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皖驿站 |
|
( 2020-06-0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
大别山武英高速英山出口40公里,沿西河而上,毗邻张家咀湿地公园3公里地带,有一处世外桃源,背倚山脊,山泉林立,飞瀑临崖。
溯溪而上,山风阵阵,心旷神怡。昂首可见,绿色茶园犹如巨龙缠带,蜿蜒曲折;远眺湿地,但见碧波万顷,群鸟翔集。
山里人家,炊烟袅袅,鸡鸣犬吠。水派江淮,连通鄂皖。
这就是鱼洋河,位于大别山腹地,临近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
鱼洋河的“拓荒者”郑军,2017年从上海返乡开发鱼洋河,项目取名“鄂皖驿站”,源于这里曾是古籍记载的大别山“鄂皖古驿道”。
古代传递公文用马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驿站起源于舜帝南巡时代。殷墟甲骨文曾发现有字通驿,是与传递讯息相关的文字。周朝就设有烽火台及邮驿传递军事情报。至汉朝每30里置驿,由太尉执掌。
鄂皖驿站流淌着驿路文化的血液和基因,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350卷)》(卷一百十一)等史料记载,大别山区英山县境内邮驿通信,历史悠久。
鄂皖驿站西通湖北省罗田县境,北往安徽省霍山、六安,是主要驿道。上方政令,当地呈文,都由六安、霍山县境往来传递。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年间,县境内只设县驿,铺递则有蔡家坊(今鸭掌树)、中界岭等几处。通往霍山,六安的驿路,昼夜兼程,接力如流。英(山)六(安)相距183公里,当日可互换政令、呈文。
巧合的是,英山与武汉相距也是183公里,此地位于六安、武汉的中轴线,与两地距离刚好一样。重修古代驿站,还原驿站原貌;重走古代驿路,追寻逝去的驿站文化,是复兴历史文化的“金钥匙”。
那些有着久远历史的“烽燧、驿站、驿道、驿城”等,都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跟驿站相关的书信、奏章、诗词、歌赋、民间传说、人文典故、站人生活习俗等,则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郑军发现,现代人在文化复兴的征程中,对真实历史的再现有着强烈的愿望。真实的历史往往存在于文化记忆中,由于不同载体的局限性和独特性,文化记忆在流传中难免被改写、毁坏或遗失。要想“解码”记忆,就得还原或复活历史遗存。驿站是鲜活的历史文化遗存,为遗失的传统重建新的载体,对于郑军来说意义深远。
他舍弃大都市生活,弃城返乡,复兴文化,兴建鄂皖驿站就是最好的行动。
驿站是传承文化的支点和原点。接下来,郑军将把驿站文化作为文旅融合的“引擎”,让古驿道、茶马古道等遗迹复原,让现代人穿越时空、体味历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上海返乡的那一刻起,郑军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干实实在在的事情,将保护生态落实到行动中。
郑军心里有本账,富民的事他乐意做,一千多个日夜,晒黑了,也累瘦了。40多摄氏度的夏日,他硬撑着在施工现场当搬运工;冰雪天气,他冒险开车挥舞铁锹清除路障;天还没亮,他摸上山头钻进茶园修剪枝叶。一座座山梁,一道道河谷,一条条小道,他把脚印深深刻在土地上。
郑军是个农民,返乡创业又悄然“变身”旅游人,变成“新农人”,变成创业者,变成扮靓乡村的“魔术师”,变成传承文化的使者……
当然,他还是那个农民,那个一辈子誓将富民梦想揣在心里的农民。
三年前,那时鄂皖驿站所在的新店村,还是一个不为人知、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尽管植被繁茂、山清水秀,但许多人都外出谋生计,宜人美景养在深闺人未识。
再美丽的乡村,如果仅仅是表面光鲜,农民得不到实惠和共享成果,也只是徒有其表。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农民最渴求的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美丽乡村建设。
正是有像郑军一样的“拓荒者”,才有了焕然一新的新店。他从村民手里流转的几百亩茶园,为农民增加了一笔可观的土地流转收入,农民“卖”了茶园后,还能获得多种收益。
种茶是农业,加工茶叶是制造业,喝茶品茶是休闲、文化产业,茶既是农副产品又是旅游商品。农旅结合后,入园采茶游玩可大幅提升旅游经济收入。
近年来,新店村旺季游客时常爆满,带动服务性用工增多,乡土菜品需求量增多,为附近一带的村民提供了季节性就业,也带动了农产品销售。
一篓瓜子、一篮土鸡蛋、一袋山野菜、一块腌腊肉、一个野竹笋,都变成了“金子”。现摘现炒的茶叶,能卖个好价钱;竹林现挖的野竹笋,更成了抢手货。
郑军还有一个设想,景区项目鼓励农民以多种参股的方式参与经营。项目建成后,家庭是公司,农民是老板,景区长期对接农民种植的蔬菜,养殖的鸡、鸭、猪、羊、牛、鱼及农副产品等,让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景区建成后,工作岗位,当地农民优先录用。他们还计划帮助农民建立网络平台,与项目公司网络商城对接,借助互联网直播带货等新渠道,帮助农民完成农副产品的销售,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结合点,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