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水上漂”,一朝成“市民” |
这个角色退捕渔民怎么转? |
|
( 2020-10-2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
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河下村,一排小洋房明亮宽敞,每栋房子里自来水、煤气等设施一应俱全。几年前,当地政府为了帮助“以船为家”的渔民实现上岸安居,将一所废弃的学校作为渔民的建房用地,小洋房建成后,村里的11户专业渔民从此告别了风雨飘摇的日子。
“过去我们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船上,一遇大风大雨就担惊受怕,现在有了自己的房子,连睡觉都更加踏实了。”河下村渔民涂继宏告诉记者,新房子圆了他们几代人的“安家梦”,如今鄱阳湖实施禁捕退捕,他也摆脱了在湖里“漂泊”的生活。
在位于长江之滨的安徽省马鞍山市,住房保障是禁捕退捕工作的重点。在2014年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基本解决渔民上岸住房问题的基础上,2019年,马鞍山市采取提供廉租房、给予过渡期补助等办法,为215户渔民解决住房难题,使退捕渔民“住有所居”。
靠渔船拆解得到的补偿款和相关补助,加之购房优惠政策,47岁的三姑娘搬进了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的西塘名苑小区,一家三口住进了约100平方米的房子,开启了渔民转向市民的新生活。
三姑娘家以前有5艘船,包括住家船、生产船、辅助船等。“船上的环境很差,居住面积只有30平方米左右,吃饭、休息都在船上,连洗澡间都没有。”三姑娘说,她居住的小区里有不少上岸渔民,“过去住在船上,哪有现在住在岸上舒服啊。”
汉江是长江最大支流。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周家冲社区,8月份刚上岗的李青华正忙着给一些居民楼更换老化电缆线。他对自己的新岗位很满意,干起活来特别起劲。
50岁的李青华十几岁就上了船,以捕鱼为生。汉江襄阳段全面禁渔后,他上岸了。捕鱼时,经常要对船只修修补补,李青华对管道维修、电焊和船上的电缆线、电器维修也都有“两下子”。上岸后,社区根据他维修“多面手”的特长,聘请他到社区上班。他的妻子选择自主创业在社区开了家文具店。
几十年来,李青华夫妻俩第一次不再依靠捕鱼来维持生计。
湖北省通过发展产业安置一批、务工就业安置一批、支持创业安置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帮助渔民就业创业。截至10月中旬,退捕渔民中,劳动年龄内有就业能力及就业意愿的20873人,已完成转产就业20457人。
快到午餐时间,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红卫村村民邱会松正忙着将餐桌上的盒饭打包装车,送到附近的学校。
禁捕退捕后,邱会松来到城区的一家快餐配送企业上班,负责配餐和送餐工作。“这几年捕鱼收入越来越少,上岸后在这里有了稳定的收入,每个月工资5000多元。”邱会松说,现在每天有固定的上班时间,不用再跟湖里的风浪“较劲”。
为了保障退捕渔民上岸后得到妥善安置,新建区从发展产业、帮助就业、招聘对接等方面明确了26条政策措施,精准制定扶助政策,确保渔民退捕后“稳得住”。
在安徽省蚌埠市居住的张青喜原来以捕鱼为生,如今他收网上岸,住上了廉租房,还享受了一系列民生保障政策。
“与原来相比,现在的生活变化太大了,我家不仅住上了城里的房子,还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多项政策保障,比如,政府干部给我家办了低保,养老、医疗等保障也都有。”63岁的张青喜说,“作为一位市民,我现在已经融入了城市生活。”
当前,各地正在织牢退捕渔民民生保障网。安徽省已落实禁捕资金24.46亿元,印发《关于做好长江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对参加养老保险的退捕渔民给予补贴。与此同时,该省印制3万本《禁捕退捕渔民帮联手册》,安排基层干部结对帮联退捕渔民,推进精准帮联和全过程管理。
江西省出台《江西省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养老保障指导意见》和《江西省重点水域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指导意见》,采取“政府直补”“缴补同办”“先缴后补”等方式,优化经办手续,减轻渔民压力。
截至目前,江西省已有6.25万名渔民参保,占可参保人数的98%。考虑到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的实际困难,江西还发放为期一年的过渡期生活补贴1.52亿元,并将退捕渔民纳入社区管理,按政策规定落实退捕渔民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保障。
(记者姜刚、董雪、范帆、侯文坤、李思远)
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