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谈会”里谋“村业”

新华每日电讯     2021年03月04日
  本报记者周勉

  记者春节前在基层蹲点时,曾参与过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大江口镇虎皮溪村驻村工作队的一次“夜谈会”。虎皮溪村地处沅江畔,距离溆浦县城近一个小时车程,海拔600多米,是个产业底子薄、外出人口多的小山村。这次观点针锋相对的会议主题,是“村里该怎样发展产业?”可以说,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这是开启乡村振兴大幕的关键一问。
  虎皮溪村“夜谈会”的两个不同观点,主要来自“60后”队长吴实和“90后”队员刘亚威。吴实主张依靠村里优美的自然风景和300多米的海拔落差来发展旅游,而刘亚威则建议将村里种植柑橘的传统充分挖掘,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两人的争论截至“夜谈会”时,其实已持续了数月。
  吴实认为,小刘的方案有些见效过慢,尤其不能吸引年轻人回乡,即使自己的方案达不到预期效果,硬件投入也可以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刘亚威则认为,吴实的方案缺乏独特的资源支撑,对于脱贫主要依靠外出打工的虎皮溪村而言“步子迈得太大”,踏踏实实把第一产业做起来,才能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怎样的产业,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路径,也都有自己的方法。其实老吴和小刘的争论,在其他村庄都能找到支撑各自观点的例子。比如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罗文村,曾连续在2017年、2018年“无中生有”地举行了两届涂鸦艺术节,这个在洞庭湖区十分普通的小村庄因此“一炮而红”,并因此破天荒地接待了几十批港台投资商。但在举办第二届涂鸦节时,当地其实已经感到有些创意匮乏,后劲不足。随后,县里主打绿色生态的“虾稻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让罗文村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
  而位于大山深处的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大树坳村,为了发展产业,选择通过“控产提质”来摆脱“丰产不丰收”的尴尬。
  “以前我们的高山刺葡萄,价格最好时也不过每斤1元,还得求着人来收。”村主任胡祖国说,现在每斤2.5元,大家反倒抢着买。胡祖国告诉记者,过去亩产8000多斤时,单串儿重量不到3两,长得稀稀拉拉很不好看。为此,大树坳村不仅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引入“无雨栽培”模式,还从湖南农业大学请来专家为村民现场教学。现在亩产控制在5000斤左右,单串儿重量增加到5两,外观饱满圆润,含糖度也提高了4个百分点。这一减一提,亩均纯利润至少增加了800元。全村700户中的153家贫困户全部因此脱贫。
  当然,还有些地方在不断试错摸索。有的项目已经启动五六年时间,还未能实现盈利;有的因资金不足、规划不接地气、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进展缓慢,乡村面貌不仅没有向好发展,反而变得不伦不类;有的所谓项目号称“一二三产融合”,实际上一产利润微薄,二产附加值低,三产甚至“只听吆喝不见其形”。
  乡村振兴呼唤乡村产业,产业兴旺才能走向振兴,不管是沿袭传统将其“做实做精”,还是依靠创意、资金“另起炉灶”,首先都要允许不同观点像虎皮溪村的“夜谈会”那样充分交流碰撞才能寻得一个最优路径。其次,不管什么项目,都必须让村民深刻参与其中,让大家有获得感、成就感和尊严感,从而发自内心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乡村产业必须要能促进社会治理,让产业和村级自治相结合,帮助乡村完善契约精神、法治观念、议事规则和精神面貌转变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