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3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 闻
8 1/8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花开映坦途
· 千花百卉争明媚
· 习近平同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举行会谈
· 习近平会见意大利西西里大区主席
· 向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军
· 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

  相关文章: 
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
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 2019-03-25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要 闻
 
  新华社记者王正忠、张紫赟、陈诺 

 

  跨入“凤阳县小岗村”门楼,沿着宽敞的友谊大道向里走,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徽派小楼排立在道路两侧,南来北往的游客在“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等景点间穿梭着,很是热闹。

  出生于1949年的严宏昌是一名与新中国同岁的老人。这个41年前与村民们贴着身家性命干起“大包干”的庄稼汉,如今每天依旧习惯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行走在村里的友谊大道、改革大道……更多来不及命名的道路,他也乐得去逛逛。

  在严宏昌眼中,村里的一条条路似守望者,见证着小岗人的传奇:一群普通农民,通过奋斗改写命运,以实际行动生动讲述爱国故事,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进。

泥巴路上的“泥腿子”:

有手有脚,不信吃不饱饭



  小岗,新中国成立之初仅有24户人家,1955年时因地处岗地起名为小岗互助组,由此得名。在位于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里,一张老照片与如今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蜿蜒逼仄的羊肠小道泥泞不堪。

  在严宏昌的很长一段记忆里,小岗除了小,就是穷,是远近闻名“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扒火车外出讨饭是大伙儿最大的营生。

  严宏昌也不例外,他21岁时曾随家人一路跑到邻市的县城,却无论如何抹不开面子讨饭,家人要来的几块馍被他置于牛棚的梁上直至发霉。

  “有手有脚有田地的壮劳力,怎么就吃不饱饭?”严宏昌想不明白。于是,当有村民问他愿不愿意一道挖塘时,他欣然接受了这份只管吃饭却没有工钱的工作,“只要不讨饭,干什么都行。”

  这是一个转折,严宏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奋斗路。塘挖完了,他便留下来挖藕,随后修铁路挖土方,进入建筑队,凭借吃苦耐劳顺利做到了五级工,不仅逐步解决全家吃饱饭问题,还积累了许多管理经验,成长为县城里的一个“小包工头”。

  这个江淮大地上再普通不过的小村落,面向坎坷命运的击打时,不愿屈服的不止严宏昌一个。

  同村的严金昌,个子高高、长相清秀,曾因穿得整齐、干净去讨饭,被村民们打趣:“你是去走亲戚,还是‘查门楼’子(挨门要饭)?”

  为了一家人吃饱肚皮,在那个“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的年代,严金昌琢磨着另寻出路,他先是看中了祖父传下的那一二十棵柿子树,利用空闲时间精心照料,待柿子成熟后挑到镇上去卖。

  尝到收获甜头后,严金昌接着“冒一冒险”,又在房前屋后种了几分地的生姜、大葱、辣椒、养了几头猪,却很快被发现,挨了连续三四天的批斗。他却说,不尝试,就没有活路。

  越来越多小岗人认识到,想吃饱饭,必须分户单干。1978年冬夜,小岗人在一份“秘密协议”上按下鲜红手印。“大包干”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次年小岗人便迎来丰收,粮食总产13.3万斤,是前十余年产量的总和。

  这如同一股强劲东风,瞬间冲垮“大呼隆”“大锅饭”,唤醒沉睡已久的农村大地。自此,小岗在中国版图上有了独特的历史“海拔”,小岗人也逐渐明白,只要自己想,只要下劲干,“泥腿子”也有无穷的力量。

砂石路上的“淘金客”:

千方百计也要迈过富裕坎



   “大包干”惊雷一声,小岗人一夜越过温饱线。上世纪80年代,“闲不住”的严宏昌跑出村庄,坐着火车一路北上到了郑州、新乡,又一路南下去了福建。在一家3块钱一晚的小旅馆里,14吋的黑白电视上正在播放着关于浙江快速发展的新闻,这是与小岗不一样的画面。第二天,严宏昌便背起行囊坐上去浙江的火车。

  与小岗“地里刨金”不同,当时的浙江农村已流行办企业。看着那里热火朝天运转着的工厂,严宏昌心里萌生了“无工不富”的新梦想。

  上世纪90年代,有了富余收入的小岗人,以分段承包的方式,将土路改建成砂石路。在这条路上,庄稼汉严宏昌摇身一变成了“严老板”。他办过塑料编织袋加工厂、米面加工厂、工艺被厂,还帮村里谈过冶炼厂、养鸭场等招商引资项目。

  “爱折腾”的严宏昌在1998年当选为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在接受采访时对着电视镜头许诺,在任期间力争让老百姓人均年收入增加400元。

  然而成功路上无坦途。在很长一段时间,小岗难迈富裕坎。2004年,“省城干部”沈浩被选派到小岗任村党委第一书记时,村委会账本上只有3万元的集体欠债。他先是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全村108户人家跑了两遍,看实情、听真话,再组织村里骨干人员去外地名村参观,大家一起为小岗发展“把脉问诊”。

  在沈浩的带领下,小岗村的发展道路愈发清晰,小岗人的奋斗热情愈发高涨:农产品交易难,就建起农贸市场;生产效率低,便探索规模经营;收入结构单一,就建起“大包干纪念馆”发展旅游业……

  为了全心扎根农村,沈浩先将一直生活在一起的老母亲托付给在农村的哥哥照顾,又把在省城的女儿送到农村读书。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比当时全省人均水平高出39%,是沈浩初到小岗村的3倍。

  村里来来往往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敏感地嗅到商机。他发现,这些外地游客到村里来找不到吃饭的地方。2008年正值村庄改建,他和儿子关正景开起全村第一家“大包干菜馆”,想着做生意赚点钱。

  回到家乡创业的老关,铆足劲想闯出一条新路,资金不足便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厨子,经验不足就四处取经,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菜馆已能容纳150多人,最多时一中午接待280多位客人。

  奋斗路上也必多曲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2009年,沈浩因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逝世于小岗村。他在小岗的6年,为小岗人的奋斗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幸福路上的追梦人:

为了新小岗,奋力奔跑



  因大包干“走红”的18位小岗庄稼汉,如今只剩下10位,多数已年逾古稀,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世界,以及面积、人口几倍于过去的新小岗。

  种满香樟树的改革大道,穿村而过的友谊大道……一条条宽阔笔直的新道路正串起小岗人的新生活。

  走入关友江家的“大包干菜馆”,收银台附近摆满小岗土特产礼盒及特色纪念品。墙壁上“老关邮局”四个字格外醒目,游客们正在选购产品,直接邮寄给远方亲友。为了迎接新一波游客潮,老关一家还做起了民宿。“景点多了,人流大了,来了他得住嘛!”老关说。

  从老关家出来,沿着笔直的友谊大道向里走,拐进严宏昌家的电商超市内,即便是晚上八九点,依旧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严立华、严金昌、严俊昌等当年的带头人也都各有“心事”,有的忙碌着招呼熙来攘往的客人,有的盘算着如何让农家乐更“时尚”。谈起电商、民宿这些新鲜事,这群老人一点也不陌生。

  更多时候,与新中国同岁的这群小岗人正成为一面旗帜,吸引着越来越多新小岗人集结再出发。

  2018年1月,“县城干部”李锦柱被选派担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干在实处,干字当先”,很快,多年难修的路段动工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驶入快车道,集体经济收入渠道越拓越宽。去年小岗人均收入超两万元,今年初小岗村民每人领取“股权分红”520元,比2018年初首次分红多了170元。

   “父亲说过,一人富不算富,带动一帮人富才叫富。”严余山是严宏昌之子,曾自学创出多项专利技术、在上海等地办厂经商。为了带领村民奔小康,他舍弃丰厚收入重回小岗,一次次遭遇不被理解、投资失败等挫折,又一次次从头再来。

   “百折不挠是烙在小岗人骨子里的精神”,如今严余山当选为小岗村党委委员。主抓青年工作的他组建了“小岗青年创业交流”微信群,里面有小岗18位青年创业之星,还有远在上海、北京等地工作的“有想法有思路”的年轻人,希望能为小岗新一轮的发展增砖添瓦,让小岗人加快奔向美好生活。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与新中国同岁,我的脚步还年轻。”严宏昌老人笃定地说。 新华社合肥3月24日电

 

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
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 2019-03-25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要 闻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