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聚焦·生物多样性大会

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06版:新华深读

07版:新华财经

08版:新华融媒

09版: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10版:新华关注·各地

11版: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12版: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造福中国光耀世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造福中国光耀世界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从北极星的方向凝视地球,它被两根橄榄枝紧紧环抱,五大洲镶嵌于5个同心圆,代表八方的8条直线交汇于一个中心点……
 
  联合国徽章,昭示希望。镶嵌着它的大理石讲坛,是凝聚全球共识的重要场所。
 
  生态环境,攸关人类存续;生态文明,攸关人类发展。这是摆上“世界桌”的紧迫课题:如何完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如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如何定位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
 
  面对这些激荡全球的时代之问,中国作出了历史性回答——
 
  今年9月举行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频发言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一年前,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他并倡议,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在昆明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全球性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习近平主席将于12日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贡献中国方案,展现大国担当。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中国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进行了深入探索,作出重大贡献。
 
新理念


 
  时间的指针回拨至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开幕,世界聚焦中国。
 
  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
 
  “生态文明建设”还首次载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执政党行动纲领。
 
  早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相互关系的深刻剖析,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生动阐释。
 
  从中共十八大召开的那年开始,中国经济主动放缓。这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留出了空间。
 
  2014年,中国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
 
  2015年,中国提出新发展理念及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绿色”则是新发展理念的五大构成之一。
 
  也就是在这一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业采伐。
 
  57岁的周义哲一直在跟树木打交道。在当了35年伐木工后,他“转身”成为一名护林员,和工友们一起负责森林的健康抚育。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周义哲所在工队曾经一个冬天砍伐的木材就能装满400节火车皮。
 
  从“砍树人”到“看树人”,周义哲的身份转变,也正是中国及其民众生态观念转变的一个缩影。
 
  2017年1月,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呼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9个多月后,在被国际舆论称为“站在世界地图前”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被写入大会报告。
 
  报告提出,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由此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特征之一。
 
  报告明确了中国现代化中一个主要内涵: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首次提出并载入党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2018年的中国全国两会上,“生态文明建设”载入了国家宪法。
 
  2018年5月,中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系”目标,涉及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方面。
 
  2020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较之3年多前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倡议的“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又增加了“繁荣”的定语,这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关系的深刻理解。
 
  从2013年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到2017年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再到2021年先后提出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述、部署不断拓展深化。
 
  100多年前,面对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马克思曾忠告说:“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
 
  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习近平以其关心人类文明发展前途的宏阔视野强调指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新学说,也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黄承梁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社会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贡献的东方智慧。
 
新实践


 
  58岁的王明武在长江上“漂”了几十年。如今,他的“漂”没有改变,但已从摇船撒网的捕鱼人变成了驾船巡防的护鱼员,拥有了稳定工资。
 
  王明武是武汉江夏区的居民,15岁起就在长江上捕鱼,是当地数一数二的捕鱼能手。
 
  王明武说:“在最好年份,一家能有10多万元收入。但近些年,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了。”
 
  长江,曾是全球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河流之一,但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其生物完整性指数一度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长江流域也是中国经济活动最为密集的地区。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计划全面启动。这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生态保护和恢复计划,共计退捕上岸渔船11.1万艘、涉及渔民23.1万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当今全球现实中突出表现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否能协调统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否能实现双赢。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不断用新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是掠夺自然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困守青山的“缘木求鱼”。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将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新的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政策实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2015年,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也正式建立,中国还提出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目前已在四省设立运行;2017年,“污染防治”被确定为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新的生态环境部组建运转。
 
  在至关重要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中国均在全面推进。
 
  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投资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已是全球领导者,不仅拥有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清洁能源生产地。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目前,中国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覆盖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覆盖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
 
  这些年,中国生态版图不断扩大,像塞罕坝这样的地球上的“绿色奇迹”一个接一个地涌现。
 
  中共十八大以来,受益于空前的生态保护和执法力度,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妥善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也在逐步恢复。
 
  在将绿水青山“还”给当地群众的同时,也将它“还”给了这里的“祖居生灵”。
 
  2021年中国全国两会上,青海代表团带来的两张照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张是漫步在草丛中的荒漠猫,另一张是行走在树丛中的雪豹。
 
  这是祁连山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改善的重要标志。祁连山构筑了中国西部生态安全的防线,是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母亲山”,是“亚洲水塔”免受荒漠侵袭的主要掩体。
 
  另外,一度濒临灭绝的中国豹,于2013年起被发现已重返人口密集的华北栖息地。这是中国生态保护和恢复有力的又一个鲜明迹象。
 
新贡献


 
  2019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越来越绿”的推文引发全球关注。
 
  其地球卫星数据显示,中国的植树造林和中印两国的集约型农业活动主导了地球变绿的过程。
 
  数据还显示,过去20年里地球增加的绿化面积,相当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覆盖面积。其中,全球植被叶面积净增长的25%来自中国。
 
  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给世界所作重大贡献的一个绿色缩影。
 
  然而,“地球越来越绿”的结论,只是相较20年前的动态过程,它并不足以解决地球和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生态危机。
 
  多个联合国机构与合作伙伴近日发布的《2021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显示,全球气温上升正推动世界各地发生毁灭性极端天气。
 
  过去5年,全球平均气温为有记录以来最高。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难题。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抬头,均给全球生态议程带来严峻挑战。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以促进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站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习近平2020年9月通过联合国讲坛,就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作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
 
  一年后,习近平又通过联合国讲坛宣布,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庄严的宣告、有力的行动,又一次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长期政策坚持,给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发展议程注入了新的政治动力。
 
  “如果世界上有哪个国家能达成如此宏大的气候变化目标,那就只有中国了。”全球知名能源咨询顾问公司伍德麦肯兹亚太地区副主席加文·汤普森说。
 
  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
 
  2014年,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各自2020年后的行动目标,加强清洁能源、环保领域合作。而这强有力地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达成。
 
  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并于2016年4月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签署,于同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中国政府在《巴黎协定》上首批签字。
 
  2018年,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
 
  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宣布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这是中国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力量的又一个行动证明。在之前的2015年9月,中国已经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
 
  另外,中国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
 
  2020年,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初步核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8%。
 
  2020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3.7亿吨,比四年前增加约30%。同年,中国实现了固体废物进口清零的目标。
 
  截至2020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大幅超额完成到2020年气候行动的目标。
 
  2021年,中美达成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重启气候变化对话合作渠道。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的这个举动,给全球环境治理改善增加了新的政治动力。
 
  中国还加大力度向世界分享绿色技术和经验。中国理念和技术元素融入非洲“绿色长城”工程建设;菌草技术已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绿色就业机会;一些非洲和中亚国家通过中国的技术援助实现“点荒成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例如,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
 
  英国《自然》杂志曾刊文指出,中国拥有平衡经济发展与控制物种和生态系统损失的丰富经验,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工作带来重要助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主任德钦次仁说,中国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可以作为指导全球战略方向的典范。
 
  (记者王建华、程云杰、李怀岩、秦华江、齐菲、周乾宪、陆芸)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习近平将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
习近平将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1日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0月12日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瞭望》刊文:习近平总书记的尊老敬老情怀
《瞭望》刊文:习近平总书记的尊老敬老情怀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10月11日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第40-41期在权威栏目——“治国理政纪事”专栏中刊发了记者陈燕采写的报道《习近平总书记的尊老敬老情怀》,记述习近平从地方到中央一以贯之的尊老敬老理念,展现习近平总书记的尊老情怀、敬老实践、爱老风范、助老部署。摘要如下:
 
  九九重阳。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孝亲敬老,是善德之先。
 
  “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述他心中的“孝”与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架上摆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他推着轮椅上的父亲习仲勋,和家人走在一起;另一张是他牵着母亲齐心的手,陪她散步。尽管公务繁忙,每当有时间和母亲一起吃饭,饭后习近平都会拉着母亲的手散步,陪她聊天。
 
  小孝孝于家,大孝忠于国。敬老尊贤,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身体力行。
 
  1984年12月7日,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主题就是尊老。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间,只要不出城关就骑自行车,而把正定县委仅有的一辆212吉普车配给了老干部使用。
 
  ……
 
  担任总书记后,在赴地方考察中,习近平一次次走进乡村、社区、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站,与老人们亲切交流,叮嘱要给予他们更多关心。
 
  身体怎么样?医疗保健怎么样?饭菜可不可口?住在这里交多少钱?对敬老院的服务和生活满不满意?……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每个问题,看似细小,却都是关系着老龄事业发展的大事。
 
  出台推进养老服务业纲领性文件,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印发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下,一整套面向未来的“中国式”养老方案清晰可见。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习近平总书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尊老敬老情怀,给全党作出示范,带动全社会形成良好风尚,让孝亲敬老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亿万中国人的心灵,着力使全体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安享稳稳的美好与幸福。
 
灾区里的一场换届选举   11日,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连阴雨后,山西省汾西县勍香镇勍香村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太阳。一大早,红色旗帜和标语装点的村委会大院里,满满当当坐了一院人,大家静静等待着村党支部委员换届选举会的开始。
  “不到8点就来了。”家中漏雨的房顶还没来得及修补,村民王红便早早过来帮忙布置会场,“换届选举可是我们村的大事儿!”
  10月3日以来的暴雨,让夹在黄土坡中的勍香村损失严重。连日降雨造成山洪暴发,勍香河河水骤涨,大面积农田被冲毁或掩埋,倒塌的村民房屋随处可见。49岁的党员刘寅均说,3日开始,村支书就带着党员们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将161名村民从危房中转移安置。
  “一直到8日才睡了第一个整觉。”刘寅均对记者说,“在大灾大难面前,党组织就是老百姓的靠山,所以今天手中的选票尤为珍贵。”
  在工作人员宣读过选举办法后,六位候选人依次上台介绍履职情况和未来工作计划。他们都提到了如何带领群众走出困难,恢复家园。
  汾西县委组织部部长陈文挺介绍,候选人经过村里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推荐后,乡镇党委要进一步进行筛选和调整,“层层把关、优中选优,就是为了新选出的村干部既符合民意,又年富力强,能够给群众办实事。”
  在村委会门口左边的砖墙上,“选好一人 造福一村 选好一届 造福一方”的标语格外显眼。67名到场党员在红色的选票上认真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候选人,依次投送到国旗杆下的投票箱内。经过工作人员统计后,成功选出了新一届的村党支部,并由新当选的委员们推选出新任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进行换届选举,能够凝聚人心,迅速帮助老百姓恢复重建家园的信心。”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刘东林说。此前,他曾担任村委会主任,村里贫困户的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不到4000元,提高到2020年的6000元,实现了脱贫。
  受灾群众要瑞勤说,几天前,他家的两孔窑洞出现了坍塌,正是刘东林和党员们的及时到来,将他安顿到了村委会。“雨停了,换届选举也有结果了,希望生活很快能够恢复正常。”  (记者解园)新华社太原10月11日电
这场大会,为何全球瞩目 二〇二〇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四大看点透视
这场大会,为何全球瞩目
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四大看点透视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昆明开幕。这是开幕式上的云南民族特色演出。
                          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新华社记者高敬、成欣、庞明广、谢希瑶
 

 
  11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在云南昆明正式开幕。这场全球瞩目的大会,有哪些看点,将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
 
  【看点1】这场大会缘何不同寻常?


 
  这次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其实是由3个会议组成的,即《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缔约方第十次会议、《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缔约方第四次会议。其中的“重头戏”就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目前共有196个缔约方。缔约方大会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缔约方大会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决议的通过需要经过所有缔约方的同意。2016年的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宣布中国举办COP15。
 
  缔约方大会每10年要制定未来10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2010年,COP10制定了2011至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即“爱知目标”。“爱知目标”共20项,到2020年,没有一条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
 
  COP15又到了一个制定新的10年保护目标的重要节点。
 
  正因如此,国际社会对COP15寄予厚望,希望此次大会的成果,能够通过未来的努力,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趋势。
 
  COP15原本应于2020年10月召开。受疫情影响,会议召开时间经历两次变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于今年8月正式对外公告,会议将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
 
【看点2】COP15怎么开?


 
  “本次会议是历届缔约方大会最特殊的一次会议,也是历时最长的一次会议,备受关注。”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说。
 
  根据议程安排,第一阶段会议要完成除“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外的各项议题审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要在明年上半年的线下会议来审议和决定。  
 
  眼下举行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
 
  在11日下午的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和COP14主席国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巴德里在会场主席台进行交接,开启COP15时间。
 
  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的50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大会。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在现场致辞时表示,我们必须在这一个10年就采取行动,制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应对当前的挑战。“通过携手行动,我们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高级别会议将于10月12日至13日举行,包括领导人峰会及部长级会议。应邀的缔约方国家元首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将出席领导人峰会。部长级会议包括全体会议和平行圆桌会议。
 
  此次大会唯一一场现场举办的平行活动——生态文明论坛,将于10月14日至15日在昆明举办。生态文明论坛包括开幕式和7个主题论坛,邀请国内外嘉宾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智慧。
 
  此次大会还准备了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展览。线上展览包括中国展和地方展,充分展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就;线下布展是云南特色展,也是现场唯一线下展区,展现了彩云之南的生态之美。
 
  第二阶段会议拟于明年上半年在昆明线下举行,以方便各方广泛而深入地磋商探讨,推动达成一个凝聚广泛共识、既雄心勃勃又务实可行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看点3】大会选在云南举行有何特点?


 
  “COP15选择在云南举办,与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密不可分。”COP15云南省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马永福说。
 
  彩云之南,万物家园,云南以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
 
  马永福介绍,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4.1%,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物种数均占我国的半数以上;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生态系统类型,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截至2020年底,云南省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62个,保护面积占全省面积14.3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1.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90%;位于昆明市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17468种25.8万份生物种质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设施之一……
 
  此外,云南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比如,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3省共建了133平方公里联合保护区,以保障亚洲象跨境种群交流安全。
 
  【看点4】大会预期将达成哪些成果?


 
  发布“昆明宣言”——
 
  高级别会议将发布“昆明宣言:迈向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呼吁各方采取行动,响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号召,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
 
  伊丽莎白·穆雷玛说,“昆明宣言”将是第一阶段会议的主要成果,该宣言说明,各方已充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
 
  发布“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倡议——
 
  14日至15日举行的生态文明论坛将发布“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倡议。
 
  同时,主题论坛将发布系列成果,如主题论坛一将发布“碳中和目标下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联合行动宣言”;主题论坛四将发布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等。
 
  为生物多样性关键10年规划蓝图——
 
  展望将于明年上半年举行的第二阶段会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是大会的重要标志性成果,对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规划。
 
  崔书红说,国际社会对“框架”寄予厚望,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保护目标建议,如保护30%的大自然,调动至少2000亿美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他表示,要推进建设更加公正合理、各尽所能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尽快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加速丧失的趋势。新华社昆明10月11日电
 
李克强:着力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和安全 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会议强调纠正“一刀切”限电或运动式“减碳” 韩正出席
李克强:着力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和安全
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会议强调纠正“一刀切”限电或运动式“减碳” 韩正出席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部署能源改革发展工作,审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韩正出席。

  会上,发展改革委、能源局作了汇报。李克强说,能源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方面共同努力,我国能源发展、结构优化、高效清洁利用等取得明显成效。当前,国际环境和全球能源格局、体系发生深刻变革,我国能源发展和安全保障面临新挑战。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国情实际出发,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深化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李克强指出,能源安全事关发展安全、国家安全。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能源需求不可避免继续增长,供给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着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要针对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继续有序淘汰落后煤电。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积极发展页岩气、煤层气,多元开展国际油气合作。加强煤气油储备能力建设,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不断丰富能源安全供应的保险工具。

  李克强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经济自身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要科学有序推进实现“双碳”目标,这必须付出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要结合近期应对电力、煤炭供需矛盾的情况,深入测算论证,研究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各地各有关方面要坚持先立后破,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抢跑。从实际出发,纠正有的地方“一刀切”限电限产或运动式“减碳”,确保北方群众温暖安全过冬,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大力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改造,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不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李克强指出,创新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强化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研发。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增强消纳新能源和安全运行能力。完善阶梯电价,深化输配电等重点领域改革,更多依靠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降碳,提升能源服务水平。

  孙春兰、胡春华、刘鹤、王勇、王毅、肖捷、何立峰和有关单位、部分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

 
孙春兰在中国疾控中心调研时强调优化完善常态化防控措施 更加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
孙春兰在中国疾控中心调研时强调优化完善常态化防控措施
更加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1日到中国疾控中心调研并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对做好常态化防控形势下秋冬季防控工作的意见建议。她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毫不放松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完善防控政策措施,高效处置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以最小的社会成本获得最大的防控成效。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并呈现新的特点,多国放松管控、减少出入境人员限制,给我国外防输入带来新挑战。孙春兰强调,我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的一整套措施,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优化完善。要密切跟踪全球疫情流行的变化特征,加强病毒变异、传播机制、致病力变化等研判,研究疫苗接种对传染性、重症发生率等的影响,提前做出预判,完善不同场景下防控措施的组合和实施强度,增强防控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孙春兰指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关键是外防输入,重点要严格集中隔离点的管理。要查漏洞、补短板,学习借鉴经验做法,保持防控队伍相对稳定,抓紧对基层党政干部、防控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加强资源和能力建设。要进一步落实“四早”要求,建立监测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加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监测,及早发现、及早处置。要加强疫情防控的信息化支撑,完善流调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流调溯源的质量和人员排查的精准性。要基于精准流调科学划分风险人群和区域,及时作出动态调整,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核酸筛查方案,科学确定检测范围。要加强秋冬季防控知识的宣传,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引导群众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打牢群专结合、群防群控的基础。

 
韩正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韩正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昆明10月11日电(记者齐中熙、潘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11日在云南昆明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韩正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直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事业,深度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未来将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将编制新时期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让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引导带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韩正表示,中国愿与各方加强合作与交流,切实履行好本次大会东道国义务,发挥好主席国作用,推动达成全面平衡、有力度、可执行的共识和行动框架,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韩正向与会各方提出三点倡议:一是凝聚共识,提振雄心。坚持多边主义,加强政治推动与对话交流,走雄心与务实兼备之路,科学制定2020年后行动目标。二是加大投入,调动资源。拓宽各种资金投入渠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大支持。三是加快变革,协同增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置于优先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发展转型变革。加大自然和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粮食安全等全球环境挑战。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来自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共计5000余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大会。

 
中央依法治国办对八省区市启动法治政府建设督察
中央依法治国办对八省区市启动法治政府建设督察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翟翔)记者11日从中央依法治国办获悉,中央依法治国办对全国八个省区市启动法治政府建设督察。实地督察为期一周。

  这八个省区市为北京、天津、吉林、安徽、湖南、广东、重庆、宁夏。督察组成员来自中央依法治国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组部等二十多个单位,同时还邀请法学院校专家学者、律师、媒体记者参与。

  督察期间,督察组将通过听取汇报、个别谈话、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收集案例、梳理问题、形成报告,了解各地法治政府建设、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等情况。

 
外交部发言人就核潜艇事故三问美方
外交部发言人就核潜艇事故三问美方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王宾)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1日敦促美方尽快对近日发生的核潜艇事故作出详尽说明,给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一个满意的交代。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近日,俄罗斯军事专家科诺瓦洛夫就10月7日美国核潜艇发生撞击事故发表评论指出,美国部署在亚太地区的船舶和潜艇经常与各类物体或民用船只发生碰撞,也造成过人员伤亡,其专业性屡遭批评。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我们注意到俄方人士表达的关切。此前,中方也对碰撞事故表达了严重关切。”赵立坚说,此次事故发生后,美方时隔近5天才发表了一份语焉不详的声明。这种不负责任、拖延遮掩的态度更令国际社会对美方意图和事故细节产生怀疑。美方有责任说明事故详细情况,并解释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美方核潜艇事故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二是事故有没有造成核泄漏、破坏海洋环境?三是事故会不会影响事发海域的航行安全、渔业作业?

  “美方应采取负责任态度,尽快对此次事故作出详尽说明,给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一个满意的交代。”赵立坚说。

 
我国将启动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我国将启动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姜琳)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决定实施新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工程将以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主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据人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工程设4个重点子项目:一是高级研修项目,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的要求,每年举办300期左右国家级高级研修班,培养2万名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提升项目,以更新知识结构、掌握先进技术、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每年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0万人左右;三是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主要面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区块链、集成电路等领域,实施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每年培养培训数字技术技能人才8万人左右;四是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分期建设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

  2011年至2020年,我国实施了第一轮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2个重点领域和现代物流、知识产权、食品安全等9个现代服务业领域,累计开展了1264.3万人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活动,建设了200家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完成了每年约百万人次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任务。

  上述负责人表示,新一轮知识更新工程将紧紧围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着眼于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眼于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和专业技术骨干,加快人才自主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春蕾计划——梦想未来”行动提升推进工作会议召开
“春蕾计划——梦想未来”行动提升推进工作会议召开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10月11日,春蕾梦想合唱团在成就展开幕式上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第10个“国际女童日”到来之际,11日,“春蕾计划”促进女童教育特使彭丽媛发出倡议,号召大家行动起来,积极为“春蕾计划——梦想未来”行动提升推进工作贡献力量。全国妇联当日在京召开推进工作会并举办中国儿基会建会40周年成就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出席,强调要坚守初心使命,积极响应倡议,行动起来,汇聚爱心善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助力更多女童实现人生梦想。
 
  提升推进工作将坚持立德树人,计划5年内助学资助50万名女童,以其他方式服务2500万名女童,并实施“促进凉山女童教育发展”项目,助力女童自立自强、养成文明健康习惯、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晓薇主持会议,并在成就展开幕式上致辞。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在西安举行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开幕式在西安举行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10月11日,在石家庄市元氏县常山广场举行的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中,当地网信办工作人员用手机扫描宣传信息,为群众进行网络安全知识讲解。新华社发(张晓峰摄)
 
  新华社西安10月11日电(记者余俊杰、张斌)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11日拉开帷幕,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至10月17日,主要活动包括网络安全博览会、线上主题晚会、网络安全赛事等。开幕式、网络安全高峰论坛等重要活动在陕西西安举行。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庄荣文在开幕式上表示,要增强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庄荣文强调,要着力践行网络安全为民理念,着力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能力,着力构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着力夯实网络安全发展基石,着力培育网络安全良性生态。
 
  据悉,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从201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今年的主题是“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围绕网络安全领域的新热点、新进展、新成果,通过展览、论坛、云课堂、公益广告等形式,深入宣传网络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重大举措,大力营造全社会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的浓厚氛围。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还将举行校园日、电信日、法治日、金融日、青少年日、个人信息保护日等系列主题日活动。各地区党委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本地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国家有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举办本行业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一堂生动的国史教育课 《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侧记
一堂生动的国史教育课
《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侧记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10月11日,香港小学生在参观展览。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新华社记者黄茜恬


  走进香港中央图书馆,时光的闸门徐徐打开。“我去过一次西藏,所以当我看到解放军战士们在悬崖陡壁上修筑川藏公路的照片时,我眼泪夺眶而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先烈们。”前来参观的香港市民王女士红着眼眶说。

  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新华通讯社共同主办的“光影记忆 百年风华——《国家相册》大型图片典藏展”于10月8日至17日在香港展出。200余张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聚焦中国现当代历史中若干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间,生动地讲述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引领香港市民重温家国记忆。前来参观的香港市民络绎不绝,展厅里人头攒动。

  “当我看到1954年解放军人手开凿川藏公路,3000多名年轻战士化作永恒的里程桩,我泪奔了!”蓝雪宝说。这位在“修例风波”期间被称为“正义姐”的女士,同儿子在展览中上了一堂中国历史课。

  “只知道国家打仗保卫国土,却不知道在那么匮乏落后的年代,国家已经做了这么多改善民生的基建。”蓝雪宝的儿子王皮在参观完展览后说。

  “1949年,江苏夹江北岸,19岁姑娘颜红英划着全家赖以生存的小木船,运送解放军战士渡江作战。”刚上小学二年级的袁睿在母亲帮助下,一字一句朗读着照片说明。袁睿母亲说,自己昨天就来过一次,今天专门带着儿子再来看一遍。她感慨,自己以前对于祖国发展的认知实在太少,借着图片展的契机,要好好带着儿子补上历史这一课。

  不少参观的香港市民告诉记者,以前缺乏对祖国发展的了解,而这一次重温老照片,真真切切感受到国家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见识了祖国的发展,我更加热爱这个国家。”参观完,袁睿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用拼音和文字写下这句话。

  在重温历史的基础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在香港同胞心中油然而生,且愈发强烈。

  在国家月壤亮相香港会展中心的照片前,参观者马文善难掩内心的喜悦,“我6月份去看了月壤,看着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得这么好,我内心无比激动!祖国的强大,就是我们香港同胞最大的骄傲。”

  互动区域滚动播放新华社“国家相册”微纪录片,长凳坐满了,观众就站在后边。头发花白的区炳培和太太看得意犹未尽,他告诉记者,这一圈老照片看下来真是鼓舞人心。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到香港回归,还有去年内地驰援香港开展新冠病毒检测,每一张照片都让他热泪盈眶。

  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特地带着年轻同事一同参观展览。她说,看着昔日的荒原变成人工林海,昔日偏远的地区有了新修的道路,倍受感动,足见中国共产党当真是为人民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看到东江水哺育香港市民的照片,深感国家一直都在照顾香港。”叶刘淑仪认为,通过照片展的形式重温历史,让香港民众更加体会到香港与祖国的血脉相连。

  生动的图片不仅记载着我们从哪里走来,更告诉我们应向何处去。

  “今天从历史走来,未来也将从历史中找到方向和轨迹。今次展览所展陈的历史瞬间,反映百多年中国如何从山河破碎积贫积弱,走到光明繁荣强大的今天,又将如何走向更加繁荣昌盛,实现伟大复兴的未来。”苏浙小学五年级的伍卓儒将展览的后记一字一句摘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我觉得非常幸运,也非常自豪,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说。

  看着九一八事变后燕京大学部分学生离校奔赴抗日前线的合影留念,“90后”香港青年陈景扬不禁感慨:“长江后浪推前浪,作为一名香港年轻人,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越是艰险越向前,与祖国同行共进!”

  带着学生参观完展览后,苏浙小学韩老师说,这次图片展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史教育课,在他们心里埋下一颗热爱祖国的种子。“这颗种子会茁壮成长,让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认同自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

     新华社香港10月11日电

 
香港中小学明年起须每个上课日升挂国旗
香港中小学明年起须每个上课日升挂国旗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香港10月11日电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11日向全港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出通告,就将国旗和国徽纳入中小学教育,以及学校升挂国旗和区旗及举行升国旗仪式事宜提供最新指引。从明年1月1日开始,学校必须于每个上课日以及香港回归纪念日、国庆日等重要日子升挂国旗。

  教育局发言人表示,根据《国旗及国徽(修订)条例》,教育局局长须就将国旗及国徽纳入中小学教育发出指示,以教育学生国旗及国徽的历史及精神,国旗升挂和使用的规范及升国旗仪式当守的礼仪,以及就有关每日升挂国旗及每周举行升国旗仪式的事宜,向学校发出指示。

  发言人表示,为促进国民教育及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感情,以及加强学生对国民身份的认同,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全港中小学(包括特殊学校)必须于每个上课日,以及元旦日(1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7月1日)和国庆日(10月1日)升挂国旗。学校如有足够旗杆,在升挂国旗时应同时升挂区旗。此外,学校必须每周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以及于这些日子或其前后的上课日举行升国旗仪式,升国旗仪式中须奏唱国歌。

  发言人表示,国旗、国徽及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所有公民必须予以尊重。培养学生对国民身份的认同,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学习宗旨之一,也是学校教育应有之责。除了上述日子,教育局也强烈建议学校在毕业礼和运动会等重要的日子和特别场合举行升国旗仪式。

  发言人说,至于幼儿园,学校应考虑其校舍空间、设施、环境等因素,在条件许可下照中小学的规定升挂国旗及区旗,以及举行升国旗仪式,让学生从小开始认识国旗和国歌。

  此外,《国旗及国徽(修订)条例》订明大专院校须参照教育局局长向中小学发出的指示,处理有关每日升挂国旗及每周举行升国旗仪式的事宜。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20年10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修正草案,今年1月1日实施。香港特区已根据香港基本法第十八条完成在本地实施上述两部经修正全国性法律的宪制责任。《国旗及国徽(修订)条例》于今年10月8日正式刊宪生效。

 
香港中联办举行“落区聆听、同心同行”活动 逾八成职员参加,收集意见建议6000多条
香港中联办举行“落区聆听、同心同行”活动
逾八成职员参加,收集意见建议6000多条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香港10月11日电香港中联办9月30日至10月10日举行“落区聆听、同心同行”活动。香港中联办11日介绍,统计显示中联办八成以上职员参加此次活动,共收集到6347条意见、诉求和建议。香港中联办主任骆惠宁要求“每一条都不放过”,要“详细记录、汇总造册、分类处置”。

  今年以来,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统领,中央陆续出台了“前海扩区扩容”和21条惠港利民政策,促进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今年国庆前后,香港中联办展开“落区聆听、同心同行”活动,各级干部员工深入基层、深入社会,进社区、看住房、访商铺、入校园,传递中央对香港的关心关爱,深入了解惠港利民政策的落实情况,直接聆听社会各界声音和诉求,以实际行动更好履行中联办密切联系社会各界的职能,更好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

  统计显示,香港中联办八成以上职员参加此次活动,走进979家劏房、公屋、过渡性房屋、居屋和中小商户;听取3476名市民对中央惠港利民政策执行情况的反映,以及对出台新政策的建议;探望包括独居长者、失业人士、创业青年、地区妇女、中小商户、地盘工人、新移民、少数族裔等在内的3985名普通市民;同时围绕香港青少年在学业、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听取意见。

  此外,香港中联办还推动近40家主要中资企业深入社区开展“中企服务进社区”系列活动,为市民办实事、让市民得实惠。在活动酝酿和落区过程中,香港中联办与特区政府事先沟通,部分特区政府官员也参加了此次活动,现场回应市民关切。

  据介绍,香港中联办通过此次活动共收集到6347条意见、诉求和建议。对此,骆惠宁已明确要求“每一条都不放过”,要“详细记录、汇总造册、分类处置”。属于香港中联办职能范围内的,马上依规办理;属于特区政府施政范围内的,梳理清单转交。

  香港中联办强调,中央一直十分关心香港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今后香港中联办将贯彻落实中央要求,一如既往广泛联系社会各界,把落区活动常态化,深入了解社情民意;一如既往支持特区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依法施政,推动经济民生和社会发展,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纪念辛亥革命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适逢辛亥革命110周年,中国大陆隆重举行纪念大会,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与此同时,台湾当局也在搞所谓“庆祝活动”,但自始至终对辛亥革命、孙中山只字不提,当局领导人讲话通篇充斥分裂言论,再次暴露其谋“独”本质。

  1911年,民族危亡关头,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振兴中华”是辛亥革命的旗帜,是辛亥志士前赴后继、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辛亥革命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正是在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承担起先辈们未能完成的伟业,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继承孙中山先生遗愿,实现和发展了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惊天动地的巨大历史成就,令海内外中华儿女倍感自豪,也得到世界各国各族人民一致肯定。

  实现国家统一,是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殷切期盼,也是他们未竟的事业。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系于民族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大力弘扬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发扬辛亥志士们振兴中华、富强祖国的民族自觉精神,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然而令人遗憾并且愤慨的是,民进党当局彻底背弃了辛亥革命精神。他们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勾连外部势力疯狂进行谋“独”挑衅,损害台湾同胞福祉、危害台湾同胞安全,其所作所为悖逆岛内主流民意,与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敌,与孙中山先生的遗愿、气节和精神完全背道而驰。

  古人云:“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顺势者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逆势者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既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更是要以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和强大能力告慰先烈先贤。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任何人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记者赵丹平、刘欢)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关于辛亥革命与台湾的历史观照
关于辛亥革命与台湾的历史观照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台北10月10日电(记者陈键兴)台北市民大道一段高架桥下,一所始建于1900年的木屋掩隐在绿荫里。不远处的台北车站人流如织,这座身居闹市的逸仙公园里仅游客两三和几位休憩的老人。

  “逸仙公园”自然与孙中山先生有关。1900年、1913年、1918年,他三度踏上宝岛台湾,第二次就下榻于此地的“梅屋敷”旅馆。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记者来此造访,因为疫情,史迹陈列展暂停开放,只能漫步庭院,遥想当年……

  辛亥革命与台湾之关系,可追溯至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日本。这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耻辱与最深的伤痛,直接点燃了孙中山推翻清廷、振兴中华的革命激情,同年他领导兴中会在广州发动第一次起义。创设兴中会时,中山先生就提出“恢复台湾,巩固中华”。1897年,他派陈少白赴台,联络爱国同胞,在台北成立了兴中会第二个分会。

  1900年9月,孙中山化名来台,在台北指挥策划惠州起义,受到日本殖民当局严密监视,起义失败后被驱逐。中山先生首次来台停留42天,奔走传播革命思想,台湾进步人士深受感召。1910年,同盟会台湾分会成立,隔年4月广州起义参加者中就有台籍会员许赞元等,后来又有蒋渭水、连横、赖和等70余位台籍人士加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响起,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9天后,澎湖渔民章吉辅驾船突破日军封锁,前往大陆参加革命军。台湾学者陈三井说:“武昌首义消息传到台湾,日人统治下的台湾同胞莫不翘首西望,兴奋异常,继之投效祖国者,日有数起。”

  1912年元旦,孙中山向中外宣示:“中国如不能收复台湾,即无法立于大地之上。”受辛亥革命鼓舞,台湾同胞民族自尊心大增。史料记载,当年岛内民众奔走相告,购买孙中山、黄兴等人画像和武昌起义图片,挂于厅堂。台湾爱国志士更看到摆脱外族统治、复归祖国的希望,1912至1915年间,南投、嘉义、台中、台南、苗栗、台北等地反日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如今苗栗大湖乡,有为同盟会会员罗福星而设的纪念馆。1912年,孙中山委派罗回台动员,筹谋抗日起义。1913年8月,中山先生二度来台,停留10小时,密会了罗和翁俊明、蒋渭水等志士。12月,日警全台大搜捕,900多位抗日同仁被捕,罗遭杀害时仅28岁。

  罗福星受尽酷刑,仍于法庭上大义凛然直陈:“所以募集革命党员,系为反抗日本政府,脱离其统治,计划使本岛复归中国所有。”审判报告则写道:起义的“远因”,是在辛亥革命影响下,“本岛民众间,弥漫革命思想有以致之”。

  台湾作家蓝博洲对此事件评论说:“祖国的辛亥革命鼓舞了台湾志士的革命热情,引燃了革命烈火。台湾抗日民族革命运动从此与祖国大陆的革命运动联结,桴鼓相应,最终依靠同呼吸、共命运、血浓于水的民族凝聚力,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光复台湾。”

  面对日本高压殖民统治,台湾爱国志士喊出:“若要救台湾,非先从救祖国着手不可!”《台湾新青年》刊文阐明:“欲致力于台湾革命运动,非先致力于中国革命成功。”辛亥革命后,及至抗战胜利,其间数万台胞回返大陆,如:“雾峰林家”的林祖密1913年毅然离台返闽,成为台胞恢复中国籍第一人,并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直至壮烈牺牲;台北青年李友邦因反日被通缉而回到大陆,1924年入黄埔军校,后参加北伐,全民抗战期间筹组“台湾义勇队”,战斗在浙闽前线……

  台湾同胞未缺席“打开中国进步之门”的辛亥革命,更未缺席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壮阔历史。1987年海峡隔绝被打破,其后两岸交流合作不断密切、持续热络,两岸同胞在携手实现民族复兴的大道上愈走愈亲,梦想的同心圆愈画愈大。

  “‘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重温中山先生振聋发聩的呼声,缅怀包括台湾志士在内的中华英烈先驱,对照曾经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苦难岁月和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两岸有识之士应能更深刻体认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更深感解答当代课题、完成先辈未竟事业责任重大。

  近观台湾,一个令人痛心的现状是历史认知错乱。岛内人士近日投书批评,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在台遭冷落甚至丢弃,民进党上台后,不见办过纪念活动,以至学生不识孙中山。对“独”派歪曲、湮灭历史,作家张方远深感激愤,笔耕不辍以史实揭露谎言。他对记者列举说:“受民进党推崇的蒋渭水,是孙中山的‘铁粉’;台湾作家吴浊流,曾做了两首诗献给他‘最景仰的伟人’孙中山;被‘独’派错误解读的台湾作家赖和,曾为追悼孙中山作挽联写道:中华革命虽告成功,依然同室操戈,一统雄心伤未达……”

  “民进党‘去中’,还‘倚美抗中’,不就是中山先生最痛心疾首的‘西方霸道的鹰犬’?台湾迫切要‘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直面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课题。”这位台湾年轻人的担当令人感佩,更让人看到希望。今日台湾,仍有一群先进分子,在坚守、前行,像一道光照亮路途,相信这股力量会不断壮大。

  “中华民族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站在新的时代坐标点上,两岸同胞当一道回望近代以来中国的风雨求索,正确观照历史、把握大势,担当起支持和追求国家统一的民族大义,坚决反对“台独”,携手成就光荣梦想。惟此,方能告慰共同崇敬的两岸先烈先贤,方能无愧国家、民族和后世子孙。

 
在春城开启人与自然新未来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的五个瞬间
在春城开启人与自然新未来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的五个瞬间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生物多样性大会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开幕。这是中国少数民族代表发言。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祥瑞春城,和风细雨。11日下午,形似孔雀开屏的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吸引世界目光。《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此拉开序幕。
 
  5000余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会,他们怎么对话?开幕式有哪些独具匠心的安排?新华社记者在现场记录下这些瞬间,带大家了解COP15的精彩场景和参会代表的真知灼见。
 
【瞬间一】中方接槌,正式成为COP15主席国
 
  会展中心3层7号馆,约1500人现场参会。
 
  会场前方的巨型屏幕,上面是中英文双语的“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和大会主题等字幕,主席台摆放中国国旗和联合国会旗。
 
  15时25分,作为COP14主席国埃及的代表,埃及驻华大使穆罕默德·巴德里,把一个深色木槌交到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手上。
 
  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COP15主席国。
 
  “感谢大家委托中国负责承办和主持这次重要会议。”作为COP15主席的黄润秋说。
 
【瞬间二】“象”往云南 拉开序幕
 
  几个月前,“大象旅行团”让全世界关注云南。今天,COP15以“大象”开篇。
 
  屏幕上,英文配音、中文字幕的短片《“象”往云南》讲述着十几头亚洲象17个月北移南归的奇游。
 
  与会者盯着屏幕,有的目不转睛,有的露出了笑容。“人象和谐的画面,温暖了全世界!”一名现场参会代表说。
 
  短片之后,嘹亮的歌声在会场响起。“每天在小鸟的歌声中醒来,山风它吹绿了拉祜的山寨,山青青水蓝蓝百花盛开,蜜蜂飞、蝴蝶舞、翻过山来……”100多名彝族、白族、傣族、景颇族、佤族等艺术家载歌载舞,赞美七彩云南,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传颂这样的谚语,传递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瞬间三】外方代表:“东道主的努力”促成昆明之约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不远万里,从加拿大蒙特利尔来到昆明。
 
  “通往昆明的道路充满了挑战,且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长。”穆雷玛在致辞时说,感谢东道主的不懈努力,终于让这次会议得以成功召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COP15两次推迟,最终定于今年10月和明年分两阶段举行。
 
  穆雷玛赞赏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行动。“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努力堪称楷模!”她说,不论是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是解决贫困问题,中国行动都值得钦佩。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通过一块“屏”参加开幕式。她说:“我们需要雄心和行动,面向人类和地球的未来不断向前迈进。”
 
  多名外国与会嘉宾为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竖起大拇指。
 
  “国际社会在讨论将纳入保护范围的海洋和陆地比例增加至30%,中国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来自荷兰的环保人士龙迪告诉记者。
 
【瞬间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起共鸣
 
  波光粼粼的梯田,农人辛勤地耕作,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大屏幕播放着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视频,身着民族服饰的中国少数民族青年代表施晓悦讲述了那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哈尼族先祖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这里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湿地公园。
 
  “这些梯田非常漂亮,大家都愿意去!”龙迪赞叹说,这个片子展示了千年来优秀的农耕技术、文化如何与自然共生共存,这让更多人意识到本地文化的价值,不但对哈尼族,而且对其他民族也有意义。
 
  来自亚马孙地区的代表讲述了当地的可持续的森林管理方案,分享了控制非法砍伐等做法;来自欧盟的代表提议,所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必须在全球、区域和地方等层面同时进行;非洲的代表担忧土壤退化和生境损失的严重后果,呼吁要有可预见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瞬间五】同“屏”对话,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的代表参会
 
  最后一个走上台发言的是“90后”自然保护工作者、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初雯雯。“那么多来自全世界的同行,还有只在课本、电视里见过的专家。还好来之前我对着河狸窝练习了好久……”初雯雯留着干练的短发,穿着鸟类图案的衣服,以诙谐的语言分享了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开展新疆阿尔泰山自然保护公益活动。
 
  4年来,以初雯雯为代表的中国100多万名青年,通过努力让蒙新河狸这样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20%。
 
  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代表、企业代表、妇女代表、民间组织代表、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代表在开幕式发言。140多个缔约方及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的代表参会。
 
  不同的人群,传递共同的声音:遏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衰减的趋势,以更大的雄心和有效的举措,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人类共有的家园。
 
  (记者熊争艳、于文静、潘洁、赵珮然)新华社昆明10月11日电
让生态文明成为每个地球公民的自觉
让生态文明成为每个地球公民的自觉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生物多样性大会
 
  点点奉献,汇成海洋。《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11日在云南昆明开幕。美丽的春城街头,志愿者身影不时映入眼帘。此次大会发布的城市志愿者形象IP是“小水滴”,寓含着万物生灵对每一个地球公民的期待。

  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这是我国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政府加强引导、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体系基本形成。通过落实好《“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以及更好地发挥长江江豚、海龟、中华白海豚等重点物种保护联盟的作用,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抓好节点,以点带面。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度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每一年,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各地都举办系列活动,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科普。今后要不断创新方式,切实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纪念日”向“每一日”深入推进。

  故事要分享,经验要交流。参加此次大会的志愿者队伍,包括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泰语、缅甸语等语言的人。这也是交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故事的难得机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身着盛装的少数民族艺术家,用本民族语言和独特唱腔,边唱边跳,赞美山青水碧、地美天蓝的家乡,向远方的客人表达欢迎和祝福。会场内外,不同的语言拼写着亚洲象、滇金丝猴和“扶荔宫”,不同的音调、不同的发音,汇合成呵护万物的地球之声。

  全球性生态危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危机,每一个人的活动汇集成人类活动,攸关万物生死存亡,需要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从自身做起,从举手投足做起,从妥善处理每一个塑料袋、每一片垃圾开始,每一个地球公民“独善其身”可以成为善利万物之始。生态文明是中国倡导的美好愿景,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作为东道国,中国将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推动各方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切实承诺、采取有效行动。

  所有的承诺,都离不开每一个地球公民的自觉。

  行动起来,从现在就开始!

  (记者王立彬、赵珮然)新华社昆明10月11日电

 
世界期待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昆明时刻”
世界期待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昆明时刻”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生物多样性大会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11日在春城昆明拉开帷幕,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中国将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共同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

  “关键的抉择时刻”“更雄心勃勃的目标”“真正的变革行动”……“昆明时刻”将如何引领全球生态治理新未来,海内外政要、学者和国际舆论满怀期待。

  世界期待,“春城之约”能够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未来。本次会议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绘制蓝图。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2020年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指出,人类正处在十字路口,“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丧失,而造成其减少的各种压力在加剧”。国际社会普遍期待,本次会议能够总结既往经验教训,制定既有雄心又切实可行的精准“路线图”,开启更加公正合理、各尽所能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进程。

  中方克服疫情挑战举办此次会议赢得国际赞誉,也彰显世界携手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决心和行动力。非营利性国际组织保护国际基金会高级副总裁詹姆斯·罗斯说,本次会议对解决世界生物多样性危机至关重要,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正在“采取雄心勃勃的行动”,令人深受鼓舞。

  世界期待,“昆明时刻”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凝聚强大合力。联合国将2021年称为“重塑我们与自然关系的关键一年”,号召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发布“昆明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日前发布的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显示,中国正在借助“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为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从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到宣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从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到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展现大国担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说,世界需要更广泛的多边主义,而中国在推动多边主义方面正发挥积极作用。

  世界期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启迪。“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本次大会主题,这也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全球会议。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古老智慧,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选择,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描绘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中国的生态文明思想带给世界诸多智慧启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奈杰尔·托平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用诗歌般的语言描述经济和科学,这是一份“独特的中国礼物”。这些充满诗意的中国理念将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多边主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南长臂猿喜添“新丁”,滇金丝猴、绿孔雀等“国宝”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塞罕坝成为生态修复的世界范本……中国的生态文明成果标注着绿色发展的坚实脚步,也为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带来希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强有力支持者和贡献者,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工作值得各国仿效学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办事处主任德钦策林说,中国已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政策和宪法,这可以作为“指导全球战略方向的典范”。

  引领全球生态治理的“昆明时刻”已开启。今日的抉择和行动,将影响人类的未来和这颗蓝色星球的命运。让我们抓住这一宝贵的机遇窗口,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记者韩梁、王长山)新华社昆明10月11日电

 
生命至上 举国同心 抗疫精神述评
生命至上 举国同心
抗疫精神述评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一名医务人员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前竖起拇指为自己和同伴加油鼓劲(2020年2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

  己亥之末,庚子之春,大疫突至。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迅速打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14亿中国人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的又一个英勇壮举,也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生命至上:彰显人性光辉


  疫情暴发,湖北武汉,医护告急!病床告急!医疗物资告急!生活物资告急!……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成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派出中央指导组,建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习近平总书记对抗疫作出重要部署。

  4万多名“白衣天使”从全国各地驰援荆楚,与死神竞速;与此同时,4万多名建设工人赶赴湖北,火神山、雷神山传染病专科医院在10余天时间内竣工交付使用,创造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鲜红的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在火神山医院,每一名党员的防护服上都贴上了党徽图案。“我们要用行动告诉患者,再危险的地方,都有党员和他们在一起。”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宋立强说。

  时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的张定宇抱病迎难而上,组建隔离病区,率先采集样本开展病毒检测,挺在最前面。

  护佑生命,不惜代价——

  “一定要让他活下去!”25天人工体外膜肺(ECMO)、50天呼吸机,辽宁、河南、福建等援鄂医疗队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医务人员硬是将一名重症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向疫情严重的武汉等地集中,为的就是最大程度提高检测率、治愈率,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率、病亡率。

  从2020年2月中旬最高峰时的近1万例,到4月14日下降到57例,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中重症患者转归为治愈的超过89%。

  一张张口罩勒出伤痕的脸庞,一件件汗水浸透的衣服……4万多名白衣战士与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以身为盾,给生命以最强劲的守护。

众志成城:汇聚磅礴力量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一个个白衣天使“逆行”武汉;短时间内,19个省份以对口支援的方式支援湖北省除武汉市以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

  无数人用挚爱守护苍生,凝聚起阻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我们把重症、感染和呼吸相关科室主任几乎都选派到了湖北,很多人都有抗击非典的经验。”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说。

  呼吸机、防护服、救护车等各类医疗物资全国调运,粮油、蔬菜、水果等各类生活必需品八方汇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得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急缺人手,河南太康县兰子陈村5名“90后”小伙自发组团赶赴武汉;

  从事餐饮行业的四川姑娘刘仙,听说武汉一些医护人员吃不上热饭,带着厨师和食材来到武汉,每天为医护人员送上热腾腾的盒饭;

  每天60多公里,快递小哥朱红涛一遍又一遍地穿过人影寥寥的武汉街头,不仅送包裹,还当社区采购员、给老奶奶买药;

  一段段音乐、播报,“90后”志愿者华雨辰用声音传递力量,作为音乐教师的她,疫情中,有了司机、搬运工、方舱播音员等多重身份;

  ……

  千万人口的武汉,“封闭”之下两个多月维持基本稳定,是亿万爱心扛起了这座城!

科学战“疫”:贡献“中国方案”


  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在这场抗疫中,科学的“硬核力量”成为阻击疫情有力的武器。

  从“四早”“四集中”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从实行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到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从中西医结合探索临床治疗有效方式,到50天内诊疗方案不断迭代升级;从抢建方舱医院,到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从运用大数据追踪溯源和推进健康码识别,到新冠疫苗研发和接种……我国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救治经验不断积累,防控举措逐步完善。

  求真务实、科学求索精神,在抗疫斗争中淋漓彰显。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军事医学专家组,在武汉连续奋战113天,为研发疫苗、构建免疫屏障竭尽全力。

  指导临床救治和科研攻关、中西医结合抗疫、持续准确判断疫情状况及趋势走向……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斗争中,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等多位院士一直奋战在一线。

  其后,在黑龙江、北京、新疆、辽宁、河北、云南、江苏等地,正是因为科学应对,及时有效控制了疫情。

  与此同时,中国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同许多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并向所有国家开放,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各种援助,有力支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目前,疫情还在全球蔓延,对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威胁仍在持续;国内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工作仍很艰巨。我们坚信,伟大抗疫精神必将激励中华儿女战胜一切困难,直至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这一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记者侯文坤)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太阳照耀小凉山 索玛花开幸福来
太阳照耀小凉山 索玛花开幸福来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幸福家园,两个女孩在求知书屋看书(8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字强
 

 
  这里山区占国土面积的98.4%,平均海拔2800米,属典型的高寒冷凉山区;
 
  这里聚居的彝、汉、纳西、普米等12个民族,从封建领主制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这里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曾达35.43%……
 
  在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俗称小凉山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干部群众攻坚克难,从这样“山、少、边、穷”的困境中突围,摘掉了千年贫困的帽子,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谱写了“民族直过区”旧貌换新颜的奇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踏上新征程,宁蒗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稳步提升,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让索玛花儿绽放在迈向共同富裕的田野上。
 
山河巨变换新颜


 
  很多人以为,小凉山是一座山。其实,小凉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
 
  不到小凉山,就难以想象高寒山区和“民族直过区”发展的艰难;不到小凉山,就无法明白各族群众对摆脱贫困的渴盼。
 
  在宁蒗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幸福家园,有一间“村史馆”,老照片里的木楞房、杈杈房,诉说着曾经的辛酸。
 
  在“村史馆”的窗外,是一栋栋五层高的安置房。小区里绿树成荫,居民在路边闲坐聊天,孩童蹒跚学步。
 
  今昔的巨大反差,让57岁的金补阿牛如同做梦。2019年11月,她从烂泥箐乡马金子村的木楞房里搬迁到幸福家园南区,家中摆放着电视、冰箱、沙发、茶几,温馨舒适。
 
  “七沟八梁一面坡,十年九灾望天收”。回溯历史,小凉山刀耕火种、游耕游牧的生产方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困苦生活并不遥远。
 
  由于横断山阻隔,加之经济社会发展起步晚、欠账多,宁蒗“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情况尤为突出。
 
  “以前住在山上的木楞房里,漏风漏雨,几乎顿顿是洋芋、苦荞饭。山上很冷,还经常生病,下山去卫生院的路也很难走。”金补阿牛回忆。
 
  5年来,为推动宁蒗脱贫攻坚,各级党委政府累计投入资金60亿元,把居住在“六类地区”的4.2万余名群众搬出大山,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公路1528公里,硬化村组道路1389公里,建成惠及18万人的水利工程,建设小凉山学校、宁蒗二中等学校,目前全县51.5%的学生在县城集中就学。
 
  近几年,宁蒗县还争取上级补助资金6.6亿多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8552户,让山区群众住上了安居房、暖心房。
 
  丽江市委常委、宁蒗县委书记杨承新说,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宁蒗拿出县城“黄金地段”330多亩地建设幸福家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808户12000余人,学校、医院等配套项目一应俱全。
 
  “共产党把我们放在心尖上,把这么好的地段给我们住,帮我们搬下山找出路,这里真的就是幸福家园。”金补阿牛说。
 
  2020年11月,宁蒗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圆梦全面小康,成为云岭大地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缩影。
 
  山河巨变,两组数据对比可见一斑——1956年宁蒗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8元,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72元;1958年宁蒗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18万元,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7.3亿元。
 
太阳照耀小凉山


 
  在小凉山巨变中,回答好一道道考题、攻克一个个难关,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催开了一朵朵索玛花儿。小凉山儿女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宁蒗既普通又特别:在共产党带领下,1950年和平解放,小凉山升起了温暖的太阳。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县,紧接着是长达数年的平叛剿匪。此后,从兴办学校、建设公路、开通机场到民族团结、依法治县,宁蒗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三峡集团、上海杨浦区、云南烟草等对口帮扶,云南省、丽江市的57个派出单位和宁蒗37名县级干部挂乡包村,91支扶贫工作队、7539名帮扶干部奔赴战贫一线,用最强的队伍打最硬的仗。
 
  在决战贫困中,抛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党员干部比比皆是,甚至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火把节,是彝族同胞最为隆重的节日。2020年8月,跑马坪村的群众在祭火时,增加了一项特别的仪式——怀念牺牲在脱贫路上的宁蒗县纪委监委驻跑马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沙天文。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1988年至今,江苏海安的10批、285人次教师接力扎根宁蒗开展支教帮扶,累计培养初、高中毕业生2万多名,输送大、中专生1万多名,书写着东西部教育帮扶的时代传奇。
 
  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今年5月,在宁蒗县政府和上海援滇干部的帮助下,当地第一条禽类加工生产线正式运行。
 
  “群众把家里的牲畜、家禽变成了商品,鼓了腰包,还在山乡与市场的对接中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上海援滇干部、宁蒗县委常委、副县长孙胜大说。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宁蒗注重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
 
  过去由于缺乏技术,宁蒗苹果的口感好但卖相不好。2016年,大学毕业的鲁权回到家乡宁蒗创办公司,依托科技和电商,专攻早熟、晚熟相结合的高海拔苹果。
 
  “种植基地海拔在2700米到2800米左右,所以我起名叫‘2700苹果’,品质很好。”鲁权说,公司通过1名党员带动1户脱贫户和4户普通群众的“1+1+4”模式,带动果农900多户,户均增收约1万元。
 
携手奋进新征程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宁蒗县把位于跑马坪乡的凉山彝务办事处旧址修缮为宁蒗解放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经过接续奋斗,小凉山各族儿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宁蒗探索出精准防贫工作体系,党员干部担当奉献初心不改,乘势而上、再接再厉,确保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
 
  为了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宁蒗以党建引领,推进转移就业,组织妇女学习刺绣等技能。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宁蒗在幸福家园建设了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紫玛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卢云花说,各族群众每逢节日一起过,有了困难互相帮,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宁蒗农民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这句玩笑话道出了昔日群众生计的无奈。
 
  宁蒗通过沪滇合作、科技支撑、企业带动,把马铃薯从“救命薯”变成“致富薯”,还依托高寒冷凉气候,打造滇西北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大山温度、阳光味道,是小凉山物产的共同特征。目前,宁蒗已发展马铃薯20.2万亩、苹果6.5万亩、荞麦6万亩、花椒42.2万亩。
 
  山鹰飞得再高,也要回到自己的巢;小凉山再高寒偏远,人们也不改对故乡的挚爱和建设家乡的努力。
 
  2009年,摩梭人鼎雅鲁汝从外地回到家乡永宁镇扎实村。他家的摩梭老宅是村里第一批挂牌的摩梭母系家庭重点保护民居之一。
 
  以老宅为基础,鼎雅鲁汝和弟弟建造了“树屋”,经营起民宿客栈,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和他们在祖母房里围着火塘喝酥油茶。
 
  距离扎实村不远的泸沽湖是宁蒗的“母亲湖”,长期保持Ⅰ类水质,成为游客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在泸沽湖护湖整治行动中,宁蒗县拆除了沿湖80米生态红线范围内的160户民居客栈建筑、17处亲水平台和6个码头。“房退湖进才能减少人为污染。”宁蒗县委副书记、丽江泸沽湖管理局局长徐开诚说。
 
  对这片山水的守护和文化的传承,成为宁蒗践行“两山论”、擦亮发展底色的生动实践。
 
   新华社昆明10月11日电
 
老公房也有“春天” 上海探索“原拆原建”旧改模式
老公房也有“春天”
上海探索“原拆原建”旧改模式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新华社上海电(记者郑钧天、丁汀)厨卫合用、管道堵塞、屋顶漏水、屋内积水、房屋年久失修、结构老化……作为上海最早一批工人新村之一,建设于20世纪50年代的静安区彭浦新村,经过60年的风雨,当年令人羡慕的新房子如今已“硬伤”累累。

  近年来,上海试点“拆落地”改造,由政府财政资金补贴,对房屋本体条件差、无修缮价值、难以通过改扩建方式实施成套改造的老旧住房进行拆除重建,待房屋竣工后居民再回搬,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居住品质。

老公房换新颜


  “地方还是老地方,但眼睛一眨,老房子就换了新面貌,我们还以为走错地方了。”回迁居民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记者在改造后的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三小区看到,小区内配套建设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和生活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养老院、温水游泳池、健身馆、瑜伽室、乒乓球馆等各类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居民幸福感大大提升。

  据上海市静安区房管局负责人介绍,彭浦新村的旧住房“拆落地”改造从2005年起开始探索。在规模上由点到面,从整幢到成片、再到小区整体改造;在内容上由单一到综合,从厨卫独用到高层电梯楼房、再到各种生活配套设施,目前已在上海率先探索出旧房改造的新模式。

  以上海首个启动“拆落地”改造的住宅小区——彭三小区为例,该小区的改建原则虽是“拆一还一”,但改造后由于多了独立厨卫,每户居民的使用面积要比原先多出一些。“每家每户多出的面积大体相当,这也保证了公平性。”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该负责人介绍,目前彭浦新村已累计改造房屋62幢、改造面积94292平方米、受益居民2797户,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居民生活的煤卫合用、房屋结构老化、屋内严重积水等问题,还加装了电梯,配置了停车位,小区环境也变得整洁优美起来。

  “停车难、‘悬空老人’等问题一步到位解决了!”彭三小区居委书记陈颖告诉记者,一个可容纳285辆车的地下停车库作为四期的配套设施一起交付,加上未来五期改造配套的车位,将基本解决彭三小区居民的停车问题。“焕然一新的小区环境也在改变着居民的习惯。这么好的绿化和道路,与搬迁之前的‘脏乱差’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现在居民更加爱护环境了。”

  近300种房型简并为92种


  彭一小区是彭浦新村街道旧改正在攻克的最后一个“难关”。记者了解到,彭一小区待改造户数2110户,现有房型共282种,房屋最小面积7.5平方米,最大面积110平方米。

  在旧房的成套改造中,方案设计是重中之重。改造不但要为每户增加独立厨卫等,还要保持房屋的面积、数量,兼顾户型与朝向等因素,设计难度大。项目还涉及提升生活品质的配套设施,均需整体同步设计。

  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旧住房改造办公室工作人员须炳荣告诉记者,经过做大量艰苦的群众工作,最终282种房型被归并至92种。“比如原来15平方米的房屋改造后面积增加至20平方米,原来16平方米的也增加至20平方米。开始一些居民不同意,但是如果不归并房型,一家一方案最终不可能改造成功。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最终出台了大家能接受的改造方案。”

做好事要善始善终


  “现在很多居民见了我就说,幸亏当年同意旧改了,不然现在不仅没有独立厨卫,连楼都下不来,医院也去不了。”从2004年开始就扎根于旧改工作的须炳荣感慨地说,“我已经79岁了,家里人劝我不要继续做旧改了。但我总觉得这件好事要善始善终,眼见曙光在望,我不能放弃。”

  据悉,彭一小区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刷新了上海最大改造体量、最多改造户数、最难改造项目、最高生效比例等多项纪录。居民将在外过渡4年左右,待新房建好后,将回搬到煤卫独用、环境整洁、绿化优美,配有阳台、电梯和地下两层车库的新房。

  上海市静安区房管局负责人表示,非成套旧住房改造工作是民生工作,也是民心工程,更是推动形成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生动实践。

 
借“医”行诈国家医保基金 这家名为“民泰”的医院被端了!
借“医”行诈国家医保基金
这家名为“民泰”的医院被端了!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新华社成都电(记者任沁沁、熊丰)如果不是警方找上门,23岁的杨某并不知道,2018年底到2019年7月间,“自己”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民泰医院住了五次院,共32天,医保报销12831.5元。

  这个“90后”小伙,曾因急性支气管炎和肾结石,分别于2018年8月和10月到民泰医院看过两次病,此后没再去过。然而,他留在这家民办医院系统内的身份和医保信息,被用于伪造病历,骗取医保基金。

  信息被冒用的不只杨某一人,随着宣汉警方深入调查,一个涉案金额近百万元的医保基金诈骗团伙浮出水面。

  行医中走“歪路”,民营医院借“医”行诈


  2020年12月25日,四川省纪检监察部门将一条线索移交宣汉县公安局——两名股东因分红不均,举报宣汉县民泰医院通过虚构病人病历、空挂住院床位等诈骗国家医保基金。

  接报后,宣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要求公安机关从严从快查处。经前期研判,公安机关发现该案涉及一个诈骗医保基金的特大犯罪团伙。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牵头成立专案组,对以犯罪嫌疑人王某才为首的犯罪团伙开展集中收网,抓获犯罪嫌疑人47名。

  王某才,曾担任过宣汉县多家卫生院院长。2015年在成都双流仁岗医院(民营)担任业务院长期间,他了解到可以通过虚假报销医药费诈骗医保基金,于是动起了“歪念头”。

  2017年底,王某才邀约7人共同出资,在宣汉县注册成立“宣汉民泰医院”,医院内设市场部、护理部、检验科等8个部门,工作人员共40余人。

  经侦查发现,民泰医院核准床位60张,但长期运行达90余张。从纳入医保定点单位起,至2021年3月21日,这家医院累计向宣汉县医保局申报医保基金1600余万元。截至2021年3月7日,宣汉县医保局已向民泰医院下拨医保基金共计1073.6万元。这些钱款,被该院用于支付日常运行成本及股东分红、市场部提成等。

  经查,民泰医院运营期间,王某才等人通过虚构165人挂名住院228次,诈骗医保基金近百万元,其他方式伪造病例骗取医保基金的涉案资金正在核查中。

  宣汉县公安局局长陈刚表示,医院通过挂床、冒名顶替等手段骗取医保基金,这种行为不仅使国家利益蒙受损失,也让真正需要治疗的病人,因医保卡被空挂不能入住其他医院或购买保险。

  招揽“病人”—虚开项目—申报基金,“一条龙”骗保


  “真正减轻群众负担,切实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高薪返聘三甲医院以上退休专家团队、配置各种先进设备、免费体检、低价治疗”……为了拉拢、诱骗病人来就医,民泰医院编造出种种噱头。

  在王某才指挥下,医院安排市场部人员在外拉“病人”,每人每月任务量为20个“病人”。市场部及医院职工每介绍一个“病人”,就能提成300元。

  这家医院的真实资质如何?经调查,只有院长王某才和副院长张某具有医师资格证,其他在院医生均无医师资格,其标榜的所谓“名医”多为盗用的虚假信息。为了申报医保基金,民泰医院这些披着白大褂的“医生”们,大肆虚开多开药品、多开诊疗检查项目、造假病历、多开住院天数、空挂床位……

  从成都中医药大学专科毕业的阳某,在读期间就被招揽到该院实习,成为检验科护士。她告诉记者,王某才要求检验科配合医生,人为调整病人检查系数指标,让病人“达到”入院指标。

  “一开始我觉得不妥,没有按要求做,被批评了。”她承认自己一共修改过11份血液检测报告中的白细胞指标。

  护理部以护士长李某为首的人员,在王某才授意下,配合医生参与假执行医嘱、造假护理记录、虚假计费,并于当日销毁空挂床位、多开住院天数产生的未使用的药品、耗材。而后,该院医保办人员将所有的“病历”按照医保要求整理成册并申报国家医保基金。

  “滴水不漏,多次逃避卫生主管部门的督查。”办案民警尹万旭说,他们摸索出一套“碎片化”骗保机制,任何违规动作不留痕迹,只是形成口头指令;各科室之间不串门,医护、市场人员不私下联系;伪造病历,在数据上传中避免逻辑漏洞。

  监管、打击两手硬,防止“救命钱”成“唐僧肉”


  医疗保障基金使用主体多、链条长、风险点多、监管难度大。近年来,医保诈骗呈高发多发态势,一些定点医疗机构骗保,一批不法分子倒卖药品骗保牟利。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至2020年底,全国医保部门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171万家次,其中查处86万家次,追回医保基金348.75亿元,定点医药机构在医保基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国家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通过非法手段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属于刑事犯罪。

  公安部10月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4月9日,公安部会同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依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截至9月底,共打掉犯罪团伙25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819名,追缴医保基金2.3亿元。

  公安部刑侦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国公安机关将持续加大打击诈骗医保基金力度,确保专项行动取得更大成效,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提供诈骗医保基金犯罪线索,支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打击诈骗医保基金犯罪工作,为守卫国家医保基金安全贡献力量。

  2021年5月1日,《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对构建行政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制等作出具体安排。

  四川大学法学院院长左卫民表示,将医保基金全面纳入法治化监管,不仅通过立法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责与监管程序,而且能从源头上切断一些“骗保医院”骗取医保基金的途径。

  医疗保障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必须用在刀刃上,花在明白处。这家名为“民泰”的医院,披着救死扶伤的外衣,却干着诈骗医保基金的违法勾当,必须依法严肃查处,坚决打击。

  近年来,各地诈骗医保基金案件时有发生,骗保手段也在不断翻新,打击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堵塞漏洞、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监管法治化水平,切实把老百姓的“救命钱”看住、管好,让觊觎医保基金的“硕鼠”无计可施、无漏洞可钻。

 
系统谋划不足 基础建设滞后 有关区县和部门长效管控机制落实不到位 长春:完成治理的部分水体返黑返臭,河长制为何形同虚设?
系统谋划不足 基础建设滞后 有关区县和部门长效管控机制落实不到位
长春:完成治理的部分水体返黑返臭,河长制为何形同虚设?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聚焦中央环保督察


  新华社长春10月11日电(记者张建、谭谟晓)主城区仅两处污水口每天就有约4万吨生活污水直排,地标性湿地公园周边臭气熏天……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跟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吉林省发现,近年来,长春市下大力气开展伊通河流域综合整治,流域环境明显改善。但部分区域污水直排现象较为突出,已治理完成的部分水体返黑返臭,群众反映强烈。

  污水直排,臭气刺激得居民“鼻炎都犯了”


  记者跟随督察组暗访时正逢下雨,长春市南四环桥下大量生活污水和雨水混合,从污水井等溢流进入河道,远远地就能闻到恶臭。污水突破围挡向周边道路外溢,不少市民无奈绕道行走。

  在长春市众恒路桥下和光谷大街桥下,两处排污口每天合计约4万吨生活污水直排进永春河。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臭气熏天,污水中还漂浮着卫生纸等垃圾。现场取样监测显示,污水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浓度最高分别为263毫克/升、25.4毫克/升和2.38毫克/升,严重污染永春河水质。

  在绿园明沟、中海小区等部分区域,雨天时也有大量生活污水和雨水混合,通过明渠溢流堰、污水井等溢流进入河道,群众持续反映强烈。南溪湿地公园是长春市地标性公园,周边分布着多个小区。一些小区居民抱怨:臭气一直有,刺激得鼻炎都犯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针对部分水体,督察组现场取样监测显示,南溪湿地公园所辖的后三家子沟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溶解氧浓度分别为228毫克/升、23.7毫克/升、3.26毫克/升和0毫克/升,为重度黑臭;南溪湿地君子湖水体氨氮浓度为9.57毫克/升,为轻度黑臭;抚松明沟、绿园明沟、翟家明沟等平时为无水或少水状态,雨天时污水溢流进入沟内,变成排污沟。

  在永春河水体南四环至开运街桥段、柴户张暗渠现场,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大量淤泥漂浮在表面,水体浑浊,异味明显。

系统谋划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督察组指出,此次在长春发现的水体污染问题,突出的特点是部分已治理完成的水体水质再度恶化。

  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省会城市应于2018年底前实现黑臭水体消除目标,并通过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导致水体黑臭的相关环境问题。

  督察人员介绍,2017年对吉林省开展的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2018年督察“回头看”期间,督察组收到大量关于永春河、南溪湿地、抚松明沟等存在污水直排或黑臭相关问题的信访举报。

  经过第一轮督察整改,长春市上报确认总长度236公里的75个水体于2018年底全部消除黑臭,其中包括永春河、柴户张暗渠、南溪湿地后三家子沟、抚松明沟、绿园明沟、翟家明沟等。

  本次督察进驻以来,督察组又收到大量相关问题举报。督察组现场抽查回访发现,群众信访举报问题基本属实,不少群众现场表示,黑臭水体治理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但“治标不治本”,黑臭水体问题未根本解决。一位群众说:“治理核心要解决的是臭黑水,结果现在臭黑水还是臭黑水,就是镶个花边整个景儿。”

  原因出在哪里?

  督察组介绍,长春市对部分黑臭水体治理统筹谋划不到位,污水处理厂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较为滞后。

  据悉,为解决南部、西部、北郊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及污水溢流等问题,2018年起长春市陆续建设3座合计9.35万吨/天的生活污水临时应急处理设施,实际每天平均处理水量约8万吨。但这些设施污染物处理效率低,出水水质差。现场取样监测显示,这些设施排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最高分别达209毫克/升和18.04毫克/升,严重超标。

  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目前仍存在雨污分流不彻底、个别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够等短板。以雨季溢流污染问题为例,部分地区存在雨污合流等问题,系统的管网排查、改造周期长,受环境承载能力、财政支撑力制约,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未来,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开展雨污分流改造等方面,争取国家专项债支持,力争“十四五”期间将具备条件的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基本改造完成。

河长制形同虚设如何解?


  督察组认为,长春市对建成区部分黑臭水体治理系统性谋划不足,污水处理厂、雨污排水管网等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些长效管控机制落实明显不到位,存在失职失责问题。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要严格落实河长制,河长要切实履行责任,及时发现解决水体漂浮物、污水直排口等各类问题;要对治理完成的黑臭水体开展定期监测。

  督察发现,长春市有关区县和部门长效管控机制落实不到位。部分河段河长制形同虚设,虽然设立了区级、街道级河长,但大部分河长对河道淤泥上浮、水质恶化甚至返黑返臭问题视而不见。

  以柴户张暗渠水体为例,督察组明察暗访发现,该水体水质持续恶化,大量淤泥漂浮在表面,水体浑浊、异味明显,河岸上还有一些建筑垃圾堆积。直到听说督察组到了,河长才到现场进行处置。

  督察还发现,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工作也没有发挥作用。从调阅的监测报告情况看,监测数据均没有反映部分水体水质恶化甚至返黑返臭的问题,存在工作不严、不实的问题。

  专家表示,黑臭水体和河流治理不能搞一阵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污染治理工程完成后,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并真正落实到位。有关部门和地方需要做实做细河长制考核监督工作,确保监督刚性约束,对失职、渎职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使河长们积极履行职责,从而确保河长制真正落实到位,进而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南溪湿地后三家子沟水体重度黑臭(9月13日摄)。

      新华社发(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提供)

 
系统谋划不足 基础建设滞后 有关区县和部门长效管控机制落实不到位 长春:完成治理的部分水体返黑返臭,河长制为何形同虚设?
系统谋划不足 基础建设滞后 有关区县和部门长效管控机制落实不到位
长春:完成治理的部分水体返黑返臭,河长制为何形同虚设?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南溪湿地后三家子沟水体重度黑臭(9月13日摄)。  新华社发(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提供)
 
 
 
  新华社长春10月11日电(记者张建、谭谟晓)主城区仅两处污水口每天就有约4万吨生活污水直排,地标性湿地公园周边臭气熏天……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跟随中央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吉林省发现,近年来,长春市下大力气开展伊通河流域综合整治,流域环境明显改善。但部分区域污水直排现象较为突出,已治理完成的部分水体返黑返臭,群众反映强烈。
 
  污水直排,臭气刺激得居民“鼻炎都犯了”


 
  记者跟随督察组暗访时正逢下雨,长春市南四环桥下大量生活污水和雨水混合,从污水井等溢流进入河道,远远地就能闻到恶臭。污水突破围挡向周边道路外溢,不少市民无奈绕道行走。
 
  在长春市众恒路桥下和光谷大街桥下,两处排污口每天合计约4万吨生活污水直排进永春河。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臭气熏天,污水中还漂浮着卫生纸等垃圾。现场取样监测显示,污水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浓度最高分别为263毫克/升、25.4毫克/升和2.38毫克/升,严重污染永春河水质。
 
  在绿园明沟、中海小区等部分区域,雨天时也有大量生活污水和雨水混合,通过明渠溢流堰、污水井等溢流进入河道,群众持续反映强烈。南溪湿地公园是长春市地标性公园,周边分布着多个小区。一些小区居民抱怨:臭气一直有,刺激得鼻炎都犯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针对部分水体,督察组现场取样监测显示,南溪湿地公园所辖的后三家子沟水体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溶解氧浓度分别为228毫克/升、23.7毫克/升、3.26毫克/升和0毫克/升,为重度黑臭;南溪湿地君子湖水体氨氮浓度为9.57毫克/升,为轻度黑臭;抚松明沟、绿园明沟、翟家明沟等平时为无水或少水状态,雨天时污水溢流进入沟内,变成排污沟。
 
  在永春河水体南四环至开运街桥段、柴户张暗渠现场,督察组现场督察发现大量淤泥漂浮在表面,水体浑浊,异味明显。
 
系统谋划不足,基础建设滞后


 
  督察组指出,此次在长春发现的水体污染问题,突出的特点是部分已治理完成的水体水质再度恶化。
 
  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省会城市应于2018年底前实现黑臭水体消除目标,并通过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导致水体黑臭的相关环境问题。
 
  督察人员介绍,2017年对吉林省开展的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2018年督察“回头看”期间,督察组收到大量关于永春河、南溪湿地、抚松明沟等存在污水直排或黑臭相关问题的信访举报。
 
  经过第一轮督察整改,长春市上报确认总长度236公里的75个水体于2018年底全部消除黑臭,其中包括永春河、柴户张暗渠、南溪湿地后三家子沟、抚松明沟、绿园明沟、翟家明沟等。
 
  本次督察进驻以来,督察组又收到大量相关问题举报。督察组现场抽查回访发现,群众信访举报问题基本属实,不少群众现场表示,黑臭水体治理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但“治标不治本”,黑臭水体问题未根本解决。一位群众说:“治理核心要解决的是臭黑水,结果现在臭黑水还是臭黑水,就是镶个花边整个景儿。”
 
  原因出在哪里?
 
  督察组介绍,长春市对部分黑臭水体治理统筹谋划不到位,污水处理厂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较为滞后。
 
  据悉,为解决南部、西部、北郊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及污水溢流等问题,2018年起长春市陆续建设3座合计9.35万吨/天的生活污水临时应急处理设施,实际每天平均处理水量约8万吨。但这些设施污染物处理效率低,出水水质差。现场取样监测显示,这些设施排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浓度最高分别达209毫克/升和18.04毫克/升,严重超标。
 
  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市目前仍存在雨污分流不彻底、个别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够等短板。以雨季溢流污染问题为例,部分地区存在雨污合流等问题,系统的管网排查、改造周期长,受环境承载能力、财政支撑力制约,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未来,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开展雨污分流改造等方面,争取国家专项债支持,力争“十四五”期间将具备条件的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基本改造完成。
 
河长制形同虚设如何解?


 
  督察组认为,长春市对建成区部分黑臭水体治理系统性谋划不足,污水处理厂、雨污排水管网等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些长效管控机制落实明显不到位,存在失职失责问题。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要严格落实河长制,河长要切实履行责任,及时发现解决水体漂浮物、污水直排口等各类问题;要对治理完成的黑臭水体开展定期监测。
 
  督察发现,长春市有关区县和部门长效管控机制落实不到位。部分河段河长制形同虚设,虽然设立了区级、街道级河长,但大部分河长对河道淤泥上浮、水质恶化甚至返黑返臭问题视而不见。
 
  以柴户张暗渠水体为例,督察组明察暗访发现,该水体水质持续恶化,大量淤泥漂浮在表面,水体浑浊、异味明显,河岸上还有一些建筑垃圾堆积。直到听说督察组到了,河长才到现场进行处置。
 
  督察还发现,黑臭水体水质监测工作也没有发挥作用。从调阅的监测报告情况看,监测数据均没有反映部分水体水质恶化甚至返黑返臭的问题,存在工作不严、不实的问题。
 
  专家表示,黑臭水体和河流治理不能搞一阵风,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污染治理工程完成后,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并真正落实到位。有关部门和地方需要做实做细河长制考核监督工作,确保监督刚性约束,对失职、渎职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使河长们积极履行职责,从而确保河长制真正落实到位,进而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农业干部“牵针引线”,南粤“滞销果”变致富果
农业干部“牵针引线”,南粤“滞销果”变致富果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本报记者詹奕嘉、吴涛、李雄鹰


  2018年,广东荔枝、菠萝双双出现严重滞销,有的果园“熟到要掉都还没人来采购采摘”。3年后,徐闻菠萝收购均价达1.8至2.5元一斤,广东荔枝销出147万吨,实现产值140.8亿元,均价达9.6元一公斤。

  按常理说,近两年新冠疫情冲击使得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恶劣,果农们的日子本来应该不会这么好过,他们“增产又增收”的原因何在?来自粤东西北多个县区的一线调查显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服务,广东越来越多特色农产品扛住了疫情冲击,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果”、乡村振兴的“希望果”,“丰年果贱”的“魔咒”正在被打破。

大数据成“指挥棒”


  2019年,全国最大菠萝产地广东省徐闻县上线菠萝流通大数据系统,签约全国数千个档口,定期发布菠萝市场价格指数和采购商指数。

  大数据直指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紧密、供需信息不对称、利益联结不稳定等老大难问题。2021年,徐闻菠萝田间收购价最高时达到3元/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翻番。

  “市场信息越充分,菠萝烂在地里的可能性就越低。”徐闻县菠萝协会会长吴建连说,大数据有效帮助政府部门了解产销情况、农户掌握市场信息、采购商对接产区市场。

  从大数据中受益的并不仅有徐闻菠萝。茂名下辖县级市高州副市长岑解明告诉记者:“通过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中心分析,我们发现除广东外江苏荔枝消费量最大,就主动去江苏等重点区域开拓市场,今年23万吨荔枝销售一空。”

  广东不少农业干部感觉,现在他们就是“兼职”产销服务员,不仅要跑田间地头,还要天南海北跑展会。不同地区基层党政干部紧密沟通,和电商、采购商、服务商等一起多渠道开展起农产品产销对接、营销推广和品牌建设。

  高州市果海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丁贯洲说,当地龙眼加工企业多、能力强,在农业干部们的“牵针引线”下,远在800公里外的饶平县大量晚熟龙眼被运到高州来加工,“以前加工企业找产区是靠‘缘分’,现在农业部门牵头组建产销加工对接微信群,我们不出门就能得到信息,新增一个供应区。”

  广东这一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方式被称为“12221”,即建立一个农产品市场大数据,组建销区采购商和培养产区经纪人两支队伍,拓展销区和产区两大市场,策划采购商走进产区和农产品走进大市场两场活动,实现品牌打造、农民致富等一揽子目标。

  “生产与市场两手抓、两手硬,市场引领生产、生产支撑市场正逐步成为共识。”广东农业农村厅分管市场信息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广东农业农村部门自我改革,首先调整资源配置方式,补市场资源不足的短板,其次创立资源整合配置平台,让工业、商务、金融、海关、运输、互联网等更多部门、机构为农民种与卖发力。”

生产链条追求“更全更强”


  2021年,徐闻菠萝年产值超22亿元,辐射带动近5万农户、14.6万劳动力增收;广东荔枝产量147.31万吨,比2020年增长13.3%,产值约140.8亿元、均价9.6元/公斤。

  通过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去年梅州柚销量达93万吨,价格同比提高近15%,直接带动农民增收5亿多元。

  卖得快、价格高不仅让果农得到实惠,而且树立了“优质优价”的导向。高州开展荔枝品种改良培训并提供换种服务,2019年以来改造果园面积14万亩,优质品种率由30%提高到55%。

  高州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信息股股长邬飞儒说,今年高州龙眼种植面积达32万亩,其中优质品种储良龙眼种植面积为25.6万亩,已占全市龙眼种植总面积的八成。

  记者在高州市沙田镇、根子镇等地看到,荔枝、龙眼产业正深化加工服务和创新产品形式,除了传统的桂圆肉、荔枝干外,龙眼月饼、龙眼酥、荔枝蜂蜜等新产品不断涌现。

  这种情况会不会“昙花一现”?如何确保“丰年果贱”不再卷土重来?广东多地鼓励企业改造或就近新建基础设施,帮特色农产品“补链”。

  这两年,广州增城、茂名高州等地不少荔枝林边上多了集仓储、冷链、分拣、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田头小站”。

  广州市增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德毅说,2021年该区投入700万元,引入田头小站、荔枝自动分拣线、荔枝加工生产线等,提高了鲜果出售、深加工的供给能力。

  与此同时,特色农产品的前端研发和业态更新也在加速。

  120多个龙眼种植公司大户的联系方式、基地地址、品种、面积、产量和上市时间……高州农业农村局今年推出的“2021高州龙眼采购指南”小程序,内含“龙眼种植大户信息表”“传统代收点信息表”“加工场信息表”“电商信息表”等40余页产区信息,被很多采购客商形容为他们和优质果源之间的重要桥梁。

  “徐闻菠萝最近几年投入的研发经费是两位数增长,与多个农科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徐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家团举例说,新引进的菠萝品控分选机既能检测菠萝糖分还能扫描出菠萝的“心”黑不黑。

  广东中荔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耀华说,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使公司种植基地的农户对荔枝产业产生信心,越来越多人主动来申请荔枝出口备案基地的合作,这对于产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打造更多区域特色品牌


  目前,广东正在柑橘、兰花、火龙果等农产品中强化市场服务机制。德庆县副县长安一宁介绍说,当地正积极推进柑橘大数据平台、采购交易中心、采购商服务中心、种苗研究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同时改造建设一批贡柑田头智慧小站、成立行业产销联盟。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应继续围绕市场导向优化农业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更多农产品区域品牌,引导资金、资源、人才向特色产业聚集。

  部分农企负责人建议,科研部门和院校加大特色农产品种研发、种植和采摘加工新技术,让科研跟着市场走。

  曾去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等地了解国外农产品状况的高州水果产业协会会长朱焱宗说,国内水果“有单缺人摘”日渐凸显,宜借鉴外国经验,在智能采摘分拣、复杂山地运输等方面加大新设备研发力度。

  “一红就被仿冒”是困扰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难题。高州市政府今年与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试水”荔枝溯源保险项目,开始打造信息可追溯、可监测、有保障的品质认证体系。广东海珠子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文军建议,推广利用物联网技术、区块链技术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全程跟踪和溯源,提高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信任度,从而拓展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部分基层干部认为,随着产销对接网上线下活动的增多,要加强跟踪、回访和评估,通过回访和交易数据来判断政策效果,防止“现场热热闹闹,交易冷冷清清”的形式主义。

 
义乌人欠发达地区“寻宝记” 借助“世界超市”市场优势,打造“百县万品”成“帮扶精品”
义乌人欠发达地区“寻宝记”
借助“世界超市”市场优势,打造“百县万品”成“帮扶精品”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疆的红枣、东北的大米、贵州的腊肉……走进位于义乌的浙中副食品市场3楼的“百县万品”助农帮扶展销中心,一些曾经“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欠发达县市优质农副产品汇集于此,南来北往的采购商们将它们发往各地市场。

  借助义乌“世界超市”的市场优势,“百县万品”消费助农项目取得了帮助欠发达地区增收、推动共同富裕的初步成效。

  每一次选品就是一次帮扶


  早晨,一辆满载甘肃蔬菜的大卡车开进义乌市浙中农贸市场“百县万品”门市部,满满一车卷心菜一上午就销售一空。今年以来,已有800多吨来自甘肃和云南的蔬菜,通过这里销往义乌及长三角地区。

  “这是‘百县万品’消费助农项目的一个缩影。”义乌市市场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赵志刚说,如何发挥“世界超市”义乌在市场、物流、电商等方面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是义乌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

  2020年7月以来,义乌市市场发展集团先后派出5批共33名选品员,深入全国300余个经济欠发达县市,根据当地特色以及市场欢迎度等标准,精选出1万多款农副产品、手工艺品在义乌销售。

  “做好产销无缝对接,前期选品最关键。”选品员吴潇翔走的是贵州、陕西一线,当地高海拔无污染的蔬菜水果、五谷杂粮最受欢迎。不少选品地区山高路远,遭遇泥石流、山石塌方等是常态,道路中断一困就是一天。“每一次选品就是一次帮扶,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实实在在对接到当地农产品。”四川组选品员黄凯说。

  自2020年底“百县万品”助农帮扶展销中心开始营业以来,目前农产品销售额累计达近5000万元。义乌市政府相关部门测算,“百县万品”消费助农项目每年至少能带动新疆、甘肃、四川等地1000户家庭增收1000万元。

义乌搭平台,大伙齐唱戏


  “原先单一零散的对口支援产品有限、效益有限,需要改革创新,挖掘更多欠发达地区的优质产品,整合成一个全新的展销平台。”义乌市市场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春明说。

  占地6100多平方米的“百县万品”助农帮扶展销中心成为帮扶欠发达地区永不落幕的“农产品博览会”。“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多彩贵州、壮美广西”……卖产品的同时,这里还展示各地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经济发展成就,并融合线上线下展销、电商直播交易、优质品牌发布、项目孵化推广等。

  下一步,“百县万品”助农帮扶展销中心还将在义乌当地重点场所选址开设分店,在各大型商超设立专区专柜,投放自动售货机。同时利用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渠道,积极在全国各大城市选址,布局“百县万品”消费助农连锁店等,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展销体系。

  义乌搭平台,大伙齐唱戏。随着品牌市场认可度的提升,目前已有来自301个经济欠发达县市的523家供应商和“百县万品”消费助农项目开展合作。

  让欠发达地区具备市场竞争力


  “实施‘百县万品’帮扶项目的初衷,是要给欠发达地区群众带去生产、销售理念的全方位转变,最终让他们具备市场竞争力。”义乌百县万品助农供应链有限公司综合部主任田宝庆说,例如,通过指导当地农民采用生态有机种植方法,大大提升了安徽大别山区茶叶品质的稳定性,增加了产品附加值。

  同时,义乌与结对帮扶地区积极开展合作,利用国家电商示范基地的优势,举办青年电商创业培训班,帮助当地青年借助新方式、新渠道打开销路。

  作为义乌青年电商创业孵化种子计划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四川省汶川县古羌牧云家庭农场的羌族小伙董益顺,已成为当地特产甜樱桃的“带货王”,直播预售一个月可以帮助当地果农销售上千斤甜樱桃。

  “我参加了青年电商创业培训班,老师全面系统教授了直播、建网店、客户沟通等技巧,我的产品市场对接理念和实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董益顺说。

  下一步,义乌计划在3年内培训1000名电商创业导师、10000名带头人,预计将在线上带动约100万人,以点带面推动东西部协作。

   (记者屈凌燕、魏一骏)

  新华社杭州10月10日电

 
三名经济学家分享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名经济学家分享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11日电(记者和苗、付一鸣)瑞典皇家科学院11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家戴维·卡德、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和吉多·W·因本斯,以表彰他们在劳动经济学及实证方法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卡德1956年出生在加拿大圭尔夫,现就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安格里斯特1960年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现就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因本斯1963年出生在荷兰艾恩德霍芬,现就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卡德因“对劳动经济学的实证贡献”获奖,安格里斯特和因本斯因“对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论贡献”而获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天发表的声明指出,三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新洞见,展示了可以通过自然实验的研究方法得出关于因果关系的结论。相关研究方法已经扩展到其他领域并彻底改变了实证研究。声明说,社会科学中许多重大问题都涉及因果关系,今年的获奖成果表明,可以使用自然实验的研究方法来回答相关问题,类似于“医学临床试验”。

  声明还援引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弗雷德里克松的话说,卡德对社会核心问题的研究、安格里斯特和因本斯对方法论的贡献表明,自然实验研究方法是知识的丰富来源。他们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人们回答重要因果问题的能力,对社会有很大益处。

  因本斯在接受电话连线采访时表示,听到获奖消息“惊呆”了,很高兴能与另外两名经济学家分享奖项。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卡德获得其中一半奖金,安格里斯特和因本斯将共享另外一半奖金。

  在诺贝尔系列奖项中,经济学奖并非依照已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而是由瑞典国家银行1968年创立,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支出。

 
创新,让“中国第一展”金字招牌金光不褪
创新,让“中国第一展”金字招牌金光不褪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10月9日,一名工作人员走过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吉祥物蜜蜂“好宝 Bee”和“好妮 Honey”宣传海报。两个开心的吉祥物奔跑跳跃、伸展手臂,热情欢迎全世界朋友,彰显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拥抱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新华社记者丁乐
 

 
  第130届广交会吉祥物蜜蜂“好宝Bee”和“好妮Honey”近日亮相,这是广交会自1957年创办以来首次发布吉祥物。勤劳、团结、奉献的蜜蜂,寓意着广交会汇聚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服务全球人民美好生活。
 
  广交会,全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被誉为“中国第一展”。回顾65年历程,广交会从未间断,创新发展贯穿始终。
 
  1957年广交会首次创办,20世纪70年代一度贡献全国过半出口额;改革开放后,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私营企业于1999年登台,广交会为他们打开对外贸易的第一扇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同年广交会采购商数量突破10万;随后采购商数量与成交额屡创新高,办展也从一届两期变成一届三期,主要出口产品从初级产品转向制成品、“智”造品;自2007年第101届起,广交会相继设立进口展区、品牌展区,发展为“买卖全球”的综合性贸易平台。
 
  创办至今,广交会与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80万人,海珠桥边、流花湖畔、琶洲塔下,都留有他们的足迹。随着市场需求高涨,展馆规模扩大、四度迁址,建筑面积现超过110万平方米。当下,广交会展馆四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建成后,广交会展馆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场馆之一。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外贸市场不景气等挑战,广交会在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举——2020年第127届广交会首次完全以网络形式举办,数十万采购商和百万中国外贸从业者做起“云生意”。
 
  广交会接连三次“登云”,中国线上贸易方案愈加成熟。升级官网、增加互动、加强对接,线上平台日渐完善,先进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实力,成为打破贸易时空界限强有力的支撑。每届广交会四五十场的推介会和海外营销矩阵广邀天下客,使中外贸易之桥更牢固,也让中国发展新成果进一步与全球共享。
 
  企业也在以变应变,贸易新模式、洽谈新方式、产品新前沿、合作新商机层出不穷;海外推广更精准,直播带货更熟练,服务业务更多元。他们的新技术应用和商业探索助推外贸高质量发展,帮助稳定全球供应链并有效推动经济复苏。采购商被“圈粉”,来源地分布之广屡创新高。
 
  眼下,第130届广交会将首次线上线下融合举办,这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我国举办的一场重大国际经贸活动。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储士家表示,本届广交会呈现出来的效果将更新、更实、更好看。首次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题、邀请境内采购商和境外机构在华采购代表等新面孔、引入海外仓和航运物流企业等新主体……种种迹象表明,广交会的产品结构、主体结构、贸易服务链、市场布局都在不断优化。
 
  顺应潮流之变、响应时代之需,广交会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出口进口融合、外贸内贸融合、展览会议融合的创新,提供功能更全、服务更优、体验更佳、效率更高的贸易平台。第130届广交会预计将有超过20万采购商线下采购,大量采购商线上采购,新老朋友再携手,势必绘就出更精彩的国际经贸合作图景。
 
   新华社广州10月11日电
 
创意讲述党史上的惊险“瞬间”,传播效果“破圈” 新华网系列视频《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用小细节展现大历史,揭示中国共产党成功密码
创意讲述党史上的惊险“瞬间”,传播效果“破圈”
新华网系列视频《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用小细节展现大历史,揭示中国共产党成功密码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融媒
 
  本报记者张博令


  你应该在影视剧中看到过这样一幕:拆弹专家面临“红蓝抉择”,选错一根线,可能就来到了生命的终点。

  观众每每看到此处,都会为其中的人物捏一把汗。

  也许你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创业”之初也经历过无数次关键的“红蓝抉择”,要是有一个瞬间没走对方向,也许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今年,新华网推出系列视频《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新中国诞生期间的那些关键时刻,以富有创意的方式讲述党的百年奋斗史,揭示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

  无论是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万分艰难的一步”,还是高烧不退的周恩来“险象环生的旅途”,系列视频从生动的小细节切入串联起历史大事件,加上清新脱俗的手绘特效,播出不久就成刷屏之作,收获全网超30亿的浏览量。

  为何选择小细节展现大历史?党史教育如何讲得这么生动?为何使用手绘特效搭配实景?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探访创作团队,为你揭开系列视频幕后的故事。

聚焦“瞬间”汇聚巧思


  “‘党会’开到一半竟然搓起了麻将”“十几块银圆还能救毛泽东的命”“中共一大为什么会有两个外国人”……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间,如果这些千钧一发的瞬间不是当年的走向,新中国的命运可能会被改写,你我的命运也在这“蝴蝶效应”的影响下不知走向何处。

  选择聚焦“瞬间”汇聚了主创团队的巧思。“小故事的贴近性和代入感,是系列视频的一大特色。”新华网总编室副主任万方解释。

  一方面,《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所讲事件,多是鲜为人知但又对历史走向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事件,体现了选题的历史价值,也大大降低了观众收看该系列视频的门槛。

  另一方面,将焦点放在大事件中的具体细节,能让视频故事性十足,增强观众的代入感。“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以替观众提问的方式讲述故事,才能让党史更深入人心。”

  这点在每集视频的命名上就可见一斑,中共一大中“突然中断的会议”、南昌起义后“险象环生的旅途”、渡江战役期间英国军舰挂起“帝国主义的白旗”……短短数字,全部切中大事件中的具体细节。

  剧情简介更是如此。

  如第一集“突然中断的会议”中,“一个陌生男子突然闯入会场”“一名‘编外’人员巧妙打开局面”“一群神秘‘游客’悄然成团”等表述,让观众迫不及待想知道这一精彩情节背后的故事。党史相关新闻产品能做出如此有电影感的呈现,并不多见。

“看书”“刷剧”“购物”成佳作


  故事鲜为人知,也意味着资料难寻。

  “《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所选的故事,涵盖了从建党到土地革命,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几个重要阶段。”主创团队整理了这些时间段完整的红色历史脉络来搜寻选题。

  团队没少吃苦,淘二手书,看党史文献,探访档案馆,“那段时间,每个人的案头都放着一摞党史文献。”新华网新闻中心编辑游苏杭随手拿出了一本《何长工回忆录》,这是他们几经周折从一个藏家手中购得的绝版书籍。

  为了搜集视频素材,团队还分工刷起了早年出品的历史正剧,《毛泽东》《领袖》《长征》《太行山上》《延安颂》《平型关大捷》……“小时候都没看完的剧,现在反倒刷完了。”新华媒体创意工场产品制作部主任张桢说。

  找到素材只是第一步,研读、整理、输出脚本……每一步背后都可能是团队奋战数百小时的成果。一集视频的脚本大概2000字左右,可光整理出来的素材就有数十万字之多。

  一个主题下往往还需要准备多个故事,主创团队又不肯放过一个细节,导致工作量呈指数增加,“有时候下午两点录节目,中午十一二点还在改稿。”遇到有争议的主题或节目效果不佳,还可能让工作“白做”。

  游苏杭就经历过选题上的“艰难时刻”。在最后一期的脚本创作中,她前后写了五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第一稿本来是讲开国大典准备过程中北京城内的惊险瞬间,但考虑到节目效果,数易其稿。

  从开国大典的准备到升旗的故事,最后定格到开国大典阅兵音乐背后的插曲。这才有了完美收官的最后一集——大典上的“插曲”。

  制作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小插曲”。

  在拍摄第17集视频的前一天,制作团队还缺少符合时代场景的解放军军装。团队成员找遍了电商平台,甚至探访婚纱影楼,都没能找到。最终他们急中生智,找到了电影剧组借到了服装,当天从北京郊区快递回来,这才顺利拍完。

  “主讲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试穿就正式开拍了。”万方说。

  团队经过讨论认为,还需要在视频表现形式上做进一步创新:主讲人穿着解放军军装,背后是排列整齐的大炮与解放军炮手,主讲人一声“开炮”,背景中的炮弹便如雨般落在敌军军舰上。这样的创新,让故事讲述者与故事情节跨越时空形成联动,实现更深度的融合。

  由于团队成员是来自不同部门的年轻人,有跨界的优势和产品思维,文案风格也深得网友喜爱。

  在“能够救命的银圆”一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如果从一个创业者的角度来看,正是秋收起义开始,毛泽东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产品与市场的最佳契合点,也就是PMF(Product Market Fit)。”

  这样生动活泼、网感十足的文案,使网友大呼过瘾:“这就是传说中的国家队讲故事的水准吗?爱了爱了。”

主讲人破圈讲述党史“瞬间”


  《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不仅在内容创作上有跨界思维,在讲述人的选择上也足够前卫。主创团队找来了B站UP主“所长林超”和资深媒体人老钱。

  一个是从未做过党史主题的热门网红,一个是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资深编辑。对他们而言,这次都是“破圈”合作。

  “我是你在眨眼睛的时候我也在眨眼睛,所以你看不见我在眨眼睛的‘所长林超’”,常逛B站的网友们,想必对“所长林超”不会陌生。

  这次,不同于以往红色主题常规选用的职业主持人口播,而是让UP主林超按照自己的视频风格,讲述《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

  选择与UP主合作,团队做了一番研究。年轻人对知识类内容需求日益增加,而B站知识区UP主又对年轻人有天然的亲和力,是让党史走进青年心里的正确选择。在试镜过诸多的UP主之后,林超以超快的语速、自然的亲和力、与节目高度贴合的气质,从一众UP主中脱颖而出。

  这边是主创团队对内容的精益求精,那边是资深UP主制作爆款视频的经验加持,专业的林超配上主创团队精心创作的内容脚本,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今天我们聊的人是一个叛变特工,他的伪装身份是街头魔术师,一反特工的惯常人设,他丝毫都不低调,叛变的过程也堪称神速,完全不符合我们通常对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印象……”在第5集“力挽狂澜的特工”中,林超这样引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顾顺章叛变所引发的危机。从奇特的身份着手,引出被捕、叛变情节,再为观众揭秘中国共产党如何以“碟中谍”的行动转危为安。

  一集集看下来,如此精彩的设置比比皆是。

  环环相扣下,一部布满高光的短视频内容就此得以呈现。连UP主本人都吃惊,“从没想过‘党史也可以这样讲’”。

  系列视频后半段将主讲人变为党史讲述人老钱——新华网总编辑,也是主创团队精心考量后的选择。老钱长期从事新媒体工作,懂报道,知党史。让老钱主讲能让观众看到传统媒体人的独特视角,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党史的深度与厚度。

  没想到,老钱主讲时表达接地气,时不时还抖个包袱,给观众带来了一个能说会道、能导会演、能文能武的总编辑形象,颠覆人们以往对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总编辑的认知,传播效果比起热门UP主林超丝毫不落下风。

  积极破圈、敢于跨界、乐于与青年群体“玩”在一起。从系列视频选择主讲人的导向来说,这些新尝试、新突破,都在传递着新华网积极破圈、敢于跨界、乐于与青年群体“玩”在一起的信息。

打破“次元壁”的融媒报道


  在“突然中断的会议”这一集中,穿青布长衫头戴礼帽的手绘小人,映衬了中共一大时突然有人闯入的危机情景;“梅岭三章的由来”这一集中,在茶杯后探出脑袋暗中观察的透明小人,与陈毅在茶馆中监视国民党特务的情形如出一辙。

  看过视频的观众,应该对系列视频中可爱灵动的透明小人印象深刻。他们有时出来演绎红色故事,有时与现场道具来个亲切互动,这些小而精的手绘元素时不时冒出来打破“次元壁”,配合MR拍摄技术为观众带来绝佳的特效体验。就如电影《阿甘正传》一样,将特效融入场景,与现实融为一体,才是特效最好的呈现方式。

  你可能不知道,手绘与实景的相互融合,也是“无奈”的选择。这些故事如果用场景实拍,重现当年故事是一种方法,但成本高、周期长,主创团队等不起;制作纯粹的动画,或用动画来补充,却又显得与现实隔着一层“次元壁”,容易让内容有割裂感。

  “但手绘是万能的,可以融影视资料、融表情包、融道具,还能融情绪。”游苏杭说,透明的手绘与实景相融合则很好地解决了难题。

  无论是节目中主人公拍桌时随之跳起的马灯,还是主讲人说起“就离谱”仨字时随五线谱跳动的音符……

  当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与恰如其分的手绘元素互动结合在一起,再交织着荡气回肠的背景音乐,观众自然能感同身受。

  由于视频会在播出时同步录制随后的几期视频,主创团队还会在片中用特效来回应观众的评论。“这种互动甚至成了一个标志性的品牌元素。”张桢补充。

  有一次,主讲人面前的桌子上放了一个印有“新华社”三个字的水杯,受到大量网友“围观”,后台有三分之一的留言都在求这个水杯的购买链接。主创团队发现后,随即在后续视频中就加入了透明小人与水杯互动的场景。

  对于视频的包装特效,主创团队有自己的理解。不要枯燥的说教和“油腻”的特效,要取巧清新的设计,简单精练的效果。在恰当的时机出现轻巧的元素,过量的包装反而会落入俗套。以小见大,以情动人,才能让党史故事“入脑入心”。

  系列视频上线后,获得全网30亿播放量的靓丽成绩,但主创团队更想突出视频对党史教育的贡献,“这次的节目更重视精准推送”。

  他们找到高校、党史馆、革命纪念馆,让《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走进线下“大屏”循环播放,让更多党史“瞬间”能被沉浸感受。

  “让观众了解到课本上没学过的党史‘瞬间’,燃起对党史学习的热情,才是我们这一系列视频的最大意义。”万方说。

(参与采写:刘翔)

 
搭建“老帮老”平台,让“候鸟老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居家互助养老如何可能?海南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发起人9年倾情探索给出“答案”
搭建“老帮老”平台,让“候鸟老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居家互助养老如何可能?海南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发起人9年倾情探索给出“答案”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成风化人
 
  本报记者柳昌林、刘邓、王军锋


  来自山西的73岁老人韩桂珍,是海南省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宏城水岸小区居家康养服务站的志愿者,只要听到哪家老人有困难,她总是热心帮助。

  “我们小区20号楼的老两口,都80多岁了,孩子们都不在身边,去年病了好几天,昏昏沉沉不吃饭,也不去看病。我知道后,就叫上两个姐妹,把他们送到医院,忙前忙后好几天,直到两位老人身体好转。”韩桂珍说。

  如此年纪的老人,还在积极服务其他老人,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夕阳红大家庭对我有救命之恩,我也愿意为夕阳红组织里的老人、为社会上的老人提供我力所能及的帮助。”韩桂珍说。

  2020年1月13日,韩桂珍意外倒地不起,老伴李玉林第一时间向夕阳红居家康养服务站的志愿者和老年服务中心负责人付子云求助。

  正在吃饭的付子云撂下碗筷迅速赶来,抱起她送往医院抢救,老年志愿者们则分工合作:挂号、缴费、做饭、送饭。当韩桂珍远在山西的女儿赶到海南时,她早已转危为安。

  这样互帮互助的故事在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不胜枚举。“救命之恩夕阳情深,众人相帮大爱无疆。”韩桂珍老两口送给夕阳红的锦旗表达了这里3万老人的共同心声。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亿,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如何养老成为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正视的问题。有没有可能探索一种激活邻里相帮的文化传统,让老人们通过“楼上帮楼下、左邻帮右舍、年轻帮年老、身体好帮身体差”,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海南省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发起人、负责人付子云、李陈丹通过9年求索实践,给出了一个“答案”。

  9年来,两位中年人几乎投入全部身家,搭建起老人之间的互助平台和信任网络,用爱心奉献带动老人志愿服务,通过激发老年人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以极低的成本实现3万老人的居家互助养老。

  老人们常说:“在年龄上,他俩是我们的‘儿女’;在生活上,他俩却是我们的‘家长’。”实际上,付子云和李陈丹也把老人们当成了自己的父母。

  “所有人都能收获快乐,这就是我的目的”


  来自重庆的晏永超2012年就在定安买了房,为他的退休生活做准备。

  也就是在那一年,黝黑壮实的内蒙古汉子付子云在自家屋顶上和十多位老人开了个会,商量如何激发老年人的力量,免费居家互助养老。

  “当时有人劝我加入夕阳红,我就怀疑,为什么不收钱?能有那么多人愿意无偿服务吗?”晏永超说。

  类似的质疑,付子云和李陈丹早就习以为常。“很多人问我:你的目的是什么?”付子云说。

  来自浙江温州的李陈丹,眼神透着坚毅和善良,她是付子云在夕阳红中最重要的伙伴。夕阳红成立之初,即使是她也曾不理解地问付子云:“这么多老人组织起来,对你有什么好处?”付子云说,所有人都能收获快乐,这就是我的目的。

  每年冬天,晏永超都会从重庆飞到海南住上几个月,他悄悄地以旁观者身份观察着夕阳红。

  这一观察,就是5年。“5年来,我发现付子云和李陈丹的的确确是在无私奉献,志愿者也是无偿服务,他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2017年,晏永超加入了夕阳红。

  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定安县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是一家以坚持“志愿慈善服务、居养结合、互助养老”为宗旨、居家互助养老的非营利民间组织。目前拥有夕阳红社会大学一所,大型艺术团一个,太极、戏曲、民乐、书法、绘画、合唱、模特等50多支小队,骨干成员3000多人。

  “其他地方的老人除了做饭遛弯,就是打牌聊天。我们的生活就丰富了:唱歌、跳舞、书法、绘画、打太极拳、走模特步……别人都羡慕我们!”80岁老人段大成骄傲地说。

  如果只是让老人们玩得开心,那并不出奇。在发展过程中,针对老人们的突发情况,就医、护理等急难需求,夕阳红成立了一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并在33个小区设立“居家康养服务站”,公布志愿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电话随叫随到。

  “对我们来说这是‘刚性需求’,老人年龄大了,孩子们工作忙有时也顾不上。”晏永超认为。

  9年来,在付子云、李陈丹二人感召下,定安县自愿开展居家互助养老的老人,从2012年的10多人,快速增长至近3万人,其中外地候鸟老人占八成,本地县城老人约两成。此外,还辐射带动定安县次滩村、高林村等农村老人的居家养老。

  定安县民政局副局长邓智飞认为,夕阳红帮助政府分担了部分养老服务工作,实现了为政府分忧、替老人解困、代子女尽孝的初衷。

  为什么要发起这样的组织?付子云说:“发心起念是想帮助小区里跟我父母一样的老人过更幸福的老年生活,但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是‘被逼的’。”

  实际上,逼迫付子云的是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我国城市家庭结构小型化特征明显,“421”结构的家庭增多,2个年轻人既要照顾4个或更多老人,又要抚育下一代,加之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分身乏术、难以兼顾。中国超2.6亿老人、1.8亿独生子女家庭都在关注着敬老养老问题。

  “依靠公共资源养老,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想试试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我的私心:我就一个孩子,我老了以后怎么办?想乘凉,得自己先把树种上,做着做着我自己也就老了,我要老在自己的事业里,老在自己的组织里。”付子云说。

“我们安心,孩子们放心”


  夕阳红组织里,年纪小的老人不到60岁,年纪大的超过90岁。很多老人每年秋冬都迫不及待地从各地赶来定安,夕阳红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老人们“南飞”。为什么?

  “虽然子女不在跟前,只要夕阳红在,有老伙计们在、有付子云和李陈丹在,我们就安心,孩子们就放心!”类似的话语,记者在很多老人口中听说过。

  71岁老人胡晓文加入夕阳红后,待在海南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开始只待一个月,现在每年在定安至少要住上5个月。“我是奉献者,也是受益者。声乐、绘画、书法这里都有,这是老有所乐;生病了、水电坏了,一个电话就有志愿者来帮忙——我深深体会到了老有所依。”

  来自吉林的68岁老人李韵霞也有同感。今年9月,她和老伴就早早地从长春来到定安。“以前是冬天我们去海南,家里稍暖和些我俩就想回家,现在是孩子们想留我们。我们在长春邻里之间都不认识,见面点个头,陌生得很。孩子们工作忙,一个月也见不了一次。在这儿,你看,我们刚到,夕阳红的姐妹们就把饭挂我家门把手上了,多暖心!”李韵霞说。

  64岁老人牛铁英,每年到10月份就从甘肃金昌来到定安,她肩负着另一项重要任务。“我父亲的同事田叔叔90岁了,他家孩子工作非常忙。他连续多年都到定安夕阳红来,现在年纪太大,孩子们都不愿意让他们过来。老两口说:‘就算把老衣背上,也要过去,哪里的黄土不埋人?’我得帮忙看着点!”

“爱心多了,私心少了”


  “我是1960年代的兵,我的一生,感触最深的有两件事:学焦裕禄、学雷锋。”77岁老人胡国良第一次见记者时这样说。

  夕阳红的志愿公益活动,让胡国良感受到了“人人学雷锋”的浓郁氛围。

  付子云和李陈丹合作成立了一家小装修公司,9年时间累计投入260多万用于夕阳红活动场地租赁和老人们集体活动的支出,用老人们的话说,“赔进去几台大奔”。

  “我去过他们的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付子云和父母住在7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李陈丹住在朋友的一居室里。你说他俩图我们什么?”来自新疆的81岁老人刘化敏说。

  自愿加入夕阳红的老人越来越多。“我们中很多人都是别人花钱都请不到的人才,为什么投在他俩旗下?他俩无私搭建了这个平台,我们再找他要钱,良心上过不去。他俩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晏永超告诉记者。

  “他们出钱出力,为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服务,有几个人能做到?”牛铁英如此问记者。

  夕阳红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长王巧玲说:“记得有一个老人摔倒了,生活不能自理。我们就上门帮忙打扫卫生、送饭。虽然互相不认识,但都愿意帮忙。”

  “在暮年的路上,我就想着做点善事、实事。他们的品德感染了我,大家相互感染,爱心多了,私心少了。”王巧玲这样说。

  很多志愿者老人表示,在夕阳红组织“比退休前还要忙”,但大家都乐此不疲。

  面对老人们的赞誉,付子云和李陈丹说:“是老人们的无私奉献感动了我俩,给了我俩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力量。”

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75岁的付耀祥,2010年随儿子付子云从老家内蒙古来到定安。他现在最幸福的烦恼是老人们总在跟他“抢儿子”。

  “跟老人们唠嗑,都说我儿子好,都竖大拇指!老人们拿他当自家儿子,他也把老人们当成自己父母。我替他感到自豪!”付耀祥说。

  付子云最坚定的支持者,是今年73岁的母亲戴素贞,她也自认是儿子事业的最大受益者。“我浑身都是病,是享了孩子的福,不来定安,没有夕阳红,我活不到这么大岁数。”戴素贞说,“我感觉我儿子做的是好事,大家都喜欢他,别的老人问我‘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教得这么好’,我就挺高兴。谁不愿意听别人夸自己的孩子做好事呢?”

  戴素贞常常跟付子云开玩笑,“你都50来岁的人了,还是个‘啃老’族!不仅啃老爸、老妈,还啃老婆!”自付子云做夕阳红后,就很少往家里拿钱。

  “我生了个好儿子。他很孝顺,虽然忙,但隔几天就会来看我们,陪着说会儿话。”戴素贞说。

  付子云的事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家里要是有一个人反对,不可能坚持那么多年。”付子云的爱人李翠萍说,夕阳红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她都看在眼里。“我照顾好家里老人和小孩,让他无后顾之忧,让他只要一回头,就能看到我。我和女儿、爸妈、老人们都心疼他。我很少见他晚上12点前睡觉。他微信群多,电话也特别多,出去一天,晚上回来声音都是哑的。”

  为了夕阳红这个“大家”,默默付出的还有李陈丹的“小家”。偶然的机会,李陈丹结识了付子云,双方理念相合,从此为了夕阳红的事业相互扶持,共同努力。

  “我没想过要做养老事业,是付子云的理念感动了我,感动于他的善心善念。”李陈丹说,“一开始我老公也不理解、不支持我。劝我说,一个女人在外,这么累、这么忙,没必要,自己父母还没照顾到呢,干嘛照顾外人?”

  李陈丹也有自己的遗憾:“这些年奔波在养老事业中,顾不上陪伴女儿!”

  李陈丹女儿颜诗怡,今年21岁,就读于海南师范大学。小颜告诉记者,小时候被托管在学校,不理解别人的妈妈都来接孩子,为什么她的妈妈不来,长大后就理解了,知道妈妈不容易。“初中我就开始存压岁钱,上大学后我在学校做兼职。学费不用父母拿,生活费能补贴一半。”颜诗怡说,“尽量不找父母要钱,问我钱够不够花时,我都说够。”

  让李陈丹感觉亏欠的还有他的爱人。李陈丹曾和丈夫一起在浙江做包装生意,本可以夫妻合力把生意做大,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他的事业没有做成,我有一半责任。这么多年,如果没有他的支持,我做不成这个事儿。养老事业,不是我一个人在做,而是一家人在做。”

  而丈夫颜贻锚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我生意做不好,从不怪老婆。”

  付子云和李陈丹两家人的付出,老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俩上有老下有小,挣些辛苦钱还都花在我们老人身上,确实感动了我。我儿子女儿每年都跟我说,你就不能不过去吗?我说不行啊,那边有好多朋友等我,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姑娘。”72岁老人闫玉婵说。

“这里有商道,但不敢谈钱”


  胡晓文来自重庆,是太极拳国家级比赛老年组的多届冠军,一直在重庆开馆授课带徒弟,2016年来到定安过冬养老。

  “来到这以后,看到这么好的场地,这么多老人,我当时想:这是个大市场。”胡晓文告诉记者,他的特长也被“相中”,付子云请他给老人们教授太极拳。

  “我知道他是为了老人们的快乐无私奉献。我说,行!你们年轻人都有这个境界,我们老同志退休了不愁吃穿,还图钱干啥,那就跟大家一块干吧。”胡晓文说。

  他清楚记得,2018年冬天,付子云和李陈丹最困难的时候,组织活动拿不出500块钱,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我们说你别借了,这点钱我们出了。付子云说不行,不能收老人一分钱。”

  付子云和李陈丹不收老人的钱,也倡导老人们之间互助不收钱。为什么不收钱?付子云坦言,这么多老人聚集在夕阳红的平台上,是很好的“资源”,从商道来说,是可以挣钱的。“但不敢谈钱,一收费就失去了互帮互助的意义,性质全变了!”

  “互助这种模式一旦用钱来做,就会变味。一旦变成商业利益关系,这些互助行为怎么定价?这些候鸟人才和志愿者老师,要花多少钱来聘请?一幅字画多少钱,教一首歌多少钱,组织一场活动多少钱,他们的时间值多少钱?这也是拿钱做不好的事情。拿钱买不来真心真情!”付子云认为。

  段大成在夕阳红免费教了5年声乐,他认为夕阳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免费互帮互助的“小气候”。“现在很多老年公寓以投资理财入住吸引我们老年人把‘棺材本’投进去,有些老年组织搞‘会员制’收几十万的会费。但在夕阳红,我付出没收一分钱,我享受也没花一分钱,我们觉得很自然。”

  付子云和李陈丹不愿挣老人们的钱,但瞄上这3万老年人市场的“眼睛”不少,两人也有机会过上“住别墅、开豪车”的生活。

  “很多人看重夕阳红的平台,希望将老人们引流过去,给我俩分红;有商人出地,要与我们合作办收费养老机构;有保健品公司要给我俩钱,希望做这些老年人的生意;还有一些社会捐款。我们都拒绝了,为什么?就是要试试,能不能不花钱把养老这件事儿做成!”付子云说。

  “我是党员,老人的阵地只能交给党”


  2021年4月,付子云和李陈丹遇到“天塌下来的事情”,两人各自的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付子云亲弟弟查出患胰腺癌晚期,作为长兄,他想着如何救弟弟的命;李陈丹的丈夫突发中风偏瘫,可能需要长期护理。这意味着两人都将再无时间、精力和经济能力投入夕阳红的养老事业中。

  该怎么办?“得知消息后,夕阳红的老师们热心帮我联系到北京的专家,给弟弟做了手术。”付子云告诉记者。

  李陈丹为给丈夫治病,卖掉了在海口的一套房子。“现在我老公经过治疗都能下地走了,非常庆幸。”李陈丹说。

  在两人看来,如果没有夕阳红的大家庭,没有老人们,没有互助,付子云弟弟的命很可能就保不住了,李陈丹的爱人就瘫痪了。“多亏了老师们的帮助,这就是我们做互助养老的‘福报’。”付子云说。

  危机虽然过去,但考验仍在继续。最大的考验是经济压力陡增,最大的支出是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的房租。

  “我爱人还在康复中,没法挣钱。卖房子的钱,除了康复护理和维持日常生活开销,就是先拿钱出来付了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近20万的房租。我都想出去打几个月工,过渡一下。”李陈丹告诉记者。

  近几年,付子云和李陈丹的装修生意越来越难做。“收入减少了一大半!”这让老人们和观察者发出“夕阳红还能坚持多久”的疑问。

  “现在是最难的时候,但一万个不忍心放弃。我们坚持到今天不容易,相信有一天会好的。”李陈丹说,“我也有这个毅力坚持做下去,实在不行,我想老人们也不会怪我。”

  已经到了十字路口,前路究竟在何方,付子云和李陈丹不得不反复思量。

  “作为一名党员,我首先想到的是向党组织求助。”付子云说,“老人这个阵地,只能交给党。如果当地政府能以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把我们纳入社区养老的一个环节,作为党群服务的一个实践站,这是上策。”

  海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研究员陈恩自2017年起就跟踪观察和研究夕阳红养老模式,他认为付子云和李陈丹发起的定安夕阳红养老组织是民间社会基于自我救助的刚性需求自发生长起来的,是一种开放式、针对不特定个体的公益行动。

  “推而广之,有助于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少子化、空巢化居家养老问题,具体在运转中可以通过在老年人群体中将基层党支部建在小区、建在楼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来承接。”陈恩认为。

  付子云设想的另一个出路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为老人们配置养老服务,收取服务费用,如将现有的夕阳红饭店做成“长者食堂”等,以商养“善”,用市场的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

  “人们可能会质疑我为什么又收钱了?我只能说努力到无能为力,问心无愧,夕阳红要生存下去。”付子云说。

  如何平衡为做公益而做生意?如何避免被误解?付子云说“坚持平价、自愿、因需配置”的原则,变输血为造血。

  展望未来,付子云认为居家互助养老,必须与国家的适老化改造相结合,在小区配置集中互助养老点,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通过集中配置护理人员,营造“有暖度的开放式的养老院”,实现“就地就近,在小区里养老”。

  “这么多条路,根本停不下来。这是利国利民利己的事情,愿为养老事业贡献绵薄之力,发一点荧光。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方向,我要把它当作一生的事业去做!”付子云说。

 
榕城护“榕颜”   新华社福州电(记者庞梦霞、周义)已是十月,南国仍然暑气未消。走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绿荫如盖的榕树之下,总能看到在此消暑的老老少少。对于福州人来说,榕树既是一张极具底蕴的城市名片,更是一种可亲可近的绿色乡愁。
  榕树,是来自福州历史文化深处的绿树。北宋时,福州太守张伯玉为扭转城区的旱涝和酷热,号令“编户植榕”,多年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榕城”之名遂传四方。千百年来,“榕城”福州一直在书写知榕、护榕、爱榕故事。
  榕树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速度较快,常常可以穿墙裂石,在形成奇特景观的同时,也可能影响到路面和地下管网安全。一度,福州出现过还要不要种榕树、在哪里种榕树等争议。可贵的是,在城市发展更新过程中,福州市坚持“榕城”底色,想方设法尽最大可能“容树”。
  在福州市主干道八一七路的南门兜环岛旁,滚滚车流中挺立着一株福州“地标榕”。曾任福州市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的退休干部林焰说,从前要计算福州到外地的距离,都是以南门兜为起点算起。归来的游子,到了南门兜,看到大榕树,就有“到家了”的感觉。
  2011年,福州修建地铁1、2号线换乘站时,设计单位曾提出“先移走南门兜榕树,待地铁修好再复植”的方案。一时间,榕树的去向成了市民热议的话题。
  “按照原先规划设计的‘十字换乘法’,要将古榕重剪后进行移植,3年后再复植,可能对古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福州市园林中心工程师刘向国说。
  “南门兜古榕承载了很多福州人的乡愁记忆,宁可换乘路线长,也要保护大榕树。”地铁设计单位工程师罗俊全程参与换乘方案设计和讨论,“为了古榕不受腾挪伤害,新的换乘方案重新设计了换乘通道。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额外注重对榕树根系的保护。”
  在福州,这样人树和谐的佳话还有许多。2018年整治白湖亭河道污染时,设计和施工规划要移除河畔牛道村河岸上的28棵大榕树。“移树开道”的消息急坏了村民,家住内河边上的刘依珠说,“在树旁生活了50多年,我们和树已经像家人一样亲近,不希望失去它们。”同时,福州市园林中心相关负责人也和园林专家一道寻求保留大树的可行性。经过实地走访和查看,专家建议在水系治理过程中将规划蓝线向西平移6米“为树绕道”,规划、建设等部门及项目投资方研究后一致认为此法可行。刘依珠不禁感慨:“平移了河道,留住了大榕树,我们感觉很暖心。”
  目前福州城区主干道保有榕树3万多株,基本每条道路都能看到榕树。福州市绿化管理处副主任林弓天说,“为减少榕树根系对路面、墙体和地下管网的影响,近年来园林部门多在大片绿地和公园里广植榕树,既不减少榕树数量,更让广大市民能和榕树走亲走近。”
  如今,榕树已被列入福州市常用园林绿化树种名录库。在福州市区现存的1623株古树名木中,接近一半是榕树,其中上千年树龄的有6株。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超过540万元用于保护古树名木。
  林弓天说,下一步,福州将继续通过信息化管理、挂牌保护、养护复壮等手段呵护古榕,擦亮“榕城”这张传奇名片,让“有福之州”永葆榕树气韵。
洪水来袭,大喇叭声在雨夜响起 山西太谷防汛一线见闻   “北洸村汛情严重,需要救援,能来的村民赶紧过来。”
  雨夜凌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北洸乡白城村的大喇叭里传来焦急的声音。不到半个小时,73名村民自发集合,投入防汛一线。
  晋中市太谷区北洸乡北洸村是此次山西持续降雨过程中受灾较为严重的地方之一。白城村是最早增援北洸村的救援力量之一。“10月6日凌晨接到救援通知,我马上在大喇叭上召集人手。”白城村村委会主任张利鑫说。
  白城村是周边的人口大村,也是出名的“热心肠”村,每逢灾害,村民都积极救援。
  68岁的师振兴是一名老党员,也是救援人员中年龄最大的村民。师振兴年纪大,干劲也大。“到了现场,给我们分配的任务是装沙袋、垒堤坝。”师振兴说。
  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北洸乡多处受灾,仅白城村就有1000亩果树、2000亩玉米被淹,目前仍有抽水机抓紧排水。“事情有轻重缓急,哪里需要就得帮哪里。”师振兴说。
  “上游水库水位上涨,再加上山洪来袭,我们不能把洪水再引向下游,更不能让洪水冲击铁路,因此在铁路线上游连夜筑起堤坝。”北洸乡党委书记王玺说。
  10月8日,雨势稍停,北洸村15家养牛场全部被淹,洪水最高时几乎没过了养殖场的房顶。北洸村村委会主任党栓保说,大雨来临时,地方政府和村民已经将1000多头牛紧急赶到了安全的地方,但饲料等物资来不及运出,养殖户损失惨重。
  太谷区的郭堡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太谷区水利局局长杜惠民说,水库水位已经超过汛限水位5米多高,从10月3日到7日,水库累计进水将近1000万立方米,是此前蓄水量的一倍还多。
  10月9日,雨势又起。
  在北洸村的另一头,水泥路面出现多处塌方。据村民介绍,这里的路基已被冲毁,水流顺着路基流进了下游的农田。在水流最大的分洪点上,一辆挖掘机随时待命。“大家随时准备再次支援。”张利鑫说。
(记者梁晓飞、王劲玉、陈志豪)
新华社太原10月10日电
浙江上虞:大数据监督平台有效防范“工程腐败”   近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工程项目大数据监督平台发出预警,建设合同金额2401.78万元的某乡镇小城镇建设项目存在人为拆分项目嫌疑。此后经调查核实,该乡镇政府将项目16个工程拆分成39个200万元以下的工程,且所有工程全部采用邀请招标方式推进,存在违规行为。
  记者了解到,上虞区工程项目大数据监督平台于今年5月1日、5月13日先后在“浙政钉”“浙里办”上线。截至9月15日,平台总流量67821人次,已覆盖379个国有投资项目,触发各类问题预警2200条,据此核查后通报批评单位23家,追责52人。
  大数据正成为纪检监察工作利器。上虞区纪委监委表示,工程领域量大面广,涉及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需要创新监督方式方法,而大数据手段则为加强全过程监督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监督,大数据也能助力指导实际工作。正在进行中的上虞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鸿雁社区人才公寓项目等,项目要求高、难度大、工期紧,当地纪检监察机关希望利用大数据监督平台,推动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正确履行监管责任,避免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领域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提高干部工作效能,以项目高质量运行来推进辖区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剖析“工程腐败”案例基础上,上虞区工程项目大数据监督平台针对工程监管关键环节,明确前期管理、从业管理、施工管理、监管履职、日常监督等5项一级任务;又针对串标围标、违规变更、管理缺位、监管缺失等突出问题,围绕项目立项、招投标、资金拨付等13个环节的监督,拆解出27项二级任务、116项三级任务,由此确定62项预警条目,实现场景应用中参与人员考勤监管、工程问题发现预警、数据碰撞分析研判、问题线索即时收集,从而达到监督升级的目标。
  此外,以多部门数据互通促进监督协同:一是在系统多跨上,连接贯通基层公权力监督平台、不见面招投标系统、审计系统等15个数据系统;二是在部门多跨上,同步构建各部门监督机构组成的监管平台;三是在业务多跨上,统一房建、市政、园林、水利、交通等多行业工程监管规则;四是在层级多跨上,实现区、镇、村的多跨场景应用。
  上虞区纪委监委表示,该平台将监督举措渗入到工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平台通过预警、派单、群众举报、上级检查等手段发现等问题,厘清政府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在项目建设中的责任,推动了责任层层压实。 (本报记者方问禹)
盐城经开区: 为想干事者撑腰   如果要先行先试,很多时候就需要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更需要为之“撑腰”的人。
  近年来,盐城经开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投产。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快速变化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综合影响,也出现了一些预期目标不能完全实现的问题,有的还造成一定损失。这时候,就要为想干事的人撑腰。
  正确对待发展中的失误,就要让干部负重前行、轻装上阵,保持澎湃激情。盐城经开区纪工委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职责,实施容错纠错机制,对在推动改革发展、探索性试验、重大项目建设、亲商助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工作失误及无心之过,按照相关程序予以容错免责。
  为想干事的人撑腰,为敢担当的人鼓劲。目前该区正进一步坚持严管厚爱,突出实干担当,构建完善监督教育和鼓励激励体系,全力打造“看得出、站得出、豁得出”的干部队伍。 (本报记者王立彬)
争分夺秒,就是为了补好这道“疤”   “快叫人,这条缝变大了!”最让刘保功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10月10日深夜,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刘保功在巡坝过程中发现,之前坝体上那条大约3米长、一指宽的缝变成了一条巴掌宽、10多米长的裂缝。他随即向抢险指挥部做了汇报。
  10月份以来,山西多地遭遇连续强降雨,汾河下游稷山段遭遇几十年不遇的洪峰。稷山县安排全县35个单位包片值守境内汾河沿线堤坝,24小时无缝衔接。值守人员50米一人,半小时巡坝一次,查看水位变化、坝体情况。稷山县自然资源局负责的堤坝是下迪河坝段。
  11日凌晨,接到指挥部通知的稷山县水利局技术人员高武军火速赶往现场。裂缝是否在变化,肉眼难以分辨。经验丰富的高武军蹲在地上,将一块裂缝宽度的木棍架在裂缝间,不一会儿木棍掉了下去,说明裂缝还在扩大。“必须马上加固,快!快!快!”他大喊道。
  指挥部紧急启动应急程序。经高武军等专业人员测算,计算出大约需要2.4万袋沙石,相关厂家连夜备料运往现场。同时,由抢险指挥部组织一支抢修队,于11日7时赶到抢险地点。
  调度指挥、搬运沙袋、捆绑铅丝笼、操作起重机,一场争分夺秒的固坝抢险工程有序展开。
  抢险队员熟练地捆绑好铅丝笼,来回穿梭搬运,投掷向堤坝险段。到中午的时候,河道里已经垒起了半米多高的垛子,形成一道坚固的“铁墙”。
  下迪河坝段是稷山县最重要的一段防线,因为没有缓冲区,这里一旦失守,洪水就会冲向北边的108国道、客运铁路,甚至威胁沿岸的十几座村庄乃至整个县城。
  下午2时许,空中飘起了雨,现场温度降到了10摄氏度以下。“这不仅给施工增加了难度,更危险的是一旦雨水顺着裂缝渗入坝体,堤坝会变得更脆弱。”高武军着急地说。
  为了确保事态不再扩大,救援队必须加快进度。在抗洪一线连续奋战了几个昼夜的抢修队员们顾不上疲惫,扛起沙袋加快脚步。
  傍晚6时,起重机掷下了最后一个铅丝笼。经过60多人长达10个小时的奋战,堤坝上的这道“伤疤”终于被补上了。
(记者张磊)
新华社太原10月11日电
小学安置点传来朗朗书声
小学安置点传来朗朗书声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各地
 
 
  10月11日,在吴璧小学安置点,荆平村的孩子跟着老师朗读课文。
 
  10月11日,山西省稷山县稷峰镇荆平村一角(无人机图片)。
 
 
 
  当日,记者来到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吴璧小学安置点,探访因洪水被转移安置的荆平村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稷峰镇荆平村是稷山县受灾较为严重的一个村。10月7日晚,汾河水漫灌进村,导致村里多处房屋被淹,涉及村民400户1300多人。为了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荆平村的受灾群众被紧急转移并得到妥善安置。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荆平村的100多个孩子被全部安置在吴璧小学安置点,和吴璧小学学生一起上课学习。安置点为孩子们准备了床上用品和生活用品,提供早中晚三餐,还配备了专业医护人员,确保孩子们在新环境中安心学习。  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这个团队来了,大山深处不再是“金融盲区”
这个团队来了,大山深处不再是“金融盲区”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白田田

  

  位于湖南湘西大山里的龙山县靛房镇云峰村,是一个极偏远的贫困村。和集镇相隔10多公里的山路,曾经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金融鸿沟”。

  云峰村的村干部这样说,随着建行将金融服务点开设到了村部,村民们不用再走一两个小时去镇里,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存取款、交电费、交养老保险等各种业务,“这是以前做梦也没想到过的事”。

  在湖南省,像这样下沉到村一级的金融服务实现了2.4万个行政村“全覆盖”,大量偏远、贫困乡村由“金融盲区”一步对接上了现代金融服务。据统计,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自2016年开始布局乡村金融,系统迭代七八次,建成近6万个“裕农通-金湘通”普惠金融服务点,累计交易量突破3100万笔。

  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行长文爱华说,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而银行能否真正下沉是未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此背景下,湖南建行通过线上和线下融合、企业和农户联合、金融和政务结合,力求走出“大行下乡”的可行之路。

  长期以来,“大行下乡”是乡村金融的一道难题,存在不愿下、不敢下、不能下的问题。湖南建行集全行之力,由省行指导、二级行支持、县支行和乡村金融服务团队冲锋陷阵,于2019年初打响了破解难题的第一次“攻坚战”。

  在办公室,乡村金融服务团队是光鲜亮丽的“白领”;到了农村,他们又成了一头扎进基层、双脚沾满泥土的“拓荒人”。按照“定好位、布好局、选好点、择好人”等“七好”目标,他们在一个个乡村选址、洽谈、装机、培训、提供金融便民服务。

  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年近花甲的客户经理雷建华曾经带领团队前往兰里镇青山村,途中遭遇狂风暴雨,道路多处塌方,他们迎着暴雨划船过河,到岸后又徒步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作为湘西州永顺县支行乡村金融服务团队唯一的女队员,黄晶晶带领团队白天走村串户,晚上加班处理数据,回家后还要整理走访笔记,为数以万计的村民提供服务……这是乡村金融服务团队的一个个缩影。

  “一步步从无到有,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最早也是全程参与乡村金融工作推进的一员,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乡村金融部副总经理唐丁波对初创时期的艰难记忆犹新。唐丁波说,从机构设置、业主管理到产品研发、风险管理,各种规章制度、操作细则、培训课程加起来达25万字。

  在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双轮驱动”下,乡村金融的一系列创新势如破竹:“三资监管、产权交易、产业信息大数据”三大平台和资产、负债、结算三大类23款产品,将金融科技引入田间地头,并实现多个“全国第一”……

  2020年9月,湖南建行乡村金融服务团队发起了第二次“攻坚战”:推动“裕农通-金湘通”服务点进驻乡村政务服务中心。目前,湖南建行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金融机具——“裕农通多功能智慧终端”覆盖了湖南2.4万多个村委,可为村民提供19项金融服务和民生缴费等10余类非金融服务,并支持受理他行银行卡办理业务。

  “大行下乡”建好了网络,还得有好产品。五年来,湖南建行乡村金融服务团队通过反复研究政策和实地考察,创新推出生猪活体贷、业主快贷、农担e贷、乡村四权贷、建担贷、文明贷和优享贷3大类18款涉农系列信贷产品。

  湖南是生猪养殖大省,但“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生猪作为生物性资产,难以获得抵押贷款。“生猪活体贷”的模式是,通过给生猪打上二维码耳标,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闭环监管,解决评估、确权、抵押和监管难题。目前,已有102家生猪产业上下游企业获得建行信贷支持,贷款余额超过12亿元。

  据统计,截至2021年8月末,湖南建行涉农贷款余额达1322亿元,比年初新增238亿元,为农户提供贷款达548亿元,有力支持了乡村产业发展。

  “大行下乡”,还需深度融入农村基层治理。作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衡阳县梅花村,开通应用“乡村积分系统”,对忠孝、友善、诚信、勤劳等方面65种行为赋予不同的分值。湖南建行对梅花村整村授信,积分高的村民授信额度提高2万元,利息也有一定优惠。梅花村党总支书记刘准说,金融手段支持乡村治理,这种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望未来,乡村金融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湖南建行乡村金融服务团队继续深入广袤的农村地区,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新的“攻坚战”……

 
从“坎土曼”到“无人机” 田间地头看新疆高质量发展
从“坎土曼”到“无人机”
田间地头看新疆高质量发展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1日电(记者尚升、董博婷)膜下滴灌、无人机授粉、铺膜播种机、采棉机……在新疆广袤的田地上,从春耕到秋收,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却大幅提升。一系列先进科技元素接续“飞入寻常百姓家”,为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金秋十月,新疆天山南北“棉海”陆续步入采收旺季。这个季节本来是棉农最忙碌的时候。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连绵不绝的棉田里,除了操作大型采棉机的工作人员,几乎看不到农民身影。

  这台采棉机作业效率高,一台可以胜任原先几百人的工作量。有了这个大家伙,棉花种植大户地力夏提·买买提往年要用一季才能摘完的棉花,如今一天就全部“归仓”。

  在作业时,这个采棉机一边将朵朵棉花卷入腹中,一边将棉花打包成约两吨重、形同巨蛋的棉包,乍一看,就像是一台“下蛋机”。

  地力夏提一家三代从事棉花种植。父亲种地时,一柄“坎土曼”(一种圆形大锄头)算是最称手的农具,翻地、打垄,全都靠它。与父亲不同,尝到机械化种棉甜头的地力夏提和合作伙伴成立一家农业服务公司,引进大型采棉机、无人机等设备,专门为需要无人机打药、机械化采棉的本地农户提供服务来赚钱致富。

  近年来,新疆大力推广机采棉种植,引进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能化农业设备。得益于此,平地整地、精量播种、铺盖地膜、节水滴灌、采棉机采收等,全程机械化、智能化作业,这使得多数棉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昔日农田里的主角“坎土曼”被放入博物馆的展柜内,“人拉肩扛”的耕作方式逐渐退场,新疆农业生产在悄然改变,越来越有“科技范儿”。

  新疆天业集团自主研发的膜下滴灌系统,在棉花、玉米、小麦、水稻等40多种农作物中应用,开辟了一条新型节水增粮增收的路子。其中,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突破传统种植水稻的“水作”模式,可节水60%以上。

  梨花授粉有了新“神器”。在库尔勒香梨的产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往年梨花主要靠人工或者蜜蜂授粉。现在,无人机成功替代蜜蜂执行高效液体授粉作业。

  由于梨树花期仅一周左右,在南疆等地,往往伴随沙尘天气,授粉时间紧张,而该技术具有效率高、坐果匀和成本低等特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介绍,1架无人机可在1小时内为40亩果园授粉,效率是人工的50至60倍,且授粉技术可使香梨每亩增产500公斤以上。采用无人机给梨树授粉受到越来越多梨农青睐。

  十月是甜菜收获的季节。作为国内甜菜糖主产区之一,新疆种植甜菜面积100万亩,约占中国甜菜糖产量的45%。近年来,通过不断探索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新疆甜菜糖产业在国内同行业内率先实现了整地、播种、中耕、采收全程机械化作业。

  不仅如此,农业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也成为新疆甜菜糖产业发展方向。中粮糖业采取“甜菜糖厂+农户”高度订单化模式,企业为甜菜种植户在生产资金、农机服务、机械补贴、田间管理指导等方面给予“田保姆”式的服务,并以统一保价收购和土地流转分红等形式,帮助农户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确保增收。

  “以前农民各家各户的甜菜,卖给小贩,价格低还不容易出售。自从甜菜糖企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销售,农民种植的甜菜产量和价格都提高了,也不用愁销路了。”中粮糖业甜菜糖部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海军说。

  在天山南北的广袤田野上,机械化耕种高度普及,先进科技装备广泛应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加速推进,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新疆走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水往高处“走” 荒山变“金山”
水往高处“走” 荒山变“金山”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石家庄电(记者杨帆)忙完收获期,这几天河北省迁安市阎家店镇隔滦河村村外漫山的栗树林里安静下来。67岁的村民李维每天精神头很足,没事总到林子里转转。

  “国庆节前忙了一个来月,现在就剩冬天剪枝了。”李维一边收拾树下散落的板栗壳,一边介绍,“今年产量好,12亩栗树收了7000多斤板栗,卖了4万多块钱。”

  要问为啥收成这么好,李维说:“因为我们这水往高处走啊!”

  隔滦河村地处燕山山脉半山区,有耕地2000亩,另有山地4000多亩。由于当地独特的气候,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村民开始拓荒山种板栗。可由于村里缺少水源和灌溉设施,种板栗只能靠天吃饭。

  “浇不够水会直接影响产量。曾经有一年,一棵树收七八斤果,十多亩地才产一千多斤。”李维说。

  隔滦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静介绍,全村580户,90%以上的农户种板栗,为帮村民守好这碗饭,2018年起,村里下决心要解决水的问题。

  由于隔滦河穿村而过,且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在当地政府帮扶协调下,从村里“引水上山”的思路被选定。

  人心齐,泰山移。2018年10月引水工程开工,共铺设管道20多公里,山上4000多亩的板栗林有水可用了。

  “把水引上山后,保证了全村板栗增产,2021年全村板栗收入达到500多万元。同时,我们把山路硬化,村民上山方便了,板栗下山也方便了。”王静说。

  “以前上山只有几条小路,卡车上不去,村民都是用筐背板栗下山。”村民李翠华说,这个国庆节前集中采摘那几天,不少外地商人都聚集在这儿收购,车来车往的,可热闹了。

 
汨罗江畔访农户 稻谷飘香盼丰收
汨罗江畔访农户 稻谷飘香盼丰收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金风送爽,汨罗江畔,稻谷飘香。

  曾岳华是汨罗市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流转了1170亩田,今年全部种植双季稻。早稻平均亩产800斤左右,收成还不错,更让他期待的是晚稻。他告诉记者:“我家晚稻品种选得好,很适合我们这里的水分、土壤条件,优点有‘一箩筐’。”

  今年,因为稻种品质好,曾岳华家的晚稻还没种下时,就跟镇里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签了收购合同,保底价达每100斤142元,比常规品种的价格至少要高出10%。

  前些年,曾岳华主要种植常规稻和普通杂交稻,亩产700多斤,产量一般,也卖不上价。现在种优质稻,只要没有遇到自然灾害,亩产高的年份可达1100斤,一般也有900斤,每亩收入要多赚一两百元。他说:“今年期盼晚稻丰收,估计亩产能超过1000斤。”

  “优质稻是采取抛秧方式种植,跟过去在田里撒种直播相比,每亩要少用约10斤化肥,少撒一次除草剂。”曾岳华告诉记者,这两天他还要为绿肥种植做准备,绿肥能增加土壤里的有机质,改善土壤质量,还能进一步减少化肥使用量。他说:“种植优质稻的效益比较高,我们有信心、有意愿去投入更多。”

  汨罗市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李俭梅告诉记者,近年来,汨罗市根据本地水、土、气候等条件,筛选优质水稻品种,按照“一村一品”“一片一种”的模式,结合绿色病虫害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在全市大力推广优质稻种植,今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近89万亩,其中优质稻面积34万亩,全市水稻种植已逐渐从单纯追求高产向稳产、优质发展,带动了广大农民增收。

    (记者周楠)新华社长沙电

 
宁夏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助农增收
宁夏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助农增收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新华社银川电(记者赵倩)连日来,劳务经纪人张鹏飞每天都带着100多名工人在家附近葡萄园里忙着采摘葡萄。“葡萄园的活不重,工人大多是家庭妇女,她们每天能赚100块钱,还方便照应家庭。”他说。

  48岁的张鹏飞家住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这是一个移民区,包括他在内的早期住户都是从山大沟深的西海固搬迁而来。张鹏飞说,葡萄园给周边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大家的生活也大变样,不少村民还买了小汽车。

  宁夏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7度至39度,是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目前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55万亩,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261亿元。今年7月,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其中,闽宁镇占试验区核心区面积的87%。

  近些年,随着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葡萄种植采摘、葡萄酒旅游等已成为当地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据统计,宁夏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当地农民收入中的1/3来自葡萄酒产业。

  按照相关规划,宁夏将以葡萄酒为主导,探索形成一批绿色生产、智慧化管控、利益联结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扩大就业供给,促进产区及周边群众年增收15%以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海兰江畔稻花香
海兰江畔稻花香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乡村振兴
 
 
 
  这是10月11日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拍摄的海兰江畔的水稻。

  近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进入水稻收获季,海兰江边水稻金黄,在田野间静待秋收。 新华社记者颜麟蕴摄

 
在这里,动物是主人,游客是动物“家里”的客人,引导公众以友好方式与自然相处 南京市民心中,有家动物园叫“南京温暖”
在这里,动物是主人,游客是动物“家里”的客人,引导公众以友好方式与自然相处
南京市民心中,有家动物园叫“南京温暖”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邱冰清、陆华东


  “有人说疫情之后会有报复性出游,可我等了三个多月,还没有多少人来报复我。”2020年8月,因为园长沈志军题为《一个动物园的追求》的演讲,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以下简称红山动物园)“出圈”了。

  “来报复”的游客发现,这个占地68公顷,住着260多种3000多只动物的动物园在最近十几年里:取消动物表演;取消供游客投喂动物的饲料销售项目;充分考虑动物需求改造场馆;让繁殖记录断档多年的鹤鸵重新开始繁殖;给大象提供美甲服务……

  有媒体报道曾如此形容:“在不到十年的时间,红山动物园像高塔一样拔地而起,但同时,它也像高塔一样孤独而脆弱。”这篇报道详细讲述了这家动物园十来年中看似有些“孤勇”的种种努力,在疫情困难时期依然坚持不改动物福利,记录动物园工作团队的矛盾与挣扎……

  报道发出后一天多时间里,热心群众纷纷通过认养动物、购买周边产品、前去参观等方式给予支持。希望认养动物的民众打“爆”了动物园的电话,认养群建一个满一个,爱心从四面八方涌来。

  沈志军一直想要一个不一样的动物园:以服务动物为主,游客是来动物“家里”的客人,将公益性、物种保护、动物福利放在动物园最重要的位置上。

  一次次出现在新闻里的红山动物园,已成为当地民众心中的“南京温暖”。更令沈志军欣慰的是,随着更多人理解并认同保护动物、尊重生命的理念,动物园不再是“孤岛”,更像是引导公众以友好方式与自然相处的“大使馆”。

盛夏有甜点,冬日有地暖


  猫科馆饲养员刘媛媛的手机里存着不少“有味道”的照片:豹子们的粪便。“你看,现在它们的粪便变得很漂亮了!”

  漂亮——用来形容粪便?是的,你没看错。

  早先,饲养员们发现豹子们的粪便不太成形——类似化掉一半的巧克力或冰激凌,而它们理应拉出扭麻花状的粪便。刘媛媛和同事们琢磨着查阅资料。

  “在动物园,他们原来吃牛肉和骨头,听起来非常棒是不是,但野外的豹子吃的是全副猎物,带着皮毛等。”刘媛媛补充了一句,在红山动物园,他们不会提供活物给动物,因为即便宿命是被吃掉,也要照顾到作为食物的动物的心理。

  刘媛媛和同事们首先尝试给豹子吃大白鼠,很明显地,它们的粪便里出现了未消化的毛。然后加了禽类,紧接着开始加兔子。“它们的粪便变得很漂亮。”刘媛媛说,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豹子们开始吃笼舍里的黑麦草,吐毛球。

  在刘媛媛看来,一个动物能否健康生活,是否能获得应有的食物,是头等大事。笼舍中有地暖加热区,冬天他们还会铺上稻草,干燥而舒适,“能忍受和舒服是两个概念。”

  红山动物园正践行着“动物园的核心行动是实现积极的动物福利”。

  市场上价格不算便宜的榴莲,是猩猩的夏日甜点;炎热的夏天,大象可以在为它们特制的遮阳伞下或站着冲凉,或在挖松的沙地里进行沙浴;因为打架而断了嘴的丹顶鹤会拥有假喙;缺了门牙的猴子会被装上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大金牙……

  在这里,一切以动物为先。

  在猫科馆,一个小隔间,摆着给动物切肉的案板、员工的办公桌、监控动物状况的电脑,两个饲养员在里面转身有些困难,只因要尽量留足动物的活动空间。

  “大胃王”豹子憨憨,食量再上新台阶。饲养员观察几天后发现,原来是场地“扩张”,它的运动量变大了。刘媛媛说:“沈园长一直坚持任何事情以动物的需求为准。做任何决定,做任何工作,他唯一遵从的是,动物需不需要。”

它们有“不被看见”的权利


  “二王,二王,二王……”早晨,猫科馆饲养员姜尧,正一声声呼唤名叫“二王”的欧亚猞猁,“催”其从内场走进它当日的外场笼舍——6号。

  这是每天早晨,饲养员们在观察动物、打扫外场后要做的工作——串场。这也是刘媛媛每天最幸福的时刻,“游客还没来,周围很安静。你叫它们的时候,它们会伸个懒腰,往外走。天气好的时候,会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它们看起来精神、漂亮。你会觉得美好而治愈。”

  名叫桃子的豹子,在串场中走到了自己最爱的“天猫通道”,任姜尧如何呼唤,它自岿然不动,一步不往自己当日的外场笼舍挪动,在“天猫通道”找个位置懒懒趴下,并且撒了泡尿。饲养员似乎已经习惯桃子的“任性”,暂停了“天猫通道”连接的另一个外场笼舍的串场计划,为下一只准备外放的猞猁选择了其他笼舍。

  在红山动物园,秉持“动物福利优先”,很多动物都可以拥有像桃子这样的自由。

  ——可以爬山了!豹子越越最爱待在高处。猫科馆的笼舍里植物丰茂,有的笼舍靠山坡搭建,给了善于攀爬的猫科动物们更加理想的环境,从高处俯视领地也能给它们更多安全感。

  ——更像野外的生境。起伏的山坡、倒木、碎石、岩石、洞穴、溪流……在狼馆,这样的生境能让狼表达更多行为:可以躲避,能追逐奔跑,会在一起玩耍,也可能发生冲突,或是在洞穴里睡觉……

  ——拉远与人的距离。有些会让参观者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却让动物觉得很自在。猫科馆的其中一个笼舍的一处,设计得非常矮,即便是小朋友也需要弯下腰来看,一定程度减少了游客的关注。“这里是繁育区,小猞猁、小豹子出生后,母兽非常敏感。这里这么矮就是让大家‘快点走,别久留’。”刘媛媛说。

  ——“不被看见”的权利。豹猫天性胆子小,奇奇和妙妙的笼舍有很多“藏身之处”,只有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寻找到它们的一只耳朵或是眼睛。说明牌上这样写着:我们很害羞,就是不想让你们看见,我们爱“躲猫猫”。

  ——不被打扰的自由。细尾獴馆里有一座玻璃金字塔,给观众提供观察细尾獴的低视角。在这里,参观者可以看到动物不受人类干扰下真实自然的状态。

它们有表达天性的自由


  雨后初晴,住在细尾獴馆“北半球”的1号家族正忙于挖洞。大雨破坏了它们的洞穴。相比笼舍,它们更喜欢住在自己挖的洞里。

  一大早,饲养员胡兰花打开了隔开两家的门。“让它们‘亲密接触’一下。”

  原生于非洲喀拉哈里沙漠的细尾獴,喜欢阳光。雌性细尾獴长大成年后会争夺女王位置,群体中的后代一般由女王繁殖,但如果女王“大度”,也会允许其它雌性繁殖。

  为避免伤亡,动物园将场馆隔开。阳光充足的“北半球”被胜利女王的1号家族占领,而败选女王的2号家族只能待在阴冷的“南半球。”

  看到门打开了,趁着1号家族忙于挖洞,败选女王的儿子无名氏又开始跃跃欲试,酝酿翻墙大计。去年冬天,它曾成功“加入”1号家族,过了一个冬天后被赶回。

  走出家族加入新的群体是雄性细尾獴成年后最想尝试的经历,这也是无名氏所渴望的,不放过任何尝试进入1号家族的机会。

  慢慢探出小爪子越过门,1号家族只是抬头看了无名氏一眼便继续挖洞。受到鼓励的无名氏压低身体,快步向前,迈进“北半球”。1号家族成员全都竖起尾巴,这是它们极度警惕的标志。然而它们静静的,没有发起进攻。无名氏胆子大了起来,开始在“北半球”小范围活动。

  突然,1号家族结群出征。无名氏噌地在“北半球”跑一圈,体验了一把“速度与激情”,“逃”回自己家。胡兰花及时将两家间的门关上。

  胡兰花告诉记者,把门打开让两家“亲密接触”,既是让它们运动一下,也是丰容的一种形式。

  丰容,一种动物园术语,指在圈养条件下,丰富动物生活情趣,满足动物生理心理需求,促进动物展示更多自然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这是提高动物福利的一个重要技术工作。

  胡兰花在为细尾獴们进行行为训练,最终目的是给它们称重。

  激发野性是饲养员工作的重点。让动物尽可能地展现它在野外的自然行为,对它们的健康等各方面都有好处。

  在红山动物园,动物拥有表达天性的自由。狼会在水边埋伏,等野喜鹊飞下来喝水,嗖一下扑出去摁住。它们还会自己刨坑打洞,把小狼崽生在里面,那是在野外生活的狼身上才能看到的行为。

  一位来参观过的游客这么写着:细尾獴三五成群地趴在沙土地上,一个个抬头看着天,一旦有凤头鹰掠过,它们就屁滚尿流地逃回洞里去,像它们在非洲喀拉哈里沙漠里一样——这种天性的表达真是太赞了。

它们终有一天能离开这里


  “大爷(yé)怎么样了?”是近一段时间红山动物园的“小编”在后台收到最多的问题。

  “大爷”不是“人”,是只娃娃鱼,南京市民在水沟中捡到后送至当地派出所,疫情平稳后被送往红山动物园。野生娃娃鱼是保护动物,派出所难以判断其是野生还是家养,因此“寄居”期间,派出所将其视为野生,“好吃好喝供着”,有了“大爷”这一称呼。

  和“大爷”同时送往红山动物园的娃娃鱼有3条,已经定居于此的“前辈”还有14条。它们待的地方日常有八九十种动物,700只左右,不对游客展示,门口竖着“游客止步”的牌子——这里是动物园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

  “红山动物园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对本土物种的就地保护。作为江苏省和南京市两级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2020年这里救护了野生动物925只,放归本土野生动物209只。”救护中心工作人员陈月龙说,这里会不断地接收新动物,每天要随时准备好应对新情况的发生。没有“预告”,往往一个电话通知,动物已经到了门口。

  受伤生病的动物来到这里,尽管已经拼尽全力,死亡依然不可避免。前一秒还在努力呼吸,下一秒钟就有可能停止呼吸。陈月龙说:“所有来这里的动物都是‘有问题的’,先找到问题,然后帮它们解决。在救护中心,首要任务是让来这里的动物先活下来。”

  活下来。为了努力达成这一目标,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要穷尽各种治疗方法,为动物量身打造救助方案,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他们扮演着刚出生黄鼬“慈祥的老父亲”,猫头鹰“学校里的老师”,受伤红隼“温柔的治疗师”……

  “刚开始做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时,更多还是理解成一份饲养工作。随着接触、救助的动物越来越多,你会发现这份工作不仅要让送到这里的动物活下来,还要让它们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有回到野外的能力。”陈月龙说。

  让野生动物回归野外一直是陈月龙和同事追求的目标。因此尽管救护中心的“床位”总是紧张,但他们依然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创造丰富的“野外”环境。比如一笼会被放归的野猪,每天只喂食一次,每次食物也无规律可循,放好食物陈月龙和同事就会离开,以尽量避免它们把人类和食物出现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回归野外。

  也因此,与“大爷”不同,救护中心的动物几乎都没有名字,陈月龙希望,终有一天它们能离开这里,回到它们原本栖息的地方。

  在2021年的前8个月,383次相遇,168次送别,在救护中心,生命的来去变成了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荒野”可以从动物园开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篇名为《如何展示一只牛蛙》的文章被西方动物园奉为“行业圣经”。文章讲述了围绕一只牛蛙建立一座现代动物园,然后向公众展示自然如何运转。

  红山动物园试着去实践文章中的展示理念。

  今年“十一”,动物园的本土物种保育区(以下简称本土区)正式开放。赤狐、野猪、貉、獐、小麂、雉鸡、野兔……这些在江苏本地就有分布的、市民“熟悉又陌生”的动物成为这里的住客。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小朋友,他们对非洲、南美的动物了如指掌。但对家门口的动物似乎一无所知。”陈月龙说,没有任何一种动物是无趣的,只有知道、了解动物,才可能在未来产生用行动去保护它们的意愿。

  和红山动物园其他展区一样,本土区也有花草有动物。和其他展区又不同,在本土区,所有动物、植物,甚至是微生物都是主角。本土区力求最大限度展示人、野生动物、自然生态间的关系,打造观察动物的场所,也让公众发现身边还生活着那么多“精灵”。

  “本土区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地方,让我们学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沈志军说,动物园不是迎合公众的猎奇娱乐场所,更不是被城市包围的孤岛。它更像是动物世界设在人类不同城市的“大使馆”,引导公众以友好的方式与自然相处,以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思维考虑人与野生动物、与大自然的关系,共同守护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红山动物园门票价格40元多年未变。2008年,红山动物园人流量100多万人次,其中买票60多万人次。2019年,人流量530多万人次,买票160多万人次。“这说明我们通过保护教育、活动策划等,吸引了不需买票的老人孩子之外的年轻人。这不仅是收入问题,更体现我们的工作感染了公众,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沈志军说。

  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指出:现代动物园的核心目标是物种保护,核心行动是实现积极的动物福利。

  沈志军和他的同事追求的正是一个更能展现动物天性、启发公众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动物园。“当动物朝游客走来,充满了自信,浑身干净又漂亮,这就是动物园应该给公众的。”

 
这才是动物园该有的样子
这才是动物园该有的样子

( 2021-10-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调查观察
 
  沈志军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小画框,画着在洗澡的大象、画画的猩猩、孵出蛋的鹤鸵等,写着——

  谢谢你把小动物们照顾得这么好!

  谢谢你动脑筋、做调查,让小动物们生出了更多的宝宝!

  谢谢你教小动物们学本领,让小动物像我们一样更聪明!

  谢谢你像家人一样,把小动物的家变得更大更有趣!

  ……

  这是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送给沈志军的礼物,也像是对他十几年在红山动物园工作的一次“综述”。

  2008年,一纸调令,从园林部门到动物园的“新手”沈志军,兴致勃勃地对儿子说以后可以常来动物园,被儿子的一句“我都10岁了,还去动物园?幼稚!”所触动。

  原本研究园林的沈志军,最初抱着“动物园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动物喂饱”的简单想法。直到看见10岁的孩子就对动物园没兴趣,他陷入思考:动物园怎么就失去了对孩子的吸引力?“外行”沈志军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

  刚到红山动物园的第一年,沈志军先观察,观察动物及动物饲养工作。不了解的,就去听、去问、去摸索、去查资料。随后,沈志军开始走访国内外多家知名动物园。少有水泥地、铁笼子……这些动物园想尽一切办法营造对动物的友好环境震撼了沈志军,“原来动物园还能这样办”。

  沈志军想要一个不一样的动物园,一个更能展现动物天性,服务于野生动物保护,做好公众科普的动物园。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这件事上。2009年起,陆续改造细尾獴馆、考拉馆、犀鸟馆等19个场馆,提升动物起居环境,让它们从“平房”住进“带私家花园的别墅”;2011年,取消了园内的动物表演;2014年,取消供游客投喂动物的饲料销售项目;尝试各种丰容手段,增加动物幸福感,展现动物自然行为……

  做这些当然需要面临不小的阻力,需要不少的资金。在沈志军的“账本”里,他和员工的待遇有硬杠杠,给动物花钱却没有“天花板”。沈志军也很感谢团队的支持,“要弄懂动物园的定义、价值,了解动物园行业的技术前沿,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以及大家共同的努力。”

  在陈月龙的定义里,当一个动物园真正服务于野生动物保护时,动物园园长必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带领大家艰难前行,沈志军就是这样的人。

  沈志军也带出了一个有共同特质的团队:大家都热爱这件事。

  因为热爱,园内一位行政工作人员从东北到这里参加应聘。走到猫科馆,说起场馆设计的精妙之处如数家珍,提到桃子、越越、大王、二王等特点头头是道。工作间隙还会充当义务解说员和“行风监督员”,为公众简单科普,制止游客敲玻璃、投喂等不文明行为。

  因为热爱,刘媛媛主动要求从动物园“舒服”的科技业务部调岗,成为饲养员。因为长期在室外工作,皮肤被太阳晒得有些黑。即便穿着胶靴,清扫笼舍后裤腿还是会被打湿,裸露出的脚踝处大大小小的都是蚊子包。她说:“做文职时,这些动物的名字、父母、来源我都知道,但对我来说它们是档案。当我真正饲养它们,它们每一天过得怎么样都与我有关。”

  9月16日下午,沈志军在朋友圈更新了救护中心第一次给骨折的刺猬做手术的照片。他附文说:“不只是珍稀野生动物,每个动物的生命健康,都值得我们努力守护。”

  在他们的故事里,你能看到一个动物园的良心,和对每个鲜活生命的尊重。

  动物园应该什么样?红山动物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本报记者邱冰清、陆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