居民、61岁居民李彩仙娓娓道来。
 
  位于大门底部,用来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石质构件叫抱鼓石或门墩,不少四合院的门墩由工匠巧手雕刻了图案装饰,显示着主人的门第和地位。最常见的两种是箱型和鼓型的门墩,也就是常说的方形和圆形的。
 
  “有一种说法是方形门墩儿是文臣家的,因为方形即箱型,取其谐音书香,表示自己是书香门第,也有人品方正的意思;圆形门墩儿是武将家的,代表击鼓进军,身先士卒……”这位在胡同里长大的老北京津津有味地讲述着。
 
  除了门墩,还有雕花砖墙、门簪门楣……胡同里到处是文化和情结,让宅院有了生命。
 
  自去年起,因热心肠、好帮忙而被街坊四邻称为“仙儿姐”的李彩仙,成为前门社区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定期向中外游客介绍老北京的文化肌理。“把这些有生命的历史传承下去,是我们这些老居民的责任。”
 
  走进胡同深处,槐荫掩映的老墙让时光涌动,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前来感受胡同风貌的年轻游客身影随处可见。在千千万万像李彩仙一样的老街坊的热情讲述中,胡同故事,代代流传。
 
  崇古厚今,兴城利民。从草厂胡同向北,登上北京景山,俯瞰整座城市,明清时就形成的千百条胡同依旧纵横交错、脉络清晰,在不断持续的修缮改造中,古韵与新貌相融共生。名人故居、戏园会馆、百年老字号、非遗博物馆等历史文化载体深嵌于胡同之中,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红色文化穿梭流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千年古都的精神力量更加充盈。
 
  越过草木葳蕤的景山,就是筒子河围绕的故宫。
 
  曾经,故宫的角楼,是人们寄托对老北京思念不多的魂牵梦萦之处。如今,宫墙下的黄昏,依旧是带着浓浓的历史年轮、刻勒着岁月的痕迹。但人们会更多地在灰瓦青砖的四九城胡同里流连,亲手触摸老北京越来越清晰、满是烟火味的纹理,品读历史的故事、签注时代的标签,在心里酣畅地感叹一声:北京,我的北京!
 
黄浦江畔“一排一座”宝地,留给了一座美术馆
黄浦江畔“一排一座”宝地,留给了一座美术馆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时空走廊
 
本报记者何欣荣、孙丽萍
 

 
  “上海的新晋网红打卡点”“黄浦江畔的神秘白盒子”“陆家嘴金融城的一行诗”……最近一年来,很多人来上海的必游清单上,多了一个新鲜的名字——浦东美术馆。
 
  与世界顶级的英国泰特美术馆开展合作,同时段内推出三项艺术大展,气质和东方明珠、外滩万国建筑群“完美融合”——作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重要拼图的浦东美术馆,缘何一亮相就吸睛无数?看似“高冷”的艺术机构,是怎样一步步走近大众的?
 
经济发展高地,也要成为文化高地


 
  身处滨江一线,外滩万国建筑群尽收眼底;以东方明珠、浦东摩天高楼“三件套”为背景板,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所有到过浦东美术馆的人都会感慨,这“地位”实在得天独厚。
 
  “都说陆家嘴滨江是上海的黄金地段,浦东美术馆所在的位置又是黄金地段中的‘一排一座’。”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说。
 
  鲜为人知的是,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来,寸土寸金的陆家嘴金融城,竟然有一块空地。它的地理位置令人叫绝:如果将陆家嘴视作一张探向黄浦江的“鱼嘴”,这块“空白”恰恰就是鱼唇最中间、最精华的部分。
 
  这方宝地怎么使用,引起了各方热烈讨论。如果建商务办公楼宇,租金、税收自然不菲。但不能光算经济账,更要看社会价值、整体价值、长远价值,服务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服务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最终,浦东新区确定: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的陆家嘴金融城,需要一座高品质、有内涵、瞄准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场馆。这块核心宝地就此“一锤定音”——打造一座占据陆家嘴C位、面向世界敞开怀抱的美术馆。
 
  2017年9月,浦东美术馆启动建设。2021年7月,浦东美术馆开门迎客。开馆一年多来,浦东美术馆的累计客流量突破60万人次,最高日客流量超过6500人次。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报告显示,2021年,上海96家美术馆中,浦东美术馆的观众人次已经跃居全市第三。“来上海看美展”成为市民美好生活和游客体验上海的优选。
 
来,“白盒子”里看大展!


 
  谈及浦东美术馆,人们的第一印象是它独具一格的建筑造型,方方正正像个“白盒子”。而浦东美术馆的缩写“MAP”,则蕴藏了更为丰富的意义:MAP,在英文中是“地图”亦是“领地”。事实上,与上海最璀璨风景几乎“无界”融合的浦东美术馆,期待在黄金地段打造一方“艺术领地”,延展和丰富上海这座城市的万千风情。
 
  今年七月恢复开馆以来,浦东美术馆迅速调整好被疫情打乱的节奏,世界大展再度归来。即将登场的两项新展是“乐趣与智慧——意大利当代设计”“动感视界:来自泰特美术馆的欧普与动态艺术馆藏”。
 
  “这次‘动感视界’展览,是浦东美术馆继开馆大展‘光’之后与英国泰特美术馆的再一次重磅合作。整个展览将展出近120件艺术作品,囊括绘画、浮雕、印刷、雕塑、装置、视频等多种不同媒介形式,帮助观众重新审视欧普与动态艺术。”浦东美术馆展览部工作人员马珏介绍。
 
  从艺术家蔡国强的“远行与归来”大展,到艺术家徐冰的巨型装置作品《引力剧场》;从英国泰特美术馆、西班牙米罗美术馆到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从绘画、装置到雕塑……开馆一年多来,围绕“白盒子”内不断“上新”的展览,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各种点赞、美图、打卡攻略。
 
  作为国内美术馆的后起之秀,刚刚满一岁的浦东美术馆,为何能吸引这么多的知名艺术家、国际顶级美术馆与之合作?
 
  “浦东美术馆建筑外立面用的是哑光的白麻大理石,看起来非常素雅。馆内的白墙,色调柔和舒服。这不是普通的白色,而是在正常白里加了一点点灰,构成了浦东美术馆特有的‘呼吸白’。这种肉眼难以分辨的差别,可以完美衬托出艺术作品而不会抢镜。”李旻坤介绍。
 
  整个美术馆内,还有不少横框、竖框。透过这些框,可以看到窗外的不同风景,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这种“框景”手法,使得浦东美术馆和周边建筑产生了很好的互动和融合。甚至连美术馆玻璃上的花纹装饰,也都经过精心“计算”,当阳光投射进来,地板上会出现彩虹光谱,给人美轮美奂的艺术体验。
 
  更值得一提的,是馆内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法国建筑设计师让·努维尔设计的两个独特空间:一个高达34米、跨越5个楼层的中央展厅X,两个宽55米深5米、高度分别为12米和6米的镜厅。中央展厅X的超高空间,让许多艺术家在这里挥洒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独一无二的作品。镜厅则成了浦东美术馆面向黄浦江的“门面”,不仅浦江江景在这里一览无遗,万国建筑群也倒映其中。即使什么作品都不放,也有足够的视觉震撼力。
 
  名家设计、高标准建造、独具匠心的细节、全馆恒温恒湿的“高级配置”,使得浦东美术馆还是一片工地时,就有底气和世界上最顶级的美术馆洽谈合作事宜。
 
  “世界上的美术馆很多,但鲜有像浦美这样的美术馆,将整个城市最美丽的风景都揽入‘馆内’,让艺术和城市精神、城市气质交相辉映。”有美术界专业人士评价,如果说武康大楼承载了上海的过去和记忆,浦东美术馆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上海的当下与未来雄心。
 
无需仰视的“高大上”


 
  “可以说,浦东美术馆本身是一件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吸引观众纷至沓来。更为关键的是,一个旨在成为城市文化地标的美术馆,不仅要有卓越的硬件设施,更需要世界一流的艺术展览及作品来与之匹配。”艺术评论家徐明松说。
 
  如何破题?浦东美术馆是一个纯粹的新馆,没有任何藏品。但建筑本身体量很大,很“吃展品”。“基于此,我们决定走国际化道路,通过和全球的头部美术馆缔结朋友圈,成为上海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新地标。”李旻坤说。
 
  泰特美术馆、凯布朗利博物馆之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一系列合作计划已经排上浦东美术馆的日程。未来,会有更多的国际美术馆把自己的镇馆之宝和中国“首展”放在浦东美术馆。
 
  尽管大展不断,浦东美术馆坚持“一票通行”的政策。观众买一张票,至少可以看两到三个大展,相当于每个展只要一张电影票的价格。艺术大餐背后,“政府补一点、国企贴一点、观众付一点”的模式逐渐成熟。
 
  “经常有人问,高大上的艺术展适合普通观众吗?不可能所有人都能完全看懂展览,但我们希望每个人置身馆内,哪怕是拍照打卡,都能感受到美的意境。”李旻坤说。
 
  刚刚开馆时,浦东美术馆是一个礼拜休息一天,现在是全年运营,没有闭馆日。考虑到浦江夜景很美,浦东美术馆从去年年底开出夜场。馆内的二维码可以免费扫码来听,蔡国强、徐冰都是原声导览,“就好像艺术家本人带你去看展”,李旻坤介绍。此外,浦东美术馆还在大力开发文创产品,包括文具、背包等,让观众把“艺术带回家”。
 
  公众教育也是浦东美术馆的重要功能。今年暑期,围绕“徐冰的语言”“水之域”等展览,浦东美术馆给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发放“任务卡”,鼓励孩子们在观展的同时寻找“任务卡”上的答案。这类互动活动很受欢迎,甚至陪同参观的父母比孩子还踊跃,在美术馆内留下了许多温馨难忘的场景。
 
  在大量的网民留言、观众点赞中,最让浦美人难忘的是什么呢?
 
  今年7月1月,浦东美术馆恢复开放当天,一个男孩在奶奶陪伴下,成为当日首位到馆的幸运观众。虽然当天下午他们就要乘飞机去广州,上午还是掐准时间来浦美看一看。
 
  “我想,这才是美术馆应该追求的境界——让每个人把进美术馆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艺术融入你、我、他的生活,就像呼吸、吃饭那样轻松、自然、快乐。这,就是一座人民美术馆的终极理想。”李旻坤说。
 
“湖湘之巅”,古道悠悠
“湖湘之巅”,古道悠悠

( 2022-09-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李剑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中的五岭,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及周围的群山,位于赣、湘、粤、桂四省边境,东西走向。五岭在湘赣分界线上与南北走向的罗霄山脉交汇,形成一个江南特有的高山台地,就是湖南省桂东县。这里平均海拔881米,是湖南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拥有海拔800至1800米的山峰536座,1800米以上的高山22座,素有湖南“青藏高原”之称。
 
  “奇山异水,极天作地生之巧,藏匿深山。”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修订的《桂东县志》记载,自汉以来,桂东名人罕至,且分县既晚,登其地记其人的文物宛如吉光片羽。清代邑令傅鹏飞在赴该县上任途中发现:“桂东处楚南边徼,万山环拱,层峦叠嶂,四方所通径路皆崎岖诘屈,人不能并足,马不能旋蹄。”
 
  开化桂东,成为宋元明清上下几百余年的艰巨工程。崇山峻岭中,连通湘赣粤三省的悠悠古道,有些路途甚至被叹“险于蜀道”。
 
八面山古道


 
  笔者时常往返于桂东至郴州,乃至长沙、杭州、北京之间,坐汽车走106国道以及省道,与古代桂东连接州府的古道走向基本相同。一条条穿越历史的古道与现代的公路时而并行、时而交错,族里长辈送行时吟唱的路谣也一直萦绕在耳际。
 
  “一十高龙仙,二十牛屎出窑烟,三十槽里穿山过,四十青广一线天,五十龙渣水淼淼,六十猫公上到天,七十恩龙树下歇,八十牌坊在路边,九十枫树逗一逗,松松爽爽到庙前。”这是明清时期先民们用桂东县三洞到兴宁彭公庙(今资兴市彭市乡)沿途标志性景观编唱的歌谣,一方面用来标记古道路程,另一方面边走边哼可以缓解长途跋涉的无聊和孤寂。
 
  由此可见,千百年来,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桂东百姓面前,难以翻越,且又必须越过去,才能通往外界。
 
  在宋代以前,桂东非县,秦为长沙郡郴县地,汉属桂阳郡郴县地。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安抚使曹彦约向朝廷请划桂阳县(今汝城县)宜城、零陵二乡为桂东县。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放在清代以前的数百年间,估计要变成“要想开化桂东,先修路”。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著名理学家、《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由郴县县令调任桂阳县令,走的就是古代郴州经兴宁(今资兴市)桂东八面山通往桂阳县的官道。八面山古道险峻雄奇,民谣唱道:“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郴州知州胡星撰《修八面山路记》中,也可以证实在八面山古道上周敦颐人困马乏,走得相当辛苦。
 
  “南楚多山,衡岳称最,此外名不登于顶,路有难于蜀道者如郴属宁桂之交八面山是也。”胡星知州觉得耳闻不如一见,他趁编甲(编联保甲)巡历桂东山川,结果大失所望,只见“八面山重峦叠嶂,密林深谷藓苔滑,轻藤蔓牵衣,上陟近天,下临入地,行者顶踵相接,不觉目眩心惊,喟然叹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岂有异耶’”。
 
  清代桂东邑贡黄体文在《八面山樵歌》中写下:“人行要低头,马行要下鞍,一线猿猱路,险于蜀道难。磨斧刃如霜,举足踏烟雾,砍得珊瑚枝,仙人不知处。”桂东邑庠郭方城在《过八面山》诗中记录的同样是心惊胆跳:“下临幽涧上凌空,飞栈悬从险处通。谁道行人行不得,鹧鸪啼破夕阳红。”
 
  胡星回到州府就召集诸属吏谋划,要重修八面山古道,并倡议捐出俸薪,各属欣然相从,州内的永兴、宜章、桂阳(今汝城)等相邻县令均捐清俸若干。桂东县令就召集工匠“率作与事,披荆伐石,务求宽稳,移置递以增烟火,造客房以便憩息”。告竣后,“往来士民莫不称便”。
 
  爱好摄影的桂东县原副县长黄维意,近年来数次徒步八面山古道采风。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险”字:“石头修砌的古道,五六十公分宽,最宽处也就是1米左右。”
 
  笔者登上八面山古道,汗流浃背,脚似铅重,不过无限风光在险峰。
 
  桂东幅员广袤100余公里,山圆似帐,沟道如梳,舟楫不通,无商贾辐辏,非通都大邑。州府、县衙就把修路架桥建亭看作是行善积德的大好事,予以褒扬,《桂东县志》中有不少邑庠捐资修路的记载。
 
  清代桂东邑令洪钟在《太平路记》中就咏诵了清初该县一位“愚公”黄春建带领子孙捐款修路的事迹。其子承父志,带着孙子继续修路,并嘱咐子孙说:“斯志也,吾祖始之吾父继之均未能,吾善随厥志。”
 
  如今106国道炎陵县至桂东县九曲十八弯的耕熟岭路段,在清代叫更缩岭。据清代庶吉士陈梦元《更缩岭路记》记载,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陈梦元来桂东翻越酃县(今炎陵县)之更缩岭,憩息林隈,行人相与谓旧路由九隥岭,与八面山一样高峻险绝。三个名叫继尧、尊甫、永翁的老人,继先人志率众在万山从岩中,“斩木洗石避高就下舍迂出直更缩之,方得坦捷”。此后,邑绅黄清又捐千金续修更缩岭,并置近路旁山岭广植树木以防崩塌,把山领租税作为历年修路经费。
 
犹桂古道


 
  “吾邑计里建亭,亭故有司茶者,时其烦渴而为之。”从清代桂东恩贡郭大基《募东苍垇凉亭施茶引》可以看出,古道上往往五里一小、十里一大设置茶亭(凉)、客栈供挑夫或士民们歇脚、休憩,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沿线的服务区。郭大基在这份施茶倡议书中说:“独东苍垇一亭巍然,行者喘息相属如涸辙之鲋,求一勺而不可得。告诸君汲西江之水、扬东海之波让渴者甘饮。”
 
  东苍垇凉亭像湘赣粤古道上百余座凉亭一样,早已灰飞烟灭,回归到山野的寂静中。飞霞亭是桂东县现存屈指可数的凉亭之一,位于湘赣两省三县上犹至桂东古道(简称犹桂古道),石墙上爬满了橙色苔藓,岁月的印痕依稀可见。两座拱型亭门构成一道时光隧道,让我们重见驴马商队与往来黎民。
 
  江西方志馆史料记载,唐宋时期,赣州处在中原通往南越的交通要衢,至吉州(今吉安)520里(唐制,下同);至湖南郴州1012里。元、明时期,前来朝贡和通商的30多个东南亚和欧洲国家的使臣客商,多取道大庾岭路进入中原,赣州商贾如云、万足践履。其中,赣州就有一条犹桂古道,西北经上犹县营前、鹅形等地,入桂东县计90公里。
 
  罗霄山脉是湘赣两省的分界山,也是湘江、赣江的分水岭。唐宋以来,地处罗霄山东部的江西承接了大量中原和江南移民,人地矛盾突出后就不断向邻近地区移民,湖南首当其冲。罗霄山脉的山谷盆地成为江西移民西迁湖南的主要途径。
 
  据《桂东县志》记载,清代顺治四年(1647年)粤东贼寇盘踞该县万阳山(今万洋山)五载,至顺治十年(1653年)剿平。仅存罗科、李青、何世济、周台等63丁茕茕孑遗,邑令汪震元广招流黎甫聚,后经继任的邑令张希召、朱霞等叠加抚绥增至112户、男妇1469口。到同治五年(1866年),桂东有男妇大小100644丁口。
 
  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介绍,走在罗霄山脉西麓的湖南境内,听到最多的不是湖南话,而是江西话或客家话,这是历代江西移民湖南的结果。至今仍有许多湖南人每年去江西寻根祭祖,并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笔者小时候逢年过节从长辈口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哪天去江西”。
 
  比如,桂东李氏始祖李荣门也是江西移民之一。据《桂东县志》记载,李荣门(江西吉水人)是宋末棣文丞相麾下勅司阃外提领,因宋亡自濠州(今安徽凤阳)迁入桂东隐居,是该县两个义行代表人物之一,其后代至今繁衍生息四十余代数千人。
 
  “桂东文风于郴属旧称为盛,宋元两代文献莫考,明以后登贤书者相继不绝,知士达人多。”该县志记载,黄攀龙是桂东知名乡贤之一。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武昌黄鹤楼毁于大火,湖广总督张长庚、巡抚刘兆骐重建黄鹤楼。到了1674年黄鹤楼临江汉势倾,黄攀龙精于攻木,被时任湖广总督蔡毓荣召集补葺黄鹤楼。黄攀龙牮整如旧,减费万计,人皆神之,名声震汉。
 
桂东“虎”道


 
  自桂东城往南行走15公里,就到了湘赣交界的铁山。山中出产铁砂闻名两省,犹桂古道穿越铁山,麻石斑驳,古树参天,云雾缭绕,拾级而上,直扑山巅,一脚跨两省,方圆几十公里无人烟,万一跃出豺狼虎豹怎么办?一阵山风呼啸,林海涛声不绝,让人不寒而栗。因为笔者依稀记得童年时期,家里的长辈吓唬顽皮的孩子就说:“不听话,晚上关在门外,喂老虎!”
 
  当地向导、铁山脚下80多岁的老人黄有声看出笔者一行人紧张的神情,到飞霞亭休憩时,叫大家打开水壸,先喝口热水压压惊。然后,老人打开话匣子,讲述了古道上野兽频出,先辈们与野兽、土匪斗智斗勇的惊心动魄场面。
 
  《二十四孝》之二十记载,晋代杨香扼虎救父。清代《桂东县志》记载,该县有犀、獭、狐、虎、豺、狼、猿等野兽。县邑贡生黄体文写有打虎“猛将”《黄回传》。在明代鼎革初,桂东邑深受山贼土匪之害,房舍荒废,深林杂菁,时多虎豹。黄回随父亲和叔叔走到一个叫黎家洞的地方,忽然大风起,山麓林木皆振,老虎攫其父及叔。14岁的黄回奋力前救,并与老虎格斗,虎负痛舍二人跳跃逃跑。
 
  不久,其叔受虎伤不治身亡。他决定入山寻药救父,遇见一位老人说:“虎伤人未有不死者,孺子年少欲报虎焉,能制虎命且得药。”老人为黄回的真诚感动,教其搏虎之法,传其技并予药医其父。黄回“习其法,径入虎穴,遇瞎虎回击之。虎怒咆哮山谷皆震,直扑黄回。黄回出其右,抑其项,急击之毙,其爪掀地深尺许……”事毕,黄回欲谢老人,却不见其踪。
 
  据县志记载,黄回70岁卒,计毙99虎。桂东邑自此无虎患。这个“打虎”高手外貌魁梧,与人交往诚朴恭顺。黄回卒时,以技授子侄,命继其志。后来,兴宁(今资兴市)境内患虎,聘以往日杀数虎,患亦息。兴宁人曰:“是黄回孝勇之遗也。”
 
  当时桂东、兴宁两县的虎灾有多严重,我们还可以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兴宁县志》中窥见一斑。“日闭门,途绝往来。虎入城市伤人以百计。”明末清初兴宁邑内虎患成灾,先后用来登记被老虎毒害的有名有姓者记事簿高达二尺。
 
  桂东山恋亘白缭青,“虎患”伤人为邑内小事,山贼匪寇之患,则是明清朝廷的心腹大患。明初桂东邑令胡视远记载:“元明之际,伪汉及元游兵剽掠无常,邑人结寨相保。”明代永乐间广东流贼寇县,邑遭其难。崇祯十六年(1643年)桂东又起战火,邑令母崇正率兵民守城,城破被擒不屈而死。清代邑增生何宗河作《吊母公》诗云:“半里孤城四野空,提戈巷战气生风。魂归蜀道家何在,血染沤江不穷到。”清代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攻陷衡州(今衡阳)郴属,派索粮夫,民不聊生。
 
  当地现存的一大部分明清诗词也是围绕剿匪平贼主题。比如,浙江余姚人王守仁《杨同寄桂东县令余达二首》写道“处处山田尽入輂,可怜黎庶半无家。兴师只为民痍甚,陟险宁辞鸟道斜……”陈言《八面山一首》曰:“仗节平临虎豹关,旌旗摇曳万重山。谁云八面能夸敌,自信千夫迥莫攀……”
 
万年鸟道


 
  出飞霞亭,沿着犹桂古道步行两三公里,就到了鸟岭脚、鸟垅。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与鸟类密切相关的高山隘口,湘赣两省的森林防火线(省界)沿着山脊像巨蟒般延绵起伏,万年候鸟迁徙路线就从此越山川而过。
 
  桂东这条万年鸟道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被国内媒体和专家学者关注,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也曾撰文指出“湘赣罗霄山,候鸟鬼门关”。当地党委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候鸟工作,湖南师范大学派出教授专家和爱鸟志愿者调查研究桂东鸟道。
 
  候鸟经过上万年的进化,迁徙时间、路径很有规律。每年清明至谷雨,来自东南亚、新西兰等地的候鸟由南往北飞、繁衍后代;立秋至霜降,内蒙古、西伯利亚等地的候鸟由北往南飞越冬,全球主要有8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经过中国的3条路线分别是,东线沿大陆海岸线南下,至菲律宾和澳大利亚;西线穿越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进入南亚次大陆;中部的迁徙路线则从内蒙古草原南下,经江西、湖南,进入南亚和澳大利亚。
 
  湖南省林业部门与湖南师范大学对全省鸟类迁徙通道敏感点调查显示,沿罗霄山脉,从炎陵县的牛头坳,至桂东县的铁山和寒口一线,为该省候鸟过境的东线通道。因为罗霄山脉最高峰南风面海拔2120米,南部为海拔2061米的齐云山,西南为海拔2042米的八面山,在高山之间有一条东西贯通的不规则凹形地貌。每年清明、秋分前后,这条通道分别会迎来一股暖、冷强大气流,气流顺着山势上升,100多种、数以万计的候鸟趁着这股强大气流飞越高山隘口迁徙。
 
  官民围绕桂东鸟道爱鸟、护鸟的故事明清有之。《桂东县志》记载:“泥湖山在县东南与江西龙泉(今遂川县)白沙分界,每年雁鹰来候雾露夜,张网山顶聚薪举火,鸟会望光自投网中。事涉暴殄,官胥禁之。”这是桂东现存最早的官方禁止民间捕鸟的文字记录。
 
  受制于生产力低下和贫穷落后,当地历史上的一些风俗也离不开鸟。比如,幼儿能吃米饭主食时,长辈会弄只鸟来给孩子吃,寓意孩子长大后像鸟儿一样能说会道,或远走高飞。当地村民在山顶上捕鸟的“鸟塘”,会被当作家族的资产,兄弟长大分门立户时还要指定继承人等。
 
  如今,林业部门严格限制对候鸟的捕猎活动,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监管。湘赣两省地方政府采取果断行动,铁腕打击非法捕猎乱象。曾任该县林业局局长的黄嘉荣说,桂东县已集中捣毁几千个大大小小的鸟塘,恢复植被,定期回访巡查。郴州市桂东县、株洲市炎陵县与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建立了湘赣边界“两省三市三县”候鸟保护联防联保机制,鸟塘变成了候鸟迁徙中的“天堂”,“鬼门关”化成了“平安道”。
 
千年盐道


 
  民以食为天,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纵观宋元明清朝代桂东县志,惟有盐政记载的篇幅最多。
 
  年近九旬的李辉华老人,居住在罗霄山脚下马坊村,经常向儿孙辈们讲述父亲李发德兄弟仨,在清末民初经常从桂东抬着生猪,走湘粤古道到广东乐昌去卖,再换回食盐的艰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桂东山伢子们读书遇到困难与挑战时,常以再苦也没有“老爹(爷爷)扛猪下乐昌苦”来鞭策和激励自己。
 
  有关一方谚语和几代人岁月的印痕,清代康熙年间郴州知州叶臣遇、偏沅(湖南)巡抚周召南关于盐政《豁压派粤引疏》均有记载。周召南巡抚上疏说:“衡郴两属之临武、桂东十一州县,地连楚粤边末,在万山沟坳之中,粮不满数千,丁不满数百,民皆鹄形鸠面,鹑衣百结,穷困颠连之状,郑图难绘,盖山瘠地薄,不通舟楫……终岁勤苦,止有稻谷一种。求售之难,有一两银,粜谷至二十余石。以不通河道,家家是谷,无可变通。民之能者以谷养猪,计十越月,出谷十余石,得五六十斤,赶于一二百里,变偿二三钱还粮,民岂不厌劳哉!”
 
  据《嘉庆郴州总志·盐法志》引旧志云:“天下产盐之地有三:为海、为井、为池;行盐之商有三:或舟、或舆至肩挑背负,而利亦末。”郴桂等近邻两广,是粤盐的自然销售地,其食盐流通为“楚民食盐,粤商销引”,即“步贩纳价运盐于楚,商发盐引于粤”,处于自由贸易状态。
 
  盐引为清朝食盐专卖的一种政策凭证,盐商运销食盐,须先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地区买卖食盐。实行食盐专卖后,销盐责职在于州县,食盐征课后价格比涨。湖南是两淮(淮南、淮北)盐区的传统销盐地,又常受粤盐冲击。郴州知州、湖南巡抚曾上疏康熙,认为粤盐、淮盐对市场的相互争夺,以及“粤商计巧多事,欲郴为纳税销引,意谓税分于人,而利专于己”。两位地方大员叶臣遇、周召南坐不住了,决定为民请命。
 
  康熙旨户部议奏。据《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记录:“偏沅巡抚周召南疏请仍如旧例,令粤东商人办课。户部以郴州等州县既食粤东之盐,自宜分销盐引,议不准行……又言十一州县,民困已极……至是,部议仍如旧例,免楚民分销盐引。从之。”
 
  从此,郴桂等地食粤盐从未间断,到广东挑盐成为男丁的一种谋生手段,一直延续到粤汉铁路开通,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湘粤古道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南来北往的挑夫成群结队,少则三五人、十数人,多则成百上千,并创作了一首首口口咏诵、流传至今的歌谣与诗作,如“一根扁担三尺长,走过桂东走桂阳(今汝城县)”“吃了好多粗糙米,睡了好多屋脚檐”。挑夫们在古道上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食不裹腹的艰辛困苦,跃然纸上。
 
天堑变坦途


 
  在桂东城边上有一座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文峰塔,当地百姓称之为“宝塔山”,是县城的标志。石塔七层八面,19.5米高,镶有“秀峙南离”碑刻。从古道上远眺“宝塔山”,挑夫们心里有数了:城,就在那山脚下。
 
  此城也非始设时的桂东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析桂阳县的宜城、零陵二乡置桂东县,县治设上犹寨(即今寨前乡),隶属湖南路郴州军。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胡视远移县治于宜城(今沤江镇,下同)沤江上游的凤凰山前,至今654年。
 
  “宝塔山”附近原有一座濂溪书院,仅存数块大的花岗岩基石,桂东县正紧锣密鼓规划重建濂溪书院,传承千年文脉。令很多人疑惑的是,周敦颐与桂东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建濂溪书院纪念这位宋代理学先贤,并列为桂东宋元明清的名宦之首?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明初的桂东知县胡视远。他给出的答案是:周敦颐“治桂阳历四载,勤农兴学,士从其化……盖思其人怀其德有不能忘者”。
 
  桂东城也屡经修葺,明代筑土城,后易以石。明末战乱中,城塌楼毁,“尽为荆砾矣”。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再度修缮。随后,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进士、举人担任桂东邑令,给桂东带来开放、开化之气。
 
  两名从浙江来桂东为官的邑令作诗赞美山城的新化。如邑令汪震元,严州人(今浙江西部),在《入芳村道》诗中说:“万山深入最岖崎,半壑寒烟异昔时……新丰鸡犬犹知旧,故里田庐更属谁……”朱霞邑令是桐乡人,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写下“云开天际虹垂涧,月落林梢鹊流河。不信天台仙路远,满溪桃绽落红多”的诗句。
 
  如今站在宝塔山上远眺桂东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山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桂东成湖南省第一个摘除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山高水长,天堑变坦途,厦门至成都高速、武汉至深圳高速,一条条现代化的交通要道连通桂东,通江达海,奔向文明、富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