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闻

03版:要闻

04版: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 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效果追踪
演绎新时尚 答好治理卷
上海实施垃圾分类效果追踪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姜微、杨有宗、郑钧天、王默玲


  仲夏,消费回暖,夜市升温,上海的街头巷角越来越热闹。无论在大马路还是在居民小区,市民群众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人大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年来,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垃圾分类已成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从“新时尚”到“好习惯”,垃圾分类背后的社区自治共治和“一网统管”智治善治,成为用“绣花功夫”治理超大城市的生动剪影。

从前端到末端

“三增一减”彰显分类实效



  在上海静安区余姚路上的美联大厦,湿垃圾桶上方加装了破袋器。居民娴熟地将垃圾袋划破,湿垃圾倒进桶内,袋子则扔到一旁的干垃圾桶。“垃圾分类刚开始,挺头疼,现在越来越习惯了。”小区居民张颖说。

  夏季,温度升高,小区所在的曹家渡街道对辖区内92个小区的垃圾箱房加装破袋器、除臭喷壶、洗手装置“三件套”,进一步巩固分类效果。

  垃圾分类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维系着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一年来,垃圾分类给上海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今年5月,上海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6266吨,同比增长89.2%;有害垃圾分出量从分类前的每天50公斤提升到3.1吨;湿垃圾日均分出量同比增长近六成;干垃圾日均处置15351吨,同比下降25.4%。上海全市1.3万多个居住区,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的90%。

  “三增一减”取得有害垃圾及时分离、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成倍提升的实效,关键就是从前端到后端,“全链条”发力、“闭环式”管理。

  “我被市民问到最多的问题是,‘前面分类做好了,后面运输会不会混到一起,分类只是做做样子?’”长期关注分类的上海市人大代表许丽萍说,分类后的中间运输和末端处置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分类成效和市民积极性。

  在上海城投环境集团徐浦基地,一排排白色的集装箱层层堆叠,形成一道独特的“垃圾箱墙”。这些集装箱专箱专用、分类运输,每个可容纳12吨左右的生活垃圾。每天有约3000吨至3500吨的生活垃圾,经过黄浦江、大治河被转运到末端的老港基地处理。

  上海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曙杰说,响应垃圾分类,企业建立了“全程分类保障体系”:前端,推动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网融合”;中端,依托区级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转运基地,确保分类收运规范有序;末端,为多种固体废弃物提供利用、处置方案。

  “经过一年的努力,上海共建成‘一主多点’共18座末端处置设施,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每天达24350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说,今年上海将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破解“垃圾围城”之困。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百姓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走出家门没几步,打开公共阳台上的管道井盖,投入的垃圾自动坠落到楼座底部的垃圾箱房。对于长宁区茅台花苑小区居民来说,扔垃圾原本是件轻松事。

  垃圾分类,意味着小区300多个楼层的管道井全部封闭,扔垃圾须分类、定时、定点。“尽管扔垃圾变麻烦了,但楼道内散发的臭味消失了,小区更干净了。”小区居民孙阿姨说。

  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在3万吨左右,对于上海这个超大城市来说,垃圾分类没有人人参与、全民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很多小区在实践中不断破解难题:

  ——巧用载体,引导百姓从“嫌麻烦”“分不好”到“会分”“愿分”。

  在虹口区江湾镇街道,小区组织居民观看垃圾分类宣传片,举办垃圾分类“闪唱”,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居民踊跃参与其中。

  理念转变,行动才能自觉,很多小区经历了从志愿者督导到撤人撤岗的变化。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徐志平说,即使在春节后的疫情防控期,有三分之二的居住区仍保持优秀分类投放水平,其余居住区也表现良好。

  ——因地制宜,“一小区一方案”赢得市民理解和支持。

  垃圾分类点多面广,新老小区环境各异。上海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一小区一方案”,用精细方式赢得市民理解和支持。

  徐汇区天平街道很多弄堂空间狭小,连放置干湿垃圾桶都显得拥挤。街道调研厘清居民群众的需求后,探索出“并点投放”和“移动箱房”定时定点收运模式,前、中、末端齐发力,确保分类投放、收集、清运环环相扣。

  “不在困难中找借口,要在困难中找方法。”天平街道息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惠丽说,从硬件和软件上为居民提供便利,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了,自觉分类的习惯才能巩固。

  ——自治共治,真正把垃圾分类变成社会“大合唱”。

  在徐汇区凌云街道,活跃着一支“绿主妇”志愿者队伍,主要成员是社区里的家庭主妇。她们指导居民对湿垃圾进行粉碎发酵处理,用于小区绿化。

  百姓的事让百姓做主,更多市民献计献策,想出很多“金点子”。上海部分区域还成立“垃圾分类事务所”,引导居民酝酿形成与垃圾分类有关的议题,如垃圾箱房的选址、投放点开放时间等,推动垃圾分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从“攻坚战”到“持久战”

科技为垃圾分类赋能



  今年5月,两名城管中队队员敲开上海市玉田路某小区李女士的家门。他们请李女士回忆,3天前是否将垃圾随意丢弃。看完相关取证照片、视频后,李女士羞愧不已,当场缴纳50元罚款。

  这是虹口区曲阳路街道推进垃圾箱房远程智能监控后,对居民生活垃圾乱丢行为开出的第一张罚单。

  让垃圾分类更智慧,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必答题”。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科技在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水平上大有可为。

  今年4月,浦东“城市大脑”垃圾智能分类场景系统发出预警,通过分析生活垃圾源头计量设备采集的数据,发现某街道一小区当月第二周湿垃圾分出量占比从第一周的34%下降至17%。

  收到预警信号,街道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发现,小区部分保洁员将湿垃圾混入干垃圾,造成湿垃圾分类量占比下降。这个原本要靠“大海捞针”才能察觉的问题,被“城市大脑”敏锐捕捉。

  像浦东这样,上海很多区域已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体系,用智能化手段探索垃圾分类长效常态管理。“用‘一网统管’来管垃圾分类,不仅好用,而且管用。”长宁区虹桥社区党委副书记朱国萍说。

  新的应用场景还在不断被开发。虹口区曲阳路街道的“一网统管”平台,对辖区内162个垃圾箱房、45个大件垃圾堆放点位实现监管全覆盖。借助平台,街道可以掌握垃圾收运车辆的行程和轨迹,科学调度,解决垃圾清运“最后100米”难题。

  邓建平说,依托“一网统管”等平台,上海将大力探索“科技+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借助技术手段,强化源头分类质量监管,助推上海生活垃圾分类逐步从高强度投入的“攻坚战”向常态长效制度化的“持久战”转变。

  根据计划,今年上海将力争实现95%以上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作为全国第一个立法推进垃圾分类的省级行政区,上海“打好样”,帮助垃圾分类这一“新时尚”在全国更多城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华社上海6月26日电

 
“尽力消除每一处隐患” 安徽大别山区防汛救灾直击
“尽力消除每一处隐患”
安徽大别山区防汛救灾直击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这次暴雨引发泥石流,冲毁了家里的一面墙,冲走了不少东西。多亏了干部们帮忙,现在成堆的泥沙已经被清理干净了。”25日下午,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平岗村村民李栋梁忙着清洗物品,“家园损毁了还可以重建,家人安全是最重要的。”

  泥石流肆虐过的痕迹,在李栋梁家随处可见:整面墙壁被冲毁,临时用几根木头支撑,确保房屋安全,院内摆放着从泥沙里刨出来的杂物,桌椅板凳和盆盆罐罐上还有泥沙。

  李栋梁说的泥石流发生在15日夜间。“山区地质灾害比较多,村里提前通知我们要‘住上不住下’。我家是二层楼房,泥石流来得很快,一层淤积的泥沙超过1米,幸好家人住在二楼。”李栋梁告诉记者,泥石流发生后,干部们很快就到家里来查看,并联系安排挖掘机、装载机和工程车,帮忙清理家里的泥沙。与此同时,家人也被转移到离家3公里外的安置点。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从6月2日到23日,累计降水量是历史同期的4倍多。因灾严重损坏农房37户77间。强降雨致5.7万多人受灾,转移群众4400多人,无人员伤亡。

  “为了确保不发生重大防汛安全事故,我们结合山区防汛特点,积极开展‘移床、转移、锁门’三项行动,全面落实‘住上不住下、住前不住后’和‘小雨不休息、大雨走亲戚’等避险措施,并第一时间安排抢险救援,尽力消除每一处隐患。”安庆市委常委、岳西县委书记周东明说。

  受连日来强降雨影响,大别山区一些河流、水库出现明显涨水过程。各地提前部署,精细调度水库调控洪水。

  在六安市霍山县佛子岭水库溢洪道闸门启闭机室,工作人员张黄胜正在操作启闭机。“我们按照上级指令,随时准备泄洪。”张黄胜举例说,23日中午,他把闸门开度由4.8米提升到5.6米,控制总下泄流量从2200立方米/秒提升到2500立方米/秒。

  安徽省佛子岭水库管理处防办主任田向忠已和同事连续多日奋战在防汛一线。“调度指令需要精准数据支撑,我每天都在算‘水账’,预报演算水进水出量,给省里提出泄洪等建议方案。”田向忠说,平常一天算一次,现在是一个小时算一次。

  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了解到,截至26日6时,安徽省有201座水库水位超汛限,正按规定泄洪。

  在河流、水库涨水的同时,大别山区一些地方出现内涝。各地及时发布预警,启动应急响应,采取多项措施降低灾害损失。

  记者在六安市裕安区走访了解到,由于连日来的暴雨,加之上游水库泄洪,部分区域出现内涝,导致村民房屋进水、农田庄稼被淹,仅西河口乡就有945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2万亩。

  为消除安全隐患,裕安区安排救援人员紧急出动,全力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我家屋里进水快有1米深了,干部到家里做工作,派船把我转移到这里。”正在西河口乡受灾群众安置点休息的村民许炳红说,“在这里安全有保障,还管吃饭,这下放心了。”

  “汛期安全无小事,我们将随时保持实战状态,再次全面组织隐患排查整改,突出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城市防洪除涝等工作。”六安市防办副主任吕德志说,该市正有序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加快水毁设施的恢复重建进度,提高各地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记者姜刚、陈尚营)新华社合肥6月26日电

 
“慢城”常山跑出“加速度”
“慢城”常山跑出“加速度”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何玲玲、裘立华、方问禹


  常山,浙西山区小县,“八山半水分半田”,是浙江省26个加快发展县之一。这里曾经天然“慢”,群山遮挡视野,发展节奏趋缓,最显见的资源是石头,但开矿采石之路越走越窄。

  依旧是“慢城”,却跑出“加速度”。奋进新时代浪潮中,常山先天不足后天补、软实力填补硬短板,凝心聚气打造“国际慢城”,探索资源小县“无中生有”式的加快发展之路。

小县“慢城”快节奏


  有位知名企业家说,赛跑时,当你怎么跑都跟不上别人的时候,不妨掉头跑试试。先天缺乏资源的常山,就做出这样的尝试。

  都说城里节奏太快,“灵魂跟不上脚步”,天然慢的常山,能不能以“慢”取胜,打造一座慢城?

  2017年11月,在挪威于尔维克市召开的国际慢城联盟总部协调委员会会议上,常山正式跻身国际慢城联盟成员,成为中国第七个“国际慢城”。

  慢城是1999年开始在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城市模式,主要突出宜居:有独特的地方感,健康的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和悠闲舒适的社区生活。目前在欧洲,慢城已有相当规模,更多城市开始加入慢城协会。

  论“慢城”建设,常山反而摇身一变,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

  常山县城东部有30多平方公里区域内山体以低丘缓坡为主,南侧江岸线长达7公里,北端三衢湖库容达1500万立方米,另有八里塘水库、山坞水库、虹桥溪等诸多水系资源,植被丰厚,生态资源丰富。

  小县大手笔,慢城快节奏。当地干部说,“慢城”并不意味着将时钟拨回到过去,让人们过“博物馆中的生活”,而是站在群众需求的视角,融合现代和传统元素,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借此打开发展新空间。

  鲜有知名景区,全域好生态就是核心资源。常山牢牢抓住生态优势,进一步夯实比较优势,全面推进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提升,连续2年获得“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出境水水质领跑钱塘江流域34个县(市、区)。

  缺乏奇山险水,就围绕运动做文章,打造“华东地区朝气蓬勃的活力高地”。常山以赛事活动为龙头,连续承办中国山地自行车公开赛、中国皮划艇巡回赛等国家级体育赛事。因为活力迸发,常山县与意大利多个城市建立友好交流城市联系。

  “心安何处,慢城常山”。随着国际慢城建设富有成效、知名度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常山享受慢生活,却给当地发展带来快节奏。

“伤心胡柚”变“金柚”


  全面小康路,山外故事多。一些深山老林里的农产品,以往“锁在深闺无人识”,如今在大市场奇货可居,凸显“优农红利”。

  依托仅有的农业资源,能不能做精做大?常山又把目光转回到胡柚身上。

  胡柚,曾是常山的金名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远近闻名,直至80%的农民种植胡柚,形成“十万人、十万亩、十万吨”规模。但与不少传统农产品一样,因为不注重品质提升、宣传,胡柚一度滞销、衰落成柚农“伤心果”。随着果农大片砍掉柚子树,常山胡柚也渐渐被冷落遗忘。

  走出群山谋发展,“伤心胡柚”变“金柚”。常山紧跟时代步伐,提出振兴发展“常山三宝”(胡柚、山茶油、食用菌)行动计划,把常山胡柚作为“第一宝”来抓,深挖“优农红利”。  

  在常山“天子”胡柚加工基地内,黄澄澄的胡柚囊胞正通过槽罐车一车车运出。这里是可口可乐公司旗下“果粒橙”在全国最大的胡柚囊胞供应商。

  2019年,以胡柚为原型创作的“胡柚娃”动漫品牌,先后亮相法国戛纳电视节和中国国际动漫节。《胡柚娃》电影也将登陆全国院线和广大观众见面。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常山大力宣传胡柚的清肺功能,胡柚价值越来越被消费者认可。目前,优质胡柚价格从过去每斤不到1元,涨到现在5元多。

用好人力“最大资源”


  常山现有人口34万,有10余万人外出打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当地妇女到省城、市区当保姆。她们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常山阿姨”。

  在偏远山区,人是最大资源。挖掘人力资源,关键在加强组织。2017年,杭州“蓝色钱江”保姆纵火案引起广泛关注,优质保姆需求旺盛。对此,常山当即打出“放心保姆哪里找、常山阿姨就是好”品牌,赶到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全力推荐“常山阿姨”。

  常山成立“阿姨学院”批量培训,全面提升保姆综合素养,还成立专门机构对保姆信用、品德等情况提前筛选,由政府信用背书,让雇主放心。

  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常山干部说,欠缺先天资源,就要充分挖掘人力这个“后天资源”。常山做好“无中生有”文章,政府统筹打响“常山阿姨”品牌,也因此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领跑者”行动唯一试点县。

  常山加快发展的原动力在人,落脚点同样在人。近年来,因为干群干劲足,常山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一批浙江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改革经验,老百姓获得感凸显。

  当地解决困扰20多年的2000多户危旧房改造;添补教育短板,中高考成绩连续几年大幅提升,从衢州市末位跃升至前列;以总分第二的成绩入选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推荐的全国农村厕所革命九大典型范例。

 
“摆脱贫困跟吃蜂蜜一样甜” 云南藏区挥别绝对贫困
“摆脱贫困跟吃蜂蜜一样甜”
云南藏区挥别绝对贫困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杨静


  50岁的藏族群众斯那定主童年生活是苦涩的,能吃到几分钱一颗的水果糖,就是最大的幸福。去年,他家通过开民宿、卖弦子等收入近10万元,“这在当年可是天文数字。”今昔对比,斯那定主感叹不已。

  从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到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斯那定主生活的变化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广大群众生活变迁的缩影。现在,困扰雪域高原的绝对贫困一去不复返,广大农牧民在党的政策的阳光下,品尝着脱贫后甘甜的滋味。

告别绝对贫困的生活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融雪山、峡谷、森林、草甸、湖泊等于一体,是世人追寻的“世外桃源”。

  但与美丽风景相伴的却是令人哀愁的贫困。迪庆州总人口41万,少数民族人口占88.3%,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生活不好,景色再美也没心情看。”香格里拉市五境乡84岁的藏族老人此里卓玛说。帮地主家种地,一双鞋子干活时挂在肩头不舍得穿,火塘上的锅和铁架是家里最值钱的物件……小时候的情景仍藏在老人的记忆里。“如今住大瓦房、瞧大电视,一年赚好几万元……”提起现在老人神情激动。

  斯那定主的家在德钦县佛山乡江坡村,与梅里雪山隔江相望。当年,村民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大的愿望,“穷”成为生活的主题。斯那定主说,随着国家加大帮扶力度,尤其是精准扶贫以来,大家的生活变化明显。

  2018年,在有关方面帮助下,斯那定主等村民办起了民宿。2019年,斯那定主全家通过开民宿、卖弦子等收入了近10万元。坐在民宿的落地窗前,看着圣洁的雪山,斯那定主说,日子真的变好了。

  “近年来,迪庆7.2万余名群众摆脱了绝对贫困。”迪庆州扶贫办副主任班玛老家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幸福村,当年村民生病,要骑马1个小时才能到乡卫生院。“现在家门前就是水泥路,不养骡马,改为买摩托和汽车。”

  “举全州之力,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落实党的政策,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九大工程。”迪庆州委书记王以志说,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三县市摘帽退出,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74139人减少至1579人,贫困发生率从24.95%降至0.53%,1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迪庆藏区实现整州脱贫。

  住安全稳固的房屋、通水泥路、有稳定的产业……像斯那定主等村民一样,迪庆藏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王以志说,群众挥别绝对贫困,共享发展成果,生活在明媚的阳光下,迪庆真正成了“吉祥如意的地方”。

飘扬起红色的党旗


  “阿妈,你家去年享受多少补贴?”

  “加起来1万多元吧。”

  ……

  村干部和此里卓玛的对话声清脆入耳。钱算清后此里卓玛笑得合不拢嘴:生活变好了,没想到政府在我们身上花了这么多钱。这是迪庆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对比算账的场景,让群众明白了惠在何处、福从何来。

  “感恩服务队”来帮春耕、党员干部来指导种辣椒……“小时候苦啊!哪有人管我们死活。现在,党中央惦记着我们,党员帮着我们。”谈话间,老人双眼湿润。

  2017年5月,五境乡脱贫户格茸牵头成立“感恩服务队”,开展志愿活动,到田间地头宣讲各项惠民政策,引导群众感党恩、图自强、谋发展。迪庆州委组织部部长王云松说,全州有60多支“感恩服务队”,成员2400多人,他们结合自己生活变化来宣讲党的政策,帮扶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解决实际困难。

  “感恩服务队”只是发挥党员作用举措的代表。王以志说,迪庆州建立党委牵头、支部领头、党员带头的机制,实现党建扶贫双推进。

  在维西县叶枝镇同乐达村,村口停放着一辆辆货车、小汽车和摩托车,通往各家小路干净整洁……这个昔日“看山愁、望水忧,谈发展、皱眉头”的贫困山寨变了容颜。

  “有个好的党组织,才有现在的变化。”村民和国强说,党员干部带头发展产业,依托专业合作社成立4个党支部,走出“党总支+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脱贫路子。

  不仅如此,迪庆州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也充分发挥党员能人的带动作用,将党组织建设深度嵌入到产业发展中。香格里拉市副市长史丽平说,江边等5个村建立5个产业党支部,多层次打开产品销路。“党员致富带头人主攻农产品加工,开发出20余种农产品,带动贫困群众就业。”

  迪庆州按照把党员发展为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为村组干部的思路,加强培养致富带头人,全州致富带头人有1173名。

  王以志说,加强党建引领,凝心聚力促攻坚,实施藏区党建红旗工程,让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飘扬在雪域高原。

端起绿色的生态饭碗


  在维西县塔城镇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63岁的村民余小德要经常给滇金丝猴“送餐”,“猴子一听到我的声音、哨声,就会从林子里出来。”余小德说,生态保护好了,猴子数量增加了,我们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年轻时,砍树、打猎是获取收益的方式;现在,当护猴员、护林员保护山林,一样有收益。余小德是众多吃上生态保护饭的村民的代表。

  “守住绿水青山,迎来金山银山。”迪庆州林草局局长张永明说,迪庆坚持生态立州,推动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增收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云南林草部门通过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让贫困群众扛起生态保护职责,积极参与到林草法律法规宣传、生态旅游服务等工作中,赢得了村民和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塔城镇海尼村村民和胜贵以前土地里刨食,无法摆脱贫困,孩子学费没着落,生活看不到希望。成为生态护林员后,他的生活发生了较大改变。巡山护林、下地干活、参加林业技能培训、参加公益活动……现在,和胜贵很忙。他说,盗猎、盗伐的违法行为没了,火灾火情也减少了,年护林收入近万元,种的花椒、中药材收入超万元。

  巡山、宣讲、劝解,森林火灾虫灾少了、盗伐盗猎少了……绿水青山得益于生态管护力度的增加。目前,迪庆州森林覆盖率达76.58%。王以志说,迪庆近1.7万名贫困群众实现生态转身,基本每个贫困家庭有一个劳动力靠生态护林员岗位稳定就业,端起生态饭碗,摘掉穷帽子。

  “以前,运物资靠人背马驮、住烟熏火燎的木楞房;现在,山林保护好了、路通了、种药材、盖新房。”家在维西县攀天阁乡新乐村的傈僳族全国人大代表李金莲说,大家脸上笑容也多了。

  “直过民族傈僳族当年直过就是一步实现跨越,现在,我们又迎来新跨越:告别贫困!”李金莲说,摆脱贫困跟吃蜂蜜一样甜。

  新华社昆明6月25日电

 
广交云上 互利天下 从网上广交会看稳外贸新动向
广交云上 互利天下
从网上广交会看稳外贸新动向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陈炜伟、丁乐、王雨萧)稳外贸是做好“六稳”工作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为期10天的第127届广交会近日落下帷幕。本届广交会首次完全以网络形式举办,中外客商足不出户下订单、做生意。这场“云端”盛会,也成为特殊之年观察中国外贸新动向的独特窗口。

拥抱新技术 培育新模式


  古色古香的丝绸文化博物馆实景里,身穿旗袍的女主播娓娓道来,身后的背景一会儿是黄沙古道,转眼间又变成时尚秀场……在广东省丝丽集团有限公司的广交会直播间,技术人员建立起虚拟演播厅,背景图案和视频可随时按需“一键切换”。

  除了直播间,企业还搭建了VR虚拟展厅,扫码进入后便可以“边走边逛”,既能欣赏服装、丝巾和家纺,又能点击产品查看工艺流程视频。

  “‘云’上广交会让企业跨越时空,与客户‘无缝’对接,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丝丽集团董事长张远标说,希望以此为契机,依托新技术推销产品,积极探索发展外贸综合服务、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外贸新模式。

  “老广交”遇上新技术,激荡出了更多新模式。

  近2.6万家参展企业在“云端”展示产品,吸引全球采购商“冲浪”观展,网上直播间等新技术也大大增强了交互体验。商务部数据显示,广交会前4天,参展企业就举办了8万余场次的直播活动。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分析,广交会网上举办,促使外贸企业加大对网络营销、线上洽谈交易等新模式的应用和创新,加快了外贸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疫情冲击之下,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加速拥抱“云”上新机。

  海尔海外电器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庆福介绍,海尔智家App自去年底全新上线以来,一直致力于转型线上场景体验。疫情期间,App首次上线“体验云众播”平台,与线下实体门店结合,为用户打造不同情境下的智慧生活场景。今年1月至5月,海尔家电在疫情影响下出口仍然实现两位数增长。

  “对外贸企业而言,线上线下融合已成趋势,企业必须积极拥抱数字化新业态,在困难中育新机、开新局。”张庆福说。

打造新产品 赢得新商机


  小巧的家庭冰球台、便携式充气足球门……网上广交会上,广东水灵科贸有限公司主推便携式室内运动产品,场景式演练直播颇受欢迎。公司销售总监冯华江说,广交会期间他们收到超过100个业务咨询。有的洽谈进展迅速,比如来自德国的客商直接询问能否定制颜色和图案,希望发送样品过去。

  “我们紧扣市场新需求,顺应疫情催生的‘宅经济’,不少室内运动器材的海外销量都不错,这次线上营销策略也是主攻这方面。”冯华江说。

  把握新需求、抢抓新商机,今年众多参展企业顺势而变。一系列全球首发、广交会首发新品集中亮相,汇聚180万件展品的网上广交会,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服务的重要平台。

  本届广交会上,深圳市燕加隆家居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展示建材、家居产品,还大力推介建筑规划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服务。公司总经理孙翔说,公司定位就是提供综合建材家居一体化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为向客户展示生产、研发和整体服务能力,公司通过VR、3D等技术打造实景样板间来显示设计效果。

  “广交会上我们的单场直播平均收获数万点赞量,主要凭借的就是图纸讲解、安装指导等服务展示。”孙翔介绍,公司提供从设计到安装指导,再到施工检测的一条龙服务,产品和服务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交会是我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但广大参展企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智能制造、营销渠道、商业模式、服务体系方面进行创新升级,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拓展新市场 注入新动力


  广交会期间,一场特别的“云签约”活动举行——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与捷克政府协会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旨在为两国企业提供更优质服务,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注入新动能。

  “朋友圈”广了,生意就更好做。广交会助力外贸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一带一路”沿线采购商与会占比超过45%,并呈稳步上升态势。

  不少外贸企业经营者表示,广交会帮助他们维系了老客户、结识了新客户,为很多渴望订单的企业送去一场“及时雨”。

  “本届广交会成功吸引了来自217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采购商注册观展,采购商来源地分布创历史纪录,保持了多元化和全球化,持续助力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徐兵说。

  深耕国内14亿人的大市场,也成为不少外贸企业的发力点。

  今年广交会,除了海外意向订单,与国内采购商的接触成了广东金辉刀剪股份有限公司的“意外之喜”。此前产品八成出口的金辉刀剪,为应对低迷的海外市场,今年正积极转内销。

  “国内一些家居、超市客户看到产品后来咨询采购和代理事项,这与我们扩大国内市场的计划不谋而合。”金辉刀剪业务经理陈桂珊说,公司已组建20多人的研发团队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将更多考虑国人消费习惯,更多关注菜刀、砍骨刀等中式刀具,并投入更多精力在国内推广自有品牌。

  “没有不好的市场,只有不好的企业。”采访中不少外贸企业道出主动应变和突围的信心。

  在泰国和波兰布局生产工厂,在法国建立香氛研发工作室,在德国打造品牌营销中心……得益于近些年的提前布局和产品创新,从事香氛蜡烛制造的大连达伦特集团今年以来稳住了供应链,保住了订单和市场份额。

  “6月初开始,一度暂缓发货的海外订单逐步恢复,工厂现在都满负荷运转。”达伦特集团董事长王立新说,“疫情影响是短期的,外贸企业要加力数字化转型、加快全球化布局、加速创新型发展,练好内功,从而化危为机、走得更远。”

 
做好“加减乘除”:港口“晴雨表”正恢复活力
做好“加减乘除”:港口“晴雨表”正恢复活力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林红梅、魏玉坤)港口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前5个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运输需求下滑,对我国港口业造成较大影响。迎难而上,我国港口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思路,打出“加减乘除法”,在困境中开拓新亮点,沿海港口率先全面复工复产,显示出我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潜力。

做“加法”:海上增航线 陆地开班列


  6月12日早7点,在天津港集装箱码头,“海丰基隆”轮装载着首批至越南胡志明和归仁、马来西亚民都鲁的集装箱开航,标志着天津港集团今年第二条“一带一路”集装箱班轮航线——天津至越南东马直航快线成功开通。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54.6亿吨,同比下降0.8%;集装箱吞吐量完成9752万标准箱,同比下降6.8%,天津港、青岛港等港口同比实现增长。

  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孙超说,今年以来,天津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港口生产,重点开拓东盟市场,新开通“天津至胡志明”等4条航线,服务“一带一路”。

  在拓宽东盟市场、增开新航线的同时,天津港忙着陆地开班列,从广袤的中国内地组织货源。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随着复工复产热潮涌动,不惧危、迎难上,正成为我国港口业的共识。

  山东港口致力于开航线、扩舱容、拓中转,新开通13条外贸集装箱航线,新增10条集装箱海铁联运线路、5列国际跨境班列,在兰州、西安、银川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开辟5个国际陆港,畅通物流链通道。

  “新开拓的市场正把订单补回来。”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介绍,今年前5个月,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76亿吨,同比增长5.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11.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5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6亿吨,同比增长4.4%,6月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复苏、恢复物流体系和维护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

做“减法”:进口“船边直提” 出口“抵港直装”


  眼下,一场聚焦作业模式创新,加快货物通关速度,缓解外贸压力的改革正在多个港口有序展开。

  疫情初期,宁波舟山港进出口重箱免堆期延长至20天,集装箱业务货方网上结算账期延长至30天,实施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实现车船直连,提升了进出口货物流转速度。

  “船边直提”“抵港直装”指的是进口货物卸船后,直接由运输车辆从船边提离;出口货物进港后,直接安排装船作业,减去了港区堆存与多次装卸环节,提升了物流效率。

  向内挖潜,通过内部改革,科学施策,提高生产效率,方能趋利避害、转危为机,成为业内共识。

  天津港集团与海关部门共同推进集疏港智慧平台建设,推广“船边直提”“抵港直装”作业模式,集装箱重点作业线效率、在泊船时效率、船舶直靠率同比提升超10%。

  山东港口开辟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联合英国石油公司,启动外贸原油国际中转新模式,实现原油外贸运输稳定增长。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山东港口原油业务持续增长,显示了实体经济正在恢复活力。”霍高原说。

做“乘除法”:加速科技创新 缓解外贸压力


  科技是港口的第一生产力,在危机压力下,港口业走上依靠科技创新的突围之路。

  受境外疫情影响,上海港外贸出口箱量曾一度下跌。为突破困局,上海港制定了国际中转装卸费优惠项目、国际中转箱堆存减免期延长、海铁联运清关箱优惠项目等7项措施,目前外贸出口箱量正逐步恢复。

  “上海港正发力‘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打好科技创新‘乘法’,做好管理‘除法’,提升效率。”上港集团生产业务部总经理黄海东说。

  记者在调研中感受到,像上海港一样,越来越多的港口企业正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努力缓解疫情下外贸出口下降给港口造成的压力。

  山东港口深入研究智慧港口建设标准,努力推动区域性港口物流生态圈综合服务平台、山东港口智慧大脑平台以及智慧港口基础设施信息化等工程落地实施。

  天津港集团推进传统码头场桥、岸桥自动化升级改造,积极运用5G网络、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推进与港口的深度融合。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们正在积极应对疫情对货物航运带来的影响,促进货物出得去、进得来。”天津港集团总裁焦广军说。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港口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快智慧港口建设,着力提升境外疫情防控能力和服务效率,同时以枢纽港为重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

 
内河航道PPP项目助力山东安全度汛
内河航道PPP项目助力山东安全度汛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齐中熙、张秋华)记者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获悉,25日,随着山东小清河复航工程寿光段最后一段疏浚作业顺利完成,我国首例内河航道PPP项目2020年防洪工程提前完工。

  山东小清河复航工程是我国第一个内河航道PPP项目,2019年4月由中国铁建投资集团牵头组成的联合体中标,项目合作期30年,分3年建设期、27年运营期实施,总投资135.9亿元。小清河复航工程集航运、防洪、生态、环保、旅游于一体。此次防洪工程的完工,将小清河流域的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

  为按时完成节点任务,中国铁建投资集团组织参建的中国铁建港航局、大桥局、十四局、二十五局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复工达产,共配置绞吸船、长臂挖掘机等各类机械2153台套,累计疏浚1243万立方米。

 
支持脱贫攻坚:新版税收优惠政策指引来了
支持脱贫攻坚:新版税收优惠政策指引来了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郁琼源)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为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税务部门发布新版税收优惠政策指引,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涉农产业发展、激发贫困地区创业就业活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扶贫捐赠六个方面,实施了110项推动脱贫攻坚的优惠政策。

  指引明确,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农村电网维护费免征增值税等政策,将优化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转让土地使用权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免征增值税,承包地流转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免征增值税,农村土地、房屋确权登记不征收契税等政策,将助力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限额内免征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国家不断加大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小微企业优惠政策范围,加强对失业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或特殊群体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有力增强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税收政策通过免税、减计收入、准备金税前扣除、简易计税等多种方式,以农户和小微企业为重点对象,鼓励金融机构和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力度。如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等。

  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有关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等政策,坚持脱贫攻坚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

  企业符合条件的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据实扣除,符合条件的扶贫货物捐赠免征增值税,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国家机关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等政策,广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鼓励社会力量加大扶贫捐赠,促进社会力量扶贫更好发挥作用。

 
广州地铁18号线盾构攻克“拦路虎”
广州地铁18号线盾构攻克“拦路虎”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6月26日,中铁十一局员工在陇枕出入场线施工现场安装盾构管片橡胶止水带。当日,中铁十一局在广州地铁18号线陇枕出入场线实现盾构月掘进541.6米,该区间隧道弯度和线路纵坡都接近地铁设计曲线、坡度极限值,盾构难度大,是18号线最大的“拦路虎”。广州地铁18号线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连接广州市中心城区与南沙自贸区,设计最高时速160公里。  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开创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新局面 司法部部长唐一军就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答记者问
开创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新局面
司法部部长唐一军就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答记者问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白阳)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近年来,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戒毒工作基本规律,以提升教育戒治质量为中心,以科学化专业化为方向,以队伍“四化”建设为保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推广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教育戒治新技术新方法,实施了戒毒与信息科技深度融合的“智慧戒毒”体系建设,提升了场所医疗机构的综合诊疗能力。

  围绕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有关问题,司法部部长唐一军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司法行政戒毒场所是如何应对的,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答:戒毒场所是疫情防控的特殊区域。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切实担负起场所安全稳定的政治责任,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和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三防一安全”要求,果断采取执行最高勤务等级、全封闭管理等有效应对措施,将戒毒场所防疫工作纳入当地联防联控工作体系,切实将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取得了司法行政戒毒场所戒毒人员“零感染”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干警克服家庭困难,长时间连续封闭执勤,以战时状态严防死守、攻坚克难,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展现了人民警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甘于奉献、纪律严明的斗争精神和责任担当。疫情发生以来,全系统有5名干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问:2018年,司法部部署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目前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和成效?

  答:统一戒毒模式的目标是,构建以分期分区为基础、以专业中心为支撑、以科学戒治为核心、以衔接帮扶为延伸的工作体系,形成工作标准、流程和制度更加完善,基层基础更加坚实,工作特色更加明显,戒治质量更加优良的工作格局,推动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自2018年5月部署实施以来,统一模式建设已进入换档升级、提质增效、全面推进的新阶段。统一模式的建立,推进了戒毒场所在科学管理、戒毒医疗、教育矫正、心理矫治、康复训练、诊断评估等领域的科学化、专业化、集成化、高效化运转,为解决戒毒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问:近几年,司法部在科学戒治上有哪些新的突破?

  答:一直以来,我们以科学化专业化为方向,努力促进戒治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汇集各方智慧,研发推广科学戒治方法。与多家科研院所的600余位专家深度合作,综合运用生物科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融入现代前沿科技,共同探索研发出了一批富有成效的戒治技术方法,其中8项戒治新技术新方法已在全国复制推广。2019年,在全国开展教育戒治“个十百千”工程,以1个教育戒治资源库、40个优势教育戒治项目、100名教育戒治专家和4000个戒毒案例为抓手的优势教育戒治资源集成基本实现。探索运动训练对降低毒品渴求的有效性,206个强制隔离戒毒所开展运动戒毒。加强戒毒国际交流,首次举办“2019国际戒毒论坛”,发布《中国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发展报告》,向世界推广展示中国戒毒经验与成效。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戒毒医疗水平。2019年,司法部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司法行政戒毒场所医疗工作的通知》,将戒毒场所医疗机构纳入社会医疗联合体,获得公立医院的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和服务衔接。司法部制定出台《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所医疗工作管理规定》,对场所医疗工作进行全面规范。在全系统开展医疗工作“基础建设年”和“巩固攻坚年”活动,以“医联体”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引进社会化专业医疗服务,不断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护人员诊疗能力。2019年以来,全系统新投入2.7亿元专门用于加强医疗机构基础建设。目前,全国司法行政戒毒场所共有各类医疗机构349个,建立医联体的戒毒场所比例达88.8%;在社会医院内建成戒毒人员“专用病房”291个,建有艾滋病初筛实验室44个、确证实验室1个;有15个省(区、市)25个场所医疗机构对社会戒毒人员提供戒毒医疗服务。

  三是坚持科技融合,探索推进“智慧戒毒”建设。智慧戒毒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司法部对未来戒毒工作发展的整体部署,是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手段,将戒毒工作与信息科技深度融合,总结和发现戒毒工作客观规律,验证和完善戒毒技术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体系。目前,智慧戒毒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制定了13项技术规范,出台《“智慧戒毒”建设实施意见》。全国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信息化建设项目103个,向司法部汇聚戒毒综合业务数据2400多万条,15个省(区、市)的29个戒毒所通过了“智慧戒毒所”验收,29个省(区、市)戒毒局已建设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戒毒医疗康复平台,19个省份建设了戒毒科研基地,开展安防技术、戒治技术方法、人工智能等方向研究。

  问: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如何加强队伍建设?

  答:司法部以“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方向,努力打造适应新时代司法行政戒毒工作要求的过硬铁军。一是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提升队伍革命化建设水平。教育引导广大干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对党忠诚。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廉政教育,严格落实廉洁从警制度。二是坚持从严管理从严治警,提升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开展规范文明执法教育整顿专项活动。优化警力配置,全面推动警力下沉。强化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六条禁令”“六个一律”“六个绝不允许”等铁规禁令。三是坚持实战实用实效导向,提升队伍专业化建设水平。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大培训”工作,对全国戒毒所长全部进行轮训。四是坚持从优待警强化保障,提升队伍职业化建设水平。出台相应政策,进一步保障戒毒人民警察职业待遇和依法履职。大力开展创先争优、表彰奖励工作,2019年全系统共评选先进模范集体502个,立功集体730个,9806人立功受奖。

  问: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将如何发展?

  答:我们将始终坚持党对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绝对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禁毒戒毒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为总抓手,围绕固根基、强短板、补弱项,统筹推进教育戒治、医疗卫生、安全稳定、智慧戒毒、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戒毒制度,为推进中国毒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新一轮强降雨来袭:区域广时段长雨量大
新一轮强降雨来袭:区域广时段长雨量大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高敬)记者从中央气象台获悉,26日至29日,西北地区东部、四川盆地、黄淮中西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将有新一次强降雨过程。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说,此次过程从四川盆地开始,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影响江汉、黄淮、江淮和江南北部。其中,最强降雨时段出现在27日至28日两天。此次过程的对流性天气以短时强降水天气为主,局部地区伴有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他表示,此次降雨过程影响区域广、降雨时段长、局地雨量大。27日主要影响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河南一带地区;28日安徽、江苏等地区降水将明显增强,29日后主雨带逐步南压至江南北部地区,降雨强度减弱。

  从过程累积量来看,四川盆地、江汉、黄淮、江淮以及贵州等地的大部地区有大到暴雨,四川东部、重庆、贵州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江苏中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

  陈涛说,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的夜间降雨强度较大。27日至28日,湖北、河南、安徽、江苏一带降雨集中,需要特别注意防范上述区域集中强降水对城镇积水内涝以及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的风险影响。

  陈涛还表示,从7月2日开始,从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有一次较强降水过程,在江汉、江淮地区降雨强度较大,与6月底的这一次过程的影响区域有一定重叠。

 
黄河刘家峡水库开闸泄洪
黄河刘家峡水库开闸泄洪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6月26日,刘家峡水库进行泄洪作业(无人机照片)。近日,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的刘家峡水库按照黄河防总要求开闸泄洪。              新华社发(史有东摄)
 
中国疾控中心: 北京本次疫情排除动物病毒外溢和武汉流行毒株导致的可能性
中国疾控中心:
北京本次疫情排除动物病毒外溢和武汉流行毒株导致的可能性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记者王秉阳)中国疾控中心26日在官网公布的《2020年6月北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展》提到,北京本次疫情流行的新冠病毒为L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Ⅰ,排除动物病毒外溢和武汉流行毒株导致的可能性。大规模人群检测结果提示,与新发地批发市场无关的人群感染率极低,北京疫情近期有望得到控制。

  本次北京疫情的病毒来源是哪里?此次公布的文件提到,从1例53岁与1例25岁的男性病例和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环境采集的标本中获得的3株病毒基因分析显示,北京本次疫情流行的新冠病毒为L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Ⅰ,该毒株比当前欧洲流行同型毒株更“老”;可以排除由动物病毒外溢传染人,也排除今年4月前北京本地传播毒株或武汉流行毒株导致本次疫情。疫情在新发地批发市场的传染模式,推测主要为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传播和/或经物品表面污染的间接接触传播。

  对于疫情趋势,文件提到,自6月13日关闭新发地批发市场以来已过11天、接近新冠肺炎最长潜伏期,相关暴露人员发病风险越来越低、其密切接触者也在有效管理中,预计新发地批发市场相关传播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虽然最近发现若干与新发地批发市场无关联、感染来源尚待进一步调查的病例,提示后续防控可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北京开展大规模人群检测结果提示,与新发地批发市场无关的人群感染率极低;在北京已经加强监测和强力扩大社交距离的防控措施下,疫情进一步传播风险低。北京疫情近期有望得到控制。

  文件提到,北京对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新发地批发市场暴露者、中高风险街道/乡镇的人员需要采取隔离和核酸检测。6月12~22日,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累计采样达294.8万人,累计检测量达234.2万人,粗阳性率为1.2/万。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高效中和抗体可作为新冠药物研发新靶标
中国科研团队发现高效中和抗体可作为新冠药物研发新靶标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华盛顿6月25日电(记者谭晶晶)中国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论文说,发现了首个靶向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这为新冠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有效靶标。

  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之一。论文说,研究人员从10名康复期新冠患者身上分离和识别出单克隆抗体,发现有3种抗体显示出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活性,其中一种被命名为4A8的单克隆抗体表现出高中和能力。

  中和抗体是机体应对抗原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一类抗体。目前,全世界多个科研团队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设计和机理研究,聚焦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中国团队此项研究则是通过识别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发现了N端结构域是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新的脆弱表位,这为治疗性抗体和其他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有效靶标。

 
庙岔疗毒记
庙岔疗毒记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疫情发生以来第一次招商,安徽省临泉县庙岔镇党委书记张怀军没想到,有3家外地企业老板主动登门,自称“慕名而来”。

  这个位于皖豫交界处,“一步跨二省,鸡叫听三县”的小镇,20世纪90年代曾因皮毛交易闻名全国,后来一度又有着“风里闻得到毒味”的恶名,成为我国中部知名的毒品集散地,人口7万余人,涉毒人数超过3000人。

  65岁的卞大根(化名)前半生有好几年泡在“毒罐子”里。他说,2002年的一次聚会上,朋友以解酒为由怂恿他试了第一口海洛因,从此他常骑着摩托车去集市上买毒,“当时就和买香烟一样简单。”

  “全国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地区”这顶“毒帽子”脱了又戴,2014年5月,上级有关部门召开临泉县禁毒工作约谈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当地的毒品集散、人员外流贩毒等问题仍十分严重。

  作为一名庙岔“土著”,卞大根见证了小镇的萧条:由于毒患深重,庙岔一度很难招商,工商业萎靡不振。早已看不到皮毛市场客商云集的场面,见得最多的是抛荒的良田、修建了一半的烂尾房和坐在家门口呆望着天的孤身老人。

  2014年邓真晓任临泉县委书记,接过了禁毒的接力棒。“毒品就像卡在临泉喉咙里的一根刺。”这位曾在合肥市大刀阔斧实施老城区改造的前任区长,履新之初还是感到“压力山大”,“彻底禁毒,需要刮骨疗毒。”

  “毒品尝一口,阎王拉你手。”如今行近庙岔,两侧房屋墙体上常有这样的标语。在集镇中心处,一栋由毒枭建起的缅式别墅被改建成禁毒警示教育基地,历年来贩毒人员的照片被公示于众。

  在庙岔镇派出所,一幅卫星地图挂在墙上,标记着全镇84个自然村。上任3年,所长王勇几乎可以闭着眼指出图上毒情严重之处。他说,2014年以来,临泉成立高规格的禁毒委员会,省市县专班常驻庙岔,扎根禁毒。“突击围剿、重点行动……这几年打击力度在上升,涉毒人数在下降。”

  此外,一批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扶贫专干成为基层组织的“新血”。韩雷雷是庙岔镇武场营村上任不久的“85后”村支书,他抓起禁毒工作如他的名字般雷厉风行,“咱村不能走回过去的老路。”

  记者在当地的学校看到了毒品“断代”的努力。校园四周皆是禁毒标语,还有毒品预防教育室,“学校配备专职禁毒教师,开学第一课讲禁毒,七年级每周一节禁毒课,还有禁毒考试。”庙岔镇中心校校长刘晔说,“要让学生看到毒品就像看到毒蛇一样。”

  曾经的毒贩成了种瓜大户,昔日的“瘾君子”办起造纸厂……卞大根前不久新辟出5亩地种上了辣椒,平时养鸡养鸭。如今他谈起毒品,避之不及,“那玩意儿真正害苦了人!”

  5年前,庙岔有外流吸毒贩毒人员133人,省内吸毒贩毒人员279人。去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下降到53人、84人。今年前4个月,再降为3人、6人。

  风清了、林绿了、路宽了,张怀军告诉记者,如今庙岔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凤还巢”。慕名而来的企业老板在庙岔考察了一圈,直言名不虚传,他们并非慕昔日毒名,而是这里“刮骨疗毒”出了名。

  贩毒那几年文在手臂上的那把“利剑”早已模糊,53岁的村民孙力(化名)如今成了种菜大户、养鱼能手、酿酒达人。家乡的风里早已闻不到毒味,“清风送来了福气。”他说。(记者陈诺、徐海涛、姜刚)新华社合肥6月26日电

 
多数外商真心欢迎涉港国安立法 访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署长傅仲森
多数外商真心欢迎涉港国安立法
访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署长傅仲森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闻
 
  新华社香港6月26日电(记者郜婕)“我们与不少现有和潜在外来投资者详细讨论了香港整体环境,包括涉港国安立法。大多数外商真心欢迎这项立法。”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署长傅仲森近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

  傅仲森来自英国,原名斯蒂芬·菲利普斯,过去30多年间过半时间在香港工作生活,从事金融和商业咨询业,3年多前加入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致力于吸引和协助外来对港投资。

  他说,“修例风波”中持续的社会动荡无疑引发不少投资者担忧,更对零售、酒店等行业造成实质性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商普遍对涉港国安立法持积极看法。

  “商家想要的是稳定和确定性,希望确定他们的生意不会被社会动荡打乱,所以绝大多数商家真心欢迎涉港国安立法。”他说,一些国际和本地商会近期的调查显示,总体而言,在港企业多数理解涉港国安立法的必要性。

  因社会动荡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打击,香港经济正面临困境。傅仲森说,商界显然希望看到社会各界团结一心,让香港重新出发。

  在他看来,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享有的独特优势不会因涉港国安立法而受影响。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高素质人才、规管机制、法治等方面的优势都将继续保持。

  “中央发出的信息再清晰不过,对‘一国两制’的承诺、香港的角色都不会改变。”他说,“我对香港的未来非常乐观。待香港维护国安法实施,我们将看到香港恢复平静,一切如常。”

  傅仲森说,投资推广署与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均保持着紧密沟通,目前看来投资者对香港中长期发展前景“仍然相当乐观”。

  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2019年共协助487家海外和内地企业在港开设或拓展业务。这一数字比前一年增长11.7%,创历年新高。

  傅仲森介绍,今年相关数字增长有所放缓,截至5月底的数字略低于预期,但他认为这主要因为疫情下人员往来受阻,“一旦入境限制放开,增速将反弹,我们对此保持乐观”。

  在吸引新投资者方面,投资推广署的工作并未因疫情停步。傅仲森说,投资推广署仍在与世界各地有意来港的投资者接洽,广泛利用虚拟会议、社交媒体等途径保持对话热络和信息畅达,大力推广香港。

  对于现有投资者,他介绍,特区政府已经推出广泛涵盖各行业的经济纾困措施,投资推广署正全力协助现有投资者借此渡过难关。同时,投资推广署也致力于协助现有投资者开拓新的增长路径,包括把握香港发展创新科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亚洲经济增长等带来的机遇,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企业仍然对来港投资、利用香港通向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更广阔的亚洲市场充满兴趣。”他说,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大湾区发展则被世界各地不少投资者视为“非凡机遇”。香港不仅在地理上处于通往亚洲及大湾区的绝佳位置,也在金融科技、生物科技、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方面与大湾区乃至全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发展相得益彰。

  傅仲森1989年首次来到香港,之后十余年在港为不少内地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他自豪地说:“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参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傅仲森曾任职英国政府国际贸易部门和不同国际商会,近年重回香港。

  他说,香港为各国企业通向内地市场提供大量机遇,也成为越来越多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跳板。“我们将继续努力,帮助各方实现共赢。”

 
首都帮“薯都”,农民挺起了“腰杆”
首都帮“薯都”,农民挺起了“腰杆”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呼和浩特电(记者陈旭、李放、勿日汗)“现在种洋芋可不用犯愁了。”40多岁的胡国柱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望爱村的种地大户,说起种地,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种地经历。

  6年前,胡国柱从邻近的旗县来到望爱村,通过土地流转租下600亩旱田,种起了马铃薯。

  乌兰察布市气候冷凉、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深度贫困人口一度占内蒙古的46.2%。而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却成就了业界公认的马铃薯产业黄金带,目前,乌兰察布市每年鲜薯总产量约450万吨,被誉为“中国薯都”。

  6月中旬,记者一行从北京出发,乘坐1个多小时高铁到达乌兰察布市后,转乘汽车前往望爱村。刚下国道,起伏的山丘上,漫山遍野的马铃薯嫩芽随风摇曳,黑色滴灌管道四通八达。

  记者见到胡国柱时,皮肤黝黑的他正在地头的简易房前收拾大型农用机械。

  “农民种地原来没什么保障,丰收了没销路,不丰收没产量,咋种都是亏。”胡国柱回忆当初、感慨万分,“如果没有来自北京的帮扶,我怕是早就出去打工了。”

  近年来,随着京蒙对口帮扶的不断深入,如何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成为来自北京对口帮扶干部的首要工作。2016年,在北京挂职干部的大力引荐下,来自北京的凯达恒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落户乌兰察布市京蒙合作产业园,围绕马铃薯做起了文章。

  在园区内的凯达公司,记者看到300多米长的生产线上,智能化、自动化装备琳琅满目,一排排低温油浴设备上还贴有各村的名字。

  北京市挂职干部、察哈尔右翼前旗副旗长卫问童说,2019年北京市投入京蒙帮扶资金2960万元购买油浴设备作为30个当地贫困村的资产托管,每年分红300多万元用于贫困村集体经济。一手“扶”住了当地的龙头企业,一手“托”起了当地最困难的贫困户。

  早在2013年,京蒙合作产业园就已获批成立,目前已成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园区,2019年工业总产值163亿元,共181家企业落地生根。

  “从首都来到‘薯都’,两地资源优势实现互补。”内蒙古薯都凯达公司副总经理王国平说,目前凯达一期薯条加工厂已投产运营,去年收购马铃薯7万吨,截至去年底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343人。

  从前的“土蛋蛋”变成了如今的“金蛋蛋”。

  “现在手里有了凯达的大订单,舍得浇水、舍得除草、舍得花钱。”胡国柱说,今年他与凯达公司签订一级种薯培育基地订单,以每斤0.75元保护价收购,公司还派技术人员下地指导。“播种、浇水、施肥全部上了机械,种地比以前精细多了。”

  望爱村党支部书记孟铎说,像胡国柱这样的种植大户,不仅带来了土地租金收益,更能促进贫困户就业,村民在本地打工每天能赚150元左右。

  “切洋芋块一天100块,今年光切洋芋块就赚了3600块。”村民段秀珍给记者算了她家的账单。虽然脱贫了,但是65岁的段秀珍已经干不了重体力活。“原来穷得没办法、没本事,才在家种地,如今在家种洋芋都发了财。”

  “产业帮扶重在因地制宜。”北京市挂职干部、乌兰察布市副市长郑晓博说,产业扶贫一端连着市场、一端连着贫困户,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双方共赢,关键在于让引进来的企业能落地、能发展、能带动。

  2019年,乌兰察布市曾经的8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共引导35家北京企业落地,落实投资额8.77亿元;双方共建产业园区11个,截至去年入园企业184家,落实投资4.96亿元。

  有订单、有劳力、有技术……有了全方位的保障后,今年胡国柱一口气购入土豆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等6台新型农用机械。“以前都是没本事的人才留在村里种地,现在咱种地都是‘挺着腰杆’种!”

 
南疆扶贫一线大学生的三个“没想到”
南疆扶贫一线大学生的三个“没想到”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没想到南疆农村和印象中的完全不同,没想到村民这么热情,也没想到这一年里我的进步这么大。”行将结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亚贝希村的一年“驻村”生活,田恬用了三个“没想到”来概括自己的感悟。

  2018年,亚贝希村成立了“青年学子实践工作站”,在给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学习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实习生搭建语言实习平台的同时,强化补充基层扶贫力量。2019年7月,新疆大学维吾尔语专业的大三学生田恬和5名同学来到亚贝希村,开启为期一年的实习。

  出生、成长在北疆,田恬和同学们对南疆所知不多。“以前只听说这里条件比较艰苦,尽管老师向我们介绍过注意事项,但来了后才发现还是有很多不同。”

  初来乍到,亚贝希村改变了田恬以往的认知。“村里有现代化的被服厂、服装厂和核桃加工厂,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按照村里的安排,田恬和同学们各自成了村里产业项目的日常负责人。此前未曾接触过产业运作的他们从零开始,每天为员工打考勤、计件和管理档案,定期了解每一名村民的家庭状况。

  “刚接手时我很困惑,为什么要天天入户?但后来发现,很多村民家里的情况只有通过入户才能掌握。”田恬说,如今她已对分管的村小组了如指掌,和不少村民都成了朋友。

  田恬和同学们的第二个职务,是亚贝希村的夜校老师。每周四晚,亚贝希村的村民服务活动中心都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由于拥有双语优势,田恬和同学们的国家通用语言课程通俗易懂,受到了村民的广泛欢迎。“经常下课后还有人追着我们问。”

  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可以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走在路上,不时会有村民主动同我们打招呼。”她说。

  “我们刚来时,村里除了跳麦西来甫就没有别的文娱活动。”田恬和同学们还发现,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文体活动却依旧单调匮乏,便决心为村里带来些变化。她和伙伴们编排节目、组织快闪,在场上既担任主持人,又担任演员,撑起了村里文体活动的一片天。近一年时间里,他们先后参与组织了近40场文体活动。

  过去,南疆乡村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各类农产品和加工品销售渠道有限。田恬和同学们到来后,为亚贝希村搭起了向外的“桥梁”。“去年9月,我们开了家网店,将村里的木耳、核桃和生产的被褥等都搬上了网,还为产品设计了商标。”田恬告诉记者,同学们还自发向亲友推介,在朋友圈里广泛宣传亚贝希村的扶贫产品。

  在扶贫专干、新疆大学青年教师杨磊的支持下,他们还开设了名为“杨老师的扶贫日记”的微博账号,并先后拍摄制作了30余部短视频,将视角扩大到村庄变化的每一个场景。

  大学生们的镜头记录着乡村的变化,乡村的变化也见证着这些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从南疆驻村必过的“跳蚤关”,到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田恬和同学们已逐渐告别过去的稚嫩。“刚来的时候也很想家,但村民们对我们都很热情,很快便消除了陌生感。”田恬说,有时随村干部走访入户一上午,返回宿舍时满口袋都是村民送的核桃和桑葚。

  如今,田恬和同学们已融入亚贝希村,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他们感慨,哪怕休假回家一周时间,村里的变化也很大。2019年,亚贝希全村实现脱贫,村集体收入达到49.2万元。

  今年初,同学们主动申请留在村里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每天天不亮,他们便井然有序地开展一天的工作,向村民们宣讲防疫知识,还一起拉横幅、制作双语宣传单、录制“疫情小喇叭”。

  “尽管只是实习,但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很高兴能够参与到亚贝希村脱贫致富的工作中,这段经历也让我受益颇丰。”田恬说。

(记者孙哲)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25日电

 
贫困户变养殖能手
贫困户变养殖能手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6月26日,在安徽省肥西县花岗镇杨湾村的土鸡养殖基地里,黄荣春在添加饲料。家住杨湾村的黄荣春多年前外出打工时意外受伤,妻子患病失去劳动能力。2014年,黄荣春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身体不太好,但是黄荣春头脑灵活、吃苦能干。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黄荣春申请到5万元贴息贷款,发展白鹅、土鸡等家禽养殖。从几百只到几万只,从单一养殖到多元化养殖,他的家禽养殖业越做越大,2019年,黄荣春靠养鸡赚了4万元。如今,黄荣春已经脱贫,成了当地有名的养殖能手,并带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     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
 
撂荒地复耕记
撂荒地复耕记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三和村2400亩撂荒地复耕了。

  两年前记者在兰州市皋兰县黑石镇三和村采访时,村前还是成片的撂荒地,地里杂草丛生。今年再次来到此地,看到原本撂荒的地里被一片白色的地膜覆盖,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秧苗长势喜人。

  三和村党支部书记袁维舜介绍,此次复耕的撂荒地不少弃耕10余年了。

  撂荒多年的土地为什么又复耕了?

  三和村位于皋兰县北部山区,村里一半土地是旱砂地。旱砂地里砂石多,墒情难保,能种的只有小麦、玉米等少数作物,即便风调雨顺,一亩麦子也收不到200斤。种地挣不着钱,村民多外出务工,地也就荒了。

  今年初,有种植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通过村委会找村民谈流转土地的事,按地力条件和撂荒情况,每亩流转费用在50元至400元不等,村民还能在合作社务工,一天也有100多元收入。很快,全村5400亩耕地有三分之二在春耕前流转了出去,其中就包括村里撂荒的2000多亩地。

  得知流转的土地种的还是以小麦、玉米为主,64岁的卓玉英替他们担心。“村民种了那么多年地,腰包也没鼓起来;现在换汤不换药,还流转了那么多地,会不会赔钱?”

  “账不再像过去那样算啦。”种植大户焦兴全解释说,通过土地流转,以往村民碎片化的土地被集中整合起来,便于机械化耕种,土地产出效率提升了。并且企业与他签下了订单,粮食销路也不愁。

  焦兴全今年流转了1000亩撂荒地,全部种上了当地特有的“和尚头”小麦,预计年纯收入30万元。

  黑石镇镇长陈大会介绍,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行动中,当地结合实际,吸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涉农企业入驻,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提升了像焦兴全这样的致富能人和村民发展种植业的底气。不少有想法、有技术、有销路的致富带头人还发展起了大棚蔬菜、水果玉米、饲草玉米等特色产业。

  “产业的发展改变了村民对土地、对农民的认识。”皋兰县良食园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贾怀忠介绍,现在满足温饱的农作物变成助农增收的农产品,村民不再固守土地,不少村民甚至免费流转自家撂荒的旱砂地,用于村里特色产业发展;流转了土地的村民到村里的合作社务工,成为职业农民,有些成了合作社的农机高手、种粮能手。

  三和村并不是个例。皋兰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显示,在企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带动下,仅今年春耕期间,皋兰县复耕撂荒地达2.33万亩。

  依托产业发展,三和村已于2018年7月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袁维舜说,全村正通过撂荒地复耕、土地流转盘活闲置资源,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夯实产业基础,稳住脱贫成果。

(记者聂建江、王朋)

据新华社兰州电

 
返乡老板的高原“电商路”
返乡老板的高原“电商路”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西宁电(记者解统强、耿辉凰)“感谢王老板为我家的藏系绵羊找到了销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牧民才仁加说。他没想到,通过电商公司,自家的羊会卖到2000多公里外的广东。

  才仁加所说的“王老板”叫王胜江,41岁的他是海东市平安区一家电商公司的总经理。作为一个地道的平安人,从青海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王胜江选择返乡创业。

  “我是农村人,返乡后我先是办了个养猪场发展养殖业。”王胜江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平安富硒土壤里长出来的瓜果蔬菜在外地是“宝贝”,发展电商卖特产是个赚钱的好机会。

  2015年,王胜江的电商公司成立,富硒蒜酱、含硒小麦粉、黑枸杞……这些特产王胜江都卖过,但公司每月线上的销量却屈指可数。

  “电商市场光有品质是不够的,酒香也怕巷子深。青海地处偏远,高昂的物流成本、短缺的资金再加上缺少电商运营的经验,我的公司很快就收不抵支了。”王胜江说,以后的几年他的电商公司经营陷入困境,线上经营亏损只能通过养猪场的利润来弥补。

  转机发生在2019年,从北京到青海挂职的海东市平安区副区长崔恩彬给王胜江送来了“及时雨”。“多亏崔区长推荐了‘扶贫832平台’,我的生意才有了起色。”王胜江说。

  “扶贫832平台”全称是“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这个平台将我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纳入,所有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均可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展示、销售。

  “青海发展电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简单零售的模式难以打开市场。在零售的同时批量销售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崔恩彬说,当地电商公司在产品类别、包装、经营策略等方面也需要不断拓展和改进。

  循着这一思路,王胜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扶贫832平台”,青海牛羊肉和猪肉等农副产品也被纳入公司主要的经营范围。“通过了解客户的需求,我们在产品的分割方式、包装、冷链运输方面做出改进。”王胜江说。

  很快公司在平台上有了第一家下单的客户,往后的生意越来越好,王胜江将牛羊肉收购渠道拓展到青海多个地区,带动了400多户农牧民发展养殖业,增收40多万元。像才仁加一样,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通过电商获益。

  如今,王胜江的公司生意兴隆,今年上半年,公司平台销售额达698万元,合作单位也从最初的10多家增加到200多家。

 
“一所所学校建起来,点亮改变命运的希望”
“一所所学校建起来,点亮改变命运的希望”

( 2020-06-27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袁汝婷)13岁的吴思燕深吸一口气,步履从容地走上舞台,面对着500多名师生,自信地发言。这是湖南岳阳市平江县桂花学校本学期第一次段考的表彰大会,班主任欧阳梅看着作为进步学生代表的吴思燕,感慨万千。

  吴思燕是桂花学校初一的学生,来自建档立卡家庭。1年前,她还是个孤僻叛逆的孩子,常与家人吵架,不愿与同学交流,无心学习。

  班主任欧阳梅了解其家庭状况后,屡次上门家访;时常找吴思燕谈心,对她的点滴进步不吝赞美,还悄悄发动班上的女生主动找她聊天。经过一年的努力,吴思燕打开了心扉,成绩大幅提升,与家人关系也融洽了。

  平江县位于湘鄂赣交界处,是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已脱贫摘帽。这里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12546人,其中农村学生86555人,占比超过75%。

  桂花学校是一所专门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配套建设的学校,2525名学生中有1045名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去年9月交付使用。校长黄远来说,学校建了心灵驿站,制作了贫困户子女关爱表,开了心理健康课,还定下“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家访3次”的规矩。

  离桂花学校约4公里,是占地90亩、总投资1.5亿元的简青芙蓉学校,于去年9月投入使用,1603名学生中农村学生有1130人。

  步入校园,崭新的教学楼映入眼帘,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一应俱全。“有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室,还有心理辅导中心、书法室、棋类室、舞蹈室等近30个功能室。”校长徐度根介绍,学校开设了20多个课外社团,让孩子们发展兴趣。

  来自建档立卡家庭的初一学生徐樱以前住在平江县大洞口村,去年全家搬至县城后进入简青芙蓉学校就读,上下学只需五六分钟。“我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校园,每天都期待第二天再来上学,感觉这里是第二个家。”徐樱说。

  芙蓉学校建设是湖南省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主要面向农村学生,特别是优先招收建档立卡贫困生,让学校招生划片区域内贫困生能就近入学,到2021年将建成100所。

  平江县教育局局长刘日新介绍,简青芙蓉学校是全省首批建成的芙蓉学校之一,此外,平江县还有1所芙蓉学校预计今年11月建成,明年春季投入使用。

  “有了好学校和好教育,能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财政部驻湖南省平江县定点扶贫工作队队员兼副县长杨宇说,“一所所学校建起来,点亮的是许多家庭‘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