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 闻

02版:要 闻

03版:要 闻

04版:脱贫攻坚

05版:国庆特刊

06版:国庆特刊

07版:国庆特刊

08版:综合新闻

同心共筑中国梦 携手奋进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同心共筑中国梦 携手奋进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史竞男、王琦、孙少龙
 

 
  习近平总书记20日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与会代表和社会各界中引起热烈反响。
 
  大家表示,新时代努力担当新使命,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迸发崭新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汇聚团结奋斗的正能量
 
画出最大同心圆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发强烈共鸣。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王江燕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植根中国土壤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总书记的讲话让她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
 
  当前,我国正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目标越伟大,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凝聚人心和共识、汇聚智慧和力量。
 
  “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切实落实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各项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前进,就必须增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在现场聆听讲话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工商联副主席江浩然深感责任重大:“新时代的人民政协肩负新使命,切实把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就更需广泛增进团结,更好发挥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他表示,作为来自民营企业的政协委员,更应主动作为、积极发声,坚定广大民营企业家创新发展的信心,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蒋健认为,做到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就是政治立场不能含糊、政治原则不能动摇,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同时,还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协助党和政府破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
 
  “要鼓励和支持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界别群众,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这一要求,让北京市政协学习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江宗盟感触颇多:“政协委员来自方方面面,可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凝聚民族复兴的正能量。要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筑牢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寻求最大公约数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独特设计,是实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尤其要抓好的三项工作,第一项就是“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对此,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分党组副书记、驻会副主任杨小波认为,将人民政协明确为“专门协商机构”,这就是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定位,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新时代人民政协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就是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重要标志。
 
  “人民政协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政协委员来自不同方面,在政协这样一个平台,能够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充分整合不同观点、充分协调不同利益,最终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具有独特优势,也体现出人民民主的真谛。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常委黄克瀛表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要坚持抓制度建设,突出协商的统筹性和计划性;坚持抓平台建设,突出协商的广泛性和多层性;坚持抓重点难点,突出协商式监督的监督性和实效性;坚持抓委员队伍建设,突出协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唯有在结合实际推动工作上下功夫,才能切实把讲话精神转化为创新政协协商民主的科学思路和凝聚共识的有效举措。”吉林省政协主席江泽林说,下一步将推动党组成员联系界别、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党员委员参加政协党组织生活及谈心谈话等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以完善的制度机制夯实政治责任。
 
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
 
展现新时代风采


 
  人民政协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奋进。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凝结着一届又一届政协委员的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政协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认真履行委员职责。
 
  “政协委员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是荣誉更是责任。”农工党中央生态环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周扬胜表示,政协委员应坚持学习、深入调研、积极担当、不辱使命,以模范行动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的风采。他发挥长期从事环保工作的专业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撰写了污染治理、绿色出行等相关提案,积极推动绿色交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说,近年来,他通过履职深入农村了解到乡风文明建设的情况,到扶贫攻坚一线走访,切实感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意义,只有接地气才能有协商建言的基础,写好提案才能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人民政协为人民,有人民情怀才能有责任担当。作为政协委员要心系人民群众,全面增强履职本领,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的舞台更加宽广、责任更加重大。
 
  “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强化委员责任担当提出了很高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纪录片学会副会长王建国认为,政协委员就应当把荣誉放在身后,把职责举在头顶,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作为文艺界别的委员,唯有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同心同德,共襄盛举。
 
  “当前人民政协事业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政协委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胡卫说,政协委员既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也要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心系国事、情牵民生,努力交上令人民满意的“委员答卷”。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70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超170倍
70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超170倍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8月14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工厂生产的首批新型地铁车辆在波士顿市正式载客运营。70年,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从“卖大米”到“卖高铁”,不仅实现了量的飞跃,更实现了质的提升。
                               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记者陈炜伟、王雨萧)70年,只是人类历史中的短暂一瞬,中国发展却实现惊人跨越。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4倍,从积贫积弱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奇迹”举世瞩目。
 
  70年,中国经济体格逐步强健。1952年,中国GDP仅679亿元,2010年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近3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实现跨越,综合国力与日俱增。
 
  70年,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1950年,中国外贸规模仅11.3亿美元,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增长超过4000倍。从“卖大米”到“卖高铁”,不仅实现了量的飞跃,更实现了质的提升。吸引外资累计超过2.1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实现从零到千亿美元的飞跃。
 
  70年,中国高质量发展日益凸显。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50.5%,2018年,农业增加值比重降至7.2%,服务业占据半壁江山,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70年,中国经济力量激越澎湃。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8年的接近16%。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引擎。
 
  当今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联合国大会主席蒂贾尼·穆罕默德-班迪表示,70年间,中国从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为对全球治理贡献越来越大、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的国家,这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整个中国社会充满活力,面貌日新月异,中国发展前景光明。
 
贵州铜仁:“智慧云”让学生吃上放心餐
贵州铜仁:“智慧云”让学生吃上放心餐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贵阳9月21日电(记者向定杰)营养餐是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的一种营养膳食补助,自实施以来取得明显成效,然而资金使用、食品安全等隐患也部分存在。记者近期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贵州省铜仁市了解到,近年来当地创新推出“学生营养餐智慧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在较好解决上述难题同时,还促进了“校农结合”,带动了农村产业扶贫。
 
“云端”信息化管理把好安全关


 
  中午时分,伴着下课铃声,贵州省铜仁市第十一小学顿时热闹起来,1100余名学生走出教室,兴高采烈地来到食堂排队吃午饭。
 
  “今天的菜是青椒炒肉、炒冬瓜、炒油麦菜、小瓜汤。”食堂负责人邹丽说,起初接手营养餐这项工作,感觉压力很大,因为涉及生产、采购、加工多个环节。“以前拿本子记,现在都在平台里,要什么表,输入关键词,几分钟就能导出来。”她说,自从学校加入“学生营养餐智慧云”平台,工作轻松了不少,食品安全、财务管理等也更加有序。
 
  铜仁市第十一小学副校长付智告诉记者,现在学校用App管理食堂,食材采购、进出库均在手机下单完成,系统自动对进出库食材进行记录,对保存期只有1天的食材会预警。另外,每天还要上传食堂日常的视频和图片,方便有关部门监管。
 
  据统计,目前铜仁市已有2700余所学校接入了“学生营养餐智慧云”平台,覆盖学生40多万人。研发企业贵州山久长青智慧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伶说,学生今天吃了哪些食品,明天该吃哪些食品,食品由哪里生产,谁进行配送、检测、加工均能做到一目了然。
 
“套餐”个性化订制守好营养关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营养餐更“营养”,智慧云平台上提供教育部门给出的多个营养套餐方案,并试点开展学龄儿童体质监测。就读于铜仁市碧江区灯塔幼儿园的吴加晴,每月在校的饮食状况,下一月营养均衡方面的建议,都会定期推送到家长的手机上。     
  铜仁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当地严格执行《学生营养午餐营养供给量》,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制定食谱,学校按照食谱进行食材采购和供餐,解决了学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和“吃得营养、健康”转变,切实改善了学生的营养结构,促进了学生身体健康。
 
  为巩固营养餐成效,铜仁市政府还从2016年起出台规定,要求各区县学生营养餐在国家4元膳食补助的基础上,每个学生每天由市县财政另行补助1元。这样,学生除了“一荤两素一汤、饭管饱”的营养餐外,每天还可获得水果、糕点、牛奶等食品。
 
  此外,当地投入资金2.9亿余元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食堂301所,并规定向学校配送的米、油、肉、蔬菜等食材价格低于市场价10%到15%,交通便利的学校应一天一次配送,以保证食材新鲜度。
 
“校农”精准化对接破解产销关


 
  在碧江区和平村一片上百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技术人员李发龙正在现场调度当日的蔬菜采摘包装。“上午拉了1200斤白菜、1200斤黄瓜走,下午还要送点莲花白和小瓜。”李发龙说,像这样的基地,他们锦江绿色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还有很多。
 
  跟随运输蔬菜的货车,记者来到了公司的配送站点。在这里,几条流水线上堆满了即将配送到各个学校的食材,工人杨新光拿着纸和笔盘点着货物。在配送站点一侧,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快检中心,2名工作人员在对食材进行取样检测。
 
  “‘学校+配送企业+生产基地+贫困户’,实现了农产品信息与食堂需求相融合,实现‘产供销’精准对接。”杨伶介绍,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也得益于“学生营养餐智慧云”平台把66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纳入其中。今年上半年,平台上农产品交易额达到9.81亿元,这一模式也被成功推向省内外多地。
 
  铜仁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田琼表示,“学生营养餐智慧云”等平台的运用不仅解决了食品安全、资金监管问题,通过合作社优先采购贫困村农产品,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了脱贫攻坚。
 
首届田博会见证农村改革新变化
首届田博会见证农村改革新变化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9月23日,首届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简称田博会),将在浙江德清县华丽亮相。本次田博会为期一个月,以“归田归耕归农”为主题,将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场活动,以点带面折射农村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
 
这个“第一”为何落户德清?


 
  这是全国首个以全县域、实景化集中展示田园城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精华元素的新型多功能专题博览会。
 
  步入田园博览园内的“中国馆”“浙江·湖州馆”“德清馆”三大核心场馆,看到的是全国代表性的田园城市、田园村庄和美丽田园景观,以及浙江、湖州“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之路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德清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成果,令人振奋。
 
  “德清山水好、经济强、农村美、百姓富,作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的首批示范县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首位县,办这样的盛会,将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良好交流平台。”德清县委书记王琴英说。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本次田博会结合庆祝农民丰收节,以“归”(归田归耕归农)为主题,主推“1+6+66”全域办节体系,以1个主会场,串联6个具有代表性(风雅颂赋比兴)的分会场、辐射全县66个精品园区,全方位、多角度、零距离展示德清美丽乡村田园。
 
  而66个精品园区,则实现了县域12个镇(街道)全覆盖,以精品观光线连接所有园区和农事节庆活动,能让游客尽情感受德清田园美景与风土人情,体验乡愁魅力。
  德清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德清农村A级景区村庄有54家,其中3A景区村庄17家,分别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2.9%和16.7%,是德清致力于发展农村全域旅游的一个缩影。
 
让德清经验走向更多的田园


 
  德清在全域美丽体系建设、城乡环境建设、改革创新试点等方面起步早、见效快,有不少亮点和特色。
 
  近年来,德清已承担了省部级以上改革试点76项。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地入市”“坡地村镇”试点、宅基地“三权分置”等多项改革都为乡村振兴建设注入活力,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一大批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
 
  而“借智借脑”,建设美丽乡村,更是德清乡村振兴的一个重头戏。这些年,德清每年都会组织举办不同规格的乡村振兴论坛、研讨会等,邀请国内三农界“大咖”,就乡村振兴、田园发展的最新思考进行交流碰撞,并运用到实践中。
 
  在本次田博会上,这样的“头脑风暴”,将继续为德清建言献策,并发布《田园城市德清宣言》。          (王力中)
 
人在汉字中
人在汉字中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近日,“字在其中”汉字国潮艺术展在长沙市开展,包括“人在字中”“字里行间”等展区,以新奇有趣的形式展现汉字魅力(9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泽国摄
 
厦门: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大招商招大商”
厦门: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大招商招大商”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本报记者向清凯、苏杰、颜之宏
 

 
  在士兰化合物半导体项目落户厦门海沧的过程中,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拿到施工许可证,仅花了5天时间,创下新的“厦门速度”!厦门士兰明镓化合物半导体有限公司保障部主任曾剑宏说:“这个速度太给力了,这是我们公司包括我本人,在国内经历过的最快的一次。一般来说,这个行政审批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这么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持续发展的信心。”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座风光旖旎的旅游城市和温馨和谐的文明城市,近年来正快速崛起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镇。短短两年间,国内半导体知名企业士兰微12英寸晶圆制造、通富微电先进封装等6个制造类项目和20余个设计类项目相继落户厦门海沧,总投资超过350亿元,加上此前落户的总投资62亿美元的联芯集成电路、三安集成电路等大项目,厦门正在形成我国东南沿海集成电路强大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产业的勃兴,是厦门良好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动能转换的生动写照。
 
  商事主体年均增加20%以上


 
  长期以来,厦门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从2015年起,对标新加坡等先进经济体,参照世界银行评价标准体系,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经过几年的努力,厦门整体营商环境从2014年相当于全球经济体第61位提高到2018年的第25位,四年提升36位,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也带动新增商事主体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据厦门市发改委介绍,国家发改委2018年在全国22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厦门排名第2位。
 
  为了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厦门刀刃向内,苦练内功,坚持以系统改革的办法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例如,以“多规合一”为突破口,开展了三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一窗受理,集成审批”,大幅压缩了审批时间,创造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厦门蓝本”已向全国复制推广。厦门首个申报联合验收的房地产项目,原先需要一两个月才能拿到的验收批文,仅用4个工作日就全部取得。
 
  厦门自贸片区率先实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提升到3.0版本,口岸通关时间压缩幅度居我国沿海十大关区之首,被商务部评为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
 
趣店和瑞幸咖啡的故事


 
  营商环境日益优化,内资外资青睐厦门,一大批优质产业项目纷至沓来,为推动厦门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
 
  2018年7月,中国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趣店集团,在创始人兼CEO罗敏的率领下,举家南迁,把总部搬到厦门,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今年4月,罗敏被厦门市政府聘为投资顾问,对厦门优越的营商环境深有体会的他,短短几个月就介绍了多批互联网业界的大咖朋友到厦门考察、投资。在饭桌上他往往就会冒出一句:“来这边搞个总部怎么样?”实际上,趣店集团南迁厦门后即取得不俗业绩,今年二季度实现净利润11.6亿元,大幅增长57.1%,上半年累计实现净利润20亿元。同时,位于厦门风景如画的环东海域、占地面积80亩的公司总部大厦正在快速建设中。
 
  趣店高级副总裁许龙告诉记者,总部落户就是对厦门营商环境的最大肯定。许龙表示,吸引趣店南迁厦门的,除了美丽的滨海风光,政府的贴心服务更为关键,趣店初来乍到,人地生疏,常务副市长黄强很快带领政府各部门负责人上门服务,现场解决问题。现在趣店已经扎根厦门了,罗敏第一个加入厦门户籍,公司员工纷纷落户厦门,短时间内公司几百个家庭几千人迁来厦门,小孩已入读幼儿园、小学,父母也迁来安家了。
 
  互联网知名企业瑞幸咖啡全国总部、神州优车运营总部不久前也落户厦门,两家公司的董事长陆正耀表示,将以厦门为中心,布局产业链上下游。截至目前,神州和瑞幸体系在厦门共注册20余家业务主体,注册资金达160亿元,实际到资65亿元。
 
  为什么将总部落户厦门?陆正耀表示,厦门营商环境好,政府效率高、配套政策好,企业在全国200个城市布局,通过比较,深切感受到厦门营商环境的优势,企业综合运营成本明显降低。员工也喜欢厦门这座生态花园之城宜居宜业的环境,人才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既有高颜值 又要高素质


 
  随着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大城市都在进行营商环境大比拼。厦门的目标定位就是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因此,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更是当仁不让,时不我待。
 
 
  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表示,厦门将继续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锐意改革创新,关注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持续找差距补短板,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近几个月来,厦门市紧密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找差距抓落实的突出重点,发动各级干部深入调研,对标国内外一流标准开展反思,狠抓问题整改,加快补齐营商环境短板。特别是围绕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实施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倍增计划,突出在园区平台、用地供应、融资服务、人才支撑、审批服务、减税降费、便利通关、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为企业建立全方位保障机制。同时,注重简政放权,赋予各区、开发区管委会和重大片区指挥部更大的决策审批权限,激发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尤其是伴随企业“洽谈-落地-投产-成长”全发展周期,在每个产业园区设立全周期、专业化、一站式服务窗口,让企业充分感受服务的贴心便利。
 
  作为旅游胜地的厦门去年接待游客8900万人次,而鼓浪屿是外地游客来厦旅游的热门景点,但一些游客在购买轮渡船票时才发现忘带身份证,只能在窗口排“长龙”开乘船证明,耽搁很多时间。现在,通过“e政务”便民服务终端,游客可快速打印出临时身份证明,愉快地登岛游览。该项服务也为忘带或遗失身份证的游客入住酒店提供了极大便利。就是在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细节”中,厦门的“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便利度大大提升。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4月底,厦门市召开了全市招商大会,掀起全市上下狠抓招商引资的热潮。市主要领导带队到境内外城市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推动总投资100亿元的中航锂电项目落地动工、华为首个鲲鹏生态基地及超算中心等一批优质大项目落地。
 
  在2019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厦门签约202个项目,总投资达1800多亿元,其中与世界五百强、中国五百强、中国台湾百大、行业龙头、独角兽企业等优质投资者达成签约项目超过25个。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此次公司总投资10亿元在厦门打造科创企业培育园区。
 
  世界五百强企业ABB集团进入厦门已经20年,公司投资20亿元建设的ABB厦门工业中心去年底投入运营,成为ABB全球最大的创新与制造基地之一。最近,公司与厦门金龙汽车集团签署协议,利用ABB全球领先的“闪充”技术生产全新的电动公交车,充电过程仅需数十秒,在乘客上下车时即可完成。
 
栗战书对阿塞拜疆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栗战书对阿塞拜疆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巴库9月21日电(记者胡晓光、陈菲、李铭)应阿塞拜疆国民会议主席阿萨多夫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19日至21日对阿塞拜疆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在巴库会见总统阿利耶夫,与阿萨多夫举行会谈,会见总理马梅多夫。

  会见阿利耶夫时,栗战书首先转达了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问候,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栗战书说,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方视阿塞拜疆为欧亚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愿与阿方一道认真落实两国元首共同规划的中阿关系发展蓝图,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同维护两国安全和发展利益。阿利耶夫请栗战书转达对习近平主席的良好祝愿。他说,我多次访华,亲眼看到中国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此深感钦佩。阿中关系发展迅速,前景广阔。阿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愿同中方携手打击“三股势力”,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

  与阿萨多夫会谈时,栗战书说,我此访的重要目的,是加强中阿立法机构交流合作,推动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希望双方密切各层级友好往来,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为务实合作提供法律保障。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不同、国情不同,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各种文明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交流互鉴。中国全国人大愿与阿国民会议共同推动两国人文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对方的优秀文化,夯实中阿友好的民意基础。阿萨多夫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隔19年再次访阿,为两国关系发展和立法机构交往注入了新的动力。阿中之间已经签署了多个合作协议,两国立法机构要推动这些协议落实见效。越来越多的阿塞拜疆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要促进两国教育、文化、青年等方面的交流,培养更多阿中友好使者。

  会见马梅多夫时,栗战书说,阿塞拜疆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方愿与阿方进一步密切经贸往来,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在能源、农业、交通、物流、旅游、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多合作成果。欢迎阿方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马梅多夫表示,阿方从一开始就积极响应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愿与中方在各领域扩大合作,欢迎更多中国企业赴阿投资兴业。希望与中方加强“跨里海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合作,让更多中国商品通过阿塞拜疆进入欧亚市场。

  访问期间,栗战书还参观了盖达尔·阿利耶夫中心、地毯博物馆,向盖达尔·阿利耶夫总统墓、“长明火”纪念碑敬献花圈。

 
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汪洋出席并作总结讲话
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汪洋出席并作总结讲话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中央政协工作会议21日在京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出席会议并作总结讲话。他强调,这次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是在喜迎新中国70华诞、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党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政协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新时代更好发挥人民政协制度优势的殷切期待。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的重大意义、重要部署和实践要求,在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上下功夫,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上下功夫,在健全和完善人民政协工作制度上下功夫,在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上下功夫,在完善落实党对人民政协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上下功夫,奋力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新局面。

  汪洋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切实把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要把学习领会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认真领会精神实质,深刻把握核心要义,用以武装头脑、推动工作。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结合实际作出专门部署,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会议精神在本地区、本部门得到贯彻落实。要抓好会议精神的宣传解读和理论阐释,宣传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做好专题培训。要将本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委专项督查之中,及时跟进督促,不断推动学习贯彻工作走深走实。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丁薛祥、陈希、黄坤明,国务委员肖捷,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刘奇葆、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建华、万钢、何厚铧、卢展工、王正伟、马飚、陈晓光、梁振英、夏宝龙、杨传堂、李斌、巴特尔、汪永清、何立峰、苏辉、郑建邦、辜胜阻、刘新成、何维、邵鸿、高云龙出席会议。

 
第十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 韩正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第十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
韩正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南宁9月21日电(记者孙奕、潘强)第十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21日上午在广西南宁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韩正表示,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双方建立对话关系28年、特别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6年来,始终与时俱进、携手前行。近年来,双方战略互信达到新高度,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人文交流呈现新气象,中国-东盟关系进入了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

  韩正指出,中国始终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坚定发展同东盟的友好合作。东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中方愿同东盟各国一道,积极弘扬丝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全面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携手打造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深化战略对接。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指导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合作。加快编制实施双边合作规划,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发展规划有效对接。加强政治安全合作、经济合作、人文交流三大支柱建设,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进一步提质升级。二是深化经贸合作。共同实施好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与各方一道推动尽早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用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为共同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共同建好经贸合作区,推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落实好《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三是深化互联互通。稳步推进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合作,建设陆上、海上、天上、网上互联互通网络。大力推进“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四是深化创新合作。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数字贸易、5G网络、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携手共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合作。五是深化人文交流。进一步扩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智库、青年、体育等领域合作,夯实双方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

  印度尼西亚总统特使、海洋统筹部部长卢胡特,缅甸副总统敏瑞,柬埔寨副首相贺南洪,老挝副总理宋赛,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部长朱林,越南副总理武德担,波兰企业与技术部国务秘书奥切帕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随后,韩正宣布博览会开幕,并与嘉宾共同启幕。

  开幕式后,韩正巡视博览会展馆,并与卢胡特共同出席印度尼西亚国家馆开馆仪式。

 
中所建交:光明磊落 水到渠成
中所建交:光明磊落 水到渠成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在决定同台湾“断交”后仅仅五天,所罗门群岛同中国建交。9月21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所罗门群岛外长马内莱在北京举行会谈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所罗门群岛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自当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所罗门群岛作出与中国建交的战略决定,光明磊落,水到渠成。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此前在“决定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声明”中就表示,这并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仓促决定,而是在充分权衡利弊、时机等因素后,最终作出的决定。
 
  这一决定,是所罗门群岛基于国际大势作出的正确决断,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民心所向。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极个别国家所谓的“外交承认”,根本无法改变这一基本事实。正如索加瓦雷所说,台湾没有被联合国承认为一个国家,没有资格同世界上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因此,所罗门群岛作出与台湾“断交”决定符合国际法。这些年,台湾当局所谓的“邦交国”接二连三地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就是一个中国原则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的最好例证。
 
  这一决定,是所罗门群岛顶着少数西方国家的压力作出的抉择。众所周知,在所罗门群岛作出与台湾“断交”决定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频频施加压力,但所罗门群岛不为所动。正如索加瓦雷所说,所罗门群岛不会沦为外国政治势力满足其自身狭隘地缘政治利益的工具。
 
  这一决定,也是所罗门群岛基于自己国家和人民利益作出的选择。所罗门群岛并不缺乏资源,却是联合国所认定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要想摆脱困境,发展是硬道理。近年来,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开展的友好合作成果有目共睹,在岛国最关心的发展、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中国所给予的支持有目共睹。据所罗门群岛官方提供的数据,中国是所罗门群岛最大的单一贸易伙伴,超过其他所有贸易伙伴的贸易总和。更重要的是,中国所提供的帮助,切实从当地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当地政府和人民意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与某些国家口惠而实不至的空头支票相比,高下立现。
 
  去年年底,中国同建交太平洋岛国领导人举行集体会晤,一致同意将双方关系提升为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创全方位合作新局面。有这样的发展态势和合作前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所罗门群岛决定“断交”后没几天,另一个岛国基里巴斯也紧接着作出了同样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面对一周之内连失两个“邦交国”的态势,台湾当局某些人还在拿所谓“金钱外交”“政治打压”做借口,全然不思反省造成如此困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势不可挡,该来的还是会继续来。
 
    (记者郝亚琳)新华社悉尼9月21日电
 
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今年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记者于文静)据农业农村部21日消息,目前全国秋粮已陆续开始收获,今年秋粮生产形势总体较好,除局部遭受旱涝灾害外,大部地区作物长势好、呈增产趋势,再加上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如果后期不发生寒露风、台风等大的自然灾害,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负责人介绍说,今年粮食生产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结构更优。实施大豆振兴计划,预计大豆面积增加1000万亩,非优势区水稻、玉米面积继续调减。二是生产更绿。今年继续实施轮作休耕3000万亩,继续调优农业投入品结构,有机肥使用量增加,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三是质量更高。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优质率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强秋粮后期田管,落实防灾减灾措施,组织好跨区机收,确保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接续换挡 马不停蹄 天津、山东、河北有力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
接续换挡 马不停蹄
天津、山东、河北有力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记者付光宇、闫祥岭、齐雷杰)记者在天津、山东、河北采访了解到,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三地结合涉及单位点多面广,同群众联系更直接,面对的矛盾问题更复杂、更具体的特点和实际迅速部署、周密安排,强化举措、统筹推进,坚持做实功、重实效,主题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迅速部署启动 形成整体推进


  9月9日,天津市全面总结第一批主题教育、部署启动第二批主题教育。全市16个区、20所高等学校、3所高校所属医院参加第二批主题教育,涉及处级以上党员干部1.1万名,基层党组织3.7万个,党员74.98万名。截至9月13日,第二批16个区和23个局级单位全部召开动员部署会议。目前第二批1685个处级领导班子,已全部启动主题教育。

  山东省第二批主题教育参加单位和人员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共涉及14个市、137个县(市、区)、43所省属高校和1家省管企业,共有党员625.5万名、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3万余名。

  山东省第二批主题教育单位按照中央部署、省委要求,及时组建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和指导组,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对主题教育作出具体安排。目前,整个主题教育进展顺利、态势良好。

  河北省将第一批、第二批主题教育做好统筹衔接,坚持第一批和第二批单位联动发力,持续用力抓好“10+N”个专项整治,并对第二批主题教育中查找出来“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和单靠基层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主动认领,合力解决,统筹抓好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整改,形成同向合力、一体推进的整体效应。

明确体制机制 强化分类指导


  记者在天津采访了解到,由第一批转入第二批主题教育,天津市委主题教育办公室保持机构不变、人员不减、标准不降,一以贯之抓好指导推动和督促落实。一方面,坚持办公室例会制度,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办公室和市委巡回指导组组长会议,定期听取主题教育工作进展,分析问题不足,研究安排重点任务。另一方面,压实市委巡回指导组责任,通过巡回指导组把任务、责任和压力传导下去,切实把严实要求贯穿全过程。

  此外,随机暗访已成为天津督促推动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形成了常态机制。第一批主题教育期间,天津组织开展了6轮随机暗访,各单位普遍感到了压力、激发了动力。天津近日又派出暗访组对第二批单位领导班子学习研讨情况进行暗访抽查,及时通报发现的问题,从一开始就释放严而又严的强烈信号,切实以监督倒逼促进抓实见效。

  山东省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建立联系指导机制,抓好关键少数,强化示范引领。省级党员领导同志分别联系指导1个市或1所省属高校(省管企业),定期到联系指导单位开展调研。同时,有关省级党员领导同志,分工抓好农村、高校、国有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行业领域主题教育。紧盯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切实发挥好“头雁效应”。

  河北省在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坚持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结合,自上而下层层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巡在经常、督在关键、导在要害。针对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下移,线长面广特点,按照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特点确定着力点,科学合理作出安排,改进组织指导方式,保证学习教育全覆盖,增强主题教育效果。

持续专项整治 狠抓落地见效


  天津市委始终把专项整治作为检验主题教育力度和效果的“试金石”。天津市委主题教育办公室利用每周例会调度专项整治进展,督促各牵头部门认真落实责任,一项一项盯进度、看成效。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后,天津立即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指导督促第二批单位围绕10项专项整治任务,坚持“先找问题后整治”,抓紧查摆和列出本地区本单位需要整治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制定整治工作方案,采取项目化方式,逐项明确责任主体、进度时限和工作措施,以钉钉子精神逐项推进落实。

  河北省坚持做实功、重实效,把开展主题教育与推进“三大攻坚战”等部署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基层突出矛盾、回应群众诉求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三个一批”,即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化解一批信访积案,整改一批安全隐患。

  山东省在整改落实方面,抓基层支部,做实规定动作。在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坚持求真务实,确定切实可行目标,不提过高要求,通过简便管用的办法措施,确保基层支部把有关要求一项一项落到实处。

  记者采访了解到,山东省把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理顺党员组织关系作为主题教育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走遍所有村和城市社区,市县乡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包难点村、啃“最硬骨头”,一村一策,限期解决。

 
昔日忙炼“铜墙铁壁”,今朝修得“芯屏器合” 安徽制造业快速发展透视
昔日忙炼“铜墙铁壁”,今朝修得“芯屏器合”
安徽制造业快速发展透视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9月20日,马钢集团生产的中国复兴号高速动车轮在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展出。
                         新华社发(黄博涵摄)
 
  新华社合肥电(记者王正忠、程士华、汪奥娜、董雪)新兴产业多点开花“盆景变风景”,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老树发新枝”。安徽省近年来实施一系列制造强省的政策措施,狠抓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智能制造等工作,工业经济呈现规模、速度、质量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新兴产业多点开花“盆景变风景”


  国产DRAM(动态存储芯片)领军企业,世界最大的新型液晶平板生产基地,六轴工业机器人产量全国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国13%,智能手环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这些数据表明,快速发展壮大的新兴产业正成为安徽制造的新名片。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阮华彪认为,以往谈起安徽,最先想到的是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铜矿等,安徽经济的“铜”墙“铁”壁,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很高。如今,这一标签正被“芯”“屏”“器”“合”替代,即芯片、显示屏、装备制造及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

  在合肥高新区,丰创光罩全自动洁净室里的生产线正有序运行。今年4月,这个由全球商用光罩巨头美国福尼克斯集团投建的项目投产,这是中国首条10.5代平板显示光罩生产线。

  在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的磁吸作用下,许多先进制造企业纷至沓来,丰创光罩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出货量全球第一的京东方显示屏,国内OLED市占率第一的维信诺,彩虹、康宁双玻璃基板,先导、江丰、拓吉泰三大靶材制造基地等。

  继平板显示产业后,安徽集成电路产业也迎来跳跃式发展。以长鑫存储为龙头,合肥拥有集成电路企业200余家,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城市。比如,位居全球前五的晶圆制造企业力晶科技,国内封装企业龙头通富微电,联发科技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纷纷落户合肥。

  “长鑫存储填补了国内DRAM芯片的空白,并有望挑战美国、韩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垄断地位。”合肥市半导体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陶鸿说,DRAM芯片是全球半导体市场需求最大的单品,去年全球销售额达到800亿美元。合肥长鑫的突破,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带动效果,会在中国半导体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芜湖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一只只机械手臂伸直、抓取、翻转,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埃夫特总工程师游玮介绍,埃夫特起步于奇瑞汽车设备部,十多年时间里,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其技术难度最高、应用最广的六轴关节型工业机器人,在自主品牌中销量全国第一。

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老树发新芽”


  在技术工艺革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引导下,安徽省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记者近日在荣事达智能工厂中看到,屋主人通过指纹锁打开家门后,灯光、音乐、窗帘自动打开。语音管家接收指令后,客厅大灯应声而亮。智能茶几就像是个大型iPad,可下象棋、放音乐,主人还可通过触控屏幕控制其他智能单品。

  “产品的智能化,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是家电业升级的两个特点。”安徽省经信厅消费品处副处长张俊说,以家电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家电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原本需要五六十人的车间生产线,改造后只需要一两名工人。

  目前,安徽拥有合肥、滁州2个家电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拥有国家家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合肥)中心、中国家电研究院滁州分院等国家级平台,拥有惠而浦、美菱等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合肥、滁州、芜湖的产业基地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家电制造中心。安徽省家电四大件产量连续两年突破亿台,居全国第二: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就有一台是“安徽造”。

  除了家电,纺织、钢铁等行业也在新技术带动下活力迸发。例如,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强度大,招工难问题突出。安庆华茂新型纺纱智能工厂的建设,万锭用工由改造前30人降低到15人以下,生产效率提高了50%,在纺织行业得到推广。

  “科创+产业”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持续赋能


  记者从安徽省统计局获悉,2018年安徽省创新发展指数为112.3,其中20个监测指标有18个指标高于100。创新发展指数提升主要受益于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创新投入的不断增加和创新产出的加速涌现。其中,创新产出贡献最大,对全省创新指数提升的贡献率近40%。

  “科创+产业”引领制造业做大做强。阮华彪说,安徽近年来制造业快速发展,主要是靠高新技术在全产业链的渗透来带动。特别是从2007年以来,安徽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大部分在20%以上,位居全国第三位。

  安徽省经信厅副厅长王灯明说,安徽实施产业链提升行动,坚持“龙头+配套”“基金+基地”“平台+合作”等模式,打造了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形成了20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安徽已形成行业比较齐全、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

 
中美经贸副部级磋商在华盛顿举行
中美经贸副部级磋商在华盛顿举行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华盛顿9月20日电 9月19日至20日,中美双方经贸团队在华盛顿举行副部级磋商,就共同关心的经贸问题开展了建设性的讨论。双方还认真讨论了牵头人10月份在华盛顿举行第十三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的具体安排。双方同意将继续就相关问题保持沟通。
 
贫富差距之痛 直面香港民生问题症结
贫富差距之痛
直面香港民生问题症结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在香港鲗鱼涌,一名老人买菜后回家(9月18日摄)。
 
 
  一名老人在香港鲗鱼涌收集废品(9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卢烨摄
 
  新华社香港9月21日电(记者方栋、苏万明、朱宇轩)持续数月的修例风波使香港经济受创、社会撕裂,也令昔日被繁华所掩盖的经济社会矛盾陆续暴露出来。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一道贯穿于这个国际商业大都会方方面面的贫富鸿沟。破解这一民生问题症结,不仅需要香港尽快恢复平静,社会各界团结一心,更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共同探索出路,切实抓住发展机遇。
 
蜗居人生、生计难谋


 
  推开香港市民王女士家的房门,左手边是柜子,右手边也是柜子。从课本到零钱筒,生活用品和杂物沿着墙从地板填到屋顶。两张上下床头尾相连,贴墙放置。几步远的窗边,分割出了狭窄的卫生间和厨房,转身都困难。
 
  这个房龄近60年、建筑面积30多平方米的房间住下了王女士和丈夫,以及他们的一双儿女。香港工会联合会社区干事苏嘉乐说,王女士的家庭是有着7000多户居民的黄大仙彩虹邨社区的缩影,大约三成住户和她家的经济状况类似,不少甚至条件更差。
 
  “这是我婆婆申请到的公屋,婆婆去世后留给了我们。在香港,能住这样的房子,已经很满足了。”王女士说。苏嘉乐则表示,有些居民的公屋仅有20多平方米,生活更为艰辛。
 
  公屋的全称是公共租住房屋,类似于内地的廉租房。根据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统计报告,三成香港市民住在公屋中。香港房屋委员会公布的最新公屋轮候数字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公屋申请数量共25.61万宗,一般申请者平均轮候时间5.4年。
 
  基层市民的生活压力并不止于住房。对于很多教育程度不高的市民来说,找一份收入稳定、有前途的工作并不容易。
 
  40多岁的林先生多年来一直在为生计而苦恼。虽然他在内地和香港都工作过,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平日里还是只能到处寻找零工做,运气好的时候一天能挣1000多港元,但是也会好几天没有活干。靠着平均2万港元的月收入,林先生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65岁的贞姐曾是一家服装厂品控主任,几年前为筹集养老金,以190万港元卖掉了油麻地街市的房子,孤身一人租住在不足15平方米的斗室里。租金节节攀高、日用品也越来越贵,贞姐已经花掉了养老金的一半,整日里忧心忡忡。
 
  对于经济上无法自足的贫穷市民,特区政府推出综合保障援助计划(简称综援)等保障制度,此外还有针对老人的长者生活津贴等多种补助。但像贞姐这样有一定积蓄,不符合申请福利条件的市民,尽管年事已高,仍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香港有49.5万老年人被界定为贫穷人口,65岁以上长者的贫困率更是高达44.4%。受生计所迫,很多人退休后不得不重返劳动市场。数据显示,65至69岁的劳动人口参与率达到22.6%。
 
同一个城市,不同的香港


 
  与数百万基层市民的艰辛生活形成强烈反差,金字塔顶端的少数富人却过着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生活。
 
  在浅水湾、太平山等别墅区,有每平方米上百万港元、总面积上千平方米的豪宅,住户在自家阳台上能欣赏日出日落,海滨沙滩近在咫尺。而在那些为生计辛苦奔波的市民身边,就是数不清的奢侈品店,动辄数十万港元一餐的顶级餐厅,以及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
 
  用“被平均”来形容广大香港市民的处境最为合适。2018年,香港人均GDP超过38万港元,稳居世界前20名,高于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经济体。然而,香港特区政府去年11月公布的报告显示,香港贫穷人口攀升至137.66万,贫穷率达到20.1%。2016年,香港基尼系数为0.539,较2011年的0.537上升0.002,创45年来新高,也远高于0.4的警戒线。
 
  “香港的贫富差距问题极其严重,普通市民看不到前途,这已成为当地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香港经济学会顾问刘佩琼说。
 
  香港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并非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现象,而是数十乃至上百年间,香港的经济治理模式、土地政策、产业结构变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香港是璀璨的“东方之珠”,但是自身的经济结构却存在巨大隐忧。高薪的金融及保险业只提供7%的就业岗位,雇佣劳动力最多的零售、旅游等行业往往收入微薄,无法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如今,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鼓励发展的制造业,在香港仅占GDP的1%左右。
 
  贞姐就是由于制造业的消失,而在退休后失去了谋生途径。林先生也代表了众多香港普通市民,由于无法进入高端行业,就只能从事薪水微薄的基层岗位,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由于资源高度集中在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少部分利益相关者迅速积累财富,但绝大多数香港市民无法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说。
 
  如此不公的局面却难以改变,究其原因,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教授范博宏认为,从港英时代一直沿袭至今的“小政府、大市场”的公共治理模式是原因之一。
 
  香港在过去数十年间奉行的“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虽有助于吸引企业投资兴业,但也缺乏对经济的主导力,在面临外部发展环境变迁、市场调控失效时,很难推动经济结构改革,扭转困境。“特区政府并不掌握核心资源,也不拥有影响香港经济命脉的大企业,主导产业发展的能力,尤其是直接投资促进科技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能力并不足。”梁海明说。
 
凝聚共识,寻找出路


 
  贫富差距问题根源复杂、解决不易,包含很多经济和社会结构性矛盾,不仅需要特区政府提高政府管治水平,还需要全社会都认识到只有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香港才能保持繁荣稳定的局面,从而凝聚各界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思考和探寻解决之道。
 
  “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特区政府应该更加坚定履行职责,在经济民生发展领域积极施政,要有勇气和担当,把政策和资源向中下层市民倾斜。”范博宏说。
 
  多位经济学家同时指出,香港本地市场体量小,想要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局,更重要的是寻求外部的发展契机,为内部经济转型寻找突破口。
 
  “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窗口,香港能有今日的繁荣景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发挥了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桥梁作用,而非仅仅是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的功劳。”范博宏强调,香港未来更应该密切和内地的联系,寻求更大的支持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不少敏锐的香港青年人已经发现,其实机遇就藏在身边。30岁的阿豪毕业后一直从事设计工作,他对记者说,希望把业务拓展到内地市场,解决面临的经营难题。“香港本地设计师的市场仍以香港为主,但这里成本高昂、产量小、卖得少,设计师挣得也少,根本难以为继。”他计划和内地设计师加强合作,在大湾区寻找发展机会。
 
  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拥有包括科研实力和国际人才在内的很多优势,完全有机会重新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找回制造业的荣光,并且作为沟通中外的桥梁,香港背靠祖国强大后盾,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参与采写:赵瑞希、白旭、姚远)
 
佩洛西,停止你的怂恿与鼓噪!
佩洛西,停止你的怂恿与鼓噪!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


  自6月香港出现暴力违法事件以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恐怕是西方政客里上蹿下跳忙得最欢的人之一。日前,佩洛西又在华盛顿接见窜访的“反中乱港”分子黄之锋之流,并对他们的祸港行为“大加赞赏”,极尽怂恿之能事。

  这不是佩洛西第一次在香港问题上鼓噪。当香港发生游行示威,佩洛西称之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对于“乱港”分子恶意破坏香港社会秩序、践踏法律,她选择失明与“同情”;对于香港警方最大克制的正常执法,她大肆诋毁甚至恫吓。她还兴风作浪,鼓动在美国国会搞所谓“2019年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

  一段时间以来,佩洛西等政客打着所谓“人权”“民主”“自由”之类的幌子蒙蔽世人,公然为“反中乱港”分子的违法暴力行为站台撑腰,肆无忌惮地发表种种乱港言论,唯恐天下不乱。究其本质,他们的所作所为严重违背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赤裸裸地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

  佩洛西把自己打扮成“卫道士”的模样,过足了“仲裁者”的瘾,入戏还很深。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佩洛西等西方政客强势介入香港问题,其目的并不是真正关心香港人民福祉,而是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野心——破坏“一国两制”、破坏香港的繁荣稳定、牵制中国发展。

  就其个人而言,佩洛西如此这般上蹿下跳,恰恰是其反华底色的大暴露。佩洛西进入美国国会以来,在重大涉华立法上,一贯投票反对中国。她曾就所谓中国人权、武器销售、西藏等问题屡屡鼓噪反对中国,乐此不疲。让中国人民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佩洛西曾带头煽动抵制北京奥运会,只不过并没多少人买她的账。

  佩洛西的所作所为充分暴露了其大搞人权双重标准的丑恶嘴脸。她来自加利福尼亚州,1987年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就在其当选众议员4年多后,加州洛杉矶和其他一些城市因种族冲突事件发生大规模暴力骚乱事件。当时,加州和联邦政府动用了万名国民警卫队、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兵力恢复秩序,抓捕数千人。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佩洛西的眼皮底下,但并没有见她接见和鼓动骚乱组织者,也没见她推动国会通过什么“涉洛杉矶”决议案。

  还有,2011年美国爆发“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警察向示威者喷辣椒水、发射橡皮子弹,也没有见佩洛西出面谴责警方执法……请问佩洛西,这些时候,你的“道德权威”与“正义感”到哪里去了?

  鼓噪也好,怂恿也罢,佩洛西等西方政客伸向香港的黑手注定落空。“乱港分子”挟洋自重、认贼作父的丑恶行径遭到全体中国人的唾弃。历史一再证明,与西方反华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不会有好下场。

  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事务属于中国内政,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比任何国家都希望香港能早日回归稳定和平静,也完全有能力让香港有更加光明、繁荣的发展前途。香港事务不需要外人瞎操心。任何妄想在香港制造混乱、破坏香港繁荣稳定的图谋都不会得逞。

  常言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奉劝佩洛西女士,立即停止以任何形式来干预香港事务,立即停止推动审议有关涉港议案,立即停止为香港暴力激进势力和“港独”分裂分子站台。若继续一意孤行,助纣为虐,必将被亿万中国人民所不齿。

            新华社华盛顿9月21日电

 
为什么不搬离中国? 一家美企高管有本账
为什么不搬离中国?
一家美企高管有本账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美国博尔德9月20日电(记者高山)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设计、在中国制造,是美国户外运动服装品牌克里姆森-克洛弗公司成长壮大的关键因素之一。该公司在中国有四家合作工厂,95%的产品产自中国。但自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多轮关税以来,公司发展前景阴云密布。

  克里姆森-克洛弗公司首席运营官盖尔·罗斯和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伦达·斯温森都对贸易摩擦忧心忡忡。罗斯今年6月代表美国小企业和户外运动用品产业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证,强烈反对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

  一些人提议把生产链转移出中国以避开高额关税。然而,如果离开中国,搬到哪里去?罗斯日前在博尔德总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算了一笔经济账。

  罗斯说,公司首先在罗马尼亚和葡萄牙等欧洲国家调研,与当地生产商接洽,结果发现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这样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和高性价比。

  接着,搬去南美生产的方案也被否定了。斯温森说:“中国人非常守约。在南美有的地方,比如他们答应你周二发货,周四能发货就不错了。但中国人说哪天就是哪天。”

  今年5月之前,公司曾考虑将生产转移至墨西哥。然而这一方案在美国宣布自6月10日起对所有墨西哥输美商品加征5%关税后被否定了。罗斯说:“企业生产需要稳定的政策环境。虽然后来美国政府又宣布取消对墨西哥加征关税,但我们这些企业经受不住这种‘惊吓’。”

  曾经,罗斯也认真考虑了美国政府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号召。她说:“今年5月10日,美国宣布对中国价值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我们所有的产品都在这一轮清单上。因此我们下定决心,试一试把产品转回科罗拉多州首府丹佛来生产。”

  然而,在询问了许多丹佛制造商之后,得到的答复是:有生产能力,但中国4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他们要12个月。“从此,我们就断了(将生产搬离中国的)念头。”罗斯说。

  罗斯指出,作为品牌方,大家都知道,把生产转移回美国需要时间和资源以及政府支持。比如政府提供相应小额贷款来建设基础设施、加快生产转移进度。“我们不可能花一年时间来等着新工厂建好。政府光是动动嘴皮子就要制造业回流美国,是不现实的。”她说。

  至于能否把生产转移到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罗斯指出,大规模转移生产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起码要两年时间,而且一些国家产品的质量目前也难以达到中国制造的产品的水平。

  “我们的核心业务仍将留在中国,我们在中国的合作工厂是值得信赖的长期伙伴。”罗斯说。

 
“绣爷”的春天石阡残疾贫困户不等不靠奋斗追梦
“绣爷”的春天
石阡残疾贫困户不等不靠奋斗追梦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吴琰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最难绣的部分。  本报记者欧甸丘摄
 
  本报记者欧甸丘
 

 
  2017年4月开始,受组织派遣,我离开新华社广东分社的记者岗位,奔赴武陵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石阡,参加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两年多来,走遍了石阡的200多个村庄,收获了一批批精彩的故事。
 
  石阡最励志的故事要数五德镇团结村的“绣爷”——44岁的吴琰。他身上有很多特殊的标签:残疾人、贫困户、单身汉、重症患者。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不等不靠,通过顽强奋斗追求美好生活。
 
  “绣爷”的顽强意志,深深打动着我。
 
“清明上河图”


 
  2018年4月,我陪同县委书记皮贵怀到五德镇调研,每到一个村都选择走访几户贫困户。当来到团结村时,镇党委书记周胜带领我们走进了吴琰的家。县委书记来到吴琰家时,他不仅没有像一些贫困户那样诉苦,还立即拿出自己刺绣的得意之作——七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展示在书记面前。
 
  七米多长的刺绣,要三个人一起拿着才能全部展示,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吴琰花了三年时间,用了72种不同颜色的线,绣成了这幅有400多个人物形象的十字绣。“桥这个地方最难绣,人流太密集,光这一小段就花了三个多月时间。”他指着刺绣上那座人流如织的大桥说。
 
  面对这块刺绣,当时我们都震惊了!
 
  吴琰罹患的是一种罕见病——渐行性肌营养不良,四肢上的肌肉全部萎缩,没有力气。他绝大多数时候只能蹲在地上,站起来要费很大力气,右手抬不起来。他的大腿还不够我的手臂粗,手臂则像十三四岁孩子的那么细。
 
  “没有肌肉了,只剩下皮包骨,如果再恶化下去,可能左手也抬不起来了。但是我的手指很灵活。”吴琰说。他的病开始于1990年,那时他刚刚初中毕业,只是感觉手脚发酸、没有力气,后来逐渐严重到站不起来了,才决心去治疗。尽管随后的十多年四处求医问药,仍没有取得任何疗效,他最后放弃了治疗。
 
  2018年12月,我和新华社贵州分社的几名记者再次来到吴琰家里,坐在那间烧着柴火的厨房里,一边烤火,一边聊天。我问:“你为什么要绣这样一幅‘清明上河图’?”
 
  吴琰说,2013年,在一个电视综艺节目上,他看到一位罹患白血病孩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治病,刺绣了一幅“清明上河图”,在当天的节目上卖了18万元。当时他就决定刺绣一幅同样的十字绣出来,“能卖出18万元那就太好了。”
 
  他从县城花了1000元买来全套布、线、针、剪刀、架子,凭借小时候纳鞋底的“刺绣”基础,第二天他开始绣起来。从2013年10月28日开工,到2016年10月28日结束,他天天坐在草凳子上,趴在刺绣架子前针走如飞。“每天除了睡觉和吃饭,一天至少绣12小时,草凳子坐坏了3个。”吴琰说。
 
  刚开始刺绣时,村里有人说吴琰疯了。“不去好好养点猪和羊,天天做这些没用的刺绣!”
 
  “那是我的梦想,成与不成,做了才知道。”吴琰绣到一半时,也想过放弃,但“都绣了几亿针了,放弃太可惜”,他又坚持了下来。
 
  吴琰的房间里,仍旧摆着当年刺绣的工具,几根竹竿架起织布,被固定在桌子和几块砖头上,旁边放着一个一尺高的草凳,附近摆着一堆丝线。谁能想象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作坊里,竟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奇迹”!
 
  “清明上河图”完工后,吴琰立即把照片挂到淘宝网上标价15万元出售。江苏那边有人还价7万元,后来有人出价10万元,但吴琰都没有同意。“如果卖不出去,我就自己收藏着,反正现在不缺吃饭的钱。”吴琰说。
 
快乐把歌唱


 
  歌声最能震撼人心,也最能传递乐观的生活态度。吴琰的爱好是唱歌,他的歌声尽管粗糙,但乐观和快乐却感染了身边所有人。
 
  在吴琰的卧室里,摆着三脚架、麦克风、耳机,旁边还有一个草凳子。平时,吴琰就坐在这个小凳子上,用手机连接麦克风和无线网络,戴上耳机,便开始纵情歌唱,通过唱歌软件跟他的粉丝们互动。我在他的手机上看到,在唱歌软件上,吴琰的粉丝数量已经有4000多个。每次吴琰开唱,总有人“打赏”。
 
  吴琰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尽管哥哥的经济条件比他好,但是79岁的老父亲还是乐意跟这个小儿子一起住。用吴琰父亲的话说,“经常有记者来采访,我这个儿子肯定不一般。”
 
  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呢?至少在我看来,这里有太多悲戚的因素:儿子残疾且罹患疾病、家庭贫困、房屋简陋、父亲年老体衰……但从这对父子身上,却看不出半点沮丧和颓废。
 
  “有梦就去追,没钱就想办法去赚,没房子就想办法去盖,有病就去治,想着自己有多痛苦,除了给自己增加痛苦之外,不会有任何用处。”这朴素的语言里,蕴含着吴琰的生活智慧。
 
  2007年,吴琰的老房子已经烂得不能再住,于是他决定用仅存的1万元建房子。“当时政府补助我5000元,然后我再去信用社借了3.6万元,就把现在这个两层小楼修起来了。”
 
  吴琰说,现在他需要去买一个新的手机,因为他的手机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软件,内存不够用,唱歌时老是卡壳,“跟不上时代形势了”。
 
  一个生活极其平凡的乡村中年单身汉,居然并不缺乏生活情趣。
 
顽强的生命


 
  “为了生活,要像寻宝解谜一样,身体动不了的时候,脑筋在动,体力不行的时候就用脑力。”人生的路各有坎坷,吴琰追逐梦想、追求幸福的人生态度总是时时带给我诸多启示。
 
  石阡农村大部分家庭都养两头猪,快过年的时候,卖掉一头便有钱过年,宰掉一头做成腊肉,未来一年便有肉和油吃。尽管行动不便,但吴琰也养着两头大肥猪,平时就在房子旁边的地上种些红薯,用厨房的大铁锅把大米、红薯藤、红薯熬成一锅当饲料。吴琰指着厨房火炉上挂着的黑色腊肉说:“这是去年的腊肉,还没吃完。”
 
  喂猪能解决吃肉的问题,但没法解决经济上的贫困。2001年和兄弟们分家之后,吴琰便独立生活。当年,他就承包了10亩烤烟,自己没法干活就雇人,别人一亩烤烟能赚3000多元,他种烤烟的收入除去雇人的成本只剩下2000多元一亩。后来几年,又开始养羊和鸭子,最多时他养过49只羊。“2014年因为天气不好,到处发洪水,当年烤烟就亏了4000多元,从此便不敢再搞了。”吴琰说。
 
  不搞烤烟,吴琰又寻到了另一个致富门路——搞网络代购。侄女教他用智能手机后,他偶然发现淘宝上的很多货物要比镇上的同类货物便宜很多。他悄悄跑到镇上的那些商店,把商品的价格都暗暗记下来,拿回来一一与淘宝上的最低价对比,再从网上把价格更低的商品买回来再拿去卖。
 
  “镇上的机油50元一瓶,我20元从网上买回来,28元一个卖出去;搞焊接的气瓶镇上卖150元一个,我98元从网上买下来,120元一个卖掉……”吴琰还趁“双十一”搞活动时抢购些货回来,慢慢地卖。吴琰说,在搞代购这条路上,他从来没有亏过本,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但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如今农村十个人里有九个都会操作网购了,吴琰的代购财路慢慢收窄,以至于最终他只好彻底放弃。
 
  代购搞不成,吴琰又开发了新的生意。
 
  云贵高原是中国的天然药材宝库。吴琰一边跟着村里的老中医学习中药,一边自己拿着药书认真攻读,掌握了几百种草药的性状、药性及使用方法。他的宿舍里,堆着六个大筐,里面装的全是他从山上采回来的野生中药。“这个是刺梨果,清热解毒;这个是肺心草,清肺用的;这个是鸡冠花,治疗妇科病;这个是车前草,治疗咳嗽的……”吴琰一边清理药材,一边详细跟我介绍。
 
  打纸钱是他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年能赚3000多元。他从网上买来黄纸和打纸钱的工具,每天坐在房间里一锤子一锤子地把黄纸做成纸钱。“每叠纸钱要钉七个眼,并且要用力打,要不然钉不穿就废了。做好的纸钱每把成本3元,能卖到5元。”吴琰说。
 
  每逢农历二、五、八之日,村里赶集的时候,吴琰就开着小三轮带着自采的中药材和自制的纸钱去集场卖。
 
  2014年,吴琰被村委会评为贫困户,一直享受着国家低保政策和残疾人补助政策。自身努力,干部帮扶,加上政策补贴,吴琰和他父亲的生活质量在一天一天提升。
 
  吴琰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找个女伴成家。“只为那次你深情的眼神,从此我就为你丢了魂,人只为你相思,心只为你封存,好想好想做你今生最爱的人。”采访那天,吴琰坐在草凳子上唱起了这首《多想做你最爱的人》。他的歌声调门基本不准,但充满感情的演唱却令我感到灵魂的震撼。
 
贫困大湾焕发勃勃生机 安徽金寨县大湾村脱贫调查
贫困大湾焕发勃勃生机
安徽金寨县大湾村脱贫调查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脱贫攻坚
 

 
  特约调研组
 

 
  安徽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革命战争年代曾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的主要发源地,10多万金寨儿女为革命胜利而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为根治淮河水患修建水库,金寨10多万群众又搬离家园、移居深山。2011年列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全县210个山区村中贫困村就有71个。花石乡大湾村就是其中最贫困的山村之一。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这曾是大山窝子里的大湾村的真实写照。村里的干部群众为了摆脱贫困奋斗了几十年,但直到2014年底,全村37个村民组928户3348人中,仍有554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近17%。
 
  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大湾村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发扬革命老区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精神,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脱贫攻坚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1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村里考察调研,与乡亲们共商脱贫攻坚大计,指示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给大湾村干部群众以极大的鼓舞。经过几年的发展,2018年大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32元,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搬迁住新房


 
  2016年前,全村有207户住在阴暗潮湿的危房中,其中18户的老屋有上百年历史,住上新房是村民们一辈子的梦想。县里经过反复研究,结合大湾村实际,最大限度利用各方面、各层级扶助政策,叠加使用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改革、移民避险解困、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统筹解决重点贫困户搬迁费用,努力“将一片肉变成一盘肉”。现在建成的大湾组、方湾组、基湾组、中心村庄4个集中安置点,入住贫困户62户201人,他们都没有花多少自己的钱就住上了新房。村民陈泽平是第一批搬进安置点的贫困户。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问他愿不愿意搬到山下去,他回答说:“党的这个政策好,我欢迎。”如今他告别住了50多年的破旧住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房子沿小溪而立,屋内家具电器一应俱全,茶几上摆着两个鱼缸,寓意“年年有余”。
 
  安置点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规范了猪舍、鸡舍养殖场地,实行污水统一处理,在环境卫生方面做到房前屋后干净、窗户干净、屋内干净、厨房干净、厕所干净、个人卫生干净,生产生活用具摆放规范,村庄环境整洁有序。住进新居的村民,完全改变了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他们说,党和政府的搬迁政策解决了自己这辈子最大的事情、最重的负担,现在就有信心搞好发展、培养好孩子了。
 
看病不再愁


 
  由于地处深山,因病因残致贫一直是老大难。2014年,村里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高达71%,好些家庭“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这几年,在上级党委和政府帮助下,村里充分利用各方面政策资源,逐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医疗帮扶机制。
 
  村里建起两处卫生室,各配备2名医生,给每个贫困户明确家庭签约医生,防止“小病不治成大病”、“小病没发现,大病花大钱”。
 
  县中医院安排医务人员,定期到村组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并对贫困户特别是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医疗帮扶。村民周秀凤,父亲因为胃癌去世,母亲冠心病、高血压缠身,女儿又患慢性骨髓炎,全家病痛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县中医院副院长周颖结对帮扶她家后,一个月去她家两三次,每次都带上管用的药,使她感觉就像亲人一样。她说:“以前像挑一百斤的担子,现在肩上轻了七八十斤,我又活过来了。”
 
  在医疗政策上,实行“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的综合医疗保障全覆盖。贫困户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累计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3000元、5000元、1万元,村民们称之为“351”政策;贫困慢性病患者一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基本医保等报销后,剩余合规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村民们称之为“180”政策。贫困户汪能保,老伴患高血压,常年靠降压药维持;他曾患胃癌先后住院治疗多次,花费很大。如今老两口一个月药费接近5000元,但并没有因此返贫,他逢人就说“好政策救了我的命”。
 
发展拓门路


 
  过去,大湾村人单靠种点粮食、蔬菜维持温饱。这几年,村里努力寻找和挖掘自身优势,不断在发展生产、增收致富上动脑筋想办法。
 
  一是做大茶产业。“六安瓜片”是金寨一张名片。村里坚持生态茶乡定位,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积极改造提升1000多亩老茶园,新建1000多亩标准化茶叶基地,形成近3000亩种植规模。同时,在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帮助下,合作发展小规模精品有机茶园50多亩。村里还引进茶产业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农户”模式,企业经销,农户务工,打造大湾茶叶产业链。现在,大湾产的“六安瓜片”名气越来越大,村民卖茶都要揣着身份证,向客户证明原产地就是大湾村。
 
  二是搞旺旅游业。大湾村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脚下,紧邻国家5A级景区天堂寨,春有山花烂漫,夏有林海碧波,秋有松竹含香,冬有雪压青松,加上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发展旅游很有条件。村里利用这些优势,发展民宿,搞起20多家农家乐,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三是壮大种养殖业。村里利用山区山场面积大的优势,采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黄牛、山羊、黑毛猪、土鸡等特色养殖。同时,继推行光伏发电扶贫后,又探索出农光互补模式,利用光伏板间隙地种植大棚灵芝。每个大棚种植8000棒灵芝,每年实现经济效益4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显著增收。
 
  现在,大湾的村民初步过上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白天忙活、晚上数钱”的日子。他们说,过去“一年吃不了一顿肉,人人肌瘦脸发黄”,现在“远近出门车轮滚,家家处处地生金”。
 
致富靠奋斗


 
  在大湾村,比勤劳、比致富已经成为新风尚。村民们都相信,只要干部群众铆足了劲,拧成一股绳,用双手去努力奋斗,就一定能脱贫奔小康。
 
  干部决心大。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感慨地说,当年村干部工作难干,自己每天晚上都坚持看书,天天想着考出大山。如今,看到自己的辛苦能够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很快乐,很有成就感。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前不久查出喉咙长了息肉,手术后医生嘱咐要休息一个月,但半个月后她就出现在村里。她下乡扶贫4年多,成为不少贫困户的“孝顺女儿”,可自己年幼的女儿却“养在手机里”,只能在工作之余视频联系。她说:“只要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就坚决不撤岗。”一位扶贫干部告诉我们,大别山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是老区的“底色”,在脱贫攻坚爬坡过坎、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更要苦干、实干、拼命干。
 
  党员热情高。村党总支建起脱贫攻坚“联帮”平台,村里党员户、入党积极分子本着就近就亲、量力而行原则,选择贫困户进行帮扶。贫困户杨习伦,在党员俞绍奇帮扶下成了养殖大户,今年还准备办农家乐。他拆掉家中新房临街的那堵墙,改成落地窗,用他自己的话说,“好日子就是要晒出来”。党员周端信说,如今党支部开会,话题主要是脱贫致富,大家都七嘴八舌献计献策,明显比以前热闹了,党员更像党员了。
 
  群众信心足。余静回忆,刚来大湾时,村民对脱贫致富没有底气,也没有办法,经过这几年努力,大家眼里都是藏不住的活络,“头脑一转就是一个主意”。年近七旬的陈泽申,中年丧子丧妻,曾为了“转运”,听风水先生的话改了家里大门朝向,然而真正改变命运的是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双手。这几年,他的生活一年一个样,先是忙着养羊、种天麻、采板栗,现在成了茶厂的工人,收入以每年1万元速度增长,2017年主动申请摘了贫困帽。见到我们,他兴奋地说:“咱可向总书记拍着胸脯保证过,不怕年纪大,就怕志气短,躺着等帮扶,这事我不干!”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首诞生于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曲,表达了老区人民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天下、做主人的幸福喜悦之情,也成为今天金寨干部群众首选的手机铃声,他们自豪地称之为“县歌”。金寨县委书记潘东旭感慨地说:“前天,铭记红色土地、烽火峥嵘。昨天,难忘艰难岁月、负重前行。今天,感恩各方关爱、砥砺奋进。明天,希冀美好愿景、造福人民。”当地干部群众坚信,只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大力弘扬老区革命精神,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初心不改为人民 从壮阔七十年看中国情怀
初心不改为人民
从壮阔七十年看中国情怀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庆特刊
 
 
  ▲9月21日,在西藏山南市洛扎县洛扎镇新建成的次麦社区边境小康村,村民代表举行仪式领新居钥匙。  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新华社记者齐中熙、赵文君、王优玲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这是一张回答了70年的时代考卷。
 
  7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迈开“进京赶考”的步伐。
 
  70年来,怀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人民,永远是共和国鲜明的底色。
 
这是始终不渝的信仰: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申纪兰,一位90高龄的老人,在新中国70年历程中被许多人所熟知,很大部分原因,是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人民代表。
 
  从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她参加了历届历次全国人代会。
 
  回想起当年第一次来北京开会时的情景,老人记忆犹新。
 
  “那时都是羊肠小道,两边沟很深,连毛驴都不敢骑,怕摔下山去不成北京了。”申纪兰拉着毛驴走了7个小时才到长治,几经周转,又花了4天才到北京。
 
  “现在是翻天覆地啊。”申纪兰历数起家乡的变化:村里路修好了,坐车1个小时就能到长治;山上种满了树、建起了森林公园;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很多人家住进了两层小楼……
 
  “旧社会农民被压在社会最底层,活不成人样。在共产党领导下世道变了,人民当家作主了。”申纪兰发出肺腑之言。
 
  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开天辟地。
 
  这是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
 
  98年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
 
  70年前,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9月,1200多位各地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不断探索的生动实践——
 
  1998年12月23日,虽已隆冬,但在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孟巷村,却涌动着一股暖意。
 
  一大早,全村1156名村民穿着整齐,喜气洋洋地来到投票站,依据刚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直接选举“村官”。
 
  当年,年近六旬的胡素珍拉着6岁的孙女来选举,她高兴地说:“为了子孙后代,今天要好好投这一票。”
 
  20年后,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再次作出修订。
 
  70年来,我国不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使广大人民群众反映意愿的制度更加健全、形式更加多样、渠道更加通畅。
 
  数据显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占到了代表总数的15.7%,与上一届相比提高了2.28个百分点,更多来自基层的声音因此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是人民至上的中国情怀——
 
  从事建筑行业的倪梓捷,这辈子也忘不了四年前他在异国他乡登上中国军舰的那一刻。
 
  2015年初,也门安全局势开始急剧恶化。随着战火蔓延,在也门的中国公民处境日益危险。倪梓捷所在的项目驻地附近,就曾在一天内连续遭受30多次炸弹袭击。
 
  危急时刻,中国政府果断作出撤侨决定。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中国海军护航舰艇编队,迅速驶向也门紧急停靠。
 
  “感谢祖国!关键时刻,才感受到人民在国家心目中的位置,危难之际,才体会到祖国是最坚实的依靠。”踏上祖国军舰,如同踏上了祖国领土,那一刻,倪梓捷热泪盈眶。
 
  “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这是始终如一的坚持:
 
发展为了人民

 
  小手紧握铅笔,双眼直视前方——苏明娟在1991年中国希望工程宣传照上,一双充满强烈求知渴望的“大眼睛”,引发了人们对失学儿童的关注。
 
  祖父母是文盲,父母初中毕业。而苏明娟在“希望工程”资助下,顺利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业,后来又考入安徽大学,毕业后顺利就业,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初期,4.5亿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2018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95%,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1.7%。我国用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十几年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快速发展。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改变命运、完善自身、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育进步,只是我国民生成就的一个侧面。从“蜗居”到“宜居”,从“吃饱”到“吃好”,从“行路难”到“一日千里”……回首70年壮丽征程,民生领域发生了令世人赞叹的变化。
 
  69岁的李焕财曾是黑龙江鸡西市的一名煤矿工人。一年前,他从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搬离,人生中第一次住上了楼房。
 
  受益于国家棚改政策,截至目前,黑龙江省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四大煤城约有40万人像李焕财一样搬离了棚户区。
 
  通过住房保障工作,约2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改善了住房条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育、住房、医疗、就业、养老……民生热点难点,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斗穷70年,1年胜千年,皇帝不管饱,还是现在好。”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李家焉村高爱平用一个顺口溜形容现在的新生活。
 
  李家焉村有30多户人家,祖辈都住在一个山顶上。高爱平回忆说,以前的人穷得看不起病,大病小病都要靠上山挖草药。爷爷就是挖草药时掉下山崖摔死的,后来父亲因病去世,没活过50岁。
 
  2018年,他家终于脱了贫,下山搬进了新房子,独门独院,能洗热水澡,能用燃气灶。
 
  “现在贫困户看病政府给兜底,在县里住院看病一个人一年自付不超过1000元。”高爱平觉得,这给农民带来的改变最大。
 
  无边光景一时新。保民生、惠民生,各项民生指标日新月异。
 
  一张世界规模最大、覆盖率达98%、惠及超过13亿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已全面建立;
 
  基本养老减少“后顾之忧”,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约5.24亿人,有4900多万贫困人员直接受益;
 
  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77岁,比70年前翻了一倍多……
 
  人民要求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宣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赤诚为民的博大情怀。
 
 
这是始终不懈的奋斗:
 
为了中国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辉煌凝结着奋斗的艰辛,成就映射着时代的变迁。70年,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新时代、新期待、新作为。
 
  站在新起点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所在、幸福所在。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让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
 
  “楼上安居,楼下乐业是把农民变市民的关键之步。”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旺家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罗焕楠说。为保障易地扶贫的搬迁户有活干,在推荐务工之外,社区还设立了公益岗位,建立了“扶贫微工厂”。
 
  53岁的李廷娥曾患有小儿麻痹症,如今成为“扶贫微工厂”里的一名女工。“在老家时,只能待在家里,守着残疾补助和低保过日子。而在这里,只要不懒,就会有工作。”她说。
 
  建设美丽中国,答好发展与民生互促共进的答卷——
 
  两层楼房窗明几净,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庭院内蔬菜长势喜人,屋后小河流水潺潺,远处山峦隐约可见……
 
  这里不是景区,而是江苏省镇江市世业镇永茂圩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
 
  “过去我家用的是旱厕,搭两块板,稻草盖一盖,苍蝇、蚊子多得很。后来改了水厕,但没有化粪池和排污管道,脏水就往小河里面流,天气一热味道还是不能闻。”小院主人洪家勇告诉记者。
 
  2013年底,世业镇开始自建排污管网,第一个完工的自然村就是永茂圩。老洪家的厕所与地下污水管网连通了,汇集的粪液进入三格化粪池,除了第三个格子的粪水直接用来浇地施肥,其余的集中收集、处理后达标排放。
 
  “冬天不冷,夏天不臭”,一间厕所的变化,让城里的孙子孙女爱上了爷爷家的小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推动高质量发展,抓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关键点,立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美丽转身。
 
  过去的辉煌属于人民,未来的征程依靠人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革命年代,老百姓说,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人民”二字,重于千钧。
 
  改革开放以来,小岗村18名农民的“红手印”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源于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新中国发生历史巨变的根本依靠。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将永远和人民群众共命运、心连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从“80%人口是文盲”到教育总水平跃居世界中上 共和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巡礼
从“80%人口是文盲”到教育总水平跃居世界中上
共和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巡礼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庆特刊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胡浩)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7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贡献。
 
 
更完备——
 
  形成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俄罗斯,喀山,世界技能大赛现场,代表中国出征的中国十九冶员工赵脯菠夺得焊接项目金牌。
 
  这个1997年出生在四川凉山一个小村庄里的小伙子,初中毕业后来到攀枝花技师学院,在这里习得一技之长。从此,在闪耀的弧光中,他点亮了自己的技能人生。
 
  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发展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宏伟蓝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新中国教育是在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1949年,我国80%人口是文盲,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已形成了体系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18年,我国幼儿园数从1950年的1799所增加到26.67万所,在园幼儿数从14万人增长到4656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0.4%提高到81.7%,已经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我国加速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实现了对世界的庄严承诺。2018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学校21.4万所,在校生1.5亿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发展,体系结构趋于合理,普及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1.1%提高到88.8%,已超过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1977年正式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走上健康发展道路;1999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入学机会大幅提升。2018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791万人,毛入学率已达48.1%,即将跨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
 
  ——以就业为导向,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崛起,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服务产业、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中,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
 
  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人,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更公平——
 
  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拿到广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广西桂平市江口镇胡村的罗雨婷非常开心。尽管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罗雨婷并不需要为上学的钱发愁,因为她已经成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
 
  不仅仅是罗雨婷,也不仅仅是广西,全国各地的贫困家庭学子都能享受到一系列助学政策,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从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赋予普通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到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再到全面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教育公平的模样逐渐清晰:
 
  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许多农村学校成为当地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覆盖从学前至研究生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设立学生资助项目30余个,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达3700多万人,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基本形成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残疾学生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2018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52所,比1953年的64所增长了30多倍。
 
  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三个专项招生计划规模,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18年的10.38万人,初步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贫困地区与农村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显著扩大。
 
 
更优质——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开启了我国尊师重教新纪元。35年来,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层次结构不断优化,为创新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各级专任教师从1949年93.4万人增长到1673.83万人。在学历上,相比1985年,小学、初中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增加了61.59个百分点、80.59个百分点。
 
  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为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是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多年来,我国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得以建立。国家先后实施“211工程”“985工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双一流’建设”等重大项目,重点建设项目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个人中有8个是文盲,到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3.3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从改革开放之初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到如今即将普及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的巨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教育已经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向着教育强国阔步前行。
 
 
张富清:紧跟党走,做党的好战士
张富清:紧跟党走,做党的好战士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庆特刊
 
 
  张富清老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礼(7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1948年2月,他在陕西宜川县瓦子街参加革命,开启了自己的英雄之旅。
 
  壶梯山战斗、永丰城战斗中,他任突击组长,先后炸掉敌人三个碉堡,立下赫赫战功。
 
  1955年1月,他退役转业,告别军营,扎根湖北来凤县,锁住荣誉,尘封战功,为当地发展和群众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
 
  1985年1月,他站完最后一班岗,离休。人离休了,思想却不离休,他坚持学习,三十多年如一日。
 
  无论何时、何地、何境,他都把组织的要求摆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有着71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精神上追求卓越,物质上毫无所求。他,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
 
  从革命战场到人生战场不改本色


 
  1924年12月,张富清出生于陕西汉中洋县马畅镇双庙村一个贫农家庭。兵荒马乱的年月,他在家种过地,给地主当过长工,没有上过一天学。1945年下半年,家中唯一的壮劳力二哥被国民党抓壮丁,为了一家人维持生计,他用自己将二哥换了出来。
 
  宜川战役中,国民党军整编第90师在瓦子街落入我军伏击圈被歼,作为该师杂役的张富清,选择参加革命,成为王震所领导的英雄部队——359旅718团的一名“人民子弟兵”。
 
  1948年7月,壶梯山战斗打响。这是1948年9月我军转入战略决战前,西北野战军为牵制胡宗南部队而发起的澄合战役中的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张富清荣立师一等功,被授予师“战斗英雄”称号。
 
  1948年11月,永丰城战斗打响。此时,我军已转入战略决战,西北野战军配合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作战。在永丰城战斗中,张富清带着2个炸药包、1支步枪、1支冲锋枪和16个手榴弹,攀上寨墙,炸掉了敌人两个碉堡,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独自坚守阵地到天明,数次打退敌人反扑。他因此荣立军一等功,被授予军甲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被西北野战军加授特等功。
 
  一次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战斗英雄”称号,这就是张富清在战场上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
 
  1953年3月至1954年12月,张富清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1955年1月退役转业时,张富清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赴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他带着爱人孙玉兰扎根来凤县,一口皮箱,锁住了他在战场上获得的全部荣誉。
 
  每一个岗位都担当作为竭尽所能


 
  到来凤县后,张富清先后任城关粮油所主任,三胡区副区长、区长,建行来凤支行副行长等职务。每一个岗位,他都脚踏实地,竭尽所能,担当奉献。
 
  为了带头示范,他让爱人孙玉兰从自己分管的三胡区供销社下岗,让大儿子张建国到卯洞公社万亩林场当知青。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他不躲不绕,想方设法,克服解决。刚开始进驻生产大队时,群众不买账、不认可。为了让群众接受自己,他住进最穷的社员家,白天与社员一起干重体力活儿,晚上开完会后,帮社员挑水扫地。
 
  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进驻卯洞公社高洞管理区,群众反映出行难、吃水难后,他带着社员四处寻找水源,50多岁的年纪腰系长绳,下到天坑底部找水。他带着社员修路,与社员一起在绝壁上抡大锤打炮眼。
 
  任三胡区副区长、区长期间,他推动水电站建设,让土苗山村进入“电力时代”。
 
  1961年至1964年期间,张富清主导修建了三胡区老狮子桥水电站,供附近的两个生产队照明。这是三胡区历史上第一座水电站。“从一个区来讲,能够照上电灯是祖祖辈辈多少年来都没有的事,电灯更明亮,比照桐油灯好多少倍呀!”讲起这件事,张富清高兴地说。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心中无我,付此一生。这就是战斗英雄张富清,在工作岗位上向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
 
  深藏功名60余载连家人都不知情


 
  1985年1月,张富清站完最后一班岗,从建行来凤支行副行长岗位上离休。
 
  离休后,张富清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住老房子、穿老衣服、用老家具、过老生活。
 
  虽然离休了,但他未有一丝懈怠,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卧室的书桌上,摆着成堆的学习资料。书桌右侧的抽屉里,放着他的药——享受公费医疗政策的他,为了防止家人“违规”用自己的药,不惜锁住了抽屉。
 
  2012年,张富清因病左腿截肢。为了不影响子女“为党和人民工作”,88岁的他装上假肢顽强站了起来。
 
  60多年里,张富清将赫赫战功深埋心底,从不提起,他的老伴儿和儿女都不知情。2018年底,国家开展退役军人信息登记,张富清隐藏半个多世纪的战功才得以发现。
 
  讲起登记的初衷,张富清说:“我起初不想把这些奖章和证书拿出来,但考虑到如果不拿出来,那就是对党不忠诚,是欺骗党的行为……”
 
  战斗英雄的事迹披露后,诸多光环加身,他依然是老样子,一切都没有变,还是那个坚守初心,保持本色的张富清。
 
  “我要在有生之年,坚决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做到哪里,党叫我做啥,我就做啥。”张富清说。
 
          (记者谭元斌)
 
       新华社武汉9月21日电
 
从北京到新疆,“拼”写他的奋斗人生 记清华援疆教师周远翔
从北京到新疆,“拼”写他的奋斗人生
记清华援疆教师周远翔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庆特刊
 
  在北京连开两天的研讨会,再用一天和学生们谈课题的情况,然后马上返回新疆大学继续挂职生活……在北京和新疆间来回奔波,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周远翔参与援疆两年来的生活。做科研、促改革、改观念……这位生于福建的电气工程领域专家,正在用“爱拼才会赢”的劲头在祖国西北书写他的奋斗人生。

  20世纪80年代,来自福建莆田农村的周远翔到清华大学上学后,发现自己连普通话都讲不好,上课很受影响。后来,他硬是“自己拼命学”,学好了普通话,学好专业课,一步步追上了别人的脚步,也靠着一路“拼命学”,他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并于2000年回到清华任教。

  周远翔长期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实验技术、电介质和电工新技术等领域深耕,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2017年9月,他被选派到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任院长,为期3年,从此开启了一段不同以往的援疆生涯。

  大量地阅读新疆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料后,周远翔发现了一个问题:学院对科研任务的重视不足。“原来老师在外面的科研活动都被划归为‘搞私活’,这对老师的积极性是个不小的打击。”周远翔解释,高校要教学,但科研也是高校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电气工程学院是工科,要和社会、国家及行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否则就等于闭门造车。”

  周远翔回忆,开始很多人对他的想法不理解,甚至还质疑他存在私心。

  但周远翔清楚,他到新疆的目的就是去改变当地科研现状,传递前沿的科研理念。于是,他选择在全校开会时直接提出这个问题:“我很少考虑会不会得罪人。”最终,他的坚持获得学校的重视与回应。

  最开始提出不同民族学生同班教学时,也遭到了反对。“他们的理由是两个班基础完全不一样,不分班怎么上?但我也是农村来的,如果当时清华大学‘照顾’了我,可能我的普通话到现在还说不利索。”周远翔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才是对学生最负责任的做法,“既然来上学,就努力跟上。”今年,他坚持了两年的“同上一堂课”提议开始在新生中推行。

  两年多来,从调整研究生课程设置,到提议实施汉族和少数民族不再分班教学、“同上一堂课”,周远翔在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完成了一项项教学改革。

  拼搏的劲儿是会“传染”的。申报课题、积极与社会业界接触、科研教学两手抓……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师生们受到周远翔的激励和感染,也开始“拼”起来了。

  “现在无论老师还是学生的拼劲都很足。周老师还会带我们去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的教育教学基地做研究,让我们的想法得以在先进的科研平台上得到实现和调整。”新疆大学博士生姜贵敏去年成功申请了“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这给了同学们很大的信心。

  爱拼就会赢: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成功获批“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评C+;往年学院仅有两三人申请的“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18年申请人数量增至20多个;随着周远翔亲自带着学院师生去当地企业交流,师生们不断了解当下行业需求的同时,学院的知名度也逐渐在当地打开;他还依托清华大学学科平台,积极筹办新疆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远翔一家四口分处四地,母亲有时会埋怨他:“你老跑那么远干吗?”但他想得更多的,却是在仅剩一年的挂职时间里,还能多做些什么。周远翔说,教育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他希望再尽力多做几件事儿,让学院变得更好。

  师从周远翔的清华大学博士后张云霄将导师的言行都看在眼里,也为老师的拼搏和付出所感动。他认为,导师对自己有着很大的影响。“我马上也要出站教书了,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和周老师一样的老师。”

         (记者樊攀、宋美黎)

          新华社北京电

 
从“逃荒矿工”到“马拉松拓荒者” 一位93岁老人的幸福人生
从“逃荒矿工”到“马拉松拓荒者”
一位93岁老人的幸福人生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庆特刊
 
  新华社合肥9月21日电(记者周畅)清晨5点,93岁的张亮友牵着老伴的手走出家门,到公园步道上迎接新一天的阳光。这样的习惯,他已坚持多年。

  从颠沛流离的“逃荒童工”到翻身当家做主人的“工人老大哥”,从中国马拉松“拓荒者”到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从年少的居无定所到现在的四世同堂……回顾一生,经历巨变,张亮友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曾经的苦痛,让他更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从“逃荒矿工”到“马拉松拓荒者”


  张亮友是山东枣庄人,出生于1927年,对于童年,他只记得:“那时候真穷啊,太饿了,就想吃口饱饭。”

  12岁时,张亮友逃荒到安徽淮南,成了一名矿上“童工”。“动不动就挨打,手脚慢一点就要被打,每天不挨两棍子都不行。”那时的张亮友从来不敢想,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张亮友下了早班就和工人们聚在一起听广播。一个班次的上百名矿工,因为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而高兴、激动。

  “翻身当家做主人成了‘工人老大哥’!”张亮友说起那天的心情,不断重复着“高兴”两个字。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张亮友响应号召,每天跑步上下班。1952年,张亮友参加了淮南煤矿职工运动会,在1万米的赛场上落后所有选手,但还是坚持跑完了比赛,获颁精神鼓励奖。

  此后,张亮友更加坚定地练习跑步。1955年,他获得了安徽省的1万米长跑冠军,同年在上海全民运动会1万米长跑比赛中获得金牌。

  获得金牌后,张亮友被同行者“拖去了”上海新华书店,让营业员给他拿了本“讲跑步最长的书”。于是,一本马拉松的书便到了张亮友手中,意外开启了他的马拉松之旅,也让他成为中国马拉松的“拓荒者”。

一念执着 不断奔跑


  “我没上过学不识字,就找人读给我听,按照书上说的,不断增加跑步距离。”张亮友按照书中所说的马拉松距离,自测了成绩,觉得能达到“世界前列”,便给当时的国家体委写信,建议在中国举办马拉松赛。

  随后,有体育官员到淮南找到了张亮友,“我还有点害怕,生怕自己跑的距离不够,结果他们测量完发现我还多跑了300米。”张亮友笑了起来。

  1957年,张亮友参加了在合肥市肥东县举办的安徽省马拉松赛并获得冠军。后来,在由全国田径理论研究会组织编写的《中国田径运动百年》中,是这样描述:“合肥举行安徽省马拉松测验,张亮友跑出2:52:34.6的成绩。”这也是中国早期有记载的马拉松成绩之一。

  跑,成了张亮友之后人生的关键词。

  1984年,张亮友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7届世界老年锦标赛,并获得团体第三名,“中国人也能在国际比赛上拿牌!”张亮友说到这里十分得意。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张亮友担任火炬手,跑了三四十公里,把火炬从淮南传到了蚌埠。

  2008年,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81岁的张亮友,经过一个月的考试、测验,取得了作为奥运会火炬手的资格。当火炬手前一晚,张亮友兴奋到半夜都睡不着,第二天早晨7点半集合,“我5点就起来把衣服穿好,系好鞋带,早早去等着。”张亮友说,他觉得自己那一天无比骄傲。

  随着中国马拉松赛事日益发展,张亮友因参赛或被邀请,在厦门、上海、郑州等全国多个城市留下了足迹。而全民健身,也成为中国人的共识。

从“一人茅草屋”到“四世同堂乐”


  张亮友不仅一直“跑”到了今天,还带动老伴尚殿娥和他一起跑。每个不下雨的清晨,张亮友都会和老伴尚殿娥一起走出家门开始晨练。

  曾经由于身体不好才开始锻炼的尚殿娥,渐渐爱上了跑步,并参加了女子长跑比赛和马拉松比赛。退休后,他们喜欢到各地去参加马拉松比赛和活动。“退休金都用来买车票了,但只要站在赛场上,就有劲、就高兴。”尚殿娥说。

  2014年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是张亮友和尚殿娥的马拉松告别赛,他们在这里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全马。主办方根据情况,让他们从早上5点提前开始跑。7小时57分03秒,是张亮友最后一场马拉松的成绩。

  一路“跑”来,张亮友从跑步爱好者,成为奥运火炬手;从“马拉松拓荒者”,变成“马拉松热”的见证者;从孤身一人,到现在四世同堂儿孙绕膝;从一间十平方米的平房,到住上了孩子给他买的120多平方米的楼房……

  张亮友坦言,70年前的自己从未想过现在能够拥有这样的生活。

  “以前在美国比赛时,看到小汽车特别激动,现在看看中国的路上,到处都是小汽车;以前没几个人买得起手表,现在手机已经普及;以前不少人都是文盲,现在有的家庭能出好几个大学生,我的重孙女还是从英国留学回国工作……”张亮友一口气说出了好多变化。

  “这70年,真的不敢想,变化太大了!”一生执着于跑步的张亮友,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国家发展的“快车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路。

 
在共和国的旗帜上 聚焦人民军队中的英雄模范
在共和国的旗帜上
聚焦人民军队中的英雄模范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庆特刊
 
  群山间,他们是峭拔的高峰;惊涛里,他们是巍然的砥柱。危难中,他们撑起一方天地;水火中,他们守护一方安宁。最艰险的时刻,他们冲锋在前;最偏远的角落,他们默默守护……

  新中国70年发展史,也是一部人民军队的英雄史。绿色方阵中,灿若星辰的英模名录凝缩成民族的刀锋,撑起时代的脊梁,更极大丰富着一个国家的心灵史与精神史——

  他们的形象,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他们的精神,高高飘扬在共和国的旗帜上!

  一个个气壮山河的名字,铺就国家的精神底色


  松枝掩映的石壁上,镌刻着一个个鲜红的名字: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王万成……

  这是朝鲜五圣山。两个小小高地,在中国人民心里,有一个更加刻骨铭心的名字:上甘岭。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战役,使这里成为整个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分水岭”。中华民族失落百年的尊严,在血与火中重新站了起来。

  “指导员把他抱起来,他前面被打得密密麻麻的,肉都是黢黑的,后背却没有多少血,血都在爬的路上流干了……”黄继光的战友万福来曾这样回忆。

  这是黄继光入伍后的第一次冲锋——他的第一次冲锋,就跃上了人生的壮丽高峰!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三十多分钟……他确实是一动不动。就是看着他那个手,往泥巴里面抠,往下面抓……”邱少云的排长曾纪有曾这样回忆。

  硝烟散去,战友们看到,邱少云身上唯一没有烧焦的,是那双深深插进泥土里的手,仿佛伸向大地的问号与惊叹号: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士兵?!

  “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第15军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曾这样记载。

  而在整个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涌现出6100多个英雄集体,30余万英雄模范和功臣,平均每8名官兵中就有1名英模或功臣。

  曾任朝鲜战场美军指挥官的克拉克在回忆录里,将中国军队的精神,称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这样的精神,就是一个新生政权最强大的武装。一代又一代人民子弟兵,就是用这样的精神,为新中国铺就了精神底色,在一切困难面前挺起脊梁,一往无前。

  无论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

  ——洪水袭来,他们勇立涛头。荆江大堤上,拔掉输液针管的李向群再次扛起沙袋……20岁的他,短暂的青春凝塑成一个永恒的士兵雕像。

  ——“非典”肆虐,他们挺胸当先。原武警总医院医师李晓红弥留之际仍用歪斜的字迹分析病情……28岁的她,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这场特殊战斗的一线。

  ——大地震颤,他们义无反顾。“伤员在下面,我们冒死也得下去。”直升机在“死亡航线”一次次穿梭……51岁的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永远地融入了川西北的青山之间。

  哪里最危险,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一次次生死考验,一次次危急关头,子弟兵护卫着他的人民,护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在时代的洪流中劈波斩浪。

一个个炽热壮丽的身影,标注时代的精神高度


  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世界东方,一名年轻的战士用质朴的话语,做出了干脆的回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没有气吞山河的壮举,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在火车上帮乘务员扫地、倒水,在看病途中帮工人搬砖,在大雨中送怀抱小孩的老大娘回家,省下津贴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一件件细碎琐屑的小事,构成了一个无比伟岸而温暖的身影。

  面对这个多彩多姿的世界,这位战士也曾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他的问话,却是不需要回答的:“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向雷锋同志学习”——一名普通的战士,标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雷锋精神,照亮了一代代青年的人生道路,感染了千千万万追求真善美的心灵。

  70年岁月里,每一次风起云涌,每一次潮起潮落,人民子弟兵中总有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高擎理想信念的火炬,踏浪领先,照亮征途。

  当歹徒侵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时,面对明晃晃的匕首,徐洪刚站了出来。当满载旅客的列车飞驰而至,面对受惊的军马,欧阳海冲了上去。霓虹灯下,“南京路上好八连”高扬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的旗帜。“一切向钱看”的思潮泛起,史光柱的一曲《小草》,在一代青年心中激发起堪比参天大树的能量……

  1965年7月14日,某部工兵班长王杰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掩护了群众与战友的安全,生命定格在了永远的23岁。

  54年后的今天,在英雄的牺牲地,王杰路、王杰中学、王杰小学、王杰派出所……一个个纪念英雄的地标,在苏北大地上熠熠闪耀。

  王杰,以及以王杰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军中英模,让无数人真切地感知到: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还有另外一种纯粹的活法;在金钱与声色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幸福与满足。他们丰厚壮美的人生,就是“价值”与“意义”的最好诠释。

  一曲曲奉献进取的壮歌,汇聚圆梦征程的强大精神能量


  脸上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各种医疗管线,在人们的搀扶下迈向病房中的办公桌——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留给世间的最后姿态,仍是冲锋。

  “热爱祖国,忠诚使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力创新,勇攀高峰”——林俊德身上闪耀的,是“马兰精神”。

  熔铸这种精神的,有高级将领、有院士学者,而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战士。翻开厚厚的“马兰英雄谱”,“不畏艰险英雄营”“核辐射侦察先锋连”“保障科研模范连”……一个个闪光的荣誉称号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艰辛与凶险,凝聚了多少牺牲与血汗。只有决心为祖国牺牲一切、奉献一切的人,才会死神当前不计代价迎难而上,才会将数十年的埋名大漠看成人生的幸福。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无数英模先烈用青春乃至生命使中国真正实现了“站起来”的梦想。正是在他们的精神烛照下,一代代华夏儿女不断汲取能量,在“富起来”“强起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奉献为本色,牺牲是豪情。”“导弹司令”杨业功始终挺立军事变革潮头,把全部的精力和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为共和国锻造和平盾牌的壮丽事业。

  “我知道危险,但就是想来。”年轻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放弃近在眼前的提拔机会和稳定的工作生活,义无反顾选择舰载飞行。飞扬的青春,永远汇入渤海湾的海风里……

  历史的天空,亦是精神的天空。仰望苍穹,无数共和国军人的奉献与拼搏,汇集成横贯夜空的星河,在深邃的天宇中绽放着不灭的光芒。

  这光芒,辉映着亿万中华儿女的追梦之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         (记者张汨汨)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三代“艄公”和一个中原小村的七十年
三代“艄公”和一个中原小村的七十年

( 2019-09-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国庆特刊
 
 
       ▲西滑封村矗立的“艄公”雕塑。(王有山摄)
 
 
▲西滑封村居民住宅区——幸福家园。(资料图)
 
  本报记者冯大鹏
 
 
  在江河湖海上,一叶扁舟要想平稳远航,依靠的就是掌舵的艄公,他的经验和胆识,决定着舟船的速度与方向——能否驶向幸福的远方。
 
  在豫西北,有一个叫西滑封的小村子,300余户1300多口人。村集体企业——黄河集团公司大院内,矗立着一座雕塑:波翻浪涌中,小船挺潮头,壮年艄公手把长橹,力拨狂澜,眉宇间凝聚着无畏和豪迈。
 
  新中国成立以来,带领西滑封这只“小舟”一起过险滩绕暗礁、一路风雨走过70年的“艄公”,是三任村党组织书记,他们一脉相承,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将一个“糠包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都市”。
 
“致富书记”王在富
 
“豁上性命也要让全村人吃饱饭”


 
  1949年,随着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对全世界宣布新中国建立,位于豫西北的西滑封村也迎来了新生。村民从此告别了逃荒、要饭的生活,开始发展农业生产。
 
  但到了1959年,由于受浮夸风的影响,加上自然灾害的发生,跟全国不少地方一样,抗灾度荒、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成了村党支部最大的使命。
 
  那个冬天,31岁的预备党员王在富临危受命,接到组织通知,公社党委决定提前两个月给他转正,由他担任西滑封村党支部书记。
 
  王在富听说一名村干部和几个年轻人要去新疆逃荒,就赶去挽留。
 
  那天,王在富发下狠誓:“我王在富哪怕上刀山下火海、豁上性命也要让全村人吃饱饭!”
 
  王在富首先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带领村里壮劳力去黄河滩割水红芽(一种野草),晒干后碾成粉,分给全村人吃;接着带领党员干部利用废弃的边角地开垦种植了120亩耐旱涝的怀山药,还有红薯、红萝卜等。
 
  “节骨眼上,真是这些粗粮救了全村的命啊!”今年91岁的村民王景华对记者说。
 
  经过竭尽全力自救,西滑封群众熬过了这个难关。后来,王在富又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初步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
 
  渡过了饥荒年代的西滑封,依然处于十分贫穷的状态。王在富认识到:“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光靠土里刨食不中,必须发展工副业。”
 
  1960年初,他把村里的几棵树变卖了300元,几个干部又凑些钱,共筹700元,因陋就简搭起了8间草房,办了个小型养鸡场。接着又请回本村的能人开办了酱菜厂,还办起了弹棉花、轧花、磨面、榨油、砖瓦窑等工副业。
 
  谁知,这事让上边某些领导知道了,他们批评王在富“有钱心,没粮(良)心”。造反派也把王在富带头搞工业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批斗,一次把他的头打破了,鲜血直流。他媳妇一边为他捂伤口,一边哽咽着说:“咱这是图啥呀?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咱不能干了!”
 
  但群众心里是雪亮的。西滑封村的群众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怕他动摇,还跑到家里恳求:“王书记,你不能歇呀!咱村的发展离不开你,西滑封的老少爷们儿更离不开你啊!”
 
  群众的信任和村支书的责任,又让王在富鼓起了信心和勇气。他白天挨斗,晚上带领大家偷偷干。没钱买锅炉,他和群众就改用地锅蒸麦秸;买不起烘缸,就买来铁皮自己加工;打浆机、网笼改用木制,找本村的木匠做。就这样,土法上马,王在富带领大家仅用6万元就建成了别人用15万元才能建成的造纸厂。1970年初,纸厂终于投产了。这之后,西滑封村在王在富的带领下,又先后建起了面粉厂等企业,全村企业达到13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在农村,包产到户也如火如荼展开。而这时的西滑封村已经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种、收一条龙,几十台先进的农机具替代了手工劳作。全村的土地由只有20多人的农业专业队来负责,其他的青壮劳力都进了村里的企业上班,农民成了产业工人。
 
  是分是合?王在富反复琢磨中央文件精神,他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他在全村群众大会上说:“西滑封不能分,走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路没有错,符合中央的精神和西滑封村的实际。”
 
  在这一关键时刻,王在富冒着牺牲自己政治生命的风险,顶着上级重重压力,带领西滑封人作出了抉择。
 
  “要不是老书记有风骨、有主见、不跟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没有西滑封的今天。”郭振学老人说。
 
  1984年,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西滑封及时转舵,淘汰了作坊式的工副业,靠诚信获得了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相继建起了电缆厂、方便面厂、汽车弹簧厂等十余个现代化的大型工业企业,使西滑封村的集体经济以年均30%的增长速度大跨步发展。1991年,西滑封又组建了黄河集团公司。
 
  1994年,西滑封村企业固定资产达8700万元,上缴税金187万元,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6500元左右,远高于当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3236元的年平均工资。这一年,全国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有500余家,西滑封的黄河集团就是其中一员。
 
  这一年的7月,王在富主动辞去村支部书记职务,决定将舵交给年轻人。
 
“引智书记”王孝江
 
“为集体广揽人才、做大做强企业是我的使命”


 
  王在富看中的接班人,是在焦作市印刷厂当纪委书记的王孝江,一再力邀他回家乡,担任西滑封村党总支书记。
 
  放弃“县官”当“村官”?全村没有一个人相信王孝江会回来,一些同学、战友、同事不理解,大街上更有不中听的话:“这人不是犯错误了,就是有毛病,不然他图啥?”妻子也埋怨:“你在部队跟我分居十几年,好不容易盼你转业回来了,如今又要两地分居……”
 
  时任焦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傅达同志鼓励王孝江说:“一个党员活在世上,能给群众造福,这个最值得。回去吧,为老百姓干点实事。”
 
  怎么办?王孝江想想党和组织的培养,想想群众的期望,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去!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村庄当起了“村官”。
 
  而就在此时,乡镇企业“散乱污”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国家在税制、金融等方面又出台了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基本取消了对乡镇企业原有的一些优惠政策。全国乡镇企业普遍面临赋税增加、资金紧缺、能源交通和原材料涨价、各种社会负担不减的巨大压力。
 
  王孝江发现,有些企业几年下来账面赢利,事实上却是亏损的,却又不清楚亏在了哪里。形势迫使乡镇企业的素质必须提高,加强市场适应能力。为此,王孝江请来了财政局财会行家申卫三为黄河集团的企业“把脉问诊”。
 
  今年72岁的王孝江说:“我接棒时,集体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广揽人才、做大做强企业是我的使命,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进人才。”
 
  申卫三不负众望,带领团队一个月时间就出了一份财务报告,把面粉厂的经营状况分析得一清二楚;接着,将“成本核算法”推广到各个企业。几个月时间,黄河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就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单单一项给汽车板簧厂的财会建议,就为厂里增收50万元。
 
  “用对人,一步一层楼。”王孝江面向全国公开选聘300多名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高薪聘请高级人才60余人,为西滑封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王孝江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发挥集团公司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投入巨资扩大产能。当时的造纸厂是西滑封村最好的企业,但已经面临污染和产能不足的问题。村里经过讨论后,2003年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碱回收污水处理工程,使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拿到了生产通行证,造纸厂年生产能力也由原来的2.5万吨增加到7万吨,生产的卷筒胶印书刊纸获省优、部优称号,造纸厂被评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最佳经济效益100强。后来又投资3000万元,完成斯美特8条生产线扩产任务;投资1500万元完成电缆厂35千伏高压缆技改项目。
 
  到2004年王孝江卸任,西滑封村十多家企业固定资产达3.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2100万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王孝江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干部无一人违背原则办事,无一人在企业中乱报销、乱伸手,使村党总支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堡垒。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开着轿车吃地摊”的故事。有一次,王孝江和老书记王在富到郑州办事,开着奔驰车到路边地摊儿吃饭。摊主端着面条问:“你们到底有没有钱,开着豪华轿车吃地摊儿,我还是第一次见。”王孝江风趣地回答:“填坑不用好土,能吃饱就行了。”
 
  王孝江在部队是搞政工出身,他也把这种工作方法用到了村务管理上。上个世纪90年代的西滑封村,个别村民腰包鼓起来了,但是脑袋却还是“干瘪”的,少数年纪大的村民一生病就偷着烧香拜神,有的则跑几十里路找“大师”用各种“神功”看病,这些现象引起了王孝江的注意。
 
  王孝江发动党员干部包厂包户,把宣传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纳入村规民约,还在村里开展了“创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在他的领导下,村里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室、康乐城、敬老院、殡仪馆等基础设施,村民住上了通电、通水、通液化气、通中央空调的现代化公寓。
 
“改制书记”王有利
 
为了盘活集体资产,放弃个人巨大利益


 
  受王在富的影响,2004年7月,刚满57岁的王孝江果断地“交班”。经组织考察,年轻有为的村办企业“斯美特食品公司”总经理王有利脱颖而出,被任命为西滑封村党委书记。
 
  这时的国民经济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新的调整期。市场环境也从短缺走向相对过剩,企业经营出现困境。受大环境影响,西滑封的企业也未能幸免。
 
  “2010年产品行销全国的电缆厂停产,在电缆厂上班的孩子下岗了;随后利税大户造纸厂停产,我也下岗了……”郭振学老人回忆说,2011年前后,西滑封的几个支柱企业相继出现了问题,只有斯美特经营状况尚可。
 
  那个时期西滑封村集体企业每年亏损3000多万,王有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走在大街上,会被群众堵住当面指责:“老书记带领全村几代人打下的江山,看来要败在你手中了!”
 
  企业停产后欠的贷款如何还?西滑封的集体企业该何去何从?集体经济这条路还能走下去吗?西滑封又一次走到了一个重大关头。
 
  “有些企业,集体年年投入,看账面也赢利了,但是把十来年的账统起来一算,算上负债,利润压根就没有;还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管理人才匮乏,不引进职业管理人,企业很难再进一步。”王有利说,股份制改造已势在必行。
 
  此时,国企改制已经在全国推行,改制后的不少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王有利带队四处考察学习后暗下决心,为了村集体的利益,必须盘活这些资产。但他没想到,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村里的老书记、他的老父亲王在富。
 
  “我要改制村里的集体企业。”在家里的饭桌上,当王有利把这个想法和父亲说出来时,身体大不如前的王在富马上警惕起来:“你说啥?是不是个人想发财了?你是想成为百万富翁还是千万富翁?”父子两个气得两天没在一起吃饭。
 
  西滑封的企业大面积停产,老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随后他考察了华西村等地的股份制改造情况,态度有了妥协,对王有利说:“你要改革可以,但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一是村民80%以上同意才能改革,二是现任村干部不允许参与改革和经营,三是要解决村民后顾之忧——养老问题。”
 
  村里经过充分调研后下定决心,为了盘活这些企业,引进人才、资金和新的管理理念,对停产的造纸厂、电缆厂进行改制,合作方可以控股占51%,西滑封村集体只占49%;斯美特方便面厂也向管理层转让20%的股权。
 
  “原本大家都同意的改革,一旦推行下去了,群众却又不理解了。”王有利说,很多人认为他的改革是把村集体的企业卖给别人了。那段时间,王有利的头发大片大片地花白了。
 
  西滑封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从2006年启动,一直到2011年才推开。作为书记的王有利,像前两任一样,只拿村里的一份工资。村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说:“为了村里的利益,王有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别的人都有股权,就他没有。”
 
  如今,走进改制后的造纸厂,工人们忙忙碌碌,一片繁华景象。在办公楼二楼,记者见到了负责管理设备的程长洲。2011年纸厂因经营不善停产,作为技术骨干,他被广西的一家民营纸厂高薪聘请过去。当纸厂改制成功重新开业后,他毅然回来。
 
  “改制后,企业员工责任心不强的问题解决了,产品也换成了特种纸。”程长洲说,现在企业的效益非常好,造纸厂每年能给西滑封村集体上缴1000多万元的收益。
 
  停产企业改制成功了,企业重新盘活了,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下岗人员也重新上岗了,村民脸上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王有利的带领下,截至2018年,西滑封村固定资产15.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3.2万元。这个只有1300多口人的小村,年税上缴比例却占到武陟全县74万人口的十五分之一。
 
  西滑封村北依沁水,南临黄河,摆渡行船经常面对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急流,只有心系群众安危、一心忘我为公的掌舵人,勇敢、智慧、沉着、机敏的“艄公”,才能带领百姓奔向幸福彼岸。
 
  谈起西滑封今天的成就,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认为,“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共同富裕”的西滑封精神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西滑封村的发展历程就是共和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70年奋斗的缩影。”他说。
 
  中央党校教授洪向华认为,西滑封村三代党组织以钉钉子精神接续努力奋斗,使西滑封村由“穷”到“富”再到“强”,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西滑封村的蝶变,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生动范本。
 
汇信成流 涌信如泉
汇信成流 涌信如泉
 
济南强化信用应用 擦亮“信用泉城”新名片

( 2019-09-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济南电(陈国峰、贾云鹏)济南因泉而生,因泉而名。正如浸润济南的泉水一样,诚信文化在这座千年古城的积累不舍昼夜、源远流长。
 
  近年来,济南市通过依信奖惩、因信施策、立信兴业,不断拓展信用应用领域、信用惠民创新,信用在助推产业发展、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培育“信用+”新业态等方面的作用愈发突出,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2017年,济南以省会城市第一名的成绩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2018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济南位列28个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一名;截至2019年7月,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济南在3个月内大跨步前移6个位次,列36个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第14位。
 
传承诚信基因
 
筑牢信用体系基础


 
  讲诚信、重信誉一直是济南的“金字招牌”。早在北宋年间,济南就诞生了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捣药”商标,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商标之一。悬壶济世的宏济堂,鲁菜名店燕喜堂,作为当地近现代的“老字号”,更始终坚守着诚信文化。
 
  如今,济南的诚信精神,已经越来越成为其宝贵财富和核心竞争力。
 
  济南把建立高标准、高水平的社会信用体系,作为加快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抓手,相继出台40多项制度文件,成为山东省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同时搭建起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济南”网站,目前已归集数据4.3亿条,涵盖全市61万企业、117万个体工商户和912万自然人。
 
  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张曰良介绍说,济南市着眼于同步扩大信用数据归集面和应用面,引导各部门通过运用信用成果来主动共享信息源,突破信息孤岛。
 
运用信用信息
 
构建联合奖惩格局


 
  信用信息重在应用。张曰良介绍,依托大数据归集形成的各类主体全景信用画像,成为提升行政效能的“利器”。
 
  济南市出台联合奖惩实施方案和“黑名单”管理办法,近50个市直部门明确实施198条联合奖惩举措。在行政审批、资金扶持、评先评优、资格认定等工作中实施信用审查,在工程建设、纳税管理、食品药品、中介服务等领域开展信用等级评价。
 
  依托信用成果,优惠扶持政策认定更为公允,在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评审、重点项目申报等环节,信息完善、信用良好的企业得到优先扶持,部分受到行政处罚的失信企业被取消财政补贴、政策扶持资格。
 
  2018年以来,济南市的法院失信被执行人被限制贷款近300笔,涉及金额超过10亿元。A级纳税人通过“银税互动”获得贷款600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获贷100亿元。
 
拓展应用场景
 
催生新产业新动能


 
  “信用建设不仅带来政府管理服务模式的变革,更带来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张曰良说,济南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已突破3000亿元,本地企业纷纷瞄准“信用+”产业的垂直领域深耕细作,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去年,济南市政府与浪潮集团共建的智慧金融“一贷通”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将工商登记、人社、公安等130项政府部门数据,整理成高可信度组织数据构建的风控模型,构建起基于政府大数据及互联网数据的智慧金融平台。目前该平台已集合济南多家银行的金融产品资源,实现放款周期由天到秒的提速。
 
  今年5月,济南高新区打造的全国首个人才有价评估平台上线,依托400多项指标和数千个因子,对人才的当前价值、潜在价值和未来价值综合预判,为人才交易、银行授信和岗位匹配提供参考。目前已与数十家政府机关、高校达成合作。
 
  9月24日,2019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将于济南开幕。届时,“区块链+政务”可信服务平台、“泉信”彩立方项目等都将在论坛上发布。由云程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医药信用监管平台“信易药”也将在论坛上正式上线。
 
智能“造塔机”完成首秀
智能“造塔机”完成首秀

( 2019-09-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武汉9月21日电(记者王贤、李劲峰)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湖北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主塔21日成功封顶,标志着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制的国内首个“整体式自适应智能顶升桥塔平台”(简称“造塔机”)完成首秀,这是我国首次将智能顶升平台系统从超高层建筑拓展至大型桥梁领域,实现我国大型桥梁建造核心技术装备的新突破。

  中建三局工程技术研究院道路与桥梁研究所负责人刘晓升介绍,基于超高层建筑智能顶升平台的技术积累,中建三局历时近2年自主研发出适用于桥梁高塔结构的专用施工装备——“造塔机”。2018年9月21日首次顶升至今,顺利顶升68次,共浇筑混凝土11987.1立方米。

  记者看到,这座高悬于100多米高空的“造塔机”紧紧环绕在桥塔四周,在高空中形成一个环形施工平台。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现场指挥部特聘技术顾问周昌栋说,“造塔机”高21.5米,由支承顶升系统、框架系统、模板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及附属设施组成,集成了模架、临建、堆场等各类桥塔施工所需的设备设施,可实现多作业层高效协同施工。

  中建三局宜昌伍家岗大桥项目总工程师何承林表示,“造塔机”一键启动、同步顶升、自动调平、实时监控、安全平稳、精准高效,相比传统的液压爬模施工,安全和质量更有保障。

  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是湖北省宜昌市第9座长江大桥,批复概算总投资32.33亿元,由中建股份、中建三局及中交二航局组建联合体中标并实施。

 
山东三年来援助重庆贫困地区13亿元
山东三年来援助重庆贫困地区13亿元

( 2019-09-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新华社重庆9月21日电(记者周文冲)记者21日从重庆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获悉,截至目前,山东省三年来累计支持重庆市财政援建项目959个,援助资金总额13.17亿元。鲁渝两地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在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等多方面推动扶贫协作。

  2016年7月,根据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部署,山东省和重庆市进一步加强扶贫协作,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山东省14个市、区(县)与重庆市14个贫困区县扶贫协作结对,其中济南市对口重庆武隆区、烟台市对口重庆巫山县、潍坊市对口重庆开州区、淄博市对口重庆石柱县。目前,鲁渝两地市县结对20个、县乡结对90个、镇村结对138个,构建了全方位市县乡结对帮扶网络。

  重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引导山东企业来渝投资2.87亿元,推动万州芦花鸡繁育基地建设、奉节奶牛养殖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推进两地产业合作;在劳务协作方面,目前已安排558名贫困人员到山东就业,实现164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在消费扶贫方面,山东累计采购、销售重庆贫困区县特色农产品1.95亿元。

  同时,山东省还发挥其在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农业科技等方面的优势,累计选派642名教师、医生、农技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来渝帮扶;重庆市选派181名专业技术人才、100名贫困村党支部书记赴山东挂职交流,实地学习山东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工作经验。

  重庆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将继续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优化援助资金投向,聚焦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和突出民生短板;重点支持带贫效益好的产业帮扶项目,直接保障或改善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医疗服务和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民生项目。

 
“冯如1号”时隔百余年首次复原,意味着什么
“冯如1号”时隔百余年首次复原,意味着什么

( 2019-09-08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综合新闻
 
  为纪念“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纪念中国航空事业110周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组织有关专家,参阅大量历史资料,历时半年多,成功制作了首架“冯如1号”1:4复原飞机模型,并于近日在京向中国科技馆进行了捐赠。

  “冯如1号”对于中国航空事业意味着什么?历经110年岁月洗礼,中国的航空工业体系实现了哪些历史性跨越?

  时针拨回110年前的9月21日,当冯如先生驾驶着看起来有些简单的“冯如1号”颤颤巍巍地离开地面跃上天空的那一刻,中国人从此结束了对天空的想象,挣脱束缚、飞向蓝天。

  “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的飞机飞上蓝天,完成了属于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中国航空工业文化中心总经理蔡二雨介绍,“冯如1号”真机机长约7.43米,翼展约7.62米,机高约2.45米。此次复原模型按照当年的材料和工艺制作,机身框架、机翼翼梁、翼肋、螺旋桨采用木材,发动机采用金属制作,尽可能复原该型飞机的气动设计和结构工艺,为现代人了解百年前的飞机制造提供了参考。

  蔡二雨说,这是100多年来国内外第一次成功复原“冯如1号”,后续还会根据最新找到的资料,持续完善与修订。

  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认为,“冯如1号”是中国人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它的升空揭开了中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理想和信念、智慧和能力。在世界航空事业的萌芽阶段,冯如所代表的我国航空最高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新闻发言人周国强表示,冯如及“冯如1号”之所以代表了中国现代航空事业的开端,不仅在于他成功设计、制造和试飞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现代飞行器,还在于他曾经打破过当时飞行高度和速度的世界纪录,更在于他在整个人类和民族航空事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忠诚祖国、崇尚科学、不惧风险、不畏牺牲的执着探索和坚定实践精神。

  历史,忠实地记录着中国航空事业走过的110年。从“冯如1号”展翅翱翔,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再到近年来我国航空装备实现了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由有人向无人、由空中向陆海空全域拓展的重大跨越,并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建成新时代航空强国的“两步走”战略目标。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冯如1号”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内涵的见证物,复原模型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整个复原过程既是对“冯如1号”研发制造历史、过程、技术性能的一次探索学习,也是对忠诚祖国、敢为人先、不怕牺牲、勇于创新“冯如精神”的学习与传播。

  从航空救国到航空报国、再到航空强国,中国航空工业正走在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的新飞跃之路上。

       (记者胡喆)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