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新华聚焦·中秋佳节

05版:新华体育

06版:新华财经

07版:新华观点

08版:广 告

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 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
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21日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中国将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我们将继续积极推动中国同联合国合作迈向新台阶,为联合国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一年前,各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峰会,承诺合作抗击疫情,携手应对挑战,坚持多边主义,加强联合国作用,构建今世后代的共同未来。一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
 
  习近平强调,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类社会已被深刻改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每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都必须以信心、勇气、担当,回答时代课题,作出历史抉择。
 
  第一,我们必须战胜疫情,赢得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斗争。人类总是在不断战胜挑战中实现更大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弘扬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际联防联控。要把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当务之急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合理分配疫苗。中国将努力全年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在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基础上,年内再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捐赠1亿剂疫苗。中国将继续支持和参与全球科学溯源,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操弄。
 
  第二,我们必须复苏经济,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
 
  习近平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一是坚持发展优先。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强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普惠包容。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困难特别大的脆弱国家,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挖掘疫后经济增长新动能,携手实现跨越发展。
 
  五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六是坚持行动导向。加大发展资源投入,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第三,我们必须加强团结,践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民主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而是各国人民的权利。外部军事干涉和所谓的民主改造贻害无穷。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小圈子和零和博弈。一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国必然失败,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第四,我们必须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联合国应该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成为各国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的核心平台。要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方面走在前列。要平衡推进安全、发展、人权三大领域工作,把各方对多边主义的承诺落到实处。
 
  习近平最后强调,世界又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坚信,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让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办印发《意见》 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中办印发《意见》 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对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于彰显中国大学社会主义底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各方面工作迈上新台阶。同时,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教学、研究宣传、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意见》明确,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学和研究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明确职责使命,推动内涵式发展,强化政策保障,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持。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谋划,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意见》指出,要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把准学科定位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提升教学实效。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切实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增强使命感、认同感、获得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源源不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
 
  《意见》指出,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政策支撑机制。以育人成效为标准,完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在要求、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培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教师为目标,完善培训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阵地建设,培育和夯实发展平台,构建平台支持体系。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升发展质量,强化示范辐射,加强建设管理,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推动形成各类马克思主义学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体推进的局面。
 
  《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宣传、教育等部门要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有力政策指导、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单位要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给予优先保障。要严格督导考核,在结合巡视巡察开展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情况的检查力度。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列为所在单位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所在单位领导班子、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推动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山遮不住 从经贸科技动向看中美合作发展大势
青山遮不住
从经贸科技动向看中美合作发展大势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谢希瑶、胡喆、戴小河
 

 
  对价值数千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对相关技术进行出口管制并加大投资限制……自从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以来,美国一些官员鼓噪与中国“脱钩”的言行从未停止。
 
  一方面,这给中美两国和全世界带来不利影响:美国加征关税增加了本国企业和人民负担,给部分中国对美产品出口造成冲击,也扰乱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另一方面,中美经贸发展呈现出新动向、新态势:中国对美出口不降反升,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美出口进一步加速,增长22.7%;2020年,中国经贸合作“朋友圈”持续扩大,三分之二受访在华美企表达2021年扩大投资意愿;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第12位……
 
  事实胜于雄辩。历史大势不以逆潮流者的意志为转移。“脱钩”既反规律,也逆科学。贸易战不利于中国,也不利于美国,更不利于全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中美对抗,两国和世界都会遭殃。中美关系不是一道是否搞好的选择题,而是一道如何搞好的必答题。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打压难阻中美高度交融的经贸交流,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对美出口不降反升表明,经济结构互补决定中美贸易往来交流。人为阻断将让双方和世界受损


 
  “我们公司每天都要向美国发集装箱,一天三十多个,一年要发上万个。”接受记者采访时,江苏无锡市金茂对外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南正忙着发货。
 
  作为美国宠物用品和家居服大型零售商的供货商,杨南坦言,经贸摩擦以来,企业的纺织服装出口仍保持增长。“特别是去年6月以来,我们对美出口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前8个月,对美出口增速达30.3%。”
 
  一家普通外贸企业的订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走势。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自2018年7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以来,中美贸易额除2019年同比下降10.7%外,其他年份均处于增长态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反弹明显,2020年中美贸易额同比增长8.8%,中国对美出口增长8.4%,自美进口也在不断增加。
 
  不可否认,加征关税给中国带来负面影响。据有关统计,中国农产品、轻工产品、电子电器类产品等对美出口受关税影响较大。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加征关税导致美国一些电信设备、家具等商品的购买转向了其他国家。
 
  然而,如今中美之间更频繁的贸易往来却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为何?
 
  有这样一个细节:去年疫情期间,美国人大量囤积食物,对冰箱需求量激增,导致3月起冰箱开始脱销。一位家住华盛顿的脸书用户4月下旬在网上下单,一直等到8月底还没到货。
 
  焦急的他打电话追问,跑到店里搜罗半天才找到一台。搬回家里,发现产地来源写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盼着盼着,从春到秋,苦等4个月,我的冰箱终于来了……”这位用户在脸书上分享道,并附了产地照片,最后感叹:“还是不要‘脱钩’的好!”
 
  冰箱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美两国贸易的相互需要。
 
  疫情下,即便有关税存在,也挡不住美国民众对“中国制造”的“刚需”。
 
  《福布斯》杂志网报道,2020年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商品总量的19%,占比居首。美国进口的防疫物资中,83%的进口口罩为中国生产,三分之二的防护服来自中国。报道还援引美国普查局数据称,2020年美国增长最快的10类进口商品中,4类主要进口自中国。
 
  这样的“刚需”,有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带来的优势,更源自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深层互补。
 
  由于两国要素禀赋不同,在全球产业链中分工也不同。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在内的机电、纺织服装等产品。2020年,这两类产品分别约占中国对美整体出口的61.4%、12.3%。同时,中国从美国进口大量包括集成电路、汽车等在内的机电产品、农产品。2020年,这两类产品分别占中国自美进口的48.5%、17.4%。
 
  经济互补背后,是“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
 
  据美国商界人士反映,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缩小,但仍只有美国的1/5至1/6,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能力等优势,与美国相比,综合成本仍具明显优势。
 
  一位美国采购商说,东南亚国家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但其不利条件也非常突出,一是供应链不完整,好多零部件依然要从中国进口。二是招工难且不稳定,如果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产品的最终价格可能比中国还要高。 
 
 
  “在中国深圳一家服装厂,采购各种原材料可能是开车半小时到1小时的事,如果放在东南亚,成本会大大增加。”
 
  除了价格优势,还有质量保证。
 
  一家从中国进口高端手机零配件的美国采购商告诉记者,价钱不是采购考虑的唯一因素,能否及时、保质保量交付商品同样重要。
 
  “东南亚国家缺乏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对产品质量的管控水平还有不小差距。”这位采购商说,在这些国家,尤其是有技术含量的产品,综合生产难以保证。
 
  他说:“中国制造的性价比更胜一筹。”
 
  “基于比较优势和市场选择,中美两国形成了结构高度互补、利益深度交融的互利共赢关系。这种互补降低了生产成本,丰富了商品种类,促进了两国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对记者说。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联合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中美贸易可以帮助年平均收入为5.65万美元的典型美国家庭一年节省850美元以上。
 
  经贸互补在疫情期间进一步放大。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对美出口机电产品增长了9%,其中,笔记本电脑、手机分别增长了23.4%和4.6%;同期,出口医药材及药品增长了30.7%。
 
  口罩是其中之一。2020年,中国口罩日产能产量一度双双突破1亿只。杨南在国内的企业订单也持续上涨,衬衫变口罩,最高峰一周生产并出口700万只。
 
  “口罩哪个国家都可以做,但这么高的转产效率和产能,其他国家很难做到。”杨南说。
 
  “中国有完备的产业链,而且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有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政策,对促进出口起了积极作用。”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说。
 
  更加频繁的贸易往来,符合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美方加征关税不利于中国,不利于美国,不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说。
 
  关税是一把“双刃剑”。关税增加的相当部分成本转嫁到美国消费者头上。穆迪分析公司调查显示,美国对自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中,超过90%由美国企业承担。
 
  美国企业深受其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为生产制造液压部件,纽约空气制动器公司必须从中国进口一种钢铁外壳。由于目前无法获得进口关税豁免权,又找不到合格的替代供应商,公司不得不一年支付数百万美元的关税。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关税侵蚀了公司利润,并削弱了投资新产品的能力。
 
  据《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关税压力下,美国30多个有影响力的商业团体不久前致信美国政府,呼吁与中国贸易谈判,并削减对从中国进口商品加征的关税,原因是关税拖累美国经济增长。有行业协会代表指出,美国民众已经为此支付900多亿美元的关税成本。
 
  贸易争端,影响的不仅是中美两个大国,也会冲击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商品贸易。摩根士丹利曾警告说,全球贸易可能因关税政策受到严重破坏,因为将近三分之二的贸易商品与全球价值链相关联。
 
  当然,创新高的外贸数据背后有“一次性因素”,如周边地区疫情加剧造成订单回流中国,防疫物资出口量增加等。随着这些“一次性因素”逐步消退,下半年中国外贸增长仍面临不小压力。
 
  然而,在和美国做了20多年纺织生意的杨南眼里,中美贸易不会轻易“脱钩”。“美国就是从其他国家进口产品,一些原材料可能也是中国提供的。”他说,“转来转去,还是在和中国做生意。”
 
  加征关税、经贸施压,这只“看得见的手”让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经风历雨饱受考验,但亦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中美之间留下更多的贸易往来轨迹。
 
  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说,如果把中美关系比作一艘巨轮,长期以来,经贸合作一直是这艘巨轮的压舱石和助推器。越是风高浪急,越要把压舱石加重,给助推器增力,使中美关系的巨轮顶风破浪、奋力前行。
 
  吸收外资逆势增长表明,中国大市场、完整产业链、良好软环境成为吸引外资“强磁场”。“脱钩”损害彼此竞争力,扰乱全球供应链


 
  鼓励制造业回流,鼓动企业撤离中国,扩大对华技术投资限制范围,联合盟友孤立中国……这几年,美国“脱钩”思维叠加疫情冲击,给美国对华投资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有关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对华投资同比下降10%以上,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等领域对华投资下降明显。
 
  但美国对华投资也有新的亮点。中国消费潜力和复苏势头,让美国在纺织、餐饮等领域对华投资增长明显,可谓西方不亮东方亮。
 
  合作共赢的期盼在增强。事实上,美企对华投资意愿在加大。中国美国商会2021年度商务调查显示,85%的受访者不打算将企业的制造或采购工序迁往中国以外地方,近三分之二会员计划2021年增加在华投资。不久前,美中贸易委员会发布的调查报告称,九成以上受访企业过去一年在华业务保持盈利,超过40%的企业计划加大对华投入。
 
  更多美国以外的外国企业加快对华投资步伐。今年上半年,欧盟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0.3%;前8个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7.6%和36.8%……
 
  在全球外国投资大幅下滑的2020年,中国吸收外资逆势增长,实现引资质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
 
  尽管疫情的不确定性叠加全球供应链重构带来的挑战,让未来中国“稳外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不排除有新的波折和挑战,但不可否认,无论短期还是大势看,中国对外资始终有着“硬核”吸引力。
 
  看好中国市场,是跨国企业对华投资的关键因素。
 
  “市场在哪里,我们的工厂就会设在哪里。”这是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集团董事彼得的投资信条。
 
  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销售市场。“宝马在全球每销售4辆汽车,就有1辆销往中国。”彼得说。
 
  今年上半年,宝马全球营收同比增长28.1%,达到553.6亿欧元,中国市场为宝马贡献了约46.7万辆的喜人销量,同比大增42%。
 
  铁西工厂,动力总成厂,动力电池中心,研发中心……看好中国市场,近年来宝马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在沈阳构建起宝马全球最大生产基地。
 
  靠近大市场好处是什么?一家医药外企负责人说,对于医药行业来说,运输、分装成本占了大头。在中国设厂,一方面能更好地拓展市场,另一方面,运输成本能降低20%至30%。“对于大规模企业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企业在跨国投资时,市场规模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淼杰教授说,巨大市场需求,能为企业带来更多营收,并摊薄生产成本,这让越来越多的跨国投资向“在中国、为中国”乃至“在中国、为世界”方向发展。
 
  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有跨国企业将总部和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如今在上海,截至6月底,跨国公司累计设立地区总部802家,外资研发中心493家。
 
  对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在其全球战略版图中愈发重要。面对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又有谁舍得离开这样一个巨大且诱人的市场?
 
  完备产业体系和强大供应链,是外企投资中国的另一重要因素。
 
  当受关税、成本上升的打击,一些全球制造商不得不试图减少对中国工厂依赖时,Kids2公司首席执行官瑞安·岗尼格尔却选择“逆流而上”。
 
  据路透社报道,这家总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知名玩具和婴儿用品制造商近期在华投资2000万美元设立工厂。原因很简单,“我们的产品集缝纫、电子、钢铁、塑料制造于一体——所有这些产业在中国都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岗尼格尔说。
 
  他坦言,也曾目睹一些竞争对手尝试将供应链转出中国,最终不得不重新回来,因为那些较低的劳动成本最终会被管理成本和寻找新供应商的难度抵消。
 
  岗尼格尔眼中的供应链问题,苹果公司也曾有类似遭遇。
 
  几年前,苹果曾尝试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生产高配电脑,并宣布贴上“美国组装”字样。然而就是一颗小小螺丝钉,让苹果公司费尽周折。
 
  原来,当地工厂一天最多只能生产1000颗螺丝钉,远远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导致这款新电脑推迟上市好几个月。最终,苹果公司不得不转向中国订购。
 
  记者采访的一些纺织和手机等制造类企业表示,在中国投资设厂,因靠近供应链,原材料采购和运输成本能节省10%以上。
 
  因此,即便美国政客喊着“疫情有助于加速制造业向美国回流”“美国政府可以为美国企业撤离中国的成本‘买单’”,实际情况却未如预期。
 
  产业链再造是个功夫活。“搬迁并不是将各种设备打包装箱,运到太平洋另一头那么简单。”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这样评价。有专家还说道:制造业回流美国,意味着需要引入大量低成本技术制造人才,美国真能做到吗?
 
  跨国投资,既要供应链等硬件充分,也要“软环境”给力。
 
  一些外资企业点赞的“中国速度”,让人印象深刻。
 
  美国咖啡巨头星巴克在苏州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从投资签约到破土动工仅用8个月;
 
  美国连锁会员制批发商开市客,一个总投资超过12亿元人民币的项目,从拍下地块到拿到许可证只用96天……
 
  同时,中国对外开放也在跑出“加速度”:中国连续4年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金融、汽车等领域开放力度加大;海南发布全国首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开放程度超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
 
  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期货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公募基金……得益于金融开放提速,多个“第一”在中国陆续诞生。
 
  作为中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公募基金公司,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今年6月在上海正式开业,公司负责人说:“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赋予我们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软环境”好不好,“大考”时期更见真章。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为“稳外资”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说,未来商务部将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降低投资门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让外资企业在中国能更省心、放心、安心地发展。
 
  行政干预可能影响企业投资步伐,资本却改变不了逐利的天性。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咨询公司荣鼎集团估计,截至2020年底,美国投资者持有中国公司发行的股票总额约为1.1万亿美元,而当年9月份才2110亿美元。
 
  更多资本流入,固然有中美利差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因素,但这也恰恰是资本对中国经济投出的“信任票”。
 
  错失中国市场的代价,美国企业心里最清楚。在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看来,中国市场规模庞大,如果不准美国企业在中国经营,他们就会迅速被日本和欧洲竞争对手以及中国本土企业取代。
 
  “如果不准美国企业在中国经营,我们的竞争对手就将能够充分利用中国的规模经济和对技术的迅速采纳,在其他地方包括美国国内市场,打败美国企业。”艾伦指出。
 
  “中美之间不仅有直接联系,还通过其他国家产生很多间接联系。如果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脱钩’,整个世界的运转也必定受到大的影响。”余淼杰说。
 
  科技创新不断突破表明,既要自立自强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又要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封锁打压不利于双方,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限制中国科技企业对美投资、出台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发布行政令直接干预投资并购……科技“脱钩”思维下,美国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
 
  瞄准高科技企业进行打压,确实让一批中国企业出现阵痛,营收大幅下滑,甚至面临“断供”困难。零部件的短缺,导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一度较大幅度下滑。
 
  但打压,没有阻挡住中国科技前进的步伐。
 
  创新正成为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高度自觉,人们丢掉幻想、摒弃依赖,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18年超1.9万亿元、2019年超2.2万亿元、2020年超2.4万亿元。
 
  基础研究投入与日俱增:2018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9年达到约1336亿元,2020年达到1504亿元。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培养创新型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中国正在努力向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进。
 
  在傅晓岚看来,当前形势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认识,将整个中国社会对创新的意识和积极性激发起来。
 
  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有压力,更有底气。
 
  新中国成立之初,连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的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在500种主要工业品中,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从“骑”着“蛟龙”探深海,到“戴”着“天眼”观宇宙,从用北斗导航,到用量子通信,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到大规模推进5G商用……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很多科技领域,中国正由“跟跑者”变为“并跑者”,一些领域甚至是“领跑者”。
 
  近年来,中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评论称,在过去20年中,中国已经从一个“获取”和“模仿”技术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改进现有技术并进行更多创新的国家。
 
  “事实证明,封锁与打压阻挡不住前进之势,这是中国科技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叶培建院士说。
 
  哈佛大学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技术创新的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它能够接触到多少美国技术。
 
  面对复杂的科学难题,合作始终是“主旋律”。
 
  “强调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并不是说要关起门来搞创新。”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
 
  今年3月31日起,“中国天眼”面向全球开放,各国科学家均可提出申请,经审核后使用“中国天眼”开展观测和研究。
 
  作为全球唯一的超大型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开放,是中国向世界释放的开放合作信号,对推动全球天文观测和天文研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正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提出项目申请,以使用“中国天眼”观测研究。其中,外国研究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创新无国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以开放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才能更好应对挑战和变数。
 
  当前,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研究,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8300多名外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建设33家联合实验室。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抗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持续和各国开展抗疫科技研究和经验分享。
 
  如今,聚焦数字经济、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科技服务等领域,中欧正在不断加快合作步伐。在这些技术领域,中国不仅有后发优势,而且市场足够大,未来双方合作潜力无限。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中美两个技术大国联系紧密,一旦“脱钩”,将给数百家美国科技公司带来沉重经济打击。
 
  一些美国技术公司负责人指出,继续“去中国化”,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去美国化”,因为切断美国进行有效竞争所需的思想、人员、技术和供应链,也将破坏美国的创新。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说,美国“封锁”的一定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技术或产品,其研发成本相应也很高。如果不与中国这个大市场做生意的话,其新技术的高盈利很可能就变成低盈利甚至不盈利。
 
  如今,全球愈演愈烈的“芯片荒”正让手机、汽车等行业遭受严重冲击,成为“脱钩”代价的一个典型案例。
 
  业内人士指出,“缺芯”,一方面有疫情带来需求激增而芯片企业产能未能及时跟上步伐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美国发起针对中国企业制裁,导致半导体产业链出现订单转移有关。
 
  由于“缺芯”,包括通用、福特、丰田等国际车企在内的一些工厂相继减产甚至停产。
 
  限制技术出口是一把“双刃剑”,既会伤害到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也会伤害到与中国有往来的美国乃至其他国家芯片、半导体等高科技企业。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指出,中美之间会有很多竞争,但两国也必须展开深入合作,“遏制中国并不可行”。
 
  “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对中国采取‘卡脖子’、打压的办法,无异于自我孤立,最终受损的将是自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说。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

  (2021年9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主席先生:

  2021年对中国人民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中国将隆重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我们将继续积极推动中国同联合国合作迈向新台阶,为联合国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席先生!

  一年前,各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峰会,发表了政治宣言,承诺合作抗击疫情,携手应对挑战,坚持多边主义,加强联合国作用,构建今世后代的共同未来。

  一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坚定。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人类社会已被深刻改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每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都必须以信心、勇气、担当,回答时代课题,作出历史抉择。

  第一,我们必须战胜疫情,赢得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斗争。一部世界文明史也是同瘟疫斗争的历史,人类总是在不断战胜挑战中实现更大发展和进步。这次疫情虽然来势凶猛,我们终将战而胜之。

  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要弘扬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规律,统筹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应急处置,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强国际联防联控,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跨境传播风险。

  疫苗是战胜疫情的利器。我多次强调,要把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当务之急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合理分配疫苗。中国将努力全年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在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基础上,年内再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捐赠1亿剂疫苗。中国将继续支持和参与全球科学溯源,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操弄。

  第二,我们必须复苏经济,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在此,我愿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坚持发展优先。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强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普惠包容。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困难特别大的脆弱国家,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坚持创新驱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挖掘疫后经济增长新动能,携手实现跨越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

  ——坚持行动导向。加大发展资源投入,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中国已宣布未来3年内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我们必须加强团结,践行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民主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而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近期国际形势的发展再次证明,外部军事干涉和所谓的民主改造贻害无穷。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小圈子和零和博弈。

  国与国难免存在分歧和矛盾,但要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一国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另一国必然失败,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我们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扩大利益汇合点,画出最大同心圆。

  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第四,我们必须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联合国应该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成为各国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掌握世界命运的核心平台。要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提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方面走在前列。要平衡推进安全、发展、人权三大领域工作,制定共同议程,聚焦突出问题,重在采取行动,把各方对多边主义的承诺落到实处。

  主席先生!

  世界又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坚信,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让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劳模精神述评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劳模精神述评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劳模是什么?

  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

  劳模精神是什么?

  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在2020年11月24日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不变的奋斗底色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

  在我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就涌现出了一批批“劳动英雄”,“边区工人”赵占魁穿着湿棉袄在高达2000摄氏度的熔炉前工作,终日汗流浃背,从不叫苦叫累;

  新中国成立后,当家作主的中国工人阶级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全力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洪流,大庆“铁人”王进喜立下“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

  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劳动模范勇立时代潮头,开拓进取,产业工人许振超先后6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下令世界惊叹的“振超效率”;

  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越来越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奋斗,“金手天焊”高凤林先后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先后攻克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成为航天航空领域“大国工匠”;

  ……

  在劳模身上,体现了一以贯之强烈的主人翁事业心和责任感,勇攀高峰的坚定志向和坚韧品格,崇尚劳动、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操。

  1950年至今,我国先后召开16次表彰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超过3万人次。

  在全国劳模、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肖明清看来,“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是以劳模为代表的劳动者应该始终秉持的初心。

  工作近30年,肖明清从一个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带领团队研究和设计了从“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到“世界首座高铁水下盾构隧道”广深港高铁狮子洋隧道等60多座大型水底隧道,多座隧道创造了全国乃至世界之最。

  时代在变,奋斗的底色永远不变。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不变的奋斗情怀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2013年前,我国2000吨以上的大型履带起重机全部依赖进口,价格、售后服务等受制于人。造出中国自己的“超级起重机”,是徐工集团高级工程师孙丽的梦想。

  2013年,经过孙丽和团队的大力攻关,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在山东烟台成功完成“首秀”,实现了我国在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研发制造领域的突破。该设备创造性地采用模块化、集成化设计,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为了这个梦想,我们奋斗了整整23年。”孙丽说。

  创新,正是劳模精神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

  “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展示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劳动者发出号召。

  全国劳模薛莹来自中航西飞,从1992年开始参与国际航空制造合作项目垂直尾翼的装配生产。为了让安装到飞机上的每一颗铆钉都做到质量最过硬、外观最漂亮,她和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改进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先后交付的7000余架份优质垂直尾翼,赢得国际航空制造合作公司的高度认可。

  全国劳模竺士杰是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一名桥吊司机,从业20多年来他立足岗位、勇于创新,以他名字命名的桥吊操作法已更新迭代至3.0版本。

  ……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李睿祎表示,劳模精神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实践要求越来越高,引领价值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不变的奋斗品格



  1微米有多细?一根头发丝的1/60!

  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内,是全国劳模、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陈亮的拿手绝活。

  “再仔细一点点,离1微米的精度就能更近一点点!”为了更好应对每一次挑战,陈亮为自己立下了这样一条工作准则。

  立足本职、淡泊名利、爱岗奉献,这是一代代劳模的奋斗品格。

  叶志成是浙江省劳模、国网温州市洞头区供电公司线路安装队队长,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在电网建设一线岗位上一干就是35年。

  在电网建设任务极其繁重的时候,他每天起早摸黑,跋山涉水,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与施工队员一起拉线、排杆、立杆……在野外常常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苦一点累一点不算什么,要紧的是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每一个施工任务。”他说。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唯有不懈奋斗,才能创造幸福、实现梦想。”全国劳模、中铁一局五公司高级测量师白芝勇深有感触地说。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金牌测量师”,20多年职业生涯中,他始终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默默扎根一线,不断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他和他的团队精测的线路占到了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的十分之一。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在劳模精神激励下,千千万万劳动者正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以自己的拼搏付出、奋发进取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记者樊曦)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推进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
推进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
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记者孙少龙)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全文公布并于当日起施行,这是国家监察委员会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监察法规。

  条例共计9章287条,体例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各章一一对应,包括总则、监察机关及其职责、监察范围和管辖、监察权限、监察程序、反腐败国际合作、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等内容,对监察制度进行科学化、体系化集成,是一部全面系统规范监察工作的基础性法规。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改革。

  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决定》,明确“国家监察委员会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监察法规”,同时对国家监委制定监察法规的范围、程序等进行了明确。

  记者了解到,在起草过程中,条例主要遵循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职责法定、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集成的原则,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制度设计各方面,严格依据宪法和监察法立规,不突破宪法和监察法另行创设制度,集中体现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理论、实践和制度成果。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介绍,条例的制定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这一重大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强化监察机关的政治机关属性,加强党对监察工作统一领导,不断完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健全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将发挥重要作用。

全面系统规范监察工作


  对监察法内容进行细化完善,推进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是条例的一大突出特点。

  以监察机关及其职责为例,条例对监察机关的领导体制以及监督、调查、处置职责作出明确规定。针对监察监督,条例对其内容、渠道和方式等作了细化,如明确“通过收集群众反映、座谈走访、查阅资料、召集或者列席会议、听取工作汇报和述责述廉、开展监督检查等方式,促进公职人员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同时还对以案促改等要求作了明确规定。

  围绕监察权的行使,在“监察权限”一章中,条例在对监察措施使用和证据的一般要求作出规定的基础上,对谈话、讯问、询问、留置等各项措施的适用情形和工作要求作出具体规定。同时,确立了监察机关调查终结的职务违法案件和职务犯罪案件的证据标准,明确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强化了执法规范化的标准要求。

  在“监察程序”一章中,条例对线索处置、初步核实、立案、调查、审理、处置、移送审查起诉等监察工作各环节程序要求作出细化规定,如规范调查时限,强化审理的审核把关作用,明确监察机关在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具体职责等。

  以对调查时限的规定为例,条例明确“调查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案件,对被调查人没有采取留置措施的,应当在立案后一年以内作出处理决定;对被调查人解除留置措施的,应当在解除留置措施后一年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重大复杂的案件,经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同时规定“被调查人在监察机关立案调查以后逃匿的,调查期限自被调查人到案之日起重新计算”。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表示,条例对监察制度进行科学化、体系化集成,同时把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法规规定,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各级监察机关加强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确保监察权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解决监察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2018年3月20日,监察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3年多的时间里,监察法对保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正确行使职权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监察实践的不断丰富发展,监察法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此次公布的条例中得到了回应与解决。

  对部分监察对象的界定不够明确是实践中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条例在第三章“监察范围和管辖”中专设一节“监察对象”,对监察法第十五条中列出的六类人员所指的对象范围作出明确规定。

  以监察法第十五条第三项所称的“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为例,条例明确,此类人员是指“在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中履行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职责的人员;经党组织或者国家机关,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提名、推荐、任命、批准等,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履行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职责的人员;经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批准或者研究决定,代表其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工作的人员”。

  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是否顺畅,关系着职务犯罪案件办理的质效。针对这一问题,条例对监察机关在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具体职责作出明确规定。以移送审查起诉相关规定为例,根据条例规定,监察机关对于人民检察院依法退回补充调查的案件,应当积极开展补充调查工作;对于人民检察院在审查起诉中书面提出的有关要求应当予以配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表示,坚持问题导向是制定条例坚持的主要原则之一,条例重点针对实践中反映突出,而监察法规定过于原则的问题细化相关内容,从而满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履职的迫切需要,实现法规制度的与时俱进,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强化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制约


  强化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制约,使其严格按照权限、规则、程序开展工作,是条例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强化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条例专设一章“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对完善接受各方面监督的体制机制、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制度、严格对监察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等作出明确规定。

  以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为例,条例明确,监察机关应当建立监督检查、调查、案件监督管理、案件审理等部门相互协调制约的工作机制。同时明确,监察机关应当对监察权运行关键环节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适时开展专项督查。

  对监察人员,条例规定了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登记备案制度以及回避制度等多种监督制约机制。同时规定,上级监察机关应当通过专项检查、业务考评、开展复查等方式,强化对下级监察机关及监察人员执行职务和遵纪守法情况的监督。

  在责任追究方面,条例规定,监察机关在维护监督执法调查工作纪律方面失职失责的,依法追究责任。监察人员涉嫌严重职务违法、职务犯罪或者对案件处置出现重大失误的,既应当追究直接责任,还应当严肃追究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责任。同时条例规定,对滥用职权、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负责人表示,条例通篇贯彻监察机关要接受最严格约束和监督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监察机关的权力边界,构建系统化全方位的监督机制,有利于确保监察执法权受监督、有约束,做到在行使权力上慎之又慎、在自我约束上严之又严,更好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落实新选举制度,安居乐业在望” 香港基层市民心声
“落实新选举制度,安居乐业在望”
香港基层市民心声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香港9月21日电202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一般选举日前成功举行,新一届选委会顺利产生。很多香港基层市民表示,期待落实新选举制度给香港社会带来新气象,希望新一届选委会能发挥为香港繁荣稳定把关的作用。

  “香港正在由乱变治,再变兴旺。希望在完善选举制度后,新当选的选委能够为香港把关,选出好的行政长官和立法会议员。”市民欧阳先生表示,不少香港基层市民仍面临住房问题,一些人还住在“劏房”“笼屋”,希望选委们积极服务地区街坊,协助特区政府推进有关民生政策。

  住在公屋的凌女士也表示,住房问题让她压力很大,子女的工资很大一部分都要用来交房租,最大的希望就是特区政府能够帮助解决年轻人的住房问题,让他们无后顾之忧。“我看好香港的前景,因为新选举制度下产生的治港者,能落实中央对香港市民的关爱,推动改善基层市民的居住、医疗和养老等问题。”凌女士说。

  一段时间以来,香港受到房屋短缺、贫富悬殊、青年难以向上流动等社会经济问题困扰。“泛政治化”让香港社会乱象丛生,严重损害广大基层市民的福祉。

  “真的不想再看到香港社会出现动乱了。”白领李女士表示,在新选举制度下,选委会将选举产生较大比例的立法会议员,这有利于保障立法会能正常发挥其应有功能,协助特区政府推动各项利民政策。

  “‘爱国者治港’可确保香港社会稳定。”李女士认为,爱国爱港者与绝大部分香港市民想法一样,就是要为香港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大家对此充满信心和期待。

  不少市民认为,完善后的选举制度能够选出真正为民着想的施政者,可让基层市民的心声被聆听和关注。

  60多岁的谭女士表示,非常高兴看到新选举制度让基层市民有了更好的发声渠道。“以前我们的一些意见无法得到表达,选出来的一些人都不是真正的爱国爱港者,而新选举制度能确保选出真正为市民着想的人。”

  任职保安的张先生同样觉得以前的选举制度存在问题。“现在我们的声音能被听到了,以后政府施政就能更多考虑我们的想法,给我们更多的好政策。”

  从事培训工作的江小姐期望当选选委能选出聆听市民意见的治港者,带领香港走出时下困境,改善市民生活。“近年来香港出现乱局,这不是我想要生活的地方。中央推动落实‘爱国者治港’,是真正为生活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的人着想。”

  “希望新一届选委会在接下来的立法会和行政长官选举中,为香港选出理性、专业、有能力的人,带领香港重新出发。”市民区先生对新选举制度给香港带来长久治安、良政善治充满期待。

 
花样中秋节,“月”享团圆夜
花样中秋节,“月”享团圆夜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中秋佳节
 
 
 
  新华社记者叶昊鸣、邹多为


  皓月当空,丹桂飘香。

  作为沿袭千年的传统节日,中秋始终承载着月圆人团圆、平安阖家欢的朴素观念。光阴荏苒,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让人们在吃、游、玩等方面拥有了新的体验,但那份精神内涵却传承至今。

  每年中秋节,吃月饼是不少“吃货”的头等大事。

  豆沙馅、莲蓉馅、五仁馅、蛋黄馅……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购物App,月饼作为中秋节必不可少的内容,始终占据着人们心中的“C位”。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月饼市场与消费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近九成中国消费者认为中秋和月饼是团聚的象征。而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人们对传统节日提高重视、走亲访友的需求逐渐增加,预计2021年我国月饼销售规模将达到218.1亿元。

  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月饼也“吃”出了新花样:桂花猪油细沙馅、陈皮豆沙馅、麻辣小龙虾馅等口味成为老饕们的新爱;融合传统图案元素的文创月饼让中秋更添“文化味”;响应“反对浪费”倡议、满足“一次吃完”需求的迷你月饼越发走俏……

  尽管月饼不尽相同,风俗五花八门,但包含的美好祝愿始终如一:小小一块月饼,寄托的是思念,是牵挂;展现的是传统,也是潮流。

  今年中秋期间,出行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中秋节假期全国累计国内旅游出游8815.9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中秋假期的87.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1.49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中秋假期的78.6%。而在这其中,中短途旅游成为主要方式。

  首次夜间对外开放的南京长江传奇游轮、“戴”上口罩的扬州瘦西湖五亭桥……限于疫情和假期时长,不少江苏人选择在本省就地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据携程发布的《2021年中秋假期旅游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1日9时,今年中秋假期周边游预订人数占出游总人数比例的56%,高于2019年中秋和今年端午、清明假期水平;酒店订单量相比2019年增长超20%。今年中秋成为近年来周边游需求最为旺盛的小长假。

  中短途旅游虽然无法在多地饱览不同景色,但并不妨碍“微度假”中的沉浸式体验。以山野厨房、篝火晚会等产品为主的露营旅游,让不少游客重新亲近自然、回归生活本质;方便情侣、亲子或者全家出游的自驾游,既赋予旅游满满的自由度,也让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节日期间,有人选择旅游出行,也有人选择在市内游玩。

  可爱的月兔灯笼、精致的古风折扇……来到京西商圈华熙LIVE·五棵松的调调街,国风潮趣秀出的穿越气息扑面而来。

  “人流量爆表!原本只准备1300份小礼品,现在‘省’着发也送出了2000份。”现场工作人员魏薇忙得不亦乐乎。在她看来,中秋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国潮“正当时”,体验传统服饰和妆造,跟着国学老师在开学礼、飞花令中尽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颇受市民喜爱。

  小长假期间,花样繁多、创意十足的活动不仅让顾客享受着节日时光,也点燃了消费市场,拉动了节日经济。截至21日17时,华熙LIVE·五棵松客流同比增长15%,营业额同比增长10%,预计中秋假期单日平均客流将达到12万人次。

  除了北京,不少地方为了增加节日氛围,也纷纷推出了应景的娱乐活动:

  湖北武汉蔡甸区,火树银花照亮夜空,五彩焰火灿烂夺目,一场场大型沉浸式焰火剧场秀让近1万名民众在声、光、焰、影、剧中欢呼雀跃;

  浙江舟山定海区,穿汉服、玩投壶、踢毽子等一系列韵味十足的传统民俗活动让当地民众既减轻了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更好了解、学习民族文化;

  青海西宁城西区,甜醅子、特色烧烤、土火锅等美食让人垂涎三尺,从传统夜宵夜市到沉浸式音乐餐厅,这里的人们舒缓心情,在美食的海洋中畅游……

  赏一轮明月,品一口月饼,道一声团圆。传承千年的中秋佳节,曾经寄托着人们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如今更见证着中华民族家庭团圆、民族同心、小康月圆的美好生活和未来。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又是一年月圆夜,香港中秋节味浓
又是一年月圆夜,香港中秋节味浓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中秋佳节
 
  据新华社香港9月21日电(记者黄茜恬)中秋月圆之夜,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上演正酣,香港各区彩灯陆续点亮,市民阖家共享团圆饭。

  一场以“湾区升明月”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以团聚团圆为主旋律,以电影和音乐为媒介,搭起了一座连接大湾区的文艺桥梁。不少香港市民在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粤语歌曲、一部部家喻户晓的香港电影中充分感受和合之美,感受大湾区的文化氛围,欢庆这喜悦与温暖的团聚时刻。

  维多利亚公园向来都是中秋好去处。晚上6时半,多组缤纷灯饰准时亮灯。一个6米高的旋转木马灯饰最为惹眼,周围还有千姿百态的红鹤、共聚天伦的大象、欢乐迎月的相思鸟及双子兔的灯饰,饱含中国传统吉祥寓意,吸引众多市民纷纷驻足合影。

  在铜锣湾崇光百货的月饼摊位,酥软香甜的蛋黄莲蓉、鲜香松软的奶黄流心、层次分明的五仁火腿、芳香可口的玫瑰豆沙、软滑清新的冰皮月饼等传统特色口味层出不穷;珍珠巧克力、双层芝士、琥珀核桃、蛋黄豆蓉、黑芝麻软心绿豆蓉等“新面孔”更是惹人垂涎。

  销售员黎小姐告诉记者,今年迷你斑兰奶黄月饼格外受欢迎,“师傅精心将新鲜斑兰加入椰浆荟萃于奶黄馅内,巧制而成。为爱美食的人士提供了传统月饼以外不一样的清新独特口味”。手里拎着两盒月饼的顾客张先生说:“吃月饼是专属于中秋节的仪式感,希望我们的生活如同这月饼一般圆圆满满。”

  中秋节一大早,退休的孙阿姨就来到石塘咀街市。不一会儿,她的采购车里已经装满了鲜花、海鲜水产和新鲜果蔬。“孩子们平时上班很辛苦,今天我亲自下厨,做一桌他们爱吃的菜。中秋就是要家人团圆,老老小小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就是最开心的事。”孙阿姨开心得合不拢嘴。香港中秋的饭桌上大都有烧味和月饼等传统食品,不少家庭当天还会煮一大锅芋头,讨个好彩头,希望日子有富余。

  事实上,九月伊始,香港的中秋氛围就已悄然而至。在离岛区的大澳,一年一度的水乡花灯节于9月11日正式亮灯,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打卡”。傍晚时分,800多个区内街坊绘画而成的纸灯照亮大街小巷,五光十色、流光溢彩。徐徐海风拂过,平日宁静的小巷显得格外迷人。

  几天后,就要迎来新中国72周年华诞。在皇后大道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二周年”“祖国国泰民安 香港繁荣稳定”等宣传标语,为这座城市平添喜气。近700个各色大灯笼高高悬挂在湾仔的利东街。入夜后,整条步行街骤成华丽璀璨的灯海,浓厚的节日气氛呼之欲出。

  今夜,香港同胞与内地民众同望一轮明月,共度传统佳节。

 
夜未央 情渐浓台胞中秋赏花灯
夜未央 情渐浓台胞中秋赏花灯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中秋佳节
 
  新华社南京9月21日电(记者刘巍巍)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与层峦叠翠的阿里山同框,婉转的闽南语歌与悠扬的二胡曲协奏,人与鱼在光影交错中同乐……2021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正在水乡周庄举行。长三角地区一些台胞观灯赏月,在千年古镇体味“此乡似故乡”。

  19日晚,周庄在花火中分外妖娆。南湖湾长桥畔,近6层楼高的“花好月圆”灯组璀璨夺目,只见一轮“巨月”在桥边升起,与空中的明月相映成趣。

  月光下,桥的一头是长城、拱桥和江南民居,另一头则是101大楼、捷运列车和阿里山。海峡两岸的代表性景致以长桥连接,寓意两岸同胞血浓于水,遥寄相思。

  长桥边的南湖栈道上,六旬台胞林文毅举起手机,定格下这一美景。出生于台湾屏东的他,已在苏州安居多年,目前就职于当地一家文化传媒企业。他说:“从苏州自驾到周庄赏灯,灯会设计独具匠心,巧妙而自然地融合了诸多两岸元素,相信两岸携手发展的未来将更美好。”

  “烟一支一支一支地点,酒一杯一杯一杯地干……”时尚唱吧中,一支台湾乐队激情演绎闽南语歌曲《浪子回头》,诸多游客驻足倾听,一些台胞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轻声哼唱。

  沿古镇的石板路向深处探索,悠扬的二胡旋律跃然耳畔。隆兴桥头,一位老先生忘我地演奏;桥上,身穿汉服的少女们提着花灯、撑着花伞款步而行。二胡演奏者薛恒元今年68岁,是土生土长的周庄人。他说:“昆山台资发达,约有10万名台胞在此生活。拉二胡是我的爱好,退休后到古镇拉琴,希望通过我的琴声,让台胞和游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鱼池岸是周庄全新打造的数字光影场景之一。水影悠悠,瀑布仿佛从墙头奔涌而落,鱼在“画”中游弋,人在“水”中穿行。身着汉服的“00后”台胞范文妍和闺蜜漫步在鱼池岸的幽深小巷中,与光影塑造的锦鲤嬉戏。“不入鱼池岸,焉知鱼之乐。时尚的光影技术让周庄‘鹤发童颜’,虚实交汇,古今融合,这样的体验太赞啦。”范文妍说。

  坐在周庄台湾老街临河的卡座上,台胞陈维林和三五好友伴着星光、品着烧烤、喝着啤酒。当身后云海宝塔造型的灯组点亮时,他拿出手机与远在海峡对岸的家人视频通话,互致问候。陈维林说:“花灯传递着两岸民众的深情厚谊,大家携手谋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自1990年10月首家台资企业落户以来,昆山累计集聚5500多个台资项目,台资总额超660亿美元。“作为大陆台商投资最活跃、台资企业最密集、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这么多年,我们早已把此乡当故乡,两岸情长长久久。”来自台湾南投的台胞林大毅说。

  “流光溢彩的花灯,辉映着两岸同胞融合发展、亲如一家的真情实感。”昆山市委书记周伟说,该市将努力为台商台胞创造更便利条件、提供更舒心服务、营造更优越环境,早日将昆山建设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今天,他们是动人的风景线
今天,他们是动人的风景线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中秋佳节
 
  新华社福州9月21日电(记者董建国、张逸之、吴剑锋)同一轮圆月,不一样的相思。中秋佳节,万家共享团圆时,在福建省的抗疫一线,有一群人却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千家万户筑起安全的“防疫墙”,成为动人的风景线。

一家三口最美逆行


  在莆田仙游县郊尾镇的高速卡口,民警倪志川正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同事们对过往车辆进行盘查登记。“这里是进出高风险区域的通道,不能有丝毫马虎。”

  疫情发生以来,倪志川主动请战,成了第一批疫情防控应急队的队员。“我们是24小时值守。每天工作结束,人都要虚脱了。”

  “我的儿子和妻子也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也很拼,对我也是一种鼓励。”提起特殊时期的坚守,倪志川说起了牵挂的亲人。

  倪志川的儿子倪泽寅是仙游县榜头派出所的一位民警。连日来,他正在仙游的一家定点隔离酒店值守。

  “目前酒店里入住了170多位隔离人员,”倪泽寅说,每天需要盘查进出人员信息,维护隔离区秩序,工作琐细而紧张。“遇到一些隔离人员情绪不稳,还要不断地做安抚工作。”

  倪志川的妻子宋寒冰则每天坚守在枫亭高速路口,协助交警对驾驶员进行测温登记,严控车辆进出。

  “我们距离不远,但没办法见面,每天只能通过电话、微信互报平安。”倪志川说,虽然少了团聚,但多了一份坚守,多了一份责任担当。

“复原魔方的人”


  “请您与我们一起,把生活的魔方拧回原位……”日前,厦门思明区开元街道后江社区福满家园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后不久,一则“絮絮叨叨”的防疫通知意外“点燃”了网民的情绪。

  “这封信让人有了被牵挂的感觉。它告诉那些无法出门的群众,他们只是被隔离,并没有被遗忘。”谈及通知的走红,后江社区网格员叶露艳说。

  连日来,叶露艳与同事们共同肩负着“拧回魔方”的任务。

  由于物业人员被隔离,社区有限的人力全都扑到一线。每天从清晨6点忙到深夜一两点,这是叶露艳工作的常态。“每一次休息都得小心翼翼,提防随时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在叶露艳看来,居民的认可也会消解身体的疲倦。

  如今,社区的居民们会在小区微信群里互相加油鼓劲,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也被大家记在心里。前两天,小区全体业主还给社区寄来“回信”,上面写着“感谢你们在酷暑中变身‘大白’,为我们撑起生命的守护网”。

  这个中秋,后江社区给大家精心准备了月饼和小礼品,由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分发。每逢佳节倍思亲,叶露艳说她会想起4岁的孩子,但尽量不和孩子视频通话,一看到又该想家了。

“病毒猎手”的思念


  在泉州,32岁的吕一鸣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海院区检验科的一名技师。昨天晚上他工作到凌晨1点,今天上午8点,他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实验室。

  作为科室骨干,吕一鸣的工作包括核酸检测、防护服等物资补给、疫情数据上报等。“这几天泉州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检测任务繁重。”吕一鸣说,“虽然空调开到18摄氏度,但是在实验室里,由于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还是又闷又热。”

  “核酸检测是发现病毒的有效手段,”吕一鸣说,作为一名“病毒猎手”,深感责任重大。一踏进核酸检测实验室,精神必须高度紧张,不能出任何错。“进入检测区间,是不允许带任何个人物品,只能通过对讲机跟外面联系。”吕一鸣说。

  偶尔休息时,吕一鸣会打开视频,看看远在广东潮州的一岁多的孩子。“很想小孩子,两个月没回家了,他都有些不认得我了。”他说。

 
国风·中秋月圆
国风·中秋月圆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中秋佳节
 
 
 
  9月21日在苏州拍摄的圆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年中秋,“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当古建与圆月相遇,相映成辉,展现出别样的中国之美。新华社发(杭兴微摄)
 
“亚洲飞人”苏炳添的中秋圆梦夜
“亚洲飞人”苏炳添的中秋圆梦夜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9月21日,广东队选手苏炳添(中)、浙江队选手谢震业(右)和湖北队选手吴智强在比赛中冲过终点。苏炳添以9秒95的成绩夺得冠军。谢震业、吴智强分获亚军、季军。当日,第十四届全运会田径项目男子百米决赛在西安奥体中心举行。  新华社记者王曦摄
 
  新华社记者姚友明、汪涌、王浩宇
 

 
  中秋佳节,月圆时分,团圆时刻。
 
  9秒95!新的全运会纪录!参加四届全运会的“苏神”终圆金牌梦。
 
  上百名记者把媒体混合采访区挤得如同早高峰的地铁车厢一般,在数不清的摄像机、麦克风和录音笔前,苏炳添倒是显得特别平静。
 
  “昨天跑完后,我知道我今天只要正常的话应该突破10秒没什么问题,什么成绩的话要看自己的发挥了。感谢现场近两万名观众,这个9秒95是送给陕西全运会现场观众的中秋节礼物!”苏炳添说。
 
  夺冠后,苏炳添绕场一周,接受现场17000余名观众的欢呼和喝彩,接受人们给予英雄的最高礼赞。
 
英雄不老


 
  32岁,对一个田径运动员来说,本该算进入运动生涯末期。刚刚参加完奥运会,并成为第一个进入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个时间节点,本该是“苏神”与家人阖家团圆的温情时刻。
 
  然而,苏炳添却选择了继续在全运会上“自己跟自己较量”。
 
  “我想通过自己的训练告诉大家,超过30岁的我依然可以跑得更快。我想告诉年轻人,即使他们25岁,还有两届奥运会的时间留给他们来努力,不要被前人传下来的一些话限制自己!”苏炳添说。
 
  职业体育圈里有句话,大意是一天不训练,自己知道,两天不训练,对手知道,三天以上不训练,所有人都知道了。
 
  从东京回国后,苏炳添隔离期间在房间内利用瑜伽垫、弹力绳进行核心训练、高抬腿跑步,还抱着一箱矿泉水练弹跳。虽然当时不能到室外训练,但短短的一段视频,已经让人感到了他对这份职业和事业的尊敬与热爱。
 
  流行社交软件“知乎”上曾有一个问题: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
 
  苏炳添曾这样做出回答:“说实在的,很枯燥。有的时候确实练着练着就会想:太累了,明天还要练啊太累了,还要练那么多年,怎么坚持啊……人也不是机器,肯定是有一些波动什么的。但是我会通过其他的一些方式来调整自己,比如想想自己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就又走回正轨,还是想要追求自己的梦想。”
 
  2021年9月21日,“苏神”在全运会上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圆梦时刻!
 
筚路蓝缕


 
  苏炳添此前参加过三届全运会百米“飞人大战”,但从未染指过冠军。
 
  2009年,当时还是“小苏”而不是“苏神”的他,甚至都没能站上全运会的领奖台。
 
  到了2013年全运会,苏炳添已经将自己的决赛成绩提升到了10秒12,这个成绩放在此前的任何一届全运会中,都是冠军。但不巧,苏炳添当年遇见了状态如日中天的张培萌,张培萌跑出了10秒08的成绩,让苏炳添最终收获一枚银牌。
 
  又过了四年来到十三运会,已两度闯入世锦赛百米决赛轮次的苏炳添,无疑是最大夺冠热门。可惜他又排在谢震业之后,三度无缘全运会最高领奖台。
 
  想要拿到全运会冠军,既要提高成绩,又得长时间进行科学训练,保持高超的竞技状态。从2015年的9秒99到2018年的9秒91,苏炳添为了提高0.08秒的成绩,努力了三年。
 
  土生土长的亚洲人,百米的极限究竟在哪里?2018年,当苏炳添获得雅加达亚运会男子百米金牌时,他曾说:“我相信我能跑得比9秒91更快,相信亚洲人能跑到9秒85,不敢说一定是我,不过我相信能跑出9秒90,争取进9秒8区。”
 
  三年后,他在东京奥运会上兑现了这个诺言!三年后,他在陕西全运会上圆了自己的百米冠军梦!
 
  “其实,正因为2017年没拿冠军,所以才会有2018年的苏炳添、才会有2021年的苏炳添。今天我很开心,完成了自己一直追求的梦想。”苏炳添说。
 
不说再见


 
  苏炳添说,全运会比奥运会难比。
 
  “那种外界的关注和压力,某种程度上比奥运会时还大。比如热身时,就有很多人在拍我,给我造成了一定影响。”苏炳添坦言。
 
  “这是我的最后一届全运会,但不是最后一次比赛。”苏炳添说,“从今年的表现来看,我有着很好的竞技状态,成绩可以稳定在10秒以内。只要继续做好训练,抠好细节,应该还能再跑几次9秒8区的成绩吧。”
 
  站在媒体混采区,苏炳添提着自己的参赛战靴,战靴上用动漫字体的形式,写着他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上创造的9秒83成绩,原本留白的部分,也被“苏神”亲笔写上了全运会的夺冠成绩“9秒95”。苏炳添说,这双战靴,他将永久珍藏。
 
  一轮明月当空,夜色渐浓。随着当日比赛全部结束,一曲《十五的月亮》响彻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
 
  每逢佳节倍思亲。“亚洲飞人”说,他现在最想做的是赶紧回家,去看看已有5个多月没见的儿子了。
 
  (参与采写:牛梦彤、李典、耿辉凰)     新华社西安9月21日电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全运会助推西安城市更新发展侧记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全运会助推西安城市更新发展侧记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新华社记者李华、姜辰蓉、张斌
 

 
  秋日,灞水之滨,圣火熠熠古城。作为中西部地区首个全运会主会场城市,历经四年多的筹备,西安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经济、文化、生态注入活力,让千年古城焕若新生。
 
  “硬科技”彰显“硬实力”


 
  西安科教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完备。凭借这些优势,新时代的西安,从来不缺少创新的活力;新西安的发展,从来不缺乏科技的支撑。本届全运会,从火炬的研发制造,到各大场馆的设计,“硬科技”无处不在。
 
  取象于飘扬的红旗、名为“旗帜”的十四运会火炬,是不折不扣的“西安造”。在西安东郊,有一条长约五公里的“火炬路”。专注火炬制造的西安本土企业,包揽了从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至今,连续六届全运会的火炬研发和制造,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
 
  从火炬路向北出发,抵达十四运会主场馆——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一朵巨大的“石榴花”映入眼帘。28瓣“石榴花花瓣”由6000多块异形结构组成,施工方以亚毫米级的精度“穿针引线”,一针针“缝合”出“外衣”的形状和外观。游泳跳水馆更是秀外慧中。屋面设计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水处理系统和制冷机也都运用了诸多安全、绿色、节能的技术。
 
  见微知著,GDP首破万亿大关的西安,正在以绿色低碳的理念、科技创新的力量驱动经济提质升级,一个科技范儿更足、产业更前沿、布局更合理的现代之城正在崛起。
 
古韵流芳再创活力


 
  “俯身仰击复傍击,难于古人左右射。”1000多年前,唐朝都城长安,动感时髦的马球运动风靡一时。在唐长安城,骑马、射箭、舞剑等运动都是当时“全民健身”的一部分。历经千年,活力与动感仍然是这座古城最美的注脚。
 
  西安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这座城,历史厚重,但并无暮气。金秋时节,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西安开幕。来自祖国各地的运动健儿齐聚于此,见证我国体育事业树立新标杆,书写新辉煌。
 
  “不倒翁小姐姐”冯佳晨,是此次全运会的一名火炬手,因为用新颖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而受到年轻人喜爱。
 
  “我们的主创团队是一支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队伍。策划团队会充分研究历史古籍、文化遗存等,从中获得灵感,并结合当下年轻人的想法和喜好进行文化创意。”冯佳晨说。此次,她也做了充分的准备,还提前设计了优美、古典的火炬展示姿势。
 
  古城的活力,不只属于年轻人。在西安,老年人也有属于自己的文体项目:在易俗社里欣赏秦腔折子戏;在老城根下打太极、抖空竹,或是合着“自乐班”的吹奏吼两嗓子;赶城隍庙的庙会,听楼观台的道经……“夕阳红”依然耀眼、夺目。
 
按下城市发展“快捷键”


 
  西安把全运会作为助推城市发展的契机,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断头路打通、架空线缆落地等,提升城市管理和建设水平;还利用渭河、沣河、浐灞河、秦岭地区丰富的自然山水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构建“三河一山”绿道网络,为市民提供一条亲近秦岭的绿色骑行线路。
 
  行至“三河一山”生态绿道西安港务区段,为迎接十四运会而修建的奥体中心,夜晚灯火璀璨,规模宏大的喷泉表演早已使这里成为“网红打卡地”。场馆里,竞技竞赛如火如荼;场馆外,全民健身已成热潮。
 
  IT从业者张涛是自行车爱好者。自从今年“五一”绿道开通,曾经苦于与机动车抢路的他,给自己规划了新的骑行路线,起点从灞河隋唐灞桥遗址开始,这里也是绿道的起点。
 
  “路面平坦安全,沿途设置有驿站,累了就休息,然后再继续动起来,骑行感很棒,山河尽在眼里,畅快极了!”张涛说。
 
  夜跑团、骑行团、广场舞、滑板队……围绕这条绿道,这些动感的剪影不仅勾勒着运动的热情活力,也展示着一座城市的蓬勃朝气,窥见更多理念之变、发展之变:共享生态红利,全民全运潮涌古城。    新华社西安电
 
纪录,是用来打破的
纪录,是用来打破的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游泳比赛21日进入第三天,在东京奥运会上斩获两金两银的张雨霏成了泳池里“最忙碌的人”:无论是早间预赛,还是傍晚决赛,无论是单项,还是接力,蔚蓝的泳池边时常能见到被志愿者称为“微笑姐姐”的张雨霏。张雨霏用她的自信阳光,在感染着西安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内每个人的同时,也向人们一次次证明了她挂在嘴边的话:纪录,是用来打破的。

  纪录,是用来打破的,体现了中国运动员对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深刻理解。本届全运会,张雨霏在八个比赛日中将参加个人和集体共八个项目的比拼。东京奥运会归来后的疲惫尚未完全消除,密集的赛程对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带来了新的考验。如何在连续的大赛征战中调整心态、保持状态、发挥水平,给包括中国游泳队在内的各全运会参赛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可喜的是,先有全红婵接续“东京惊艳”,连续上演“水花消失术”,打破人们对这位小将获得奥运会跳水冠军可能包含运气成分的质疑,又有李雯雯在举重赛场完成惊艳之“举”实现多项纪录“圆满霸屏”。中国运动员用完美的发挥,在打破纪录的同时,也超越了梦想、超越了自己。

  纪录,是用来打破的,体现了中国体育人的自信,这其中,是他们对超越前人、不畏来者、勇于竞争的体育精神的完美阐释。继打破奥运会纪录登上“东京之巅”后,张雨霏又在全运会女子100米蝶泳比赛中站上最高领奖台,弥补了自己上届赛事在这个项目上获得亚军的遗憾。张雨霏说,一直以来,打破世界纪录是她的终极目标。而已将女子100米蝶泳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集于一身的张雨霏,离瑞典名将舍斯特伦保持的世界纪录仅有0.14秒之差。相信,凭借高水平的训练和敢于与世界强手过招的“拼劲”,在保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张雨霏和中国游泳队将带给大家更多惊喜。

  纵观中国各运动队,无论是已经在世界赛场实现突破的赛艇、击剑、场地自行车,还是尚未登上奥运之巅的花样游泳、艺术体操、水球等,中国队在与世界顶尖高手的较量中,在完成追赶和跟跑后,正一步步朝着超越和领跑的目标迈进。有着东京奥运会的出色表现,有着备战团队的辛勤付出,相信日益自信的中国队将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更多突破。

  纪录,是用来打破的,体现了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气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赛场上的纪录清晰可见,也可超越;赛场外的纪录,则要有更大的努力、勇气和付出才能突破。如果没有打破“生活纪录”的底气和勇气,中国残疾人运动健儿也就不可能连续五届位居残奥会金牌榜首位,并在生活中不断演奏出美好乐章。新时代里,包括中国残疾人运动健儿在内的中国体育人,在打破赛场纪录的同时,也在书写着人生的新篇章。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全运会是赛场,更是舞台,以张雨霏为代表的中国运动员,体现了中国年轻一代昂扬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他们在不断打破运动纪录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未来。

  (记者刘彤)新华社西安9月21日电

 
樊振东:战胜马龙是我一直的渴望
樊振东:战胜马龙是我一直的渴望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新华社西安9月21日电(记者陈地、李浩)“在落后的情况下,信念的坚持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战胜马龙是我一直的渴望。”21日晚,在十四运会乒乓球男团决赛中,樊振东力挽6个赛点,逆转战胜马龙,帮助广东队战胜北京队夺得金牌,赛后樊振东这样说道。

  “今天真的是一场非常艰难的比赛。其实我第一局包括第二局前半段发挥还是比较好,但之后马龙一直在利用他的经验包括节奏在打乱我,比赛也是逐渐到了他的控制范围内,其实这个时候我也并没有很多更好的办法。”樊振东坦言。

  对于自己是如何做到“惊天逆转”的,樊振东说:“我觉得在那个时候信念可能要比什么具体的技战术更为重要,落后的时候就不要想别的,就把眼前的这一分去打好。我在准备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不到最后一个球落地就不要放弃。”

  “从颁奖直到现在我都很激动,很开心能和我的教练还有队友们一起分享这份胜利的喜悦。我想,这场比赛一定会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比赛之一吧。”樊振东说。

 
长安一片月,天下共团圆 陕港澳运动员全运村内共迎中秋佳节
长安一片月,天下共团圆
陕港澳运动员全运村内共迎中秋佳节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体育
 
  “嘹咋咧!”“猴赛雷!”

  “猴赛雷!”“嘹咋咧!”

  在写满了陕西方言的文化墙前,香港射箭队运动员林淑贞猜出了陕西方言“嘹咋咧”的意思——“猴赛雷”(好极了、很厉害的意思),引得全场欢笑。

  粤语与陕西话的奇妙碰撞,碰出了全运村里的一片笑声,和天边的一轮满月交相辉映。

  20日晚,一场特别之约,来自香港、澳门和东道主陕西的运动员,在全运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欢聚一堂,剪贴花、画脸谱、赏秦腔,共同迎接中秋佳节的到来。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过去都是和家人一起过。今天在这里过节,感觉很奇妙。”澳门田径队领队区志权对这场约会充满期待。

  源自西安城隍庙造型的牌坊,上书“你来了么”的陕西话问候语,道出东道主的热情。穿过牌坊,一幅幅运动造型的陕西剪纸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运动员们跃跃欲试。他们围坐在桌前,每人手中抄起一片红纸。动作虽略显笨拙,但在非遗传承人雷俊和志愿者手把手地教授下,一朵朵造型精巧的“团圆花”很快浮现。“这个‘团圆花’是我特别设计的,象征着中秋佳节,五湖四海共团圆。”雷俊说。

  “这件中秋礼物很特别,我要把它带回澳门,贴在家里的窗户上。”区志权小心翼翼地收起剪纸作品。

  对于来自香港、澳门的运动员来说,参加这届远在祖国西北举办的全运会,也是一次特别而难忘的体验。

  “我今年49岁,年龄很大了,没有拿奖牌的机会,但是能来参加全运会,就已经很开心了。”林淑贞说,参加全运会和在国外比赛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在这里就是在自己家里比赛,很亲切。”

  全运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集纳了剪纸、刺绣、皮影、面塑等数十种陕西民间艺术展品。全运会期间,成为运动员村里的网红打卡地。中秋前夜,这里又记录了陕港澳运动员共庆佳节的美好时刻。

  在展厅内的微型戏台,运动员们戴上各类秦腔盔头,摆上造型,玩起了自拍。“感觉这里(陕西)很有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香港射箭队运动员马兴健说。

  这个中秋,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没能和家人团聚。他们把汗水挥洒在全运会的赛场上,拼尽全力、享受比赛。

  “家门口的比赛,还是希望能冲刺出一个好成绩。”对陕西田径队的运动员雷小鹏而言,在备战状态下和队友一起过节已是常态。“今天可以和其他地方的运动员交流,又能和港澳的运动员一起过中秋,是很特别的体验。”陕西短跑运动员王汉林说。

  互相谈天说地,一起体验各式民俗,抽空还不忘拿出手机,随时关注着正在进行的田径比赛……运动员们有说有笑,欢声笑语在不大的展厅内回荡。

  其乐融融的氛围,让区志权意犹未尽。“大家都是运动员,很容易就能打成一片。一起联欢、团圆,共度中秋,感觉舒服、开心。”

  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由广东、香港、澳门承办,港澳运动员、教练员也向全国的运动健儿发出邀请。“期待四年后,我们能再次相聚在粤港澳。”区志权说。

  夜渐深,全运村里,运动的身影仍处处可见。抬望眼,一轮明月更圆。

     (记者树文、赵雪彤、陈晨)

     新华社西安9月21日电

 
中西合璧、匠心独具 北京环球度假区20年蓝图变现实
中西合璧、匠心独具
北京环球度假区20年蓝图变现实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李德欣、张漫子、张骁)随着沉浸式的电影原声音乐演出拉开帷幕,全球面积最大的环球度假区——北京环球度假区20日正式开园迎客,这座全球游客期盼已久的国际文旅地标正式亮相。

  二十年磨一剑,盛大开园为序。作为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北京环球度假区将为疫情下的中国文旅产业注入强大信心,为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协同注入新动能。

中西合璧

打造文旅产业融合新地标



  踏入位于度假区核心区域的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大门,一场沉浸式穿越之旅即已开启。七个主题景区将经典电影IP里的场景生动还原,吸引数万名游客“打卡”体验。

  在侏罗纪世界努布拉岛,6500万年前的恐龙世界向你展开。在奥利凡德魔杖店,“巫师”们手持魔杖集体“秀魔法”。“看到汽车人擎天柱的那一刻,我秒回童年。”游客吴先生兴奋地说。

  作为中国首座环球影城,中国元素是北京环球影城的鲜明特征。走进“功夫熊猫盖世之地”,雕刻精细的建筑、形象逼真的树木、长满青苔的石墙,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建神态与电影美学艺术的融合。即使瓦片上的一个小小色块,都需经过3至5遍的修改,以求高度还原。

  北京国际度假区有限公司主题公园和度假区管理分公司总经理苗乐文介绍,这里开创了多个全球首例:功夫熊猫盖世之地是全球首个以功夫熊猫为主题打造的景区、首次把变形金刚作为一整片景区来打造、城市大道首次引进众多中华老字号美食……“我们希望中西融合的创新沉浸式体验,能给游客带来惊喜。”

  环球影城外围,长约2.8公里的景观水系宛如丝带,河畔垂柳郁郁葱葱。“环球影城开在家门口,环境越来越美,我特别开心。以后游客来北京不仅可以逛故宫爬长城,也可以玩转环球影城。”61岁的通州市民张春玲热情地发出邀约。

  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后,预计每年游客约1000万人次、营业额超100亿元。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分析,作为中国文旅产业新地标,北京环球度假区将直接带动休闲、餐饮、住宿等多种业态发展,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提振行业复苏信心。

携手共进

展现中外经贸合作新成果



  “北京选择了环球,环球也选择了北京。”参与项目筹备的原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温子吉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北京旅游业,更不会有北京环球度假区。”

  20世纪90年代,北京开始探索旅游产业多元发展,环球影城也在寻找机会进入中国市场,双方不谋而合,并于2001年达成合作意向。但后续推进过程几经波折,项目审批一度搁置。“最困难的时候,公司里负责环球项目的只剩下我一个人。”北京国际度假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他一回忆道。

  “虽然有困难,但双方一直有共同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首旅集团总经理白凡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2018年7月27日,北京环球度假区正式开工,成为美方在启动时就投入“真金白银”的海外项目。

  “中国日益壮大的消费市场、从政府到企业的合作诚意,坚定我们在华投资的信心,我们也抓住了机遇。”苗乐文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正处在建设关键期的北京环球度假区面临严峻考验。组织外地工人回京复工、协调境外员工和特种设备入境、确保2万多名建设者“零感染”……在国家、北京市、通州区有关部门支持下,环球度假区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确保了2020年项目主体结构完工。

  “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白凡说,“北京环球度假区顺利建成开园,让世界看到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看到中国坚持开放合作、携手共进的决心。”

未来可期

迸发区域协同发展新动力



  “给人带来欢乐是这里最吸引我的地方。”25岁的景点运营主管张桢豪今年1月份入职,经历了筹备和内测阶段。“看着寂静的园区变为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很有成就感。”

  运营阶段,北京环球度假区提供超过1万个就业岗位,目前项目已招聘本地户籍人员超过5000人,超一线运行人员总数的60%。通州区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李军介绍,通过精准培训,大量通州居民分享发展红利,实现“家门口”就业。

  55岁的郝亮以前是网约车司机,今年4月入职环球度假区负责卫生清洁工作。“以前工作四处奔波,现在特别有归属感。在国际一流的园区工作,干活儿舒心,家人也放心。”他说。

  不止就业,北京环球度假区以产带城、产城联动的外溢效应已初步显现。

  “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后,将使北京城市副中心百余行业受益。”通州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赵军说,通州区以环球度假区为核心,串联整合大运河、台湖、张家湾等周边特色文旅资源,设计的“环球主题公园+”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即将亮相。

  乘风起航,未来可期。北京环球度假区将为北京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表示,北京将积极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把北京环球影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文化旅游新地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中国已确立全球创新领先者地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中国已确立全球创新领先者地位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日内瓦9月20日电(记者刘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日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从去年的第14位上升至今年的第12位,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报告称,自2013年以来中国排名持续稳步上升,确立了作为全球创新领先者的地位,且每年都在向前十名靠近,这“凸显了政府政策和激励措施对于促进创新的持续重要性”。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国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的专利数量高于日本、德国和美国,如按专利总量计算则更令人印象深刻,单位GDP的商标和工业设计数量也是如此。不过在研究人员、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指标上,中国仍落后于德国和美国。

  从创新集群的地理分布来看,今年全球前十名与去年类似,只有微小变化。深圳-香港-广州和北京分别位列全球前100个创新集群的第二和第三名,仅次于排名第一的日本东京-横滨集群,而上海排名第八。排名前100的集群中,中国有19个,仅次于美国的24个,但中国的集群在科技产出方面的增长最为显著。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每年发布一次,对132个经济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排名。与过去几年一样,瑞士、瑞典、美国和英国的排名继续领先,分别位列一至四位。今年进入前十名的还包括韩国、荷兰、芬兰、新加坡、丹麦和德国。

 
数字 绿色 融合 从中国质量奖榜单读懂三个“信号”
数字 绿色 融合
从中国质量奖榜单读懂三个“信号”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杭州电(记者屈凌燕、马剑、魏一骏)在9月16日至17日举办的中国质量(杭州)大会上,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在这一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榜单上,数字引领、“双碳”绿色动力、生产服务融合这三个“信号”呼之欲出。

数字引领高质量发展


  “全国布局16条半导体显示生产线,聚焦物联网转型,建设4座延伸至下游产业链的智慧工厂,建设自主数据中台,实现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数字化在京东方创新驱动质量管理发展模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晓东介绍,实现中国显示产业从跟跑者、并跑者到全球领跑者的转变,依靠的就是质量优势和持续的创新突破。

  全球疫情背景下,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快速广泛应用,给质量管理提升等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我观察到,在疫情期间不少中国企业建立的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李效良说,这些数字驱动的生态系统不仅对接需求与供给,增强生产环节的柔韧性,而且能在更短时间内实现产品创新。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吴晓波表示,中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数据生产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被充分激发,以数字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形成。

“双碳”承诺促进动力变革


  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获得者、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鸣表示,质量一流的工程,是绿色可持续、有创新技术支撑、有质量文化引领、能够带来美好体验的工程。

  “中国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这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绿色复苏的重要方向。”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表示,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同时,低碳标准也将催生技术进步,以倒逼的形式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能源电力的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透露,过去1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9.4%提高到15.9%,增速是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3.6倍。

  国际标准化组织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席伯纳德·金多兹用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形容人类集体参与促进碳中和的必要性。“我们将面临诸多挑战,现在就该行动起来。”

从高质量产品到高质量服务


  “高质量”的内涵从实体产品延伸到服务,成为今年中国质量奖传递的另一个鲜明“信号”。今年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获得中国质量奖,这是国内港口企业首度获此殊荣。

  在一体化生产经营中,宁波舟山港探索出内部改善为主、内外部相互促进的港口高质量发展路径,形成了“一核四共双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如今,宁波舟山港已是年货物吞吐量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一的超级大港,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看来,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表现为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升、服务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以及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支撑带动能力的增强。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识需求结构的变化,有利于供给与需求更好匹配。”姜长云说。

 
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以上地级市
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以上地级市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据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记者周圆)9月16日12时19分许,中国联合航空KN5799次航班平稳降落在湖南郴州北湖机场,标志着该机场正式通航,我国又一个地级市迈入“航空时代”。

  民航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境内颁证运输机场达到241个,比2012年新增58个,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以上的地级市,航空服务覆盖全国88%的人口和93%的经济总量。

  民航局副局长董志毅表示,目前,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机场群和国内十大国际航空枢纽、29个区域枢纽为骨干,以非枢纽和通用航空机场为重要补充的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用运输机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独特优势。数据显示,新增的58个运输机场,近50%位于脱贫地区,航空服务覆盖了82.6%的脱贫地区人口,脱贫地区的机场旅客吞吐量从2012年的约2800万人次增加到了2019年的7800万人次,增幅超170%。

  “目前能够确保脱贫地区机场每天至少有一个航班联通省会的区域枢纽机场,最多中转一次可以联通到国际的枢纽机场。”董志毅认为,建设一个机场、开通一条航线将有利于优化边远地区投资环境、改善交通条件、拓展致富之路。

 
打造开放新高地,海南自贸港消费潜力这样“挖”
打造开放新高地,海南自贸港消费潜力这样“挖”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海口电(记者邹多为、罗江、于佳欣)进入9月,海南旅游虽开始转入淡季,但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里依旧人头攒动、热度不减:试喷香水、试涂彩妆、试背包包……排队“扫货”的“剁手党”乐在其中。

  相比这边的热闹,100多公里外的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则颇显“清静”:干净整洁的园区、安静宽敞的医院、无需排队的就诊……很难让人感受到走进了医疗机构。

  一边是火爆的免税购物,一边是有序的医疗康养,折射的正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蓬勃景象。

  “买到就是赚到,来海南,免税购物是‘必选项目’!”16日晚,湖北游客郭涵把海南旅游的最后“打卡地”放在了免税店。大到行李箱,小到口红,足足有20多件,圆满“清空”购物单的她明显感觉到免税店商品种类愈加丰富,促销活动越来越多。

  自2011年4月实施离岛免税政策以来,海南优化离岛免税购物限额、商品种类、购物次数和件数的步伐从未停止。从最初国际品牌不到100个到如今超过650个,从香化产品占主导到首饰、手表、服装、电子产品集体“上线”;去年7月,离岛免税购物额度由每年每人3万元提高至10万元,今年2月又新增了离岛旅客“邮寄送达”和岛内居民“返岛提取”两种提货方式。

  海南自贸港提升购物便利性、缩小国际品牌境内外价差等一系列“引流”之举,不仅把购买力留在国内,增加消费者福利,更有效加快消费复苏步伐。截至9月10日,今年海南共实现免税销售额334.9亿元,同比增长141%;购物人数679.3万人次,同比增长129%。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海南将进一步完善全岛免税销售网络,实现国外商品和国内购买力充分对接,计划吸引免税购物回流3000亿元。

  海南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姚磊介绍说,海南将在增加免税经营主体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全省免税店布局,提高经营主体国际采购和议价能力,努力实现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同步。

  不仅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全球购”,疫情防控之下,国际先进医疗资源也加快涌入自贸港,帮助国人不出国门即可享受国际一流的医疗康养服务。

  近日,在看似空旷的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大厅里,专程从四川过来的王女士刚刚结束今年预约的第三次例行体检。“这里跟嘈杂热闹的医院不同,主要以康养检查为主,让人很舒服。”她说。

  如今,像王女士这种通过预约制或是会员制,从全国各地前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开启医疗康养之旅的患者和游客数量大幅增加。今年上半年,园区共接待医疗旅游人数68186人次,同比增长303.95%。

  “健康消费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海外医疗消费回流,也为中国企业和国际伙伴携手共赢创造机遇。”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副局长吕小蕾看来,依托海南自贸港和先行区的开放政策,国际先进技术、药品、器械、人才的引进更好满足了高端群体需求,乐城全球特药险2021全国版等创新举措也将惠及更多人群,既让“国际医疗”走向“国民医疗”,也帮助跨国公司打开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

  海南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副主任张华伟表示,海南自贸港将聚焦国际最新经贸规则、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海南特色优势开展制度集成创新,加快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步伐,着力承接好境外购物、医疗、教育消费回流,把海南打造成国际知名的购物天堂、康养天堂、度假天堂、会展高地,将海南自贸港“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让政策和制度红利惠及更多百姓和企业。

 
经合组织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5%
经合组织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5%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财经
 
  新华社巴黎9月21日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21日发布最新经济展望报告预计,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进程继续推进、经济活动逐步恢复,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5.7%和4.5%。这一机构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5%。

  经合组织预计,2021年二十国集团经济将增长6.1%,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6%、5.3%。

  报告呼吁,为使全球经济复苏走上正轨,必须付出更强有力的国际努力,为低收入国家提供所需资源,以推动疫苗接种。“这既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也是为了全球利益。”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9月21日是“国际和平日”。国际和平日由联合国大会于1981年设立。2001年,联合国大会一致决定将这一天作为非暴力和停火的日子。联合国请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通过与和平相关主题的教育和公众认识活动来纪念这个日子。

  作为当今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中国一贯秉持以和为贵理念,与国际社会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流砥柱。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促进世界和平注入强大动力。有着14亿多人口的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地区和全球安全的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2015年宣布裁减军队员额30万。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积极参与国际军控和防扩散进程。作为一个坚定追求世界和平的大国,中国愈发展,国际影响力愈提升,就愈能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国与各国携手共同发展,不断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力量。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努力缩小南北差距,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独立自主和多元化发展。中国推动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核心位置,推动制定和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与伙伴国家持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助力沿线各国发展提供巨大的中国机遇,为全球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推进国际维和事业。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自1990年以来,中国军队累计参与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4万余人次。“中国蓝盔”优秀的素质、严明的纪律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让-皮埃尔·拉克鲁瓦说,中国在提高维和影响力和绩效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中国被广泛赞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

  中国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为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提供建设性方案。中方一贯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全面发展与周边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致力于通过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中国积极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在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巴以冲突、叙利亚问题、阿富汗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的大幅“和”字曾让海内外观众印象深刻。和平、和睦、和谐,是融入中国人血脉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精神追求。如今,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肯尼亚国际关系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认为,中国的和平理念一直体现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需要的一股和平的力量”。泰国前国会主席颇钦·蓬拉军赞赏中国“已成为推进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放眼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与流血冲突仍时有发生,众多无辜民众在硝烟中丧生,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尽管面临各种全球性挑战,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展望未来,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不懈努力,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界更多的角落。

       (记者郑汉根)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金有·金治·金享:认清美式民主的“钱主”本质
金有·金治·金享:认清美式民主的“钱主”本质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150多年前,时任美国总统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这三个词朗朗上口,长期被用作美式民主的经典招牌。然而行动是最好的试金石。一个政权、一种体制究竟是否真的“民有、民治、民享”,不取决于如何说,而取决于如何做,要看它保护谁、为了谁。

  一段时间以来,美式民主的“钱主”本质暴露得越来越清楚。

  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到当下仍在持续的新冠疫情,种种现象在美国一再出现:危机来临时,富有的群体总是成为赢家,他们受影响总是更小,从政府救市政策中捞取的好处总是更多,财富恢复的速度总是更快。危机结束后,往往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去年,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曾用“K”字形容这种美国现象。“K”字右半部分的上一撇,形容富有群体能够在遭受疫情冲击后,财富迅速恢复;“K”字右半部分的下一捺,是指贫困者因疫情冲击而堕入长期财务困境。

  如果美国真的是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何以在危机中,受到保护的总是最富有的人群?

  201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西北大学学者研究近2000项美国政策后发现,富人以及代表大企业的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拥有强大影响力,而普通民众则几乎没有影响力。美国媒体曾曝光美国最富有的25人纳税记录,记录显示这些人的真实税率只有3.4%,远低于普通民众。2018年,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更是在获利110亿美元的同时零缴纳联邦企业所得税,让美国人大跌眼镜。

  如果美国真的是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何以普通人的声音远较最富有者微弱,税负却远较最富有者沉重?

  美国企业普渡制药因其研发的镇痛药物容易使患者成瘾,被指是美国当前毒品危机成因之一。然而面对美国公众集体诉讼,法院却给予普渡制药的所有者萨克勒家族豁免权,使受害者所获赔偿远低预期。美国学者布林克·林赛和史蒂文·特莱斯在其研究中发现,美国政府不仅受金钱腐化而听命于资本,甚至在制度设计上也通过金融、知识产权、职业许可和土地使用等手段主动把社会财富向上转移。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的民调结果,70%的美国人认为美国体制“不公平”。

  如果美国真的是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何以美国司法判决和政策设计往往倾向资本,认为“体制不公”的美国人比例如此之高?

  事实一再证明,美国政治体制和治理逻辑根本不是什么“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而是“金有、金治、金享”的“钱主”。对于这一真相,已有美国学者犀利揭露。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学者查尔斯·惠兰说:“美国民主是海市蜃楼。人民并不治理国家,政治家基本只听从既得利益者和最富有的人的愿望。”

  回首历史,那些华丽的美式民主标签背后,写的向来是“钱主政治”四字。美国历史学家霍华德·津恩说,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针对黑心资本家和战争教唆犯的抗争史”。他在《美国人民历史》一书中清晰指出,美国自殖民地时期便是由富人地主阶层掌控,印第安人、黑奴乃至贫苦白人都是遭受欺压的对象。

  随着真面目暴露得越来越多,虚伪的美式民主恐怕越来越难以招摇撞骗了!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遍布大街小巷的实体书店,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人们的心灵灯塔。一段时期以来,受到互联网迅猛发展挤压的实体书店又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发展难题,如何走出困境、重现生机?

  日前,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承办的“实体书店点亮北京文化之光”论坛在京举行。业内人士聚焦“探索实体书店新形态,推动城市文化新发展”主题,呼吁书店发展既要“输血”也要“造血”,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发展新格局。

  据了解,自2016年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纷纷从规划、资金、场地、项目等方面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实体书店布局、产品和业态结构不断优化,经营机制、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刘晓凯介绍,去年疫情期间,中央和地方各项扶持政策落地生效,各地共为实体书店发展提供扶持资金达3.08亿元,帮助实体书店顶住压力、走出困境。目前,全国实体书店达7.8万家,其中1000平方米以上的实体书店超1600家。“我国实体书店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和动力同在,应不断激发活力、提升效能、做强实绩。”刘晓凯说。

  后疫情时代,实体书店依旧是市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在城市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全民阅读推动中可以发挥哪些独特作用?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野霏表示,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揽子针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实体书店发展如火如荼,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日益呈现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新风貌,构建起以读者为核心,立体式、多维度的文化消费新模式,成为引领北京文化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进商场、进社区、进园区、进楼宇;“店馆结合”“店厂结合”“书店+课堂+出版”等各具特色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渐次呈现;一批主题书店正在向市民文化休闲中心转变,一批专业书店正在向知识分享中心转型,一批新型书店结合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向智慧书城和数字化体验馆迈进……实体书店走上了转型发展的融合之路。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认为,实体书店已不再是单纯销售文化产品的场所,而是逐渐成为科学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的窗口,因此需要运用新媒体手段,打开封装在书本里的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要通过书店的枢纽功能,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引导人们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实体书店要加强编辑力和科技力。”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说,实体书店要提升自身的编辑力,优化图书组合,让读者尽快找到需要的图书;还应提升科技力,利用智能技术降低成本、扩展渠道。

  王野霏透露,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对书店创新融合发展的补贴力度,鼓励书店行业创新经营模式,提升品质和服务水平,让市民随时随地与书相遇,满足人们休闲与文化的双重需求,切实推动实体书店业高质量发展。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灯塔,是展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说,实体书店建设是一项关乎城市文化形象、保障市民最基本文化权利的系统性工程,对其持续进行扶持性投入是必然的,但仅仅做到资金和基础建设性投入还不够。“书店存在的价值在于阅读,书店依附阅读而存在,只有做好政府顶层设计、社会大力倡导、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民阅读的热潮氛围,进而拉动阅读消费,取得阅读实效,实体书店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记者史竞男)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天价“神药”变百姓“药神”并非遥不可及
天价“神药”变百姓“药神”并非遥不可及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120万元打一针,让癌细胞消失”——最近,中国首款获批的CAR-T药物刷屏网络。如此专业的医学术语登上热搜,既因为百姓对健康的高度关注,也折射出在天价“神药”到百姓“药神”之间,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

  所谓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药物,通俗地解释就是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T细胞,在体外通过基因工程修饰,使其变成一个装了GPS的“超级战士”,重新输回患者体内后,能有效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相比传统的手术、化疗和放疗,CAR-T疗法通过调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新选择和新希望。

  今年6月,复星凯特开发的阿基仑赛注射液成为中国首款获批的CAR-T药物。今年8月,国内首例通过该款CAR-T药物治疗的淋巴瘤患者,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出院。据媒体报道,自从上海的陈女士采用阿基仑赛注射液治疗1个多月后,发现体内暂时没有癌细胞,目前症状得到完全缓解,但后期仍需随访。网络上流出的销售订单显示,阿基仑赛注射液零售价为120万元/袋。

  CAR-T的疗效令人鼓舞,但120万元的天价也令人咋舌。好疗效和高价格这道选择题,因为承载了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期待,显得格外沉重。

  怎么看待天价“神药”?从治疗原理看,CAR-T作为一款个体化、定制化药品,每个产品都来自患者自身的T细胞。从对患者进行采血直至回输,一共经历几百个步骤。各个环节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每个批次都要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且不论已投入的大量研发费用,在起步阶段生产成本高企往往是难以避免的。

  其实,药品定价是一门“民生经济学”,需要在药物疗效、企业利润和百姓可负担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单纯地偏向哪一方,都会让这款药物自身的“生命力”大打折扣。

  对CAR-T来讲,当前降成本还有不少挖潜空间。包括对药品生产所需要的进口辅料和耗材加快国产替代,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推动自体CAR-T向通用CAR-T转变,引入商业保险降低支付压力等等。通过降成本、降售价,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从而进一步摊薄制造成本,CAR-T产品的生产使用才会进入一个“正向反馈”。

  最后,监管也要为创新药的上市和应用创造良好环境。近年来,我国药品监管部门在药品审评审批改革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首款CAR-T的获批上市也受益于此。但获批只是第一步,创新药从上市到进入医院、触达患者,中间还有一系列的环节要打通、路障要清除。

  继复星凯特之后,由药明巨诺开发的国内第二款CAR-T也已获批。更多“选手”进入,有利于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同时,CAR-T市场的扩大和成熟,也为未来的国家医保谈判创造了条件。

  创新药是大产业,更是大民生。只要企业、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从天价“神药”到百姓“药神”,并非遥不可及。我们期待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

    (本报评论员何欣荣、龚雯)

 
没有管不住的“痛”,只有放任造成的“伤”
没有管不住的“痛”,只有放任造成的“伤”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9月20日凌晨,北京市通州区一小区发生火灾,过火面积60平方米,造成5人死亡。经消防部门初步调查,火灾起因为3层租户将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带入户内充电时发生爆炸。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发生2000起与电动自行车有关的火灾,其中80%为充电时引发。

  电动自行车火灾造成生命财产损失频频刺痛公众的心。有鉴于此,应急管理部出台新规,明令禁止在民用建筑公共空间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然而,由于一些小区缺乏电动自行车停放及充电场所,充电桩数量也严重不匹配。一些人不得已心怀侥幸,把电池卸下后带回家充电;还有一些人缺乏消防安全常识,千方百计寻找渠道违法改装电池延长行驶里程。殊不知,每一次侥幸都潜藏着巨大风险,都极有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避免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最要紧的是从源头端减少风险。只有停放场所、充电设施充足,变堵为疏,住户才不会“打游击”,不必把电池拿回家充电而产生危险。

  另外,宁可“得罪人”,也不愿“死了人”。针对一些住户乱停乱放、电动车“上楼入户”、私自拉线与昼夜充电现象,一些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人员纷纷吐槽管理乏力——“总不能在每个楼道门口专门派人看着吧”“邻居说了又得罪人”。然而,公共安全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不怕“得罪人”,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悲剧的发生。

  此外,执法部门还应严格执法、及时执法。应急管理部制定的新规已正式施行,全国多地消防部门也相继针对严重违规行为开出“罚单”,充分释放了警示效应。不过,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尚未结合新规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存在执法不及时、麻痹大意等现象。

  生命安全高于一切。治理电动自行车火灾,既要时刻警醒、严防死守,又要变堵为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民生“短板”。没有管不住的“痛”,只有放任造成的“伤”。

    (本报评论员吴文诩、张骁)

 
美英澳赤裸裸搞核扩散是对世界极不负责
美英澳赤裸裸搞核扩散是对世界极不负责

( 2021-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观点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前宣布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并开展核潜艇合作。这种赤裸裸的核扩散行径有悖《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宗旨和核心义务,有损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及努力,对世界和平稳定极不负责。

  防止核武器扩散和核技术扩散,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宗旨和缔约国履约应尽的核心义务。美、英作为核武器国家,却向澳大利亚这样的无核武器国家出口高度敏感的核潜艇技术,对其发展军用核技术公然扶持,显然会造成核材料和核技术的扩散,对于朝鲜半岛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等热点问题的解决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一直以来,美国对某些盟友拥有核武器视而不见,却对另一些国家的民用核项目揪住不放。事实再次证明,美英在核出口问题上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并将核出口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

  澳大利亚口口声声说“不会寻求拥有核武器或建立民用核能力”,然而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武器缔约国和《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的缔约国,却引进具有战略军事价值的核潜艇技术,其行动哪里有恪守核不扩散承诺的诚意?澳方日前还宣布了一系列相关军备购买和防务合作计划,早些时候还表示将在未来十年斥资2700亿澳元(约合2054亿美元)加强澳军队远程攻击能力,国防开支大幅上涨40%。这些举动一而再、再而三给地区安全局势增加不稳定因素。如澳知名战略学家休·怀特所警告,澳大利亚是在冒险,这进一步放大了地区正出现“新冷战”危险的信号。

  美英澳一面赤裸裸搞核扩散,严重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加剧军备竞赛,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一面又声称要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保护所谓“共同价值观”。事实充分证明,他们所谓的规则只是个别国家制定的规则,要维护的只是符合少数国家利益的秩序,所谓“共同价值观”不过是粉饰其大搞“小圈子”政治、煽动集团冲突对抗的幌子。美英澳言行不一、肆行“双标”、漠视义务,狭隘的地缘政治观念暴露无遗,其卑劣意图违背时代潮流,不得人心,注定失败。

  美英澳的核扩散行径损害世界共同利益,国际社会应共同反对。相关各国和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内的相关国际组织应就美英澳合作发展核潜艇一事表明严正态度,以促进所有国家切实全面有效遵守国际核不扩散义务。  新华社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