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旧版 2019年03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调查观察
16 15/16 14 15 1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精准扶贫关键在群众买账向历史“交账”
· “偷听”
· “夸夸群”折射青年群体的情感渴求
· 拜托别再给清北“造神”了
· 从一家企业落地需要五个领导批示说起
· “小龙虾学院”折射职教大前景
· 警惕“碎片化”管理助长形式主义之风

  相关文章: 
“夸夸群”折射青年群体的情感渴求

( 2019-03-22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观察
 
  本报记者颜之宏
 

 
  “和‘渣男’分手了,求夸”“没赶上高铁,改签票也没了,求夸”“又被一家公司‘面刷’,感觉找不到工作了,求夸”……近段时间以来,一种名为“夸夸群”的社交群组在微信平台上一炮走红,不管是什么事由,都可以成为群内陌生人间“互夸”的对象。
 
  更有意思的是,“夸夸群”还衍生出了付费升级版。在某网购平台上搜索“夸夸群”后发现,不少卖家提供有偿“夸人服务”,服务定价在5元到128元不等。在一家店铺内,店家打出50元出售“一本高才生在线夸人群”“专业夸对象”“送女朋友彩虹屁”等服务,商品月销量高达近千件,商品评价也达到了惊人的“零差评”。一些买家在评价中晒出自己付费加入“夸夸群”后“众星捧月”的截图,引发网友强势围观。
 
  相较于此前出现的“怼怼群”和“互骂群”,尽管“夸夸群”显然更加阳光向上,但“夸夸群”兴起的原因仍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究竟缺了什么?
 
  “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了沮丧的事,身边没有可以诉说的人,但是一面对‘夸夸群’里的陌生人时,你似乎才有勇气一股脑儿把‘槽’都‘吐’出来,因为在这里不会有人苛责你。”一位受访者如是说。诚然,当我们沉溺于“夸夸群”中期待陌生人来化解烦忧时,恰恰说明了传统社会情感支持系统在当代正逐步瓦解。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文化心理学专委会秘书长谢天认为,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焦虑,一方面放大了人们对情感支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人们为亲友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夸夸群”成了满足部分青年群体情感支持的一种替代和补偿。
 
  但是,“夸夸群”对于缓解情感饥渴的效果只是暂时且具有代偿性的,并不能根除焦虑。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建立以专业情感支持为核心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包括心理治疗师、咨询师、社区工作者,以及受过心理学训练的教育工作者和企事业单位中的心理工作者。
 
  此外,我们也需要捡起“自我化解压力”的能力。尤其是尚未踏入社会或刚刚踏入社会不久的青年群体,可以将“夸夸群”中“群起夸之”作为学习工作中的调味剂,但绝不能将其当作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我们需要更多地学习掌握直面问题和破解问题的能力,而非通过自我沉醉式的“求夸”来麻痹自己,甚至削弱面对困难的勇气。
 
 

“夸夸群”折射青年群体的情感渴求

( 2019-03-22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
  相关文章: 

   
 
 请注意: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新华每日电讯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您在新华每日电讯留言板发表的言论,新华每日电讯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新华每日电讯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