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共享生态文明

新华每日电讯     2022年09月16日
■记者手记
共享生态文明

( 2022-09-1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神州风物
 
  早听说过湟鱼洄游盛况,但真正亲见,却在今年夏季。未曾想到的是,竟被这鱼儿奋力洄游的场景所感染,莫名地生出感动来,常常在困顿时刻警醒着自己。

  夏季,沙柳河畔的清晨。微风吹拂下,河面水波荡漾。定睛细看,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下,一群群湟鱼正逆流而行。它们身姿轻盈,整齐划一,仿佛训练有素。

  遇水流湍急处,那鱼儿身体呈一直线般,顶住水流,兀自不动,仿佛扎下根一样定住,旋即,攒够了力气冲上去,却早有窥伺守候的棕头鸥等水鸟俯冲下来……

  洄游途中,总有一些亲鱼或被捕食葬身鸟腹,或被鸟啄眼失明而亡。在时刻防备天敌的同时,还要应对洄游途中的种种风险。

  记者亲见,那搏击急流的鱼儿,好不容易顶住水流,跃上一级台阶,又被迎面而来的漩涡冲了下去;有的奋力跃过一级,竟被冲下去何止二三级……令人唏嘘感慨其洄游之不易。

  无论是沙柳河畔,还是泉吉河上,洄游的鱼儿都要攀游20余级阶梯状的过鱼通道,上下落差都在2米以上。20多个台阶,形成20余挂小型瀑布,亲鱼要到上游寻找合适的产卵场,必跃过这一道又一道的坎儿。

  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不经历练,如何得成长?

  观看湟鱼洄游,让人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团结协作、生生不息的精神。

  正如刚察县一名干部所言,“小小的鱼儿尚且如此,生而为人,又怎能不努力呢?”

  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湟鱼实现了从河到湖的变迁,适应了高原高寒的自然环境,适应了湖水不断盐碱化的生存环境,甚至褪去了一身鳞甲。为了种群更好繁衍,又形成了溯河洄游的生物习性。

  湟鱼生于严酷高寒,却予人以温暖和希望。60多年前,湟鱼救了很多人的命,也因此差点遭遇种群灭绝之灾。

  感恩湟鱼,感恩自然。历经40多年封湖育鱼,20余载人工繁育放流,青海各级政府、环湖各族群众勠力同心,爱鱼护鱼蔚然成风。

  封湖育鱼,一次不行,来两次,至今已是第六次;一次两年不行,来三年,直至一封10年;从限产4000吨到700吨,直至禁渔零捕捞……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洄游之路不易,护鱼之路更难。从无度利用到全面保护,从利用自然到顺应自然,不断摸索走出一条科学保护湟鱼之路,正是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之路。

  如今,环湖不见打鱼村,户户没有打鱼郎;观鱼放流成节日,政府民众护鱼忙。

  恰恰印证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必得绣花功夫,久久为功。

  每逢洄游旺季,各族群众,各方游客,在观鱼放流中体验自然,感悟生命,传播理念,共享生态文明。

  恰恰印证了,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本报记者吕雪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