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 |
上海为全球“最强大脑”搭建开放交流舞台 |
|
( 2021-1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科技 |
新华社记者杨有宗摄
新华社上海11月1日电(记者杨有宗、周琳)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1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幕,为期3天时间里,将有包括6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3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参会。
围绕“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年度主题,论坛设置14个板块近100场会议及活动,涉及化学、物理、生命科学、数学等多个基础学科领域。
开幕式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代表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向全球发布《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倡议,倡导开放科学并鼓励支持开放科学的行动。
论坛主办方宣布创设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首设数学与智能科学奖、医学与生命科学奖两个单项奖,每年评选一次,每个单项奖奖励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该奖项将于2022年正式启动评选和颁奖。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承办,红杉中国独家捐赠。奖项定位为设立于中国、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和颁发的国际性科学大奖,用于表彰全球范围内在各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侧重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鼓励科技人员更好投身和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有信心将这一创设于中国境内的科学奖项打造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顶级科学大奖。”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共同指导。
新华社上海电(记者周琳、杨有宗)“我此前到中国,坐着高铁到处旅行,这个神奇的系统连接了人们,非常有前瞻性。”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巴里什说。
“40年前我第一次到访中国时,中国的科学研究刚开启迅速发展,如今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非常想与中国合作。”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朱尔斯·霍夫曼说。
130多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以线上、线下方式参会,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共同指导的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如约而至。上海正为全世界科学家搭建开放交流的舞台。
10月31日,记者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将全面启动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的规划和建设,这是临港面向未来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核心区域,承载着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使命。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孙筱和介绍,国际创新协同区规划面积约6.95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5.1万人,分为科创研发总部湾、顶尖科学家社区、科技创新城园区3个片区,将打造成为“海内外创新人才会聚地、国际创新协同首选地、产城融合示范地、高品质生活共享地”。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传递出重要信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上海一直注重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依托国家实验室、重点研发机构、大科学设施等平台载体,实施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能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制度。
位于张江的同步辐射光源“鹦鹉螺”,2020年助力科学家了解新冠病毒微观结构,打开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的“黑匣子”。如今,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共享平台。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说,中国在过去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现在需要中国科学家们更进一步,用想象力去开辟颠覆性的科研发展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科学家们通过卓有成效的开放合作,围绕病毒研究、临床诊疗、疫情防控形成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秘书长杨展涛说,危机面前,迫切需要汇聚人类智慧、探求科学的解决之道,迫切需要携手合作、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论坛设置的意义所在。
多位顶尖科学家认为,国际交流合作需要迈向更纵深的领域。2018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获得者唐·克利夫兰说,科学家们需要和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进行合作,解决棘手的科研问题,“这类合作应是世界性的、跨边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