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羊倌“赛富”

新华每日电讯     2020年01月20日
  春节临近,河北承德坝上青山白头、枯草结霜。老羊倌韩凤祥和王树兴,本该在家安心过年,却较上劲儿了。
  老韩家住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腰站镇,老王是南山嘴乡人。为了脱贫,一个坚持自己养羊,一个放下鞭子、进羊场当工人。如今甩掉“贫困帽”,该咋奔小康?
  “我们家里养着80头大母羊!”老韩很激动。
  “我和老伴儿每月挣8000元!”老王不服气。
  最后,俩人决定——来年比一比,看谁的腰包先鼓起来。
  到底啥情况?
  故事得从10年前说起。那时,韩凤祥和王树兴就知道放羊。天一亮,赶上羊群,带上干粮,寻着草场走,天黑才回家。可放几头“望天收”的羊,母羊下崽儿,护理不好死几只;羊群碰上灾病,救不了再死几只。好不容易熬到卖羊,被羊贩子价格上“砍几刀”,赚不了多少钱。
  “上有老,下有小,放羊不但不挣钱,还把自己‘放’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老王苦笑说。
  更让羊倌想不到的是,放牧会破坏环境。当地环保部门的负责人说,春天羊吃草,冬天连根啃。承德生态环境脆弱,有些山头被羊吃过,逐渐沙化。
  羊倌们“靠天吃饭”难以走出贫困,也难以破解生产与生态难题。精准脱贫攻坚中,天津从2016年开始对口帮扶承德,派出工作队,精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
  天津食品集团的王春旺,负责在围场建设“百万只优质肉羊产业化扶贫基地”。他说,利用当地畜牧业优势,“嫁接”天津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确定了母羊“份养自繁”、羔羊“寄养托管”、企业“入股分红”、群众“入企就业”等6种帮扶模式。
  王树兴选择“入企就业”,从羊倌“转行”成羊场工人,妻子也被聘为饲养员。韩凤祥选择自己养羊,跟羊场签下“脱贫合同”——羊场每送1只基础母羊,他只需两年内还回2只羊羔,余下的全归自己。
  “母羊两年有三次产仔,而且是多胎,就算两年产6只羊羔,自己还剩4只。两年后再下羔,就全能留下。”老韩说,“母羊产下的羊羔,羊场按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回收,育肥羊收购价也高于市场价,直接卖进北京天津的大超市。”
  天津帮扶承德工作队领队、承德市副市长杨春武说,按照计划,项目将打造“承德肉羊”品牌,一年可卖100万只羊!
  在天津的多方帮助下,承德市的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的17.93%下降至现在的0.18%,乡村细胞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羊倌脱了贫,怎么再鼓劲?王春旺想出“竞赛”这一招。他把韩凤祥和王树兴叫到一起:“比一比,看谁挣钱多?也让实践证明一下,哪种帮扶模式更管用。”
  “比就比!相约2020,年底算账!”老韩和老王相视而笑,举手击掌。        (本报记者王明浩、翟永冠)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