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权威发布

03版:权威发布

0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05版:新华聚焦

06版:新华关注·清明

07版:新华深读

08版:新华深读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全文如下。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着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法治基础。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牢固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需要。
 
  ——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坚持知行合一、重在实践,引导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三)总体目标。通过不懈努力,宪法法律权威进一步树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日益浓厚,法治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法治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基本形成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任务


 
  (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学习教育,抓好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重点课程,不断深化思想认识、筑牢理论根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本领。加强宣传解读,通过媒体报道、评论言论、理论文章、学习读本、短视频等形式,运用各类融媒体手段和平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同普法工作结合起来,同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等结合起来,发挥好各类基层普法阵地的作用。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高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依托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深入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对法治领域错误思想观点的辨析批驳,帮助干部群众明辨是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
 
  (五)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刻认识,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牢固确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确立一批选题,组织法学专家和实践工作者深入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党内法规理论研究,强化依规治党学理支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研究回答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炼标识性法学学术概念,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和优势,促进法学研究成果推广和应用。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法治智库建设,加大对重大法治理论、法治文化研究课题支持力度,加强法律实务部门和理论研究部门的交流互动,为法治实践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开展法治文化科研教学,支持有条件的单位自主设置法治文化相关二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
 
  (六)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维护宪法权威。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制度,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系列宣传,推动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住“关键少数”,把宪法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学法清单,作为领导干部学法基本任务、法治素养评估和年度述法基本内容,增强领导干部宪法意识,促进领导干部带头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宪法纳入国民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持续举办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宪法晨读”等系列活动,在青少年成人礼中设置礼敬宪法环节,增强青少年宪法观念。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基础上建设国家宪法宣传教育馆,建设各类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升国旗、奏唱国歌等仪式仪礼和开展重大节庆活动,增进全社会对宪法的尊崇和信仰。把宪法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宪法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七)在法治实践中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注重公民法治习惯的实践养成,促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法治,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实践教育人民,推动全民守法。坚持科学立法,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把党的主张依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使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更好体现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以良法保障善治。坚持严格执法,强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意识,促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坚持公正司法,健全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促进司法文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坚持全民守法,让依法工作生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以案普法、以案释法,发挥典型案例引领法治风尚、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大力弘扬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法治精神,教育引导公民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强化依法治理,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改起、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引导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等,培养规则意识,培育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应对突发事件,依法加强应急管理,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办事。突出学习宣传党章,深入开展党规党纪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引导人们理性平和协商解决矛盾纠纷。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推动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
 
  (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民为邦本、礼法并用、以和为贵、明德慎罚、执法如山等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加强研究阐发、公共普及、传承运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法律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弘扬代表性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因地制宜建立基地,免费向社会开放。加强对法律文化典籍、文物的保护和整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挖掘善良风俗、家规家训中的优秀法治内容,倡导传承优良家风。
 
  (九)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生产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等文艺精品工程有机衔接的优秀法治文艺作品。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推动法治融媒体建设,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法治全媒体传播体系,创建法治品牌栏目、节目。推动法治文化数字化建设,以全国“智慧普法”平台为依托,组织开展法治动漫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建立全国法治文艺精品库,汇聚优秀网络法治文艺作品,逐步实现共建共享。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充分利用“三下乡”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下基层,在重大节庆日、法律法规实施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建好用好各种法治文化阵地,扩大覆盖面,提高利用率和群众参与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法治文化创作基地、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建设,完善建设标准,增强实用功能。注重发掘、研究、保护共和国红色法治文化,传承红色法治基因,建设一批以红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高质量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把法治元素融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入国家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共文化机构等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加强对县(市、区、旗)、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区域治理法治状况的研究评估工作。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为基础,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体验线路,形成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行业特色文化有机融合,促进法治文化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进网络等。加强基层单位法治文化形象塑造,建设法治“微景观”。着力提升市县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质量,推动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十一)加强法治文化国际交流。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外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内涵和法治主张。注重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法治文化作用,建立和完善相关纠纷解决机制和组织机构,推动沿线国家、地区开展法治文化交流合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和研究,推动海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于海外法律纠纷解决和涉外法律工作,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把法治外宣作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善于讲述中国法治故事,展示我国法治国家的形象,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影响力。举办法治国际论坛,开展与世界各国法治文化对话。
 
三、组织保障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法治文化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作为法治示范创建、精神文明创建、平安中国建设等创建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研究解决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完善优秀法治文化作品的鼓励支持政策,加大对法治文艺精品和法治文化基地的扶持力度,促进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和传播。将法治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统筹利用好现有经费渠道,拓宽资金来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法治文化建设。
 
  (十三)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机制。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和各地全面依法治省(市、县)委员会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司法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党委宣传、网信、法院、检察院、教育、财政、文化和旅游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各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加强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法治文化建设。各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法治文化建设。
 
  (十四)强化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实施法治文化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法治文化专业队伍建设。完善普法讲师团服务管理,推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健全法治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加强法治报刊出版网络队伍建设,加强法治新闻采编创作人员法治培训。发展壮大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力量,培育学科带头人。完善法治文化建设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
 
  (十五)培育推广典型。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加强培育法治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做好法治文化建设成果宣传和典型推广,形成良好氛围。
 
习近平电贺阮春福当选越南国家主席 李克强电贺范明政当选越南政府总理
习近平电贺阮春福当选越南国家主席
李克强电贺范明政当选越南政府总理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4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阮春福,祝贺他当选越南国家主席。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中越是山水相连的社会主义邻邦。去年以来,双方守望相助,携手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大成果,两国关系持续向好发展,共同谱写了中越睦邻友好新篇章。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越关系和两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我高度重视中越关系发展,愿同你一道努力,以构建双方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果,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电祝贺范明政当选越南政府总理,表示愿同范明政总理一道努力,稳步推动发展战略对接,加快构建互利共赢合作格局,为中越睦邻友好与全面合作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部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部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近日,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就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出安排部署。
 
  《通知》指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强化公仆意识、为民情怀,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结合各行各业实际,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通知》强调,要聚焦聚力重点任务,着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办实事,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办实事,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着力保障基层民生需求办实事,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着力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便民利民办实事,完善办事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实事,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通知》强调,要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第一步,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下属单位、深入工作服务对象,广泛听取意见、了解民生需求。要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聚焦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研究提出和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集中出台一批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推出一批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实施一批直接造福于民的项目工程,解决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矛盾纠纷。要深化岗位建功和志愿服务活动,带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推动形成各级党组织聚焦聚力、广大党员积极行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良好局面。
 
  《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组织领导,研究确定重点民生项目清单,协调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要注重分类分层次实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级党组织分别提出要求;要加强宣传引导,深入报道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充分反映基层的经验做法和实际成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安排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为基层减负,切实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 一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
一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评论员


  认真研读党史著作、用好红色资源开展党史教育、打造精品党课、创新学习方式……当前,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党中央部署,多措并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学习教育热潮正在逐步兴起。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体要求,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最根本的是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部署要求,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深刻启示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以史为镜、以史明志,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鉴往知来中砥砺前行,在乱云飞渡中把准航向,在凝心聚力中团结奋斗,共同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学党史,要在锤炼政治意识、磨炼政治能力的政治洗礼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船重千钧,掌舵一人。纵观党的奋斗历程,在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必须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把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凝聚起广大人民的磅礴之力。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必须善于用政治眼光看问题,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学思践悟中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征程上,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9100多万名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党史,要在立根铸魂、固本培元的思想淬炼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更好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革命理想高于天,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执着,到“愿拼热血卫吾华”的英勇奋斗;从“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怨无悔,到“哪里艰苦,我就应该到哪里去”的默默奉献……越是深入学习党史,就越能深刻感受到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信仰力量。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一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精神磨砺。行源于心,力源于志。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营养和动力,补足精神之钙、把牢思想之舵、高扬信仰之旗,方能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奋发的状态,时时叩问初心、处处践行使命,交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答卷。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党史,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的深入思考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毛泽东同志曾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我们党一步步走来,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学党史,贵在深刻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循道而行,方能致远。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们就能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学党史,要在继承光荣传统、发扬革命精神的党性锻炼中,鼓足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蕴含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人民的血脉之中。光荣传统不能丢,红色基因不能变。学党史,既要不忘来时的路,更要走好前行的路。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的新篇章——这是历史的呼唤,更是人民的期待。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这才是最美的春色
这才是最美的春色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4月5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的农民在田间劳作(无人机照片)。清明时节,万物生长。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多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春耕春种,一派忙碌景象,绘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              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苏州枫桥:“半晌讲台”授党史传真情
苏州枫桥:“半晌讲台”授党史传真情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刘巍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多位党员、老战斗英雄,义务当起宣讲员,在群众身边看不见的“半晌讲台”上讲党史,把党的故事和政策送到百姓心坎上。

  “孩子,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吧。爷爷年轻当兵时赶上台海局势紧张,一天晚上,接到支援浙江沿线的电话,全连队随即开拔,一日一夜不眠不休,到了浙江就布防,一心只为保沿海村民太平。”1941年出生的季根福说。

  “我入党快60年了,平时就喜欢给邻居们讲讲党的故事和小时候生活穷苦的遭遇。”家住枫桥街道东浜社区张步新村的季根福说。20世纪60年代他在无锡某部当兵。

  “爷爷,什么是初心?”小学生叶晓瑜的提问勾起了季根福的回忆, 也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在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多位像季根福这样的党员和老战斗英雄,义务当起了红色故事和革命精神的宣讲员。

  “说段党史给您听。”东浜社区80岁高龄老党员朱木根,由于心脏不好,无法参加集体学习。青年党员周子瑜得知情况后,主动“送学上门”,为其朗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一文。

  “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周子瑜的活力和热情感染,朱木根现场挥毫,书写了“红船铸就初心志,赤胆迎来大地春”14个大字,表达自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和美好祝福。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龙池社区成立“周听月谈”老党员工作室,枫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叶其中以在职党员身份,为基层党员和居民群众宣扬党史精神,倾听百姓心声,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动迁小区户数多,停车难成为顽疾。了解情况后,龙池社区随即普查业主车辆、摸底小区车位,共摸排划分出3219个车位,按每户业主车辆进行了首次分配。

  目前,已完成2469个车位分配。考虑到部分居民进出小区是为看望父母,短暂停留,社区还推出亲情卡,方便其出入。

  “‘半晌讲台’授党史、传真情。”枫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剑说,“我们要把党史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

 
税务总局曝光三起违法典型案例 严厉打击电子普通发票虚开
税务总局曝光三起违法典型案例
严厉打击电子普通发票虚开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王雨萧)为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电子普通发票虚开违法行为,各地税务部门会同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接连破获多起电子普通发票虚开典型案件,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曝光了三起典型案例。

  案例一:济南警税成功破获“5·08”“7·21”电子普票虚开案。2020年7月,济南警税联合专案组在已破获虚开发票案件基础上,继续深挖、迅速出击,捣毁暴力虚开窝点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初步查明犯罪团伙通过大量注册空壳公司,向8000余家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3万多份,涉案金额达30亿元,其中虚开电子普票2836份,虚开金额达1.72亿元。

  案例二:广东打掉一个电子普票虚开犯罪团伙,查获“假企业”64户。2020年11月,广东警税创新运用信息化“战法”,组织开展“打虚14号”专案行动,成功打掉一个电子普票虚开犯罪团伙。初步查明,不法分子以办理网贷名义,诱导急需贷款人员挂名注册成立空壳公司,采取暴力虚开手段,向643户企业虚开电子普票1482份,虚开金额达1亿元。

  案例三:重庆警税联手破获“11·18”电子普票虚开案。2020年12月,重庆警税联合国家税务总局驻重庆特派办,运用技术手段开展大数据分析,成功打掉盘踞在重庆、西安的电子普票虚开犯罪团伙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查获大量作案工具。经查,该虚开团伙控制空壳企业188户,向5173户企业或个人虚开增值税发票21338份,涉案金额3.68亿元,其中虚开电子普票7769份,虚开金额达4209万元。

  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电子发票推行范围逐步扩大,个别不法分子利用电子发票开具方便等特点,实施虚开发票违法行为,扰乱了税收经济秩序,侵害国家税收权益。税务部门将会同公安机关,对损害国家利益的税收违法犯罪个人和团伙,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露头就打”。

 
常益长铁路联络线、动走线T梁架设完成
常益长铁路联络线、动走线T梁架设完成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4月5日,由中铁十一局承建的常(德)益(阳)长(沙)铁路6标动走左线特大桥最后一片T梁成功架设。至此,常益长铁路480片T梁架设全部完成,为日后的铺轨施工打下坚实基础。常益长铁路全长15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
 
云南瑞丽三地调整为高风险地区 社区居民:少出门就是对疫情防控最大的贡献
云南瑞丽三地调整为高风险地区
社区居民:少出门就是对疫情防控最大的贡献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昆明4月5日电(记者姚兵)云南省瑞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4月5日发布通告,姐告国门社区等3地调整为高风险地区,鑫盛时代佳园小区等6地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通告称,经瑞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评估,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从5日19时起,瑞丽市有3个高风险地区,分别为:姐告国门社区,团结村委会金坎、弄喊片区(瑞丽大道以南),仙客巷和光明巷居民小组;中风险地区6个,分别为:鑫盛时代佳园小区,瑞京路红砖厂,星河蓝湾小区,双卯村民小组,下弄安村民小组,珠宝街老食品厂家属区。

  新华社昆明4月5日电(记者姚兵、张雯)5日一早,秦红来到设在自己小区门口的卡点,开始执勤。“居民如果有事情要外出,要找我开外出凭证,今早只开了两张。”她说。

  52岁的秦红家住云南瑞丽市勐卯镇瑞丰社区农机监理家属区,是该小区的网格助理员。去年以来就从事网格管理工作,协助相关部门管理小区里的5户16人。秦红说,平时要入户宣传相关政策,最近挨家挨户动员核酸检测,大家都很配合。

  瑞丰社区现居住3300多户1.2万余人,其中大部分是流动人口。瑞丰社区监督委员会主任尹南介绍,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瑞丰社区实施网格化管理,搭建了“网格长—片区网格长—网格员—网格助理员”四级网格管理体系,现有片区网格长15人,网格员256人,网格助理员372人。

  陈丽萍是瑞丰社区网格管理负责人,疫情发生后,每天都在瑞丰社区奔走忙碌着。她说,目前已对瑞丰社区的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进行了全员培训,各层级网格管理人员之间建立了工作微信群,社区网格管理正常有序开展。

  “网格员要挨家挨户查看,提醒居民做好日常防护,居家隔离期间,每户居民凭外出凭证,可以安排一人外出采购生活物品。对于需要帮助的特殊群体,网格员会随时上门服务。”陈丽萍说。

  郭亚芳是瑞丰社区一栋出租楼的房东,目前管理着31位租客。平时,郭亚芳不住这里,疫情发生后,她就搬过来和租客住一栋楼,方便为租客提供服务。郭亚芳说:“前几天做核酸检测的时候,我凌晨一户一户去敲门,带着他们到检测点,所有人都做完才回来。”

  除了做好网格员管理工作,郭亚芳还开展公共区域的消毒工作。她在药店买了酒精,定期在公共区域喷洒。

  瑞丽市政法委副书记余嘉说,目前全市共建立网格6900多个,共有网格员8000余人,各网格工作运转顺畅、推进有力。

  “我们支持政府的疫情防控工作,会督促居民做好居家隔离,减少人员流动。”秦红说,少出门就是对疫情防控最大的贡献。

 
借机哄抬“国货”价格是自断门路
借机哄抬“国货”价格是自断门路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近日,在微博、朋友圈和以虎扑为代表的一些网络论坛上,出现了国产品牌球鞋涨价和缺货的消息。一些网民发现,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的有些“限量款”球鞋价格飙涨,其中某品牌一款球鞋的价格涨幅达31倍。

  知名国产品牌的限量款球鞋在二手市场上存在一定溢价并不新鲜。然而,这一波价格上涨明显超出溢价范畴,远离价值规律。一件商品短短几天涨价数十倍,显然不是市场运行的正常现象。

  近年来,国产品牌在科技研发和外观设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的确有了迈向中高端市场的底气。加之当前一些洋品牌球鞋因其恶意“封杀”“新疆棉”行为受到中国市场冷落,消费者纷纷用脚投票支持国货,国产品牌遇到良好发展契机。然而,如果因为“炒鞋”导致球鞋爱好者买不到想要的球鞋,进而让国产品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断国产品牌升级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少数互联网平台打着“真假鉴定”等旗号,在“炒鞋”问题上借机推波助澜,还有一些平台为“炒鞋”“囤鞋”的年轻消费者提供信贷支持,扮演不光彩的角色。

  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始终是企业应当遵循的发展正道,借机偷奸耍滑坑蒙拐骗终究只会害人害己。对当前一些网络平台借机哄抬价格的行为,品牌方应当尽快动起来,维护品牌形象。监管部门也应积极作为加强监管和引导,维护市场秩序,为“国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记者周自扬)

     新华社广州4月5日电

 
小小红火蚁,为何九个部门一起防?
小小红火蚁,为何九个部门一起防?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于文静)日前,九部门联合启动全国红火蚁联合防控行动的消息引人关注。小小红火蚁,为何九个部门一起防?我们是否束手无策?哪些关键环节值得注意?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

  据了解,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现已在世界24个国家(地区)发生,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红火蚁取食农林作物种子、果实及根系,筑巢引起电线短路或设施故障,叮蜇人畜造成灼伤疼痛甚至休克和死亡,在城市公园绿地、农田、林地、江河堤坝,以及城乡垃圾场、撂荒地都有分布危害。

  近年来,受商品调运数量增加、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影响,红火蚁在我国部分省区传播加快。据农业农村部门监测,目前红火蚁已传播至12个省区市435个县(市、区),尤其近5年来新增红火蚁发生县级行政区191个。

  红火蚁威胁哪些地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润志表示,红火蚁繁殖力、适生性和扩散能力都很强。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南起海南、北到河北、东起东部沿海,西至西北内陆,共25个省份面临红火蚁入侵的可能,即使在北方非适生区,广泛分布的温室也可能提供合适的生存条件。

  对于红火蚁,我们是否束手无策?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2004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与林草等部门配合,加强监测防控,严格检疫监管。目前已集成综合防控技术模式,登记用于防治红火蚁的农药有效成分有8种,农药制剂达40种,以新二阶段法为主的防控技术模式广泛应用,无人机、饵剂散播器等新型设备也逐渐应用。红火蚁扩散蔓延得到一定遏制,大部分发生区发生程度控制在较低水平。

  据了解,广东加大资金、人力、技术投入,建立省、市、县、镇四级红火蚁科技指导服务体系;福建运用红火蚁防控新二阶段处理方法既保证防效,又减少用药量;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等一批零星疫情点被根除。一些地方农业部门通过购买专业化防治公司服务方式扑灭疫情。

  当前防治面临哪些难题,如何破解?

  专家们指出,当前主要面临检疫监管难度大、机构队伍薄弱和监测防控资金缺乏等问题。

  张润志表示,多数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基层植保机构缺少日常监测经费。建议设立中央财政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治转移支付专项,支持重点区域、新发区域红火蚁的扑灭防控、监测调查,各地财政也应加大保障力度。

  同时,要强化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检疫监管。按照“稳定省市级、加强县级、充实乡村级”的思路,稳定和保障植保植检机构队伍,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

  近日,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国家铁路局、国家邮政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检疫监管和监测调查,通过抓住春秋两季红火蚁活跃期,组织开展集中防控行动。力争通过3至5年的治理,有效遏制扩散蔓延。

 
大型丛书《共和国日记》 留存共和国永恒记忆
大型丛书《共和国日记》
留存共和国永恒记忆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史竞男)“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共和国日记》大型丛书日前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推出1950至1965卷、1979至1983卷。

  该丛书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编撰完成。以创新的治史方式,以编年体和记事体相结合的手法,每年一卷,逐月、逐周、逐日记载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囊括中央、地方和基层等各个层面,系统、翔实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取得国家发展建设的辉煌成就。

  专家表示,这是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大型丛书,既有大事要事的钩沉,又有历史细节的描摹,重现亲历者的见闻感受,且包含大量珍贵历史照片,生动记录下社会变迁和百姓生活变化,以文图并茂的形式留存共和国的永恒记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出版,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提供了丰富史料。

  据悉,该丛书第一期共60卷(1949年到2008年),其他各卷将陆续出版。

 
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电话 王毅:日本应以更积极心态看待中国发展
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电话
王毅:日本应以更积极心态看待中国发展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4月5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电话。

  王毅表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日作为长久的近邻和世界第二、三大经济体,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利合作,共同为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发挥积极作用。双方应珍惜和维护中日关系来之不易的改善发展大局,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和菅义伟首相去年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和精神,确保两国关系不折腾、不停滞、不倒退,不卷入所谓大国对抗。中方希望日本作为独立自主国家,客观、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而不是被一些对中国持有偏见的国家“带节奏”。日美有同盟关系,中日也签署了和平友好条约,日本同样有履行条约的义务。中方愿同日方持续推进务实合作,相互支持对方办好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以今明两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促进年和明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为契机,努力改善两国国民感情,把一个稳定、健康的中日关系带入下一个50年。

  茂木敏充表示,日中互为近邻,日中关系保持稳定发展对两国和地区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要。日美同盟不针对特定第三方,日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确保日中关系稳定发展的态度没有变化。日方愿同中方保持沟通,加强对话,增进互信,妥善管控分歧,为共同庆祝日中邦交正常化5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日方愿同中方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就互相支持办好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保持沟通。

  王毅阐述了中方在钓鱼岛、南海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反对日方介入涉疆、涉港等中国内政,要求日方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作为近邻对中国的内部事务保持起码的尊重,不要把手伸得太长了。

  双方还就区域合作、气候变化以及缅甸局势等国际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4月5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通电话时表示,希望日方以更积极的心态看待中国发展。

  王毅说,中国的发展不但使中国人民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也为促进地区稳定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促进国际合作的有利因素,也是日本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机遇。

  中方始终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坚定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支持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规则,坚定支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他国干涉中国内政。中方维护的不仅是中国的主权权益,也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王毅表示,某个超级大国的意志代表不了国际社会,跟随这个超级大国的少数国家也无权垄断多边规则。如果打着多边主义幌子,热衷于搞集团政治或大国对抗,甚至基于虚假信息对别国任意实施单边非法制裁,世界就会倒退到是非不分的丛林法则,这对广大中小国家将是灾难,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也不会答应。

  王毅强调,中国应该怎么做,中国人民才是主人翁,才最有发言权,不能任由某些外国的好恶来评判。各国都应首先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做好,都有权利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时携手应对共同面临的全球挑战。

 
包藏祸心的“美式干涉”不会有结果
包藏祸心的“美式干涉”不会有结果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若论今年西方愚人节的“最佳愚人奖”,恐无出美国驻港总领事史墨客其右者。此君4月1日谬言“香港选举不会产生有意义和民主的结果”,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的选举结什么样的果,应该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香港市民说了算,岂容相隔万里的美国置喙,遑论其派出事务机构的一介政客。但就是这样一个本应专注于提供签证及本国公民领事服务的机构,却越来越成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介入香港特区事务的“前台”。然而,此种包藏祸心的“美式干涉”注定不会有任何结果。

  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是宪制权力下的分内之务,也是国际通例下的应允之举,更是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的必要措施。史墨客以所谓“‘爱国者’定义候选人令选举无公信力和广泛代表性”,污蔑抹黑“爱国者治港”原则,暴露了美国“无法再利用选举漏洞扶植乱港代理人”的焦躁。

  请问史墨客先生:美国是否容许“非爱国者”成为总统、议员、大法官甚或公务员?您自己就职外交官时有无宣誓效忠国家或宪法?“勾结境外势力祸乱美国者”能否执掌权柄?

  公道自在人心。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允许不爱国的人进入管治架构,更不会容忍“叛国者”“通敌者”招摇过市。对此,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的多款条文都能予以佐证。那么,美国揣着明白装糊涂,所为哪般?不过是不甘心培养了这么久的反中乱港分子无法再搞乱香港特区、遏制中国发展。

  以史墨客为代表的部分美国政客口口声声关心香港的自由、民主、人权,甚至对黎智英等反中乱港分子被依法审判惺惺作态,却从不对因暴乱而失去生命、受到伤害的港人表达关切,从不对暴徒的打砸破坏、暴力抗法表现愤慨,从不对香港市民振兴经济、改善民生的深层次诉求表示支持。这样的伪善令人侧目。

  这些美国政客还妄言“香港国安法令社会充斥恐惧和压迫”,却无视香港国安法出台前后的社会乱治对比,仍极力为反中乱港分子张目,妄图令其逃脱法律制裁。他们称“修例风波”中的暴徒为“和平示威者”,却给美国街头的抗议者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他们指责香港警察的隐忍克制是“暴力执法”,却纵容本国警察或国民警卫队的武力与手段;他们诽谤香港独立的司法审判是“白色恐怖”,却毫不手软地对闯入国会山的示威者进行追捕和定罪。这样的双标令人不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国在涉港问题上的正义立场和举措,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次会议期间得到了白俄罗斯等71国发声支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16个国家的代表和有关国际机构对美国人权状况进行了评议,对美国提出了347条人权改进意见。

  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到底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香港市民给出了答案:238万多市民签名联署撑全国人大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决定,民调显示约七成市民认为完善选举制度增强了港人对香港前景的信心……

  在香港市民普遍希望通过“爱国者治港”选拔特区管治人才的强大民意下,美国部分政客竟出言“以一切有效手段回应”相威胁,其傲慢、霸道、无礼的本性暴露无遗。当香港市民寄望于特区在中央支持下实现发展、深层次问题在社会安定中得以解决时,美国部分政客竟恶语“香港竞争力降低”,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奉劝美方认清形势:以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为依托对中国内政和香港特区事务横加干涉,只会激起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同仇敌忾。

    新华社香港4月5日电

 
纽约大型集会反对歧视亚裔
纽约大型集会
反对歧视亚裔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权威发布
 
 
 
  4月4日,人们在美国纽约参加游行反对亚裔仇恨。
 
  当天,大量示威者在美国纽约举行主题为“停止仇恨犯罪、反对种族歧视、捍卫亚裔权益”的大型集会游行活动。
 
  新华社记者王迎摄
 
那岛·那人·那初心
那岛·那人·那初心
一封特殊的“家书”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陆华东、李雨泽
 

 
  “从你离开,已经32个月了,这些日子里我没有一天不在想你,可是你却再无法回应我了。”清明时节,王仕花专程来到开山岛,给亡夫王继才写了一封特殊的“家书”。
 
  开山岛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境内的一座小岛。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32年来以海岛为家、守岛卫国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如今,岛还是那座岛,斯人已逝,但岛上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一批批年轻人接过守岛接力棒,成为新守岛民兵,各行各业奋斗者到此汲取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
 
“忘不了和你一起在岛上的日子”


 
  “这些天,我又有许多的话想同你说说,虽然你听不见也没法回应我,但是我还是想和你说说。”
 
  提笔写信,只寥寥几句话,王仕花不禁潸然泪下,打湿了信纸,与王继才一起守岛的往昔岁月也一一重现眼前。
 
  1986年7月14日,有军人情结的王继才,瞒着王仕花,接下了到开山岛值守的“苦差事”。
 
  王继才多天没回家,王仕花急了。经过多方询问,她才得知王继才去守岛了。
 
  当年8月30日,王仕花第一次登上开山岛,搜寻“失踪”的丈夫,可只找着一个胡子拉碴、满身臭气的“野人”。
 
  “看到他为了守岛变成这副模样,一肚子气瞬间就没了,反而非常心疼他。回去后,脑海里都是他黑黑瘦瘦的样子。我必须到岛上陪着他、照顾他。”不到一个月,王仕花带着包裹,又上岛了,这次她再没有离开。
 
  狂风、暴雨、烈日、蚊虫、缺水、少电……开山岛虽小,可困难却一点都不少。
 
  王继才夫妇上岛前,来过10多个民兵守岛,最长的只待了13天,可他们却默默坚守32年。
 
  “刚开始没想过要守多久,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慢慢也就习惯了,舍不得离开。而且,老王脾气很倔,组织交给的任务,一定要完成。”王仕花说,在他们心里,守岛,从“有期限的任务”变成了“终生的使命”。
 
  守岛期间,两人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
 
  有人不解地问,两个人的小岛,升不升国旗又有何妨。王继才的回答斩钉截铁:“守岛就是守国,开山岛虽小,但领土神圣,必须升国旗!”
 
  2003年10月10日,灌云县人武部为王继才一个人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面对党旗,举起右拳,他庄严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32年,他守着岛,她守着他,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岛上的变化,你做梦都想不到”


 
  “我知道你最挂念的就是岛上的事了。你放心,岛上一切都好!这几年,开山岛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做梦都想不到的海水淡化系统、智能微电网系统等都来到了岛上,小岛夜里也有光亮了。如果你还在,肯定不会再因为摸黑走路摔跤了。”
 
  回忆往昔之余,王仕花在信中还不忘告诉老王开山岛的新变化。
 
  很长一段时间里,开山岛上一直缺电少水。虽然相关部门给配发了一台发电机,也会运淡水过来,但是为了给国家省钱,他们点了20多年煤油灯,喝了30多年雨水。
 
  “民兵守护海岛安全,我们守护海岛光明。”国网江苏电力(灌云开山岛)党员服务队获悉岛上缺电情况后,承诺一定把岛“点亮”。
 
  2018年底,风光储互补智能微电网系统及海水淡化系统在岛上开建。建设期间,工人就住在岛上的防空洞里。“点亮”了开山岛,不少工人的皮肤却黑了。2019年6月,智能微电网系统顺利建成投运,彻底解决了守岛民兵用电短缺难题。
 
  “不仅有电,还有淡水!”服务队队员王仲利指着岛上一个海水淡化设备说,现在岛上每天可生产10吨淡水,已实现“用水自由”。
 
  岛上自然生态也在变绿变美。
 
  “刚上岛时岛上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当时老王就跟我说,以后一定要把小岛建成绿岛,让上岛的人们能有一片乘凉的树荫,吃上一点鲜甜的水果。”王仕花说,他们种过白杨、槐树,都没活,直到第三年,才偶然种活了一棵苦楝树。再后来,更多树木、水果、蔬菜在夫妻二人的精心呵护下,在开山岛生根发芽。
 
“放心吧,咱们哨所有接班人了”


 
  “儿子遵照你生前的意愿选择了继续留在部队服役,咱们哨所也有接班人了。人多了,值守制度更完善了,你放心吧!”信至结尾,王仕花特意提及开山岛光明的未来安慰亡夫。
 
  2018年7月27日,积劳成疾的老民兵王继才,倒在了开山岛的台阶上。
 
  为了让王继才安心,当年8月6日,腿脚不便的王仕花正式向组织递交继续守岛申请:“继才的承诺就是我的承诺,我要把岛守下去,直到守不动为止。”
 
  传承这份精神的,不只王仕花。王继才离世后,当地成立了开山岛民兵哨所执勤小组,一批批新民兵踊跃报名,上岛值守。
 
  海风找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发出阵阵呜咽,但有一群新的守卫者正陆续赶来,誓将这份可歌可泣的精神延续——他们守的,不仅仅是一座岛,更是一颗爱国奉献、矢志奋斗的初心!
 
  共和国辽阔的海疆,注视着这群守岛报国的接班人!
 
  42岁的颜兵是第三批守岛新民兵之一。“王继才守岛卫国的感人事迹在我们当地影响很大,让我深受触动,于是我就报名守岛,踏着王继才的脚印,学习他爱党爱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把开山岛守好。”
 
  王继才的爱国奉献精神,正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连续几年,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奋斗者慕名来到开山岛,重温党史、淬炼党性、汲取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为了方便更多人到岛上参观学习,当地还专门打造了“开山岛号”和“王继才号”客轮。
 
  经常带学员到开山岛学习的灌云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孙国华说,开山岛不仅是黄海中的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座彰显新时代奋斗者价值追求的精神丰碑。通过开展“争做王继才式共产党员”学习交流和“王继才式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当地涌现出一大批学习王继才先进事迹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王继才走了,但更多“王继才”正在新时代不断涌现!
 
     新华社南京4月5日电
 
 
金刚台上,舍女护战友的“金刚侠”
金刚台上,舍女护战友的“金刚侠”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新华社郑州4月5日电(记者王圣志、牛少杰)巍巍大别山,雄伟金刚台。在这里,流传着一段悲壮动人的革命故事:大别山女游击队员张敏,在敌人搜山时为掩护战友,痛失出生仅六天的女儿。这位痛失爱女的母亲,却收留了十几个孤儿,把他们抚养长大。

  八十多年弹指一挥间,这座英雄之山历经沧桑,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迎来了绿色发展的绚烂春天。

为掩护战友痛失爱女 她却收养十几个遗孤


  又到清明时节,曾祥有再次登上金刚台,这是大别山河南境内的最高峰。他手捧鲜花,来到奶奶张敏战斗过的地方。这里还安葬着他的一位存世仅六天的姑姑,也埋藏着奶奶的一段辛酸往事。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离开后,鄂豫皖苏区几乎全部丢失。为了革命斗争需要,部分红军战士、伤员、妇孺等陆续转入大别山腹地金刚台,后组编为赫赫有名的“金刚台妇女排”,依托沟壑坚持斗争,张敏就是其中的一员。中共商南县委继续率领游击队和妇女排以金刚台为屏障、以洞穴为据点,坚持了长达三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赢得了“三年红旗不倒”的美誉。

  1936年冬,金刚台下起了大雪,敌人又趁机搜山“围剿”,而五天前张敏刚生下一个女儿,母女俩和战友藏身在金刚台上的一个山洞里。由于经常缺粮断炊、营养不良,导致张敏身体较差、缺少奶水,孩子常常饿得哇哇直哭。

  随着敌人的步步紧逼,孩子的哭声随时都会暴露十几个战友的藏身之处,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此时此刻,张敏来不及多想,将空瘪的乳头塞进孩子的口中,然后紧紧地捂着、捂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短短的十几分钟,就像几个世纪那么漫长……

  终于,敌人走远了,战友安全了,张敏却发现孩子早已没了呼吸。张敏的心碎了……她含着热泪喃喃自语:“孩子,娘对不起你!娘实在是没有办法啊!”

  被保护下来的战友们,先是呆呆地看着,接着是默默地流泪,过了很久很久,大家才一起用手扒了一个土坑,准备把孩子小小的遗体掩埋起来……可是,张敏怎么也舍不得放下怀里的孩子,就在那里紧紧地抱着、默默地看着……

  “多少年后,奶奶讲起这段往事,眼里还是噙着泪花。”曾祥有说。

  两天后,张敏的丈夫曾少甫下山筹粮归来,得知女儿夭折后,虽然内心也很痛苦,却并没有埋怨妻子。

  “爷爷当时是便衣队长,他坐在地上叹了几口气,转身就去安慰奶奶。”曾祥有非常能理解他们的举动,“爷爷奶奶不是心狠,他们知道要革命就会有牺牲,而且在整个革命斗争期间,他们夭折的不止这一个孩子。”

  在曾祥有的印象里,爷爷奶奶很喜欢小孩,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还在1929年到1932年之间,收养过十几个贫苦人家的孤儿和英烈后代。

  “这十几个小孩要是没人管很可能是死路一条,爷爷奶奶把他们带在身边、带上了金刚台,抚养长大后纷纷投身革命队伍。”令曾祥有印象深刻的是,1972年,奶奶收养的一个孩子辗转找到了曾祥有家,但奶奶已去世四年,“回忆起在金刚台的日子,她跟爷爷两人相拥痛哭。”

每天都有生死考验 她们靠信念擎稳红旗


  为了围剿山上的游击队员,敌人将金刚台全面封锁,叫嚣着要“抽干塘中的水,捉尽离水的鱼”,妄图将革命战士困死在金刚台上,妇女排的生存陷入极度困境。

  商城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四级调研员涂白松介绍,敌人反复搜山,甚至推行“户籍连坐”,把山区群众迁到集镇或围寨中;她们常年只有一身破衣服,缺粮、缺医,在阴冷潮湿、虫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里过着“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果当食粮”的日子。

  “据奶奶回忆,妇女排里有不少年轻人,即便有山洞也不敢久留,她们常年穿梭在荒山密林间躲避搜捕,还要采药医治伤病员,一些女战士衣服勉强蔽体,”曾祥有说,“三年下来,她们几乎成了‘野人’。”

  在极度艰难的环境里,她们饿了摘野果,渴了喝泉水,忍饥挨饿勉强生存,但没有盐却是个大问题。为了获取食盐,曾少甫和张敏想了很多办法。

  “我爷爷下山寻找食盐,把食盐化成盐水,反复把棉衣浸入盐水再晒干,然后穿在身上,躲避搜查带进山里,再把棉衣脱下来交给奶奶,泡在水里把盐化开。”曾祥有说。

  在敌人残酷的封锁和“清剿”中,妇女排历经艰难困苦,顽强战斗,这面“红旗”始终不倒,创造了鄂豫皖游击战争的奇迹。

  1937年后,妇女排按照上级指示,前往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七里坪参加新四军四支队,奔赴抗日战场。张敏遵照组织决定,留在老家固始县从事地方工作。

  然而,在大别山长期的艰苦生活,让她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和哮喘,后来随着病情的加重不得不停止工作。1956年曾少甫离休,组织为了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拟安排他们去干休所休养,但曾少甫拒绝了:“我休息了,不能为国家做事了,住在城市吃国家闲粮,我吃不下去啊。”后来,张敏跟随曾少甫到固始县段集镇农村老家生活。1968年7月,张敏因病逝世。

烈士英魂若有灵 此时此景可告慰


  青山耸立,松涛阵阵,杜鹃吐艳,山花竞芳。

  在金刚台上,悬崖峭壁之上有70多个山洞,当年红军战士、伤病员和游击队员曾在此居住,这是他们的天然避难所和战斗堡垒,被后人亲切地称为“红军洞”。如今,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洞”,颂扬着英雄的故事,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课堂。

  据金刚台猫耳峰景区负责人张发兵介绍,金刚台的美景和红色故事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自2009年以来年均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红军洞”是他们必去的地方。

  “近年来,商城县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坚持‘红色托底、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油茶、旅游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2019年5月宣布全县实现整体脱贫摘帽,2019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一万四千元。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告慰英魂了!”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商城县委书记李高岭说。

  “从我太爷爷算起,全家八口人参加革命斗争,五人牺牲,因为当时不革命就没活路。”曾祥有动情地说,“我的先辈们一直盼着过上好日子,这一天终于来了,他们应该含笑九泉了!”

 
保持与人民紧密联系、不断顺应人民期待的政党 埃及社会主义党总书记沙班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保持与人民紧密联系、不断顺应人民期待的政党
埃及社会主义党总书记沙班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新华社开罗电(记者李碧念、吴丹妮)“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艰苦奋斗,不断顺应人民的期待,这个政党是可以供各国政党学习的典范。”埃及社会主义党总书记艾哈迈德·沙班日前在位于开罗的该党总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沙班说,中国共产党成功满足了人民对国家富强的期待,带领中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堪称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在沙班看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与人民的紧密联系,向人民兑现承诺,赢得人民信任,通过不断的反腐败进行自我净化,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沙班曾三次访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埃及和2018年他自己访华期间,曾两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对习近平总书记的印象,沙班称赞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坚持自己的信仰,忠诚履行肩负的使命”。

  沙班近来撰写了不少关于中国的文章,向埃及各界介绍中国脱贫攻坚成就和抗击新冠疫情经验,目前他正在写一本有关中国发展经验的专著。

  沙班认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很快控制住疫情蔓延,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此外,中国还向很多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介绍抗疫成功经验,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

  谈及埃及和中国的双边关系,沙班认为,埃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方合作可真正实现双赢。他介绍说,埃及可以向中国学习减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可凭借其区位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并愿意同全球各国政党一道,为提升人民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沙班说。

 
你们长眠,我们常念 新华社记者追忆扶贫英烈
你们长眠,我们常念 新华社记者追忆扶贫英烈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聚焦
 
 
 
  脱贫攻坚战胜利了,1800多名“战士”永远地留在了战场。

  清明时节,新华社记者回忆那些印在头脑里的战士面孔,说一些藏在心底的感慨。

你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写照


  我清楚地记得,余永流是2020年12月1日早晨去世的。当天11点多,我从遵义那边得知消息。

  余永流是贵州遵义市汇川区观坝社区的驻村干部。连日加班后,他身体突发不适倒在岗位上。当天下午,我看到了当地干部在他电脑里发现的《呈公主殿下书》。

  信落款2018年4月28日,那是余永流请缨驻村不久后,写给未满月女儿的。

  信600来字,却是我从没有见过的:不仅是文言文的写法,更是字里行间对孩子的爱、对扶贫的情、对国家的义。

  我们依据这封信和他的生平,采写《小“公主”,这封家书爸爸再也没机会读给你听》,第二天播发后,大量网友留言,有人说,信让人想起《出师表》。

  他去世5天后,我到观坝社区采访。说实话,当时还有点忐忑,担心余永流只是因为这封信火。

  我走进贫困户家。冯先友说起他儿子查出血液病后,一家生活困难,余永流四处奔走,为他们争取救助,儿子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姚国和说,平时看余永流工作很拼,没想到他孩子那么小,“泪奔,一路走好”。

  我采访他的同事。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余永流带他们去四川帮贫困户孩子上户口、办低保;为了吸引企业投资,他多方联系,还自己画了图纸;五个多月的茄子销售期,他早起到地里督促群众采摘,夜里做销售台账,有时熬通宵。

  他的妻子吴学义手机里保存着一段视频。

  “我走喽,我走喽,你就在这里玩喏!”

  “爸爸——”

  乡间小道上,女儿左顾右盼玩耍,余永流开玩笑似地呼唤,女儿抬头,张开双臂扑向爸爸。

  “女儿太小,她好像已经把爸爸忘记了,这让我很难过。”吴学义说,“不到6岁的儿子,还记得爸爸,有一次老家有人过世,棺椁停在外面,他非要过去看,说‘爸爸在里面’。”

  我觉得,余永流信里写“国之大计”“不辱使命”,不是空话套话,而是他的心声。从他的言行看,他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但也是实干派,他的一生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写照。

  33岁的余永流、45岁的马勇、56岁的徐先文……身处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这些年我采访多名牺牲干部的事迹,他们的忘我奉献深深触动我。没有他们,不会有今日脱贫攻坚成果的取得。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记者李惊亚)

你是我未曾谋面的大凉山兄弟


  “又梦到哥哥。梦里看他一身泥,很难过……”4月3日,大雨,我接到蒋茹倩的电话。

  她的哥哥蒋富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回到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大凉山。2016年8月22日,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四峨吉村第一书记的他,突然倒下再没醒来,才26岁。

  电话勾起回忆,2017年以来我们三次到大凉山采访蒋富安事迹,次次心痛——

  四峨吉村在九口峡谷的高山上。我数过,紧邻悬崖的公路连续盘旋50多个弯。这是蒋富安带领村民修的路。2016年前村里只有破旧的土坯房,没公路,没水喝,人也懒散。最难忘原村主任欧其尓吉说,蒋富安的牺牲让村里人惊醒:“全村人都自发打火把下山来,围着他哭啊,哭他走烂三双鞋,哭他好兄弟,哭他不回来……”

  他没给家里留下什么钱。在盐源县蒋家逼仄的房间里,转身都很难。蒋茹倩拍着一个短小的沙发,说哥哥回家没地方睡,睡沙发脚都伸不直。而面对村里孤儿,他一次次掏空口袋。

  他没留下孩子。“他从当第一书记到牺牲,就回了两三次家,一次是火把节,一次是结婚,才一两天就走,和嫂子见不了几面,都是很累的样子。哪有这样的哦?”蒋茹倩说。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几张照片,他和凉山州原2072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们,像极了覆盖大凉山的平凡草木。

  “本来青岛有好工作,他非要回凉山扶贫,倒赔违约金,助学贷款也没还完,他为什么?”蒋茹倩比哥哥小7岁,2020年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坐班车去四峨吉村找答案。

  答案是什么?我问蒋茹倩,她看到,结实的公路通到村组,山头建着水塔,从十几公里外引来清水;老乡赶羊赶牛背土豆,人人都在忙。

  “他自夸过,从工作单位州审计局争取到两万斤土豆种子,哥哥帅不帅?”蒋茹倩说,那些种子就是答案,变成了贫瘠大山上的收获,值得!

  在蒋家,我见到一个3岁男孩。那是蒋富安去世两年后,蒋妈妈又生下的一个孩子。

  “阿爸白天坚强,但晚上都睡不好,梦里经常喊哥哥的名字。”蒋茹倩2019年入了党,她希望当哥哥那样的第一书记,振兴大凉山,延续哥哥的志向。

  青春可贵,奉献无价,蒋富安就是我的兄弟,未曾谋面却无比熟悉。我向着凉山方向深深鞠躬。 (记者谢佼)

你们要是在就好了


  早生的白发、密布的皱纹、朴实的话语……跑过脱贫攻坚的记者,脑子里都有这样的扶贫干部形象。然而从江西修水县采访归来,我最常想起的是两张笑容满溢的面孔。

  他们是吴应谱和樊贞子夫妇,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对象中,他们两人的名字紧紧相连,牺牲时分别为28岁和23岁。

  2018年12月16日,人们沿着崎岖狭窄的公路,在下方的水潭中找到他们。那天是他们新婚第40天。

  翻看一张张合影,两张笑容满溢的面孔好似两个孩子。他们结婚登记日选的是“6月1日”。樊贞子送给吴应谱的新婚礼物,是一本用彩笔记录爱恋时刻的纪念册,充满童趣。最后,樊贞子写上“未完待续”。

  在吴应谱的农村老家,我看到他的家门前挂着一对印有“囍”字的大红灯笼,旁边贴着白色挽联。那一刻,我的心被狠狠地刺痛了。

  他的同事告诉我,应谱年纪不大,却是独当一面的“扶贫好手”。贫困户古和平是个犟老头,常和村干部“不对付”。吴应谱总是笑嘻嘻地往他家跑,介绍公益岗位,帮助改造土坯房,有时还睡在他家。一天深夜下起暴雨,吴应谱骑上电动车赶往老古家,看到他安然无恙后才放心离开。

  老古提起往事,有些酸楚。“过去,我脾气不好,但我知道他是真心为我好。”

  我问老古:“既然你对应谱感情这么深,那你还记得他的手机号吗?”

  他脱口而出手机号,并说“一辈子不会忘记”。

  樊贞子帮扶过的游承自,年近8旬,忘了很多事,却记得贞子牺牲的日子。贞子走后,游承自有一天梦到她喊爷爷,老人答应着从睡梦中醒来,醒来后,泪流满面。

  是什么让村民对他们念念不忘?我想,那是因为吴应谱和樊贞子夫妇真正关心着村民的吃穿冷暖,感受着村民的喜怒哀乐,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今年清明,一些人在朋友圈缅怀他们——

  “你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普通人,善良爱笑的你说自己很感性,见不得有人这么贫困……要是你在就好了,总能把快乐带给所有人。”

  两年过去。脱贫攻坚胜利了,我们笑着往前走,一回头却发现,有的人永远留在了过去。

  你们要是在就好了。    (记者赖星)

你有了更多的接棒者


  快到清明节,我看到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覃蔚峰发了几条朋友圈,黄文秀墓前摆满鲜花。一问才知道,最近有很多人去看文秀。

  算起来,到现在,文秀已经走了快两年。我心生唏嘘:4月本是这个明媚姑娘的生月。

  2019年6月18日那晚,我开始追踪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山洪中不幸遇难的资讯。第二天我到一线,采访文秀的亲朋好友和村民,不舍的感觉挥之不去:她的美好随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清晰,也让离去愈发残酷。

  文秀的牺牲,给家人带来伤痛。文秀唯一的姐姐黄爱娟本在外地工作,现在回家照顾年迈的父母。

  4日一大早,黄爱娟和家人一起到陵园,蹲在文秀墓前,跟妹妹诉说家里近况。

  “请代我给文秀送一枝鲜花。”我拜托黄姐姐。

  文秀应会放心。战友们懂她。覃蔚峰在她墓前设计了一块汉白玉的扶贫日记雕塑,那是她扶贫的见证。

  家人也懂她。父亲黄忠杰身患癌症,爱女去世后他说自己会坚强,与病魔斗争,“让文秀放心”。他谢绝慰问金:“我们不能给党和国家添麻烦。这些钱,村里扶贫用得上。”

  黄文秀的“接棒者”、现任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兴告诉我,村里贫困人口已“清零”,办了村集体企业,砂糖橘、清水鸭、油茶产业更兴旺。这个清明,不少村民在网上拜祭她。

  我采访的不少驻村干部,提到文秀的影响,不是因她牺牲,而是她的纯粹和投入。比如,她的扶贫日记绘制了村“贫困户分布图”,密密麻麻标注着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有人问文秀,为什么要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她回答:“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我采访得知,今年1月,百坭村村委换届选举时,多了3张年轻的新面孔,他们是主动回村的大学生,想向榜样学习。他们接过文秀的接力棒,踏上崭新征程。我想,文秀知道了,会高兴。      (记者何伟)

你们是守住阵地的战士


  我当记者5年多,跑了5年扶贫。

  云南曾经的四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都有倒下的扶贫干部。

  倪明真,来自地处滇东北要冲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他在海拔2700多米的彝族村寨当了20多年村干部,这里贫困发生率最高时达70%。2017年他被确诊白血病,第一次化疗后,第二天就从医院赶回村,忙着村里发展生态养殖,把土坯房改成砖混房,他自家是全村最后一个完成改造的。2018年7月,我采访他时,他头发基本掉光了,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晚上10点多回家。他当时告诉我:“如果老百姓下一届选我,我还要尽力干好。”没想到,5个月后,他走了。

  吴志宏,在滇南的红河州史志办工作27年后,前往红河县三村乡驻村扶贫。在这个哈尼族聚居的贫困乡,他忙着改造危房、解决用水困难、发展产业,顾不上对家人嘘寒问暖,更别提团聚:妻子食用野生菌中毒,他没有回去;驻村近20个月,他几乎没给读大学的儿子打电话,微信交流也很少;与父亲居住的小区一街之隔,但他去世那年只回家两次,见父亲一次。他突发脑溢血那天是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我不会忘记。75岁的吴爸爸说,他觉得儿子没有离开,因为儿子捐献的器官帮助3名器官衰竭者重获新生,2名失明者重见光明。

  王秋婷,乌蒙山腹地的昭通市大关县打瓦村驻村工作队员。她2个月遍访22个村民小组,平均每天走2万多步,走烂两双运动鞋。事故发生那一刻,坐在车上的她正跟男朋友通电话,两人本来即将领证。记得我去采访时,她在“双11”给新家添置的床上用品、锅碗瓢盆陆续寄到。

  吴国良,当过中学老师、村支部书记,最后一个职务是昆明东川区汤丹镇扶贫办副主任。他的公务车辆坠下深沟后,我采访他的父亲、弟弟、妻子,后来他全家都成了扶贫队员。父亲年近花甲,老党员,说“儿子是他的榜样”,一直在村里干扶贫。妻子原来是镇上普通职工,后来到邻村扶贫。弟弟本在外地工作,吴国良去世后,他也回到东川扶贫,说“完成哥哥未竟的使命”。

  我采访过近10位牺牲的扶贫同志,最小的26岁,最大的近60岁,有汉族、彝族、纳西族等。他们大多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就像一个个战士,守在一个个阵地,必须攻下贫困这个堡垒,哪怕“5+2”“白加黑”,都不会停下脚步。

  正是这些战士,通过自己的点点滴滴,积年累月,拉近了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不就是初心吗?

  我记录他们,是做好记者的本职。同时,我也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与他们的身边人相处聊天,安慰帮助。(记者杨静)

你是百姓盼归的燕子


  4月3日晚,大源村的驻村干部刘云慧发来信息:村民今天又自发祭奠了诗燕书记,现场让人止不住眼泪。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1日已有20多名村民祭奠过他。我打电话过去,刘云慧声音低沉,还在哀伤中。

  白天,大源村50多名村民,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娃娃,带着自家酿的米酒、山上采的杜鹃,汇聚到“燕归路”上,追思湖南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

  大源村是黄诗燕生前的脱贫帮扶联系村。曾经,大源村人用了17年打下路基,始终还是条乡村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时任县委书记黄诗燕的大力支持下,这条路2017年硬化成了水泥路。黄诗燕因劳累过度牺牲后,村民为纪念他,将路命名为“燕归路”。

  71岁的张艮花蹲在路碑前,慢慢倒上三杯酒,泪水划过脸上的皱纹,“黄书记,我带孙女来看你了。我不会说话,但我们世世代代都会感谢你,记得你。”

  村民的讲述,让我想起2019年黄诗燕去世后去采访的情形。

  在我国基层党政权力体系中,县委书记责任重大。要做县委书记的报道,挑战比较大,我们也有些惴惴不安。

  我当了10年的“三农”记者,与村民打交道比较多。这些村民平时面对镜头都紧张,如果多拍几遍,还会手足无措。但在讲述黄诗燕时,我见到了最生动、最放松、最真切的他们。

  有人缓缓讲述、默默流泪,有人娓娓道来、泣不成声,有人刚刚还沉浸在温馨的故事中,下一秒却手捂着脸,痛悔最后一次见黄书记时明明看他脸色不好,手掌冰凉,却没有提醒他去看医生。

  采访后,我在房间走来走去,思考:这位县委书记,到底是做了什么,才会让老百姓如此亲近和怀念?

  整理笔记,我尝试列出答案:老黄牛、父母官、家里人。

  炎陵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罗霄山片区。2011年起9年时间,黄诗燕带着大家把黄桃种植面积从5000亩增加到8.3万亩,4811户贫困户因此稳定脱贫。他不喜欢抛头露面,但为了黄桃销售,屡屡“站台”当推销员,百姓都说“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

  2014年,炎陵县有1.49万户住房存在安全隐患,需投入6亿元,而当年全县财政收入仅7亿元。黄诗燕发“狠话”拍板: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住上新房!

  易地搬迁贫困户张连军说:“黄书记3年来我家19次,怕我们搬下山不习惯,还给每家配备杂房和菜地,什么事都给老百姓考虑到,真的比亲人还亲。”

  他叫诗燕,也如燕子衔泥般垒起了老百姓的“幸福窝”。他去世后,老百姓对他自发的悼念,让我深切理解了“政声人去后”的含义。

  不止黄诗燕,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官”县委书记群体里还倒下了姜仕坤、泽小勇、蒙汉……老百姓会记得他

          (记者周楠)

  扶贫英烈已化身青山绿水,我们能做的就是经常想念,接续奋斗。

(执笔:熊争艳、屈婷)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为有牺牲多壮志:“高极”之上的精神高地
为有牺牲多壮志:“高极”之上的精神高地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新华社拉萨4月4日电(记者翟永冠、张兆基、格桑朗杰、田金文)4月4日,清明时节,西藏阿里的党员干部、解放军、学生及群众,聚集狮泉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灵。

  西藏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南极和北极之外名副其实的“高极”。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一代代奋斗者,守护边陲,建设边疆,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人间奇迹”。

  伟大的事业,皆有精神,惟其精神,才能历久弥新,赓续传承,焕发出跨越时空的力量。

  一面红旗——挺进!挺进!挺进!人民的队伍到藏北


  羌塘草原,海拔4571米,进藏英雄先遣连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71年前,来自7个民族的136名战士,组成进藏先遣连,在党代表李狄三的率领下,从新疆出发,挺进西藏阿里。

  1950年9月9日,先遣连到达阿里改则境内,日加木(扎布村)成为被和平解放的村,插上了五星红旗。

  当年10月28日,先遣连进驻海拔4571米的扎麻芒堡,帮助农奴放牧、打柴、打土匪,就地做好越冬准备。但冬天的扎麻芒堡,条件极其恶劣,先遣连陷入断粮、断盐的危险境地。一场高原病在战士中蔓延开来,一些人全身浮肿、吐血,死亡人数一天天增多,最多时先遣连一天举办11场葬礼。最艰难的时刻,李狄三坚定地说:“先遣连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像钢针一样扎在阿里大地上。”

  但牺牲仍在继续。等到先遣连最终挺进阿里的噶大克,已经牺牲了63人。

  李狄三、巴利祥、吐尔逊、徐金全、阿廷芳……雪域高原永远留下了这些鲜活的生命,永远镌刻下这些如山的名字。

  “挺进!挺进!挺进!人民的队伍到藏北,赶走帝国主义势力,为了国家统一。”当年李狄三所做的《挺进歌》,豪迈之情留存至今。

  如今英雄已逝,但这种不怕苦不怕死、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如巍巍丰碑,永驻乾坤,在高原生根发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一座丰碑——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烈士陵园内,孔繁森墓旁,一簇簇红柳坚韧挺拔。

  孔繁森,就是高原上的红柳树。

  “西藏的老人就是我的老人,西藏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孔繁森给患肺病的藏族同胞吸痰,用胸口为聋哑老人暖脚,用不高的收入养育孤儿。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因公殉职,时年50岁,身上有两件遗物:8元6角钱和他去世前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71年来,人民英雄的事迹在高原流传。

  战士杨天仁在先遣连行军途中因为冻饿昏倒,掉了队,之后被牧民救回了家。苏醒后,他不住帐篷,只睡羊圈,因为部队有纪律:不得侵犯民宅。归队前,他留下两块银元。那不仅是他唯一的财富。

  在海拔4700米的革吉县,被当地干部戏称为“兜底县长”的武云鹏,床头上就摆着一本关于孔繁森的传记。这位来自中国联通集团的援藏干部,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向上申请援藏资金上亿元,心系当地的供暖、供氧、供水等民生兜底工作。

  “在这么高的海拔上,连呼吸都要用尽力气,但我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所以要加速奔跑,为老百姓做更多的工作。”武云鹏说,“即使我牺牲身体健康,没顾上家庭,也是值得的。”

  一段奇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一间低矮的土房里,两个挂面箱子拼叠起来,盖上木板和报纸,便是阿里札达县前县委书记刘继华的办公点。

  1976年10月,刘继华响应国家号召,扎根在了“天边阿里”。当地老百姓说,札达县的道路,是刘继华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

  为官17载,这位“清贫苦行僧”深入基层,一切从简。在阿里博物馆想要为刘继华布展立传时,竟然找不到一张可用的照片,只有一张贴在档案上的二寸头像。

  在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妇女主任群宗卓玛带领群众抵边放牧,像钉子一样驻守在祖国边疆,守护国家领土完整。

  在改则县抢古村,党支部书记尼玛顿珠领导村民成立合作社,统一安排劳动力生产,组建了施工队,办起了农机修理厂和商店。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近1.5万元,实现全村脱贫。

  放眼整个阿里,2016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群众6183户23159人全部脱贫,7县实现脱贫摘帽,139个贫困村退出。“十三五”期间,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4亿元,是2015年的1.68倍。

  伟大的精神,焕发出了改天换地的力量。

  阿里博物馆副馆长俞江说,阿里是“世界屋脊的屋脊”,更是培育献身理想信念的精神高地。

  “伟大的发展奇迹,正如狮泉河烈士陵园大门两旁镌刻的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俞江说。

 
蓝天英雄纪念墙下的对话 空军某旅官兵深切缅怀蓝天英烈活动侧记
蓝天英雄纪念墙下的对话
空军某旅官兵深切缅怀蓝天英烈活动侧记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中部战区空军某旅官兵在中国航空博物馆缅怀英烈(4月3日摄)。     新华社发(孙威摄)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清明,中国航空博物馆蓝天英雄纪念墙下,前来缅怀英烈的中部战区空军某旅官兵,向1800余名长眠于蓝天的英烈庄严敬礼——没有见过你的样子,但想向你的名字致以庄严军礼。

  列兵蔡易昆一早就换上了洗熨得平平整整的军装——这是他入伍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也是他第一次前往蓝天英雄纪念墙缅怀蓝天英烈。

  进入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中国航空博物馆,迎面是巨大的“蓝天魂”雕塑,象征过去、现在、未来三代飞行员的巨型石刻头像并肩而立。雕塑后的英烈墙上,镌刻着为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牺牲的空勤英烈的姓名。

  名单的起始,就是蔡易昆耳熟能详的名字:孙生禄、杜凤瑞、范万章……入伍前,这些名字对于蔡易昆来说,只是遥远的“传奇”。而当自己同样穿上一身“空军蓝”的时候,他才认识到,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部人民空军的历史,是在战斗中成长的光荣史,也是一部跨越发展的奋斗史。

  指导员孔艺轩看到了刘刚的名字。试飞某型飞机时,试飞员刘刚突遇发动机空中停车。按规定,他应该在2秒钟内弃机跳伞。然而,刘刚选择用生命一搏,决意将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飞机飞回去!人们没能找到刘刚的遗体,骨灰盒里,是一架小小的飞机模型。

  目光定格在“冯思广”几个字上时,四级军士长刘凯久久伫立。刘凯入伍的第三年,空军飞行员冯思广在训练时遭遇重大特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放弃最佳跳伞时机,壮烈牺牲。“冯思广保护的那座城市,就在我的家乡。”刘凯说,“他比我大5岁,如今,我已经34岁了,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28岁。”

  其实,纪念墙上的大多数英烈,都与现场的官兵年纪相近。

  孙生禄,牺牲时24岁。

  杜凤瑞,牺牲时25岁。

  范万章,牺牲时25岁。

  ……

  最美好的年华,最宝贵的生命,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前赴后继,义无反顾。

  纪念墙前,一簇熊熊燃烧的“胜利之火”,日夜不熄。

  指导员孔德其说,“胜利之火”正是先烈们用生命点燃的。“接力的火炬现在传到了我们手里,怎么干才能更好地擎起英烈们用生命点燃的火炬?”

  “能战、敢战、胜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是教导员杨泗福第一次在春天来到英烈墙下,也是他第一次带领这么多新兵来缅怀先烈。

  “作为空军地面部队,我们同样有自己的战位,甚至,在现代战场上,我们的战位更加关键。”中部战区空军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郝晓强说,以前我们“钢少气多”,现在我们“钢”多了、“气”更盈,英烈“敢拼刺刀”“有我无敌”的精神将一直激励一代代官兵苦练本领、矢志打赢。

  “新时代的人民空军是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空中尖刀。”曾执行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护航任务的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李凌看了官兵们缅怀英烈的直播后,托战友向英烈报告:山河无恙、祖国昌盛,请先辈放心!

  (记者高玉娇)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福建推进烈士纪念设施整改工作
福建推进烈士纪念设施整改工作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新华社福州4月5日电(记者涂洪长、林超)近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播发《部分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护堪忧:墓前种蔬菜、碑文刻错字……》稿件,对福建部分烈士纪念设施管护不到位导致墓体破损、环境较差等现象进行了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针对稿件反映的问题,福建省各地各部门迅速开展整改行动,并出台多项政策。

  清明节期间,记者回访看到,此前种在烈士墓前的蔬菜已被铲除,碑文上的错字已经被更正,革命公墓里的杂草和垃圾已经清理完毕,恢复了庄严、肃穆、清净的环境和氛围,一些烈士墓前还摆放了祭奠用的白花、花圈。

  福建省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日上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对发现的问题立即组织落实整改,全面摸底,建档造册。4月中旬开展全省专项行动,举一反三,建立健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

  龙岩市已成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立5个督导组开展明察暗访,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种菜养鸡、搭盖占用、破损失修等问题进行彻底清理和整改;将每一处设施的保护管理责任落实到乡镇、村;市财政安排50万元,各县(市、区)安排不少于30万元用于当前烈士纪念设施应急维修维护,从2021年起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各县(市、区)于5月1日前成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

  三明市明溪县在明确乡(镇)属地责任的基础上,对30处重点红色文化资源实行县直单位挂钩负责制;建立专人管护和村(居)管护机制,签订管护协议,加强日常安全巡查管理;同时在县革命纪念园开辟烈士陵园专区,对全县15处散葬的烈士墓,妥善进行迁葬保护、集中管护;县财政新增1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红色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周围环境整治和日常保洁工作,视情况予以增拨;同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

 
湖北检方以公益诉讼捍卫烈士荣光
湖北检方以公益诉讼捍卫烈士荣光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新华社武汉4月5日电(记者田中全)“柳林乡烈士陵园杂物乱堆、杂草丛生,纪念塔外表陈旧不堪,字迹模糊难辨,难道没有部门来管一管?”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的网络论坛上,一篇反映黄梅柳林乡烈士陵园存在诸多问题的帖子去年引起当地检察机关的关注。

  实地调查后,黄梅县人民检察院立即成立工作专班,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相关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对烈士陵园进行了修缮。

  柳林乡烈士陵园修缮是近年来湖北检察机关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专项监督活动的缩影。专项活动自2019年开展以来,湖北检察机关在英烈保护领域积极开展公益诉讼工作,共办理相关案件499件,其中英烈纪念设施保护类423件,英烈名誉荣誉类76件。

  “革命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一新,已有整洁清静的氛围,今后要着力加强日常管理和保护。”2020年12月24日,湖北省汉川市人民检察院邀请两位人民监督员对某乡革命烈士纪念设施公益诉讼案进行“回头看”。

  为纪念殉难烈士,该乡于1963年修建烈士纪念塔。但相关部门疏于管理,2018年10月,当地检察机关对该乡烈士纪念塔未依法履行管理和保护职责的情形发出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对损毁、破旧的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修缮和保护。

  然而,直至2020年7月,该乡政府仍未开展修缮工作,烈士纪念塔塔身和烈士亭油漆斑驳脱落。随后,汉川市人民检察院向该乡政府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乡政府对烈士纪念塔进行修缮、改造并加强管理。针对该乡政府存在履职不到位且未在法定期限内书面回复的违法情形,汉川市人民检察院于2020年9月18日向该市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目前,该乡政府在法院开庭审理该案时已完成对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和改造。

 
每一个牺牲都应被铭记
每一个牺牲都应被铭记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关注·清明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记者张汨汨、王君璐、邰思聪)吕伟一直觉得,古人将墓祭定在清明时节,是有用意的——杨柳返青,杏花开满山坡,却常伴烟雨濛濛。在吕伟眼里,此时的平北群山,最美丽,也最凄清。

  作为北京市延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寻找烈士志愿服务队”的成员,每年清明,是他和队友们最忙碌的时候。延庆所辖大大小小25处英烈纪念地,他们都要祭扫一遍。对他们来说,祭扫的是先辈,也是亲人。

  翻过一道道山梁,爬过一道道土坡……找到密林与草丛间的一座座石碑或土坟。队员们蹭掉满脚的泥泞,走上前去,除草、擦拭,把鲜花摆放在墓前。

  “面对先烈,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好像,说啥都是苍白的。”站在一座座坟茔前,吕伟他们更多的是沉默,然后,是深鞠一躬。

  延庆扼守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重要。抗战时期,延庆所在的平北抗日根据地被称作“插入敌人胸腹的一把钢刀”,斗争分外惨烈。据相关史料,平北军民对日作战共歼敌2.3万人,收复失地5万平方公里。干部、战士、群众共约14000人付出生命代价。主力部队指战员牺牲4000多人,平均年龄22.5岁。

  牺牲又何止于抗战。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无数英烈将鲜血与生命留在了这片沃土。

  “年纪最小的烈士,牺牲时只有13岁。”服务队队员蒋建科至今记得自己第一次翻看英烈名录时所受到的那种震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震撼的余波并未消散,反而愈加强烈。

  几年前,延庆启动了零散烈士墓抢救性保护工作和烈士英名录梳理工作,散落在沟壑山间的近300座烈士墓得到抢救性保护修缮和集中迁葬,数百位埋骨荒野的烈士得到核实与确认。作为其中的主力,这些年来,“寻找烈士志愿服务队”名称有改动,成员有增减,但“为烈士正名,送烈士回家”的信念却从未动摇。

  每当收到一条烈士遗迹线索,他们都“当作最重要的事”。散落烈士墓与烈士遗骨多数在深山里、道坎间,往往需要翻山爬坡、披荆斩棘,然而,“路再远,也必须去,立刻就去”。

  查找史志、名录、文献资料,再找当事人、知情者多方核对,一人的证词不够,还要多人同证……有时,烈士的后人也会不理解:你们为啥这么较真?不信吗?

  “只要跟英烈有关,就必须做扎实,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蒋建科说,“这样做,是对这项工作的负责,更是对烈士的负责。”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人相继离世,知情者越来越稀少,这项工作也越发急迫。如果说,刚刚接过这项任务时,主要是“觉得光荣”,而到现在,队员们更多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是在跟时间赛跑。”蒋建科说。

  在延庆八达岭烈士陵园,有一面烈士纪念墙——经过服务队队员的发掘与核证,延庆籍与在延庆牺牲的烈士由1618位扩充到如今的2168位。2168个金色的名字,镌刻在山顶一面长6米、高3米的大理石墙壁上。

  清明时节,65岁的崔祥来到烈士纪念墙前,久久站立。

  “我来找我的二爷(二伯)。”老人睁大眼睛,在一片密密麻麻的名字间仔细寻找,“还没找着呢……”

  二伯名叫崔宝山,牺牲那年,只有19岁。严酷的斗争环境下,家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敢将宝山的遗骨迁回,安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我奶见天哭,我爸见天念叨。”崔祥回忆,“说他孤零零埋在那,连个烈士名号都没有。说他那么年轻就走了……什么……都没留下……”老人忽然剧烈地抽噎起来,大颗的泪水涌出眼眶。

  经多方查找核实,终于,崔宝山被确认为革命烈士。不久前,崔祥家接到延庆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通知,政府将出资为宝山的坟茔修筑一块烈士墓碑。

  “崔宝山”三字,也即将被镌刻到烈士纪念墙上。

  “对我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服务队队员闫文杰说,在队员们眼中,那都是一张张曾经鲜活的笑脸、一个个充满血性的灵魂。

  八达岭烈士陵园,是服务队“烈士祭扫全覆盖”的最后一站,也是延庆烈士纪念地中最大的一处。

  许多墓碑上,只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下面,生平、籍贯等一片空白。更多的墓碑上,连姓名都没有,只有“烈士之墓”四字——陵园安葬烈士584位,其中有名烈士183位,无名烈士401位。

  近代以来,我国约有2000万烈士为了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而能够留下姓名的,不足200万人。

  “真正的勇士,往往默默无闻。”在吕伟眼中,空白的墓碑,是更加震撼的铭刻。

  “我们后人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忘记你们。”归途中,看着车窗外满山繁花,吕伟在心里说。

 
如何应对春天里的飞絮之扰
如何应对春天里的飞絮之扰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人间四月天。当绿意在杨柳树枝头加速蔓延,飞絮的困扰却随之而来。

  为什么近年来春天飞絮漫天如此常见?扑入我们眼睛、鼻子里的飞絮,是引发过敏的一大“元凶”吗?怎样才能避开飞絮之扰?记者4月2日采访了有关专家。

  “杨柳飞絮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张志翔说,它是杨柳雌株的种子和衍生物。杨柳树为传播繁衍下一代,扩张种群的规模,每逢春天,就“派出”白色絮状的绒毛,携带着种子,以风为媒,漫天飞散。

  在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所长张建国看来,漫天飞絮的背后,其实是我国不断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的步伐加快。他说,多年前北京虽然没有飞絮满城的烦恼,却曾频频困于扬沙浮尘,而治理的主要办法就是大力植树。那时我国城市绿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杨树和柳树凭借着适应性强、易于繁殖成活且生长速度快、养护成本较低、生态效益明显等先天优势,成为北方一些地区绿化的主力树种。近年来这些杨柳树逐渐成熟,飞絮也有所增多。

  但是,无论是推进国土绿化,还是建设美丽中国,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正因此,飞絮给你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漫天飞絮的季节,恰逢花粉过敏高发时期。飞絮是否会引发过敏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治医师崔乐认为,春天柳絮飘到皮肤上,吸到鼻子里会很痒。但柳絮本身不是过敏原,它引起的只是一种物理刺激。

  尽管如此,在飘絮高峰期,飞絮仍然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比如,杨柳飞絮比较蓬松,遇到明火会很快燃烧,加之其本身十分轻盈,随风飘荡,一旦遇到火星,极易引发连环火灾。

  再比如,杨柳飞絮随风飘荡,带着地面上的粉尘、微生物扑到人们脸上、鼻腔,或者堆积在某个角落,给清洁、打扫带来困难,也是一种生态污染。此外,飞絮可能遮挡行人、车辆出行视线从而影响交通安全。

  根据预报,目前河北南部地区已于3月28日进入杨柳絮始飞期,中部地区始飞期预计将出现在4月5日左右,北京和天津城区杨柳絮始飞期预计在4月上旬,河北北部地区将于4月底出现飞絮。

  为了减少杨柳飞絮带来的影响,目前北京等一些城市已经重视对杨柳飞絮影响的重点区域进行治理。

  “考虑到生态效益和成本,简单粗暴地对杨柳树雌株一伐了之并不现实。”张建国说,目前已经在逐步推广一些方法,尽量减少飞絮对人们生活的干扰。如在造林绿化时多种雄株少种雌株、通过注射化学药剂抑制雌株种子的发育和成熟、逐步淘汰衰老退化的杨柳树并优化配置树种等。

  他说,目前中国林科院等科研单位也在探索对杨柳树雌株进行遗传改良,希望利用基因沉默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抑制雌株种子纤维毛的发育,培育少毛或无毛的杨柳品种。

  此外,一些城市及时用高压水枪冲洗、疏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二次飘絮”。

  在个人防护方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王成硕说,无论是为了疫情防控,还是预防花粉过敏、飞絮干扰,现阶段都鼓励人们外出时佩戴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即可起到防护作用,尽量不穿易黏附飞絮材质的外衣。

  专家建议,人们户外锻炼应尽量选择飞絮较少的时段,比如清晨、夜晚或者雨后。外出后返回应先洗手,同时清洗鼻腔和面部,及时清扫外衣上的飞絮。

   (记者胡璐、田晓航、林苗苗)新华社北京电

 
北京发布今年首个杨柳飞絮预报
北京发布今年首个杨柳飞絮预报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记者赵旭、倪元锦)5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发布了2021年第一期北京杨柳飞絮预报。根据预报内容,北京中心城区和南部城区将于4月5日至8日进入飞絮期;城区东北部稍晚,于4月7日至10日开始飞絮;城区西北部将在4月8日至11日见到飞絮发生。

  专家预测,北京今年杨柳飞絮第一次高发期将出现在4月10日至15日,主要影响五环内城区,主要飞絮树种为毛白杨;第二次高发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区域为城区和平原区,主要飞絮树种为欧美杨、青杨、垂柳及旱柳;第三次高发期在5月中旬,主要区域为山区,对城区无明显影响。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科技处高级工程师张博介绍,杨柳树是北京的乡土树种,属于雌雄异株,飞絮来自杨柳树的雌株。春季雌花序授粉后生成一个个小蒴果,发育成熟后逐渐裂开,白色絮状的绒毛便携带着种子随风飞舞,借风力传播种子,繁衍后代,形成了“杨柳飞絮”,是植物正常的生理现象。

  面对杨柳飞絮对部分市民生活造成的困扰,专家建议,在外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一次性防尘口罩、墨镜、防护镜、纱巾等均可起到有效遮挡飞絮作用。进行户外锻炼等室外活动尽量选择在早晨、傍晚或雨后等飞絮较轻的时段。特别提示广大市民,注意消防安全,严禁乱扔烟头,严禁用明火引燃飞絮引发事故。

  据悉,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已对今年的杨柳飞絮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项布置,在目前全市100个杨柳飞絮观测点的基础上,又组织专业人员分组在全市范围内巡查督导,要求发现飞絮第一时间通知相关部门到现场处理,最大程度降低飞絮对市民生活和城市运行的影响。

 
有的卖到二三十万元,有的占地二三十平方米 安徽宿州部分村级公益性公墓非法经营调查
有的卖到二三十万元,有的占地二三十平方米
安徽宿州部分村级公益性公墓非法经营调查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西二铺乡西苑陵园内的豪华墓地(三月三十日摄)。    新华社记者姜刚摄

  新华社合肥4月5日电(记者姜刚、金剑)原本应为本地村民提供服务的村级公益性公墓,却长期售卖高价墓、家族墓和活人墓等,有的涉嫌违法用地,超范围销售给本地以外的人,有的一座墓穴售价高达32.8万元,周边村民直言“死不起”“葬不起”。

  “新华视点”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多家村级公益性公墓涉嫌违法违规建设销售,有的甚至持续10年之久。对此,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坦承“也管了”,但就是“管不住”。

  一座公益墓卖到32.8万元!“吉祥别墅”“如意别墅”随你挑


  近日,记者来到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夏刘寨公墓看到,该公墓依山而建,一排排墓穴中,有的装修豪华,有的造型奇特。一名张姓管理者说,这里提供17种墓穴,有家族墓、龙凤墓、欧式墓等,价格不等,便宜的一座8800元、18800元,贵的能卖到15.8万元、32.8万元。

  高价墓在埇桥区符离镇芦村公墓(又称凤鸣山公墓)也不鲜见。记者在该公墓走访时,“别墅如意区”“别墅吉祥区”等标牌随处可见。公墓李姓销售经理说,这里每座占地约30平方米的家族墓已经卖完了,现在可以买占地9平方米左右的墓穴,售价近20万元。

  在西二铺乡西苑陵园,一位市民说:“这里的墓穴价格根据墓碑大小来定,有超过10万元的,我家三年前买时花了7万多元,朋友家去年买时打了八折。买墓地可以找熟人,价格好商量。”

  不少受访村民直言“死不起”。西二铺乡二铺村一位村民说,公墓价格从1万多元到20多万元不等,不少村民买不起贵的,要么买最便宜的,要么随便找个地方埋了。

  据了解,公墓分为公益性公墓和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是为农村村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服务的公共墓地。“夏刘寨公墓、芦村公墓、西苑陵园均为村级公益性公墓。”埇桥区民政局殡葬改革办公室主任陈德刚说,这些公墓由该局于2009年至2015年批复建设。

  据陈德刚介绍,公益性公墓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由价格主管部门按照非营利性原则核定。以该区一家实行政府定价的公益性公墓为例,一座墓穴价格一般在5000元左右,若卖到了数万元甚至二三十万元,肯定是违背了公益性属性。

  据埇桥区民政局统计,截至2020年末,夏刘寨公墓、芦村公墓、西苑陵园已分别安葬墓穴2563座、527座和1124座。

涉嫌多项违法违规


  记者从埇桥区民政局获悉,按照公益性公墓乡镇全覆盖要求,2018年以来,该区所有乡镇全部实施公益性公墓项目,目前7个乡镇的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竣工并投入使用。

  埇桥区民政局副局长朱志伦说,这些公益性公墓不少是浙江、安徽等地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有的公益性公墓在服务管理中涉嫌违法违规。

  ——违法用地屡禁不止。埇桥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监察大队负责人魏巍说,根据《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公益性公墓投入运行前,需要办理用地手续。但夏刘寨公墓、芦村公墓和西苑陵园等并没有办理用地手续,涉嫌违法使用约200亩土地。

  其中,有的单位在2011年就被立案查处,但因执法力度不够,一些违法行为并未停止。

  ——非法销售。公益性公墓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埇桥区发改委价格调控和收费管理股工作人员王玉珏表示,夏刘寨公墓、芦村公墓、西苑陵园等公墓价格并没有实行政府定价,对外销售涉嫌违反《价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超范围销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规定,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不得对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墓穴用地。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向外地人销售,已成为这些公墓公开的秘密。

  3月30日上午,记者在西苑陵园内采访时,见到正在祭奠亲人的多位市民,他们均表示不是当地村民。在夏刘寨公墓,张姓管理者表示,外地人可以购买墓穴。

  朱志伦表示,这些公墓确实存在对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墓穴用地的行为,这是违反相关规定的。

  ——超面积销售。埇桥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股股长王影说,按照相关规定,安葬骨灰的单人墓和双人合葬墓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5平方米和0.8平方米。

  记者走访中看到,超面积的墓穴比比皆是,有的超过20平方米。

  ——建家族墓、活人墓。民政部《公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严禁在公墓内建家族、宗族、活人坟和搞封建迷信活动。然而,记者实地走访中看到,多家公墓存在此类行为。

  3月30日,记者来到一家公益性公墓时,看到有一排豪华阔气的家族墓,上面刻有某氏家族字样。

  陈德刚表示,公益性公墓里存在建家族墓、活人墓的情况,这是不允许的。

公益变经营,为何管不住?


  “我们发现相关违规行为时,也及时进行查处、制止。”埇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但有的公益性公墓服务单位仍超范围销售、超标准建设,人一安葬就没法处理了,总体来说管理难度较大,缺乏硬性的处罚手段,“我们有监管不到位的责任”。

  “埇桥区部分公益性公墓服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具有典型性,是打着‘公益’的幌子,干着‘经营’的事。”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对于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主管部门“都知道”“也管了”,但就是“管不住”,这值得深思。

  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院长吴理财认为,村级公益性公墓违规建设、非法经营等现象并非个案,在一些农村地区具有普遍性,严重侵害村民的切身利益。若纵容这种行为,将影响殡葬改革的稳步推进。

  受访村民呼吁,政府部门要对现有的“天价墓”进行整治,追究售卖者的责任;同时要加强监管,防止建新的“天价墓”,让公墓真正回归公益。

  吴理财表示,殡葬服务涉及民政、自然资源、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建立协同执法监管机制,提升部门协同和综合执法能力。

  4月2日,埇桥区委、区政府召开村级公益性公墓违规建设违法经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部署落实整改措施,着力破解监管难题,改善殡葬服务。

 
这些,才是考古学家最想破解的三星堆谜团
这些,才是考古学家最想破解的三星堆谜团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本报记者王迪


  自1986年中国考古学家在四川广汉发现两个坑、从中发掘出上千件约3000年历史的珍贵文物以来,三星堆遗址一直是个充满神秘感的存在。

  造型夸张独特的青铜器和金面具,加上至今未在遗址发现任何文字和模棱两可的传说,让人们疑窦丛生。

  作为中国长江上游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先秦遗址,三星堆遗址是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明背景的重要物证,有助于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今年,中国启动了三星堆遗址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新发现的6个坑有望进一步揭开这个神秘文明的面纱。

  考古学家最关心的未解之谜有哪些?仍在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有望带来哪些线索?为此,记者近日分别采访了三星堆“祭祀坑”发掘学术顾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以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许杰,请他们分享自己最想破解的谜团和对此次发掘的“心愿清单”。

三星堆人为何挖坑?


  “根据坑里出土文物及所发现的遗迹现象和坑里没有发现葬具及尸骨等情况我们将其定名为‘祭祀坑’。”1986年7月31日,当时主持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陈显丹在发掘日记中这样写道。从此,“祭祀坑”成为三星堆研究里被屡屡提及的一个说法。

  然而,三星堆的主人究竟为何挖坑,至今考古学家莫衷一是。

  器物掩埋的有序性让人们想到了祭祀。“最底下是小件,中间是青铜容器和面具,最上面是象牙,不像倒垃圾一样的,而是一个有意的行为。”许杰还提到,人们发现三星堆文物在被掩埋以前经过了击打和焚烧,但可以证明焚烧没有在坑里进行。

  而新发现的6个器物坑带来的证据似乎指向了别的方向。

  “现在看,越来越不像祭祀。祭祀怎么会把神像放进去,还把它打坏?祭祀怎么会埋这么多东西?还有如果是祭祀,怎么会把房子烧了,连建筑垃圾也埋进去了?”孙华告诉新华社记者,由于祭祀是经常性的活动,古人一般不太会埋太多的东西,宰一头羊、一头猪已经是很大的祭祀活动了。但三星堆的坑很不一样,珍贵的黄金器物、象牙、玉器,被一股脑儿埋进去,数量庞大。

  “如果三星堆器物坑是祭祀坑的话,三星堆人这一次祭祀就耗费了整个族群和国家所掌握的青铜资源,使他们以后不再能够使用青铜材质的器物从事祭祀活动,而这种可能性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孙华在此前发表的一篇论文里这样写道。

  孙华期待,本次发掘工作能够在这一问题上带来关键线索,主要是能够用来确定坑的年代的证据。他表示,如果几个坑属于同一年代,那么它们就是重大事件的产物,比如迁都、动乱;反之则会支持祭祀说,因为祭祀是连续、重复的过程。

“现场”是什么样子?


  许杰最想解开的谜团是三星堆青铜塑像原来是如何组合、摆放的。

  “考古工作就像破案一样。破案什么最重要?恢复现场的原貌最重要。”他表示,如果能恢复青铜器最初的空间关系,不仅能够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也能帮助获得有关三星堆人的宗教和其他方面的信息。

  两位考古学家都期待此次考古发掘能带来更多有机质的物品,认为这是还原三星堆艺术形象全貌的重要一步。

  “我特别关注的就是有机质的东西。”许杰说,三星堆造像中有非常重要的木雕艺术传统,但木头本身容易朽烂。有证据表明,三星堆的人头像,原本应安装在木制的身体上。

  例如,青铜人头像,并不能直接放在平面上,而前后两面的锐角颈部形态正与全身大立人的衣领开口一致,证明它们当初都安装在其他材质的身体上,最有可能就是木质身体。另外,在许杰看来,有着夸张的眼睛外凸形象的“纵目面具”,很可能最初是作为一个构件、安放在高耸的建筑上。

  1986年发掘一号坑和二号坑的一大遗憾也许就是未能及时识别和保存有机质的文物遗存。

  “好比我们当时发现了金杖,但是杖身还在不在?当时就没有注意。如果当时能够仔细发掘,或许能够发现一点点残迹。”孙华表示,即使是少量的残渣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比如金杖的木质部分是什么材质。

  许杰说,目前正在进行的发掘工作大大丰富了三星堆文明研究的资料,增加了以前没有的种类,比如木器和纺织品。

  “考古学家应该重视任何的物质遗存,因为它背后承载了大量信息。考古的目的就是讲述器物背后人的故事,只要能提供任何线索的东西都是有用的。”他说。

是古蜀国,还是另外一种文明?


  三星堆遗址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消失千年的文明,也改变了人们对古代四川盆地封闭落后的认识。

  很多人相信,三星堆遗址就是古蜀国的遗迹。他们指出,三星堆文物上的鱼、鸟以及夸张的眼睛外凸形象印证了传说里对几位古蜀王的描述。

  但也有学者对此建议谨慎。

  “急于印证古史记载和传说的做法有着方法论上的危险。”许杰指出,后世记载本身的可靠性存疑。那些记载并非三星堆文明时期的文献,而是三星堆以后很久才写的。急于把后世记载与考古发现对号入座的做法是循环论证,在学术上是不够严谨的。

  许杰还表示,三星堆文明的政体为古蜀国可以作为一种假说来考虑研究,但作为定论就局限了重构三星堆文明原貌的范围。

  “在1986年两个器物坑发现以前, 无人能够想象三星堆文明的面貌,尤其是匪夷所思的青铜造像,那么三星堆文明的其他方面为什么不存在超越我们现有知识范围的可能呢?”许杰说,“比解谜更重要的是提出真正有深度的问题。”

  事实上,关于战国以前蜀国的历史几乎全部来自《华阳国志》,这是三星堆遗址往后1000多年、东晋时代的著作。而三星堆遗址本身尚未发现任何文字。

  孙华认为三星堆和古蜀国有关。“三星堆文化和更晚的巴蜀文化,中间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是古蜀的不同阶段,但是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证明。”

  孙华表示,图像资料,例如人像、神像,如果能与古蜀国的传说有更多的呼应,也许可以用于佐证三星堆和古蜀国之间的关系。

  但不论结论如何,孙华强调三星堆都为认识商周时期的西南地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里只有几个字、几句话,这里的古蜀就是一个符号而已。我们通过考古得到的信息,相当于夏商时期,尤其是商代晚期成都平原的社会、国家的情况,这远远比文献多得多。”

 
与党同龄,同心同行:一所名校的红色印记 百年厦大的红色基因与弦歌不辍的精神之源
与党同龄,同心同行:一所名校的红色印记
百年厦大的红色基因与弦歌不辍的精神之源

( 2021-04-06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深读
 
 
这是坐落在厦门大学里的陈嘉庚雕像(4月1日摄)  本报记者魏培全摄
 
 
 
这是厦门大学的建南大礼堂(4月1日摄)  本报记者魏培全摄
 
 
 
本报记者康淼、邓倩倩、许雪毅
 

 
  在嘉兴南湖红船起航的那一年,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在故乡创办了一所大学。1921年,厦门大学和中国共产党同年而生,这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
 
  位于东南海滨的厦大背山面海,从民族英雄郑成功曾经的演武场上拔地而起。屹立在抵御外敌的练兵之地,注定了厦大与国家同命运、与民族共呼吸。
 
  5年后的1926年,中共厦门大学支部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福建省的第一个党支部。从此,红色的囊萤之光,从这里洒向闽西南地区,终成燎原之势。
 
  抗战全面爆发后,厦大内迁闽西长汀坚持办学,被外国专家誉为“加尔各答以东最完善的大学”,“南方之强”从此蜚声中外。
 
  事实证明,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厦门大学,在党的旗帜引领下,与党同心,同向同行,为国育人,烙下浓墨重彩的红色印记。
 
  2016年,厦大革命史展览馆开放。以校园之美著称的厦大,不仅有中西合璧的嘉庚楼群、火红热烈的凤凰花,更有让人追寻的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
 
  百年风华,代代赓续。新时代,厦大青年为自己的学校与党同龄更同心而自豪。建党百年也是厦大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与历史对话,回溯这所东南名校百年征程中最动人的红色故事,探寻厦大弦歌不辍、桃李满天下的精神之源。
 
  为国而生:以“国耻日”为校舍奠基日


 
  在厦大群贤楼中厅墙根下,完好地嵌着一块奠基石,上面镌刻着陈嘉庚的手书“中华民国十年五月九日,厦门大学校舍开工”。
 
  100年前的那一天,陈嘉庚带领全体师生冒雨从集美乘船到演武场,一同见证厦大首批校舍立下奠基石。
 
  奠基仪式上,陈嘉庚慷慨陈词:“余以办教育为职志,聊尽国民一分子之义务……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学是国民天职,不为教育奋斗乃非我国民也。”
 
  5月9日,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二十一条”的“国耻日”,被陈嘉庚选为厦大奠基日,他希望以此告诫厦大学子“勿忘国耻,发奋为国”。
 
  当时,志士仁人都在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由于陈嘉庚坚韧不拔的努力,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华侨独资兴办的大学诞生了。厦大词典里有一个特殊词汇——“校主”,指的就是陈嘉庚,是为了将他的训言和精神永续流传。
 
  1874年,陈嘉庚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村。早年随父一道下南洋经商,成为东南亚橡胶业先驱。对比中外发展,陈嘉庚意识到现代教育对国家进步的重要性,“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育”。
 
  1919年夏,陈嘉庚专为筹办厦大回国。7月13日,在厦门浮屿陈氏宗祠,他召集社会各界300余人,倡办厦大,并当场认捐400万元。
 
  这场载入史册的“特别大会”,成为后人传颂佳话。“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之下之理”,陈嘉庚真诚激昂的演说,至今脍炙人口。
 
  厦大人文学院教授朱水涌说,当时整个中国的教育都很落后,陈嘉庚从国外回乡办厦大,就是为了改变国家现状。陈嘉庚坚定地认识到,中国要强大,中国人必先自强,所以他将“自强不息”作为厦大校训。
 
  1921年4月6日,“有校无舍”的厦大,暂借集美学校即温楼为临时校舍办学。开学仪式上,首届师生引吭高歌以自强为主题的校歌。应邀出席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作了题为《大学之旨趣》的演讲。
 
  当年5月,林文庆出任厦大校长。他曾撰文表达不负陈嘉庚所托的原因,是感动于“先生之志”和“先生之心”。
 
  爱国主义是厦大与生俱来的基因。陈嘉庚纪念馆原馆长陈呈说,虽然厦大的创办和中国共产党没有直接联系,但陈嘉庚教育救国的理想,与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初心是一致的。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陈嘉庚的企业也遭受重创。但他力排众议,把在新加坡购置的三幢豪华大厦全部变卖,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后来,鉴于公司经营举步维艰,为了让厦大学子能够继续学业,陈嘉庚决定将厦大无条件地献给国家。
 
  1937年7月1日,厦大转为国立大学。在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校主陈嘉庚与厦大的联系并未因此隔断,反而与国家命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前方抗日将士。他到了延安,与毛泽东促膝长谈,看到共产党人勤俭朴素的作风,看到中国共产党和百姓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从西北到东南,一路上陈嘉庚都在宣讲延安的新希望,向世人传递“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心,继续领导南洋华侨以巨大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战。
 
  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家乡的陈嘉庚又亲自主持了厦大和集美学校的建设。这些传奇故事被刻印在校园里,写进书里,铭记在厦大人心中。
 
  “百年很长,一所大学的发展需要精神来支撑,校主留下的嘉庚精神成为厦大内核,也是厦大文脉所在。”朱水涌说,嘉庚精神不仅是高远的胆识、自强的个性、至善的境界,更重要的是爱国兴国的使命感。
 
  “不必为我悲伤,应踏着我们的血迹前进”


 
  为革命牺牲的罗扬才烈士,生命永远定格在22岁,他的半身像也被镌刻在了厦大的一块石碑之上。
 
  1927年6月,就读于厦大的罗扬才,被国民党武装军警关押狱中,临刑前他留下一封“就义书”:
 
  “在革命过程中革命派和反革命派的斗争是必然的事情,我们便是这次斗争的牺牲者。这样的为革命而死,我们觉得很光荣,很快乐……各位同志,不必为我悲伤,应踏着我们的血迹前进!”
 
  罗扬才高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他是厦门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员,也是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厦大支部的组建者。
 
  罗扬才的就义重于泰山,他的故事在厦大广为流传。1924年,罗扬才进入厦大预科,第二年开始本科学习。学习期间,罗扬才就展露出对先进思想的求索和卓越的领导力。
 
  厦大成立之初,哲学教员朱稳青发起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成立筹委会,出版纪念专刊,会后向师生宣讲马克思政党学说和国际工人运动史。
 
  第二年,社会主义青年团员施乃铸由上海转学厦大,在校内外进行革命活动,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论》《论左派幼稚病》等马列书籍赠送同学阅读。
 
  马克思主义和“五四运动”浪潮极大地影响了年轻的罗扬才。他很早便参与组织“闽南文化促进社”,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厦大就读期间,他还成为福建青年协进社领导小组成员。
 
  1925年“五卅惨案”震惊全国。罗扬才发动罢课支援工人斗争,参加游行示威并散发反帝传单。6月6日,厦大在演武场举行了两万多人参加的“厦门各界人民声援五卅惨案大会”,罗扬才等人上台演说。在后续一系列反帝罢工中,罗扬才积极发动民众捐款支援上海工人。
 
  当时,共青团广东区委派人到厦门考察革命运动,将集美师范学校和厦大的进步学生组织骨干李觉民、罗扬才等7人吸收入团,并建立了闽南地区第一个团支部。
 
  1925年11月和1926年1月,罗扬才和李觉民先后到广州参加会议,2人被会上的共产党临时支部吸收入党。为加快厦门地区建立党组织进程,中共广东区委调派广东大学学生党员罗秋天转学厦大。于是,厦门地区便有3名共产党员,具备了建立党支部的人数条件。
 
  厦大至今仍在使用的白墙红瓦的囊萤楼,见证了一个历史性时刻。
 
  1926年2月,在囊萤楼一楼的罗扬才宿舍内,罗扬才、李觉民、罗秋天3人成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党组织,罗扬才任支部书记。厦大党支部成立仅一年,就在闽西南地区发展了230多名党员,建立起28个党支部,由此揭开了福建革命史新篇章。
 
  然而就在厦门工人运动高潮迭起时,危险也在悄然靠近。福州“4·3”反革命政变之后,国民党开始向共产党人开刀。1927年4月9日,国民党武装军警逮捕了罗扬才等人,并押往福州。6月2日,尚未完成学业的罗扬才,倒在国民党枪口之下。
 
  后来,在中共六大期间组织编写的《革命烈士传记》中,罗扬才的事迹被记录其中,被称颂为“学生领袖”“工人领袖”。
 
  1986年,厦大校园内建起一座罗扬才烈士塑像,以寄托后人的怀念。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成为厦大“四种精神”之一,指引着学弟学妹们赓续前行。
 
  2019年7月,厦大发起“扬才计划”,遴选全校33个学院的学生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重点培养的党员学生骨干组成“扬才先锋党支部”,成为厦大第821个党支部。
 
  “罗扬才精神的传承,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厦大党建办主任廖志丹说,“扬才计划”将通过“党日+”以及祭扫罗扬才烈士墓等活动,让革命薪火在新一代厦大学子中得到延续。
 
“国魂所寄托的事业”


 
  距离厦大思明校区200多公里外的福建山城——闽西长汀,也有一个厦大。长汀文庙外古色古香的门楣红梁上悬挂着一块黑色牌匾,上面书写着“国立厦门大学(1937-1945)”的金色大字。
 
  这里,曾是抗战时期内迁的厦大所在地。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在国土相继沦陷的情况下,为保存“读书种子”,当时战区大学纷纷内迁。其中北大、清华等校南迁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校都“西迁”办学。
 
  那时,厦大刚转为国立。抗战全面爆发的前一天,教育部任命清华大学物理机电学家萨本栋教授为厦大校长。面对战火威胁,临危受命的萨本栋为了维持东南教育高地,决定将学校内迁长汀。
 
  是年12月24日,厦大300多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开始向长汀进发。渡过鹭江、九龙江,越过崇山峻岭,整整走了23天。
 
  长汀的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只能借长汀文庙为办公场所。学生租住在民房里,几十个人挤在一起睡觉。办学经费捉襟见肘,萨本栋校长和教授们率先减薪,但课时不减。没有电灯,萨本栋就拆了自己专用的小汽车,用车上的发动机为学校发电。
 
  曾经的1941级校友,如今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家、厦大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回忆,正是在萨本栋校长“舍身治校”的精神感召下,长汀时期的厦大师生在艰难困苦中展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年逾百岁的潘懋元动情地说:“我们是为了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屹立在敌人前面,这是我们的志气。”
 
  1938年4月6日,厦大延续办校传统,举行建校17周年校庆活动,萨本栋盛装出席,他向厦大师生发出了“未到‘最后一课’的时候,应加紧研究学术与培养技能”的号令。他说,研究学术与培养技能,这是“国魂所寄托的事业”。
 
  八年烽火硝烟中,厦大始终弦歌不辍。“一身肩负二人之重任,一日急二日之操作。”当时,机电工程学系的朱家炘教授每周上课最高达81课时,萨本栋在病榻上也要坚持给学生演算算式。
 
  厦大档案馆馆长石慧霞在史料中挖掘这段往事时,被师生们的艰辛与顽强感动得落泪。她说,“南方之强”正是在长汀时期声名远扬。厦大学子在闽西山区宣传抗日,参与了许多抗日救亡活动,也培养出很多人才。
 
  “越是困难时期越发能体现厦大和中国共产党的同向同行。”石慧霞说,一所大学的使命和担当,就是人才培养和文化引领。
 
  厦大的土木工程、机电工程、航空工程等工科专业都是在长汀时期设立的。1937年到1944年间,厦大的系所从9个发展到15个,学生从200多人扩增到1044人,新聘教授57位。
 
  一批名家名师聚集山城,执鞭任教,包括化学名家傅鹰、理学名家谢玉铭、文学大家施蛰存、经济学家黄开禄、戏剧家洪深、化学新秀蔡启瑞等。
 
  后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回忆说:“厦大长汀时期基础课的教授阵容,不仅为国内所仅有,即使在今天也很难找到。”
 
  1940年,陈嘉庚在访问了重庆、西安、延安等地后,于当年11月抵达长汀视察厦大。看到厦大现状,他高兴地说,厦大有进步,比其他大学可无逊色。
 
  厦大校誉日隆,吸引不少国际学者前来访问。美国地质地理专家葛德石来访后,称赞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最完善的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长汀时期,厦大为国家培养了数百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大学校长、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
 
  现任厦大校长张荣曾指出,厦大内迁办学是一部爱国的历史、创业的历史和图强的历史。内迁长汀办学时期厦大形成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已成为厦大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厦大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厦大人心中的红色记忆


 
  每年9月开学季,厦大建南大礼堂都会上演一出大型经典诗文诵读音乐会《嘉庚颂》。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深情朗诵,结合独唱、大合唱、情景表演,将校主陈嘉庚一生的故事生动地演绎给新生们。
 
  红色是厦大校史的鲜亮底色,红色教育是厦大每年新生入学必修课。近年来,厦大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对其进行艺术性创作和排演。师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演绎经典,并注入崭新的时代元素。
 
  2011年90周年校庆期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南强颂》首次上演。整部史诗以《厦大校歌》为音乐主旋律,全剧由序幕、爱国伟业、烽火自强、英雄大学、学府春潮和尾声等六个部分组成,通过舞蹈、歌唱、音乐情景、舞美等艺术形式,再现厦大老一辈开创者艰难坎坷的办学之路和新一代建设者奋发图强的强学之路。
 
  《南强颂》迄今已演出数十场,每次演出临近结束时,全场厦大人豪情满怀齐唱校歌,“自强、自强,学海何洋洋……吁嗟乎,南方之强!吁嗟乎,南方之强!”
 
  《南强颂》之后,厦大又陆续推出《长征组歌》《哥德巴赫猜想》《嘉庚颂》《遥望海天月》《长汀往事》等经典剧目。其中,有些剧目还走出校园,甚至远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巡演。
 
  朱水涌是《嘉庚颂》创作者之一。这位对陈嘉庚和校史有着长期研究的学者,向学生讲述嘉庚故事时常常动容。他说,为了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剧本,就必须进入当时情境,“先把陈嘉庚的故事嚼烂吞到肚子里,再吐出来。”
 
  《嘉庚颂》得到陈嘉庚长孙陈立人高度认可。他说:“这是我所看过关于爷爷的文艺节目中最好的一个。”
 
  对厦大艺术学院学生黄泽柟来说,在舞台饰演陈嘉庚是他最特别的经历。他说:“亲自代入主人公身份去体会,和从第三者视角解读陈嘉庚,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为了更好地理解主人公思想和心境,剧组专门查阅历史资料,向研究陈嘉庚的专家请教。
 
  面对记者,黄泽柟脱口而出陈嘉庚倡办厦大时说的那句,“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之下之理”。“那种坚定信念深深打动了我。”黄泽柟说,“以校主陈嘉庚先生为代表的爱国精神,是厦大的红色传承,通过表演传达的情感更为直接。”
 
  曾在校史剧中饰演过多个角色的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王泽宇说:“真正走到舞台上演出的那一刻,我仿佛就成了几十年前的他们,这时候更能体会到他们的坚定、勇气和热情。”
 
  作为经典剧目的参演者,肩负着传递红色精神的使命。王泽宇认为,每个人对演绎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消化后再反哺给观众,演出伟大人物最真实的特质。”
 
  每每演出后,总有台下师生感动落泪。厦大的红色文化和革命基因,经过艺术媒介传播后,不仅让演出者对其感同身受,也让台下师生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
 
  历史文化需要被记录、展示和传承,才不会被忘记。
 
  如今,走在厦大校园里,随处可见红色历史文化载体,从校史馆、革命史展馆、陈嘉庚纪念堂、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遗址等,到罗扬才烈士陵园、萨本栋陵园,王亚南雕像、陈景润雕像……这些,都成为厦大人心中永远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