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世界报道

05版: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06版:综合新闻

07版:乡村振兴

08版:广 告

习近平对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把民营经济人士团结 在党的周围 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汪洋出席全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并讲话
习近平对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把民营经济人士团结
在党的周围 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汪洋出席全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并讲话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团结好、引导好民营经济人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抓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各级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委统战部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工商联要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把民营经济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努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全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16日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的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完整准确理解“两个毫不动摇”,坚定制度自信,把他们更好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民族复兴凝心聚力。
 
  汪洋指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点多面广线长,各级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在党委领导下各司其职、群策群力。要调动民营经济人士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深刻认识个人的成功既源于自身努力,更得益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党,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树立家国情怀,以产业报国、实业强国为己任,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精准扶贫,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要抓好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以提升素质、优化结构、发挥作用为目标,改进综合评价工作,重视年轻一代培养。要及时掌握民营企业发展状况和诉求,齐心协力把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帮助企业正确认识和克服眼前困难,增强发展信心。要按照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要求,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完善民营企业权益维护机制,激励干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要发挥好工商联和商会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主持会议并讲话。他表示,各级统战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好贯彻落实,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重点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努力开创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新局面。
 
  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浙江省委统战部、广东省委统战部负责同志,有关民营企业家代表作交流发言。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出席会议。
 
  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统战部、工商联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习近平致电祝贺菅义伟当选日本首相 李克强向菅义伟致贺电
习近平致电祝贺菅义伟当选日本首相
李克强向菅义伟致贺电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天致电菅义伟,祝贺他当选日本首相。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中日互为友好近邻,同是亚洲和世界上重要国家,发展长期稳定、友好合作的中日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双方应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和四点原则共识精神,积极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同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电祝贺菅义伟当选日本首相,表示中方愿同日方一道,加强两国各领域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共同推动两国关系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黑土地上是我家 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黑土地上是我家
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这是吉林省临江市松岭雪村(1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段续


  松嫩平原,沃野千里,一派郁郁葱葱,正是粮食作物长势最好的时节。一座座美丽的乡村点缀其间,它们是许多人的故乡,如今,也成为许多人安身创业的新家园。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吉林省走访田野山村,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白山黑水之间的生动实践。黑土地上,一个个美丽富饶的新农乡,正徐徐而来。

因农而兴,因农而美


  第一次踏进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的外地人,常会这样感慨:道路干净整洁,鳞次栉比的现代农居矗立两旁,和现代化城市小区别无二致。

  宽敞明亮的两居室里,50岁的村民麻钢英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窗外,绿油油的稻田尽收眼底。“好多人见了我都问,皮肤咋变好了?”麻钢英腼腆笑着,“以前种地风吹日晒,如今机械化作业,劳作少了,人也变年轻了。”

  肥沃的黑土地,在吉林孕育出“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农业“活”起来,村民富起来,村子美起来……

  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给乡村带来巨大变化。稻田里,摄像头清晰记录着稻子长势;屏幕上,农作物生长数据一目了然;车间里,优质大米被封装、储存……大荒地村与村里致富带头人刘延东创办的东福米业实行村企共建,集中流转土地,农民入企工作,每户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这座曾因大片荒草甸而得名的村庄,如今富足又美丽。

  大安市永强村的农户大院里,一簇簇万寿菊花开正艳,把村子打扮得五彩斑斓。“种花采摘,一年能赚3000多元。”村民姚井珍说。

  大安市地广人稀,许多农户守着半亩大的院子。“一亩园,十亩田”,当地发展“庭院经济”带动村民奔小康。家家户户的大院子里种上红辣椒、豆角、万寿菊等经济作物,“灰头土脸”的院子,变得色彩缤纷,“紧紧巴巴”的日子,也变得宽裕富足起来。

  美丽乡村千姿百态,致富道路各有不同。

  山坡丘陵多,索性种起杂粮杂豆,酿起高粱酒,养起“生态猪”——这是舒兰市三梁村的致富路,在村党支部书记李林森的带动下,村里集体经济越来越充实,昔日破旧的村子,如今已成当地中小学研学基地,孩子们在这里认五谷、学知识。

  人均耕地少,建起棚膜蔬菜园区,在大棚里种植反季节蔬菜——这是永吉县兴隆村“兴隆”的秘诀。现代化大棚里,新鲜时蔬茁壮生长。富起来的村子,村容村貌大变样,凉亭、广场、活动室一应俱全,干净整洁。

  吉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一个“农”字,美丽的背后,是农业的兴旺、农民的小康、农村的富强。大珠小珠落玉盘,因农而兴的美丽村庄点缀在黑土地上,展示着东北乡村的未来。

美丽乡村不“寂寞” 


  一场细雨过后,山色愈发朦胧,湖水碧波荡漾,花海延伸至远方,阵阵微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如此美景,是小山村的“日常”。这个位于吉林省敦化市的村庄,因作家张笑天笔下的《雁鸣湖畔》而为人所知。

  以前,小山村可不是这样,交通不便,环境脏乱,村民收入不高。村民卢秀芹掰着指头算了笔账:“半年种地半年闲,一家也就挣个两万多元。”

  东有长白山层峦叠嶂,中有黑土地沃野千里,西有草原湿地覆盖……生态是吉林的比较优势。白山黑水间,众多乡村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潜力巨大。  

  青山环抱,绿水相依,是雁鸣湖镇小山村奔小康的“底气”。“咱要发展生态旅游。”村党支部书记史学良动员大家。2016年,村里成立合作社,修路、建景点、发展观光项目。

  雁鸣湖畔自此热闹起来。卢秀芹的生活也忙碌起来。每天,她负责十几栋集装箱民宿的整备工作,还兼职卖门票。“花海门票20元”“住宿一晚200到300元”“能吃能玩能划船”……咨询电话响起,卢秀芹对答如流,“虽然忙,但心里乐,年收入翻了三倍。”

  美丽的乡村,让村民过上了美好生活。

  长白山脚下的抚松县锦江木屋村,木头墙、木烟囱、木栅栏……依山而建的村落保存有完整的满族古木屋建筑群,像是一幅天然水墨画。游客们三三两两转悠在村里,或端详远处山景,或察看木屋结构,兴致勃勃。

  谁曾想,这片长白山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木屋建筑村落,几年前还是一片“人稀屋空”。年轻人外出打工,木头房子没人住,是个“不稀罕”的物件儿。当地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乡村游,村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之后,有的农家乐一年能赚十多万元。

  从长白山下到松嫩平原,黑土地上的众多乡村发展起农业观光,在美丽中奔向小康。

  白天,被苗木覆盖的丘陵上一片翠绿,村道上游客络绎不绝;夜里,精心设计的灯光布景璀璨夺目,木栈道的灯带向远方延伸。在长春市九台区清水村,苗木花卉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园成为周边市民的“观光胜地”。清水村党总支书记单海龙说,村里依托良好的生态禀赋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就业5万余人次,创收500余万元。

  美丽的乡村,正变得越来越热闹。如今,吉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4000个,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5000万人次,收入近290亿元。

清新乡风润田园


  美丽乡村离不开环境支撑,吉林省坚持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1亿元,众多生态美、生活美的宜居乡村,在黑土地上花开正艳。

  永吉县歪头村的农家院,曾经因为村容环境差让村干部揪心。杂物、柴草垛和泥土混在一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农村不就是这样?”——许多农民习惯了杂乱,不愿意改变。

  住得脏兮兮,咋能算小康?村干部多方开拓社会资源,终于筹来1万块红砖,可以在村民庭院铺设硬质地面,改善居住环境。

  红砖可不是随便领。村干部号召大家,先把卫生清理好,才能领红砖,先到先得。“一嗓子下去”,家家户户开始清理垃圾、收拾院落。两个多月过去了,脏乱的院子变了模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家家院里铺满了红彤彤的地砖,喜庆别致。村民们都说,干干净净住着更舒服。

  吉林的乡间,正吹来徐徐新风。许多村庄配备了小型磁脉冲矿化生活垃圾处理器,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流经村庄的河道配备了保洁员,定期清理河道垃圾;党组织带头发动村民,大家合力整治居住环境……脏乱的乡村,换了模样。

  乡村富了,村容村貌变了,乡风乡俗也越来越文明。

  前段时间,白城市通榆县复兴村村民林清艳着实高兴了一阵。在村里的“干净人家”评比中,林清艳家上了榜,还得了一台洗衣机。走进林清艳家,院里干干净净,家具亮堂堂,“干净人家”名副其实。

  小小的评比,激发起乡村群众的“精气神儿”。在清水村,“致富兴业星”“院貌整洁星”“孝老爱亲星”“志愿服务星”等“明星”评选热热闹闹。每到评比时,家家户户都参与进来,谁都不愿落后。

  美丽家园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在镇赉县,村民们创新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根据村规民约为农户的表现赋分,农户每月可根据分值到村委会领取奖品;在珲春市,村民说事点成了乡里乡亲沟通交流、解决矛盾的平台,大家一起为村屯发展建言献策……

  如今,吉林“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已经达到20万户。清新的乡风,正从田野吹来。

  新华社长春9月16日电

 
丹心从来系家国 宣 言
丹心从来系家国
宣 言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历史的江河奔腾不息,在冲波逆折处更显壮丽。历经百转千回,那些无法被时光冲淡的,是精神的凝聚、价值的沉淀;那些始终激励人们前行的,是家国的书写、大我的境界。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夺取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密码,揭示了中华民族穿越风雨、砥砺前行的文化基因。

  透过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我们看到,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回荡在中华文明历史的深处,激荡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

(一)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家国”这个看似宏大的字眼,显得如此真实而近切。

  浙江援鄂医疗队的医生王师,曾回忆起这样一幕:深夜的武汉,换班的医生在公交车里唱起《歌唱祖国》给自己打气:“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路灯照进车窗,此刻公交司机已泪流满面。

  从这个平凡的瞬间,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之间强烈的精神共鸣。读懂了这样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读懂了个人和国家民族这样的同身共命、同频共振,就能读懂抗疫中展现的中国精神、迸发的中国力量。

  丹心寸意,皆为有情;奋不顾身,共筑家国。面对疫情,亿万中华儿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高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凝聚起举国同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坚决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95后”女孩甘如意,是一名社区医生。疫情来袭,她争分夺秒从荆州老家返回武汉,历经4天3夜,冒着寒风冷雨,行程300多公里,而她的通行证明上,车牌号一栏写着三个字——“自行车”。

  父亲敖醒吾、母亲庄建文、儿子敖慕麟,是武汉普通的一家三口。父亲感染新冠肺炎不幸离世后,母亲对儿子说了一句话:“是不是捐献你父亲的遗体?”儿子写下同意书发给医院,医生感佩回复:“谢谢你们的大义。”

  ……

  我们或许无法一一道出他们的名字,但正是无数这样的普通人,以守家即守国的担当,以护国即护家的赤诚,守护了这片宽广美丽的土地,守护了我们挚爱的亲人、亲爱的家乡。

  这是危急关头迸发彰显的爱国主义精神。湖南援鄂医疗队队员洪余德思虑再三,写给父亲一封未寄出的信:“同为父亲,我的不舍与眷恋和您一样,但没有国泰民安,哪有家庭幸福。”来自湖北红安的向氏五兄弟,大年初一齐聚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一家人一条心,为了武汉早日渡过难关,咱们顶上去!”危难之际,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工人、农民、医生……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用血肉之躯挺起这个国家的脊梁。

  这是舍身忘我、大爱无疆的集体主义精神。“我不知道母亲想我/能否换一种方式/比如,派干净的春风/来唤我的乳名。”——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四川医生陈维锦,把对家和母亲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多少人没顾上同家人吃上一年到头最期待的年夜饭,多少人顶着星星月亮、风霜雪雨日夜坚守,多少人自从走出家门连续几个月也没有机会轻抚孩子的脸庞……一颗星火也许光芒微弱,但千千万万颗星火汇聚在一起,就能点亮黑夜、驱走寒冬,迎来阳春万丈晖光!

  前所未有的疫情,割不断手足情,摧不垮奋斗志,攻不破防控线,难不倒中国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至真至深的家国情怀构成着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想内核。诗人吉狄马加写道:“让我们用成千上万个人的意志/凝聚成一个强大的生命,在穹顶/散发出比古老的太阳更年轻的光。”

(二)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华民族的家国观,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支撑所在,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精魂所系。

  孔子尚仁,所谓“仁”者就是推己及人、由家及国;孟子重义,所谓“义”者就是能舍小我、成就大我。中国人的家,是繁衍生息的场所,更是安身立命的港湾;中国人的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

  在中国人的眼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奠定国之基石,国护佑万家平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中国社会的组织特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战胜困难的思维方式、文明逻辑。

  在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上,每每有“鼏宅禹迹”“处禹之堵”字样,说明九州一统的观念古已有之。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与大一统国家交织互动,文明为国家提供向心力凝聚力,国家为文明赓续、文化繁盛提供支撑和荫庇,有人因此将中国称为“文明型国家”。悠悠上下五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原乡故土的朴素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对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始终召唤着华夏儿女团结奋斗。

  有学者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两千多年间,中国仅大水灾就发生过1029次,大旱灾1056次。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与灾难抗争、与命运搏击的奋斗史。巍峨绵延的万里长城、造福一方的都江堰、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也见证着在挑战面前不屈不挠、胼手胝足的拼搏与凝聚。“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在中华民族每一个存亡之秋、危难关头,都有毁家纾难、精忠报国的人挺身而出,都有先忧后乐、心系百姓的人奔走呼号,都有身虽平凡、亦足奋勇的人当职尽责。他们的名字大多已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他们的事业却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传承中,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

  观察中国的疫情防控,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艾伦·麦克法兰感叹:“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展现出不畏牺牲的精神。如今,我再次看到了这种精神。”不畏困难、不惧牺牲,源自心系家国、舍身取义的宝贵品格,这与西方有人认为的“国家是一种恶”“国家和个人是契约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精神气质。正是这样的家国精神,感召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跨过一道道关、迈过一道道坎;正是这样的家国情怀,陪伴着我们踏实坚定地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

(三)


  岁月长河奔涌民族精神,百年沧桑砥砺家国情怀。1840年以来的救亡史、探索史、创造史,正是中华文明史中最为湍急的一段。面对艰难低回的国运,靠什么奋起图强,又凭什么逆天改命?

  正因为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无数仁人志士站立起来、前仆后继,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林则徐、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秋瑾、邹容……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几代人忧愤难耐、殚精竭虑,亿万人魂牵梦萦、心结难解。孙中山先生感慨:“革命先烈的行为没有别的长处,就是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舍生忘死、血染河山,义不容辞、壮歌以行,苦难深重的中国涌现荡气回肠的奋斗、迸发惊心动魄的力量。

  “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百年前的一声呐喊,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五四精神的核心,从来不是外国政客讲的什么所谓“平民主义”,而是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爱国主义,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

  正因为有着深厚的家国责任,中国共产党人才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走过大革命的烽烟,战胜长征路的艰险,淬炼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沙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革命先烈刘伯坚在家书中坚定地表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皖南事变中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给家人的信中这样写道:“此刻我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民族服务的……家里不要想将来的生活怎么办,因为中国正在大的变动之中,中国抗战成功,不愁无饭吃;抗战不幸失败,则大家都当亡国奴。”其情切切,其意拳拳,这就是共产党人对家的深沉责任、对国的深情表白。

  正因为有着强烈的家国担当,亿万人民用双手和汗水建设起青春的中国、壮美的中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在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以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夜以继日,齐心协力,治理长江、治理淮河、治理黄河,建起成千上万个水利工程,培固了数十万里堤防水坝,多少十年九涝之地成为千里沃野。为铸就大国利器,数十万人告别父母妻儿,扎根戈壁荒漠,从此隐姓埋名,孕育了那一声震惊世界的巨响。为了让长江岁岁安澜,上百万三峡移民泪别世代生息的故土,踏上新的家园,开始新的生活。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千年梦想,320多万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人民满腔热情地建设国家,党和国家也满腔赤诚地服务人民、造福百姓。惨烈的汶川地震过后,短短两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完成修复加固,150万农房全部重建完成,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建设完毕,在一片废墟上矗立起一座座崭新的家园。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全国确诊患者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上至104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的婴儿都得到精心救治,治愈者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3600多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病情轻重,决不放弃一个生命,决不放弃一丝希望,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理念,更是行动。

  从“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到“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再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些歌声激励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向前进的壮丽征程,也激荡着当代中国强国复兴的澎湃动力。历史的天空里,家国情怀的光芒熠熠生辉;时间的长河中,家国情怀的源流绵绵不断。

(四)


  今日之中国,经受住了空前未有的疫情冲击,但前进征程上依然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我们已经夺取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但还没有到歇脚放松的时刻;我们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但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艰难。当此之际,更需要我们弘扬来之不易的伟大抗疫精神,把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每个人的行动,激发风雨无阻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动能。

  让我们把家国情怀熔铸于自信的坚守。疫情犹如大考,考出了令人赞叹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考出了家的团结、国的凝聚、每个人的责任。“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经此一役,个人与集体相偎相依,小家与大家生死与共,中华儿女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对孕育在中华文明之中的发展道路、制度优势更加自信,生而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认同感、尊严感洋溢在每个人的心头。经此一“疫”,世界变局加速演化,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我们将在较长时间内面临外部环境的变化。越是风疾雨骤,越是惊涛骇浪,越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同力同向,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坚韧和行动守卫我们的国、守护我们的家。

  让我们把家国情怀刻写在平凡的岗位。“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分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这是《查医生援鄂日记》封面上的一句话。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查琼芳医生的这部日记,记录下许多平凡却崇高的身影:同病魔较量的医务工作者,始终保持乐观、积极配合的患者,重症病房打扫卫生的志愿者……生动诠释了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疫情的阴霾正渐渐散去,每一个小家都开始恢复平常,喧闹的街道、繁忙的交通、路边的小店又回来了,我们的国家又重新鲜活起来、灵动起来。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烟火气息最有味、平常日子最难得,“国好家才好、家和万事兴”也就日益成为思想共识,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也就有了别样的意义。

  让我们把家国情怀融入不懈的奋斗。奋斗的人们最美丽,奋斗的国家正青春。前段时间,一张照片热传网络:湖北五峰渔洋关镇一个一年级的小姑娘,父母在集贸市场卖卤菜,她就在卤菜店的案板下上网课,狭窄的空间、端正的坐姿、认真的表情,让网友纷纷点赞:“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来!”从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小姑娘,到武汉市区机动车的川流不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号角声声、全国各地复工复产的机器轰鸣……家庭幸福靠耕耘,国家富强靠奋斗,亿万人民的辛劳和付出,一定能汇聚成新时代中国坚定前行的铿锵脚步;千家万户点亮的灯火,一定能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程。

  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中华儿女的家国心、民族魂,浸润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里,镌刻在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坚贞风骨里,回荡在江姐“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的铮铮誓言里。每每民族危急、国家苦难,都有丹心如铁捍卫家国,都有丹心如光拨云见日。

  在万众瞩目的人民大会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初心。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在参与抗击非典时的誓言历经十数年而不改: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我奉国以满腔赤诚,国待我以至高礼遇。当四位国家功臣和全国抗击疫情先进代表走上主席台,他们接受的是国家的荣誉、也是人民的礼赞,我们见证的是精神的闪光、也是历史的回响。

  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曾经积贫积弱,如今豪迈昂扬。今日之中国本色依然,千百年积淀的民族魂心手相传、愈挫愈强。黄河为凭、长江作证,我们正在肩负五千年文明走向复兴的责任,我们必将创造新时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未来!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盆地里的生长
盆地里的生长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熊争艳、王浡


  青海,地处中国西北。柴达木盆地,地处青海西北。

  “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正如民谣描绘的,柴达木盆地遍布荒滩、戈壁,长期被视为不毛之地,但也因盐湖蕴宝、山川藏珍而被称为“聚宝盆”。

  决战脱贫攻坚进入收官,记者来到柴达木腹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这里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县级市,也是盆地里崛起的工业城。这里已经脱贫摘帽,那些曾与贫困抗争的人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一)


  老范开着没有车窗玻璃的双排车而来,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盐田,这里是察尔汗盐湖。蒙语“察尔汗”,意为“盐的世界”。作为全国最大的盐湖,这里储藏着约600亿吨各类盐资源。

  到记者跟前,老范熄火下车。他个子不高,黝黑的脸被太阳晒得发红,洗得发白的工服上有片片盐渍。他叫范玉林,50岁,工友们都喊他老范。

  老范喊记者上车,开了十分钟,来到他干活的地方。盐田里的卤水被抽得差不多了,白色光卤石矿若隐若现。抽卤水、修泵,是老范的日常。

  “最累是什么活儿?”

  “换帆布,卤水渠里的。”

  “多大的布?”

  “一卷布3米宽、100多米长。换一次,要拉一车,50卷。”

  “你一人干?”

  “不,得十几个人忙两天吧。”

  老范话少。记者连续问,他才挤出几句。

  老范每月回一次家,平日就住盐田。他的“工棚”是一间用盐土块堆起来的房子,他拍着墙说:“这里不怎么下雨,绝对结实。”门一米多高,老范猫着腰才能进去,里面黑乎乎的,放着一张床一张桌,一个烧水壶一只杯子。屋顶留了个方形窟窿,一束光从窟窿透进来。

  外人看来条件艰苦的工作,老范却觉得满足。“到格尔木这么多年,从没有像现在这么踏实。”他说。

  30年前,老范从青海省海东市来到格尔木市,从淘金到打零工,能赚钱的活儿几乎都干过。

  10年前,他遭遇“至暗时刻”:老婆得了肺结核,两个孩子要上学。“哪里都要钱,天天愁得睡不着。”他说,当时一天十几个小时搬砖、扛包、通下水,即使这样,家里还是欠了一屁股债。

  6年前,得益于扶贫政策,政府帮他们维修了房子,发了低保,安排老范媳妇当上护林员。

  俗话说“靠山吃山”,对于老范和村民来说,“吃”盐湖也是这几年的事。老范所在的新华村,是距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最近的村。村里不少人近年搞钾肥的包装、运输,老范去年进了公司,一个月拿4000元工资,人生头一回有了稳定收入。  

  新华村驻村第一书记朱生洪说,像老范家这样的贫困家庭,村里原有35户124人,现在政府促进转移就业,帮助20多人找到工作,安排20多人当上护林员。没有劳动力的家庭也有低保兜底。

  “现在没啥担心的了,就想把两个娃娃供出来。”老范说,俩儿子现在在西安、武汉上大学。大儿子想考研,考虑到家里条件,又想放弃。

  “我跟他说,现在有活儿干了,再不用借钱供你们读书了,你尽管去读吧。”老范一咧嘴,露出一口白牙。

(二)


  记者走进格尔木东郊的红柳村,脚下是宽阔整洁的道路,眼前是整齐划一的民房。走进一户干干净净的小院,听到有人进来,户主李秀山摇着轮椅迎了出来。

  她略施粉黛、戴着美瞳,请记者在客厅落座,转身进里屋关掉了摄像头。

  “大姐,你在直播?”记者问。

  “嗯,在快手上卖货呢。”李秀山腼腆一笑,指了指堆在沙发角落的针织鞋,“我一个月编十来双鞋,一双鞋卖100多元,平日吃穿是够了。”

  2007年,30岁出头的李秀山在建筑工地打工时,被搅拌机砸中脊椎,从此残疾,离不开轮椅。

  她没想到,生活的转机来自搬家。2013年,她搬到了拆迁移民新村红柳村。“乡亲都是从周边迁来的,本来不熟,他们却像家人一样轮流上门帮我。”她红了眼眶。

  村里合作社搞当地少见的大棚种植,李秀山借钱入了合作社股份。合作社还为村民办技能培训班,她学会了编织。

  日子越来越好的不只是李秀山家。“刚建村时,红柳村也缺少耕地,水电不通,村民都进城打工。”村党支部书记李国善说,他们到外地取经,办合作社发展畜牧业、设施农业等,几年时间,红柳村就在这片戈壁滩上“扎下了根,开出了花”。

  2019年,村合作社利润达100万元,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1.7万元。

  在李秀山家阳台上,有一辆电动三轮车。她说,刚搬来时,她开着三轮车去市里做小生意,风吹日晒,黑色的座椅被磨得微微泛白。

  现在,李秀山偶尔会开着三轮车出去转转,“这辆车现在成了我的‘观光车’。”李秀山手里没停,上下忙碌的手指间,一只精致的凉鞋已有了雏形。

(三)


  早上7点,位于格尔木市南郊的长江源村,咔瓦嘎蕃藏餐厅开门了。老板娘邓玛倚在店门口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昨晚12点她才关店回家。

  邓玛今年刚满30岁,圆圆的脸上总挂着笑。她跟丈夫李新财结婚9年,有一个可爱的8岁女儿本措吉。

  邓玛曾经生活在400多公里外的唐古拉山镇,那里海拔约4700米,靠近长江源头沱沱河。2004年,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群众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移民搬迁到格尔木市南郊,2006年8月,长江源村成立。

  “我没上过学,以前在山上只会放牧。搬下来头几年就是靠草场补贴,在家里闲着。”邓玛说。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身体乏力的李新财,被诊断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这个怪病难治,我们到处看病,格尔木、西宁、成都、北京,跑遍了大医院,花光了积蓄,还借了钱。”邓玛说着垂下了眼睛。

  邓玛夫妻俩一合计,不能再闲着了。2018年,他们投资2万元开了这家60平方米的藏餐馆。饭店开业后,日子变得忙碌起来,邓玛既是老板娘也是餐厅主厨,丈夫负责采购。

  “去年,餐馆每天能赚一两千元。”她说,这样每天有事干的生活很充实。当然,最重要的是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

  如今,丈夫病情也在好转,用的进口药也进了医保,每月自己只掏1000多元。“幸亏搬下来后,村里人都有了医保,不然每月光药费就要8000多元。”

  “女儿放暑假,我们带她回了山上,帮姥爷剪剪羊毛。”夏天时节,邓玛夫妇会带孩子回长江源沱沱河,探亲访友、重温草原生活。目前唐古拉山镇还居住着500多人,依然以放牧为生,也全部脱贫。

(四)


  这是我们在格尔木采访的三个人。

  他们的经历是如此平常,就像成千上万因生病、因变故、因条件恶劣等原因,生活陷入困顿的人们。

  但他们又如此不平常。他们生逢其时,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时代,他们被政府关注、被乡亲帮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用坚韧面对困难,在谷底也要生长,如同他们身处的这片盆地,荒漠戈壁却孕育出丰饶宝藏。  新华社西宁9月16日电

 
纵横脱贫路
纵横脱贫路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近年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让一条条“脱贫路”纵横城乡,助力全县脱贫致富。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秋日黄河美
秋日黄河美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这是9月8日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附近拍摄的黄河景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李克强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特别对话会
李克强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特别对话会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白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5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全球企业家特别对话会,发表致辞并同企业家代表互动交流。对话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主持,全球近600位企业家参加。

  李克强在致辞时表示,当前全球范围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给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应对疫情和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面对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广泛凝聚共识,协同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尽早战胜疫情并推动世界经济重现繁荣。

  李克强在介绍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时说,面对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实现企稳回升,近几个月主要指标保持稳定恢复态势,表明中国经济拥有强大韧性。中国有1.2亿市场主体,中国人民勤劳、智慧。保住上亿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就能实现今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目标,稳住经济基本盘,并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李克强表示,宏观调控必须把握好度,既要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又要可持续。我们用改革的办法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财政资金建立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机制,提高政策落地的时效性和精准性,及时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提供支撑。在实施好宏观政策的同时,并重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既助企纾困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李克强表示,7、8月份中国经济继续稳定恢复,说明宏观政策的积极成效在不断显现。但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仍面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在保持宏观政策适时有力合理过程中,将注重政策实施,也会根据形势变化完善和丰富政策内涵,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经过努力,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年度主要预期目标,全年经济有望实现正增长。

  李克强指出,当前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上升,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交流与合作仍然是世界趋势。各方要共同承担责任,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秩序,给世界人民以希望和信心。自由贸易在曲折中前进,但大方向不会改变,因为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会改变。要共同维护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尽快恢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让世界经济“活”起来。

  李克强强调,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都会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既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也要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发展外贸,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阶段,内需空间广阔。中国将继续放宽市场准入,保障外资合法权益,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国将在有效防控疫情前提下,开辟更多人员往来“快捷通道”和货物通关“绿色通道”,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便利。

  致辞后,李克强还就国际治理、全球产业链、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等回答了各国企业家代表的提问。

  何立峰等出席上述活动。

 
韩正在湖北调研时强调 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韩正在湖北调研时强调
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强化创新能力建设
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武汉9月16日电(记者赵超)9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湖北省武汉市就复工复产、创新驱动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调研。
 
  韩正指出,湖北省、武汉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复工复产情况好于预期,经济持续稳步恢复。要有力推动中央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发挥优势,提振信心,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韩正走进武汉光谷展示中心,了解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情况,同园区部分企业负责人互动交流。他强调,园区要完善管理运营体制机制,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环境。韩正来到高德红外、中国信息通信科技、华星光电、京东方等企业,了解复工复产、生产经营、技术研发等情况,勉励企业保持定力、发挥潜力,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壮大中国制造的实力。
 
  韩正到华为武汉基地、长江存储等企业,考察硅光芯片、存储芯片等研发生产情况;到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了解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研发情况;到智能网联示范基地、东风汽车技术中心,察看自动驾驶示范应用、自主乘用车研发及技术创新情况。他指出,要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商业化应用力度,提升产业集成水平,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技术,增强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为企业技术进步、开拓市场提供有效保障。
 
  韩正来到青山江滩,实地察看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情况,听取了长江禁渔情况汇报。他强调,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强化岸线规划和科学设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良的生态环境。要坚决有力推进长江禁捕退捕,精准建档立卡,科学处置退捕船网,全力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安置和生计保障,为长江“十年禁渔”奠定坚实基础。
 
赵乐际在贵州调研时强调 以“三严三实”作风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贵阳9月16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赵乐际13日至16日到贵州调研。他强调,纪检监察机关要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促进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以良好的状态和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
  赵乐际首先来到毕节市威宁县格书村,走访慰问贫困户,与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亲切交流,详细了解群众生产生活、脱贫致富和干部作风等情况,认真听取意见建议。他强调,要毫不放松抓好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防止和纠治松劲懈怠、弄虚作假等问题,确保脱贫攻坚真实可靠、够格达标。要精准监督执纪问责,督促落实党组织主体责任,善始善终做好全面收官阶段各项工作。要深入总结、长期坚持脱贫攻坚孕育形成的优良作风,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持续推动党的惠民富民政策落实到户到人。
  在六盘水市委巡察办、威宁县二塘镇机关,赵乐际详细了解巡视巡察工作情况,并同大家座谈交流。他指出,巡视巡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剑,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要坚守政治巡视定位,深入落实“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工作方针,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推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要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制度机制,在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成果运用等方面贯通协作,切实增强监督效能。
  在省纪委监委机关和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赵乐际看望纪检监察干部,调研纪检监察工作。他指出,各级纪委监委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扎实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围绕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重大决策部署,跟进监督、精准监督,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要自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坚持“三不”一体推进,坚持边学习、边调研、边工作、边总结,更加科学精准履行党章宪法赋予的职责。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四风”树新风并举,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作风。
韩正会见澳门纪律部队高层代表团
韩正会见澳门纪律部队高层代表团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澳门特别行政区保安司司长黄少泽率领的澳门纪律部队高层代表团,与他们交流并合影留念。

  韩正表示,在中央的指导和支持下,贺一诚行政长官带领新一届澳门特区政府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稳步推动经济社会恢复正常,充分展现了“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澳门纪律部队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为维护澳门社会稳定和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澳门纪律部队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不断完善澳门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配套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全力支持行政长官依法施政,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作出更大贡献。

  黄少泽等介绍了澳门纪律部队工作情况,表示将按照中央要求,忠诚履职、勤勉尽责,坚定维护“一国两制”和澳门繁荣稳定。

  夏宝龙参加会见。

 
应变局开新局 中欧合作前景广阔
应变局开新局 中欧合作前景广阔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中国、德国和欧盟领导人14日以视频方式共同举行会晤,就一系列重要问题加强沟通协调,推进团结合作,对于中欧未来携手应对变局、开创新局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的十字路口,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面临新挑战。中欧关系如何持续稳健前行,需要理性和长远眼光指引。在此次中德欧领导人会晤中,中国领导人提出“四个坚持”:坚持和平共处、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对话协商,为中欧关系行稳致远指明方向,欧洲各界反响积极。

  与中国加强务实合作,是欧洲各界的主流共识。一直以来,中欧务实合作保持良好势头。疫情期间中欧双边经贸更展示出了强大韧性,中欧班列运输量实现逆势增长,不断刷新运营纪录。目前,中国全面复工复产,欧洲也强力推出振兴计划,促进经济复苏。欧洲政界、工商界普遍认为: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欧洲爬坡过坎,将为推动后疫情时代欧中合作提质升级、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共同维护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提供机遇。

  中欧经贸合作结出新果,为中欧务实合作注入新能量。在中德欧领导人会晤中,双方宣布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确认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这对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欧合作潜力深厚,前景广阔。中国、欧盟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双方日均贸易额超过10亿欧元。此次会晤中,双方领导人都表示要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中欧关系迈向更高水平。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中欧数字合作伙伴关系,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实现年内完成谈判的目标……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欧合作的空间必会更加宽广。

  在全球层面,中欧加强合作也将为完善全球治理带来更多利好。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之时,中欧双方发出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的声音;当国际组织权威遭到挑战、全球“治理赤字”加剧之时,中欧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维护双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当技术“脱钩”的噪音甚嚣尘上、人类科技发展面临阻碍之时,中欧决定建立数字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中欧共同发出的“合作强音”,为充满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当今世界注入更多稳定力量。

  中国与欧盟建交45年来,双方关系持续稳定发展。当前,中欧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要中欧之间坚持合作共赢的大方向,在应对变局中不断开创新局,定能不断推动中欧关系提质升级、行稳致远。    (记者翟伟)新华社布鲁塞尔9月16日电

 
香港市民自发欢送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离港
香港市民自发欢送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离港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九月十六日,在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住宿酒店,香港市民向支援队队员竖起大拇指。     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新华社香港9月16日电(记者苏万明)16日一大早,在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住宿酒店正门墙上,挂着写有“感恩有您”“热情欢送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的大红横幅,在多束鲜花簇拥下,分外醒目。圆满完成协助香港特区抗疫任务的支援队员们,即将离开香港。

  支援队按广西、福建、广东三个来源地分批乘车。7时许,几十名支援队员排成一队,整齐有序走出酒店,走向等候在酒店门口马路上的跨境大巴。从酒店大堂一直到大巴,等候多时的市民们夹道欢送,他们鼓掌、招手,挥舞手中的国旗、区旗和标语牌,朝队员们深情致谢:“谢谢你们!”“一路平安!”……

  队员们登上大巴,朝送行的市民们挥手答谢。66岁的市民江先生朝着大巴车深深鞠了一躬,眼角湿润。他说,他是香港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非常了解支援队的工作。“他们太辛苦了!我六点半就来到酒店,就想当面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香港市民龚女士举着一个白纸板,上面用荧光笔写着“感恩祖国不惜代价为香港带来光明”。龚女士说,她15日晚11时许得知支援队将要离港的消息,一时找不到制作材料,就临时用孩子的荧光笔制作了这个牌子。她16日5时许起床,坐了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来到酒店。“香港本地确诊病例昨天为零。支援队为我们带来了光明!感谢内地同胞!感谢祖国!”

  香港广东社团总会来了、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来了、香港同心会来了……秋雨虽然不时飘下,但也不能阻挡香港市民的步伐,越来越多市民自发加入欢送的行列。“大爱无疆,衷心感谢!”“无言感激,血浓于水!”“大爱忘我,情谊永记!”“致敬支援队,祝平安回家!”……一句句肺腑之言,情意满满。

  香港新冠病毒普及社区检测计划9月1日至14日展开。应特区政府请求,中央政府派出超过570人的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来港,协助特区开展新冠病毒检测工作。检测计划开展期间,支援队员实行“两班倒”或“三班倒”,共完成178.3万余个样本的核酸检测。支援队在港期间,广大市民纷纷通过写信、送锦旗、制作心意卡、在报章刊登广告等多种形式,对他们表达慰问和谢意。

  “同心抗疫!感谢祖国!”香港同心会的闵女士和朋友们再次向支援队挥手致意。她说,相信在内地同胞支持下,香港一定能够战胜疫情。期待疫情过后,支援队员们再到香港,放松地旅游。

 
21世纪人类消除贫困事业与妇女的作用——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暨全球妇女峰会5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彭丽媛向会议发表致辞
21世纪人类消除贫困事业与妇女的作用——纪念北京世界
妇女大会25周年暨全球妇女峰会5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彭丽媛向会议发表致辞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21世纪人类消除贫困事业与妇女的作用——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暨全球妇女峰会5周年座谈会16日在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通过视频向会议发表致辞。
 
  彭丽媛在致辞中表示,北京世妇会和全球妇女峰会都是妇女发展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对保障妇女权利、实现妇女解放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各国推动性别平等提供了行动指南。25年来,全球妇女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男女平等共识日益增强,推动妇女发展行动更加有力,妇女生存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彭丽媛表示,中国一直是全球妇女事业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今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是对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积极致力于贫困妇女脱贫发展,在经济发展、就业创业、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慈善公益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成果。在中国7亿多脱贫人口中,妇女约占一半。中国许多妇女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攻坚号召,发挥了“半边天”作用。
 
  彭丽媛表示,全球减贫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凝结着广大妇女的辛劳汗水和奋斗。同时也要看到,男女在权利、机会、资源分配等方面依然不平等,全球贫困人口中女性数量远远多于男性。新冠肺炎疫情给妇女脱贫、教育、健康、就业、权益保护带来新的挑战。妇女不脱贫,人类就不可能消除贫困。实现性别平等、消除贫困任重道远。
 
  彭丽媛呼吁各国各界人士弘扬北京世妇会和全球妇女峰会精神,携手同心,积极行动,为妇女提供平等优质的教育,确保妇女拥有平等就业机会,推动妇女事业和经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保障妇女基本卫生医疗服务,解决妇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文化,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使广大妇女都能享有美好幸福的生活,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座谈会由全国妇联与联合国妇女署共同举办,旨在分享交流各方在落实全球妇女峰会承诺、《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特别是妇女减贫方面经验和举措。
 
快办、省事,“放管服”这么搞很好
快办、省事,“放管服”这么搞很好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时评


 
  重庆的“渝快办”、广东的“粤省事”、贵州的“贵人服务”……近来一些省市政务服务平台具有地方特色的“谐音梗”不仅名字俏,更以贴近到位的政务服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点赞,成为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的生动写照。
 
  “放管服”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旨在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切实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增进民生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开展政府治理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共识。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疫情带来的冲击,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要求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举措,优化营商环境,进而释放市场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不少地方和部门对企业开办、行政审批许可、办税、融资等办事环节锐意改革,出台扶持政策、开辟快速通道、减轻多项负担、放宽许可期限等各类创新举措,助力市场主体复工复产,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当前,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着力打通一些关键点和关键领域的梗阻,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持续深化改革。
 
  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改善营商环境,按照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着力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的难点、痛点重点攻关,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信用监管等方面持续改革创新,让企业和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记者赵文君)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发挥合作办学优势 疏解出国留学难题 教育部国际司(港澳台办)负责人谈化解疫情期间出国留学难
发挥合作办学优势 疏解出国留学难题
教育部国际司(港澳台办)负责人谈化解疫情期间出国留学难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各国(地)入境、签证、航班等政策限制,我国部分出国留学人员赴境外就学受阻。作为应对疫情期间出国留学难的措施之一,教育部允许部分高校采取临时举措,通过适当增加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招生名额,为出国留学受阻的学生提供更多就学选择。
 
  这一举措将涉及哪些学生?如何实施?怎样确保招录公平?教育部国际司(港澳台办)负责人作出解答。
 
  问:这一举措出台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经过多年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中外合作办学以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主要特点,丰富了国内多样化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了学生“不出国的留学”。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探索改革创新,成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引擎”。
 
  当前形势下,部分出国留学计划遇阻的学生希望在国内寻求就学机会。有关高校也表达了明确意愿,希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招录部分出国受阻的优秀学生,缓解学生燃眉之急,承担高校社会责任。经深入研究论证,教育部充分考虑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语言、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出国留学高度契合、相互贯通的特点,可以此为渠道解决部分出国留学人员的实际就学困难。因此,作为疫情期间特殊安排,教育部允许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招录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出国留学生,疏通学生就读出路,提供更多就学选择。
 
  问:此次招生对象主要涉及哪类学生?
 
  答:已持有境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原计划于2020年秋季学期攻读境外高校本科或硕博士研究生的中国内地(大陆)籍学生符合基本报名条件。各招生院校根据相关规定和本校实际情况设置报名条件和录取标准,公开招生简章。
 
  问:此次招生采用怎样的招生方式?
 
  答:此次扩大合作办学招生不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标,对高校其它各类招生不产生影响。招生工作遵循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保证质量的原则。学校对报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适当形式组织招生考试,录取标准不低于外方合作办学者同类专业在其本国的标准。学生完成学业后,达到学业要求的,仅颁发外方高校学位证书,并可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获得认证。相关高校应制定详细招生简章,明确招生对象、招录程序、录取标准等,严格保证招录工作公平公正。
 
  问:根据此次招生政策,哪些院校参与招生?
 
  答:依法在办的可颁发外方学位证书的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部分项目所在高校,根据自身意愿和实际办学能力,在与外方及港澳台合作单位就招生方案达成一致的前提下可开展招生工作。参与此次招生的有北京、浙江、广东等19个省市的约90个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中科院公布“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进展 六年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公布“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进展
六年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董瑞丰)在全面完成“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任务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6年间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解决了涉及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重大战略性问题。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6年来,中科院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充分发挥多学科和建制化优势,加强开放合作和协同创新,高质量完成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从量子信息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领跑”,到深空、深海等领域抢占“高点”,从煤制油技术、高产农作物新品种提供战略支撑,到“天眼”、散裂中子源成为创新标志……中科院近年产出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引领带动我国若干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前沿;突破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有力解决和支撑了国家重大需求,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战略支撑作用。

  白春礼还介绍,中科院以推进国家科研机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改进完善院士制度,健全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科教融合,积极探索科技智库新的体制机制,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大力加强作风学风建设。

  白春礼说,中科院培养造就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优秀拔尖人才,高质量完成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任务,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批研究机构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

  “四个率先”即“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自2014年起,中科院开始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四个率先”,到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四个率先”。

  今年7月,由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有关地方政府负责人和科技界有关专家组成的咨询评议委员会认为,中科院全面完成了“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据悉,中科院正在制定到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战略规划。

 
2020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开幕
2020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开幕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9月16日,参观者在2020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开幕式上体验智能产品。

  当日,2020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陕西西安开幕,本届大会以“硬科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会同期举办创新发展峰会、人工智能创新峰会等活动。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减贫经验”线上研讨会举行 黄坤明作视频致辞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减贫经验”线上研讨会举行
黄坤明作视频致辞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减贫经验”线上研讨会近日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北京主会场作视频致辞。

  黄坤明指出,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共同探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路径,分享全球减贫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领中国人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今年,中国将在现行标准下消除绝对贫困,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中国经验表明,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减贫事业是崇高追求、更是务实行动,必须立足自身国情,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问题。

  黄坤明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减贫事业现实而紧迫的挑战。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大国际抗疫合作力度,捍卫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共同打赢全球抗疫阻击战。要以开启“行动十年”计划为契机,聚焦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挑战,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与本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最大程度凝聚减贫合力,建设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

  此次研讨会由中央广电总台CGTN智库主办,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前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智库代表等约140人与会。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董雪、马卓言)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减贫经验”线上研讨会近日举行,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40位前政要、国际组织和智库代表,结合中国和全球减贫实践经验,就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路径展开讨论。

  与会中外人士认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危机,成为全球减贫事业最现实、最紧迫的挑战。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面对疫情等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共同捍卫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守护人类生命健康;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国际组织在减贫事业中的作用,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深化减贫领域国际合作,共创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中国非凡的发展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不确定性增多的背景下,世界需要为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付出更大努力,相信人类能够成功消除贫困,打造更可持续、更加繁荣和谐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作用不可或缺。

  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表示,面对这次疫情,世界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在制定政策时更多考虑老人、儿童和非正式领域工作者等受疫情打击最严重的弱势群体的需求。国际社会也应采取广泛的多边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有足够的资源保障自身经济社会发展。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表示,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性的答案。1945年以来,人类在脱贫等方面取得的许多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联合国系统的存在。“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加强联合国的作用。”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马科斯·特罗约表示,在联合国诞生以来的四分之三个世纪里,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发生过战争,贫困也得到了缓解。新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的出现,有助于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林毅夫表示,从中国减贫经验看,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和一个积极推进国家发展的政体是中国发展的秘密,也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只要各国找准自身“比较优势”,都可以找到消除贫困的有效手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破坏世界经济,对贫困人口造成沉重打击。领导力的缺失尤其是领导力在美国的缺失让情况更加复杂。“现在不是打贸易战的时候,也不是反对多边体系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将抗击疫情列为首要任务。”

  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代表格罗布勒表示,在非洲的发展中,中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洲赞赏中国的发展模式,并从中国学习到了很多。”

 
商务部: 欢迎美国企业继续加大在华投资
商务部:
欢迎美国企业继续加大在华投资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陈炜伟、王雨萧)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近日表示,欢迎美国企业继续加大在华投资,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9月15日,王受文与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部分董事会成员举行在线座谈会,双方就中美经贸关系、中国营商环境、扩大开放及美国企业提出的经贸关注深入交流。美中贸委会会长艾伦及15家美国企业总部负责人参会。

  王受文指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困难和中美经贸关系复杂局面,中方本着诚意,认真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努力为两国企业开展务实合作营造良好环境。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在涉台、涉疆等问题上的错误做法。美方应与中方相向而行,共同维护中美关系大局。

  王受文表示,中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今年以来,已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中国供应链稳定、韧性强,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我们欢迎美国企业继续加大在华投资,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据商务部介绍,与会美国企业代表祝贺中方在抗击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赞赏中方认真落实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看好中国市场增长潜力,愿继续在华深耕发展。希望中美关系保持稳定,为两国企业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第75届联合国大会开幕强调坚定捍卫多边主义
第75届联合国大会开幕 强调坚定捍卫多边主义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9月15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沃尔坎·博兹克尔(讲台左和屏幕上)主持召开第75届联合国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和第75届联大主席沃尔坎·博兹克尔强调,在面临诸多威胁与挑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际,国际社会更应坚定捍卫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树立对联合国的信心。  新华社发
 
外资加快撤华? 外国商会最新报告可不这么看
外资加快撤华?
外国商会最新报告可不这么看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世界报道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记者刘红霞、安蓓)针对“外资撤离论”,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16日援引两份主要外国商会的最新报告说,外资企业长期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并没有改变。

  孟玮在当天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9月9日,上海美国商会发布报告称,大部分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78.6%的受访企业表示不会转移在华投资,较去年提升5.1个百分点;9月10日,中国欧盟商会发布报告称,欧盟企业在华投资情况总体稳定,只有11%的受访企业考虑外迁或改变投资计划,接近10年来最低水平。

  “这些数据都进一步显示,外资企业长期在华投资经营的信心并没有改变。”她说。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今年全球跨境直接投资大幅下降。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利用外资形势逐步回稳。商务部数据显示,1至8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6197.8亿元,同比增长2.6%;8月当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841.3亿元,同比增长18.7%。

  孟玮表示,近年来,受要素成本上升等影响,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部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调整生产布局。“应该讲这一现象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

  她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稳定外商在华长期发展信心,重点抓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施、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外商投资项目服务保障、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等方面工作。

 
麻山突围记
麻山突围记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午后,阳光包裹着蔬菜大棚,走进去站一会儿满身是汗。30岁的苗族妇女吴羊妹正忙着给丝瓜点花授粉,汗水打湿了她的衣服。

  “不点的话,花很快就会掉下来。”以前听都没有听过点花的吴羊妹,现在熟练掌握了技术要领:一棵藤只能留一个花苞,长得有点歪的、有虫害的、个头小的花,都不能点,摘下来即可。

  吴羊妹的家在贵州省长顺县代化镇斗省村,那是麻山深处一个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5%的小山村。过去水不通、路不通,直到2014年才有了第一条水泥路,2016年之前连个像样的产业都没有。

  如今,走进斗省村,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通组串户水泥路将全村连为一体。外出或家门口务工,规模化养猪、种菜,村民增收有了多种选择,今年,全村贫困户都已达到脱贫标准。

  吴羊妹的两个孩子正在读小学,家里的2亩地过去种玉米,收入低。与家人商量后,她把土地流转出去,然后到附近的蔬菜基地务工,一个月收入2400元左右。

  “孩子上学学杂费不用交,家人还有低保。在基地,老板包吃包住,一个月还有几天假。”吴羊妹笑着说。

  麻山,地处望谟县、长顺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交界处,苗族、布依族群众聚居于此。这里山乱如麻,石漠化严重,是贵州的贫中之贫。贵州目前尚未脱贫的9个县中,麻山地区就有望谟和紫云两个县。

  “吃愁穿愁睡也愁,脑壳枕个木枕头。苞谷壳里来过夜,火燎烟熏泪直流”,过去,麻山水缺、路烂、房破、人穷。

  不能从贫困中突围,就要被贫困永远包围。麻山地区干部群众克服先天不足,打通水、路“主动脉”和“毛细血管”,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如今,走进麻山,曾经像被火烧过一样裸露的石山上满眼碧绿,一栋栋小楼掩映在树林间,一张张笑脸就像山花一样灿烂。

  见到望谟县郊纳镇水利站干部王世愿时,她正坐在电脑旁忙碌。尽管已是深夜,挺着大肚子的她仍在核对“郊纳镇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机制明细表”,对饮水安全覆盖村组、覆盖人数、是否全覆盖、管护人员等逐一核实。

  “镇里干部大部分下沉到村里了,我现在跑不动了,就守在办公室做信息搜集和汇总工作。”王世愿说,将水管破漏损等问题逐项排查、逐项消除。“让群众吃水有保障,是我最大的工作动力。”她说。

  直到临产前几天,王世愿才与同事交接工作,回家休产假。和王世愿一样,在麻山脱贫一线,很多干部奔走在大山间,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因为他们,麻山正在打破贫困重围。

  紫云县大营镇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没有路、没有水,产业不可能搞起来。”镇党委书记陈凯说,现在串户路全部修通,全镇有38个集中供水点,种养殖都“有了保障、有了底”。

  从镇政府出发,沿着新修的柏油路,十几分钟就来到了大营村高床蛋鸡养殖场。这是大营镇7个村抱团发展、共同建设的养鸡场。负责人李亚菲说,原来因为缺水,规模上不去。水通后,规模从1.1万羽快速增加到7.8万羽,每天用水30到32立方米,完全可以保障。

  李亚菲算了一笔账:每天产蛋7万枚,1枚可以赚0.18元,按照每年产蛋期200多天计算,预计今年盈利280万元。“可以保证7个村2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以上。”李亚菲对养鸡带动脱贫很有信心。

  望谟县委书记李建勋说,麻山尽管先天不足,但经过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每个地方都找到了自己的长板和发展之路。

(记者王新明、李凡、姚均芳) 新华社贵阳9月16日电

 
甘肃定西小伙福州工厂追梦
甘肃定西小伙 福州工厂追梦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福州9月15日电(记者邓倩倩、吴剑锋)印染厂里,马伟刚利索地转动着圆桶,让白色的蕾丝布随机器卷入脱水管道,接着从另一端整理好半干布料送往下道烘干工序。这名甘肃定西小伙子工作的熟练程度与其他工人无异,仔细看,才会注意到他时而抽动的面庞和微微摇晃的身体,这是一位残疾青年。
 
  伴随轰鸣的机器声,马伟刚成为印染厂的脱水理布工已3年多了。这条位于福州长乐区的福建东龙针纺有限公司车间流水线,是定西青年奋斗脱贫的见证,也是福建福州与甘肃定西扶贫劳务协作的一个缩影。
 
  “以前找工作四处碰壁,看到福州企业组团到定西招工,尝试报个名,没想到就被录取了。”马伟刚吃力地说。2012年他在从事建筑工作时不慎从高空坠落,后脑勺摔伤,落下了残疾。
 
  2017年3月,通过福州与定西对口扶贫劳务协作,马伟刚从西北来到福州,进入针纺厂上班。公司为他安排了操作简单的岗位,通过一个月培训,加上勤学肯干,马伟刚开始独立操作机台,并日渐熟练起来。
 
  “这里的工作比以前工地轻松,而且收入也不错。”马伟刚如今已自力更生。月工资5000多元的他,每月给父母寄去生活费,去年还在县城贷款买了房,利用近年积蓄付了首付。
 
  据长乐区人社局工作人员介绍,福州长乐区对口帮扶定西漳县,截至目前已输转漳县籍员工339名,其中贫困人口292名。根据福州市统一标准,工作满6个月的定西建档立卡贫困户,可获得交通补贴、生活补助及岗位工资补助共13500元。
 
  从西北内陆来到东南沿海,不少定西青年不仅仅满足于谋一份工作,也追求在岗位上学到技能,争取更好的事业发展前景。
 
  27岁的张刚刚去年和妻子马金芳进入福建东龙针纺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习,他成为公司里的技术骨干,每个月有7000多元收入,妻子作为打样辅助工每月也能挣4000多元。夫妻俩说,在这里干一个月抵得上在老家干一年。
 
  “厂里还提供夫妻房,管吃管住,我们在福州工厂的收入足以负担定西家中老人和3个小孩的生活。”张刚刚说,希望接下来学习更多技能,“更上一层楼”。在中控环节负责调试机器参数的他,干劲十足。
 
  自2017年福州与定西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以来,在劳务协作方面,累计转移定西贫困劳动力8091人次。据福建东龙针纺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艾国堤介绍,企业稳定在岗的定西工人近60名,分布在不同岗位。
 
  今年的疫情并没有阻碍定西青年到福州打工的脚步,福州用包机包列的办法接来了定西务工人员。
 
  岳合明和妻子今年成为从定西到福州打工的受益者。他们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今年3月份刚做了手术。由于享受到国家相关医疗报销政策,加上夫妻俩在公司打工的收入,他们的压力小了很多。
 
  “企业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缓解了自身用工紧缺问题。”艾国堤说,公司提供临时性公益性岗位补助,给定西贫困职工获得额外收入的机会。公司还提供技能培训,确保定西务工人员“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
 
贫困山乡的脱贫“蜜”语
贫困山乡的脱贫“蜜”语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兰州9月16日电(记者郎兵兵)入秋时节,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漫山遍野的中药材花洁白素雅,吐露芳华。

  从哈达铺镇出发,顺着一条山区公路行驶约3公里,路边掩映在一片杨树林里的小院落,便是57岁的脱贫户李财生养蜂“生财”的地方。院落里一排排蜂箱整齐摆放,蜜蜂在林间穿梭飞舞。

  药材花开引蜂来。宕昌县是甘肃省8个未脱贫县之一,这里山势险峻、谷深林密,是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的适生区之一。每年6月开始,满山满谷的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渐次开花,形成了长达4个月的花期。李财生便从宕昌县南部沙湾镇雅园村的家中出发,带着300余箱中蜂,一路向北循着花香,来到80多公里外的哈达铺镇“赴约采蜜”。李财生说,这几年,宕昌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养蜂人的“蜜田”也越来越广。

  第一次“邂逅”中蜂时,李财生怎么也想不到,小小“土蜂”会改变自己的贫困命运。

  30多年前,李财生一家8口仅有几亩耕地,种完地就去打工,长期高强度的劳作,让他身体不堪重负,看病吃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本就贫困的家庭越发窘迫。

  听说土蜂蜜有助于身体恢复,家人就四处找蜜。“那时候蜂蜜不好找,而且很贵。一斤10元钱,顶两天工钱。”李财生舍不得买,四处苦苦寻觅。直到2000年的一天,他意外发现,自家房顶上一个废弃的木箱里,竟然“入住”了一窝土蜂。就这样,李财生开启了养蜂人生。

  短短几年时间,李财生养的蜂群逐渐壮大,而他自己不仅身体好转,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人。产蜜时节,邻里乡亲都会带着瓶瓶罐罐来分享这份“甜蜜”。“养的蜂多了,产的蜜自己吃不完,给亲戚朋友送一些,还能卖掉一部分补贴家用。”李财生说,悉心照料蜜蜂的日子,他的心情变好了,身体恢复得也快了。

  尝到了甜头的李财生,想靠养蜂干一番事业。可蜂群数量扩繁到50群左右就跑的跑、死的死。他意识到,要养好蜂,就要学好技术。

  就在李财生苦恼的时候,宕昌县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优质蜜源不断扩大。宕昌县因势利导,发展“空中农业”中蜂养殖,加大对蜂农的扶持和培训力度。2015年,作为首批受益农户之一,李财生学会了蜜蜂的四季管护、病虫害防治及人工繁育等技术。将老式蜂巢全部换成了活框蜂箱。仅一年时间,他的蜂群就扩大到200群,产出1000多斤原蜜,附近3个村的村民吃上了他家的“土蜂蜜”。

  2016年,李财生在村里成立了土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走上了规模化养殖道路。蜂群也不断扩大,最多时达到500多箱。

  为了守护贫困山乡的甜蜜希望,宕昌县把蜜蜂养殖作为重点扶贫产业之一,构建了以宕昌县兴昌蜂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村办养蜂合作社为主体,通过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建立了“甜蜜”带贫模式,解决了困扰农户的销售难题。

  “去年我家产蜜2000多斤,绝大部分由兴昌蜂业公司保底收购。”李财生说。

  兴昌蜂业公司按照保底价统一收购村办合作社和农户的蜂蜜。自2019年7月以来,公司已带动养蜂合作社287家,带动贫困户7900多户。

  解决了“卖难”的后顾之忧,优质的中药材蜜源又提升了蜂蜜价格,蜂农们干劲十足。

  “对蜂农来说,一年之计在于‘秋’,秋天扩繁好了,第二年蜂群就旺盛。”眼下正值蜜蜂秋繁关键时期,李财生和妻子经常天蒙蒙亮就起床,一直要忙到天黑。他说,忙不怕,穷才可怕。近4年来,通过追花逐蜜,李财生平均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现在日子过得就像蜜一样甜。”

  目前,宕昌县中蜂养殖产业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带动养蜂户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如今,一群群蜜蜂和养蜂人正奔波在宕昌贫困山乡,追逐繁花,酿造脱贫致富“蜜”。

 
山呼海应 海“是”山盟 浙江以“山海协作”与对口帮扶推进协同发展
山呼海应 海“是”山盟
浙江以“山海协作”与对口帮扶推进协同发展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8月24日,铲车在将木屑等原材料运至生产线。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从浙江引进以木屑、木糠、菇棒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活性炭生产企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近50个,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本报记者王俊禄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山海互为支撑。近年来,浙江按照“八八战略”的部署,率先探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矛盾的破解之道,持续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成为发展最均衡最协调的省份之一。同时,浙江大力实施省际“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协作”等行动,推动合作机制深化、平台优化、成效显化,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贡献浙江力量。
 
“山海协作”构建均衡发展“快车道”


 
  向东是大海,掠过巨轮和港口的海风,又裹挟着温润的水汽,为浙西南山区带来生机。
 
  山里货搭乘海上风进入中高端市场,“丽水山耕”在大都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景宁畲族自治县通过建立“飞柜”,把“景宁600”高山生态农特产品销往温岭、上虞、宁海、海盐等地,带动了民族地区数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山海协作”工程,是浙江省通过政府鼓励、引导和推动,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的协作,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山”主要指以浙西南山区等为主的欠发达地区,“海”主要指沿海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县(市、区)。
 
  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八八战略”。其中,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是“八八战略”中的重要任务。
 
  多年来,浙江着眼于山区与沿海优势共同发挥、造血与输血功能共同增进,推动建设了一批山海协作产业园、“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等共建平台。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围绕“产业联合、要素联通、山海联动”三个目标,衢州市柯城区和杭州市余杭区合作愈加紧密。利用保障余杭建设发展的土地占补平衡指标调剂资金,柯城在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块打造了柯城“柯创园”,自2019年初运营以来,广泛引进孵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冷链物流、服装时尚、智能制造、乡村直播等优质项目。截至2020年7月,这块“飞地”共培育科技型企业18家。
 
  “结盟”之要,在于协作奏效。土猪肉、三黄鸡和新鲜蔬果,通过“飞柜平台”源源不断运送到百姓餐桌——2004年起,东海之滨富庶的浙江省玉环市,与山区县仙居建立“山海协作”关系,至今已“结盟”16年。“仙玉联盟”共建设民生项目37个,培育产业园40个,所涉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平均增长30余万元。
 
  如今,浙江这张覆盖市、县、镇、村的“山海协作网”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发改委区域发展办副主任赵黎说,今年以来,浙江省把山海协作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大花园建设、打赢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多轮驱动,助力26县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今年1-8月,浙江省新签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252个,到位资金302亿元(含续建项目);举办山海协作职业技能培训班240批次,培训劳动力人数13642人次。
 
“对口支援”架起脱贫攻坚“致富桥”


 
  “山海协作”积累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协作等领域同样适用。
 
  扶贫协作三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3亿元,精准实施37个帮扶项目,带动四川省旺苍县20593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这是9月15日,“浙川携手·共奔小康”仙居—旺苍东西部扶贫协作联席会发布的成绩单。仙居县委书记颜海荣表示,两地在情感上互动共鸣,在人文上互通共融,在经济上互助共赢,在产业上互利共生,双方各有收获。
 
  一批有情怀的人才,有担当的干部,在西部扎下深根。从浙江名校学军中学校长任上退休后,陈立群拒绝了民办学校百万年薪,主动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支教。4年支教,他帮助超过2200名贫困苗族孩子走出大山,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十年前,一批干部人才从‘人间天堂’来到了‘天上人间’,开启了支援柴达木的壮丽征程。”9月12日对口援青十周年表彰大会上,青海海西州领导向援青队伍致谢。十年间,浙江省共安排援青资金1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276个,其中包括建设6678套游牧民住房,安置游牧民2.67万人,实现浙企与海西州119个贫困村“企村结对帮扶”全覆盖。
 
  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为扶贫注入了强大活力。
 
  能飞、会游、善运动的“龙游飞鸡”,近些年在长三角声名鹊起。2018年,当得知浙江省龙游县与四川省叙永县对口帮扶缺乏好项目时,“80后”的“龙游飞鸡”创始人胡瀞文主动请缨,行蜀道、跑深山、访农户、谋销售、开直播,与当地探索出“公司投资+党支部带队+村资服务+农户养殖”的产业扶贫模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通过“龙游飞鸡”扶贫项目“三年计划”,1000户贫困户养殖20万只“飞鸡”,每户增收1.5万元以上。该项目被列入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产业提升项目,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精准脱贫重点案例加以推广。
 
  山海间从“牵手”到“拥抱”,优势互补实现了产业的深度融合。
 
  这几年,来自湖州市安吉县黄杜村的优质白茶苗陆续运抵青川,当地村民说,这些白茶苗是“浙江亲人”送来的“希望苗”。四川茂县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拥有花椒、脆李、牛肉、蜂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但受制于品牌推广和物流运输等因素,“养在深闺人未识”。农业银行台州分行加入当地扶贫队伍后,让这些特色农产品触网销售,走出深山、销往全国。一些“村红”还学会了直播带货。
 
  输血变造血,扶贫更扶智。浙江省天台县和四川省阆中市,两地虽相隔数千里,但资源禀赋相近。因东西部扶贫协作建立结对关系后,天台乡村旅游的“后岸模式”得以花开“天府之国”。
 
  在后岸村村干部指导下,阆中市天宫镇五龙村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吸纳420名贫困人口加入,乡亲们探索民宿精品化路线,推出一批服务质量优、市场评价高、带动作用强、示范效益好的精品民宿。2019年,五龙村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民宿入住游客6000人次,420名贫困人口每年增收1.2万元,并带动周边十余个乡村抱团发展乡村旅游。
 
“优势互补”再造区域协作“新动能”


 
  两块“红土地”,携手奔小康。浙江省永嘉县是红十三军的发祥地,四川省红原县有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大草原。自2017年结对以来,两地坚持发展共谋、产业共兴、市场共拓、民生共享,不断加大对接频度、延展合作广度、提升帮扶精度。2019年4月,红原县提前退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序列,实现整县高质量脱贫摘帽。
 
  “浇水浇在根上。”永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叶朝阳说,红原藏区是永嘉等地群众的“诗和远方”,两地正协同打造“红色+绿色”旅游共同体,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永嘉知名旅游企业在红原建设总投资4500万元的高端民宿,使之成为标志性的“网红打卡地”,带动当地藏区牧民参与草原旅游。
 
  灾害面前,守望相助。杭州市余杭区副区长葛建伟说,疫情发生后,余杭区政府和一批爱心组织、企业与个人,迅速向对口的湖北省咸丰县捐赠各类防疫物资,并派出专家帮助筹建县中医院ICU科室,利用技术优势,出资援建各乡镇5G云诊室、共享中药房等。
 
  更为可贵的,是来自对口地区的“反向援助”。
 
  啃着方便面、迎着风霜雪,跨越大半个中国,星夜兼程3600公里——2月17日,18辆满载防疫物资的货车,分头驶入浙江温州的瓯海、平阳两地。温州百姓则捧出鸡蛋面和红糖、鸭舌等特产,回赠远方的兄弟。
 
  防疫物资来自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温州与格尔木,海边与山巅,有着长达十年的对口支援关系。得知温州疫情形势严峻,防疫物资短缺,格尔木市主动提出支援。除了格尔木,四川青川县、新疆阿克苏等温州的对口地区,也纷纷“反向支援”,向温州发来慰问并捐赠物资。四方汇聚的“山海情谊”,为当地战胜疫情注入强大动力。
 
  疫情趋稳后,面对打工和用工“两头急”,对口帮扶更成了互相帮扶。
 
  昭觉县是四川省未摘帽的七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劳务输出大县。一方面,年初受疫情影响,该县大量劳动力滞留;另一方面,用工大省浙江等地急等复工,火烧眉毛。对口帮扶昭觉县的浙江金华婺城区,专门派出扶贫攻坚工作组赶赴昭觉,带领本地企业招工负责人,点对点给贫困人员送岗上门,落实了3000多个岗位。
 
  当前,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浙江,正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浙江把“绿富美”的生态实践嫁接四川阿坝,将“致富经”引入青海海西,让“高精尖”产业落子重庆涪陵,并通过输送、培养干部,以理念之变激活各地发展潜能,为建设“重要窗口”夯实底色、增添风景,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浙江力量。
 
长白山60年书写“生态答卷”
长白山60年书写“生态答卷”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游客在长白山北景区游览(2019年12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雒圆摄
 
  
 
  新华社长春9月16日电(记者陈俊、周长庆、宗巍)滔滔松江水,巍巍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部的长白山,是我国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保护这个“稀缺的生态天堂”,1960年,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保护区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成立。
 
  60年来,一代代长白山人接续努力,像保护眼睛一样护卫着这片生态宝藏。近年来,长白山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如今,一度濒临绝迹的中华秋沙鸭成群结队重返山林,筑巢栖息,天南海北的游客也慕名前来“洗肺”养神,享受“生态红利”。
 
有了北斗卫星,不能丢了“铁脚板”精神


 
  9月初,接连三场台风入境吉林,袭击长白山。台风一过,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稽查队副队长朴光熙更加忙碌了,他和队员钻进山林,查看倒木,寻找火险,一走就是十几公里。“比起爷爷仅有的一双‘铁脚板’,现在巡护用上了高科技,手里拿着对讲机,腰上挂着SMART巡护装备,天上还有北斗卫星导航。”朴光熙说。
 
  朴光熙的爷爷朴炳灿1960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长白山保护局头道保护站。那时林区没有路,更没交通工具,朴炳灿和队友练就了“铁脚板”“活地图”的本领。爷爷把“铁脚板”相继传给了研究长白山动物的儿子和防火稽查的孙子。
 
  早上七点多钟进山,下午四五点钟出山,每天野外巡护十几公里,几乎是长白山巡护队员的“标配”。在白山保护站,副站长薛俊森指着一双双靴子说,有了先进巡护技术,还是少不了“铁脚板”。长白山9个保护站,每个保护站巡护面积都有上百平方公里,这么大片山林,有很多监测“盲区”。只有靠“铁脚板”,才能覆盖所有死角。
 
  守护长白山的60年里,一家三代人、一门三兄弟、一家三姐妹的护山故事很多。薛俊森兄弟三人全在长白山工作,父亲是第一代守护者,三兄弟从小对大山充满感情,毕业后不约而同回到这里。
 
  薛俊森还记着,当年父亲进山巡护时住的是塑料布遮盖的地窨子,如今巡护点换成了崭新的板房甚至房车。他说,虽然巡护条件好了,但不能少了“铁脚板”,更不能丢了“铁脚板”精神。
 
利益再大不动心,破坏再小零容忍


 
  秋日晴好天,登上长白山,蔚蓝而静谧的天池犹如蓝宝石镶嵌奇峰间,山下层林尽染。守着绿水青山,长白山林区也有过过度开发的惨痛教训。2000年,长白山保护区将红松果林对外承包,一到秋季,人们大张旗鼓进山打松籽,林木被破坏,野生动物锐减。为发展旅游,景区内建起酒店,客源滚滚却造成松花江源头污染。
 
  “痛定思痛后,长白山果断为过度开发做减法。”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库说。2006年长白山管委会成立后,当年停止红松果林承包,历时5年拆除核心区多家酒店,并恢复植被。
 
  长白山管委会做过统计,取消承包每年少收入5000多万元,拆除酒店支出2亿元,但换来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这笔账,值!”在头道保护站,站长王伟的话底气十足。他调出红外相机拍摄画面:马鹿打架、黑熊带幼崽……
 
  利益再大不动心,破坏再小零容忍。在历史长河中,长白山的自然生态经历过火山爆发、森林砍伐等多次冲击。对于保护区来说,停止破坏远远不够,更要主动修复。近年来,借助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政策支持,长白山保护区累计投入50多亿元,实施了70多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保护区河流上的小型水电站拆除后,水生物种洄游通道畅通起来。
 
  相比前些年,长白山保护区的野猪、狍子种群快速增长,“鸟类大熊猫”中华秋沙鸭种群每年增长5%。但长白山科学院副院长黄祥童却认为,保护修复还要有紧迫感,对一些珍稀动植物要抢救式保护。近年来他将研究领域从恢复扩展到抢救,重点保护红豆杉等珍稀植物,并建成育苗基地。
 
不负青山不负人


 
  3月底,白雪皑皑的长白山下迎来了一群特殊客人。吉林援鄂医疗队的1200多名“白衣天使”陆续来到长白山休整调养。刚经历过紧张“战疫”,他们在这里卸下防护服,痛快呼吸。
 
  去年长白山地区空气优良天数超过99%。长白山脚下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达到12000多个/立方厘米,山上树林中的负氧离子浓度更高。
 
  如何让优美的环境造福群众?近年来,长白山管委会加快推进旅游转型,让更多游客享受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长白山脚下的二道白河镇打造“慢城”品牌,没有红绿灯,游客徜徉在干净的街道上,感受慢生活,从容深呼吸。“不追景点不赶路,在长白山旅游就是来‘洗肺’!”北京游客赵雅说,“这么好的生态,脚步也要轻一点。”
 
  去年,长白山接待游客610万人次。随着8月20日敦白客专铺轨,长白山不通高铁即将成为历史。如何让激增的游客不惊扰长白山的宁静?王库说,长白山管委会正统筹推进旅游升级和周边林区转型发展,将林区景点纳入长白山旅游“大盘子”,让游客与青山绿水和谐共处,使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参与采写:邵美琦)
 
“焉支山”下,“三红”调制“小康味”
“焉支山”下,“三红”调制“小康味”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本报记者何军


  9月初,新疆焉耆盆地的茫茫戈壁成为红辣椒的天然晒场,鲜食红椒用小刀对半划成“人”字挂在铁丝上,色素红椒直接铺在地上。霍拉山脚下、高速公路两侧以及农家庭院里,满眼都是“辣椒红”。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面积2570平方公里,在地域辽阔的新疆算是“袖珍县”了。这个“袖珍县”,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条件,发展以红辣椒、红番茄、红酒为主的“三红产业”,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

“焉支山”下换“红装”


  时下在焉耆的田间地头,还有农民戴着草帽忙着采摘红椒,他们往往要组织邻居或亲戚来帮忙。相比之下,数月前收获红番茄就没这么麻烦,专业的大型机械驶过之后,番茄粒粒归仓,直接拉进厂加工成番茄酱。

  焉耆三面环山,一面是中国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这里昼夜温差大,夏季日照时间可达16个小时,热量极为丰富,同时天山雪融水提供了优质的灌溉水源。独特的水土光热条件和气候特点,对富含天然色素的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

  历来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焉耆县,解决温饱之后,在稳住粮食产量的同时积极探索优化种植结构。经过科学论证和试点种植,红辣椒、红番茄、红葡萄等“三红作物”逐渐形成规模。

  焉耆选择“三红”并非拍脑袋。县长苏晓莉告诉记者,焉耆地名,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来自于一座山,即“焉支山”,又叫“胭脂山”,自汉代开始,山里盛产的一种叫红蓝的植物,其花朵就用来制作胭脂。焉耆的红酒酿造,也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魏书、隋书、旧唐书等史书中关于葡萄酒产地的记载,均提到焉耆。

  目前,焉耆县48万亩耕地中,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其余都用来发展“三红产业”:红辣椒12万亩,红番茄6万亩,红葡萄10万亩。

  通过“三红产业”带动,焉耆县农牧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51岁的五号渠乡下五号村村民苏志勇,是当地最早种植鲜食红辣椒的人之一。“和老婆一起伺候20来亩地,不得病的话每亩毛收入在四五千元,也就忙活半年,忙完可以去打工。”如今,苏志勇在城里买了100平方米的楼房,农闲的时候去住,家里还有一辆轿车代步,唯一的儿子考上大学,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

农牧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焉耆县地处博斯腾湖生态保护区,不能发展重型工业,如何利用优质农副产品带动县域产业发展升级?

  为延伸“三红”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焉耆积极招商引资,中粮屯河集团、晨光生物科技集团、绿伞股份等国内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同时培育出一批本土葡萄酒加工企业,兴办新疆首家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焉耆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彭麦昌介绍,目前全县“三红产业”具备一定规模的关联企业有30多家,占到全县经济总产值的七成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晨光生物科技集团焉耆有限公司目前拥有世界最大的日加工600吨干辣椒生产线,世界最大的日提取辣椒颗粒500吨辣椒红素生产线。

  “公司辣椒红素年产量占到全球60%,成为口红等化妆品的原料主产地。”晨光集团焉耆有限公司李海民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年产值达8亿元,未来还将投入建设新的生产线,并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新的产品。“焉耆盆地共有40万亩红辣椒向公司提供原料,上万农户受益增收,公司还带动周边干辣椒造粒厂,直接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

  新疆乡都酒业有限公司,是焉耆红酒产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葡萄酒加工能力已达每年1万吨。公司总工程师杨华峰表示,公司发展酒产业的同时,开始布局康养、保健品等大健康产业。葡萄酒酿造加工还带动包装、运输、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休闲酒庄游已成为全域旅游重要支撑,并向高端住宿、休闲娱乐、葡萄酒品鉴、酒庄婚礼等多种业态延伸,特别是酒庄婚礼越来越受欢迎。

  苏晓莉说,焉耆“三红产业”已经形成一二三产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为提高种植标准,打造优质产品,全县鼓励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种植。今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企业发展壮大新增的就业岗位,又帮助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形成良性循环。”

  “三红产业”最直接的效应是农牧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2019年,焉耆县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9198元,较全疆平均水平高出6000余元。

让“焉耆红”更鲜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焉耆“三红产业”的市场前景看好。但苏晓莉认为,只有立足自身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市场上长久立足。彭麦昌也表示,“三红产业”必须向高精尖发展,从源头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品质稳定。同时,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形成闭环产业链条,让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中小企业在技改提升方面加大投入,形成产业集群。

  2018年,焉耆盆地2490.4平方公里正式纳入中国大型富硒产地。苏晓莉说,焉耆县大部分耕地都是富硒土壤,接下来将建立富硒资源应用研究中心,打造富硒产业科研示范基地,加快富硒产业园建设,尽快形成一批富硒农产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苏晓莉告诉记者,好产品更要打造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今年6月,苏晓莉通过抖音、微信、淘宝三大平台,在直播间推荐网友焉耆县特色优质农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看5G如何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
看5G如何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重庆9月16日电(记者何宗渝、张翅、张辛欣)根据实时视屏转动方向盘,操控的却是几十公里外山区路面上的无人驾驶汽车;通过“5G+AR”远程运维,可为“千里之外”的实体工厂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撑;超高清大型网络游戏,再也不用担心因为网速原因而卡顿……在2020线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线下实景体验馆,一系列创新应用,让人不禁感叹5G的神奇魅力。

  自去年6月工信部颁发第一批5G商用牌照以来,5G犹如其自身的超高速率一般,迅速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在本届智博会期间举行的5G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50万个、5G终端连接数突破1亿,到今年底5G基站将超过60万个、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5G已在港口、机械、汽车、钢铁、矿业、能源等领域率先应用,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正加速推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透露,截至8月底,全国5G用户数已超过1.1亿,近几个月的单月用户增量都超过1000万;今年1-7月,全国5G手机累计出货量为7750.8万部,占到同期手机出货总量的44.2%。

  “去年底市场在售的5G手机还只有10多款,到目前已经超过300款,价格也从最初的动辄5000元以上,降到目前的最低不到1000元,产品梯度已经非常完备;伴随着流量资费不断下降,5G还将继续快速进入寻常百姓生活。”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说。

  “5G正从产业上激发科技进步、从经济上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从社会层面创造生活新范式。”刘多表示, 5G融合应用已经从探索阶段转向落地阶段,随着5G用户渗透率不断提升,与5G相关的创新型业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融合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等功能的新型智慧柜员机,可提供300多种快捷金融服务和50多项高频政务服务;环形双面LED屏上,跳跃着股票、基金、汇率等动态金融信息;意向购车者不仅能“沉浸”在虚拟3D空间内全景看车,还能预约试乘试驾、申请分期购车;“驴友”不仅能通过超高清视屏观看重庆标志性景区的实时动态,还能直接购买景区门票、领取优惠券……本届智博会期间开业的建设银行重庆两江5G+智能银行,极大改变了老百姓对银行业务的认知,而这些创新业务的背后,都离不开5G的强力支撑。

  “借助5G加持的工业互联网,我们每秒钟就能采集、传输近2万个设备运行数据,再通过后台智能分析,海量数据就能被充分挖掘利用。”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刚说,设备运行数据的高速采集、分析,可帮助生产管理人员提前6个月预知设备状况,还能实时监测、传输、分析生产车间的气体和液体成分,保证安全生产。

  华为公司5G产品线总裁彭红华认为,通过5G将万物相连,能让人工智能无所不及、让计算无处不在、让云端触手可及,进而加速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进程,创造出新价值、新机遇。

  “5G正成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数字社会的‘新基石’。”中国移动副总经理赵大春预测,到2035年5G有望驱动全球各行业产出增长13.2万亿美元。

  “目前5G快速发展是在全社会大力支持建设、深入共建共享取得的成绩。如果要进一步推进城市地区5G的深度覆盖和农村地区5G网络的广域覆盖,还将面临持续性巨大投入等问题。”重庆市通信管理局局长蔡立志表示。

 
“致幻蘑菇”竟成网红商品 部分网络平台销售带毒野生菌现象调查
“致幻蘑菇”竟成网红商品
部分网络平台销售带毒野生菌现象调查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昆明9月16日电(记者颜之宏、林碧锋)“吃了可以见小人”“见不到小人给差评”……近日,“新华视点”记者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发现,部分卖家借助互联网平台,向消费者兜售有一定毒性的菌菇。在产品介绍和评价中,一些人还宣扬菌类的“致幻”作用。
 
  为何一些消费者对致幻菌菇“趋之若鹜”?网络平台贩卖这些菌菇是否涉嫌违法?“新华视点”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严重可致死的野生菌却在网上蹿红


 
  每年夏秋是食用野生菌的时令。近来,一种名为“见手青”的野生菌在网上蹿红。
 
  “‘见手青’是云南对多种牛肝菌的俗称,菌肉碰伤后会呈靛蓝色,所以叫‘见手青’。其中一些品种,如加工不当贸然食用会中毒。”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孙丽平教授说。
 
  在抖音上,有数十个“见手青”的关联话题,一些话题的播放量超过4000万次。在一个题为“刺身见手青”的话题下,一名网友上传了两段疑似生吃“见手青”的视频,引发其他网友热议。有人直言,这样做太危险了,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孙丽平介绍,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无毒菌菇中混入了有毒品种;二是野生菌未经驯化,表层嫩薄易破裂,极易污染、滋生腐败菌和食源性致病菌。
 
  7月26日,昆明市民杨女士从冰箱里拿出此前炒好的牛肝菌热熟食用,意外发生食物中毒并出现幻觉,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云南省卫健委数据显示,今年5月至7月,云南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致12人死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网络平台的卖家除销售常见的带毒野生菌外,还兜售一种外号为“幻觉蘑菇”的毒品野生菌。
 
  “幻觉蘑菇”学名裸盖菇,食用后会产生更明显的致幻效果。“跟裸盖菇比起来,‘见手青’真的是小儿科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裸盖菇内含有一种名为‘赛洛西宾’(又名裸盖菇素)的神经毒素,人在服用后会出现幻视、幻听、感觉错乱、人格解体及行为错乱等反应,严重时会致人死亡。”
 
  今年以来,贵州、新疆等地警方陆续打掉多个利用互联网销售裸盖菇的犯罪团伙,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平台购买裸盖菇菌丝并学习相应的培育方法,得到裸盖菇成品,并再次通过网络平台兜售给寻求刺激的人。
 
致幻作用竟成营销噱头


 
  今年以来,一些描述误食带毒野生菌后出现幻觉的短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一些不明情况、寻求刺激的人开始主动搜寻这类“致幻菌”,一些不法商家趁机揽客。
 
  记者在抖音看到,一商家在其销售的“红葱牛肝菌”的产品介绍中,以“吃菌子看到小精灵”作为宣传语,且没有任何食用风险提示。据了解,红葱牛肝菌是牛肝菌的一种,近年来滇中地区食用红葱牛肝菌后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淘宝上,部分打着“致幻蘑菇”旗号的店铺中,“见手青”的月销量达百余单。而以“致幻菌”“见小人”等作为关键词搜索,售卖相应野生菌的店铺赫然出现在结果列表的靠前位置。
 
  “云南特产‘见手青’,致幻菌见小人。”一家名为“滇中小哥”的淘宝店铺,将野生菌的致幻作用作为其宣传噱头,商品详情页同样没有任何风险提示。记者向该店铺客服询问售卖此类带毒野生菌是否需要相关资质证明,对方答复称,这些都是本地吃的“安全菌菇”。卖家称,其所出售的菌菇为野外采摘得到的。
 
  在拼多多上搜索“致幻蘑菇”,结果也会导向“见手青”的相关卖家处,一些店铺在商品出售详情中也未进行食用风险提示。
 
  据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祝良研究员介绍,在云南,“见手青”市场价为每公斤160元左右,网上售价更高;从收购到售卖,每公斤利润可达100元左右,颇为可观。
 
  通过百度进行关键词检索,还可以发现部分售卖裸盖菇的卖家。他们通常以评论留言的方式,在视频或工具类网站留下微信号、QQ号等联系方式。经过一番周折,记者联系上一名声称有裸盖菇售卖的卖家。他通过QQ给记者发来裸盖菇样本照片。“80元一克,10克起卖,下午就能发货。”面对记者的询问,卖家显得颇为谨慎,在察觉到记者并无购买意向后,迅速删除了记者的账号并清除了聊天记录。
 
  记者发现,尽管百度贴吧“裸盖菇吧”已在此前被封禁,但仍能通过百度快照的方式,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卖家在今年四五月份发布的联系方式。
 
  记者已将上述涉嫌违法线索移交给公安机关。
 
别乱卖,别乱买


 
  杨祝良说,互联网平台上销售的所谓“有毒菌类”,大多是含有致幻毒素的野生菌。消费者不当食用后容易出现中毒现象,轻则腹泻、头晕、出现幻觉,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
 
  云南省律师协会刑委会主任李春光说,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说,卖家有义务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来看,卖家应当保证食品安全、卫生、无毒、无副作用。商家以“可以致幻”“能见小人”等字眼作为噱头进行宣传,且没有明确风险提示,这种行为属于误导消费者,如果出现后果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李春光呼吁,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平台销售此类商品的行为。互联网平台应对相关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资质审查,对销售食品信息进行严格审核,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
 
  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为追求刺激体验随意食用可能有安全风险的野生菌。一旦出现身体不适,要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救治,并随身携带野生菌的样本或照片,供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李春光提醒指出,“赛洛西宾”属《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列管的第一类精神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办法》规定,第一类精神药品不得零售;任何在网上销售或购买含有此类药品的菌菇的行为,均属违法行为,切勿以身试法。
 
“荒凉”土地掘金记 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变奏曲”
“荒凉”土地掘金记
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变奏曲”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兰州电(记者李杰、崔翰超、张钦)初秋时节,高峰乡牌坊村山头,成片甘蓝在黑色地膜上“绽放”。

  45岁的曹斌背着背篓,在田间忙碌。一旁的妻子右手剜、左手放,不一会儿,就将背篓填满。背篓沉甸甸压在曹斌肩头,可他心里格外舒坦。“今年种了15亩地甘蓝,卖了一半就挣了8万多元。”曹斌说。

  十年前,曹斌也务农。传统品种,粗放种植,干旱少雨,收成甚微,后来他外出务工,刚刚收支平衡。家中父母年迈,体弱多病,子女幼小,亟待照料,他一度对生活感到迷茫。

  2010年左右,曹斌听闻家乡有人种植高原夏菜,收成还不错。于是,他决定返乡,尝试种甘蓝。四处求教,才知种菜需在铺膜、育苗、施肥及病虫害防治上下苦功,大有学问。几年下来,他越种越好,不仅脱了贫,每年收入还稳定在10万元左右。

  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海拔2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只有4.4摄氏度,高寒阴湿,而这里已成为安定区高原夏菜的新兴产地。“高海拔地区日照强、温差大、病虫害少,适宜种植高原夏菜。地膜种植还可有效实现保墒、保温。”乡长王玉国说。

  甘肃干旱少雨,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严重不均衡,过去种地基本是靠天吃饭。“种一山,打一车,煮一锅,吃一顿”,是当地广种薄收的真实写照。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甘肃人在田间地头掀起了“地膜革命”。这一层薄薄的塑料,留住了土壤中的水分,极大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高峰乡也是因此受益。

  曾是“吃救济粮大县”的定西市通渭县及白银市会宁县,随着一项名为“全膜双垄沟播”的地膜技术普及,玉米、马铃薯连年丰收,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如果说以地膜为代表的“塑料革命”,让甘肃实现了粮食供需的紧平衡,那么以温室大棚为代表的“塑料革命”,则让甘肃许多贫困地区群众拔了“穷根”、换了“穷业”。

  温室大棚并不鲜见,而在干旱贫困地区发展温室大棚种植,历史还不是太长。走进安定区鲁家沟镇,一座座温室大棚鳞次栉比,花卉、蔬菜、制种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伴随温室大棚出现的,是高效节水理念的运用。凡是有大棚的地方,基本都有滴灌。一些有滴灌的大棚,已经实现了水肥一体化。

  过去,南川村贫困户邵俊堂种粮食,往往是“下籽十升打一斗”,现在他承包4座大棚,进行茄子、西红柿及辣椒制种繁育,一年下来亩产也就几十公斤。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这几十公斤种子装不满一麻袋,但卖了将近4万元”,邵俊堂说,他们繁育的种子,由一家公司统一包销,远销海外。

  更高端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也正在兴起。在酒泉市肃州区,“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茫茫戈壁滩上,一排排日光温室拔地而起,充满生机。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病虫无害化绿色防控、物联网控制等现代设施农业技术让戈壁滩焕发新颜,火龙果、无花果、莲雾、台湾青枣等南方水果竟出现在戈壁滩上。

  肃州区总寨镇总寨村的范立德,最早尝到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甜头。2009年,在外务工的他,返乡开始戈壁蔬菜种植,第一年建起了五座温室大棚,棚均收入就破万元。“农业科技让戈壁也成了聚宝盆。”范立德不断学习管护技术,如今棚均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成为致富带头人。

  现代设施农业让戈壁、沙漠也能结出果实。河西走廊上优质、充足的光热水土条件,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中,熠熠生辉,粮食与蔬菜争地、生态与耕地争水的矛盾也得到缓解。

  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只要因地制宜,“观念革新+科技创新”也能让荒凉之地掘金,高寒地区、苦旱之地、沙漠戈壁也能成为花果山、米粮川和聚宝盆。

 
陈家桥村“活水来”
陈家桥村“活水来”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天津9月15日电(记者刘惟真)整洁的乡村道路两旁村居错落有致,新添的健身设施前不少村民正在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秋风渐起,天津市蓟州区上仓镇陈家桥村里一派和乐景象。

  吃过午饭,在村东头居住的村民张祥海拧开自家的水龙头,刷洗起了餐碟碗筷。

  “这水干净又清甜,喝着用着都安心。”瞅着水管中流出的清澈自来水,张祥海笑着说。

  就在几年前,饮水安全问题还困扰着这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小村庄。村里的老水井只有几十米深,井水水质较差、难以入口。然而当时村集体收入低、缺少改造资金,这一难题迟迟没能解决,成了村民们的一块“心病”。

  “那时井里打上来的水都像‘泥汤’似的,烧一壶水,得有半壶是渣子。”张祥海回忆说,由于常年饮用不达标的水,自己和其他村民一样,从小就是“黄牙根”。

  破局之机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天津启动了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其中,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与陈家桥村结成了帮扶对子。

  来到村庄后,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驻村工作组组长赵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座谈。了解到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村民们极为迫切的需求后,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投入帮扶资金30余万元,推动“饮水圆梦”工程实施。

  选址立项、现场施工、管道入户……经过建设,一眼300多米深的水井在村内落成,清洁水源通过供水管网流入了村民家中。

  好水来了,生活变了。“原来总是要走上二里地到邻村打水回来,现在在家就能喝上干净水。看着村里孩子们白净的牙齿,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张祥海说。

  近年来,在陈家桥村“现身”的不仅有清澈的井水,更有产业“活水”。

  从前饮水“老大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村民收入水平低、村庄发展慢。为了帮助村民提升收入、挖掘产业“源泉”,帮扶干部们提出了数套方案,反复考察论证。

  陈家桥村地理位置优越、耕地较为丰富,村里有不少种植、养殖大户。为了带动该村农业发展,工作组最终采用了投资建设低温存储冷库产业项目的方案。

  “之前村里生产的农作物有时会出现滞销现象,卖不出去的庄稼难以存储,只能烂在地里。冷库建成后,不仅有助于农民存储、销售农作物,还能够成为周边村镇的农产品‘中转站’,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赵诚说。

  如今在张祥海家旁边,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共有5个库区的冷库已经建设完成。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预计9月下旬冷库将正式投入运营,土豆、洋葱等农产品将陆续“入驻”。

  “冷库投运后,预计每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达到20万元以上。”赵诚说,“只有以产业帮扶为核心,让结对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村民的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提升。”

  1000个困难村目前已基本完成饮水提质增效工程,一批产业帮扶项目建成落地,2019年天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4元。随着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的持续开展,天津市越来越多村镇居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小康路”。

 
从“土专家”到高级农艺师 佟福兴的三个“想不到”
从“土专家”到高级农艺师
佟福兴的三个“想不到”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济南电(记者吴书光)“这是榆黄菇,那是鸡腿菇,那边还有木耳!”说起食用菌,肤色黝黑的佟福兴侃侃而谈。大棚中的一排排菌棒像等待佟福兴检阅的士兵,码得整整齐齐。

  48岁的佟福兴是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佟家村人,是绿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今年7月,九个高标准钢结构温室大棚、两个菌种培养车间投入使用,取代了他使用12年的老式竹竿结构大棚。

  “感谢服务队大力支持,让我更有劲头和能力带动群众致富。”佟福兴说,因资金不足而迟迟未能升级的老大棚终于“退役”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山东省乡村振兴服务队2018年9月来到利津县,他们一直留意发掘本土人才。食用菌“土专家”佟福兴引起了服务队专家的关注。服务队队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吕晓黎说,佟福兴爱钻研肯吃苦,甚至能自主研发新品种,发挥好他的“领头雁”作用,有望带领更多群众致富。

  服务队随后与佟家村、南贾家村集体决策,出资100万元提升大棚设施,并出租给佟福兴,让他做大食用菌产业。8月28日,绿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大棚第一年的租赁收益10万元交付给两村作为村集体收入。

  佟福兴想不到的第二件事是:在服务队指导与推荐下,他在2018年底评上农民农艺师中级职称;1年后,仅初中毕业的他又成为山东省首批11名有高级职称的职业农民之一。

  佟福兴说,他上初中时,偶然看到河南太康县推广食用菌的信息,当即写信购买菌种。1990年初中毕业,他就用土大棚栽培平菇,由于技术不成熟,早期收益不高,他就看书、自学。

  “看书本学,再结合书本去实践。”佟福兴靠着满腔热爱与钻劲儿研发出近20种食用菌品种,从栽培转向卖菌种和菌棒,每年销售70多万斤菌种,“一年挣几十万很轻松”。

  2010年,佟福兴成立了绿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咱实实在在地教农户,他们栽培挣钱了,才会继续买我的菌种,双赢!”佟福兴说。

  佟福兴坦言:“我的小家庭已经小康,现在要发挥技术特长带动更多群众栽培食用菌,仅栽培秋冬一季,如果投料10万斤,收入也能有十来万元,比打工强多了。”

  “这是7月9日天津客户的5000元定金,他要1万斤菌种。”佟福兴给记者看微信收到的转账。截至目前,他的2000多个客户遍及山东、天津、新疆等地。

  8月7日,他的合作社获评山东省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这是佟福兴第三件想不到的事,他底气十足地说:“下一步要引进更多高层次专家,指导咱们做强食用菌产业。”

  吕晓黎说,服务队帮扶期仅两年。只有依托当地人才、优势企业,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

 
“复活”的村庄
“复活”的村庄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银川电(记者刘海)大湾村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毗邻黄河,与腾格里沙漠隔河相望,因地处黄河湾口而得名,是黄河岸边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村落。随着时代发展,村民纷纷搬迁离开,留下的老房子大多年久失修,隐没在杂草丛生的村庄深处,村庄渐渐被遗忘。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黄河宿集项目创始人陈祖品来到沙坡头区考察,对这个拥有大漠、黄河、绿洲、长城等独特资源的古村落“一见钟情”。

  “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我就被这里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就是那种传统村落的感觉,村庄的肌理和风貌都在,只不过需要重新梳理,赋予它新的内容。”陈祖品说,一番考量后,他决定在拆迁遗址上,复原村落整体风貌,唤起人们对西北乡村的记忆。

  尊重自然、房子要给树让路,泥土、木头、石头都是就地取材,保留村庄原有的道路、生态和人文……为了“不辜负这片土地”,陈祖品和他的团队花费6年时间,坚持建筑与自然融合,利用乡村独特的地脉与文脉,打造出一处保留当地民居夯土建筑风格的民宿集群,为游客提供黄河与大漠兼具的目的地式旅游体验。

  由于特色鲜明,黄河宿集自2018年12月投入运营以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成为宁夏的网红打卡地。2019年全年入住率达78%。

  “住在这里,能够暂时从城市喧嚣的环境中脱离出来,涤荡心灵,感受久违的快乐,有一种现实与梦境的强烈反差。希望孩子也能从这里的各种体验中获得亲近大自然的能力。”来自上海的游客黄茜说。

  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宿集通过“旅游+”的方式引导农民自主参与,依托生态养殖、农事体验等为周边村民搭建就业平台,带动10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1.5万元。

  50岁的拓兆锋在宿集经营着占地近500亩的农场,种着各类有机蔬菜,养着鸡、鸭、鹅、狗、骆驼和羊。依托节节攀升的游客接待量,拓兆锋的农场人气越来越旺,一家人的生活也明显改善。

  除了鼓起来的腰包和好起来的日子,改变的还有村民植根内心的自信。

  与村里人去城里打工的路径相反,已在城里站稳脚跟的农村姑娘王燕每天都会坐着通勤车从城里去村里“赶集”。

  32岁的王燕是黄河宿集的一名“生活管家”。16岁那年,王燕离开农村去城里打工,一番打拼终于在城里买了房子安了家。兜兜转转一圈之后,又在去年选择回村里工作。

  “农村空气好、环境也好,吃得健康、睡得踏实,看到客人们都这么喜欢我们农村,心里真的挺高兴!”言语间,王燕的脸上露着喜悦。在宿集,像她一样选择从城里回村上班的姐妹还有很多,月均4000多元的收入和“每天都有进步”的喜悦让她们获得感满满。

  黄河宿集是沙坡头区推进全域旅游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沙坡头区不断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独具风情的复合型旅游产业体系,连续三年实现接待人次、总收入两位数增长,培育起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现在,最让陈祖品欣慰的是每天都能看到不同城市的人来到这里,喝咖啡、用餐、采摘,体验美丽乡村的闲适生活,为古老村庄注入满满的活力。

  “以前乡村落寞是因为没有人了;人回来了,村子就活起来了。村庄‘复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朝着美丽乡村的目标进一步迈进。”陈祖品说。

 
苏州“土味”夜经济激活乡村活力
苏州“土味”夜经济激活乡村活力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刘巍巍)组织“土味”市集、去山里数星星、来一场乡村夜跑……江苏省苏州市持续打造的“姑苏八点半”夜经济品牌,不仅拉动了城市消费,还为沉寂的乡村带来活力与激情。

  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的旺山景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农家乐著称。苏州美丽乡村健康行活动近日在这里启动,500多人披着星光开启了一场夜跑之旅。与此同时,旺山文旅风情小镇文创市集、乡村特色节目巡演、非遗展示、农产品+美食等轮番上演,不少市民、游客流连忘返。

  当地还因地制宜,深挖夜经济文化内涵,将旺山打造成涵盖吃、住、游、购、娱、体、美等多方面的夜经济集合地。景区内的农家乐老板徐畅表示,“忙,并快乐着。”

  旺山农家乐老板的甜蜜“痛楚”并非个案。前不久,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民宿老板张君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截图,其经营的泊隐禅舍山居民宿8月1日至13日入住率达到76.92%。“两个月没休息过了,连工作日都有客人,老客户提前一周预约包场都排不过来,实在太忙了,好想给自己放个假。”张君说。

  张君的好生意得益于7月18日起启动的“姑苏八点半舒心夜相伴·夜游大阳山·树山星享夜”活动。树山村借助奇妙夜跑、夜市集、树山宿集、露天电影、民谣音乐会等主题活动,释放市民夜间休闲娱乐需求。到8月底,树山夜市集、民宿、酒店、农家乐等夜间旅游载体共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1000万元。

  最近,“行走的村落”——苏州高新区青年农民土味市集开市。夜市以展示青年农民风采为特色,融合地产果物、手工艺品、农家美食、音乐等青年土味潮流元素,吸引辖区市民前去“打卡”,穿越回乡村的童年生活。

  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种类丰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城市所没有的“土味”。苏州将抓住这股清新的“土味”,结合科技、创意、艺术等手段,营造丰富的夜生活生态,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夜经济模式,赋能乡村振兴。

 
“金口碑”里的乡村振兴新动能
“金口碑”里的乡村振兴新动能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新华社合肥9月16日电(记者王菲)一天的活忙完了,去村口的文化广场遛个弯,对于62岁的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村民戴云中来说,是莫大的享受。话不多的他站在人群里,看看老伴和庄邻跳广场舞,看两个孙子和其他孩子在广场上嬉闹,柔和的夜风夹着人群的笑声拂面而来,戴云中觉得,如今的日子像船靠到了岸,心里特踏实。

  最近两年,戴云中的顺心事一桩连着一桩。先是贫困户的帽子摘掉了,接着村里搞信用村建设试点,他家被评为AAA级信用户,戴云中所在的戴尧村也评上了AAA级信用村。

  戴云中所在的蒙城县是安徽省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试点县之一。以此为契机,蒙城县将乡村信用体系建设与推动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汇聚,让诚信“金口碑”释放出“含金量”,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凭着AAA级信用户的“金口碑”,戴云中获得了银行10万元的授信额度,这笔钱来得正是时候,他给村民做水电维修和改水改厕,正需要一笔资金购买材料。

  信用能换来贷款,对戴云中来说自然是意外之喜,然而最让戴云中欣慰的是村民对他的认可。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金口碑’。能否评上信用户,庄邻的道德评价打分很关键。平时的邻里关系,是否孝顺老人、诚实守信,村民都看在眼里,每个指标都有量化。”在戴尧村党支部书记戴同阳看来,无论是乡风文明,还是产业发展,“信誉”二字至关重要,作为党员,他更要带头。

  “借助村民‘金口碑’乡风文明评议机制,帮助我们筛选出优质的放款对象,助力金融活水更精准地服务乡村振兴。”蒙城县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张献伦说。

  蒙城县金融机构为不同信用级别的信用户发放不同的授信额度,信用户可以随贷随还,不需要担保和抵押。针对信用户的不同需求,当地金融机构还创新推出金农易贷、惠农贷、返乡贷等十几种金融产品。

  夏日阳光下,戴尧村万亩莲藕基地荷叶田田,鱼翔浅底。40多岁的家庭农场主戴戟正忙着给莲藕塘里的小龙虾投饵。

  “基地发展生态养殖,上面种莲藕,下面养龙虾、黄鳝、泥鳅,今年水产养殖这一块已经挣了十几万元。九月底起莲藕,还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戴戟说,起藕、装车、捞龙虾,这些活要用不少人工,他已经和村里的劳务公司达成协议,优先使用村里的贫困户务工。

  戴戟盘算着,今年莲藕收上来后,要早一点把去年借的10万元信用贷款及时还上。“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绝不能坏了诚信做人的‘金口碑’。”戴戟憨厚地笑着。

  “在信用村建设试点一开始,村里制定了乡风文明‘金口碑’信用评议法,规定村民有侵占村集体资产的行为将被一票否决。”蒙城县庄周街道后娄村党委书记白洪波说,过去村集体资产被私人占用是乡村治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次不少“难缠户”担心评不上信用户,很快就退出了侵占多年的集体资产,群众的怨言也少了。

  如今,白洪波又有了另一个身份——后娄村振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以信用村建设为契机,村里成立了振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盘活运营集体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

  “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能达到50万元。村集体经济的‘腰包’渐渐鼓起来,村里计划为村民修一个文化大礼堂,还想拿出一部分钱来帮扶贫困户……”白洪波笑着说。

 
贫困村蝶变“网红村”
贫困村蝶变“网红村”

( 2020-09-1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乡村振兴
 
 
 
  广东省英德市连樟村的村民在村口推介当地的农副产品(6月11日摄)。

  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四面环山,长期处于贫困之中,2016年被列为省级相对贫困村。经过几年的精准扶贫,连樟村如今面貌一新,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还建起了果蔬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了扶贫车间等,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乡村美了起来,村民的日子也美了起来。        新华社记者邓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