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评论·融媒

05版:新闻纵深

06版:综合新闻

07版:经济·民生

08版:脱贫攻坚

09版:草地副刊

10版:草地副刊

11版:草地副刊

12版:草地副刊

13版:成风化人

14版:成风化人

15版:成风化人

16版:成风化人

青梅花开迎新年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境内数万亩青梅相继开花,漫山遍野如覆白雪,美不胜收(1月2日摄)。    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习近平对审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全面履行职责坚持依法审计完善体制机制 李克强赵乐际会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
习近平对审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全面履行职责坚持依法审计完善体制机制
李克强赵乐际会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近日,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计署表彰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向全国审计机关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习近平强调,审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依法履职尽责,扎实勤勉工作,在推动党中央政令畅通、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维护财经秩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履行职责,坚持依法审计,完善体制机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审计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央审计委员会副主任赵乐际在北京会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
 
  此次共表彰80个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45名先进工作者。
 
  杨晓渡、肖捷参加会见。
 
习近平签署中央军委二〇二〇年一号命令 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
习近平签署中央军委2020年1号命令
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央军委2020年1号命令,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全文如下:
 
  2020年,全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强化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紧盯强敌对手,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保持高度戒备状态,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突出以战领训,研透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环境,加强实案化训练,加强使命课题专攻精练,加强应急应战训练,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
 
  突出体系练兵,强化联合指挥训练,强化军兵种互为条件训练,强化新领域新力量融入作战体系训练,强化军地联训,加大训练科技含量,加大战备拉动力度,提高体系作战能力。
 
  突出对抗检验,加强指挥对抗、实兵对抗、体系对抗,创新对抗方式方法,完善检验评估体系,实际检验作战概念、作战方案、作战指挥、作战力量、作战保障,促进备战工作落实。
 
  突出打牢基础,严格按纲施训,严格考核考评,严格督导问责,完善保障条件,抓好群众性练兵比武,把每一个单兵、每一型装备、每一类作战要素训到位,夯实打胜仗能力基础。
 
  突出锤炼作风,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摔打部队,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敢于战胜一切困难,敢于压倒一切敌人,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彩云长在有新天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纪实
彩云长在有新天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关心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纪实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群众游行中的“凝心铸魂”方阵。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新华社记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
 
  复兴伟业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宣传思想战线如何高举旗帜,以新的精神状态完成新的使命?
 
  现代化建设开启新征程,我们应当怎样凝心聚力,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拓前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我们需要如何以文化人、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回答了事关党的宣传思想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引领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不断强起来,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一)
 
  “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2019年6月底,党中央印发一份重要文件。
 
  作为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宣传工作的主干性、基础性法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鲜明提出了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条例的出台,充分吸收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部署要求,通过高位阶党内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固定下来。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巨轮行至中流,新时代与大变局相互激荡,勾勒出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
 
  环顾海内,久经磨难的古老民族向着复兴梦想阔步前进,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十几亿人口共同迈入现代化的奇迹渐行渐近。
 
  放眼全球,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与制度选择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向着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破浪前行,宣传思想工作如何找准定位?如何更好服务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把宣传思想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加以谋划和推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体系。
 
  两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两度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根本遵循。
 
  2013年8月19日,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明确今后工作的方向目标、方针原则和重点任务,强调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5年后的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
 
  “宣传思想战线正本清源的任务取得重大成效,现在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基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
 
  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恰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频共振!
 
  守正,即要守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之正、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之正、守中华文化立场之正,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创新,则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创新的理念、灵活的方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让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一以贯之的重视,一脉相承的理念,助力宣传思想工作掀开崭新一页。
 
  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以思想的指引、行动的表率,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文化自信日益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两年多来,宣传思想战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展现新气象、创造新作为。
 
(二)
 
  “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全党来一个大学习!”
 
  2017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时,向全党发出号令。
 
  一时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成为全党的首要政治任务。
 
  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如何通过学习武装头脑、学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身先示范,带领中央政治局的同志集体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中央政治局要先学一步,为全党作出示范”,并在多个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对加强思想武装、提高理论素养作出部署要求——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
 
  部署启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总书记强调要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寄语中青年干部,总书记要求“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
 
  面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总书记要求“在学习理论上有更强自觉、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有更高要求”;
 
  ……
 
  以上率下,蔚然成风。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闭幕后,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指导下,中央宣讲团迅速赴各地宣讲,推动各地方各部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各地干部群众围绕新思想新理论,掀起一波又一波“大学习”。
 
  突出“关键少数”——
 
  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学在前、走在前,带头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有关部门制定下发年度学习重点内容安排,认真做好学习情况通报,不断推动提升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带动绝大多数——
 
  2019年1月1日,正是新旧交替、万象更新的美好时节,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正式上线。
 
  凭借丰富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创新的学习方式和组织形式,平台甫一上线就引起热烈反响。一年来,平台下载量达7.05亿,注册用户数超1.4亿,每日上线人数近5亿,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理论学习的“资源库”“掌中宝”。
 
  抓好理论武装,既要不断加强学习,也要持续提升研究阐释能力。
 
  2017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洋溢着热烈氛围,全国首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这里成立。
 
  随后,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相继成立,通过持续深入的思想理论研究阐释,在真理和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
 
  理论研究逐步深化,重要成果不断涌现。
 
  2019年6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开展之际,一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全面系统阐述的权威读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正式出版。
 
  短短几个月,纲要发行量就突破7000万册,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5种少数民族文字版也已翻译出版,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日常学习的重要辅导读物。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大批权威读物陆续出版,帮助全党全社会更加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要义。
 
  学习热潮涌动神州大地,思想光芒照亮精神家园。
 
  “天南海北山水笑,四中全会出公报,逐字逐句都重要,我们一起唠一唠……”尽管寒风瑟瑟,村民们仍站满了河北省涉县二街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兴致勃勃地观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文艺演出。
 
  群众感慨道:“这样的宣讲把大道理讲成大白话,易懂好记长知识。”
 
  从中央宣讲团奔赴全国各地同干部群众面对面互动交流,到各地精心组织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基层宣讲,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党员干部更加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当饱经风霜的老人感慨“这个理论是为人民服务的”,当青春年华的莘莘学子热议“马克思主义也可以这么‘潮’”……
 
  党的创新理论日益深入人心,凝聚起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面对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肩负鼓舞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的职责使命,新闻舆论战线如何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新闻舆论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2019年10月1日,见证百年沧桑的天安门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
 
  威武雄壮的受阅部队,意气风发的群众游行,载歌载舞的联欢活动……一幕幕庆祝共和国70华诞的高光时刻,通过文字、图片、网络、视频即时传送到神州大地,让亿万中华儿女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气势恢弘、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充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惊艳世界的国之大典,让近14亿中国人民步履坚定、豪情满怀。
 
  盛世庆典,激荡人心。这当中凝聚着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无限创意。
 
  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聚焦经济建设辉煌成就到放眼对外开放最新进展,从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到紧跟科技攻关成果……党的十九大以来,新闻舆论战线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一件件镇版刷屏的优秀新闻作品,记录伟大时代、高唱盛世凯歌、凝聚奋进力量。
 
  站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宣传战线不仅要做歌颂者、观察家,也要善于化笔为剑、激浊扬清。
 
  近年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此起彼伏,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落实中央精神,宣传思想战线坚定立场、积极作为——
 
  从中美经贸摩擦中密集播发重磅评论,到揭批“港独”分子和激进暴力头目卖港祸港真面目,再到发布涉疆问题的3个白皮书、播出纪录片《中国新疆 反恐前沿》《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以充分的事实依据、丰富的表现形式、精准的传播路径,有理有利有节营造于我有利的思想舆论氛围。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媒体时代扑面而至。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把集体学习从中南海会议室搬到媒体融合发展第一线。
 
  他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分析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科学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明确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要求。
 
  新时代,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牢牢占领互联网这个主阵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2019年12月,《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发布,旨在构建更为健全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与此同时,“净网”“护苗”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持续开展,网络乱象得到有效整治。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推动县级媒体转型升级的战略工程。
 
  全国宣传思想战线积极开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有1536个县(市、旗)建设融媒体中心,覆盖率近82%。
 
  中央主要媒体也纷纷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人民日报社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形成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的移动传播新格局;新华社坚持走有通讯社特色的融合发展道路,加快实现“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分发、全媒体覆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三台整合为契机,实施“台网并重、先网后台”战略……
 
  媒体融合发展大格局正在形成,立体多样传播矩阵渐成规模,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日益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民族复兴靠什么样的人来担当?事业永续由什么样的人来实现?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深刻阐述了“育新人”这一使命任务,并在实践中亲自指导、大力推动培养时代新人。
 
  对于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点亮理想信念的明灯,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
 
  2019年3月18日,北京天高云淡,惠风和畅。
 
  正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8位来自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他们的心得体会。
 
  近3个小时的面对面交流,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倾听,不时点头赞许,对课程改革创新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要求。
 
  言语谆谆,浸润人心。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陆续出台。
 
  筑牢理想信念,需要在全社会树立榜样、见贤思齐。
 
  历史必将铭记这一幕幕感人镜头:
 
  2017年11月17日,在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习近平总书记握住站在人群中的黄大发、黄旭华两位年长代表的手,拉着他俩在自己身旁坐下;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习近平总书记站起身来,转向受表彰的人员代表,为他们鼓掌;
 
  2019年7月26日,在会见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紧紧握住坐在轮椅上的94岁老英雄张富清的手说:“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
 
  ……
 
  一举一动,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引导全社会崇尚奋斗、敬重英雄,倡导树立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2018年7月6日,中南海。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部署以县域为整体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
 
  一年多来,试点单位从50家扩大到500家,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与此同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相继推出,在全社会广泛弘扬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和我的祖国”快闪、高校师生拉歌接力等活动,让爱国主义热情更加迸发。
 
  理想信念的根基愈牢固,精神文明的花朵愈灿烂。
 
  从不断涌现的“好人”到各行各业的“最美”,从受到表彰的各地“奋斗者”到默默无闻的热心大叔、大妈……一系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百花齐放。
 
  从培养学雷锋标兵到建设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志愿服务条例》助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4亿,弘扬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时代风尚。
 
(五)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盛夏时节的内蒙古,蓝天白云,水草丰茂。
 
  2019年7月15日,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
 
  优美的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珍贵的文物资料,让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怀:“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
 
  一个“唯一”,彰显出对5000多年伟大中华文明的无比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
 
  河西走廊,金风送爽。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走进洞窟,总书记仔细端详,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莫高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情况。第二天,总书记又来到嘉峪关,察看关城并听取长城保护情况介绍。
 
  “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习近平总书记说。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总书记关心推动下,《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实施,不断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革命文化激励人。
 
  嘉兴南湖,碧波荡漾。小小一艘红船,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
 
  从悠悠的江西于都河到肃穆的辽宁雷锋纪念塔,从巍峨大别山的鄂豫皖苏区到苍莽的北京香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总书记语重心长。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有关方面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建设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设施,加强对红色革命纪念场所的保护,坚决打击否定历史、抹黑英雄等错误行为。
 
  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服务人。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全国政协委员,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火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
 
  超过70亿!
 
  这是2019年三部国庆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的合计票房。这一年,全国电影票房超过642亿,同比增长5.4%,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超过64%。
 
  电影事业的突飞猛进,只是新时代文化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坚持聚焦现实,气势恢宏的文艺扶贫力作《乡村国是》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讲述改革开放壮阔历程的《大江大河》荣获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电视剧《绝命后卫师》再现革命历史的悲壮、激励国人更加奋力向前;
 
  坚持服务人民,持续两个月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观众上座率高达90%以上,群众文化机构年开展活动近200万次、服务群众达5亿多人次;
 
  坚持壮大实力,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5.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187亿元,同比增长7.6%,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
 
  新时代中国正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绚丽新篇。
 
(六)
 
  “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需要学好的“必修课”。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国际大势,明确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2019年11月,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在希腊国家电视台播出,立即掀起一股中国热潮。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倡议,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繁荣、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当地人士高度评价。
 
  截至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面向全球已出版30个语种35个版本,《摆脱贫困》《之江新语》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中国关键词”“读懂中国”“丝路百城传”等系列图书持续热销,为各国读者读懂中国打开“思想之窗”。
 
  展形象,需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
 
  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真诚呼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引发强烈反响。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不同方式亲自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
 
  访问西班牙,总书记深情讲述:“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就将古都长安同西班牙的塔拉戈纳联系在一起。”
 
  在葡萄牙,总书记告诉大家:“几百年前,中国青花瓷漂洋过海来到葡萄牙,同当地瓷器制作技术相融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葡萄牙蓝’。”
 
  生动的史料、巧妙的比喻,拉近了中国同世界的距离。
 
  展形象,需要讲好中国故事。
 
  “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不论是元首会晤,还是出访外交,习近平总书记不失时机向人们讲述中国故事。
 
  乾隆皇帝曾题写过一块“旰食宵衣”的牌匾,用来激励自己勤于政事。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探访越南胡志明故居,以此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旰食,指的是半夜才吃饭;宵衣,天没亮就起床穿衣服工作。真正能做到的还是为伟大事业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所以我们才能赢得民心、赢得胜利。”
 
  脱贫攻坚,是中华大地上最精彩的时代故事。
 
  2019年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幸福中国”单元脱贫攻坚倒计时显示屏前,习近平总书记告诉各国领导人:“我们的脱贫按小时、按分秒计算。”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正向世界展示着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019年9月,“中国好故事”数据库上线。这个集纳了6万条中国好故事的线上平台,很快成为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生动载体。
 
  展形象,还需要创新外宣工作。
 
  党的十九大以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的要求,文化走出去已不再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而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大型舞剧《大梦敦煌》亮相德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以精彩的视听盛宴,让外国观众了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成果。
 
  古朴的兵马俑、精美的和田玉雕、珍奇的故宫藏品……一场场中华文化展览呈现海外,展示中华文明深厚底蕴。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保持稳定,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将会持续增强。
 
(七)
 
  “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有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2019年6月,84岁的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迎来自己人生的又一个重要时刻:如期转正成为一名中共正式党员。
 
  一年前,得知牛犇在耄耋之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信,肯定他“决心一辈子跟党走,这份执着的坚守令人感动”。
 
  “一辈子跟党走”,既是对老艺术家的真情赞誉,更是对广大宣传思想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要求,把忠诚可靠作为第一位的标准。
 
  总书记还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战线作风建设,强调要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党的十九大以来,宣传思想队伍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战线高高飘扬。
 
  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进一步提升广大宣传思想干部的本领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干部提出的殷切期望。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宣传思想战线善学善做、敢想敢干,把握正确方向导向的能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能力、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能力、加强网上舆论宣传和斗争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向着“本领高强”目标不断迈进。
 
  2019年10月10日,党中央决定,追授黄文秀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普通一员,黄文秀生前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却不幸遭遇山洪献出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用生命坚守初心使命的黄文秀,是宣传思想战线践行“四力”的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对其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以她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战斗力需好作风,好作风出战斗力。
 
  对于宣传思想战线增强“四力”,习近平总书记还有诸多精准指导:
 
  把握导向——在《读者》编辑部考察时,总书记要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在坚守主业基础上推动经营多元化,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扎根人民——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时,总书记勉励大家“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
 
  启迪心灵、催人奋进。
 
  1300余名记者参加,累计跨越16000余公里,推出10000余篇报道……2019年8月18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在甘肃会宁圆满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为活动点赞,强调其“对阐释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很有意义”。
 
  在更广阔的视野内,宣传思想战线的作风面貌不断转变——
 
  讴歌塞罕坝几代造林人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创作剧本7年多,实景拍摄1年多,取得良好口碑;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组多次赴沂蒙老区体验生活,把歌剧艺术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深入偏僻山村,思政课教师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
 
  坚强的队伍在践行“四力”中淬炼,优秀的作品在扎根人民中绽放。
 

 
  伟大时代成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看吧,960多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春潮涌动!听吧,近14亿中国人民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铿锵有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正以新的气象、新的作为,积极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锐意改革创新,为时代铸魂、为人民立传、为梦想放歌,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创造着无愧于历史的崭新业绩。(记者:赵承、霍小光、张晓松、罗争光、林晖、王思北)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至深的情怀 不变的初心 习近平主席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传递温暖力量
至深的情怀 不变的初心
习近平主席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传递温暖力量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大家跟我说了很多心里话,我一直记在心上。”

  “初心和使命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

  “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

  岁月不居,初心不改。2020年叩门而来,人们从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中,感受到领路人至深至厚的情感,感受到伟大政党矢志不渝的追求,感受到人民共和国迈向复兴的坚定步伐。

温暖人心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了,老百姓常用的许多药品降价了,网络提速降费使刷屏更快了,垃圾分类引领着低碳生活新时尚……”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道出一年来神州大地的新变化新气象,也道出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月1日一早,家住吉林省吉林市桦皮厂镇祖家岭村的62岁老人伊忠艳一边给花浇水,一边哼着歌。对她而言,这份幸福来得尤为真切。

  “我以前说话嗓子都哑得厉害,更不用说唱歌了。”2018年9月,伊忠艳患上套细胞淋巴瘤,需要服用进口靶向药伊布替尼治疗。

  “当时伊布替尼每粒925元,堪称天价。经过国家医保谈判,再加上新农合医保,如今每粒价格只要约105元,降幅接近90%。”伊忠艳说,“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我们全家都有信心把我的病治好,生活更有希望了。”

  幸福,也来自对美好家园的真情守望。

  在上海,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普通市民的日常习惯。“垃圾分类让我们的环境更整洁有序,邻里之间也更融洽了。”静安区临汾路街道阳曲路760弄居民区第七党支部书记周玉芬说。

  她介绍,从2013年开始试点,到2015年启动全小区垃圾分类,再到如今的无志愿者管理、小区居民自觉分类,760弄居民区“垃圾需分类,分类重源头;人人破袋投,减量增资源”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要让习近平主席说的‘新时尚’流行起来,流行得更广。”

  “2019年,最难忘的是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主席的话语,勾起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党委书记、局长王有德的难忘记忆。

  投身林业工作40多年来,王有德带领队伍筑起一道南北长60多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移西扩。2019年国庆前夕,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并于国庆当天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大典。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让我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还要继续奋战沙海、治沙播绿,为保护母亲河、保护我们的家园作出更大的贡献。”王有德说。

  年终岁末,江西于都县潭头村,寒意袭人。村民们聚在村头,收看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一片暖意融融。

  当听到贺词中提到于都时,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想起总书记来家看望时的情景,红军烈士后代、退伍军人孙观发格外激动:“当时我告诉总书记,2019年争取收入突破10万元。现在想对总书记说,随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家里的农家乐、超市和民宿生意越来越好,一年下来纯收入有18万元。”

  半年多来,潭头村大力开发富硒蔬菜基地等特色产业,旅游收入“井喷式”增长,不仅让老百姓增收致富,也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孙观发的笑容里,透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不忘初心


  “我无论多忙,都要抽时间到乡亲们中走一走看一看。”2019年,习近平主席拿出近一个月时间12次前往各地考察调研,从于都河畔到大别山中,从河西走廊到武陵山深处,都留下领路人不辞辛劳、深入基层的身影。

  一张照片,映见初心。

  “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摆放着他来林场时同我们在一起的照片。”1月1日,天刚蒙蒙亮,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就来到林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场,为八步沙“六老汉”先进事迹点赞,称他们是“当代愚公、时代楷模”。

  “过去一年来沙漠雨情好,植被长势喜人。新一年,借着这样的好年景和国家的好政策,我们一定撸起袖子加油干,困难面前不低头,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让八步沙变绿洲!”郭万刚信心满怀地说。

  一纸书信,流露深情。

  云南贡山独龙族群众、福建寿宁县下党乡的乡亲……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提到了一封封群众写给他的信。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亲自会见我们,新年贺词又提到我们,我们真切感受到党中央对我们独龙族的关心。”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余金成说,2018年底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7.4%下降至2019年的0.34%,随着怒江州美丽公路的全线贯通,独龙江乡还成功创建了3A级旅游景区。

  “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有独龙族今天,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余金成说。

  行程万里,初心不忘。

  江西于都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甘肃高台西路军纪念碑、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习近平主席回顾了过去一年沿着中国革命的征程,砥砺初心的足迹。

  “总书记来博物馆时看得十分仔细,他对大别山的红色历史非常熟悉,如数家珍。”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馆长汪蔚记忆犹新,“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及我们博物馆,让我们全馆职工倍感温暖、幸福和振奋。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烈士的故事,当好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人,让大别山精神代代相传。”

  2019年最后一天,来到陕西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为民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群众络绎不绝,工作人员争分夺秒,为群众节约办事时间。目前,延安市的228项政务服务实现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新年贺词中提到,初心和使命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不竭动力,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更加坚定地认识到,要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延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王利功表示,要从每一件审批事项做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实绩实效回应人民期待。

团结一心


  2019年12月31日,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凉山支队西昌大队里,正在改造的营房尚未完工。晚上7时,摆放在院子里的电视机前,坐满了60名队员,集体收看新年贺词。

  “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当习近平主席说出这句话时,不少队员湿润了眼眶。“习近平主席关心惦记着我们,我们觉得特别幸福,心里也很自豪。”西昌大队四中队指导员胡显禄激动地说。

  2019年3月,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这个大队参与执行灭火任务的27名森林消防员再也没有返回营区。

  “秉承遗志,砥砺前行,厚实底蕴,续写辉煌!”看完新年贺词,全体队员一遍遍喊出铿锵誓言,洪亮的声音划破营区宁静的夜空。

  新年第一天,黑龙江漠河市北极镇北极村,气温已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民警王金朋早早开始了外出巡查工作。

  王金朋所在的北极边境派出所担负着173公里边境线、2798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内的治安保卫任务。由于林区行车不便,王金朋和同事深一脚、浅一脚,蹚过十多厘米厚的雪地,衣服冻得硬邦邦,就连睫毛上也结起冰霜。

  “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里向那些在节假日中坚守岗位、守护平安的人致以问候,这让我们心里特别温暖。身在祖国最北方,我们要守土有责,守好了边界就是守好了国、护好了家。”王金朋说。

  同样在节假日里辛勤劳动着的,还有南京的快递小哥刘君。受天气影响,部分快递积压到一起,这两天刘君和同事尤为繁忙。

  刘君来自安徽芜湖农村,从事快递职业已有3年。他告诉记者,他们几乎全年无休,早上8时许到快递站,分拣、装车、送件,一般要到晚上七八点才能收工。

  “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新年贺词里的这一句话,说到了刘君心坎上。

  “我虽是一个平凡的劳动者,但看到大家收到快递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说起未来,刘君充满干劲。

  人民是共和国的根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在北京中铁设计集团大楼里,“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京张高铁建成指示精神,设计更多精品工程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巨大横幅格外醒目。即便是元旦假期,承担高铁设计任务的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工作岗位。

  2019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开通,为祖国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新年贺礼。中铁设计集团京张高铁总体设计师王洪雨表示,历时10年的精品之作被给予如此高的肯定,作为亲身参与的建设者,感到无限荣光和自豪。

  “我们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继续争当勘察设计排头兵,精心设计出更多国家精品工程,建设交通强国,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中铁设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寿兵动情地说。

  (记者:朱基钗、白阳、孙少龙、白丽萍、张海磊、杨静、郭敬丹、刘海、刘彬、赵丹丹、韩朝阳、张博文、杨思琪、孙晓宇、朱国亮、丁静)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韩正召开财税部门座谈会强调 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 从严从紧管好财政支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韩正召开财税部门座谈会强调
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 从严从紧管好财政支出
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2日在财政部召开财税部门座谈会。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各项财税工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韩正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过去一年,财税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有力,财税改革稳步推进,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要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字当头,突出工作重点,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为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韩正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要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在执行过程中深化完善,力求更好成效。坚持“以收定支”,从严从紧管好财政支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做到花钱要问效,有效多安排、低效多压减、无效要问责。要保障好重点领域支出需求,加大对地方特别是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压实地方责任,坚决兜牢“三保”底线。要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积极稳妥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处置和化解金融风险。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原则,安排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要做好机构改革后续工作,巩固扩大改革成效。抓好财税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财税铁军。
 
从一粒沙看不断扩大的中国绿色版图
从一粒沙看不断扩大的中国绿色版图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胡璐、李琳海、李云平
 

 
  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
 
  沙漠、沙尘、沙化——治沙,凝结着多少中国人的心血汗水。
 
  从漫天飞舞的黄沙,到固沙成一望无际的绿荫,从沙区一代又一代人坚强守候、全民义务植树到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再到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全国人民加快国土绿化进程,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不懈努力。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生态更健康


 
  沙水相映,胡杨成林。每到秋天,甘肃民勤县石羊河畔一带成为沙漠里独特的景观,大批候鸟的到来更增添了灵动气息。
 
  这里曾经是中国北方主要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民勤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处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夹缝地带。源于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石羊河是民勤的“母亲河”,滋养着这片土地。曾经,由于上游来水减少,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下游生态急剧恶化,民勤绿洲一度因水而困。
 
  治沙,要害是治水土。为涵养流域生态环境,民勤县在石羊河畔修建了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以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鸟类资源为出发点,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努力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已累计恢复库塘及沼泽湿地4107亩,新植胡杨林10000亩,营造以胡杨、红柳为主的生态植物护岸带754.6亩,在湿地公园外围缓冲区营造生态植物护岸带和外围生物隔离带4000亩。
 
  实现绿色发展,绿植数量要增加,水、土、气、生物等多种要素共存的生存环境也要更加健康。
 
  巍巍祁连山脉,横跨青陇两省,具有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阻止腾格里等沙漠南侵,保障黄河和河西走廊内陆河径流补给的重要功能。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就位于祁连山腹地,是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区重要组成部分。
 
  祁连县对109家探采矿企业进行了全部关停与恢复治理。“一些废弃的矿区,我们进行覆坑整平,播种草种,然后进行围栏育封,以此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县长龙永胜说,国家公园建设为祁连县域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就是要着眼全流域、全系统、全过程,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顽疾。”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长卢琦说。
 
  一个生态健康、环境美好的中国稳步向前。
 
  2015年以来,我国稳妥有序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各试点区分别启动了林地清收还林、生态廊道建设、外来物种清除、裸露山体生态治理等工作。东北虎豹、祁连山、三江源等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重要保护物种种群和栖息地有所恢复。
 
  黄沙换林海,全民推进国土绿化进程


 
  新年伊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场被大雪覆盖,林场工人们忙着检查上年种的李子树、苹果树生长情况。历经3代造林人的接续奋斗,昔日荒芜之地已然植被丰茂。
 
  多年前林场刚成立时,全旗森林覆盖率不到3%,沙漠不断侵蚀人们的家园。林场第一代职工用柴草、秸秆、树枝在流动沙丘上做成沙障,削弱风蚀后先种沙蒿、柠条等固定流沙,再种上杨树、柳树。第二代造林人开始种植适合在沙地生长的樟子松。
 
  如今,第三代造林人利用优良树种和先进技术造林。林场负责人许广重说,林场采取平衡根系容器育苗技术、雨季造林技术等开展科技造林,利用推土机、旋耕机、开沟机等平整沙地、挖掘树坑、种植树苗,还利用无人机预防森林病虫害和管护林场。如今,当地森林覆盖率已达88%。
 
  “造林实现了机械化,速度更快、规模不断扩大。”他说。
 
  黄沙退,绿林进。通过大规模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山川披上了绿装,家园变得更加美丽。全国森林覆盖率已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目前的22.96%,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
 
  新科技使植树造林形式不断丰富,效率不断提高——为了均衡“分配”实地植树的公民,北京等一些城市利用互联网创新义务植树的形式,人们可登录专门网站进行预约,植树点的面积、接待能力、当天是否可接受预订等信息都会显示。
 
  一个手机种树应用,让民勤县等地荒漠化治理进程明显加速。从2016年开始,人们通过在“蚂蚁森林”里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在线支付水电费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在手机里“种树”。3年来,约5亿人通过这个手机应用相当于“种”下了1.22亿棵真树。
 
  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一处光伏治沙基地,178万块光伏板拼成“蓝色海洋”,将阳光转化为电能,黄芪、黄芩等植物在板下连片生长。
 
  内蒙古达拉特旗能源局副局长刘贵文说,基地建成后,近10万亩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防治,辐射防风固沙、生态改善总面积近20万亩,有效遏制库布其沙漠的扩展,对京津冀风沙源治理起到积极作用。
 
  “绿化治沙能减少风沙侵袭,降低光伏项目的管护成本,光伏企业自身也有治沙积极性。”刘贵文说,国家电投、中广核太阳能等新能源巨头在投资建设中,每亩专门配套3000元治沙资金。同时,基桩能固沙,光伏板能遮阴,也能明显改善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在生态修复中,不少农牧民参与承包了经济林养护工程,按照“谁养护谁受益”原则进行利益分配。同时通过沙漠旅游、光伏板保洁、物业服务等工作,当地每年可吸纳就业1200人。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沙地焕发出新生机。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沙葱、文冠果、黑果枸杞等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新疆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陕西建立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为主的沙产业体系;宁夏盐池县借助400多万亩柠条,大力发展柠条转饲加工,每年为畜牧业提供饲草4万多吨,真正将治沙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不断扩大的绿色版图,标记着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参与记者:许晋豫、白丽萍、范培珅)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推开一扇风景更美的窗:苏州矢志开放再出发
推开一扇风景更美的窗:苏州矢志开放再出发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南京1月2日电(记者凌军辉、刘巍巍、姜琳、朱筱)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就会看到一座耐人寻味的雕塑——《窗口》。如今,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潮头,苏州要奋力推开一扇风景更美的开放之窗,去探求“开放之钥”,延伸“开放之路”,涵养“开放之城”。

开放之窗风景独好


  从1984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到如今153家世界500强公司投资400多个项目,苏州开放型经济高歌猛进,结构日益优化,深度诠释江南“小”城的国际化“大”视野。

  NGK(苏州)环保陶瓷公司2001年落户苏州以来,5次增资、10次扩产,投资30亿元的第二工厂新近落成,预计达产后年产值约25亿元;中外合资的苏州道森钻采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扎根苏州18年,发展为石油井口装置及井控设备领域上市企业,并与沙特某公司共建海外工厂……

  2019年11月29日,由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共同建设的光束汽车项目在苏州张家港启动。总投资51亿元,建成后具备年产16万辆燃油乘用车全出口及纯电动车研发制造能力。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翔说,光束汽车是我国放开合资股比后签约的首家整车企业,标志着苏州培育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迈出坚实一步。

  2019年1月至11月,苏州新增注册外资99.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45.7亿美元,均实现逆势增长。目前,苏州拥有各类外资地区总部及功能性企业300多家,累计使用外资1320亿美元,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中国大陆城市第三位。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创新人才、产业龙头,向苏州集结,折射了苏州经济的活力。

开放之路一往无前


  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船队从苏州太仓刘家港扬帆出海,如今,这座陆地面积不到700平方公里的县级市里,集聚了320多家德资企业。

  1993年,全球著名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总裁斯坦姆博士在太仓建厂时,只有6名员工和租来的400平方米厂房。历经27年发展,这家当年的“小作坊”成长为拥有900多名员工、3.8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和8家分支机构的集团公司。公司行政总裁张臻伟说,企业年销售额超10亿元人民币,生产的汽车安全带卷簧占据全球70%份额。

  临近2019岁末,昆山六丰机械总经理宗绪惠接连收到两个“大礼包”:11月22日,昆山发布“惠台”特色举措“新20条”并开通台商服务专线,一键拨打即可享受“专窗专员”服务;12月3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部省际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明确,在载体建设、产业合作、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给予台企台商更大支持。

  日资企业则武磨料磨具落户苏州高新区近8个年头,眼下正紧锣密鼓扩建二期厂房。总经理志村健征告诉记者,扩建项目报批前,行政审批局代办员主动上门,提供申报材料指导、网拍辅导、项目报建等服务,审批时间缩短50%。

  拓宽开放之路,亲商服务成为苏州的“金字招牌”。苏州先后被世界银行和《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说,苏州全面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强化对外商投资享受国民待遇的制度保障,优惠扶持政策对所有企业公开透明、一视同仁。

开放之城海纳百川


  打蛋、切菜、大火起油锅、熟练翻炒……片刻工夫,一道番茄炒蛋出锅。加上扬州炒饭、萝卜牛腩,这一桌标准的中餐出自一个大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之手。

  59岁的卡米洛·桑托斯是巴西人。2015年初,他来到苏州担任魏德米勒亚太区高级运营副总裁兼苏州工厂总经理,短短半年内,就办好了社保卡、考到了驾照,并把妻儿一同接到苏州生活。如今,卡米洛一家已经成为地道的新苏州人。“苏州令我惊喜,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回到家乡,希望能在这里一直生活下去。”

  卡米洛的感受是苏州开放包容的现实映射。统计显示,目前约有1.3万名外国人在苏州工作,其中高端外国人才超过4500人。“为跨国公司员工提供生态、文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是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李亚平说。

  2019年9月初,历经数轮艰难谈判,德国BBS Automation公司与昆山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达3亿美元的华东地区智能制造设计研发和系统集成中心、中国投资性控股总部落户昆山。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约瑟夫·维尔德格鲁贝说:“促使我们作出选择的,是这里的产业积累、未来规划和澎湃激情,这让我们看准了现在,更看到了未来。”

  苏州把“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理念贯穿始终,2020年将是苏州“营商环境创新年”,将出台营商环境3.0版,打造“苏州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

  “我们真诚期待,有更多跨国公司能够做苏州发展的最‘燃’投资人,让最优质的资本汇聚苏州;能够做苏州创新的最‘棒’传播人,让最先进的项目落户苏州;能够做苏州建设的最‘铁’合伙人,让最高端的人才安家苏州。”蓝绍敏说。

 
激扬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 品读习近平主席2020年新年贺词之一
激扬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
品读习近平主席2020年新年贺词之一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辛识平
 

 
  “2019年,最难忘的是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与我们重温气势恢宏的国之大典,激荡起亿万人民的爱国情怀。
 
  根植于内心的深情,总有着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难忘国庆盛典上,阅兵方阵威武雄壮,群众游行激情飞扬,天安门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难忘大江南北披上红色盛装,人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我和我的祖国”在大街小巷传唱……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让我们心中感到温暖、脚下充满力量。
 
  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无论什么时候,“祖国”二字,永远是亿万中国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为了“可爱的中国”,多少人在血雨腥风中英勇抗争;为了国家“不受人家欺负”,多少人隐姓埋名造出“争气弹”;为了在改革开放中“杀出一条血路”,多少人披荆斩棘、勇闯险滩……因为爱得深沉,所以拼得顽强,只为中华民族“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
 
  犹记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的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波澜壮阔的建设和改革时代,一代代中国人用前赴后继的斗争,作出了有力的回答。新时代的中国,前进路上依然面临种种风险挑战,仍需我们叩问初心、砥砺前行,用爱国主义情感凝聚共识,以爱国主义精神挺起脊梁,不惧风雨、不畏险阻向着民族复兴梦想迈进。
 
  “我见过很多颗星,国旗上的五角星是最闪亮的。”爱国是我们心中最澎湃的激情。从偏远山区群众为过上越来越红火的日子而打拼,到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从5G商用加速推出,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为国家和民族埋头苦干的身影。正是新时代的奋斗者,用心血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彰显着爱国报国的强大力量。
 
  “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不久前,邓稼先去世前的一番话再次登上热搜,令无数人再次为之泪目。光阴流转,不变的是我们对故土的深情、对祖国的热爱。2020谐音“爱你爱你”。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用行动表达心中那句最深情的告白——
 
  我爱你,中国!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中国风采 感染世界
中国风采 感染世界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20年新年贺词,以平实而有力的话语,回顾了2019年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展望新的一年。从贺词中,世界感受到中国不懈奋进的民族精神,体会到中国拥抱世界的真挚情怀,感知到不同凡响的中国风采、中国力量。

  不惧风雨开拓进取的中国,向世界展现坚毅前行的步伐。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今世界,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以耐心和善意化解争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改革开放不断催生发展活力……“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稳稳前行。国际社会“当惊中国殊”的同时,也钦佩中国独具特色的治国理政之道。法国作家、中国问题专家索尼娅·布雷斯莱说,贺词让人看到,随着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即将迈入全面小康的中国,为世界提振战胜贫困的信心。2020年,中华大地将树起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在近14亿人口的大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将给世界减贫事业提供借鉴、带来信心。在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埃斯皮诺萨看来,中国的减贫成就不仅是“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也为肩负脱贫重任的国家“树立了完美典范”。

  不断扩大开放的中国,向世界彰显共谋发展的诚意。稳健发展的中国经济,为面临下行压力的世界经济提供动力;不断开放的中国市场,为饱受逆流威胁的全球贸易提供机遇。“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人气持续走高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都体现着中国择善固执、持续推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各国正从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进程中不断获益,俄罗斯联邦财政金融大学教授尼古拉·科特利亚罗夫如是评价。

  勇担国际责任的中国,向世界诠释维护和平的担当。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逆流涌动。中国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和国际规则,积极支持联合国工作,主张以对话方式化解各种国际热点问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中国是国际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中国维护了多边主义体系的健康与活力”——诸多国际人士的评价充分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新的一年里,近14亿中华儿女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中国风采,必将更加靓丽。中国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必将为世界带来更多阳光和温暖。

    (记者郑汉根、邹多为)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畅通消防救援通道,岂能靠“抬车”
畅通消防救援通道,岂能靠“抬车”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新年第一天,重庆渝北区一栋高层住宅发生火灾,大火从2楼向上蔓延到楼顶30层,形势十分危急。然而,消防通道被私家车堵塞,延误了消防部门的救援效率,使得火灾损失因人为因素扩大。
 
  无独有偶,2019年12月30日,重庆涪陵区一栋18层的居民楼发生火灾,该小区同样存在消防通道被占的问题。最终,热心群众合力抬车,为消防员疏通了一条救援通道,但火灾仍导致6人死亡。
 
  在救援人员与火情赛跑的过程中,哪怕慢半拍、晚一秒,结果都可能完全不同。火灾救援刻不容缓,但频频被堵塞的消防通道,却成了难以逾越的天堑,使得救援人员只能眼睁睁看着大火肆虐。生命通道频频被占,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占用、阻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单位占用、阻塞、封闭消防车通道,妨碍消防车通行的,将被处以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个人违反相关规定,也将被处以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然而,这些处罚规定的震慑力相对不足,堵塞消防通道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有的私家车主因为缺少停车位,或纯粹为了停车方便,随意占用消防通道;有的小区物业为防止车辆乱停乱放,在消防通道设置路障,虽然方便了管理,但也为消防车通行制造了新障碍。
 
  网络上,有一些人以“车位不够”为堵塞消防通道辩解。诚然,不少小区尤其老旧小区建设时缺乏前瞻性,导致车位紧张、停车困难,确实比较常见。但是,在宝贵的生命面前,任何理由都是软弱无力的。车位配套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善,但生命救援却一分一秒都不能耽误。孰缓孰急,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还有不少人对消防通道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有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不了罚点钱”的冷漠心态,有人存有“我就占用一会儿,怎么可能发生火灾”的侥幸心理,结果导致消防通道经常被占。
 
  消防通道堵塞的“病根”,归根结底还是在思想观念上。疏通消防通道,关键要打破人们的冷漠心理和侥幸心理。一方面,要加大查处力度,除了警告、罚款外,还应让占用消防通道造成严重后果者承担连带责任,绝不容许“霸道”者恣意妄为;另一方面,还要尽快完善居民小区配套,尤其老旧小区的消防设施、车位设施等,让“车有所停”成为常态。
 
  火不容情,一个粗心大意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挽救生命,疏通“生命通道”,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本报评论员韩振、柯高阳)
 
体育100分,需要被提倡
体育100分,需要被提倡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体育课地位很少有像今天这样高!
 
  岁末年初,云南一项新政上了热搜:该省将中考体育成绩上调至100分,体育首次与语文、数学、英语并举为“四大主科”。
 
  从过去总是“被要课”,到如今与语数英“平起平坐”,“麻雀变凤凰”的背后,是社会与时代对健康的呼唤与寄望。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不懂体育者,不可当校长”……这些振聋发聩的金句,今天读来,仍有现实意义。
 
  面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弱的现状,面对“小胖墩”“小屏奴”“宅男宅女”数量的上升,面对青少年近视人数已超1亿的严峻现实……体育教育不该缺位,不该后退,应该挺上前,应该有作为!
 
  现在很多家长虽会鼓励孩子锻炼,但前提是:不要累到、不要伤到、不要影响学习。体育与学习似乎成了一对无解的“冤家”。
 
  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无数实践证明,体育,是让孩子远离近视、远离肥胖、远离网瘾的首选途径;体育,是让孩子形成正确三观、健全人格的不二选择。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并养成勤于锻炼的习惯,将让他们受益终身。
 
  多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比赛,对孩子的全面成长极具积极意义。体育,能让孩子学会团队合作、人际交往、面对困难时该有的意志品质;体育,可以把孩子们变成适应社会各方面要求的合格公民。
 
  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目标,这给学校体育的谋篇布局,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不可否认,学校体育改革头绪多、难度大,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勇于探索、逐步推进,“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提升体育课地位,这样的改革,正当其时。      (记者岳冉冉)
 
     新华社昆明1月2日电
 
坚决打赢长江禁渔生态保护战
坚决打赢长江禁渔生态保护战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1月1日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除了这两类保护区,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的其他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将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也是全世界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拥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包括400多种鱼类(含亚种),这其中有170多种为长江特有。长江还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屏障。

  曾经的长江,百舸争流、鱼翔浅底、豚跃浪涌,这是两岸人民最深刻的集体记忆。然而,受流域经济社会活动加剧影响,“长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一个突出标志是,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鲟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极度濒危,“四大家鱼”早期资源量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了95%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再不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干预,长江今后可能将无鱼可捕。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长江生病,病根却在人类。长江渔业资源本身就逐年衰退,部分渔民为获取捕捞收益,仍大肆使用“绝户网”和“电、毒、炸”等竭泽而渔,形成了资源“公地悲剧”,也形成了“渔民越捕越穷、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的恶性循环。

  对长江渔业资源的过度、无序甚至“掠夺式”开发利用,不仅不符合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更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直接相悖。

  近些年,社会各界呼吁长江全面“禁渔”的声音日益高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作为践行中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具体举措,此次将长江重点水域常年禁捕上升为国家行动,顺应了群众期待,赢得了广泛认同,也必将有利于打破“鱼少人贫”困局,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危机,改善长江水域生态环境,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全面落实长江“禁渔”政策,打赢这场输不起的生态保护“硬仗”,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钉钉子”精神抓好贯彻落实。

  一方面,要妥善解决长江退捕渔民生计保障问题。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渔民利益作为基本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帮助退捕渔民就业创业;另一方面,要提升流域渔政执法监管能力,加强立法工作,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破坏资源生态的犯罪行为,防止非法捕捞死灰复燃。

  打赢长江“禁渔”生态保护战,也要以创新促保护,以改革谋未来。应该看到,“一家一户”分散竞争性捕捞导致的“公地悲剧”难题,是长江渔业资源逐年衰落甚至濒临枯竭的重要原因。10年“禁渔期”,是研究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时间窗口。国家有关部门和沿长江省份应立足实际,统筹考虑,探索建立长江渔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科学规范、严格可控的组织化模式,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渔业资源。  (本报评论员刘良恒)

 
“认权不认制度”是种什么病
“认权不认制度”是种什么病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前不久,江苏海安市监委查办了一起基层融资平台职务违法案。该案中,分管融资的干部长期采用虚构贴现业务、虚增贴现费用等方式套现,甚至打一个电话就能从融资平台挪用800万元公款。

  当资产管理制度遇到“领导说了”,该填的表格不用填了,资料没交齐也能直接盖章,违规操作也能“特事特办”。这种“听领导话”却不照章办事的行为背后,藏着官僚主义的根。

  当前,在一些地方,有少数单位有章不循,使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为领导干部随意用权大开方便之门;还有一些单位把“领导发话”当护身符,认为只要有领导“一句话”,即使违法违纪也能免责。殊不知,一旦出了问题,无论是滥用权力的领导干部,还是渎职的办事人员,该问责的都得问责。

  领导的“意思”比规章制度管用,背后还有官本位思想作祟。在前述案件中,如果是一位普通职工给融资平台打电话,绝不可能挪出巨款。但一听是分管自己的上级领导,一整套系统的办事流程就压缩、变形成了一句话——“好,按您说的办!”

  认权不认制度,这种思想和行为与法治理念背道而驰。无规矩不成方圆,照章办事,才能找到社会、公众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如果制度缺乏刚性约束力,执行可以随意“打折”,问责时也可能“官官相护”,最终受伤害的可能就是广大群众的利益。

  换个角度看,头顶“官帽”就四处伸手的干部,脑子里的特权思想也还没拔根。当了干部,不做人民的公仆却总想做百姓的“老爷”,手中的权力不为民谋利,却为自己变现、置换资源或满足私欲,这样的干部出问题是迟早的事。从这个角度上说,任何规章制度、程序规范本身也是“权力的笼子”,严格遵照执行就能约束掌权者肆意横行。

  其实,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也是属于职位的。拔掉官僚主义、官本位、特权思想的根,才能更好地让制度发挥作用。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带头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带头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使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本报评论员王若辰)

 
为什么是李铁拜帅 专访中国足协秘书长刘奕
为什么是李铁拜帅
专访中国足协秘书长刘奕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海报:有“铁”还需自身硬——李铁当选国足新主帅。
    新华社发 高微作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记者马邦杰、公兵)中国足协2日宣布李铁就任新一届国家男足主教练。中国足协秘书长刘奕当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较为详细地解释了选择李铁的原因和逻辑。
 
为什么是李铁


 
  刘奕表示,选择李铁担任国足主帅绝非偶然,而是集思广益、深思熟虑的结果。
 
  他说:“我们研究了李铁在武汉卓尔俱乐部队和东亚杯时的带队表现。卓尔队是以去年中甲联赛球员为班底,但在李铁的带领下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大家都知道,他在带队打东亚杯时,球队集训时间非常短,参加了世界杯预选赛的绝大部分国足球员也没入选。我们感觉他指挥的三场比赛每场都有明显进步。他带来的变化,是我们未来想看到的变化。比如说,前场高压,阵型的紧凑和严密,后场由守门员发动组织进攻。他带队时间很短,能让这些变化在局部比赛的局部时段展现出来,我们认为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刘奕透露,李铁的精神气质契合现在国家队的需求。他说:“在与专家组的面试过程中,李铁展示出极强的求胜欲望。他的精神气质,是我们希望他能带到这支国家队去的。精神的传递非常重要,我们觉得,要打造一支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国家队,主教练的精神气质很重要。”
 
  刘奕说,这次国足选帅坚持一个原则:选择合适的教练,而不是在选择洋教练和国产教练之间纠结。
 
  他说:“这次我们国足备战时间非常紧张。我们需要一位短时间内能凝聚球队的战斗力、统一思想的主教练。我们觉得国内教练有与生俱来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同时,国内教练对球员细微的心理变化和情绪变化的把握,也有绝对优势。”
 
  刘奕坦承,这次选帅也暴露了国产优秀教练匮乏的问题,这个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寻找解决办法。
 
  中国足协工作机制与思路的本质突破


 
  刘奕认为,追求国家队成绩,应该是系统工程,不能片面地把力争佳绩理解为急功近利。“但如果我们不做体系建设,去片面追求国家队成绩,我觉得就是急功近利。”
 
  “从2002年至今,我们男足冲击世界杯,要么功亏一篑,要么乏善可陈,都没有成功。我觉得,中国足协要去思索总结原因是什么。我认为,首先要从机制和思路上发生革新和转变。以前,很多人都是希望任命一个大牌教练主帅,认为找到一个正确的主教练就成功了。然而现在足球发达国家和地区,绝对不是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一位主教练身上。”刘奕说。
 
  “我们国家队备战,必须是强大的体系支撑,‘依靠一个大牌教练就能取得好成绩’这个观点,必须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他说。
 
  刘奕表示,中国足协将为新一届国足组建复合型团队,包括体能教练、战术教练、体育科研专家、分析师、医疗康复团队、情报组和心理辅导组等。他说,中国足协将从国内外大量引入适合的专家进入团队。
 
  “如果我们还是用过去的思维,押宝某一个洋教练,认为他是世界名帅,拿过世界冠军了,应该没问题了。其实,答案不是那么简单的。”刘奕说。
 
  他说:“我们要解决中国男足2002年以来重大比赛一直输的难题。这需要我们机制和观念要发生一次本质的突破。这样做,不敢保证一定能赢球,但肯定能增加赢球的概率;不做,赢球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建立大国家队体系


 
  刘奕说,中国足协将通过这次国家男足重组的机会,建立大国家队体系。
 
  他说:“任何一个足球协会,国家队成功是最重要的标杆,这需要体系和方法。我们既要抓当下,又要看未来。如果国家队备战永远都是考前强化复习班,临时抱佛脚,那就会永远处于被动的局面。”
 
  他表示,中国足协将参照足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理念,建立大国家队体系,国家队、国奥、国青、国少等各级球队,从整个的教练员体系组成构架、评估体系、球员的选拔机制到技战术风格,都要统一。他称之为“大国管体系”。
 
  他说:“这次国足重建,是整个大国管体系的启航。我们也告诉李铁,国足必须要在大国管体系中,发挥龙头作用。”
 
  刘奕透露,对于中国各级国家队以及中超联赛的重要比赛,中国足协都安排两套专家组复盘分析。一套人马由中国足协技术总监克里斯·范普韦尔德带领,另外一套人马由欧洲的技术团队组成。这些专家正在从技术上为中国足球的发展梳理思路。
 
  他说:“我们正在尽力探索中国足球的DNA和适合我们的技战术风格。我们要找到我们提升的空间和需要改进的板块在哪里。”
 
  刘奕认为,新一届中国足协面临重重困难,时代召唤大家必须要砥砺奋进,奋发有为。他说:“正如我们足协主席陈戌源所言,我们要让大家每年都看到进步,看到希望。”
 
与天地对话:好奇心驱动,无问西东 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朱进希望更多年轻人仰望星空
与天地对话:好奇心驱动,无问西东
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朱进希望更多年轻人仰望星空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纵深
 
 
▲朱进在北京天文馆B展厅。
 
 
▲朱进拍摄的星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李牧鸣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灿烂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其著作《实践理性批判》。每当想起这句话,抑或真的仰望一下淡忘许久的星空,很多人焦灼的内心仿佛也获得了一点点清凉与宁静。
 
  康德所言的灿烂星空,曾让多少人义无反顾,前赴后继,谱写出科学史上不绝的华章。从伽利略到哥白尼,从牛顿到爱因斯坦……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亦授予了三位天体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为理解宇宙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位置所作出的贡献”。而从2015年LIGO(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证明引力波存在,到2019年4月公布的黑洞照片,曲高和寡的天文渐被拉入公众视野中,像沾上了烟火气的神灵。
 
  天文,到底有何魔力可以迷倒众生?天文爱好者,该以何种方式仰望星空?天文学家和他们的生活,是如《星际穿越》般跌宕起伏,还是整日湮没在观测与数据当中?
 
  记者日前专访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朱进,替茫茫然的天文“小白”们,寻找一个通向天文学家与天文学秘境的引力透镜。
 
研究天文究竟有什么用?


 
  “与客观事实相比,我们全部的科学都很原始和幼稚,但是,这正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2019年8月26日,朱进从工作了17年的北京天文馆馆长岗位上卸任。“我是2002年9月从国家天文台调到天文馆当馆长的。按照现在的新规定,一般最多只能干十年,我这超得太多了。”不过,卸下馆长职务的朱进更忙了。
 
  记者最近一次在北京天文馆见到他时,朱进刚刚从巴黎参加IAU100太阳系外行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项目的新闻发布会回来。这个为112组系外行星和宿主恒星征名的活动,吸引了全世界78万余人的直接参与。
 
  为心爱的人选一颗星星,是硬科幻小说《三体》里少有的浪漫情节。在《三体》外的现实世界,为心爱的星星选一个名字,同样浪漫与迷人。对普通人来说,天文的魅力或在于此。
 
  朱进坦言,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的天文学,特点就是好奇心驱动。天文学家有时“甚至不考虑(研究)这些有什么用,跟当下的社会有什么关系,有什么意义……虽然研究的结果,最后可能跟现实生活关系特别密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1年来,科技发展让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便捷度与日俱增,人们有时似乎过分在意“转化成生产力”的技术,而无意中冷落了解决“好奇心”的基础科学,比如天文学。这从高考专业“逐利”的选择上就可见一斑,包括近几年中学选科因“性价比低”被“边缘化”的物理。
 
  基础科学研究真是仅仅为了解决“好奇心”这么简单?好奇心于人类有多重要?
 
  1609年,伽利略因为好奇,把研制了三个月的望远镜指向了星空;1666年,休假的牛顿因为好奇,把一块三棱镜放在了暗室的窗孔前……谁能料到这些好奇心为后人认识世界打开了多么广阔的窗。
 
  2019年12月21日,北京天文馆,IAU100 NameExoWorlds中国(内地)命名结果发布活动现场,被IAU最终确认的提案——和织女星同一星座——天琴座的母恒星H D 173416被命名为“羲和(Xihe)”,而其系外行星HD 173416b称“望舒(Wangshu)”。胜出的提名来自一群对星空充满好奇的中学生——广州第六中学天文社。
 
  个头不高的天文社社长许翊芃说,了解到这个系外行星命名也是一个偶然,就是在《天文爱好者》杂志上看到了征集消息,然后开始和小伙伴谋划。但就是这个偶然,让他们把中国神话与同样遥远的星星搭上了鹊桥。羲和是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同时也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家和历法制定者;望舒是为月亮驾车之神,也借指月神。
 
  正读高二的许翊芃没想到,第一次来北京天文馆是以被邀请的方式,“这是我们心中的一块宝地”。当日下午在朱进主持的天文沙龙上,许翊芃说,“也许未来会走上天文研究之路”。
 
  少年强则国强,天文馆,或是一个放飞梦想最好的地方。
 
天文的门槛并不高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来过北京天文馆的,一种是没来过北京天文馆的。”
 
      ——朱进微博
 

 
  朱进刚来天文馆工作的时候,想得更多的是为天文事业多培养优秀人才,“很多学习特别好的人,最后不一定学天文。这么好的领域,没有最优秀的人来学,太可惜了”。后来发现,“天文馆跟天文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我也慢慢感觉到,天文其实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不一定非得成为专业天文学家。因为,有好奇心的人,会更有幸福感。”
 
  翻看朱进推荐的一本书——《天文馆简史》,扉页上的文字充满甜蜜:
 
  “怀着期待的心情,所有人排队走进一个带有巨大圆顶的大厅。观众落座后,大厅内逐渐变暗,黑暗笼罩,营造出不同寻常的氛围。接着,穹幕电影开始,我们仰起头,看着繁星逐渐在圆顶上显现。随着光影的移动,讲解员的声音缓缓响起,广袤的宇宙在我们头顶加速流转,爆米花和冰激凌还在口中留下一丝甜味……”
 
  记者有一次参加隔壁古脊椎所周忠和院士的座谈,周院士说,对恐龙的热爱,多数人最多保持到12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于天文呢?多数人对童年逛天文馆的美好回忆,难道只能留着陪下一代再来重温?
 
  天文爱好者,除了逛天文馆,阅读相关书籍,进阶是否需要天文望远镜傍身?一步步深入,会不会由此踏上“烧钱”之旅?
 
  朱进在采访一开始就先给记者扫盲:“一般人可能会觉得,作为天文爱好者,得买个天文望远镜。其实,肉眼是最好的观测设备,初学者我都不建议他们买望远镜。”
 
  “很多天象,比如彗星、流星雨,其实用肉眼欣赏就好。望远镜是比人眼好得多了,但它口径一大,视场会非常小。所以越好(贵)的望远镜,口径越大,视场就越小,只能看到天上很小的一块。当然,也可以看到更暗的天体,把挨得很近的天体分开,能看清楚细节。”
 
  不过朱进也提醒,一般的天文爱好者,能看到的绝大部分天体是恒星。在专业的望远镜里,恒星也是一个亮点。并不像大家想得那样,在望远镜里就能看见好多特别有意思、特别好玩的东西。
 
  “那些炫目的深空天体照片,是因为相机可以长时间曝光,肉眼绝对做不到,因为肉眼看目标是实时感知的;其次,深空摄影还可以叠加处理,提高信噪比,突出天体细节。所以深空摄影的照片比肉眼观察的细节丰富得多,亮度也会提高很多。”
 
  天文学的初始是观测,在没有高级设备的古代,拼的就是视力,但天文又岂止观测?从小视力不好的开普勒,就是因为其出色的数学能力,把导师第谷多年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出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开普勒定律,他也因此被称为“天空的立法者”。
 
与天地对话,无问西东


 
  “数学对观察自然做出重要贡献,它解释了规律结构中简单的原始元素,而天体就是用这些原始元素建立起来的。”
 
    ——约翰尼斯·开普勒
 

 
  朱进也是因数学走上天文之路的。他1965年在北京出生,4岁就跟父母去了干校,河南3年,河北7年,高中才回到北京。
 
  少年时代十年漂泊在外,并没有减弱朱进的京腔京韵:“我别的科目不行,但数学特别好,在河北邢台的时候,家里给我找了一个辅导老师‘加餐’,那个老师原来就读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他对我影响非常大。我高考第一志愿就报了北师大天文系,除了天文系以外,其他所有志愿都是数学系。”
 
  “我们那会儿高考,谁也不知道能不能考上,都是瞎蒙的。我语文和英语超水平发挥,所以第一志愿就考上北师大天文系了,后来(对天文)就越来越感兴趣。”说起16岁上大学的往事,朱进谦虚道:“不是少年班啊,那个年代学制不那么严谨,比我年级高的还有比我小一岁的。”
 
  记者不禁感慨,各科平衡发展之路在当下似是“王道”,学生们都是奋力去堵“木桶的最短边”,而忘了寻找内心的源动力。或许,缺乏对已知与未知世界的好奇与热爱,乃至执著,才是很多人真正的“短板”。
 
  1991年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朱进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后改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工作,一干就是11年。研究领域主要是太阳系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之类。因为在1997年就有了一颗“属于自己”的彗星“朱—巴拉姆”(Zhu-Balam),很多媒体把他称为“追星人”。
 
  朱进的微信头像却与星空无关——脖子上挂着两个水壶,奔跑在积雪尚存的山路上。2015年9月,因体检亮红灯,他开始恢复中断了30年的跑步。每个周末去参赛,全国各地到处跑。从半马到全马,一年后,基本升级为越野跑。
 
  可能就像他说的,天文是一个不用太跟人打交道的学科,天文学家也多不太擅长和人打交道,更多时候是孤独地与星空对话,跟跑越野差不多。
 
  不过,最近因为一部纪录片一直在跟拍朱进的导演王松倒不这么认为:“朱进特别热情,剧组因为各种原因放他‘鸽子’,再约,照样乐呵呵配合。”
 
  对于未来会倾注更多精力的科普工作,朱进肯定地说:“做科研其实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基本上没有那么大区别,不差我一个人;但做科普,勾起更多人的好奇心,或许会有更深远的影响。”
 
  作为天文界“奥林匹克”的IAU,这次分给各国家地区命名的系外行星系统,也很贴心地都选择了当地方便观测的亮星。比如“羲和”与“望舒”所在的天琴座,我国境内一年内有9到10个月都能看到。
 
  虽然天文和航天严格意义上不是一个领域,为了普通人“追星”更容易上手,朱进在天文沙龙上也和大家重点交流了人造天体观测与拍摄。事实上,2019年底我国接踵而来的两大盛事:12月26日中午几乎跨越全境的日偏食,12月27日晚“胖五”的完美复出,吸引了众多“追星”“逐日”者,整个周末,相关照片和科普贴刷屏朋友圈。
 
  在很多科学家眼中,科学精神是比科研更加神圣的使命,替天文爱好者们庆幸,生活在最美好的时代。期待更多人开始仰望星空。
 
 
上海推出优化营商环境“3.0版”方案 连续3年开局之际抓营商环境,加快形成优环境、抓投资、促发展强大合力
上海推出优化营商环境“3.0版”方案
连续3年开局之际抓营商环境,加快形成优环境、抓投资、促发展强大合力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委市政府举行的第一个大会,主题锁定为“优化营商环境暨投资促进”。这是上海连续3年开局之际就突出抓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要坚定不移把优化营商环境向纵深推进,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投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优环境、抓投资、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连续3年抓营商环境
 
不进则退,慢进也退


 
  2017年底,上海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向全市发出营商环境再优化的总动员。此后连续三年,优化营商环境成为上海开局之际的重点工作。几年下来,上海各级政府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服务效率得到了系统性提升,企业获得感有了持续性增加。
 
  今年上海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和投资促进放在一起。这是因为,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是当下经济工作的“牛鼻子”。而目前的招商引资主要拼的就是营商环境。
 
  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既是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又是营商环境的金招牌。从2019年1月工厂奠基,到当年年底交付,特斯拉在临港上演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的奇迹。“上海将以更大的开放、更强的合力、更优的环境促进投资。”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说。以企业普遍关心的土地供应为例,虽然上海的土地资源极为珍贵,但“好项目在上海不缺地,好土地在上海找好项目”。
 
  上海市经信委表示,目前上海正在布局建设20个约3-5平方公里的特色园区,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经过梳理,上海可供工业研发用地的增量空间超过50平方公里,高端商务楼宇和零售物业新增空间超过500万平方米,为各类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载体。
 
推出营商环境3.0版方案
 
覆盖更广,要求更高


 
  2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已经形成《上海市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即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新方案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提供一揽子制度供给。与之前的1.0版和2.0版相比,上海的营商环境3.0版方案覆盖面更广、要求更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突出“1+2+X”设计:
 
  “1”是上海率先试点的“一网通办”。3.0版改革方案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深入推动全流程革命性再造。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说,目前上海“一网通办”接入的企业和个人服务事项在2300件左右,今年将新增约500件接入事项,重点聚焦高频公共服务。
 
  “2”是提升上海在世行和国家2个营商环境评价中的表现。3.0版方案瞄准新加坡等营商环境评价领先的经济体,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政务服务理念和经验,最大限度压减企业办事的环节、材料、时间、费用,着力提升办事便利度。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说,今年上海将学习借鉴香港的“一站式”中心模式,涵盖工程规划、施工许可、质量管理、竣工验收、供排水接入等全过程。
 
  “X”就是围绕加强、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的一揽子制度供给。3.0版方案明确了10项改革任务,对企业关注度高、反映比较集中的事项系统施策,加大改革力度。
 
对冲3个不确定性
 
鼓励区域“自选”动作


 
  “秉持新发展理念,要以优化营商环境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创新链产业链的完整性对冲全球产业变局的不确定性,以制度供给的精准性对冲市场观望的不确定性。”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的观点,赢得了不少与会者的共鸣。
 
  新年首个工作日,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经理严磊在普陀区行政服务中心领到了一张“热腾腾”的营业执照。“工作人员说可以快递给我们,我想还是自己来,因为这就像一份新年礼物。”
 
  对企业来说,“一门”到“一窗”的转变,只是少跑了几层楼、几个窗口。对政府而言,则是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与流程优化再造。“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我们作为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要以更大责任心、进取心,换取企业和群众更高的满意度、惬意度。”普陀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金岚岚说。
 
  围绕营商环境3.0版方案,上海市奉贤区2日也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要点工作。奉贤区表示,将抓好顶层谋划设计“超前一公里”和政策落实打通“最后一公里”,将“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推动区域营商环境“小气候”系统性提升。
 
3大外资指标两位数增长
 
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


 
  首届进博会后,参展企业医科达在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城设立了中国区总部和上海全球研发中心,医科达中国区执行总裁龚安明至今对落户的效率感到不可思议:“两个月内走完了所有流程,设立过程中遇到的任何疑难问题,政府部门能够随叫随到进行解决。”
 
  医科达的感受是一个缩影。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31位,两年来跃升了47位。作为权重达到55%的中国样本城市,上海交出了不俗的“评价答卷”。不过,李强表示,优化营商环境不能光看评价和排名,更要注重企业实际感受。这就好比生态环境好不好,关键看“鸟的翅膀往哪里飞、鱼的尾巴往哪儿游”。
 
  “改革措施千万条,企业感受第一条”——以企业获得感为指向,2019年1到11月,3大外资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上海新设外资项目6168个,同比增长29.3%;合同外资459亿美元,同比增长14.6%;实到外资1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8%。
 
  受惠于良好营商环境的,不只是外资企业。统计显示,2019年上海全市日均新设企业1476家,同比增长10%以上。目前,上海全市的市场主体数量达到250万家以上,按2400多万的人口计算,相当于每10个人左右就有一个人在当“老板”。市场主体的活跃度、集聚度,是对区域营商环境建设最好的反馈。
 
  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2020年上海将加快构建优化营商环境的常态长效机制,加快形成统筹有力、运行高效的投资促进工作机制,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促进投资稳步增长,以稳增长的硬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
 
  (本报记者何欣荣、吴振东、周琳、胡洁菲)
 
二〇二〇,哪些“黑科技”可能吸睛
二〇二〇,哪些“黑科技”可能吸睛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2020年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开启之年。新技术、新突破催生新应用、新体验,今年有望助推更多“科幻场景”走进现实,但一些“黑科技”的新进展或将引发新争议。
 
  
机器近人 “脑控”成真


 
  机器人越来越像人,这一趋势估计今年还会继续吸引眼球。比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启用可引导观众、搬运物品的机器人,形似背包的可穿戴外骨骼可以有效帮助搬运人员减负。
 
  机器人越来越“聪明”,背后除了经海量数据“培训”的人工智能,也离不开新一代通信技术。2019年是“5G商用元年”,2020年则是“5G起飞之年”。更多国家的电信运营商已表示将提供或扩大5G服务,5G手机预计也将有更多选择。5G与教育、医疗、制造业、交通等领域深度融合,将会拓展新奇的应用场景。
 
  大数据时代,人类对算力的追求永无止境。美国谷歌公司去年宣称成功演示“量子霸权”,其量子系统仅用约200秒就完成当前全球顶尖超级计算机约1万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不过,这一说法遭到部分业内专家质疑。随着各方研究持续推进,没有争议的“量子霸权”今年能否实现值得关注。
 
  2020年,区块链技术应用也将日益广泛、成熟。多国政府和企业已借助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版权保护、商品溯源等领域开展实践。美国脸书公司去年宣布将在今年发行基于区块链的加密数字货币“天秤币”,还有不少国家准备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谁会率先推出“央行数字货币”成为今年一大悬念。
 
  看点还有让大脑直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的“意念控制”技术。2019年,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声称,已实现让猴子通过大脑来控制计算机,希望2020年年底能在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试验。大脑与互联网直接相连的“脑联网”意味着什么,可能会激发科学界新的思考。
 
生命人造 “死”而复生


 
  生命科学和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当前科学家正试图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移植等手段,让其他动物长出人类器官,解决供移植用的人类器官短缺问题。日本去年率先修改法规,允许将“人兽混合胚胎”移植到实验动物体内并让其产出幼崽。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随后获准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实验鼠体内培育人类胰脏。不过,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实验室培养结构和功能类似真实器官的“类器官”会更安全有效。
 
  全部人工合成的生命研究有望取得新进展。按计划,“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将于今年完成,这将是人类首次尝试改造并合成真核生物,旨在重新设计并合成酿酒酵母的全部16条染色体。该项目由美、中、英、法等多国研究机构参与,希望更透彻了解机体的生物学机制、环境适应性及进化等,从而更好解决健康、能源和环境等问题。
 
  生命能按下“暂停键”吗?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借助“紧急保存和复苏”技术,2019年首次让一名重伤患者进入“假死状态”,并在完成急救手术后使其复苏。相关试验还将继续,预计2020年年底能公布完整试验结果。2019年,美国耶鲁大学学者领衔的团队还成功在猪脑死亡4小时后恢复了其脑循环和部分细胞功能。这些新研究有可能挑战生死边界的定义。
 
  2020年,新药物、新疗法的进展同样值得关注。一种在南非开展、名为HVTN 702的艾滋病疫苗有效性临床试验结果将于今年公布,人们希望所测试的疫苗组合能给艾滋病病毒“致命一击”。治疗淋巴瘤、骨髓瘤等癌症的一些免疫疗法也有望获批。
 
火星大“火” 太空可游


 
  2020年是航天大年,其中火星最“火”。多国将有探测器前往这颗红色星球。其中,中国计划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希望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美国新一代火星车“火星2020”、欧洲“罗萨琳德·富兰克林”火星车以及阿联酋“希望”号无人探测器也计划今年启程飞赴火星。这些探测器上“黑科技”不少。
 
  月球、太阳、小行星等天体同样是各国竞相探索的目标。中国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欧洲将发射太阳轨道探测器,近距离研究太阳和太阳圈内层;专注日冕观测的印度“阿迪蒂亚-L1”太阳探测器也计划今年发射;美国小行星采样探测器“奥西里斯-REx”定于8月首次尝试对小行星贝努进行“一触即走”式采样;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则将把采集到的小行星样本送回地球。
 
  近地轨道上,美国计划利用载人版“龙”飞船和“星际客机”把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中国长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载人空间站也计划于年内开建。私人游客到国际空间站“打卡”今年则有望更近一步。美国航天局曾表示,将允许私人游客乘坐美国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最早2020年成行,不过往返票价接近6000万美元,还不包括食宿等费用。
 
  2020年的太空并非都是好消息,太空军事化阴影让人忧虑。美国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将太空认定为“作战领域”,批准设立美国第六大军种——太空军。美国此举,被认为有可能引发太空军备竞赛,损害国际安全。但也应该看到,在和平探索利用外空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乃大势所趋。国际社会在航天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成果,必将在新的一年里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执笔记者:郭洋;参与记者:周舟、张家伟、张毅荣)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高铁上的“新青年”
高铁上的“新青年”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1月2日,在上海虹桥站,列车长封盛(前右)为新任乘务员张丽玲(前左)整理着装。当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客运段的一批“00后”女乘务员首次“上岗实习”,她们将用自己的服务迎接天南海北的旅客,在高铁列车上追求青春梦想。  新华社记者陈飞摄
 
美签证政策遭诟病,赴美学子要做“两手准备”
美签证政策遭诟病,赴美学子要做“两手准备”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纽约1月1日电(记者夏林、张一弛)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收紧签证政策,中国赴美学生和学者签证受阻的情况屡有发生。美国政府的政策遭到中美各界人士的批评。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建议有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子做好“两手准备”。

“两跌”酿阴影


  美国智库移民政策研究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财年美国有关机构签发的留学签证总数为78.1万个,占全部非移民签证的10%,与3年前相比下降了两成多。相较于2015财年,2018财年中国学生获得的留学签证数量下降了54%。

  另外,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18-2019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总数为37万人,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3.7%,中国连续第10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不过,2018-2019学年中国留学生人数的增长率跌至1.7%,为10年来最低。

  2019年从美国佩斯大学毕业的杨澜说,根据他的经历和体会,中国学生办理赴美留学签证的周期变长了,让准备赴美留学的同学及其家长都担心,形势对中国留学生不利。

  来自重庆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招生大使”丁迷拉雯在谈到中国在美留学生增长率放缓时说,美国大学总体上还是非常欢迎中国学生的,但是这两年出现了一些特殊情况。由于美国政府政策的原因,一些处于硕士或博士阶段的学生拿不到签证,尤其是高精尖专业的学生最受影响,这给大家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留学生求职学习平台offerbang.io创始人邹鲁秦对此深有同感。她结合自己的求学生涯和在纽约金融界的从业经历说,办理美国签证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目前的舆论氛围,让一些人觉得不如回国发展。

政策遭诟病


  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年度增幅触底的同时,2018-2019学年美国国际学生新入学人数连续第三年下滑。虽然在美国际学生人数连续第四年超过100万,但增幅放缓,仅为0.05%,是10年来最低。

  美国高校官员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签证流程变长、拒签人数增多,美国社会和政治环境恶化,学费昂贵,以及越来越多国际学生选择去其他国家留学。

  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公共政策主管雷切尔·班克斯对媒体说,造成美国高校国际学生数量增长放缓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美国现任政府的政策和言论影响所致。

  就美国政府签证政策的变化,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知名高校的负责人近期通过各种渠道传达校方声音,一方面重申对留学生一如既往地欢迎,另一方面对美国政府收紧留学签证等做法提出质疑,认为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不符合美国高校开放、透明的办学宗旨。

去留两从容


  近年来,既有大批中国留学生从美国学成归国,也有很多国内学子和学者希望前往美国留学或从事研究工作。那么,面对美方收紧留学签证等复杂情况,他们该何去何从?

  丁迷拉雯建议,有意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应做好“两手准备”,一是在选择留学专业之前做好调研,尽可能避免出现因专业原因拿不到签证的情况;二是在国内选择好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做到“去留两从容”。

  杨澜表示,他相信中美两国“肯定能找到合作方案”。邹鲁秦也表示,希望中美能达成共识,因为这不仅有利于两国关系平稳发展,也有利于留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针对中国赴美留学生增长率放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一次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这充分说明,美方一段时间以来采取的一些政策明显地影响了美国的形象和声誉,阻碍了美方与外界的沟通与往来,也损害了美方自身的利益。他强调,中美双方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为两国留学合作创造积极条件,推动中美人文交流不断向前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 涉“校园贷”全日制在校生可不纳入失信名单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记者罗沙)最高人民法院2日发布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权益影响。
  意见提出,突出执行工作的强制性,持续加大执行力度,及时保障胜诉当事人实现合法权益,依然是执行工作的工作重心和主线。执行工作对各方当事人影响重大,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严格规范公正保障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
  在严格规范纳入失信名单和限制消费措施方面,意见明确了不得采取惩戒措施的几类情形。其中规定,单位是失信被执行人的,人民法院不得将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等纳入失信名单。全日制在校生因“校园贷”纠纷成为被执行人的,一般不得对其采取纳入失信名单或限制消费措施。
  被限制消费的个人因本人或近亲属重大疾病就医,近亲属丧葬,以及本人执行或配合执行公务,参加外事活动或重要考试等紧急情况亟需赴外地,向人民法院申请暂时解除乘坐飞机、高铁限制措施,经严格审查并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给予其最长不超过一个月的暂时解除期间。
  意见明确规定,限制被执行人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是指限制其子女就读超出正常收费标准的学校,虽然是私立学校,但如果其收费未超出正常标准,也不属于限制范围。人民法院在采取此项措施时,应当依法严格审查,不得影响被执行人子女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
  意见同时规定,各地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对于决定纳入失信名单或者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的被执行人,可以给予其一至三个月的宽限期。在宽限期内,暂不发布其失信或者限制消费信息;期限届满,被执行人仍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再发布其信息并采取相应惩戒措施。
  针对实践中有的法院存在的超标的查封和乱查封问题,意见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纠正实践中出现的超标的查封、乱查封现象,畅通人民群众反映问题渠道,对有关线索实行“一案双查”,对不规范行为依法严肃处理。意见还提出,依法适当采取财产变价措施,适当增加财产变卖程序适用情形,在财产变价环节确保双方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充分用好执行和解及破产重整等制度,平衡债权人、债务人、出资人、员工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为推进律师全面、深入参与执行工作,最高法同时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律师参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意见,明确律师在促进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律师职能优势,构建律师与当事人、律师与执行人员的良性互动关系,建立健全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
司法部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助力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
司法部强化公共法律服务
助力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记者白阳)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副局长施汉生2日表示,各地司法部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通过组织向农民工集中的区域“上门送服务”等形式,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让他们能够拿着钱高高兴兴回家过年。
 
  施汉生在当日司法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和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已于近日联合启动“法援惠民生 助力农民工”专项活动,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等,到工业园区、企业厂区、社区等地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同时,通过举办法律援助为主题的培训班、向农民工发放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卡、摆放法律援助法治宣传展板等方式,宣传与农民工讨薪维权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以及企业依法规范用工的意识。
 
  此外,各地普遍将春节前后的一段时间确定为农民工专项维权季,在具备条件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通农民工绿色通道或设置专门窗口,确保农民工及时获得咨询、法律援助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设立了农民工法律服务专席,选派熟悉劳动纠纷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律师值守解答,并及时汇集社情民意,了解农民工服务诉求、服务类型及服务数据,以提高服务精准度。
 
  据悉,2019年以来,司法部把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作为司法部为民服务的重要实事之一强力推进,现已取得一定成效。在立法方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已完成立法审查工作,在建立维护农民工权益长效机制方面迈出重要步伐。2019年上半年,司法部在全国部署开展劳动合同普查与体检活动,排查梳理合同签订和劳务用工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违法违规情况,为农民工追回数亿元工资。司法部还于2019年5月在中国法律服务网开通“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截至2019年12月31日,“绿色通道”累计访问19992人次,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地方法律援助机构转办督办欠薪案件1600余件,涉及农民工17500余人,共帮助追讨欠薪2700余万元。此外,司法部还印发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清单,发布全国刑事、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服务规范等,确保农民工都能享受到合乎标准的法律援助服务。
 
  当日,司法部还发布了2019年度“法律援助服务农民工十大典型案例”,涉及追索劳动报酬、劳动争议解决、工伤赔偿等农民工法律援助热点问题。
 
垃圾强制分类启动后,各地“分”得如何?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统计,目前,全国有237个城市已启动垃圾分类,上海、厦门、杭州、宁波、广州、深圳等18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覆盖率超过70%。2019年“全面启动”和“强制分类”的按钮按下后,各地落实情况究竟如何?“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追踪。
  多城通过立法助推垃圾分类,有罚有奖动真格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记者从住建部了解到,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4省已出台地方法规,河北等12省份地方法规进入立法程序。46个重点城市中,已有30个城市出台生活垃圾分类法规或规章,还有16个城市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立法计划或已形成草案。
  记者梳理发现,出台法规的30个城市均对垃圾分类提出强制要求,明确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其中以罚款为主,警告或限期整改为辅。多数城市规定对个人最高罚款200元,对单位最高处罚5万元。
  截至目前,广州执法立案查处613宗,行政罚款近72万元。西安市2019年9月份正式实施垃圾分类,9月3日开出第一张“行政处罚决定书”——雁塔区一小区因垃圾分类引导员不到位及垃圾未分类投放,被罚款1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46个重点城市中,太原、深圳等16个城市还用信用惩戒手段,将单位和个人因拒不承担生活垃圾分类责任被处罚的,作为不良行为记录纳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实施联合惩戒。
  奖惩并重是此次垃圾强制分类的一个突出特点。北京、上海、厦门、宁波等城市还对生活垃圾分类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或奖励。上海市定期发布垃圾分类的“光荣榜”,评选出示范街镇。深圳规定,分类成效显著的家庭可获得2000元补助资金,住宅区最高30万元。
  各地“花式”探索:“垃圾银行”、智能垃圾箱房、分解处理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探索通过物质鼓励,激发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西安市长安区探索“垃圾银行”模式,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粘贴二维码后投入回收箱积分,积分可在指定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等。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一家物业公司自主研发了一个线上绿色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平台,其负责人介绍:“小区住户在平台上实名注册成为绿色会员,垃圾回收后可累计积分,积分可兑换获益。目前浐灞生态区绿色会员用户5万余户,一个月大概有10吨的可回收物。”
  还有一些地方通过科技手段推动垃圾分类。上海推行智能垃圾箱房,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刷指定卡才能开箱投放。每张卡“绑定”一户居民,投放时卡对应的居民信息会自动传输到居委会后台。通过刷卡数据和频次,居委会可以判断居民垃圾分类投放情况,快速找到不遵守规定的个体。
  垃圾强制分类更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随着源头端分类垃圾规模的提高,后端处理市场迅速扩大。西安市近期将会有4家生活垃圾焚烧厂投入运营,餐厨垃圾处理厂等其他终端设施也在建设中。在云南、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一些乡镇和农村地区,小吨位的垃圾热解气化技术近年来不断被投入使用。
  覆盖率与达标率大幅提升,投放与装运监管难题待解
  据了解,目前,在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7.7万个小区和4900万户家庭,居民小区覆盖率平均达到53.9%。其中,上海、厦门、杭州、宁波、广州和深圳等18个城市覆盖率超过70%。
  垃圾分类达标率也不断提升。广州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6%,已经超过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20年底达到35%以上的要求。
  上海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已从2018年的15%提升至90%。根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最新统计数据,上海市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较2018年12月增长3.7倍,湿垃圾分出量增长1倍,干垃圾处置量减少38%,有害垃圾分出量同步增长13倍多。
  与此同时,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垃圾分类政策落地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条例明确“不分类不收运”,制定了第三方不定期抽查小区的方案。但基层人员表示,对于没分好的垃圾,环卫车辆不敢不收运,否则大片区域垃圾腐烂影响城市环境和正常运行。上海市一名基层人员说,对小区分类抽查频次较低,“小区一年可能只被检查三四次,震慑作用不够”。
  倡导使用环保循环袋的“蔚路循环”团队创始人王曦认为,垃圾分类目前主要靠行政手段和社区宣教引导,建议厘清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责任,同时让居民看到垃圾分类的经济和环保价值,全社会共同发力做好垃圾分类。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徐志平建议,探索以技术加管理的方式代替目前主要靠人工值守的监督方式。阿里巴巴环保业务负责人曹启明建议,通过二维码、视频监控识别、物联网感知等技术,实现从投放到处置全周期的数据收集、共享并进行智能化分析,更好地识别、监督混投、混装、混运等行为。
  (记者舒静、王优玲、宋佳、杜康、李亚楠、荆淮侨)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
不赚快钱、专注主业、融合聚力、注重创新 一家陶瓷企业50年“越做越新”的秘诀
不赚快钱、专注主业、融合聚力、注重创新
一家陶瓷企业50年“越做越新”的秘诀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经济·民生
 
 
  ▲三环产品发布会上,客户在看摔不碎的手机陶瓷后盖。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徐金鹏、詹奕嘉、李雄鹰
 

 
  20世纪70年代蜗居“老君堂”、80年代搬入乡镇小楼、90年代建起大型厂房、2013年成立研究院……潮州三环集团展厅内的四幅照片,展现了这家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
 
  三环集团所在的广东省潮州市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瓷都”,陶瓷产业年产值超过500亿元。但与生活中时常接触的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卫浴陶瓷不同,这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是遍布于家用电器、数码设备、智能手机等工业产品中的电子陶瓷元件,在光纤陶瓷插芯等产品领域更是行业“隐形冠军”。
 
  这里,年逾七旬的董事长和普通工人一样穿着工装上班;给高学历技术人才开出了比珠三角还高的工资;有着上百万字的企业管理制度……
 
  这样一家企业到底是怎么炼成的?它的经历对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又有何借鉴意义?
 
小庙里艰苦起家
 
发财后勤俭持家


 
  1970年创建的潮州市无线电元件一厂,是三环集团的前身。回忆起当时蜗居在小庙老君堂里的岁月,三环老员工们说得最多的三个字是“穷”“苦”“省”。
 
  70岁的退休员工许耀龙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既缺钱又缺物资,连最基本的锯片、电焊条都没有,只能东借西讨,如今的董事长张万镇就曾经拿自家的铁脸盆去换原材料。
 
  条件差工资低,工人们每天的收入就是2两米票和2毛钱加班费。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这些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的年轻人依然没日没夜地学技术搞实验做产品。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这家潮州企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固定电阻器和陶瓷基体生产企业,但依然保持了精打细算的经营管理风格。
 
  潮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黄晓晖至今对20世纪90年代张万镇在市人大会议上的一次发言印象深刻。他说,当时张万镇把当地所有的银行利息都比较了一遍才决定从哪贷款,“三环那时候已经是潮州的大企业了。”
 
  记者在三环集团采访时听到一个故事:公司董事长张万镇曾经当天乘飞机坐经济舱往返广州,回到潮州时已是次日凌晨,理由是“广交会期间广州酒店太贵了”。
 
不搞副业不赚快钱
 
“就对陶瓷技术感兴趣”


 
  “光纤陶瓷插芯”“氧化铝陶瓷基板”“电阻器用陶瓷基体”“手机锆材料陶瓷后盖”……和普通员工一样穿着浅蓝色工服的张万镇,熟练地介绍外人听起来相当拗口陌生的陶瓷技术和陶瓷产品。当记者问及“手机陶瓷后盖会不会容易摔碎时”,这位70岁的老人笑着拿起样品往地上砸,结果并无损坏。
 
  信心来自对产品和技术的专注。20世纪80年代,这家企业通过引进外国先进设备,电阻及瓷体实现自动化生产。到了90年代,虽然依靠成本低的优势做代工还能挣钱,但三环已经意识到了技术自主的重要性,于1998年建立了广东省电子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事实很快验证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2005年,三环在光通信领域研发自制出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的专用设备,用于连接光纤线路的陶瓷插芯产量和质量迅速提高。目前,三环光纤陶瓷插芯产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70%以上,跃居世界首位。
 
  2013年,三环集团又成立规格更高、规模更大的研究院。三环集团研究院副院长陈烁烁说,研究院设有9个研究室和测试分析中心,研发团队多达800人,同时还从国外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聚焦陶瓷行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利用。
 
  摔不碎的手机陶瓷后盖,凝聚了至少七年多的技术攻关努力。“大家的观念里陶瓷是易碎品,怎么更新材料增加硬度非常困难,但是经过持续的研发,我们更新了人们对陶瓷的新认知。”三环集团手机部品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双节说,他们晚上经常接到手机厂商询问新品实验进展的电话。
 
  基于陶瓷材料的创新应用在三环被称为“材料+”,而这家企业对不少地方热衷的“重组做大”“炒房挣钱”“多种经营”似乎毫无兴趣。记者问起公司股票情况时,张万镇手指着生产车间的方向回答说“我对那些事情没兴趣,真正创造价值的是这个”。
 
外来研发人员占比过半
 
高薪引才管理留人


 
  研发人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以上的技术人员不是本地人……在地处粤闽交界、交通并不便捷的潮州,为了跟发达地区“抢人”,三环集团在招聘人才方面不惜“血本”,给出了不下于一线城市的高工资。
 
  “高薪引才”只是开始,关键还在“管理留人”。潮州市经信局一名干部说,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容易成为“家族企业”,各种沾亲带故的人直接进入管理层,但三环没有这方面的弊病,而是努力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是员工能产生凝聚力、融合在一起的关键。
 
  “内部制度达到100多万字,日常事情只需按流程办事即可。”陈烁烁说,三环内部已有64项管理制度,其中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奖、工程师评聘规定已成推动技术创新的制度主体,优秀的员工可以凭借创新业绩晋升为工程师、甚至进入管理层。
 
  “那么多员工怎么能这么齐心?”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70岁的许耀龙指着会议室墙上“协作友爱”的牌匾说,这就是答案。为了体现一视同仁,企业管理层专门规定,在办公区域不允许讲方言,必须说普通话。
 
  三环集团还鼓励全体员工为企业发展提建议。厂区内有条路坑坑洼洼,有员工认为这导致提高了运输产品时的损耗率,应该花钱修一修,结果企业不仅把路给平整了,还给提建议的员工发了奖金。
 
  “有建议、有采纳、有奖励,所以我们觉得公司在良性地循环。”陈烁烁说。
 
充满危机感
 
创新不怕“烧钱”


 
  2019年,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印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三环集团牵头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工程化开发”位列其中。
 
  “光是给项目团队发工资奖金,一年就要花差不多一千万人民币,而且实验需要不断燃气发电,有人说烧的不是天然气,而是人民币。”该研发项目一位负责人说。
 
  听起来是开玩笑,但如此舍得为创新花钱,背后却是企业对未来的危机感。几乎所有受访的三环员工都会提及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近年来遭到的“封堵”和“断供”。在他们看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企业要生存必须立足于不断研发、储备新产品,三环同样需要“鸿蒙”芯片这样的“备胎”。
 
  “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调研一代”——这是三环引以为傲的创新驱动循环,每年企业在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上投入的钱至少要花两亿多元。
 
  即便是已经受到市场关注、不容易摔碎的手机陶瓷后盖,研发人员也认为“不够完美”,因为“又贵又重不好看”。杨双节告诉记者,跟3D玻璃相比,陶瓷后盖还需要继续降成本、降重量、改外观,“我们以前多数是学材料出身,不是很懂设计,现在需要陶瓷后盖既质量好,同时又让消费者喜欢,所以必须强迫自己学习,研发更多的款式。”
 
  三环集团研发人员透露,经过不断反思和讨论,企业已经总结出30多条研发项目的立项标准,内容涵盖市场前景、技术壁垒、企业优势、资源制约、环保政策等。
 
  张万镇说,企业将继续立足于创新根基、研发与制造能力,加大对技术研发人才未来的投入,为打造中国创新型企业、成为世界先进材料专家而稳步前行。
 
“三保险”防“小病卖牛,大病卖楼”河北平泉全民健康工程巩固精准脱贫成效见闻
“三保险”防“小病卖牛,大病卖楼”河北平泉全民健康工程巩固精准脱贫成效见闻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新华社石家庄电(记者孙杰、杜一方、任丽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不少贫困家庭走出贫穷“泥潭”的“拦路虎”,也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不断改善疾病预防措施、基层医疗条件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势在必行,推进全民健康事关民生福祉。

  河北省平泉市位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8.3万人,贫困发生率28.1%,最高峰时,因病致贫、返贫比例达47%。通过国家脱贫退出评估组考核验收后,为巩固精准脱贫成效,2019年3月平泉以免费健康体检为切入点开展了全民健康工程。

  未病防在“事前”,爱惜群众“身板子”


  52岁的南五十家子镇杨杖子村村民董尚武原是一名木匠,凭着好手艺月入5000元。2018年,董尚武颈椎病加重,压迫下肢神经致残。跛脚的老董找了看门打更的活,收入锐减大半。

  带病务工是这位中年父亲的无奈,更折射出疾病对普通农村家庭的摧残。据统计,平泉71%的45岁-64岁农村居民从未参加过体检,大部分农村家庭缺乏保健知识和常备药品,就医观念落后,生活卫生条件差。

  平泉市市长曹佐金说,2019年政府出资为市域内45岁至64岁城乡居民提供免费体检,以集中体检与进村入户相结合的方式,体检一人、建档一份,一对一反馈体检结果、提出健康建议。

  据介绍,为掌握农村居民患病情况,平泉组成92个调查团队,对14.4万名农村常住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积累了一手数据。截至目前,平泉已有10万城乡居民享受到免费体检,检出病例4.5万人次,提出住院、转诊、复查等医学建议7.6万人次。

  小病治在“跟前”,培植医疗“好底子”


  2019年3月,58岁的胡杖子村贫困户袁秀艳去小寺沟镇卫生院参加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检查出疑似病变组织。她听从医生建议前往县医院,经诊疗最终摘除左侧病变肾脏,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据统计,平泉每千人仅有2.5名医生,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占比不到3%。农村的问题更加严峻,32%的乡村医生年龄在60岁以上;518名乡村医生中仅4人有本科学历,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不到30%;393个村卫生所中,半数以上存在医疗设施陈旧等问题。

  榆树林子镇半截沟村是平泉市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原村卫生所只有听诊器、血压计等简易仪器。村民一旦生了病,往往要辗转80里山路进城就医。像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原来村诊所就设在自己家,交通闭塞,办公条件简陋。尤其是光线不好,一到阴雨天,如果不开灯,取药根本就看不到药瓶。”南沟门村子承父业的李小龙,19岁医专毕业开始从医。

  “现在宽敞明亮的新卫生所有84平方米,由诊室、观察室、治疗室、药房和公共卫生室组成,还添了很多崭新的设备,包括健康体检一体机、高压消毒锅等。”63岁的老村医李子明说。

  目前平泉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建设的37个标准化村卫生所已全部投入使用,显著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条件。

  治病钱送到“眼前”,牵住大病“牛鼻子”


  2014年,卧龙镇沙坨子村贫困户白树川家因妻子罹患宫颈癌致贫,2年内家中的5亩树、2头牛、30多只羊被变卖后,仍欠债5万元。疾病的“穷根”不拔,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心愿就难以达成。

  “小病一头牛,大病一栋楼。”曹佐金说,2018年平泉贫困人口大病就医费用平均每人次高达9496元。

  平泉在全额代缴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费用的基础上,为4.2万名贫困人口和贫困边缘人口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个人自付医疗费用超过500元的部分,按照60%的比例获得报销。

  北五十家子镇槐鹿沟村村民薛玉轩身患肺部恶性肿瘤,治疗费用达10万余元,超过八成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在此基础上,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再报销了9000余元。“6000元钱治好了肿瘤,个人支出占总费用的6%,以前哪敢想?”薛玉轩说。

  据介绍,平泉还将贫困边缘户纳入先诊疗后付费覆盖范围,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2019年以来,累计有1万多人次享受了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为贫困人口就医解了燃眉之急。

 
一位村民“网红”的新年首播
一位村民“网红”的新年首播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新年第一天,吃过早饭,57岁的郭文英穿上戏服,调试好话筒,戴上耳机,开始了她2020年的第一次网络直播。

  这位来自山西省娄烦县的村民在快手上直播的主要内容是演唱道情。这是一种源于唐朝的民间戏曲形式,至今在山西各地农村仍流传着许多曲目,深受群众喜爱。

  “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基本每天都开播。就像对着一大家子人,唱戏聊天,每天都乐呵呵的。”郭文英说。

  2017年至今,郭文英在网上开直播已超过2年。虽然粉丝量只有3.4万,但在邻居们眼里,她是个大红人,晚年过得新潮又快乐。

  “我们这辈人一辈子都围着家庭转。”郭文英说,直播不仅是一个重拾40年前爱好的机会,更是开启新生活的尝试。

  郭文英从小热爱戏曲表演,十七岁时成为村里的一名道情演员,逢年过节就会登台唱戏。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普遍艰辛,尤其在娄烦这样一个地处吕梁山区的贫困县,光靠唱戏难以谋生。

  “那时候,道情唱得再好也不当饭吃。自打出嫁后我就一直忙营生,忙家人,再也没登台。”郭文英记得,一天三顿山药蛋、玉米糊的日子她过了好多年,娄烦紧挨着省城,可山路难走,来去一趟要花七八个小时。

  娄烦县统计局数据显示,1990年娄烦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8元。这一年,郭文英28岁,家里养着两儿一女,靠着丈夫一个人挣钱,日子过得紧巴巴。

  精准扶贫以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娄烦的面貌迅速变化,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41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超过20倍。2019年4月,山西省政府宣布娄烦县脱贫“摘帽”。

  尽管孙女跟着爸爸进城上学让郭文英有更多时间在网上开直播,但更重要的是,生活的改善转变了她的观念。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有人在手机上直播,并很快学会了这个新生事物。

  除了唱道情,郭文英也会直播种地、做农家菜等;外出旅游,也会一路开直播。“很多城里人不知道现在的农村什么样,或者有些地方他们没去过,这时候直播,‘涨粉’就特别快!”她说,自己不仅知道各种直播流行语,还学会了网购、微信支付等,并在网上购买了很多直播设备。

  为了提高直播效果,郭文英专门花了六七千元买了话筒、音箱、声卡、手机等设备。现在,她每个月直播收入超过一千元,最多的时候超过两千元。“直播不仅让我有了收入,更带给我一个精彩的晚年。”她说。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6月,中国50岁及以上的网民比例由2018年底的12.5%提升至13.6%,很多中国老年人正在成为互联网直播的“新生力量”,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软件给他们带来新的“夕阳红”。

  新的一年,郭文英规划得很精彩,有一个突破5万粉丝的“小目标”。

  “跟道情票友多聚聚,提高表演水平,还想带父母去上海旅游,顺便直播‘涨涨粉’!”她充满期待地说。

    (记者吕梦琦、解园)

  新华社太原1月1日电

 
柳州:螺蛳粉“工业化”助脱贫
柳州:螺蛳粉“工业化”助脱贫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1月2日,在柳州市一家螺蛳粉店,顾客端着一碗螺蛳粉准备食用。
 
 
 ▼1月2日,在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园螺状元食品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包装螺蛳粉。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柳州螺蛳粉是广西著名小吃。2015年起,袋装螺蛳粉市场迅速发展,成为俏销的“网红”食品。柳州市运用工业化思维发展螺蛳粉产业,延长相关产业链,在各县区打造了一批田螺、豆角、木耳、酸笋等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在满足螺蛳粉产业快速发展需求的同时,让广大农民实现稳定脱贫增收。目前,柳州螺蛳粉产业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年产值突破60亿元。
 
“北极村”“东极村”扶贫干部: 乡亲们的好日子是我最大心愿
“北极村”“东极村”扶贫干部:
乡亲们的好日子是我最大心愿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新华社哈尔滨1月1日电(徐凯鑫、唐铁富、杨思琪)午后的阳光洒在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上,北红村村部里热闹非凡。

  “7000多块钱,咋这么多!”75岁的贫困户李进山拿着建档立卡户工资表,格外激动。

  北红村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镇,是我国最北村庄。每年,这里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开启“找北之旅”,家庭旅馆、超市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何保持干净整洁的村居环境,成为当地发展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暑期、寒假适逢农闲,我们就号召村民出工。”驻村工作队队员陈赓说,工作内容丰富多样,有打扫街道卫生、收拾垃圾、拔草割草等。响应村里号召,李进山只要有空就出工。每天上午8点到11点,他们准时上岗。很快,村里环境变好了,贫困户也找到了致富门路。

  “我岁数大了,耳朵不好使,老伴儿也患有脑梗,都干不了重体力活,但是扫地、收拾卫生都不在话下。”李进山说,以前想打工但村里没产业,现在吃上“旅游饭”,出工一次挣105元,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不寒碜”。

  “大家排队站好,挨个来签字、按手印。”领工资现场,北红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广新张罗着。话音未落,村民们一边排好队,一边探着头想看自己的工资数。

  周广新说,全村贫困户有49户,今年村集体从收入中拿出20万元,按照出工天数给贫困户分红,最多的达到11000多元。“扶贫要与扶志相结合,等、靠、要不是长久之计,鼓励群众自己努力,才能更快、更好地脱贫致富。”

  如今,村居环境变好了,百姓生活更甜了。全村146户村民中,已有70多户村民将自己的房屋改造成家庭旅馆。今年,村里又增设了俄式简餐、酒吧、洗衣房等项目。“人人有事干、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钱赚”,北红村找到了一条脱贫新路。

  在祖国大陆最东端,“东极”抚远,旅游产业同样火爆。

  以往,当地村民靠捕鱼、卖鱼为生。作为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第一书记,刘桂玲倡导村民“洗脚上岸”,从“粗经营”转为依托渔业发展观光旅游式“细经营”。

  村民王世龙的母亲于美霞多年患有精神疾病。王世龙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家照顾母亲。驻村四年多以来,刘桂玲经常入户走访。“刘姨一得空就来陪我妈聊天,我妈病情明显好转,我也可以安心去打工。”

  在刘桂玲的帮助下,王世龙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帮渔民直播冬捕,一天能挣300元,一个月收入近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如今,村里已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开设渔家乐餐厅和民宿,依托渔业发展旅游产业。刘桂玲说,村民还组建了赫哲族群众文艺表演队、鱼皮技艺专业合作社,他们表演的“伊玛堪”歌舞走进了国家级殿堂,制作的鱼皮画、鱼骨制品也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各国友人。赫哲族村群众年人均收入也由过去的几千元增长至上万元。

  “我就是想让老百姓有钱赚,每天都乐乐呵呵的。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变好,是我最大的心愿。”刘桂玲说。(参与采写:齐泓鑫、姜贺轩、谢剑飞、孙晓宇)

 
“北极村”“东极村”昔日贫困户: 脱贫后的新生活像腊八粥一样甜
“北极村”“东极村”昔日贫困户:
脱贫后的新生活像腊八粥一样甜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新华社哈尔滨1月2日电(杨思琪、徐凯鑫、唐铁富)进入腊月,很多地方的人们就开始为熬腊八粥、腌腊八蒜做起准备。1月1日,记者在我国“东极”抚远、“北极”漠河等地采访时,偶遇贫困户吃“腊八粥”。一碗特别的“腊八粥”,浓缩着干群温情,饱含着诚挚谢意,分享着难得的喜悦。

  曲亚春是黑龙江省抚远市浓桥镇新海村村民,患有先天性脑梗。三年前,他的左臂和大腿几乎丧失行为能力,日子变得更加艰难。2017年5月,抚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刘长宇成为他的帮扶人。

  眼看腊八节了,刘长宇担心曲亚春吃不上腊八粥,就提前备好食材熬上一锅,给他送来,准备给他一个惊喜。

  “亚春啊,开门。”听到是刘长宇的声音,虽然跛着腿,曲亚春还是赶上几步来打开了门。

  “这是我特意在村长家用大锅给你煮的,可黏糊了,快趁热吃。”刘长宇说着,就盛出了两碗。腊八粥的热气缓缓升腾,小屋暖和了不少。

  这几年,在刘长宇的帮助下,曲亚春了解了不少扶贫政策,按照要求,享受了低保金、残疾补贴、取暖费、产业分红等多项帮扶政策。2018年底,曲亚春顺利脱贫,年收入达1万多元。

  “刘哥还自己掏腰包,替我装修房子,我家的冰箱、洗衣机也都是刘哥帮添置的。逢年过节总来看我,他就是我的亲哥哥!”曲亚春说。

  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白雪覆盖村落,炊烟袅袅升起。62岁的刘桂英正在家里忙着洗米、泡米、烧柴、热锅……

  “喂,周书记,您能到我家来一趟吗?”刘桂英的电话,是打给北红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广新。

  刘桂英的老伴儿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这些年都是她一个人生活。老伴儿生前患有直肠癌,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刘桂英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9年对刘桂英来说不同寻常,村里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修缮了房屋,刷了墙面,更换了门窗和屋顶。但由于刘桂英所住的是老式木刻楞房,屋子里有个地窖,最近几天走过地窖,总会咯吱咯吱响,不知道怎么回事。

  没一会儿,周广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陈赓就进屋了。听了刘桂英的诉说担心,陈赓和周广新二话没说,麻利地把地窖板打开,钻了进去。陈赓发现,因为地窖阴冷潮湿,地窖的横梁有一处裂纹。他拿出手机仔细地拍了照片。

  周广新则给镇里维修队打电话,约了维修时间。“等天气转暖,连地板带横梁全给您换新的。这期间走路,注意绕开这个地方。”周广新说。

  见他们转身要走,刘桂英从灶台上端出刚刚熬好的腊八粥:“你们为我们的事操了不少心,每天那么忙,也没时间熬粥,就在这儿尝尝我的手艺。”

  三个人边吃边聊,刘桂英知道自己成了“出工首富”。去年,为改善村居环境,村里鼓励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上街劳动,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出工一次105元,刘桂英累积出工108次,工资多达11000多元。

  “这么说我不是孤独老人,是为村里做事儿的大忙人!”靠自己脱贫致富,刘桂英笑得合不拢嘴,说:“享受到好政策,脱贫的日子,就跟这粥一样甜!”(参与采写:齐泓鑫、姜贺轩、谢剑飞、孙晓宇)

 
胡春华强调 一鼓作气、乘势而上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
胡春华强调
一鼓作气、乘势而上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2日上午到国务院扶贫办调研工作。他强调,全国扶贫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胡春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冲锋号。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要加强督促指导,集中力量解决好剩余近3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对西部12个省份进行全覆盖督导。对各地排查的共性问题,要抓紧拿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要狠抓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切实保持攻坚力度和政策举措稳定。要全面做好考核评估和脱贫攻坚普查,抓紧研究接续推进减贫工作。

  胡春华强调,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全国扶贫系统的排头兵,要勇当先锋、争做表率,带动各方面打好全面收官硬仗。要拿出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把主要精力放在攻坚工作上,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确保各项政策举措取得实效。要关心爱护扶贫干部职工,及时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

 
把“中国植物”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李成才的纪录片让人们惊叹:孕育了华夏民族的草木也在滋养世界
把“中国植物”的故事讲给世界听李成才的纪录片让人们惊叹:孕育了华夏民族的草木也在滋养世界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纪录片中的茶园。
 
▲彩虹下的塔黄。
 
▲生活中的李成才导演。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张博令
 

 
  “她”使中国免遭饥饿,让我们繁衍生息;“她”逆境求生,“咬定青山不放松”;“她”治病救人,济世仁慈遍九州……
 
  “她”也影响着隔洋相望的日本饮食习惯;“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西兰的出口结构;“她”还“征服”了四百年前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最终影响着全球60多个国家、30亿人口……
 
  “她”是孕育了华夏民族的中国植物,也是李成才导演的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中的一个个主角。这部BBC级别的纪录片,让我们能隔屏嗅到乡土淡香,讲述着你我身边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植物”故事,是国内第一部植物类纪录片。
 
  “大气内涵的题材;海量丰富的知识;上天入地的拍摄;新颖脱俗的风格,文艺抒情的词藻;内敛平实的剪辑;悠扬诗意的音乐。”这是网友对此作品的评价。
 
草木缘情


 
  李成才早年的纪录片多是将世界的故事讲给中国听,如《大国崛起》《华尔街》和《货币》,展示金融、历史等领域的世界故事。这次他选择根植中国,“把我们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的故事给讲清楚”。
 
  或许我们用味蕾品味过“她们”的果实,用锄头改善过“她们”的生活,用镰刀收割过“她们”的生命。但我们中的大多数,对“她们”都一知半解。
 
  “早年间,有两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刺激,一部是英国人写的《稻米全书》,一部是美国人写的《茶叶全书》,这些耗费几十年心血,书写中国植物的作品,都不是中国人写的。”李成才导演说,他想为中华文明做点什么。只拥有四千多种植物的英国,是拍摄大自然最成功的国家。而拥有三万多种植物的中国,却缺少一部讲述中国植物的影片。
 
  这部十集的影片并不算长,但200多人的创作团队,100多位摄影师,200多位植物专家参与创作,走访英国、新西兰、日本、印度等7个国家,国内27个省,拍摄了近1200小时的素材,耗时近3年,运用4K摄影、无人机航拍、延时摄影、定格动画、显微拍摄、动画特效,这才为大家呈现出高速弹射中的桑树雄花,与甲虫斗智斗勇的海芋,水中发芽的千年古莲子……
 
  植物题材的纪录片在业界是十足的冷门。有专家用一幅既有人,也有动物、植物的画做过实验,测试人们对三者的关注情况,结果统计,近七成人将目光首先停留在人上,其次是动物,只有不到一成的人会首先关注植物。但纪录片投资成本正好相反,拍摄植物成本最高,然后是动物,成本最低是拍摄人物。
 
  李成才导演出生在河北唐山的一个乡村,童年常与各种农作物相伴,也许是那时埋下了热爱植物的种子。工作之后,他因为一次演讲来到武汉大学,碰上一个讲述植物与人类关系的展览,催生了他拍摄植物类纪录片的想法。
 
  通过《草木缘情》,他了解了一些植物大数据,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中一共出现了136种植物”,人们总爱借物抒情。他时常告诉自己,“这些伟大的中国植物应该被镜头记录,应该得到尊重。我们也应该好好感谢大自然的独特馈赠,当高楼大厦都建起来之后,我们应该为人类文明做点什么”。2019年北京召开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纪录植物的契机。
 
  “就算我不做,将来也一定会有人去做,我相信植物的这种力量和魅力,一旦开始反思我们的源头,追着追着,也会追到植物上。”李成才对“中国植物”信心满满。
 
翻山越岭,只为最美的你


 
  “玉骨冰肌绝俗缘,悬崖峭壁傲霜天”“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危境中的植物作为情感的载体,是诗词的常见题材。但现实中,这些植物往往“藏身”于无人区,很难确定其具体坐标。纪录片需要实景,不能像诗词一般不受限制,一笔带过,摄制组最基础的工作便是找到这些植物。
 
  毫不夸张地说,找寻“深谷”“峭壁”等绝境中的植物,是摄影团队的“日常”。许多植物的找寻甚至只能凭借耐心与运气,让李成才印象最深的植物是塔黄——拍摄过程中最难找到。
 
  塔黄虽颜色鲜艳,且在花期内能长到2米高,但其生长环境异常严苛,一般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雪线之下。在偏远地区的流石滩上,碎石中求生的塔黄没有主根,还可能随着流石的运动发生位移。
 
  找寻塔黄之路异常艰难,“别看塔黄是藏药,很多藏民并不熟悉,得自己去摸索”,摄制组只能靠着昆明植物所专家宋波贴心画下的“寻宝图”慢慢探索。目标在某个不知名山沟边的一片流石滩中,但谁也不知道流石滩此前是否发生过位移,是否有人提前发现、抢先采摘。这也就意味着,翻山越岭后摄制组仍可能无功而返。
 
  “再加上没有路、没有人、没有电、没有信号”,摄制组带着帐篷兵分三路找了三天,遇上过大雨和塌方,第四天终于在一个山坡后“偶遇”塔黄。
 
  一段时间的驻地观察后,摄制组发现塔黄所在的区域几乎每天都在下雨,工作不得不冒雨进行。就在准备上山拍摄时,负责运输设备的马受惊失控,马脖上的绳子还套上了录音师的脚,致使录音师被失控的马匹拖行数米,所幸受的只是轻伤,拍摄还能继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摄制组拍到了阳光中、冰雹下,乃至与彩虹相伴的绝美塔黄。
 
  奔赴非洲的摄制组也有过一段看不见的惊险体验,为拍摄黄花蒿素材,摄制组根据疟疾新闻,去往位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在试图进入目标区域时,被告知该地区已成为疫区,不能进入。
 
  为能进入疫区,摄制组通过马达加斯加卫生部向当地医院捐赠了价值250多万马币的青蒿素类药品(当时1元人民币能兑500马币),进入疫区后还发现当地正在爆发鼠疫,仅摄制组所在的医院就有六个鼠疫病人,“连一直不戴口罩的当地向导都默默地从口袋掏出口罩”。
 
  在落后医疗条件中,每多待一天他们就多一分风险,染上足以致人死亡的疟疾和鼠疫。摄制组就是在这种无形的威胁下战战兢兢地记录下黄花蒿影响下的非洲疫区。
 
  为了拍摄珙桐开花,他们搭起了一个6米高的“简易”摄影棚,拍摄了两个多月;为了拍到野生大熊猫,他们在秦岭深处拄着拐杖探了四天;为了拍摄即将弹粉的桑树,“追着”雄花各地跑……
 
让植物开口“说话”


 
  植物纪录片的特殊性对摄影提出了挑战,人物纪录片可以安排场地,可以与拍摄对象沟通协调,但植物“听”不懂人类在说些什么,只会按照自己的生长规律慢慢成长。
 
  表面静默的植物同人类一般,有生老病死,有与其他物种的合作与博弈,温情与厮杀……纪录片中的大自然仿佛激流暗涌的江湖一般,让人不难体会到为何古人会将植物作为感情寄托。
 
  让生长极其缓慢的植物“动”起来,不仅需要摄制组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等待,还要有与植物相配套的特殊拍摄方式,要用巧妙的镜头语言表达植物的情感,要用受众能广泛接受的形式讲好植物故事,让植物开口“说话”。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配合动人的旁白,更能让观众感受到植物的生命与成长的魅力。为此,摄制组邀请作曲家代博依据剧情作曲,请国际首席爱乐乐团演奏,“有三十多段,七十多分钟的原创音乐”,李成才告诉记者。
 
  植物生长画面对影片质量也尤为关键,为获得植物生长的特殊镜头,摄制组还在办公区搭设了一个近200平米的摄影棚,有一批专门负责棚拍的摄影师。他们不用去户外满世界找植物,但一点不比户外摄影轻松。由于国内没有专业的植物摄影师,摄影师需要学习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每种植物的不同特点,“我们的摄影师要跟植物学家和导演商量,该用什么样的土壤,用什么样的水,用什么样的肥料,用什么样的光才能拍得最好。”这需要摄影师们成为植物领域的专家。
 
  一组几秒钟的千年古莲子镜头,棚拍导演足足拍了三个月。古莲子极其稀有,整个中科院系统只给了摄制组三颗,其中一颗需要从中间切开,拍摄微观下的横切面,“他们切莲子的时候,怕切坏了,手都在不停地抖。”李成才导演回忆,“他们没有试错机会。”
 
  棚拍摄影师李佶托在拍摄中成为了一名“斜杠青年”,他不仅要做摄影师,还得是“保育员”。莲子的发芽生长一般需要三十天,拍摄期间,不仅要确保水中莲子的位置固定不变,还要确保莲子成活的同时水体不会变得浑浊。“任何一点细小的事物,都有可能导致拍摄前功尽弃”。为了控制水体,李佶托用紫外线灯烘烤水体,中途还因直视紫外线造成短暂的失明。是他们的敬业、专业让植物们“开口”说话。
 
  中国植物是华夏大地的遗产,为了保护这些濒危物种,对其在影片中的呈现,摄制组隐去了准确坐标。曾有一些旅行社找到摄制组,想开辟影片中的植物栖息地作为旅游线路,都被一一拒绝。
 
熟知,殊不知


 
  “人类诞生前,植物便立于天地之间。”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世界第三极,造就了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生物类群,从衣食住行到药用审美,中国植物孕育并陪伴了华夏文明的诞生。
 
  中国植物为我们所熟知,人人都能讲出几种耳熟能详的品种。中国植物同时为我们所不知,比如新西兰国果猕猴桃起源于中国;水稻改变了日本人的饮食结构;桑树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茶叶“征服”了全球30亿人……中国植物正在影响世界。
 
  “新鲜的稻米托起鱼虾,平分秋色、相互映衬。”这便是我们所熟悉的邻国佳肴——寿司,日本人民最喜爱的食物之一,稻作文明与海洋文明在小小的寿司上完美融合。其中托起鱼虾的新鲜稻米便是由中国传至日本,中国植物改变了邻居的饮食结构。
 
  大约3000年前,随着人口的流动转移,水稻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北九州的北端,而后逐渐普及。水稻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人民的食物多来源于打鱼和狩猎,如今,水稻已成为日本不可或缺的粮食作物,甚至还催生出以水稻作为画布创作巨大图像的稻田艺术。
 
  中国植物不仅在食物上影响着世界,也是推动世界艺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起源于中国的白桑在公元12世纪被传播到欧洲,随着白桑传播的还有中国的织造技术。阳光充足、气候四季分明的意大利就是受益国之一,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得益于白桑的传播,基本垄断了丝绸产业链。其中美第奇家族赚得盆满钵满,一代代美第奇家族成员通过丝绸产业获得的财富,对文学家和艺术家们提供了大量赞助,也间接推动了影响世界的文艺复兴。
 
  略带讽刺的是,被我们称作“百果之王”的猕猴桃原产于中国秦岭以南和横断山脉以东的大陆地区,但却在引入新西兰后“声名鹊起”。100多年前,英国“植物猎人”威尔逊在湖北宜昌的山区找到了一个被当地人称作“羊桃”的藤本植物,并将其种子寄往英国和美国,恰巧这些种子全是雄株,无法结出果实,猕猴桃的首次远征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后来猕猴桃又与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相遇,被她带回家乡。新西兰冬季无连续低温,春季无霜降,土壤疏松透气,恰好符合猕猴桃的生存需求。更幸运的是在新西兰撒下的种子培育出了一株雄株,两株雌株,6年后猕猴桃在新西兰开花结果,获得新生。经过新西兰人不断驯化与改良,猕猴桃得到广泛种植,还有了一个以新西兰国鸟命名的名字——kiwifruit。如今,新西兰猕猴桃远销59个国家和地区,成了国果。中国作为猕猴桃的故乡,则变成新西兰猕猴桃最大的销售市场。
 
  在《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拍摄期间,有外媒曾问李成才导演是否又要开始讲“你们国家如何厉害的故事”。李成才回应:“我们只是在讲两件事,第一讲自然对我们的馈赠,从中国开始的植物故事。第二才是人类的创造力,讲祖先如何将这些植物变为我们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新县,走进新年贺词
新县,走进新年贺词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王军


  新县,这个只有37万人口的小县,在习主席的新年贺词中响亮了千家万户。

  是什么让新县走进了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里?

  河南新县曾是鄂豫皖苏区的首府,也是红色的革命摇篮。解放前,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有5.5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在册烈士就有1.1万余人。新县人大主任陈秀洪说:“大别山红旗飘飘,28年红旗不倒。”

  那是党的“一大”胜利召开后,大别山革命苏区在白色恐怖下,坚持走红军的路,跟党走。28年苏区人民历经苦难,不惧屠刀,不恐酷刑,不忘生死,不惜热血,28年来披着血染的风采,保持了红旗的本色。28年来,苏区人民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忘初心,紧跟核心,创造了光辉的革命历史,新中国成后,许世友等93位新县革命将士被授予开国将领及省部级干部。那时,白色恐怖的苏区人民心中,流传了一句千古绝唱:“家中一粒米,送去做军粮。家剩一个儿,送他上战场。”

  新县是红色的,红色血染的热土养育的儿女对党的恩情,心永远是热的。

  是什么让新县走进了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里?

  苏区人民热爱党,党没有忘记苏区人民。党与老百姓更亲近,老百姓心中更有党。

  新县,这个革命苏区的县城。1947年,刘邓大军攻克后,刘伯承司令员将原国民党政府命名的“扶经县”改为“新县”。从此,新县的名字在这片红色的沃土里诞生了,新县人民真正获得了自由。

  解放后,新县人民在这块革命的土地上,无论经历什么困难,都紧跟党的步伐坚强地走下去。

  虽然“贫困”二字压在老区人民的头上,也烙进老区人民的心里,但,老区人民没有气馁,他们披星戴月,艰苦奋斗,修水库,造平原,肩挑背扛,凿山平地,使老区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铺开了一条平坦的大道,并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40年来,他们不忘初心,勤劳致富,发挥党员的榜样力量,青年的中坚力量,群众的模范力量,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近年来,该县各个领域获得国家及部委级称誉二十四五个。2018年12月,荣获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2019年11月,被确定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并率先在河南第一批摘下了贫困县的帽子。

  这种红色的传承,激励了老区人民的斗志;这种大别山的精神,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县时讲的:“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新县在老区率先脱贫了,这是党的力量,是人民的力量。

  是什么让新县走进了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里?

  记得去年探家回来,组长在办公室问我老家怎么样了。我望着他兴奋地说:“青山绿水,环境特别好,没有污染,趴在河沟里就能捧水喝。”

  组长说:“还有这么好的环境?哪天不忙去你老家看看。”

  新县的山水很美,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


  新县美,山和水,水清倒映山高景美。

  奇峰迎客松啊,水纯敬亲人。

  村村门前银杏美,小河村边回。

  那山,那水,那美,山山水水惹人醉。


  新县美,土地肥,茶园碧绿金稻吐穗。

  茶香飘万里啊,稻田阳光美。

  沟沟坎坎蝴蝶飞,鱼儿戏浅水。

  那茶,那田,那美,茶园稻田惹人醉。


  新县美,梦里回,将军忠孝百姓口碑。

  英魂归故乡啊,教化后来人。

  家家户户战鼓擂,基因永相随。

  那乡,那事,那美,将军故事惹人醉。


  新县美,人甜美,姑娘的眼睛个个美。

  嘴甜歌声飞啊,眼睛水灵灵。

  湾里田头夸声回,爹娘笑声脆。

  那声,那神,那美,姑娘情深惹人醉,惹人醉。

 
千万孤独 柳宗元的贬谪岁月
千万孤独
柳宗元的贬谪岁月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绘图:刘新华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如果把《江雪》看成一首藏头诗,柳宗元写的是:千万孤独
 
  从冠盖满京华的长安贬到山遥水远的永州,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柳宗元感受到了无边无际的千万孤独。以后,这孤独将伴随他终生
 
  而与孤独作战,也将是他终生的宿命
 
  在孤独的宿命中,他努力寻找并创造生命的意义
 
  于是,千年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位清瘦的智者和仁者,也看到了文字的光芒与力量
 
  聂作平
 

 
  柳宗元预言了自己的死亡。
 
  春暖花开时节,他在郊外亭中与几名下属饮酒。酒至半酣,他忽然长叹,“我被朝廷贬谪到柳州,不能为时所用,这是我人生的大不幸;但到了柳州,与你们相处甚好,又令我宽慰。不过,我明年就要死了。”
 
  众人都以为柳宗元喝醉了,纷纷温言相劝,并再次向他敬酒。柳宗元来者不拒,终至酩酊大醉。
 
  回首往事,自从参与永贞革新并遭保守派清算以来,短短一生中的最后十几年,柳宗元几乎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在永州捱过漫长的十年后,一度,他被召回长安。正当他以为贬谪已然结束,前途即将重放光明时,又被贬往更为偏远的柳州。
 
  贬谪南方,似乎是柳宗元的宿命。他在永州和柳州,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岁月。贬谪毁灭了他,也造就了他。
 
俟罪非真吏


 
  盛夏,湘南大地有如火烤。正午,空气仿佛在蒸笼里蒸过。我赶了数百公里的路,来到潇水即将汇入湘江的永州城外。潇水之滨,一条曲曲折折的老街,顺着潇水的一条支流延伸到远处的山峦中。老街中部,有一座古老的祠堂。这就是为了纪念柳宗元而于北宋年间修建的柳子庙。至于老街,就叫柳子街。
 
  柳子街尽头,是著名的黄叶古渡。历史上,它是由湖南进入广西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要津。
 
  回望千年以前,柳宗元是带着一身伤痛与悲愤来到永州的。
 
  柳宗元积极投身的永贞革新,其目标是想解决影响朝廷长治久安的两大毒瘤,即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但事实上,革新一百多天里,改革还远没有真正触及这两大痼疾时,宦官和藩镇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利于他们的气息,因而先发制人。于是,包括柳宗元、刘禹锡在内的革新者——史称二王八司马——纷纷被贬往边远地区。
 
  最初,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当他带着家人前往邵州赴任时,刚到洞庭湖,又接到朝廷的新任命:撤销正四品的邵州刺史,改任正六品的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后一个职务,换句话说,就是编外的闲员。按唐朝惯例,员外置就是保留行政级别,但不得干预政务。一句话,既没有公务,也没有官舍,像犯人一样被禁锢在一个地方,不得许可,不能随便出境。用柳宗元后来所写的诗来说,那就是“俟罪非真吏。”
 
  1200多年前,柳宗元一行溯湘江而上,终于抵达临水而建的永州时,已是永贞元年(805年)年底了。
 
  还在船上,柳宗元就已经感觉到了越来越浓的节日气氛。进入永州城,节日气息更浓了。大户人家张灯结彩,朱门深院飘出酒肉的香味,集市上拥挤着众多买卖的民众。
 
  但是,柳宗元还不知道这个新年将如何度过,甚至,该在哪里度过。
 
  永州又称零陵,其名得自于上古贤君尧,据说他的陵墓就在这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在此设了零陵县。隋朝时,改零陵为永州。湘江与潇水在城外交汇,永州城就坐落于江畔的山峦之间。
 
  唐制,全国的州根据管辖人口数量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全国共有州327个,其中上州109个,中州29个,下州189个。具体来说,凡人口在3万户以上的为上州,人口在2.5万户以上的为中州,人口在2万户以下的为下州。
 
  唐代的永州隶属江南西道,下辖零陵、祁阳、湘源和灌阳四县。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南西南部和广西东北部部分地区。开元时,永州有27000余户,17万余人,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州。然而,经过安史之乱,到了几十年后的元和年间,人口剧减,当时的统计竟不到1千户。虽然这很有可能是当时户籍管理混乱造成统计有误。但不管如何,柳宗元就要安身立命的永州,的确是一个山困水阻,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
 
  柳宗元到刺史府向刺史报到后,几乎不抱希望地提出能否为他一家老小解决住所。果然,柳宗元失望了。刺史对他既不热情,也不冷淡,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或者说,有礼貌地拒人千里。
 
  其时,柳宗元一家老小还住在城边的客栈里,但那里显然不可能住得太久。必须尽快找到房子。并且,由于收入微薄,还得精打细算,房租一定不能太贵。
 
  就在柳宗元忧愁不已时,龙兴寺的住持重巽和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早年在长安与柳宗元相识,很钦敬柳宗元的文才与胆识。听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消息后,他天天派人到刺史府打听。这天,当他听说柳宗元已到刺史府报到后,急忙坐了小船过江来邀请。
 
  柳宗元十分感激重巽的盛情。龙兴寺,便成为柳宗元贬谪生涯中的第一个居住地。
 
  今天的永州是湖南省辖市,市府驻地在冷水滩区。与冷水滩相距几十公里的零陵区,既是古代零陵县治所在地,也是永州州治所在地。
 
  永州州城外,湘江环绕,龙兴寺就座落在湘江西岸的小山坡上,与永州城隔河遥遥相望。据记载,唐时的龙兴寺,早在几百年前的三国时期,蜀国重臣蒋琬和吴国名将吕蒙曾先后在此居住,后来才改成了寺院。
 
  这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小庙。柳宗元看到,小山坡上的寺庙四周,林木参天,怪石林立。因为地处偏远的城西,寺里人迹罕至,大白天的,野鸭和白鹤也三五成群地飞到寺庙中庭觅食。寺庙大殿前的台阶下,竟然生长着一丛丛高过人头的芦苇。总而言之,龙兴寺给柳宗元的第一印象就是破败,荒凉,如同他彼时的心境。
 
  龙兴寺里的房舍并不多,重巽和尚把西厢房拨给了柳宗元一家居住。西厢房卑湿,光线昏暗。与柳宗元在长安的官邸相比,无疑霄壤之别。次日,重巽和尚找来工匠,在墙上增开了一扇窗,并在屋子外面,用木头搭起一个小小的回廊,这才勉强可以住下了。
 
  从繁华的京城到边远的下州,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落差是巨大的,而各种不适应也随之而来。
 
  首先是语言不通。自秦汉伊始,政府为了政令畅通,就一直在推行“普通话”,它们被称为雅言、正音、官话。唐代,洛阳是东都和重要城市,因此,唐朝的官话是以洛阳读书音为准。所谓洛阳读书音,不是洛阳方言,而是洛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标准读书音。但是,掌握洛阳读书音的毕竟只是少数仕人和商人,远在中原文化圈之外的边僻之地,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洛阳读书音为何物。
 
  语言不通几乎也是唐代所有流贬边地的官员遭遇的第一件麻烦事,比如元稹贬往通州时,他最苦恼的事就莫过于语言不通:夷音啼似笑,蛮语谜相呼——这远离首都的蛮荒之地,当地人明明在哭,听起来却像在笑。佶屈聱牙的方言,只能连猜带蒙。韩愈在阳山作县令时,因双方言语不通,在与当地人交流时,竟发生了相互指斥的误会。
 
  柳宗元到了永州后发现,“楚、越间声音特异,鴂舌啅噪”,当地人的方言,压根儿就不知道在说什么。当然,令柳宗元感慨万千的是,他没想到在永州一住十年,到了后来,原本一头雾水的永州方言,不仅听得懂,甚至还能说几句,以至发出“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的感慨。
 
  比语言不通更让柳宗元心惊胆战的是永州迥异于北方的环境。柳宗元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
 
  意思是说,永州在楚地最南方,环境与南越相似。住在龙兴寺未免寂寞,于是四处走走,但这种出游却带来了更大的恐惧:进入山中,丛林里有蝮蛇和毒蜂,走路时不得不一会儿看天一会儿看地以提防,走几步就累了;临近水边,水里有能够从水中射人,中者必生恶疮的射工、沙虱之类的恶虫。
 
  语言和生存环境固然恶劣至极,但与贬谪的精神打击相比,或许还算稍好的。
 
  因为得罪朝廷——所谓朝廷,既包括当道的权臣,更有权臣背后对二王八司马改革不满的唐宪宗。柳宗元诸人此时已被看作异端,打入另册。远贬永州,固然昔年交游的朋友都已杳如黄鹤,即便关系亲密的亲友,也害怕受到牵连,连书信也不敢写。甚至,那些从前追慕他的人,如果手里有他曾经的书信,也赶紧悄悄地毁掉,以免让人知道自己原来和柳宗元有关系。
 
  在闭塞的永州,柳宗元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脚下的路在何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他很快病倒了。根据他留下的文字看,他在贬谪永州途中已经生病,到了永州后,由于吃药太多,病情虽然缓解,却伤了元气,落下了后遗症:走路膝盖发软,坐下来肌肉和骨头酸痛,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就像杜甫说的那样,已经“浑欲不胜簪”了。记忆力也越来越差,读古人传记,才看几页,就必须再三地翻回去看,因为已经记不起传主的名字了。
 
  这时的柳宗元,其实只有三十七岁。放在今天,还是年富力强的青年。
 
丧乱之年


 
  在永州,两位朝夕相处的亲人先后辞世,带给柳宗元无尽的悲痛。
 
  首先是他的母亲卢氏。卢氏年事已高,旅途舟车劳顿,加上替儿子的前程担忧,到了永州就一病不起。
 
  其时的永州,不仅“炎暑熇蒸”,更要命的是“诊视无所问,药石无所求”。缺医少药,卢氏只能以老迈之躯硬扛。半年后,终于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
 
  母亲的去世对柳宗元打击极大。柳母卢氏出身于书香门第,通诗书,识大体。柳宗元在为母亲所写的墓志中称她:“尊己者,敬之如臣事君;下己者,慈之如母畜子;敌己者,友之如兄弟。”
 
  柳宗元四岁时,其父柳镇在外做官,卢氏独自抚养柳宗元和几个姐姐。卢氏想教柳宗元识字,家中却无书。为此,卢氏凭记忆书写了古赋十四首,一首首地教他。柳宗元的父亲在十多年前去世,其时,柳宗元的几个姐妹都已出嫁,孀居的母亲一直跟着惟一的儿子。柳宗元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依靠。
 
  当得知柳宗元被提拔到礼部并深受重用时,卢氏却不无担忧,一再劝告儿子要谨慎行事。
 
  唐宪宗登基后,革新派被罢黜,柳宗元也被停职。更严厉的处罚还未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柳宗元惶惶不可终日,卢氏镇静地提醒他:“汝忘大事乎?吾冢妇也,今也宜老,而唯是则不敢暇,抑将任焉。若有日,吾其行也。”
 
  当出任邵州刺史的诏令下达,卢氏为儿子躲过了性命之忧而欣喜,高兴地对柳宗元说:“吾愿得矣。”
 
  等到洞庭湖上接到驿船送达的改任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的诏命,柳宗元感觉天都塌了下来时,卢氏劝慰他,“汝唯不恭宪度,既获戾矣,今将大儆于后,以盖前恶,敬惧而已。苟能是,吾何恨哉。明者不悼往事,吾未尝有戚戚也。”
 
  法事做毕,卢氏的灵柩暂时放在龙兴寺的一间小屋里。按唐人习惯,柳宗元必须把母亲送回老家长安万年县,与父亲合葬在一起。但是,身为贬谪之官,没有朝廷许可,他不能离开永州半步,否则就是严重违法行为。
 
  不得已,第二年,柳宗元只能委托表弟卢遵,让他护着母亲的灵柩,踏上了北上的路途。
 
  世事难料,柳宗元和卢遵都不曾想到的是,多年以后,当柳宗元也像母亲那样客死异乡时,同样是卢遵,这位古道热肠的表弟,如同当初护送卢氏的灵柩一样,他把柳宗元的灵柩也护送回了遥远的万年县。
 
  几年后,柳宗元又一次不得不承受亲人永别的痛苦。
 
  这一次是他的女儿和娘。自从母亲卢氏去世后,和娘就是柳宗元在世上惟一的骨肉至亲了。然而,正当山花烂漫地开满永州城外的山峦与沟谷时,十岁的和娘因病而夭折了。
 
  五年前,幼年丧母的和娘跟随父亲和祖母一道,千里迢迢地从长安来到永州。在荒凉破败的龙兴寺,她天真的笑容曾是柳宗元人生中不多的感到温情的事物。龙兴寺地处荒郊,寺外便是幽深的林子,蛇虫野兽出没;而整座龙兴寺,除了柳宗元一家外,只有不多的一些和尚,整天待在庙里的和娘连一个小伙伴也没有。
 
  寂寞中生活了五年的和娘,很多时候,她就在院子里玩泥巴。玩着玩着,便趴在地上睡着了。柳宗元把她抱回床上时,她又在一阵阵鸟啼中醒来。
 
  慈祥的祖母去世后,和娘更加孤独。七八岁时,柳宗元开始教她读书。有时候,和娘在院子里玩耍,就折下院中的树枝,在湿润的泥地上写字。柳宗元写诗记录说:“小学新翻墨沼波,羡君琼树散枝柯。在家弄土唯娇女,空觉庭前鸟迹多。”
 
  和娘病后,就像卢氏当初生病时一样,也缺医少药。这个懂事的孩子天天到庙里的大殿上叩头拜佛,希望佛祖赐她平安。为此,她向佛许愿说,如果我的病好了,我就在庙里做杂役。并另取了一个名字:佛婢。
 
  等到她的病越来越重时,干脆请求重巽为她剃度,她要削发为尼。重巽和柳宗元都明白,这个乖巧懂事的小姑娘在世上的日子已经不多了。重巽取来器具,亲自为她剃去满头青丝。
 
  元和五年四月三日,十岁的和娘还是病死于龙兴寺。临终前,柳宗元一直坐在和娘床头。和娘抓住父亲的手,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请求父亲,不要把她葬在寺外的山上,那里有蛇虫,有野兽。她害怕。柳宗元含泪答应了。
 
  在为和娘写的《墓砖记》中,柳宗元凄楚而绝望地写道:孰致也而生,孰召也而死。焉从而来,焉往而止。魂气无不之也,骨肉归复于此。
 
  是的,这是贬谪中的柳宗元对命运的追问:是谁让你生到我家做我的女儿?是谁又匆匆召唤你走向死亡?你从哪里来?你如今去了哪里?你的灵魂和气息都已经消失,只有冰冷的躯体还留在人间……
 
  总之,那是一个丧乱的年代。
 
  尽管远在湖湘之南,群山将小小的永州包围,凶问依旧不时从四方传来。一次次为这些凶问所震惊,伤感,柳宗元常常风露中宵,在龙兴寺里四处游走。
 
  首先是永贞革新的灵魂人物王叔文被赐死。王叔文此前贬往渝州作司马,唐宪宗犹不能释怀,下旨将其赐死。王叔文被赐死,让包括柳宗元在内的二王八司马中的幸存者胆战心惊,再次为性命忧惧。天威难测,难保哪一天来自长安的使者就会带来噩耗。
 
  然后是王伾和韦执谊病死于贬所。他们同样是永贞革新的灵魂人物。一个贬任开州司马,一个贬任崖州司马。开州和崖州,都是比永州还要落后闭塞的地方。
 
  接着是表兄吕温病逝。吕温既是柳宗元的表兄,又是“交侣平生最得意”的知己。吕温因出使吐蕃,没有参与永贞革新。但他后来得罪宰相李吉甫,先后贬到衡州和道州任刺史。衡州和道州都与永州不远,一个在永州之北,一个在永州之南,吕温与柳宗元书信往来,互通音问,相互支撑。
 
  不论在衡州和道州,吕温的职务都是刺史,也就是当地的一把手,而不像柳宗元,不仅不是一把手,还是编外。这样,吕温就能用手中的权力,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后来,当柳宗元在柳州做刺史时,也走上了和吕温相同的路子。这是后话。
 
  体恤百姓、与民休息的吕温四十而丧,衡州和道州百姓如丧考妣。湖南人爱饮酒聚会,吕温去世时正值社日,往年人们都要相聚饮酒作乐。这一年,他们却“不酒去乐,会哭与神所而归”。
 
  柳宗元说,他居住的永州,正好地处衡州和道州之间,吕温死后,老百姓“哀声交于北南,舟船之上下,必呱呱然”。柳宗元感叹,民众对地方官的真切悼念,只听说过古代有过这种情况,现实中还是第一次见到。
 
永州八记


 
  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躲到阴暗的角落里独自舔着身上的伤口,当伤口慢慢愈合,正常的生活还得重新开始。
 
  柳宗元在永州度过了十个春秋,相当于他全部生命的五分之一多。前四年,他居住在龙兴寺。后来,柳宗元决定修建一所自己的房子。
 
  这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反复考虑。促使柳宗元修房造屋的原因有几个:
 
  其一,永州多竹木,建筑多用竹木为原材料,容易发生火灾。“五年之间,四为大火所迫”,差不多一年多就发生一次火灾,让他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遭受了很大损失。他认为,如果单独修建一座房屋,或许会避免人多事杂带来的火灾之虞。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如果说在开初的四五年里,悲愤的柳宗元还满怀起复的希望,并天真地认为随时有可能被调回长安;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朝廷几次大赦,其他受到处分贬谪的官员都回到长安,至少也调到内地,而永贞革新的八司马却明文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柳宗元意识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下他极有可能终老永州。
 
  既然如此,那就认命吧。更何况,永州的生活已经渐渐习惯,只要能看看山水,写写诗文,永州原也是可以久居的。因而,他决定“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柳宗元在距龙兴寺不远的潇水西岸的一条小河边买下一块荒地,在那里修筑起一座远离尘嚣的居所。
 
  那条小河名叫冉溪,又名染溪。柳宗元考证过它得名的由来。前者,因曾有冉姓人家在此居住;后者,溪水可用来染布。
 
  不过,自从柳宗元卜居溪畔到如今,它的名字叫愚溪。短短的愚溪只有几十里,却是一条流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河流。
 
  愚溪这个名字,是柳宗元所取。
 
  愚溪一带,不仅与永州之间隔着滔滔潇水,且素为荒山野岭,因而地价甚贱。这样,柳宗元购地建屋后,还花了不多的钱,就买下了周围的小山和山下的一眼泉水。他疏泉凿池,构亭起屋。荒山之中,竟然有了雅致的风景。
 
  柳宗元把冉溪改名愚溪后,还把小山命名为愚丘,泉水命名为愚泉,泉水流出的水沟命名为愚沟,水池命名为愚池,池中的小岛命名为愚岛,池子之东建有愚堂,池子之南建有愚亭。总而言之,在柳宗元小小的园子里,一切都以愚来命名。
 
  很显然,柳宗元是在借山水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他自称愚者,乃是对他所遭受的打击报复的反讽。他心里其实仍不服气。他以自嘲的方式,来嘲笑他的时代和那些所谓的聪明人。
 
  今天的愚溪,依旧如千年前那样幽深清凉,斗折蛇行的河道就从柳子庙前流过,在柳子街口的黄叶古渡注入潇水。逆溪行,夹岸翠竹绿树,老舍古桥,一派安详宁静的景象。
 
  从柳子街拐角处沿愚溪进入郊野,便是柳宗元昔年游玩过、赞美过,并因他的游玩与赞美而名声在外的西山、钴鉧潭、小石潭和西小丘——柳宗元历来为人传诵的《永州八记》中的前四记所描写的四个景点,都在愚溪之畔。
 
  那是元和四年秋天,柳宗元心境转好。个中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他渐渐适应了贬谪生活,另一方面,新来的刺史崔敏与他交情很深,对他多有照顾。同时,老友吴武陵和李幼清也于上一年贬到永州,与他来往颇多,他不再像从前那样孤独。
 
  总而言之,元和四年九月底,南方的永州不复夏日的暑热,而是一派秋高气爽。柳宗元坐在法华寺西亭里,远远地眺望江对岸那区苍翠的青峰。那就是永州城外的西山。
 
  次日,他游兴大起,带了一个仆人,一主一仆渡过河来,往西山而去。西山杂树丛生,只有一条采药人和猎人踩踏出来的小路。柳宗元二人沿溪而行,仆人在前面用刀砍去伸到路中间的草木,并放火烧掉过于茂盛的茅草,终于攀登到了西山之巅。
 
  在山顶,柳宗元自斟自饮,一直喝得脸色酡红,才兴尽而返。
 
  山溪深切,沿途分布着不少深潭。柳宗元在攀登西山时,注意到了这些水波不兴的碧绿深潭。故此,游罢西山后才几天,他又一次出游。这一次,他盘桓于钴鉧潭。钴鉧潭在西山西面,小溪自南向北而行,遇到山石,折而东流,形成一个水面十多亩的深潭。潭周全是树木,一条瀑布从高处落下。柳宗元在潭边行走时,滚珠溅玉的瀑布打湿了他的长袍。
 
  有意思的是,由于此后经常到钴鉧潭游玩,住在潭边的人都认识了他。有一天,有人敲门求见,说是钴鉧潭上那片土地的主人,因欠了不少债,想把那片土地卖掉,希望柳宗元能买下来。
  柳宗元问问价钱,很便宜,当即答应了。此后,他又请人加高了台面,修建了栏杆,并疏引瀑布,让瀑布直接落入潭中。
  以后几年的中秋之夜,柳宗元都约了朋友,带着酒菜,坐在钴鉧潭高处赏月。对此良辰美景,柳宗元感慨说:“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游钴鉧潭几天后,柳宗元又发现了另一处不错的景点。那就是西面距离钴鉧潭仅二十几步的小丘,柳宗元把它称为西小丘。小丘的确小得不能再小,还不到一亩。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竹树之下,全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像是一群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或是在山岩上攀爬的棕熊。
  风景很美,但杂乱无章,如果能修整一番就好了。柳宗元向从者感叹。从者找人一问,当地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想出售却没人买。柳宗元问价钱,回答说,只要四百文。柳宗元大喜过望,当即掏钱成交。
  随行的另外两个朋友向卖家借来工具,和柳宗元一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并点火将其烧掉,以便露出高大的树木和翠竹,以及那些模样奇特的石头。
  干完后,几个人都累了,他们各自选个地方,以头枕石,席地而卧。没有人说话,触目都是清幽秀丽的风景,满耳都是流水的潺潺之声。柳宗元感叹,其情其景,就是“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永州八记》所写的八个地方,在柳宗元之前,都是无人问津的野风景,或者说,这些野风景隐藏于深山老林中,根本就没有人去欣赏。是柳宗元发现了它们的美,并将其中一些地方买下来,除芜去秽,添亭加台。当柳宗元发现了永州山水之美,并把它们诉诸文字,永州山水也就远近闻名了。
  从那以后直到今天的一千多年间,大凡前往永州的人,都会到这些景点看看。从这一意义上说,柳宗元是永州山水的伯乐。可悲的是,柳宗元能以一双慧眼发现永州山水之美,但偌大的朝廷,却无人发现他的才华。永州的山水有伯乐,而永州的柳宗元没有伯乐。他只能像韩愈后来为他所作的墓志铭中说的那样:“故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柳州柳刺史
  永州十年后,朝廷将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召回长安。然而,仅仅月余,刘禹锡以语带讥讽的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次得罪执政者,诸人再次被贬。这一次,柳宗元的栖身之地是比永州更加僻远的柳州。不过,不再是编外闲员,而是有职有权的刺史。
  到达柳州后不久的一天,柳宗元登上城楼。群山如嶂,环拱着小小的、寂寞的城。凭栏远眺,江流曲折扬波,岭树弥空带雾。南方的夏日,天气说变就变,一会儿工夫,狂风裹挟着急雨扑面打来,天地间一片鸿蒙初辟的昏茫。
  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在骚人墨客心中投下的却是感时伤遇与忧谗畏讥。柳宗元又一次自伤身世,并想起同病相怜的刘禹锡、韩晔、韩泰和陈谏。他为此写下了一生中最知名的诗篇之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今天的柳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基地,是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国五大汽车城之一,舟车辐辏,商业繁荣。但是,1200多年前的柳宗元时代,柳州和永州一样,都是人烟稀少,地理偏僻的下州。《旧唐书·地理志》说,(柳州)“天宝元年,改为龙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柳州,以州界柳岭为名。旧领县四,天宝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三十二口,口一万一千五百五十。至京师水陆相乘五千四百七十里”。
  柳宗元在柳州生活了四年。四年间,他渐渐熟悉了原本陌生的柳州:陌生的山川,陌生的食物,陌生的口音,陌生的民俗……在诗文里,他记录下了这个斯时异常边远的下州风土人情: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当初在永州,柳宗元曾为难懂的方言发愁,几年后不但能听懂,而且听起来还有一种别样的亲切。现在到了柳州,又一次面临永州时的难题。更要命的是,与永州相比,柳州夷汉杂居,不仅语言不通,服饰看起来也怪模怪样的不习惯。
  “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葡萄”。比永州更南的柳州气候炎热,到处都分布着茂密的森林,黑暗的林子里,古怪而危险的蛇虫时有出没。
  “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由于生计困难,不少人起而为贼,绑票杀人,社会治安极坏。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最令柳宗元这样的北方人对南方丛林感到恐怖的,是传说中的瘴气。瘴气,词典里的解释是: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这种能令人致病的捉摸不透的气体,有可能来自高温下腐败的植物或是动物尸体。加之热带地区,蚊蚁飞舞,四处传播疟疾等疾病。
  在没有现代科学常识的古人看来,瘴气有如不可战胜的妖魔:“山妖水魅骑旋风,魇梦啮魂黄瘴中。”地方史料里,对瘴气的记载屡见不鲜,当然对它的威力也有着杯弓蛇影的恐惧:“山川盘郁,气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胪胀或盅。”
  因气候、饮食的诸多不适应,刚到柳州不久,柳宗元就接连生病。先是生了怪疮,差点为之丧生,像是从鬼的魔爪中逃得一条性命。接着又得了霍乱,肚子里像谁在用刀戟乱搅。虽然不过四十多一点点,竟然就须发皆白了。柳宗元在诗里苦不堪言地写道:奇疮钉骨状如箭,鬼手脱命争纤毫。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
  尽管“柳州时代”已进入柳宗元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并且故乡邈远,前途绝望,身体欠佳,但柳宗元却比在永州更快地适应了贬谪生活——或许,正因为有永州十年打下的基础吧?他本是个严肃的人,这时候也常常自黑自嘲,他写诗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朝廷把我派到柳州当刺史,大概是因为我姓柳吧?那我该到柳江边多种些柳树。
  不过,自嘲之后,他笔锋一转,重又变得严肃: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他用周公当年手植甘棠,后人因怀其德而不忍剪伐的故事,表面上惭愧自己没有像周公那样造福于民,实则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示要忠于职守,仁政为民,以便惠化相传。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但事实上,有时候却是哀莫大于心不死。贬谪永州的最初几年,痛苦和悲愤像两条小蛇,无休无止地咬噬着柳宗元的心。其原因,就是他对朝廷心未死。他还时常幻想一纸诏命,东山再起,不仅回到长安,还要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实现历代中国文人的梦想,也就是杜甫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然而,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带来的就是心不死的痛苦。
  贬谪柳州,柳宗元心已死。他知道,他永远不可能真正获得朝廷,获得唐宪宗和武元衡等人的谅解,万山丛中的柳州,将是他命中的归宿。
  既然命运不可更改,那么痛苦也好,悲愤也罢,都无济于事。与其沉浸在恒久的痛苦与悲愤中,不如努力让自己活得快乐。况且,与永州时的有职无权不同,如今,毕竟是正四品的刺史,是柳州的最高长官。那么,或许可以用手中的权力,尽最大可能地造福于当地民众。
  中唐时期,南方——包括永州和柳州在内的广大地区——普遍存在着贩卖人口为奴的现象。据柳宗元考察,当地人往往要生许多儿女,到了孩子换乳牙的年龄,父亲或兄长就把他卖给人贩子,到大户人家做奴隶。奴隶地位极低,“鞭笞役使,至死乃休”。有些家庭没有自家儿女可卖,就暗中掠卖他人子女。
  早在永州时,有一年,曾在桂管观察使颜证手下任职的杜周士路过永州,闲谈时,杜周士给柳宗元讲了一个被绑架的少年智杀两个强盗的故事——也就是如今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童区寄传》。
  在永州,柳宗元虽然注意到了蓄奴和掠卖人口的社会怪象,并认识到其存在乃是官员不作为,“是其不为政邪”。但他有职无权,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写下一篇《童区寄传》来揭露黑暗现实。等到柳宗元贬往柳州,他的职务是刺史,是这个当时只有一万多人口的边远州府的一把手。这样,就有机会着手解决奴隶问题了。
  柳宗元发现,柳州的奴隶大多源于民间借贷。穷人向富人借了高利贷,一旦没法偿还,利息超过本金时,就只能到富人家里当奴隶。为此,柳宗元规定:已经卖身为奴的人,按他在富人家里的服务时间计算酬劳,等到报酬和所负债务相当时,就永远终止主奴关系。
  柳宗元的新政,不仅使许多穷人重获自由,等到韩愈任袁州刺史时,也采取了相同措施,从而泽被更多底层民众。
  柳州边远落后,民众非常迷信。比如,多年以来,当地人从不打井,固执地认为打井会破坏地脉,从而惹来土地爷的责怪,降下瘟疫。为此,民众只好带着瓶瓶罐罐到江里去打水。有的地方江岸很陡,到了干旱时节,要走几里路才能打到水;而到了雨季,小路又陡又滑,轻则摔烂瓶罐,重则摔成伤残。
  柳宗元从公帑里拨出一笔钱,作为打井的专项资金。他首先在离江最远,吃水最困难的城北打井。负责打井的工人叫蒋晏,统筹此事的是谈康和米景两人。将近一个月时间后,打井成功,井深“八寻二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3米左右。柳宗元亲自为这眼井写下了《井铭》:盈以其神,其来不窮,惠我局之人。喉!畴肯似於政,其来日新。
  柳宗元自嘲因为姓柳,就该到柳州当刺史种柳树。事实上,他在柳州时,真的种过不少柳树。群山中的柳州由于人口稀少,杂树野草,绵绵而生。柳宗元令人砍伐后,另行栽种了大量姿态婀娜的柳树。
  多年以后,当柳宗元早已不在人间,在柳州,纪念他的庙宇还在,他当年下令种植的柳树更是粗壮高大。为此,当地人作歌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株柳拂天”。
  想想当年柳宗元在诗里对周公手植甘棠而民怀其德不伐的感叹,如同周公一样,柳宗元的柳树也成为人民怀念他的信物。
  柳树之外,柳宗元还引种了另一种植物,那就是黄柑。
  黄柑又叫皱巴柑、玛瑙柑,是橘橙的天然杂交种,它不仅口感好,还可入药,能止咳、补胃、生津、降火,在中国已有超过1700年的种植史。
  大约是受热爱医术的刘禹锡影响,同时还因自己体弱多病,长年药不离手,在永州,柳宗元就在自家庭院里种了不少药用植物。到了柳州,一复如此。他在柳州城西北角的公用地上,种植了两百多株黄柑,并作诗以纪: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不过,黄柑需要四年左右才能挂果。四年以后,柳宗元已经溘然长逝。当黄柑挂满枝头时,种树的人却没福享用它了。
  柳州城既小又破,柳宗元到任后,整治了柳州的街道和寺庙、文庙等公共建筑。为了整治街道,他种植了大量柳树,柳树之外,还种植了几万株南方最易生长的竹子,填平了密布的坑洞;“城郭巷道,皆使端正”。文庙的修复同时也是文化的复苏。柳宗元以修复文庙为契机,兴学校,办教育,力求“人云其陋,而本于儒,孝父事君,言及礼义”。
  流贬柳州,是柳宗元的不幸;但对柳州这座城市,却是天大的幸事。幸与不幸之间,在后人眼里,柳宗元渐渐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他去世三年后,怀念他的柳州吏民在他经常游历的罗池旁边,为他修建了寺庙。宋朝时,他被追封为文惠侯。这座寺庙,便称为柳侯祠。
  今天的柳侯祠已扩建为一座花木扶疏的公园。在柳宗元塑像的注视下,人来人往,花开花谢……
  柳宗元贬居永州次年,一向温暖的永州降了一场大雪。
  大雪纷纷扬扬,直落到天地间一片素白。
  长期生活在北方的柳宗元,对雪自然不陌生。不过,温暖的南方也降这样的大雪,却罕见而意外。
  大雪之后,天地清寂,远山近水,全都笼罩在一片银色中。
  柳宗元信步走出龙兴寺,沿着潇水漫步。
  四处杳无人迹,这样的雪天,人们都躲在家里,没人愿意出来。不仅没有人,昔日里到处都能看到的成群结队的鸟儿,这时候也见不到哪怕一只。
  潇水静水深流,雪花落进江面,寂然无声地消失。南方的雪再大,也不可能把江面封冻。江面上看不到一只船。原本川流不息的商船和渔船,此时早就躲进了避风的港湾。
  转过山口,柳宗元眼前一亮,他看到宽阔的潇水上,竟然停泊着一条小小的渔船。渔船在江面轻轻晃动,船头,一个人正在钓鱼。那是一个年迈的老人,身上披着蓑衣,头上戴着竹笠,手中握着钓竿。
  柳宗元看了很久,水中的浮标依旧一动不动。
  没有鱼上钩。
  但老渔翁依旧执着地坐在船头,任由越飞越大的雪花把他的身体渐渐变成白色。
  他钓的难道真的是鱼吗?他钓的明明是孤独与倔强啊。
  风雪中,柳宗元回到龙兴寺。寺里,和尚们的诵经声轻柔漂浮,也像从天而降的雪花。柳宗元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首只有二十个字却流传千古的小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如果把它看成一首藏头诗,柳宗元写的是:千万孤独。
  从冠盖满京华的长安贬到山遥水远的永州,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柳宗元感受到了无边无际的千万孤独。以后,这孤独将伴随他终生。而与孤独作战,也将是他终生的宿命。在孤独的宿命中,他努力寻找并创造生命的意义。于是,千年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位清瘦的智者和仁者,也看到了文字的光芒与力量。
 
每当浪潮来临的时候
每当浪潮来临的时候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人们更加注重个体感受,也更懂得寻找到自己合适的站位。大家不再抱怨,反而是在认同了这个社会运转的某些规律之后,有了更平淡、从容甚至宽容的心态。不用某个词、某个符号,某种属性、某个阶层来命名自己,是个体觉醒的标志

  未来,人们将会带着点困惑、带着点新鲜、带着永不消失的希望感,来面对世界、生活的变化

  韩浩月


  “每当浪潮来临的时候,你会不会也伤心?”当新裤子乐队在2019年《乐队的夏天》唱出这句歌词,人们久违地感受到了音乐扑面而来的时代质感。“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新裤子又在另外一首歌里这样唱。像新裤子这样已经有二三十年“历史”的乐队,仍然能够在当下再次“翻红”的人还有多少?没人给出答案。

  2019年12月的一天,“最尴尬的知识分子”许知远出现在淘宝第一女主播薇娅的直播间。当薇娅告诉他短短几分钟里已经帮他卖出去6500本“单向街日历”时,许知远发出了难以置信的感慨。同样,冯小刚导演也来到了薇娅的直播间,17万张电影票被一抢而空。这种商业渠道乃至消费习惯的巨大变化,很不为太多年龄超过40岁的人所知道。

  名字被脱口秀选手卡姆读成“掌勺刚”的中国传媒大学博导张绍刚,在2019年12月下旬《吐槽大会》第四季的节目中,发出了与许知远类似的惊诧。这一期的主咖是英雄联盟项目电子竞技选手、游戏主播第一人PDD刘谋。在刘谋就座之后,张绍刚发出了大意为这样的感慨:不求节目请来的主咖名气有多大,好歹自己能认识就行。当然,这只是一句具有“张绍刚特色”的幽默吐槽,但事实却是,不同年龄群、不同领域之间的鸿沟,开裂得越来越深,这让许多人由衷地产生这样的认识:时代真的变了,这是创造奇迹乃至于“神迹”的时代,而且,他们的创造方式,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一个男生卖口红,并且是在直播间面对400万网友当众涂抹试用,这在前互联网时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十年前互联网上也是神人辈出,他们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可以出丑,但却不约而同地恪守着某些边界不去突破。李佳琦一次直播可以带货350万,这不仅是一个销售奇迹,也是消费理念的一个巨大转折,在李佳琦以及众多主播身上,可以观察到庞大的新一代群体思想精神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他们拥有了全新的价值观,并且身体力行地去颠覆传统,他们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化,理直气壮地把“无用”变成“有趣”。

  这一年,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二月份公映的《流浪地球》总票房46.55亿,雄踞全年全球票房排行榜第四名,七月份公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再破纪录,票房高达49.75亿,但这两部电影的导演,不是张艺谋、陈凯歌,而是郭帆、饺子,这两位都不是学院派,甚至专业出身与电影没有任何关系。在这两部电影公映之前,没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即便拍片的投资方,恐怕在做决定时做梦也不会想到,如此籍籍无名的新导演,不但拥有了国内顶尖导演无法实现的票房数字,也做到了世界级导演在中国所不能达到的影响。

  在这年,把握住时代脉搏的代表性事件,莫不过国庆档的三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片携手创造了50亿票房。中国电影数年来的追求,在2019年实现重大突破,接近于打通了想象力、技术呈现与情感触碰等层面的隔阂,使影片显得既好看又完整。在叙事角度上,也真正做到了降低姿态,以小视角切入展现大格局,以朴素的情怀展示宏大的精神,而三部电影的成功,恰是一种集体心态的体现。

  网络视频博主李子柒,在拥有海外700万粉丝之后,被誉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张名片。李子柒突然之间的“国际化”,在于她无形当中契合了中外网民的一些有关人生、有关生活的渴望。她呈现出来的视频内容,带有足够多的“童话色彩”,既朦胧又真实。这种“童话色彩”的形成,在于她是现代生活的反叛者,是科技、智能的抵抗者,是传统文化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守卫者。

  曾经敏锐的80后一代进入了中年,面对一堆流量明星,他们不免脸盲,但当心目中的偶像周杰伦面对新星的竞争时,80后采取一种保守、笨拙但又执着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中流砥柱地位,以投票打榜的方式帮助周杰伦登顶超话榜首。80后群体曾在非议与轻看中成长,互联网平台给与了他们成为主流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又迅速把阵地交给了90后乃至00后、10后们。80后面对舆论场上的焦点转移,并没有感到失落,他们像上一代人那样默默地把重心转向生活,帮助周杰伦超话登顶,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带有文化意味的青春集体祭奠。

  在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个十年,以电视台中的《超级女声》、网络上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为代表的草根名人,创造了独特的草根文化。作为一种不规律的、没有标准可言的社会现象,草根文化生机勃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直到今天,草根精神仍然在无形中影响着网民的言行。但清晰可见的是,在当下的互联网平台乃至社交舆论圈层,草根精神在下沉,或者说,草根精神成了网民面孔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网络用户的脸上,出现了一种此前多年并没有出现过的表情。

  似乎没法找到一个确切的关键词来形容这样的变化,难道把当下的这种状况称之为“新草根时代”吗?显然不准确。再有草根网友用以前的方式“一夜成名”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会招惹来群嘲。草根精神当中最具价值的那部分,也失去了锋芒。人们更加注重个体感受,也更懂得寻找到自己合适的站位。大家不再抱怨,反而是在认同了这个社会运转的某些规律之后,有了更平淡、从容甚至宽容的心态。不用某个词、某个符号,某种属性、某个阶层来命名自己,是个体觉醒的标志。

  以前的草根明星,是网民有意制造出来的,而现在诸如薇娅、李佳琦、李诞、郭帆、饺子等这样的销售明星、综艺达人、商业片导演,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出来的,他们的成功,带有必然性与正当性,如姜文在拍摄《让子弹飞》时所说的一句话,“站着把钱挣了”。这些家庭出身平淡无奇、没有任何骄人背景的新公众人物群体的兴起,从中能看到中国商业环境、文化气氛、精神价值等宏大领域悄悄发生的不可阻挡的裂变,风口、幸运儿、机缘等这些,不再是解释“成功”的关键词。

  浮躁、焦虑,是过去几年特别流行的词。在进入碎片化时期之后,浮躁已经是一种常态。而焦虑一直是现代社会的标配,但也会因为人们重燃新的向往而被稀释。

  我会选择“裂变”作为2019年的一个关键词。未来,人们将会带着点困惑、带着点新鲜、带着永不消失的希望感,来面对世界、生活的变化。面对变化,有人站在了合适的时间点与位置,成为了风云人物,而必然有人因为拒绝停留在一个安全圈与舒适圈边上,发出一声长长的喟叹。

 
千万孤独
千万孤独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柳州柳宗元衣冠冢。聂作平摄
 
 
  ▲永州愚溪。 聂作平摄
 
  (上接10版)


  有意思的是,由于此后经常到钴鉧潭游玩,住在潭边的人都认识了他。有一天,有人敲门求见,说是钴鉧潭上那片土地的主人,因欠了不少债,想把那片土地卖掉,希望柳宗元能买下来。

  柳宗元问问价钱,很便宜,当即答应了。此后,他又请人加高了台面,修建了栏杆,并疏引瀑布,让瀑布直接落入潭中。

  以后几年的中秋之夜,柳宗元都约了朋友,带着酒菜,坐在钴鉧潭高处赏月。对此良辰美景,柳宗元感慨说:“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游钴鉧潭几天后,柳宗元又发现了另一处不错的景点。那就是西面距离钴鉧潭仅二十几步的小丘,柳宗元把它称为西小丘。小丘的确小得不能再小,还不到一亩。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竹树之下,全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像是一群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或是在山岩上攀爬的棕熊。

  风景很美,但杂乱无章,如果能修整一番就好了。柳宗元向从者感叹。从者找人一问,当地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想出售却没人买。柳宗元问价钱,回答说,只要四百文。柳宗元大喜过望,当即掏钱成交。

  随行的另外两个朋友向卖家借来工具,和柳宗元一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并点火将其烧掉,以便露出高大的树木和翠竹,以及那些模样奇特的石头。

  干完后,几个人都累了,他们各自选个地方,以头枕石,席地而卧。没有人说话,触目都是清幽秀丽的风景,满耳都是流水的潺潺之声。柳宗元感叹,其情其景,就是“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永州八记》所写的八个地方,在柳宗元之前,都是无人问津的野风景,或者说,这些野风景隐藏于深山老林中,根本就没有人去欣赏。是柳宗元发现了它们的美,并将其中一些地方买下来,除芜去秽,添亭加台。当柳宗元发现了永州山水之美,并把它们诉诸文字,永州山水也就远近闻名了。

  从那以后直到今天的一千多年间,大凡前往永州的人,都会到这些景点看看。从这一意义上说,柳宗元是永州山水的伯乐。可悲的是,柳宗元能以一双慧眼发现永州山水之美,但偌大的朝廷,却无人发现他的才华。永州的山水有伯乐,而永州的柳宗元没有伯乐。他只能像韩愈后来为他所作的墓志铭中说的那样:“故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柳州柳刺史


  永州十年后,朝廷将柳宗元和刘禹锡等人召回长安。然而,仅仅月余,刘禹锡以语带讥讽的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次得罪执政者,诸人再次被贬。这一次,柳宗元的栖身之地是比永州更加僻远的柳州。不过,不再是编外闲员,而是有职有权的刺史。

  到达柳州后不久的一天,柳宗元登上城楼。群山如嶂,环拱着小小的、寂寞的城。凭栏远眺,江流曲折扬波,岭树弥空带雾。南方的夏日,天气说变就变,一会儿工夫,狂风裹挟着急雨扑面打来,天地间一片鸿蒙初辟的昏茫。

  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在骚人墨客心中投下的却是感时伤遇与忧谗畏讥。柳宗元又一次自伤身世,并想起同病相怜的刘禹锡、韩晔、韩泰和陈谏。他为此写下了一生中最知名的诗篇之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今天的柳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基地,是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国五大汽车城之一,舟车辐辏,商业繁荣。但是,1200多年前的柳宗元时代,柳州和永州一样,都是人烟稀少,地理偏僻的下州。《旧唐书·地理志》说,(柳州)“天宝元年,改为龙城郡。乾元元年,复为柳州,以州界柳岭为名。旧领县四,天宝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三十二口,口一万一千五百五十。至京师水陆相乘五千四百七十里”。

  柳宗元在柳州生活了四年。四年间,他渐渐熟悉了原本陌生的柳州:陌生的山川,陌生的食物,陌生的口音,陌生的民俗……在诗文里,他记录下了这个斯时异常边远的下州风土人情: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当初在永州,柳宗元曾为难懂的方言发愁,几年后不但能听懂,而且听起来还有一种别样的亲切。现在到了柳州,又一次面临永州时的难题。更要命的是,与永州相比,柳州夷汉杂居,不仅语言不通,服饰看起来也怪模怪样的不习惯。

  “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葡萄”。比永州更南的柳州气候炎热,到处都分布着茂密的森林,黑暗的林子里,古怪而危险的蛇虫时有出没。

  “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由于生计困难,不少人起而为贼,绑票杀人,社会治安极坏。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最令柳宗元这样的北方人对南方丛林感到恐怖的,是传说中的瘴气。瘴气,词典里的解释是: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这种能令人致病的捉摸不透的气体,有可能来自高温下腐败的植物或是动物尸体。加之热带地区,蚊蚁飞舞,四处传播疟疾等疾病。

  在没有现代科学常识的古人看来,瘴气有如不可战胜的妖魔:“山妖水魅骑旋风,魇梦啮魂黄瘴中。”地方史料里,对瘴气的记载屡见不鲜,当然对它的威力也有着杯弓蛇影的恐惧:“山川盘郁,气聚不易疏泄,故多岚雾作瘴,人感之多病胪胀或盅。”

  因气候、饮食的诸多不适应,刚到柳州不久,柳宗元就接连生病。先是生了怪疮,差点为之丧生,像是从鬼的魔爪中逃得一条性命。接着又得了霍乱,肚子里像谁在用刀戟乱搅。虽然不过四十多一点点,竟然就须发皆白了。柳宗元在诗里苦不堪言地写道:奇疮钉骨状如箭,鬼手脱命争纤毫。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

  尽管“柳州时代”已进入柳宗元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并且故乡邈远,前途绝望,身体欠佳,但柳宗元却比在永州更快地适应了贬谪生活——或许,正因为有永州十年打下的基础吧?他本是个严肃的人,这时候也常常自黑自嘲,他写诗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朝廷把我派到柳州当刺史,大概是因为我姓柳吧?那我该到柳江边多种些柳树。

  不过,自嘲之后,他笔锋一转,重又变得严肃: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荫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他用周公当年手植甘棠,后人因怀其德而不忍剪伐的故事,表面上惭愧自己没有像周公那样造福于民,实则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示要忠于职守,仁政为民,以便惠化相传。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但事实上,有时候却是哀莫大于心不死。贬谪永州的最初几年,痛苦和悲愤像两条小蛇,无休无止地咬噬着柳宗元的心。其原因,就是他对朝廷心未死。他还时常幻想一纸诏命,东山再起,不仅回到长安,还要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实现历代中国文人的梦想,也就是杜甫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然而,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带来的就是心不死的痛苦。

  贬谪柳州,柳宗元心已死。他知道,他永远不可能真正获得朝廷,获得唐宪宗和武元衡等人的谅解,万山丛中的柳州,将是他命中的归宿。

  既然命运不可更改,那么痛苦也好,悲愤也罢,都无济于事。与其沉浸在恒久的痛苦与悲愤中,不如努力让自己活得快乐。况且,与永州时的有职无权不同,如今,毕竟是正四品的刺史,是柳州的最高长官。那么,或许可以用手中的权力,尽最大可能地造福于当地民众。

  中唐时期,南方——包括永州和柳州在内的广大地区——普遍存在着贩卖人口为奴的现象。据柳宗元考察,当地人往往要生许多儿女,到了孩子换乳牙的年龄,父亲或兄长就把他卖给人贩子,到大户人家做奴隶。奴隶地位极低,“鞭笞役使,至死乃休”。有些家庭没有自家儿女可卖,就暗中掠卖他人子女。

  早在永州时,有一年,曾在桂管观察使颜证手下任职的杜周士路过永州,闲谈时,杜周士给柳宗元讲了一个被绑架的少年智杀两个强盗的故事——也就是如今收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童区寄传》。

  在永州,柳宗元虽然注意到了蓄奴和掠卖人口的社会怪象,并认识到其存在乃是官员不作为,“是其不为政邪”。但他有职无权,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写下一篇《童区寄传》来揭露黑暗现实。等到柳宗元贬往柳州,他的职务是刺史,是这个当时只有一万多人口的边远州府的一把手。这样,就有机会着手解决奴隶问题了。

  柳宗元发现,柳州的奴隶大多源于民间借贷。穷人向富人借了高利贷,一旦没法偿还,利息超过本金时,就只能到富人家里当奴隶。为此,柳宗元规定:已经卖身为奴的人,按他在富人家里的服务时间计算酬劳,等到报酬和所负债务相当时,就永远终止主奴关系。

  柳宗元的新政,不仅使许多穷人重获自由,等到韩愈任袁州刺史时,也采取了相同措施,从而泽被更多底层民众。

  柳州边远落后,民众非常迷信。比如,多年以来,当地人从不打井,固执地认为打井会破坏地脉,从而惹来土地爷的责怪,降下瘟疫。为此,民众只好带着瓶瓶罐罐到江里去打水。有的地方江岸很陡,到了干旱时节,要走几里路才能打到水;而到了雨季,小路又陡又滑,轻则摔烂瓶罐,重则摔成伤残。

  柳宗元从公帑里拨出一笔钱,作为打井的专项资金。他首先在离江最远,吃水最困难的城北打井。负责打井的工人叫蒋晏,统筹此事的是谈康和米景两人。将近一个月时间后,打井成功,井深“八寻二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3米左右。柳宗元亲自为这眼井写下了《井铭》:盈以其神,其来不窮,惠我局之人。喉!畴肯似於政,其来日新。

  柳宗元自嘲因为姓柳,就该到柳州当刺史种柳树。事实上,他在柳州时,真的种过不少柳树。群山中的柳州由于人口稀少,杂树野草,绵绵而生。柳宗元令人砍伐后,另行栽种了大量姿态婀娜的柳树。

  多年以后,当柳宗元早已不在人间,在柳州,纪念他的庙宇还在,他当年下令种植的柳树更是粗壮高大。为此,当地人作歌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馆依然在,千株柳拂天”。

  想想当年柳宗元在诗里对周公手植甘棠而民怀其德不伐的感叹,如同周公一样,柳宗元的柳树也成为人民怀念他的信物。

  柳树之外,柳宗元还引种了另一种植物,那就是黄柑。

  黄柑又叫皱巴柑、玛瑙柑,是橘橙的天然杂交种,它不仅口感好,还可入药,能止咳、补胃、生津、降火,在中国已有超过1700年的种植史。

  大约是受热爱医术的刘禹锡影响,同时还因自己体弱多病,长年药不离手,在永州,柳宗元就在自家庭院里种了不少药用植物。到了柳州,一复如此。他在柳州城西北角的公用地上,种植了两百多株黄柑,并作诗以纪: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不过,黄柑需要四年左右才能挂果。四年以后,柳宗元已经溘然长逝。当黄柑挂满枝头时,种树的人却没福享用它了。

  柳州城既小又破,柳宗元到任后,整治了柳州的街道和寺庙、文庙等公共建筑。为了整治街道,他种植了大量柳树,柳树之外,还种植了几万株南方最易生长的竹子,填平了密布的坑洞;“城郭巷道,皆使端正”。文庙的修复同时也是文化的复苏。柳宗元以修复文庙为契机,兴学校,办教育,力求“人云其陋,而本于儒,孝父事君,言及礼义”。

  流贬柳州,是柳宗元的不幸;但对柳州这座城市,却是天大的幸事。幸与不幸之间,在后人眼里,柳宗元渐渐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他去世三年后,怀念他的柳州吏民在他经常游历的罗池旁边,为他修建了寺庙。宋朝时,他被追封为文惠侯。这座寺庙,便称为柳侯祠。

  今天的柳侯祠已扩建为一座花木扶疏的公园。在柳宗元塑像的注视下,人来人往,花开花谢……


  柳宗元贬居永州次年,一向温暖的永州降了一场大雪。

  大雪纷纷扬扬,直落到天地间一片素白。

  长期生活在北方的柳宗元,对雪自然不陌生。不过,温暖的南方也降这样的大雪,却罕见而意外。

  大雪之后,天地清寂,远山近水,全都笼罩在一片银色中。

  柳宗元信步走出龙兴寺,沿着潇水漫步。

  四处杳无人迹,这样的雪天,人们都躲在家里,没人愿意出来。不仅没有人,昔日里到处都能看到的成群结队的鸟儿,这时候也见不到哪怕一只。

  潇水静水深流,雪花落进江面,寂然无声地消失。南方的雪再大,也不可能把江面封冻。江面上看不到一只船。原本川流不息的商船和渔船,此时早就躲进了避风的港湾。

  转过山口,柳宗元眼前一亮,他看到宽阔的潇水上,竟然停泊着一条小小的渔船。渔船在江面轻轻晃动,船头,一个人正在钓鱼。那是一个年迈的老人,身上披着蓑衣,头上戴着竹笠,手中握着钓竿。

  柳宗元看了很久,水中的浮标依旧一动不动。

  没有鱼上钩。

  但老渔翁依旧执着地坐在船头,任由越飞越大的雪花把他的身体渐渐变成白色。

  他钓的难道真的是鱼吗?他钓的明明是孤独与倔强啊。

  风雪中,柳宗元回到龙兴寺。寺里,和尚们的诵经声轻柔漂浮,也像从天而降的雪花。柳宗元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首只有二十个字却流传千古的小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如果把它看成一首藏头诗,柳宗元写的是:千万孤独。

  从冠盖满京华的长安贬到山遥水远的永州,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柳宗元感受到了无边无际的千万孤独。以后,这孤独将伴随他终生。而与孤独作战,也将是他终生的宿命。在孤独的宿命中,他努力寻找并创造生命的意义。于是,千年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位清瘦的智者和仁者,也看到了文字的光芒与力量。

 
品味津门
品味津门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梁启超纪念馆内的梁启超雕像及故居。新华社发
 
▲“天津之眼”摩天轮夜景。
 
  
 
  
 
  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本报记者白佳丽
 

 
  2019年12月23日,作为一个在史料中可以查到明确建立时间的城市,天津卫迎来建城615周年。
 
  拱卫京城、面向大海的特殊位置,使始建于明朝的天津成为中国汲取世界近代文明的窗口。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天津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引领风气之先,东西方文明在这里碰撞与交融,形成了天津独特的韵味。
 
  在这里,五大道的古老建筑与滨海新区的现代感建筑相映成趣,弄堂里雅俗共赏的相声,洋房里独具风味的酒吧,码头文化与西方文明交融,名人文化和商业文化并存,形成了独属天津的海派文化。
 
  中国天津,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开放城市和工商业城市,究竟魅力何在?
 
漕运兴而天津起


 
  天津海河之上,一座摩天轮跨河而起。
 
  入夜,严冬时节,记者坐在摩天轮上俯瞰津门霓虹闪烁,耳畔是外乡人热切的讨论,脚下的海河涤荡远去,天津卫的故事,似乎开始随时间倒转,电影般播映。
 
  这座被称为“天津眼”的摩天轮,如今已是天津重要地标,大多游客的朋友圈里都能寻见它的容貌。而它所在的“三岔河口”,便是老天津兴起之地。
 
  天津,简称“津”,也称“津沽”“津门”。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即位后,为纪念由此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
 
  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天津成为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
 
  天津因隋唐大运河而诞生,也因大运河而闻名。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和其他两条自然运河汇成“三岔河”,天津因此成为海运交通的中心枢纽。
 
  天津漕运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曹魏时期,为北征乌桓,曹操在今天津一带开挖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等三条运河。
 
  608年,隋炀帝开挖途经今天津静海区独流镇的永济渠,金朝时天津真正成为漕运枢纽和首都门户,永济渠被称为“御河”。
 
  1421年,明朝迁都北京,大运河全线贯通。每年运往北京的漕粮多达五、六百万石,朝廷特许漕船附载南北方土特产品。
 
  清代的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经济命脉,除大量粮食经运河运往北京外,南北方土特产品、丝绸、建材等成为运河运输的重要物资,天津成为大运河中转枢纽。
 
  随着开埠,晚清时期的天津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海河逐渐取代运河功能,成为河海运输的重要通道,坐拥渤海、大运河、永定河、潮白河、海河水系构成的水运网络,加之地处北京东段咽喉门户要地,天津最终成为“九河津要,七省通行”的重镇。
 
  天津,从燕赵文化走来,因河海运输而兴,孕育出包容大度、善利万物的水一般的城市个性。
 
  关于天津的修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明朝刘伯温修建了北京城后,看到北京三面环山,惟独南侧一马平川,好像营门大敞,这让刘伯温陷入苦恼之中。后来,他四处勘察,发现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是水陆要冲,盐粮集散之地,正好拱卫京门,便决定在这里也筑一座城。
 
  一天夜里,他走到三岔河口以南的地方,突然看到前边不远处有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背朝他坐在地上。这人坐着也足有两三丈高,头上金盔,身上金甲,原来是一个金甲神!
 
  刘伯温正诧异之间,金甲神忽地化作一缕轻烟,眨眼间无影无踪。刘伯温立即命人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挖掘,挖着挖着,铁锨碰到了一件硬东西,不一会儿,在东西南北四个角上各挖到一块二尺见方的金砖。
 
  他下令在金甲神打坐的地方,盖起一座三层高的鼓楼,楼开四门,名曰:“拱北”“定南”“镇东”“安西”。接着以鼓楼为中心,建筑了一座长方形的城垣,恰似一只巨大的算盘,这就是后来的天津城。
 
活的中国近代史


 
  唐朝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咏唱的“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在《登盘山绝顶》中抒发“但使雕戈销杀气,何妨白发老边才”的诗句,不禁让人遥想天津金戈铁马、沙场鏖战的过往。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津和中国的许多大事件连接在一起,成为一部鲜活的中国近代史。
 
  走进临近春节的天津西站,人潮涌动更胜平日。巨大的拱顶之下,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津保铁路等交会于此。
 
  而来往的匆匆旅客并不知道,这座现代感十足的车站,作为最早连接中国南北干线铁路的车站和国际通关口岸站,见证了中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的风云变幻。
 
  天津义和团运动,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和世界。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大批义和团在天津遍设盟誓的“坛口”。那年6月,天津义和团已达四五万人,设立三百多个“坛口”,并一举焚烧租界以外的全部教堂。
 
  6月10日,英国驻大沽口舰队司令西摩尔率领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侵略军组成的八国联军,从天津租界出发,分乘火车向北京进发。
 
  天津义和团得知消息,奔赴铁路沿线,分段拆毁铁路,顽强阻击,迫使八国联军又撤回天津租界。
 
  天津义和团还与清军一起,奋力围攻八国联军屯兵地点——法租界的紫竹林,展开了激战。这时,八国联军增援部队攻陷了大沽口,登陆后大批进入天津租界,并向天津城发动进攻。镇守天津的直隶提督聂士成率领清军,与八国联军殊死搏斗,壮烈牺牲。
 
  八国联军随后攻占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耻辱的《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早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一场以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科技为中心的洋务运动,在中国逐渐展开。
 
  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洋务运动以“自强”为目标,起步于兴办军事工业,又围绕军事工业兴办民用工业和其他行业。作为京畿门户的天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首当其冲地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枢纽。
 
  1870年,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作为中国洋务运动最有影响的人物,李鸿章坐镇天津,办“洋务”时间最长,数量也最多。
 
  洋务运动期间,设立了天津机器局,包括东局和西局,分别坐落城东贾家沽和城南海光寺。天津机器局经李鸿章屡次扩建,成为包括火药、冶炼、机器制作等在内的联合企业,生产火药、枪炮、子弹、水雷等,供给水陆两军,规模在北方首屈一指,天津近代工业由此开端。
 
  在洋务运动中创建的北洋海军,指挥中枢和保障基地也都设在天津。并设有机械局、营务处、海防、储药施医总医院等机构。此外,还在天津兴建大沽船坞,这是北方最早的船舶修理厂,承修北洋海军各种舰船,装配和制造各种军用轮船。
 
  1880年,天津水师学堂建成,为北洋海军培养人才。1885年,天津武备学堂建成,这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为北洋陆军培养了大批骨干。
 
  小站,是近代中国军队的发祥地。从1875年李鸿章遣淮军在天津南部小站镇设“亲”字营开始,到胡燏棻、袁世凯奉旨督练新建陆军,小站练兵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小站镇,造就了中国第一支按近代军制组建、用近代武器装备、具有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的新式陆军,实现了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这个小镇,从名不见经传从此名扬海内外。
 
  从1895年开始,欧美各国编印世界地图时,都将小站镇标注其中,小站镇成为西方列强一直关注的目标。
 
  从小站练兵的兵营中,走出了4位中华民国大总统和1位行使大总统职权的临时执政,他们是先后任临时大总统、大总统的袁世凯,大总统冯国璋,大总统徐世昌,大总统曹锟,行使大总统职权的临时执政段祺瑞。
 
  此外,从小站练兵的兵营中,还走出9位中华民国总理和34位督军。
 
  在中国数万个小镇中,出现中国近代历史上这么多的显赫人物,唯独小站镇才有。
 
  如今的小站,叱咤风云的历史已然远去,缩影在兴建的小站练兵园中,这个遗址与主题公园、博物馆的结合体,迎接着现代的人们回眸窥见飞扬的过往。而练兵园之外,工业园、养老院、现代设施农业依次排布,汇成一幅当代人的生活图景。
 
名流际会天津卫


 
  漫步五大道,轻易便能见到,建筑师的奇妙构想如何在此成真,抬眼是一座巴洛克式的洋房,再一转身却是中国古典的庭院。悠悠吟歌的酒吧、布置精巧的咖啡厅,甚至一间收藏马克杯与碗盘的小店,都恰恰好地“安顿”其间。记者看到,即使冬日风吹瑟瑟,依旧有游客流连穿行。
 
  当拿起手机搜索这些建筑曾经的主人时,不禁浮想联翩,那些被载入历史的名人际会于此,怕是此地的每一扇窗口里,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每一个居所,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些小洋楼,就这样见证着近代政治的波诡云谲。
 
  回看历史,近代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果真大抵都到过天津,或与之产生过交集。
 
  作为北京的门户、天然良港,让天津形成了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口,也催生了早期工业的萌芽,1840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各国列强对天津的垂涎昭然若揭。
 
  这主要得益于天津在北方特有的门户位置和优越的地理条件。由于天津港是天然良港,同时又具“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之利,在经济上向内陆发展的腹地非常广阔,从而形成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口,早期工业的萌芽在此生根,使天津成为华北乃至中国工业的摇篮,现今坐落在运河边上的三条石地区就是中国铸铁和机器制造业的发源地。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天津被迫开埠,各国列强争先恐后把天津作为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和输出资本的重要基地,并先后强划15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租界,成为独立于中国行政和法律之外的“国中之国”,面积之大、涉及国家之多、历时之长,在全国“首屈一指”。
 
  正因为此,天津才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同时也使天津成为近代殖民政治、经济、文化的聚合地。那时的天津,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从1860年到1945年,无论是清室皇戚贵胄,还是北洋各派军阀,民国官僚政客,一旦政治失势,便纷纷来到天津,为外国势力庇护,在租界建造豪宅,因此天津“小洋楼”风格迥异。天津也成为军阀政客们钩心斗角的基地,当时有“北京是前台,天津是后台”的说法。末代皇帝溥仪从紫禁城被赶出来后,就曾到天津静园居住过一段时日。
 
  除了政要,还有文化名人,他们深远影响着天津的素质和性格,受后人敬仰。
 
  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人张伯苓与南开“校父”严修共同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而弘一法师李叔同也生于天津,他作词的歌曲《送别》,传唱几十年不衰。
 
  天津发达的工商业,也导致了思潮的活跃,最出名的称为“一报一人”,即大公报和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以“敢言”著称。这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联合创办新记公司,收购《大公报》。1934年,《大公报》特邀社会名流学者胡适等8人撰写《星期论文》,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这份报纸,见证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一人”梁启超,更是近代中国不能不提的人物。1912年,梁启超结束长达15年流亡生活归国,在天津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14年。
 
  受聘南开大学期间,梁启超与严复、胡适交往甚密,并与梁漱溟、徐志摩结下师生之谊。《饮冰室合集》则是梁启超留给中国的瑰宝。
 
俗世里的哏都


 
  因采访行至天津古文化街,但见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的美术馆便坐落于此。
 
  一条小巷往里不过几步,古色古香的小院中,记者看到惟妙惟肖的“泥人张”作品。关公俊朗、黛玉忧郁,眼眉里尽是故事。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就刻画了包括“泥人张”在内的18位天津“市井人物”,这些令人惊叹的手艺活们,在天津代代留传至今。
 
  天津作为军事卫所,最早的居民来自戍守军士。历代屯田士兵给天津地域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军旅气氛,造就了天津人尚武的豪气和勇毅的性情。对天津民俗文化研究颇深的冯骥才说:“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清末,天津画家成为光绪的御用代笔者,天津书法界就有“华孟严赵”四大书家。
 
  天津的昆曲、评书、相声、时调、评剧、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令世人关注,造就了北方著名曲艺之乡,马三立等国宝级大师,以及张宇等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都为哏都增添了生活气息。
 
  “嘛去?听相声去!”——曲艺可以说是破解天津文化的有效密码,天津是北方曲艺者成为名家的门槛,天津人对曲艺大师级人物如数家珍。
 
  茶余饭后,懂行、热情的天津人喜欢去剧场听相声、评书,即便是寒冬腊月,公园里依旧昆曲婉转,琴声悠扬。天津人的性格里有着天生的乐观和自信,悠闲和优雅,整座城市也和流光溢彩的海河一样,充满着闲适的快乐和流动的美丽。
 
  古代天津有“三取、问津、辅仁、集贤、稽古、会文”等著名书院,是北方文教发达的地方。天津虽居于北方海滨一隅,不及科甲最发达的苏杭,但明清两朝也是士子举人辈出之所,在全国各个地区的科举史上也罕有匹敌。
 
  近代天津更是开中国社会现代化之先河,拥有中国现代化标志性创举的第一近一百多项,“百年中国看天津”不足为奇。伴随着西方知识和科学思想的引入,一批高等学府在天津建立,北洋大学、北洋法政、北洋工艺、北洋警校、津沽大学、法国高等工商业学校的创建,开启了中国近代大学的先河。
 
  天津不只有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还拥有众多百年以上的大中小学校,人文底蕴深厚。
 
  如今,哏都的韵味依旧藏于小巷小店之间,哏都的历史也化为天津的性格。这座城市,听着过去的历史,逐梦渤海湾畔。
 
古镇同里
古镇同里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副刊
 
  郭晓勇


  江南水乡是吸引人的地方。

  长江下游,苏南浙北,物丰富庶,人杰地灵。

  村落乡镇,依河而建,因水成街,建筑布局精巧独特。

  满眼景致,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老街深巷,江南乡土气息浓郁。

  四十多年前,笔者在沪求学。期间,学农劳动到市郊,那清新,那醇厚,令人久久回味。

  斗转星移。一个久违的周末,朋友结伴出行,慕名前往江南水乡古镇——同里。

  从上海市区乘车前往同里,只需一个小时的光景,司机封师傅告诉我,大约80公里的路程。

  同里,距苏州18公里,离周庄10公里,到吴江6公里。

  同里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东临同里湖,南濒叶泽湖、南星湖,西接庞山湖,北枕九里湖,襟带吴凇江,宛若五湖怀抱中的一朵盛开的睡莲。

  陪同我们的导游是位20岁出头的姑娘,像这里的风景一样清秀俊气。用略带吴侬软语口音的普通话,讲起家乡的故事,娴熟中透着自豪。

  同里是江南典型的恬静幽雅居住型水乡古镇,留有明清两代宅园30多处,有著名的私家花园退思园,富户住宅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等。可谓,明清建筑多,水巷小桥多,名人志士多。

  导游小姐拔高了嗓门:“同里人世代勤奋苦读,知书达理,教育发达。自宋代以来,文化兴盛,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3人。”好一个人文荟萃呀!

  五湖环抱的古镇,被10多条河流分割成15个圩岛,又由49座风格迥异的古桥相连。穿行其间,对“水乡同里五湖抱,东西南北处处桥”之说,更加感同身受。

  说起桥,同里人无比骄傲。他们把石桥当作古镇文化的缩影来推崇。桥上刻有楹联,写景抒情富有诗意,比如“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就是写照之一。

  镇中长庆、吉利、太平三座小桥,跨于三河交汇处,同里人有“走三桥”的习俗。

  每逢婚嫁喜庆,迎娶新娘的花轿,都要敲锣打鼓,被人们簇拥着过此三桥。老人凡逢66岁生日,午餐吃毕长寿面,即有儿孙相挽,走过三桥,以求得太平、吉利、长寿。就连婴儿满月也要由父母抱着,走一走三桥。

  三桥对峙,萦水环绕,波光桥影,绿树掩映,很有一番画意诗情。

  到同里,退思园是必去之处。因其廊舫堂榭均紧贴水面,故有贴水园之誉。小桥栏杆,如浮水上,小巧精致,淡雅秀美,集江南园林之精华。这里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由革职回乡的任兰生花十万两银子建造的宅院。其弟有诗曰:“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看”,可见园名取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这座典型的私家花园,占地仅九亩八分,格局不落俗套,自西向东,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

  中庭与退思园的主体花园之间有月洞门相通。进得园来,一片澄碧的池水,满满当当,楼阁亭台如浮水面,俯身伸手可及。金鱼戏水,柳枝倒挂,绿叶飘香,地水相连。

  池旁矗立一独体太湖巨石,形若驻足老人,故亦称老人峰。峰巅有一灵璧石,近看酷似一长寿龟,形神兼备。灵璧石原产楚霸王爱妾虞姬家乡安徽灵璧县,俗称美人石。民间相传老人峰象征健康,而石龟寓意长寿,因此,吸引四方游客前来一饱眼福。

  沿曲径前行,至菰雨生凉轩,取意“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轩内隔屏正中置大镜一面,相传乃当年第二代园主任传薪自德国带回。历经沧桑数载,观景清晰依然,镜中虚实,幽深莫测,大有“镜里云山若画屏”之趣。

  据导游介绍,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文化浩劫中,退思园遭受严重破坏,厅堂拆除,亭台坍塌,楼阁倾危,湖池污染,面目全非,唯有那面大镜完好无损。因有智者用纸将镜面糊封,上书时髦口号一副,故此幸免一劫。

  南园茶社始建于1898年,是清末的“江南第一茶楼”,历经百年,秉承“厚德载道”“乐观向上”经营理念,长盛不衰。

  茶社原名“福安茶馆”,上下两层,200多座席,北面临街,东面和南面临河,两条河道在茶楼处交汇成“十字港”。笔者在二楼临窗的一个桌前落座,品茗观景,路途劳顿之感顷刻无影无踪。

  店主格外热情,边张罗着我们需要的茶点,边介绍茶社的来历:“南园茶社”取代“福安茶馆”,源于辛亥革命名人陈去病先生。陈去病与茶楼隔河而居,常让佣人用舢板送到茶馆,与柳亚子等进步文人或谈笑畅饮,或针砭时世。

  进步文学团体“南社”,就是由陈去病、柳亚子在茶楼酝酿筹划成立的。故经他们提议,将“福安茶馆”更名为“南园茶社”,即去掉中间两字就成了“南社”。从此,这里成了文人墨客会聚之所,充溢文化气息。

  茶楼古朴中蕴涵厚重,陈设家什均有来头。现在,陈去病和柳亚子两人蜡像栩栩如生,静坐在茶楼上每天对饮,独成一景,引来游客茶友驻足怀旧,拍照留念。

  今日之同里,有古镇、新区之分。古镇居住着不到两万人,上岁数的人居多。新区四万人,大多是出于保护古镇风貌迁移出去的。上岁数的人难以割舍怀古情结,新生代更渴求现代化的生活,各得其所,两全其美。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同里的支柱产业。没人能告诉笔者全年旅游收入的准确数字,但从每年的大概游客人数和景点的门票价格,似乎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了吧!

  隔窗相望,垂柳依依,小船悠悠,游人如织。同里,小桥流水人家。面对眼前这番热闹景致,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对水乡古镇来说,福兮?祸兮?或许,“痛并快乐着”吧!

 
为友谊徒步,一位英国上院议员的“中国时间” “浙江女婿”麦克·贝茨勋爵在行走中“解读中国”,走出文化交流之桥
为友谊徒步,一位英国上院议员的“中国时间”
“浙江女婿”麦克·贝茨勋爵在行走中“解读中国”,走出文化交流之桥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麦克·贝茨和妻子雪琳在浙江徒步途中。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梁希之、雷琨
 
  
 
  “想要了解中国,就需要完全转变一种思维方式,准备好将你的‘文化偏见包袱’丢在机场。”
 
  在纪录片《之江故事》开头说出这句话时,“中国通”麦克·贝茨的满腔自信,仿佛要溢出屏幕。
 
  从浙江杭州出发,经绍兴、金华、丽水等地,一直走到温州,历时31天,行程500公里……去年底,贝茨夫妇的徒步故事被制作成纪录片,在全球多个主流媒体平台播出。这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解读中国工作室”摄制的片子,收获了不少好评。
 
  事实上,刚刚过去的2019年,对这位英国上议院议员来说,可以算是一个“中国年”。除了《之江故事》,贝茨还受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观礼,年底又获颁了“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为什么要徒步?


 
  “我是‘中国女婿’,希望为中英文化交流增加一个新途径”


 

 
  这不是麦克·贝茨首次踏上徒步中国的旅程。
 
  “他顶着烈日步行约1700公里,将募捐来的善款投入中国慈善事业,并呼吁人们珍爱和平。”2015年10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提到了为和平慈善事业来中国行走的麦克·贝茨。贝茨的名字,由此被很多中国媒体和网民知晓。
 
  那年7月,贝茨和妻子雪琳从北京出发,途经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五省,最终抵达杭州——雪琳的故乡。
 
  2018年9月,他们再次来到中国,从北京出发,经香河县、宝坻区和唐山市区,最终到达河北曹妃甸,走了260多公里。
 
  贝茨有很多头衔:英国终身贵族、勋爵、英国女王枢密院顾问官、前英国国际发展部国务大臣,但在《之江故事》中,他的自我介绍非常简单:“来自英国的徒步爱好者、政治家”。
 
  10年前,48岁的贝茨为了给一家名叫“明天之星”的慈善机构筹集善款,第一次踏上徒步之旅。从2011年开始,徒步已成为一种习惯,如今他已累计走过25个国家,行程14709公里,募集善款104万英镑。
 
  为什么要徒步?
 
  “不是我选择了徒步,而是徒步选择了我。”贝茨是个热爱生活的乐天派,他喜欢《诺丁山》一类的浪漫爱情电影、喜欢看英超比赛、喜欢纪实文学、喜欢妻子雪琳给他做的所有中国美食,尤其是香酥鸭和川菜。
 
  出人意料的是,他对徒步这项运动本身却“算不上喜欢”。贝茨说,他并不像《荒野求生》的主持人贝尔那样热爱野外探险,“但我希望通过徒步为社会做出贡献。”
 
  贝茨年轻的时候,曾梦想成为国会议员或是部长这样的大人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更大的责任不是做某种人,而是做某些事,“这就是我开始徒步的理由。”贝茨很喜欢一句中国谚语,“一步一个脚印”——徒步路上,实实在在地走出每一步,为生活困顿的人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2019年8月19日-9月18日,贝茨夫妇携手踏上他们的第九次徒步之旅,以“为友谊行走”为主题,地点再度选在中国。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雪琳是杭州人,我又是‘中国女婿’,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经历,为中英文化交流增加一个新途径。”贝茨希望更多的人来中国走走看看,亲身感受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走出一道桥


 
  “我们走过了很多桥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正试图通过徒步,在两种文化间架起桥梁”


 

 
  贝茨喜欢“桥”。
 
  徒步之旅首日,贝茨夫妇和来自杭州当地的志愿者徒步穿越钱塘江大桥。这座由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让贝茨联想起他家乡的纽卡斯尔高架桥,也让他思考行走的真正意义。
 
  “我们走过了很多桥梁,这些桥梁在徒步过程中颇有代表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正试图通过徒步,在两种文化间架起桥梁。”
 
  在“两山论”(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下姜村,贝茨被一座“设计很古老”的桥吸引了。
 
  贝茨口中的“Old Jiang(老姜)”、前任村长姜银祥为他讲述了老桥的故事:1984年,村民集资盖起了这座桥,那时村里太穷,为了省钱,桥体是村民自己设计的。
 
  跨过老桥,如今的下姜村小河潺潺,一派江南水乡风情,村民将灰瓦白墙的村舍改造成舒适的民宿,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十多年间,村民的年收入从两千元增长到三万多元。“Amazing!(太棒了!)”听说下姜村已经实现全面脱贫,贝茨不禁赞叹。
 
  徒步之旅的第17天,贝茨一行人沿着永康河畔的绿林小径往缙云走。途经一座有300年历史的廊桥时,忽然下起倾盆大雨。贝茨夫妇和志愿者一起,躲到桥上避雨。桥头喝茶打牌、聊天唱歌、自得其乐的当地居民吸引了贝茨的注意。他把登山杖拄在身前,歪着头听几位老伯坐在竹椅上拉二胡。
 
  贝茨对这场意外降临的大雨颇为感激,“想象一下,要是没有下雨,我们错过了这里,该有多可惜啊。”在当天的徒步日记中,贝茨对这座古廊桥着墨不少,“我发现其实这座廊桥不仅沟通了两岸,它还承载了永康独特的社会文化。”他写道。
 
  贝茨在随身的小包里装着笔和本子,以便随时记录当日所见所感。每走完一天,他都要完成一篇徒步日记,他用英文写,再交给志愿者译成中文。双语版的日记经雪琳校对把关之后,一起发表在他们的社交账号上。日记格式统一,文前注明今日里程、累计里程、当日和累计募捐数额,文末附上捐款通道二维码——这是贝茨夫妇历次徒步的惯例。
 
  贝茨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他喜欢在日记的开头,加上一段“名人名言”,大多是英国作家、学者著作中的“金句”,也有孔子、老子等中国先哲的语录。在他脑海里,仿佛也有一道桥,把他看到的中国和他熟悉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安华老街古色古香的风景,让他想起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大炭炉里喷香的手工烤饼,在他看来就是“中国比萨饼”;参观横店影视城的那天,他在日记里引用了莎士比亚名著《皆大欢喜》里的台词,“大千世界是个舞台,所有男女不外都是演员……”
 
  而此前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参观时,面对一条摆满塑料圣诞树的通道,贝茨想起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全球范围内超过80%的圣诞装饰品都来自义乌,“专业化、自由贸易、企业、竞争、创新都是创造财富的手段……如果你对此表示怀疑,那就来义乌国际商贸城,顺便看看《国富论》吧。”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始发口岸,义乌带给贝茨的思考不止于此。2017年,雪琳曾见证过中欧班列从义乌出发抵达伦敦的盛况——全程一万两千公里,历时19个日夜,比海运集装箱快了整整两个星期。
 
  这一次,从终点来到起点,亲眼目睹了义新欧班列的装载过程,贝茨夫妇的感慨更多。“中国向世界证明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贝茨觉得,“一带一路”倡议和他们“为友谊徒步”的理想,有着共通之处——“二者都在寻找拉近人们距离的方式,想方设法建立文化的桥梁。”
 
惊喜和礼物


 
  善良慷慨,是贝茨对“娘家人”的总体印象。从杭州到温州,夫妻俩收到各种充满巧思和特色的礼物


 

 
  “旅途中那些意想不到的时刻,才是我们热爱徒步的原因。”《之江故事》的旁白,也是贝茨夫妇真实的心情写照——每次踏上徒步之旅,他们总会遇到惊喜。
 
  2015年从北京天坛出发时,来送他们的足有上百人,热情的中国人不仅准备了鲜花,还在贝茨的帆布包上挂了一串保平安的铃铛。2017年,贝茨选择留在家乡徒步,从伦敦出发时,他特意把那串铃铛挂在了随身的小包上。
 
  今年的浙江之旅,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惊喜。《之江故事》的开头,贝茨站在雪琳的母校浙江大学门前,面对镜头微笑着说:“我们从未经历过比这更好的徒步启动仪式,我想,它为整个旅程定下了基调。”
 
  来自杭州弯湾托管中心的少年带来了这场“最好的”启动仪式。弯湾托管中心是一家专门为16岁以上的唐氏综合征患者提供帮助的特殊教育机构。为了在仪式上演奏非洲鼓,弯湾的孩子们卖力地排练了很久。
 
  启程仪式现场,贝茨和雪琳也加入了表演。和着轻快的鼓点,他们一边摇晃着沙锤,一边舞蹈;孩子们笑,他们也笑。除了节目,孩子们还准备了一幅描绘贝茨夫妇徒步之旅的蜡笔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仪式结束,贝茨和雪琳牵着孩子们的手走完了旅途最初的一公里。
 
  镜头捕捉到的,都是快乐的笑容,但在镜头看不见的地方,贝茨落泪了,不是悲伤,而是动容。此次行走的目标,是为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募集善款,弯湾托管中心也是受助对象之一。人们一般用慷慨来形容解囊相助的人,而仪式上这些全情投入、真诚相待的孩子,则让贝茨感受到他们心灵的慷慨。
 
  善良慷慨,是中国女婿贝茨对“娘家人”的总体印象。从杭州到温州,每一站,夫妻俩都会收到各种充满巧思和特色的礼物。
 
  在全球最大的袜子生产基地诸暨,贝茨收到了一双徒步好伴侣:荧光运动袜。但他显然对雪琳拿到的礼物更感兴趣。那是一双“珍珠袜”,厂家在袜子的纤维里添加了珍珠粉,以便提升舒适度。这无疑是种因地制宜的创新——“袜都”诸暨,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珍珠市场。
 
  “我总以为我早已习惯了中国各式各样的创新,因而不会再为新事物感到惊讶,但‘珍珠袜’却又一次使我感到惊喜。将传统和现代完美融合的‘珍珠袜’是对当代中国产品更新换代不断进步的完美比喻。”在当天的日记里,贝茨对妻子的新袜子不吝赞美。
 
  在当地的珍珠市场,贝茨看上了一枚十字状的异形珍珠,标价20元。热情的老板娘不肯收钱,执意要把珍珠送给他,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把这20元捐给浙江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贝茨也想给妻子买一条“看起来很完美”的珍珠项链,但因为价格太高,“精打细算”的他改选了一款贝壳制成的相框作为纪念品。“相框售价330元,约合35英镑,如果在伦敦牛津街,起码要贵10倍不止。”
 
  慈善徒步不是休闲旅行,贝茨夫妇把募捐看得很重。雪琳详尽记录了每一元善款的来源,以便公开透明地妥善管理捐款。他们也严格控制着一路的花销,这次的徒步之旅,他们大约花了1万英镑,筹款120万元人民币,“如果筹集的善款比花费少,那还不如待在家里,直接把1万英镑捐出去。”贝茨说。
 
  钱很重要,但不能衡量礼物的价值——贝茨夫妇最珍视的几份礼物,都无法用金钱来标价。
 
  旅途的第16天,贝茨夫妇到永康医院的儿童康复中心探望那里和疾病顽强斗争的孩子。
 
  “每当我们有幸和这些身有残疾的儿童相处时,总能被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在康复中心的复健室,贝茨夫妇和家长们一起,跪在铺着软垫的地板上,为那些痛到眼含热泪,却依然拼尽全力支撑起双腿的孩子们加油。雪琳凑到孩子耳边,称他们为“小英雄”。
 
  在康复中心的绘画室,他们认识了4岁的小涵博。男孩的英文单词量让贝茨夫妇惊喜,雪琳指着丈夫告诉小涵博,“你认识的英文单词比他知道的中文单词还要多。”到了分别的时候,涵博站得笔直,伸出小手要碰碰两个远道而来的大朋友,送上他的祝福。
 
  “涵博为我们准备了一份礼物——一幅彩色绘画。雪琳问他画里的动物是什么,涵博用完美的英语回答道,是Zebra(斑马)。我们会好好珍惜这幅美丽的图画。”在康复中心,贝茨又一次红了眼眶,坚强乐观的孩子、无私付出的家长和细心呵护的医护人员,都让他的泪腺格外敏感。
 
  得到礼物的一刻,贝茨已经在思考要如何珍藏——他要把那幅“弯湾”少年的蜡笔画挂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而为答谢涵博,他准备在此次的徒步日记出版后,赠书给涵博和他的母亲,“我们更希望,某一天涵博能读懂这篇日记的英文原文,并意识到你慷慨的心灵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动和影响。”那天在日记的最后,贝茨动情地写道。
 
艰辛与爱情


 
  雪琳成了贝茨日记中的“女主角”,但她这个“女主角”远没有爱情电影里的那般风光


 

 
  爱情也是贝茨在徒步过程中收获的大礼。
 
  “雪琳是我继续前进的力量。如果雪琳不在身旁,我认为我坚持不过几百公里;但有她在身旁,我感觉自己能走遍全世界。”接受媒体采访时,贝茨毫不掩饰他对妻子的爱与欣赏。“能遇见这样一位伴侣是我无上的荣幸,而如果我没有开始徒步,我们二人则永远不会相遇。”
 
  2011年,贝茨从伦敦飞往希腊雅典展开“为奥运休战”徒步的前一晚,他受邀参加一场慈善家宴。品尝着最爱的中餐,他对手艺高超的女主人雪琳讲述了自己的徒步计划——从希腊的奥林匹亚村步行约4800公里回到英国,以呼吁世界和平。
 
  令他意外的是,雪琳并没有质疑这个“疯狂”的想法,相反,她像家人一样,理解、支持他的选择。“如果在徒步中需要帮助,请告诉我。”雪琳说。当真正开始徒步后,贝茨意识到,他的确需要帮助。
 
  2012年7月20日,伦敦奥运会开幕前夕,贝茨和雪琳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结婚当天,他们宣布成立“为和平行走”基金,承诺之后的每一年都要进行一次徒步,争取在10年内走完一万英里(相当于16000公里),为不同的慈善组织筹集一百万英镑的善款。
 
  从此,雪琳成了贝茨日记中的“女主角”。当然,徒步路上的“女主”远没有爱情电影里的那般风光浪漫。
 
  贝茨总结说,今年的行走之旅,因为有《之江故事》摄制组的加入,除了单纯的徒步外,还包括六个部分:策划、后勤保障、日记、中文翻译、募捐以及人际外交。其中他主要负责徒步和日记写作两项,也会参与“人际外交”工作——通过徒步增强中英两国友谊,增进彼此了解。
 
  而“女主角”雪琳则几乎要兼顾每个部分。一路上,她两只手拿三部手机,不时和志愿者沟通行程、了解慈善筹款情况和日记翻译进度。“雪琳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人,她这种特点尤为体现在徒步中。”贝茨在日记中体恤“队友”的辛劳,早上起床,他常常要轻轻地从熟睡的妻子手中取下手机,“她一定是前一晚工作到实在撑不住才睡下的。”
 
  出于心疼,贝茨也曾劝妻子放弃徒步,但雪琳不喜欢听泄气的话。25岁那年,这位浙大土木系毕业的女硕士生兜里揣着50英镑,告别家乡杭州,独自来英国闯荡。做建筑师、搞进出口、涉足英国房地产市场……雪琳骨子里带着南方人的拼劲,她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
 
  “她的想法是,既然她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贝茨懂得雪琳的坚韧,在旁观者眼中,他们夫妻俩很像,都是那种严谨到近乎执拗的人。
 
  “今天平均气温36℃”“顶着39℃的高温”“在38℃的高温下长途行走对任何一个人都绝非易事”……贝茨的日记里经常出现描述高温的语句——浙江的夏天实在是闷热难捱,以至于贝茨开始“鄙视”起他家乡的气温来。行走的第24天,贝茨发现英国媒体居然用“酷暑”来形容一个最高气温25℃的夏日周末,他不服气地写道,“才25℃就算酷暑?那我们这里的高温怎么解说呢?”
 
  但就是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贝茨夫妇依然严格执行着每天的行程安排。早上9点出发,走到下午五六点;贝茨走在队伍最前面,靠运动手表监测,将步行速度控制在每小时4.8公里,雪琳紧随其后。每天必须走完20-30公里,到达目标位置。
 
  提交日记的时限也有规定:早上9点出发前,贝茨要完成前一天的内容;因为条件有限、时间又紧,他常常只能把笔记本电脑顶在腿上工作,即使已经累得浑身酸痛、皮肤被电脑烤得发烫,也绝对不能偷懒。
 
  纪录片中,无论走在乡间小径还是不时有大车掀起沙石的国道上,贝茨夫妇似乎总是大步流星、神采奕奕,但细心的观众,依然能从一些细节察觉到旅途的艰辛——尽管戴着帽沿宽大的草帽,贝茨的脸还是通红的,那是一种皮肤经过暴晒,还没来得及变黑之前的红色。而虽然雪琳已经尽量将长马尾扎得一丝不乱,她的前额还是会有几丝被汗水浸湿的碎发,紧贴在脸上。
 
  在日记里,贝茨会调侃自己的狼狈,自称“体重超标的老人家”,又说脚上磨出的水泡只是“偶尔出现”的,但提起妻子,他的语气里就充满了关切。“雪琳几乎一夜没怎么睡觉,由于长途行走,她的腿和脖子很酸痛。”
 
  雪琳和贝茨一样,比起自己,更在意爱人的身体。这一次,贝茨本打算从北京一直往南,走到珠三角地区。但因为担心丈夫年纪大了,无法承受这样长时间的“暴走”,一向不肯放弃的雪琳,却劝贝茨放弃了原计划——只有雪琳知道,贝茨的膝盖不好,每次出发前,都要吃止疼药。
 
  他们是彼此行走路上的精神支柱,他们的每一次徒步,都是爱的成果。
 
  尽管这一路走得不容易,到达终点温州的时候,“乐观主义者”贝茨还是觉得很兴奋。
 
  之前两次徒步中国,所到之处都是城市,地形以平原为主;这一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浙江的崇山峻岭、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乡村,贝茨对妻子家乡发生的巨变很是感慨,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青田的方山稻鱼共生基地,“我作为中国女婿、浙江女婿,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的地方,那一层层的梯田和田鱼,实在是太美了!”
 
  2019年9月18日,“为友谊徒步”宣告结束,但贝茨勋爵夫妇的“中国时间”尚未结束,他们应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国有伟大的历史,也将拥有伟大的未来。”回忆起10月1日晚上满天璀璨的焰火,贝茨这样说。
 

 
  参考资料:
 
  微信公众号“贝茨勋爵”(ID:ladybates)
 
  刘怡仙,一位英国勋爵和他看到的中国,11月9日《南方周末》
 
是他,挖通了防治食管癌的“红旗渠”追忆为河南林县揪出食管癌元凶的肿瘤病理学家陆士新
是他,挖通了防治食管癌的“红旗渠”
 
追忆为河南林县揪出食管癌元凶的肿瘤病理学家陆士新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陆士新(右二)在林县工作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屈婷
 

 
  前不久,《新华每日电讯》回顾了2019年逝世的30多位院士。去年12月6日离世的肿瘤病理学家陆士新名列其中。不过,相较于“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布衣院士”卢永根、“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设计师孟执中等人,陆士新的名字并非家喻户晓。
 
  但陆士新的研究成果,作为健康防病知识已深入人心——亚硝胺是中国食管癌主要的化学病因,富含亚硝胺的腌制、过夜霉变食物应少吃或不吃。
 
  这位低调的科学家奉行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他那些开创性的发现,都来自他对癌症高发地区多年的现场调查。最终,这些论文写进了促进人民健康的史册——由于陆士新的发现,我国在食管癌防治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艰难成才:我是“工人的孩子”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前不久举办的追思会上,陆士新的“关门弟子”余茜颖记得,老师在90高龄仍坚持每日到实验室工作、查阅文献。周末亦然,从未有一日倦怠。
 
  刻苦、勤勉,正是陆士新终生为人、为学的底色。从家境贫寒的懵懂少年到名满天下的大科学家,他的成长经历堪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祖籍江苏盐城的陆士新,1929年冬天生于上海。对陆家来说,新生儿到来的喜悦还没有散尽,打击就已不期而至:陆士新仅10个月大的时候,做人力车夫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在那个军阀混战的时代,平民百姓命如浮萍。由于经济拮据,陆士新直到9岁才进入慈善性质的上海人力车夫子弟学校就读。依靠两位姐姐做工节省的钱,他才断断续续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学业。
 
  新中国的成立,让陆士新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聪颖又刻苦的他在1950年底考入大连医学院,195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派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深造,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留学生。
 
  在罗马尼亚,陆士新师从著名的内分泌学家、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圣·米尔库,研究激素与肿瘤的关系。强烈的报国热情驱使着他克服语言障碍,熬过清贫和寂寞,圆满完成了学业。1961年,32岁的陆士新回国,被分配到中国医科院实验医学所,很快崭露头角。
 
  20载的求学之艰,锤炼了陆士新的心志,也让他始终心怀对家人、祖国的深深感恩。留学期间,年轻的陆士新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把省下的外汇一部分寄给家人,一部分用来买实验器材。多年后,内敛的他在一次采访中真情流露:“我是个工人的孩子,如果没有新中国,我不可能成为科研工作者。”
 
  在亲友同事的记忆中,陆士新身上自然流露着一种老派、矜贵的“好意”:他会在百忙的差旅中给每个人认真挑选礼物,会因为腿脚不便而侧身请年轻人先走,会装作不经意地关心学生的终身大事……
 
  “对前辈尊敬有加,对同辈尊重有加,对晚辈关爱有加,这正是以陆老为代表的老一辈医学家风貌的写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司司长宋树立说,人们之所以如此感念一批老院士的远去,正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骨,一种高贵精神的存照。
 
  与食管癌“交手”:“从林县来,到林县去”


 
  新中国之初,各地疫病横行,人民缺医少药。对于肿瘤这个“难题”,防治工作更是一片空白。1971年,下放农村的陆士新接到任务,来到地处太行山区的河南林县,要与当地一种高发的顽疾“交手”。
 
  这个顽疾,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噎食症”,其实就是食管癌。在这个当年因红旗渠闻名全国的地方,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远超平均值。据报道,林县的县委书记1957年曾向上级反映,说林县有“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在一些病情严重的村庄,几乎家家都有人患食管癌。
 
  初来乍到的陆士新,喝了整整一大碗水,才咽下了一小块小米糠和玉米面做的窝头。农民艰苦的生活刺痛了他的医者心,也让他对饮食习惯与食管癌高发的关系上了心。
 
  但是,解谜不能靠猜测,找到病因需要缜密的实验。作为医疗队副队长的陆士新,带领队员在近乎原始的条件下起步了:他们把县医院的客房大院改造成了实验室;自己打井,制备蒸馏水;去屠宰场杀牛提取血清;在温箱点燃蜡烛,做成二氧化碳培养箱……
 
  为了排查人体内、外环境中是否存在有致癌因素,陆士新将村村户户共494个井逐一编号,提取水样,还收集了几百人的唾液、胃液、尿液以及各种粮食、酸菜等样品进行检测。终于,一种能引起动物食管癌的特异亚硝胺——甲基苄基亚硝胺在酸菜和人的胃液中找到了!
 
  为进一步探明这种高致癌物质的来源,陆士新索性把“实验室”挪到了又脏又臭的屠宰场。他把注射了亚硝酸盐与甲基苄胺的窝头喂给做实验的猪,两个小时后杀猪,再取出猪胃,化验萃取。
 
  分析证明,酸菜中富含的亚硝酸盐,在猪的体内同样合成了致癌的亚硝胺。这些开创性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证明了亚硝胺是食管癌主要的化学病因,也揭示了林县人患癌与饮食习惯的密切相关性。
 
  谜题解开了,陆士新与食管癌的“交手”才刚刚开始。他总结出防霉、去胺、治增生、施钼肥和改善不良生活习惯等五项防癌措施,指导林县给百姓做防治、搞宣教,一做就是30多年,用科学开挖出了一条防治食管癌的“红旗渠”。
 
  2007年,已改名为林州市的林县经检测,环境中的霉菌和亚硝胺含量大幅下降,食管癌发病率下降了50%。五项防癌措施还推广到其他食管癌高发地区,帮助中国取得世界瞩目的防治成就。
 
  面对镜头,陆士新一直少谈自己和自己的成绩。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的科学研究不过是“从林县来,到林县去”。
 
  “实实在在”治学:搞科研就要深入现场


 
  1975年,陆士新离开林县,回到北京。但他的研究始终没有离开癌症高发地区的“现场”。整整15年,他只要一有空,就背起行囊,带着糖窝窝,风餐露宿地去做患癌人群调查。他走遍了林县869个自然村,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没有去过现场的人,根本不会知道当日那份艰辛。”林州市食管癌医院院长焦广根记得,多少年过去了,这位操着南方口音的科学家只要一“回乡”,就瞬间化身当地农民,熟稔穿行在村巷间,去寻找他的科学“问题”。
 
  正是在林县人的食管癌标本中,陆士新再次有了新的大发现。他系统地揭示了癌基因、抗癌基因与食管癌发生机制的关系,并首次克隆出4个与食管癌相关新基因。他的工作引领了世界食管癌分子病因学的研究,至今仍是活跃的前沿领域。
 
  陆士新如此概括他的治学之路:科学要与实践相结合。他说:“搞科研就要深入现场,从实实在在的工作找出研究发现的着眼点。”
 
  他终身践行这一点,也用这种“实实在在”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他身边的人。
 
  学生秦燕曾是肿瘤内科医生,博士毕业时,不知道继续从事临床还是做研究。陆士新建议她好好在临床上积累经验,等找到值得钻研的问题时,再回到实验室不迟。
 
  陆士新最爱跟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怕慢,就怕站。”本世纪初,他敏锐地关注到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前景,在古稀之年仍马上投身于推动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
 
  当他知道一位叫姜伟的年轻人在海外研究得很出色时,有空就与他热烈讨论,力邀他回国。如今,姜伟主持着国家癌症中心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因陆士新引导、培养的一批人才,开创了我国肿瘤病因学研究和靶向治疗的新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997年,68岁的陆士新当选中科院院士。他很高兴:“我又可以继续做科研了!”随后,他宣布退出一切评奖活动,转而支持年轻人做科研和创新。
 
  他离不开的,唯有科学研究的“现场”。在河南许昌烟草种植基地,烟农们惊讶地得知,那个手把手教他们施肥的老汉,居然是一位80岁的老院士。原来,他想实验通过施肥与转基因的方法,降低烟草中的致癌物——亚硝胺。
 
  对此,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感慨地说,陆士新用一生的不懈攀登说明了,再简陋的实验室也能诞生出伟大的发现。这与当下一些人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浮躁之风形成鲜明对照。
 
  回忆这位与自己相识30多年的前辈,赫捷一字一顿地说:他是一位真正“把论文写在人民健康事业中”的科学家。
 
脊柱上的“拆弹尖兵” 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
脊柱上的“拆弹尖兵”
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董健(右二)在社区进行科普工作。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姜微、周琳
 

 
  从医30年的董健,一直对一双膝盖和一副肩膀记忆深刻。
 
  董健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也是一名普通的医生。
 
  过去,医学水平还不够发达,在人们的印象里,癌症一旦转移,尤其是转移到脊柱等骨头上,就已无力回天,甚至只能坐等瘫痪发生。
 
  有两位病人让董健心痛不已、记忆至今:一位40岁的病人癌症转移,他70岁的母亲从外地赶来,直接双膝跪倒在自己的办公室;另一位是前列腺癌转移脊柱的老人,他儿子用窄窄的肩膀背着瘫痪不能行走的父亲,佝偻着身体站在病房外。
 
  每个重症病人背后,都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家人一手紧紧抓住病人,另一只手伸向医生;而对于医生而言,往往是一手牵着病人,一手闯进又一个医学“无人区”。
 
脊柱上的“拆弹尖兵”


 
  全脊椎肿瘤整体(En-bloc)切除,是当今外科最有风险和挑战的手术。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一度被认为是肿瘤完整切除的“手术禁区”,曾是国际骨科界有待攻破的堡垒之一。
 
  人体的胸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肿瘤如果转移到脊柱上要动手术,前面是胸主动脉大血管,一旦碰破,病人就会因大出血而突发意外死在手术台上;后有脊髓神经,如果碰伤脊髓神经,病人将会下半身瘫痪。可是,如果仅仅刮除部分肿瘤,又容易残留,导致肿瘤很快复发甚至转移。
 
  要完成手术就如同在一个满是地雷的地方,安全走到中间,拆除某个特定的地雷,还要再安然无恙地走回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毫厘的差错,才有可能成为脊柱上的“拆弹专家”。
 
  由于操作复杂、风险高发,在国际上敢于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极少。日本医生第一次完成单椎节的脊柱肿瘤完整切除手术时,整整用了20个小时,输血8000毫升,相当于给病人全身换血两遍,病人承受着极大的手术风险。在中国,也仅有少数几家医院的几名脊柱外科医生可以开展这个手术。
 
  最多的一次,董健为一名脊柱肿瘤复发的患者成功整块切除了四节脊椎。2013年,这位患者从北京转诊过来,经历两次手术后再次复发,面临第三次手术的他,让其他医院的不少医生面露难色。
 
  董健顶着压力走上了手术台,整个过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凶险:手术时发现病人肿瘤过大,破坏四节脊椎,并与脊柱前胸主动脉粘连。当时,市场上最大的脊柱替代材料,只能换掉两节脊椎。在重建脊柱时,肺部呼气扩张还压住了脊髓,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手术后病人一定瘫痪,而国际文献也从未有过类似案例。
 
  “患者又来自农村,多次手术后,经济已很拮据,没条件用更好的材料,我们反复尝试多种方法,连续奋战了17个小时,病人一度血压下降维持不住,好在最终还是成功完成了手术”。董健回忆说,这位病人健康生活至今。
 
  通过不断钻研,董健团队改进手术技巧,研发手术器械,并获得了多项专利。如今团队已将单椎节的脊柱肿瘤整体切除手术时间缩短到4个小时,甚至不用输血,病人术后一般不需送重症监护室,切除两节、三节脊椎的几乎已成为常规手术。
 
  在董健牵头下,中山医院开办脊柱肿瘤全切学习班已满10年,为这一高难度手术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
 
救治病人不仅在手术台上


 
  手术台下,科普是董健做的最多的事。多年的临床经验让他深刻地意识到,目前我们在生死观教育方面,还有不少缺失,要让百姓更了解医生、更了解疾病,才有可能改变这一现状。
 
  为了让更多人掌握正确的保健知识、康复技巧,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2004年董健带领团队编写了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科普手册,将疾病防治、手术前后的护理知识,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又科学严谨的形式呈现出来,赠送给患者。
 
  这本小册子一年印刷两次,每次5000册,10多年来竟卖出了十多万册。2014年,他因此成为国内首位因科普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医生。
 
  为了让腰椎保健动作更直观、更易学易懂,2016年,他又编成了一套腰椎保健操,录成视频在网上发布。仅单家网站,这个名为《坐久了,腰还好吗?骨科主任教你做腰椎保健操》的视频,一周点击率就超过了200万次。而他后来创作的颈椎健身操,短时间内观看量超过3000万次。
 
  董健意识到,全媒体传播能让百姓更有效地了解医学知识,为此他也积极钻研丰富科普的形式。近几年,董健与国内几十位志同道合的临床专家创立了“达医晓护”全媒体科普品牌。他不仅出任全媒体总编,还担任子栏目“椎”求健康的主编。截至目前,该品牌线上科普作品浏览量已超两亿。
 
  “一个好的医生,应该是把他这个领域的病人,越看越少。”董健说。
 
  病人命悬一线,手术惊心动魄,最后大获成功——这几乎是影视作品惯用的“套路”,好像每每面对死神,手无寸铁的医生总能百发百中,轻而易举地关上通向死亡的大门。在董健看来,不断科普,就是要打破这种“套路”和刻板印象,让医患一起努力,携手奔跑在通向健康的路上。
 
让每一种疾病背后都站着医生


 
  “我佩服那些在如此泥泞的现实里,心中也没有太多设防的医生。我能想到的一个画面,就是有这样一群医生,闷头赶路,因为只顾着前方,一路泥泞,却顾不上甩一甩腿上的泥点子。”纪录片《人间世》的编导之一秦博曾这样说。
 
  十多年前,董健开始做肿瘤转移研究方向时,这还是一个无比艰难的“无人区”。那时候已经是科室“老医生”的董健,完全可以去选择其他更简单、更成熟的方向。
 
  “当时也有人建议不做这个方向,同样是一台手术,简单的可能才半小时,却和我们做20个小时的手术费用相差无几。”董健说,但对他来说,不能因为这个病“讨巧”,那个方向能挣钱,就忽略对疑难杂症的攻坚。“从医者的角度来说,要‘救治’病人,不仅要治,还要救。从治疗的角度而言,不应该存在任何盲区。”
 
  为什么骨转移总是转移到脊柱而非四肢上?能不能利用3D打印等新技术,设计出更多更大的脊柱切除后的替代材料?是不是可以利用肿瘤病人自己的血,减少手术中的用血量,让更多患者不会因缺血而无法手术……在董健的从医生涯中,他总是去琢磨这些尚未有人深入思考过的问题。
 
  “有一次在手术前,一位病人面临着两难的困境:停药,会感染复发;不停药,副作用又严重侵害他的肾脏。”董健回忆,在这种情况下,医生要做出抉择真的很困难,但这位病人却和他说了三个字,“我信你”。
 
  病人的信任,成为推动医者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最大的动力。“任何一种病背后,都应该站着医生去治疗。”董健这样说。
 
涓滴成海
涓滴成海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本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特意提到了一些人——

  “一辈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张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以十一连胜夺取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许许多多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的英雄,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在鲁迅眼中,这些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岗位上拼命硬干的,还有“胖五问天”背后的十万余名航天人。正如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报道所说的,“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驯火牧天、携山揽海,眼里尽是星辰和远方”,“他们对国家的‘锱铢必较’,对家里的事总是‘放放再说’”。

  新华社报道提到了长征五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苏磊。这位年纪轻轻的设计师,本应浓黑茂密的头发已变得稀疏,以至于队伍里的人开玩笑说:“别人是衣带渐宽终不悔,苏磊是华发不再也操劳。”

  本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女副总设计师因为头发走红。在网络热传的短视频中,她看着年纪并不大,头发却也已经稀疏、泛白。网友说:“女副总师的头发变白了,但航天测控的胜算变大了。”

  英雄不缺理想信念。在需要的时候,正是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地“顶”了上去。本周,新华社“新青年”介绍的仗“剑”走天涯13年的“大侠”王伟就算一个。

  从小爱看武侠小说的王伟,一直怀揣一个“大侠梦”。如今,他的身份是一名公益律师。他以法为剑,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免费打官司。当公益律师并不容易。有人不理解,甚至质疑他的初衷;有的官司一打就是六七年,维权讨薪时甚至被大汉围住,遭遇“走不出去”的威胁。

  尽管如此,王伟一直没放弃。从业13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00多件,帮助80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1.3亿元。有网友留言说:“若不是心中有爱,怎么会为弱势群体保驾护航。”

  英雄不是这些特殊岗位的专利,每一个平凡岗位上都“产”不平凡的英雄。

  本周四,新华每日电讯推出《走基层·严寒下的劳动者》专版,介绍了一批寒冬里坚守的劳动者,让人心头一暖。他们中,有守护“中国东极”的边疆卫士,有“最北邮局”里扎根边疆、服务边疆的志愿者服务队,也有跨年夜还守护在铁路线路的驻站防护员,还有寒冬里为保障每个快递“使命必达”的“逆风者”——快递小哥。

  有时候,成为英雄甚至不需要“身怀绝技”,只需一身正气、一片热心。本周,重庆渝北区一栋住宅建筑外立面着火。当消防车赶来救援时,小区周边通道被隔离桩、停放的轿车等占用。这时,附近市民合力掀翻和抬走堵路车辆,给消防车让路。

  很多人觉得,自己所谓的“英雄之举”,只不过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根本称不上英雄,也没必要留下姓名。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无名英雄、草根英雄其实并不少。比如,抢在凌晨三四点前,把街上冰雪清干净,保证市民当天的出行安全的环卫工人、投身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的扶贫干部……

  涓滴成海。不管是叫得上来的有名英雄,还是叫不出名字的草根英雄,他们都像一块块过硬的砖一样,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本报评论员张典标)

 
唇耕手耘,在“聋”与“听”之间架起桥梁 记中国首位自主培养的聋人语言学博士郑璇
唇耕手耘,在“聋”与“听”之间架起桥梁
记中国首位自主培养的聋人语言学博士郑璇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郑璇在示范手语手势。(李向博摄)
 
  本报记者柯高阳

  

  中等身高,齐耳短发,红色围巾,郑璇的普通话清晰流畅。若不是她耳朵上戴着助听器,很难把她与“聋人”联系在一起。

  有人说,郑璇是堪称传奇的聋人。她是中国首位自主培养的聋人语言学博士,曾担任北京残奥会火炬手,还曾获得“全国最美教师”“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

  但郑璇说,自己没有那么传奇,也没有谁生来就是坚强者和励志者,但每个人都会有很多经历。她希望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帮助更多聋人建立自信,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以下是郑璇的自述。

自我和解:“我是一个聋人”


  1981年,我出生在湖北武汉。两岁半时,一次生病发烧后的医疗事故,使我患上感音神经性耳聋,坠入无声世界。

  变故突如其来,父母四处求医尝试了许多办法,病情也未见好转。幸运的是,当时我已经有一些口语基础,康复难度比先天失聪的孩子小得多。

  我爸妈的文化水平不算太高,也不懂教育学、心理学,但他们有个很简单、淳朴的想法,就是希望我能跟其他孩子一样说话、上学。

  他们给我买了助听器,从a、o、e开始每天教我说话、发音,从未间断。我没进过康复中心,父母是我最好的康复老师。记得当时为了方便我跟读儿歌,爸妈还节衣缩食特别为我买了一个双卡录音机,这在上世纪80年代算是比较大的支出了。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被送到附近的一所普通学校读书。一开始吃了闭门羹,直到第二年我的交流能力稍好些了,才终于通过面试走进校门。

  刚进小学时,我诚惶诚恐。上课时不能完全听清老师的话,只好看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有一次老师教大家唱歌,我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歌,只好模仿别人乱动嘴巴。回到家后我问爸爸,大家唱的“抱我”到底是什么?他一听就笑了,原来是国歌里的“冒着敌人的炮火”。

  为了跟上学习,我只好加倍努力。上课时听不清老师的声音,就一刻不停地盯着老师的唇形,但是这样也使得我无法兼顾,要“听课”就无法记笔记,记笔记就无法“听课”;连蒙带猜上完课,课间休息时得趁别的同学出去玩的时候借来笔记补抄;放学回家,晚上父母还要帮我“开小灶”,预习、复习功课……

  沟通障碍是聋人的软肋。从小学开始,我就一直坚持自我康复训练,用随身听把自己说话的声音录下来,反复听辨,自我矫正,然后再录音。那时还购买了普通话考级的培训教材,订阅演讲杂志,口语也慢慢流畅起来。1998年,我考取武汉大学,念完本科和硕士后,又在机缘巧合之下考入复旦大学,将手语语言学作为研究方向,在手语语言学家龚群虎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

  大学里,我还开始学习舞蹈,加入了湖北省残疾人艺术团。我一有空就去参加排练,还参加过《千手观音》的演出。那时,邰丽华老师已调到北京工作,但还经常回来指导,我们的《千手观音》就是她教的。排练的时候演员全是聋人,我们可以不要音乐,有个人在旁边数拍子指挥就好,直到最后排练好才配上音乐。到复旦读博以后,我成了学校研究生舞蹈队的队长,除了给大家编舞排练,还担任着领舞的角色。在2009年的研究生毕业晚会上,我表演了3个舞蹈节目。

  现在回想起来,舞蹈给了我表达自我的新路径,也帮我真正接纳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小时候的我说话不像现在这样清晰,加上性格又内向胆怯,根本不敢在大家面前说话。在残疾人艺术团里,我才开始真正学会走入无声世界,去和手语群体打交道。就在这个过程中,我终于和自己达成了和解,完全接纳了自己的聋人身份,可以自然地说“我是一个聋人”了。

唇耕手耘:“我是特教老师”


  读博时,我主要是做手语的语言本体研究,但我并不满足于此,非常希望能把研究成果应用到聋教育上面——我想做一名老师,而且要做高校老师。因为在特校是教一个一个的聋孩子,而在高校是一批一批地培养特教老师,他们将来又会去教更多的聋生,我想让更多聋人得到改变。

  2009年毕业时,我放弃了沿海地区的高薪工作机会,也没有考虑其他东部高校,直接把简历投给了重庆师范大学。因为这所学校从2005年起招收聋人大学生,当时是西部地区唯一的聋人高等教育办学点,但师资却相对匮乏。许多人看我放弃留上海的机会觉得匪夷所思,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适合我的工作。

  第一次上讲台的时候,我心里很紧张,事先进行了详细的备课。但面对聋生,我总担心学生能不能看懂我的手语,所以在讲台上常常问他们,你们明白我的意思么?学生们总是笑着点头。好在因为我是聋人老师,和学生们有天然的情感优势,容易打成一片,学生们都比较喜欢听我的课。凭着这份“感同身受”,我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顺畅。

  海伦·凯勒说:“盲隔离了人与物,聋隔离了人与人。”聋教育的中心问题在于沟通。聋孩子常常表现出的一些心理特征,如敏感、自卑、多疑、情绪化,这些都是因为沟通不畅。如果给他们良好的无障碍支持,这些就不是问题了。聋孩子很聪明,有时候不用说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心领神会。

  作为一名聋人教师,自身的经历让我深深明白,一个特殊孩子的成长、成才是多么艰难,既需要父母尽职尽责的投入,也需要良师益友的指点和教导。所以,我期望以自己的努力改变更多聋孩子的命运。我的先生和我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系当老师,也会给聋大学生上课。

  特殊教育对我来说是职业,也是事业,给了我很大的充实感和成就感。学生们自己投票选出来的“全校最受毕业生欢迎教师”,我有幸连续4年当选。

  2016年,我有幸作为中国第一个公派聋人教师,到美国聋校孔子课堂任教。这段经历让我看到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特教方面的差距,并萌发了强烈的赶超意愿。

孜孜以求:架起“聋”“听”桥梁


  工作十年,我最庆幸的是回顾过往,觉得当初所做的决定依然是基于自己的初心,希望能够架起“聋”“听”间的桥梁,通过自己的工作帮到更多的聋人。全国有2000多万聋人朋友,这个群体的数目不小,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现在我除了做教学科研,也在残联系统做一些工作,担任重庆市聋人协会主席、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真正开始直接为聋人朋友服务后,我愈发切身体会到聋人乃至整个残疾人群体的处境还面临不少困难,需要社会的帮助。其中最迫切的,就是改变传统的残障观。

  残障观是提升残障人士社会归属感、价值感的关键一环。传统的残障观是呼吁人们献爱心,同情关怀残疾人群体。而新时代的残障观应是去除人们心中对“残障”的定义标签,构建一个无障碍的社会环境,不过度关注残障人士的短处,让残障人士发挥最大的潜能。唯其如此,才能帮助更多的聋人建立自信,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我有句话经常挂在嘴边:“除了听,聋人们什么都能做。”这是美国加劳德特大学首位聋人校长金·乔丹的名言,也是对新时代残障观的诠释。换句话来说,残疾不是缺陷,它是人类生命多样化的特点。

  一个现代的、文明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对弱势群体充满宽容的社会。聋人和听人的融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聋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接纳。我不希望聋人敬佩我仅仅因为我是博士,博士敬佩我仅仅因为我是聋人。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学术成果和社会服务工作来说话,推动中国手语翻译和聋教育事业。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语言沟通问题,不再是困扰聋人的迷局。无论是使用口语还是手语的聋人,都可以享受良好的无障碍环境,都可以获得最大化发展,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记者手记 让美好发生的人


  采访郑璇时,我一直在试图勾勒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位38岁的聋人女教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是个大忙人。联系采访时,不巧她正在浙江参加一个聋校国家课程的教学研讨会。过两天再看她的朋友圈,又去了四川担任手语朗诵大赛的特邀评委。直到她风尘仆仆地回到重庆,我们的采访才终于安排上。

  见面时,她又说下午和晚上都排满了课,这次出差回来有30多节课要补。上课间隙,记者和她一起在食堂吃晚饭,她的筷子几次举起又放下,一会儿回复全国各地想报考特教专业的学生咨询,一会儿审核重庆聋协的微信公众号推文……学生们提起郑老师,也说她太忙太累。上课、做课题、编教材、全国各地做交流研讨……占用了太多时间,她几乎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有时见不到她,郑老师就在微信上指导我们,对学生的事是有求必应。”

  她也是细心的。去日本出差,回来时给每位学生都带了礼物。女生收到的礼物是眉笔,男生的则是润唇膏。2019级研究生赵莉是聋学生,有一次校外专家来讲课,她听不太清,郑老师看她表情茫然,就主动做起了手语翻译。

  采访时,说到记者因为跑突发新闻需要常备雨伞、手电筒等应急物品,她变戏法似的从包里拿出一把只有口服液瓶子大小的迷你雨伞:“这种雨伞特别轻便,推荐给你!”难怪同学们戏称她的包是“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

  她又是极认真的。在记者旁听的一节手语课上,郑璇布置的作业是用手语拍一段小视频,把数字1到10的手势都用进去,然后分组轮流上台展示。有一组学生设计的剧情是:“我失聪后听不见别人说话很伤心,后来戴上了助听器,就开心地笑了。”

  郑璇笑着给孩子们点赞,表扬作业完成得不错。随后她又收起笑容,问学生:“是不是用上助听器,这个故事就结束了呢?”她用手语向孩子们解释说,助听器只是让聋人更好地接收外界信息,但更重要的是还要帮助聋人提升语言能力,融入社会。

  课后提到这个细节时,郑璇又补充说,聋人的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需要很长的时间,心理调适和身份认同的建立则是更为艰难和漫长的一个过程。

  和郑璇交流,她谈得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对聋教育的规划,以及聋人事业还要做哪些工作。看得出来,她是把聋人事业当成了使命。相信因她的推动,越来越多的美好即将发生。

 
“不让满语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戛然而止” 叶赫那拉氏后人、满语网红老师谭珊珊教满语
“不让满语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戛然而止”
叶赫那拉氏后人、满语网红老师谭珊珊教满语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谭珊珊在黑龙江省宁安市录制满语课(资料照片)。 宁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杨思琪


  一间小教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齐聚一堂,从几岁孩童到耄耋老人,一起上满语课。最近,这段视频在微博走红,“叶赫那拉氏后人教满语课”登上热门话题榜。

  近期,记者来到黑龙江省宁安市,采访了叶赫那拉氏第十五代传人、33岁的满语老师谭珊珊。

  宁安,原名“宁古塔”,是满族发祥地,也是谭珊珊生活的地方。几年前,满族人谭珊珊在一次家庭祭祀上对满语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自学熟悉了满语,如今她正忙着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让更多人了解满语。

  “我希望以自己的努力,让满语流传下去,不再‘失声’。”谭珊珊说。

从零开始,学到“上瘾”


  谭珊珊的本职工作和满语完全“不搭边”。

  她是当地农业农村局一名检疫员,负责给牛做检疫。检疫员工作繁杂,有时凌晨两三点起床,和同事一起到屠宰场给牛发“合格证”,要忙到晚上七八点才下班。

  谭珊珊与满语结缘,始于一次与叶氏家谱的偶遇。

  2017年初,家族组织祭祀活动,谭珊珊发现家谱里很久以前的部分全是满文,后面逐渐变成满汉双语,近些年变成了全汉文书写。这个细节让谭珊珊深感忧虑,“这样下去,满语可能就消失了”。

  当时,有家族长辈用满语唱祭祀词,谭珊珊觉得很新奇,凭着语感听出“这段念了两次”“这段好像又重了”……母亲叶丽珍发现,谭珊珊对满语有天赋。

  十年前,叶丽珍从一家服装公司退休,一直从事萨满表演。她跟着长辈练习“大浪花”渔家乐秧歌——这是一种流传于镜泊湖畔的东北传统秧歌,讲述当地满族“渔猎”“抢婚”习俗,已被列入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萨满文化中很多表达都是满语,各家族祭祀活动都需要,但是懂满语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年,家里老人逐渐离世,满语要断代了。”叶丽珍很着急,萌生了让女儿学满语的想法。

  没想到,大学时学过韩语、喜欢语言的谭珊珊欣然答应了。

  谭珊珊从网上下载了各种学习满语的课件,自己研究一段时间后发现,满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差别很大。口语中的吞音、连音非常多,有的口语还没有书面语相对应。

  谭珊珊面临最大的困难难觅好老师。在北京、天津、哈尔滨、牡丹江,一些研究满族文化的满语老师,有的因时间关系,有的因研究方向不对路,很难保持长期联系。自学,成了谭珊珊学满语的最主要途径。

  “经常在半夜,看她起来对着电脑学,有时候吃饭叫她都叫不动。”叶丽珍觉得,谭珊珊学满语已到“上瘾”的地步。

线上线下教满语


  “瞅着是个棒,浑身都是刺,勾勾挠挠细看是个满族字。”这是民间对于满文的形容。

  满语学习难度太大,谭珊珊也一度想要放弃。一次,叶丽珍鼓励她:“如果你能学明白,就能看懂咱们家的家谱了。”谭珊珊意识到,满语并非她一个人的事,而承载着一个家族、一个民族的记忆。

  据统计,宁安市人口达44万,其中满族有五六万人,“加上有满族血统的,可能将近十万人。”宁安市融媒体中心主任李世勇说,学习满语是很多满族人的心愿。

  谭珊珊写了多本学习笔记,字头、字中、字尾,红的、黑的、蓝的,有的还用荧光笔反复画好几遍。经过反复琢磨,谭珊珊终于找到了学习满语的方法,也把这种学习规律教给更多学生。“就像汉语拼音一样,先学元音,再学辅音,然后学字的拼写,接着练习看短文,同时要搭配一些常用口语。”

  去年9月24日,对谭珊珊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宁安市融媒体中心推出“满语学堂”系列讲座《跟我一起学满语》,采用演播室录播、线上放映的形式,为学员讲授满族书面语基础。每周一、周二晚7时40分,教学视频在当地广播电视台和官方微信公众号播出和推送。

  谭珊珊作为主讲嘉宾,起初面对镜头,性格内敛的她不敢说话。没想到,第一次课后,她受到很多人欢迎。后来,每隔两周的线下课堂,有不少人从几十里外的乡村专程赶来听她讲课。

  “讲课也是一种激励,让我不放弃。”谭珊珊说。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谭珊珊还建起了满语学习微信群,每天中午和晚上,她在群里教授一句口语和书面语,并逐个检查作业。

  “我是满族人,但我一句满语都不会说,一个满文都不会写,小一辈的就更不用说了,想起来就很羞愧。”来自宁安市卧龙朝鲜族乡的倪艳萍已经52岁,她说以前想学但找不到途径,直到前不久被亲戚拉到群里。

  在倪艳萍的作业本上,满文写得工工整整。她说自己每天上下午各有一个小时练习,谭老师讲得细,岁数大的也能听懂。

  几个月来,这个微信群已经从最初二三十人发展到179人,汇集了全国各地学习满语的人。一位名为“凤凰涅槃”的网友本是哈尔滨市双城区人,如今在宁波打工。“只要有课,我一定会线上回复,不管早晚。”她说。

“能静下心、坐得住”的人


  讲课的视频在微博上走红后,有人给谭珊珊点赞,认为她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也有人说“语言不用就会消失,努力是徒劳的”。

  面对这些“争议”,谭珊珊很淡定,她不觉得自己是网红,更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谭珊珊回忆,早在一年多以前自己刚学满语的时候,身边很多亲戚朋友都不支持。“学这个有什么用”“满语那么难根本不好传播”……这些“风凉话”听多了,久而久之也就不觉得“心凉”了。

  然而,付出背后是有代价的。近来,谭珊珊很少和朋友出去逛街,加上常年坐在椅子上,肚子上冒出了“游泳圈”,自己也不得不搬到父母家,女儿需要靠父母帮忙照看。

  在她看来,当下最要紧的就是要把满语学好、再教好。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性,她盘算着在课堂里“科普”一些小知识。比如,火锅的起源可能是因为满人打仗,就把锅埋在土地里,行军途中可以随时挖出来,烧开水煮各种猎物和野菜。这样一来,火锅代表着战斗力。

  如今每个周末,谭珊珊都会和父母、孩子一起到乡下老家,和叔叔、伯伯探讨满语。她念一句,让老人们听一句,及时修正是不是原来那个味道。谭珊珊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满语学精学透,以后有机会翻阅满文文献。

  宁安市一名常年研究萨满文化的爱好者说,谭珊珊是少有的“能静下心、坐得住”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即将消失的语言和文化抢救回来。

  “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慢,没关系,但不能出错。”“一个点的位置不对,这个字的意思就不对了。”这是叶丽珍对女儿最常说的话,也是谭珊珊教满语的准则。

  在谭珊珊的影响下,她6岁的女儿常拿着手机,边听边学满语歌。“悠悠着,悠悠着,把卜着悠了着,悠悠着,狼来了虎来了,马猴跳过墙来了,宝贝宝贝怕不怕……”这是一首满语摇篮曲。

  宁安市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年底前,满语就以特色课程的形式走进当地几所小学课堂,一边由谭珊珊讲授,一边从民族学校招募和培训老师。

  “以后我希望女儿也学满语,不让满语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戛然而止。”谭珊珊说,只有不断传承,一种文化才不会从这个星球上消失。

 
本报记者陈天湖、江宏景、谢佼、陈大康
本报记者陈天湖、江宏景、谢佼、陈大康

( 2020-01-03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成风化人
 
 
 
 
  格松江错在演绎盐井人家的劳动情景。
 
 
  格松江错在演绎盐井人家的劳动情景。
 
 
  格松江错在展示印章。
 
 
  格松江错妈妈在自家民宿前等待远方来客。
 
 
  千年盐田一瞥。
 
  
本报记者陈天湖、江宏景、谢佼、陈大康、刘洪明摄影报道
 
  2019年,最后一缕阳光打在达美拥雪山之上。
 
  水色绛红的澜沧江绕山而过,水流湍急的褚红色峡谷中两岸各有一小块扇形台地,一块块星罗棋布的小盐池就搭建在台地上。用木头支撑而起,如同一块块平整的小镜子一般。
 
  这里是川藏线318国道重要驿站——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借助群山峡谷亿万年孕育的古盐井,当地从唐代开始制盐,距今已延续1300余年。一块块晒盐池犹如无数个镜面世界,倒映着高原的风云变化。盐粒结晶而出,为高原提供了宝贵的生活必需,也催生了千年茶马古道上一代代盐井人家的故事。
 
  46岁的格松江错是土生土长的芒康县纳西民族乡加达村人。他身着粗布藏式衣服、挑着羊皮水桶,正在向游客展示盐井传统人家服饰。
 
  加达村在澜沧江西岸,是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千年盐田就在加达村和对岸的上盐井村开垦。
 
  走进格松江错家,百年藏式民居保护完好,古老的制盐工具、卖盐印章应有尽有,摆设一如旧貌。格松江错告诉我们,盐卤水就来自河边一口盐井,但河对岸的盐晒出来是白色的,被称作“凰”,而自己所在的西岸晒出来的盐是红色的,又被称作“凤”。
 
  “这是我爷爷在世最喜欢坐的地方,他坐在那喝酥油茶。”“我奶奶坐在那边,做饭。”在老屋里,他绘声绘色地向游客们描述当年的生活场景,那是他孩童时的记忆。
 
  格松江错说,加达村目前有2700多块盐田,每块盐田年产盐500公斤。盐田收入占了村民收入的一大半。这种格局正随着旅游的开展而改变。
 
  背水桶变成了抽水机,盐田成了景区。古盐井正在焕发新活力。格松江错的老房子开起了藏家乐,他今年旅游收入3万元。一包包土盐,则成了独具特色的纪念品。“红色的可以泡脚,消除疲劳。”他说。
 
  据史料记载,当地制盐一直要上溯到唐朝时期。这一带地名被称为盐井,藏语称其为“察卡洛”,意为产盐之地。这里较完整地保留了我国古老制盐方法:挖盐井、取盐卤、晒盐池、收盐粒……过去每当清晨,男男女女就或背或挑下到江边,从盐卤水井汲取卤水,挑上坡倒进盐田。云起云灭,盐水被高原阳光和烈风蒸发,变为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盐。再用人工扫拢,扫过的盐池犹如红布画上的白色菊花。
 
  盐田是用木杆在河边斜坡上搭成上平下空的架子,在盐池里垫上土,铺上细砂。千年盐井铸就的传统手艺,不仅在千里川藏线上继续闪光,还将在新时代全域旅游发展中成为藏东地区的重要支点,支撑起振兴藏区的梦想。格松江错就是其中的筑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