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榆中: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新华每日电讯     2022年08月23日
甘肃榆中:绘就宜居宜业新图景

( 2022-08-2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新华社兰州8月22日电(记者王朋)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立足当地区位优势,聚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活力逐步显现,宜居宜业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高原夏菜”成就亿元产业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400米以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是蔬菜的优势产区。多年来,榆中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打响了“高原夏菜”品牌。2022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6.6万亩,预计产值21亿元,已成为全国“北菜南运”“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

  来自广东的客商黄真喜,在榆中县从事蔬菜交易已有7年,见证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巨变。

  “现在是蔬菜产销旺季,企业每日在榆中县采购的莴笋、西芹等蔬菜超过70吨。”黄真喜一边剥着莴笋的叶子,一边向记者介绍。

  品牌响亮,来之不易。榆中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滕辉介绍,近年来,榆中县聚焦“高原夏菜”优势产业,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种示范推广、标准化基地建设等多种方式为“高原夏菜”品牌提质升级,生产的蔬菜还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现在蔬菜种植区海拔从1480米逐步提升至2800米,全县有6万多农户种菜,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蔬菜产业。”滕辉说。

探索城乡融合 共筑美好生活


  在榆中县,无人不晓李家庄村。

  这座位于榆中县城郊的昔日“土村”,如今变成集现代农业园区、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2018年,李家庄村被纳入国家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以来,村里发生了多个变化:“土村”成了网红景点、撂荒地成了烂漫花海、村民成了“股民”。

  村民陈吉宝说,2019年以来村民先后搬至县城的安置小区,村里还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将村民部分耕地和宅基地折价入股,耕地按照每亩年流转费1000元流转给村集体,宅基地每户按0.4亩折价入股李家庄乡村旅游合作社,年底分红。

  “这样一来,村民增收由过去单一的生产经营性收入,增加了资产性收入、入股分红收入等多种形式。”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文说,2021年李家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万元,较2018年增加近4000元。

  近年来,榆中县聚焦农村“三变”改革、乡村旅游发展,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打造老家·浪街、素朴·李家庄等多个乡村文旅项目,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不断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不仅如此,城镇居民生活环境也在进一步完善。2020年以来,榆中县对城区106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不仅改善提升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配套设施,还增加了绿化带、停车位、垃圾分类投放点等生活设施。

改旧育新 产业集聚效能渐显


  高纯金属的纯度有多高?有何用处?

  在榆中县和平镇金川科技园区,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高纯度镍、钴纯度达到6N5(即99.99995%),高纯度铜达到7N(即99.99999%)。这些都是半导体、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所需的重要材料。

  “过去,国内高纯金属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杨晓艳说,现在企业生产的高纯度镍、钴、铜已达世界先进水平,年产100吨。企业计划在“十四五”末,将高纯金属产品系列拓展到20种以上。

  新产业动能不断释放,传统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十二五”以来,酒钢集团榆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资8.5亿元,通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过剩产能等举措,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公司总经理王磊介绍,现在人均年产钢量由2015年的425吨,提升至2021年的1250吨,并且围绕企业上下游配套,物流运输、装备制造、焊接材料、建筑材料等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集聚效能不断显现。

  榆中县还依托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不断推动工业创新升级。目前,全县已有22家企业与47家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高技能人才超过800人。

  10年来,榆中县坚持“改旧”和“育新”并重,形成了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12个门类优势产业。榆中县工业总产值已从2012年104亿元增加到2021年303亿元,年均增长12.6%,逐步构建起多元支撑、稳定可靠的工业产业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