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记 |
|
( 2022-06-0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
5月底,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十三五”以来,PM2.5已实现“六连降”……
2013年,空气污染频发,公众一时“谈霾色变”、饱受“呼吸之痛”……当年9月10日,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国正式向雾霾宣战。各地铁腕治污与精准防控相济,区域协同与攻坚行动并举,打响史无前例的空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2年,是中国向雾霾宣战的第十个年头。从“盼蓝天”变为“拍蓝天”,大气治理的成果写进了老百姓的朋友圈。但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相比仍存差距。
战霾,仍是进行时。
早上8点,北京市民邹毅来到国贸桥附近的固定点位,拍摄以天空为背景的照片。2013年起,他坚持每天拍摄同一地点的天空,记录空气质量的变化。“一开始,几乎每周都有几天是灰蒙蒙的,心情也很沉重。”邹毅说。
这一年,全国大部分城市PM2.5监测系统开始试运行,这种细小颗粒物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大,令人谈之色变。
“爆表”成高频词,“霾天”常与冬日“相伴”,N95口罩愈发紧俏……重拳治霾,刻不容缓!
从减少污染物排放,到严控新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到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从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到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从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到“长牙齿”的污染信息公开……各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推动空气污染治理,打响“呼吸保卫战”“蓝天保卫战”。
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及偏公路的运输结构是北方多地大气污染的共性原因。各地一手抓末端治理应急减排,一手抓落后产能“啃硬骨头”式攻坚。
“公司曾经一年限产天数达250多天。”首钢股份迁钢公司环保部部长程华说,每到重污染天,京津冀地区钢铁、水泥等行业曾一律被要求实行错峰生产。痛定思痛之下,公司开始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
2019年,生态环境部提出对企业实行差异化管控。A级企业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可免除停限产,以倒逼重点行业加快升级改造。迁钢公司成为全国钢铁行业首家A级企业,企业不仅实现连续稳定生产运营,社会及环境等综合效益也愈发明显。“我们先人一步得到了提质减排的红利。”程华说。
刚刚过去的取暖季,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彰台村村民王志英特别舒心:“以前烧煤时家家户户冒烟,现在拆了煤炉子,换上燃气炉,‘烟熏火燎’做饭、‘乌烟瘴气’取暖的方式彻底改变了。”
截至2020年底,“2+26”城市和汾渭平原累计完成了2500万户散煤替代,相当于减少散烧煤五六千万吨。
整治力度持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变得更加隐蔽。2017年,北京市公安局成立环食药旅总队,“环保警察”成为打击环境等领域违法犯罪的新力量。
首起适用新环保法的污染大气案、首起非法倾倒垃圾污染环境案……5年来,“环保警察”累计破获环境领域刑事案件790余起,刑事拘留2000余人。
到今年,邹毅拍下的“天空”照片已经超过3000张。
“最近两三年变化非常大,蓝天明显增多了。”邹毅说,“如果说蓝天代表颜值,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漂亮,拍照时能大口呼吸,心情也越来越舒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这正是“气质”提升的秘密。
现在,在京津冀地区通行的柴油货车,一旦被检出尾气超标,必须在限定时间内维修复检,否则会被录入“黑名单”,在京津冀“寸步难行”。
“一处超标、多处受限”,源于2020年京津冀三地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这也是京津冀首次针对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
近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两度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每年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执法检查,专门加开会议听取审议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实施监督,助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穆松林认为,经过近十年努力,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制度改革、督察常态化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与此同时,我国已建立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在信息共享、预警预报、应急联动等方面积极探索,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制度保障。
除了雷霆万钧的“组合拳”,还要有科学精准的“绣花针”。
“企业用电数据显示正常生产,配套的环保设施0到6时用电数据为0,可以判定环保设施没有同步开启。”在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网上巡查中,石家庄市藁城区一家木业公司因偷排被系统“捕捉”。
随着现代感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环保监测早已不靠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土方法”,“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不仅实现了对PM2.5实时浓度的监测,还开展组分实时监测和来源解析,为日常减排、区域重污染联防联控提供科学依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主任景宽说。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认为,针对地面污染源的科学定量、精准识别,通过数字模拟将天地信息进行关联并科学预测,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科学支撑。
北京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津PM2.5浓度3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2.3%;山西PM2.5年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首次降至“30+”……
《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不过,“治霾者”们从未有松口气的想法,始终保持审慎乐观。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尚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超标,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毫不讳言。
贺克斌表示,目前我国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每平方公里排放强度和排放总量依然较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都是需要啃的‘硬骨头’。”
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面对难啃的“硬骨头”和清晰的“新目标”,各地纷纷拿出“实招”“硬招”。
——北京市将针对挥发性有机物产品含量、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等修订相关标准,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提升监管执法效能,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
——河北省针对工业企业污染、柴油货车污染、扬尘面源污染等七个重点领域开展专项行动,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坚持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
——重庆市将坚持长期治理和短期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完成中小微企业排放深度治理,推广装配式建筑,遏制臭氧污染上升趋势。
……
“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持续开展清洁取暖和治污减排,从根本上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让蓝天常在。”
(记者李德欣、巩志宏、田晨旭、倪元锦)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