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考证乱象”为何屡禁不绝?

新华每日电讯     2022年04月27日
新职业“考证乱象”为何屡禁不绝?

( 2022-04-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碳排放管理高级证书,兼职挂靠月入过万”“收纳整理师不限学历门槛,10天速成取证”“家庭教育指导师岗位缺口数百万,拿下证书就有了金饭碗”……春招旺季,网络上各类名目繁多的技能考证项目让人眼花缭乱。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线上培训机构以新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乱收费、滥发证,不少刚毕业或准毕业的大学生被割“韭菜”。

  随着新职业涌现,相关培训也日渐火热,部分机构为招揽生源打起了擦边球,滋生出众多乱象。

  一些培训机构夸大效果乱宣传,吹嘘证书含金量及就业前景,承诺学员“包过”“包就业”“包挂靠”“有补贴”“考过即可月入过万”。一些培训机构巧立名目乱收费。除了辅导费、书本费、报考费、包过费,有的还推出消费贷,牟取额外收益。

  上述行为不仅误导公众、损害学员权益,也影响新职业、新工种的社会认可度,为害甚广。

  事实上,从报名、考试到领证,部分培训机构的“承诺”往往都有大量漏洞,但现实中相关案件依然多发、易发,原因何在?

  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化,我国职业资格认定已经不再全部由政府或其授权单位认定发证,而是部分转为社会化等级认定,把人才评价权交给市场。由于技术技能类社会服务行业市场“蛋糕”不断做大,利润空间“水涨船高”,一些机构和单位便“乘虚而入”。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考证大军”,催化了考证培训的热潮,但市场上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让消费者难以辨别,相关纠纷呈上升趋势。

  在这些纠纷中,培训机构往往异地经营比例高,而消费者多为外地学员,仅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无法实地对培训机构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考察。这给一些“空壳公司”留下机会,有部分案件中的培训机构股东,在收取学员高额培训费后卷款跑路,造成判决生效后实际执行难,学员权益无法得到维护和救济。

  在线培训考证乱象已引起国家重视。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展了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重点查处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是否存在违规培训、违规收费,是否存在虚假或夸大宣传,是否存在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违法违规情况。

  在加强监管打击同时,还应进行必要疏导。业内人士指出,我们虽然认可了新职业,却并未建立起成熟的行业标准和培训体系。大道不畅、小道必猖。这些现实“漏洞”亟待堵上。

  此外,各地应该大力培育优质机构。在经营培训场地、教学师资等软硬件设施方面设置一定标准和条件,建立合理的准入机制,加强源头防范。对符合资质的单位要积极扶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最后,刚毕业的大学生求职心切,在校期间对职业资格考试又知之甚少,很容易被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所蒙骗。相关政府部门应为培训市场打好基础,及时更新发布政策信息,同时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资格考试政策咨询座谈会、交流会等活动,让求职者对证书合法合规性和含金量心中有数。

(本报评论员向定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