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天鹅的忧伤读懂环保为何不能“一刀切” |
|
( 2019-12-1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评论·融媒 |
在南方,养黑天鹅是稀罕事。一位浙江企业家十多年前去外地创业,离家前,为农村的父亲买了一只黑天鹅作伴。
企业家所在的村是当地有名的生态旅游村。如今,村子被划为水源保护区,禁止一切禽类、家畜喂养。今年上半年,企业家接到村干部的电话,请他帮忙说服老人,把黑天鹅处理掉。
这件事让企业家着实为难。一方面,老人舍不得,另一方面,村干部多次上门催促,有些人还是企业家的熟人、朋友。企业家想找机构收养黑天鹅,当地又没有动物园。想着把黑天鹅托付给别家,周围几个村也因为同样的原因,不让养家禽。黑天鹅成了“烫手山芋”。
在工作人员反复上门催促下,黑天鹅还是被处理了。
黑天鹅的故事,并非孤例。一些地方,简单粗暴地执行环保“一刀切”,“一律关停”“先停再说”,为了快速推进,层层加码,级级提速,一律禁止农村散养牲畜、家禽。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很快收到简单粗暴的回击,当地生猪和鸡肉的价格快速上涨,给民生带来不小压力。
生态保护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简单粗暴“一刀切”,是对生态保护的“高级黑”。表面上看是严格执法,背后却是生态环境领域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记者调查发现,往往此前累积的环境问题越严重的地方,执行政策越容易“一刀切”。部分地方官员为了自保,怕以前违纪、“乱作为”被追责问责,而假装严格执法,铁面不容情。
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对相关治理“一刀切”的做法加以整改。针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点单位,各地应科学制定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和监管措施,做到管理与服务并重。
对于有轻微环境违法行为的养殖企业,应以整改为主,给予适当的整改过渡期和技术指导,严禁“一律关停、先停再说”,避免以环保作为借口的紧急停产、停业等简单粗暴行为。
对规模较小的养殖经营户,不应搞强行清退,对确实应该关闭的养殖场户要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以清理代替治理。
想要读懂黑天鹅的忧伤,归根结底就要明白环保政策执行不能“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